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推荐17篇)

2023-04-05 16:27:01教案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推荐17篇)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

作业导航

1.体会这封信的人道主义精神

2.把握书信的格式

3.体会蕴藏在语句中的澎湃的情

一、基础部分

1.辨字组词

2.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3.雨果,________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希腊有________,埃及有________,罗马有________,巴黎有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书信的开头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结尾最好有敬祝语。

4.请摘录信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并细细体味所含的思想感情。对后文写对圆明园的破坏起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5~9题。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的博物馆。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我希望( ),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5.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6.“这个奇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强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_________修辞手法。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画出讽刺侵略者的语句,谈谈蕴含其中的感情。

8.从全文来看,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照应,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修辞手法。

9.概括本文段的中心意思。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忽然教堂的钟敲了12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都德《最后一课》)

10.文中画线句属_________描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什么感情?

11.该文段的主人公是( )

a.韩麦尔先生 b.小弗郎士

c.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 d.镇上的人

12.为什么“我”会觉得韩麦尔先生形象高大?

13.对文中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祖国必胜的信念。

b.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c.表现了韩麦尔先生上课时间太长,过度劳累。

d.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心声,也表现出法国人民的爱国精神。

14.简答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听到钟声、号声“脸色惨白”起来。

三、试一试

15.仿照下面句式,以“热爱”开头,写一段话。

兴趣是什么?兴趣是热,兴趣是爱。因为兴趣,我们抛弃了兴趣之外的享乐;也因为兴趣,我们探索奥秘去,收获成果还。

参考答案

一、1.

2.b改为“眼花缭乱”。

3.法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巴特农神庙 金字塔斗兽场 圣母院 圆明园 称呼 写信人姓名、日期

4.摘录略。作者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恍若月宫,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说它属于全人类,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作者饱含深情,极力赞美圆明园,为后文写英法联军破坏圆明园做铺垫,更利于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痛恨之情。

5.荡然无存、富丽堂皇、有朝一日

6.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圆明园

7.略 愤怒谴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罪行。

8.“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9.作者愤怒谴责侵略者的罪行,亮明观点,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提出抗议,希望他们把劫掠的财物归还中国。

二、10.动作 爱国 11.a

12.因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位爱国志士。

13.c

14.“钟声”表明最后一堂母语课结束。在被普鲁士兵占领的祖国大地上,将被迫和祖国的语言告别。

三、15.示例:热爱是什么?热爱是风,热爱是雨。因为热爱,我们甘于淡泊宁静的日子;也因为热爱,我们敢于金戈铁马去,马革裹尸还。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2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的课堂教学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目标:1:知识性目标-----相关的历史与艺术的知识;反语嘲讽的语言效果。2:技能性目标:进行速读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3:情感性目标:进行爱国情感及雨果伟大人格魅力的渗透。

本堂课的教学过程:

1:快速阅读,要求学生在三分钟内读完课文,要求学生看得快,记得准,教师三分钟后就课文具体内容提问了十个问题。

2:展示有关圆明园的幻灯片以及一些网上下载的其他有关图片,让学生对圆明园有个感性的认知。

3:小组讨论探究:你能够体会到从这看似平凡的信中折射出的雨果非凡的人格魅力和语言魅力吗?指导学生反复朗读6—11段,然后小组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小结。

4:布置课后作业:学过全文,请你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的感受。

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1:运用快速阅读训练的方式来处理课文知识性较强的部分,达到了省时与高效的目的。

2: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与新课改的精神,重视学生活动,重视学生个人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设计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保留了时间,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深入课文,与课文直接对话。

3: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面面俱到,避免了处处分析与无微不至,相反,牢牢得抓住了重点环节,以点带面。

4:运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圆明园,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留下了深刻的感性认识,事半功倍的实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性目标。

5:注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以及思维想象能力的多重培养,设计给雨果写信的环节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兴趣。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精练,应该注意。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3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 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 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 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渴望,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体味有特色的语言。

3、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作者的思想过去,精彩的语言。

教学内容:

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对人类文化成果的无比珍惜。

教学设计

一、导入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他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我们今天学习他一篇文章,同学们会对他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整体感悟

1、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雨果是什么立场和态度?

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

2、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一个外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胸怀博大。

三、合作探究

投影圆明园的图片

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暴政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皇家花园,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腐败,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产场

抗议侵略者──讽刺,谴责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本文的感想。

要求学生用书信的形式和大师对话,抒写读后感,可以从“你对雨果的观点如何评价?你对雨果产生了什么感情?英法联军的罪行,其根源是什么?中国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雨果对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作了高度评价,这对坚定我们民族的自信心有什么作用”等几方面来谈。

2、假如你正漫步在圆明园的遗址上,你会有什么感想,请以“叩问圆明园”为题写一段话。

3、1861年2月23日至4月10日,拿破仑三世公然将抢来的圆明园文物在杜伊勒里宫展出,请你想像当时展出的情形和周围人们的议论。假如你在法国见到了圆明园的遗存物品,你会有什么想法呢?请把它写下来。

4、请以“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运用第一人称,以中国人的身份来写。

二、关于组织以“请战争走开”为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人类历史上,血与火的战争屡屡爆发。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我们坚信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本单元我们不同程度地涉及到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对战争及战争涉及的多方因素有所了解。开展此次演讲比赛旨在激发同学了解战争、认识战争,呼唤和平、追求和平。

三、讨论

“铸剑为犁”的雕像在联合国总部前已矗立了四十余年,可是和平的钟声并未敲响,战火与死亡仍然时时践踏着公理和正义,这是为什么?请就此展开讨论 。

提示:可联系美、英对伊拉克发动的战争谈起,要对战争的根源有所了解。

四、开放性探究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和见解:

废墟

余秋雨

不能设想,古罗马的角斗场需要重建,庞贝古城需要重建,柬埔寨的吴哥窟需要重建,玛雅文化遗址需要重建。

这就像不能设想,远古的铜器需要抛光,出土的断戟需要镀镍,宋版图书需要上塑,马王堆的汉代老太需要植皮丰胸、重施浓妆。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址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

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当然,并非所有的废墟都值得留存,否则地球将会伤痕斑斑。废墟是古代派往现代的使节,经过历史君王的挑剔和筛选。废墟是祖辈曾经发动过的壮举,会聚着当时当地的力量和精粹。碎成齑粉的遗址也不是废墟,废墟中应有历史最强劲的韧带。废墟能提供破读的可能,废墟散发着让人留连盘桓的磁力。是的,废墟是一个磁场,一极古代,一极现代,心灵的罗盘在这里感应强烈。失去了磁力就失去了废墟的生命,它很快就会被人们淘汰。

并非所有的修缮都属于荒唐。小心翼翼地清理,不露痕迹地加固,再苦心设计。让它们既保持原貌又便于观看。这种劳作,是对废墟的恩惠。全部劳作的终点,是使它更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废墟,一个人人都愿意凭吊的废墟。修缮,总意味着一定程度的损坏。把损坏降低到最低程度,是一切真正废墟修缮家的夙愿。也并非所有的重建都需要否定。如果连废墟也没有了,重建一个来实现现代人吞古纳今的宏志,那又何妨?但是,那只是现代建筑家的古典风格,沿用一个古名,出于幽默。黄鹤楼重建了,可以装电梯;阿房宫若重建,可以作宾馆。滕王阁若重建,可以辟商场。这与历史干系不大。如果既有废墟,又要重建,那么我建议,千万保留废墟,傍邻重建。在废墟上开推土机,让人心痛。

不管修缮还是重建,对废墟来说,要义在于保存。圆明园废墟是北京城最有历史感的文化遗迹之一,如果把它完全铲平,造一座完全崭新的圆明园,那么得不偿失。大清王朝不见了,熊熊火光不见了,民族的郁忿不见了,历史的感悟不见了,抹去了昨夜的故事,去收拾前夜的残梦。但是,收拾起来的又不是前夜的残梦,只是今日的游戏。

提示:只有能帮助我们解读历史的废墟才值得留存,修缮也要科学合理。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圆明园文物今何在:

圆明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者。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攻入圆明园大肆抢劫并放火灭迹。时至今日,圆明园文物已在异国他乡漂泊了130余年,他们的境况又如何呢?

枫丹白露的中国宫:

与欧洲的其他一些王宫的城堡、宫殿一样,枫丹白露宫内也陈列着许多来自欧洲各国的古代油画、石雕,而其独具特色的是在楼内二层有一处“中国宫”,宫内的全部陈列品都来自圆明园中国宫内最重要的一间展室。屋顶上是三幅巨大的工笔重彩三世佛像,画上清晰可见乾隆的鉴赏御印。大厅正面是镶嵌珠宝的奇椅、屏风、宫扇,在其左侧依墙是两个大多宝阁柜。在展室的另一侧是几个各自独立的展柜,里面全是大型的器物。在一件硕大的雕绘镶嵌有双龙图案的景泰蓝瓶的足边上,清晰刻写着“大清乾隆年制”。

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

在挪威西部有一座依山傍海的重要城市名为伯尔根。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就坐落在城市沿海平原上。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最不寻常的是圆明园石雕。在该馆一层的整个陈列室中,几乎全部陈列的是雕刻精美的圆明园建筑石构件,有残断的柱础、栏杆、望柱、石像……在大厅墙壁上还挂着一幅印在白布上的圆明园海宴堂铜版画。这座展厅也被起名“圆明园厅”。

散落欧洲的圆明园文物:

在欧洲,除枫丹白露和西挪威实用艺术博物馆外,一些著名的博物馆、图书馆也都收藏有圆明园文物。惟一幸存的、能使人们了解圆明园原貌的《圆明园全景图》保存在法国巴黎博物馆,清朝宫廷画师沈源、唐岱所绘的《圆明园四十景图》原画和郎世宁所绘的《西洋楼透视图铜版画》则保存在巴黎国家图书馆。英国大英图书馆收藏着原藏于圆明园文源阁的《四库全书》部分分册,大英博物馆有来自圆明园的瓷器、金器、玉器,馆内专门有一座徐展堂中国艺术品陈列馆,展出中国古代文物。

二、时文超市

1、荐读《圆明园》:

八国联军的炮火

轰开了万园之园

一双双数不清肮脏的手

伸向了圆明园

把秦砖汉瓦一齐搬进了船舱

而后火舌爬满了圆明园的名字

爬满了一个民族的耻辱的记忆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

那耻辱

凝成铅字

在教科书上,在讲台上

向后一代讲述

不要忘记

不能忘记

那段屈辱的历史

记住

落后就要挨打

──《语文报》高中版162期,作者:陈兆萱

2、荐读《致切尔西的父亲美国总统克林顿的信》:

克林顿先生:

我是一名中国人,是一个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一个女婿的父亲,我现在是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给您写信。今天,我刚刚去看望了在您领导下的北约对中国大使馆的袭击中被夺去生命的大女儿朱颖和女婿许杏虎的遗体。看着他们被杀死的惨状,我悲痛的心情真是无以复加。我的家庭非常幸福,两个漂亮的女儿非常知道疼爱父母,每当一起上街的时候,他们总是一个拉着我的右胳膊,一个挎着我的左胳膊,亲密之状很令我的邻人们羡慕和称赞;大女儿朱颖工作后第一个月,就用自己的工资买了一个很好的电动剃须刀送给我,说是报答我的养育之恩;她1997年秋天刚刚结婚,我们在一起吃饭的时候,餐桌上总是洋溢着欢乐的笑声。我可以想象得到,您和您的夫人、女儿切尔西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也是这样愉快吧?可是,现在,我却只能看着女儿和女婿的遗体,他们再也不会向我欢笑,再也不会向我问候,再也回不到我的身边了。想到这里,难以抑制的恸哭几乎使我无法再写下去了。我的女儿朱颖只有27岁呀!她和她的丈夫妨碍了您的什么?就因为他们是住在中国大使馆里的中国记者吗?您和您的北约为什么要袭击中国大使馆?我和我的夫人都认为他们住在中国大使馆内是最安全的,可谁能想到,您和您的北约竟敢袭击中国大使馆呢!

两个年轻人在您的炸弹下死去了,被无辜地夺去了生的权利。我的夫人在北京的家里终日以泪洗面,等待着,可能够等来什么呢?女婿的母亲远在江苏乡下,听到噩耗,立即昏死了过去,美好的生活瞬间如天塌地陷一般。面对您造成的这种悲惨局面,您作为一名父亲,作为一个人──一个一贯主张人权的人,觉得不应该说点什么吗?

我真希望您能接到我这封信,如果有可能,译成英文在美国报纸上发表就更好了。我真心地希望您能了解,中国人和美国人一样不愿意失去幸福的生活,他们同样拥有生存的权利。请记住,我们的血不能白流,中国人是不会任人欺侮的!

最后,祝您和您的夫人、女儿合家幸福!

朱颖、许杏虎的父亲朱福来

1999年5月10日于贝尔格莱德

──选自《人民日报》

提示:这是和着血泪写就的一封信,这是控诉美国野蛮暴行,伸张正义、呼唤良知、企盼和平的一封信,文中对美国一面宣扬“人权”、标榜“人道”,一面却扼杀人的生存权利,制造人道主义灾难的伪善面目、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3、世界恶霸(魏巍):

现在,世界上

有一个恶霸。

它,面带微笑,

内藏*诈。

它,满嘴的人权人道,

干的是强盗生涯。

它,说制裁谁就制裁谁,

说搜查就到谁家里搜查。

不管哪国的事,

似乎都是它的家事;

好像整个地球

都归它的国务院管辖。

它,真是一个恶霸,

世界恶霸!

曾记否?当然记得

我们的“银河号”

就遭到过强迫检查。

天天有强盗飞机跟踪她。

使得她在大洋里

漂呵,漂呵,

飘游了好几十天,

像一个没娘的娃娃。

这是谁干的?

世界恶霸!

现在,

他又骑上南斯拉夫的脖子拉屎,

每天都在那里狂轰滥炸。

那里夜夜火光冲天,

美丽的城镇桥梁轰轰倒塌。

那里许多妇女儿童倒在血泊,

英雄的人民在呐喊挣扎。

呵,这是谁造成的灾难?

世界恶霸!

现在,全世界都望着南斯拉夫:

人们的眼里燃着怒火,

心头淌着血宛如刀扎。

他们一致地愤怒高呼:

停止轰炸!停止轰炸!

可是这个恶棍只轻蔑地一笑,

挥挥手,更加紧了轰炸。

也难怪,它是流氓成性的

世界恶霸!

突然,噩耗传来,

我们的驻南使馆也遭到了轰炸。

顿时,中国人的怒火

像火山一般爆发。

新血债,旧血债,都告诉我们:

帝国主义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

我们该如何来惩罚这个世界恶霸?

有人在摇头叹气,

似乎没有办法。

可是我忽然想起毛泽东

有一条长长的绳索。

他说,只要将它套上恶霸的脖子,

就能彻底制服它。

全世界人民呵!

快快把这条绳索扯紧,

猛拉!猛拉!

总有一天,

我们要像审判希特勒那样,

来审判这个

世界恶霸

1999年5月8日

4、霸权者的自白(郭立河):

为了“缓和”巴尔干半岛的危机,

为了“拯救”科索沃的难兄难弟,

为了使贵国人民享有真正的“人权”,

请接受我们北约导弹的“洗礼”!

工厂受狂轰是我们献出的“爱心”,

医院挨滥炸是我们赐予的“友谊”,

桥梁被毁坏是我们作出的“贡献”,

平民遭伤亡是我们立下的“功绩”……

我们不怕世界舆论的谴责,

因为我们有“责任”去铲除“人道”的大敌;

我们不怕扣上“世界警察”的“桂冠”,

因为我们有“义务”去制造震惊全球的重大惨剧!

用不着遮遮掩掩,

我们有炮火轰不透的脸皮;

用不着战战兢兢,

我们有示威、抗议者的“支持”!

谁道这是法西斯野蛮暴行?

no,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文明”之举!

谁道这是粗暴干涉别国内政?

no,这是“爱”出国界的“爱国之旅”!

──选自《人民日报》1999、5周末副刊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6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7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8

[教学创意]比较鉴赏

创意说明: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表现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色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掠劫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教学步骤]

一.比较鉴赏

1.自读1-4段,找出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整段的内容都是雨果在评价园明园,代表性的句子有: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作者以全球的眼光,高度概括地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在世界上的地位。

“请你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光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作者调动充分的想象,用“恍若月光”形容圆明园,足见圆明园的美丽与神奇。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展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饰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圃,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大理石”、“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建筑材料,“青铜”、“瓷器”是中国的特产,“神像“异兽”是圆明园里的陈设,它综合了洞府、神庙、宫殿的所有优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圆明园美的赞美。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窥一斑而见全豹,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象征。

2.自读5-10段,找出雨果讽刺侵略者的句子并对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进行鉴赏品味。

雨果讽刺侵略者一直贯穿5-10段的始终,有代表性的句子有: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抨击了英法联军的野蛮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的无耻和狡猾。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运用反语写出了掠劫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将英法帝国主义送上了历史的审判台。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公开抗议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得失,表现出了一代伟人的骨气。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人对野蛮人所干的事情。”运用事实加以对比,批判了欧洲人自鸣得意的心态。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富丽堂皇”应该是艺术的本来面目、本真状态,而掠夺已使它们支离破碎,整体的美感荡然无存,当然相比之下变成了破烂,揭露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二.整体探究

作者对圆明园的评价和对侵略者的嘲讽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性格特征?

赞美圆明园,表现了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对侵略者的嘲讽,表现出雨果不顾个人得失、公理至上的正义感和骨气。

三.深层反思

1.中国当年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失去了圆明园,我们教训惨痛,对于身边的文化遗产,我们该拿出哪些行动来保护?

3.文化与艺术有国界吗?

4.我们应该以什么态度对待“历史”?

[资料整合平台]

1.课文背景资料 影片《火烧圆明园》

2.课文扩读材料

哭泣的圆明园

张晓惠

一直以为,圆明园是哭泣的。八国联军蹂躏着她的肌体,摧毁着她的骨骼,冲天大火燃烧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百多年的疼痛如那西洋楼的残臂断垣穿越百年的风雨永远存在——伫立在那西洋楼大水法的遗址前,我无法不感受圆明园的疼痛,感受一个民族的屈辱和疼痛,是那种切肤的痛。

是十年前,去的圆明园。没有人愿去,说是那么远,又没啥看的。我说我肯定要去。

是阴凄凄的天,是冷嗖嗖的细雨,和着秋风如刀子一般刮在脸上.沿着浩淼的湖水,我走啊走的,不见一个人影儿。最后,终于走到了那大水法遗址——尽管多少次从图片上,从教科书中见过这遗址的照片,可当我立在苍苍的天空下,真实地面对着这一片一地一旷野的玉白石块时,仍感到那来自心底的震撼!依旧华美——我抚摸着那冰冰凉凉的玉石纹理;依旧精致——那欧式的曲线流畅又不羁;依旧贵族——断碎的罗马石柱在苍天下笔直出一派伟岸和傲然。后来我就流泪了,好在周围没人,我没带相机,但那些石块、石柱、石雕连同那灰苍苍的天空一起烙在了脑海,成为心房上一幅水不磨灭的壁画。

十年后的今日,我说,再去圆明园。对我来说,去圆明园是一种凭吊,一种拜谒,甚至是一种提醒。说出这些我不怕别人说我矫情,我就是这样想的。

进了圆明园,才发现今非昔比。十年前的清寂不复存在,曾经寂静的圆明园一片喧嚣。柳绿桃红藤紫,满目春色也罢,昔日皇族的休闲园址,也该平常百姓流连赏目,门票从五角涨到二十五元也罢,这遗址这偌大的园子要人管理也得养活自己。装饰华丽的人力车左右缠着:去福海?去绮春风?就十元,拖您去西洋楼您哪!谢了您哪,我说,我就是想自个儿走走。

往前,沿着湖边再往前,穿过紫藤架,右拐,是了,是遗址,大水法遗址。

想不到的是西洋楼遗址这儿,竟也有这许多的人!一群系着红领巾的孩子尖叫着互掷着石子,一群看来是高中生或是中专生的少男少女咬着冰棍儿在海宴堂遗址前高声唱着“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几位看上去似干部样的人笑眯眯地摆好阵势在镌刻着“圆明园”字样的大理石碑前照像,那捧着相机的说:笑!笑啊!这群人就腆着发福的肚皮蠢蠢地笑了。在大水法遗址前,就是那小时在书中看到,十年前在那霹儿哭泣的五根大罗马柱那儿,一对情侣旁若无人地拥抱亲吻!

刹那,我有点不知所措。亲吻示爱干嘛到这大水法遗址面前呢?在这样残破颓败的乱石间,怎么笑得出来?要唱歌蛮好去那桃红柳绿的绮春园、长春园或是泛舟福海啊!看着这群在破碎的石块遗址前欢笑的老老少少,仰首凝视那高高而破残的罗马柱,眼眶和心口就都隐隐地疼起来。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

前些年,曾经围绕这圆明园需不需要重建有过争论,结果是理智的人们理解了废墟的价值,尊重了历史留给我们残酷的真实,这片废墟留下了。当时,我是为留下拍案叫好。可今日见到这么多在废墟上在遗址前欢笑嘻闹的人群,我有点怀疑留下的必要了,在经过那么多岁月之后,眼前这般断壁残垣,还能提醒人们对一个多世纪前那场噩梦的记忆,那场中华民族的灾难与奇耻大辱?!

该是来圆明园,天就要阴的。一阵沙尘扑面而来,豆大的雨点砸了下来,劈头劈脸,欢笑的人群直往外冲。剩下我一人,静静地,在洁白的石块上坐下,对着这大水法遗址,对着这华美残破的罗马石柱,和苍天,和这些断壁残垣一起落泪哭泣……

使用建议: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 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地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读将课文和《哭泣的圆明园》联合起来阅读,然后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内涵。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⑵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产场

*侵略者──讽刺,谴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0

一、积累与运用

1、注音或根据拼音填字。

珐琅()箱箧()瞥()见

朱 lù()晨 xī()惊 hài()

2、写出反义词。

文明()干净()朴素()赞誉()

3、解释下列词语。

①独一无二:

②眼花缭乱:

③不可名状:

④荡然无存:

⑤富丽堂皇:

⑥丰功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是什么态度?表达他怎样的感情?

二、阅读

比较阅读:

(甲)请您想像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乙)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的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筑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簇簇泡沫了。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住,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么?看那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 ”依旧,我当然懒得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有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节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

5、甲文是雨果笔下的圆明园,可谓富丽堂皇,作者为什么将它写得这样美?

6、乙文这一带废墟指的是什么地方?

7、甲文乙文感情基调、语言风格有何不同?

8、怎样理解“凝固的历史”“我”为什么“怅然凝望”?

9、体会文中画“”的句子,就乙文主旨谈点看法。

三、写作

10、《给雨果先生的一封信》(3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fà lánɡpiēqiè 鹭曦骇

2、野蛮肮脏华丽贬低

3、①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②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③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④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⑤宏伟美丽,体面气派大。

⑥伟大的功绩。

4、雨果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给予强烈的谴责和辛辣讽刺。对被侵略、被掠夺者表示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5、是想表明,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品,它的被劫掠,更暴露侵略者贪婪无耻。

6、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

7、甲文带有热情赞美,极力渲染,语言富于想像,辞语华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乙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8、这遗留下来的当年的遗迹上,镌刻着侵略者肆意妄为的痕迹,记载着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事实。因作者为这尘封着的凝固的历史的废墟,长期没有变化而失望,总企望能看到废墟之上建立起──富强的新国家。

9、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0、(略)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1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 果

赞美圆明园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赃物、箱箧、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等词语,把握字音及字义。

⑵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⑶了解这封书信的内容,理解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把握文意,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⑵揣摩文中关键语句,理解这篇短文的深刻。

3、德育目标:

作为一个法国作家,雨果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表现了一个作家的正义、良知;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展现了一个作家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学习本文,应学习作家的高尚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全人类,为祖国的壮大、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贡献自己的一生。

【教学重点】

重点把握雨果对圆明园的高度评价,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谴责,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理解其丰富的意蕴。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

本文语言精彩,充溢着浓浓的情感,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借声音传情,充分融入文章的氛围中,深切感受作者高尚的情操、宽广的胸襟。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揣摩语言,教师须引导学生利用比较法、替换法、设问法深入理解句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助读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读懂文意,读出情感;把握文章大意,体味作家的思想感情;揣摩语句,理解文章丰富的意蕴。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请同学翻到课本前面的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二、作家及背景资料介绍

多媒体显示雨果画像、圆明园建筑。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1、作家简介: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1820xx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后又创作剧本《欧那尼》《国王寻乐》,表达人民对*的不满;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和教会。1861~1869年创作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海上劳工》歌颂浪漫主义爱情在与大自然斗争和克服人类弱点方面的巨大精神力量;《笑面人》通过流浪艺人的悲惨遭遇,描写人民的苦难生活。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一年的动人场景。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清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这场战争。次年英法组成联军,12月攻陷广州。1858年5月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逼近天津。清政府派桂良、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6月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代表签订《天津条约》,11月又在上海签订中英、中法、中美通商章程。沙俄趁机于5月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割去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大片领土。1859年英、法、美借口换约又派军舰北上,6月突攻大沽炮台。清军奋勇抗击,重创英法舰队。1860年英法再组联军,扩大战争。8月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攻陷大沽,进占天津,9月在通州(今属北京市)八里桥击败清军后,直攻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遗留恭亲王奕䜣媾和。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后奕䜣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批准中英、中法《天津条约》。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北京条约》,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领土。帝国主义的蛮横侵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使中国继鸦片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丧失领土和主权。

3、圆明园:

清代名园,在北京海淀附近。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20xx年)。为环绕福海的圆明、万春、长春三园的总称。周约十余公里。凿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有建筑物145处。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并利用长廊、墙垣、桥梁与自然景物相联系。艺术价值甚高,被誉为“万园之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要求学生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学生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请理清文章第3段的思路。

明确:先总体评价,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接着与巴特农神庙比较,指出圆明园的艺术性质和成就:

⑴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成就;

⑵圆明园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像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圆明园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然后,具体讲述园中之物,依次说了建筑材料、建筑、陈设、装饰、园林景观。以耗费劳动之巨作结。

最后讲圆明园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提问: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明确: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雨果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学生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学生联系课文第1段思考。

明确: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地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此次胜利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活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最后将自己对远征中国的强盗行为的严厉谴责说成“全部赞誉”,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5、学生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蕴

多媒体显示(逐句显示):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粗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教师示范分析第1句:替换法是揣摩语言常用的方法。“世界”不能改为“中国”,雨果称圆明园是“世界奇迹”,以全球的眼光,肯定其艺术价值在世界的地位,体现了作者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学生独立品味以下几句。

明确:第2句巴特农神庙是希腊最负盛名的古建筑,是欧洲人心中的神庙。与巴特农神庙相比较,突出圆明园的艺术成就,让更多的欧洲人了解中国,了解圆明园。人类最杰出的成就,却一同被强盗毁灭,其行径之卑劣,令人发指。

第3句,圆明园虽然当时是*,但归根结底,是属于全人类的,雨果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这表现了雨果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结合全文分析,雨果以全人类的名义谴责侵略者的强盗行为,义正辞严,批判力强。

第4句,以漫画的形式形象再现强盗相互勾结的丑恶嘴脸、肆意掠夺的卑鄙行径,讽刺力强。

第5句,这一句中的“文明”“野蛮”等反语,正是强盗恬不知耻的狡辩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厚颜无耻。

第6句,雨果以人类的立场区分政府与人民,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法兰西人民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焚掠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他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政府犯下的罪行。他公开指斥强盗政府,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第7句,法兰西政府入侵中国,掠夺、焚毁圆明园,是卑劣的强盗行为,劣迹斑斑。“干干净净”是友爱、热爱和平、崇尚正义的意思。

这个夙愿迟早会实现,但前提是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强民族之林。只有强盛的国家才有可能维护自己的尊严。

第8句,我们完全为雨果的人格魅力所震撼,他公开*本国政府的强盗行径,不顾个人安危,公理至上。他那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非凡的勇气是难能可贵的。

学生齐读这些句子,深层体味句子的丰富意蕴。

五、课堂小结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六、课堂练习

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像,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赞美圆明园──尊重,同情

}正直的良知公正的产场

*侵略者──讽刺,谴责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3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比较阅读,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品味文中富有特色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两课时

四、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多媒体投影、教师讲解、学生讨论

五、教学方法

激趣法

六、教学步骤

1、课文导入(两则驴的故事)

目的:通过两则驴的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对什么是讽刺性的语言有初步的认识,并激起学生学习本篇课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接着用多媒体投影打出本课的题目——《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并向学生提出本文的学习重点:体会本文语言运用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作者雨果的简介(此处用PPT的形式)

目的:使学生对作者雨果这位伟大的作家有总体的认识。

3、字词的检测(请学生上来标注字词读音,并用实物投影出来)

zhuì chóu fà láng piē xī qiè cái

缀 满 绸 缎 珐 琅 瞥 见 晨 曦 箱 箧 制 裁

4、请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5、教师提问学生课文的主要内容

目的:通过以上的内容,检测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为下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6、过渡并转入本课重、难点的教学(问题的探究与解决)

(1)请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用PPT展出)阅读课文,并以四人为一小组进行讨论,稍后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回答。

问题一:雨果是怎样描述圆明园的?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问题二:雨果是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在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问题一答案: 总评:“世界奇迹”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分说: ②具体讲述园中之物

⑶概述耗费劳动之巨

总述:亚洲文明杰作

说明:教师在归纳学生答案同时用PPT展出巴特农神庙以及圆明园景物(包括有名园概况、名园风光、名园奇珍等),务求使学生能在感性及理性两方面理解课文。

问题二答案:运用了一系列的反语来形容强盗心理,如“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全部赞誉”等词语,具有极其辛辣和尖锐的嘲讽意味。

反语:故意使用与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本意,这种修辞方法就叫反语,也称“倒反”、“反话”。多用在揭露,批判,讽刺等方面。

说明:教师在归纳完学生答案后,用多媒体展出遭受空前劫难后的圆明园的图片,使学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并了解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过这么一段屈辱的历史,及激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7、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体会到本文在运用语言上的特点,进而通过以下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PPT展出)

(一)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来看,雨果的立场和态度是怎样的?

(二)中国被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但雨果是一个法国人也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说明:此处是由学生自由讨论和发言,教师在前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对待这件事他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和毁灭世界奇迹的罪行,同情中国所遭受的空前劫难,这里充分表现了他的正直、公正、人道、是非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以及胸怀博大。

8、教师总结全文并布置作业

作业:给雨果写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4

知识目标: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能力目标: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教育目标: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很简单的问题当然有很多人回答。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奸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有谁能给大家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呀?

有许多学生因为在历史课上讲过,所以这是一方他们自主发挥的空间。许多学生讲得比我知道的都多都精彩。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一般孩子们觉得有不妥的地方,但是却不容易找出来。)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1)、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2)、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这个问题我没有给学生讲。我觉得他们没必要分得这麽详细。也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5、那麽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这一点,学生都能总结出来。但话语还不准确。)

6、那麽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麽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麽作用?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麽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有个学生说,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麽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9、好了,现在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课后记:先用有趣的故事吸引住他们,故事明白了。那麽这篇课文就好理解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5

【教学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5、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第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几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几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么?那个受难的家庭又是什么?

二、整体感知

1、大家知道答案的请举手?

那个受难的家庭就是我们的祖国呀!那可恶的仆人就是那些汉*狗腿子呀!而那个婴儿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呀!

2、请学生讲一下英法联军的情况。

3、请大家先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在写法上有没有不和谐的地方?

语句上的鲜明对比。

⑴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⑵讽刺劫掠者的语句。

4、雨果具体是怎样赞美圆明园的?

⑴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⑵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⑶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5、那么就写法上有何特点?

概括──具体──概括。

6、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什么态度?(谴责态度。)用了怎样的语言?(反语)有什么作用?

巴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7、那么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

人类的立场。(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等。)

8、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么?是的,你肯定不会主动站出来去指证他。但是雨果却能,因为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什么品质?

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三、布置作业

我们给雨果写一封信,谈谈你对这件事的感想。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6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文中反语的运用。

2.领会文章中语句的意蕴,分析其如何体现作者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3.掌握文中相关知识,扩大知识面。

4.文章语言精彩,细心揣摩可提高写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l.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

2.讨论法、问答法、诵读法、点拨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l.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2.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历史,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剖析

◆重点

1.分析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把握文中反语的运用。

3.引领学生回顾文中的那段历史,了解文中相关知识,丰富知识面。

◆难点

1.领会作者立场鲜明、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2.感受作者富有特色的语言。

◆疑点

作者谴责英法联军的行径用了不少反语,这些反语有何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准备几幅圆明园的图片。

◆学生准备

1.查资料了解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那段历史。

2.预习课文,准确认读文中的生难词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我们中国能与之媲美的,只有圆明园。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遗址。历史记载了耻辱的一页,1860年10月,英法联军以其强盗般的卑劣行径掠夺并焚烧了圆明园,如今只留下些断壁残垣。看着插图,举步其中,步履沉重;叩问历史,回声重浊……从遥远的国度里传来了正义的质问,回眸一瞥,原来是伟大作家雨果。今天我们学习雨果的《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把特勒上尉的信》。

二、介绍作家及背景资料

1、雨果 2、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 3、圆明园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章。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画出赞美圆明园的语句、讽刺侵略者的语句,并细细体味。

3.齐读文中赞美圆明园的语句。

提问:1)雨果怎样评价圆明园?理清第三段的思路。

2)这段文字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对中华民族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雨果的博大胸怀和对全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4.齐读讽刺侵略者的语句。

提问:雨果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为什么用了不少反语?使用反语有什么作用?

(用反语画出强盗的丑态,讽刺侵略者的卑劣行径)

5.齐读课文3-6段,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揣摩语句,理解文章的丰富内涵

学生朗读所划的语句,细细体味语言

1.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把“世界”改为“中国”,好不好?)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这里为什么要谈到“巴特农神庙”?)

3.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4.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回到了欧洲。

(这一句有什么特殊的表达效果?)

5.这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注意品味加点词)

6.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7.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干干净净”是什么意思?雨果的这个夙愿怎样才能实现?)

8.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从这一句话中,可以看出雨果什么样的品质?)

五、拓展练习

1.雨果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制造的舆论所蒙蔽,容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能够这样做就越发显得难能可贵了,请具体说说他的难能可贵之处有哪些?

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都是难能可贵的。

他的立场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而是人类的立场。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了文明的创造者。

2.中国是被掠夺者,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位法国作家,却公开指责本国政府,为中国人鸣不平。这实在非常了不起。请以“谢谢你,雨果”或“雨果,好样的”为题,说一段话,谈谈你的感想。

选三位同学交流,其余同学点评。

六、小结全文,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中心:这封书信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愤怒地谴责了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了对被侵略、被掠夺者的巨大同情,震撼读者心灵。

中国晚清政府由于朝政*,致使国力衰颓,只能靠奴颜媚骨求得苟延残喘,这是历史的耻辱,民族的耻辱。今天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的复兴时期,它以年轻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我们坚信,这个“超人的民族”定会青春勃发,焕发新的生命力,在世界历史的画页上留下精彩绚丽的一笔。

七、布置作业

1.仔细阅读文章第三段,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绘那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圆明园。

2.运用“富丽堂皇”“荡然无存”各写一句话。

3.预习下一课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习题 篇17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课堂实录

?? 杭州 袁浦中学 徐忠华

??师:雨果有一句诗,大家一起来念一下。(出示诗句)

?? 生(齐读):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雨果

??师:雨果说的是什么事件啊?

?? 生:火烧圆明园!

?? 师:由于英法联军的破坏,我们只能见到圆明园的残亘断壁了(出示图片)。没有被破坏的圆明园是什么样子呢?我们来看一下资料,女生一起把第二节念一下。

??女生(齐读):该园的主要园林风景群,有著名的\'圆明园四十景\',即正大光明、勤政亲贤、九洲清晏、缕月开云、天然图画、碧桐书院、慈云普护、上下天光、杏花春馆、坦坦荡荡、茹古涵今、长春仙馆、万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长、月地云居、鸿慈永祜、汇芳书院、日天琳字、澹泊宁静、映水兰香、水木明瑟、濂溪乐处、多稼如云、鱼跃鸢飞、北远山村、西峰秀色、四宜书屋、方壶胜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接秀山房、别有洞天、夹境鸣琴、涵虚朗鉴、廓然大公、坐石临流、曲院风荷、洞天深处。

?? 师:我们来看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一景。(出示“方壶胜境”图画)

?? 师:现在我想请同学来谈谈你对圆明园的印象。(依次请一排同学回答)

??生:壮观。

?? 生:我觉得圆明园是个梦想天堂。

?? 生:非常非常美丽。

?? 生:很大很漂亮。

?? 生:太了不起了。

?? 师:这伟大的建筑是属于谁的?

?? 生:属于中国人民。

?? 师:普通百姓能随便进去享受它吗?

?? 生:在当时,它是属于皇家的,只有皇帝才能享用它。

?? 师:就这个意思,资料里面有一句非常好的话,谁能找出来?

?? 生: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

??师:不错,皇帝们把全天下的风景移到圆明园是给自己享受的,是“在君怀”,而不是“在民怀”。

??师:我们再来看一下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前三节,然后告诉我答案。

?? 学生阅读约三分钟。

?? 师:很多同学找到了。

?? 生:圆明园是个奇迹,世界奇迹。

?? 生:雨果说圆明园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 生:是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恍若月宫的建筑。

?? 生: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 生:是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能解释一下吗?

??生:就是说圆明园是亚洲文明的缩影。

??师:也就是说它是亚洲的代表,看一下文章里还有没有类似的句子。

??生: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师:在雨果眼里,圆明园是中国甚至是东方的象征,那么,雨果认为这个奇迹属于谁?

?? 生:属于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全人类的。

?? 师(手指圆明园废墟图片):现在这个应该属于人民事实却属于皇家的伟大建筑被毁了,雨果说它是被什么毁了。请同学根据文意填空:圆明园被 毁了!

?? 生:圆明园被强盗毁了。

?? 生:圆明园被欧洲人毁了。

?? 生: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毁了。

?? 生:圆明园被野蛮人毁了。

?? 师:稍等一下。我看到作者在文章里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里是野蛮人”啊,怎么这个同学说是被野蛮人毁了?

?? 生:这句话是反语,雨果在讽刺他们。

?? 师:那我们一起把雨果谴责这两个强盗的4、5、6三节文字读一下吧,注意要把雨果的愤怒与讥讽念出来。

?? 生(齐读):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 师:文章写的真好,大家读得也真好。现在我想知道一下写出这么好文章的雨果是哪国人?

?? 生:法国人。

??师:雨果是法国人,他在文章里大骂欧洲人是“野蛮人”,英国、法国是“强盗”,身为法国人却骂法国——雨果是不是不喜欢法国,他不爱国?

?? 生:不是。雨果骂法国是希望法国有一天变得“干干净净”。

?? 生:正因为爱国,所以才会骂自己的国家是强盗。

?? 师:看来俗话说的好:“打是亲,骂是爱。”爱国是要自己的国家变得文明,而不是包庇自己国家的缺点。还有没有补充?

?? 生:他骂的是法国的一部分人,不是骂整个法国。

?? 师:具体一点。最好从文章里面找。

?? 生:他骂的是法国政府。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 师:说得很好,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念一下好不好,念整句。

?? 生(齐读):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

?? 师:大家看到了,这句话里有个分号。分号是表示并列的,这句话里分号前后有两对同义词,看谁能找出来?

?? 生:治人者就是政府,治于人者就是人民。

?? 师:好,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圆明园被 毁了?雨果的回答是强盗,是英、法政府。我们同学有没有别的答案。

?? 生:是被清朝政府毁了。

?? 生:是中国自己的腐败无能毁了圆明园。

?? 生:科技落后毁了圆明园。

??师:大家想得都不错,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也是毁坏圆明园的罪人。还有没有别的答案呢?我们来看一个资料。(发有关资料)

?? 五分钟后。

?? 师:不知道现在大家怎么想?

?? 生(很痛心的):我觉得难以相信,竟然是中国老百姓自己毁了圆明园。

?? 师:看到这些文字很令人痛苦,但这是事实。谁来用资料里的文字概括一下当时国人的表现。

?? 生:军队都是怕死鬼:“马队则望影而逃,步队亦闻风而窜”。敌人列队入城之时,清军士兵还夹道跪迎,只有几十个人进行了抵抗。真是我们的耻辱。

?? 师:百姓呢?

?? 生:敌人列队入城之时,北京居民观者如市。

?? 师:鲁迅所骂的看客。还有呢?

?? 生:中国百姓也抢圆明园,是“散乱的刁民细贼”。

?? 师:看来雨果这句话有问题啊:人民永远都不会是强盗吗?雨果错了?

?? 生:雨果只看到他们那边的人民。

?? 师:哦,那是我们中国人民比法国人民低一等?我们来看一段录象吧,看完了我们就知道雨果有没有说错了。

??(放刘晓庆主演《火烧圆明园》片段。约2分钟。)

?? 师:在外人掠夺我们国家财富的时候,我们的百姓为什么会旁观、哄抢?

??刚才的电影有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 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宁予洋人,不给家奴。既然宁予洋人,那老百姓还不抢?

?? 师:找到一半了,里面还有一个成语:心腹之患。谁是清政府的心腹之患?

?? 生:是农民起义军。

?? 师:梁启超先生有一句话说得好,大家一起念一下。(出示文字)

??生(齐读):役之如奴隶,防之如盗贼,则彼亦以奴隶、盗贼自居。

?? 师:谁来意译一下?

?? 生:政府对待百姓像奴隶,防备百姓像盗贼,那么老百姓也就自认是奴隶、盗贼了。

??师:有人说老百姓有三种:第一种是奴隶,或者叫顺民;第二种是盗贼,或者叫暴民,第三种叫“人民”。奴隶是被人欺压的,暴徒是欺压别人的,这两种人都算不得“人”,真正的大写的“人”是既不会被人欺压,也不会欺压别人的。中国历史上多有做奴隶的顺民,多有做盗贼的暴民,少有独立自主的“人民”!现在我想请同学来概括一下刚才那份资料里面中国的“奴才”、“暴徒”在1860年的表现。

??生:奴才们在旁观、迎接;暴徒在抢劫。

?? 师:还有一种人没概括进去。

?? 生:还有那些尽心抵抗的士兵,那个殉职的圆明园总管也是奴才。

?? 师:对这样的人好象我们应该赞美的啊?你怎么说他们是奴才呢?说说你的理由。

?? 生:那位叫任明亭的八品军官的墓志铭上写的是:念食厚禄,必要作忠。圆明园总管文丰死前下跪向北拜说:“奴才负恩。”这说明他们都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 师:说的真好。他们是因为皇帝给了他们厚禄,忠于皇帝而死,这种人只能叫奴才。我想雨果“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这句诗感叹的不会仅仅是圆明园被毁,他可能更叹惜于我们中国没有一个站直的“人”。我们再来把这句诗念一下吧。

?? 生:老天哪!整个中国在地上跌得粉碎!

?? 师:在地上跌得粉碎的中国如何才能重新站立起来? 如果雨果当时在中国,他会做什么?

?? 生:我觉得他会去tui翻清朝政府。

?? 生:只有tui翻腐败清朝政府中国才能站起来,雨果肯定会用他的笔号召大家起来革命。

?? 生:他会像他在法国时反对法国政府一样反对清政府。

?? 师:几千年前的姜子牙说过一句名言:“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了保护属于我们的“圆明园”,为了不做奴才,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雨果学习。爱国不等于爱政府,爱国是要让自己的祖国变得文明。如果这个政府是像1860年的法国政府一样野蛮的

??或者是像清政府一样腐败的,那么,每一个爱国的人都有责任批评它,改变它!现在让我们再来看一段录象:火烧圆明园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耻辱,我们应该永远记住它。

?? (放《火烧圆明园》中圆明园被焚烧场景,约三分钟。下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