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但愿人长久》教案(推荐16篇)

2023-03-17 18:13:01教案设计

《但愿人长久》教案(推荐16篇)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

一.导入新课

祖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更是文化的瑰宝,谁能背一首古诗吗?

二.新授课文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52《但愿人长久》。古代有位大文学家在这中秋之夜写下这样的词句(出示诗词)。

1.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你们经过预习后掌握的生字新词情况(出示生词表)

2.谁能读一下?

3.一起读两遍

4.你能理解其中的一些字词吗?

5.你想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吗?你想知道苏轼为什么能写下这首千古绝唱吗?

6.自读课文,想一想苏老先生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词的?板书:苏轼写词

7.他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呢?(默读课文)

8.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心绪不宁——不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许多

9.苏轼为什么写这首词? 板书:思念亲人

三. 精读课文

1. 课文中的那一节说出了这首词的意思?

2. 谁能说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最后这两句词的意思。(注意表达完整)

3. 课题中的“但”可以解释为“只”

4. 谁能把课文的最后一节有感情地读一遍?

5. 对于第六节你还有什么疑问?(比如标点符号的使用)

四.学习全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了解这首词的前面部分?(出示整首词)

1. 借助拼音自由地轻声地读这首词

2. 谁想试读一下?

3. 读得好。向他学习。

4. 苏轼为了思念亲人写下了这首好词,

五.诗词拓展

同学们你们还能说出几首有关思念亲人的古诗词吗?

生:李白《静夜思》

你能想象一下当时李白写下这首诗的情景吗?

还有其他诗吗?

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你猜测一下王维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师述:吟诗诵词总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展现某种情景。下面是本人在游黄山时写下的一首小诗,你们想不想听啊? (出示)

游黄山

倪也兵

黄山“三峰”我都爬,

光明莲花天都下,

奇峰怪松没看够

云海温泉醉晚霞。

你们说黄山美不美?

生:美。有山峰。

生:有云海温泉。

生:有各种各样的松树。如迎客松。

倪老师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

生:祖国山河美。

生:黄山真美啊。

说得好。老师在这首诗中描绘了黄山的四大奇观:奇峰,怪松,云海,温泉, 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六.总结全文

诗词或表达愿望,或言明志向,写诗词离不开特定的环境, 大文学家苏轼给了我们很多启发。 老师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感而发,也能写出真情实感, 读起来琅琅上口的属于自己的诗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 我们在班级里开展“我是小小苏东波”活动。 望同学们积极参加。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一下苏轼写词的情景。体会诗人是如何热爱生活,思念亲人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遍)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讲述苏轼写词的课文,我是这样设计教案的:先让学生搞懂这是一篇介绍苏轼写词的文章,然后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写这首词, 接着让学生体会到写词著文是有感而发的,最后用老师的感想之作引领学生参与到“我是小小苏东坡”的活动中来,由课内到课外,由古代到现代,由老师到学生, 让学生体会到,再好的诗词都是人写出来的, 我们不妨也尝试一下。 让学生真正走近名人,融入课文中的情景。

反思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不深,但一定要让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丰富拓展知识技能, 这是我教这篇课文的宗旨。由于注重了情景分析和全词的认读,削弱了课文地朗读, 今后还要加强朗读指导,在课堂上创设情景,让学生有感而发地写出几句诗来效果会更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2

课 题

2.但愿人长久

第 1 课时

主备人

陈石奇

复备人

审核人

教学目标

(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法指导等。)

1.教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并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及挂图、小黑板

导学过程

复备与调整

导入:……中秋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富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历史上流传有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这篇课文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著名的中秋词的写作经过。

一、课前预习、课上反馈:

预习任务:见学案“课前预习”部分

预习反馈:

1. 同桌讨论、全班交流难读难写的生字词。

自己认为需要强化字音的有 ,需要强化字形的有 。

2. 交流自己弄懂的词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词语。

3. 同桌互读课文,把自己经过努力读得很棒的难读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4. 四人小组合作,概括课文内容,并推荐代表汇报。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设立任务:

1、提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放声朗读全文,思考后小组内讨论交流:

a.文中苏轼的情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找出能体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语。

b.通过朗读相关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并请同桌作当评价。

【学习建议:细读全文,找出能反映苏轼心情变化的词语,画下来,再读读相关的句子,体会苏轼的情感变化。】

4.自由读第1自然段,苏轼的这种情感变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三、当堂训练、检测反馈:

具体见学案“当堂检测”部分

四、回扣目标、总结提升:

读准、读顺、读通课文,理清大致脉络,理解大致文意,这样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五、课后作业、拓展延伸:

认真朗读课文。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思考:苏轼的情感为什么会经历了“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的变化?读课文时遇到相关的词语和句子,最好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再用一两个词语,或者一句话将你的感悟简单地写在旁边。

反馈后亮标

教后记: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听写词语。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课堂练习:

1、完成习字册。

2、熟读《水调歌头》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文学家苏轼却心绪不宁。同学们,苏轼为什么在中秋之夜心绪不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

根据交流重点抓“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的理解体会

a、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小时侯……)

b、你从“形影不离”这个词中能体会到什么呢?

c、“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从这句话中你又有什么体会,主要是从哪个词中体会到的?

3、指导朗读

结合学生的交流,请他们读

你能读好么?你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吗?你会用朗读表现吗?

4、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三、学习课文第4节

1、看图想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同学们,在这样的夜晚,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呢?

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你们想知道苏老先生为什么“埋怨”,究竟“埋怨”谁吗?

2、指名朗读

指导看图

同学们,这时候的苏轼神情怎样?(眼睁睁)

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3、交流讨论

出示课文插图,指导看图。

师:同学们,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

4、配乐朗读

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苏东坡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指名朗读,齐读

四、自由朗读5、6小节

1、过渡:苏轼这么无奈这么惆怅,后来为什么又宽慰了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书

2、交流讨论

⑴用自己的话再来说说第一句的意思

(重点理解“悲”“欢”“离”“合”,“隐”“现”“圆”“缺”的意思)

⑵“哪里会十全十美呢!”你是怎么理解的?

⑶他还想到了什么呢?指名读第二句

联系上文说说

3、想到这里,苏轼的心里就感到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出示: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师生共读

4、指名读,问:你们想了解这五行词的意思吗?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了,自己找找吧,看哪位聪明的同学最先找到。

5、指名再读意思

问:这意思你们都读懂了吗?

指名读意思

6、出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你们能找到这句话的意思吗?指名说

你能联系上文说说你的理解,体会吗?

7、出示词文,师范读

8、指名生读,提示:低声吟诵

五、总结

1 、苏轼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完成填空。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六、 课堂练习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两遍

板书:

2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学会用生字组词,理解文中的词语“心绪不宁”、“形影不离”、“西沉”、“悲欢离合”、“婵娟”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5、6自然段。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2、增进学生的人文修养,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三、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自学生字,读通文章。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苏轼的生平资料3、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诗改编成一个小故事。4、制作相关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五、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相配词语 2、了解课文大意,理清课文脉络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词[水调歌头],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熏陶课前播放洞箫演奏[明月几时有],让学生听着音乐进入课堂(一)创设背景 导入新课1、中秋节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每到中秋节我们赏月、吃月饼、举家团圆,“每逢佳节倍思亲”,当我们一家人过中秋的时候,我们伟大的诗人苏轼在干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2、揭示课题,简介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出身知识分子家庭,和父亲苏询、弟弟苏辙考中同榜进士,世称“三苏”。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优秀诗篇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抒写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他的词,词风豪放,笔力雄健、清新自然。其作品有《东坡乐府》,主要代表作《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念奴娇》等。(二)初读课文 读通读顺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2)读顺句子,读通全文(3)朗读过程中划出自己不懂的地方2、检查自读情况(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出示词语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苏辙(2)指名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每小组读一段,第一段老师读,最后一段一起读回答问题1、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中秋之夜,苏轼在密州,思念他的弟弟苏辙,写下了一首新词。 2、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心绪不宁? 为什么会埋怨? 为什么会宽慰? 划出课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 3、苏轼在感到宽慰之后吟诵了一首新词,你能来读一读吗?看谁能读出苏轼的情感。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在课文中找到表示它意思的句子吗?读一读(四)小节1、总结全文:本课叙述了苏轼中秋之夜望月怀人,对月沉思,借月传情,介绍了苏轼的著名词作的创作缘由。传达了诗人对月沉思的丰富的感情世界,描述了词作的优美意境,展示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矿大胸襟。2、出示《水调歌头》全篇,跟老师读一读,体会作者感情。3、播放《水调歌头》动画(五)作业布置1、抄写重点词语并描红。2、复述课文。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于兄弟的手足之情,体会苏轼的广阔胸襟。 3、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并能活学活用这句诗词。(一)复习旧课 巩固深化1、课文中表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词是哪些?2、齐读课文。(二)细读课文 体会领悟1、观察图画,学习1、2、3小节(1)为什么“思念”?通过“皓月当空”、“欢欢喜喜”、“观赏”,引发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思念亲人的心绪,思念弟弟实际上就是思念家乡的亲人。(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3自然段,体会别人的团聚和苏轼与弟弟的分离,抓住关键词“手足情深”、“形影不离”、“七个年头”。板书:心绪不宁2、带着疑问学习4、5小节(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当他看到圆圆的月亮时,产生了埋怨之情,在第四小节的最后有一串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呢?(表示还有许多埋怨的话,这里只要一笔带过)板书:埋怨(2)指名朗读第五自然段,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a)“想到这儿”是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b)“宽慰”是什么意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在这里作者为什么会宽慰,哪个同学来帮大家回忆一下?(c)宽慰了许多说明作者有着怎样的人生态度?(豁达开朗,积极乐观,苏轼的可贵之处就是能够从怅恨中解脱出来)板书:宽慰3、学习第6小节(1)再读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再用直线划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2)“此事”是指什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3)你认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话可以用在什么人之间,如果是你,你想代表谁把这句话送给谁?(如:代表边防战士送给家乡亲人,代表海外赤子送给祖国人民)(三)总结全文(1)理清课文作者感情变化,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指导学生练习复述课文。(2)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感情?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的时候变得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牙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四)作业布置:1、完成练习册。2、背诵4-6自然段。六、板书设计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感情变化) 一(1-3)创作原因——思念弟弟 二(4-5)具体描绘词的意境 三(6)诗人低吟新作七、教学反思 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首先,这篇课文充分体现了“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抓住苏轼感情变化的同时,要让学生在情感的接纳和碰撞中发展语言水平,提升人格品质。这篇课文是作者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流动着作者的“情”,而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就必须创设和再现当时的“境”,从而获得与作者相同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的获得与朗读不可分离,可以通过配乐朗读、表演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方式来生动地再现当时地月夜场景,体会作者地广阔胸襟。这样,美的才不仅仅是月色,更美的是苏轼的情怀,是“千里共婵娟”的思念。其次,是要使学生能够活学活用,俗话说“会用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光光的理解依然是停留在书本上,而不会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真正会用课文中的诗句,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语文的学习,其最终目的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驾驭语言,当学生会用课文中的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成功。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2、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4、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悟作者的“思念”之情;探究作者的心理情感变换及其原因。

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领悟作者表达的美好的感情。

【课前准备】 学生:查阅有关苏轼的生平、作品资料;熟读课文。 教师: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激趣:中秋节在古代又称“仲秋节”、“团圆节”、“月节”,有关月亮的古诗你了解了哪些?

那有关月亮的歌曲你知道吗?下面请大家欣赏一首有关月亮的歌曲。

【媒体】播放《明月几时有》,你听出了什么?点题。

2、动人的旋律给了我们美的享受,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这种美好的感情会长留人们心间,就像那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到今天依然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3、切入主题:这首歌曲的词作者就是900多年前的宋代大文豪苏轼,他在创作这首词的时候经历了复杂的感情变化,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文中表示苏轼感情变化的词语找出来:

【板书】 思念 埋怨 宽慰

看了这三个词语你有什么发现?(都有“心”这个偏旁)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轼丰富的内心世界吧!

【出示】请大家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苏轼感情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三个词语之间打上箭头)

二、感悟“手足情深”

1、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苏轼思念了谁?在什么情况下思念的?

2、【媒体】出示两幅图:一是人们中秋团圆赏月,二是苏轼思念亲人。

(1)看了这两幅图,你有什么感受?

(2)对比读,读出团圆的热闹喜庆,读出苏轼的孤独愁闷。

3、苏轼为什么会这样思念弟弟呢?用书上的一个成语叫——

【板书】 手足情深 (理解)

4、【媒体】出示练说,师相机点评。

苏轼满怀深情地回忆:记得小时候我们…… ……长大后…… ……

如今,分别…… ……此时此刻…… ……

5、是啊,苏轼的母亲、妻子和父亲都相继去世了,可以说弟弟苏辙是他唯一的亲人,在这万家团圆之际,他怎能不牵挂着他的弟弟呢?感情朗读第3自然段。

6、过渡:牵肠挂肚却又无法相见,他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入愁肠愁更愁”。月亮渐渐西沉,他怎么能安然入睡呢?这时的他,怎么做的?怎么想的?

7、【媒体】出示“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配图)

探究“眼睁睁”“,体会苏轼的无奈。

8、师:苏轼怎么“埋怨”的?(点一点板书的“埋怨”)

生:“无情的月亮啊……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老师找出了一轮“月”一个“人”(边板书),请你帮老师完成这个词语填空。

【板书】 月圆人缺

9、要是在现代,你和兄弟姐妹的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佳节之际,你会怎么做?

10、师:“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远的距离也阻隔不断苏轼对弟弟的思念,感情越深就越发思念,越思念就越睡不着。在苏轼的眼里,此时的月亮是那么的——“无情”

指导朗读(“偏偏”含有责怪、埋怨的意思)。

过渡:他一直这样不停地埋怨月亮吗?你从下文中哪个词看出来的?(转念)

苏轼并没有沉浸在低落和愁苦之中,他要寻求内心的解脱和宽慰。我们来看看他“转念”又是怎么想的。

三、体会“美好感情”

1、【媒体】出示“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2、边读边仔细体会,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苏轼豁达大度的人生态度和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怀。

相机点拨。

4、师:因为他知道阴晴圆缺、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知道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是人生必须的经历,所以胸怀“美好的感情”,把祝福送给天下所有人。(着重圈点“情”字)

5、除了手足之情,还有哪些美好的感情会常留在人们心间?

师相机点拨。

6、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来朗读这段话吧!

【媒体】配乐。学生读完,师接着朗诵《水调歌头》全词。

7、其中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至今,现在你能理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了吗?

【板书】 长久、婵娟 (着重解读“婵娟”)

8、师:只要是真挚的、美好的感情都是人世间最真、最善、最美的东西,读到这两句词,你头脑里一定会浮现出感动你的人或者事,你最想把这句祝福送给谁?

学生交流。(课后继续送出你真挚美好的祝福)

四、小结全文

1、教师结合板书小结。

2、布置作业:中秋节快要到了,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明月”和“思念”这两大主题的诗篇,请选择你喜欢的几首熟读、背诵,我们来举行一次朗诵会。

【板书设计】 2 但愿人长久

思念 手足情深

埋怨 月圆人缺

宽慰 长久 婵娟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7

语言文字是具有内容的,是具有思想的,是具有情感的,是具有规律的,是具有想象力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好方法,同学们可以在朗读中理解内容,在朗读中感悟思想,在朗读中产生情感,在朗读中寻找规律,在朗读中发挥想象……不同的朗读,达到的目的也各不相同。

看两则案例,同样是教学苏教版语文第七册《但愿人长久》中一小节: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案例一]

师:同学们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自由读,师巡回。

师:现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生1:我感受到苏轼很想念他的家人,在埋怨月亮。

生2、我觉得月亮很圆,诗人想到中秋节了,应该亲人团聚的,可他不能与家人团圆,他很难过

生3:我体会到大诗人在中秋佳节想念家人,又见不到家人的无奈。

……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我们把这种感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学生感情朗读。

[案例二]

师:同学们,读读想想,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可以先自由读,再互相讨论讨论后读。

生自由朗读,再小组讨论,师巡回被咨询。

师:现在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是怎样读的?并说说你们这样读的理由。

生1:(自己读,把“圆圆的”“这么圆”“这么亮”读得较重。)因为我想突出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圆,特别亮,才引起诗人思念亲人的。

(又有好多人举手)

生2:我补充,我觉得“眼睁睁”“无情”也要读得重一些,因为这样,我觉得更可以体现苏轼想念亲人,可又见不到的无可奈何。

师:噢! 那你读读看,让我们大家都来体会体会。

(生2读,学生练习。还有人举手)

生3:老师,我觉得朗读时还要把这些词儿“圆圆的”“埋怨”“偏偏”也读得稍重些,因为这也能体现诗人的思念和无奈。

师:(赞许的)恩,你读读看。我们再一起来体味体味。

生3读这段话,大家寻味。

(学生一起读,听起来真的读得很有感情了。可还有人举手。)

生4:我是这样读的,她开始读。大家听出,她突出了“眼睁睁地望着”“心里不禁埋怨”“你为什么”等词语,好多学生偷偷笑她,眼光似乎也有些看不起。

师:哦,你有不同的读法,敢于表现,很好!那,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4:我……我想让大家明白,苏轼是怎样看月亮,怎样写出心里想法的,还有……还有,我觉得他把月亮当成了人,我……我也想突出一下。

大家显然没有想到她会这样的理由!不再发笑。

师:(高兴地鼓掌)啊!你说的真好!思考得也很深刻!你把这段语言文字的写法也读出来了!让我们记住了怎样写!谢谢你!我们不妨也学习她,读读看。

学生也试着练读。有的不住感悟点头。

师:老师欣赏到了大家很有个性的朗读,真是精彩!谁还能把文章中的省略号读出来?

学生再读,品味。

生5:声情并茂地读。并自然而然加上:“你可知道,千里外的弟弟,我想你啊……”

生6:“月亮啊,请捎去我的思念……”

……

[评析]

两则案例,显然第二则案例更让我们体会到了,在阅读教学中朗读训练的科学合理,扎实有效;让我们看到了教师的导而弗牵,渗透得法的艺术;让我们感受到了学生朗读时的主体发挥,个性张扬……新课程中突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尊重个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感悟角度等也各不相同,当然朗读也千变万化,我们老师心中当然也有自己的所谓“最佳标准”,在对待学生各不相同的朗读时,千万不能强硬地把学生一下就带到你所认为的“最佳”上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就是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独断;让他们在宽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畅所欲言,淋漓尽致……这样,我们才会发现孩子智慧的火花,才能静静地听到各种花儿开放的声音,才能悄悄地欣赏到各种花儿盛开的美姿。第二则案例就是这样做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让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朗读训练得到充分落实,从而把语言文字学得更扎实,有效。

2、体现层次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思维过程是有逻辑规律、是十分缜密的。在朗读教学过程中,不是机械地一遍又一遍的朗读,而是应该体现学生内在的思维过程、提升积累过程,这样的朗读才是真正扎实有效的。第二则案例就体现了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自由读,明白语言的思想内容;再读,体会语言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读,感悟到语言文字的内涵、规律等。这是一个渐进的,不断感悟提升的过程,教师充分遵循这一规律,逐层推进,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由发挥,思维得到了自由驰骋……因此,朗读越来越有味儿,越来越出色!把语言文字的感悟发挥得恰到好处,使语言文字的演练得到升华。

3、渗透得法

“引而弗牵,导而弗抑。”是的,教法千万,贵在得法。第二则案例中,教师就做到了这点。他把主动权完全交给了学生,自己只是一个被咨询对象,会的不讲,不会的引导、点拨。呵护孩子的自信,轻点孩子的思维,巧燃孩子的情愫,妙接孩子的想象……使孩子的朗读逐渐入情入境,逐层深入……这样的朗读训练,对语言文字更深入透彻,更有滋有味;学生自然而然对语言文字也更加喜爱,积累运用也更得心应手!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8

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发展儿童官能与滋育心根的关系?走进刘云生老师的语文课堂,看他执教《但愿人长久》,我们豁然开朗:语文课,用言语来滋育心根。正因为如此,刘老师的课旨归了语文的本原。

一、课前谈话,了解沟通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给我打打招呼,好吗?

生:(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你一张名片。

生:哈喽,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生:(全班轰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师:我成了“国际友人”!(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

生:刘老师,你好!

师:我又“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兮兮地说)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师:(走过去摸了摸这个孩子的头)这还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邓小平!

师:总设计师?不敢当!不过,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邓小平一样,都是“浓缩的精品”!

生:(众笑)

师:我还想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李老师,他和你一样,也戴眼镜!

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生:调到北京去了。

师:想他吗?

生:想!

师:什么时候最想?

生: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点点头)

师: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诗韵。

师:建议大家给王诗韵同学来点掌声!

生:(热烈地鼓掌)

师:短短的几分钟接触,让我感到,咱们班的孩子真厉害!不但有礼貌,还会联想。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联想,善于学习,我将拭目以待。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喜爱,拉近了和孩子们的心里距离,为上课时围绕文本的对话搭建桥梁。同时,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又蕴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们联想的能力,为调整教学预设摸清情况;二是相机捕捉课程资源,为丰盈教学获取素材。】

二、铺陈意象,诵读入境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我想到了阿波罗号登月飞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战。

师:想象真丰富!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你们会想到这些。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师:不简单!背得这样熟!

生:(争着举手)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有点小李白的味道!这两位同学都背诵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来一首其他诗人的?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背?(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在小声地,急迫地说,“我!”)好,把这个机会给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师:据我所知,我们在课文中,没有学过这首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

师:了不起,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从课外书上去获得知识!

生:(老师带头,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在古代,月亮是许多诗人,词人,文人描写的对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不是诗,而是词。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苏轼的大文学家写的。请大家欣赏。

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完全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情景中)

生:(回过神后,热烈鼓掌)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从月亮的意象入手,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统整,更为学习课文铺设情境。】

三、自读自悟,多元感知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师:(抽读生字新词)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刘老师,“婵娟”是什么?

师:是呀,“婵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绢”?(众笑)

生:不是!“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嗯……(语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伟大发现”?

生:(全班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棒极了!但,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摇摇头)

师:谁来帮帮他?帮帮这位问题“发现家”?(众笑)

生:为什么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抄下来?

师:不是“抄”,而是“引用”。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这里,老师不讲。还有问题吗?

【“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能读书。有的问题当场解决,有的问题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师:(环视整个课堂)没有了。那,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生:(静静地,默默地读。仿佛能让人感到学生思维在悄悄地流淌。)

师:读书贵在静思默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不定,你就是当代的“苏轼”呢!

生:(眼睛里露出兴奋)谢谢老师!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你读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体会到,月亮圆了,人更想团圆。

师:你读出了“团圆”!

【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颇见教师功力。】

三、重点开掘,直抵心灵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很好!但,不论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团圆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书)——

生:(全班齐)“手足情深”基础上的。

师: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齐)团圆!

师:因团圆不成而——

生:(全班齐)祝福!

【一放,一收,张弛有度。在此聚焦,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开启了直抵心灵的航程。】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自由读读课文,像刚才那位“未来的苏轼”一样,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勾划)

师: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来,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课文中的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这样汇报,有根有据,好!(竖起大拇指)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众笑)

【诙谐,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还帮他补充一点: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师:继续交流。

生:我从这里看出“手足情深”:(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夜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言之有理,好!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

师:我敢肯定,你的发现很“伟大”。别紧张,慢慢说。(走近发言的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俯身倾听)

生: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手指拇计算?

生:屈指算来。

师: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什么?谁来表演表演。

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么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么样?真让人担心啊!

师: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又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又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众生鼓掌)

师:(满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挂在天空中,只能听到他人团圆的欢笑,只能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对又圆又亮的月亮说,让弟弟回到我身边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请继续交流。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悟天开”。这里抓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来”,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个阅读渐入佳境。】

生:(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与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着。

师:这场景,让我们想到李白的——

生:《静夜思》

师:想一想,该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亲人。

【诗文参照,丰盈文本。此乃薄书读厚之法。】

师:还可从有别的地方读出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吗?

生:苏轼对弟弟的这番手足之情深到极处,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埋怨月亮,更说明他对弟弟的感情很深!(板书:埋怨)

师:那你就来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深情并茂)

师:好!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已经看出,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

四、切己体察,哺育心根

师: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对弟弟说,“秋天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对比,境异情同。在对比与对话中拨开情感的云雾,让孩子们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师:请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体会)

师: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你体会到什么?

生:苏轼心里很难受。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请你读读这段,读出思念时的难受。

生:(读)

生:苏轼心里很忧愁,因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忧愁。

生:(读)

生:苏轼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祝福。

生:(读)

生:苏轼心里也有一丝宽慰,因为虽然他和弟弟远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

师:来,读出思念时的一丝宽慰。

生:(读)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又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孩子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极富诗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师:在古代,苏轼除了这样想,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播放课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及其画面)

生:(观看)

师: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这里的“情”不再单单指手足之情了,还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师生之情。

生:……

师:人间还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们都可以这样祝福——

生:(齐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到这几句词,你会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让我们来为他们祝福吧!王诗韵,你开个头吧!对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师说两句。

王诗韵:李老师,你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我不会忘记你!记得你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问题,我一直在耍铅笔,没有听清楚题目,你并没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复了一次问题,叫我坐下,想想再说。现在,我要用刚学过的苏轼的话,来祝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以及听课者都一起鼓掌)

师:(激动地说)我为你们李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师,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诉他!

【这里,特别让王诗韵同学来说,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结构上,与“课前谈话”形成照应,浑然天成,足见教师的课堂生成和驾驭能力。】

生:我要对我舅舅说。

师:说吧,直接对他说吧。(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

生:舅舅,你到英国读书,走了将近两年了吧?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念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对黄秋雨说,祝他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师:谁是黄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学,浙江的。现在他回去读书了。

师:哦。那用刚学的句子,该怎么说?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生:我对电视剧《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儿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说,思路打开了!

生:我对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苦的小朋友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你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师: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听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能听见!

生:我想对我妈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妈妈是在去年出车祸离开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师:(走过去,把这位小男孩搂在胸前,眼里闪着泪花,哽咽着说)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摇摇头)

师:这样吧,我把这几句苏轼的词写在我的名片上,送给你。有困难时,给我打电话,好吗?(一边说,一边写名片,然后双手递给那位小男孩)

生:(点头)谢谢刘老师!

师: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许多祝福要说。(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序曲奏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说了。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唱完,教师示意学生哼着歌曲,离开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现。此情此景,“语文课”的概念已经淡而远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达和默默祝福。然而,这正是我们久违了的“语文课”,用言语哺育心灵的语文课。用刘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的语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语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在他们的血液里奔涌,向他们人生的所有空间,所有时间延伸,延伸!】

……

【总评】

刘老师这堂语文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奥妙在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言语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凭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既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本身又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建基于学生心灵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紧扣“情深”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从情景走向意境,从手足情走向多种情,一直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养着学生的“心根”,传达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音”,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深爱着他的深爱,思念着他的思念,祝福着他的祝福”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9

【教材简析】

苏教版第七册语文教材第一课,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义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课文的重点显然是在描绘苏轼由“埋怨”而走向“宽慰”的精神轨迹,这正是词人写作时的着力点,也是这首词的艺术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

本教学将根据“文包诗”类课文特点,以苏轼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结合古诗文经典诵读教研课题,熟读背诵原词,并引导学生换位体验,以读促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典词的意蕴,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探究词人的感情变化的基础上,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课前准备】

学生:1.查阅一些有关苏轼的资料。2.熟读课文。

教师: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扣题引发。

1.导入。(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同学们,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你能描绘一下图上的景色吗?在月色如此美丽迷人的中秋佳节,你们家通常是怎样度过的呢?我们看看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又是怎样度过这个中秋之夜的呢?(随即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苏轼写的有关月亮的文章。(板书:但愿人长久)

2.继续演示多媒体课件,出示原词。

《水调歌头》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二、试读课文,初步把握。

1.教师配乐范读,请同学们听准生僻字,捕捉诵读的节奏和韵殷律。

2.学生初读原词,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3.多媒体播放名家朗诵。

〖设计意图:本班学生已经长期坚持了古诗文诵读,具有一定的古诗文诵读能力,如此安排,重在积累,并从朗诵艺术家的精神修养中汲取营养。〗

三、背景介绍,理解课文。

1.教师解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前三段。

2.教师引导学生简单理解原词下片。

3.学生自由读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4.组织学生将原词下阙和课文对号入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初步提炼课文的关键词。

四、字词学习,背诵课文。

1.根据学生提取的词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词典,弄懂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3.学生自由背诵原词。

4.检阅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并做适当的评价。

第二课时

导语:背诵古代文学家的著名作品,实在是一种惬意享受。谁愿意露一手,让我们陶醉一下?

一、初读寻情,整体感知。

1.自读,组织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重点理清课文情感线“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2.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读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借助各种资料、工具书,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尽最大努力解决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尝试将新知纳入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中,同时,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为下面深入探究打下基础。〗

二、换位体情,深入探究

(学生扮演苏轼,教师充当学生。)

(一)体悟“心绪不宁”

师:苏先生,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在品尝月饼,欣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如此“心绪不宁”呀?

1.学生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又有”等词进行理解和体会。

2.引说(注意说话者的身份):苏先生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是啊,苏先生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候( )。

长大以后( ),如今屈指算来( )。怪不得苏先生会这样(思念弟弟呢)!

(其间穿插不同形式的朗读,描写明月和人们欢聚的句子要用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用伤感的语气。)

(二)体悟“埋怨”

师:苏先生,您在遥远的他乡思念弟弟,“每逢佳节倍思亲”啊!这我已经理解了,可您又在“埋怨”谁呀?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看图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呢?此时此刻,您又在想什么?

3.师生、生生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您思念亲人的感伤之情。

4.配乐范读,指导读好“偏偏”一词。

5.学生练习读,教师指名读(评点读)。

6.学生诵读第四自然段。

(三)体悟“宽慰”

师:苏先生,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句。最后五行我已读过,可我还是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六自然段,圈画重点句段。

2.先小组(也可同桌)交流,再班级交流。

(1)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

(2)小组问相互补充,充分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

(3)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师: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相似情感的诗句。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秦观: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指导诵读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重。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巧妙地将学生由“画外人”变为“画中人”,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一个可以尽情拓展想象的空间,发展了思维。同时在交流中使学生的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发展,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悟。〗

三、升华情感。体悟意蕴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情。(齐诵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背出几首吗?

2.“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词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这个主题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

〖设计意图:立足文本,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有效积累,丰富文本内涵,深化主题,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的艺术魅力。〗

附:板书设计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转念一想)宽慰

(思念弟弟)(月圆人不圆)(真情留人间)

【反思】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背诵原词,领略懂得原词大意和意境,体会汉语古诗词的意象性,从朗诵检查情况看,已经达到目的。原词与课文对照读,对比古今文体的不同表达方式、以古今语言的不同,促进思维发展,也是一种尝试。

文以情生,文以情传。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原词作者的感情变化历程,培养学生化消极为积极,善于“转念一想”,看到生活的积极因素,乐观的生活,很有意义。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0

《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 但愿人长久》苏轼的这首诗,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语言精练,意蕴深远。在课堂中,我和学生一起读读、背背,感受着他的独特魅力,课后,大家一起寻找有关苏轼的其他诗词,在课堂内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借月抒怀,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人复杂心理活动——冲突、哀怨、惆怅、矛盾的内心世界,转化为人间美好生活的祝愿。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可以运用过去学过的学习方法进行自学,教师更多的起的是一个引导,点拨的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围绕一个填空,抓住“思念”一词自主地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借助各种方法理解了诗的意思后,老师又给予了归纳总结,为学生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一个填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或发挥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为了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练习,学生们反复地朗读了文本,然后又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在这个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静心阅读的习惯,也培养了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教材是载体,作为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扎实训练 打造有效课堂——《但愿人长久》教学反思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教学本文,我注重扎实训练:

一、以词引意

本文的一个重点就是理解词的意思,而这个意思就是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内容。如何让学生更自然、更快地理解词意,从而加快背出呢?我采用了这样的方式:先在黑板上出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字面上理解词意,接着再浏览全文,从文中找,引出第五自然段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内容,让学生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学生快速动脑记忆的过程,学生发现其实意思很好记,多读几遍,多比较几遍,大部分孩子就能把词意记住了。再花点时间背诵一下,就熟练了。

二、想象说话

本文可供训练说话表达的地方颇多,比如用“一起。。。。。。一起。。。。。。”造句,比如想象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会说些什么?会想些什么?比如苏轼还会埋怨些什么?比如创编词,等等。有的采用填空式激发,有的采用语言情境激发,有的采用回忆讨论式激发。学生们在王菲的《水调歌头》的音乐中,灵感得到激发,情感得到升华,表达也自然顺畅许多。

三、拓展延伸

在教学中,教学到第二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苏轼的心绪不宁,我和学生们一起回忆了中秋节的风俗习惯,讲了许多开心的往事,以此铺垫,用自己快乐的心境和苏轼的孤独情绪相比较,从而深切感受苏轼的惆怅。适当的拓展延伸,加快了学生的理解。

学完本文,我们一起吟诵了《水调歌头》全文,又一起吟唱了王菲的《水调歌头》,在音乐中,又一起吟诵了苏轼的其它诗词。那种氛围,我也似乎来到了苏轼的那个年代,来到了苏轼的心境,感觉飘渺但很愉快。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9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5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 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 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 玩耍 埋怨 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 屈指算来

观赏 但愿 宽慰 眼睁睁 隐藏 阴晴圆缺 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诗歌诵读比赛

1 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 师生选好参赛人员和评委,准备比赛

3 比赛正式开始,师和评委打分

4 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四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文秘帮.com)

本文转载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一 复习

1 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 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二 细读课文

1 观察图画,学习第1到第4小节

师:我们观察一幅图画,一般都要观察哪些要素?(生: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师: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分别是什么?(师板书)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并完成1-4小节的朗读与理解。

(a 重点理解“心绪不宁”和“手足情深”,b 突出第3小节朗读的欢迎与第4小节朗读的忧愁 c 理解第四小节的后的省略号表示心里还有许多对月亮埋怨的话)

师板书:心绪不宁

师总结:晴朗的夜空万里无云,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高高地悬挂着窗外不时传来家庭中亲人团聚、共赏明月的欢笑声。可这一切都不属于苏轼,反而更增添他思念分别已久、独居远方的弟弟,他为心里不禁埋怨起来: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呢?......

师板书:埋怨

2 细读5、6小节,理解苏轼心情的转变

(1) 自由轻声读课文

(2)出示句子:想到这儿,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低声吟诵起来。

师:“想到这儿”指想到哪儿?(联系上下文理解)

师:“宽慰”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他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师板书:宽慰

(3) 师生一起背诵<<水调歌头>>

(4)再读第5自然段

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的句子。并进行朗读。(女生读原句,男生读解释句)

三 总结课文

1 说说本课表现了苏轼的哪些情感?

苏轼埋怨月亮是因为它在( )时候变得这么( )、这么( );但他想到世上本来就是( ),就像天上的月儿( )一样,他祝愿( )常留人们心间,这样虽然( ),也能共同拥有( )!

2 引导学生逐段理清叙述的顺序,练习背诵。

四 作业

1 背诵第4~6自然段 2 抄写书后词语三遍

板书:

6 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文秘帮.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2

之五

作者:语文教研组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生字新词,理解词语。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4、通过朗读,对学生进行理解性诊断与矫治,使学生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激发起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苏轼的思亲之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读题,理解题意。

2、简介苏轼。

3、基础性诊断练习,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有关苏轼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自主性诊断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测,进行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3、检查,进行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认读生词。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长句子。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一)学习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1)交待了苏轼创作的原因。

(2)中秋节,各家团圆,而苏轼却“独在异乡为异客”,你还联想到什么诗句?

(3)苏轼与弟弟感情如何?你从哪个词看出的?

3、指导朗读

(二)学习4-5自然段。

1、诗人为什么睡不着?

2、诗人为什么埋怨月亮?从那些词看出他的思亲之情?

(1)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

(2)讨论交流,群体性诊断与矫治。

苏轼并未陷于怅恨之中,很快解脱,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从哪看出他的豁达大度、热爱人生、积极向上?

3、指导朗读。

(三)学习第6自然段。

1、读诗句,用第五段中的句子理解诗句。

2、介绍古典诗词及《水调歌头》。

3、听课文录音。练习朗读。

四、总结课文,自主性诊断与矫治。

1、总结全文。

2、背诵《水调歌头》。

五、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2、开展背诵“古典诗词”活动,将生活与学习相互结合,开阔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3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43

《但愿人长久》,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遣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

待细细读过后,不禁想赞叹改编的人。首先,题目好。“但愿人长久”从词中化来,既是苏轼对子由的心愿,也是他对天下人的美好祝福。其次,构思好。全文紧扣“思念”,转而“埋怨”,进而“转念”,最后“宽慰”,以一条清晰的情感线索串联起苏轼写《明月几时有》这一名篇的心理背景,更把叙述的重点落在思念弟弟的有感而发上,而有关这首词其他所要表现的,反映的,都简去、略去。这样删简的用意就是从四年级学生的知识、情感、价值观的可接受度出发,顺承他们的心理知识结构,以使《明月几时有》这样的名篇在这一年龄得到更好的解释。

教学时,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分别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接着,让学生带着苏轼的情感为什么有变化的问题,在自读中边圈画边感悟,然后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为什么“心绪不宁”?为什么“埋怨”?苏轼思念弟弟到“心绪不宁”,“怎么也睡不着”,转而埋怨月亮,可见这一份情感的深厚非一般能比。“转念又想”是基于他对世界的观照。第五、六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让学生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通过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世界,真正了解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

教学时,把朗读训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我把表达相同情感的诗句推荐给学生,如秦观的“两情若是九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一来帮助理解,二来丰富积累。

“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一直是诗歌史上反复吟唱的主题。由此,还可开展实践活动,指导学生搜集一些有关的诗词,举行一次朗诵会。指导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认真阅读摘录,组织学生交流,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文秘帮.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4

中秋知识

《但愿人长久》练习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通情达理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5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8

王锁欢 发表

因为在三年级下学期的时候,我曾经教过孩子唱这首歌,所以我们班的孩子基本上是人人会唱的。所以在教学开始,我让孩子唱,是想让他们温习一下这首词,也让他们对于课文有稍微亲近一点的感觉。这首词中,我似乎窥到了侠骨柔情的文豪内心中最柔软的一块,似乎感受到苏轼超然中却洋溢着的婉约柔情。所以在教学中,我想让孩子更加深切地去感受苏轼的感受,我在教学中,首先以唱这首词开头,然后在教学中再引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再引导到中秋佳节,回忆佳节中的度过的情景,体会甜美的亲情温暖。由此引入“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苏轼,让苏轼这样身在异乡的人更加的理解这句诗。在课文教学之前,我也介绍了苏轼以及其家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对于作者有了更多的了解,接着出示课题齐读,猜猜课题的意思。并请学生唱《水调歌头》全篇。然后让学生读课文,在文中印证自己的猜测。而后,默读中找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然后分块教学,指导朗读。在第二课时教学中,我先对学生第一堂课的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检查,这样,我的心里就有的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尺度,这样更方便我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唱响了这首《水调歌头》,把这篇课文的教学推向了高潮,也做了一个总结。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文秘帮.com)

本文转载

《但愿人长久》教案 篇16

[案例描述]:

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对月浮想沉思图

师:同学们,请同学们按顺序看看这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图上画了谁?他在干什么?

生: 图上画的是苏轼居住的地方,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空中,苏轼坐在床头思念远方的弟弟。

师:是的,这是一年一度的中秋节,也许在这座房子的周围,就有许多人家欢聚一堂,面对皓月,谈笑风生。苏轼听到外面传来的欢笑声,想起了手足情深的弟弟,不禁思绪万千,他会想些什么?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玩耍的情景。

生:他会想起小时侯和弟弟一起捉迷藏,吟诗作画,一起讨论问题的情景。

师:他会想自从长大以后,我们就各奔东西,已经有七个年头没有见面了。

生:他会想,弟弟啊,你现在在哪里?我多么想你啊!

生:他还会想,月亮啊,你真不懂人心,我和弟弟天各一方,你却这么圆、这么亮。

……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别的家庭都充满欢声笑语,唯独苏轼面对明月思念亲人,此刻,他不禁埋怨起月亮来。后来苏轼的心情是不是越来越惆怅了呢?让我们学习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细细地品味苏轼的感受。

[我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课文中的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直观图画与书面语言的交换,因此,我在教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然后让学生来说图上的情景,这样的设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不失时机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把学生带入到课堂情景中去,让学生在皎洁,明亮的月光中与诗人同思共想。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二、在民主平等的对话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

新课程呼唤着教学民主。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凭借画中的中秋明月和苏轼的姿势、神态,充分想象诗人的感受,体会他可能听到人家团聚的欢声笑语,既而抓住文章中的苏轼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的句子,启发学生想象苏轼思念的情景。最后一个对比总结,突出了苏轼的孤独,让学生理解苏轼埋怨月亮的心里和惆怅的心态,这样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自然而深刻地体会到了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对于学生每一次的回答,教师向他投去了赞赏的目光,让学生在教师的肯定中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树立起“我能说”的信心,在培养学生说话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对文中人物情感的变化感悟得更深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