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推荐13篇)

2023-03-14 15:45:01教案设计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推荐13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3

在教学《小摄影师》一文时,我根据课文的重点采用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揣摩关键词句意思等,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本课的过程中,我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男孩为什么要给高尔基扔小纸团?2、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却愿意见小男孩呢?这两个问题一出现,学生都积极举手,踊跃发言。他们的答案有的是串联上下文,有的是结合对上下文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来说的。我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我坚信只要长期坚持训练,他们一定会成功的。 豫章路小学 张明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突出教学的重点。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情感强烈。我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再读全文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想象,把他们引进课文的情境之中。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续写“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想象引导,凸现创造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生活中无时无地不充满着创造的机会。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无时无地不洋溢着创新的火种。根据我几个月来对我们班同学的接触,发现虽然班级的底子较差,但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创造欲望非常强烈。

在教《金色的草地》一课时,我让同学们阅读第二自然段,文中的这样一句话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喊:“谢廖沙!”他回过头来,我就使劲一吹,把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他的脸上。弟弟也假装打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朝我脸上吹。我看的出来同学们读到这里的时候很兴奋,一种跃跃欲试的笑容洋溢在脸上。于是,我趁机问道:谁愿意上去表演这一段?很多同学都举手表示愿意试一下,在选好表演者之后,我让那两位同学在上面表演,当一位同学夸张地打了哈欠,把蒲公英的绒毛往另一位同学脸上吹去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笑声。这个时候我突然发现,那些读书的同学声音很不齐,三三两两,大家都只专心看表演,甚至在表演结束后,学生还是沉浸在刚才的表演之中,课堂纪律一下子就松散了。我赶紧停下来,用眼睛瞪着他们,过了好一会,才慢慢地安静下来。课后,我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自己觉得好象是很好的一个想法,为什么实施起来却还不如中规中矩上课来的好呢?表演者是很卖力,可是观看者更是卖力地讨论,嬉笑。到后来,自己连上课的信心都没有了。

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况,我进行了反思,当我在让一部分学生进行表演时,其他同学的任务是什么?他们该在这个观赏的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课堂上,应该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别人在发言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别人在表演的时候要学会欣赏,并从中找到闪光点和不足。作为教师的我,应及时给他们安排好任务,让他们知道这个观看不是一笑了之就行了,而是亲身参与,帮助点评,帮助改正。虽然这样的一次表演经历并不成功,但是我并不放弃这样的一个学习形式,还因为是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于是我总是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寻找一个让学生自主表演,自主创新的机会。

在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小摄影师》一课时,通过有感情的读、绘声绘色地讲、设身处地地演等多种形式的理解体验,使学生感受到高尔基这样一位十分有声望的大作家,对少年儿童的关爱,同时也为"小摄影师"失去了自己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摄影机会(他忘记带胶卷了)而感到惋惜。在基本上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给我们创设的情境中,我给了学生一个熟悉文本、进一步了解高尔基的途径:

一、整体感知时,现境激情

在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对于表演课本剧有着浓厚的兴趣后,而且有这样一个契机让他们通过自己对课本的领悟,进行内化后表演给大家看,同学们自然是热情极高。我准备了一节课的时间让他们表演,先是四人小组自主表演,然后推荐几组不错的上台表演,相机理解几个重点词句,如“摆弄、吩咐”等,更深刻地理解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

在表演的时候,我原本只是想让学生能够脱离课本,并有几个简单的动作,因为我们班的学生课堂纪律不好,上课听课的习惯也没有,所以要让他们主动地把注意力集中到课上是很不容易的,为了让语文课变的有趣,我就想用这样的一个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也能用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感知课文的内容,从而让他们爱上语文课,这个也是我一直以来最想改善的。但在表演的过程中,我却惊奇地发现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个学生扮演小男孩,他先是在窗口那里徘徊,探着脑袋往里看,而扮演高尔基的学生则坐在教室里,手拿报纸聚精会神地看着。这个时候,突然从窗外飞进来一个纸团,高尔基连忙拾起纸团打开一看,这个时候,由旁白在旁边念纸团上写的内容,我觉得这个也是一种学生集体智慧的闪现。接着,高尔基向窗外望去,对蹲在路边的小男孩说道,我让他们放你进来。等小男孩进来后,摆弄了很久正准备拍照时,才发现自己的胶卷忘记带了,与刚进来时的兴奋和激动形成鲜明对比,然后扭身就走,高尔基冲到窗户旁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而男孩已经飞奔而去。表演到这里嘎然而止。

二、学生融情时,及时点拨

吸取了上次的失败教训,我在表演开始前,就指派给了他们几个任务:

1、当评委,选出你认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

2、当导演,你觉得哪里表演的好,哪里不好,可以怎么改。

3、当观众,发现在欣赏的同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表演过后,我问了学生几个问题,让他们帮我解答我的困惑

1、“鞠躬”、“打量”、“摆弄”、“赶紧站起来”等词中,你看到了什么?

2、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3、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吩咐”这个词体现了他对下一代怎么样的感情。

4、小男孩忘带胶卷时,高尔基大声喊道:我给你胶卷。又表现出了什么?

在学生正融入情境中时,及时地把这些问题抛出去后,让学生在已经认知的基础上有一个提升。让学生知道安排这样的一个表演不仅仅是让他们看,更要从中感受无法从文本中直接获取的体会,深刻地了解高尔基的品质。

三、体验内化时,想象提升

小摄影师带着遗憾哭着跑出去了,尽管高尔基一再喊着:"孩子,我这儿有胶卷!"此时,"小摄影师"听到高尔基的喊声了吗?他回来了吗?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这一系列问题,成了学生们心中的疑团。把握住他们对此的好奇心,我"趁热打铁",为孩子们的思绪铺上一条想象、创造之路,就此提出问题:

小摄影师回来了吗?

后来他为高尔基拍照了吗?

把课文中没有写完的结局用你自己的想象把它说完。

学生略加思索后,

有的说:"那个小男孩只顾伤心,没听到高尔基喊他。"

一个说:"他听到了喊声,但他不好意思回去。"

有人说:"小男孩哭着跑回家,拿着胶卷就往回赶,回去时,已是夜里十一点了。"我问:"那时,高尔基没睡觉吗?"他说:"没有,他一直在等那个小男孩。

我很赞同几个同学的想法并说:"完全有这种可能,你们说得真好!"其他同学听了,也不甘示弱,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小男孩拿着高尔基的照片在同学中炫耀,同学们都很羡慕他。"我听了之后,总觉得这种行为不应该发生在这个孩子身上。可细细想来,小孩子,特别是小男孩,都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于是,我对他结合实际的想象加以了表扬。

孩子们的想法虽然朴实、稚嫩,但充分展示了他们创新思维的成果,同时也表现出当代少年儿童那种积极的、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毫无波折的生活经历。他们的有些想法是我们老师所预料不到的,在教师的引领下,给学生给一次自主创新的机会,一个自由翱翔的天空,学习需要创新,我们的生活更需要创新。

《小摄影师》教学反思

《小摄影师》一课是目前我所上的课文中课堂气氛较为活跃,学生在各方面理解比较到位的一课。

在设计教学时,我以两个“突然”句作为切入点,让生针对两个突然提问。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作为串接主课的“珠子”。在朗读与理解方面,针对第一个“突然”,我紧紧抓住“请让我进去吧”。“请您坐在这儿看报纸”“一切准备停当。”三个短句展开教学。后一个突然,我则抓住“赶紧、大声喊……”等重点动作词加紧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

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抓重点词,抓短句的方法收效很大。一是学生能全部集中过来,探索如何表现几句话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二是在人物角色、口吻、心理活动的捕捉等方面显得准确了很多。我想,这种情况的出现仍与我班实际情况不可分离。

这个班级的学生上课的听课状态不好,注意力容易分散。这需要教师以生动的讲述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而我的这个设计又恰恰合了他们的这个“口味”。

另外,在朗读理解这一块儿上,我自己在教学中也起了不少带动。有时我通过模仿,将学生从理解的误区带出;有时我用自身的示范带动起整个的气氛。以“一切准备停当”一句的指导为例,我先让生找到动作词,及“很久很久”这一关键词。“摆弄了许久,终于准备好啦!”

这时男孩的心情──学生都能讲出高兴、开心、舒了一口气,但读的时候却全无体现,于是,我也以尝试者的身份加入学生中间,读了一遍,再让学生来时,学生显然找对了方向,只是略嫌夸张。后来,我再次以欣喜的口吻带读这句话,不仅全班同学都找对方向。而且课堂情绪也一下子高涨起来。

当然,上完这节课,我也产生了许多困惑,比如在班上的小组中开展分角色表演时,部分往往会因为分角色争论不休。而在全班选组表演时,尽管我再三强调让孩子当评委,评评好坏,却仍然不可避免许多观众“听众”流失的局面。而且,当发言的欲望特别强烈时,学生容易没发言而懊恼,没法儿静心聆听别人的想法。

不过,我自认为设计得不错的还有一个延伸的环节。我不将资料交流放在导课阶段,而放在最后联系高尔基生平想想高尔基如此喜欢小男孩的深层原因。

学生很多都谈到了高尔基童年苦难,所以更加希望别的孩子能幸福。我趁势引导他们谈谈如何珍惜今日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收益不错。

课后我布置学生去看高尔基作品,进一步深入了解高尔基。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专家也曾说过: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

《小摄影师》一文主要是通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来感受高尔基对小男孩儿的关怀爱护和小男孩儿对高尔基的崇拜热爱,因为高尔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比较陌生,在课前我就布置了让学生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通过学生对搜集资料的了解,对当时的时代背景,对高尔基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更好的学习本课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学课文时,我又依据教学重点采取了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清了课文的叙述顺序:纸团飞进窗口,小男孩儿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小男孩儿准备为他照相──忘了带胶卷,小男孩儿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小男孩儿再次来照相。紧接着学生在小组讨论时又提出了几个问题,经过我们师生的共同总结后确立了两个问题为我们研究的重点:“高尔基是如何对待孩子给他照相的”和“孩子是如何给高尔基照相的”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究从而突破了重难点。在扩展联系中,我又提出:“小男孩儿还会不会回来再为高尔基照相?”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课堂很活跃。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4

《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本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把引导学生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作为教学的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从对话和细节描写中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因为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距离孩子生活的年代较远,高尔基这个伟大的人物对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孩子不了解高尔基,于是,课前,我要求孩子通过不同的方式搜集有关高尔基的资料,以此加深对高尔基的认识,课上与同学交流。

其次,我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叙述的顺序:纸团飞进窗口,男孩请求高尔基允许为他照相──高尔基摆好姿势,男孩准备为他照相──忘带胶卷,男孩哭着离开──高尔基等着男孩再次来照相。为引起学生积极探讨,我在学生了解叙述顺序之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用老师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自主质疑等方式引导孩子探究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引导孩子结合具体的句子、段落,透过对话、细节描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从而在学习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突然、立刻、人行道、照相机、打量、摆弄、准备、胶卷、秘书、杂志社、记者、转告”等词语。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好对话,并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怀爱护和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与热爱。

5、续写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高尔基接受少先队员照相的经过。

【教学难点】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及媒体资源播放。

【教学用具】生字卡片、动画、ppt。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高尔基图片:

师:大家看,这张图片上的人是谁?是高尔基。高尔基是什么人?高尔基是苏联著名的作家。上次课,我们学习了《灰雀》,《灰雀》讲述了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讲述的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板书:小摄影师。)

二、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要求认读的生字,自读。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⑴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小组轮流读。

⑵学生拼读,互相纠正。

⑶教师抽查学生拼读以上生字。

3、教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学生书写:

⑴老师讲解重要的生字,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字的笔画、笔顺、结构、部首。如:基、侧、辆、卷。

⑵学生书写,教师巡视。

⑶让学生到黑板上书写,其它同学到黑板批改。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要求认读的生字及重要生字的书写

1、集体拼读。

2、出示生字卡抽查学生的拼读。

3、听写重要的生字词。

二、范读或朗读课文

1、播放媒体资源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提到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生自读课文,边读边领悟课文如何通过人物言语和神态来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

3、师: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人、什么事情?

提示: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少先队员为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高尔基小男孩照相没带胶卷忘带胶卷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

1、师:小男孩想给高尔基照张相,很难吗?

提示:高尔基很忙,而且门口有人不让小男孩进去。

2、师:小男孩是如何办到的?

提示:扔纸团。

3、师:这说明小男孩是怎样一个人?

提示:很聪明、大胆。

4、师:小男孩在纸团里怎么称呼高尔基?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称高尔基为“亲爱的高尔基同志”,说明他很懂礼貌,同时也很尊敬、崇敬高尔基。

5、师:小男孩说:“我照完相,立刻就走”,这又说明小男孩很怎么样?

提示:说明他知道高尔基很忙,很理解高尔基,不希望占用他太多时间。

6、师:高尔基问是不是小男孩扔的纸团,小男孩在回答时也很有礼貌,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提示:他鞠了一个躬,提出要求时使用“请”字。扔小纸团显得不太礼貌,但从小男孩子的举动,可以知道他是没办法才这样做,他其实是个很懂礼物的孩子。

7、师:小纸团扔进来时,高尔基在做读书,他有没有生气?有没有答应小男孩的请求?他怎么说?

提示:没有生气,他答应了小男孩的请求。他说:“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

8、师:高尔基很忙,而且正在读书。为什么他愿意答应小男孩的请求?而且答应得那么爽快,说明了什么?

提示:他很关心、爱护小朋友,尽量满足小朋友的要求。

9、请复述这部分主要内容: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男孩扔纸团请求给高尔基照相

四、学习第二部分(第7~12自然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或表演第二部分。

2、师:高尔基答应了小男孩照相的请求,小男孩就进来了,见到了高尔基。请看这个句子“他仔细打量高尔基,咧开嘴笑了”,“仔细打量”、“咧开嘴笑了”,说明了什么?

提示:说明小男孩见到高尔基后的惊喜,他要好好看看高尔基是什么样子,同时也说明他很崇敬高尔基,他见到高尔基,很开心。

3、师:小男孩是专门来给高尔基照相的,我们看看他的水平如何?他是怎样照的?前面说他是十岁左右,他到底行不行啊?

学生讨论。

提示:

⑴小男孩请高尔基坐在沙发看报纸──说明小男孩很熟悉怎样摆姿势,他照相应该不是第一回。而且他敢于提出给高尔基照相,说明他肯定有过照相的经验。

⑵他给高尔基照的相是要放在班级的墙报上,说明他是带着班级的任务来的,他照得好,大家才信任他。

⑶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才准备停当──说明他很紧张。

⑷他要来给高尔基照相,却把最关键的东西──胶卷忘在家里了──说明他非常紧张,而且事前可能也没想到高尔基这么爽快就答应了他。

4、师:小男孩就要给高尔基照相了,但是,最关键的事情他忘了,他没带胶卷。那他怎么办?

提示:他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5、师:课文中有几个地方提到小男孩哭,大家把它们找出来。

提示:

⑴小男孩往地上一坐,哭了起来。

⑵小男孩哭着说。

⑶小男孩哭着,跳上一辆电车。

6、师:大家看到这里,会不会想,这个小男孩太没出息了吧?干吗老哭?大家想想,为什么他哭得那么伤心?

提示:

⑴小男孩好不容易得到机会见到高尔基,高尔基答应他的请求,而且很配合他,但是,最重要的事情他却给忘了,照不成相,他很着急,所以哭。

⑵他知道高尔基很忙,而且他摆弄了很久了,已经占用了高尔基很多时间,他可能觉得很对不起高尔基,同时也可能担心高尔基会责怪他。

⑶想见高尔基并不容易,他这次照不成相,他想很可能以后再没有机会了,高尔基再也不会答应他了。

⑷他是为班级墙报来给高尔基照相的,现在任务完不成了,他可能觉得辜负了大家的信任,担心大家责怪他。

⑸他很崇敬高尔基,但是他没有做好准备工作,他觉得很内疚。

⑹他还是个孩子。

7、师:小男孩忘带胶卷,高尔基说他有胶卷。但小男孩子还是跑了。这是为什么?

提示:很可能是他太着急了,没听清高尔基的话,也可能是他太内疚了,觉得对不起高尔基,不好意思。

8、师:刚才说的是小男孩的表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高尔基又是怎样表现的呢?

把有关高尔基的句子划下来,想想这些句子说明了什么?

提示:

⑴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说明高尔基尊重小男孩。

⑵高尔基听任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很久──说明他对小男孩很耐心。

⑶小男孩说一切准备停当后,高尔基侧过脸,对他微笑──说明他尊重小男孩,并且态度亲切。

⑷高尔基赶紧站起来──说明他很关心、爱护小男孩。

⑸小男孩跑出去后,他走到窗口大声喊──他关心、爱护小男孩。

9、师:这部分里,讲述了什么事情?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小男孩忘带胶卷哭着跑掉了

五、学习第三部分(第13~17自然段)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师:秘书说杂志社的摄影记者要见高尔基,高尔基见不见?为什么?

提示:不见。他很忙。

3、师:但是,为什么他又说如果来的是一位小男孩,一定要让他进来?

提示:高尔基关心、爱护小朋友,乐意满足他们的要求。

4、师:请注意秘书告诉高尔基外面有个摄影师时,高尔基首先说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这样问?

提示:首先问:“是个小男孩吗?”因为他很挂念小男孩,不愿意小男孩伤心,希望他再来。

5、师:高尔基说,如果是小男孩子,一定要让他进来,他用了“一定”这个词,这说明了高尔基怎么样?

提示:很关心那个小男孩。

6、这一段讲了什么事情?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高尔基等待小男孩再来。

六、小结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了高尔基和一位小男孩的故事。

请同学复述一下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提示:小男孩是一位少先队员,他想给高尔基照张相放在班级墙报上,但他忘了带胶卷,没照成相。

师: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高尔基是怎样一个人?你怎么知道的?

提示:对男孩关心、尊重、爱护。高尔基很忙,但答应把小男孩照相的请求。照相前,耐心地让小男孩摆弄了很久。小男孩忘带胶卷,他让小男孩回来要给他胶卷,杂志社摄影记者要见他,他回绝了,同时,他说如果是小男孩就让他进来。

师:这次课,我们学习了《小摄影师》,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位少先队员为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照相,没带胶卷没照成相的故事,体现了高尔基对孩子的理解、爱护。大家要注意刚才提到的那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认真体现作者是如何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与心理活动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6

师:昨天交给同学们一个任务,了解高尔基,同学们做好准备了吗?

生:高尔基是苏联的大作家,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写过《童年》、《我的大学》。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爸爸妈妈告诉我的。

师:实际上爸爸妈妈就是你们最好的——

(生答,略)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上网查到的。

师:上网查资料的确能找到很多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写的散文诗《海燕》特别好,老师非常喜欢。给大家朗诵一下。

(师朗诵《海燕》的片断)

师:这就是高尔基的作品,喜欢吗?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写高尔基的文章《小摄影师》

师: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

(生自由读课文,师板书课题)

师:大家读完了吗,读好了吗?知道这个故事写了谁和谁之间的事?

生:是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的事。

(师板书)

师: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一个小男孩要为高尔基照相,把相片贴在墙报上的事。

(师随机板书)

师:这个故事喜欢读吗?(喜欢)那就继续读吧!注意读的时候,遇到不认识的字查一查字典;不懂的词语反反复复读几遍;有不太明白的地方用笔作上记号。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好,那就大声地读吧!

(生自由读课文)

师:会读吗?课文里有的生字都会读吗?请看生字

出示:格媚躬按胶辆

师:仔细地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它们都是形声字。

(指名生读生字,正音,集体读)

师:请同学们再来看看“躬”,看看字形,谁能理解它的意思?

生:它的意思是弯着腰,因为左边是身,表示身体,右边是“弓”表示弯着腰。

师:有些形声字就能看字形理解字的意思。

(集体再读其它生字:摄志桌社侧)

再出示生字:……

师:看它们又有什么特点?

生:有的是平舌音,有的是翘舌音,(指名读,齐读)

再出示词语:摄影,同志,突然,鞠躬,……(生齐读)

再次出示生字:……

师:你们觉得哪些生字最难写?

生:“鞠”,因为这个字左边是革字旁,右边是“菊”字去掉草字头。

生:这个字左窄右宽。

师:大家写字的时候,要五笔一画地认真写,只要多几遍就能写好字,同学们同意我的看法吗?

(师范写)

师:你们看老师写的时候认真吗?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觉得老师写得好不好?那每个同学拿起你的笔,写两个,给老师看看。

(生写字)

师:有几个同学写得非常漂亮。

师:有些同学坐得特别端正,字也写得很好。有哪些同学感到比较满意的,请举手。有哪些同学感到不满意的,请举手。

生:我觉得自己不满意。

师:对自己写的字不够满意,说明你知道了这个字怎么写更好,如果对自己写的字还不够满意的,平时再多练几,就一定能写好了。

师:同学们字词都会读了,但是如果把这些字放到句子中,能不能读好啊!谁来读。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正音)

师:大家一起读,谁接着往下读。(指名读)

师:大家知道高尔基说话,我觉得不够好,男孩站在他面前请求,你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生:应该用答应的语气。

师:说话应该比较亲切,让我们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谁接着往下读。

(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

师:你的声音是非常好听,样子也很可爱,但是有一个词读得不好,你知道吗?“很久很久”,应该怎么读?

指名再读,齐读。

师:“怎么了”该怎么读?

生:刚才小男孩不是好好的吗?现在哭了,感到很奇怪。

师:那就用奇怪的语气来读。

齐读。

师:高尔基见孩子跑出去时叫喊的时候,该怎么读?(师范读)

师:这节课大家读书读得不错,下节课我们继续再读,好不好?

多读一读,就能把书读好。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7

《小摄影师》一文选自人教社六年制第五册教材,课文主要讲了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从中透出了高尔基对小男孩的爱护之情。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对话为主。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文章篇幅较长,把握重点、体会文章内涵的思想情感都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在备课时主要进行两方面的设计:

一是将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归结到两个填空:高尔基是个()的人。小男孩是个()的人。之所以以这两个概括性的问题统领全文有几个目的,首先对于本文这样一篇段落较多,篇幅较长的文章,给学生一个适合的切入点,以便学生在学习时贯穿全文,整体把握;其次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只要是从文中能有所依据的都可以,这样使学生能发挥个体学习的自主性;再者这两个填空也是高尔基和小男孩之间情感的基础,在完成填空的同时,学生也体会到了二人之间的情感。

二是变序学文,由果及因。如此进行教学是出于从学生的角度和教材本身的特点出发。从课题的“摄影师”和文中最后的“摄影师”比较切入,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高尔基不愿见杂志社的摄影师,而要见小摄影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学生读书、质疑、释疑提供途径。

在落实两项设计的手段上,我坚持以读代讲,边读边思,希望通过学生自己读,引发自悟,体会情感。同时在有限得5分钟内又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在朗读的训练中我有意识的选择了文中的第一和第十段作为重点,加以指导,从而做到以点突破,领会情感。

本节课在教学实际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望各位领导和老师批评指正。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 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老师小结: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今天学习的课文讲的是关于他非常爱孩子的事。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办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发挥想象,续写故事。

板书

17 小摄影师

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9

加强语言感悟注重情感熏陶——《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0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1

学习目标

1、认识“摄、媚”等8个生字。会写“突、按”等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高尔基对小男孩无比慈祥、关怀备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平故事、资料。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1、上节课大家学习了前苏联革命领袖列宁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今天,俺们再来学习一位前苏联作家高尔基和一个小男孩的故事。这个男孩是一个小摄影师。

2、板书课题。读准生字:摄(shè)。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摄影”是怎么回事,“摄影师”是干什么的人。

3、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交流高尔基生平情况,教师相机补充讲解。

初读课文

1、选择自身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重点指导“鞠(jū)躬(gōng)”、“胶(jiāo)卷”,轻声字“停当(dang)”、“打量(liang)”、注意:玩弄(nòng)声母是n。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同学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局部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同学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齐读全文后,完整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合作识字

1、小组合作,想方法记住生字字形。

2、交流识记方法:利用熟字记生字(交—胶)、形声字构字(辆—形旁“车”—声旁“两”)。并且说说在书写时应该注意什么。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玩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布置组员分角色朗读、扮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扮演。

3、挑选一组同学上台扮演,根据扮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同学扮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玩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扮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同学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敬重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祥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小朋友,回来!俺给你胶卷,俺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同学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协助小朋友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同学发表自身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身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小朋友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课外延伸,想想续写

1、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2

一、了解高尔基

出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句子。

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句话,你知道是谁说的吗?引出高尔基。你知道高尔基吗?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教师简介高尔基。(是呀,高尔基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还是著名的散文家。在中国流传很广的是他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到了初中我们还将会学到他的散文《海燕》。)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高尔基的文章:小摄影师。板书课题。

教师点拨:“摄”是一个翘舌音,一定要读正确。学生齐读课题。

三、教师范读,学生感知内容

1、教师范读。

出示要求:翻到《小摄影师》一课,听老师范读,仔细看课文,听清楚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法,想想从文章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感受。(内容、中心、主人公……)板书:高尔基 小男孩

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自学课文

说的很不错,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学习课文。

投影出示:

一标 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划 边读边划出带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三读 把课文读通顺

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2、检查自学情况

现在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得怎样。

(1)投影出示词语(生字用红色,并注音):

ji le mei ju gong lie fen fu dang juan mi she

高尔基 列宁格勒 明媚 鞠了个躬 咧开嘴 吩咐 停当 胶卷 秘书 杂志社

指名读(3人);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随机抽读,解释。

(在解释“明媚”时,教师可提问:你能用“明媚”来说一句话吗?

在解释“鞠躬”时,如果学生是用词语解释,教师可请他做个鞠躬的动作,想想,你在什么时候会鞠躬?

在解释“咧开嘴”时,做动作,想想当时的心情。

在解释“吩咐”时,吩咐一般是谁对谁说的?课文中又是谁对谁说的?教师调侃:啊!原来大作家高尔基在小摄影师面前表现得像个小孩子。

解释“停当”时,把“一切准备停当”的“停当”换一个词(妥当、完毕、齐全、好了)。)

再次齐读,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它们的意思。

(2)出示生字:在这些新词中有6个生字,指名读。

默读这些生字,想想怎样记住它们? 学生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范写:卷、杂。

学生书写6个生字,每个2遍。教师巡回指导。

五、学习高尔基部分,感受高尔基的好品质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感受到高尔基好品质的句子或词语。学生先读句子,再说理由,个别句子(重点句子齐读)

2、交流:(一)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高尔基正在读书,突然,一个小纸团从窗外飞到了桌子上。 高尔基热爱学习 板书:爱学习

(二)“来吧,我让他们放你进来。”高尔基说。 高尔基在工作中接受一个给他扔纸团的孩子的采访,说明高尔基对孩子的宽容、关爱。 板书:爱孩子

(三)高尔基拿了张报纸,按小男孩的吩咐坐下。“吩咐”一词本来是长辈对晚辈,高尔基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听从一个小孩的吩咐,说明他很爱孩子。

(四)高尔基侧过脸,对着他微笑。高尔基想把他最美的一面留给孩子。

(五)高尔基赶紧站起来……高尔基走到窗口,大声喊道:“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高尔基不想让孩子失望,希望能帮助孩子能完成这一次的拍摄。

(六)“是个小男孩吗?”高尔基问。高尔基还在惦记着那个孩子。

(七)“请转告他,我很忙。不过,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在杂志社的记者和学校小摄影师之间,高尔基选择了孩子,说明了他对孩子的喜爱。

是呀,高尔基不仅爱学习,更爱孩子。(板书;更)我们一起把这些句子读一读。

六、总结延伸

从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高尔基的为人,那小男孩又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在小男孩下面打上 “?”)下节课我们再来学习。

she

板书: 小摄影师

高尔基小男孩

爱学习,更爱孩子 ?

三年级语文上册《小摄影师》教学设计 篇13

加强语言感悟 注重情感熏陶——《小摄影师》教学片断与评析

《摄影师》一课,讲的故事并不复杂,但故事中所蕴含的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真挚的爱,却是三年级的孩子不容易体会到的。因此,教学这一课,应该紧紧围绕“爱”这一情感中心,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下面所选择的两个教学片断,试图在这一方面有所突破。

片断一:

师:请大家齐读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想一想“吩咐”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齐读后思考交流)

生:“吩咐”在这里是说小男孩让高尔基按他要求的姿势坐下。

师:是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再读课文,想一想,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里高尔基按小男孩的要求去做,说明他没有一点架子,把小男孩当作朋友看待,非常尊重孩子的意见。

生:高尔基被孩子的天真感染了,觉得自己也成了一个孩子,说明他很喜欢这个小摄影师。

师:说得真好。高尔基确实很喜欢这个孩子,所以才那样与小男孩配合。

点评:抓住“吩咐”一词,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的基础上,让学生揣摩其中包含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之情。

片断二: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最后一自然段,再互相讨论一下,该怎样读好些。(学生反复朗读后讨论)

师:谁能把这一段读一读?(学生朗读)

师:读得真好!说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高尔基不愿意见记者,但他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所以前一句要读得平淡一些,后一句要读得热情一些。

师:确实是这样。你从哪里可以看出高尔基非常希望小

男孩再来?

生:前面有一句“是个小男孩吗?”还有这一句中的“一定”。

师:对!那么高尔基为什么不愿意见记者,却又特别希望小男孩能再来呢?(学生讨论交流)

生:记者来肯定是为了宣传高尔基,高尔基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见。小男孩来照像是为了给班级办墙报,是为了学习,所以高尔基尽管忙,还是热情接待了他。小男孩子没有能照成像,肯定会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生:不光是小男孩失望,班里的同学们也肯定会失望的,高尔基是不会让同学们失望的,所以他希望小男孩能再来。

师:是啊!你看高尔基多么关心孩子们,爱护下一代啊!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小男孩子会再来吗?

(生读课文)

点评:由读入手,在读的过程中领悟情感,体验高尔基对孩子们的关心和爱护;在读中想象,让这浓浓的情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受到情感的熏陶。

评析: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阅读教学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上面的两个教例,在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一般教学中教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因而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教例中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

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 教例中,教师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教师并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可以想见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