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推荐8篇)

2023-03-22 11:37:01教案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推荐8篇)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1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考虑到课文的脉络,结合新课程标准,我在这堂课中竭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 训练和感悟并举。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一点,抓住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理解,然后学习三位名人的事例来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学习李时珍这一片段时,我先叫学生先自读课文划出表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这一问题的提出,我真意想不到学生理解得这么透彻。一个学生找了:“翻山越岭,走了大半个中国。”他从“翻山越岭”体会到艰苦,从“走遍大半个中国”体会到路走的多,从中体会到李时珍持之以恒。另一个学生说:“我也谈走遍大半个中国,在明代,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李时珍走了大半个中国,我想他肯定花了很长的时间,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能脚磨出了血泡,可能走到荒山野岭,找不到投宿的地方。”还有一些学生找到了“二十几年”“访名医、尝草药”等等。最后通过朗读训练来加强对三位名人事例的理解,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二、注意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延伸。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学习了三位名人的事例后,为了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体会,在教学过程安排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广泛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这一形式,把课文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三、尽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

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遵循这一原则,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课件的辅助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在这方面的渗透在我的这节课上还不是很到位。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上好一堂课虽很辛苦,但课后的我感触却颇多:

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虽然这是我初次尝试,但是多媒体教学的确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在教学“滴水穿石”的成因时,让学生听一听水滴的声音,使学生感受到水滴那微不足道的力量,再让学生耳闻目睹那大雨倾盆的景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大雨的猛烈,通过对比学生加深了对“滴水穿石”的理解。课件的辅助教学,优化了课堂教学,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不应有烦琐的文字分析,而要让学生自己通过朗读去感悟。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让他们在朗读中感悟。如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的理解,如通过朗读来加强体会对三个名人事例的理解,如对“滴水穿石”的启示的理解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可圈可点之处也是很多的,最明显的就是时间没有把握好。由于对三个名人事例的教学花了较多的时间,所以后面的几个环节都“滑”过去了。如对“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句话的理解原来是想结合学生自己的实际来加深理解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就一带而过了。再如设计的练习,让学生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做成书签。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因为这书签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积累,但终因时间的关系,学生没有来得及交流,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精心设计教案,认真制作课件,要上好一堂精品课真的很不容易!这是我一堂课后最深的体会。

《滴水穿石的启示》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从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的自然奇观引出做事必须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成功的道理,希望我们铭记“滴水穿石”的启示,从而实现美好的理想。

课始,我先出示课件:安徽广德太极洞“滴水穿石”奇石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给这一奇观起个名字,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对这一现象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些什么?”学生提出:水滴微不足道,怎么会滴穿石头呢?这正是文章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放声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思考这一问题。通过自读,学生找出了“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这一句。接着我让学生找出句中两个关键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再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一些体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启发学生:这一奇观除了用滴水穿石形容,还可用哪四个字来形容?调动了学生的积累,学生回答出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等词语。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出对水滴的敬佩之情,我则给予恰当的评价,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学习课文第3-5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放声朗读,思考:滴水穿石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很快找出了这一句:目标转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接着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一个最敬佩的事例,抓住关键词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并想办法读好。在大堂交流时,我避免了形式单一,学生谈到齐白石时,我问:齐白石的精神,除了“坚持不懈”还可用什么词语形容?学生谈到李时珍时,我让学生结合有关李时珍的故事来谈体会并启发学生说:李时珍在完成《本草纲目》的过程中尝草药、访名医遇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其中你有什么体会?你想对李时珍说些什么?学生谈到爱迪生时,我让学生用一句诗或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的训练,由易到难,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古今中外,还有许多这样的人,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他们成功的经验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你能帮他们总结一下吗?”至此,学生自然水到渠成地理解了古今中外名人成就的取得来自于他们不懈的努力。

另外,在课堂教学时,我也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齐读、默读、对读等形式,促使学生在读书中进行思考、领悟,在思考、领悟中读,这样对课文中心能有较好的把握。

本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较多的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认识有的还没有真正到位。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2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读为主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课文的内容,再通过同桌读,小组读等不同的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了解课文中索要阐述的水滴穿石的的道理。

在教学课文第一自然段时,知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再结合课文的内容,理解滴水穿石的本意,最后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抓住重点词语“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并进行评价,体会这些词语所要表达的内涵。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滴水能够穿石的道理,并进一步体会第二自然段作者的表达方式。由此过渡到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教学第三自然段中,让学生在完整朗读的基础上,自己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事迹进行精读,从他的事迹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并进一步通过朗读体会这种精神课文是怎样进行描写出来的。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三个具体的事例,让学生们懂得自己应该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对此有更深的体会,课中我安排了拓展练习,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说说自己所了解到还有哪些人物也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并收集一些相关的名言警句。最后让学生在自悟中得到启示。

这堂课的不足在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不够(没能很好的把握好),学生对生活中同样的例子,阐述得较少。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受仅仅停留在一般水平上,认识还没有真正到位。这是由于课前没有让学生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和学生读书面狭小,由此分析起来没有深度和广度。其次,学生回答问题,读书还不是很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再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好,重复其他同学的话时有错误,不能连贯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观点。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3

盐城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简报

第 38 期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

本期内容

2007年盐城市小学语文“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专辑

● 2007年盐城市小学语文“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在大丰三小成功举行

● 研究课教学预案、课后反思和备课介绍

● 沙龙发言选登

2007年盐城市小学语文“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在大丰三小成功举行

2007年盐城市小学语文“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于11月29—30日在大丰市第三小学成功举行。来自全市教学一线的小学语文特级教师、部分省级实验小学校长或分管校长、青年骨干教师代表及各县(市、区)小学语文教研员近60人参加了活动。大丰市教育局成秋生局长、何钢副局长到会看望了与会代表。

沙龙活动分两步进行,29日下午是“同课异构”课堂教学观摩,分别由大丰市第三小学陈慧君、盐城市第一小学秦岭、东台市实验小学王泽海三位老师执教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课时。30日上午,与会代表围绕本次沙龙活动的主题——“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进行交流、研讨。三位执教老师所在的三个学校备课组首先汇报了各自的备课情况及教后反思;随后,与会代表根据三节观摩课及平时的教学实践争相发言,大家就“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怎样上?如何上得扎实而有效?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各自的侧重点在哪里?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

研讨活动结束前,市教科院蒋康华副院长作了总结讲话。他首先充分肯定了本次沙龙活动所取得的预期效果。接着,介绍了市教科院从今年开始在小学数学、小学语文学科分别举办了有针对性、有特色的沙龙活动,以期达到这样一些目标:1、深化学科教研。以小型沙龙活动的形式来实实在在地研讨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从而指导面上的教学。2、培训学科骨干。通过活动来搭建平台,把全市的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学校校长、青年骨干教师、教研员集中起来,进行研讨、交流,从而提高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学科整体研究水平。3、增进学科交流。通过沙龙活动,同行之间增加接触,增加了解,增进友谊。4、引领学科课改。通过针对性强、有实效的市级活动,引领、推动全市的新课程改革。最后,他希望全市各地、各学校也能很好地借鉴市级活动的模式,扎扎实实地搞好本地、本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市教科院)

研究课教学预案、课后反思和备课介绍

《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课时教学预案和课后反思(一)(大丰市第三小学 陈慧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结合查字典或上下文初步理解生词。

3.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说理文的特点。

4.摘录四字词语和重点句子。

教学流程

一、构建阅读话题,引起阅读期待。

1.由图导入成语。同学们看图:知道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吗?

2.揭题,板题,审题。“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讲。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22课《滴水穿石的启示》。什么是启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总是或隐或现地表现出文章的主题。说说你从“滴水穿石的启示”这双眼睛中,知道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二、读准课文生词,读通课文句子。

1.自读课文,要求:把生字新词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滴

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2.检查生词、重点句子朗读情况。

生词:持之以恒 本草纲目 小贩 迷恋 专利权 勉励

安徽省 日雕月琢 碳粒电话筒 给予

重点词语:本课的四字词语很多,请同学们读一读,想想它们的意思,然后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状如卧兔 光滑圆润 接连不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翻山越岭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三心二意 半途而废

重点句:

这个小洞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但他迷恋电学实验研究,毕生孜孜不倦,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三、反馈自读情况,弄清每段意思。

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读后交流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教师指导读后评价: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围绕“正确、较流利”这个标准来评价。读得好我们就表扬一下,让他更有自信,哪儿读得不好了,我们提出来,让他及时改正。

教师指导学生概括每段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滴水穿石”形成的原因。

第2自然段:由“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提出观点——如果我们目标专一、持之以恒,什么事情都能做成。

第3自然段:用三位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从正面说明观点。

第4自然段:用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例子从反面说明观点。

第5自然段:再次强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四、把握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

1.学生默读思考: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2.学生相互交流。

3. 教师小结,学生感知说理文的特点:这是一篇说理文。课文的第一、第二自然段由滴水穿石的现象提出“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把事情做成”这个观点。接下来课文的第三、第四自然段用三个名人成就事业的例子和雨水不能滴穿石块这个现象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这个观点。文章最后强调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五、完成生字描红,摘录好词好句。

观察生字,说说书写注意点,完成描红。

2.摘录本文四字词语和重点句子。

课后反思

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围绕这一目标,高林生老师提出:阅读教学的实施应遵循这样的几条原则:一是阅读教学应当以不断地建构话题为引导。二是阅读教学应当以层进的自读为主要原则。三是阅读教学应注意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四是阅读教学的过程要实现动手动脑的结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备课组在多次集体备课后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那就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清生词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叶老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五年级学生来说,应当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因而,对生词及句子的朗读我们主要是通过检查预习情况来反馈和强化的。而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我们则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这个目标上。

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大家对第一课时需不需要进行精读课文的讨论比较激烈。大多数老师认为如果一篇课文都读不正确,读不熟,那么精读课文的效率不会高。所以,我们认为:第一课时的目标仍设定在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上。只有目标效率达成度高了,才能高效率地精读课文。

如何达成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呢?根据张庆主编对阅读教学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这样的八字要求,我们也提出了我们第一课时的教学原则,那就是“求简、求实、求效”。求简就是要求目标简单而明确,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环节简单而清晰,教学手段简单而有度;求实就是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中的对学生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等语文素养的实在训练;求效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手段、教学措施做到扎实有效。

通过讨论、交流,我们在统一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目标和原则后,在教学环节上也做了相关安排:1、建构阅读话题,引起阅读期待。2、读准课文生词,读通课文句子。3、反馈自读情况,弄清每段意思。4、把握课文结构,理清文章思路。5、完成生字描红,摘录好词好句。

回想自己所执教的教研课,应该用“真实、朴实、实效”这三个词来概括自己这节课所追求的教学境界。真实即指教研课的真实性。它完全以“家常”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使听者拥有探讨研究的效度更高些。朴实即指教学手段的简朴无华。没有过多的期待那亮点的展现,而是从课文文体出发,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出发,实实在在地进行语文素养的训练。实效即指效果的实在和有效。不管是语言文字的感悟,还是课文内容的熏陶,一律为孩子的发展服务,力求达到实效性强。

上完教研课,静静地反思,欣喜之余又略感遗憾。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重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以及对教学生成的处理,都能让自己满意。但如果能更多地从学情出发,给学生更多的自主的学习空间,那这节课定会更加自然和谐。

备课介绍:求简求实求效的第一课时(大丰市第三小学备课组 姚卫祥)

如何上好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更好地为阅读教学的第二课时、第三课时做好铺垫、衔接,使得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以全面提高?这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探索的课题。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有关要求和高林生老师提出的阅读教学的实施应遵循的教学原则,我们备课组在多次集体备课后确定了第一课时的目标:那就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弄清生词的意思,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第一课时的重点、难点,则放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思路”这个目标上。

根据张庆主编对阅读教学的“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这样的八字要求,我们也提出了我们第一课时的教学原则,那就是“求简、求实、求效”。

对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的环节安排:

建构阅读话题,引起阅读期待。

“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没有话题,对话就会演变成漫无边际的“侃大山”,这样的授课形式在以班级授课为主的课堂教学中是不适当的。关于这一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根据课文题目,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与期待。抓住了课题,往往会收到鸟瞰全文,找准基调,引发猜想,建构话题,形成阅读期待的奇效。

《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的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它既是课文主要内容的体现,又会激发学生思考:这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到底是什么呢?从而引起学生读书的兴趣。因而,在第一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由图导入新课的环节,让学生知道滴水穿石是个成语,也作“水滴石穿”讲,再让学生审题,说说我们从这双眼睛中可以发现些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读准课文生词,读通课文句子。

众所周知,识字是阅读的前提。一篇文章中如果还有许多字不认得,自然谈不上阅读,更谈不上理解。任何一篇课文都需要同学们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进入理解、品悟的过程。因而在第一课时的第二个环节设计上,我们要求孩子们能“读准课文生词,读通课文句子。”这个要求的提出又是基于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的识字能力。所以我们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在孩子们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结合课堂上的通读全文以检查的形式出现的。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4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作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考虑到课文的脉络,结合新课程标准,我在这堂课中竭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训练和感悟并举。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一点,抓住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理解,然后学习三位名人的事例来理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在学习李时珍这一片段时,我先叫学生先自读课文划出表现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语。这一问题的提出,我真意想不到学生理解得这么透彻。一个学生找了:“翻山越岭,走了大半个中国。”他从“翻山越岭”体会到艰苦,从“走遍大半个中国”体会到路走的多,从中体会到李时珍持之以恒。另一个学生说:“我也谈走遍大半个中国,在明代,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李时珍走了大半个中国,我想他肯定花了很长的时间,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能脚磨出了血泡,可能走到荒山野岭,找不到投宿的地方。”还有一些学生找到了“二十几年”“访名医、尝草药”等等。最后通过朗读训练来加强对三位名人事例的理解,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

二、注意教学资源的拓展和延伸。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要求学生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遵循这一点,我在课堂上学习了三位名人的事例后,为了让学生懂得具有这种精神便会取得成功,为了让他们有更多的体会,在教学过程安排了“小小交流会”这一内容,学生在课外广泛搜集,获取了资料,加上“仿照课文改编”这一形式,把课文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三、尽量做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整合。

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相应的学习方法和评价手段。遵循这一原则,我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可以说,课件的辅助教学的确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

《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他们都有过不同的困难经历,但最终让他们名垂史册的是他们坚持自己的目标不变,持之以恒地探索研究。由于人物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就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读。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理解他们所面临的困难,调动学生的阅读积累与朦胧的生活感知,深深地感受到面对艰巨的困难,这些伟大的人物是如何用“坚持”与“研究”为自己的人生书写美丽的,从而激发他们对人生目标、智慧、信念、勇气、毅力等的追求与向往。在这方面的渗透在我的这节课上还不是很到位。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5

这是一篇说理性的文章,由“滴水穿石”的现象引出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就什么事情都能做成。接着从正反两方面的例子,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思路清晰,浅显易懂,我是这样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的——

一、激发兴趣,初读感悟

师:同学们,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知道是什么“奇观”吗?

生: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师:为什么称它为“奇观”呢?“奇”在何处?

生:别的石头一般不会有这样的小洞,它却有光滑圆润的小洞。

师:还记得学习课文《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时,有人说,大自然是一本“充满哲理的课本”,大自然中的这一处奇观,会包含着怎样的哲理呢?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哲理”——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仔细读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怎样证实这一哲理的?那些取得成功的人和水滴有哪些相似之处?为什么雨水不能把石块滴穿?它和水滴有什么不同?

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字斟句酌,潜心会文

围绕重点句:

(1)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文中哪些人实现了自己“美好的理想”?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在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过程中,他们是怎么做的?分别取得了哪些成就?抓住“翻山越岭”、“大半个中国”、“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毕生孜孜不倦”、“数十年”、“始终没有停止过”、“不叫一日闲过”、“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坚持不懈”等体会取得成功不容易。

用一个词语概括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目标专一……)

古今中外,像这样的成功人士还有哪些?

他们和太极洞内的水滴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用文中的语句具体说说。

(2)“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水滴的力量师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水滴的精神是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哪些地方体现“目标专一”?

生: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师:哪些地方体现:“持之以恒”?

生:接连不断、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生:我觉得还有“终于”这说明要滴穿石块师很不容易的,毕竟它的力量师微不足道的,要滴穿石块,得花一番功夫。

师:说得好,那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呢?是力量不够?

生:不是,雨水的力量比水滴大得多

生: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师:觉得雨水和生活中哪些人比较相似?

生:那些做事虎头蛇尾的人

生:那些没有恒心的人

生:那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

师:想送他们一些勉励的话吗?

生:不叫一日闲过!

生:在时间的大钟上,只有两个字——现在!

生: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卖寸光阴。

生:三天打渔两天晒网,三心二意,一事无成

生: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师:说得好,同学们,说到这儿,你发现,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缺一不可呀!你看——

出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同学们,你能读懂这句话的弦外之音吗?

生: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困难,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解决前进道路上的道道难题,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扫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跨越前进道路上的重重坎坷,最后取得成功

生:只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磨难,最后取得成功

师:说得好!所以,让我们坚信——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三、揣摩写法,模仿迁移

师:同学们,大自然真是“一本充满哲理的课本”!太极洞内的这一奇观,在作者的眼里,竟包含着这么深刻的一个道理!为什么一般的游客没有想到?

生:因为作者善于观察

生:因为作者善于思考

生:作者善于比较

生:作者有一颗敏感的心

师:是的,正如有人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哲理,只需一颗敏感的心!那么,置身于生活中每一个角落的你们,是否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呢?

学生陷入深思

生:我发现蜗牛爬墙,它有百折不饶的精神

生:我见过蜘蛛织网,蜘蛛坚持不懈,最后把网织成了

生:爬山虎尽管不起眼,但它能爬上高高的墙头,知了只会无聊地叫,但是它永远飞不高。

生:我爷爷每年都要给桃树剪枝,说是这样桃子才会结得又多又大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草多么顽强啊!

生:有些花儿没有一些名花那么华贵,那么美丽,但是它也在默默地为大自然带来一份生机

生:花生,它总是把自己的果实深深埋在地下,从不炫耀自己。

师:同学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有一颗敏感的心,那么,你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天生的哲学家!把你们的发现、感悟写下来,那么,你们也和作者一样了不起!作者是怎么安排材料的

生:先写“滴水穿石”这一现象,然后写自己由此产生的思考,然后通过举一些人成功的例子,说明成功需要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写给我们的启示。

师:所举的例子都是成功的例子吗?

生:还有失败的例子

师:是的,举的例子有正面的,也就是成功的例子,也有反面的,就是失败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来说,会更有说服力。同学们,你们打算怎样安排自己所选的材料呢?把自己的想法先写成段落提纲,然后回去慢慢写。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6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后反思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先是讲安徽广德太极洞内一块石头被水滴穿,接着讲滴水穿石的原因,接下来列举三位名人因着这种精神所以取得了成功,最后揭示作者从中受到的启示。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

明确了这堂课的基本结构和一些基本要求,然后根据自己对这课的理解来进行备课。从整体上看,这节课的流程还是比较清晰,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我把这篇课文可以分为两大块来理解:一、运用抓关键词的方法学习三个名人的事例及雨水不能穿石的事例,深入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二、初步学习并掌握用事实说明道理的方法。我在这堂课中竭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品反问句,明确观点,直奔主题。用“从滴水穿石这一现象作者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入手,揭示反问句,点明反问句在这里的作用,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

二、品重点段,学习事例。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作者列举了三位名人的事例,他们是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这三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用一词来说这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的选材是多么精当!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三位名人,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身上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抓住关键的词句谈谈自己的体会。读完后,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最敬佩的人物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

学生交流时我不时地提醒学生紧扣“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谈自己的感想,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文章第三自然的小结句: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样设计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紧凑,目标的达成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三、正反对比,领悟写法。

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明白运用正反例子对比的说理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这篇课文,作者先描述“滴水穿石”这种现象,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为了证明这一观点,作者从正面列举了三位名人的事例,还从反面分析了雨水不能穿石的原因。最后得到这样一个启示:齐读最后一段。如何写说理性的文章,这篇课文就是一篇很好的范文。

个人觉得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尤其是学生在交流李时珍的学习材料时,没有很好地围绕思考题展开交流,教师的点拨也很不到位,学习过程存在走过场的情况,教学过程生硬。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们高年级组在语文研讨会中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进行研讨。其中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说话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现在的学

生有的连完整的话都不会说,有的表达不够清晰正确,有的根本不愿意开口。因此,我们提出一些说话能力的标准并开展了研讨课的活动。

我们认为说话能力的标准是:

1.能说完整的话。

2.发言声音响亮。

3.乐于说话,敢于说话。

4.表达流利、动听。

围绕这个训练重点,我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

的能力。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教学难点: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

我的教学思路是先观察奇观,初步感悟启示,接着通过品读名人事例,深悟启示,最后通过生生互动的讨论铭记启示。

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进行说话能力的训练。

1.在语句训练中培养说话能力。如安排学生概括段意,概括句子;进行反问句式的训练;朗读带有关联词的句子的训练。

2.在小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分析等锻炼表达能力。

3.在感悟中培养说话能力。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深刻感悟文本,从而培养说话能力。

4.利用“及时评定,激励竞争”的方式,通过加分来激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

上完本课之后,我的体会也很深刻,深深感受到文本预设与生成的艰难。教学的设计要从学生的需要来考虑,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比如,我问学生最喜欢谁的感人事迹时,不应该按课本的顺序来讲授,而是应该遵循学生的兴趣意愿来灵机设计教学。其次,教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不要面面俱到,否则削弱了知识点。最后,教学结束时要及时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一节研讨课的所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变,更多的是教学机智等方面的思考。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7

联系生活 大胆组合 促进对话

———校研究课《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实录及反思

上课前请听课老师根据古诗目录,随便抽背班内学生古诗。

师:给大家一个机会,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推销一下自己,谈一谈自己的理想,谁来?(板书:理想)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比尔。盖次那样的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留下浓重的一笔。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医生,为所有的人根除疾病的痛苦。

生: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文学家,用我的笔去描绘世间最美好的事物。

师:同学的理想真伟大,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就送给大家一把能打开

理想之门的钥匙,好好看看,在哪里见过,你对它了解多少?

(反思:这是导入部分,让学生用推销自己的方式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一下了激起了学生对话的兴趣,而理想正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话题,为

下面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生:这是一块特殊的石头。

生:这是书上的一幅图

生:这是安徽广德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师:出示一句话: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块状如卧兔的石头,石头正中有一个光滑圆润的小洞。

问,仔细地读,细细地品味,告诉同学们,这块石头有什么与众不同?

生:这块石头状如卧兔

生:这块石头中间有一个光光滑圆润的小洞。

生:这块石头不但状如卧兔,而且中间有一个光光滑圆润的小洞。

师:你将来一定能做一位出色的领导,因为你从小就学会在别人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你看你的回答多完整。(众笑)

(反思:文本在对话中的角色是什么,我认为在学生思维受阻,发言没有深度时借助规范的文本语言一定能帮学生打开思路,这一教学环节就

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师:哪位大力士将这块石头变成这个样子的呢?

学生齐答:小水滴

师:惊讶,小水滴力量是那么的小,怎么可能把石头雕成这个样子的呢?老师不信,除非你们能在书上找到内容告诉我这位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生:默读课文,(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回答(老师相机出示)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

、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着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

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头滴穿。

师:你们的回答,老师有点相信了,其实这两部分内容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我对“接连不断、日雕月琢”这两个词感受很深,你们各自读一读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水滴有力量,要通过你的朗读让老师坚信“大力士”就是小水滴。

生:各自练读课文。

师:指名读课文,余生评价。

学生1:刚才他读时强调了“终于”一词,体现了小水滴的精神。

学生2:我准备突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因为这两个词最能体现(读)

师:你们都比我读得好,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读到这里你能给老师的这把钥匙起个名子吗?

生:石头上的故事

生:小水滴

生:水滴的力量

生:滴水穿石

师;每个同学的视角不同,名子也各不相同,今天我们就先用:滴水穿石吧,(板书)

生:一齐和老师书空这四个字。

(反思:新课标下的老师角色有了很大的转变,我个人认为老师在课堂上的组织作用重要的部分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索兴趣。这一教学

环节老师故意装傻,提出与书上相反的观点,让学生再读文本,用文本上知识来纠正老师的认识。学生在此环节是表现得很积极。)

师:出示,倾盆大雨,多猛烈,可是它连一片树叶也穿不了,这是为什么呢?课文中是怎么说得呢?读读课文吧!

生:读课文回答。

师:出示 “雨水,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所以……。”你能根据你的朗读,把这句话填完整吗?

生:因为……,所以连一片树叶也滴不穿。

生:因为……,所以滴不穿石头。

师:是啊,雨水滴不穿石头,否则我们学校的教学楼可就残了。(众笑)

生:因为……,所以一片树叶也滴不穿,更滴不穿石头了。

师:又一位领导人出现了,你又巧妙地对前两个同学进行了总结。

师:说了这么多大家准备怎么来读雨水这一节呢?

生:婉惜的语气

生:批评的语气

……

师:都可以,请同学们就按着自己的体会来读读这节课文。

生:(读的南腔北调。)

师:这就叫与众不同,读也要有个性。不过在体现个性的时候也要有一定的共性,听老师来读这一节。

生:再读。

(反思:课堂上强调学生的个性,并不能不要共性。这种强调学生个性应是重在让学生进行个体的体验,而不是重在学生个体的表现。读雨水

的表现这一节,教者因为重视了学生个体的表现,结果回报的是“南腔北调”当老师范读后,学生齐读却表现得格外好,可见共性一定是个性

进行感司的前提。)

师:水滴力量虽小,但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最终把石头滴穿。其实我们人类社会中有着许多像小水滴一样的人。轻声读第三自然段,找

一找课文给我们介绍人几位这样的人?轻轻地划上横线。

学生读书。

学生汇报:课文介绍了李时珍、齐白石、爱迪生三位成功的事例。

师:选择一个你喜欢的事例,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事例中的人哪里让你感爱到小水滴有精神,他们最了不起的是什么?

生:各自读课文,进行感悟。

生:我读的是……我从……感受到了小水滴的精神。

师:大家说的真是不错,不知读得怎么样呢,来,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生齐读课文

师:除了书上的三个人,你还了解那些这样的人呢?

生:略

(文本是学习的载体,组合文本则是教者智慧的体现。以一个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文本的组合与再现是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师:听了这么的故事,我们事以得出一个结论,出示: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

才“滴穿”一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这样句子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了呢,同桌互相听一听。

学生读(提醒,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师:思考“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滴穿可以理解为?顽石可以理解为?

生:滴水穿石的精神指的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

生:顽石是指阻力,是要战胜的困难

师:我们理解了超大型个词语,谁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答略

师:“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示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找一找,哪些词

可以构成反义词。

生:目标专一与三心二意

生:持之以恒与半途而废

师:出示 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虎头蛇尾这些词语中能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做朋友的有

生:不懈努力 日积月累 孜孜不倦

师;哪其它的词语呢?

生:是三心二意的朋友。

师;你们准备和谁做朋友呢?

(文秘帮 www.wenmibang.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滴水穿石)本文转载

生:略

师:是啊,这就是滴水穿石给我们的启示,让我们牢牢记住这句话吧,一齐读一读。

生读。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老师为什么把这块石头当作打开理想之门的钥匙送给大家你,给同学们说说你的猜想:

生:我猜想老师是让我们学习水滴的精神对任何事情要不放弃,最终会像小水滴一样实现理想。

生:我猜测老师是要我们用这反钥匙去实现我们的理想,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

生略

(反思:用已会的知识来学习新知识,对于文中重点词句的理解我们有很多技术层面的方法,但更重要的是意识上认识,我们必须要问:理解

是什么?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必须与学生自己的表达相结合,必须能对学生自己的表达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换句话说:理解就是让学生感悟

作者巧妙的表达方式。)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老师就是希望大家用好这把钥匙,去打开理想之门。为了时刻提醒了自己,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书签,可以

送给朋友,也可以送给家人。出示做好的几个作品。

生:动手制作。

展评(略)

(反思:一个小小的动手活动,让学生一下了对自己头脑中已存在的一些知识进行了整合,更加明白了从古至今人类社会成功人士的共性,积

累了更多的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相关的警言警句。)

作者:李正友

(单位: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小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反思 篇8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和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引领着学生走近文本,深入文本,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说理文章,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太极洞内的自然奇观这一直观的形象,去理解“水滴石穿”的精神,从而有所启发、感悟。在教学中,学生的理解有时很肤浅,他们只从表面上了解石头是被水滴滴穿了,水滴很顽强,但在“滴水穿石”的过程中水滴所表现的内在精神却被抛在一边,而“滴水穿石”精神的理解则是学生这节课有感而发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引导学生对这枯燥的说理讲解感兴趣则是本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这一课时,先设疑激趣,吸引学生走近文本。如下:

板书(一):

水 滴 石 头

师:同学们,让我们来给“水滴”和“石头”加上不同的词语来形容一下,怎样的水滴,什么样的石头?

生:形状很小的水滴

生:微不足道的水滴

师:你理解“微不足道”吗?

生:很小很小,不值得去说。

师:水滴哪方面不值得去说?

生:水滴形状太小了,不值得去说

生:形状小,力量小,不值得去说。

师: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板书:微不足道)石头呢?

生:沉重的

生:坚硬的 (板书:坚硬)

形成板书(二)

水 滴 滴穿 石 头

(微不足道) (坚 硬)

用不同的词语来形容“水滴”和“石头”,让学生对它们有个表象的认识。“微不足道”与“坚硬”对比,为学生质疑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同学们,看看板书,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力量微不足道的水滴怎么能滴穿坚硬的石头?

生:石头上的小洞怎么形成的?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第一小节是怎么说的?(生自读)

激趣,学生会产生很大的激情,当创设的情境与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时,他们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通过教师适度的引领,学生就会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激情地投入。

目前一些语文教学中,很多读都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被动的读,是无心的读,无目的的读。教学中,我在读的方面是这样做的:

师:哪位同学能把小洞形成的原因说一下。(找一生读)

师:读懂了吗?(又找一生读)

师:真懂了吗?

生:是!

师:那我再找一位同学读,在他读的中过程我会问一些问题,看你们是不是真读懂了?

生:“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 ( 问:在什么地方?)

生:“有水滴接连不断……在一个地方。”( 问:水滴怎样滴下来的?)

生:“几百年……” ( 问:说明了什么?)

师:这样天天滴,月月滴,年年滴,从不停止,是文中的哪两个词语。

生;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师:嗯,你们真的懂了,不过你们还没有懂透,“懂透”明白不?

学生质疑,有的干脆说:“随你问吧!”

师:那好,你们再读读课文,如果能把文中所描述的内容画出来,我就认为你们真的读懂了。

生:噢,好!(生高兴地投入自读中)

找一生画,其图如下: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师:画得得怎么样?

生:不对,水滴是从正上方岩缝中滴下。

生:往下滴的是水滴,是连续不断的,他画成了直线了。(生改画)

生:总是滴在一个地方,而且滴穿了。(生改画)

如下图:

语文阅读教学应给学生读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出味,读出情,读得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学生自读,对文本内容有个初步、完整的了解;教师引读,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面对面交流;通过学生画图,再次深入文本中去,文字材料会被激活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场景,语言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读得更深更透,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生本互动”,学生披文入境,把握“水滴石穿”的真正含义。书读透了,学生兴趣高了,教起来轻松,学起来愉快。

师:让我们来把板书补充完整,如下图。

形成板书(三)

水 滴 滴穿 石 头

(微不足道)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坚 硬)

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由于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终于滴穿了坚硬的石头,人如果也能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会怎么样呢?

出示: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呢?

生:略

形成板书(四)

人 成 功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学生通过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他们从文本内容获得具有鲜明的个性认识。教学中,教师一步步地引导学生读进去,有了充分的的感知,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读的手段把握文章的内涵,产生了真实的体验。

教学中教师不能代替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从文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从中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熏陶。

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出来的,绝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主动发现的绝不暗示。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由学生自己跳起来“摘桃子”,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使他们的智力、能力在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