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推荐13篇)
《三顾茅庐》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310
美化阅读教学《三顾茅庐》阅读教学实录
周施清
一、质疑导读,披文入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全文,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访孔明”,谁能说说对刘备的初步印象?
生:刘备仰慕孔明。
生:诚心诚意请诸葛亮。
您正在浏览文秘帮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文秘帮)网址是www.wenmibang.com
师:同学们很会学习,也很能总结。
师: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产生新的问题的过程,大家有什么新的问题吗?我们一起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生:课文是怎么详写刘各等人请诸葛亮出山课文为什么多处写张飞?
师: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思想,我们怎么样来研究文中刘备、张飞等鲜活的人物形象呢?
生:……
二、合作探究,深入课文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奸方法。同学们是研究人物的专家,请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研究自己深感兴趣的人物。交流时要做到有话可说。
师:先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师小结学法后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师:先让研究刘备的同学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心得体会(交流刘备的几处言行,原则上以学生的学路为主,主要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
生:我读了刘备斥责张飞的话,知道了他很仰慕敬重诸葛亮。(一些同学纷纷举手表示赞同)
师: (出示文中四句刘备斥责张飞的句子,不出示提示语)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生读……
师:你觉得读得好吗?
生:——般。
师:老师出示提示语“斥责”、“大声斥责”,引导学生再读句子。
生再读……
师:大家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很不简单,谁能用四个字概括刘备的话意。
生:斥责张飞。
师: (板书后)刘备是这样说的,又是怎么样做的?
生: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师-引导学生读好后,概括句意,请学生板生:端正地写“下马步行”。
师:好,我们应该端端正正写字。
生:我从“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读懂了刘备敬重诸葛亮。
师:点击“轻轻”、 “恭恭敬敬”,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个性,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读:…
师:能不能将这一长句概括成四字短语。
生:等候孔明。
师:能不能加进表示地点的词语?
生:阶下等候。
师:好,能不能把“恭恭敬敬”这一层意思也说进去。
生:阶下恭候。
生:我从“赶紧下拜”句也读懂了刘备请诸葛亮出山是诚心诚意的。
师:出示句子,上学生自己读,同桌交流后,指名读,其他同学评析。
生: “谒见’’这个词是指晚辈拜访长辈,下级拜访上级,而那时刘备是大将军、皇叔,诸葛
亮是一个村夫,说明刘备尊重孔明。
生:我还有补充,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好几岁,谁知道刘备比诸葛亮年长几岁?
生:二岁。
生:五岁。
生:八岁。
师:二十岁。
生:(惊讶)我认为这句话应概括成“下拜谒见”
师:请研究张飞的同学汇报研究的成果。
生:课文写张飞是为了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生:读了张飞的话,我更敬佩刘备了。
师:出示有关句子(“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白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 “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 “这个先生怎么这样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先请学生自由读,然后交流。
生:我认为,张飞看不起诸葛亮,所以“——个村夫”应该读得又轻又慢。
生:我有补充,张飞是一个猛将,说话很直,应该读得很有力。
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白己的感受。
(学生自由读书,互相交流。)
师:请大家看黑板,用“刘备( )为了表明( )”说一句完整的话。
生:刘备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下拜谒见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诚心。
师:不错。谁能再说得简单些?
生:我从刘备的“言行”中明白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师:抓住人物的言谈举止是读懂人物形象的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说,我们善于加强人物的比较进行研究,那是一种更好的学习方法,我们会对刘备的形象和品质有更清晰的认识。
师:·(出示刘备张飞的四组对话)请问学们找合作伙伴,分角色朗读。
师:同学们越是读得深入,对课文的理解会越深,请同学们再看看课题,读读课文,你有没有更新更深的发现。
生:课题“三顾”指刘备去的次数多,坚持不懈。
生:课文多次写张飞是为了说明刘备心之诚,情之切。
生:……
师:课后我们还可以商量一下,如果还有新的发现,可以告诉老师。
三、联系生活,跳出课文
师:同学们,三顾茅庐已传为佳话,广为传颂。我们今天学习《三顾茅庐》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几百年前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吗?学了这个故事,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小主人,大家有什么启发呢?四人小组交流后汇报:
学生1:请人帮助,心诚则灵。
学生2:尊重他人,以诚待人。
学生3: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学生4:作为一名单位领导者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学生5:……(联系到囚家和民族之间的交往)
师小结:是的,同学们已经学会如何做人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师: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学习的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山课堂。根据大家现在的认识和理解,想提出哪些新问题呢?
生:张飞能不能与诸葛亮合作好?
生:课文开头写刘备仰慕诸葛亮,后来写“经过一番议沦后”更敬佩诸葛完了,诸葛亮到底说了哪些话?
师:他们第一次的对话,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隆中对》,课后请可学们去研究研究,收获一定不小。
(学生十分兴奋)……
师:你们有兴趣想了解刘备、诸葛亮等人是怎么合作打天下的吗?课文与原作有什么异同之处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去读读《三国演义》。
周施清 桐乡市凤呜小学校
您正在浏览文秘帮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文秘帮)网址是www.wenmibang.com
《三顾茅庐》 篇2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刘备(言、行、神态) 问……又问…… 失望而回
张飞(言、行、神态) 失望而回 (1)如果对张飞感兴趣,找出描写张飞的言行的句子填入表格。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结合课文体会词义;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书写生字。
对策:给予学生自读的时间。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吗?谁能说出《三国演义》中一些著名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有一节内容叫“刘玄德三顾茅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根据这一节内容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指导写好“顾”和“茅”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
(1)借助生字表读准生字字音,特别难读的字要注明。
(2)想想:课文讲了些什么?
2、检查
指导易读错的词语,出示: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后鼻音)、用不着(多音字)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3、说说文中有哪几个人?
相机读好:诸葛亮
4、指名分自然段逐段朗读课文。注意点评。
相机出示: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5、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相机理解——顾:拜访。 茅庐:草屋。
三、指导作业:
1、重点指导以下生字:
葛:指导书写下半部分的笔画笔顺。
恭:下半部分右边的两点的摆放。
2、 完成习字册。
3、朗读课文。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对策:抠住关键词句,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进行深入地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练读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相机出示“诚心诚意”,齐读,理解。说说这段中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请诸葛亮出山的?
(3)相机理解“辅助”。
(4)齐读。
(5)小结:刘备两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用一句话简要地概括,这种写法叫“略写”。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话,想想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朗读张飞与刘备的对话,体会张飞的人物性格。
(3)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
(4)讨论:你认为这一段中,写张飞的表现是否多余?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来到隆中,他们看到些什么?
相机出示:他们来到隆中……景色秀丽宜人。
(2)读了这些话,你有什么想法?
(3)相机理解词语、比喻句的含义。
(4)再读课文,哪些词句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用“---”划下来。
(5)指名朗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同诸葛亮见面。”要求:让同学听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刘备又是个怎样的人?
小结: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真是“诚心诚意”。
(7)齐读第三自然段。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一节,你想说什么?
相机理解:群雄纷争茅塞顿开和比喻句的含义。
(3)小结:诸葛亮雄才大略,真乃隆中之“卧龙”也。怪不得当时人们皆称诸葛亮为“卧龙先生”。
5、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说说这段主要说了什么。
(2)相机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谈谈自己对刘备和诸葛亮的认识。
板书设计: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训斥张飞 恭敬等候 如鱼得水
8 三 顾 茅 庐(三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教学重点、难点及对策:
1、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对策:学习例文,掌握写法。
教学准备:有关词句的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默写词语
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
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
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
2、通过“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你对刘备这个人物有什么认识?课文哪一段作了具体地描述?
二、指导背诵:
1、重点指导第三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2、交流:说说这一段的内容可以分为哪两层?(景色秀丽和拜访经过)
(1)以熟读为基础,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背诵。
(2)第二层指导时,可以抓住方位词进行,帮助学生形成表象。
三、片段指导:
1、明确要求:认真读文中描写隆中“景色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2、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朗读后分析:
(1)刘备一行来到隆中,见到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名称下画一横线。
(2)这些景物有何特点呢?分别朗读写这些景物的语句。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走一走,找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
看看那里有哪些景物(能说出景物名称),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可相机提供范文:
我们来到义方园,只见( )的草坪周围种着( )的韭菜兰,上面开满了( )的小花,犹如( )。在园内长着几棵( )的松树,它们好像( )。松树旁的石榴树( )。不远处有一丛( )的竹子,它们在阳光的照耀下,( )。啊,这儿的景色( )!
5、学生拟稿。
把写好的短文誊写在小作文本上。
四、作业:
抄写词语,完成有关练习。
《三顾茅庐》 篇4
教材分析:
是第十一册最后一组教材的第二篇重点讲读课文。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这是一篇落实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发展语言、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好课文。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揭题解题,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
2、初读课文,以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理清文章脉络,知道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
4、学习刘备第一次拜访诸葛亮。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解释“顾”、“茅庐”的意思。
2、简介课文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2)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3)谈谈你对刘备的初步印象。(小黑板出示)
2、交流。
(三)理清文章脉络。
可以问:你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说,我读懂了刘备是三次拜访诸葛亮,再问:还有哪些同学也发现了这一点?谁来告诉大家哪三次?以自然而然地理清文章脉络。
(四)学习一顾。
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同学划出刘备言行的句子。
2、交流。
3、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再读读第一段。
4、谈谈你对一顾中刘备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本1、2、3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理念:
1、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探索自主探究的开放的课堂模式。
2、以语言材料为载体,以课文为“例子”,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位学生乐学、善学。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分清文章的详略,读懂重点句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等人物形象,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3、情感目标——学习刘备的诚心诚意、礼贤下士的品质。
4、发展性目标——学会学习(自读自悟)、学会合作(研讨交流)、学会做人(尊重他人以诚待人)、学会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三、教学重点:
抓住人物的言行,体会人物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披文入情。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还深入地学习了“刘备一访诸葛亮”。
2、你想进一步研究刘备吗?研究什么?(略)要研究刘备,还涉及到他的弟弟张飞,那么,我们怎么来研究这两个人物呢?让学生说,通过阅读,抓住人物言行、神态等来理解。
(二)自主选择,合作探究。
1、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寻找自己的合作伙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深入学习课文,完成填表。(把表格发给学生。)
一顾二顾三顾怎样一个人
(2)如果对刘备感兴趣,找出描写刘备的言行、神态的句子填入表格。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巡回,了解学情。
2、研读刘备、张飞的句子。(按学生回答的顺序讲)
(1)研究刘备的同学交流。
按学生交流的情况分别投影,重点落实字词,这些句子要具体讲,认真读,读出感情。随机板书:斥责张飞、下马步行、阶下恭候、赶紧谒见。
学生另外找出的有关刘备的句子,让学生说说读读就可以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2)研究张飞的同学交流。
用同样的方法投影出示,读读议议,可以看出张飞是个怎样的人?
(3)文章主要是写刘备,但同时也把张飞写进去了,这是否多余?分小小组讨论。
然后交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点拨,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随机板书:反衬
(4)对比朗读,愿意朗读张飞的读出他的莽撞无礼,愿意朗读刘备的读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
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尤其是这篇课文的有关章节,以更好地理解课文,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课时
一、分辨文章的详略。
二、出示一篇例文,让学生分辨详略,巩固所学的知识。
三、引导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四、总结全文。
《三顾茅庐》 篇5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四年级上学期表示才华横溢的成语:“学富五车 满腹经纶 学贯中西 博古通今”。
同学们,这些成语里可藏着秘密,你们想知道吗?大声地读两遍,爱动脑筋的你一定会发现。
2、在古代才华横溢的人被称为名士、圣贤。
(老师板书: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知道这两成语的意思吗?开动小脑筋猜猜看。
3、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个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故事。
(1)齐读课题,理解三顾茅庐。
(2)自渎读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4、检查自读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并抄写生字新词。
2、给下列生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吩(feng fen) 辅(fu fu)晌(xiang shang )
辰(cheng chen ) 诸(zhu zu ) 卧(wo wu )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东汉末年,那是一个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的时代,曹操、董卓、孙权等都拥兵自重,各据一方。为了能够一统中原,他们个个求贤若渴。当时有一个水镜先生,他有三个弟子,相传得其一就能得天下。诸葛亮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他当时隐居隆中,被人称作卧龙先生。曹操、董卓、孙权他们都想得到诸葛亮,可是最终却被刘备得到了。这是为什么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读。(突出诚心诚意)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大声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刘备言行的语句。
2、再一次默默地用心地读一读你画出的句子,想一想哪些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感知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三国演义》里的一篇文章---《三顾茅庐》。刘备邀请诸葛亮的那份诚意,我们也已有所体会。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第8课(齐读课题)---《三顾茅庐》。
二、默读课文,体会“诚心诚意”
首先请同学们用心去默读课文,找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板书:诚心诚意)画出相关的词句。找好以后,同桌互相讨论,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交流体会,感受“诚心诚意”
预设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指名说理由,谈体会。
指导读书。
预设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板书:下马步行)
指名谈谈自己的体会。
预设三: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指名谈体会。(板书:轻轻敲门)
预设四: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板书:阶下等候)
指名谈体会。
指导读。
预设五:
“等了半晌工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指名谈体会。
“半晌”有多久?(半天)
“一个时辰”呢?(两个小时)
诸葛亮睡了半晌工夫,刘备一直恭恭敬敬地站在阶下等候了半晌;
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睡了一个时辰,刘备又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了一个时辰。
刘备这么恭恭敬敬地等候,他的诚意不言而喻了。
大半天工夫过去了,诸葛亮才悠然醒来了。
“悠然”是什么意思?
一直恭恭敬敬站在阶下等候的刘备做了什么?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与诸葛亮见面。”(板书:快步走进)
刘备是胸怀大志的明主,诸葛亮是心怀天下的奇才。他们终于见面了。这就有了隆中对,读----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屏幕出示,指名读。)
“群雄纷争”是什么意思?
有哪些乱世英雄?
是的,当时国家一片混乱,孙权独霸一方,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一心想光复汉室,统一中国,但却不知该怎么做,心里像塞满茅草一样,听了诸葛亮的分析、指点,刘备---(屏幕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茅塞顿开”什么意思?
从这个比喻句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诸葛亮到底何许人也?可以让刘备如此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呢?一起看一段视频。(播放卧龙吟)
看完了这段影像,你有什么感受?(要刻苦学习;景色美等。)
隆中的景色岂是一个“美”字可以概括的呀?一起来看文中的描述----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蜿蜒起伏”是什么意思?
这高低起伏的山冈像什么?(卧龙)
这卧龙其实是谁?(诸葛亮)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卧龙冈秀丽的景,其实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这个人。诸葛亮就是这条卧龙,他在等待贤明君主的召唤。再读---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再播放《卧龙吟》。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还是那样恭恭敬敬,诚心诚意吗?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屏幕出示比喻句)’”
自由谈体会。
你知道诸葛亮出山后,帮刘备打过哪些仗吗?刘备为什么说得到诸葛先生如鱼得水呢?
(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
“赤壁之战”以少胜多,“草船借箭”更是巧妙。
难怪刘备说----(齐读)“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四、总结全文
刘备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在卧龙先生的辅助下,他们建立了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三分天下。“三顾茅庐”的故事也成为一段佳话。今天我们常用“三顾茅庐”来比喻尊重人才,诚心诚意地一再邀请。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自然段
2、读《三国演义》。
3、仿照文中写景的方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
8、三顾茅庐
下马步行
诚心诚意 轻轻敲门
阶下等候
快步走进
《三顾茅庐》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江都市实验小学点击数:316
《三顾茅庐》课堂实录与评析(新世纪园丁杯论文)--江都市实验小学
一、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三国演义》吗?
生:看过。
师:谁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三国演义》?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作者是罗贯中。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英雄人物,比如:刘备、张飞、关羽、曹操、周瑜……
生:《三国演义》里有许多有名的故事,如《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课前,老师也对《三国演义》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出示多媒体课件,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字简介及有关人物图片,老师配
乐介绍)《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以浩瀚的篇章,深入描绘了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三国归晋的历史画卷。其中,细致生动地展现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军事、政治斗争,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你们看,这是(生说刘备),他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与张飞、关羽桃园结义为异姓兄弟,后来成为蜀汉的昭烈皇帝。这是(生说诸葛亮),他是三国蜀汉的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年隐居汉县隆中,留心世事,号称“卧龙”。这是(生说关羽),刘备的二弟,智勇双全、武艺高强。这是(生说张飞),刘备的三弟,生性鲁莽、豪爽。《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这样性格鲜明的人物,同学们课后可以收集一下。这节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三十七回的一个小故事,大家齐读课题。
生:三顾茅庐。
点评: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课件《三国演义》的简介,特别是介绍了课文中所提到的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四个人物,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营造出美好的心境,诱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二、
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师: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了,下面老师来检查大家预习的情况,课文中的生词谁来读?
生:(读词,教师重点指导“冈”是第一声,“响”读shang,“塞”是多音字)。
生:齐读词。
师:生字词掌握得不错,课文是不是读正确、读通顺了,哪些同学愿意分小节读一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三顾茅庐”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
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师:刚才几位同学读得不错,其他同学听得也很认真,同学们,课题中这个“庐”是什么意思?
生:字典中“庐”指房舍,就是指房子。
师:“茅庐”是什么样的房子?
生: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很简陋。
师:用茅草搭成的房子多简陋,过去,乡野村夫住的就是茅庐,在课文中,“茅庐”是谁住的?
生:(齐说)诸葛亮。
师:“顾”是什么意思?
生:“顾”是拜访的意思。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预习时,查了字典,字典中有几种解释,我觉得这种比较合适。
师:你真会学习。“三顾茅庐”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次拜访诸葛亮。
师:谁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齐说)刘备。
师: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想干什么?
生:想请他帮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
师:刘备前两次拜访诸葛亮都没有见着,第三次终于见着了。课文就是讲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经过。
点评:从“庐”字入手理解课题,了解故事内容。对“茅庐”的了解,也是对诸葛亮身份的了解,感受诸葛亮地位的卑微,为下面的品味人物形象,埋下伏笔。
三:精读,感悟人物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课文已读了不少遍了吧?
生:是的。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刘备非常尊重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很谦虚。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诚意。
生:我觉得刘备很渴望得到人才。
师:对的,这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求贤若渴”。
生:我觉得刘备很器重人才。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把能读出刚才你们所说的刘备人物特点的句子画出来。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得又快又准。
生:浏览课文,画句子。
师:同学们刚才找得很认真,谁来说一说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
生:我从第3小节中读出来的。
师:读一读你所画的句子。
生: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同诸葛亮见面。
师:(出示这部分句子)和老师找到一块去了。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这部分,找一找这部分哪些词让你深有体会,能够感受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生:轻声读句子。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从“下马步行”这个词感受到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还有半里多路了,刘备就下马步行了,可见他对诸葛亮很尊重。
师:刘备为什么下马步行?
生:刘备怕自己的马蹄声会吵到诸葛亮。
师:仅仅是为了不吵到诸葛亮吗?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刘备是什么身份?
生:是一位皇叔。
生:是一位将军。
师:住在“茅庐”的诸葛亮的身份又怎样?
生:是一位村夫,地位很低下。
师:试想一下假如一位将军骑马一路驰骋去拜访一个村夫,会显得怎样?
生:高高在上,盛气凌人。
生:不尊重别人。
生:刘备下马步行,就是降低自己的身份,让诸葛亮觉得自己和他平起平坐,就显得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能把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读出来吗?
生:(齐声读)。
点评:“下马步行”学生通常只能理解到刘备怕打扰到诸葛亮,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从刘备、诸葛亮身份入手,突出刘备这样做的目的以及他对人才的尊重。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我从“轻轻敲门”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觉得刘备很有礼貌。
师:正因为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才会这样地有礼貌。
师:还从哪些词感受到?
生:从“不要惊醒”这个词能感受到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刘备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这次听说诸葛亮在家,一定很想立即见到他,可听说诸葛亮在午睡,就让童子不要惊醒他,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说得好。还有哪些词能感受到?
生:“恭恭敬敬”这个词能感受到。
师:读到这个词,你仿佛看见刘备怎样地站在台阶下等候?
生:一动也不动地站在那。
生:两手放在前面,头低着,一动也不动地等候。
师:在平时的电影、电视中,你看过什么样的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
生:皇帝上朝时,那些大臣们就这样站。
生:大户人家,那些佣人也这样站。
师:是的。只有皇帝的臣子、那些奴仆、佣人才会这样恭恭敬敬地站着,同学们都知道,当时刘备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皇叔),诸葛亮的身份是(生齐说:一位村夫)。老师还要告诉你们的是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仅仅27岁。身份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都不应该“恭恭敬敬”地站在台阶下等候。可他却这样做了,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
生:刘备不顾自己的身份、年龄,就是为了显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
生:刘备这样做正是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想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这样放弃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可见他很想得到诸葛亮这样的人才。
生:我觉得刘备真是求贤如渴,对人才十分地尊重。
师:说得真好!读读这句话,把刘备恭恭敬敬等待的画面读出来。(生练习读)
点评:学生对“恭恭敬敬”一词没有真切的感受。引导学生联系电影、电视中所看过的画面,弥补缺少的感受,让学生在深切感受的基础上,对刘备这样身份尊贵的人恭恭敬敬地等候一个身份卑微的人,有表达的渴望。
师:还有哪些词能够感受到?
生:“半响功夫”“一个时辰”能感受到刘备等了很长时间,也没有不耐烦,可见他真的很尊重诸葛亮。
师:刘备不光恭恭敬敬地等了,还等了很长时间。这么长时间,一般人都无法等下去,更何况外面是早春,春寒料峭,里面的人却在呼呼大睡;更何况是一位身份高贵的皇叔在等一个地位卑微的乡野村夫;更何况是一位47岁的长辈在等一个27岁的晚辈,在漫长的等待中,刘备心中会想些什么呢?
生:刘备会在想自己一定要耐心等下去,用自己的诚心感动诸葛亮。
生:刘备会在想等诸葛亮醒来,自己怎样说动诸葛亮帮助自己。
生:刘备也许会在想诸葛亮快点醒来吧。
生:刘会在想诸葛亮不管你睡到什么时候,我都要等你醒来,我不能叫醒你,否则就显得我太不尊重人才人。
师:是的,尽管等待的时间很漫长,内心很着急,刘备却这样恭恭敬敬地等候着。刘备对诸葛亮是多么地尊重啊!多么渴求啊!齐读这句话,把漫长的等待过程读出来。(生齐读)。
点评: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想刘备心中所想,更加深入地感受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渴求。
师:这部分处处都能体会出身份的悬殊、辈份的悬殊并未影响到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的尊重,并未影响刘备对诸葛亮这一人才渴求。让我们把这部分齐读一遍,再次体会一下。
生:齐读这部分。
师:除了这部分,还可从哪些地方读出来?
生:还可以从他们去之前的对话读出来。
师:(出示对话)你读一读。
生:读对话。
师:从这个“嚷道”你想到什么?
生:张飞很生气,很不满。
师:张飞生气的是什么?不满的是什么?
生:两次都未见着,现在又要去等第三次。
生:刘备一个将军居然这样三番二次地却拜访一个乡村野夫,真不应该。
生:诸葛亮这样一个无名之辈,不值得登门造访。
师:谁来学一学张飞,把心中不满、恼怒嚷出来?(男同学齐读一遍)
师:张飞生气了,刘备听了张飞的话也生气,他生气的又是什么?
生:张飞竟然这样不尊人才。
师:张飞觉得对待诸葛亮不需要三请四邀,刘备是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的。
师:虽然前两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可他会怎么想?
生:我一定要去第三次,肯定能见着。
生:说不定诸葛亮在考验我呢!我的心一定要诚啊!
师:真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啊!刘备不光决定第三次去,去之前还专门请人占卦,挑选了一个好日子,刘备对诸葛亮真是尊重啊!
师:同学们你从刘备对张飞生气地说,还想到了什么?
生:张飞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兄弟情谊很深,可现在却为了诸葛亮斥责张飞,可见刘备很尊重诸葛亮。
师:谁来学一学刘备生气地说?请大家齐读。(齐读刘备的话)
点评:抓住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态度以及张飞和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在对比中感悟人物形象。
师:刚才我们从字里行间读出了刘备尊重人才,刘备求贤若渴,我们品味人物形象时,就是要从字里行间去品味。
师:受刘备这么尊重的诸葛亮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你又从哪读出来的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诸葛亮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再找一找你的依据。(生浏览课文,思考人物特点,找一找画一画)
师:谁来说一说?
生:我觉得诸葛亮很有才华,从刘备对诸葛亮的尊重可以看出来。刘备这样降低身份去邀请诸葛亮,迫切地想得到他的辅助,可见诸葛亮是人才。
生:刘备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鱼儿离不开水,刘备离不开诸葛亮,诸葛亮对刘备帮助很大,可见他非常聪明,才华横溢。
师:是的,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实现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有了诸葛亮,刘备真是如鱼得水,如虎添冀。
生:还可以从第4小节可以看出诸葛亮聪明过人。他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拔开去雾见到了青天。
生: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可见诸葛亮分析得很正确,这正说明诸葛亮是个奇才。
师:同学们真会从字里行间品味人物形象。世人评价诸葛亮是旷世奇才,是具有雄才大略的人。
点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才本领”。围绕“读了课文,你觉得刘备、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哪儿读出来的?”展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中的词、句,在朗读想像对比中品味人物形象。教师在课堂中积极地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全方位地主动参与,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四:总结全文,揭示喻意: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正因为刘备的诚心诚意,正因为刘备对人才的尊重,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誓死效忠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人才的那份虔诚,让你有什么启示?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不气馁、坚持到底。
生:我们要像刘备那样为了得到人才不惜降低身份。
生:我们对人才一定要尊重。
生:我们邀请别人一定要诚心诚意。
师:是的,“三顾茅庐”这个词在现在是一个成语,除了包含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这个故事,还指诚心诚意地邀请别人。让我们记住这个故事,也记住了这个成语。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五:拓展延伸,自主探究
师:《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小说,我国小说中人物形象是非常丰富的。在《三顾茅庐》中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诸葛亮还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刘备很看重兄弟情谊。
生:诸葛亮料事如神。
生:刘备有雄心壮志。
生: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师:同学说得都不错,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去读一读《三国演义》,好好研讨其中的人物形象。
点评: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课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
总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课的教学设计,师生共同搭建了一个感悟的平台,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自由想象,自由表达。从整体感悟,细处摄神,感悟人物形象。
1、在重点词句中感悟:
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点。课文从刘备的动作、语言可以感悟到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和渴求,教学中让学生找找从哪些词能深切感受到。抓住“下马步行”“恭恭敬敬”等词,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2、在想象补白中感悟
清初学者陆世仪说:“悟者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想象是思的表现方式之一。为了更深入地感悟人物形象,创设情境,刘备二次都未见着诸葛亮心中会想什么,刘备在门外恭恭敬敬地等候会想什么,让学生走进刘备心里,体会感悟。《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也有丰富的历史背景。课文经过改编,适合小学生阅读,但也失去了原著中精彩的地方。课前让学生读读原著,教学中适当地向学生渗透刘备、诸葛亮的身份年龄以及省去的精彩部分,都有效地帮助学生感悟人物形象。
3、在对比反差中感悟:
教学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抓住暗藏的对比反差,感悟人物形象。张飞、刘备对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对张飞、诸葛亮的不同态度;刘备的所作所为与自身身份、年龄的反差都能折射出刘备的人物特点。抓住这些学生更能深切地感悟人物形象。
江都市实验小学 蒋淑贞
《三顾茅庐》 篇8
设计理念:
“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课堂,就应坚持“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现代教学理念。立体的课堂结构,就为“学生展开个性化的阅读活动”创造了有效的时空,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理解《三顾茅庐》,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刘备的省心诚意和诸葛亮的妙计试探。
2、理解“大贤、怏怏、仰慕”等新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直接板书“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山”,简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二、导读
1、一读——大声朗读。
导读题:刘备那一点吸引了孔明?打动了孔明的心?
学生大声的自由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恼?甯兄?=淌σ泊笊?识量挝模?雀???桓鍪痉叮?痔逑至私淌σ彩茄???暗幕锇椋?逑挚翁靡彩墙淌ρ?暗某∷??br/>2、学生朗读课文后,课件出示下列关联词:“……之所以……是因为……、……正因为……所以才……、……如果不是……就不会……”提示学生可以用上屏幕上出示的关联词,把自己的读后感表述的流畅、准确。当然,也要允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
3、对学生的各种表述,教师不作点评,待学生充分表述个人的读后感之后,再引导学生对刚才的信息进行处理。
4、虽然大家的说法各不相同,但是每个人的话语中都包含着一个共同的声音,看谁能够用一个词概括。(诚心诚意)培养学生现场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5、深入学习课文——默读。
(1)诸葛亮作为当今大贤,人人都渴望得到这样的大贤。也就是说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肯定有不少的人诚心诚意的邀请过诸葛亮,但是诸葛亮一直都没有出山。这就说明,刘备的诚心诚意是与众不同的。那么,刘备的诚心到底有何不同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课件播放一段古典音乐,同时出示两个服务性的导读题:
刘备用了那些方法使诸葛亮相信自己是诚心诚意的?诸葛亮又是如何得知刘备的诚心诚意是可信的?
教师设计的这两个问题,很有特色。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上具有交*点,而学生在展开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其思维又是多向、多维的,只有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立体的认识刘备和诸葛亮这两个人物及其特点。
6、小组交流。
经过刚才充分的默读思考,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的小组交流,要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时间,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要提醒学生注意一下几点:
(1)发表自己的意见时,不要围绕某个小问题争论不休;
(2)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学会从同学的嘴里获取信息。
这是课堂立体结构的进一步拓展,也是由个体学习过渡到小集体学习,个体智慧在谋求集体智慧的主体发展。小组学习,可以达到求同的目的,但是,小组学习绝不是为求同而合作学习,而恰恰是利用他人的智慧和成果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促进个体发展。
7、全班交流。
经过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后,这里的全班交流,不能停留在前面两个层次上,否则就不能获得个体有效的发展。这里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点拨学生不太到位的模糊认识。
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
(1)引导学生把自己表述的内容概括成一个词语,并在黑板上恰当的位置板书出来,做到说要到点;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原句,有感情的朗读好,做到读要到味。
8、引导学生整理板书。
集体的智慧汇聚在一起,加以整理,自然形成立体的认识结果。
刘备的诚心:
(1)轻叩柴门——真心;
(2)巧妙利用天气——用心;
(3)不达目的不罢休——恒心;
(4)斥责张飞——齐心;
(5)下拜谒见——尊心。
诸葛亮的妙计:
(1)利用书童作耳目——观察;
(2)故意回避——试探;
(3)聊天——面试。
刘备懂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以自己的真心和诚心打动诸葛亮的心,诸葛亮也以自己的妙计考察了刘备的诚心。
9、学了三顾茅庐,将来你作了老总,去招聘人才,或者你是当今大限,对你会有何帮助?
跳出语文,联系学生生活,活学活用。真正实践了把语文学习融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和发展之路上。
三、结课出示教师的对联。
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给学生以文学的熏陶,知道一种新的读后感的写作形式。
刘备三顾茅庐喜得孔明如虎添翼创大业
诸葛卧龙出山幸会明主大展宏图扬美名
《三顾茅庐》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部分生字,理解三顾茅庐、恭恭敬敬等生字词。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
3、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中体会刘备求才若渴、虔诚的心情。初步感知诸葛亮有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刘备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具体感知刘备的诚心诚意。
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深切体会刘备求才若渴的心情,朗读出刘备虔诚的心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导入课题。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图片,说说你喜欢《三国演义》里哪些人物?为什么喜欢他?(相机板书刘备、诸葛亮,读准字音诸葛,复姓。)今天我们学的课文就是发生在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之间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
“顾”是什么意思?(提供选择:①转过头看;②拜访;③注意,照看。)我们除了通过查字典来了理解“顾”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课文来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有个词就表示“顾”的意思,哪个词?
茅庐指什么?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吗?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特点。
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主要人物,写了他们之间的什么事?
2、检查词语字音,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出示生字词:恭恭敬敬 半晌工夫 时辰
茅塞顿开 策略 辅助
蜿蜒起伏 青翠欲滴 景色宜人
(1)指名读词语,提醒字音。
(2)指名读语段,读通顺。
①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3)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提示回答)
三、略读“两顾茅庐”,初步感知“诚心诚意”。
1、刘备为什么要去三次呢?(出示第一自然段)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两次都没有见到,决定第三次去,从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态度怎样?
出示:诚心诚意,理解,指导读。
3、刘备为什么一定要请诸葛亮出山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备、诸葛亮是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细读“三顾茅庐”,深入体会“诚心诚意”。
两次都没有见着,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这一部分课文写得很具体,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2、3自然段,:
1、自学要求:划出刘备诚心诚意打动诸葛亮的关键词或句子。
2、交流感受。
重点语段a:
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它捆来了!”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业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刘备生谁的气?(张飞)生张飞什么气?(嚷着要捆诸葛亮。)
(2)读一读张飞的话,从中你能感受到张飞是个怎样的人?从那些词中感受到的?
(3)刘备还说——“这次你就不要去了”,想一想,他们桃园三结义,感情多深哪,为了请诸葛亮,刘备还不带兄弟去了,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4)对比读他们俩截然不同的态度。
3、小结: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上路前,刘备说的话,让我们感觉到了他的诚心诚意。继续交流,第三自然段通过写刘备的什么,再次让我们体会到他的诚呢?
重点语段b: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刘备的诚意?怎么体会出来的?
①还有半里多路,为什么下马步行?(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多细心,想得多周到呀?
②轻轻敲门,很有礼貌。
③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在门口休息、轻轻走进去。
④理解“恭恭敬敬”,指名表演,指导读这个词。
⑤站在、等候,怎样等候?(恭恭敬敬、站)此时诸葛亮是睡着的,这一站一睡,衬托出什么?
⑥半晌,理解,一个时辰是多久。说明等的时间长。
补充资料:刘备当时是一方首领,统帅着千军,而且,当时刘备已经47岁了,诸葛亮那时才27岁。
(2)抓住描写刘备动作的词语,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一段话主要写了来到隆中后,刘备的耐心等候诸葛亮的动作,进一步表现了他对诸葛亮的尊敬,一心想要邀请诸葛亮出山。
五、补充简点,转化角色体会“诚心诚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直等到诸葛亮醒来后,“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从“快步”中你能感觉到刘备此时的心情怎么样?
2、想象:刘备见到诸葛亮会怎么说,怎么做?
句式:刘备快步走进草堂,连忙 。
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上路前,刘备责备张飞,来到隆中后,刘备耐心等候诸葛亮这部分内容,学习了课文抓住刘备的语言、动作来表现他的诚心诚意。见面后,他们谈了些什么,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表现在哪儿呢,人们为什么称诸葛亮是“卧龙先生”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七:布置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根据提示练习背诵部分内容。
3、课后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精彩故事,进一步了解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
【教材简介】
这篇课文根据罗贯中的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的内容改编而成的。课文写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写得简略,第三次拜访作者对刘备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入微地刻画,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设计理念】
1、感悟体验与学习语言相结合。抓住文中有关语言、行动描写的词句,揭示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体验,评价人物,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世界里,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艺术解读,体会语言运用的规律和作者的思维结构。使语言和精神同筑共生。
2、朗读与探究相结合。围绕"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三顾茅庐》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2
听蒋丹芳老师执教《三顾茅庐》
星期五课听了蒋丹芳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第8课《三顾茅庐》的第二课时,下面简要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想。
首先,我觉得这堂课的容量大,节奏快,效率高。蒋老师在40分钟时间内,不仅引导学生解读了课文内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思想,而且指导学生进行学习迁移——模仿课文中描写隆中景色的方式写一处景色。语文教学的内容多,而实际上课的课时少,加上各学科(尤其是术科)需要均衡发展,使我们语文教师不免感到有些紧张。如何充分利用好课程计划安排的教学时间,提高文秘帮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课题。蒋老师执教的这一堂阅读教学课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1、这堂课从“刘备到底凭什么打动了诸葛亮?”这个问题入手,紧扣“刘备的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地方?”“刘备为什么要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这两大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领悟到刘备的诚心和求贤若渴的心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以及彼此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抓住要隘,设计好教路,打破逐节逐段分析的传统教学模式,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也是加强语言训练,确立教学主体的关键所在。2、教师在学生思维卡壳时候,总能敏锐地觉察并迅速地作出反应,使得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流畅,节奏明快,教学内容环环相扣。
每一篇课文都是很好的习作例文,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往往是中年级老师比较容易忽略的问题。蒋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感悟本文写作上的一些特点。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反映人物的心理特点。上路前刘备“生气”地斥责张飞“你一点儿也不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见面前“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敬等候”……无不反映出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心理。2、在对比中衬托人物的特点。第三次去邀请诸葛亮,张飞和刘备的态度截然不同,张飞“嚷道”要“把他捆来”,刘备则“生气”地责备张飞。蒋老师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中感悟,体会张飞和刘备不同的性格特点和为人处事的方式。
蒋老师还能注意语言的积累。1、在理解中内化。本文多次运用打比方的手法,蒋老师不仅让学生了解这一语言样式,而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其思想内涵,在理解中内化语言积累。“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可以用——“拨云见天”四个字来概括。“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可见刘备和诸葛先生亲密无间的关系,正是——“如鱼得水”啊!同学们不仅认识了打比方这一语言样式,理解了这样写的意义,而且积累了一些语言材料。2、在运用中深化。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课文第三自然段开头描写了隆中秀丽宜人的景色,抓住山冈蜿蜒起伏,松林疏疏朗朗,溪流清澈见底,竹林青翠欲滴的特点来写。蒋老师引导学生采用“来到……只见……”的句式仿照写一处景色,使得这种形式在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这堂课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当然也有些值得商榷,在这就不一一细说。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搜索!
《三顾茅庐》 篇11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它取材于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是一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的文章。不过,这种历史题材的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不易理解。但是,我迎难而上,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堂公开课。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本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课前了解情况,课中多法并用,课后拓展延伸,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了解情况,充分铺垫。
教学不打无准备之仗。一开学,我就作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发现我们这些刚升入四年级的农村孩子,读过大部头的《三国演义》的几乎没有,看过电视连续剧或者少儿版的《三国演义》的也是一小部分,只有少部分男同学搜集过大量的三国人物卡,对其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件略知一二。针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拉出来就上这篇课文,很可能出现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的现象。作为课堂主人的学生无法真正进入角色,无法真正体验感悟到文章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于是,我布置了一项长时间的预习作业:建议同学们自己去阅读《三国演义》;建议同学把搜集过的三国人物卡带到学校,在课间玩耍时互相交流;同时,我也利用晨会课、中午午读时间给同学讲三国故事。虽然,孩子们只是模模糊糊、囫囵吞枣地了解了一些三国内容,不过,这样做,很好地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探究课文的欲望。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二、课中,以读为本,多法并用。
(一)情境导入
1、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出,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
2、拿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卡,通过实物投影放大,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
3、转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卡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二)、初读释题
“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呢?你能通过朗读课文来解释吗?让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1:刘备三次到茅庐去。
生2: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
生3:刘备、关羽、张飞三次到茅庐去拜访诸葛亮。
生4:桃园三结义三次拜访诸葛亮。
(以往的解题,往往是直接让学生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或者让学生根据题目质疑,而这次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来释题。实践证明,这一富有创意的设计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各种答案喷涌而出。课堂上的热闹已不是流于形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精神真正得以体现。)
(三)赛读体会,学习第二自然段的对话
1、刘备三顾茅庐,前两次都没有见着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张飞叫嚷起来,他是怎么叫的,老师也来读一读,请同学们评一评老师读得怎样?你愿意跟老师比一比吗?
3、刘备听了很生气,他怎么说的,指名学生读,请大家评一评他读得怎样?你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4、师生合作读对话,同桌合作读,体会张飞、刘备不同的性格。
(多形式的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加上一开始老师的范读就比较夸张到位,学生易于摹仿,学生自然地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四)看、议、读、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动作
1、看一看:刘备究竟是怎么拜访诸葛亮的呢?请看录像。(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中的一段,与课文内容相当吻合。)
2、议一议:欣赏完毕,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议一议你看到了什么?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汇报。
生1:离诸葛亮家很远,刘备就下马步行。
生2:刘备敲门很轻。
生3: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于、张飞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上等候。
生4:他们等了很长时间。
生5:一听到诸葛亮醒来,刘备就快步走进草堂,与他相见。
3、读一读:再来让学生读课文。学生的脑海犹如放电影一般全活了。
4、悟一悟:此时,请学生谈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的感受是真切的:刘备等人十分耐心,其实他内心急切,足可以看出刘备待人的真诚。
(五)串教比喻
课文里有三个比喻句:[
1、那里的山岗蜿蜒起伏,好似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2、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3、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它们分布在课文的三个不同的地方。如果一句一句教,既繁琐,学生又不易理解。于是,我在讲到刘备终于见到诸葛亮后,把这三个比喻句连成一串珍珠一块儿教:“刘备的诚意终于打动了诸葛亮。刘备如此虔诚邀请的人肯定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教第1句)“诸葛亮出山后是怎样辅佐刘备的呢?”(教第2、3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有前后贯通,融为一体。
三、课后,拓展延伸,开阔视野。
课文学完了,但我在想,我们难道仅仅是告诉学生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不。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知道刘备求贤若渴,待人诚心诚意,还要让学生换位思考:假设当时站在门外等候诸葛亮的是你,你会怎么做?在日常生活中你待人真诚吗?
我们不仅要知道这样一个三国故事,还要继续阅读《三国演义》,了解三国的其它故事,品位祖国的灿烂文化。我设计了以小队为单位出一期“话三国”手抄报,举行一次班级“讲三国”故事比赛。
(可喜的是教完这篇课文,班级里几乎人人有了一本《三国演义》。连平时成绩较差的同学也课间放弃休息,捧着《三国演义》如饥似渴地读着。在教学这一单元后面练习中的“熟记成语”时,有同学发现这八个成语(初出茅庐才华横溢/料事如神胆大心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木难支回天无力)就是诸葛亮一生的写照,给我们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多维立体的诸葛亮形象。
教后反思:
1、“生活处处皆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就是学生生命里的40分钟,学生是在学语文。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巩固,各种实践活动,学生都在学语文,用语文。我们老师应该充分理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使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紧密衔接。老师不单是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而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求知欲。特别是像这一类历史性题材而且是选自古典名著的美文,更应该引导学生到美的世界去探求,去创造,让知识内外沟通。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持续性。
2、“功夫在课外,得法于课内。”要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首先必须上好语文课,使学生爱语文。这节课较好地改变了目前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现状,摒弃繁琐的分析,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重点,让学生自读自悟、乐于探究、主动求知,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在合作学习中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
《三顾茅庐》 篇12
一、学习目标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顾茅庐》 篇13
重要的是尊重 (孙惠芳)——《三顾茅庐》教学谈
《三国演义》对每一位学生来说,应该富有很强的吸引力,其中一个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精彩纷呈,一环扣一环,书中各种人物特性栩栩如生,看了还想看,欲罢不能!记得,我小时候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国迷!
课文《三顾茅庐》的确是一篇很耐咀嚼的课文,文中的两个关键人物刘备与诸葛亮个性鲜明,很值得研究玩味一番。
课文词语很多,特别是一串又一串的四字词组,有些词语我在第一课时就解决了,如“三顾茅庐”、“青翠欲滴”、“群雄纷争”、“同榻睡觉”等;而有些词语必须得结合课文仔细深入理解如“恭恭敬敬”、“茅塞顿开”、“如鱼得水”这三个词语在课文中的地位举足轻重,4可不能一带而过。
教学此文时,教师的有些课堂语言应该好好玩味一下,如学了课文第2节张飞“嚷道”这一部分时,教师可以相机点拨:是啊,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可捆不来他的心哪!猛张飞不懂,可刘备知道!读好刘备责备张飞的话后,教师又可以点拨:刘备责备的是谁?相机理解“结拜兄弟”之间生死以共的深厚情感后,再问学生:刘备为了谁责备他的好兄弟,你懂得了什么?
教学课文第3小节“下马步行”这一句时,教师可设置一个“陷阱”:刘备这个人可真傻,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诸葛亮又看不到?学生于是纷纷“较真”,那不是“诚心诚意”,那是“虚情假意”!教学“恭恭敬敬”这个词语时应该放更多的时间去品一品:第一、从字面上理解词语,抓住“心”字底,并请学生做动作。第二、“恭恭敬敬”一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的?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指出是下级对上级,小辈对长辈应该这样做;可刘备人称“刘皇叔”,也是个有头有脸的人物,再说他当时已经47岁,而诸葛亮只有27岁,刘备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村夫这样一个毛头小伙如此态度呢?第三、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7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啊!
学完了课文2、3小节后,可以用一个问题引导到下文,学习“茅塞顿开”这个词语,从而带出“拨云见日”这一成语,此时教师可以插话: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了。
学习“如鱼得水”时当然应该抓住“鱼儿失去了水会怎样”来教学,然后还可以反之理解,“水失去了鱼又会怎样”?水当然成了一潭死水,失去生机与活力了。从而教师进行点拨:是啊,如果没有刘备,也许诸葛亮只能呆在卧龙冈中无法施展他的才华,自然而然地导入到课文中第3小节关于隆中美景的那段话的学习。最后,再回到课文最后,提示“如鱼得水”的关系,稍作拓展:诸葛亮为刘备打了哪些胜仗呢?课外布置学生去读这些故事。
课文的结尾,老师可以总结提炼一下主题:三顾茅庐的故事从遥远的三国走来,走过了千年,多少风流人物已经淹没在历史中了,但在这个时代它给我们又留下了什么呢?从而归纳到“尊重人才”这一主题上,最后老师做简短发言:同学们,要想赢得尊重,从现在起让我们首先努力做一个人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