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7篇)

2023-03-17 23:01:01教案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推荐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

二、精读课文。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本身”这个词说明什么?“永久保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呢?比较一下“枝枯叶落”与“枝繁叶茂”,作者为什么不写它枝繁叶茂时的浓郁的香气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找出句中的关联词说一句话。轻声读第5自然段,思考最后一句“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是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什么地方?指名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3)而课文是怎样描写别的树木的?理解“招虫”,这段话说明什么?这一自然段重点写樟树,但作者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描写石榴树呢?师:越是写石榴树上的害虫之多,危害时间之长,就越能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所以我们在习作时如果要写出一个事物的特点,也可以采用这种比较的方法来写。(4)男女同学分别读第一、二层课文。(5)“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组织阅读宋庆龄的有关资料,读完后交流: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身正气(6)齐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感情。3.学习第六自然段(1)指名朗读。(2)这句话写了几层意思?从哪个词可以看出?(3)“崇敬”和“瞻仰”是什么意思?(4)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想一想,议一议,再告诉大家。(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所以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5)齐读第六自然段。三、总结全文。这篇课文表面上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彰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阅读《一课一练》的第五部分——“智慧林”和《新补充读本》第201页的一篇文章——《做好功课才快活》,读后请你以“宋庆龄奶奶,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反思:今天执教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堂课下来感觉颇好。课前我充分解读了文本,把握住了本课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及体现的可贵品质。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抓住樟树的“蓬蓬勃勃”,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在学生理解了樟树的可贵之处后让学生把宋庆龄与樟树作比较,使学生了解了宋庆龄的高贵的品质。这样,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突破了本文的重难点。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学习状态非常好,举手回答的人数增多了。有几个学生如范浩、张艺耀、刘芳慧的回答非常棒,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欣喜。这其中除了学生充分的预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可能是领导来听课,学生的精神高度集中,也想在老师面前好好地表现一下吧。但从平时的课堂教学来看,绝没有今天的表现。有的学生一节课都不举手一次,精神也不太集中,而一到下课却生龙活虎,这种情况让我很头疼。所以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改变教学方法,多用一些激励性的语言,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给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我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2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启发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继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品质,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适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紧紧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说说感受。

有的说宋庆龄很清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高贵。

有的说她很温柔慈爱。

我顺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来。

然后我问孩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

孩子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有的说宋庆龄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

有的说宋庆龄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这时,我再让他们齐诵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组织交流,寻找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4

这次课评,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外形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习性,再结合对宋庆龄先生的生平简介,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然而就在我准备组织孩子们交流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下课铃却响了。

我有些不舍,尽管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圆满完成,但心底还是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间用得太多。可课后想想,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去阅读课文吗?在课堂上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已经看到很多孩子记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且记得都很真实、纯朴。我知道,孩子们用心读了,和文字做了心灵的交流。

也许,每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遗憾,但只要孩子们能用心灵阅读,能在阅读中愉快地健康成长,那就比什么都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5

教师要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思,下面是关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雀尔山路二小 黄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生点头应答。(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师:噢,大家都认为樟树有特别之处,那我就送大家“特别”这个词,(板书:特别)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樟树特别在哪呢?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师:师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庆龄看到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如此顽强,她会想-----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师:当她看到樟树身上的香气不会因为自身的改变而消失,保持永恒,她又在想-----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7

我这次比赛上的课题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本文人物离学生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文章所写的樟树虽然学生比较熟悉,但本文主要通过对樟树的描写,要求学生能够逐步理解“故居——樟树——故居主人”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宋庆龄同志的高尚人格。我的设计是想通过对文本阅读指导,让学生认识樟树,欣赏樟树,感受樟树的外形美与内在美,从而理解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理解人们总爱在宋庆龄故居樟树前留影的原因,从而感悟宋庆龄的人格魅力。在上课的过程中,对文本的阅读指导,我感觉还是比较生动的,抓住了樟树“蓬蓬勃勃”与“香气永存”的特点,指导学生阅读的深入、感悟也比较深刻。通过大量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补充,学生对宋庆龄有了一些了解,对文章的这种写法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或许是人物离学生较远,或许是我预设得过于生硬,学生对“树”与“人”的这种联系理解起来不太容易,让课堂出现了尴尬的瞬间,也让后面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拖沓。

比赛已经结束,我对自己本次的表现不太满意。我认为自己主要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课堂语言不够精炼、优美。2、对文本的解读要更多地关注学生。3、要让课堂充满活力。当然,无论赛课的结果如何,对于我来说算是有了一次收获,而且这种收获也只有多经历这样的过程才能够获得。从教龄来说,我从教已经十几个年头了,这么多年来,学习提高的机会也不少,但很多时候,只是知道了怎么上好课,对自己的某些不足,没有能够及时地发现,不知道问题在哪。所以只有通过这样公开的赛课、评课,才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是对自身一次重新认识的过程,也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