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推荐16篇)

2023-03-31 12:29:01教案设计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推荐16篇)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

刘国珍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 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2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刘国珍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投影片

【教时】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评议总结、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孙权劝学》课堂实录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早自修时,发生了什么事?

众生:有几位同学昨晚上网吧,被班主任老师发现,叫去上“政治课”了。

师:大家都有过老师和你谈心的经历吗?

众生:有啊。

师:其中和哪件事最有关系?

生:和学习有关。

师:大家听了以后,感觉效果大吗?

生(七嘴八舌,有生喊有的,有生喊没有,有生微笑,有生沉默。反应不一)

师:刚才同学们的反应,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劝说我们同学进行学习,老师得有一定的技巧。这次,我们一起来看看,三国时期吴国国君孙权,他是如何成功地劝说了手下一名“大老粗”进行学习,并最终让著名的鲁肃为之刮目相看的?

师:大家翻开课文第170页,轻声朗读,同时了解全文大意。

……

师:好的,刚才几名同学的翻译,大家疏通了全文的大意。接下来我们讨论一下,为什么孙权能说服吕蒙进行学习呢?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小组交流)

……约过了五分钟。

师:好的,大家都讨论得很充分了。接下来请同学们主动畅谈自己的理解。

生1:我们小组感觉孙权最成功的地方,是他没有因为自己是国君,用居高临下的语气和吕蒙说话。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1:书上有这么几句: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们小组的同学注意到,课文的课后注释是这样解释“卿”字的:“卿,是古代君对臣、上司对下属、长辈对晚辈及朋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这说明,孙权称吕蒙为“卿”,一方面是君对臣的称呼,另一方面也是以朋友的身份对对方表示亲切之情。

师:好,这组同学很细心,能注意到人物称呼上的细微不同,其实包含了很多的内涵啊。吕蒙为什么听了能接受?

生1: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我自己也曾经违反过纪律,班主任老师对我很亲切地劝说,后来我就改掉了毛病。吕蒙听到皇帝对他这么亲切,一定会心存感激,一定会想:我一定要学好,不负皇上的信任。

师(笑):这位同学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推想吕蒙的心态,很好。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2:我们小组很佩服孙权,因为他能以身作则。有些同学为什么会经常再犯一些错误,就是因为老师没有以身作则。

生(笑,议论纷纷:这位学生也忒胆大了,说老师的不对?)

师(笑):好的,接着说说你的理由。

生2:比如说男同学偷着吸烟这件事吧。班主任老师常口里一支烟,却教育我们不能吸烟,私下有些同学不服气。孙权就不同,他要自己的手下大臣学习,他自己就经常学习。文中说了:“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想想皇帝自己都读书了,作为手下的不读书,说不过去。

师: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要劝说学生读书,一定要以身作则啊。还有其他观点吗?

生3:我们小组讨论的结果是:孙权很会讲话。

师:很会讲话?怎么讲?指孙权口才好吗?

生3:对,孙权的口才很好,能说服别人。我们都知道,带兵打仗的,有很多是大老粗,像张飞。打仗的人有很多不想学习,书看不下,一看眼皮就打架。

众生(笑)

生3:但孙权却最终说服了吕蒙读书,说明他用了很有针对性的方法。

师:采取什么方法针对哪一点呢?

生3:大家想想,吕蒙是将军,带兵打仗,对什么书会最感兴趣?

生4:战争的书。

师:也就是兵书。

生3:对啊,文中孙权有这么一句话:“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我们想啊,孙权说读书不是“治经”,不是“研究儒家经典”,言下之意就是可以看些兵书什么的,兵书,吕蒙就一定会感兴趣。

师:大家知道什么兵书吗?

生4:《三国演义》里面有很多战争,一定是兵书。

师:吕蒙能看到《三国演义》吗?

生5(思考):不行,因为《三国演义》是罗贯中写的,在三国以后才出来的,而吕蒙是三国时的人。

师:那可能看什么兵书?

生6:《孙子兵法》。

师:你怎么知道?

生6:《历史》课本上有。(众生笑)

生7:还有《孙膑兵法》。

师:很好,也是《历史》书上的吗?

生7:不是,但历史老师有说过,孙膑是孙子的孙子,所以我们记忆深刻。

师(笑):很好。其实我们学过看过的一些文言文,它所选自的书籍,也可以说是兵书,因为里面记录了一些战争的策略。像《左传》这一本书。大家能回忆一下,再举几本书吗?

生8:《战国策》?

师:对,还有?

生9:《国语》

生10:《史记》……

众生议论,热烈。

生3:我还没说完。

师、生惊讶,笑。

师:好,请接着说。

生3:刚才说吕蒙可以先读兵书,但是(语气强调),伟大的吕蒙大人会只读兵书,这样就能让鲁肃信服?

生11(笑):那还有什么?

生3:因为大家刚才说的那几本古书,鲍老师以前就说过了,它们不仅是兵书,也是一些文学性很强的书。吕蒙这些兵书看得下去,看久了,他一定对文学也有些了解,有了适应,时间一久,也一定能读一些经书什么的书籍,从而加强了自身的内涵。

师生:(鼓掌)

师:这位同学由此及彼的推断,有没有道理?

众生:有。

生3:这也和孙权的本意相同的,因为孙权说的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吕蒙看的书多,就是涉猎,就“见往事”,就长了见识,最后也就“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师:大家说,这位同学和他们小组的理解如何?

众生:很精彩。(自发地鼓掌)

师:还有不同看法的吗?

生:(主动站起)有,我们小组认为,孙权很会鼓励吕蒙,让他有了信心。

……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3

刘国珍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重点 】

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教学设想】

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媒体】 投影片

【教时】 1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语设计

师:老师这几天遇到个难题,同学们愿不愿意帮我想个办法?

生:愿意。

师:是这样的,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考什么清华北大,学不学无所谓。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其实,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生:想。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向学生求教,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而且体现了学生式的老师这一课改精神。由此导入,引发学生求知欲。)

认定目标

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

生:先熟读课文,然后对着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资料书理解课文,不明白的地方相互讨论研究,……

(学生回答。 学生参与学习目标制定,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导学达标

竟读课文、自主强化

师:学习文言文首先要熟读课文,现在请大家各自大声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同时结合注解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结合注解粗知大意。)

师:刚才大家读过课文了,现在把书合上,看投影,然后各自大声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学生再读课文。 教师及时点拨作者及《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师:大家读得不错,现在能不能在大声、流利的基础上再加上个快速?试试看!

(投影片展示无标点符号之课文,训练学生断句停顿之能力。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会字音、读懂。)

师:我们来个比赛,看看谁能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课文。这节课老师还准备了最好的奖品,将给课堂上表现最优秀的同学,可不要错过机会哦!

(学生单读、小组齐读。 句意、读品意味,真正用朗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合作探究、质疑问难

师:大家读得很好,我们借助各种参考资料继续了解课文内容,不懂的提出来互相研究,解决不了的一会儿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好的字词句也画下来,我们共同欣赏。

( 学生讨论、交流,互相质疑问难。学生边读、边议、边圈点。)

师;谁来为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讲述课文内容。)

师:大家看看还有哪些地方要说说?自学过程中,有没有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生:“但当涉猎”怎样解释?

师:谁来帮他解决?

生:只是应当博览群书。但,只。

生:“蒙辞以军中多务”怎样是什么意思?

生: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辞,推托。以,用。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蒙以军中多务辞”。

生: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而别?

生:鲁肃佩服吕蒙的才略。

……

师:刚才老师还让同学们把你最欣赏的字词句划出来,我们共同欣赏,谁先来说说?

生:“不可不学!”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

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师:你能不能读出孙权的这种坚决的语气?来读读看!(生读)读得不错。谁还想说说?

生:“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生@:那为什么不让他“治经为博士”呢?那样岂不更好?

生:因为吕蒙,他是一员大将,读书不是他的主要任务。

生@:那他学识渊博岂不更好?

生:因为它原来才疏学浅,学好那是不可能的。

生@:那这样严格要求他,岂不更好?

师:同学们,韩维哲同学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课下再争论好吗?

生:“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师:你赏析得非常好,能不能语重心长的读一读?(生读),读得非常好!

生:“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使鲁肃既吃惊,又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师:你能不能读出鲁肃的这种吃惊的语气,来,试一试!

生:“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师:那你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读出吕蒙的这份自豪?试试看!

生:“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说明了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师:这点发现非常了不起!

(学生对文中疑难提问;学生自答教师引导。 以学生自读、发现、讨论的活动为主,还时间给学生、还主动给学生、还思想给学生。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若提不出问题,教师可就重点词句之理解发问,避免疏漏,强化理解。)

三 编课本剧,体验感悟

师:课文有多处对话,但人物的神态、心理并未直接表现出来,现在,假如你是编剧,你怎么来编写呢?假如让你做演员,又该怎么样演?小组内先试试。

师:哪一组主动来表演一下?

(小组编剧、表演。学生选出代表进行表演。)

师:通过表演,你认为文中的人物当时神态和心态如何?

生:我演的是孙权,我觉得他当时应该是,很严肃的,同时他对吕蒙也是非常关心的,对他寄予厚望。

师: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说对文中任何一个人的看法?

生:我觉得鲁肃是一个敬才、爱才的人。

生:我觉的吕蒙身为一员大将,能听从首领的规劝,努力读书,并才略大长,这种学习精神非常值得学习。

(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讨论发言。发挥学生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借此深入了解课文意蕴,开阔学生学习课文之天地。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对课文进行品味。对学生的回答不要简单地肯定或否定,鼓励学生互相解答。)

四、 联系课文,延伸拓展

师:学与不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今天学习《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呢?难道说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人,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可不可以跟大家说说?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打好文化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生: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必须学习,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

……

师:很多同学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古人在学习上还有哪些说法值得借鉴?

生:多读点历史书,了解历史,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要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学生联系课文及与学习有关的名言和具体事例再次谈自己的看法。)

师:现在,回顾一下课前我请大家帮忙解决的问题,试着再帮我劝劝这位同学。

生:可以先给他讲讲吕蒙的故事。

生:老师,你让我们背课文的时候,不是你自己先背下来吗?你让我们读书,你自己不是也在读书吗?你也可以像孙权一样,用现身的说法来教育他好好学习。

(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师:你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一定会采纳。我们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更应该带着深层次的问题走出课堂。根据你的理解和认识,有没有什么新问题呢?比方说大家有兴趣了解更多与孙权、吕蒙有关的事情吗?读书使人聪明,老师建议大家课后读读《三国演义》,从中了解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

(这一环节既是照应,同时又是加深和强化,使学生对学习的重要性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自己教育自己。激发学生兴趣,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达到延伸拓展的目的。 抓住时机鼓励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自主解决问题,做到教是为了不教。)

五 评议总结 、积累巩固

师:大家这一节课一定有许多收获,无论是课堂表现、问题回答,还是课文学习,能不能说出来,我们共同分享?

(学生就自己这堂课的表现发言。)

师:大家谈得非常好,愿不愿意也听听老师的意见?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最终由“吴下阿蒙”变得令人“刮目相待”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其实老师的总结也是受同学们发言的启发。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话给予适当肯定和总结,并升华为读书教育。与此同时可作适当的板书)

师:学习文言文,我们还要把它积累下来, 让它成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下面利用最快的时间把这篇短文背下来,看谁记的最快?开始!

(5分钟后检查,时间允许,可指名背,时间不允许,可集体齐背)

师:一节课很快下来了,根据这节课的表现,大家看看我应该把奖品送给谁?(学生们自己推选出很多人选),同学们表现得都非常出色,我也不知道把奖品送给谁了?就送给大家吧!猜猜看,老师给你们准备的什么奖品?(出示带有书和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的幻灯片)

老师就把这书连同这些名言警句一块送给同学们,(学生齐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让好书伴大家健康快乐的成长。

(展示相关名句可拓开学生思路,开阔视野,增大知识容量。)

作业设置

师:我们学过《方仲永》,大家一定还记得那个天才少年,方仲永与吕蒙相比,恰恰相反,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请同学们大胆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方仲永巧遇吕蒙,他们会演绎出怎样的一段故事呢?请以《方仲永巧遇吕蒙》为题,展开想象,写篇作文,文体、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 (学生针对课文,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作文,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加深和巩固。)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4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及鲁肃过寻阳()()7.卿今者才略() 8.非复吴下阿蒙()9.即更刮目相待() 10.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解释人称的用法。1.卿今当涂掌事()2.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3.非复吴下阿蒙()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三、查词典解释加点的字。1.但当涉猎()2.见往事耳()3.孰若孤()4.蒙乃始就学()5.士别三日()6.肃遂拜蒙母()四、选择对下列虚词解释正确的一项。1.蒙辞以军中多务()a.把b.被c.用2.即更刮目相待()a.立即b.就是c.如果,假如3.蒙乃始就学()a.于是b.却c.只,仅仅4.结友而别()a.并且b.但是c.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译。五、对翻译的句子进行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译文:你今天掌管权事,不可以不学习啊。()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译文:我哪里是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做个博学多才的人呀!()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译文:你今天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县时的阿蒙啊!()六、常识填空。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此书是一部__________体通史。2.司马光,__________(朝代)___________家、____________家。3.经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回答下列问题。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后演化成怎样一句话?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比喻什么?3.古人还有一句俗话,叫“三天不读书,语言也无休”。这两句合在一起,讲的是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1.当道、当权2.推辞3.研究4.浏览群书,不许深入研究5.知道6.表示到了出现某事的时候7.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8.不再是9.重新10.认清事情,识别事势二、1.古代君对臣、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2.古时王侯的自称。3.阿蒙指吕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意味。4.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三、1.只,仅。2.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3.哪里比得上。4.接近,*近。5.古代指读书的人。6.于是,就。四、1.c 2.b 3.a 4.c五、1.√2.×3.√六、1.资治通鉴编年体2.北宋政治家史学家3.诗书礼易春秋七、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待)。2.对读书人(知识分子),即使是短暂的分别,相见时也须以新的眼光来看待他,因为他进步了。3.这句话后来比喻人的地位的变化,也用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4.一个是三日不读就退步了,一个是用功三日就进步了,可见书是不能一日不读的。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武原镇中学陆海峰)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熟读全文2掌握词语3、疏通文意

一、导入: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二、了解作者、作品: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三了解主要人物:孙权: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孙权的大将。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孙权的谋士。

四查字典,弄清下列字读音。

五朗读要求。朗读文章可分为三步:第一步读准字音,读出句读第二步读出句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第三步结合内容,自由朗读,力争表演.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读1、权\\谓\\吕蒙曰2、卿\\今\\当涂掌事3、蒙\\辞\\以军中多务4、自以为\\大有所益5、蒙\\乃始就学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六齐读课文,在疑难字词上做记号

七关键词语:当涂:当道,当权岂:难道

邪:相当于“耶”表反问语气“吗”但:只

见:知道涉猎:浏览群书,不作深入研究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或谋略

成语吴下阿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比喻才识尚浅。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八关键语句1、蒙辞以军中多务倒装:蒙以军中多务辞

2、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难道想让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多么晚啊!”

九考考你:1、初,权谓吕蒙曰

今当涂掌事

蒙辞以军中多务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孰若孤

自以为大有所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

a、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b、但当涉猎

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c、见往事耳

见: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d、既更刮目相待

更: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十结合注释,分组讨论把课文译成白话文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

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

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

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

b、注意详略的分配

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

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

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

(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

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

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

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

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

四、分小组讨论问题

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

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讨论后明确

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4.(1)读书学习非常重要。(2)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

(3)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

(4)求知可以改进人的天性。

(5)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五、寻找知识点

一、语气词的运用

二、成语集锦

三、古今异义

四、情节处理上的特点?

1、劝学(详)—就学(略)—议论(详)—结友(略)

2、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3、情节以对话为主

六、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七、迁移训练

1、请说说你知道的古代有关劝学的故事或名篇。2、你收集有关学习的名言有哪些?

八、作业:《我来劝你多读书》

如果你的同学不爱读书,你能不能学习孙权的劝导方法劝导别人从学习态度上重视学习呢?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8

新华字典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掌握文言字词

3、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4、物塑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5、学无止境,开卷有益,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与《伤仲永》比较)

重点:

1、字词。(本文是略读课文,字词部分以课外准备、课内教授相结合)

2、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联系课文、生活,让学生真正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的道理。

教学设想:

1、学生在课下借助工具书自渎课文,对字词自读质疑。

2、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理。

3、品读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1课时

预习:

熟读课文,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记下疑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关羽导入,引出吕蒙。

多媒体展示关羽图片,以“败走麦城”的故事,引出吕蒙。

二、介绍《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通过预习《孙权劝学》,你们觉得《资治通鉴》应该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明确:了解文学常识的目的是:丰富我们的文学知识和修养,并给我们提供进一步学习、看书的基础。

三、全班朗读全文。

用幻灯片打出几个应该注意的读音。

四、字词过关。

昨天已经让同学们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预习课文了。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大家的重点字词和字词疑点。

1、每个小组至少提出3个重点字词,并解释词义。

2、提出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字词疑难点。

——给学生2分钟的交流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回答。

五、翻译全文。

请一个同学翻译全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注出翻译不恰当的地方和翻译得精彩的地方。

(教师总的指导)

六、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了课文之后,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吕蒙为什么能够打败关羽呢?——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重要作用呢?——孙权。

请大家再次深入地阅读课文,想一想孙权、吕蒙是什么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孙权——

吕蒙——

我们在《最后一课》中学了很多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那么,在这篇课文中,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方法呢?

——对话。我们知道对话是人讲的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神态。请我们同学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朗读,一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试着把握课文中人物的感情、语调。

请几个小组来读一读,互相交流。

七、总结。

这是的一篇关于劝学和学习的文章。我想我们大家要反问一下自己:我是一个好学的人吗?我正在用学习完善、发展自己吗?如果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能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那么我们最重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司马光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八、作业。

1、小练笔(任选一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吕蒙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2)小作文《当吕蒙碰到方仲永》

2、新学案第15课。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9

15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揣摩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

重点难点

1.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刻苦治学,提高修养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生命有限,学海无涯。而智出学海。从古至今哪位能人智者不是从学海脱颖而出的?这就是说,一个人的才能是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获得的,今天我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一篇关于劝学的文章:

(板书)孙权劝学

二、作者及文中人物简介

1.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孙权(182~252)字仲某,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

3.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

4.鲁肃:字子敬,三国时吴国军师。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以史实为纬,以年月为经,按时代顺序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长达一千三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书名是宋神宗所赐,有鉴于往事,资以治道的意思,主要是为皇帝提供统治人民的历史经验。

三、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2.重点强调下列字的读音与写法

卿qīng岂qǐ涉猎shè孰shú

3.找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线词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4.理解课文大意

结合文下注释,具体说说本文写的一件什么事(翻译)。大胆说,说错了也不要紧,同学可以相互补充(学生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指导进行)。

提示:①通假字:“邪”同“耶”,语气词。

②重点词:权谓吕蒙曰(对……说)

孰若孤(谁、比得上)

5.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看

四、精读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

第一层: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第二层:写鲁肃“与蒙议论”,“结友而别”。

2.同学们自导自演三位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3.文中侧面表现出吕蒙进步之快的一句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阅读全文,了解对比的写法

5.此文对我们21世纪中学生有何启发

五、小结

新一代的中学生们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要想建设出一个发达富强的国家,必须坚持努力长期刻苦学习,用“才略”去完成之。

板书:

劝学──不学(恳切)吴下阿蒙

又劝──就学(关心)刮目相看

议论──结友(惊赞)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0

选自《资治通鉴》

孙 权 劝 学 作者:司马光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起初,吴王孙权对大将吕蒙说道:“你现在身当要职掌握重权,不可不进一步去学习!”吕蒙以军营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史典籍而成为学问渊博的学者吗?只是应当广泛地学习知识而不必去深钻精通。你说要处理许多事务,哪一个比得上我处理的事务呢?我常常读书,自己感到获得了很大的收益。”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等到东吴名将鲁肃路过寻阳,与吕蒙研讨论说天下大事,鲁肃听到吕蒙的见解后非常惊奇地说:“你如今的才干谋略,已不再是过去的东吴吕蒙可相比的了!”吕蒙说:“对于有志气的人,分别了数日后,就应当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为什么看到事物的变化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然后告别而去。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2002/10/01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1

《孙权劝学》《祖逖北伐》结课即兴拓展(实录)

执教者:本论坛老师 唐苇

讲完语文版八上第六单元古文二则:《孙权劝学》《祖逖北伐》,课后练习处理完了,还有不少时间,于是我即兴来了下一段:

师:“同学们,这两篇文章都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老师说过,他的这本书是想给谁看的呀?”

生齐:“皇帝。”

师:“好,今天你们读了其中两篇,也是皇帝了。”

师做下跪状:“臣向各位‘小皇帝’请安!”

学生哄笑。

师:“敢问各位皇帝,读懂了吗?”

生兴奋地齐声:“懂了。”

师:“好。先就《孙权劝说》来说吧,你们如果真是皇帝,应该得到什么借鉴呢?”

学生沉默。

师:“换句话说,有什么启发什么认识。”

生:“要关心手下人。”

师:“怎么关心,把自己的王位让给他?”

生:“不是,让他们多掌握知识。”

师:“哦,在学识上关心手下人。对,皇帝手下的人有了知识就能帮助他治国了,孙权真聪明。”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提示:“如果孙权是个不学无术的君主,吕蒙会听他的吗?”

学生齐声:“不会”

师:“为什么?”

生:“只有自己有知识,才能说服别人。”

师:“哦,这么回事。事事要从自己做起,才能给别人树立榜样。臣懂了,各位皇帝,你们懂么?”

学生们快活地大声:“懂……了!”

师:“那从《祖逖北伐》中皇帝们又能得到什么借鉴呢?”

下课铃响。

师:“哦,各位皇帝累了,容臣告辞,明日上朝再来聆听。”

……

第二天上课。

师:“我们接着上堂课的问题来讨论,如果一个皇帝读《资治通鉴》,读到《祖逖北伐》,他会想到什么呢?大家先讨论五分种。”

学生讨论。

师:“谁来先说?”

生:“要重用人才。”

师:“哦,哪重用唐老师吧,唐老师在唐朝就是人才了。”

学生哄笑。

师:“这种认识应该与文章有关系吧,文中有重视人才的内容吗?”

生:“有,司马睿重用祖逖,派他北伐。”

师:“是这样吗?大家看书,谁看懂了谁举手。”

学生看书。

一生举手:“司马睿并不想北伐,是祖逖自己组织军队北伐的。”

师:“很好!读得细心。其实,祖逖确也是人才,司马睿没有给他军队,没有重视他。如果他早点主动派祖逖去北伐,不会‘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了。这也可以从反面来说明重用人才是重要的,所以文中是有这个内容的。”

师:“皇帝们读了这篇文章还能认识到什么,借鉴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师读:“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

师:“大家想一想,皇帝们读到这一段,会想到什么?”

学生思考,片刻有生举手。

生:“要内部团结,才能打败敌人。”

师:“对,文中说到‘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这也是从反面来说明的团结是重要的。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同学们,干什么事,都要团结一致啊。”

师:“还有没有要发言的?不是皇帝的人读了这篇文章,应该也有很多感受。”

学生们纷纷举手。

生:“祖逖少有大志,后来率军北伐,说明要从小立志,长大才能做大事。”

生:“闻鸡起舞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了实现理想,要刻苦努力,不怕吃苦。”

师:“好,说得非常好。还有吗?”

学生思考,沉默。

师:“老师补充一点吧。晋被戎狄侵犯,祖逖挺身而出,主动带兵北伐。我们应该想到,一个人要时刻考虑到国家的安危,在危难之时,敢于身负重任,为国报效。有一句古代名言,同学们知道吗?一起说。”

生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对,天下兴亡,你我有责。”

师即板书:天下兴亡,你我有责。

师:“同学说得很好,说了,还要去思考啊。今天听各位皇帝的一席话,微臣胜读十年书啊。“

学生大笑。

师:“还没下课,大家自由读课文,准备背诵。”

学生读书……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预习

1、 阅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课外阅读读后感)3'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1.教师或请学生进行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

2请学生翻译。(一人译一句)

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但:只不过。多务:事情多。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

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完成目标1)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

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

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9.提问:请解释"刮目相待"并造句。(目标3)

讨论并归纳:"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第二课时

一、试背诵全文。

二、复述课文(学生讲讲文章的内容和背景)

三、情节表演(分男女两组,每组三给人,分扮演三个角色)

四、教师小结 (目标4)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五、布置作业

A.课后练习一、二、三。

B、背诵全文。

C、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六、说课精要:解决本课重难点要注意讲练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

教后记:

(附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刎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近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教后记: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学生能够理解和找到文中的主旨。背诵的情况也是良好。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3

授课日期:2004年 3 月 日 总课时:

15、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故事导入,激趣引读

1、故事导入:

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2、作品介绍: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朗读可分三步:

①初读:结合注释粗晓大意。

②速读:理清故事情节。

③比读:看哪位同学将对话的语气读得最到位。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例:谓……曰:对……说 /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议一议:

①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②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③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④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⑤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三、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③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④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附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吕蒙以军中事多推辞。孙权说:"我哪里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补益。"吕蒙从此开始读书。等到适逢鲁肃到寻阳,跟吕蒙议论事情,大吃了一惊说:"你现在的才略,不是过去的吴下阿蒙啊!"吕蒙说:"士人离别三天,就应当去掉老眼光来看待,你怎么发现情况这么晚呢?"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成朋友才告别。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4

《孙权劝学》导学案

课型:新授 执笔人:李希国 审核: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揣摩想像人物当时的语气、神态和心理活动。

2、品味语言,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3、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提高自学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1、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并能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语调。

2、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学习安排: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㈠了解作品:

㈡、读译课文,理解文意

1、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节奏、表情,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根据提示,读出下面句子的正确的语气。

a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学的目的,有责怪的语气。)

c \'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托辞的理由。要重读强调。)

d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赞叹的语气)

e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句,带有自豪的语气。)

2、译一译:圈点勾画,粗通文意,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①疑难词语探究: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示、指导。

②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3、议一议:

①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②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③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⑥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二、导学过程

㈠、小组展示

㈡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②“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③“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四、模仿表演,体验反思

1、模仿表演:

2、体验反思:

你怎样看待吕蒙读书迅速长进这一事情?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呢?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 2、课外延伸:

①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孙权劝学》【拓展阅读】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 (2)诣: (3)就:

(4)悉: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译文: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译文: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答: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4、两文都是谈学习的,共涉及四个人,读完后你得到什么启发?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了本文后你的体会。

③课后背诵全文。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5

一、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回荆州,终不能如愿。最终,吕蒙巧计从蜀汉手中夺回了荆州,还致使关云长败走麦城,抱憾而逝;蜀汉由盛而衰。可见“学”的重要性。请课外搜集最初不学,后来勤学的事例,并整理成文,在班内组织一次以“学习改变了他们”或“开卷有益”为题的读书交流会。二、开放探究1.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回答问题。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日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章……甚有乡曲之誉。……时唯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1)请写出上面这段文字的大意。(2)请根据这段文字写出两个成语。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师旷论学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放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暮 炳烛 戏其君 昧行(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参考答案:1.(1)车胤家贫常常没有灯油,夏天就用一个线袋装上几十只萤火虫,借荧光夜以继日地读书。成年之后,得到家乡一方的赞誉。在当时只有车胤和吴隐之两人,是虽家境贫寒却博学而知名于世的。(2)夜以继日 囊萤积雪(集萤映雪)2.(1)暮:晚。炳烛:点燃蜡烛。戏:戏弄。昧行:在黑暗中行走。(2)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呢?”(3)排比、比喻、对比。(4)“老而好学”虽比不上“少而好学”和“壮而好学,但总比不好学好。要活到老,学到老。”

《孙权劝学》教学实录 篇16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大学。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啊……”

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

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课件显示,由学生看注释一起填入关键词语)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范读,整体感知全文。

2、对照注释,自读理清课文情节。(显示问题,允许讨论)

(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劝学)

(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辞学——就学)

(3)课文是怎样表现目蒙学习的效果的? (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

(4)鲁肃与吕蒙一番交谈后,有何举动? (大惊——结友)

(板书)

孙权 劝学

吕蒙 辞学——就学

鲁肃 大惊——结友

3、请学生看课件显示图片分角色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一组一个同学,由同学推选,一个复旁白部分,一个复述孙权的话,一个复述吕蒙的话,一个复述鲁肃的话)

4、课件显示重要字词,疏导理解。

三、品味语言

1、思考:课文以什么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人物对话)

2、请同学们和你的同桌分别扮演孙权与吕蒙,模拟人物的语气进行对话,讨论孙权究竟为什么要说这些话,该以什么神态、语气说。

3、请三个同学分别谈谈他们对三句话的理解,主要说说应该运用什么语调,语速,读出什么情感来,以符合人物身份,能达到规劝目的,谈完试读。(课件显示三句话)

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容推辞,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又可见关心、厚望。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③“卿言多劳,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那种庄重而语重心长的神态斑然可见。

4、播放录音范读,学生跟读

5、孙权劝学,语重心长,循循善诱。吕蒙在他的感召下就学,效果如何?(全班分成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看谁的语气语调揣摩得更准。)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值不自禁地发出赞叹。 这句话从侧面反映目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

7、思考: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不可不学(必要性)

孙权: 劝学 涉猎、见往事(方法,目的)

孤常读书(现身说法)

吕蒙: 辞学——就学

论议 轻松调侃

鲁肃: 大惊——结友

四、说话训练

谈谈你学了这篇课文后有何感受。

要求:注意语言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五、总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以对话为主,用不多几句话,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六、扩展训练

1.在课堂练习本上解释“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2.当堂交流评点。

七、布置作业

根据下面情境写一段文字

有一位同学,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异,但她不爱体育锻炼,身体状况不好;身为同学的你为她感到着急。今天,你准备用你的语言艺术来规劝她。联系你从《孙权劝学》中学到的规劝技巧,写一段文字。(300字以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