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推荐17篇)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
第一课时
1、 听歌曲《春天在哪里》,问:你想去哪里找春天?
2、 出示诗句“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说说什么意思。
3、 出示冰心奶奶改过的诗句“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板书课题,说说意思。问:冰心奶奶为什么不到其他地方去找春天,为什么不到游人多的地方去找春天呢?读课文。
4、 自读检查。选自己最想读的段落给大家听。再练读,反馈。(说喜欢读的理由,点字词,正音。)
5、 读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问: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走的句子。(生读,划句子,同桌交流。全班交流。)
6、 第一个问题大家解决得非常好。第二个问题: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原因是什么?理由是什么?为什么不拣儿童少处行呢?请你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边读,一边做上记号。你认为这里有个原因,用关键词写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什么,用关键词写出来。(学生找,再四人小组交流)
第二课时
1、 交流答案。a、儿童多处春光美b、儿童是朝气蓬勃的c、儿童是春天的使者d、冰心奶奶喜爱儿童e、儿童是最美的春光……
2、 出示句子: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处,就是儿童。
3、 你读了这篇课文,你对冰心奶奶有什么新的了解。
4、 出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走近冰心,去感悟冰心。
冰心《雨后》
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
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
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
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
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
把水花儿溅起多高。
他喊:“妹,小心,滑!”
说着自己就滑了一交!
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
嘴里说:“糟糕——糟糕!”
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
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
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
紧紧地跟在这泥裤子后面,
她咬着唇儿,
提着裙儿,
轻轻地小心地跑,
心里却希望自己
也摔这么痛快的一跤!
1959年6月23日
《雨后》是一首描写童稚举止、心态的诗,也是一支充溢着儿童情趣的欢乐的歌。它发表于1959年6月27日《光明日报》。这首诗的文采、格调,相较于她往昔被誉为“冰心体”的诗作,似迥然而异。
纸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
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来!
《纸船——寄母亲》赏析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21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人于游览横滨之后的第六天,在继续向大洋彼岸进发的海轮上创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绿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从吴淞口出发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时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怀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见母亲而病愈。这首诗就抒写了诗人思念母亲的深情。
诗的第一节从自己充满天真童心的行为——折纸作船写起,说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弃一张纸,留着它折叠成船,从船上抛到海里。看似平淡的四行诗,为感情的喷发作了铺垫。第二节写从船上抛出的纸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这种种去向,都不符合诗人诚挚的心愿。她“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可见她这种愿望的强烈、诚挚。至于希望那纸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诗人在这一节中没有明白说出,从而造成悬念,耐人寻味。诗人自然明白纸船是不可能流到母亲身边的,于是诗的第三节翻出新意。诗人遥想母亲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说这一想像还属一般的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就显示了诗人设想的奇特。那么,为什么要让母亲不要惊讶小船的入梦呢?诗人采用“卒章显其志”的方法,在诗的结尾点明想像中进入母亲梦中的纸船是她含着泪叠的,她祈求纸船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流到母亲的身边。这一结尾,是全诗的高潮所在。
怀念母亲的感情,比较抽象,写作时易流于空洞浮泛。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发就显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vv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作者冰心简介。由此引出她的“爱的哲学”,导入课题。
2、板书课题: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老师板画一个“月牙儿”,让学生由此说一个比喻句。
2、学生交流:弯弯的月牙儿像一把镰刀挂在蓝天上。
弯弯的月牙儿像一只弯弯的小船。
3、师:你为什么把月牙儿比作“镰刀”和“小船”呢?
4、生:因为它们之间很相似……
5、师:也就是说比喻事物和被比喻事物的特点应有相似性,这样写出来的比喻句才能起到进一步说明,表达效果生动有趣的作用。老师也做了一个比喻句:少年儿童好像春天的花朵,在祖国的怀抱里茁壮成长。这是把什么比作什么?学生交流。
6、师:冰心奶奶也这样认为,请大家朗读课文,把描写儿童和花儿的句子划下来,体会一下其中的意思,并在句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悟。
7、学生读书思考,边读边想,做好批注。
8、交流:
生一:“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就会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我觉得他们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勃勃生机。
生二:“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华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我觉得这几句也表现了海棠花的旺盛的生命力。
9、师:你从哪几个词句中体会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呢?
10、交流:
生一:我从“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这两个词句中体会到海棠花的多,由此我感觉海棠花生长旺盛,生气勃勃。
生二:我从“饱满”“烂漫”这两个词体会到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饱满什么意思?烂漫什么意思?)饱满是水分充足,长得旺盛;烂漫是亮丽,绽放得旺盛的意思。
生三:因为“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释放出来了!”所以,它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
生四:“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也能说明海棠花旺盛的生命力。
11、师:这个比喻句用“喷花的飞泉”比作什么?这使你觉得怎样?
12、生:这个比喻句用“喷花的飞泉”比喻成密密层层的海棠花,我觉得这样写让人感受到花的生命力旺盛,如同飞泉一样喷泻而出。
13、师:刚才这几位同学抓住“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饱满”“烂漫”等重点词句和生动的比喻句来体会了海棠花的旺盛的生命力。现在,就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段落,比比谁读得最好。
14、学生展示朗读。
15、阅读评价。课文又是怎样来描写儿童的朝气蓬勃呢?请同学们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悟。
14、学生交流:
生一:我觉得从儿童的多上能看出这一点。(请同学们把描写儿童多的词句圈出来,体会一下。)
生二:成千盈百。(什么意思?)成千上百,形容人很多。
生三:“飞涌”“一群接着一群”“涌流”“挤”。
生四:“座无隙地”“东一堆,西一堆”“无数”“一群一群”。
生五: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15、读了这些词语,我们感觉来颐和园游玩的孩子真多呀!如果只用一个“多”字,那效果会怎样?
16、生:如果只用一个“多”字,就会显得很单调,用上这些词语,让人对孩子多就感觉很真实。
17、看来,我们在读书时,要多留意词语的多样性,并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让我们的作文更生动。其实,写作文时,我们还可以运用生动的比喻句,请看这一句:“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18交流:
生一:用“魔术匣子”比喻颐和园,用“小天使”比喻儿童,这样写我觉得表现了儿童游玩时的热闹欢乐的气氛。
生二:用孩子喜欢的比喻句来写,让读者读起来感觉有趣。
19、师:通过学习,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冰心奶奶对花和儿童的热爱。那这篇课文主要是儿童,为什么还要用许多笔墨来写花儿呢?
20、交流:
生一:因为它们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写花的同时也就是要写儿童。
生二:因为作者要用旺盛的花儿来表现生机勃勃的儿童。
21、师:对,这就叫借花喻人,用花儿来表现儿童旺盛的生命力。所以,冰心奶奶用一句诗来表达就是“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22、生:游人不知道春天在哪里?只要选择儿童多的地方就能找到。
23、为什么这样说呢?
24、交流:
生一:因为儿童生气勃勃,有旺盛的生命力,代表了春天,所以,找到了儿童就找到了春天。
生二:因为儿童活泼好动,凡是春光明媚的地方,孩子们就会去那里玩耍,所以,就能找到春天。
三、作业布置
现在正是春天,请同学们走进春天,观察春天,赞美春天,用上有趣的比喻句,让作文更生动。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4
一、教材简析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是冰心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给世界爱和美”,这是冰心老人为“冰心奖”所作的题词,其实这正是冰心老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只拣儿童多处行》全文字里行间饱含了她对真爱和美的追求。这篇文章以欢快的笔调描写了生机勃勃的“赶春”的儿童和春天里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花儿,流露出作者对儿童的喜爱,对未来的美好希望,这篇散文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的诗歌;宛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宛如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全文读来令人十分欢畅!
这一单元的三篇文章,都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即:感受童心、感受儿童的世界、感受儿童的智慧。联系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一定的情感熏陶,这应该是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具体认知水平,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基础性的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6个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至第九自然段。
创新性的目标:
1、通过朗读、揣摩、讨论,联系具体内容体会文中一些重点语句的含义及写法的精妙。
2、在朗读、品味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感受儿童的朝气与活力,产生愉快的阅读体验,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朗读,联系具体内容去感悟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的爱与美
难点:引导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的生成,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感受。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需要将文中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特点及本班学生的特点,遵循“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在具体实施时,我想主要抓这样几个词语:
1、疑问。古人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逐步懂得在阅读中怎么思考,怎么发问,寻找作者的思路。
2、研读。阅读过程是学生在阅读时对课文相关信息的提取、加工、分析和处理,是对与课文相关的生活经历、认知经验的联想与沟通。本节课的设计着重让学生经历这种阅读的过程,让学生在扎扎实实的自主研读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在研读过程中,感悟真情,回味真情,体验真情。
3、对话。《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节课力求让课堂成为真诚对话的生命殿堂。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架设学生与文本之间交流的平台。使他们经历阅读的亲近、内化、超越的过程,感受与文本对话的充实。只有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不断感悟实践,才能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算分四步来实施:(一)激趣导入、(二)初读感知、(三)精读感悟、(四)拓展延伸
(一)激趣导入
1、课始,直接出示“儿童不知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这句诗,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准读好。接下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2、紧接着简介冰心,介绍这篇文章的一些写作背景,板书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指导学生朗读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这样设计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爱护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阅读中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迸发,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下学习。]
(二)初读感知
在初读感知这部分,我打算这样去实施:
首先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课文,提出要求:字字响亮,句句流畅。在此过程中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倾听,及时解决在朗读中的一些问题。学生初步读完后解决在初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接着让学生再读文章,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读、听,看看是不是比刚才有所进步了
在此结束后教师范读,让学生注意倾听,有没有和自己不一样的地方。然后指名单个读,想读哪小节就读哪小节。在此过程中,注意正音,及时理解生词,引导学生自我进行朗读评价。
[在这一部分,重点解决读通读顺,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时间,多一些机会,需要注意让学生带着目的或目标去读书,教师尽量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
(三)精读感悟
在学生读通读顺文章的基础上,细细品味文章。在这一部分我打算围绕两个问题来展开:1、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2、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
1、围绕第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写的是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把这些句子画下来。”找好后,小组内进行交流,展开讨论,提示学生如果发现不一样,要向同学请教,为什么找这句?理由是什么?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我们要把他们的这种个体差异转变为课堂中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让学生在小组成果汇报时,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文中这些句子很多,我想重点引导学生读好极具代表性的重点句段,去感受儿童的生机与朝气。]
2、①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
这一句的教学紧紧扣住“迎”、“挤”,点拨“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儿童很多很多?”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细细体会,感受儿童的欢声笑语。
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
太阳的香气息。”
这一句教学,首先引导理解“座无隙地”,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感受最快乐的活动去找感觉,反复朗读,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朗读评价,激励他们读好“闪着汗珠、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感受儿童的勃勃生机。
③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沿着
匆匆地往前跑。”
这一句话的教学,可以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感受,谈一谈该怎样朗读这段话。
[需要说明的是,这几句话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当然,文中还有许多句子也能说明冰心只拣儿童多处行,也需要适当的点拨、引导,我就不一一枚举了,我只是通过选择三个例句的重点指导、朗读,来说明我大体的教学思路。最关键的还在于课堂上根据学生所流露的他们的独特感受,灵活机动地去引导,那样课堂才能显示出生命的鲜活。只有在课前进行趋于周密的预设,课堂上才会呈现出不曾预约的精彩。语文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和激励学生独立探究,所谓书是自己读懂的,情是自己悟出的.一定要让学生自主经历阅读实践,让他们在读中思,在读中悟,上述教学构想中给学生明确了读书方向,有利于突破难点。]
在学生感受了儿童的多、儿童的生机后,紧接着切入本课的难点“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1、继续读刚才这句话
自由读,思考这个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可能会说“没有了儿童,就没有了太阳的香气息。”等等答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板书:儿童充满朝气
2、读好这句后,进行过渡:文中有一句话把儿童和花作比较,能不能找出来?
出示“只要管理得好
看着也快乐。”
自由读,找找看,花儿与儿童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旺盛的生命力、欢畅活泼、看起来很快乐)
课文哪儿写出了灿烂的春光?
出示“走进玉澜堂
喷花的飞泉……”
自由读,思考这里的海棠树与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密密层层、不留一点空隙、喷花的飞泉)指导学生读好。
[朗读、思考,再交流,是将学生的感悟在积累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和感受,锻炼他们的说话能力]
过渡:看到这么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不由得从心底发出赞叹,引导朗读“春光,
释放出来了!”
指导读出赞叹之情,提示“饱满、蕴藏、尽情、释放”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评价,朗读。在学生充分朗读、感受的基础上提问“现在你知道了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了吗?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儿童多处春光灿烂
3、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第七小节,看看能不能找出第三个原因。可以提示学生在第七小节里出现了几个“笑”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笑?让学生领悟,冰心她特别喜爱儿童。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喜爱儿童
[语言是极富弹性和张力的,因为有了思想渗透其中,语言已不再是一件外套,而是一个切切实实跃动着生命的鲜活的血肉之体。语文课堂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生命的对话,“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它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上述教学构想中,一方面组织学生围绕问题研读,从课文中汲取相关信息,另一方面唤起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向课文输出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话和交流,在真诚的对话和交流中,激发学生情感的火花,加深对文本的升华。]
(四)拓展延伸
这时,教师进行适当的小结,让学生从整体上对文章有个深层次的回顾:因为儿童多处春光灿烂,因为儿童充满朝气,更因为冰心奶奶充满了爱心,所以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出示冰心曾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是儿童,除了宇宙之外还是儿童。
引导学生读冰心的诗《纸船——寄母亲》,让学生自由读这首小诗,说说能从中看出什么?让学生明白,冰心对儿童充满爱心,同样她也爱她的母亲,爱星星,爱大海,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拥有一颗真诚的心,拥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生活是多么精彩。
最后出示巴金对冰心的一段评价,学生自由读。建议学生课后可以再去找找冰心的作品来阅读。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去拓宽学生学语文的渠道,课本仅仅是一小部分。让学生能感悟到这些文学大家的独特的人格魅力,由此能够乐于去阅读他们的作品,能够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有所触动,能够让自己做一个情趣高尚的人,我想就足够了。](云里飞)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5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会10个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思。
3、感悟课文的语言,感受冰心奶奶对充满活力的少年儿童的喜爱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三课时略)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配以相关图片及音乐)
2、谁能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体会到了冰心奶奶怎样的感情?
二、学习课文1-4自然段。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一找,画一画,哪些词语、句子,体现了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之情?画好了的同学和同桌说一说。
2、交流反馈,老师适时指导。
3、指导朗读。
(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2)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叽叽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三、学习课文5-8自然段。
1、下面就让我们继续学习5-8自然段,进一步体会冰心奶奶的感情。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5-8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她非常喜爱儿童,喜爱春天,再做上记号。
2、反馈交流,指导朗读。
3、指导朗读5、6自然段,体会冰心奶奶热爱春天的感情。师范读,男女生分读。
4、分角色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5、齐读课文,理解为什么说花儿和儿童一样?
6、讨论‘“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能找到春天?’
四、创设情景、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对冰心奶奶说些什么?
五、作业: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板书:
27 只拣儿童多处行
欢畅活泼旺盛的生命力新鲜美丽
喜 爱 儿 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五至九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和儿童的生机勃勃,体会冰心老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及所寄托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冰心奶奶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时,见到很多孩子。她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随着儿童,她来到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看到了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学生答后,板书: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2、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复习第一个问题,体现从整体入手。第二个问题也很重要,与结尾呼应。前面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确定的一个意见;后面则是实践的证明。)
二、讲读第二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交流。(很多孩子;谈笑、休息、游玩。)
(3)大屏幕出示第3自然段,引读。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读第4自然段。
(师引)既然知春亭畔座无隙地——(生读)“我们就沿着……”(师引)没想到,在转弯的地方——(生读)“总和……”(师引)“知春亭和园门口”——(生读)“大概是……”
(这段话是一个过渡,引读一带而过。老师的两处“引”,提示了“地点”。)
3、讲读第5、6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听录音朗读第5自然段。
交流,品读。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开得多而密:开满了、密密层层、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开得旺,生机勃勃:喷、飞泉。春天不可抵挡的力量。)
多媒体播放海棠花。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范读第6自然段。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她赞叹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怎样读,才能表达冰心奶奶发自肺腑的赞叹之情呢?
(3)小结。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奶奶在玉澜堂,果然看到了开得旺的海棠花,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感悟到春天的力量!
(讲读这两个自然段,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很清楚。读的形式选择得也比较恰当。)
4、讲读第7、8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冰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7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冰心的慈爱,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呢?
(1)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答后,板书:儿童活泼、花儿旺盛。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7、8两段。
(虽然思路和上面是相同的,但形式有一点儿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冰心奶奶在游览颐和园前,确定游览的思想: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么,她游览了颐和园后,她的感受怎么样?她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1、指名读。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定会找到春天的;儿童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儿童多处春光肯定美丽;儿童充满了生机,本身就像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春天。)
四、总结。
同学们,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她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不仅赞美了春光,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殷切的希望。
同学们,你们是人间最美好的春光,你们才是祖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高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5至9自然段。
2、读一些冰心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冰心“儿童就是一切”的爱的哲学,体会她对儿童诚挚的爱。
(这是一篇散文。以前也作过教材。文章中有记叙,有描写,又有直接的抒情。直接抒情有三个自然段,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是作者的所想,再细细地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安排是好的。)
(简评:徐伟健)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3、感受春天的美好及花儿和儿童的生机勃勃,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喜爱。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认真朗读,体会儿童和春天的花儿的生机勃勃。
三、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
四、教学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目标导入:
1、揭题,齐读课题。
2、复习。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个地方的景象吗?这两处地方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板书:儿童花儿
3、揭标。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两方面的内容的?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主要内容。
二、自主探究:
(一)1、学习第一部分——儿童。
要求: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儿童的句子,边读边体会,作评注。
2、学生自主学习。
3、交流。
(1)“……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一下子)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抓重点词句体会,指导朗读。
*练习仿照说一说。
(2)“……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积累人多的成语。
(3)配乐读第3小节。
(二)学习第二部分――花儿。
冰心奶奶一路就随着这群可爱的小天使走进了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一亮,瞧――
1、观看录像。
2、说感受。
3、轻声读课文第5小节,圈画出描写花开得旺的词句,边读边体会。
4、交流,指导朗读。
5、看着这一切,冰心奶奶也发出了由衷的感叹,齐读第6小节。读了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吗?
(指导学生结全已理解的生字词,联系第5小节边读边体会这句话,集体交流。)
(三)探究儿童和花儿的关系。
1、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文中有句话把花儿和儿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是哪句?
2、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小组里交流体会。
3、指导朗读。
4、补充阅读。
三、质疑:
课文学到这,还有哪些不懂的句子吗?小组交流。
四、点题结束:
1、同学们,当再有人问我们,春天在哪里?让我们大声告诉他,当你春游的时候,齐读第9小节。
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就一定会找到春天!
2、齐唱《春天在哪里》。让我们把冰心奶奶的话牢记在心间,跟着这群小伙伴一起去赶春吧。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6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教学重点:
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教学难点:
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8
课前交流
师:我知道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诗词,我们来玩个对古诗的游戏, 好不好? 我说上句,你们说下句。
开始!春眠不觉晓,——;碧玉妆成一树高,——;儿童急走追黄蝶——;儿童不解春何在,——;冰心奶奶反过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
师:还记得课文中冰心奶奶对朋友们说的话吗?
生(齐说):春游的时候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师:这一堂课,我们就跟着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请大家略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儿童多的地方。(板书:儿童)
(生边略读边画。)
二、扣读导悟,感知“儿童多”
(精读一、三自然段)
师:现在我们根据冰心奶奶的行踪来交流一下,你在哪些地方看到儿童多?
生:我在颐和园门口看到儿童多。
师:请你读一读,大家注意听,想想哪些词语突出了孩子多?
生: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从“成千盈百”这个词感觉到孩子多。
师:“成千盈百”什么意思?
生1:“成千盈百”就是成千上百,“盈”就是“满”的意思。
师:哦,人真多。还有谁想补充?
生2:我还从“闹嚷嚷”这个词感受到儿童多。
师:说说你的理解。
生2:“闹嚷嚷”是人多很嘈杂,人少就不能说是“闹嚷嚷”了。
师:你能根据生活经验理解这个词,真不错!还有谁来说?
生3:我还从“一群接着一群”“飞涌”感觉到孩子多。
师:是呀,孩子真多呀!你能将孩子多的场面读出来吗?
(生朗读并有意注意突出描写孩子多的词。)
师:这么多孩子,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就像什么?
生:就像是“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板书:小天使)
师:“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
生:“魔术匣子”比喻颐和园,小天使比喻儿童。
师:请把两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这样写你觉得怎么样?
生1:把孩子比作“小天使”,让我感觉这些孩子活泼可爱。
生2:我感觉冰心奶奶很喜爱这些孩子。因为冰心奶奶一点都不嫌孩子烦,觉得他们像“小天使”那样纯洁、可爱。
生3:我觉得这个比喻很有意思。
师:那让我们加入到这群孩子当中,读一读,体会体会当时的情景。
总结过渡:这情景实在有趣,冰心奶奶不由自主地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还有哪些地方描写孩子多的?
生:知春亭畔的儿童也很多。
师:读一读,总写知春亭儿童多的句子。
生:“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师:“座无隙地”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座无隙地”指没有地方坐,形容人很多。
师:文中怎样具体写儿童多的?谁来继续读,大家想一想这些孩子在干什么?
生:分别读第三自然段的下面三句。
师:知春亭畔的孩子真多呀,他们有的……有的……还有的……(师引生答)。
师:下面我要请三位同学通过读来展现知春亭孩子们的不同状态。你想加入到哪群孩子中?大家也有任务,我们一起读总起句。一起融入到这群孩子中去。
师:看到你们这么开心,我心里特别高兴。你看着这群孩子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这些孩子很快乐,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生2:我觉得这些孩子自由自在的,真快乐。
生3:我觉得这些孩子无忧无虑。
总结过渡:看到如此无拘无束尽情玩耍的孩子们,冰心奶奶怎么忍心打扰呢?还是继续往前走吧?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到孩子多。
生: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
……
三、以读促悟,感受“春光美”
总结过渡:春天的颐和园成了儿童的乐园,儿童的世界,儿童的海洋。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找到了春天吗?
生:找到了。
师:在哪儿?
生:在玉澜堂的院落里。
师:赶紧去看看,读读第五自然段。
师:是什么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用自己的话简洁说一说。
生:是几棵大海棠树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
师:能不能回答完整点。
生:是几棵开满了花的海棠树让冰心奶奶的眼睛突然一亮。
师:这几棵海棠树的花儿开得怎样?(板书:花儿)
生:花儿开得很多。(板书:多)
师:你从哪儿看出花儿多的?
生1: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
生2:我觉得花儿开得很旺盛。(板书:旺)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9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体现了冰心对春天、对儿童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体会这一种感情,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紧扣一个问题进行自主学习。
一、在引出课文中心句: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后质疑“为什么说只拣儿童儿处行是一定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二、在读悟中体会作者用词的特点,联想的作用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通过读悟,让学生放飞心灵,充分想象,体验课文语言之美,领悟课文所表达的人与自然合一的意境美。《只拣儿童多处行》一文的教学中,我抓住儿童和花儿两个重点,引导学生品味有关文句。学生经过认真研读,产生了很深的感悟,如:常人眼里的“顽童”,在冰心奶奶的眼里是“小天使”,她心中的儿童是多么活泼可爱!“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儿童身上潜藏着如此巨大的能量,这是冰心奶奶对儿童的希望。学生对海棠不是很熟悉,对第5节的学习有困难。所以,当学生说到玉澜堂的大海棠。我相机出示海棠图片,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目光。然后让学生结合图片,品读文字。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享受中更深刻地感受春天的美好。再结合冰心说的“儿童和花儿一样”,从而体会冰心对儿童的喜爱与寄予的希望。“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多么强烈的对儿童的挚爱啊!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评、鉴赏,冰心老人对儿童的一片赤诚之心深深打动了学生的心。
三、延伸。在冰心奶奶的眼里,儿童就是小天使,儿童就是太阳,儿童就是花儿,儿童就是春天。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是啊,冰心奶奶爱儿童,她曾说:“世界上最美好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其实,冰心奶奶不仅爱儿童,她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她常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已永远地镌刻在她的墓碑上。爱,是冰心作品的灵魂。巴金曾说:一代代青年读了冰心的书懂得了爱,爱星星、爱大海、爱祖国、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希望年轻人都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诚的爱心。推荐作品及网站。
本堂课的设计层次分明,从中心句展开教学,最后到中心句,深化学生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并都是在有了明确的目标下展开学习的,让学生自由展示自己,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这样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在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淡对学生回答的“亮点”缺乏赞赏的评价,。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0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作家冰心的一篇散文。作者以优美的笔触介绍了自己春日里到颐和园去游览时关于儿童的见闻和感想。这篇散文曾经入选了人教五年级大纲版教材、苏教五年级和冀教四年级的课标教材。
拿起这篇教材,我反复读了四遍,逐渐随着作者在脑海中出现了作者笔下描绘的动态画面:春日的一个下午,一大群孩子从颐和园门口往外“飞涌”,知春亭畔,到处是来游玩的孩子,他们在说着笑着跑着闹着;玉澜堂院内大片海棠花在盛开着;我和孩子们聊天,讨论海棠花因为开的旺盛而美丽。
这动态的画面被“作者看到颐和园游玩的孩子而产生的心绪变化”连接起来:看到门口的孩子挤出来,“我”想到了“游人不解春何在,只见儿童多处行”,便从门口挤进去到了知春亭;在知春亭仍然看到了很多孩子,已经是坐无隙地,于是走向玉澜堂,在那里看到了满院的海旺盛棠花,感慨之下拉住孩子们聊海棠的美;从孩子们的话,想到了春天的花儿和儿童一样欢畅、活泼、生命旺盛,想到了春天里,儿童和花朵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
读着冰心的文字,内心涌动着一些什么,又表达不很清晰。于是,再次走进作者的文字,进行了细细的咀嚼、品味。
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有很多孩子们从颐和园的门口跑出来。这一自然段中的如下几个词引发了我的注意:成百盈千、闹嚷嚷、挤、大魔术匣子、飞涌、小天使。孩子多,说“成百上千”不就可以了么?为什么还要说“盈”?汉语词典内,盈解释为“满、往外溢”,作者在这里用“盈”想强调什么呢?联系下面的飞涌,我想到了一个动态。整篇文章,作者是在赞颂春天里无限的生命力。“盈”,使得这个概写的数字也成了动态的,与下面的“闹嚷嚷、飞涌”联系在一起,为我们介绍了一个动态的画面,联系下面的文字,我想,这是在为表达“春天的欢畅、生命力旺盛”作铺垫,或者想说明:这个时候,作者已经被孩子们的热情所打动了。不是吗,作者多么喜欢这些孩子们呢,说他们是“从大魔术匣子里飞出的小天使”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把颐和园比作“大魔术匣子”,把孩子们比作“小天使”——颐和园的大门一打开,变幻出了无数让作者喜欢的惊喜——漂亮的可爱的充满活力的儿童!
看到了孩子们,想到了我们这些成人倒是有些愚钝了。第二自然段,作者改换诗句,“有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自嘲意味的改换,表达了对儿童聪明活力的爱意——于是,我们“笑”、“迎”、“挤”,这都是因为作者对儿童的喜欢,希望融入他们中间。
第三自然段,作者详细介绍了在知春亭畔活动的孩子。首先是孩子们多了,多到了“座无隙地”,任何可以坐的地方都挤满了孩子。读者这些文字,除了进一步感受到了儿童多,我关注了跟孩子们“叽叽呱呱、说着什么、笑着什么”相联系的“各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是一幅动态的、有声有响的活泼画面。作者细致观察到了孩子们鼻尖上“闪”着的汗珠,我想那汗珠一定是晶莹的,是活力的闪现;“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这句话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一是“喷发”,我想,这是作者在强调孩子们身上散发着太阳的气息,用“喷发”则在进一步表现春天的活力是藏不住的,孩子们表现出来的活力是藏不住,而且这活力旺盛的很,强劲的向外发散着,表现着,联系后文的“开的旺”,作者在这里用喷发的意图,仍然是为后面的“旺盛”做伏笔;再一个是“太阳的香气息”,作者嗅到了吗?我理解这是作者的想象,因为对充满生命活力的儿童的喜爱而产生的想象——八九点钟的太阳,怎么不让人觉得他们在“喷发着香气息”呢?在这段,我还特别关注了“红领巾、鲜红的队旗”,这是时代背景的产物。作者深深的热爱祖国,儿童是祖国的希望,红领巾、队旗,祖国未来的象征。作者在这里写到红领巾、队旗,已经自然地把活力的儿童、旺盛春天、祖国的希望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寓意很深刻了。
第四自然段仍然是对孩子们的介绍,应当属于一个过渡了。接下来,在第五自然段和第六自然段,作者开始写花。“从树枝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可见花开的旺盛。这里,作者用了一个比喻句“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前面写了一个“喷发”,这来用了一个“喷花的飞泉”,花朵像是“喷”出来的,可见其生命力的旺盛和强劲,“飞泉”则说明了这花是在不断的像飞泉一样的开放着,开放着,没有间歇。作者用这样的“喷、飞”,是下面的“这样饱满、烂漫”、把“一冬天蕴藏的力量和精神,都尽情的释放出来”联系着的,蕴藏了一冬天,积蓄了多少力量和精神呢?春天来了,就好像魔术匣子打开了,这精神和力量早就想“飞出去”。怎么能不“喷、飞”?到这里,内心涌动的东西,终于可以清晰的表达一下了——春的活力在释放,不间断的、尽情的释放。这样的春天,这样的话,怎么不惹人喜爱呢?
下面的第七自然段的聊花、第八自然段议论,是作者对看到孩子们、看到春天、看到春天海棠花的综合感受的表达。作者的议论,我首先关注了这样的几处文字:“管理的好”、“春天的感召”、“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花儿需要浇水施肥,儿童需要良好教育,这就是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恰逢春天;儿童和花朵一样欢快、旺盛的成长。在春天里,花儿因快乐在绽开笑脸,儿童因快乐欢唱活泼;这是他们“自己快乐”,而作为爱春天、爱花朵和爱儿童的人来讲,看到这欢乐的花、欢乐的儿童怎么能够不快乐呢。于是作者说“别人看着也快乐”——这就是本文的主旨:春天,花朵,像花朵一样的儿童是快乐的,充满活力的;他们是惹人喜爱的,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内心产生了极大的快乐。
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年5月6日的《北京晚报》,当时,三年自然灾害刚刚结束,祖国迎来了经济复苏的春天。在祖国的春天里,儿童在快乐的成长,祖国充满了希望,作者为此而感到欣慰、骄傲。
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下来,感觉自己内心涌动的东西总算随着上面的文字清晰起来。再读全文,我的头脑里面深深的呈现了这样的典型镜头:春天的阳光下,身躯喷射着太阳香气息在小天使,在尽情喷射着的海棠花飞泉中,快活的飞着,飞着,我陶醉在这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春景之中,快乐着,自豪着,同时,作为一个教育儿童的工作者,我也隐约感到了自己肩头的责任。
一处质疑: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座无隙地”用上了“座”,我想到了一个问题,到底是该用“坐”还是用“座”?“座无隙地”,指得是座位上面没有隙地;“坐无隙地”连个可坐的空隙都没有了。那么,这里到底是强调没地方做了,还是说,所有有座的地方都座了孩子?两者虽然都有强调人多的意思,但是,一个是写实,一个是强调人多。如果作者这里想强调人太多了,我想是否还是用“坐”会更好一些呢?
原文:
只拣儿童多处行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几扇大红门,就像一只大魔术匣子,盖子敞开着,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关不住的小天使。
这情景实在有趣!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反过来也可以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我们笑着下了车,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着红领巾的,把外衣脱下搭在肩上拿在手里的,东一堆,西一簇,唧唧呱呱地,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香气息。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着树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会神地看小人书。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骀荡的东风里哗哗地响着。
我们站了一会,沿着湖边的白石栏杆向玉澜堂走,在转折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园门口大概是他们集合的地方,太阳已经偏西,是他们归去的时候了。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突然地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我们在花下大声赞叹,引起一群刚要出门的孩子,又围聚过来了,他们抬头看看花,又看看我们。我拉住一个额前披着短发的男孩子。笑问:“你说这海棠花好看不好看?”他忸怩地笑着说:“好看。”我又笑问:“怎么好法?”当他说不出来低头玩着纽扣的时候,一个在他后面的女孩子笑着说:“就是开得旺嘛!”于是他们就像过了一关似的,笑着推着跑出门外去了。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使出浑身解数,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着也快乐。
朋友,春天在哪里?当你春游的时候,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2
一、课文的题口“只拣儿童多处行”是什么意思?
。
二、读下面的—段话,根据拼音写词语。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huān chàng( )活泼地,以wàng shèng( )的生命力,shū zhǎn( )出新鲜美丽的sì zhī( ),使出浑身xiè shù( )。
三、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著名的儿童作家冰心奶奶。请你根据搜集的资料制作一份有自己特色的作家卡片。
冰心,原名谢婉莹,……
四、比一比,再组词。
拣( ) 壤( ) 魔( ) 堂( ) 畅( )
炼( ) 嚷( ) 摩( ) 棠( ) 杨( )
五、读下面的句子,解释画线词语的意思。
1.知春亭畔已是坐无隙地! ( )
2.海棠花开得正旺。 ( )
3.他们使出了浑身解数。 ( )
六、填空。
1.“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扇大红门,就像 , , 。这句话把孩子们比作 ,可见孩子们 ,表达了冰心奶奶 。
2.“这繁花开得从树枝到树梢, ,阳光下就像 。”这句话用 来比喻 ,可见海棠花 。
七、课文按地点的转换,分别写厂 、 、 、 等儿童的多,以及看到几棵大海棠树,感悟到春的力量,也感悟到 。
八、看拼音,写词语。
tiāo jiǎn yí hé yuán wàng shèng huān chàng hǎi tang
( ) ( ) ( ) ( ) ( )
九、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 )的颐和园 ( )地观赏
( )的知春亭 ( )地聊天
十、填空。
对,就是开得旺!只要 ,给它适时地 ,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 ,以 ,舒展出 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 。
十一、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冰心会见佤族小画家张可
最近。云南省9岁的佤族小画家张可赴京参加全国少年儿童绘画、书法、摄影大奖赛决赛。她以当场作的国画《妈妈快来呀》得到评委们的一致赞赏而荣获优秀奖。
遵医嘱在门上挂了“谢绝会客”牌子的9l岁老作家冰心很高兴地会见了张可。张可听父母讲过,冰心奶奶德高望重.是少年儿童的知心朋友,但进入了冰心奶奶家,站在书桌旁总还是有些紧张、拘束。冰心奶奶伸手把张可拉到身边,抚摸看她的手嘘寒问暖。冰心奶奶还回忆起在昆明生活的日子,说她就住在螺峰街,连着张可的家北门街.应该算是街坊邻居了。张可感到冰心奶奶的手是那样温暖.目光是那样慈祥,一下子消除了陌生感,便把头凑过去甜甜蜜蜜地亲了亲冰心奶奶的脸。
冰心高兴得笑了起来。对张可的爸爸妈妈说:“孩子还小,应该让她自由发展,不要过分施加压力,要给她玩耍的时间。”这时,张可拿出一幅自己画的国画《雏鸡图》,送给了冰心奶奶。她的心愿是祝冰心奶奶像童年时候一样,永远快乐。
那9只毛绒绒的、活泼可爱的小鸡仿佛在冰心奶奶的眼前跳跃起来,她一边开心地笑。一边夸奖道:“画很好!”接着招招手把张可的爸爸妈妈拢了过来,说:“你们从云南来的很不容易。来,我们合个影吧。”
照过相后。冰心奶奶又挥笔书写了“张可小朋友.愿你像一朵野花一样,在阳光下自由地生长!”的题词,送给张可。
1.冰心奶奶是在什么隋况下会见张可的?
。
2.张可为什么要把自己画的《雏鸡图》送给冰心奶奶?
。
3.冰心奶奶给张可的题词。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愿望?
。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3
焦溪中心小学 牟文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五至九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春天和儿童的生机勃勃,体会冰心老人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及所寄托的希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冰心奶奶的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冰心奶奶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时,见到很多孩子。她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随着儿童,她来到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看到了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学生答后,板书: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2、冰心奶奶要到颐和园去,怎样确定自己的游览路线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复习第一个问题,体现从整体入手。第二个问题也很重要,与结尾呼应。前面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确定的一个意见;后面则是实践的证明。)
二、讲读第二段。
过渡:冰心奶奶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了颐和园,去了知春亭畔和玉澜堂,她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这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这堂课学习的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1)自读,思考:在知春亭畔冰心奶奶看到了什么?
(2)交流。(很多孩子;谈笑、休息、游玩。)
(3)大屏幕出示第3自然段,引读。
(师引)“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生读)“座无隙地!女孩子……”(师引)“也有些孩子——(生读)大概是……”(师引)“湖面”——(生读)“无数坐满儿童……”
(这样引读,主要是提示学生注意领悟这段话之间的内在联系。)
2、引读第4自然段。
(师引)既然知春亭畔座无隙地——(生读)“我们就沿着……”(师引)没想到,在转弯的地方——(生读)“总和……”(师引)“知春亭和园门口”——(生读)“大概是……”
(这段话是一个过渡,引读一带而过。老师的两处“引”,提示了“地点”。)
3、讲读第5、6自然段。
过渡:迎着儿童的涌流,冰心奶奶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她看到了什么?
(1)听录音朗读第5自然段。
交流,品读。这几棵海棠开得怎么样?(开得多而密:开满了、密密层层、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开得旺,生机勃勃:喷、飞泉。春天不可抵挡的力量。)
多媒体播放海棠花。
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2)范读第6自然段。提问:看着这些海棠花,冰心奶奶忍不住赞叹。她赞叹什么?
指导朗读。这两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怎样读,才能表达冰心奶奶发自肺腑的赞叹之情呢?
(3)小结。
“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冰心奶奶在玉澜堂,果然看到了开得旺的海棠花,感受到了浓浓的春意,感悟到春天的力量!
(讲读这两个自然段,采用了由部分到整体的教学思路,很清楚。读的形式选择得也比较恰当。)
4、讲读第7、8自然段。
过渡:冰心奶奶正在赞叹春光和春天的力量的时候,孩子们围聚过来了。冰心奶奶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交谈。交谈的情景是怎样的?
(1)自读第7自然段。
(2)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3)指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冰心的慈爱,女孩的忸怩,男孩的爽朗。)
过渡:看着开得正旺的海棠,看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冰心奶奶又想了些什么呢?
(1)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
(2)交流,并进一步讨论:花儿和儿童有哪些共同点?(需要人培育;活泼、生命力旺盛;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风采;给别人带来欢乐。)
学生答后,板书:儿童活泼、花儿旺盛。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方式,朗读7、8两段。
(虽然思路和上面是相同的,但形式有一点儿变化。)
三、讲读第三段。
过渡:冰心奶奶在游览颐和园前,确定游览的思想:游人不知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么,她游览了颐和园后,她的感受怎么样?她最想告诉大家什么?
1、指名读。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定会找到春天的;儿童有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儿童多处春光肯定美丽;儿童充满了生机,本身就像充满希望与力量的春天。)
四、总结。
同学们,冰心奶奶在这篇文章中,详细而又真实地记录了她在游览颐和园的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想。不仅赞美了春光,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儿童的喜爱之情和殷切的希望。
同学们,你们是人间最美好的春光,你们才是祖国的春天。让我们一起高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
五、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5至9自然段。
2、读一些冰心的文章,进一步了解冰心“儿童就是一切”的爱的哲学,体会她对儿童诚挚的爱。
(这是一篇散文。以前也作过教材。文章中有记叙,有描写,又有直接的抒情。直接抒情有三个自然段,这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弄清是作者的所想,再细细地品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安排是好的。)
(简评:徐伟健)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4
第一课时(课前交流找春天)
一、对比导入,走近文本
1、导入:
是啊,春天到了,你们是这样去找春天。古人又是怎么找春天呢?有位诗人曾写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课件呈现)
2、猜诗句的含义,理解“拣”字。
3、冰心奶奶确是这样找春天的,引出冰心――出示并诵读“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
4板书课题,质疑:冰心奶奶为什么要这么改呢?
5、初读课文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想想冰心奶奶来到那些地方?
6、梳通写作顺序,练读难读的句子。
二、走进春光,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
1、走近冰心笔下的春天,快速阅读找到描写春光的文句。
2、指名读,课件呈现描写海棠花的段落,自由读。
3、思考:哪些词句让你的眼睛也突然为之一亮?
4、交流,顺机进行朗读指导。
5、提升点拨:这如飞泉般的海棠花喷发出的是什么呢?
(预设:喷发出春的气息,春的活力,无限的春光……)
6、引读第6小节“春光,竟会这样饱满……都尽情发挥出来了!”
7、出示画面,音乐声中诵读并积累文句,齐读第5、6小节。
三、走近儿童,感受天使的无限活力。
1、形成研读主问题:春光竟会这样饱满,这样烂漫!这样饱满,这样烂漫的难道仅仅是春光吗?静静读课文,划划句子,写写自己的理解。
2、交流,呈现文句1(第1自然段)
①读句子
②交谈:你感受到什么?从哪些字词上体会到的?
③诵读
3、交流,呈现文句2(第3自然段)
①指名读→自由读
②感受到什么?
③引读:
他们是那么活泼、那么可爱、那么朝气蓬勃,难怪作者看到他们,会说――“一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④这群天使,身上喷发出太阳的气息,还喷发出什么呢?
⑤预设:喷发出春天的生机,喷发出生命的活力,喷发出儿童的朝气,喷发出光明与希望,喷发出无限的快乐……
⑥提升:儿童与春光共同喷发的是什么?
喷出的是热情,喷出的是希望,喷出的是勃勃生机,喷出的是生命的活力。
⑦难怪春光会因此而更加饱满、烂漫!齐诵第6小节
四、走进春光与儿童的交融点,感受冰心对儿童的爱。
1、多么活泼的孩子,多富生命活力的儿童啊!不知是他们在召唤春天,还是春天在召唤他们,难怪冰心奶奶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引读第8小节“花也和儿童一样,……别人看着也快乐。”
2、如此旺盛的海棠花,如此朝气蓬勃的孩子,怎能不使冰心奶奶发出如此深情地赞叹呢?――引读同上。
3、拓展写话。
4、交流提升,随机板书,回应课始质疑。
5、引发新的阅读期待
第二课时
内容安排:进一步积累语句,明晰布局谋篇的方法;拓展文本,感悟冰心博爱的心怀——爱自然、爱人类。
教学过程(略)
教学理念:
凸现语文本体,努力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整合。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评、诵读、积累和运用等语文实践中,引领学生走进春光—走近儿童—走向儿童与春光的交融,真切地感受春光的生机和儿童的活力,获得心灵的感悟和启迪。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联系文境,学会6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词语的意思。
2、潜心会文,静心涵泳,感受春光的烂漫、儿童的活力,感悟冰心对儿童的爱。
3、融情体验,品评赏析,有感情诵读并积累优美的文句。
教学重点:感受春光和儿童无限的生命活力,体会冰心奶奶对儿童的无限热爱。
教学难点:寻找春天与儿童的精神共交点,感受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或小黑板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5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绳子,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这句诗的意思。
4、通过朗读训练,感受到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令人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儿童不解春何在”的意思,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春天的花儿和儿童是那么生机勃勃,那么令人快乐。
教具准备:
光盘、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出示春景图:谈话:每年春天,我们都要去春游。谁能给大家描绘一下春游时的情景?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关于春天的文章。
2、板书课题:22 只拣儿童多处行
3、简介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她的作品大多书写童心的纯真和母爱的深挚,情真意切。
4、读题质疑:题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明确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顺句子,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指名读词语
3、学生质疑。
联系上下文理解:座无隙地 忸怩 烂漫
查字典理解:成千盈百 儿童不解春何在 使出浑身解数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指名分段读文,思考: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画出表述作者行踪的词语。
2、交流画出的词语。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边 玉澜堂
3、安作者游览路线,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2):我们迎着儿童的涌流,挤进颐和园去赏春。
第二段(3-4):我们在知春亭畔和湖边看到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
第三段(5-8):我们在玉澜堂的院子里,与孩子们共赏开得正旺的海棠花。
第四段(9--):我的感想,告诉人们春游时,“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4、练习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练习
1、写字指导。
2、学生描红,临写。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过渡导入
1、提问:“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是什么意思?“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2、指名回答。
3、抓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提问:课文中写了哪些地方儿童多?
根据回答板书:颐和园门知春亭畔湖边玉澜堂院里
4、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儿童多的地方“找春天”!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画出表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门内即出来,就像从一只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
3、说一说这句话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在下面画上记号。
成千盈百闹嚷嚷挤飞涌出小天使
4、指名读然后齐读。
5、完成课后练习5第一小题:这句话用“魔术匣子”比喻什么?“小天使”比喻谁?这样写你觉得怎样?
学生回答。
6、教师引读第二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段
1、这一段与第二段一样,也是些许多儿童在热热闹闹地赶春。我们应该怎样来学习呢?
2、学生按照上述步骤自学课文。
(1)自由读,画出表现“儿童多”的句子。
(2)交流画出的句子,并说说应该扣住哪些关键词语来读。
出示句子:
我们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无隙地!
……东一堆,西一堆,叽叽喳喳,也不知说些什么,笑些什么,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散发着太阳的香气息。
湖面无数坐满儿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荡漾,一面一面鲜红的队旗,在东风里哗哗地响着。……在转弯的地方,总和一群一群的孩子撞个满怀,他们匆匆地说了声“对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
(3)反复朗读这些句子,读中感悟。
(4)学生畅谈体会。
三、小结
刚才,我们随着冰心奶奶一道去颐和园寻找春天,我们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呢?(颐和园门口儿童多,知春亭畔儿童多,湖面儿童多,湖边儿童多)可能是儿童欢快活泼的身影把春天遮住了吧,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春天。春天到底在哪里呢?让我们下节课到玉澜堂去看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过渡
这节课,我们继续寻找春天。
二、学习第三第四段。
1、自由读第5自然段,提问: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春天在哪里?
2、指名回答:春天在玉澜堂的院落里,在玉澜堂庭院的几棵大海棠树上。
春天是什么样子?
出示句子,学生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
走进玉澜堂的院落里,眼睛一亮,那几棵大海棠树,开满了密密层层的淡红的花,这繁花从树枝开到树梢,不留一点空隙,阳光下就像几座喷花的飞泉……
3、完成课文后的练习5(2):这句话中用“喷花的飞泉”比喻什么?这使你觉得怎么样?
4、学生交流。
5、教师范读第6自然段。
学生圈出关键词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6、指名尝试背诵。
7、指名读第7自然段。分角色读。
8、教师范读第8自然段。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9、提问:“朋友,春天在哪里呢?”你有没有新的发现?
指名回答:春天在儿童多的地方!春天在儿童身上!
教师引读课文。
10、齐读第四段。
(1)进行句式变换,理解句意。
(2)出示句子:
当你春游时,记住“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你能把句子换个说法,不改变愿意吗?
学生练习,并且读句子.
11、完成课后练习5(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
12、学生讨论交流。
13、练习背诵第7——9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7——9自然段。
2、默写词语。
板书:
只拣儿童多处行
颐和园门
知春亭畔
湖面湖边 儿童到处总是春
玉澜堂
花儿——儿童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6
孙志凤
教学目标?
1.能分辨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2.学会“颐”“匣”“纽”“旺”“肢”5个生字,理解“成千盈百”“座无隙地”等13个词语的意思。?
3.领会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珍惜美好春光,珍惜少年时代,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
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辨课文第1、3、5自然段中作者的见闻和联想,体会联想的作用。?
难点: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录音、灯片。?
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2.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
(2)讨论:按地点的转换来写。?
①找出课文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路过颐和园,知春亭畔,玉澜堂。)?
②给课文分段。?
(3)自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生字新词。?
3.检查自学情况。?
(1)正确书写带点的字。?
颐和园:左边不是“巨”,有7笔,书空。?
(2)读准带点的字。魔术匣(xiá)子。?
(3)理解词语,先解释带点的字。?
成千盈百:盈,超出。形容极多。?
座无隙地:隙,空隙,空闲。全坐满了,没有一点空的地方。?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1、2题。?
(2)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第1、2、3段,分辨事物和联想。?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一段。?
(1)听录音。
(2)分辨第一自然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用划出联想,用“——”标出见闻。全班讨论、交流。?
(3)自由读课文,划出你最喜欢的一个句子。交流,说说理由,品读,体会。(特别是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想象奇特,使人惊叹不已。)?
(4)理解两句诗的意思:①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②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先解释:“解”“何在”“拣”的意思,再说说自己对两句诗的理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读第3自然段,找出作者联想的句子。(个个鼻尖上闪着汗珠,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理解这句的意思。(形容小朋友充满了活力。)?
(2)这一段还怎样写儿童的神态动作?找出来读读议议。?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找出联想的句子,反复读,体会联想的作用。?
(2)熟读第6自然段。?
(3)为什么说“花也和儿童一样”??
4.总结。?
(1)配乐朗读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四段,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2.完成练习。?
(二)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第四段。?
(1)齐读第9自然段。?
(2)把“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这个双重否定句换一种说法。?
(3)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
2.领会中心,全文总结。?
(1)完成课后第3题,领会文章中心思想。?
①这篇课文重点写春还是写儿童?(两者都写了,相互交融。)?
②第(1)、(3)都停留在表面,只有(2)才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
(2)放重点段朗读录音,训练朗读。?
3.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上第4、5题。?
(2)选做题:作业本上第6题。
《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预案 篇17
《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冰心奶奶所作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这篇文章宛如一首诗,一首吟诵蓬勃生命力的诗;犹如一幅画,泼洒生机和快乐的油彩画;恰似一首歌,歌唱着鲜花与少年,歌唱着爱的主旋律。怎样才能让学生通过阅读,浸染于这浓郁的爱意?几年来,我三次带班教学这篇课文,一次又一次地研读课文,一次又一次地更改思路,让这段追寻“爱”的旅程格外艰辛。通过实践与借鉴反思,我不断调整教法,循着“品读——析读——活读”的路线,寻找到一条从“爱心”到“童心”的幽径,将目标从“学课文,悟爱心”转变到“读课文,悟表达”,将教学转变到读写结合的新思路。本文试通过课文第一段的教学实践及反思来回溯教学行为,以求教于方家。
初教:回首向来萧瑟处
第一次教学,我从课文内容入手,试图以关键词句为突破口,品读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谈感受”来领会冰心表达的无限爱意。
第一次教学: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课文的一到四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句子写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
生:我从这句话知道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生读)“从香山归来,……小天使。”
师:大家想想,从这段话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儿童多?
生:我从这些词语可以知道儿童很多:成千盈百,说明儿童很多;闹嚷嚷,只有人多才会闹嚷的。
生:从“挤”也可以看出儿童很多。
生:飞涌、一群接一群也是写儿童多的。
师:大家的眼睛真亮!在这里,冰心把儿童比作了一个个小天使,在你的想象中,天使是什么样的?
生:天使是纯洁的,冰心奶奶把儿童比作天使,说明她很爱孩子们。
师:说得真好!齐读这段话,让我感受到冰心奶奶对你们的爱。(生读课文第一段)
教学结束后,我在备课笔记上写下了这样的反思:面对这样充满慈爱的文字,学生为什么一点都没有激动的感觉?通过一问一答,学生固然知到了冰心奶奶对儿童充满爱意,可这样的爱意于当下的孩子又有何干涉?他们的朗读虽然能做好技术的处理,读得入腔入调,但文字还是文字,孩子的心与课文的情隔着一层,到底为什么?是不是对这些重点词语的敲打还不够?
再教:他人金针终难度
问题是留下了,但自己也说不清个中缘由。第二次又带五年级,寒假备课时我就很费了一番心思,反复研读课文不说,还找来一些名师的教学实录认真学习。通过反复揣摩师生对话,极力还原教学现场,我发现第一次教学之所以失败,责任完全在我,教学视野中没有学生,只有教材、目标,完全靠问题牵引着学生读教材,猜答案。所谓品读,只不过是通过猜谜的方式将答案交给学生,再通过虚假的朗读表演展示教学效果。学生没有真正走进文字,只是围着文字转了一个圈,哪里会体会到冰心奶奶那从内心深处涌起的慈爱之情!我决定借鉴名师的教学,启发学生通过教师的“反读”文本真切地体会冰心奶奶的爱。
第二次教学:
师:人们常说,儿童是天使。请看课文第一节。那位小天使愿意读一读?
生:我来读(读得比较流畅,也有表现力)。
师:你们听老师来读一读,然后大家评一评。(像“散戏似的”,读出那种散漫,“闹嚷嚷”,读出那种嘈杂,“挤了出来”,读出那种粗野。)
(有学生笑起来,甚至有调皮的学生做鬼脸。)
生:这不像小天使,这是一群令人讨厌的孩子。
生:我感觉这群孩子乱哄哄的,就像当年侵入北京的八国联军。(生大笑)
生:这样读冰心奶奶肯定不愿意的。(笑)
师:你来当一下冰心奶奶,读一读好吗?
生:读得很投入
师:其实,课文的文字是活的,它有声音、有色彩、有动作,更重要的是它有感情,儿童就是“小天使”。“小天使”在你们的想象中是什么?
生:有着洁白的翅膀。
生:天真、活泼、圣洁、可爱……
师:是呀!偌大的颐和园就像一个充满神奇魅力的魔术匣子,从中飞涌出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小天使。多么美丽的图画,多么美妙的场景,多么可爱的孩子,再来读一读这一节。
生读……
教学结束,我并不满意,名师成功的教学个案显然并不能直接移植在我的课堂。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冰心奶奶的爱,我故意把这样一段充满慈爱的文字读得支离破碎,用的是写作手法中的反衬手法。可是这样的文字并不复杂,之前已经有一位同学读得比较好,这就证明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能够理解这段话。老师这样的范读,充当反面教材,显得做作不说,最终也只能使学生的阅读停留在较低的层次:只见文字,理解文字表层的意思。学生虽然能通过自主品味文字体会到冰心奶奶的无限慈爱,但未能潜入文字深处,与作者的心灵碰撞,擦出火花。这次教学,又留下了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