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推荐13篇)

2023-03-27 10:45:01教案设计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推荐13篇)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从中学习知识,树立探索自然奥秘的志向。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字”引入,揭示课题

1、拥有一双明亮眼睛的文人墨客总是善于发现翠竹的挺拔与松柏的苍劲,用那饱含深情的文字描绘出大自然的雄奇与秀美。你平时都积累了哪些描写春夏秋冬的诗句?

2、知道文字有什么作用吗?

咱们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了。今天老师带来了几个汉字的演变过程。我们一起看一看。

3、很漂亮,很神奇吧?其实,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板题】

二、自学质疑

1、 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带着问题进行小组学习。

请看要求:

a 、 组内串读课文,并给出适当评价、建议;

b、学习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铁砧、罗盘、星座”的意思。

2、检查自学效果。

a、 出示学生作业,集体批改。

b、交流词语:指读、解释。出示铁砧、罗盘、星座的图片

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板: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三、精讲点拨 感知大自然文字的奇妙

1、这些文字组成了“大自然”这本奇妙的书,我们还可以把这本书分成上下两册。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册书分别取个书名吗?

2、赶快翻开这两册书,选择你感兴趣的段落多读几遍吧。

星: 【多媒体:“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齐读。

这是什么原因呢?

云:1、这段第一句话中作者用了一个“也”字。联系前文想一想为什么?【多媒体:“云,也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

2、砧状云【多媒体出示图片】。你觉得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石灰石:这石头是由碎贝壳造成的呢。我们来看看它。

为什么读懂了石灰石的人能够肯定挖出石灰石的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大自然的文字多么奇妙。【齐读】

花岗石:这段文字比较长,作者还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也给大家提两个问题

1、【多媒体: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凭一块石头,如何判断出很久以前这儿没有森林?

2、【那些冰块从寒冷……】冰块怎么会“爬”呢?

小组里面说说自己的想法。

3、 文章是如何将天书与地书连接起来的?

【多媒体: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眼里,也是一本有趣的书】【齐读】

这一段落我们把它称作?

模仿这段,为前一部分天书补充一个总起句。

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学习运用过渡,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更清楚。

四、拓展迁移

1、我们快速翻阅了神奇的天书、有趣的地书,只是读了其中几个字而已。老师想考考大家,假若你在森林中不慎迷了路,你怎么辨别方向?

2、多媒体出示:你还知道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我们来赛一赛,看看哪一组同学读懂的文字多。

每个组员至少出一题,先在组内说一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问答竞赛。

五、总结

奇妙的文字,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大书中获取了无穷的知识,课后各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的小报。

【板书设计】

学案 巩固案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学会生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铁砧、罗盘、星座”的意思。

3、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学习重点

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学法指导

1、查找大自然的相关的资料。

2、学会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来理解重点词语。

3、学会质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试着解答。

4、学会使用不同的符号来为文章作批注。

学案

按要求预习:读顺课文、掌握生字、理解有关词语、写出对课文的总体的初步感受、提出一二个有价值或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xún zhǎo mí shī yán rè céng jīng bèi ké

( ) ( ) ( ) ( ) ( )

qīng tái mào mì yù zhào sǒng lì gǒu xióng

( ) ( ) ( ) ( ) ( )

二、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丝缕(lǚ lǒu) 一绺(liǔ lǚ) 青苔(tái tāi)

铁砧(zhēn zēn) 预兆(zhào tiào) 森林(sēn shēn)

三、互动探究

1、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大自然的文字,使我们懂得了:找到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看到了 ,就知道 ;

看到了 ,就知道 。

2、“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

3、除了课文中提到了,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请试举一、两例说明一下。

巩固案

一、在括号里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1、( )水手们没有罗盘,他们( )不会迷失方向。

2、认识大自然文字的人,立即会说,花岗石( )人搬来的,( )冰搬来的。

3、( )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应当从小常到树林里或者田野里走走,去注意观察一切东西。

二、谚语填空。

1、冬天麦盖三层被, 。 2、庄稼一枝花, 。

3、朝霞不出门, 。 4、一年之计在于春, 。

三、修改病句。

1、通过体育锻炼,使我的体质增加了。

2、夏天,像火球似的炙烤着大地。

3、全班同学差不多都同意小红当选班长。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2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引导学生理解大自然的文字,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不够。

因此,在交流时我首先通过课件形象的展示,让学生真正弄懂星座和云,以及石头所代表的意义。然后,又通过出示画面和一些谚语丰富学生的知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大自然的文字。在课的最后,我引导孩子们进行了拓展延伸,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据自己收集的资料纷纷补充: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蚂蚁搬家蛇过道,明天必有大雨到;乌龟背冒汗,出门带雨伞……

我认为适度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得科普小品文教学不再枯燥。

《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由于作者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和理解,所以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透过文字揣摩作者如何围绕课题去说清相关的知识并了解它们的重要作用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也应该是本课教学不可忽略的一点。

在本课的具体教学时,应走出传统教法的樊篱,自觉地将新课标的新理念渗透进课堂,将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将沉默无语的文本内容变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充满魅力、鲜活的教学内容,赋予了文体以飞扬的生命力。我以“认识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学习大自然——利用大自然”为线索层层展开,步步提高。

一、扣题导入

教学此课时,我从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我们一提到古代特别聪明的人一般都会想起谁呢?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这天文呀,地理呀,都是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知识,所以呀,我们学好了大自然这本大树中的文字,也可以成为世界上最最聪明的人。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吧!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大自然这本大书的内容包罗万象,实在是太丰富了,老是想把它分成上下两册,你能根据课文内容,为这两册书分别取个名吗?请小声的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

2. 熟读一遍不够还要读。但是这次呢,默读,请你拿出一支笔来,一边读课文一边在心里琢磨:看看你读懂什么了,读了课文知道什么了,明白什么了。

三、集体交流,分享收获

讨论交流,教者板书,相机指导朗读。

星星(北极星)————辨识方向

云(砧状云)—————观察气象

石灰石——碎贝壳———这块地方曾是一片汪洋

花岗石——冰川漂砾——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以前科学书上的一个小故事,告诉学生这叫“冰川漂砾”,是冰川带着这些碎石从上游漂过来的,冰川融化了,石头留在了这里。上面还布满了擦痕,甚至有明显的洞。那是与冰川撞击的结果。后来河流可能消失了,长成了现在的森林。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四、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你们注意到了吗,这首小诗的结尾是省略号,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

你们能仿照着上面的句式来写两句吗?

你看那天上的白云/是大自然的语言/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个晴天

你看那地上的蚂蚁/是大自然的语言/蚂蚁忙着搬家/出门要带雨伞

……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学们在自学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合作交流,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和合作能力,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中最大限度的获得更多的信息,拓展了知识。

在教学重点段落时,以几个问题引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边读边画找到花岗岩存在于森林之中的句子,然后在说说读了画线的句子知道了什么?学生在表达中就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借此抓几个动词的描写体会语言的妙处,为指导朗读做好铺垫。把科普性与欣赏性融为一体,突出了语文课的本性,克服了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现象。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后,要结合知识的拓展对全文有一个总体把握之后,我深情地对学生说:“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们只要走进大自然,认真观察,勤学好问就一定能在大自然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随机出示文中最后一句话让学生展开讨论,真正明白了“总是坐在家里”的深刻含义,领会到不能做井底之蛙,要勤于观察思考,不断研究探索,才能懂得大自然,做大自然的主人。不仅交给学生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从而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难点。

当然在教学中,我认为在教材的把握和某些环节的处理上还是不够深入。在孩子们深入研读文本之后,思维发展只停留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为了激发学生思维要进一步提高,设计更要深入的问题才能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才能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不仅交给了孩子们认识大自然的方法,还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尤其是对于某些浅显的内容,如何抓住它们的空白点来设计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还值得探讨。

《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小品文,浅显的内容学生一看就明白。但科普性文章的重点应是弄清楚相关的科普知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只是透过课文掌握了几种大自然的语言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将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揣摩写法,掌握写法。为了将一堂看似简单无味的语文课上出特色,我从以下三方面努力:

一、扣题导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教学此课时,我从上节课筛选、归总的重点问题入手: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3、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包含哪些信息,如何认识它们?认识它们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大自然的文字。

二、自读课文,读懂大自然的文字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第三个问题上,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2—6自然段,想一想:大自然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水手、飞行员等懂大自然文字的人们,是怎样来认识它们的?划划相关句子,写写体会。

星星文字和云文字的学习,我注重让学生自主读书,教给学生读书方法;石灰石和花岗石的学习进行学法迁移,引导学生填表格完成。

其中第四部分是理解的重点,要理解这块花岗石是在森林里,上面披着青苔。本来应该是在山上的,怎么会穿过森林呢?学生找出书上的语句并不难,可是未必真正理解。我上课时结合了收集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这样学生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爬”为什么要加引号,因为这是表示特殊的含义,意思是漂。在这里是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冰川和石块缓慢移动的过程。

三、拓展思维,想象大自然的文字

同学们除了书上列举的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在大自然这本书上,还有哪些文字呢?学生补充,老师出示课外收集的图片及资料,问:你们能运用本文的一些写作方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先提问后解答的构段方式来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吗?学生的思维流淌在指尖……

四、掌握方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看来同学们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看懂大自然的文字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我们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还要注意什么呢?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就要看一看、走一走、问一问、想一想。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认识、了解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更加热爱我们的大自然,从小立志保护我们的大自然,积极探索我们的自然!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3

“文字”在本文这个地方不仅是指书面上的文字,它还暗含“大自然的文字”;同样“很厚的书”不只指用纸印刷的书,它还暗指玄妙无比、变化无穷的大自然的这部大书、活书。这篇文章用亲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很多自然现象,作者引领我们去认识、了解这些大自然独特的“文字”。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作者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如把星、云、鸟、石头等自然界的生物比作“大自然的文字”;把天空、大地比作一本有趣的大书;把“向左右伸出两个尖头”的云山比作“铁匠铺里的铁砧”;把树林中的花岗石块披着青苔的样子说成“披着毛皮一般”等等,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既准确地介绍了自然界的现象,又增强了说明的文学性,从中也能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我们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是文与道的统一。抛弃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有违编者的初衷,都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轻率,都不能完成教学既定的任务。在教学中,我们要明白这点。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之后,我体会到,古人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这话一点不假。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都可以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其规律,达到遵循规律,防患于未然的功效。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多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多观察自然,做一个有心计,有学问的人。这样,才能把教材中的思想性挖掘出来,让学生对其中的教益领悟于心。

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首先会想到书本上的文字,但今天我们要讲的文字却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那么它是什么样的文字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哪本书上的文字?这种文字指的是什么?请大家速读课文,回答这两个问题。(学生读课文,教师画书样)明确:大自然好像一部书,大自然的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鸟、石等物。

2.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漂砾。(板书)

3.大自然这部书就像老师画得这么厚吗?这有多厚、多重?(请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大家看板书,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课文,感悟重点

1.请学生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段文字,讲给大家听,看谁讲得好,可以按照这种形式叙述:文字-情态-破译的内容。(情态主要包括位置、形态、高度、飞姿、叫声等)启发引导:(用多媒体)出示一个画面(雷雨云图片),请学生找出相关的语段,带领学生体味文章是怎样描述和破译这种云的。然后学生自由发言,赏析自己喜欢的语段。

2.引导深入:品味本文语言生动有趣的技巧,重点赏析第14段。

教师引导:下面我们再看一个画面(大雁南飞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第几段的内容?(找学生阅读本段)本段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是大雁,我们从哪点看出是大雁的呢?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写的?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呢?

3.知识迁移:出示画面(晴朗天气的云的图片),让学生试着运用本文的语言技巧破译这种大自然的文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看来大家对大自然观察得非常细,要知道这正是破译大自然这部大书的首要条件。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讲讲作者伊林小时候的故事--伊林小时候就对大自然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了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实验工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作鞋油,用其把皮鞋擦得锃亮,并高兴地欢呼起来“科学胜利了”。当然他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让他懂得了科学试验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的道理。

4.由伊林的故事,我们可以得到如何认识大自然的启示。让我们再看作者是怎么说的,下面我们齐读课文结尾3段,请同学们回答。明确:观察、读书、请教。

四、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五、结束语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

附阅读材料

科普创作的巨匠──伊林

1934年,一位青年科普作家见到了高尔基。他们一起讨论了高尔基在《论主题》一文中拟出的主题:“科学怎样使人变成巨人?”高尔基对这位作家说,希望你“对孩子们讲人是世界的改造者,讲人可能达到的和正在达到的高度”。高尔基的思想火花点燃了这个青年人创作《人怎样变成巨人》的。1936年起,他同他的妻子谢加尔整整花了10年写成这部三卷本的科普巨著。

这位青年作家就是后来被称为科普创作巨匠的伊林。他编写的《人怎样变成巨人》《十万个为什么》等书,在世界许多国家翻译出版,成为最受欢迎的科普著作之一。《十万个为什么》在我国出过29版,《人怎样变成巨人》也出过8版。

伊林原名伊里亚·雅科夫列维奇·马尔夏克,生于1896年1月10日,1953年11月15日逝世。伊林的父亲是实用化学家,又喜爱文学。哥哥是诗人。妹妹是儿童文学作家,她创作的《古丽雅的道路》也是我国读者所喜爱的。这个科学和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对伊林成长为一名伟大的科普作家是有重要影响的。

伊林早在童年时期就对大自然、对科学、对诗歌发生浓厚兴趣。他有时到乡间去守在蚂蚁窝旁,观察蚂蚁生活习性,一呆就是几个小时。父亲的工厂制造肥皂的过程使小伊林看得入迷。他把家里的厨房当成试验工厂,试制肥皂,居然成功了。他按照书上的配方制成皮鞋油,用它把皮鞋擦得锃亮。这时,他高兴得欢呼起来: “科学胜利了!”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这却使他懂得,科学试验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

伊林从小喜爱读书,尤其喜欢读普希金、罗蒙诺索夫等名作家的作品。他九岁时第一次尝试写过一首火星的诗。儿童时代的伊林还写过火山、热带森林、美洲豹和鳄鱼的诗。

还在上大学期间,伊林就开始为儿童刊物《新鲁滨孙》写化学方面的科普短文。1925年,伊林大学毕业,到列宁格勒涅瓦硬脂酸工厂担任实验室主任,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创作。1927年,他的第一部中篇科普著作《桌子上的太阳》(中译本名为《不夜天》)问世。在这以后的26年间,伊林创作了近20部中篇和长篇科普作品。其中有一些是与他的妻子合写的。

伊林的科普作品知识性强,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读来使人回味无穷。

伊林说:“只有自己为所写的事件感动并且不掩饰自己感动的人,才能引人入胜地描述这件事。”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国内开展了热气腾腾的经济建设。这使伊林深为激动,他不是旁观者,而是满怀积极参加者。因此,他能写出《五年计划的故事》《山和人》和《人民──建设者》这样一些激动人心的、反映苏联五年计划建设的科普读物。在伊林的笔下,枯燥的数字变成了一个个气壮山河的故事,变成了一个个优美动听的琴符。据我国科普界前辈、伊林著作的早期翻译者董纯才说,在抗日战争初期,有些青年人就是在读了《山和人》之后,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奔赴延安去参加革命的。

伊林学识渊博。为了给自己的作品增添新的养分,他一生从未间断过对知识的追求。伊林每写一本书,似乎都是重新读一个大学,要读几十本书和几百篇科学论文。为了写《人怎样变成巨人》,他在几年内学习了历史、考古学、语言学等各种学科的书籍。他写《人和自然》时,对气象学和水文学研究了两年之久。

伊林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创作时,先拟出提纲,描绘出大体轮廓,再着手写。伊林出笔很快,但初稿写完后,都要反复进行认真修改。伊林说:“就是最有趣的内容和见解,要是用贫乏的、没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述,也会是枯燥乏味的。”为了探求更好的表现题材的手法、形象和比喻,他绞尽脑汁,不断构思,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采录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并以简明、活泼的语言介绍基本科学知识,深受读者欢迎。

对祖国建设的、广博的科学知识、高度的文学修养和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使伊林成了科普创作的巨人。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4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课 题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内容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目标1、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教学重难点了解课文举了那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文字对人类的作用。拓展阅读,交流发现,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教学具准备投影片、课件教师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1、默读课文,勾画出不懂的字词。2、交流讨论,重点理解:罗盘 星座 3、说说课文介绍了那几种大自然的文字?1选择你喜欢的内容,从下列两方面介绍a.课文举了哪些例子?b.认识这些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2、小组交流课文内容。课文是一篇科普文学作品,生动形象,把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介绍了大自然以及边式这些文字的意义。提纲: 1、本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这些文字有什么好处? 3、怎样去认识这些文字? 四、写读,拓展延伸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从书本中看到的或向别人请教到的大自然中的种种景象,继续为本书编目录,要求语言生动、浅显有趣。然后学生交流。五、总结 ??同学们,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让我们热爱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并不断破译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也只有这样,我们人类才会有一个温馨安宁的家园。学生交流边读边思先小组练习再大组交流课外搜集探索自由组合、讨论。讨论交流说说自己平时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26、大自然的文字观察自然热爱自然26、大自然的文字一、看拼音,写词语。luó pán yǒu qù bèi ké jiě shì ( ) ( ) ( ) ( )依次写出上面音节中的音序 二、指出下面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1、举世闻名 金碧辉煌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 诗情画谊2、雪中送炭 奇珍异宝 举世闻明 不可估量 深情厚谊3、同归于尽 金碧辉煌 烟薰火燎 玲珑剔透 亭台楼阁4、深情厚谊 诗情画意 玲珑剔透 同归于尽 奇珍异宝 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1、文中介绍了哪些大自然中的文字?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2、读了课文最后一段话,你有什么想法? 。教后思考: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5

教学目标:

1.初读破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美读,赏析语言,理解重点。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祖国大好河山风光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热情。

二、介绍作者:伊林(1895—1953),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有《十万个为什么》《在你周围的事物》《自动工厂》《原子世界旅行记》《人怎样变成巨人》等。

三、字词:淫雨铁砧漂砾毒蕈

四、介绍伊林作品特点:内容丰富文笔流畅深入浅出回味无穷

五、串讲课文:主要内容:⑴说明书本上的文字及其作用,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⑵介绍了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说明其中蕴含的知识和生活的智慧。

⑶学会大自然文字的方法及意义。

结构形式:总——分——总结构清晰详略得当

说明方法: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

写作特点:

1.语言生动浅显,明白如话

2.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3.说明与记叙、描写、抒情相结合

4.多种说明方法的运用

六、作业

1、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一种你熟悉的大自然的文字。

2、课外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生存手册》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6

【教学目的】

1.初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2.品读优美的语言,理解重点。

3.拓展延伸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的热情。

【教学步骤】

一、交流导入。

老师先自我介绍不过我不直接告诉你们,请你们来猜猜:(姓名藏头诗略)

这是一首藏头诗,同学们从这首诗中知道了老师的名字。是呀我们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提取我们需要的相关信息。有一本特别的书,书上的文字与我们书本上的文字不同,它是新奇的、有趣的。同学们通过预习知道这本书叫——大自然(板书)。这本书里有什么样的文字呢?从这些文字中我们能读懂什么呢?我们一起学习《大自然的文字》。(将题目板书完整)

二、初读,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大自然这本书里有哪些文字?星、云、石等物除了课文中的你还知道哪些文字?(学生说)你们怎么知道的?(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2、大自然这本书有这么多的文字我们来把它们进行归类,分为上下两册并给他们去个名字好不好?(上册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鸟;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岩。)(板书) 你们知道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教师小结:本文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比作文字,然后分天空和大地,列举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加以说明,读来趣味盎然。

三、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一)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从“神奇的天书”和“有趣的地书”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段,说说你读懂了那一种文字,获得了什么信息。找到相应的句子后,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1.小熊星座:这是一个天文学中的术语,你们看这就是小熊星座,其中最亮的那颗叫——北极星,它正对着北方。所以——(板书指北方)

2.砧状云:砧状云预示着雷雨,这一点很容易读懂。(板书预兆雷雨)

考考你,现在天空上出现几朵云,哪朵是砧状云?出示,生说理由。

(1)要知道砧状云什么样,就得先知道“砧”在文中指的是——铁砧。你们看这就是打铁用的铁砧,左右伸出——两个尖头。

(2)那砧状云应该就是——中间高耸,左右伸出尖头的云。读书就要这样词不离句,句不离想,能在生活中鉴别运用,这才是真的懂了。齐读!

(3)其实另外三种云也各有一个形象的名字,猜猜看(鱼鳞云、棉絮云、城堡云)

3.石灰石:它的存在告诉了我们地质的变迁(板书曾是汪洋)

4.花岗石:板书“冰搬来”。这段话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这段文字中用几个动词写花岗石?为什么这样写?

①“搬”“带着”“披着”“穿过”(拟人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②聚焦这个字,由这个“爬”字你能猜到花岗石是怎么来到这儿的吗?(看谁猜得最有画面感播放:冰川运动画面)(缓慢,紧贴地面,走得再慢也不叫爬呀!)被冰川带到别处的大小不一的石块,统称漂砾,漂砾常常用做是识别冰川活动的标志。

(2)这段话句式很特别?你们找找看。

①说明文中有问有答,很常见,但连提三个问题的很少见。读读看,齐读。多啰嗦,问一个不就行了吗?(生谈激发兴趣)

②师生情景配合读。(师读第一句,你的问题是——你读——不告诉你;接着问——还不告诉你;再问——就不告诉你)什么感觉?问得多好,一步一步把你心里的好奇给勾了出来。别吊胃口了,我们一起来读读答案。

③这次换一换,我来做那个提问题,吊胃口的人。(师故意调换问题的位置)我问得好吗?(没有层层深入)小结:看似无心的问,却是用心地在遣词造句

5、知识迁移。

①.大自然的文字只有这四种吗?大自然的文字无穷无尽,你看出示图:红叶一片,是大自然的文字,上面写着秋天。年轮一圈就是一岁。

②、从大自然的这些文字中我们了解了许多科学知识,也会给我们带来许多启示:出示图片蚂蚁搬虫子(为了生存合作互助);群居的蜜蜂讲求团结、分工。乌鸦反哺、羊羔跪乳

(我们应该孝敬父母,因为父母赋予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教给我们知识、技能和做人的道理。)

(二)、既然大自然的文字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我想给大家一个故事——

李四光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小时候,他喜欢和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每次他都受藏在一块大石头的后面。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时间长了,他对这块大石头发生了兴趣:这么大的一块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

李四光跑去问老师,又跑去问爸爸都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

这块突兀的大石头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它的四周都是平整的土地,没有一块石头呢?这个问题李四光想了许多年。直到他长大以后到英国学习了地质学,才明白冰川可以推动巨大的石头旅行几百里甚至上千里。

后来,李四光回到家乡,专门考察了这块大石头。他终于弄明白了,这块大石头是从遥远的秦岭被冰川带到这里来的。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他发现在长江流域有大量第四冰川活动的遗迹。他的这一研究成果,震惊了全世界。

从这个故事中总结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大自然?1、走进大自然,注意观察。2、深入思考3、到书中寻找答案4、请教有学问的人......(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带领我们走进神奇的大自然,让我们来认识这篇课文的作者:伊林(1896-1953),前苏联科普作家。著有《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作品知识性强,文笔流畅优美,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课外作业:

1、你知道的哪些谚语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2、我们学过的哪些诗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

星座 辨别方向

云朵 识别气象

石灰石 曾是海洋

花岗石 冰川运动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7

教学目标

1 、学习生字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2 、通过课文知道知识不仅存在于书本中,也存在于大自然中,懂得要善于观察、了解、研究大自然。

3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理解重点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提问: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这种现象通常会告诉人们什么?(指名回答自己熟知的大自然的文字)

2 、同学们,大自然的文字是新奇的、有趣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板书)

3 、作者伊林简介(伊林是前苏联著名科普作家。他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他创作了《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伊林的文笔流畅优美,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他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讲述科学知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思考:这种文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我们可将大自然这本书可分为两个分册。下面,请大家依据课文给分册取书名并编写目录,让我们共同尝试编书的滋味,好吗?明确:我们可以将这两本分册,一本叫神奇的天书;一本叫有趣的地书。神奇的天书的目录有星、云;有趣的地书的目录有石灰石、花岗岩。(板书)

3 、根据你所掌握的说明文知识,说说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三、研读课文第 1 自然段

1 、指名朗读第一句。说说自己的体会。(让学生感知文字的作用)

2 、指名朗读二、三句。回忆所学的《石头记》和联系生活进行体会。

四、探究“神奇的天书”, 研读第 2 自然段

1 、齐读。思考:水手是怎样读“天书”上的文字的?读懂“天书”上文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2 、出示:“即使他们没有罗盘,也照样不会迷失方向。”

罗盘是古代人们辨别方向的器物,有了大自然的文字—星星,即使没有罗盘,也不会迷失方向呢!用上这个关联词,让我们明白了看星星的意义。(板书:辨别方向)

3 、用“即使……也……”说一句话。

4 、课文告诉我们,水手们是怎样看星星辨别方向的?

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

5 、(多媒体出示)完成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 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告诉我们 )

6 、生自由交流。水手们朝天望望,就可以辨别方向了,他们生来具有如此能耐吗?(他们游历了五湖四海,观察了无数星相,才总结出了经验的!如果我们像水手一样多走一走、看一看的话,也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五、探究“神奇的天书”, 研读第 3 自然段

1 、正如作者所说: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可是天空这本大书上的文字还远远不止这些呢,自由朗读课文第 3 自然段,看一看你读懂了什么?

2 、注意“砧”的读音;什么叫铁砧? (砧: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 我们平时切菜用的砧板。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出示铁砧图)

3 、用波浪线划出描写砧状云样子的语句,说说这是什么句。

4 、先让学生自由交流,你读后有什么收获?(出示砧状云;板书:云可以预报气象)

5 、大自然留在天上的文字还有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部“天书”,你发现“天书”的特点是什么?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妙无穷,下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七、板书设计

?? 24 大自然的文字

星座 指引方向

云 预报气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大自然也是一本书,它也有自己的文字,读懂它的文字,对于我们探索大自然的奥秘、认识世界很有意义。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大自然这本书分天上和地上两册,上册叫《神奇的天书》,下册叫《有趣的地书》。(多媒体出示)

2 、回忆体会“天书”的神奇。

二、研读“有趣的地书”

1 、阅读天空的这本书。可以了解许多新奇的东西。我们脚底下的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脚下的文字有什么意义,怎么认识他们,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

2 、小组比赛朗读 4 、 5 、 6 自然段。

3 、根据第 5 自然段完成填空。(大自然是一本书, 是大自然的文字,它写在 ,告诉我们 )(板书:地质变化)

4 、提问 :第 6 自然段告诉我们,脚下的文字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一块怎样的花岗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出示花岗岩图片)

5 、同样是石头,这块花岗石又是怎么来的?找出句子中的动词。(搬爬带走)

6 、冰块是一下子把花岗石搬来的吗?你从哪个字体会出来的?(爬)

7 、(出示冰川的材料)体会一个“爬”字,写出速度之慢,可看出(板书:地质的变迁)

8 、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自然段,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自然段,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大自然的文字真奇妙。

9 、小组讨论:你在生活中还认识那些“大自然的文字”?你知道的哪些谚语中包含了“大自然的语言”?

三、学习的最后一段

1 、齐读。提问:要想了解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我们有哪些途径去了解呢?

2 、指名回答,师小结。(多媒体出示)

3 、总结:我们前面所学的两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同学们,走进自然,走进书本,善于请教,就才能更好的认识大自然的文字,读懂大自然这本很厚的书,感受自然的无穷奥妙。

4 、大自然的文字还有很多很多,大自然这本书告诉我们很多有意义的知识,下面来考考大家。(多媒体出示题目)

5 、认真思考,我们除了读出科学识外,还能读出什么做人的道理?

6 、大自然如此神秘,如此美妙。我多想成为一片春泥,呵护你们这些幼苗的成长啊。同学们肯定也有想成为大自然一员的梦想吧,来说说你的梦想。

四、课堂小结 。谈谈这两节课你的收获?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 100 字左右的小短文,介绍一种你所认识的“大自然的文字”。

六、板书设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 花岗石 告诉人们地质的变迁

七、教学反思

我们知道,每篇课文都有它的思想性,《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它生动地告诉我们大自然中那些看似平常的事物,平凡的现象,都可以让我们推测过去,预知未来,增加对自然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其规律,并遵循和利用好这些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我时时提醒同学们,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要多用心去观察自然,总会有所收获的。如此挖掘,使学生对文本的教益领悟于心。同时,因为本文内容浅显,易理解,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想尽量在语言训练上下功夫。利用理解文意的机会,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特别是在拓展环节让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成果,培养他们合作能力、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及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些方面都完成得不错。根据我们班同学的理解能力,我认为“冰是如何把花岗岩搬到森林里去的”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描述这部内容的动词,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经过层层深入,发挥想象,绝大部分同学理解了这方面的内容,使难点得以突破。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有不如意的地方

1 、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只有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才会有更多的收获。同时,作为教师,也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要为学生的学习指明道路,特别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更要有耐心,巧妙地化解学生遇到的难点,让学生充分体验学生成功的乐趣。这是一篇科普性很强的文章,在拓展中也要提醒和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科学性。

2 、好的评价语能够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这课当中我做得不够好。在让学生展示成果时,学生们的表现都不错,我却没有及时进行表扬。

3 、没有做到联系课文,让学生了解科普小品文的写作方法。

4 、结合整个单元的安排意图,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可联系前面两首古诗中阐发的道理及“学与问”的关系引起学生对学习的重新审视,从而把对“学习”一词的认识再提高一个层次。但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引导不够好。

回顾本文教学,基本完成教学预设,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找出了缘由,希望以后的教学能延续本次教学的可取之处,改正本次教学的不到之处,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得不断提高。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8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深入浅出地了解一些大自然中的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知识,并向同学介绍大自然中的知识。

3、情感目标: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积极主动地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谚语导入。

1、我们身边的大自然是一个充满奥妙的世界。人类的祖先通过长期观察、探索,总结出一些规律,编成了自然现象的谚语,帮助我们认识充满奥妙的大自然。

2、请看几条谚语,(出示谚语)齐读,有不理解的吗?我们讨论一下。

3、这些自然现象的谚语生动有趣,有人把它们称为“大自然的文字”。

二、解题质疑。

1、(板书课题)齐读。

2、看了课题,你有哪些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我把这些问题写下来,我们借助课文,逐个解决它们。

三、讨论交流。

1、大自然的文字是什么?

第一自然段有两个“文字”,分别是指什么呢?

2、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

总的来说,大自然的文字可以分为“天书”和“地书”,我们给这两本书编个目录。(出示书目,补充板书)

你能借助课文的描写,根据老师出示的图片,给大家做一回解说员,分别介绍一下书上四种大自然的文字吗?自由选择一种,认真准备,精彩解说。

3、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辨别方向、观察天象、了解历史……)

4、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板书:勤于观察、勤于读书、勤于请教……)

四、拓展知识。

1、老师这里有几幅大自然的图片,(出示图片)你能从图上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吗?

2、你还了解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呢?

3、老师给你们展示一些大自然的文字。(出示图片资料)

五、总结延伸。

1、请大家欣赏我们五彩斑斓、奥秘无穷的大自然,其中有着内容丰富的文字等待大家去阅读呢!(出示自然风光图片)

2、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任务。

请大家从图书、报刊、网络等途径收集有关“大自然的文字”的资料,以《大自然的文字》为主题,用“剪贴本”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下周一交,我们将根据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抄写认真、装饰美观等标准评选出一、二、三等奖,进行表彰。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9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课文《大自然的文字》。

先说教材,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意义,从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认识大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全文共7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第2至6自然段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第7自然段讲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课文的思路清晰流畅,语言通俗易懂,借助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自然的文字,将深奥的科学知识通俗化、大众化,适合学生阅读。

针对课文特点,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课题质疑,激发兴趣

导入:同学们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来认识一下本文作者伊林。(出示简介)今天她给我们带来了一篇非常有趣的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习课文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既可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又可以提高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所以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思考: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把孩子的问题归类整理一下:课文分别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怎样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读懂这些文字有什么意义?这些问题也正是本课教学所要解决的重、难点。)

二、初读课文,理清层次。

让孩子带着问题初读课文。由于是六年级的学生,所以在读课文时出示这样的自学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看看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把你最喜欢的一种多读几遍。

(这个问题的出示其实就是在锻炼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能力,也帮助他们在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大意。)

检查自读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本课的生字就不再单独出示了随课文解决。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一下子就可以找到文章主要介绍了星座、云、石灰石、花岗石这几种文字。教师再适时的点拨一下这些文字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就帮助学生抓住了文章的主要部分,指导分段,理清文章的层次。)

三、抓住重点,潜心体会。

文章内容丰富、文字生动,段落简洁。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自学为主。

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让孩子抓住重点句理解“天上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天上”、“脚下”,两个“每”字都在传递着一个信息: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我们要有发现的眼睛。

课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题,也是教学的重点。主要从“天上”和“脚下”两方面列举了大自然的四种文字。第四自然段是一个巧妙的过渡。老师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孩子注意这种过渡的运用。其余几个段落文字浅显易懂,老师给出问题:这种文字能够告诉我们什么,你还知道有关这种文字的知识吗?让学生分成四大组通过自学,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读懂课文。

在交流时第二、三自然段注意对星座的介绍。可以拓展一些内容,补充一些看云识天气的农谚。还让孩子说说天上还有那些文字。如:太阳、月亮风等。从而知道,天上的文字能帮助我们辨别方向,了解天气。

第五、六自然段首先要让孩子了解同样是介绍地上的石头,作者的叙述重点却不一样。第五节,强调人们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了解地质变化中的“变”——海洋变陆地(城市);第六节,着重告诉我们地质变化中的“迁”——远古时代,从寒冷的冰川变迁而来,本段中的动词用得特别好,引导学生多读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最后强调脚下的文字能读出地质变迁。

课文第七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也是课文向生活扩张的一个点。主要解决的是“怎样才能读懂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要读懂大自然的文字就要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仔细观察,不断学习。

因为有了前面的学习,孩子对大自然的文字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鼓励孩子走出去,去发现,去探索也就是水道渠成了。

四、拓展延伸

我们的授课绝不仅仅为一堂课,一篇课文所约束,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是相通的,因此,结合课后习题,我有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

我的过渡语是: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们深深感受到大自然中到处都有文字,大自然通过这些文字在告诉我们什么?你们看(出示多媒体)

多媒体1:阳光照射下的火红的枫树林图。

师:当很多树叶变黄的时候,枫树却独树一帜,格外地鲜艳,多美哪!这是大自然在说:秋天来了,是时候赏枫叶了。

多媒体2:雾凇图

师:吉林雾凇,琼脂枝玉叶,这真是大自然的奇迹啊!看着它,大自然又让我们想起了起了: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其实,大自然不仅给了我们美好的一面,也在时刻提醒着我们什么。

多媒体3:瀑布的枯竭

师述:大瀑布以前一泻千里,看上去山清水秀,而如今却是“形容枯槁,奄奄一息”大自然用这种方式理智而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

多媒体4:太湖蓝藻暴发

师:太湖是我们的母亲湖,2007年的蓝藻暴发,大自然再次智慧地提醒人们:“保护环境,可不容缓或人人有责------”

师:这是老师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上的几页文字。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请你找找生活中的事例,再给大自然这本书添上几页精彩的文字。

(出示:)

1、蚂蚁搬家,蜻蜓低飞,鱼儿都露出水面,看得懂大自然文字的人就知道马上要下雨了。

2、如果突然之间鸡飞狗跳,能读懂大自然文字的人都知道,可能有一场地震来临。

3、锯开大树,你就能发现树的断面部分有一圈圈的纹路,这就是年轮。有多少年轮,树就有多少树龄。

4、根据河北太行山山崖间有螺,蚌壳和卵形砾石的带状分布,推断出这一带是远古时代的海滨。

5、喜马拉雅山发现了鱼、海藻、海螺的化石。可推断出在远古的时代喜马拉雅山曾是一片海洋。

------

(这一设计,由老师引导入手,到半扶半放,最后由学生自由发挥,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既激发了孩子探索自然的兴趣,又强化了孩子的环保意识。)

五、总结:

最后是全文总结:今天,我们从大自然这本书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同时,我们又共同为大自然这本书写了几页精彩的文字。大自然蕴含无限的知识、学问和奥秘,等我们去观察、了解和探索。让我们继续为大自然这本书书写更多的文字。

作业:

同学之间交流自己所知道的大自然的文字,结合课内、课外的知识办一份小报。

(作业设计弹性较大,强调可以合作完成,让学生在巩固课内知识的的基础上拓展课外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板书设计:

星座辨别方向

云观察气象

24 大自然的文字 石灰石地质变化

花岗石地质变迁

(观察 了解 探索)

造福人类

(板书的设计比较简洁,体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课后习题2的答案)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里的文字指的是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激发学生观察、了解、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等句子。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质疑激趣

1、(出示课题)同学们,看到“大自然的文字”这个题目,你知道哪些信息?心中产生哪些疑问呢?(信息:①文字有书本文字与大自然的文字,②课文写的是关于大自然的一些文字。问题: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④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简介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本文作者伊林及其代表作《十万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题目入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既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又能使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一个预先的感知;关于作者的简介,则便于激发起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热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品悟文本,并且试着完成三个任务:

①自学生字新词,读通读顺句子;②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介绍了哪些方面的内容?③课文中,你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由此,你想到了什么?试着写下来。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交换自己的收获与体会。

【设计意图:书不读熟不开讲。上课伊始,放足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充分接触文本,目的性、针对性强,便于学生对文本获得清楚的认识与理解;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自己的收获与体会,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品读感悟,深化理解

(一)检查生字词及课文的诵读情况。

1、字词检查:刚才请大家自学了生字新词,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在自读课文时学到了哪些的生字新词,有哪些动人的发现?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绺”“砧”这两个字的读音及意义,“铁砧”的意思,教师可根据汇报,辅以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一改生字词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汇报有哪些收获与发现,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便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讨论:关于大自然的文字,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3、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些小节,读给大家听一听,其他的同学当当小评委,看他读得怎么样,好吗?

【设计意图:改变传统的朗读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便于学习兴趣的激发,使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

(二)理解文本内容。

1、课文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默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的词语或句子。

②讨论交流。(神奇的天书:星、云;有趣的地书:石灰石、花岗石。)

2、为什么要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①学生仔细品读文本,圈画出重点句子,写出自己的认识与感悟。

②师生抓住重点语句,反复品读咀嚼,真正走进文本。

(认识方向:“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辨识天气:“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如果在它里面飞行,它会把飞机毁掉。”

明识地貌变迁。“大家都知道贝类是海洋的居民,可见在远古时代,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海洋。”“这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了,当时这儿根本没有森林。周围的森林是后来才长起来的。”)

【设计意图: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讨论、辨论以及合作探究中获取新知、懂得道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

3、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讨论: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你见到过大自然的文字吗?有哪些?

(彤云密布,是下雪前的征兆;下雨前,蚂蚁会成群集队地赶路;猫儿吃草时,天马上就会下雨了……)

【设计意图:搭建平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懂得大自然的文字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助于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

4、讨论交流: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注意观察大自然,向书本求教,虚心请教别人。)

5、指导朗读课文。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学了课文之后,你懂得了什么,有些什么启发或者打算呢?

2、走进大自然,在父母或老师的指导下,观察一种大自然的文字,然后以《我发现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3、结语:大自然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让我们带着一双发现的眼睛,走进大自然,积极探索大自然,不断破译大自然的密码吧!相信只要这样,我们便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便会攀上科学的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体会、说打算、写发现,升华了文章的理解,实现了课内向课外的有效延伸;激情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便于学生树立起认识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与志向。】

板书设计:

北极星—辨别方向

砧状云—预测天气

大自然的文字石灰石—了解地质变化

花岗石—了解地形变迁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11

[文本解析]

《大自然的文字》是一篇科普性文学作品,它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不仅告诉了我们有关大自然文字的种种,而且重点叙述了辩识这些自然文字的方法和意义。文章浅显生动,通俗易懂,教学时宜以读为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开启思维,积淀情感,并辅以议的方式,使学生对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一方面既要教育学生从小学习认识大自然,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树立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志向。

[设计理念]

本文教学时采用读议写三结合的策略:在读中内化文本,在议中升华文本,在写中超越文本。力求凸显简简单单教语文,简简单单学语文的教学新境界。

[设计过程]

一、读————在读中走进文本

(1)读课题

从课题上能收集到哪些相关信息?(①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②大自然的文字有哪些?③大自然的文字是否神秘?怎样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2)读作者

①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可围绕《十万个为什么》一书)

②小资料阅读:

伊林(1895—1953),苏联儿童文学作家、工程师,被称为科普创作的巨匠。他致力于写作通俗科学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前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伊林诞生于乌克兰。从小酷爱读书,喜欢大自然,喜爱科学实验。童年时期曾仔细观察和研究蚂蚁的生活情况,观察天空和星象。这一切,为他日后用文艺的手法,诗一般的意境、创作科普作品打下了基础。1914年中学毕业,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从1924年起,他还在大学念书时就开始创作科学文艺性短文。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工艺学院。1927年创作的《不夜天》是他第一部有分量的作品,一出版就受到读者的喜爱,在这之后的30多年中,他为青少年创作了《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等几十部脍炙人口的科学文艺著作,在普及科学知识、鼓舞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方面起了巨大作用。1953年11月15日,在莫斯科逝世,终年58岁。

(3)读通文章

①自由读,读正确;

②读读划划,对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多读几遍;

③展示读,分小组或以桌为组进行;

④指名读,整体感知文本。

(4)读懂文本

①精读,读懂了什么?读出了哪些困惑?

②组织交流,教师引导

③重点阅读,大自然的文字——“星(第二小节)、云(第三小节)、石头(第五六小节)”

④回读,走进文本。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我想这“读”定然是少不了的。因为读不仅仅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加是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无声对话过程。所以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主,力求通过形式丰富的阅读,让学生们在读的实践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情感,既得到一定的思想启发,又为享受语文的美而积淀情感。]

二、议————在议中升华文本

(1)议“教师”

①教师小结:同学们,课文学到这里。我深深感受到《大自然的文字》中充满了智慧。“智慧”一词不正是大自然“文字”的写照吗?

②议议,课文哪些语句能看出这样的“智慧“?

如:“他们朝天望望,在许多由星星组成的星座当中,会找到小熊星座,在小熊星座当中会找到北极星,有北极星的那边就是北方。”

“有卷云就不会有好天气,十成有九成是阴雨——————飞行云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预兆。”

“它并不普通,它是石灰石————现在是城市的这块地方曾经是一片汪洋。”

“它不是人搬来的,而是冰搬来的。”

(2)议“自己”

①教师小结:这是我在读完《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所感所想,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让我们一起共同分享这些胜利的果实吧!

②议议,在你心目中《大自然的文字》又是什么呢?(如:神奇、力量、一本天书、观察家的眼睛、实践家的腿等等)

(3)议议,这是不是一种人性美呢?是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呢?(略)

[议的训练是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方法。它一方面注重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情意态度;一方面实实在在地于具体的思辩情境中锻炼了口语水平、思维能力。在议中读,在读中议。既不游离于文本本身,又在走进文本的基础上升华了文本。实际上这就是《新课标》里一直所提倡的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这样的阅读也正是借助于议的手段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了文本的学习质量。]

三、写————在写中超越文本

(1)教师小结: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它需要我们去阅读,去实践,去发现。相信只要有了敢于攀登的精神,那么就一定能到达自己心中的颠峰。请敞开心扉,一起来描绘自己心中的大自然吧!

(2)摘录,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常识

(3)写一写,《我眼中的大自然》、《大自然的神奇》、《我读大自然这本书》、《大自然揭密》等。

[阅读是积累,议论是吸收,而习作则是倾吐。在充分地读、自由地议的基础上,积极营造写的氛围,让学生快乐地写,无拘无束地写。这不但培养了学生习作的兴趣,丰富了学生习作的内容,锻炼了学生习作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良好语感的形成,活跃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渐渐形成。]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为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第二单元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人类与自然共生存,共发展的主题选择的,作者用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了深奥的大自然知识,并把它们比作大自然的文字,学生很容易掌握。

(二)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1.了解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2.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并掌握它们。

技能领域:1.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

情感领域: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思想感情。

确立教学目标的依据: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和新课标要求,通过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获得有关大自然的一些知识,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揣摩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短语或句子。

二、教材处理: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各种能力的训练,达到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以探讨问题为主,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四、学法指导: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层次,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五、教学设计:

1、导入课文:大自然丰富多彩,大自然奥秘无穷。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有关大自然的文章《大自然的文字》。

2、学生默读自读提示。

3、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并读准字音。(出示小黑板)

霪(yin)雨铁砧(zhen)

4、继续读课文,标好段序。

5、学生讨论分析,明确全文24段,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1)叙述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全文的引子。

第二部分(2--24)介绍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及认识它们的作用、方法、成因。

第二部分可分三层:

第一层(2--4)

第二层(5--21)

第三层(22--24)

思考问题:(1)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

(2)认识它们对人类有什么好处?

(3)怎样才能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想一想:本文选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举例子、作诠释、分类别)学生可举例回答。

6、揣摩重要词语,句子。

例:文字真是好东西,认识了字,就可以读完最厚的书。

“文字”不仅指书面上的文字,还指大自然的文字,最厚的“书”不仅指印刷的书,还指变幻无穷的大自然这部书。“好东西”形象地写出了“文字”是人们学习知识,认识事物的一种最好工具。

7、小结:学习本文可以和《大自然的语言》对比阅读,同学们应该自己到大自然中多观察,多积累知识,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后,多研究自然,让它为人类服务。

8、作业:

附板书设计:

认识书面文字的好处

大自然的文字

承上启下,总说大自然文字

空中文字及认识它们

介绍大自然的文字 分说大自然文字

地上文字、石灰石、漂砾

总说认识大自然的方法

《大自然的文字》学案、巩固案 篇13

一、由“文字”引出课题。

1、板书“文字”。

问:你知道什么是文字吗?

2、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石头书》吗?除了石头,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有文字呢?

揭示课题。

二、自学课文。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

2、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3、弄懂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开火车分节朗读课文。正音,评议。

2、交流字词的意思。

铁砧星座罗盘……

3、说说为什么用大自然的文字作为课文题目?

四、引导学生琢磨、体味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从小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

1、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举了哪些例子说明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对人类的作用,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勾画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如:“飞行员知道,砧状云是雷雨的征兆,应该离它远些才好。”从这句话我知道了云也是大自然的文字,飞行员可以根据砧状云的位置预测到雷雨,及时避开它,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3、朗读课文2-6自然段。概括主要内容。

(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可以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历史的沧桑。)

4、认识大自然的文字有很多的好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呢?

⑴、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

⑵、指名说一说。

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小结课文,拓展延伸。

1、小结课文。

谈一谈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延伸。

⑴、你还收集到大自然的哪些文字?四人小组交流。

⑵、各组指定人员向全班汇报。

六、课后实践活动。

各学习小组把收集到的资料汇集起来,出一份以为主题的小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