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推荐14篇)

2023-04-08 19:01:02教案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推荐14篇)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

一、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烽火(fèng) 簪(zāo) 夜泊(pō)b.阑(lán) 戍轮台(shù) 僵卧(jiāng)c.溅(jiàn) 搔(sāo) 抵(dǐ)二、为下列加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不胜簪 a.胜利 b.能承受 c.不能承受( )2.家书 a.家里的藏书 b.家里的书籍 c.家信( )3.隔江 a.长江 b.大江 c.秦淮河( )4.尚思 a.还 b.高尚 c.尚且( )5一经 a.经过 b.《诗经》 c.一部儒家经典( )三、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唐朝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c.“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唐诗》——杜牧——唐朝d.“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杜甫——唐朝四、按要求默写。1.《春望》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4.《过零丁洋》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一、a二、1.b 2.c 3.c 4.a 5.c三、a四、1.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3.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4.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上一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检测题

下一篇: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2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姜堰 张桂喜)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3

课文说明:

第一课收录了《塞下曲》、《春望》《示儿》《前出塞》四首诗。

《塞下曲》中的李广是一位武艺高超,力大无比的将军。这首诗通过对飞将军李广高超武艺的描写,赞美了这支卫国部队,使人感觉到这支队伍有着充分的信心和力量击败敌人。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2.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解释诗句和部分字词的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

4.由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教学时间:

3课时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训练重点是掌握动脑、动口、动手的读书方法。这个训练从预习开始,学生要认真思考预习题的要求与内容。课堂上要启发学生自己去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要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要动手查找字典,在重点字词旁作注释,写写自己的理解、体会。更要动口回答问题,出声朗读,背诵课文等。

2.古诗四首在内容和情感上都有难点,教学时要抓住前后诗句的内在联系。应从理解内容入手,进一步体会诗人情怀,并指导朗读和背诵。第一、二课时

初读课文

1.边读诗句,边看注释。

2.试讲每首诗的意思。

3.把不懂得诗句画出来。

一、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注意停顿。

2.老师范读,学生再练习。

3.指名读。

二、学习《塞下曲》

1.解题,介绍作者:《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卢纶:曾经参过军,它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二首。

2.逐句讲解:学生讲解诗句的意思,老师纠正。

1/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夜晚的森林里,光线暗淡,辨不清楚,一阵风吹过,草丛突然动起来,就以为有野兽在活动。那天夜里,飞将军李广听到草间有响声和动静,马上拉弓射箭。

2/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李广在天刚亮的时候,去寻找他夜晚时射出去的箭,发现自己由于拉弓时用力过猛,箭射进了石头棱里。

3.思考:《塞下曲》描写了怎样的一位将军?是从哪些诗句中看出来的?

1/读诗句。

2/小结三、作业:

1.抄古诗。

2.练习朗读课文,背、默《塞下曲》。学习《示儿》

1.介绍作者、背景。陆游:南宋爱国诗人,一生坚持抗战,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立志要为国家献身。青年时期,他读兵书,学武艺,为参加收复祖国河山,抵御敌人做好了准备。中年以后,他在任职期间,曾多次向宋高宗提出很多振国的主张和建议,但从来不被采纳,反遭到迫害,最后被朝廷免职,晚年过着贫苦的生活。他回乡后,一直忧国忧民,时刻不忘收复中原,洗雪国家耻辱,挥笔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对鼓舞人民抗战的斗志起着积极的作用。他临终念念不忘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祖国领土的完整。

《示儿》是陆游的绝笔。示儿:给儿子们看。诗人怀着至死不见中原统一的遗憾,借对儿子遗嘱叙述了自己一生对收复失地的坚定信心。

2.逐句讲解: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画句子。(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2/体会情感:《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4.练习背诵.

一、学习《春望》。

1.介绍作者和背景。作者是大诗人杜甫。公元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元月,京城长安沦陷。不久杜甫听到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报国心切,只身投奔灵武,不幸中途被叛军俘虏,解送到沦陷的长安。这首诗就是在长安的所见所感。春望:就是在春天远望的意思。

2.逐句讲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已经破碎不堪,只有山河还在。长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经过叛军的烧杀抢掠,早已满目荒凉,到处长着又深又密的草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由于感慨时局,伤怀国事,虽然春花盛开,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使人流泪,因为身陷敌手,远离家人,虽然到处是春鸟和鸣,但是听了不是使人高兴,而是使人惊心。烽火连天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争已经连续经过了两个阳春三月,由于战乱,家里已久无音信,一封家书抵得上一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由于过度的忧愁,使我满头的白发越搔越少,简直快要插不住一支簪子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思家的感情,充满了爱国情怀。学习《前出塞》

1.介绍背景。作者杜甫,《出塞曲》是古代歌曲的题目,内容和《塞下曲》一样,大多是写边境上士兵的战斗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这里选的是杜甫《前出塞》之六。杜甫是用士兵的口气写这首诗。

2.逐句讲解。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拉弓就应当拉强硬的弓,用箭就应当选用长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要射敌人,先得射中敌人骑的战马:马射中了敌人也就摔下去了;要捉敌人,先要捉敌人的头儿:头头被捉住,敌人就会溃退、投降。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句意思: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也都有自己的边境。如果能制止敌人的侵扰就行了,难道打仗就在于多杀伤些人吗?

思考: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人是怎样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现出来的?使人通过反诘的语气,把这一意思有力地表达出来的。

3.背诵古诗。课后小结::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读课文要动脑、动口、动手”,本课是四首古诗,更能体现出“读”的重要性。

1.老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多读、善读,带着感情读,反复体会词句的意义和情味,使“知”和“情”相互渗透,互为因果,构成有机的统一体。

1.以读激情,以读悟文。

引导学生们弄清全诗的意思,诗句之间的联系后,抓住重点词、句的理解,读议结合,以读激情,以情捂文,使学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水到渠成的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4

姜堰 张桂喜 2004-8-25 来源|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5

古诗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让学生从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的诗句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境,的确有一定难度。而且,稍不留神就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为了让学生爱学,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1、通过优美的语言、配乐朗诵、启发想象、多种朗读、演演评评等手段,让学生在听听、读读、说说、演演中自然而然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教案紧扣古诗特点,把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落到实处。从抓字词的翻译,抓词序的排练,抓句与句之间的衔接,以提高学生组词造词、遣词造句和语言思维能力。

3、在上课前,有目的的安排学生查阅诗人的有关资料,为理解诗意创造条件。在课后举办“小小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在这种迁移、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了一定的培养。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两首古诗,能说出诗歌大意,归纳学习方法。

2、感受春天的美好和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3、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感悟、积累、应用语言

教学难点、关键:

1、理解《游园不值》的第一句。

2、领悟“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哲理意味。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入:

记得在我的学生时代,曾经学到过一篇著名作家朱自清爷爷写的文章,叫《春》。有些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给大家朗诵几句,好不好?师朗诵: “春天像……”写得美吗?这几句话,赞美了春天万物复苏、繁花似锦、生机勃勃地喜人景象。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两首宋朝诗人写的古诗,看看古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用朱自清的《春》中的一组排比句引入,既是联系新知,是下面诗文整合的一个铺垫和引子,又含蓄地揭示了诗文。同时又暗示学生,老师学生时代学过的课文还记忆犹新,说明优美文章的段落是需要长期积累,记忆的。)

二、打开书,自己读读《春日》《游园不值》这首诗。觉得哪一首难学?

三、学《游园不值》

1、读题目,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想到友人的花园内去游玩,但没有碰上他。)

2、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们以前学到过很多方法,回忆一下,有哪能些好方法?(补省略、换语序、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

板书:补换查看

3、请大家用这样的方法字古诗

4、反馈:齐读1、2句。练写“屐、扉”。

(设计意图:高年级写字教学不该忽视,更不该遗忘。)

1)经过自学,你学懂了哪个词或那句诗?来汇报一下。

*“怜”“应”分别解释成什么?

*辩析“怜”的字义,根据下句的意思来确定。

让学生得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设计意图:回忆总结理解古诗的方法很有必要,“善教者授其法也”,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了一定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回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提出创新的方法,是照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字字落实的方法,也为今后的古文学习打下基础。)

诗人游园心切,然久扣柴扉而不开,该是多么失望,该怎么读这两句话?

2)正当诗句有占垂头丧气的时候,猛一抬头,看到什么了?(一枝红杏)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下面两句诗。齐读。

引导学生说成感叹句、反问句。

a、满园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呀!(呀!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啦!)

b、满园的春色怎么能关得住呢?(一枝红杏不是伸出墙外来了吗?)

说出了诗人的惊喜心情,该怎么读这两句?(男女分工读)

(设计意图:因地制宜,既进行了语言文字训练,又能让学生充分感悟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后那种由失望到惊喜的心情变化。)

3)齐读整首诗,读出心情的变化。

(设计意图:读出心情的变化是第一个层次的朗读要求。)

5、诗人兴冲冲地来游园寻春,结果只看到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为什么就那么高兴了。

6、你们想不想去欣赏一下这满园的春色?

7、放媒体欣赏满园春色。

8、用学过的或课外看到的诗文描绘满园春色。

(设计意图:诗文整合、新旧知识整合、课内外整合,通过调动学生头脑中优美诗文的储备,强化了语言的积累、应用。正如巴金所说,“有两百多篇文章储蓄在我的脑子里面,——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

欣赏着你们动情的朗诵,我又想起了《春》里的那几句话,跟老师一起朗诵,媒体出示:“春天象……”

(设计意图:再次吟诵《春》中的排比句,好似在已掘过的泥地上再掘了一锄,打下了更深的烙印。)

四、学《春日》

1、你们吟诵了那么多优美的诗文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其实《春日》这首诗中好几句也可以用来描绘这满园的春色,有没有兴趣一起来研究一下?请你跟边上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来研究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找到哪几句可描绘满园的春色?

任选一句或几句或用朗读、或用自己的话来描绘

(设计意图:顺势研读《春日》,形成了一种诗中有诗、景中有景的意境,课堂结构呈现出一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的态势,这是和古诗本身的意境幽远相和谐的。)

2、反馈:“我找到了哪一句”、“我用……来描绘”

(设计意图:朗读指导要从纯粹的技巧性的指导转向“启发语感、训练朗读”之路上来,注重边读边想象,真正读活语言,“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神。)

这首诗诗人朱熹向我们描绘的是泗水河边,无边无际的大好春色,春光真是无处不在啊!让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五、回归第一首诗,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深刻意蕴。

刚才,我们和诗人叶绍翁一样,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联想了满园的春色。同学们,是什么唤起了我们对满园春色的联想?

再指导读《游园不值》中最后两句。

其实,这两句诗,诗人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一切新生事物,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至此为直,整堂课的结构已实现“递归”,这两句诗的第二次朗读,升华了学生的认识与情感,深化了文章瓣主旨。)

六、回归全课整体

1、学完了这两首诗,老师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朱自清爷爷写的话,一齐读“春天像……”

(跟我们今天学的那几句诗联系得起来的?)

(设计意图:最后再用《春》当中的排比句整合两首诗,找到诗、文中的契合点,进行概括、总结,使整堂课的结构回归一个“圆”。)

2、配乐齐诵两首古诗。

七、学生自己设计作业。

画、说、写、背、演、默、收集两位诗人的诗或春天的诗。

(设计意图:把代表老师至高权力的“布置作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了课堂的主人。同时,学生还有选择作业的权力和自由,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自己设计作业的五花八门,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和其他各学科知识间的整合、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板书:

查看补换屐扉

联系上下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7

《古诗四首》教学设计

----《春望》《泊秦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过零丁洋》

摘自: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

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

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

[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

[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

[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

[播放背景音乐]

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

[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跟读。

2)教师小结:

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

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8

教育在线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姜堰 张桂喜)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9

《古诗四首》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3分)

风飘絮()秦hui()夜泊()夜阑()寥落()惶恐()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6分)

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烽火:)

⑵僵卧孤村不自哀(僵卧:)

⑶尚思为国戍轮台(尚思:)

⑷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

⑸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

⑹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

3.对下面四首诗的作者、朝代、体裁说法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春望》——杜牧——唐——五言律诗b.《泊秦淮》——杜甫——唐——七言绝句

c.《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北宋——七言绝句

d.《过零丁洋》——文天祥——南宋——七言律诗

4.诗句默写。(4分)

①感时花溅泪,。②,隔江犹唱《后庭花》。

③,尚思为国戍轮台。④,身世浮沉雨打萍。

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

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

(一)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2分)

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

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

(二)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0、补全诗句。(2分)

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

⑴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⑵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

(三)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这首诗是一首言诗。(2分)

14、这首诗中成为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佳句是。(2分)

1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交代了作者出游出发的地点是荆门,到达的地点是楚国。

b、颔联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和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c、颈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江面平静时的夜景和白天云彩兴起变幻的无穷奇景。

d、尾联点题,面对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作者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16、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山随平野尽”这句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

b、“江入大荒流”这句诗中“入”字用语贴切。诗句所描绘的意境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c、“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d、全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其中既有对故乡的深情厚意,又有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四)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阅读提示:一个春风怡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巳平静下来。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杖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远离家乡的诗人听着这样—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不起思乡之情呢?诗人情不自禁吟丁这首七绝。

17.贯穿全诗的线索是。(2分)

18.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春风”则与标题中的“”相呼应,“折柳”为别离曲,故又与结句中的“”相呼应。(3分)

19.“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是。这是诗人的,是艺术的夸张。(2分)

20.“此夜曲闻折柳”一句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其原因是什么?(3分)

21.“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中“何人”仅仅是说别人,说大家,对吗?(3分)

22.“折柳”既是曲名,又是古人送别时的—种习俗。你能说出关于折柳曲的诗句吗?(3分)

23、片断写作练习:(40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言,使我们对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肃然起敬。谈谈你读了《过零丁洋》一诗后的感受。

《古诗四首》答案

1.略

2.⑴文中指战乱⑵躺着不动⑶还想着⑷夜深⑸泛指兵器⑹指史册

3.d

4.①恨别鸟惊心②商女不知亡国恨③僵卧孤村不自哀④山河破碎风飘絮

5.c

6.如:父亲,儿子我要告诉您,我们国家的军队已经收复中原,你老在九泉之下也可瞑目了。

7.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8.因为诗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乡之苦,即便是站在花前,也无心观赏,反而会对花溅泪,即便听到悦耳的鸟鸣声,也无意倾听,反而会因鸟鸣而惊心。

9.“连三月”见出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10.略

11、⑴辛苦遭逢;风飘絮⑵雨打萍

12、表达了作者生前无愧,死后无憾,光明磊落,浩气长存的伟大的民族节操;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忠心为国的一片丹心。(意思对即可)

13.五;律

1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15、a

16、d

17.闻

18.暗,春夜,故园情

19.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想像(注意“满”字的作用)

20.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折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词。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激荡起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

21.不对。这既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思念故园之情的还是李白自己。

2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3.略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0

《古诗四首》同学们,你一定听说过“岳母刺字”的故事吧。虽然说古人“精忠报国”维护的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但是他们那种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安全视为最高使命的爱国主义情结,却滋养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人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愈是危难时期,这种情感表达的愈强烈,愈是令人感动。今天我们学习的四首古诗正是危难时期,中国士大夫阶层流露出的爱国主义的最强音。一、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背诵四首诗;2、了解诗人的生平,查找写作背景;3 、感受诗人的爱国激情,从中汲取爱国主义养分。二、学习流程(一)、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简介作者和背景。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3、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感情。4、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幻想一下,假如你是摄影师,你从这首诗捕捉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说说诗意)6、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的含义。7、总结《春望》。(二)、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请你模仿刚才学习《春望》的方法,自学《泊秦淮》。1、音读:读准字音,节奏。2、义读:掌握重点字词的解释。3、情读:能够描绘诗意。4、美读:体会诗境,领会诗人的感情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有《樊川文集》。《泊秦淮》是杜牧游金陵,夜泊秦淮时所作。流经成内的秦淮河两岸,从六朝以来,一直是权贵富豪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地方。诗人泊舟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的七绝,抨击那些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2、补充解释:笼:笼罩,动词。犹:还,仍然。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以花为曲名,南朝陈后主在位时,生活奢侈,制作《玉树后庭花》之类描写宫女美色的歌曲,寻欢作乐。不久,陈朝灭亡。《玉树后庭花》被称为“亡国之音”。杜牧的时代,唐王朝日益衰落,朝廷上充斥着腐败和糜烂,杜牧的《泊秦淮》就是在用“隔江犹唱《后庭花》”警示唐王朝。3、讨论两个“笼”字的含义。4、《泊秦淮》这首诗表面上是斥责歌女,其实是在借题发挥。你认为作者的真实用意是什么?5、总结:这首诗于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现了晚唐的时代气氛,使人从陈后主的荒淫亡国联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运,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对世道的愤慨。全诗内容深厚,感情深沉,意味无穷,引人深思。(三)、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1、背景。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闲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的诗人陆游,已是68岁的老人了。农历十一月四日夜,一场暴风雨勾起了这位爱国志士对往昔军旅生涯的追忆。于是作此诗以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对照注释,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并进而说说诗意。指名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讨论“陆游因风雨大作而想到卫国战争,他在诗中是如何将两者联系起来的?”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四、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简介作者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这首诗写于文天祥被俘第2年。这首诗是文天祥被元军俘虏后押经零丁洋时所作。诗的后面附有跋语,说宋朝降元叛将张弘范强迫文天祥写信劝坚持抗元的将领张世杰投降,文天祥就抄录这首诗给张弘范以明志。文天祥在这首诗中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2、重点字词释义汗青:指史册。古代用竹简书写,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水分,以便书写和防蛀,叫汗青。丹心:赤诚的心。干戈:泛指兵器。大动~~。3、合作学习:看看你有哪个地方不能理解的,请教请教你的学习同伴。4、讨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这两句震撼人心的千古名句的含义。5、根据诗的结构分析感知诗的主题。6、这首诗将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最后两句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7.创新思维: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8、知识拓展,说说你知道的爱国诗句。9、结束全文。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1

【设计思想】

诗歌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感悟作者通过外在的客观物象所表达出来的内在的思想情感,欣赏他们为创设美好意境、抒发内心哀乐所运用的高度凝炼的语言,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从而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趣味。诵读是教学诗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那种善于倾注强烈感情的诵读既能让我们体会“无地-沙鸥”的凄凉落魄;又能使我们回味苏轼李白的豪放不羁……

初二学生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能力,他们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都较以前大大改变。因此,在教学这四首诗时,本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培养他们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以期达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2课时(40分钟×2)

教学方法和手段:讨论交流为主,多媒体教学,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

1.导入语。

2.学生活动:

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

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

二、 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

1.范读:

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

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

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

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

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

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3.组织班级交流。

1) 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

2) 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

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1) 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

2) 学生活动:

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

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

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

3) 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

1) 跟读。

2) 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

四、拓展提高:

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

1.思考。

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入语:

[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

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

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

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

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

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

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

内容摘要: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

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个“寒”字,不但让人想到时值深秋,更在心头掠过一丝寒意。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指责商女,其实是一种曲笔,真正该汗颜的是座中那些点歌的人。足见诗人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年老久病,无所作为。但“不自哀”则引出诗人对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现实转入梦境,自然而巧妙,满腔爱国热忱化为豪壮的诗句。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5.集体朗读一遍。

三、 能力迁移:

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

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

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

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

四、 拓展提高:

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

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

2.交流、点评。

五、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重点难点]

1、重点:背诵默写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春望》《泊秦淮》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学习第一首诗《春望》

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

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长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⑴本诗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被叛军安禄山占领,唐玄宗带着杨贵妃逃往四川。诗人目睹破碎衰败的祖国,黯然神伤,抒发了国破家亡、忧国思亲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诗的首联写望中所见。长安城被叛军攻破后,遭到了惊人的破坏。叛军焚烧军宫室,杀戮无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长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战乱中的长安城却是草木丛生,一片凄风苦雨。诗意形象生动,情感极其沉痛。

诗的颔联是分写,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睹物伤情,见到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怆溅泪;听到鸟儿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惊。

“烽火连三月”,烽火连天,杀伐不断,诗人远离家眷,由于战事紧张,音信隔绝,更觉“家书抵万金”,在那种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普通的家书是多么难得、多么珍贵啊!

诗的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典型的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这一细节描写,含蓄而又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⑶本诗的情感是通过什么来抒发的?

明确:全诗触景伤怀,将忧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三、学习第二首诗《泊秦淮》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唐代诗人,著有《樊川诗集》。此诗是作者有感于秦淮河地区浮糜豪奢的世象而作。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3、思考:

⑴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⑵“犹唱”一词有何含义?

⑶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歌女献唱,是需要有人听赏的,那些不顾国家安危,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演唱的人,才是真正的罪人。

《泊秦淮》中多年积蓄心头的兴亡感慨喷涌而出,而艺术表现上却委婉含蓄,借景以抒情,让人悟到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被誉之为绝唱。

4、当堂背诵诗歌。

四、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一、 学习第三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注意字音、字形。

2、释题

讲述:陆游罢官居住家乡山阴(绍兴),抗金收复失地是他不能忘怀的事。他因风雨大作而思绪万千,既想到南宋王朝在风雨中飘摇,岌岌可危的现实,又浮起到前线作战挽救国家危亡的企望。于是,在风雨声中入梦,梦境是在前线作战。风雨声就把他所处的现实同所存的希望联系起来了。

3、理解诗意

指名朗读,讲述,然后把意思贯串:年老力衰,只能在荒僻的小村里僵卧着,但是壮怀犹在,还希望为国家到边疆去效力呢。夜深了,大风雨的声音,激起无限的思绪,为了拯救国家,连梦境也是骑着铁马奔向北方去啊。全诗写出作者至老不衰的爱国豪情。

4、朗读。

5、明确诗歌主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也饱含壮志难酬的痛切愁思。这首诗语言朴实明快、豪放流畅、通俗平易;表现方法上采用“寄情于梦”。

二、学习第四首诗《过零丁洋》

1、解题。

文天祥,字宋瑞,庐陵人。宋理宗时中状元,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奉命至元营议和,因据理抗争而被拘,后脱险逃出,并率兵抗元,兵败而被俘。在拘囚中,经敌人多方折磨,百般诱降,但临死不屈,终被元军杀害。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也是宋末著名的爱国诗人。

2、教师范读后指导学生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意,提出质疑。

4、结合学生质疑疏通诗意。

5、品析鉴赏。

这首诗重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可引导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诗人怎样表达国家面临危亡的沉痛心情?怎样把个人的遭际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诗人以“山河破碎”感叹国家的危亡,“风飘絮”表现出自己心已破碎;而“身世浮沉”则将个人艰难困厄的遭际与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浮沉”与“破碎”,“雨”和“风”等两相呼应。

二、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三、四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3

之一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古人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诗中的景物背后隐藏的就是诗人的感情。请同学们反复读诗,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景物进行扩充,联系自己进行想象,体会一下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

生A:乌鸦在树上呱呱地叫着,十分凄凉、恐怖。诗人孤零零地睡在舟中是多么孤独、哀愁啊!

生B:诗人心中充满哀愁,却没有人可以让他倾诉心中的哀愁。他望着渔船里的灯火,心想渔民今天夜里捕鱼大丰收,多高兴啊,自己什么也没有,就更愁了。

生C:漫天寒霜多么冷,诗人的心跟这寒霜一般冷。

……

师:诗人彻夜难眠,他为什么而愁呢?

生A:诗人可能因为做生意亏本了,欠了一屁股债,怕债主逼债而愁。

生B:我查过资料,诗人因为赶考没考中而愁。

生C:诗人可能为觉得辜负了父母的希望而愁。]

师:想象一下,诗人临行前,母亲会为他做些什么?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母亲会为他收拾好行李。

生B:母亲会嘱咐他早日回来。

……

师:这让人想起孟郊的一首诗——

生:(会意,背《游子吟》)

……

片段二:

师:从《山行》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来看,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一样,也是悲秋。

师: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A:我是从“寒山”上看出来的。“寒山”是树木叶子落了,光秃秃的山,看了让人觉得哀愁。

生B:我从“石径斜”中看出“愁”来的。石径弯弯曲曲,路一定很难走,怎么会不愁呢?

师:你们讲得有点道理。不知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一路的红叶?这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啊?我们来欣赏一下。

(欣赏红叶图)

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说感受,诵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二月春花是怎样的,回忆一下以前课文中描写春花的句子。

生:(背《燕子》一文中的句子:“青的草,绿的叶,各种色彩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师:(背《春》一文的句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得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你觉得这二月春花怎么样?

生A:五彩缤纷。

生B:生机勃勃。

师:可是这霜叶却比“二月春花”更红、更美!那杜牧的心境跟张继一样吗?

生A:有点不一样。开始他是愁的,后来看到了这么美的枫叶,就不愁了。

生B:枫叶不经受寒霜就不会这么红,人不经历困难也不会成熟。杜牧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不再忧愁了。

……

片段三:

师:让我们来个异想天开,假如让杜牧遇到张继,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生A:张兄,你不要太在意了。人生难免会有挫折。其实,挫折有什么不好呢?它可以使你变得成熟。古话说得好:“失败乃成功之母。”你要坚信它,不要再伤心了,快从逆境中爬起来吧!乐观点,做一个生活的强者。记住,只有经历风风雨雨的打击,千锤百炼的磨练,人生才能放射出最耀眼的光芒。

生B:兄台,你落榜了,可未必是件坏事。俗话道,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多一份挫折就多一份稳重。人生道路如果没有坎坷,而一帆风顺的话,摘到的果子未必甜哦。让我们重新开始,快乐地面对每一天。落榜没事,我们还可以去考,不相信每一次都考不中。

生C:兄台,我俩相遇便是有缘。我也劝你一句:遇到伤心事不要悲观,要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失败,问题在哪里。做事不要太鲁莽,否则后果难预料;也不要太伤心,命运不相信眼泪。

……

【教学反思】

一直以来,教学古诗总是侧重于诗句的疏解,思想的分析,较少涉及诗歌意境的感悟,认为意境感悟对小学生而言是比较艰深的。因而,意境感受一度在诗歌教学中缺席。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诗歌意境教学渐渐被重视,而且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课例,如王自文的《古诗二首》、郑雪琴的《江雪》等。这一变化十分可喜,因为只有意境才能使诗歌发挥陶冶心灵的作用。

如何引导学生那颗幼小的心灵深入到那优美而又深邃的诗歌意境中去呢?我以为对话就是一道通向诗意的桥梁。如何展开对话?以上课例使我深受启发。

1、以互文构建广阔的“对话场”。

有人说,“诗不是锁在文句之内,而是进出历史、空间里的一种交谈”。这话指出,想要与诗交谈必须先得做到能够“进出历史、空间”。学生相应的知识、经验的储备成为他们能否与诗对话,走进诗歌意境的关键。现代解构主义互文读解理论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这些他文本有助于此文本的读解。因而,教师应该根据古诗文本,去唤起或开掘学生隐藏着的文字文本或经验文本,构建广阔的“对话场”,在交流碰撞、相互作用中加深诗意的理解。

以互文构建“对话场”,我认为可以运用以下策略:补充,如,课前秋词、秋诗的交流,“愁”字的分析,意在渲染一种气氛,与新授古诗构成一个“意境圈”,使诗意感受显得丰满;联系,如通过联系《燕子》一文中有关春色的句子以及《春》一文中有关春花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二月春花的美艳,从而体会到霜叶的绚丽,作者对它爱得深沉;整合,如将《山行》与《枫桥夜泊》这两首情感截然不同的诗歌整合在一起进行比较阅读,意境更加立体。

2、以想象催动心灵的对话。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主要元素,体悟诗意绝对不能回避意象。意象就是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色彩的形象,透过这些形象营造的情境进入诗人的心灵世界,就是由“象”而得“意”的过程,这一切必须借助想象。想象是学生与诗人、与文本对话的桥梁。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联系经验,寻言明象。语言背后形象的唤起,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催化。在读诗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加以扩展,想象连缀成画面,便能获得深刻的形象感染。如在品味愁思时,让学生对景物进行扩展,然后切己体察,从而感悟诗人的情感:有的从“江枫”生发,扩展为隐隐约约的江枫,像妖魔鬼怪似的江枫,从中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忧愁;有的从“霜满天”入手,扩展为寒冷的霜,弥漫江天的霜,想到诗人冷得发抖,想到诗人心冷,从中悟到诗人的愁。

(2)创设情境,连类万象。所谓情境实质上就是一个富有形象感,充满感情色彩的场景或氛围。在情境的催化下,想象被激活了,枯燥的文字转化成了丰富的形象,丰富的形象又生发出更为多彩的画面,使静态的阅读注入了动态的生成,使隐含的诗歌意境逐渐显现,逐渐展示出它的美丽与动人。如展示红叶图片,唤起了学生心中“红叶似火”,“红叶像天边的火烧云那样鲜艳,那样壮观”,“红叶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么娇艳”等等形象,充分领略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景致,体验到了诗人对秋天热烈的歌颂与深沉的爱恋之情。

苏教版八年级上《古诗四首》综合能力测试题 篇14

课前谈话:还记得王老师吗?给王老师打打招呼(学生有叫亲爱的王老师,尊敬的王老师等)

师:能不能叫王叔叔?

生:王叔叔(笑)

上课。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请同学们拿出课文,读读这两首诗,结合注释试着说说这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生读课文,教师板书两首古诗的诗题——《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师:谁来朗诵这两首古诗。(大屏幕同时呈现两首古诗)

一生读第一首,老师指导朗读“熏”;另一名同学读另一首。

师: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思考两首古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齐读古诗。

生:这两首诗的作者所处的朝代都在南宋。

师:你们对宋王朝有哪些了解?简单地说。

生:(介绍南宋的历史)南宋王朝并没有吸取北宋王朝的教训。

生:(介绍搜集的资料)

师:是的,那是个非常复杂的时代。(老师介绍历史背景)。

师:谁来说说第二首诗题目的意思?

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意思是……

生:……

师:对这首诗的大意你能说说吗?

生:(有点紧张)

师:别紧张,自己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说……

生:(用自己的话,基本讲清楚了)

师:沦陷区的百姓被称为——

生:遗民(老师板书)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以后,你觉得“遗民”应该怎样理解?是遗留在沦陷区的人民吗?

生:是遗弃的人民

师:诗句中的“胡尘”仅仅是灰尘吗?

(播放音乐,展示诗句引导学生想象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金兵一连串的马蹄声,践踏在人们的身上。

师:你看到哪些人倒在马蹄之下?

生:老人

生:妇女

生:孩子

师:他们流的是怎样的泪啊?

生:流泪

师:那滴滴的泪是什么泪?

生答。(痛苦,愤怒,绝望,期盼……)(师板书:清凉)

师:北方的壮丽山川陷落了——西湖边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异族的欺压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权贵们在歌与酒之间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复中原的部队,望眼欲穿——南宋的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早已将失地与那儿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云外。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读了这首诗,你现在有什么样的感想?

生:我的心里有同情,同时感觉宋朝政府真是腐败无能。(师板书:凄凉)

师:是啊,他们是如此的昏庸,而老百姓却是他们的盼啊,盼啊!读——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又一年是多少年?65年呐,……一年过去了,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65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他们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被抛弃了,被那些终日沉醉在湖光山色、莺歌燕舞中的游人们抛弃了。

课件出示《示儿》,教师引读,学生再读。

师:诗人到死都没有看到中原的统一,他的心情怎样?

生:我感到诗人非常失望。

师:内心的心凉之感是一种悲凉之感。(板书悲凉)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读林升写的《题临安邸》

生:山外青山楼外楼……

师:那令人心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呢?

生再读。

师:那让人悲凉的南宋王朝在干什么?

生再读。

师:对这首诗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吗?

生:为什么说杭州把比作汴州?

师:对于汴州,你们想了解吗?

生:想。

(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伴随音乐介绍汴州:汴梁曾经是北宋的都城,是当时历史上最发达、最繁荣的一个城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这幅全长5米多的《清明上河图》,就生动地再现了一个都城的繁华与富裕:风景如画、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人往、富足安宁……但是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从城门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从北宋的最后两个皇帝被俘成为阶下囚起就不复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萧条,人民流离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沦陷了,可是那些达官贵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过上了暖风袭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楼外楼的今天,仿佛就是汴州繁华似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萧条的今天,会不会变成杭州的明天?。)

师:“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无论在汴州还是杭州,那些权贵们不都是日日饮酒、朝朝作乐吗?汴州已经沦陷了,杭州的命运又会怎样呢?那些昏昏度日的当朝统治者断送了一个汴州,难道不会再断送一个杭州吗?

生:……

师:你怎么理解这个醉字?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花天酒地,一个个大腹便便的……

师:通过这个醉字,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

师:当你看到这些,听到这些,你有何感受?

生:我感觉总有一天……

师:请你朗读一下。

生朗诵。(掌声)

师:当这两首诗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你又有何感受?

生:我感受到宋朝政府腐败无能。

生:我感到了一种鲜明的对比。痛苦的日子一年又一年,杭州的权贵们吃喝玩乐,……我觉得他们太对不起为他们流干眼泪的百姓了。(掌声)

生:……

师:而西湖旁边的这些权贵们却还在花天酒地之中。读——

生读:

师范读,一生再读。

有没有注意第二个句子——“西湖歌舞几时休”是个什么句子?

生:问句。

师:谁问谁?

师:是作者在问南宋统治者。

师:如果你是作者,你怎么问他们?

生:(有些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请你指着那些统治者的鼻子,你怎么问他们?

生:(愤怒程度有所提高)——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现在,就请你指着这个昏庸的南宋皇帝,你怎么问?

生:(越来越愤怒地)——西湖歌舞几时休?

(台下掌声)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这个昏庸的皇帝!

生:——西湖歌舞几时休?

师:读了这两首诗,你有没有发现,诗人有一颗怎样的心?

生:忧国忧民之心。

师:面对终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面对沦陷区苦苦挣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对野心勃勃、对江南之地虎视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对这两首诗的作者,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生练笔。

请五名学生学生上台。

生:……你们对得住哪些老百姓吗?

生:……

(学生写得很精彩,感情也很投入)

师:强敌的入侵,面对沦陷的家园,面对人民的悲泣,一位位爱国志士站出来了,陆游就是其中一个;一个个民族英雄诞生了,岳飞就是南宋历史上一位最著名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迹连同他的千古绝唱《满江红》,一同流芳百世,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播放《满江红》)

师:让我们在激昂的音乐声中结束今天的这一课吧!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清凉凄凉悲凉)

南杭州北汴州

秀丽壮美

醉泪

权贵寻欢金兵横行

└ ┘

忧国忧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