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推荐13篇)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1
一、谈话导入,复习寓言,课题质疑
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向你们打听几个人好吗?
生:好。
师:那你们可要实话实说哟,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行吗?
生:行。
师:你们知道周杰伦吗?
生:(诧异、兴奋、踊跃)知道!
师:知道谢霆锋吗?
生:(更踊跃)知道!
师:(故做神秘状,强调)知道“罗爱丽”吗?
(一小会儿犹豫后,有的说不知道,有的说知道)
师:知道的请举手。
(几个学生举起了手)
师:请你说一说她是谁?
生:(有些羞涩地笑)是你!
师:(惊奇)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几分得意地笑)刚才主持的老师说出了你的名字!
师:(赞赏)你真是一个留心周围事物的孩子,善于发现,将来说不定会成为中国的名侦探呢!不知道其他的孩子是不是也像他那样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呢?老师想做一个小小的测试,敢接受挑战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
生:敢。
师:好像信心不够喔。
生:(坚定、响亮)敢!
师:(出示课件中的第一幅图片)请仔细看图,你发现了什么?请用一个词把你的发现概括出来。
生:守株待兔。
(师依次出示后两幅图片)
生:拔苗助长,(思考一会儿后)亡羊补牢。
师:你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祝你挑战成功!请你们再认真思考,刚才他说的这三个词语讲述的故事属于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哪一类故事?你发现了吗?
生:(纷纷举手)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学习归类盘点词语。)
师:好,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则新的寓言,题目叫《扁鹊治病》。(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师:请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
师:学习时不仅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还要善于提出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去学习,才会提高学习的效率。看看这个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生:我想知道扁鹊给谁治病?
生:他是怎么治的呢?
生:扁鹊是谁?
师:学习中提出了问题后,我们可以采用很多方式去解决问题,你会采用哪些方式呢?
生:可以查工具书。
生:可以从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找。
生:可以查其他资料。
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还可以上网查资料,上图书馆查资料,向老师、同学、家长和身边的人请教。今天,请允许老师帮你们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扁鹊是何许人也?(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示课件中扁鹊的图像及文字简介)
师:“扁鹊”其实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而是古代人对所有名医的一个总称,他的真名叫秦越人……
师:好,剩下的问题我们在学习课文的时候,你们自己来解决好吗?
生:好。
师:刚才你们在学习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但是这样还不够,还得善于积累,所以,老师准备了一份礼物送给你们,这是我平时积累的与医术和医德有关的几个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出示课件中的六个词语,生齐读)
师:除此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词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医术或医德呢?
(所有学生都沉默,无人举手)
师:打开记忆的大门,好好想一想。
(学生还是沉默,无人举手)
师:看来,大家都没有这方面的积累,是吧?(部分学生点头)可见老师送给你的这些词语是多么珍贵呀!把他们抄写下来吧,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又正确。
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起死回生杏林春满
(学生抄写词语)
师:只有注意了积累,你需要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这就是善于积累的重要性。好,就让我们运用观察、思考、发现、积累这些学习方法来学习这篇寓言吧。(中段的课程标准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积累词语,教师在教学时不仅关注词语的积累,还引导学生对所学的词语进行归类整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内容
1、自由读文
(出示自读要求一,主要解决生字、词语,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辅导。)
生自读课文
2、再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二,主要解决初步疑问,概括课文内容,学生默读课文,师巡视辅导。)(教师在学生自读前告诉学生读书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读书加强自读的有效性,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生自读课文
师:请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把课文内容说一说,谁来试一试?
生: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
师:你说到了故事的开头,谁还能说具体点?
生:扁鹊说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后来蔡桓公病死了。
师:你说到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谁能把中间的过程补充出来完整的说一说?
生:有一天,扁鹊去拜见蔡桓公,说蔡桓公的皮肤上有点小病,劝他治病,蔡桓公不听,不让扁鹊给自己治病,他的病越来越重,后来就病死了。
三、自读自悟,发现探究
师:读书要注意方法,我们努力把一本书读薄,把一篇文章读成一段话,再读成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字。现在,请你仔细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哪个自然段最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如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
生:第5自然段。
师:请你们再看看,第5自然段中哪几句话最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这几句话最能体现课文的主要内容: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
师:为了方便你们学习,老师把他说的这几句话复制在了大屏幕上,请读一读。
(出示重点句子,学生齐读。)
师:请看这几句话中红颜色的几个词,你发现了什么?
(边问边把“皮肤、皮肉、肠胃、骨髓”这四个词变为红色。)
生1:我发现这些词都指的是人身上的一些部位。
生2:我发现这些词都是从外向内变化的。
师:请再看这几句话中划横线的词语,你发现了什么?(边问边给“热水敷烫、扎针、几剂汤药”这三个词画上横线。)
生:我发现这些词指不同的部位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
师:请最后看这几句话中加点的词语,你又发现了什么?(边问边给“能够、可以、还能、无能为力”这四个词加上红点。)
生:我发现了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的……(一时语塞)
师:(补充)治疗的效果,是吧?
生满意地笑笑。 (教师巧妙的把重点段让学生找出来,然后抓住词语的教学,把词语归类整理、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
师:即使蔡桓公的病从皮肤发展到了肠胃,也有办法治好,而且还有名医扁鹊在身边,最后还是病死了,该怪谁呢?
生:(抢着说)怪他自己!
师:为什么?
生1:因为扁鹊要给他治病,他不让治。
生2:因为扁鹊劝他几次他都不听。
师:扁鹊劝了他几次呀?
生:三次。
师:每次是怎么劝的?找到扁鹊说的话读一读。
生:第一次:“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第二次:“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第三次:“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为了方便大家学习,老师又把这几句话复制到了大屏幕上,请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三句话)
师:仔细看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
师:眼看蔡桓公的病越来越重,作为一个医生,扁鹊的心情会有什么变化?
生1:越来越着急。
生2:越来越担心。
师:那我们来读一读他的这三次劝说,边读边体验他一次比一次着急, 一次比一次担心的情感吧,谁先来试一试?
(指名学生读)
师:我感受到了扁鹊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你真了不起。
(再指名学生读)
师:你也表现出了扁鹊一次比一次担心的情感,真不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注意体现出扁鹊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
(生齐读)
师:那扁鹊是怎样诊断出蔡桓公生病了的呢?
生:看出来的。
师:仅仅依靠看就能诊断出蔡桓公生病了,你发现扁鹊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呢?
生1:医术高超。
生2:医术高明。
师:虽然蔡桓公不听扁鹊的劝告,不愿接受治疗,但是只要还有一线治疗的希望,他都不会放弃,从这里你发现扁鹊还是一个什么样的医生呢?
生1:他是一个负责的医生。
生2:他是一个尽职的医生。
生3:他是一个有耐心的医生。
生4:他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医生。
师:在这儿把“别人”换成哪个词会更准确呢?
生:换成“病人”。
师:对。由此可以看出,扁鹊既是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又是一个医德高尚的医生。面对这样一个名医的多次劝说,蔡桓公为什么就是不听他的劝说接受治疗呢?(教师抓住人物的三次对话,反复体会人物心理,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里饱饱满满。)
生1:因为他认为医生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2:因为他没有觉得身体不舒服。
生3:因为他认为自己根本没生病。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吧。
生读与之相关的句子。
师:像他这样不相信自己生病了,不愿意治病的情况我们也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讳疾忌医”,这是我送给你们的另一份礼物,请大家把它写下来。
师:板书“讳疾忌医”
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生1:蔡桓公不相信自己生病了,还很不高兴。
生2:扁鹊劝他治病,他就是不听。
师:那在生活中,我们要不要像他这样讳疾忌医呢?
生:不要!
(师在“讳疾忌医”前板书“不要”)
师:蔡桓公是不是今天发病,第二天就病死了呢?
生:不是。
师:那他的病情是怎样恶化的呢?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些词来说明他病情的变化过程吗?
生1:严重。
生2:深入。
生3:加深。
师:你们说到了一些,老师把你们的发现提炼整理了一下,再结合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列表如下,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
(出示:一天 皮肤上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 肠胃里
又过了十几天 深入骨髓
五六天之后 浑身疼痛
不久 病死了)
生1:我发现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
生2:我发现蔡桓公的病是慢慢变严重的。
师:那么“慢慢”还可以换成哪个词?
生:渐渐。
(师板书“渐”)
师:如果蔡桓公要改变这个悲惨的结局,他应该怎么做?
生1:应该从还是小病的时候就开始治。
生2:应该早点治。
师:说得好,应该在还是小毛病的时候就开始预防。
(师板书“防”)
师:当事物出现细微的毛病时就开始预防,是可以杜绝这种毛病渐渐变严重的,这种情况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语来概括呢?这个词里要包含“防”和“渐”字,你知道吗?
生:(只有一个学生举手)防微杜渐。
师:(惊喜)你真了不起,居然知道这个词,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这个词的,好吗?
生:我是从其他书上看到的。
师:看看,这就是善于积累的好处啊,可以使人更聪明。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细微的错误、缺点、坏习惯时,我们要不要防微杜渐呢?
生:要。
师:在“防微杜渐”前板书“要” (教师紧紧抓住课文内容,通过语言的理解学习发现积累词语。)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的身边有没有像蔡桓公这样的人呢?能举例说说吗?
生1:有一天,我穿得很薄,妈妈叫我穿厚点,我没听她的,还跑出去玩,结果感冒了。
师:嗯,这就是不听妈妈正确的意见,结果感冒了吧。
生2:有一次,我没有做完作业,组长叫我补上,我不听他的,后来被老师惩罚了。
师:唉,要是你从一开始就听从组长的劝告,又怎么会被老师惩罚呢?同学们,在《扁鹊治病》这个故事中,扁鹊一心想救蔡桓公,可是没办到,假如你是扁鹊,你要怎样说才能让蔡桓公接受治疗呢?
生1:我会给他讲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生2:我会一直给他说,解释给他听。
师:假如你是蔡桓公,你又要怎么做才能改变自己悲惨的结局呢?
生1:我会听从扁鹊的劝告,接受治疗。
生2:我会问扁鹊为什么总是劝我治病。
师:可是这一切都只能是一种假设了,如果你不想让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你的身上,你想对自己说什么呢?
生1:我想对自己说,以后要接受别人正确的劝告。
生2:我想对自己说,要知错就改。
生3:我想对自己说,有了小毛病要及早改正,不要讳疾忌医。
生4:我想对自己说,不要像蔡桓公那样讳疾忌医,要防微杜渐。
师:你们说得真好,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老师还想跟你们推荐一些寓言,相信你读了后一定会有许多发现和收获。
(出示课件图片及寓言名字,让学生边看边读题目,有“滥竽充数、画蛇添足、狐假虎威、愚公移山、郑人买履”)
(培养学生学习、积累寓言的兴趣。)
师:亲爱的同学们,真高兴和你们共同度过了快乐的一节课,我会想念你们的,再见!
生:老师,再见!
(这节课教师紧紧抓住词语教学设计所有的活动,朴实有效,在每个学习环节的设计都清楚明白的告诉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去做?对中段的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学习、积累词语,训练语言得到落实。一开课从寓言的复习引入,再通过图画激发学生兴趣整理学过的寓言,然后通过课题的学习归纳出关于医生医术高明的词语,让学生抄写积累。接着通过重点段落对词语的归类学习,让学生对扁鹊的病所在部位、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归类体会,反复朗读体会病情的日渐变化。又从病情的变化引出三次对话,通过反复研读让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了立体感知,从而得到饱饱满满的体验。总结课文也抓住重点词语讳疾忌医、防为杜渐总结课文。教者在最后环节拓展活动时也是紧紧围绕词语的训练活动进行。从整个流程来看流畅、舒缓给人和谐之感,通过各个活动让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得到有效落实,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不能仅仅关注故事情节,而要学习语言,揣摩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2
病菌入侵记----《扁鹊治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故事始末,感悟寓意。
2、练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感悟寓意。
2、编写病菌入侵记。
教学过程:
一、解题:《扁鹊治病》这个题目要抓住哪个字理解?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
二、学生汇报课外收集的相关资料。
三、出示课件,导入新课。
1、(父王,前两个月您还体健如牛,怎么突然就抛下我们走了?(相机指导朗读)
(我是一个小小的病菌,是我杀了他,为此我还写了一篇《病菌入侵记》,咦,我的《病菌入侵记》呢?完了,不知什么时候丢了。同学们,你能帮我重写一篇吗?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动手帮病菌写《病菌入侵记》吧,首先,我们要明确以下问题:
a、《病菌入侵记》的主要人物?
b、病菌先到哪里,再到哪里,最后到哪里?
c、病菌入侵时发生了哪些让它担心的事?结果怎样?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解决以上问题,再试着和同桌说说《病菌入侵记》,说的时候,可以按如下方式说:我是一个小小的病菌。有一天,我来到蔡桓公身上,过了几天,来了一个叫扁鹊的人,他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就发现了我,并对蔡桓公说他的皮肤上有病,要是不治,会向体内发展。我一听,吓的两腿发抖,这不是要了我的命。不过“吉人自有天相”,蔡桓公居然不相信名医扁鹊的话,我逃过了第一劫……
3、师生共同解决问题,感悟寓意,指导朗读。
4、请几位同学说说《病菌入侵记》。
四、完成填空。
1、扁鹊是一个 的人。
2、蔡桓公是一个 的人。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道理。
五、联系实际,感悟寓意。
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了像蔡桓公这样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
六、作业。
1、先把《病菌入侵记》讲给家长听,再和家人一同演一演,最后写下来。
2、搜集成语故事,周末出一张成语故事手抄报。
七、板书设计:
扁鹊治病
扁鹊 病菌 蔡桓公
能治 皮肤 不相信
可以治 皮肉 不高兴
还能治 肠胃 非常不高兴
没治 骨髓 无动于衷
跑了 死了
要防微杜渐,不能讳疾忌医。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3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浙江省诸暨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魏铮
感受最深的教材处理介绍或教学片断摘录:
《扁鹊治病》是一则寓言故事,内容比较简单,以对话为主,在教学时,我也是放手让学生质疑,解疑。在这堂课上,学生提出了几个较有价值的问题:
1、蔡桓公为什么总是不听扁鹊劝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听扁鹊的话,扁鹊为什么还要几次三番对蔡桓公说他的病呢?
3、扁鹊可以直接告诉蔡桓公不治的后果,为什么要一次次地说?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第3个问题引起了纷争,学生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细体会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说,蔡桓公根本不会听的,一位是天方夜谭,因为当时他觉得身体很健康。有的说,这样将会使蔡桓公误会更深,以为他又在故弄玄虚。有的说,如果那么直接,说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会把扁鹊拉出去杀了,不是说“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鹊这个固执偏见,自以为是,最终导致小病不医,一命呜呼的结果。这个问题深化了对全篇课文的理解。
假若你是扁鹊──《扁鹊治病》教学有感
上海市虹口区张桥路小学徐晶洁
我曾执教《扁鹊治病》这课,在总结全文的时候,问学生:“学完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小手林立,争着回答问题。
a生说:“我学会了文中的生字词,知道了‘讳疾忌医’的含义,就是说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
b生说:“我知道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任何检查就知道你的病情,比现在的医生强多了,他真了不起。”
c生说:“我知道蔡桓公太骄傲了,听不进别人正确的劝告,我们要虚心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
(学生们都各抒已见,说得都很好。)
突然,学生d站起来说:“我跟大家想法不一样,我认为扁鹊不该跑到秦国去。因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即使不能挽回蔡桓公的命,总可以延长蔡桓公的寿命吧!生命无价!”
听了d的发言后,学生们都把手举得更高了,有的甚至站了起来,或离开座位,有的则和旁边的同学私语起来,似乎在小声讨论扁鹊的对与错。此时,我想这是个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体现他们个性的时候。于是,便稍稍做了个安静的手势,说:“同学们,扁鹊应该怎么办呢?请你们有秩序地发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学生稍稍安静)
有的说:“扁鹊应该跑到秦国去,不然他不但不能救回蔡桓公,说不定还会搭上自已的小命。”
马上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虽然蔡桓公开始不听扁鹊的劝告,但现在他已知道错了,肯定会配合治疗,说不定会治好呢!”
紧接着,一学生反驳说:“蔡桓公的病已深入骨髓,就像现在的癌症,肯定是不能救活了。”
又有一生说:“扁鹊在初遇蔡桓公时,就应想法设法让蔡桓公配合治疗。这样,扁鹊不但救了蔡恒公的命,也许还会得到好多珍宝呢!”
(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作为教师,我并没有到此为止,急于下结论,而是趁热打铁,让学生在课后去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写话题目就叫《假若你是扁鹊……》
【分析与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真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也是我没有预料到的。但学生的回答却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学生为主体,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自始至终没有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教师只是在规范学生学习行为,维护课堂秩序方面,作了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与质辩:扁鹊的做法到底是对还是错呢?他应该怎么做呢?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谈到了“生命无价”的深刻含义,有的甚至将扁鹊与现在的医生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三、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的表述中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从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注意不脱离语文学科的特点,将价值观的引导与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联系起来。《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它以短小、简单、浅显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教师在注意上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多种表达。
三“劝”一“跑”──《扁鹊治病》教学故事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东郡小学梁金萍
第三节课是语文课,将要学习寓言故事《扁鹊治病》,趁着学生第二节课到室外上体育课之机,我早早地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越来越大的“劝”字和一个“跑”字,如下:劝劝劝跑。
第二节课下了,同学们满头大汗地陆续回到了教室,我赶快装作回办公室拿教具与他们“擦肩而过”,其实却在暗中留意他们的表现:只见张慧等几个平时不大作声的女孩先注意到了黑板上的几个字,她们没有出声,边看黑板边向自己的座位走去,由于没顾得上看路,张慧差点被伸出的桌腿绊倒了。紧接着,快言快语的张之晗发现了,“这是干什么喽!”他盯着这几个字发话后,议论声便此起彼伏,“怎么写三个‘劝’字,还有一个‘跑’字呢?”“这是梁老师写的吧!”……此时,我明白,下一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已经在不经意间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终于到了第三节课时间,“上课”“起立”师生问候刚完毕,最没有“纪律观念”的左一夫不举手就发话了,“梁老师,您怎么在黑板上写了三个‘劝’字,还有一个‘跑’字”我故作惊讶装,激励并推波助澜道:“你发现了问题,不错啊,爱动脑筋,干脆老师给你们的几分钟时间,看看你们还能就这几个字提出哪些问题”话音刚落,学生的小手如树林般高高举起。“梁老师,您怎么只写‘劝’和‘跑’,不写别的字”“怎么写三个‘劝’字,而只写一个‘跑’字”“为什么劝字不写一样大,而是从小变大”……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一股脑儿全抛出来了。
我知道,是时候了,于是,话锋一转,说道:“你们真会提问啊,梁老师都差点被你们的问题淹没了,老师想说,会提问质疑的同学是聪明的同学,老师还想说,提出问题后能自己想办法解决的同学是更加聪明的同学,你们想做这样的同学吗?”“想──”响亮的回答声冲破门窗传得很远很远。“可是答案就在我们今天学习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这篇课文中,你们找找看吧!”一声令下,学生胀红着小脸迫不及待地读起书来。看着他们,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群提着小篮拾贝壳的孩子,他们在找寻,他们在比较,他们在嬉戏,他们在欢笑……
“老师,我知道了”“我也知道了”我被他们唤醒了。
“说说吧!”
“因为蔡桓公生病了,扁鹊三次劝他,所以梁老师写了三个‘劝’字。”
“我还知道蔡恒公不听劝告,最后扁鹊发现他的病无法医治,就不再劝他,但又怕蔡恒公责怪自己治不好病,于是提前跑到蔡国去了,所以梁老师写了一个‘跑’字。”
“那为什么三个‘劝’字越写越大呢?”
“这个我知道”,一向沉稳而又爱动脑筋的任浪终于忍不住了,“因为蔡桓公的病越来越厉害,扁鹊越来越着急,也是越来越努力地劝他治病,所以三个‘劝’字越来越大!”
“从哪儿可以看出蔡桓公的病越来严重。另外,能通过你的朗读让大家感觉到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扁鹊也是越来越着急地劝告吗?”
理解课文内容这个教学重点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师生,生生对话中有序地展开着,“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帮助,不能掩饰自己的错误缺点,不要讳病忌治”这一寓意的揭示也在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语言文字中顺利地得出了。
当学生或扮蔡桓公或扮扁鹊,兴趣盎然地分角色朗读,表演时,我在心中暗暗地感慨,谁说孩子们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谁说我们的孩子越来越没有创意,只要为师者,巧设教学环节,他们就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就是一个个等待点燃的火炬!我要为此而努力!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4
一、 教学理念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在基础教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双基的学习与训练,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文化品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培养等。做好这些的前提,教师就要正确地把握语言教育的特点,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充分利用课堂的实践性,使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语文学习和言语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能力。
二、 说教材
1、 教材简析
《扁鹊治病》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第八组中的一篇课文。该文取材于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主要写扁鹊多次拜见蔡桓公,并劝戒他及时医治自己的疾病,但蔡桓公坚信自己无病,不肯从医,导致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救。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是第八单元的课文,该单元主要学习故事,感受故事的魅力,体会其中道理。在这篇文章中,一是让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2、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想法。
(3) 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体地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4、 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自己理解感受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中学习为人处事的哲学,运用于生活。
5、 课时安排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因其是一篇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因此可以完全在课堂内精彩演义,感受故事的神奇色彩和艺术魅力。
三、 说教法学法
本课主要采用“撒网捕鱼式”教学法,它取代了传统教学中“放钩钓鱼式”教学法。一个鱼“钩”只能钩一条鱼,而一张鱼“网”却能捕到许多鱼,这是众所周知的。那么,在语文教法中,何为“钩”,何为“网”,又何为“鱼”呢?其实,“钩”和“网”都是指代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一个问题何为有价值,就要取决于这个问题是否可以进行全方位思考,是否能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而这里所谓的“鱼”,自然就指学生们活跃的思维。不言而喻,捕鱼的“渔夫”就是教师了,一个好的“渔夫”,不仅要会“撒网”,会“捕鱼”,还要知道怎么“挑鱼”,怎么“剖鱼”。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捕鱼式” 教学中,不但要会“提问”,会“聆听”,还要会“挑重点”,并会“分析重点”。
“撒网捕鱼式”教学法有一定的灵活度,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进行应变并加以引导。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尽可能去猜想学生们的答案并准备相应的对策。另外教师也应加强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语言过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本文还采用情境式对话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更有兴趣地投入教学。
四、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同理,一堂课有一个好的导入,是学生进入状态的主导。本文采用配乐讲故事法,这样揭题:同学们,老师在上课前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豺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正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上下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治病.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厥.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凹陷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了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坐起来.再服二十几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以故事开头,让学生初步感知人物,并产生一定的兴趣。
(二)、“撒网捕鱼”教学
一)选中主角,“撒网捕鱼”,解析主要物性格。
1、初读课文,感知故事。
2、“撒网”,提出一个最贯穿全文的问题。
学生读完全文,教师进行提问:“你觉得扁鹊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扁鹊),这就替代了“扁鹊几次见蔡桓公” ,转变了学生按部就班的学习模式。 3、“捕鱼”,聆听不同见解,感受学生不同思维。
面对学生不同的观点,教师选择“重点”进行教学。在学生们的答案“善良聪明真诚”中引导出扁鹊的主要品质:医术高明。板书(医术高明)
4、“剖鱼”,让思维遨游全文,解析文本。
找到了一条好鱼,就得进行解剖分析,同样,对于主人公的品质特征,教师就要重点把握。在本文中,可以这样引导:那么,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扁鹊的“医术高明”呢?于是学生就会有选择性地寻找,如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可以看出他医术很高明,这时教师就加以引导,古代医生给病人看病都是通过 “望闻问切”来发现病情,而扁鹊只是站了一会儿,确实可以看出他医术高明。那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他的医术高明呢?于是学生又一次次地从段落“病发展到皮肤”, “发展到肠胃”“发展到骨髓”,(分别板书:皮肤,肠胃,骨髓)而扁鹊却都能看出,反映其医术高明。教师每次加以鼓励引导,成功地完成了人物性格的分析教学.再通过他的多次进谏,反映他另一品质:医德高尚。(板书:医德高尚)
二)转换视觉,再次“撒网捕鱼”,分析不同人物性格
面对不对人物的性格,就需要自然地过渡转换,本文从扁鹊转到蔡桓公,就可如此引导:面对扁鹊一次又一次地劝戎,那么蔡桓公的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1、 角色扮演,情境教学
当扁鹊第一次见到蔡桓公时就提出他有病,蔡桓公却不相信,并且很不满,两个人的对话,分角色朗读。
(如此引导:那么谁愿意当扁鹊,谁愿意当蔡桓公,我们来朗读试试.扁鹊: “大王,据我看来,你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醒公: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之后,全班齐读对话。
2、 通过对比,体现人物性格
扁鹊三次进谏蔡桓公,每次的态度都十分诚恳,然后蔡桓公的态度却极为恶劣,依次从: “没有理睬”, “非常不高兴”到“奇怪”。(分别板书: 没有理睬 非常不高兴 奇怪)让学生进行不同人物的对比,突出蔡桓公的性格。重点在最后一次扁鹊见到蔡桓公转身就跑的原因: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医治;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强调“骨髓”的正确读法和字形)
3、 再次“撒网”: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学生样提出的“自傲、不听别的劝告、不相信别人的话”等答案中归结出人物主要特征“刚愎自用、倔强固执”。(板书刚愎自用、倔强固执)
三、情境教学:穿越时空的对话
对话教学是一个学生实践的过程,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在此文中,假设扁鹊和蔡桓公再一次相遇了,他们都会说些什么?分别让学生扮演两个人物,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
1、 同学扮演
扁:大王,您为什么就不听我的劝戒呢?我几次提醒您,你怎么就这么固执呢?小病终于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成了不治之症,您现在后悔吗?
蔡:后悔,我后悔及了。扁鹊大哥,你就救救我吧!
2、 同桌之间互演
课堂是学生大家的,让大家都能平等地练习展示自我,增加兴趣。
四 、学以致用,从文本回归生活
课本要回归生活,学生“学”,是为了“用”。把寓言折射出的道理运用到生活中,这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此文中,就问学生:从这个故事中,你学到了什么?
学生的答案:要听取别人的正确的意见,有了小病要及时治疗,不能太自傲等等。开放性问题,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没有统一的答案,教师要对正确的看法给予赞同并及时鼓励.
五、 课外拓展
课堂不能局限于“书本”,而要有一定的拓展,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趁热打铁”,从而深化教材。
本文的拓展:《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一直从战国时期传到现在,那么它是怎么样流传下来的呢?下面我们来看看《韩非子·子喻》里这怎么样记载的。
配乐,全班齐读《韩非子·子喻》。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回: “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恐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 “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候帮使人问之,扁鹊曰: “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有肌肤,针石之所及也;有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教师稍做解释,并鼓励感兴趣的同学,课后看看《韩非子·子喻》。
五、 教学板书
扁鹊 蔡桓公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顽固执的 刚愎自用
皮肤 不满
皮肉 没有理睬
肠胃 非常生气
骨髓 无可救药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5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词语:救死扶伤、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起死回生、望闻问切
几个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如果老师说他主要是形容一个的人的,你能猜出老师要形容谁吗?简介扁鹊。
二、初读课文(出示导读提纲)检查预习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生认读解释生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出现生字词,归纳主要内容)出示课件
1、汇报交流,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扁鹊是怎样劝的,劝了几次,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
3、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
三、细读文章
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教学
(一)三劝——扁鹊三劝蔡桓公
·扁鹊是怎样劝的,你能在文中找出来吗?(学生自由找、划)
·指名读
·扁鹊为什么三次劝蔡桓公治病呢?在小组内,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扁鹊为什么三翻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谁来说一说。(救死扶伤、不治就要死亡……)
评议:你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
从你的发言中,老师也看到你了你有一颗爱心,谢谢你!
对啊,医生的本职告诉他,就应该这样做!你体会的非常好!
·蔡桓公的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加剧,扁鹊看在眼里,急在心中,他一次又一次的前来拜见,因为他知道大王的病不及时医治的话随时就有生命的危险……因为他知道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因为他知道国不可一日无君……那怎么读才能够读出扁鹊当时的心情呢?
5.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6.指名读一读,评议
7.再指名读一读——学生齐读课文
8、面对着扁鹊的三劝,蔡桓公的态度又是如何的呢?我们来解决导读提纲的第2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字,词,句,并做好批注。
出示句子: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学生读一读这个句子
·想一想:蔡桓公因为自己感觉身体无恙,才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想想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从你们的交流中,我们知道了蔡桓公当时非常的生气,不以为然。那么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
·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指名朗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3.说一说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4.三劝之后扁鹊是怎么做的呢?
a谁跑了?(扁鹊)扁鹊是三劝蔡桓公治病,他为什么要跑呢?
b、出示:“皮肤病用热水敷烫就够治好……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治病。”(找出病情发展的句子)
自由朗读
5、你读出了什么?
6、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学生思考
·引导回答:
蔡桓公:不听劝告自以为是固执己见
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立人之本就是德!作为一名医生,他不仅医术高明,最重要的是他医德高尚。不仅仅想到了为了一个蔡桓公,更重要的是他为了整个国家。
对于扁鹊,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四、交流启示
1、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不久他就病死了,蔡桓公本来能够好好地活着,品尝着山珍海味,享受着人间富贵,可是最后他还是死去了,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没有任何意义了。扁鹊是神医,可最后蔡桓公却因小小的皮肤病病死了,扁鹊是否徒有虚名?导致蔡桓公之死的根源是谁呢?(蔡桓公)
2、蔡桓公本来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
评议:对啊,如果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引起重视,病情一定会治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五、拓展想象:大家有许多感受,也肯定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对蔡桓公说:
2.对扁鹊说:
3.对自己说:
4.对所有的同学说:
(1.对蔡桓公说:(蔡桓公,你应该听从劝告,那样,你的病就不会这么严重了,也不会最终病死了;
蔡桓公,你错了,你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己见;
蔡桓公,你现在终于知道扁鹊说的话是真的了吧!)
评议:对啊,如果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蔡桓公就能够引起重视,病情一定会治好的,事情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的。这就叫做防微杜渐。
俗话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啊!
正确对待自己,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不断进步啊!不要讳医忌疾!
2.对扁鹊说:
(扁鹊,你真是一个神医啊!在蔡桓公的身旁一站就知道他患病了!
扁鹊,你尽到了医生的本职工作,给蔡桓公看病,他不听你也没有办法,不用太伤心难过了!
扁鹊,你一次次的拜见,看出你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
评议:立人之本就是德!
夸奖他:就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3.对自己说:
评议:对呀,结合寓言的学习,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所启迪和思考,真了不起!
生活中,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克服。
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谈出自己的看法,看来你确实读懂课文了!
4.对所有的同学说:
善意的批评,会让我们不断的进步!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我们要学着正确对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6
(说明:在公开课上,老师们都说我的这一部分上得十分精彩,值得借鉴。于是我把节选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案例。――作者)
师:大家读了《扁鹊治病》,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扁鹊给蔡恒公治病去了几次?
生:四次。
师:结果怎样?
生:蔡恒公死了。
师:扁鹊不是当时的名医吗?怎么去治了四次,结果把人治死了?
生:这不能怪扁鹊,因为蔡恒公压根儿没让他治。
师:有这事?谁能给我说说四次治病经过。谁来说第一次?
生:(读第一、二段。)
师:原来如此!你们想像、体会一下,扁鹊要为蔡恒公治病,他心里想些什么?
生:讨厌人家说他有病。
生:他可能想,有些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来显示自己的高明。
生:他可能想,有些庸医,喜欢医治没病的人来榨取钱财,沽名钓誉。
师:你看扁鹊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体会得好,看来蔡恒公一开始就犯了两个致命的错误:一、忌讳别人说他有病。二、把扁鹊当做一般的庸医。那么第二次呢?
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师:这个扁鹊,人家不要你治,偏偏要上门自讨没趣,同学们体会一下,扁鹊为什么要第二次主动上门呢?
生:可能扁鹊知道这病的厉害,不早治的话会无药可治了
生:可能扁鹊怀侥幸心理,十几天过去了,蔡恒公已经发现自己的病了。
生:扁鹊是名医,有高尚的医德,为了治病,病人责怪他、奚落他也不在乎。
师:扁鹊诚心诚意地来治病,但是碰到“很不高兴”、“不理睬”他的蔡恒公,心里会怎么想?
生:可能想“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生:可能想“这个老顽固,以后有你好看”。
生:可能想“哎,又白跑一趟了”。
师:体会得真好。那么第三次又是如何呢?
生:(读第四段)
师:照理说,扁鹊坐了二次冷板凳应该也够了,为什么第三次还去呢?
生:或许他想,蔡恒公已觉察到自己的病了,会让他治了。
生:或许扁鹊知道病情已经发展到最后期限了,过了这个期限就没法治了。
师:这次蔡恒公是“非常”不高兴,你们能体会他的心理吗?
生:他可能想“这个扁鹊真可恶,我又没病,偏要多事”。
生:他可能想“我又没有请你,三番两次来干扰,烦死我了”。
师:老师注意到扁鹊这次退出来时,多了一个“连忙”,你们能体会此刻他心里想什么吗?
生:扁鹊觉得再要坚持治病,蔡恒公就要发怒了,自己要倒霉了。
生:扁鹊觉得,既然蔡恒公这种态度,就没必要再久留了。
师:对这种讳疾忌医的人,的确是没法治疗的,那么第四次怎样呢?
生:扁鹊老远望见蔡恒公,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师:老师注意到了,前三次都是“拜见”,而这次是“老远望见”,前几次回去都是“走、退”,而这次是掉头跑了,你们能体会扁鹊这时的心理吗?
生:他“老远望”是想不再去招惹蔡恒公,自讨没趣。他“掉头就跑”是看到蔡恒公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
生:我以为扁鹊掉头就跑,是在想“他如果来请我治病,既然不能推辞,又无能为力,不如走为上策”。
师:你们说无药可救,无能为力,怎么知道的?
生:(读扁鹊的话)
:病入膏肓看见扁鹊一反常态,不来拜见,不再要求为他治病,他心里会怎么想呢?
生:或许想“他今天怎么啦?不来啰嗦了”。
生:或许想“难道是生我前几次冷落他的气”。
生:或许想“难道他不会再给我看病了?”
师:故事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了。老师想如果你们来一个穿越时空,来到病入膏肓的蔡恒公病榻前,你们能对他说几句话吗?
生:能。(发言)
师:听了你们的话,蔡恒公会怎样说呢?
生:(发言)
师:请同学们把它记下来,好不好?
生:好。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7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具体安排了3个环节:一是课题质疑。让学生读了课题之后,自己提出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文本,寻找自己要的答案。把学习的主动权主动交给学生。二是,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工公的反映,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并且从中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从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三是通过表演来回顾课文内容,达到复述课文的目标,通过跨越时空的对话,来拓宽学生的思维。
此外,在这三个主环节中还渗透其他内容,如在课题质疑前,让学生介绍扁鹊,以达到了解扁鹊的目标等,来完成整堂课的教学。
教学反思:
每上一堂语文课,我都在思考同样一个问题:怎样去“吃透教材,看透学生,渗透教法”。上了这堂课,我觉得对教材的理解还是比较深透。但是,并没有“看透”学生,即没有猜透学生的心思,也就少了些精彩。如,在课题质疑时,并没有想到学生能看着课题,就提出“给谁治,怎样治,结果怎样”等以外的一些问题,如“那个人愿意接受治疗么?扁鹊是怎样治病的”的问题。再如:后来为什么扁鹊跑到秦国去了?这个问题时,一般只会想到是扁鹊怕自己治不好大王的病,怕丢了性命而跑的。但在课堂上,竟有学生回答:那是因为蔡桓公犯了扁鹊六不治原则的其中之一:病深而不早求医者不治,而为避开蔡桓公去秦国的。这些都是课前未曾料到的,学生都作了精彩的回答。
当然,一堂成功的课还有许多因素。如好的课堂评价语,教师恰当的肢体语言,还有充满激qing地引导等等方面,我都还需加强。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应更加重视以上几方面的训练。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取材于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由“皮肤上有点小病”发展到“皮肉之间”,继而到“肠胃里”,最后“深入骨髓”,浑身疼痛而死。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比较易懂,学生基本上能通过自读自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去理解、体会。我以扁鹊四次给蔡桓公看病为主线,通过研读蔡桓公的反应,来探究文本,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通过想象来丰富文本。我让学生先找出描写蔡桓公和扁鹊表情、神态、动作的词句读读,然后让他们通过这些描写想象蔡桓公和扁鹊的心理活动,再把自己想到的补写在书上。学生积极性很高,想象合理丰富。通过揣摩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让学生进入课文中去,在写中体会到了人物的心理。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体会扁鹊医术的高明,医德的崇高;体会蔡桓公固执己见和不听正确意见的性格,以达到明理。
大胆讲出你的疑惑————《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扁鹊见蔡桓公,最初发现了蔡桓公皮肤上的小病。指出后,却受到了蔡桓公的非议。第二次指出蔡桓公病发展到了皮肉之间,不治可能加深。可蔡桓会却没有理睬他,而且很不高兴。第三次扁鹊指出蔡桓公的病发展到了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结果第四次扁鹊远远地看了几眼蔡桓公就跑掉了,因为他发现蔡桓公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无药可治了。当扁鹊逃到秦国不久,蔡桓公就病死了。
这样一个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有影响力的故事,学生们读得津津有味。我想,这篇课文情节很简单,不用在细节上多耽误时间,可以直奔故事揭示的深刻道理。可是当在学生朗读完之后,我问大家有什么收获时,却只有几个同学举手,而且多是平时思考缺乏深度的几个同学。看来这个问题问得有些太早。我急忙调整了我的问题,请同学们说说自己阅读当中最大的疑惑是什么。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同学说蔡桓公为什么几次三番不相信扁鹊呢?有的同学说扁鹊第四次见到蔡桓公为什么要跑掉呢?还有的同学说蔡桓公的病扁鹊怎么能够预测得那么准确呢?
同学们的一个个问题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意识,于是第二轮的默读,同学们都读得很深入。有几个同学还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在课本中上上下下地反复地找答案。接下来的交流也变得活跃起来。
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才明白了阅读教学中质疑问难环节的重要。因为平时自己总是害怕学生的问题太多太散,所以在课堂上多数时间以老师问学生答为主,慢慢地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不到激发,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虽然在本节课上,我并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让学生理解故事蕴含的深入道理这一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在提问、思考、解惑的过程中,自己反复地阅读文本。这时学生们的思考是多元的,是积极的。虽然可能有一些学生到最后也没有理解到做事要防微杜渐,为人不能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等的字面意思,但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却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对文章蕴含的道理有了自己独特而深刻的体验。例如,有的说,我明白了有病要早治。有的说我明白了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这个意见听起来有些刺耳。有的说我知道了中医真的很厉害,能够在第一时间发现人的疾病,还能预测出病的发展。还有的说,我觉得蔡桓公肯定是平时听惯了顺耳的话,所以逆耳的话一句也听不进去。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学生的问题为引子,指导学生研读蔡桓公不相信扁鹊的几次表现,和最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急急忙忙地派人去请扁鹊治病的过程,学生了解了蔡桓公固执己见的性格特征,对蔡桓公的悲惨结局有了客观准确的评价,从而真正理解了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的重要性,并进而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中,从中受到警示和教育。如果,我一味地把教参上和自己的理解早早地把故事中蕴含的道理灌输给学生,也许又是另一番情况了。
自读自悟 自练自探
——《扁鹊治病》教学反思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语文四下《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是一篇精读课文。《扁鹊治病》写的是: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小病酿成了大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对于精读课文,一定要精读。精读就是精细地研讨。为了让学生反复阅读,把《扁鹊治病》读通、读懂、读透,我让学生经历“自读自悟,粗知课文;自问自探,感悟课文”等环节。为了让学生自读自悟地有效,为了让学生在精读中开智促思,我精心设计表格(如下表),通过表格来初知课文。
《扁鹊治病》学习表
拜见时间
患病何处
医治方式
桓侯态度
病情情况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无药可医
╱
╱
╱
相信
浑身疼痛
不久
╱
╱
╱
死了
学生通过自主填表,交流表格,学生板填表格等形式,从而使学生理解了文本,知道了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寓言所含的道理。这个表格的解决更是学生自问自探文本的基础。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阅读探究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学生围绕表格,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例如: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探究是一种富有创意的发现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我们通过文本中划、反复读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话来深入感悟人物的鲜明个性。
语文是集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一体。语文的工具性要求我们要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课始,学生进行组词的训练,对本课的重点字词有了深入地感知。学生通过填空来深入理解人物的形象,通过学生的多样填空让学生多元地解读了飞卫和纪昌,既给扁鹊、蔡桓公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提供了范例,更是对扁鹊、蔡桓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设置了悬念。课中对“站了一会儿”、“ 理睬”等词句的理解,更是对人物形象地深入解读。
对于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是学习寓言故事的重难点。对于《扁鹊治病》中的寓意的理解,我主要通过“这些表示病程时间和病情情况的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来体会防微杜渐;通过抓住描写蔡桓公态度的句子进行反复地朗读来体会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对于寓意的深入理解更离不开人物形象地理解。让学生评价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不仅解决了课始的悬念,更是深入地解读了扁鹊、蔡桓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当然,由于学生填表时间的大量使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影响。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多,学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的时间不够。由于时间的有限,所以对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例如: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由于时间的限制,所以没有进行想象写话和寓言故事的推荐。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8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学生读故事,学生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齐读课题《扁鹊治病》
(2)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听朗读读音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自己受到的启示写下来,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品读课文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四、感悟寓意,拓展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结束语:
一个短短的寓言故事,让我们明白了这么多的道理,我想这就是寓言故事能经久不衰,深受大家喜爱的真正原因吧!同学们课后有时间一定多读读寓言故事,其中的深刻道理会助我们健康成长的。
几点反思:
教完本课,总觉得不尽人意,反思课堂教学,有几点体会:
一、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翁,教师只是课堂的发现者、开发者、欣赏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中教师要自始至终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交流、讨论、争辩、质疑 …… 。
二、要体现开放式教学思想。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学生评价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这当中包括学生对教材的不同体验和感受。本课教学就是要体现学生对课文人物的不同理解,从不同角度去欣赏。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能够进行个性朗读,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
2、理解寓言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扁鹊的资料;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在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满天繁星般拥有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中医便是其中之一。你对中医了解些什么?(中医的望闻问切,自己中医治疗的经历以及中医名家等)
2、了解扁鹊
3、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与这位名医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扁鹊治病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新词,概括主要内容。
2、交流汇报:
三、细读课文,体会道理
导入:就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没有办法治好小小的皮肤病,这是怎么回事呢?
1、再读课文,在书中勾画、填表
拜见时间
扁鹊
蔡桓公
2、组内交流补充
3、集体交流,揣摩人物内心活动,评价扁鹊及蔡桓公。
(作为教学重点,在推想与假设中体会人物心理,了解人物性格,为后面感悟道理做好铺垫)
4、指导分角色感情朗读。
5、这样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却没有办法治好小小的皮肤病,这原因究竟是什么?(体会道理:不能固执己见,讳疾忌医;要做到防微杜渐……)
四、深化理解,加强表达。
1、假如你是蔡桓公身边的一位大臣,你应该怎样劝诫蔡桓公?
尝试以不同身份的人去劝说蔡桓公的练习:
“蔡桓公阿,要是---就---可是----”。
“蔡桓公阿,即使---也----可是---”
“我想对自己说: “ ---------------”
2、假如你也是一位医生,你认为扁鹊的做法如何?蔡桓公的做法又如何?
五、总结全文,小结学法。
抓住人物的言行,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蕴含的道理。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这节课,我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扁鹊治病》。板书,齐读。
二、 学习生字
1、“扁”和“鹊”是要求我们掌握的生字,看到“扁”,你会想到哪些字?(编、遍、蝙、骗、偏、篇、翩……)
师:看来,扁是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哪里学要他,他就毫不犹豫地去帮忙。你怎么记住“鹊”?(爱惜的惜竖心旁换成鸟字旁,错、蜡)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让我们把名医的名字写一遍。
2、其他生字预习得怎样?出示:肠胃 汤药 敷烫 蔡桓公 理睬 几剂 比较学习“肠 汤 烫”和“睬 菜 踩”,教写“蔡”。
(根据学生基础差,学生字困难,尤其是形近字分辨不清,考试失分情况,教学时尽量细致些,教会他们识字方法。但是对于“通过预习,你知道扁鹊是什么人?”这一问题,可能太开放了,学生受老师刚才的“乐于助人”一词影响,也答他是乐于助人的人。而我的本意是让他们答“名医”。于是,我马上换成“扁鹊是做什么的?”才比较准确。)
三、 初读课文
1、 同伴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同伴纠正。
2、 指名分段读文,正音。其余同学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 浏览课文,课文讲扁鹊几次见蔡桓公?分别是哪些段写的内容?(共四次。第一次:第1-2自然段 第二次 第3自然段 第三次 第4自然段 第四次 第5自然段 最后一段写结果。有明显的时间标志)
(初读课文,训练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比以前进步,还用上“三番五次”而“几次见蔡桓公”这一问题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条理,便于下一步教学。)
四、 理解课文
(一)、第一次
1、指名读1-2自然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扁鹊和蔡桓公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指导朗读(尤其是蔡桓公不以为然、自以为是的语气)
(问题给了学生,学生不知怎么回答,只好换成“你认为扁鹊(蔡桓公)怎样,从……看出”,这样的句式便于学生回答,以前学生回答问题很简单,不会接着阐述,经过训练,学生会抓住重点词句谈体会了。此时,学生通过谈体会明白,扁鹊真是技术高超,在大王身边站了一会儿就看出大王有病。二蔡桓公根本不相信扁鹊的话,不听他的建议。为了解寓意已经做好铺垫。)
(二)、第二次
1、指名读第3自然段,边听边想:假如你是扁鹊或者蔡桓公,你是怎么想的?
2、师采访扁鹊:大王根本不相信你,你为什么还来?
3、采访蔡桓公:您为什么很不高兴?不理睬扁鹊?
(让学生进入角色,谈谈心里想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此时,学生已经了解到:蔡桓公不听扁鹊劝告,病已经严重些了。同时训练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老师引导下,有些同学思维活跃起来,用上广告词: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比喻句:力大如牛 ;夸张句:力举千斤,一顿能吃一头牛……)
4、 指导朗读。
(三)、第三次
1、指名读,再次采访。
2、齐读。
(其实第二段已经训练过,这一段完全可以一读而过,结果浪费了时间。)
(四)、第四次
1、默读第5 段,这一次见蔡桓公与前三次有什么不同?
2、蔡桓公为什么惊奇?
3、扁鹊怎么想的?从文中找相关语句。读扁鹊的话。
4、练习 选词填空
因为……所以…… 即使……也…… 一旦……就……
(1)、( )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 )还能治好。
(2)、( )现在大王的病已深入骨髓,( )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3)、( )深入骨髓,( )只能等死。
(学生很快找出这一次与前三次不同,扁鹊不像前三次一样再劝告蔡桓公,而是见了就跑。从而引出“蔡桓公为什么惊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体会人物心理。而扁鹊的话正是他的心理想法,应让学生多读,但是时间关系,读的少。本段中有关联词,但都不是完整运用的,现在完整出现关联词,让学生不仅学会运用,更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五)、最后一段
1、结果呢?齐读第6自然段。
2、蔡桓公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他怎么想?
(六)、总结
1、看板书,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了命?
2、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老师经常强调写字姿势,可是有同学不听,不改正,结果近视了……)
(因为前边已经做好铺垫,所以现在总结寓意水到渠成,因学生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总结,只好用“积少成多”一词,于是,老师教他们一个词:防微杜渐。并让他们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会更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板书:扁鹊治病
一天 皮肤
过了十来天 皮肉之间
十来天后 肠胃
又过了十几天 骨髓
五六天之后 病死了
(教学反思:设计的一课时完成任务,但是时间到了,还剩关键的总结寓意没完成。只好再一节课去总结。生字教学浪费了不少时间,但是,生字不学,学生基础知识抓不住,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又不强,卷子上丢分更多。在课文内容处理上要注意详略得当,不能每段都平均使用力量。另外,黑板上写字要注意工整。同头课的老师有时也有同感:本来一课时该完成的任务,往往两课时才能完成,因为学生基础差,课文读不通,上课不举手。所幸的是,通过一年努力,学生预习方面进步很大,考卷上生字词错误率降低。读课文比以前熟练了许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方面能力也强了。但是阅读和习作方面仍须努力。)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了解扁鹊吗?谁来说一说。
学生根据自己课外积累,自由回答。
2、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扁鹊是一个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神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有关扁鹊的故事。
3、板书:扁鹊治病
学生齐读课题,你有何疑问?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
a、从课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b、.引导学生质疑:
.扁鹊是怎么样劝说蔡桓公的,蔡桓公相信吗?
蔡桓公为什么不相信扁鹊说的话呢?
既然蔡桓公不相信,为什么扁鹊还反复地前去劝说?
扁鹊后来为什么又逃跑了呢?
……
5.引导自学,解决疑问: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思考,在自己读懂的地方做个记号,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细读课文,思考:
1、 扁鹊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蔡桓公有病的?病得很重吗?
2、由此说明了什么?
3、对于扁鹊的提醒,蔡桓公的态度如何?找出文中的话读一读。
“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a.:读完思考:蔡桓公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心理会想些什么呢?
b:这个句子应该怎么样读呢?
c:自己体会着读一读句子
d:指名朗读
e: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5、除了这个地方,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蔡桓公不太相信呢?
过渡:尽管蔡桓公很不相信扁鹊,对他不加理睬,扁鹊为什么还三番五次地去拜见他,告诉他病情的发展,想给他治病呢?请大家自由地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
1. 学生自由读句子
2. 小组讨论:扁鹊为什么三番五次地想给蔡桓公治病呢?
3.学生汇报。
4.请同学们体会着读一读这几句话。(自由读一读)
5.指名读一读,评议
过渡:课文读到这儿,你是怎样看扁鹊和蔡桓公这两个人呢?
1. 学生思考
2. 引导回答:
蔡桓公:不听劝告 自以为是 固执己见
扁 鹊: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是个令人尊重的神医
3.教师总结。
过渡:就这样一个不听劝告、自以为是的蔡桓公,他的命运最终会怎样呢?
1. 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 投影出示课文中的句子。
3.从中,你有何体会?
四、拓展想象:
读过这个故事,大家肯定有许多感受,也有很多话要说,那么你最想对谁说,想说些什么呢?下面,让我们畅所欲言,尽情地说一说吧!
1. 对蔡桓公说:
2. 对扁鹊说:
3. 对自己说:
4. 对所有的同学说:
5.相机引出防微杜渐、讳疾忌医等成语。
五、总结:
这则寓言故事给人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希望我们所有的人都引以为戒,不要让蔡桓公的悲剧在我们现代人的身上重演!
扁鹊治病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12
纪昌学射
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想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开始练习的时候,飞卫对纪昌说:“你要想学会射箭,首先应该下功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不能眨一眨!”纪昌回家之后,就开始练习起来。妻(qī)子织布的时候,他躺在织布机下面,睁大眼睛,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纪昌对自己的成绩感到很满意,以为学得差不多了,就再次去拜见飞卫。飞卫对他说:“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你再来见我吧!”纪昌记住了飞卫的话。回到家里,又开始练习起来。他用一根长头发,绑住一只虱(shī)子,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取得了这样大的进步,纪昌赶紧跑到飞卫那里,报告了这个好消息。飞卫高兴地拍拍他的肩头,说:"
你就要成功了!”于是,飞卫开始教他怎样开弓,怎样放箭。
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扁鹊治病
有一天,名医扁鹊去拜见蔡(cài)桓(huán)公。
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儿,说:“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扁鹊走后,蔡桓公对左右的人说:“这些做医生的,总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医治没有病的人,才容易显示自己的高明!”
过了十来天,扁鹊又来拜见蔡桓公,说道:“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cǎi)他。扁鹊又退了出去。
十来天后,扁鹊再一次来拜见,对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扁鹊连忙退了出来。
又过了十几天,扁鹊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扁鹊,你这次见了大王,为什么一声不响,就悄悄地跑掉了?”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fū)烫(tàng)就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jì)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suǐ),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
五六天之后,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死了。
《扁鹊治病》教学课堂实录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理睬、肠胃、汤药”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的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习过许多寓言故事,大家还记得吗?(指名说)这些寓言故事的共同特点是:言简意赅,小故事里蕴含着一个大道理。
2、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板书课题:《扁鹊治病》,请同学们举起右手跟着老师一起写课题。(“扁”字上面是一个户字头,要写得扁一些下面注意是一横两竖;鹊字:喜鹊的鹊,右边是一个“鸟”字旁。)来,我们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现在就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反馈:(课件出示生字词:蔡桓公、理睬、敷烫、肠胃、几剂汤药、骨髓)(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指导书写“蔡”字。
4、读了课文,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理解文本,感悟人物的鲜明特点。
1、概括课文大意也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本领,你们能把一个故事读成了几句话,而老师听了你们的这几句话,脑海里就只剩下了这几个字!(板书:劝劝 劝 跑)那看看这四个字,你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呀? 预设;
(1)为什么三个“劝”字一个比一个大呀?
(2)扁鹊为什么“跑”了?
2、那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走进故事。 故事中扁鹊是怎样劝蔡桓公的?蔡桓公又有什么表现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1-4自然段,用“ ”画出扁鹊三次劝说的句子,用“ ”画出蔡桓公表现的句子。谁来读读扁鹊劝说的话?(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扁鹊三次劝说的句子)
A、“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B、“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C、“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请齐读一遍。(生齐读)仔细看这三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我发现了蔡桓公的病越来越严重。扁鹊越来越着急。越来越担心。)
★师:请你把扁鹊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吧。(指名读,评价)
(评价我感受到了扁鹊一次比一次着急的心情,你真了不起。)(再指名学生读)
评价:你也表现出了扁鹊一次比一次担心的情感,真不错。
★现在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读一读他的这三次劝说。
师:(引导朗读)扁鹊是一位名医,察觉到蔡桓公皮肤上有小病,于是,他好言相劝。
生(朗读):大王,据我看来,您皮肤上有点小病。要是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
师:发现大王的病情加重了,他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啊!
生(朗读):您的病已经发展到皮肉之间了,要不治还会加深。
师:看到大王的病越来越严重了,扁鹊心急如焚。
生(朗读):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肠胃里,再不治会更加严重。
师:扁鹊的三次劝说,一次比一次着急,一次比一次担心。
3、师:面对这样一位名医的多次劝说,蔡桓公又是怎样的态度? (指名汇报,自由读)
A、蔡桓公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
☆扁鹊再三劝说,蔡桓公却是一再拒绝,当时他心里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交流,谁能用这个句式说一说?(同桌交流讨论,指名汇报)
课件出示;
A、蔡桓公心里想: ,说:“我的身体很好,什么病也没有。”
B、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心里想: ,没有理睬他。
C、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心里想: 。
小结:是啊,人物的一举一动往往代表了他内心的想法,以后我们读书时应该试着从人物的言行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这时,你觉得蔡桓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不听劝告,固执己见)
4、学生分角色朗读。 通过学习,同学们已经真正读懂了扁鹊和蔡桓公。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读出我们的理解和感受。 老师读旁白,男生读蔡桓公表现的句子,女生读扁鹊的话。(课件出示:三次看病过程的对话)
5、又过了十几天,当扁鹊再一次见到蔡桓公时,他为什么跑了?我们来听听扁鹊的解释吧。
(课件出示: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热水敷烫能够治好,发展到皮肉之间,用扎针的方法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肠胃里,服几剂汤药也还能治好,一旦深入骨髓,只能等死,医生再也无能为力了。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所以我不再请求给他医治!”)(指名读,自由读)
☆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我知道了蔡桓公的病是从小病…… 我知道了蔡桓公的病是一开始是可以治好的,但他不听劝告…… 我知道了扁鹊医术高明。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这就是读书的收获。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当一回扁鹊,谁能根据大屏幕上的这些关键词叙述一下扁鹊的解释。(指名说)
四、揭示寓意,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1、孩子们,故事学完了,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课件出示:小练笔:我想对蔡桓公说 )(学生自主汇报)
2、是呀,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是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这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3、聪明的人会把学到的道理放到生活中去,同学们,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能说说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吗?(指名说)
4、小结:同学们,通过学习《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你们都明白了一个做人的道理,还有很多俗语格言也都是讲这个道理的,老师搜集了一些送给大家,相信你读了之后一定会有许多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