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推荐12篇)

2023-04-06 00:05:01教案设计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推荐12篇)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

知识掌握

1.给下面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清洌( ) 坻( ) 佁然( )

翕忽( ) 俶尔( )

2.填空。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人,著名文学家,他在做永州司马时写下了连续性的山水游记多篇,其中《小石潭记》等八篇合称________。

3.解释加粗词。

(1)如鸣佩环( )

(2)斗折蛇行(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隶而从者( )

(5)潭中渔可百许头( )

能力提高

1.辨析词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

不可知其源( )

(2)以 卷石底以出( )

以其境过清( )

全石以为底( )

(3)为 为坻,为屿( )

全石以为底( )

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心乐之( )

(2)下见小潭( )

(3)影布石上( )

(4)日光下澈( )

(5)犬牙差互( )

(6)凄神寒骨( )

3.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皆若空游无所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感谢贫穷

贫穷这个字眼,似乎总与我结缘,一直陪伴我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

小时候,贫困的家庭温饱都不能解决。到了七岁,我瘦得风能吹倒绝不是夸张。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要想兄妹五人同时读书,这简直是天方夜谭。等到第二年兴致勃勃地去报名,老师说啥也不愿收下瘦小的我。我的哀求感动了父亲,父亲的请示感动了老师。就这样,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成为我平生最大的乐趣。小学毕业之际,我以优异成绩准备跨进离家更远的学校去住读。

“人有旦夕祸福”。此时,母亲的去世给家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阴影,昔日的欢笑从此在大家庭中消失,我也面临辍学的危险。瘦小的我能干点什么呢?父亲只得在叹息中送我进校。因为交不起住宿费,我的床铺只能拿教室的桌椅代替。北风呼号的冬季,也是我最难熬的不眠夜,趁着蜡烛快要熄灭的最后几点蓝色火焰,我以最快的速度铺好“床铺”。没有垫絮,一床半新半旧的棉被折成两半——一半垫底,一半做盖,偶尔山顶几只猫头鹰发出恐怖的怪声,我不禁颤抖着赶紧蒙上被子。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就这样,我一天天地盼望着冬季的结束。

天道酬勤,在我做完勤杂工挣回高中最后一笔学费的几个月后,大学录取通知书也如期飞至家中。面对这份我苦苦耕耘的收获,贫穷的山村沸腾了。父亲面对乡亲们的祝贺,既高兴又忧愁。高兴的是我要“飞”走了,忧愁的是要有一笔对于我们来讲类似天文数字的2000元学费。为了这笔学费,一家人东拼西凑一个多月后还差一半。起程的日子到了,一向坚强的父亲流了泪,我咬着牙含着泪离开了家乡。我说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当我做家教、打工挣来了一份又一份血汗钱时,我的同龄人正三天两头地写着家书寻求“经济支援”。我的父亲很惊奇我的经济来源。

舞厅不敢进,录像厅与我无缘,我仿佛超出了那个热闹喧嚣的世界。当然,图书馆中又多了一个一坐就是五六个小时的我。读书、写作、打工,这就是我大学的全部生活。

当我接过那张本科学位的证书时,我的眼圈湿了。我很庆幸在大学四年里,我用辛勤战胜了贫穷,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让人羡慕的成绩。菁菁校园中,掌声时常为一个贫穷的大学生响起,我生活在光环之中。

当我穿着用稿费买来的球鞋寻觅工作时,我敲响了一家家条件苛刻的用人单位的大门。进门时一身自信,出门时满身轻松,我就这样潇洒地战胜了一个个包装潇洒的同龄人。当我毅然决定投身教育事业时,他们觉得不可理解。我说我喜欢那份清贫中的个人追求。

仔细回想过去的路,我时常被莫名的感激包围着。寒夜里灯光下独坐读书,夜里搓着手拿起笔来狂舞一通后,我的心里很坦然。

如今生活发生了极大变化,我已经脱离了贫困。时常有读者要我谈生活的感受,我只能用四个字“感谢贫穷”来概括。在我看来,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感谢贫穷这所最好的学校,它让我在人生道路上尝遍艰辛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前方的路——跨过一道道山,追求应该追求的。

1.第一段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能突出家庭贫穷的语句是________,最能反映作者求学艰辛的语句是________。

3.第三段“毕竟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呀”一句,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要用双手和大脑来养活自己”,从这句话能看出作者是一个具有什么性格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作者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知识掌握】

1.li8 ch0 y! x9 ch)

2.《柳河东集》柳宗元 唐《永州八记》

3.(1)作响 (2)像北斗星那样、像蛇那样 (3)像狗的牙齿那样 (4)跟着 (5)表示对数量的约略估计

【能力提高】

1.(1)大约 可以 (2)而 因为 用 (3)做 成为

2.(1)对……感到高兴(2)向下走 (3)映 (4)透过 (5)相互交错 (6)使……凄凉

3.(1)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也没有

(2)覆盖、缠绕、摇动、连续,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延伸拓展】

1.总领全文,将“贫穷”作为全文叙事的线索

2.面对一学期两元钱的费用,父亲锁紧了眉头。无奈,我只得“发扬风格”推迟入学

每天十多里的山路往返,风雨无阻的跋涉

3.因年龄小而产生的恐惧感,突出求学的艰难

4.是一个面对贫穷毫不畏惧,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

5.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时常被它吓倒,没有力量去超越它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2

读书是由兴趣做动力的,在回忆起读书时代,我们有什么理解和启发呢,也许《小石潭记》能为你带来答案。下面是《小石潭记》的阅读答案。

《小石潭记》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阅读题目

1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1)卷石底以出 卷:( )

(2)怡然不动,俶尔远逝俶( )

12、解释下列句中点的字词。(2分)

(1)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嵁:________

(2)其岸势犬牙差互 犬牙:_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2分)

14、阅读全文,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1)本文按游览顺序,依次写了: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_________

(2)文中第②段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原句回答)

(3)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潭记》参考答案

11、(1)quan(2)chu

(每小题1分,共2分)

12、(1)不平的岩石(2)像狗牙那样(每小题1分,共2分)

13、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小溪)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14、(1)潭中气氛

(2)水尤清冽。

(3)意在表现作者空有满腔才华却不得志的孤凄悲凉(或忧伤悲凉、凄苦孤寂)的思想感情。或:借被遗弃于荒远地荒的美好事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现怨愤抑郁的心情。(意思对即可)(每小题1分,共3分)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3

设计理念:1、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

2、启迪思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

设计灵感:1、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

2、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 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本次实录为第二课时。

授课班级:深圳石岩公学初二(1)班

授课时间: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节 授课老师:阮秋红

师:一提起“艺术”呀,我们总觉得它特—— 生:(纷纷)高雅……还有很高深…… 师:是啊,艺术是高雅的,但艺术也在我们身边。其实我们接触过很多形式的艺术,譬如……说说看—— 生:(七嘴八舌)音乐……美术……电视电影……舞蹈……

师:对,别忘记了文学,我们语文课接触到的文学作品也是艺术,艺术的形式真多,但艺术是相通的,为什么?——因为艺术都是抒写人的内心情感的。

师:今天我们就尝试一下,用其它的艺术形式来解读我们的文学作品。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体会:有时我们读一篇好的作品时,从心灵深处就会响起一首曲,隐隐约约,脑海中会闪现相关的画面,朦胧或者清晰?(学生点头默许)我中学时读柳宗元的游记散文《小石潭记》(边说边板书)很喜欢,后来读起时,总会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过。我想请大家静静地、轻轻地吟诵一下这篇文章,看看仅仅是你我心有灵犀一点通,还是作家高超的文学魅力唤起了我们同样的艺术感受。

生:(自读课文,且读得很投入)

师:听到你心灵的的曲子没有?……是怎样的调子?怎样的节奏?又是怎样的器乐弹奏出来的? 生(甲):很缓的,很低的。

生(乙):应该是古筝或琵琶或……总之,比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欢乐,但并不欢快。

师:三位同学描述的跟你们内心听到的一样吗?(学生点头) 那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文句读到的?

生:(纷纷)“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

师:(出示课件思考题)那么,柳宗元来游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学生讨论,教师提示联想柳宗元的相关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江雪》、《黔之驴》)

生(甲):初一时课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开头就写“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贬而失落抑郁,应该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写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独”就是他失意孤独的写。

师:是啊,柳宗元与刘禹锡一起参与变革,也一起被贬。还记得刘禹锡写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怎么写的?

生(齐背)“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师;对,刘禹锡被贬到凄凉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运也差不多,被贬来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岁施展才华之时,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贬柳州。在永州时,他不被重视,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写成《永州八记》。如果说,李白是苦闷时“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则是——

生:(齐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师:他是想寄情山水,优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的确让他忘记了忧愁,但毕竟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凉的石头,让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浓浓的愁,缓缓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师暂时以一首相似的古筝相配,让我们以这样的情调一起读一读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与哀伤吧。 (生齐读全文)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欢的情感)]

师:读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态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音乐帮助我们解读了文学作品的情感基调了。 其实呀,中国文人太多这种遭遇了:怀才不遇,抱负难施,惟有借文学抒写出来,柳宗元是一位,我们从文学作品中还了解其它人吗?

生:(纷纷)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

师:那是时代的悲剧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如果有兴趣,我想请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对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从他们的作品中去走近他们内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气与坚韧。解读失意文人应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记》能不能是一幅画?

生:可以。

师:有那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水、石、树、竹、鱼、蔓……

师: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把丰富的景给写出,譬如,“蒙络摇缀”四个字,就把什么景物写出?

生:树和蔓。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四个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作者还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鸣佩环”,那种由水声带来的快乐也跃然纸上。文中这种例子实在很多。下面我们来试一试,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触你展开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绘,说给你的同伴听,然后组里选一个说得最好的,一齐润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读。

(生分四人小组活动,或说或写,老师随堂指导)

师:瞧,几个小组都很投入,有的已经写好了,有的还在不断地润色。下面我们请一些同学来把他们的“作品”读一读。哪一个组来?

生:我们组选的是“鱼”,我们想那儿的鱼应是:“它们在清澈见底的水中快活地摇着尾巴。鱼儿们似乎与阳光玩着捉迷藏,有的静静地倚在岩石上,透过清澈的水,阳光似乎找不到它们。忽然,鱼儿们全游开了,透过斑斑驳驳的树影,它们张开嘴,调皮地对着阳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气,还不忘了与潭边陌生的人摇尾问好!”

师:哈,展开了想象,拟人的手法让小石潭的鱼儿也仿佛游进了我们的思维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一小组的同学多次强调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没有写呀。

生:(齐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实也表现了水之清。

师:同学们真有眼光,这种描写也叫——

生:侧面描写。

师:对!第一组的同学做得好,还有哪一组?

生:我们选的是“树林”。“四周的树林静静地伫立着,它们紧紧地挨着、靠着,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靠,那青翠的脸庞被冷风拥护着,在瑟瑟地颤抖呢?”

师:同学们听到没有?这一小组用了几个动词来表现树林的茂盛?

生:(齐)“挨着、靠着”。

师:这两个动词除了表现树林的茂盛外,还可以表现什么?

生:它们在这少有人来的地方好像靠着“挨着、靠着”来互相安慰。

师:第二小组的同学,他这样品味你们的用词对吗?(学生点头)这从中也传达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写得真好!再请另一个小组,请选的不是这两种景物的小组来说说。

生:我们选的是“溪水”,我们这样写的:“溪水顺着崎岖的山路弯弯曲曲地流来,一会儿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听到潺潺的水声,但是,延伸而来,穿过了一段山石后,在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闪光。”老师,我们猜想此时作者也会有感想,不知对不对?

师:什么感想?说说给大家听。

生:他应该想,人生何尝不与这溪水一样,曲曲折折,挫折应该是暂时的,总会也有突破的时候。

师:大家认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师:有些牵强,但很有创意,这是这一小组同学所闪耀出来的思维火花。我们应该给予掌声吧。(学生鼓掌)我还建议这一小组的同学去参与“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记”是重要部分。不过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大家一起探讨的,“小石潭”并非名胜之地,只是幽静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给它起的名字,文中写的景物不少,为什么唯独以“石”为其命名?“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吗?

生:因为文中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师:对,潭以石为底,这是一个原因,还有吗?

生:“如鸣佩环”应该水冲击石而发出的。

师:又一位同学闪出了思维的火花,还有吗?

生:(抢着答)“蒙络摇缀”中“蒙”与“络”应是树、蔓覆盖、缠绕在石头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写石头。

生:“其岸势犬牙差互”也是写岸边的石头。

师:很好,作者既然起名为“石”,描写的笔墨也关注到这上面,潭因石而美。还有吗? (学生讨论后不少举手)

生:“凄神寒骨”应该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气刺骨、“石”的冰凉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内心也凄寒。

师:是啊,潭以石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为潭之名。看来,作者的笔下是“一切景语——

生:——皆情语”

师:对,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记的一大特色,难怪有人称赞他是继《水经注》郦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还甚至称他为“游记之祖”。

《小石潭记》的确是一幅画,浓郁的愁、清雅的景,融汇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画。 那么请我们展现相关的画面,跟随着音乐,或背或读全文。 (学生齐读) [老师板书:《小石潭记》是一幅……画(寓情于景的写法)]

师: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不幸者,今天我们在欣赏他带给我们艺术美的同时,也想欣赏自然风光。假如要拍摄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片,你是一位摄影师,你如何忠实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镜头。请小组再次合作,这一次你们是摄制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览的线路。 (学生热烈讨论)

师:(引导学生回答)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 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教师板书:《小石潭记》也是一部……风光片(游踪清晰的顺序)]

师:老师不是摄影师,只是从网上下载了一些相近的图片,就让我们在音乐中,在图片的变换中,根据提示,试着背诵全文。 (放课件,学生试着背诵)

师:艺术就是这样,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艺术绝不是难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种形式,艺术是相通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学等艺术的高雅!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4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上一篇:语文版《小石潭记》教案6

下一篇:《小石潭记》同步训练(2)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5

我说课的题目是《小石潭记》,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六单元选的课文都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著名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从不同角度描绘了小石潭的各种景物,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贬官失意时的悲凉、凄怆的情感。全文不足200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游览、返回的全过程,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画意。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优美意境,提高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等要求。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悲凉的心境;

本文个别语句晦涩,词语活用现象较多,是学生理解课文的一大障碍,因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是本课的重点;由于年代久远,加之本文作者感情流露又很含蓄,理解文中的乐与忧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随多媒体的推广运用,不少语文课都引入音乐,但常常是教师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确实能启发学生感悟,那么反过来,引导学生选择相应的曲调配上,不也同时引导了学生感悟作品情感吗?如果可以以曲调感悟,那么以美术、以影视等等其它艺术形式不也可以帮助解读文学作品吗?所以我设计让多种艺术形式走入文本,营造课堂品味文学美的氛围;通过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风,启迪思维。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游记散文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能力,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调动学生对各种艺术形式的感受力,引导学生将《小石潭记》改编成一首乐曲、一幅图画、一部风光片以唤起他们对美的切身感受,在情感体验与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提高艺术感知力的目的。

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诵读教学法、情景激励法、课前资料交流法、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熟练朗读课文并能在课后背诵,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尝试用其它的艺术形式解读文学作品,体会文章抑郁忧伤的感情基调。

4、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与作者同游,体会课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写法,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时安排:二课时

六、教学工具: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www.wenmibang.com)

第一课时为学生合作疏通字词句义。

1、 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

2、 对照课文注释与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大意;并整理出预习中解决不了的疑难字词;

3、 布置预习任务利用网络或书籍,收集有关柳宗元与《小石潭记》的资料。

对于文言文阅读,新课标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之所以布置这样的预习题目,它的好处在于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课时借助其他艺术手段解读文学作品。

(一)、走进音乐世界,感悟文章情感基调

1、 聆听文章的配乐朗读,展开想象,在自己的心灵深处会传来一曲什么风格的音乐?

2、 找出文章点明情感的语句,质疑:柳宗元来到小石潭到底是乐还是凄?

3、 为了更好的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作补充(用多媒体展示柳宗元的生平、“永州八记”以及写作的背景)。老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

通过想象音乐的曲调,引入对柳宗元宦海失意的经历的了解,使学生懂得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鱼儿,带给他淡淡的喜悦是短暂的;空寂的环境、冰冷的石头,勾起他浓浓的愁绪,这才是他永远抹不去的痛。从而解读文章的感情基调。而资料的整理、汇报、交流,又是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资源一次有益的锻炼。

4、 请学生饱含感情的自由朗读,教师放一曲《高山流水》的音乐请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并给予听读要求——将《小石潭记》绘成一幅画。

古人云:“三分诗七分读”。文言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

(二)、走进美术世界,感悟文章情景交融

1、 复习课文翻译。疏通文意,找出文中描写到的景物有哪些?这个画面的风格如何?展示课件中相关的画面,教师总结《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从而加强学生的艺术直观感受。

2、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最喜欢的景物是什么,并说出原因。在学生发言过程中,老师相应做出引导总结出文章言简意丰景中含情的语言特色,比喻拟人方法的运用使文章更生动。

3、 质疑:为文章改名如何?改称:秀竹潭、欢鱼潭、茂林潭如何。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会到潭因石而美,人因石而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写作特色。

4、 随笔写作练习:找出自己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是最能使自己展开想象的景物,进行描写。在这个环节中锻炼学生灵活模仿文章语言特色的写作能力。

新课标要求学生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而且“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一教学步骤,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与柳宗元同游

1、 请学生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所描写的寂静清幽的景色特点。

2、 学做摄影师,拍摄“小石潭”的自然风光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忠于柳宗元的原著把握好你的镜头?请找出你镜头变化的内容。学习小组展开讨论,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从而明确本文是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由“篁竹”远远的广镜头,逐渐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渐近到特写潭中鱼,然后又把镜头再拉远,“望”潭之源,最后把镜头拉高拉远。看来柳宗元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导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踪让景物也移动变换起来,这叫“移步换景”法。)

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

1、 教师总结:是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小石潭记》是一幅寂静清幽的图画,《小石潭记》是。

2、 宗元怀才不遇失意的悲凉郁闷,透过文字显现出来了。柳那么还有那些中国文人用文字来书写心中壮志难酬的情感?(李白——王安石——刘禹锡——辛弃疾——李商隐——韩愈——陆游……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们的笔,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洒脱、或大气……)

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设计这一环节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要点,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对过去已读过的古代诗文作品加以总结、梳理,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

附板书设计

一幅寂静清幽的山水图画——情景交融

一部游踪清晰的风光片——移步换景

一首抑郁忧伤的古典乐曲——感情基调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6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3、体会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4、学习作者采用的空间顺序写作方法。

3.教学用具

多媒体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写的一首绝句,在这首诗里寄托了诗人高洁孤傲执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他写下了一组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这篇文章同样体现了他独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愤懑之情。

二、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读熟课文,把握整体内容,了解写作背景。

你了解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柳宗元简介: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说是《永州八记》之一。

三、自学指导

听录音:

1.画出生字词.

2.注意句子的节奏.

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把握.

提示:1.课文第一二段写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有全石带来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飘忽不定的游鱼所带来的快乐,应读得欢快些。

2.第三四五段写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氛围,应该读得伤感些,低沉些.

四、师生互动交流

默读课文:

借助文下的注释,试着运用精彩的语言翻译段落中的语句。

句子翻译见课件

五、课堂小结及板书设计

六、当堂训练

一词多义

(1)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2)从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3)清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差 参差披拂

其岸势犬牙互差

(5)以 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6)乐 心乐之

似与游乐者相乐

自学指导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课文写了小石潭哪些景物?

(3)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课文的写作顺序是(游览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2)(3)(4)见课件

师生互动交流

(链接:写作背景

唐永贞元年(820xx年),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集团,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革新。由于遭到以刘贞亮为代表的官宦势力和以韦皋为代表的官僚势力的反对,革新集团失败了,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许多飞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八处名胜:西山、钴姆潭、钴姆潭西小丘、小石潭、袁家渴、石渠、石涧、小石城山。)

互动交流一:

1、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2、这一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3、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4、作者是怎样写鱼的?采用怎样的写法?

5、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什么修辞方法?

6、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见课件板书)

互动交流二:

1、《小石潭记》是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活动失败,遭到权贵排挤,被贬至永州担任司马期间所作。当时他政治失意,心情抑郁,因而借游山玩水来排遣愁怀。游历中,他发现了永州奇特的风景,于是记下来,成为文学颇为有名气的《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阅读了这篇游记后,你认为小石潭的风景奇特在什么地方呢?

(见课件板书)

2、在你眼中这是一座怎样的石潭?

(潭小而美丽、石头形态各异、潭水清澈、水声悦耳、小潭生机昂然、环境幽静凄清。)

3、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石头,让你感受到石之美?

(明写:石的有“全石以为底”点明这是一个小石潭

有“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石的千姿百态、千奇百怪。

有“影布石上”以石上鱼影侧面烘托了潭水的清澈透明。

暗写:石的有“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潭边植物附石而生,绿意葱茏,景色优美。)

4、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什么?第2段对潭水的描写没有一个“水”字,但无一处不在写水。请就此做些分析。

(清澈。

一是可见石底:“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二是鱼若空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正面写鱼儿的欢快活泼,侧面反衬出水的清澈透明。)

5、为什么作者能将笔下的景物描写得这么美丽呢?

(有顺序的写景;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写出了静与动的结合,虚与实的结合,景与景的交相辉映,情与景的交融。)

6、作者在游小石潭时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他的心情变化的?

(变化:先写“闻水声,如鸣佩环”而“心乐之”

后写鱼“似与游者相乐”

最后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原因:从作者当时政治处境来看,寄情山水便是的排遣官场失意的方式,因而听到美妙的水声,便心乐之。后来写鱼“似与游者相乐”则是这种情况的延伸,但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7、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mèn)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8、柳宗元真不愧为一位散文大家,他妙笔生花,以高超的手法,为我们勾画出四幅风景奇特的画面,精细、准确而又生动,令人赞叹。如此奇丽的景致,我们怎能不为之心动,不为之倾倒呢?可是柳宗元并没有在奇丽的小石潭面前流连忘返,仅是“记之而去”,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这样写固然是由于环境过于寂静凄凉的缘故,更是因为他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内心无限忧伤凄苦的缘故。小石潭虽然景致奇特,但四周竹树围抱,无人知晓,少人问津,其寂静与寥落跟作者此时的人生境遇何其相似!小石潭的幽静与作者心境的凄清互相比衬,表现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是作者内心愤懑(mèn)的抒发。)

互动交流三:

本文的描写生动形象,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仿照示例,作简要分析。

示例: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赏析:这句话从正面写出游鱼的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的特点。

(……)

课堂小结

本文描绘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课后习题

完成《活力课堂》P46,

(1、因为大约

愣住的样子可以

2、略

3、甲文:清澈透明乙文:水流湍急

4、借景抒情。

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乙文写了景色优美的右溪却无人欣赏,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7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③似与游者相乐。()④天涯若比邻。()

[课堂练习]

1.读,背。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8

【佳作欣赏】

游记佳作 景美情美

————赏析《小石潭记》

重庆市双桥中学 彭宗禄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所写的散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是他写的山水游记,一直为广大读者广为传诵。《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遗篇优美的山水游记。

一、这篇游记的“景美”,突出的表现在对各种景物的描写上:

水美:写水,先闻其声,有“如鸣佩环”的感受。接着直接的称赞水的清冽。并且还有(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来衬托水的清澈透明。

石秀:水潭是以整块石头作为底子,走近潭岸观察到许多的小石块从潭底反卷出来,就象是小石礁、小岛屿、小石垒、小石岩似的,秀美极了。

树翠:岸上的树木葱茏青脆,藤萝缠绕着树枝,微风吹拂,不停的摇动着,连接着,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对潭中“游鱼”的描写更具特色:抓住游鱼的情态,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细腻的刻画。“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是从静止上描绘游鱼的情态,又用拟人方法描绘出鱼儿“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的动态美。所描写的游鱼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斗折射行,明灭可见”使用比喻的手法,描写了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曲折折的排列着,又像一条蛇那样弯弯曲曲的爬行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二、这篇游记所表现出来的“情真”。主要是作者在游玩山水之时所表现出来的真实感情。

例如,听到小溪潺潺的流水声,就好像听到了“叮咚”的泉水声,这声音犹如玉佩玉环相碰撞发出的清脆悦耳的声音,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当观赏到潭中鱼儿游动的情态,好象是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跃心情。这种由情如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游记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虽然眼前的美景令人陶醉,作者暂时忘记了因参加当时的政治改革活动,遭受保守势力的排挤的忧愤,可是因小石潭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林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情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怅幽凉。作者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有产生了抑郁忧伤的感情,这一点是作者低沉情调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这篇山水游记,作者通过写景,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融入了优美景物之中,深刻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受,是一篇“景美情美”的优美的山水游记,值得我们好好领会。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9

《小石潭记》

本文作者柳宗元,唐朝著名文学家。在唐德宗贞元九年考中进士,是一位学识渊博而又年轻的政治家。他参加了王叔文的政治集团,力图变革。但不久遭到迫害。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永州当时是个非常荒凉的地方,但自然风景很美。柳宗元为了排遣郁闷,去城郊寻胜探幽,搜奇揽胜,把青山绿水作为自己描绘的对象,从中寄托自己的情怀。人们把他在永州写的八篇散文称作《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就是其中的一篇。

首先通读全文,掌握生字的读音和词义,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一、读准字音

篁( ) 冽( ) 坻( ) 屿( ) 嵁( )

佁( ) 俶( ) 翕( ) 怆( ) 邃( )

二、解词

水尤清冽 清冽:清澈。

隔篁竹 篁竹:竹林。

佁然不动 佁然:愣住的、静止的样子。

为坻 为:动词,做成,成为。

三、学习本文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测试

1、填空:

《小石潭记》作者是 ,字 ,唐代河东人,所以世称 ,曾经在柳州做官,所以又称 。

2、选出加红字文言现象不同的一项是( )

A、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B、其岸势犬牙差互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

3、选出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闻水声,如鸣佩环 B、似与游者相乐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其岸势犬牙差互

4、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A、(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寂寞空旷,没有别的人。

B、(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缠绕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C、(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别的人。

D、(潭)的四面被竹林树木环绕着,没有别的人,感到寂寞。

5、选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A、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B、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

C、跟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D、我带着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小孩。

参考答案

1、柳宗元 子厚 柳河东 柳柳州

解析: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要靠平时的积累。

2、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红字都是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象……一样”。

3、B

解析:对常见修辞方法的判断。B句表示的是一种想象,而不是比喻。

4、C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环合”是环绕、包围的意思,而“寂寥”在这里则没有寂寞的含义。

5、B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要注意句子中的重点字词。这句话中,“隶”是跟从的意思,“小生”则指后辈,年轻人。

中 考 解 析

1、选择对加红词解释正确的一项( )

①亦不详其姓字

A.详细 B.说明,细说 C.详细地知道

②方其远出海门

A.正直 B.方才 C.当……时

③人物略不相睹

A.微,一点儿 B.简单,略微 C.省去

④终亡其酒

A.逃跑 B.死去的 C.失掉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①中“详”应是“详细地知道”, ②中“方”表时间“当……时”,③中“略”指“微,一点儿”,④中“亡”指“失掉,未能喝上。”因此,答案分别为①C、②C、③A、④C。

2、解释加红的词语。

①┍A.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

┕B.可百许头 ( )

┍A.或置酒而招之 ( )

②┝B.其言,兹若人之俦乎 ( )

┕C.无怀氏之民欤 (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的掌握情况。答案①A.处所 B.表大约接近某个数 ②A.代词,他(指五柳先生) B.代词,这 C.结构助词,的

3、指出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 )

①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②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宣王说之

④近塞之人有善术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通假字的掌握。③中“说”通“悦”,高兴。因此,答案为③。

《小石潭记》赏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可以说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语言简练,生动,景物刻画细腻、逼真,全篇充满了诗情画意,表现了作者杰出的写作技巧。因此,《小石潭记》成为被历代所传诵的散文名篇。

这篇游记一共可以分为五段。

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文章一开头,便引导我们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来到一处竹林,隔着竹林,能听到水流动的声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鸣佩环”是形容流水的声音的清脆悦耳,犹如玉佩玉环相互撞击时发出的声响。文章由景及情,写来极为自然。“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在浓密的竹林之中,砍伐出一条小道来,终于见到一个小小的池潭。至此,小石潭的全部面目才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一番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既是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同时也充满了勾人的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地在人们眼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从此往下,作者便把笔力放在了对池潭的精心描写上。“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小石潭的水格外清凉,而且整个小潭全部是由石头构成的。整个潭底便是一块大石头,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头翻卷地露出水面。这些石头千姿百态,形状各异。“坻”即为水中的高地;“屿”是小岛;“嵁”“岩”都是岩石的各种形态。总之,这完全是一个由各种形态的石头围出的池潭,所以,作者为它起名曰小石潭。“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就是作者对于池潭上景物的描绘了。有青青的树和翠绿的藤蔓,它们缠绕在一起,组成一个绿色的网,点缀在小潭的四周,参差不齐的枝条,随风摆动。这潭上的描绘仅12个字,便将小石潭周围的极幽极佳的景致展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愈加觉出小潭的美妙所在。

第二段,作者描写的是潭水和游鱼。这一段,作者采用了与第一段不同的手法,变“移步换景”为“定点特写”。这是全篇中极为精彩的一段。特别是对水中游鱼的描写,更是栩栩如生。“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这种游鱼和潭水相互映衬的写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下面,作者进一步对鱼儿进行描述。先是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这种由情入景,由景及情的写法正是这篇散文的一个突出特色。

第三段是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过去,一条小溪逶迤而来,形状像是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像是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错。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来形容小溪的形状,用狗的牙齿来形容小溪的两岸,使我们倍感形象逼真。

第四段写出了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这无疑是作者被贬后心情的曲折反映。

最后一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小石潭记》是一篇语言精美,含义丰富,形象逼真的优秀山水游记。它表现了作者那种对于事物的深刻观察力和独特体验,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文章中所使用的那些描绘景物细致入微的手法和巧妙、形象的比喻,都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选自《古代散文鉴赏辞典》,农村读物出版社1987年版)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0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1

[教学目的]

1.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2.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3.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学重点]

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1. 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 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 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 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 寂寥 摇缀 隶 怆

5. 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 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 (今)前往,到某处

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 (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 (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 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动词,“成为”)

清: 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3) 翻译

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③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 判断。“若”“似”“如”都可以用来打比喻,但有时不一定是打比喻。试分辨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哪些不是。

①闻水声,如鸣佩环。( ) ②皆若空游无所依。( )

③似与游者相乐。( ) ④天涯若比邻。( )

[课堂练习]

1.读,背。 2、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1. 齐读课文,把握课文大意。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2. 赏读课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7) 文中的写景短句。

3. 精读课文,巩固。

(1)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3)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4)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游的好几个人,为什么篇末才能将他们的姓名一一列出?

4. 总结全文。

[课堂练习]

1.课后习题 2、写熟悉的某处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记》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篇12

《小石潭记》教案

教学目标:

1、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作者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和细致地描摹的能力。

3、体会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凄悲凉的心境。

教学重点:

1、对精彩语段的品读

2、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课前准备:

1、查找相关资料

2、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借助工具书通译全文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风景图片(配乐)

二、课前准备情况检查及交流。

作者及写作背景、小石潭美景等。

三、朗读:

范读(学生听)→自由放声朗读→学生个别读→互读(找自己喜欢读)→齐声读

四、译文(四人小组边读边译)

①摘录不能解释的字词。

②按段落通译全文。

五、整体感知:

①说说课文游览的顺序是什么?

②本文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A、发现小石潭(闻声→见形)--

潭中景物(水→石→树→鱼)--

小潭源流(溪身→岸势)--

潭中气氛(气氛→感受)

或:游览顺序

B、借景抒发在寂寞处境中的悲凉凄苦的情感。

六、品读赏析:(找喜欢的句子读,并说说为什么)

⑴逐步引导:

观察入微、描写细腻、语言生动(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景致幽静。

⑵学生质疑。

七、小结及实践:

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细致地观察,精美的语言,描写小石潭的幽静并将自己的生活遭遇和感情融入了景物之中。

1、选择一处自己喜爱的景物,写一篇抒情散文

2、进一步巩固背诵

2005.5.23.

美丽的大自然是改变我们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们感觉有些疲倦,如果我们感觉心情有些烦闷,我们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最好的朋友。(图片背景音乐) 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儿曾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去过的地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