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推荐15篇)

2023-04-03 09:12:01教案设计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推荐15篇)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情感与德育:5、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诗两首教案下载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莱蒙托夫,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

二、资料

普希金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别林斯基曾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这首诗是诗人于被流放时期题在邻居的女儿的纪念册上的,诗人以明白如话的诗句,叮嘱孩子要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在不幸和痛苦的面前镇静振作,等待光明的到来,其实这更是支撑诗人在艰难岁月里不懈奋斗、追求、创作的座右铭。

三、朗读全诗,谈谈自己读后的启发

(学生反复朗读全诗,交流自己读诗的体会: 诗人在诗中阐明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心急,不要悲伤,苦恼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 过去,我们应永保积极乐观的心态。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善待生活,善待人生。)

《未选择的路》

一、导入: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就课外积累的说说看。

学生就平日里积累的有关“路”的精彩描写的语句作交流:

1、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3、鲁迅有“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写“路”的诗。

二、反复诵读

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原诗的哲理。

学生反复诵读全诗,思考“路”有什么含义?

三、欣赏、理解全诗

学生在反复诵读基础上,体会、理解诗中的哲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1、反复朗读全诗,理解、体会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际上,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和探索,这在文学创作中用的是象征手法。

2、象征与比喻有什么区别?

点拔:象征,在文学作品中,明写此事物,借此事物暗示彼事物。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诗人虽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全诗5小节,每小节的大意是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惆──多年后的回顾叹息,其实未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选择,选择的路一步步变为现实,而生活中许多人往往对现实不满,总觉得还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悔意由此而生,忧郁因此而起,这正是人之常情,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中的“路”、“荒草”、“足迹”、“落叶”等象征什么呢?(“路”象征着人生之路事业和前途,“荒草”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路途中所遇到的困难、艰苦、曲折、坎坷。“足迹”可以理解为探索人生之路的不懈追求、不懈奋斗。“落叶”可理解为在探索和奋斗过程中所遭受的失败、挫折、坎坷……)

3、反复品读全诗,你从中悟出怎样的人生哲理?

学生各抒己见,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索之路,其乐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教学蓝图】

1、结合音画效果,让学生进入乡愁世界。

2、教学分为几大板块:

⑴音画情景。

⑵朗读领悟。

⑶诗歌欣赏。

⑷自主探究。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学平台。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我爱这土地》,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一、导人新课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地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

二、写作背景及作者

1、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从此,这首诗在抗战时期广为传诵。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艾青是继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感知、研习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体会出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见书)

3、“土地”的含义(练习一/1)

艾青是一位与“土地”联系得非常紧密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是“土地”和“太阳”。前者象征祖国,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诗中,“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诗题“我爱这土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的深沉的爱,这首诗抒发了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华夏儿女的共同心声。

4、合作探究:

⑴找出诗中的意象:

(让学生找出,并在前面加上定语。)

诗中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四组意象是有象征意义的。“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难、山河破碎、国土沦丧;“永远汹涌着”的“悲愤”的“河流”和“激怒”的“风”抒写了人民的悲愤和激怒,象征抗战力量的日渐壮大和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抗争;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苦难人民的希望和抗战胜利的“黎明”。

⑵诗人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结合语境,我们可知,“__”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直到生命的终结。

“我”这只鸟不是百灵,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诗人在诗中仅仅选用了“嘶哑”一词表现出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这是个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的形象,是个悲愤的爱国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如果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⑶感情──强烈的爱国情──永恒的主题:

诗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鸟,具备了歌唱的天赋,具备了广阔的视角。它为我们的土地苦难的历史,为我们悲愤的人民,为那风起云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诗表现出一种“沉郁”的感情是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爱得深沉的内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动人。同时,诗人对祖国的“黎明”抱乐观的信念,所以,对可以预期的光明幸福的未来,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恋歌。

最后,诗人炽热的爱国情感激流再次升华,用直抒胸臆的自白点燃了情感爆发的导火线:“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在此呼应了标题,省略号的运用再次表达了这份“爱”的凝重。这两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黄子孙的共鸣啊!之所以不断地为人们所引用,所传颂,长久的感动人们,成为有口皆碑的名句,是基于它的诗性的直觉的语言对我们的心灵世界所造成的冲击。“为什么……?”“因为……”这种句式组合,直抒胸臆,情如潮涌,酣畅淋漓。

四、练习

1、书后练习二:

⑴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⑵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理解《我爱这土地》一诗的两处难点,进而加深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明确:

⑴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⑵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因果关系的一问一答,是爱国者目睹满目疮痍的祖国,爱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愤表情的特写。在这一节里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2、对课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简析:《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

五、作业

1、仿照“为什么……,因为……”句式特点造句。

2、读背这首诗,并默写在作业本上。

3、预习第二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乡愁》,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欣赏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容的《乡愁》进行比较阅读。

一、导入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现代诗我们已不再陌生,也认识了不少现代诗人,在当代诗坛,有一位生长于大陆,定居于中国台湾的诗人,一位热爱故土如爱自己的诗人,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现在,让我们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认识余光中

1、学生自主介绍,相互交流,说出对于光中的初步认识。

2、老师适当补充其人其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中国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中国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欣赏。

(注意朗读节奏、重音、诗人的感情。)

(多媒体播放朗读材料)

2、提问:

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

3、分四组朗诵:

注意模仿节奏、重音、诗歌感情。

边读边思考:读完整首诗,你的头脑里剩下几个什么词语?

四、意象、感情的理解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这首诗运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

2、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这首诗的四个中心物象来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这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

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练习三)

3、愁是凝重的,诗中为何却说“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作者正语反出,以一种轻描淡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出乡愁的浓烈。托物寄情,表达绵绵不尽的乡愁。含蓄委婉,而又深沉哀怨。

4、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而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前三节犹如汹涌而进的波涛,最后一节轰然汇成全诗的九级大浪,感情的潮水奔涌而出,达到高潮。正如诗人所说:“纵的是历史感,横的是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人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广度与深度。

5、整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有什么感受?(各抒己见)

表达了作者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乡愁”的含义(练习一/2)

“乡愁”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思想中最执著的主导情感──中国意识。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五、小结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朗诵、领略音乐美:明确余光中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

六、联想迁移

1、读全诗,再次领悟全诗意境。

2、以“读__________”(余诗中的句子),我联想到______________。(课外诗词曲均可)”为例造句,请说说余光中《乡愁》让你想起了什么?(教师出示幻灯总结)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另外:

⑴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⑵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⑶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⑷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⑸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⑹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中国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七、比较阅读(练习四)

余光中和席慕容的《乡愁》,你更喜欢哪一首?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各抒己见,参考: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中国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八、拓展模仿

阅读下面句子,然后仿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课没有年轮的树”

乡愁是_________________

九、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乡愁》

2、自己写一篇《乡愁》,可以是诗,可以是散文,下节课配乐朗读交流。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4

盐城市第一中学 刘勇华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1、《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作于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践踏的1938年,诗人艾青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坚定地汇入人民解放斗争的洪流中,成为一名时代的鼓手、吹号者。全诗共六节。第一节用一只鸟儿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喻,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诗人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并运用一系列意象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诗人借助鸟儿死后羽毛腐烂在土地里,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献身之意。第二节一问一答,诗人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捧出了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2、《乡愁》是一首抒情诗,表现了大陆和中国台湾分割的不幸历史,抒了了中华儿女思乡怀土、盼望祖国统一的炽烈而深沉的情感。全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对应着人生的四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从而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这首诗还曾被音乐家谱曲,在海峡两岸广为传唱。(二)学法引导1、《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无固定的节律,不押韵。它主要由句中停顿和句末停顿构成一定的节拍,诵读时要着重把握由诗中感情起伏所构成的“内在节奏”,并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学习时要着重理解两节诗之间的联系,以及“鸟”的形象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2、《乡愁》这首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概括出诗中提到的人生的四个阶段及每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着重理解诗人的乡愁是怎样升华为家国之思的。课外阅读余光中其他的诗,如《乡愁四韵》等,体会这些诗歌中的思乡情绪。(三)审美鉴赏1、情浓意深的形象美《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写于抗日救亡最艰难的岁月。诗中抒发了诗人对于祖国最为深沉的爱,但他没有直接渲泄自己的感情,而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形象。让抒情主人公化作一只小鸟,由鸟儿生前的歌唱,写到它死后的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此外,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具体说来,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可以看作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这样,通过具体、真切的形象,抒发了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 2、鲜明强烈的音韵美。《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四)重点难点突破1、 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析]朗读诗歌要注意语气和语调,注意停顿和重音。一般地说,标点是停顿的书面标志,但有时为了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作适当的停顿。总的原则是,不能将完整的语义分开。朗读时的重音,多指逻辑重音,即根据表达感情的实际需要,重读部分关键词语。[参考答案] (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2、 “意象”,意为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阅读《我爱这土地》,概括出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并分析作者借助这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析]诗歌和其他文学体裁一样,要用形象思维,即使是有议论,一般也依赖具体的形象。所以阅读诗歌时要特别注意诗中诗人是通过哪些具体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理解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形象来表情达意。[参考答案]诗中出现的形象有“鸟”“土地”“河流”“风”“黎明”。“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在它身上寄予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土地”“河流”“风”“黎明”这四个形象,联系它们前面长长的修饰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汹涌着”的“悲愤的”、“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以及“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等,可以想见,它们象征了祖国、人民、民族的苦难与灾害,他们不屈的斗争和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与坚定的信心。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3、《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如果删去,对诗歌主题的表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析]此题意在引导读者理解这首诗歌上结构上的独具匠心,进而加深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 《我爱这土地》的两节诗,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这一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那么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这两句诗,是那个苦难的年代,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它不仅来自诗人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4、“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余光中在他的《乡愁》里,是怎样将它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的?[析]这道题的训练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加深对诗歌总是借助形象抒情言志这一特点的认识;二是,帮助读者学会怎样将诗歌要表达的抽象情理具象化。[参考答案]作者巧妙的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从而将抽象的情感转化成具体可感的形象。二、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 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 ,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 。”(2)《乡愁》的作者是 (姓名),他是我国 (省名)诗人。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乡愁》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这些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层层深入、步步递进的? 能力提高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完成习题: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穿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明朗、集中而又强烈,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万千海外游子的绵绵乡关之思。d.诗共有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基本均衡而对称,句与句之间则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诗中运用了比喻、想像、夸张、反复、叠词等多种艺术手法,使诗歌具有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韵律。2、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抒发爱国之情的? 3、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4、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开放探究阅读《萤火虫》,回答问题。萤火虫小小流萤,在树林里,在黑沉沉暮色里,你多么快乐地展开你的翅膀!你在欢乐中倾注了你的心。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你完成了你的生存,你点亮了你自己的灯;你所有的都是你自己的,你对谁也不负债蒙恩;你仅仅服从了,你内在的力量。你冲破了黑暗的束缚,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因为宇宙间一切光芒,都是你的亲人。1.找出与“小小流萤”相呼应的语句,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中为什么反复说萤火虫是快乐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怎样理解“你微小,但你并不渺小”一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不是太阳,你不是月亮,难道你的乐趣就少了几分?”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这对你有什么启示没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请你展开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写“夏夜的萤火虫”。 三、资料下载1、《我爱这土地》的意象艺术意象是诗词形象构成的基本元素,是诗人的内在情思和生活的外在物象的统一,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意”与“象”相融合所创造的可感可触的景象。《我爱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之一,它作于国难当头、山河沦亡的抗战初期。它不可避免地带上了那个时代悲壮的氛围。因此,在他诗中的意象也就必然带有这种悲壮的色彩。读完全诗,从“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中,我们不难品味出作者所经历的坎坷、辛酸以及对祖国、对人民、对土地的那种深深的爱。 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诗人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入诗人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诗人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可见,在诗歌中运用意象,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可感,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作者在诗中所反映出来的意。 (王继波)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中国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中国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中国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中国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中国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很多读者知道余光中这个名字,便是因为这首著名的《乡愁》,因此很多时候余光中被称作“乡愁诗人”。其实,余光中除了创作《乡愁》之作外,其他主题的创作也相当可观,而且半个世纪以来,他始终是“左手为诗,右手为文”。附参考答案:第一单元1 诗两首自学阶梯评估达标训练1、(1)艾青 蒋海澄 忧郁、悲愤(类似的答案也正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2)余光中 中国台湾 家国之思 2、(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从诗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可以看出诗人是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对多灾多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诗人不由得联想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4、形象有“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乡愁的骨肉之情。母亲牵挂儿子,儿子想念母亲。 “一张窄窄的船票”,它象征着作者青年时代乡愁的恋人之情。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的思恋和向往。 “一方矮矮的坟墓”,它象征着作者中年时代乡愁的生死之情。这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在两者之间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 “一湾浅浅的海峡”,它象征着作者晚年时代乡愁的故国之情。海峡虽然“浅浅”,但是故国之情却是深不可测。作者“乡愁”的内涵和境界,随着自己的成熟和时代的发展,得到不断的深化和提升,从个人和家庭的亲情,扩展到海峡两岸的爱国之情。这就使“乡愁”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能力提高1、d 2、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身在孤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3、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4、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开放探究1.语句:“你微小” 作者反复写其形体小,意在反衬其内在的不渺小。2.因为萤火虫完成了自己的生存,点亮了灯,发出了光芒,服从内在的力量。3.微小的是外形,但内在却放出光芒与一切光芒并存于世,冲破黑暗,足见其不渺小。4.只要言之有理即行,扣住文中主旨。5.略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5

五家渠一中 李专长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诗人,理解诗意,背诵二首诗。

2、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读诗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2.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未选择的路》诗人重点写那条未选择的路的原因。

2.诗歌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说、悟、品法。。

2、比较鉴赏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由《丑小鸭》的遭遇引出话题。

当你身处困境,是前进还是后退,遇到困难,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 诗人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他被认为是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代表作: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新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师生共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读。

2. 学生齐读,议读,交流体会。

3. 解读诗歌大意(学生讨论,自由发表见解)

教师:《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诗人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2.《未选择的路》

①教师引导:说到路,人们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这首诗就是写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学生读诗,可分组读,齐读,范读。

自由议论,交流看法。教师适当引导。教师最后总结发言。

教师:诗分四节。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岔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显得无奈又无助。这样,很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的路,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最后一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所以这首诗中诗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也正是人生的真实写照。

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学生自由或分组讨论后,再课堂上交流,教师可以总结,也可点到为止。

1).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诗人为何把诗题取为“未选择的路”?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的重点却不是那条已经选择的路,而是那条未选择的路。诗共四节,第一节写两条路,第二节写选择的路,第三、四节写未选择的路。诗人为何要这么写呢?这主要是为了深化主题。诗人感叹人生有许多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路,而还有其他许多条路,因为人生短暂而只能放弃。人生道路的选择带有偶然性、随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让人想念,更让人留恋。诗人不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在对未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④练习 与思考(可以作为家庭作业让学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通篇都是劝说的口吻,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它却是一首著名的诗,为世界各国人民广为传诵。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本题旨在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喜欢这类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诗,并对人生构成积极的影响。

这是一道主观题,学生回答喜欢或不喜欢都可以,但通过教师的教学,最好使学生能喜欢这样的诗,并说出一点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统一答案。

2)朗读《未选择的路》,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题旨在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初步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提高欣赏新诗的水平。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⑤课堂小结:教师:《未选择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倾诉个人经历,实则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们丰富生动的联想,烘托出人生岔路这样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诗人选择的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林中岔道,来阐发如何抉择人生道路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学建议

一、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这里学生第一次接触他们,教师可以做些介绍,使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书店里普希金的诗集很多,图书馆也不少,可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性的阅读。

二、《未选择的路》中诗人为什么重点写那一条未选择的路而不是已经选择的路?这恐怕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对此要重点加以讲解。

三、给学生一点关于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6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二、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2、划分朗读节拍。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三、《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五、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字词,能读会写“嗅、叠、匿笑、花瓣、沐浴、祷告、妄弃、惊讶、倘若、无端、至爱”等词语。

2.了解两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感人至深的亲情。

3.熟读背诵两首诗。

能力目标

1.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德育目标

两首诗展示、歌颂母爱。学习它,激发我们关爱母亲、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把独特的歌喉献给我们至爱的母亲。

●教学重点

1.准确领悟诗歌所抒发的感情,把握诗歌托物言情的写法。

2.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如《金色花》中“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纸船》中“叠纸船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借朗读传情,活现作品情感。朗读形式多样,个体大声朗读,学生示范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听读磁带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两幅挂图(泰戈尔、冰心像)、录音机、示范朗读带、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两首诗歌,整体把握诗意;重点研读《金色花》;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出示挂图(泰戈尔、冰心画像)。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社会活动家。他的创作有五十多本诗和散文诗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他著名的散文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小说有《沉船》《戈拉》《小沙子》等。泰戈尔用孟加拉文写作,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对中国诗(特别是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惟独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艺术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的两首精巧的诗歌,一首是泰戈尔《新月集》的代表作《金色花》,一首是冰心的《纸船》。

二、学生朗读两首诗,教师给予必要的朗读指导

1.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得通顺流畅。

多媒体显示:

(1)下列诗句加粗字字形正确的是(错的订正在横线上)()

a.你会溴到这花香 b.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c.我从不肯忘弃了一张纸 d.有的被海浪打湿,粘在船头上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a.匿笑 b.无端 c.至爱 d.沐浴

教师任选几个学生回答,明确:(1)b(a.嗅;c.妄;d.沾)

(2)匿笑:偷偷地笑。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至爱:最爱。沐浴:洗澡,又比喻受润泽,比喻沉浸在某种环境里。造句略。

2.要求学生美读课文,读出语调、语速、重音、节拍,读出情感。

教师作朗读技巧提示(多媒体显示):

朗读诗歌,须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金色花》轻松活泼,应读出儿童特有的调皮。《纸船》诗行较长,语调宜慢,应读得深情、忧伤,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2)根据情感的需要,确立语速。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叙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如《金色花》可稍快一些,《纸船》就要稍慢一些。

在同一首诗歌当中,语速并非一成不变。诗歌情感有发展,语速随之有变化。如《金色花》中妈妈责怪的语句“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语速宜稍快一些。

(3)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诗歌诵读,有轻有重,有音长音短,才能将诗歌情感强调出来,才能将诗歌的韵味体现出来,字词句的轻重及音长音短,要根据诗歌内容、意境来判断。

(4)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节奏自然鲜明,诗歌才富有韵律美。“一般说来,顿号后的停顿最短,逗号后的停顿长一点,分号和冒号后的停顿再长一点,句号、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停顿再长一些。”对于标点符号处的停顿,我们容易判断,那么无标点符号的地方,又如何停顿呢?我们要明白的是,诗歌有其特定的节拍,现代诗一般是两个音节一拍或三个音节一拍,如“我/从来/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有时也需根据诗歌内容和语意关系来断定。

现代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3.教师范读,学生放声朗读。

4.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三、师生共同研读《金色花》

1.学生齐读《金色花》,整体感知诗意。

2.学生谈读诗的整体感受,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1)把学生分为六组,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谈读诗的整体感受。

(2)各组选代表全班交流,概说诗意。

明确:全诗展现了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个机灵可爱的孩子,“我”突发奇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我”天真稚气,却藏着自己的秘密,不让母亲知道,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感情。

3.教师选一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读诗歌,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想像诗歌描绘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的诗情幽意。

4.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体味诗情。

投影显示:

(1)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吗?为了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

(2)“看着你工作”“你会嗅到花香”“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都是为了什么?

(3)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还骂“你这坏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为什么不告诉妈妈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1)“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是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为妈妈做点事,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2)妈妈为全家付出了很多,奉献是无私的。我在一天时间里,与妈妈嬉戏,看着妈妈工作。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让妈妈沐浴在花香中;在妈妈读《罗摩衍那》时,将影子投在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替妈妈遮阳。这都是为了回报关爱,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

(3)诗歌第二节,妈妈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这种惊慌紧张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孩子,自然又惊又喜,嗔怪孩子。嗔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瞒着妈妈。天真稚气,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感情。

5.悟读诗歌,进一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向较高的理性层次靠近。

提问:诗人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结合注释,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明确:金色花,印度圣树,开金黄色碎花。我们中国喜欢用花朵比喻儿童,印度也一样。诗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是在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金色花是诗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6.品读全诗,学习借鉴本诗的手法。

这首诗诗人想像“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表达纯真的母子之爱,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来抒情是本文的独特手法。请同学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表现对父母的爱。

(如时间不允许,课后完成也可)

四、指导学生自读《纸船》

1.教师分发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人手一份。资料内容如下:

(1)关于冰心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她1923年于燕京大学文科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曾于1921年参加由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主张。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倩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2)关于冰心《纸船——寄母亲》的创作背景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获得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的奖赏,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学校——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赴美留学。1923年8月17日,冰心离开融乐和美的家庭,乘船赴美。离乡背井的生活使冰心万分苦恼。《纸船——寄母亲》是在太平洋舟中写成的。诗的构思是将怀念母亲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复归的天真行为之中:她叠成许多小小的纸船,抛到海里。

冰心在去国的三年中由于远离母亲,常常沉浸在母爱的怀念中,所以她这三年中为母爱放歌,占了她这一时期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为世界文学中抒写母爱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

2.学生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意。

3.按照《金色花》的研读思路,指导学生自读《纸船——寄母亲》。

按照知诗——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的学习步骤,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研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也可提出以下问题,指导学生自读。

(1)诗人为什么要用纸折叠成小船抛进大海里?

(2)诗人叠纸船时,情态、心境、感情怎样?

(3)诗人叠好的纸船有的被风卷进窗子里,有的被海浪打湿了,沾在船头上,可她为什么仍然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4)全诗的点睛之笔是哪一句?此句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纸船做题有什么好处?

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基础上,教师酌情给予指导。一定要注意适度适量,不可越俎代庖。

明确:(1)诗人在太平洋舟中,无法与母亲通音信,惟有幻想纸船能载着她的一颗永爱母亲的心飘到母亲的怀抱中。

(2)情态:含着泪;心境:不灰心;感情:爱与悲哀。

(3)因为诗人心中存着永远的希望。

(4)本诗写“纸船”的文字占了大部分篇幅,但“纸船”只是一个情感的寄托物,本诗的主旨在于抒发游子对慈母的深切眷恋之情。因此点睛之笔是:“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泪”和“悲哀”是由于深爱母亲却又不得不与母亲离别,远隔千里不能与母亲朝夕相处,对母亲日夜思念的滋味是难受而痛苦的。这句诗直接抒发了女儿对母亲深情的爱,表达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的。

(5)这首诗抒发了热爱母亲、思念母亲的情感。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中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中介物——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使抽象的感情变得具体可感,且富有稚气,适合表达子女的心态。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游子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创设情境,诱导学生想像,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假如,今天冰心奶奶决定再次修改《纸船》,她老人家邀请同学们参加这次诗歌评改会,你如果在被邀之列,你准备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聚焦于“从舟上抛下在海里”一句,“抛”能否替换为“放”?“舟”能否更写实些,换成“大轮船”?有的认为“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一句中,“爱”和“悲哀”过于直露,应换成形象的词语,等等。

教师以鼓励为主,不必动辄评判。重在参与,重在自主。

五、课堂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着重从描绘孩子动作、心理的角度来表现母子亲情的散文诗,全诗想像丰富、新奇而美妙,抽象的母子深情物化为美好可感的具体形象,给我们留下了鲜活而深刻的印象。《纸船》是来自远离家园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亲爱的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两诗主题相近,手法相似,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灿烂的金色花,轻盈的纸船承载着浓浓的亲情。同学们,沐浴在母爱中的我们,该选择什么来寄托朴实纯真的母爱呢?

学生齐背《金色花》《纸船》。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依据提示默写《金色花》中的部分诗行,并尝试着仿写一节。

当你沐浴后,

当你吃过午饭,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答案:略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泰戈尔的《新月集》《飞鸟集》,吟诵其中表现母爱的诗篇。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关于组织“诗歌朗诵会”的设想

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搜集整理2~3首吟诵表现母爱的诗篇(以现代诗为主),每组选举代表参加朗诵比赛。

2.写作活动设计

(1)沐浴在浓浓的母爱中,我们幸福而陶醉。请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均可。

(2)你有过远离父母只身在外漂泊流浪的经历吗?当你想念母亲时,你想用什么来承载你的“爱与悲哀”?

(3)在小时候,我们肯定有过美好的心愿,想帮助妈妈减轻劳苦,以表示自己长大了,结果却适得其反,引来了嗔怪以至责备。岁月的沙滩积淀了人生中至为宝贵的黄金般的记忆,采撷一瓣心香,献给我们的妈妈,好吗?请写一篇文章,借鉴《金色花》的写法,不少于500字。

3.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繁星》,完成下列问题。

嫩绿的芽儿和青年说:“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和青年说:“牺牲你自己!”

(1)这首诗所用的修辞手法有 、 。

(2)诗中用 、 、 三个词,对不同时期的青年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色彩词汇,巧妙点明了时间正在向前移动,事物也在运动变化。

b.诗中表现了诗人在探索人生道路时的愿望和理想。

c.“芽儿”“花儿”“果儿”其实是作者的化身。

d.这首诗共三段,句式结构基本相同。

参考答案:

(1)排比拟人

(2)发展贡献牺牲

(3)鼓励青年努力向上、自我奉献、自我牺牲。

(4)c(“芽儿”“花儿”“果儿”是青年的象征)

●备课资料(在下一页)

一、课文补遗

泰戈尔与冰心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印度伟大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可以说影响了中国一代文学先驱。我们知道,泰戈尔一生同情中国。他曾两次访问过中国。他访问之后,他的作品大量地译成汉文。当时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散文诗,因此,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散文诗。从20世纪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一类的作品,这其中有沈尹默、刘半农、冰心、鲁迅、郭沫若、瞿秋白、徐志摩等人的作品。在他们中间,冰心可以说是受惠于泰戈尔最深的“私淑弟子”了。泰戈尔的散文诗如心有灵犀一点通一般地打动并启发着中国的新一代的女诗人、女散文诗作家——冰心。她写了颇有影响的《寄小读者》,便是最好的例证。

受泰戈尔泛神论的影响,冰心的创作走向温柔的爱的吟颂。徐志摩的艺术风格与冰心较为接近,同样地追求清新明快和温柔亲切,又带着一点淡淡的忧愁。但仔细品味,徐志摩过于空灵,他缺乏冰心那种求索人生的不懈和爱国主义的绵绵深情。

泰戈尔对中国散文诗的影响是广泛的。而惟独冰心最得泰戈尔思想和艺术的精髓,成了“最有名神形毕肖的泰戈尔的私淑弟子”(徐志摩《泰戈尔来华》)。

(《世界优秀散文诗精选》1990年8月版)

二、重温经典

1.荐读泰戈尔《纸船》及《飞鸟集》(十章)。

纸 船

我每天把纸船一个个放在急流的溪中。

我用大黑字写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在纸船上。

我希望住在异地的人会得到这条船,知道我是谁。

我把园中长的秀丽花栽在我的小船上,希望这些黎明开的花能在夜里平平安安地带到岸上。

我投我的纸船在水里,仰望天空,看见小朵的云正张着满鼓着风的白帆。

我不知道天天有我的什么游伴把这些船放下来同我的船比赛!

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提示:《纸船》是泰戈尔《新月集》中一篇别致的诗作。诗的1~3句写渴望,叙述我将“我的名字和我住的村名”写在纸船上,放入急流,渴望异地的人知道我是谁。诗的4~6句写希望纸船把我园中长的秀丽花带到岸上,希望能有游伴把天上的小朵白云放在河里来与我的纸船比赛。诗的7、8句写梦幻。子夜的星光下,我梦见睡仙坐在我的纸船里,缓缓地浮泛前去。

冰心的《纸船》是诗歌,泰戈尔的《纸船》为散文诗。冰心的“纸船”承载的是诗人对母亲的爱和因远离母亲而产生的悲哀情怀,泰戈尔的“纸船”承载的是一个孤寂儿童渴望被人了解的心思和梦幻般的希望。两首《纸船》都写了梦,泰戈尔是直接写“我”“梦见我的纸船……满载梦的篮子”,梦中有梦,非常别致,冰心是转换视角遥想纸船进入母亲梦中,设想奇特。

《飞鸟集》(十章)

1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56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57

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64

谢谢火焰给你光明,但是不要忘记了那执灯的人,他是坚忍地站在黑暗当中呢?

82

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12

太阳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光衣,白云却披了灿烂的裙裾。

125

伟人是一个天生的孩子,当他死时,他把他的伟大的孩提时代给了世界。

130

如果你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门外时,真理也要被关在外面了。

157

夜秘密地把花开放了,却让白日去领受谢词。

176

杯中的水是光辉的;海中的水却是黑色的。

小理可以用文字来说清楚;大理却只有沉默。

提示:含蓄蕴藉的文字,实在耐人寻味,值得我们细细思考品味。

2.荐读冰心《往事·七》(散文)。

往事·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922.7.21

提示:在冰心的作品中,讴歌母爱的主题占了一个极重要的位置,她曾说:“尽我在世的光阴,来讴歌这神圣无边的爱。”这篇散文是作者虔诚赞颂母爱的名篇之一。

作者旨在讴歌母爱,但却移情于景,把笔墨用在白莲、红莲与荷叶的描写上。只是在结尾处,作者才情不自禁地直抒胸臆,深情地唱出母爱的颂歌。

3.荐读李瑛《纸船》。

如果有一阵风吹回我儿时折叠的纸船,

我不知道它载来的是幸福还是辛酸。

我又想起那茅檐下雨滴溅起的水泡,

我又想起那淤积雨水的穷困的农院。

纸船,没有汽笛,没有舵,也没有帆,

自然不能挽住当年那风丝云片。

但我心头却永远活着这纯洁的记忆,

虽然,今天它和我相距已多么遥远。

此刻,望着远海狂涛中飞掠的小艇,

仿佛童年就站在哨所外向我召唤。

我们的小艇是无畏的,它不惧风雨,

因为它有一颗忠实的心和一架忠实的罗盘。

不必,再不必留恋那脆弱的纸船,

尽管它常驶进梦里,不是欺骗。

我该作一艘风浪中坚强的小艇,

驰骋天海——像雷,像火,像剑!

1980年12月于北京

提示:诗人对事物有敏锐而细腻的感受力,能迅速抓住事物的某些特征,运用比喻并展开丰富的联想。诗人往往从小处落墨,努力从所描写的点点滴滴上寻找、搜罗有时代内容、时代色彩的形象和思想,把平凡的事物写得不平凡。想一想,诗中“纸船”和“小船”各有怎样的含义?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改写

改写是在原题材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改写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改换体裁,如将诗歌改写成散文,戏剧改写成故事,小说改写成戏剧;可以改换人称;可以改换表达方式,如将描写改成叙述,把叙述改成描写。也可以对原文进行取舍、丰富和补充。但一般不改作原作的主题和风格。改写可以全面训练阅读和写作能力,并培养想像能力。改定必须充分理解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透彻了解被改写的作品和将要改写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把握各自的特点,按要求改写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8

《诗两首》教学设计

谭格庄初级中学 左新蕾

[教学思路]

本文的两首诗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对母亲的深爱。《纸船》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诗人以纸船为题,赋予纸船以特别的含义,寄托了对母亲刻骨铭心的思念。《金色花》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依恋。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象,让学生感受到想象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

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9

1 诗两首 请你思考:1、诗歌中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形象称称之为意象,你能以《我爱这土地》、《乡愁》中找出“意象”吗?2、国难当头,爱国受到心痛,《我爱这土地》“痛”在何处?诗人的“痛”你如何读出来?3、思乡心切,热盼祖国统一,在尘嚣日上的今天,你能读出中华儿女的思乡爱国之情吗?合作探究想一想:1、朗读《我爱这土地》,看看下面这些说法那些说法正确,那些说法有问题。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提示:《我爱这土地》一诗是艾青在抗战时期的名作,四个选项分别着眼于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形象所蕴含的意义、文字表达技巧等,其中c、d两项,一说“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一说“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构成明显的矛盾项,必有一误。答题时便可从此入手,细作分辨。读诗可知,“我”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其形象的特点是“爱这土地”,诗题已很明确。至于诗中写到“鸟”,是对“我”拟物,以丰富“我”的形象,“鸟”不是全诗的形象。再说,这最后两句诗人已从比喻的境界返回现实,是诗人在向读者直抒胸臆,因此,根据这一形象特点,我们就不难判断d项为不恰当的了。)2、请按照第一题的形式先阅读《乡愁》,再根据本诗的写作背景和主题分析下列不恰当的说法是什么。a、这首诗按时间顺序抒发了作者由有家难回到有国难归的情怀,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b、这首诗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的内涵既单纯而又丰富。c、这首诗写作者思念亲人是虚,写思念祖国是实。作者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十分具体。d、《乡愁》的形式美主要体现在音乐美上,而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上,但该诗在结构上并无美感。(提示:诗歌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也具有美感。)做一做:请同学们分组朗读本课中的两首诗,小组内互相品评——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把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读出来。尝试练习:一、给加点字注音汹( )涌 艾( )青 黎明( ) 窄( )窄二、朗读下列诗句,用“/”划出句中停顿。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三、对《我爱这土地》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四、这《乡愁》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邮票在诗中指代信件,第一节是说作者小时离家,只凭书信宽慰乡愁。 b、船票在诗中指代船只,第二节是说作者成年后和新娘各在一方,只凭船只代鹊桥。c、全诗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呵'、“而现在”这组词语,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d、“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量词的运用,除了显示诗人的语言功力之外,再没有其他的作用。五、《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六、《乡愁》一诗中,诗人抓住“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物象表达内心情感。说说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一步步加深、升华的。自主检测一、根据拼音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hou( )咙 悲fen( ) li( )明 fu ( )烂坟mu( ) 海xia( )二、阅读两首诗,探究下列问题。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行诗作为《我爱这土地》的开头,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2.《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3、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三、朗读下面这首诗,体味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思考: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郭沫若啊,我年青的女郎!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啊,我年青的女郎: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你该不嫌我黑奴囱莽?要我这黑奴底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啊,我年青的女郎!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1920年1、2月间作选自1920年2月3日《时事新报:学灯》a.作者把祖国比作“年青的女郎”、“心爱的人儿”,一句“啊,我年青的女郎!”喊出了蓄积已久的眷恋祖国的热烈感情。b.这首诗,诗人把自己比作在炉中燃烧的煤,旨在比喻自己思念祖国的炽烈的感情。c.“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是指诗人长期被黑暗社会压抑,到现在(写此诗时)才获得自由。d.全诗风格豪放、明朗,音调和谐流畅。在一系列的比喻中寄托了诗人的深情和热望,极富美感,令人感动。拓展视野赵钱孙李四个同学读了下面这首《新月》后各自发表了看法,你赞同谁的?反对谁的?请说说理由?新月弯弯,像一条小船。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花香,夜暖。故乡正是春天。你睡着了么?我在你梦中*岸。赵:入手擒题,诗一开始就把银钩似的一弯新月比作“一条小船”,使之成为诗人情感的闸门。钱: “我乘船归去,/越过万水千山。”两句写诗人以虚当实,凭借想象踏上返回故乡之路。孙: “花香。夜暖。”一句四字,就从视觉、嗅觉和触觉等方面向读者正面立体地展现了故乡春夜的迷人美景。李:诗的结句情深意美,诗人借新月之船,将绵绵不尽的游子之情,洒落在故乡的土地上,洒落在故乡的梦里。 我的收获答案:第一单元1 诗两首尝试练习一、xiong ai ming zhai 二、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三、d (因为从这句开始,那个比喻性的“假如”已经不存在了。“我”不再是假设的“鸟”,而是真实的抒情主人公自己。)四、d (还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五、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六、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了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自主检测一、喉 愤 黎 腐 墓 峡二、1、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博大深沉的爱,与下文鸟儿献身于土地的精神正相吻合。这就强化了诗人所要表现的“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2、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3、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有所依附了。三、c(诗人以煤的形成历史作比,主要隐喻自己长久积蓄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拓展视野孙同学的分析有误,正面的角度应指嗅觉和触觉,无有视觉。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0

1、选出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a、欺骗(piàn) 忧郁(yù) 来临(lín) 镇静(zhèn) b、瞬息(shùn) 怀恋(liàn) 涉足(shè) 丛林(cónɡ) c、幽寂(yōu) 伫立(zhù) 足迹(jì) 诱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叹息(tàn) 路径(jìn)

2、对“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形容冷落萧条,昏暗寂静。

b、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幽雅寂静。

c、凄惨悲痛,幽雅寂静。

d、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昏暗沉静。

3、下列诗作不属于普希金的一项是()。

a、《自由颂》b、《祖国》

c、《致大海》d、《致恰达耶夫》

4、下列诗句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b、我/在/路口久久伫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5、填空题:

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国)著名诗人。他的创作对本国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发展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书”。

⑵《未选择的路》的作者________是一位独具风格的________(国)现代诗人。他吟唱着20世纪的音调,又接近于传统诗的诗体;他的诗富于________和________,同时又有浓厚的乡土色彩。

6、解释下列诗句加粗词的意义。

⑴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

伫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会儿”来代替,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从全诗中找出两组反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全诗中找出一组同义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对末节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末节诗是诗人笑对苦难和忧郁的心声,劝说的口吻里,充满了关爱的情感。

b、“未来”写出了期待的美好,“现在”点示暂时的忧郁,“过去”意味着亲切的回忆。

c、“永远”写出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天长日久,“瞬息”写出再大的“忧郁”不过是过往云烟。

d、这首诗应用豪迈铿锵的语气读出诗人所抒发的真诚的情感。

1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温厚的长者在低声嘱咐自己心爱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诚热情的成年人在勉励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暂时的不快所扰,不快的阴影终会消逝。

b、诗人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告诫别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进一步分析,“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一句意蕴无穷。

d、这首诗言简意赅,清新流畅。热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犹如四季,寂寥冬月当前,我们必须振作。

d、这首小诗是诗人为邻居小女孩的纪念册题的,是诗人对心爱的孩子的叮咛和嘱托,与诗人的自身处境无关。

11、对《未选择的路》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仅描绘选择,而不说面临的选择内容是什么,使此诗具有了内涵的开放性。

b、这首诗具有象征意味,读后让人深思。

c、“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是诗人对自己年轻时错误选择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说明选择其中一种意味着对另一种的放弃,选择时应当慎之又慎。

【参考答案】

1、d

2、b

3、b

4、c

5、⑴普希金俄文学语言《叶甫盖尼·奥涅金》

⑵弗罗斯特美象征哲理

6、⑴形容长时间的站立。

⑵一定要。

7、“瞬息”比“一会儿”时间更短,诗人的乐观就此体现了出来。提示:从时间长短上看,诗人把再大的忧郁当成是过往云烟,体现诗人的乐观。

8、快乐──悲伤;永远──瞬息。

9、悲伤──忧伤

10、d

11、d

12、c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1

一. 双基测评

1. 《纸船--寄母亲》的作者冰心,原名______,现代著名的文学家、________作家,主要著作有________、_______等。

2. 用“/”划分诗句的节奏,用“·”标示出朗读重音。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在《纸船--寄母亲》中,诗人赋予“纸船”什么含义?

答:

4. 诗句“合欢花香在空气中浮动,/庙里晨祷的馨香向我吹来像母亲一样的信息。”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5. 《母亲》中“我”真的不记得“母亲”吗?作者为什么要这么说?

阅读现代诗《纸船--寄母亲》,完成6-9题。

6.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7. “有的被大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对这句诗如何理解?

8. 诗人希望纸船入母亲的梦中,这个愿望隐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9. 怎样理解“爱”和“悲哀”?

二. 能力迁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0-13题。

嫩绿的芽儿

和青年说:

“发展你自己!”

淡白的花儿,

和青年说:

“贡献你自己!”

深红的果儿,

和青年说:

“牺牲你自己!”

10. 这首诗所吟诵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11. 说说诗中“嫩绿”、“淡白”、“深红”等修饰语有什么含义?

答:

嫩绿:

淡白:

深红:

12. 诗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答:

13. 这首诗的三节可以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答:

三. 创新运用

14. 请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把《纸船》一诗改写为一篇短小的散文。

自评反思 (学习本文后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交流园地(家长、学生、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

【试题答案】

《诗两首》

一.

1. 谢婉莹;儿童文学;《繁星》、《春水》等

2.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3. 含义是柔弱的小纸船表示诗人思念母亲、祖国的赤子之心。

4. 比喻;对母亲十分怀念

5. 不是,因为这实际上是欲扬先抑,更加突出难忘那纯洁的母爱。温馨的歌颂母亲的气息,深情的目光已让读者体会到伟大的母爱。

6. 想要叠成许多小船,让它带去作者对母亲的爱和怀念。

7. 这能说明小纸船在送去作者对母亲的爱的途中,遇到很多困难,为“总希望有一只”做下了铺垫。

8. 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赤子之心。

9. 这表明女儿渴望之切,希望纸船不管路途有多远,都要把女儿的爱带到母亲身边。因为只有爱,才倍加思念,因为有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所以将“悲哀”载去。

10. 对象是青年,深刻的含义是要青年发展、贡献、牺牲你自己。

11. 嫩绿:说明阅历浅。

淡白:说明正在成长。

深红:说明成熟了。

12. 有拟人、排比。感情在不断升华

13. 不能,因为这三段是按事物发展顺序排列的。

14. 略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2

4.《诗两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借这两首诗了解普希金和弗罗斯特这两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及其诗作。

2.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积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能力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感觉出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老师的引导下,欣赏两首诗的动人之处并归结两首诗的不同特征。

2.让学生了解一点诗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赏诗歌的水平,并注意区别比喻与象征在诗中的不同表现。

情感目标

1.对于“路”这一概念,要引导学生从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让学生初步理解象征这一手法。

2.感受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蕴涵的哲理;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品评诗歌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设想】

1.介绍诗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识,注意区别比喻和象征在诗中的表现。

2.外国诗不太适合朗读,所以不必过于强调朗读。

3.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今天我们学习的诗两首,就会告诉我们

二、新课指导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18XX年写下《皇村回忆》,得到老诗人杰尔查文赞赏,发表第一首诗作《致诗友》。1817年毕业后到外交部任翻译,先后加入“阿尔扎玛斯社”和“绿灯社”,以歌颂自由、抨击专制暴政为主题创作《自由颂》《致恰达耶夫》等诗作,长篇叙事诗《鲁斯兰和柳德米拉》;以当代贵族青年为主人公的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1830年12月完成了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叙写贵族青年奥涅金的生活历程,塑造了俄国文学“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与情感为题材创作了《别尔金小说集》,创作《吝啬骑士》《莫扎特与萨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剧,写下叙事诗《科洛姆纳的小屋》、大量抒情诗及童话诗;文学史家把这一普希金创作高峰期称为“波尔金诺之秋”。1831年3月,编写《彼得大帝史》时为农民起义领袖普加乔夫所吸引,游访起义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尔金诺编写《普加乔夫起义史》,并以此为题材开始创作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其间写下中篇小说《黑桃皇后》、长篇叙事诗《青铜骑士》、中篇小说《杜布罗夫斯基》以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童话诗。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会的应酬,家庭经济紧张,沙皇授予“宫廷侍卫”头衔使他感到屈辱,文学创作减少,受到上层贵族敌视。

普希金的文学作品主题切中当时俄国社会重大问题,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罗斯文学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学风格继承发展了18世纪俄国文学成果,创造性地借鉴了西欧文学的因素,将书面语与口语和谐结合并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精华,创造了新的朴素优美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他曾先后参加《文学报》《现代人》的创办工作,留下许多文艺批评著作、政论文及书信。普希金的文学创作结束了俄国文学的落后局面,为俄国19世纪文学的繁荣创造了条件。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这首诗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3.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4.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感。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遍的感觉。在这里,诗人是说,现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骗而心中忧郁,只要“镇静”,“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那么,将来回想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很美好。诗人在这里是要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说,人生的体验应该是丰富多样、积极乐观的,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选择的路》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同学们是否记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诗句,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作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获得普利策奖,他晚年是美国的一个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在他75岁与85岁诞辰时,美国参议院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诗歌在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诗人那样矫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诗往往以描写新英格兰的自然景色或风俗人情开始,渐渐进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诗朴实无华,然而细致含蓄,耐人寻味。著名的《白桦树》一诗,写一般人总想逃避现实,但终究要回到现实中来。《修墙》写人世间有许多毫无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墙。除了短篇抒情诗外,他有一些富于戏剧性的长篇叙事诗,刻画了新英格兰乡间人物的精神面貌,调子比较低沉,亦颇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罗斯特爱用传统的无韵体和十四行体的各种变体,时常押韵,在节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弗罗斯特的著名诗集还有《山间》、《新罕布什尔》、《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场》等。1949年出版了《诗歌全集》,以后仍陆续有新作发表。

3.简析

第一节写诗人站在林间交叉路口,久久踌躇,他对两条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时都走,必须选择一条;而一旦选定了一条,就没有回头的机会了。这是多么无奈又无助。这样的开头,自然使人联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头的,只是浪费时间,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无法收回,因为时光不会倒流。所以诗人望着那一条消失在丛林深处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这沉思的过程中,他心里也许已经作出了决定。

第二节,诗人选择了其中的一条路,这条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诗人选择的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数人一样,选择那种留下很多旅人足迹的路。诗人也许知道,这样的路是平淡的,没有挑战性的。

第三节,诗人踏上了自己选择的小路,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可这时候诗人心中对于另一条路也是非常留恋的,他知道只能选择一条路,却舍不下另一条路,因为他虽然作出了选择,但心中仍有踌躇,万一这一次的选择是一个错误,将“难以再返回”了。这里诗人写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种心理。

第四节,诗人遥想将来对往事的回顾:在一个小树林中,选择了其中一条路,从此决定了自己一生的路。这里,诗人并没有沿着第三节的诗意写下去,没有告诉读者他选择的那条路结果怎样,而是写未选择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是的,人生的道路,结果谁料得到呢?诗人显然有宿命的意味,带着一丝惆怅。但这样写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状态,更能打动读者的心。

4.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

诗人虽然写了选择的路,但重点却放在未选择的路上。题目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要写未选择呢?

其实未选择也就是选择。正是生活中许多人对于选择的不满,才更加产生了对未选择的怀恋,从而深化了主题。

5.说说“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义,你从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诗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写自然界的道路,但实际上暗示的却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万条,但一个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选择其中一条,所以必须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6.特点:诗人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诗情,写得朴实自然,不事雕琢,哲理丰富,读后耐人寻味。

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三、课后练习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课文扩读材料《中外诗歌名篇名作选》

【课后反思】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 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 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 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 、 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 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 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2、 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 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一、导入

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

(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学生自由回答。

三、简介作者

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

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

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

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

学生讨论。

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

六、迁移积累

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

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

第二课时

《未选择的路》

一、复习旧课

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

二、导入新课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绍诗人:弗罗斯特( 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

四、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

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

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

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

四、感悟哲理

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确: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

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

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

《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

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

六、积累联想

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

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你-选择的路教案 篇15

《诗两首》

教师寄语: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 艾青

“就算生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4.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学习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艾青(1910~1996),原名 ,浙江金华人。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作品有 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等。

2.余光中(1929~)当代诗人和 。湖南衡阳人。现居 。主要作品有

《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 一首优秀的诗歌,往往会集中抒发人类的某种美好情感,表达某种观点,《我爱这土地》抒发了 ;《乡愁》咏叹了 。

2.《我爱这土地》升华主题的句子是哪几句?

3.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三、合作释疑

1.《我爱这土地》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我爱这土地》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3. 《我爱这土地》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5.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四、课内精读

小时候 /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什么内容?

2.诗中运用了哪些形象?这些形象有什么共同特征?

3. 下列对诗歌含义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 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强烈要求两岸统一。

b. 诗中表达的思念之情超越了意识形态,表达的是人类固有的美好情感。

c. 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有意象,不是几种纯然的客观事物。

d. 全诗只有四节,却跨越了无数的岁月,笼罩了现实世界的氛围。

4.下面对《乡愁》一诗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祖国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殷切的期望。

b.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祖国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切愿望。

c.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故乡的爱熔铸在对母亲、妻子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深切愿望。

d、作品以时间为序,以感情为线索,把对母亲、妻子的爱熔铸在对故乡的爱中,表达了作者渴求回到祖国怀抱的殷切期望。

5.摘录诗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说说诗歌是怎样层层深入地抒发爱国之情的?

6.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采用了哪些具体意象,将它变为具体可感的?

7.诗歌中所选取的一组意象间是并列还是递进关系?请简要说明。

五、拓展延伸

阅读舒兰(中国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 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 你满

人也圃 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达标测试:

1、请指出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撕哑 喉咙 汹涌 b.温柔 腐烂 深冗 c.邮票 坟墓 海陕 d. 激怒 悲愤 黎明

2、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4.有人说,《乡愁》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显得有些重复,使全诗不简洁,所以第三节可以删去,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5.阅读《中国的土地》回答问题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比较这首诗与《我爱这土地》在内容和感情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诗两首》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文学常识填空

1. 蒋海澄 《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 《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 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

2. 诗评家。 中国台湾。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

二、理解探究

1.诗人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热爱;游子对故乡无穷的眷恋。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三、合作释疑

1. 明确:诗人选用“嘶哑”一词,就把杜鹃啼血般的奉献者形象赋予了悲愤的爱国者,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浩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之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如果换用“珠圆玉润”“动听”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2.明确: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3.明确: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4.明确: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5.明确:“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四、课内精读

1.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 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

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 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形象都是“我”的“乡愁”的物化,是离别的见证。

3.a

4.a(“小”爱应熔铸在“大”爱之中,且“故乡”一词内涵太窄)

5.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呵”“ 而现在”等。前面三节,抒写的是诗人在大陆的经历,层层铺垫,及至最后,感情推向高潮,诗人集中抒发了他身在宝岛思念大陆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6.诗人从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抽象的情绪“乡愁”的客观对应物,从而避免了抽象、枯燥,起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

7.这些意象,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层层推进。邮票、船票、坟墓等三个意象,不过是铺垫,末节的“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它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深情,比起前面三节的乡关之思、情亲之情,具有一种崇高美,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

五、拓展延伸

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达标测试:

1、 d.

2、

①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②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④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3、

诗人在借一只饱受磨难的“鸟”的形象表现自己的忧患意识,和他对多灾我难的祖国的博大深沉的爱。

4.

不可以删去,因为两次写到对母亲的思念。是为了突出作者对大陆的依恋就如同孩子对母亲的依恋,而母亲的逝去是无法挽回的,就如海峡的隔阂他个人难以改变。

5.

内容上:相同点都是写的中国的土地。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主要是写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社会现状;而《中国的土地》主要是写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感情上:相同点都是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我爱这土地》中除了表达爱国之情外,还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革命者的赞扬等情感。《中国的土地》中更侧重于对祖国和人民的赞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