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推荐15篇)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
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济南观光游览,请大家注意观察,说说你沿途看到了什么景色?(老师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的电脑课件)
生:我沿途看到了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济南的景色十分美丽。
(运用情景教学法导入新课,借助课件展示济南三大名胜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同学们昨天预习了课文,查找了资料,你了解到哪些有关趵突泉的情况?
生1: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济南被人们称为泉城,趵突泉是泉城最有名的泉。
生2:趵突泉公园里有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0几个泉口,趵突泉的泉水喷涌而出,像热浪在翻滚。
师(指课题发问):“趵”是生字,你们能根据字形猜到它的字义吗?
生:足字旁表示脚,我猜是跳跃的意思。
师:“突”是我们三年级时过去学过的字,谁能说说它的字理?
生:“突”是指犬突然从洞穴里窜出来,是奔跑的意思。
师:顾名思义,趵突泉是怎样的泉?
生分别回答:趵突泉是跳跃的泉!趵突泉是奔跑的泉!
师: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看看他是怎样写趵突泉的“趵”与“突”的。
(从课题入手,运用字理教学法,理解“趵”与“突”的形和义,点拨学生围绕“趵”与“突”学习全文。)
二、整体感知,捕捉重点
(教师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把生字的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师:学习这一课,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1:假如没有这泉,济南真的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吗?作者为要什么这么说?
生2:大泉美在哪?为什么说冬天的大泉很神秘?
生3:为什么说小泉的美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大泉?美?神秘?
假如没有……失去一半的妩媚 ?
小泉?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师:同学们只要把后两个问题弄懂了,第一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边指板书边说。)
(教师先让学生仔细读课文,思考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鼓励他们去和自己的好朋友共同探讨,用他们喜欢的方式研究、学习。教师巡视,参与学生们的学习。)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同学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汇报学习成果
1、体会大泉的美
师:刚才老师在巡视时,发现同学们在用各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学习课文。哪一个小组想上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
(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要求汇报。老师先请了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上台汇报学习成果。)
生1:我们组是用字理学习的方法来学习课文描写大泉的这一部分的。
生2: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泉池中央偏西,有三个大泉眼,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我们对“冒”字进行了字理分析:我们认为,“冒”原来是指古人戴的帽子,帽子总是戴在头上,所以引申为往上顶。这里是指趵突泉的泉水不断地往上涌。
师:说得不错。(出示电脑课件,演示“冒”字的演变过程。)你们看,“冒”字的小篆很像一顶有沿的风帽,把人的整个脑袋都给戴上了,中间只露出眼睛。帽子总是戴在头上,所以引申为往上顶。同学们可要注意,在写“冒”字的时候千万别把帽子的口子给封死了,这样的帽子就戴不了了!(生哄笑)
生3:我有补充。这一句中的“沸”字是个形声字,三点水旁,取“弗”的音。原意指水烧开了,课文中的“煮沸”一词使我们知道了趵突泉的泉水就像煮开了的水一样,在不停地翻滚。
生4:我说“涌”字,它也是个形声字,从这个字我也了解到了趵突泉的泉水在不停地翻滚。
师:“涌”“冒”意思差不多,它们的顺序能调换吗?
生4:不能,因为泉水涌出的力量大, “涌”出的水太多了才会向上“冒”,冒出的水下落时是翻滚的,就像烧开的水在翻滚。
生5:描写大泉的还有这么一句话:“三个水柱都有井口那么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我对“昼”字进行了字理分析,“昼”字下面的“旦”指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所以我知道了“昼”是白天的意思。
师(出示“昼”字演变的课件):看,古体“昼”字的上半部分是繁体的“画”字,表示界限的意思,昼夜是有界限的。那“没昼没夜”指——不分白天和黑夜(生齐答) 师:从这个词语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趵突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不停地冒。
生1:老师,我还注意到了这个句子中的“晶莹”一词,“晶”是说泉水亮晶晶的,“莹”的形旁是“玉字”,说明趵突泉的泉水像玉一样光洁、透明。
师:你真聪明!再看看这两个字,你们能不能区别它们呢?(教师板书“萤”、“荧”二字,让学生根据它们的形旁区别它们的字义并组词)
生2:老师,我还有补充!“倦”是形声字,人形卷声,形容人非常疲劳、困倦。“不知疲倦”是不知疲劳和困倦,在这里作者是把趵突泉比作了一个不知疲劳的人,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永远不停地往上冒。
(学生运用字理知识析字解词,自己读懂课文。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这一小组汇报完了,老师又请下一个小组的同学汇报)
学习小组长:我们小组用的是表演的方法来学习描写大泉的这个部分的。下面我们给大家表演一下。
(三个女同学分别扮演三个大泉眼,做出泉水不断向上涌的动作,几个同学半蹲着,扮演落下来的泉水,表现它们在不断地翻滚 。还有一个同学在旁边朗读课文,配画外音。)
师:你们的表演非常精彩,能说说你们为什么这么表演的吗?
生1:我们这几个同学表演的是大泉眼。因为课文里说三个大泉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水面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而且不知疲倦,没昼没夜地冒,所以我们的手臂不停地使劲儿高高举起再落下,表现泉水在不断地向上冒。
生2:我们表演的是落下的泉水,它们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
(下面的小观众们自发地为他们的表演鼓掌。)
(另一个学习小组的同学也上讲台上汇报。)
小组长:老师,我们组是通过朗读法学习课文的。(小组的同学感情朗读课文中描写大泉的片断 。)
生1: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强调了三个“冒”字,表现出大泉不断喷涌的气势。
(教师让同学们对他们的朗读进行评议,然后让学生自由读,与同桌互读。再播放录相,让学生体会大泉不断喷涌的气势。最后进行朗读竞赛。)
师:冬天的趵突泉是怎样的?为什么说冬天的大泉会把人引入一种神秘的境界?这是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下面请你们欣赏冬天的趵突泉。(出示电脑课件,感受冬天的大泉的神秘美。)
师: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生1:冬天的趵突泉上飘荡着热气,宛如仙境一般。
生2:冬天,如烟如雾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把人们带到了一种充满遐想的境界,宛如仙境一般,所以作者说冬天这里更好、更美。
师:我们来感情朗读这一部分,声音轻柔、虚幻些,看看你们的朗读能否把人引入一种神秘的境界。
2、体会小泉美(学生用各种方式汇报学习成果)
⑴用绘画法学习的小组汇报。(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们画出三种小泉眼冒泡的样子。其他同学评议,修改和补充。)
“不断”,“均匀”,“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隔一会儿”,“十来个”,“好像你追我赶似的”……
“半天冒出一个”,“比较大”,“大多扁扁的”……
(学生在仔细品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把课文中文字描写的景物通过形体和画面再现出来,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了创新能力。)
⑵用拍节奏的方法学习的小组汇报,拍出小泉眼冒泡的节奏。
(学生一面模仿小泉眼冒泡的声音,一面拍手,打节奏,实物投影仪展示同学们写出的三种节奏。并说说他们是根据课文中的什么描写得出这几种节奏的。)
第一种: | |
第二种: 0 | 0 |
第三种:0 × | 0 × |
(老师说出小泉眼的不同形态,全班同学跟着小组同学一起拍出相应的节奏。)
⑶运用朗读法学习的小组汇报。(学生感情朗读,品赏优美词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形象。全班同学向他们学习,自由读,齐读,配乐读)
⑷教师出示小泉冒泡的电脑课件,让学生欣赏小泉的美。(教师画外音: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水泡五光十色,没有哪一种珠宝能比得上。)
(老师放手让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学生学得无拘无束。他们把从各门功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语文学习上,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学科之间的整合。)
师:同学们,趵突泉的大泉和小泉都是如此的美,你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
生纷纷喊:可以用“妩媚”一词来概括!
师:谁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
生1:“妩媚”两个字都是女字旁,是说女子讨人喜欢的样子。
生2:“媚”的右边是个眉字,表示女子眉清目秀的样子,现在引申为美好、可爱的意思。(学生边说教师一边出示课件──“媚”字的字形演变图)
师:说得真好!(指黑板上的问题:“假如没有……失去一半的妩媚 ?”)同学们现在能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吗?
生1:这句话是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的景色会没有那么美丽可爱,会逊色很多。
生2:这句话是说趵突泉在济南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没有它,济南就没有那么美了。
生3:我有补充,济南又名泉城,而趵突泉又是如此的美,它为泉城增色不少!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都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你们可曾知道,著名的泉城济南曾经失掉了一半的妩媚?
生:我知道,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人们乱砍乱伐,地下水遭到堵塞而断流,趵突泉的水突然不冒了。
师:是啊,著名的泉城济南也因此失掉了一半的妩媚——旅游的人数大大减少,旅游收入也随之减少。济南的市民非常伤心。这个问题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请来专家找出症结所在,然后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库,引水入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趵突泉又开始沸腾了。你们看,趵突泉的美还给济南带来了经济效益。现在对于这一句话,你们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体会?
(准确把握切入点,有机渗透德育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师:下面我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背诵,再来美美地品味一下趵突泉的美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2
【设计一】
一、看图导入,初读课文
1、(出示课本图片)这是一池泉水,它在山东济南市。看,中间有三股泉水在向上冒,这不是人工喷泉,而是自然的喷泉。这里很美,来这里观光游览的人很多。小亭子右侧的碑文上写着“第一泉”,左侧的碑文上写着“趵突泉”,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看图学文《趵突泉》。
2、初读,做到不漏读、不错读,教师组织指导朗读难以读通的句子。
3、再读,边读边思考边动笔,理清课文安排了哪些材料。
二、模拟景象,理解课文
1、在水槽中放入半槽清水,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口上装一根导管后扎紧扎严,放入水槽中。
2、让学生用手由轻到重,用力按压装水的塑料袋。怎样才能使水向上“冒”,说说“冒”水时导管口的方向冲哪儿?用力情况怎样?(可以反复做这个模拟实验)
3、一般情况下,喷水口必须向上,而且压力很大时,才能在水面上产生“冒”的景象。我们按压的仅仅是一个小塑料袋,而且是用了一时的力量,让它产生“冒”的一时情景。而趵突泉的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不疲倦。现在你对大泉 “冒” 的那种自然力量有什么感触?
4、下面老师让大家也来想办法,模拟一下小泉里水泡情景--吐水、明珠、摇动、珠花等。请根据课文内容,想一个什么办法来模拟这个景象呢?(学生会想到:用导管向水槽中吹气;往水槽中放置一块干燥的砖头或土块;给水槽底部加热……)
5、学生模拟设计后,分组交流,在充分讨论后,各组推荐代表汇报。
6、理解“这比那大泉还更有趣”。为什么说更有趣?注意适时引导学生用上“有的……有的……有的……”“……像……”等词语把模拟景象中观察到的有关内容联系起来说清楚。
7、回想生活经历,自然物被雾笼罩时的迷人情景,推想趵突泉冬天水上起热气情景的神秘之美。
8、趵突泉美不美?为什么说“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三、拓展练习,感悟方法
1、根据图画或模拟景象,任意选一个题目写一个片断。⑴神秘的大泉;⑵迷人的小泉;⑶我心中的趵突泉。
2、播放录像片《泉城》,让学生欣赏具有“泉城”美誉的72泉风光。
⑴片中的哪个镜头最吸引你?
⑵截取片中的某一个泉景作内容,说说它的美。
3、选择方法,实际练习
⑴我们家乡是拒马河的源头,是涞水县涞水河的源头,所以把我们县叫涞源县。请大家到拒马河源头去观察欣赏,然后把你观察到的泉水美景用文字描绘出来,介绍给大家。
⑵我们县正在申报立项建造石门人工湖,根据你所学课文内容,请你参照《趵突泉》的美景,参与设计模拟人工湖的建造格局。
⑶介绍或设计模拟的方法自己决定。上述两道题目是“长效作业”,可以在课外完成。
【设计二】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
老师讲述乾隆皇帝到山东济南的游玩时,看到趵突泉的美景,心血来潮,提御笔封此泉为“天下第一泉”的故事。还有人说“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趵突泉真的这么美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爷爷写的《趵突泉》。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学生带着要求学课文(拼读生字,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把课文与图片对照,想想文意)。
2、交流自学情况:课文写了哪两种泉?多少个大泉,多少个小泉?是怎样的大泉,又是怎样的小泉?
三、抓住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泉神秘”“小泉有趣”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⑴课文分段;⑵段意的概括;⑶主要内容的归纳。
四、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围绕怎样感受作者对泉的喜爱之情,请你任意选择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泉的喜爱之情的句子,“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语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泉的喜爱之情。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学生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五、开放阅读,升华主题
1、课件出示课外阅读资料--《趵突泉简介》《济南为什么泉多》等,让学生阅读。
2、查找有关天下第一泉及千佛山、大明湖的资料,并阅读交流。
3、泉,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并不陌生。然而,在语言大师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美。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观察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一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点评】
两个设计的共同点:
1、在设计理念上,这两个教学设计都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2、在教学方法上,设计一中,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参与大泉“冒”水的景象模拟,独立完成小泉水泡的多姿多彩模拟设计;设计二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学习的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语文教学的生命活力。这都是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在课程开发方面,都注重跨学科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努力建设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使语文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
4、在语文素养方面,都注重让全体学生在听、说、读、写实践中,通过独特的自身体验,提高语言积累和语感能力。
两个设计不同点:设计一一改循序“分析”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开发地域课程资源,介绍拒马源头的泉水美景等等,突出体现着创新与实践的课程理念;设计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研读,从而形成自学自悟活动,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教学价值取向突出。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趵突泉》的理解,而且从根本上激发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阅读视野,使他们终身获益。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3
《趵突泉》教学反思
汕头市长厦小学汇翠校区 王平兰
《趵突泉》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八册教材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要求精读的课文。作者抓住了趵突泉大泉和小泉的特点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趵突泉、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阅读教材钻研课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本课要求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句、段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学习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要求学生学习体会省略号和冒号的用法,会仿照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来写一段话。
根据我制定的教学目标,我先确立了文章的重点段落,针对不同的段落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学习文章第三自然段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抓住这段中描写大泉的重点词句和描写作者感受的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大泉昼夜不停地向上翻滚的景象,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想象水泡的多姿多态及其变化,从而理解小泉的有趣。通过带领学生分析课文最后一段,使学生掌握小泉的写法,并体会小泉的特点,同时指导学生的写作技巧。
成功之处,我认为本课我在教学重难点上把握得较准确,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体会到了大泉雄伟的气势和力量的无穷;小泉的有趣和水泡变化的多姿态多态。教学过程中我使用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也比较恰当,能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学生看大泉的喷涌,体会大自然的力量,然后让学生在体会、看、想象之后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教师在这节课上情绪饱满,起到了带动作用,也体现出了一名语文老师应有的基本素质。
不足之处:在处理学生理解小泉的水泡变化千姿百态时,我设计了一个让学生读课文后想象并画在纸上的环节,然后由学生说一说所画的是哪个情景,这一环节虽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还不够明显,今后还应重新设计,力求精益求精,达到更完美的效果。
《趵突泉》教学反思
语文作为一门母语教育课程,既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是一扇认识人类文明的一扇窗户。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提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包括丰富的语言积累,深厚的文化素养。
《趵突泉》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层次清晰,文章主要描写了大泉的气势之美,及小泉的有趣美,内容看似简单,但是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尤其体会大泉气势美的几句话,学生理解起来就更加困难了。
针对学生抓词理解有困难的现实情况,我充分利用课外资料设计引读,化解难点。结合课外知识的引入如:清朝的乾隆皇帝观赏趵突泉后留下“天下第一泉”的墨迹由来引领学生感受泉水水质好。在体会大泉的气势之美时我们重点体会三句话。我发现学生对句子中“永不疲乏”、“永不退缩”等词语理解得还不够到位,只能够停留在文字表面,运用书中的句子“大自然太伟大了”来谈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我通过查找资料,重点抓住几个“冒”字先后引读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天天如此,引读“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以及有甲古文记载2300多年来文字记载历史资料有它就是这样不停地冒,再次引读“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从而再回到全句再读感受到这是一种 “永不疲乏”、“永不退缩” 的自然力量。两次层层深入地引读来引导学生感悟趵突泉的“永不疲乏”、“永不退缩”等词语的意思,以读代讲,经过这样的几次导读学生的读的水平层层提高,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学生读出意,读出形,读出味。
我抓住能够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层层深入学习挖掘文章内涵。在欣赏完大泉的气势美,小泉的姿态美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老师再次引入课外知识,即:由于济南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长,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降低了,美丽的趵突泉再也不冒了,小泉有的也干涸了,真是可惜啊!再次层层深入引导趵突泉在停涌890 多天以后再次复涌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后,再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时,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又达到了更深的层次。打动学生心扉,明确了趵突泉在济南这个泉城中的地位不仅在于它外在的美,还在于它为济南这座城市带来的丰厚经济效益。
《趵突泉》教学反思
教学本课,我主要抓住了趵突泉的溪水、大泉的景色、小泉的美丽这三个重点进行教学。
1.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
在预习时,要让学生认真查字词典,通过预习“读、查、思、疑、议”,扫清阅读障碍,了解全文大意。这样有助于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教给学生抓句子、谈感悟的方法。
在学生畅谈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感悟。而且要能想像出画面,做到如见其形、如闻其声。3.教给学生把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要求学生先仔细观察插画(多媒体课件或幻灯),再读读课文,在图上试着找找大泉眼,注意图文对照。通过看图,加深对描写大泉和小泉的重点句子的理解,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的语言把事物的特点写清楚的。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也培养了他们的想像能力,把所见的景色和自己的联想、感受结合在一起,仔细体会写这些句子的意思。同时,指导背诵应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不要死记硬背。在教学“溪水”这一节中,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仿佛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在教学“大泉的景色”这—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边描绘泉景,—边想像,由此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给人以一种神秘的感觉,使学生打开想像的闸门,产生种种遐想。教学“小泉的美丽”这一节,则具体描绘它的多姿多态和有趣活泼。引导学生充分地想像,拓展他们的思维,在想象课文所描写的小泉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省略号展开想象:还有很多小泉作者没有写出来,你能想象出它们的样子吗?并稍加提示学生,如,小泉中有叫金线泉的,会是什么样子的?有叫螺蛳泉的,又会是什么样子的?学生想象的情景不一定要真实存在。在民主、平等、开放的教育氛围下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但对于大泉充满力量的阳刚之美与小泉的阴柔秀美之间的区别,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还比较贫乏,所以体会不深,感受不够。因此今后的教学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趵突泉》教学反思
《趵突泉》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课文记叙了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美丽景色,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趵突泉的赞美之情。课文先介绍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突出了趵突泉在济南风景名胜中的地位。然后依次描写了趵突泉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看图和阅读课文,让学生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培养爱美的情趣;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特点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在教学时,我首先抓住能贯穿全文的重点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会丢失一半的美。”层层深入学习挖掘文章内涵。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引到老舍爷爷游览了趵突泉后,怪不得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欣赏完大泉的气势那个美,再次诵读“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时加深对此句话的理解、感悟。在学完小泉的姿态美、有趣之后,在回归到“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一次次的回归,让学生逐渐地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在教学时,我还抓住对重点词的体会,我通过查找资料利用录象,重点抓住几个“冒”字后先后引读,从而再回到全句再读感受到这是一种 “永不疲乏”、“永不退缩” 的自然力量。经过这样的几次导读学生的读的水平层层提高,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课已经结束了,静下心来反思这一节,有欣慰,也有遗憾。课堂评价学生时教师语言应再丰富一些。课前引领学生拓展性阅读不够,因此孩子语言的积累不够丰富,影响学生更好的了解课文,更好地学习课文。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大泉、小泉的位置和特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述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二)结合图画明确作者观察的顺序和重点,初步学习课文,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正确划分文章的结构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通过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1.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济(j!)南”的“济”,是多音字,在这里不要读成“济(j@)南”,当读“j@”时,可以组成“不济于事”、“劫富济贫”等。
“往上蹿(cu1n)”的“蹿”,不要读成“cu4n”。
“千佛(f*)山”的“佛”,是多音字,不要读成“千佛(f$)山”,当读“佛(f$)”时,可以组成“佛教”。
“倒(d4o)映”的“倒”不要读成“d3o”。
“往(w3ng)上涌”的“往”是多音字,这里不要读成“w4ng”。
“数(sh()不清”的“数”是多音字,不要读成“sh)”。
“妩(w()媚”的“妩”,不要读成“f(”。
“活泼(p#)”的“泼”,不要读成“b#”。
“清清楚楚(ch()”的“楚”不要读成“ch)”。
“比较(ji4o)”的“较”不要读成“ji3o”。
2.注意区别以下字的字形、字义:
佛——拂
洁——结
泼——拨
秘——密
摇——遥
妩——抚
扁——偏
倦——蜷
3.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语:
幽(y#u)静:幽雅寂静。
妩(w()媚(m8i):(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
开阔(ku^):(面积或空间范围)宽广。
见方: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
水藻(z3o):生长在水里的藻类植物的总称,如水绵、褐藻植物。
泉眼:流出泉水的窟窿。
没昼没夜:没有白天和夜晚。形容不分白天夜晚,连续不断。
腾起:升起。
摇曳(y8):摇动。
五光十色:比喻色彩鲜艳,式样繁多。
(二)仔细观察图画,再认真读课文,在图画中试着找一找大泉眼,并想一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划分结构段。
1.概括自然段段意:
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2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鲜洁,它为济南增添了美。
第3自然段:大泉日夜翻滚,冬天会有一番神秘的景象。
第4自然段:小泉多姿多态,活泼、有趣。
2.划分结构段,归纳段意:
提示: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按照去趵突泉公园游览的路线从不同方面介绍了趵突泉。
第一段(第1自然段):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第二段(第2~4自然段):趵突泉泉水清浅,大泉日夜翻滚,小泉姿态优美动人,为济南增添了美。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二)仿照课文中的句子,用“那么……那么……”写句子。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作者把观察到的事物,再具体形象地加以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第一段只一句话,上半句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下半句“单讲”趵突泉。那么,这一段在文章里起了什么作用?
(文章开门见山,语言简洁,起到了“引起下文”的作用。)
(二)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公园,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那是为什么呢?
(那是在桥上看到的趵突泉流出的泉水和泉水流过岸边“幽静”的环境。)
那泉水的特点是什么?
(清浅”“鲜洁”)
怎么理解“清浅”“鲜洁”?
(“清浅”的意思是干净、清澈见底。“鲜洁”的意思是水质鲜活,没有杂质。)
“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妩媚”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妩媚”一般形容女子、花木等姿态美好可爱。作者感到在济南美丽的山光水色之中,趵突泉的美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假如没有趵突泉,就大大逊色了。)
(三)看图画,阅读学习第三段。
1.教学过渡:作者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会失去一半的妩媚。”接下来,我们就看看趵突泉到底是怎样的“妩媚”。
2.指名读这一段。这一段哪几句具体写大泉?
(3~6句)
作者笔下描绘的大泉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看到水从三个大泉眼里往上冒,不断地翻滚。)
写“不断地翻滚”是怎样具体写的?
(“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
3.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想象水“翻滚”的样子,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的感觉是什么?
(自然的伟大)
4.反复读这三句话,从中体会作者深深的感受。
5.在这一段里,作者除了写大泉的景象,还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泉池的形状、泉口的位置和水的流向)
6.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
(更好)
怎么“更好”?是一个怎样“更好”的景象?平时的泉“伟大”,冬天的泉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
(“神秘的境界”)
7.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
8.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阅读学习第三段。
1.齐读这一段,作者怎样从描写大泉过渡到描写小泉的?
(过渡句:“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
2.小泉有什么特点?
(多姿多态)
怎么“多姿多态”?作者采用什么句式列举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
(“有的……有的……有的……”抓住小泉的种种姿态和变化莫测来表现小泉的“多姿多态”。)
3.反复读这一段,抓住表现小泉不同姿态的词句,仔细品味小泉的各个特点,体会作者赋予的感情。
4.作者写小泉,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
(比喻)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5
老舍是现代著名作家。三十年代初期,他从英国回到山东,写了一系列优秀散文,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趵突泉》只是其中的一篇。作者笔触细腻,文章凝练含蓄,因此我们的理解不能停留于字面,必须联系全文仔细辨析,防止偏颇。
一、“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真会如此吗?又怎样理解呢?
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没有这泉,济南也不会丢失一半的美吧?其实,作者这样写,在于突出趵突泉景色优美,令人向往,强调了趵突泉在济南的风景名胜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我们不能机械地算死账。同时,这样一强调,读者肯定会对趵突泉的美景产生浓烈的兴趣,滋长追索的情绪,从而急于阅读下文,作品也就更加引人。另外,这样写也是具体描绘趵突泉美景的别致先导,使文章过度自然,增强了内在联系。
二、面对美丽的趵突泉,“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地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这是为什么呢?
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可以知道,趵突泉一年四季充满了青春活力。看着这“纯洁”、“活泼”、“鲜明”的活水,“永不疲乏,永不退缩”,永远使“冒、冒、冒”,怎不使人浮想联翩?怎不使人感到大自然的伟大?呆呆看三分钟之后,所以不敢正眼去看,不是出于恐惧、害怕,而是融进了作者的真切感受,对这种永不衰竭的自然伟力,产生了由衷的敬佩之情,这才不敢正眼去看,并且由具体形象悟出了深刻的哲理,启发人们去深入思考这一似乎出人意料的奇怪现象。
三、文章描写池边小泉,在“有的──有的──有的──”之后,用了一个省略号,它只是简单地表示省略吗?
作者为了活现泉水上冒的形态,用了一组排比句,写得细腻传神,末了的一个省略号,不只是前边一连串姿态各异的水泡出现、变化、消失过程之具体描写的省略,而且还暗示了趵突泉变化多姿,难以穷尽,给人妙趣横生的印象,它能使读者从这个省略号生发开去,产生联想,引起身临其境的感受。
现将教学中的一点感受和做法做一总结: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胜地游玩?
生:我到过杭州西湖(学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到过的地方可真多,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山东济南著名的趵突泉去看一看,你们想不想同行?
生:想!
(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是课程改革所追求的,上课伊始,我亲切的话语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一种和谐,真诚,温馨的心理氛围在学生中形成,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济南名胜趵突泉水的清浅,鲜洁和大泉,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那引人入境的仙境,更足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神秘。)
2、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全文,说说趵突泉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趵突泉的泉太好了,清浅,鲜洁
生:趵突泉的小泉比大泉更有趣。
师:现在你就是一名导游,请自己设计游览趵突泉的线路图。
(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路线设计,要求学生解说时注意要有一定的顺序,语言简单明了)
(此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全文,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出自己对趵突泉的独特感受,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性,赋予学生一定的角色,让他们当一名导游自设游览线路图并解说,每个孩子都有强烈的表现欲,让学生以导游的身份上台展示自己的线路图,使得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倍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改进了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提高了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了解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激发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3、渗透园艺文化,拓展思维,更具体形象地感受小泉的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对喜欢的部分说说感受。
教学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分节读课文
2、说说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趵突泉的哪些美景?
二、讲读课文
1、学习1-2小节
(1)自读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3)说说趵突泉泉水的特点。
(4)讲解"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5)齐读1-2小节
2、讲读第3小节
(1)指名读第3小节
(2)思考:大泉给你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3)多媒体欣赏大泉,说说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大泉的壮观?
(4)讲解重难点句子
(5)自由读第3小节,交流读读最喜欢的句子
3、学习第4小节
(1)自读,找找这小节描写了几种小泉的姿态?
(2)选择最喜欢的姿态,交流读
(3)想想小泉还可能有哪些形态?(从我们学校的景物方面思考)
(山茶花、广玉兰叶、桃花、瓜子黄杨……)
(4)画一画小泉的姿态
(5)用比喻句说说
(小泉一会儿冒出好多个水泡,挤在一起向上冒,真象一朵朵盛开的山茶)
(6)说说对这些小泉总的感受
(7)齐读第4小节
三、巩固练习
1、分组朗读课文
2、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为什么喜欢?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7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四年级下期语文教材的一篇选学课文《趵突泉》。
一、说教材
《趵突泉》是四年级下期语文教材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老舍用浓墨重彩先容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以“如果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显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断,;小泉生动可爱、善变风趣的感人画面。文中单单一个“冒”字就值得我们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直至存入脑海,以是,我在本堂上主抓这个“冒”字来教学,让学生领会趵突泉唯一无二的特点—冒。
老舍是位语言大家,他用生动、老练、富有体现力的笔触把昼夜冒涌的泉水显如今读者眼前。教学这篇课文,就要从词中品句,句中品文,文中品法,从而引发学生富厚的想象来感觉句子的意思,进而深刻地明白课文的头脑内容。凭据我对我班学生的认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明白有肯定的
基础,但对文字所蕴含的内在实质的把握还是较浮于浅层。因此要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趵突泉的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生朗读,指导朗读“趵”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趵突泉的神韵所在。
解释“趵”:跳跃;[水]往上涌
二、自读预习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大声的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这是一眼这样的泉。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眼的泉”
三、片段选读精心开辟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下列语句:
①“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圈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
指名读齐读
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抓住句中的“见方”、“偏西”、“流向”体会大泉的形状、位置、流向。
(2)出示句子“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指名读齐读
解释“昼夜”、“翻滚”(“翻滚”可以用手势代替。)
“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指大泉永远不停的翻滚。
读出大泉的持久和持续不断。
指导读个别指名读
创设情景读:当我们站在翻滚的大泉旁的优雅别致的小亭中,你看到的是:“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3)出示句子:“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①抓住“纯洁”“活泼”“鲜明”理解大泉的清浅。
②抓住三个“冒”理解泉的活力和泉的翻滚。
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回答指可能:往上窜翻滚跳跃奔腾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
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讨论后出现多种说法。)
生可能回答如下: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是啊,这是一眼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的泉读“冒、冒、冒。”
师:这是一眼永远不感到疲乏永远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速度很快。
师:说的有道理,根据他的回答来读一读“冒、冒、冒”(注意读时速度快一些,节奏鲜明。)
生4: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师:说的好,这是一眼有活力永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指导读
师: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这样写--(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学生练读
学生汇报读
趵突泉昼夜如此的冒,一年四季如此的冒,十年也如此的冒,一百年也如此的冒,一千年也如此的冒,师: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和“一个好像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我们一起在来读一读来体会一下老舍先生的语言美。
用“永远……永远……永远……好像永远……”句式说一句话。
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是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抓住“神秘”来理解冬天的大泉的美和神秘。
指导朗读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个别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平时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和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大自然的震撼。
四、自学小泉感受有趣
文章除了写大泉的美,还写了小泉的美,自学课文第四段感受小泉的美。
自学点拨:①小泉涌出的水有什么特点?
②理解词语“斜放”“攒”。
③理解并能运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总结全文感受文美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本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景物文章来歌颂家乡的美景
七、板书设计
趵突泉
平时:翻滚纯洁活泼鲜明活力
冬天:神秘
八、评价和总结
在讲堂上,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时竣事时,老师对本科的内容和目的完成的环境加以总结,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举行评价:
1、学生的自学、小组互助学习的环境举行评价;
2、从学生的朗读方面来举行评价,本堂上我捉住学生的认读和诵读来对学生举行勉励并引发学生的朗读本领。
3、就文章的形貌要领来总结全文。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感受到趵突泉大泉的雄伟气势、无穷力量及小泉的有趣。 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省略号的用法。学习作者描写小泉的写法。 情感目标:通过学生感受到趵突泉大泉的雄伟气势、无穷力量及小泉的有趣,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思想熏陶。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边读边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描写小泉的写法。一、揭示课题,引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江南观光游览,请大家注意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的图片)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同学们昨天初步学习了课文,你了解到哪些有关趵突泉的情况?(趵突泉在山东济南市。公园里有金线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0几个泉口,它们和周围古建筑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泉水喷涌而出,势如热浪。)出示课题:趵突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写的《趵突泉》一文,看看他是如何进行描述的。 二、新课1、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想,学习这一课,你最想了解什么?根据质疑梳理教学重点,归纳:① 假如没有这泉,济南真的会失去它“一半的妩媚”吗?作者为要什么这么说?② 大泉美在哪?有什么特点?③ 大泉和小泉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或: 冒,冒,冒,? 大泉 ? 晶莹、活泼 ? 永不知疲倦 ? 假如没有……失去一半的妩媚? 珍珠摇曳 ? 小泉 ? 你追我赶 蹿? 冒 摇晃 ?2、自学课文。同学们只要把后两个问题弄懂了,前面的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先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认真地思考你们感兴趣的问题。有不明白的问题吗?可以找你的好朋友共同探讨,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3、汇报学习成果。(1)体会大泉美。(字理识字法、精读批注法、朗读法)重点理解这几句:①字理识字法理解:“泉池中央偏西…… 水从泉眼里往上涌,冒出半米来高,像煮沸了似的,不断地翻滚。”体会“涌”“冒”的意思。能将两个词调换吗?为什么?(涌,从水,勇声,水由下往上冒。字理分析:冒, 小篆很像一顶有沿的风帽,把整个脑袋都给戴上了,中间只露出眼睛。帽子总是戴在头上,所以引申为往上顶。)(涌出的力量大,因为有“涌”才产生“冒”,继而,下落时是翻滚。)学习“沸”。(形声字,三点水旁,弗fú声。水烧开了,在翻滚。)② “三个水柱都有井口那么大,没昼没夜地冒,冒,冒,永远那么晶莹,那么活泼,好像永远不知疲倦。”(字理分析:昼,太阳出来,指白天。趵突泉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都在不停地冒。莹,指泉水像玉一样光洁、透明。倦,人形卷声,形容人非常疲劳、困倦。而趵突泉像一个不知疲劳的人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永远不停地往上冒。)精读批注法体会三个“冒”的作用。放图象,让学生练说描述大泉的美趵突泉像一个不知疲劳的人似的,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永远不停地往上冒,让人看了受到鼓舞,精神振奋。试读一下,你们一定会有这种感觉。③“要是冬天来玩就更好了……”:抓“更”字(如烟如雾的热气在深绿色的水藻上飘荡,一定会把人带到一种充满遐想的境界,宛如仙境一般,因此说,冬天这里更好、更美)感受冬天的大泉的神秘美。感情朗读。在学习这一部分时,学生可用朗读法、精读批注、字理析词等方式学习、汇报。教师在其中只起穿针引线的作用。(2)体会小泉美。学生用各种方式汇报学习成果。①画一画,画出三种小泉眼冒泡的样子。评议,修改和补充。“不断”,“均匀”,“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隔一会儿”,“十来个”,“好像你追我赶似的”“半天冒出一个”,“比较大”,“大多扁扁的”②通过感情朗读的方式汇报。(学生感情朗读,品赏优美词句,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形象。)②抓“ 串”和“蹿”的字理体会小泉的美。③看图像体会小泉的美。(画外音解决最后一句)(3)解决第一个问题。学到这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好理解了吧吗?可以通过字理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可在此字理分析“妩媚”两个字都是女字旁,表示女子讨人喜欢的形态。出示媚字的字形演变图引申为美好、可爱的意思,这句话是说没有趵突泉,济南的景色会没有那么美丽可爱,会逊色很多。)(著名的泉城济南曾经失掉了一半的妩媚,八十年代中期,由于人们乱砍乱伐,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地下水遭到堵塞而断流,趵突泉的水突然不冒了,著名的泉城济南因此失掉了一半的妩媚——旅游的人数大大减少,旅游收入也随之减少。济南市的市民非常伤心。这个问题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他们请来专家找出症结所在,然后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兴修水库,引水入库。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趵突泉又开始沸腾了。你们看,趵突泉的美还给济南带来了经济效益,所以说没有趵突泉,济南将会失去一半的妩媚。)三、总结: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课文;
2.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同学们见过泉水吗?是什么地方的泉水?能说说你所见到的泉水的样子吗?
2.简介趵突泉。
趵突泉在山东省会济南市旧城区西门南侧,面积约3公顷,包括周围的金钱泉、柳絮泉、漱玉泉等16个泉口和几处古建筑,现统称为趵突泉公园,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趵突泉泉池长约30米,宽约20米,成长方形。池内有五股泉水,涌量每秒钟可达1。6立方米。泉水高高涌起,可高达半尺多。2400多年前,我国史书上就有关于它的记载。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预习”要求,看一共提了几点要求。
2.点名检查预习情况,其他同学可补充。
3.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读音。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4.质疑问难、学生相互解答,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带有共性的问题。
(三)图文对照;初步感知
1.观察课文插图,找一找大泉眼和小泉眼。
2.对照画面朗读课文,看一看,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和画面内容一致。
(四)再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自己试着概括自然段的意思。
2.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形式归纳自然段的意思。
(1)讲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之一。
(2)讲趵突泉的泉水清浅、鲜洁。
(3)讲大泉的景色。
(4)讲小泉优美动人的姿态。
(五)简介千佛山、大明湖,读懂课文一、二自然段
1.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向全班介绍千佛山、大明湖。
2.指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讨论:“现在单讲趵突泉”。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引起下文
3.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用文中的词概括一下趵突泉泉水的特点。(清浅、鲜洁)
4.“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5.讨论、交流。
体会趵突泉在济南风景中所占的重要位置。
(六)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2.熟读生字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特点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2.掌握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二)继续探究课文内容
1.学习第三自然段。
(1)看图,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说说大泉眼在什么地方,它冒出的泉水是什么特点。
明确:昼夜翻滚、晶莹活泼、热气飘荡
(2)指读4~6句,同学们看画面,体会大泉的美。
(3)点拨:假如你站在趵突泉边,望着这永远不知疲倦、不分昼夜向上冒的泉水,会怎样想?
明确:大自然多么神奇、多么伟大。
(4)冬天到来之时,趵突泉的景色美吗?此时你有怎样的感觉?
(5)指读课文第六句。
(6)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7)设疑激趣,你知道冬天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吗?
(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2.自学第四自然段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小泉的几种姿态?(3)
②小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③你能想象一下小泉的其他姿态吗?
(2)自读、勾画、理解。
(3)教师引读,体会小泉动态之美。
(池边还有小泉呢:有的……有的……有的……)
4.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描述小泉的其他姿态。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
1.分段朗读课文。
2.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好在什么地方?
3.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4.教师小结:作者把趵突泉写得如此之美,与它平时细致观察和描写具体形象是分不开的。使人读后,不禁为大自然的神奇力量而感到惊叹,更为祖国秀美的山河而自豪。
(四)延伸拓展
你到过济南的千佛山、大明湖吗?给大家介绍一下。
(五)学习生字
1.熟读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2.组内讨论识记生字的方法。
3.教师重点指导“藻”字的读音和间架结构。
4.学生在田字格内练习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七)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这是本学期所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同时,它又是一篇看图学文。该教学设计示例紧扣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边观察,边朗读,图文结合,认识了大、小泉的特点。也为下面课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0
一、说教材
《趵突泉》是四年级下期语文教材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文中单单一个“冒”字就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直至存入脑海,所以,我在本堂上主抓这个“冒”字来教学,让学生体会趵突泉独一无二的特点—冒。
老舍是位语言大师,他用生动、纯熟、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把昼夜冒涌的泉水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这篇课文,就要从词中品句,句中品文,文中品法,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来感受句子的意思,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根据我对我班学生的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文字所蕴含的内在实质的把握还是较浮于浅层。因此要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趵突泉的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说教学方法
1、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2、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本课时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后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再进行汇报,通过这些环节让学生了解鲸的生活习性,在学习鲸的"呼吸"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以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在学习鲸"睡觉"这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通过想象,然后在电脑上画出它的样子,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我还不以学生学懂这篇课文为满足,更以这篇文章作为知识的窗口,让学生从多方面去了解鲸,于是我让学生进行网上阅读,通过大量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收获、感受,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
一、导入新课 揭示课题
出示“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
生朗读,指导朗读“趵”
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今天,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去领略趵突泉的神韵所在。
解释“趵”: 跳跃;[水] 往上涌
二、自读预习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大声的朗读课文,然后说说这是一眼这样的泉。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这是一眼 的泉”
三、片段选读 精心开辟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下列语句:
①“泉池是差不多见方的,三个圈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
指名读 齐读
你从这句话中读到了什么?
抓住句中的“见方”、“偏西”、“ 流向”体会大泉的形状、位置、流向。
(2)出示句子“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指名读 齐读
解释“昼夜”、“翻滚”( “翻滚”可以用手势代替。)
“一年四季,昼夜不停”指大泉永远不停的翻滚。
读出大泉的持久和持续不断。
指导读 个别指名读
创设情景读:当我们站在翻滚的大泉旁的优雅别致的小亭中,你看到的是:“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3)出示句子: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① 抓住“纯洁”“活泼”“鲜明”理解大泉的清浅。
② 抓住三个“冒”理解泉的活力和泉的翻滚。
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回答指可能:往上窜 翻滚 跳跃 奔腾 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
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讨论后出现多种说法。)
生可能回答如下: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是啊,这是一眼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的泉读“冒、冒、冒。”
师:这是一眼永远不感到疲乏永远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速度很快。
师:说的有道理,根据他的回答来读一读“冒、冒、冒”(注意读时速度快一些,节奏鲜明。)
生4: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师:说的好,这是一眼有活力永不停息的泉读“冒、冒、冒”
指导读
师: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 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这样写--(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学生练读
学生汇报读
趵突泉昼夜如此的冒,一年四季如此的冒,十年也如此的冒,一百年也如此的冒,一千年也如此的冒,师: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和 “一个好像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我们一起在来读一读来体会一下老舍先生的语言美。
用“永远……永远……永远……好像永远……”句式说一句话。
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是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是怎么样的呢?
出示句子“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抓住“神秘”来理解冬天的大泉的美和神秘。
指导朗读
出示图片帮助理解
个别指导朗读
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大泉的美丽景色,突出表现了平时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和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大自然的震撼。
四、自学小泉 感受有趣
文章除了写大泉的美,还写了小泉的美,自学课文第四段感受小泉的美。
自学点拨:①小泉涌出的水有什么特点?
②理解词语“斜放”“攒”。
③理解并能运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
五、总结全文 感受文美
《趵突泉》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语句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了趵突泉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六、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本文的描写方法写一篇景物文章来歌颂家乡的美景
七、板书设计
趵突泉
平时:翻滚 纯洁 活泼 鲜明 活力
冬天:神秘
五、评价和总结
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随时给出评价反馈,课时结束时,教师对本科的内容和目标完成的情况加以总结,激起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
1、学生的自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
2、从学生的朗读方面来进行评价,本堂上我抓住学生的认读和诵读来对学生进行鼓励并激发学生的朗读能力。
3、就文章的描写方法来总结全文。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1
《趵突泉》是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的一篇选学课文。作者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文中单单一个“冒”字就值得我们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直至存入脑海,所以,我在本堂上主抓这个“冒”字来教学,让学生体会趵突泉独一无二的特点—冒。
老舍是位语言大师,他用生动、纯熟、富有表现力的笔触把昼夜冒涌的泉水展现在读者面前。教学这篇课文,就要从词中品句,句中品文,文中品法,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来感受句子的意思,进而深刻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根据四年级学生,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基础,但对文字所蕴含的内在实质的把握还是较浮于浅层。因此要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联想,来理解文中所描绘的趵突泉的特点以及感受它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我综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边读边想,学习作者由表及里观察景物特点的方法。
3、抓住重点句子,感悟大泉和小泉的特点,体会语言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灵活运用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运用自学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采用以读代讲法,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我们经常说阅读是个性化认知的过程。学生运用所学的阅读文章的方法,主动理解语言文字所描绘的事物,揣摩感情,达到对课文深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自主学习、构建新知识的过程、方法和习惯,这是我们所追求的。
本课的教学设计依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而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始终处于思考的状态为指导思想,教学环节如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都去过哪些地方游玩呢?
2、你们去的地方真多,今天我们一起去济南的趵突泉游览一番。
3、揭示课题(板书),简介趵突泉。
一、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课文
2、课文讲了趵突泉哪两个方面?
二、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说体会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作者还没有来到趵突泉,就已经感受到了趵突泉的美了。
2、泉水有什么特点呢?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特点的?
3、“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失去一半的美”这句话怎么理解?说说体会。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游览趵突泉,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美。
2、自由读。
3、作者笔下的大泉是怎样的景象?有什么特点?
4、作者一边描绘大泉,一边写出了自己的感受。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翻滚的大泉给作者和我们什么感受。
5、如果说平时的趵突泉那么“翻滚”“好像永远不知疲倦”,那么冬天的趵突泉怎样呢?自由朗读,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小结:这一段描写趵突泉的美丽景色,突出了大泉“昼夜不息”地“翻滚”的自然的伟大以及冬天趵突泉的神秘感,使我们和作者一样感受了自然的震撼,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完了大泉,我们再一起去看看小泉,它们又有什么不同呢?师读。
2、文章通过什么来表现小泉的有趣?(点拨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
3、启发大家想象,水泡还会有什么样子?
4、写话训练
5、有感情地读。
三、总结
学完本文,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永远是一项遗憾的劳动。虽然在预设时考虑周全,但在实施过程中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堂课下来,静心思索,感觉课堂教学中存在许多不足:
其一,借班上课,对学情不够了解,没有很好激发学生的热情;也没有恰当处理好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这都是我以后向各位老师学习、思考探索的问题。
其二,课堂的调控还很缺乏,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没有很好地引导,使课少了亮点。
其三,教师的评价很贫乏也不够及时。在课上,我有点吝啬,对于学生精彩的评价,没有给予很好的点评。
其四,教师在整堂课中话还是太多,使学生没有发挥出全部的实力。应该压缩老师讲解的时间,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心读书,在书上读划批注,留下思考的痕迹。
其五,在本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课文读得还蛮多的,但读的方式还不够多。
感谢大家耐心地听完了我的课,敬请大家对我的课堂教学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好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2
1、通过看图和理解课文,了解济南名胜趵突泉的特点,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和爱美的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大泉、小泉的特点。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古人说,谁见了泉水,谁就会得到幸福,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欣赏一下趵突泉。(板书课题,课件出示趵突泉录像)
1、说一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浏览全文,想一想趵突泉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2、浏览全文,想一想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趵突泉的?(指名回答)
(板书泉水大泉小泉)
三、朗读品悟大泉
1、作者沿着小溪往前走,看到了三个大泉,从哪一个句子里最能体会出大泉的特点呢?(指名回答)
2、去掉这三个“冒、冒、冒行不行?为什么?
3、指导有感情地读“冒、冒、冒”。
四、朗读品悟小泉
大泉极富有生命力,那么小泉又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用读,可以用画,可以用议,来体会一下小泉的有趣。
1、指名用画来休会的小朋友上台,出示画面,介绍他画的是哪一个句子,也可以出示画面让大家猜一猜,他画的是哪一个句子
2、指名朗读好的小朋友用读展示他的体会。
3、指名说一说,你体会到小泉有什么特点。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趵突泉这一课,沿着作者的顺序一起欣赏了奇泉趵突泉,感受到了她的美丽,趵突泉真是:(课件出示小诗)
泉眼如轮,泉水上涌,珍珠随处涌,金线自然牵。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3
《趵突泉》是篇写景文章,老舍用浓墨重彩介绍了趵突泉的美与趣,读了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身。全文共有4节,第1节简述济南的三大名胜;第2节概说泉水之美,为济南增添了无穷魅力;第3节写了大泉的壮观与冬日泉水的神秘。第4节用了一系列排比句式写出了小泉的有趣。全文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为文眼,向读者展现了趵突泉泉水清鲜而纯洁,大泉昼夜翻滚、生生不息,小泉活泼可爱、善变有趣的动人画面,值得反复品读、欣赏,值得推敲、评析直至存入脑海。
老舍是文学大师,小小一篇《趵突泉》写作手法也十分高超,布局谋篇匠心独具,遣词造句得心应手,字里行间渗透出对趵突泉的赞美喜爱之情,更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崇敬之情。这些,都是教学时可开发的资源,要引导学生去赏析、去学习,甚而模仿和创作。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这篇课文,欣赏美文佳句。
2、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3、感受大自然的伟大,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交流自己喜欢的美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好!听说咱们四(5)班的同学聪明活泼,见多识广,是这样吗?这么一说,我倒想见识一下,考考你们,想接受我的挑战吗?
1、游戏导入
抢猜城市的别名。如:广州-羊城,花城;昆明-春城;重庆-山城;哈尔滨-冰城;济南-泉城。
知道广州为什么会称为花城吗?(广州花很多。广州气候宜人,很适合种花。)
哈尔滨为什么会被称为冰城?(冬天冰很厚,特别冷)
同学们知道山东济南的别称为什么叫泉城吗?
(济南城里泉水特别多,清代作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描写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绮丽风光,就是济南的形象写照。在济南的所有泉水中,最有名的是什么泉,知道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课题:趵突泉)
关于趵突泉,昨天同学们去查了资料,谁来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趵突泉?
2、 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材料。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不少。老师也收集了一段关于趵突泉的录像,想看一看吗?
怎么样?(生说说感受)
刚才我们通过互相交流资料,知道了趵突泉历史、名称的由来,还知道了从古到今有许多文人墨客来到趵突泉,写下有名的诗词歌赋。我们现代的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就对趵突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师指黑板上的课题)――趵突泉。想读一读吗?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一想,你觉得文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趵突泉在济南的地位?用笔把它划下来。
2、交流,课件出示中心句:“假如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谁也找到这一句的,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还谁也找到这一句的,也请你来读读这个句子。
(指导朗读,重点:定,一半)
为什么说假如没有趵突泉,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理解1、泉水,是济南的灵魂,是济南的眼睛,是号称"泉城"的主要意义所在!
所以,没有了泉,济南就好象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机活力!也就不会叫做泉城了! 泉水之中,趵突泉数天下第一泉,没了它,济南的泉会逊色大半!
理解2、趵突泉是济南最著名也是最美丽的泉水,济南的美丽一半都来自趵突泉的美丽。)
师:难怪有人说:济南七十泉流乳,趵突独称第一泉。师引:如果没有这泉,生接―――济南定会丢失一半的美。
(或)带着你对这个句子新的理解,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吧(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么美的趵突泉,老舍先生是如何来描写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找找课文是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趵突泉的?(大泉和小泉两方面)板书
(学生读文想想找找)
三、学习“大泉”
1、哪段写大泉的?(第三段)
谁来读读第三段?其他同学边听边划出自己喜欢的或者你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
把自己刚才划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读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2、交流。
句1“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神奇、自然的伟大)谁还想来谈谈?
从哪些地方看出自然的伟大?
(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
你来念一念这三个冒(指导朗读三个冒)念出生生不息的活力
师:趵突泉就这样不停地冒着,充满着青春活力地――生:冒,冒,冒;蕴含着无穷力量地――生:冒,冒,冒;日夜不停地――生:冒,冒,冒;生生不息地――生:冒,冒,冒。师引:在这样的泉水面前,你只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呆――生接:觉得自然的伟大,师引:伟大得――生接: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
这样的泉,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伟大、壮观、神奇、气势雄伟、力量无穷)
过渡:还有让你觉得美的句子吗?
句2“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长的水藻上飘荡着,不由你不想起一种神秘的境界。”
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一种神秘的美)板书:神秘
谁还想来说说?
朗读读出冬天泉水神秘的美。
3、三个大泉那么生机勃勃,冬天的泉水又是那么神秘,面对着这大泉,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老舍先生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泉太好了)
谁来当当老舍先生来发发感叹?
把“太好了”读好。指名读,齐读。
四、学习“小泉”
过渡:大泉这么雄伟壮观,力量无穷,深深地吸引了我们;然而的小泉可比大泉更有趣呢!
1、课文第四自然段写了小泉的许多姿态,请你读一读,划出你最喜欢的那种姿态的句子,多读几遍,你还可以画一画或者做做动作,等会儿请同学们猜猜你画、表演的是哪一句,好吗?
第一种姿态: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蹿上来一串水泡;”
1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有趣)
2能把这种有趣的感觉读出来吗?谁也想来读读?
第二种姿态
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
1指名读,你感受到什么了。
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感觉很美。
2他读时你们体会到美了吗?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一下,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什么样?
第三种姿态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
1自己加上动作进行朗读,看谁的动作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句子描写的姿态。(感受水泡慢,上来的费劲。)
2指名表演,其他同学一起读。(半天时间长,慢。看,有趣)
3大家加上动作,都感受着读读。
第四种姿态
“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
1指名读
2为什么吸引你(很美)
3朗读。
2、 想像仿写
有没有了?小泉的样子和姿态只有这些吗?你是从那发现的?
(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你真会读书,是个会思考的孩子)
a让我们想像一下,小泉还会有什么样子呀!请你用你聪明的小脑瓜进行想像,把它写到白纸上。最好学着书上的句式:有的像------------- b谁写好了想读给大家听一听?
3、你会用什么词语来概括小泉?
(有趣多姿)板书。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走进了趵突泉,感受到了她的壮观的美,神秘的美,有趣的美,多姿的美。趵突泉真是:(课件出示小诗)
泉眼如轮,泉水上涌,珍珠随处涌。
六、作业
课文学完了,课外,你想给自己布置点什么作业呢?
指名说说
师:老师这儿有几个作业,你如果感兴趣,可以选一个做一做。
1、摘录并背诵文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2、小组合作做一份有关趵突泉的综合小报。
3.画一画自己心目中的趵突泉。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4
《趵突泉》第4自然段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准确地写出了小泉眼三处冒泡的姿态。在教学中,我把美术和音乐引进课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他们感悟语言的能力。
一、画一画,画出小泉眼三种冒泡的样子。
让学生先读课文,划出描写三种小泉眼冒泡样子的句子。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画一画这三种样子;同时让三名学生在黑板上画。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对黑板上三幅图画的评议意见,加以修改和补充,成为下面的三幅图画并附文字:
“不断”,“像一串珍珠”,“随着水流摇曳”
“隔一会儿”,“十来个”,“好像你追我赶似的”
“半天冒出一个”,“比较大”,“大多扁扁的”
二、拍拍手,拍出小泉眼冒泡的节奏。
在前两个环节教学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下面的问题:(1)小泉眼有三种不同的冒泡,如果它们在冒泡时发出了声音,那该是什么样的节奏呢(2)大家再想想,这些声音和我们音乐课上学的哪些节奏相似呢
学生一边模仿冒泡的声音,一边拍手,试着把三种冒泡的节奏打出来。然后,教师指名把三种节奏写在黑板上:
第一种: | |
第二种: | | O |
第三种:× O | × O | × O |
三、品味词句,背诵课文。
完成了前面三个教学环节,再让学生背诵课文,品赏优美词句,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准确、形象,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把美术和音乐引进课堂,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仿佛亲自来到了趵突泉边,亲眼看到了池边的数不清的小泉眼,他们欣赏到了大自然景色的美,也感受到了作者语言的美。
摘自《小学语文教师》1999年第12期
人教版《趵突泉》教学实录 篇15
一、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趵突泉》。《趵突泉》的作者是老舍。我们学过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猫》。(幻灯片出示《猫》的内容结构图,教师示范大声读《猫》的内容结构图)
师:下面请你们把预习作业纸拿出来,大声读一读《趵突泉》的内容结构图。(先请学生练读,再指名学生读)
二、感受大泉
师:那我们先去欣赏大泉。请大家先读读描写大泉的这段话,感受一下大泉的与众不同之处。
师:通过老舍先生写的这段文字,你觉得趵突泉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生:它不停地翻滚。
生:它不停的在冒。
1.注意“冒”的字形
师:这个“冒”字很特别,上面是个“冒”字头,和“日”不同的是它要写得扁扁的,和“曰”不同的是它中间一横和封口的这一横既不挨着左边一竖,也不挨着右边的横折。请大家把这个字写3遍。
2.理解“冒”的意思
师:“冒”是什么意思?用你自己的话说说。
生:往上窜。
生:翻滚。
生:跳跃。
生:奔腾。
生:钻
3.主干问题: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
师:为什么作者连用三个“冒”?不急着说,把这一段好好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交流各自的想法。(学生讨论后出现多种说法。)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生2: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
生4:我感觉这里用三个“冒”,配合前面的三个“永远”,读起来很舒服,很有节奏感。
生5: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这泉水很有活力。
4.对学生的看法梳理、引导、点拨、甄别。
(1)幽默地反问,提醒学生再斟酌自己的观点。
生1:因为趵突泉的大泉有三个泉眼,所以作者用了三个“冒”。
师:(指图)一个泉眼一个“冒”,三个泉眼三个“冒”,冒,冒,冒。(笑)那如果有五个泉眼呢?那就用五个“冒”?冒,冒,冒,冒,冒?(大笑)八个泉呢?所以,你的说法乍一听挺有道理,仔细一想,有点牵强。
师:不过,你提醒了大家趵突泉一个重要的独一无二的特点,就是有三个泉同时在冒。
(2)顺势细读全段,具体、丰富学生的观点。
生:作者用了三个“冒”,还让人感觉泉水冒得时间很长很长。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
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老舍先生在济南生活了七年,明媚的春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炎热的夏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凉爽的秋天,他去看趵突泉,它在——冒;即使是寒冷的冬天,他去看趵突泉,它还是在——冒,白天去看趵突泉,它在——冒;晚上去看趵突泉,它也在——冒。所以数次游览趵突泉的老舍在文中这样写—— (读)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
师:读这段文字,你还可以从哪里感受到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很长?
生:从下面这句话可以看出趵突泉冒得时间已经很长:“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象永远不知道疲倦似的,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师:在这里,作者连续用了几个“永远”?
生:四个“永远”。
师:你们觉得这趵突泉究竟这样接连不断地冒了多少年,以至于老舍先生用了四个“冒”?
生:3年(10年,100年,80年,50年……)
师:这趵突泉究竟冒了多长时间了呢?
师:100多年前,清朝一个叫刘鹗的文人写了一部名为《老残游记》的小说,《老残游记》这样描绘趵突泉(屏幕显示):“三股大泉,从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三股水均比吊桶还粗。”(学生读,简单说感受)
师:900多年前,北宋文学家曾巩在《齐州二堂记》中第一次出现趵突泉的名字(屏幕显示):“有泉涌出,高或数尺,其旁之人曰趵突之泉。” (学生读,简单说感受)
师:1400多年前,北魏郦道元所写的著名地理学著作《水经注》中写到趵突泉(屏幕显示):“觱涌三窟,突起雪涛数尺,声如隐雷。” (教师)
师:早在3500多年前,就有文字记载趵突泉,当时人们称趵突泉为泺。也就是说,这趵突泉至少这样冒了将近4000年。
(指导朗读)
(3)通过想象朗读,强化学生的观点。
生3:作者用了三个“冒”,让人感觉泉水不断往上冒,冒得很高。
师:这是静止的画面,但是我们想象趵突泉不断往上冒啊,冒啊,冒啊,趵突泉的泉水冒得高,最高的时候将近一米。(哇)谁来读这句,有变化地读好这三个“冒”让人感觉到趵突泉的活泼与力量。
生:(练读,个别朗读,逐步提高)
5.在理解“冒”的基础上,顺势让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
师:如果你就站在趵突泉旁边,看着趵突泉不停往上冒,想着它就这样冒了几千年,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你有什么想法要说。
生:趵突泉这样冒,难道不感到疲倦吗?
生:这趵突泉不断往上冒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生:趵突泉的水不会枯竭吗?
生:这实在是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
生:大自然太伟大了。
师:是啊,同学们,老舍先生和你们想得一样,于是他在文章中抒发了自己的感受。我们来读:“你只要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就觉得自然的伟大,再不敢正眼去看。”
师:“不敢正眼去看”不是害怕,不是恐惧,而是跟你们的想法一样,叹服于自然的伟大。
师:我们在写景的时候,既可以写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也可以写自己的感受.
三、感受小泉
师:欣赏完大泉,我们再去看小泉。
生:(读课文)
师:大家把书合上。谁来说说让你印象深刻的其中一个小泉的样子。
生:(描述)
师:谁来说说自己所记得的其中两个个小泉的样子。
生:(描述)
师:有的人读书很仔细,说不定记住了三个小泉的姿态,有吗?
生:(描述)
师:不会吧,难道有人能说清楚全部四个小泉的姿态吗?
生:(描述)
师:是啊,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了四个小泉的姿态。看大屏幕,下面这段话写的是哪一个小泉——“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生:第三个小泉。
师:有可能老舍先生一开始就是这样写的,但是他有一个习惯,会读一读自己写的文章,不满意的地方再修改,我们来读读这段话。
生:(读)“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师:老舍先生读完后,总觉得这段话没有完全写出他所看到的小泉的样子,没有写出自己当时的心情,于是,他改了——(后面反复强调这句话,反复改写)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后就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大、扁一点的水泡,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然后又来了一个!
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
师:改了四次以后,老舍先生自己才比较满意,你再读读,说说你读了最后这段话的感受。
生:我能感受到老舍当时的心情,刚开始好象等得都有点不耐烦了,所以他说:“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后来水泡碎了,他又有点可惜。“看,又来一个”,我仿佛看到了老舍喜出望外的样子。
生:这么一改之后,我能想象出水泡的样子,跟其他水泡比起来,大大的,扁扁的,而且速度很慢,摇摇晃晃的,有很多形状。
生:最后面的感叹号,说明老舍先生又惊又喜,对这个大泉怎么也看不够。
生:“碎了”这两个字原来和前面的句子连在一起的,没什么感觉,现在分开了,我感觉作者是看着小泉破的,突然破了,作者很惋惜。
……
师:你看,这就是好的语言,不仅让我们小泉的姿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当时丰富的表情。
师:就这样读,请你再读整段,品味每一个词,连标点符号也不要放过。呆会儿我们来交流。
生:我觉得这个“挤”字用得特别好,这个“挤”字让人感觉有很多小泉争先恐后地往上窜,挨得很紧,很好看。
生:我觉得这个“歪”字特别有意思,好象那些小水泡走着走着忽然没力气了,这种拟人的写法很生动。
生:我觉得后面的省略号写出了小泉的姿态非常多,你可以根据前面四个小泉可爱有趣的样子想象其它的小泉,各重样子,很多。
生:我特别喜欢“池边还有小泉呢”这句话。像闲聊一样把上下两段连接起来。
……
师:你看,这样读,文章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四、再整体强化
师:快下课了,再请同学们看着屏幕上的空格的内容结构图,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