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推荐12篇)

2023-03-21 17:48:02教案设计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推荐12篇)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1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又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孩子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孩子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孩子们又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诗。

(几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孩子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孩子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样?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什么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且,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介绍!

(孩子们齐声说“好”!)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孩子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孩子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孩子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孩子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孩子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孩子不知会有多能干!”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2

初读古诗交流资料

还未开课,悠扬婉转的笛声在课堂上空飘荡,屏幕上,远山、丛林、碧潭……那么悠远、静美。

孩子们微微闭着眼睛,完全进入了意境,台下一千多名与会者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讲台,整个大厅静静的、静静的……只见执教的张笔春老师优雅地来到孩子们中间,一会儿摸摸这个的头,一会儿拍拍那个的肩,一会儿又亲亲这个的脸。孩子们一脸幸福地笑着,老师和孩子之间是那么融洽、和谐,情谊融融……台下的听课老师看到这一幕,无不为之感动,都赞许地直点头。

“铃……”上课铃声响了。课,在诗意般的氛围中开始了——

师:中华民族有着悠远的历史,在漫漫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无尽的宝藏和智慧。我们的土陶艺术,我们的国画,我们的书法,我们的民乐,我们的文学,构成一座宏伟精深的宝库!古诗,就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绚丽斑斓的瑰宝。你们听:

[笛声悠悠,宁静的画面上出现《寻隐者不遇》的诗句,漂亮的童体字从四面八方飞入,经过一番碰挤后,排列成整齐的四行,还熠熠生辉。动情的配乐诗朗诵在耳畔响起……]

孩子们惊喜的目光注视着屏幕,嘴巴微微蠕动。

师:能与老师一起轻声朗读吗?

孩子们早就按捺不住了,摇头晃脑地读起来。坐在后排的一位孩子甚至站起来了,还边读边比画。听课的老师们开心地笑了。

(续)[民乐还是那么悠扬,画面还是那么宁静、悠远。]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我们究竟应该以怎样的心境来学习这一首古诗呢?

咦,怎么提这样的问题?台下的老师们吃惊地看着张老师。孩子们侧着脑袋思考着,一秒、两秒、十秒,孩子们的眼睛一亮,一个个直接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生1:我认为应该用热爱的心境来学习!

生2:我认为应该用欣赏的心境来学习!

生3:我认为应该用赞美的心境来学习!

生4:我认为应该用轻松的心境来学习!

生5:我认为应该用深沉的心境来学习!

生6:我认为应该用平静的心境来学习!

生7:我认为应该用激动的心境来学习!

生8:我认为应该用陶醉的心境来学习!

生9:我认为应该用愉悦中又有忧愁的心境来学习!

孩子们纷纷争抢着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极了。

师:好!让我们带着各自的心境,走进今天的学习中。张老师特意送给你们一个环节,准备让你们在这中间感受愉悦的心境是什么味道。

大约停了十秒钟,老师故作神秘地:

课前我们一起商量过要做两件事,没忘吧?

孩子们惊喜地大声叫:没忘!

一个小男孩站起来大声说:第一件事收集资料,第二件事扩大阅读。(没抢到机会的孩子失望地摇了摇头)

师:现在要你们选择,展示这两样成绩,你们愿意先展示哪样?请说明理由。

生1:我愿意先展示收集资料,因为收集资料比较有趣,我就喜欢有趣的事。

生2:我希望先展示扩大阅读,因为读书的过程中,我跟很多名人交上了朋友。

持两种观点的孩子们纷纷站起来发言,理由都很充分。就在这时候,张老师微笑着比比手势。

师:都想先展示,那可得说服另一部分同学才行哦!

(孩子们又激动起来)

生1:收集资料的过程非常辛苦,扩大阅读却非常甜蜜,我想:先苦后甜这个道理大家都明白,今天何不跟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呢?

生2:同学们,我有个小秘密要告诉你们(故意停顿了一下,大家都着急地喊:快说嘛,快说嘛!)想知道吗?请跟我们一起展示收集资料吧。

(终于,孩子们达成一致意见:先展示收集的资料。)

抒情优美的古筝曲那么轻那么柔,屏幕上展示的深山、古寺、苍松、书童,那么静那么美……

师:行,准备好,展示收集的资料。

收集了作者资料的,请到讲台的左边;

收集了古诗解释的,请到教室的中间;

收集或准备了其它资料的,请到教室的后边。

短短几十秒钟时间,孩子们飞快地找到了小组。课堂临时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成立了。张老师就像一位指挥家,用眼睛快速“扫描”完三个学习小组后:

师:这么大的三个组,没组长可不行,每组尽快推选一位组长吧。(很快,小组内通过自荐和推选,每组内都有一位孩子高高举起了小手。)几位组长,请跟张老师见见面吧!

师:请组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出书写手及主讲人,然后由组长组织大家交流资料,时间:三分钟。

小组内,一会儿在举手,一会儿在鼓掌,然后,各小组开始了激烈而又紧张的交流。只听见这儿在叫:张老师过来一下;那儿又附在老师耳边悄语……最后,有的小组的孩子一阵嘀咕,就跑回了座位。

师:(巡视教室一圈,见所有孩子都安安静静地回到了座位。)准备汇报吧。听清要求:

1.汇报时,小组成员集体上台,如果不愿意上台,也可以不去。组长需介绍本组分工情况,推选一位联络员协调书写手与主讲人的速度。

2.需书写的内容及在黑板上的位置,既可以由书写手自己确定,又可以小组成员商量,还可以请老师当参谋。我个人认为左边写古诗,右边写解释比较好。

3.主讲人需讲出资料的出处、来源。组内的其它同学可以作补充,其它组的同学,除了认真倾听外,更要发表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小组的同学上场了,他们展示的是:收集的诗人贾岛的相关资料。书写手在黑板正中最上方,工工整整地写上了诗的题目及作者的姓名。站在前面汇报的同学一字形排列,首先是组长介绍本组的分工情况,接着,主讲人上前一步介绍了贾岛的生平、相关诗集、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的情况。书写手站上了小凳子,一边听主讲人讲解,一边在黑板上进行记录。主持人讲完后,组长问:请问我们组的同学还有补充吗?组内的同学作了相应的补充后,组长便宣布“汇报完毕”。

第二个小组汇报的是关于古诗内容的理解情况。这一个小组几乎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一组有四位书写手,也有四位主讲人。当主讲人讲到哪一行诗的内容时,一位书写手在黑板的右边写古诗,另一位书写手马上在黑板右边相应的位置写下了古诗的解释,联络员忙得跑上跑下,由于孩子们收集的资料的出处不同,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整个课堂完全成了孩子们的天地。张老师一直参与其中,并起着组织、协调的作用。

“咦!写古诗、写解释,和过去有什么不同?”

“当然不同!这可是学生自己在学嘛……”

两位老师小声的议论着。

第三个小组的孩子走上了讲台。一位个子高挑的女孩子向大家介绍:为了收集这首古诗的中英文对译,我们跑遍了成都的大小书城,可是,结果同样是失望。很多古诗都有英文翻译,为什么这首古诗没有呢?我们中间好多同学都准备放弃,但是,我们不甘心。于是,我突然想起曾望同学全家不是移民到美国了吗,他爸爸还是博士生呢,我们何不找他呢?经过一番商量:我们拨通了美国长途,叔叔爽快地答应了我们,曾望还在电话里激动得大叫,说他想回来上这堂课呢。叔叔通过e—mail把这首诗的翻译发给了我们,现在,我就请咱们班的英语高手读给大家听听。一位精干的小男孩站出来,接过一张单,读了起来,座位上的一位小女孩忍不住了,跑上讲台跟小男孩一起读,总算流畅了。下面的孩子纷纷要求他们教读,于是,课堂一片琅琅。小书写手飞快地在黑板上写着英语,还忍不住大声跟着读,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一部分人情不自禁地跟着读了起来。

不到十五分钟,课就好像接近尾声了。剩下的时间如何安排呢?听课的老师心中不由得嘀咕起来。张老师一脸地自信走上了讲台: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弄明白了这首古诗的内容和含义。其实呀,好多同学在上课前就明白了古诗的意思。浪费了你们的时间,对不起了。(张老师面对孩子们,真诚地鞠了一个躬。老师们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弄明白这首古诗,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终点,而是这节课学习的起点。(这时候,不仅孩子们一脸茫然,听课的老师一时也回不过神来。稍许停顿后。)那应该做些什么呢?先看同学们的板书吧。

鉴赏古诗体会意境

师:我请凡是认为自己读诗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诗。

(几乎全班孩子都很自信地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凡是认为自己读文章读得好的孩子读读解释。(一半以上的孩子站起来了,朗读得很有情感。)

师:喜欢英语的孩子们,请你们大声读读英文部分。

(几乎全班孩子站起来大声朗读。)

师:请同学们评评,哪部分听起来简单易懂。

(孩子们大胆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一致认为,解释容易懂,英语比较罗嗦。)

师:张老师疑惑了,这个贾岛,他为什么不明明白白地就写解释,而要写成那些诗句呢?

生1:如果我是贾岛,我要表现自己与众不同,当然,我不会写人人容易懂的解释,而要写成很美的诗句。

生2:我认为古诗读起来非常顺口,容易记,容易背。

生3:我认为古诗很神奇,我们习作时,要用很多文字才能表达一个意思,古诗几句就表达清楚了。

……

[屏幕上闪现着不断变化的山水画面,配以舒缓的民乐……]

师:同学们说得多好,古诗语言美,美在简炼,生动;古诗节奏美,像音乐一样鲜明、优美;古诗意境美,让人如身临其境,心旷神怡,陶醉其中。而这一切,只是短短四行二十个字就表现出来了,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古诗。你们告诉张老师,怎样才能把古诗的美读出来?

(同桌小声商量后,孩子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生1:带着赞赏的心情读。

生2:心中要有激情。

生3:把诗句想象成图画画面。

生4:要有鲜明的节奏感。

生5:要被古诗陶醉。

……

[屏幕显现出一幅幅山水国画,配以轻柔的民乐……]

师:好,在音乐与图景中读起来。这次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玩味,一样好东西,你爱它,就会反复地摸,反复地看。一首古诗——我们中国的优美的古诗,我们也要玩味。同学们可以不拘形式,站着读,坐着读,走来走去地读,一个人读,几个人读,都可以,开始吧!

话音刚落,教室里便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摇头晃脑,有的做着摸胡须的动作,还有的俩人对读……各有各的姿态,各有各的表现形式。整个会场完全被古色古香的中国民乐、国画所包围。听课者也不知不觉被感染了,沉浸在诗的意境之中。

品味赏玩延伸拓展

师:刚才有两位同学对读。这首古诗写得很美,又写得很好,确实写的是对话。主要人物是谁呢?(孩子们不假思索地齐声回答)我们来对读一次,张老师读诗中的“我”,你们就是──(生齐:“童子”!)

师:这当中有好多问答都省掉了,能展开想象补充出来吗?(四位孩子进行了补充。有的补充了贾岛说的话;有的补充了童子的回答;有的补充了当时的情景……)

师:我建议同桌的两位孩子演一演,如果认为自己还行,可以就地站起来演。

孩子们开始表演起来,有几个孩子还跑到讲台上表演,有的孩子硬把同桌从座位上拽起来演。听课的老师开心地大笑起来,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我准备请两位同桌上来演,看看谁勇敢。

话音刚落,五、六个孩子就往讲台冲,最后,机会被坐在教室中间的两位同学抢到了。其他同学因为另一位表演伙伴要么动作慢,要么害羞给耽误了,一脸的沮丧。老师跟最先上来的同学商量,但他们不愿意让出机会,没能抢先的同学也嚷嚷想表演。这时,张老师机智地对获得机会的同学说:“有劳你们帮我们全班同学表演了。”转身对没能表演的同学说:“就差一点点,把你们的经验告诉他们,他们会表演得更好。如果你们愿意,就跟老师一起做观众吧”。进而,面向两位表演者:请告诉大家,你们是怎样分工的?

师:(面向全班孩子)请同学们分别给小徒弟及诗人提提建议。

孩子们提议:诗人和童子应该交换一下,因为诗人个子要高一点,童子个子矮一点;还提议:诗人应该拄着拐杖,摸着胡子,童子应该天真烂漫一点。(两位孩子进行了表演。)

师:你们认为两位的表演中溶入了你们的建议吗?用一句话评评演得怎样?

(孩子们对表演进行了一番品评,都认为表演中融进了大家的意见。)

师:从演的当中,你对比古诗,想说些什么呢?

一位女生情不自禁地站起来说:“好凝练呀!”张老师立刻捕捉到这一课堂上的闪光点——

师:能干的孩子,能告诉老师您从哪儿来的这个词语吗?

生:(语出惊人)我从书上看到的。短短二十个字为我们勾勒出了郁郁苍松,幽幽青山,活泼的书童,博学的诗人。我的感觉只能用凝练来表达。(掌声,热烈而持续,这是为孩子出色的表达喝彩。)

生2:中国的古诗太美了,可惜我现在才发现。

师:孩子们,让我们把朗读当作一种爽心的赏玩吧!

[屏幕上国画与书法快速交替出现,国画为诗的意境画,书法为各种字体写的《寻隐者不遇》诗句。诗句从四面八方飞入,每一行诗的字体都不同,并且,每个字都熠熠生辉。轻柔的民乐在耳边回旋。]

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大声背诵,有的甚至站起来边比划边背诵。整个课堂气氛再次推向高潮。

师:现在想说点什么吗?(孩子们脸上泛着红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这就是愉悦的心境,尝到味道了吧?还不谢谢张老师送的这份礼物。(孩子们鼓起掌来,听课的老师也鼓起掌来。)孩子们,随着扩大阅读的展示,我们还将体会到自己理想的盼望的心境。

耶!孩子们用手势比着胜利者的姿势,激动得大叫起来。

师:能不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先介绍!

(孩子们齐声说“好”!)

师:我介绍的还是一首贾岛的诗,能读的,想读的,跟我来吧!

[屏幕上出现了一扇大门,两位古时候的小书童站于门两边,大门徐徐开启,“题李凝幽居”出示在这一背景上。哇!孩子们兴高采烈,轻轻地跟着老师读起来。]

师: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传说贾岛吟唱这首诗时,为一个词犯了难:“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他不断做着“推”、“敲”的动作,正好来了一位大官,贾岛没来得及回避,被推到大官轿前。

这时,有位同学高高举起手。没等老师请他,“呼”地一下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张老师,我在收集资料的时候读到过这个故事。”其他孩子一见,急了,又是对他挤眼睛,又是做手势,这位同学好像没看见似的。张老师走到这位孩子身边,赞赏地说:“你真了不起,请你帮老师接着介绍好吗?”孩子满意地笑了,一阵掌声响起,这是送给张老师的。

生:这大官正是唐代很著名的大文学家──(孩子一时语塞,张老师马上接口:韩愈。)韩愈问明白了,说:“在清幽月光下,僧人轻轻敲着柴门,发出清脆的敲门声,这不好吗?”贾岛大悟,于是决定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个故事就叫“推敲”。(哗!大家又一次鼓起掌来。)

师:我们的古诗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所以才那么美,我们在习作时,也要认真推敲,写出思想美,文字美的好作品。

[屏幕显现静止的国画背景,抒情的轻音乐也轻轻响起。]

师:现在,终于该你们展示了。(张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孩子们忍不住再次欢呼起来。)方式由你们自己决定,可以是背诵,也可以像张老师那样,通过计算机帮忙,与大家共同分享。

这一来,教室里简直像汇集了无数文人墨客,孩子们用稚嫩的童音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积累:有背诵唐诗的,有背诵宋词的,有背诵元曲的;有学着诗人的样子,一边背诵比画,一边从座位上缓缓走向讲台的,也有先占据讲台,然后背诵着、比划着走向座位的;有一人独自背诵的,也有几人一起背诵的,还有带领全组齐诵的。这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刚毕,那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又起;前面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后面是“天姥连天向天横”。最有趣是,有一个学生背着手、踱着方步、昂首挺胸来到前台,目不斜视地吟诵着《江南好》:“江南好,风景……”听课教师中有人认出了他,悄悄地嘀咕开了:呀!这就是那个全区闻名的调皮大王?孩子的朗诵刚落音,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我们看到了:有好几位听课老师在擦眼泪,孩子的眼睛中也是亮光闪闪……这时候,整个会场融为一体,全然没有界线。只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看看表才发现,整整过了十五分钟。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还想展示对吗?可是,就快下课了,怎么办?

孩子们着急得大吼:我们不想下课。有的甚至在哀求了:老师,你不看表吧,我们不下课好吗?整个会场静得出奇,老师们都赞许地点头。张老师眼圈湿润了……

师(激动地):孩子们,我们大家一起来,大声朗诵自己最喜欢的诗词吧!

孩子们纷纷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大声诵读起自己喜爱的诗词,和着孩子们的稚嫩的童音,会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师:孩子们,如果觉得还不尽兴,可以将你的诗词与同学交换,课后再读!(耶!孩子们鼓起掌来。)这节课很快就将结束了,学到这里,孩子们,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生1:我觉得中华文化太灿烂辉煌了,长大后,我想做一名文化使者,将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中。

生2:我出生在中国,我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我会多读古诗,研究古诗,写出很美的古体诗。

生3:这节课,我知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生4(那个调皮王):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想学习。

师:一个人得到一份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就成了几十份收获,我们今天真称得上是一个大丰收日。

[雄壮的交响乐奏起来,屏幕上世界各国的文化标志性建筑快速闪过……]

师:这节课,我们赏读了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还读到了其它很多古诗,中华文化灿烂辉煌,我们的文学宝库丰富多彩,随着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还将有更多更美的好诗好文出现。同时,我们还必须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做了不起的文化使者。张老师相信:未来的大文学家中,将有你们的名字!你们有这个自信吗?

“有!”“我有!”“我们有!”

课,在孩子们激动的叫喊声中结束……

刚下课,几位老师就来到主席台,找到“全国创新教育研讨会”的组织者,深情地含着眼泪说:“太谢谢张老师了。我们是几位中学教师,如果每个老师都这样教,我们的孩子不知会有多能干!”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3

一、整体感知

师:我们要学两首古诗,自己读读看,有没有不会读的字。

生:读(略)

师:还要读出节奏来才有古诗的韵味,谁来试试。

生:读(略)

师:这两首诗都不算难,仔细读,能不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生:这两首诗都有儿童,一个是童子,一个是牧童,这两个孩子都很顽皮。

二、自主理解

师:第一首诗的作者是贾岛,你们知道贾岛吗?贾岛是唐代的著名诗人,号称苦吟诗人,他自己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们后面的第九课《推敲》就是写的他。

师:这首诗的意思并不难,题目是什么意思啊?

生:寻隐者不遇就是寻找隐居的人没有遇到。

师:对,你知道隐者一般是怎样的人吗?一般是学问渊博、品德高尚的人不愿意做官或者不愿意被别人找到,所以隐居到大山中。贾岛非常崇敬这个隐者,想要去拜访他,于是不辞辛苦,到深山里来找他,找到没?(生答没有)

师: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很浅显,请你们同桌两个人相互说说看,注意取长补短。

学生自由讨论

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首诗,想想当时的情景,然后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松树下问童子。

师:你这话不是在描述,而是在说接头暗号。

生:在挺拔的松树下,一个诗人在问童子:“你的师父在吗?”

师:很好,有描述的味道了。

生:贾岛来到深山里,周围景色优美,他在松树下看到一个童子,就问:“孩子,你的师父到哪里去了?”

生:童子回答说:“我的师父去采药了。”

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山,白云在山间飘动。

师:山间一词用得精妙,可见山高林密。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茅草屋。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隐者就在这座山上。

师:同学们很会想象,这首诗写的是童子和诗人的对话,他们说了些什么呢?在展开想象演演看,同桌两个人练练。

请两组学生上台表演。

三、感受诗情

师:不过学诗只会想象是不够的,还要能体会感情。现在我来当诗人,你们当童子。我是贾岛,听说这个隐者品德高尚,慕名而来,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到了——,现在什么心情?

生:欣喜

生:满怀希望

师:咦,敲了半天也不见有人来开门,屋外也没有人,那边的松树下有个童子,我去问问吧:“童子,你的师父在家吗?”

生:“不在家,采药去了。”

师(做失望状):哦,真不巧啊!什么心情?

生:失望

师:他在哪里采药啊?

生:就在这座山里。

师:哦?就在这座山里?那我岂不是可以去找?为了向隐者求教,再远的路我也不怕。现在什么心情?

生:又充满了希望。

师:童子又答——

生:这座山很高,云雾缭绕,我也不知道师父到底在那个角落。

师(作失望状):唉——看来我今天是找不到你师父了。什么心情?

生:失望。

生:彻底失望。

师:所以,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二十字,但意境优美,情感丰满,一波三折。

四、写出诗境

师:你能把这首诗描写的意境和事情都写出来吗?可以写些什么呢?

生:诗人和童子的对话

师:对,可以安排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生:可以写写山里的美景。

师:对的,山里的景色不仅美,而且很幽静,不然隐者是不会到这里来隐居的。

生:还可以写写诗人和童子的神态。

师:很好,动笔写吧。

老师出示:

绿树成荫山花烂漫苍翠欲滴

溪水淙淙地流着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4

今天,又读古诗了,还记得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吗?(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好的,不错,我们就按照这个方法来学习这首诗。

谁来说说关于诗人。

简单地说:贾岛被称为“苦吟诗人。”

什么叫苦吟诗人?

不错,他的作诗之苦,有两句诗说得很形象,记下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他与孟郊其名,苏东坡称之为“郊寒岛瘦”。

你们看,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意思?好,暂时按下不表,我们看诗题。

几个词语:

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不遇:没有见到。

诗题是什么意思呢?

好,读一读这首诗,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言:回答说。

· 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

谁连起来将诗的意思说一说?

诗人专程走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我看见了许多同学的预习资料里都提到了,这首诗采用的“问答体”的形式,谁问谁答?何处是问,何处是答呢?请在书上标出来。

(贾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言:师采药去

(贾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好,谁再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最后一项,领悟诗情。

再来读一读,看看你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绪是有变化的,我们来尝试一下。

(贾岛满怀希望)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哪儿去了?)

(童子热情)言:师采药去

(贾岛失望:到哪儿采药去了?)

(童子):只在此山中,(一线希望)

云深不知处。(你就别找了。) (失落)

你看看,这童子够贼的。硬是折腾贾岛,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失望也就罢了,一句“只在此山中”又勾起了一线希望,最后来了句“云深不知处”彻底浇灭了人家刚刚燃起来的那一丁点的小火花。再来念念这首诗。

再看看,诗中写到了什么景物?(青松,白云)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对了,就要往深里挖。

那刘老师要问个问题了,这首诗的题目,有人觉得是用访好,你以为呢?我们也来推敲一下。

好,这个存疑,我们先尊重课本。刘老师昨晚躺在床上思来想去,这首诗有什么好教的呢?大家读一读,就懂了。想着想着,就迷糊过去了,这一迷糊不要紧,我就做了个梦,梦见有个家长来骂我,“你这个笨蛋,教了我们家孩子两年了,作文一点进步都没有。”老师胆子小,就吓醒了。嗳,这一醒不要紧,我发现,这首诗对我们的作文大有帮助。

我们来看看,如果把这首诗当做一篇文章的话,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叙事的)。

不错,记事的文章要写清楚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好,读读这首诗,有吗?

这件事情写完整了吗?

作者是怎样写的?(人物对话)

不错,这是给我们的一个启示,要把事情说清楚,写清楚人物的对话,是个好方法。

除了人物对话,还有什么?(环境描写)

我们还读出了什么的?(心理活动)

很棒,那,你能把这件事情写清楚吗?这就是今天的作业。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5

平淡出新奇朴实显壮美--《寻隐者不遇》教学拾遗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9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6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 隐 者 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 采 药 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

1.开火车读卡片(包括认识的字并用要求会的字口头组词。

2.读拼音填空(先独立完成再当堂订正)略

二、朗读、背诵课文

1.个别、集体等多形式朗读。

2.练习背诵。指导:诗从问了童子后,童子先后告诉他师父采药,接着告诉诗人,师父就在这座山里,不过山高云深,我不知他在何处。

3.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三、巩固练习

1.口头选词填空。

师父 童子 诗人

(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只在此山中,

( )云深不知处。

2.完成课后练习3。

3.填空,再读一读。,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含义,学会松童药深4个生字。

教学重点:有表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的含义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研题

1、寻?隐?遇?

2、想想题目的意思

3、引导质疑

二、研读课文

1、反复读

读准音,读通句。

2、哪些词不懂?

3、议:什么意思?

回到句中读读。

4、背背

三、探究问句

1、出示答句

2、想问句

3、分组汇报

4、对话

5、体会古诗用词的精炼:言、此、云深、处

四、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药、深

五、填诗,练字。

( )下问童子,

言师采( )去。

六、课外作业

给古诗题画

板书:

19、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背诵本诗,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诗。

2.掌握字词句意思,将诗意说准确、具体、丰满。

3.凭借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

1.推敲的故事——引入贾岛

唐朝有个诗人,写诗特别讲究。有一回,他写了一行诗“僧敲月下门”。可是他对这个“敲”字还不太满意,换个“推”字吧,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不满意。走在大街上,他就这样一边做动作,一边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看到他这个样子,过路的人都笑话他,可他一点儿也不在意。结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当时做大官的韩愈的侍卫队上。哎呀!这还了得!侍卫立刻把他抓到韩愈面前。韩愈了解了情况,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和他一起研究,最后定下了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从此,这位大诗人就以“推敲诗人”的美名名扬天下。你们想认识这位写诗特别认真的诗人吗?(板书:贾岛)

2.揭题、解题:这个题目读得懂吗? 寻 隐者 不遇

3.读了诗题,你还想知道什么?质疑。

板书:谁寻?为什么寻不到隐者?隐者是谁?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虑,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翻开被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清扫过的诗行,走进贾岛精神世界里最幽深的角落,伴随他一起寻找心中的向往和渴望。

二、反复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做记号。

2.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诗句。

3.说通顺。

再读全诗,质疑: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哪怕是一个字、词。

——真正的高手看起来总是很平常的。这首诗读起来好像并不难懂,但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贾岛写诗是特别讲究,要不然怎么能被称为“推敲诗人”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边对照诗,一边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看看这首诗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还有什么魅力让它得以流传至今。

4.说具体。

自由说诗意。

说话发散点——松树外形、童子(儿童诗相机)外貌、动作、采药?(逍遥的生活方式)

5.说生动,说饱满

点拨:简洁——以问代答。

三、再现情境,深化诗意,凸现情感脉络

1.化境——想象

让我们伴着音乐(佛教音乐《静心曲》),随着诗人轻快的脚步出发吧!请闭上你的眼睛。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心情很好(词串:兴致勃勃、乘兴而来、兴趣盎然、兴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隐居在山林里的好友,便兴致勃勃地上山找他来了。在一棵遒劲的古松下,就看见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你看见了那棵大大的松树了吗?(看见,什么样子?)

——那个小男孩你也看见了么?(看见,什么样子?)

——诗人快步迎上前去,兴冲冲地问道:“你师父到哪里去了?”(想象诗人此刻的心情吧,问话时该用怎样的语气?)

——童子抬起头来,有礼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什么地方采药了呢?”“天哪,我乘兴而来,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话--------”

——“噢?他到底在山的什么地方呢?能说的清楚点儿么?”“---------”

2.升华——说话

睁开你的眼睛(关音乐)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么?你看见了那迷蒙的云雾了么?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

——说话练习:云海(发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来吗?)

3.吟哦——背诵

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哪!在这儿生活在这儿隐居,真是自由自在,飘飘欲仙哪!望着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峰,想着正在深山中采药的友人。诗人贾岛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范诵——引诵——再引诵——学生情不自禁跟诵——全体高声吟诵

4.凝情——书写

带着一丝失望,带着一丝羡慕,带着对隐者那白云般高洁、青松般坚韧、童子般纯真的心灵世界的向往,诗人贾岛回到家中,挥笔写下了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坐姿、写字姿势)

四、巩固

——贾岛的诗刚写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他,看见贾岛坐在课桌前,快步走上去问:“贾兄啊,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啊!”

——“王兄啊……”(生读诗)——“松下问童子,贾兄问了什么呀?”

——“只在此山中,是谁说的呀?”——“那么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噢,原来把问话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难怪人们都称‘推敲诗人’呢!”

五、拓展《剑客》

中国古代,文人其实都有当文官报国救世界的梦想。真正让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大诗人李白就是个好诗人却不是个当官的好料子。贾岛同样如此,大家请看:

——也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 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

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怎么理解?

什么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

“不遇”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

二、 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1、 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读古诗。指名读。

(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诗人会问些什么呢?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指名说,自己说说。

2、其实他们的对话是多么丰富,但诗人把三次问答都浓缩在全诗20个字中。贾岛的诗,有很鲜明的特点,老师不讲,你们再来读读诗,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语言浅易,用字凝练,意味深长)

3、 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心情也。是诗人心情、心声的表现,那么这首诗有没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高兴——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心情变化。

这首诗明明饱含着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诗中不着一字,这就是诗的魅力,更是贾岛写诗的特点:凝练。

4、 你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心情吗?

5、 含英咀华,品味诗韵

a) 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深山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怅。昨夜老师构思这篇教案时,偶得灵感,将诗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换,也写下一首小诗叫做《寻隐者有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出示:寻隐者有遇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b) 指名读。

c) 大家认为,两首诗,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个词,某一句诗来说说。

松:松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它有怎样的品质?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是啊!苍松树历经风雨,坚忍不拔,志向高洁的,象征着隐者的风骨。

山:你去爬过山吗?那里环境怎么样?有些什么?

是啊!深山才有苍劲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雾,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转的鸟鸣,给人幽静安宁,身心俱静的感觉,这才是适合隐者隐居的地方。

云: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是啊!白云山那样飘逸、轻盈而又品质高洁,也正象征了隐者那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一青一白,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四、吟诵诗句,书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意境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五、板书设计,简单凝练

3、寻隐者不遇

隐者高洁,诗人思慕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10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提示课题

1.认生字。课题上有4个字,读一读:

寻隐者遇

2.释题。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贾岛。

寻:寻找,寻访。隐者:独居大山林里的人。遇:碰见,遇上。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去访问隐者却没有遇见。

3.质疑: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围绕"寻"思考。如,诗人为什么没遇上?有没有问问其他人?为什么不在那等一会儿?)

二、自学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

2.画出本课要求学会和认识的生字,读一读。

3.看插图想想:图上画的是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三、读诗句,认生字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注意读准平、翘舌音的字:松、采;师、深。"只"是多音字,文中读zhi。

2.提问:(1)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什么?(完整通顺地回答问题,相机识字:松、童。)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

(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

相机识字:言采药深

(4)朗读课文。

四、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

云深/不知/处。(无可奈何)

五、识字、写字指导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培养对古诗的兴趣。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感受诗歌的内蕴美。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体会诗中描绘的情景,隐者的高洁品格以及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揭示课题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 初读古诗

1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此诗就是一个例证。首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要求读懂诗歌的大意。

2点名读。

3初读了古诗,你知道诗中涉及了哪些人物?

三、精读古诗

1(出示插图)那么,图上画的这两个人是谁?(诗人和童子)

2诗人是在哪里碰到这个童子的?从诗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松下”指出了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我们知道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诗中是为了突出隐士远离尘俗的高洁。

3这个童子与隐者是什么关系?从哪可以看出来?

4理解“云深”,“不知处”,说说诗意。

5请同学们默读古诗,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他们说什么?请你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

6你怎么知道贾岛这样问?

小结:通过童子的回答,能推测出贾岛在问什么。明明三番问答,贾岛采用了以答含问的手法,把诗精简为二十字。可见他在谋篇布局上的“推敲”。

7体会《寻隐者不遇》一诗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

8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 让我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诗,从中你还能读出诗人在问答中的情感变化。(点名读)

“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板书(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再次失望)

9一般访友,问知其出去了,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体现了诗人对隐者什么样的情感?

10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

1贾岛的诗有像我们今天学习的这样很安静,置身世外寻访隐者的诗,也有豪情万丈的诗。

2教师相机出示诗

(剑客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教后记: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因此,上课时我以贾岛作诗爱推荐为主线,贯穿整堂课。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我首先请学生默读古诗,想象当时的情景。为了降低难度,我出示课件:出示古诗,并请让学生试着填一填右边的方框中诗人与童子的对话。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还贵在善于抒情。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但是,我在引导学生揣摩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时,显得有些生硬。要是能注意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积极去感悟就更好了。

《寻隐者不遇》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能声情并茂地背诵本诗,正确美观地默写本诗。

2.掌握字词句意思,将诗意说准确、具体、丰满。

3.凭借诗意想象诗境,体会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一、故事导入,揭题释题

1.推敲的故事——引入贾岛

唐朝有个诗人,写诗特别讲究。有一回,他写了一行诗“僧敲月下门”。可是他对这个“敲”字还不太满意,换个“推”字吧,想来想去,他还是觉得不满意。走在大街上,他就这样一边做动作,一边不停地念:“僧敲月下门,僧推月下门。”看到他这个样子,过路的人都笑话他,可他一点儿也不在意。结果迷迷糊糊中,他撞倒了当时做大官的韩愈的侍卫队上。哎呀!这还了得!侍卫立刻把他抓到韩愈面前。韩愈了解了情况,不但没有责怪他,还和他一起研究,最后定下了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从此,这位大诗人就以“推敲诗人”的美名名扬天下。你们想认识这位写诗特别认真的诗人吗?(板书:贾岛)

2.揭题、解题:这个题目读得懂吗? 寻 隐者 不遇

3.读了诗题,你还想知道什么?质疑。

板书:谁寻?为什么寻不到隐者?隐者是谁?

——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串的好奇和疑虑,轻轻拂去时间的尘埃,翻开被唐朝的风宋朝的雨清扫过的诗行,走进贾岛精神世界里最幽深的角落,伴随他一起寻找心中的向往和渴望。

二、反复读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用“/”做记号。

2.自由汇报:读懂了什么?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行诗句。

3.说通顺。

再读全诗,质疑: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哪怕是一个字、词。

——真正的高手看起来总是很平常的。这首诗读起来好像并不难懂,但是实际上,大家都知道贾岛写诗是特别讲究,要不然怎么能被称为“推敲诗人”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边对照诗,一边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看看这首诗除了字面的意思,究竟还有什么魅力让它得以流传至今。

4.说具体。

自由说诗意。

说话发散点——松树外形、童子(儿童诗相机)外貌、动作、采药?(逍遥的生活方式)

5.说生动,说饱满

点拨:简洁——以问代答。

三、再现情境,深化诗意,凸现情感脉络

1.化境——想象

让我们伴着音乐(佛教音乐《静心曲》),随着诗人轻快的脚步出发吧!请闭上你的眼睛。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诗人心情很好(词串:兴致勃勃、乘兴而来、兴趣盎然、兴高采烈……),想起自己那位隐居在山林里的好友,便兴致勃勃地上山找他来了。在一棵遒劲的古松下,就看见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

——你看见了那棵大大的松树了吗?(看见,什么样子?)

——那个小男孩你也看见了么?(看见,什么样子?)

——诗人快步迎上前去,兴冲冲地问道:“你师父到哪里去了?”(想象诗人此刻的心情吧,问话时该用怎样的语气?)

——童子抬起头来,有礼貌地回答:“---------”

——“哎呀,他到什么地方采药了呢?”“天哪,我乘兴而来,真是太不巧了。”

——“回先生话--------”

——“噢?他到底在山的什么地方呢?能说的清楚点儿么?”“---------”

2.升华——说话

睁开你的眼睛(关音乐)

——你看到了那座座大山了么?你看见了那迷蒙的云雾了么?是不是这个样子的呢?

——说话练习:云海(发散:能把眼前的美景描述出来吗?)

3.吟哦——背诵

多么令人神往的人间仙境哪!在这儿生活在这儿隐居,真是自由自在,飘飘欲仙哪!望着茫茫的大山,起伏的山峰,想着正在深山中采药的友人。诗人贾岛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范诵——引诵——再引诵——学生情不自禁跟诵——全体高声吟诵

4.凝情——书写

带着一丝失望,带着一丝羡慕,带着对隐者那白云般高洁、青松般坚韧、童子般纯真的心灵世界的向往,诗人贾岛回到家中,挥笔写下了为后人广为传诵的这首诗《寻隐者不遇》。(坐姿、写字姿势)

四、巩固

——贾岛的诗刚写好,一位姓王的朋友正好来拜访他,看见贾岛坐在课桌前,快步走上去问:“贾兄啊,最近又有什么新作啊!”

——“王兄啊……”(生读诗)——“松下问童子,贾兄问了什么呀?”

——“只在此山中,是谁说的呀?”——“那么他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噢,原来把问话都省略了呀!妙哉妙哉!难怪人们都称‘推敲诗人’呢!”

五、拓展《剑客》

中国古代,文人其实都有当文官报国救世界的梦想。真正让他做了官,倒也未必是个优秀的管理人才,大诗人李白就是个好诗人却不是个当官的好料子。贾岛同样如此,大家请看:

——也有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