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推荐12篇)

2023-03-18 22:16:01教案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推荐12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1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近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思路

1?本课篇幅较长,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课文的难点。课堂教学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和“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两部分内容。

2、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不同,并创设情境进行表演。使学生体会到,周恩来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以“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分别出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人物不同的语气。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再一次出示周恩来不明白的问题并指名读,在这里学生也自然理解了词语:疑惑不解。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已打开思维的匣子,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一个高度,我和同学一起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帮助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听了资料介绍后,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再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这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其次是抓对比,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与围观中国人对妇女不同的态度,以评促读、以读促悟,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利用过渡段课文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年龄微笑思索恩情其中浓眉大眼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3

一、说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目标,是多维的,是立体的,不仅有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还有过程与方法的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所以,在设计这课时,我准备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自己觉得美的句子,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三维目标实现的最终途径还是读,各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快速读,边读边想象等,并把自己读的感受与同学交流、讨论,遵循课标的这些精神、理念,本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入情入景地读,动心动情地读。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人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制定以下目标,以求实现“以人为本,终身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教学中,我把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定为教学重点。把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定为教学的一个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设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直观导入,激发情感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老师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接着放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看后让学生谈谈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里我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第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渎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并标出不懂的地方。然后在全班交流“通过读书,你都读懂了什么?”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注重教给方法,以学定教。在交流中,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调整 引导补充,使课堂内容在平等对话 教学相长中动态生成。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

第三、创设情境,体会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第四、读中悟学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读。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从哪些地方看出中华不振?””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大家各抒已见,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再让学生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议”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板书:中华不振 妇女 ↓ 巡警 ↓ 洋人 旁人↓ )

4、对比。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5、再读。在学生深入体会感受后,把自己体会到的读出来。使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既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次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所折服。

6、想。可以让学生谈谈课文哪些部分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畅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既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再次为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所折服,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在这里,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体会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另外,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第五、拓展延伸,感情升华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先让学生再次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然后用这样的问题总结全文: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另外,为了把课内课外有机融合,适当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我还布置了课外作业:1、了解伟人、名人成长的故事,也可了解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的成长故事可以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等方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五、说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

妇女 ↓

巡警 ↓ 洋人

旁人↓

↓ 不振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租界模范闯进巡警吵嚷妇女惩处喝彩

帝国主义风和日丽热闹非凡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5

课题: 25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当时“中华不振”的事实,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思路: 通过读课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

教学教路: 理清 “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 的字面意思,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 配乐 小提琴曲《沉思》

教学过程:

一、 课件出示诗歌,配乐深情朗诵

在这里,我要歌颂一个人

歌颂智慧和精力

歌颂马蹄莲的纯洁和质朴

在民族迷失了道路的地方

他以一个微笑

揭开了人民的疑惑

他以神奇的魅力征服过所有的人

他以革命家的力量和战士的热情

使贫困的土地上开满了花朵

他的心脏和脉搏

在人民的躯体里从没有停止过跳动

师:他,就是把毕生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师: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

师: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也是他终生奋斗的目标,请大家再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去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出示: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 检查预习情况,抓住关键词“中华不振”

1、 快速自由读课文

2、 检查预习:

出示:

读一读:

帝国主义 沈阳 租界 巡警 撑腰 肇事 吵嚷 轧

读一读,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风和日丽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得意扬扬 中华不振 疑惑不解 衣衫褴褛 左顾右盼踊跃 欺凌

3、 师:同学们,研究课文要从课题开始研究,课题中的“崛起”是“兴起”的意思,哪一个词语与“中华崛起”相反?(中华不振)出示

三、抓住“中华不振”,精读课文

1 、引导探究

师:请同学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用笔画一画,不要满足于找到一处,尽量把文章读完,只有联系课文,我们的理解才会更准确。

出示学习提示一:

一边读,一边体会,用笔画一画,尽量把课文读完。只有联系课文,我们的理解才会更准确。

2 、生默读,体会

3 、品读词句,感受“中华不振”

交流: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 衣衫褴褛 的妇女正在 哭诉 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 得意扬扬 地站在一旁。

相机引导: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就是抓住其中的关键词去细细品味,把这些词语读到自己的心里,作者的心里。

衣衫褴褛 —— 生活贫困 哭诉 —— 委屈 得意扬扬 —— 骄横跋扈

师:读到这里,你的感受是什么?

感情朗读,用气愤的语气读一读。

师:是什么让肇事的洋人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闯了祸却得意扬扬?

板书:中华不振 !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 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 不但不惩处 肇事的洋人, 反而 把她 训斥 了一通。

师:中国巡警的职责是什么?我们眼前的这个巡警又是怎样的表现?(洋人的走狗、奴才)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感情朗读:读出愤怒。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中华不振呀!

板书:中华不振呀 !!

★围观的中国人都 紧握着拳头 。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只能劝劝 那个不幸的妇女。

师:看到这样的场面,你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敢怒而不敢言、无可奈何、忍气吞声……)

“ 紧握着拳头” 表示什么?要干什么?(揍一顿)揍了吗?为什么?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是什么意思?

在外国租界里,谁都不敢怎么样。

师:是呀,这正像周恩来伯父所说的“ “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

来可就糟了, 没处说理去! ”

读出沉重的、无可奈何的语气。个别读——小组读

是什么让我们一大群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洋人的欺凌却什么也不敢做?

板书:中华不振 !!!

4 、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还有许多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不振”,让我们相互交流一下,你会有新的收获。

出示学习提示二:

你有一个想法,我有一个想法,把我们的想法碰撞一下,就有新的想法出来,让我们自由交流一下。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师: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何止一件两件呀,请看补充材料:(出示)

1868 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 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 “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面对侮辱中国人的牌子,当时的中国政府却什么也没做,什么也不敢做。中华不振呀!

板书:中华不振呀 !!!!

五、总结:

从租界回来后的少年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最起码的公道,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中国巡警沦为洋人的走狗,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一群中国人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遭受洋人的欺凌,却敢怒不敢言……于是,一个念头在他的心头滋生了,让我们铿锵有力地、坚定有力地说出来吧——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六、作业超市:

说一说,或做一做

灯红酒绿的( ) 热闹非凡的( )

耀武扬威的( ) 得意扬扬的( )

风和日丽的( ) 振兴中华的( )

铿锵有力的( ) 衣衫褴褛的( )

疑惑不解的( ) 左顾右盼的(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6

【课文简说】

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课文的教学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三是通过系列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世界伟人——周恩来总理。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设计理念】“资源整合中学语文,综合性活动中用语文”《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 张孝纯、姚竹青为代表的语文大家创建了“大语文”教学法,即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增加“活”教材——将学生感兴趣的名篇、时文、影视材料作为朗读、欣赏、演讲的材料;活化“死”教材——将课文让学生改编为适合训练的故事、小品、微型剧等,使整个阅读教学在充满乐趣的情境中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阅读能力。本案例充分利用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这一话题文本整合影视资源《少年周恩来在绍兴言及当师爷安邦定国救民水火》、《周恩来》纪录片让学生在这综合性的整合资源中理解课文、感悟课文、拓展课文,从而满足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需要、满足学生语文阅读活动的兴趣需要,体现“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主体化;教学内容拓展化”教学理念。【整合资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中学会学习。” 为此,在设计的教学课件中整合了以下资源:影视资源:《少年周恩来在绍兴言及当师爷安邦定国救民水火》、《周恩来》纪录片音乐资源:刘德华的“中国人、名曲“无尽的爱”、“鸽子”书籍资源:《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网络资源:周恩来总理照片集、租界图片展学生资源:手抄报、剪贴报;课本剧表演;观后感、读后感【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反馈 前 活 动 一、背景渲染 课件播放歌曲《中国人》 学生进入课堂跟着课件音乐学唱《中国人》 在音乐中走进旧中国的时代背景,感悟一个中国人的责任和爱国激情。 学生喜欢这歌曲他们情趣昂然,激情四射。 二、资料收集 1.布置学生查阅周总理的资料图片 2.课件赏析学生的优秀手抄报。 1.自办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 2.交流在收集资料后对周总理的感悟性的评价。 在资料收集过程中了解周恩来总理 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资料, 对周总理有大概的了解。 三、影视欣赏 播放《少年周恩来在绍兴言及当师爷安邦定国救民水火》 1.观看电影片段 感悟交流影片中的少年周恩来 通过影片了解少年周恩来的形象,感悟他爱国思想 对电影很有兴趣,积极参与观后的讨论交流。 课 中 活 动 一、初读课文 1.播放背景音乐 2.提示自读要求 1.在背景音乐中默读全文 2.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找出过渡语段。 通过对课文的自读,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结构特点。 在背景音乐中认真默读,仔细思考。 二、赏析课文片段 1.让学生自选喜欢的课文片段品读 1.选择喜欢的片段细读。 2.勾划出少年周恩来总理的不同寻常之处的关键词句。 3.小组合作交流。 品读课文重点词句,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能静心自读, 喜欢和小组同学交流。 三、课本剧演员竞选 出示课本剧招聘广告 1.挑选选“中华不振”中周恩来与伯父对话演员。 2.挑选“华人受辱”中的群众演员。 3.挑选“立志中华”配音演员。 1.学生通过擂台周恩来的对话台词来竞选。 2.配乐欣赏租界历史图片。 3.伙伴合作表演“华人受辱”课文内容。 4.小组合作竞选“立志中华”配音演员。 通过创设影视角色的竞选这一活动平台,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人物思想情感。 学生对竞选活动很有激情,主动合作,积极展示,竞选激烈把课堂的学习活动推向高潮。 四、课本剧表演 1.课件播放背景音乐。 2.让竞选出的优秀演员表演课本剧 1.优秀演员合作表演全文。 2.同学欣赏并评价课本剧。 让学生初步感受电影角色形象,激发对电影艺术的喜爱。 演员表演非常成功,学生评价客观,整个课堂营造出舞台中表演效果。 五、总结感悟 1.讨论: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 2.思考:今天的你读书又为什么呢? 1.和同桌讨论交流。 2.小练笔:我为什么而读书 回归课文整体感悟,升华学习课文的感悟。 感悟到了要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 课 后 活 动 一、影视欣赏 1.播放《周恩来》纪录片<, /span> 二、 课外阅读 推荐书目《周恩来》(中央文献出版社) 三、 观后感、读后感展示 1.观看电影 2.写观后感 3.课外阅读《周恩来》一书,读后写读后感和同学交流。 为拓展课文,延伸课文视角,全方位了解周总理,感悟他的伟大人生。 学生观看电影时感动得流泪,为失去这样的好总理而痛惜为有这样的总理骄傲自豪! 【教学反思】电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兴趣资源语文教学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想方设法伸长学生的触角。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在课堂上、课文上,而要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家庭与社会等密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和机会,发展学生的语言,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这一观念在我们的 “电影与语文学科整合”实验中得到体现,老师充分利用电影资源引导、启发、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力争向课内导向课外,伸长“导”的触角,把学生带入课本外的语文学习中,使他们对课本外的语文学习充满兴趣,充满渴望,所以说“电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兴趣资源”。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堂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讲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作为教师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震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惊叹不已!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7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又见面了,本想再聊聊天,可是我想给同学们放一个短篇,这个短片可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更有帮助,同学们愿意吗?

(播放短片:中国古代辉煌成就,近代的屈辱和悲壮,周恩来。)

同学们,看来朱老师播放的短片,激动地简介近代屈辱史,一个是而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齐度课题。范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

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洋洋,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老师:请同学来读一读,好,你来当小老师,领读词语。

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老师:惩处读错了,谁来给改正一下。纠正“巡警”读音。

2、老师:上节课同学们上节课读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了三个小故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哪三个小故事。

学生:读书。

老师:第一个故事是什么呢?

学生: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老师:听了伯父的话鲁迅感受如何?

学生:疑惑不解。

老师:哪些自然段是写的第一个故事?

学生:1~6自然段。

老师:像这样说说第二个故事。

学生: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

老师:这正是文章中说的什么?

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第几自然段到第几自然段将第二个小故事?

学生:7~8。

老师:用相同的方法说第三个小故事。

学生:立志,9~17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悟中华不振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个小故事,中间有一段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请试着找出来。独处感情来。

学生:读书。

老师:看大屏幕,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学生:分角色读书。

老师: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学生: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老师:你知道华人与狗这个故事是吗?

学生:是的。

老师: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

学生:学生谈理解。

老师: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

学生:腐败。

老师:笑,提醒问题是问伯父的心情。

学生: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老师: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学生:疑惑。

老师:疑惑不解。

老师:所以他不解地问,齐读──

学生:读“为什么”。

老师:述说伯父的话,周恩来打破砂锅问到底──

学生:读“那又是为什么?”

老师:文章中有个词和中华崛起相反,是什么?

学生:中华不振。

2、老师:听了伯父的话,少年周恩来带着不解,带着疑惑,自己去外面看,请按照自学要求度第二个小故事,指名读自学要求:在文中画出表现中华不振的词语或句子来,四人小组说说你的体会和感受。

学生:读书。

老师:回答问题之前老师先提个要求,大大方法,声音洪亮地回答,认认真真地倾听,必要的时候做补充。

学生:第八自然段看出来的,读。我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意思,详细谈洋人撞死人的事。国人敢怒不敢言。

老师:你的体会很好,特别是体会到了中国人的“感怒不敢言”。

学生:第二句话当中,洋人撞死妇女的亲人还得意洋洋……

老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

学生:得意洋洋。

老师:洋人应该有怎样的表现?

学生:道歉,赔款……

老师:可是他却怎样呢?

老师:用文章的词,你知道他为什么得意洋洋吗?不急着回答,拿起笔在文章画出他得意洋洋的句子。

老师:屏幕出示句子,短短几句话,表现了洋人的得意洋洋,又表现了妇女的悲惨遭遇,作者用什么词语把这些句子联系在一起的?

学生: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

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大,再读句子,指导读句子。

老师:你读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老师:还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呢?

学生:第七自然段中的句子。读。

生:我体会到了中国的地盘大多是外国人,从大多体会到外国人很多,反而变成了外国人的地盘。

老师:看巡警前面的词语,(耀武扬威)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很威风,有很多人都不怕。

老师:肆无忌惮,那时因为巡警成了外国人的走狗。还有哪些词语?

学生:读句子体会到中国日敢怒不敢言,外国人知道中国人不敢怎样。

学生:我从“只能”体会到中国人成了外国人的走狗。

老师:中国日充满了无奈。

学生:衣衫褴褛。反而体会到……灯红酒里,很过分。

老师:联系上文对比理解,这样的方法真好,课文学到这里,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

学生:为什么中国人的巡警不帮中国人?

老师:你呢?

学生:如果我是中国巡警一定不回帮外国人,他们这样很不好。

老师:如果是你,你一定给自己人撑腰是吗?你的问题?

学生:我们的祖国帮助洋人,为什么那些人帮助外国人?

老师:你们想过答案吗?统一用一个词回答。

学生:中华不振。

老师:范读第二个故事,学生思考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学生:谈理解,并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再读读这句话。

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再读第二个故事。

配乐指名读。

3、师:老师听到了年对妇女的同情,对洋人的痛恨,从租借回来,周恩来常常一个人沉思,他在想些什么?直到有一天,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有的同学说,为了──而读书,而周恩来说──“为了中华崛起而读书。”

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女生读。)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齐读。)

4、总结:

结合系列图片介绍周恩来的业绩。

四、作业

1、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你为什么而读书呢?请用为~而读书的举手写话。

2、课后阅读《大地的儿子》或其它有关周恩来的故事。

3、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用讲故事,写文章,办手抄报的形式,与同学分享,交流。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8

【浙江省杭州寿桥小学章可循】

对深奥的课文,更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体验。就默读来说,有筛选主要信息的默读,有边读边想象的默读,有深入理解词句篇章的默读;朗读呢,有为了了解主要内容的感知性的朗读,有在老师用语言或画面创设的情景中的体验性的朗读,也有分角色的体验性的朗读,……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段特点,引导朗读或默读,并在读中体验。

感悟、体验方法的引导要力求符合文本特点。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一是可以运用整体感受法,课文中少年周恩来人物形象丰满、初读时引导学生整体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形象;二是角色体验法,课文对周恩来的角色着墨多,形象鲜明,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少年周恩来的神态、语言的语句,在朗读与感悟中体验;三是想象体验法。对“少年周恩来那时就认识到了”,可以用“想到……,明白了……”的提示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少年周恩来那时就认识到要想不手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对一篇课文,我们同时结合使用不同的感悟、体验方法,可以取到更佳效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9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

【学情分析】

中年段,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课程标准还对中年段的阅读还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洋洋、铿锵有力、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法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本篇课文分两课时,这是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速记名言警句

二、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前老师想问大家一个问题,能说一说你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吗?

你说——为中华不振而读书。

师:你知道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吗?中华不振是说中国强盛不强盛

生齐说:不强盛

师:所以说中华不振是个贬义词,我们应该为(生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师: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还有那位同学说一下你为什么而读书?

你呢?——我想让我们的科技变得发达

师:那你是想当个科学家对不对,我相信你一定能做到。

同学们,相同的问题,有一个12岁的孩子是这样回答的,看老师写。板书课题

课前大家都预习过课文,对课文内容一定有所了解,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周恩来)对,周恩来。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下面就让我们重温百年前那段耻辱的历史。请看大屏幕

师:听完后能说说你内心的感受吗?

生:太可怕,太残忍了。

师:残忍的是谁?

生:是法西斯,因为他们侵略我们的国家

师:你还有什么感受?

生:我很生气,很愤怒

师:他们随意伤害别人的性命确实让人生气。

作为一个中国人此情此景怎能不感到悲愤、耻辱、可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现实中,一个12岁的少年,喊出这句振奋人心的话:请齐读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句话满载了少年周恩来内心的激愤和渴望改变国运的信念

师:请同学们清晰而坚定地读——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声音再铿锵有利一点——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研读“中华不振”

1.引出“中华不振”

师:同学们题目中的中华指——中国,那崛起是什么意思?你来说——振兴,站立起来;你来说——发展壮大起来……(以前中国被称为“东亚病夫”,现在是不是?(不是)因为中国站起来了)

看来同学们对课题的理解很透彻。课文中有一个词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迅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个词。生:中华不振。教师板书:中华不振

2.感悟“中华不振”(设计理念:这是导致少年周恩来立志救国的导火索,也是文章中感情最充沛的部分,因此这一环节要同学们细细感悟体会,反复朗读,感受周恩来当时内心的激愤。)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遍细细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好,开始。

(1)生交流(课文第8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他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水之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2)朗读指导

师: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读完后谈谈你的心情如何:气愤、难过、无奈……

师:你气愤的是什么?

生:我气愤的是中国巡警不帮中国人却去帮外国人。

师:把你的愤恨注入到这段话中,读:——

师:你愤恨的是谁?

生:我愤恨的是外国人来侵略我们的国家,撞死人还在一旁得意洋洋。

师:面对妇女的悲惨遭遇,洋人洋洋得意,中国巡警不但不帮忙,反而大声训斥她。想象一下你就在现场,你认为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谁?

生:是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的母亲

师:是啊,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痛如绞;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她情何以堪,而肇事者却在一旁得意洋洋,面对此情此景,你有什么感想?

生:他们真是太可恨了

师:对,他们罔顾人命,蔑视法律的行为真是让人发指。你愤恨吗?用你的愤恨读这段话。

师:除了对中国巡警、对洋人,你还愤恨什么?(如果你看到有人受到欺负,你会怎样做,(冲上去帮忙)而当时围观的人群呢?)

生:围观的中国人只是紧握拳头,却没有一个站出来帮助这位妇女

师:是当时国人的软弱可欺让人愤恨,你也读……

师:面对着洋人的洋洋得意,中国巡警的助纣为虐,围观人群的敢怒不敢言,我们看出了(中国不振),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吗?

生:中国饱受欺凌,国人丧失尊严,懦弱无能(师板书:饱受欺凌、丧失尊严、懦弱无能)。

师:你还从哪看出了中华不振?(联系课文开头部分)

生:从周恩来刚到东北的时候伯父同他说的话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屏幕显示:课文的一段对话)现在大家能体会到伯父的心情了吗?(伯父对现状满不满意,(不满意)那凭他一个人的力量能不能改变?(不能)所以伯父的语气里充满了(无奈),所以读的时候声音应该是低沉的)好,现在带着你的体会咱们来分角色读读他们当时的对话。

先请两位男同学来朗读一下(通过你的语言,我仿佛看到了伯父无奈的表情)

那两位女生来试一下(感情非常充沛)

下面咱们男女生竞读一下,看谁最能把握人物的心情。

男女生分角色读(我觉得大家都进入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其实,发生这样的事,在当时的中国,那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四、少年周恩来立志(设计理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讲述少年周恩来不同于其他同学的远大志向,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操。所以这一部分要引领学生体会当时魏校长的震惊,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及树立远大志向的渴望。)

师:从租界回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

生:他在想中国为什么受外国欺负

师:对,他想到了问题的根源

生:他想怎样让中国强大起来,这样就不再受人欺负了

师:很好,他想到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生:他想我要发明先进的武器,把外国人赶出去

师:也许这也是周恩来想过却没有付诸实践的。看来每位同学的想象都很丰富

师:这一次去了租界以后,周恩来内心感慨很多,因为——

——他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

——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还要人收养人的专横跋扈。

——更忘不了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在面对一个洋人的凌辱时,却没有一个人敢站出来伸张正义。

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中国,立志……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这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男生读——

这更是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女生读——

师: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

下面让我们看一下课文中周恩来立志的话语,请同学们齐读第10到16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课文中周恩来立志的话出现了几次?

生:两次

师:分别是哪两次?

生:一次是校长问学生为什么而读书,第二次是校长又追问了一次

师:周恩来当时的语气是怎样的,你能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吗?

生:第一次是清晰而坚定的,第二次是铿锵有力的

师:那么你能读出这种语气吗?谁来挑战一下?(老师适当评价)

师:周恩来为什么又重复了一遍?

生:因为校长不相信,才又追问了一次

师:哪句话透出了校长的不相信?

生:“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

师:你听了12岁的周恩来说出这样的话会感到震惊吗?

生:会

师:是啊,我也和大家一样收到了一次震撼教育。周恩来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一组图片:)

赴法留学,球的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离去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恩来不是为吃饭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而读书,不是为_______________而读书,也不仅仅是为明理而读书,而是为_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因为在少年时他就意识到,中国要想不被帝国主义所欺凌,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堂小测

师: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生:为了祖国的强大而读书

生:为了自己美好的未来而读书

生:为了考试有个好成绩而读书

师:同学们说的太好了,不管是你的远大的理想还是近期的目标,老师都希望你能实现。

师:今天咱们学习了周恩来少年励志的故事,一个很激励人的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收获?(有)其实周总理的故事还有很多,伟

六、课后作业

人的故事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下收集一下关于周总理的资料,咱们下节课交流。下课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崛起

饱受欺凌

中华不振丧失尊严

懦弱无能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1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根据本课学习目标,我把学生的自主探究与教师的适时引导有机结合,把知识点通过各种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教学过程零而不散,教学活动多而不乱,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一、紧扣“中华不振”,层层剥笋。

初拿到文本时,总感觉课文内容比较散,但细细读了之后,发现全文有一个支点,那就是“中华不振”。于是,我就抓住最有生命力的核心线层层剥笋,让每一个文字因为“中华不振”而立在学生眼前,活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在品读课文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从而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读书”的伟大,激发学生的爱国报国之情。

但是文章中表现“中华不振”的语句很多,如果在第一堂课上既要落实一些生字词语,又要读通全文,还要体会“中华不振”,那样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通过仔细分析,我发现对学生来说最为直观的语段就是第八自然段,于是我就抓住这个典型事件进行教学,让学生去品读“中华不振。”背后的沉重,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想像当时的画面,让学生换位,变换角色,深切地感受周恩来读书目的的可贵。

二、抓住“特写镜头”,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课文第8自然段是体现“中华不振”的特写镜头,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我把这一段作为我教学中的一个突破口,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研读此段,让学生的心中自然而然地生发出层层推进的情感。课堂上我先让自己读一读,边读边思考:事情发生的过程中在场的都有哪些人?他们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边读边把相关的句子划下来。选择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四人小组交流一下。然后随机交流,并不失时机地加以追问:为什么中国妇女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洋人把中国妇女的亲人轧死了还得意扬扬,此时此刻,他可能在想什么?同学们,你现在就是围观的中国人中的一员,请你也握紧拳头,紧紧地握,使劲地握,咬牙切齿地握,你觉得,你想怎样做?或者你觉得你应该怎样做?……学生打开思维的匣子,说得十分动情,学生的愤怒之火已被点燃。

三、结合学,注重情感教育。

拓展本文,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学生立报国之志,若仅限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仅限对周恩来少年立志而钦佩,那本文的教学目的尚未达到,让学生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在行动中努力落实,才真正达到目标。所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结合起来,并通过谈读书的目的,激发学生报国之情,在幼小的心灵中根植民族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围绕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展开故事,作者以陈述事实的语气,满怀对周恩来的敬爱之情,通过人物的对话,带领我们真实而具体地走进了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中国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一个伟大人物从小就有不同凡响的心声。整篇课文教学,我主要是按这样的思路进行:中华不振——中华要振——中华必振。在本课时我主要是围绕“中华不振”这部分组织学习。具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阅读规律,整体解读文本。

本篇课文从内容上看,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之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研透“中华不振”又是学习“中华要振”的基础,研透了“中华不振”,学习“中华要振”就能水到渠成。因此,在教学中,我遵循阅读的规律,以读为本,从整体感知入手。解题后,初读课文时,在学生自学生字词的同时让学生思考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回答,对课文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在学生较充分的感知后,通过“课文中有一个词能说明,能找出来吗?”引导学生抓住了“中华不振”这个词,最后又让学生再读课文,自读自悟,划出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并说说从这些词句哪些方面看出 “中华不振”。学生们的回答是精彩纷呈的,他们把课文中每一个能看出“中华不振”的句子都找出来了。特别是有一个学生说:“有的是为吃饭读书,有的是为做官而读书……看出不仅是巡警懦弱,连书生也没志气,难怪中华会不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已经走进文本,对“中华不振”有了较深刻的思考。这样的教学,从整体感知的初读到自读自悟的再读;根据不同要求采用了不同读的方式,既关注了读的层次,又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感知文本的读的时间,给深入悟读教学做了充分的铺垫和情感准备,又便于教师以学导教,顺学而导。

2、深入重点研读,进行语文实践。

对这么多的内容,我不面面俱到,四面出击,而是引领学生进行聚焦,重点引导学生研读了伯父的话和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两部分内容。特别是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是本文的重点,它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这样处理,点线面结合,既有线上的“序”,面上的“广”,也有点上的“深”。在这两个重点的研读处理上,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尊重文本,多元解读

在导读“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就糟了,没处说理去!”这一句时,让学生通过读悟,体会伯父的复杂心情,引导学生读出了“无奈”,读出了“担心”,读出了“愤怒”,读出了“沉重”……这些感悟虽然不同,但都源于“中华不振”,这样的导读,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创设情境,深入悟读

如上文研读伯父的话,通过导语创设情境引读,让学生读出无奈、担心、愤怒、沉重……,另外在研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这个重点时,更是运用导语创境的手段:“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这位妇女的亲人如果也是你的亲人——。”其次,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如在读悟时,把“原指望,谁知,不但不,反而”,这几个字加粗后,让学生再去读读,有什么不同。把读与语言形式、内容、情感的感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达到情感共鸣。

(三)读写结合,内化感悟

体会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因此,首先,我通过多种方法反复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帝国主义和中国巡警的愤怒,再以“同学们,假如你当时就在现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场面,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并及时补充“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典型历史资料,让学生进行写话训练,进一步让学生加深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中华不振”的含义的理解。让学生从读到悟,由悟到说,由说到写,进行语言实践,内化语言,深化情感。

3、采用多种形式,关注落后学生。

本次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是学困生学习的有效指导(注重朗读指导和课堂练习的反馈矫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一是特别注重学生的个别指导,尤其是在学生自读自己悟时,深入学生,及时帮助。二是尽可能多的为学困生提供锻炼、展示的机会,如在生字检查时,特意让学困生来读,读对了就让他当小老师,给予及时的鼓励。三是提供学困生进步的空间,如在朗读指导中,让学困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逐渐从不会读到会读,从会读到有感情地读,不断进步,享受学习成功的乐趣。

一节课下来,我满怀激情,学生情绪高涨,故而在课堂节奏的把握还不够,另外,感觉在朗读的指导上还不够到位,怎样才能读得入情入理还待研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

课堂片断(一)

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1:为振兴中华读书!

生2:为祖国的美好明天读书!

生3:为祖国的明天更灿烂、更辉煌而读书!

〔反思〕:

学生是理解题目的意思的却不能准确地表达,缺少丰富多变的词汇。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个人语言的发展、丰富。

片断(二):

师:为什么伯父不让周恩来去租界地?你能找出最关键的词来吗?

生1:那里是外国的租界地。

生2:没外说理。

师(有些急):文中有一个词最能体现最根本的原因,再找找看。(学生的脸上很纳闷)

生3:惹出麻烦就糟了。

师(无奈地):中华不振。

〔反思〕:

这是典型的启而不发,问题出在学生身上,却反映出教师的提问艺术与高度问题。如果能仅抓课题说开去,文中有一词与“中华之崛起”正好相反,这也是伯父不让周恩来去租界地最根本的原因。学生可能迅速地读到并指出“中华为振”,这也是后文周恩来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初铺垫呀!

片断(三)租界地的一切,哪些地方强烈感受到“中华为振”,找一找,说一说。

生:我从“只见人群……”体会到“中华不振”。

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生:只见……

师:谈自己的感受,你想说什么?

生(沉默)

〔反思〕:

学生是有感受,有体会的,可他们只想读而不愿说。课下,问学生当时的原因,答怕说不好。我理解的“不好”有二,是是语言的匮乏,二是体会的肤浅。学生们辩的少吗?课堂上这样的机会很多。真正的原因是思想的懒惰和依赖,因为班里总有那么几位活跃学生能说的很好,绝大多数同学可以等待。久而久之,我们的课堂成了老师与少数同学的思想交流,多数同学成了观望者和等待者。能否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然后读一读,彼此交流,从根本上告别这样的等待。

教学反思:

1.课堂容量大,时间分配上不尽合理。“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还有“伯父为什么不让周恩来去租界地?”这两个环节用时长。后面重难点的突破显得苍促。

2.重体会,轻朗读。本单元的重点是学习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备课中,觉得没有朗读的必要,图片可以更有说服力。“妇女哭诉……”、“大不相同……”等处,可以让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因为,当时还有相当同学没有深切体会。另外,“这时周恩来更……”一句让学生划了下来,如果再读一读,“中华不振”会更能震憾学生的心灵。

3.学习第三件事,以读代讲,通过朗读,激发感情,内化感情,由周恩来联想到自己。在放国歌时,如果能师生齐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自己为我们民族的复兴而读书。

4.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5.教师课堂语言不丰富,不准确,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中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周恩来的照片)你认识这个人吗?知道他的事吗?

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作适当补充。

周恩来同志能为共和国的缔造和成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下卓著的功勋,是和他少年时代的经历息息相关的。周恩来同志从小就心系民族振兴,立下从危难之中拯救国家的远大志向,刻苦学习。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

二、初步读文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检查自读学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

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3、说说“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4、联系上下文,理解周恩来的志向同前两个孩子是不同的,在当时那种背景下,13岁孩子的豪言壮举足以说明他志向的远大。

5、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6、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诵读。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体会“中华不振”。

2.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教学重点、难点:1、研读“中华不振”的表现,体会立志的原因。

2、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导入

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3、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4、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5、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6、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1、指名读,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2、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3、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4、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给出资料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教后反思: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课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 “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学生寻找反映中华不振的词句。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由于没有把学生备透,所以才会让学生表演妇女亲人被轧死的情景,结果演的学生嘻嘻哈哈,引起台下学生哄堂大笑,好不容易营造好的严肃、沉重、愤怒的情绪顷刻间荡然无存,成为整节课的败笔。

5、记忆力太差,有时候讲着讲着究不知道讲到哪里了,以致于出现重吃回头草的现象,我认为这可能也是一种教学目标不明确的表现吧。

6、课堂上读的时间还是太少,力度不大,这也是造成学生感受不够深刻的重要原因,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读中悟情、以读促情在任何一节语文课上都应该是永恒的话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