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推荐8篇)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公开课
时间:2004年5月22日16:00地点:河北省邢台市邢钢俱乐部
执教:张国生
学生:邢台六中初二(1)(2)班
1
师(打开课件,显示课题页,背景音乐:古筝曲《禅院钟声》)
上课之前先讲个故事。拿破仑去下属的一个团视察,检阅时,团长把高大威武的士兵都排在前面,把老弱病残排在后边,以显示是威武之师。拿破仑检阅完了问:“团长先生,为什么我看到的都是高大威武的啊?”“报告元帅,我是卖苹果出身。”于是就产生了一种理论,叫“卖苹果理论”。同学们谁能告诉我,“卖苹果理论”是怎么回事?
生就是卖苹果时把好的、又大又红的摆在上面,又小又涩的藏在下面。
师把这一理论用于做人,该怎么办?
生扬长避短。
生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的优点、长处。
师我非常赞同你们的观点。那么缺点、短处呢?
生藏起来。
师藏得久了,缺点就——
生没有了。
师就只剩下优点和长处了。大家看,舞台下边那么多人,其中许多是语文教学专家,都是来买咱们的苹果的。(大笑)下面上课。
2
师你们见过我吗?
生没有。
师那么我作个自我介绍:(幻灯片)张国生,一个致力于“大语文教育”的人。(指会标)咱们这个会就叫“大语文与新课程研讨会”。什么叫“大语文教育”?上了这一课就知道了。先提一个问题:什么叫“学问”?
生就是知识……才华……本领……我听说肚子大的人有学问。(笑)
师有个词叫“满腹经纶”,但肚子里装的是啤酒不能叫有学问,得装“经纶”。
生学问就是勤学好问。
师我非常欣赏你这四个字:勤学好问。
生字典上说是各种系统知识。
师我非常赞赏你的学习方法——查字典,独立获取知识。字典,是我们的好老师,不见面的老师,有人说,是“装在口袋里的老师”。老师的意见,(投影)学问:(1)各种系统知识——新华词典如是说;(2)学会问。这是谁说的?
生老师说的。
师不,我是趸来的。说这话的是李政道博士。知道他是什么人物吗?
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师中国人的骄傲!就是这位先生(图片)。李政道博士认为,要想有学问,首先要学会问;不会问,就是没学问。我们今天这一课,就是要让你——学会问。
3
下面学习《荔枝图序》。(图片)见过荔枝没有?
生见过。
师见过荔枝树没有?
生没有。
师(图片)这是荔枝的果、肉、核;这是荔枝的“朵”——“朵”如葡萄;这是荔枝树——树形团团如帷盖;这是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幻灯片)这是苏东坡写荔枝的诗《惠州一绝》,请大家齐读一遍。
生(读)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师谁能告诉我,“啖”是什么意思?
生吃。
师“不辞”呢?
生不推辞。
师也就是“情愿”。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那可是他被贬的地方啊!
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幻灯片),请大家读一遍。
生(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师老师很高兴你们读成“一jì红尘妃子笑”。“骑”是什么意思?
生骑兵,锫淼娜恕?nbsp;
师对,一骑快马飞速跑上山来,山上行宫的层层大门一个接一个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事情报,结果是什么?
生送荔枝的。
师《荔枝图序》的作者是谁?
生白居易。
师字——
生乐天。
师号——
生香山居士。
师唐代著名诗人。这是白居易的画像(图片)。《荔枝图序》写于他做四川忠州刺史时。在这里老师告诉大家:《荔枝图序》文章虽短,只有128个字,却隐含难解迷团。
本课的学习方法是——师生换位法。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我觉得这方法特有趣,因为前一段看了一个小品,郭冬林演的,叫《父与子》。谁看过,举手。(许多同学举手)主要特点是什么?
生父子换位。
师讽刺了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生不关心孩子的学习……不重视家庭教育……不去开家长会……酗酒……
师总之,是讽刺一个不合格的父亲。
我采用“师生换位”,就是想示范一下该怎样做学生,特别是该怎样——“问”。今天咱们换位换得合格不合格,得看下面……
从现在开始,你就是“老师”了:大学生,小老师。请“老师”们开始“备课”(笑)。“备”什么?就是准备应付“学生”的提问。我这个大学生可是有点傻傻的,笨笨的,还有点刁刁的。(笑)我问的问题:1.字词;2.翻译;3.理解。准备三到五分钟。(巡视、指导)
(有学生问可不可以商量)不但可以商量,而且提倡商量,这会儿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
(有学生在看教辅资料)你真聪明!你会自己获取学问。
4
师(几分钟后)看来“老师”们准备得差不多了,下面“学生”先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也就是“有疑之疑”。“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鞠一躬,大家笑)请问这位“老师”,“帷盖”是什么东西?
生就是周围带有围帐的伞盖。
师用在什么地方?见过没有?
生我见过,用在车子上面,像伞一样。
师哦。“叶如桂,冬青”,叶子如桂树?如桂花?
生如桂树的叶子。
师你的语言真准确!“华如橘”,就是说它十分华丽,像桔子一样?
生不对,“华”是花,花像橘子树的花。
师“春荣”,春天很繁荣?
生不是,“荣”是开花。春天开花。
师哦,怨不得“荣”字下面是“木”,上面像开着花。“朵如葡萄”,就是说它的花朵像葡萄,对不对?
生不对,“朵”是指果实聚成的簇。
师“簇”是什么样?
生像葡萄那样一串一串的。
师“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缯”和“绡”是什么东西?
生……都是丝织品。
师哦,怨不得它们都带绞丝旁。“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luò”?生(齐)lào。
师这个字很容易读错。“大略如彼”。“彼”是什么意思?
生这样……那样……互相……
师究竟是什么?(说不准)这时候该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对,我最喜欢像你这样会主动学习的学生。看谁查得快。
生我查出来了:那,那里、那样。
师你查字典能力真强!查字典,一是要查得准,二是要查得快。“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的“之”指什么?
生就指上面那些。
师上面那些什么?
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师哦,“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这些好懂。“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南宾守”就是南宾的守卫,警备区司令?
生不是,“守”是太守,南宾郡太守。
师哦,“守”是太守。“命工吏图而书之”的“工吏”就是管找工作的官吏?
生不是,是画工。
师现在叫什么?
生画家。
师“图”是什么词?
生动词。
师“命工吏图而书之”,是谁“图”?谁“书”?
生工吏“图”,白居易“书”。
工吏“图”,工吏“书”。(有争执)
师究竟是谁“书”?我们先举手表决一下。(分别举手,主张“白居易书”的占多数)人数多并不一定是对的,你们必须说出根据。
生这篇《荔枝图序》作者是白居易,所以是白居易“书”。
师对了。你真聪明!那么“书之”的“之”指代的是——
生《荔枝图序》。
师“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盖“wèi”,还是盖“wéi”?
生“wèi”……“wéi”……(又有争议)
师还是得说明理由。
生这个“为”是“为了”,所以得读“wèi”。就像“为人民服务”。
师对,“因为”就是因什么,为什么,得读“wéi”。这个字很容易读错。我发现中央电视台的许多主持人也“因wéi”、“因wéi”的。你们发现过没有?
生发现过。
师再发现了,给他记下来:几月几号,几点,什么节目,哪个主持人,然后给他写封信纠正纠正。他还应当感谢你。(笑)
以上,我们把课文读懂了,下面,还得读顺、读熟。下列句子该怎样停顿?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过程略)答案(幻灯片):
1.荔枝/生巴、峡间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读)
师读得还不是很好,再来一遍,就熟了。
生(再读)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特别精美?
生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师跟老师的意见一样——我说错了,跟“学生”的意见一样。(笑)我们把这几个句子齐读一遍。
生(读)。
师如果我想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这几个句子背过,你能告诉我其中有什么诀窍?
生1.“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顺序是从外到内。
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一、二、三,色、香、味。
4.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意思。
5.我一边背一边想着它的样子和味道。
6.我觉得要先读熟,读不熟,是背不过的。
师对,好比还不会走,怎么能跑?……那么我们在两三分钟内把它背过,看谁背得快。
生(背,有两个一两分钟就背过了)
师请你背一遍。(生背)哎呀,你记忆力惊人啊!鼓励鼓励!(掌声)
我们齐背一遍。(齐背)
是男生背得好还是女生背得好?——又错了:是男“老师”背得好还是女“老师”背得好?(笑)
生男老师……女老师……
师究竟谁好,比一比就知道了。男“老师”先背。(背)好!又整齐又洪亮。下面女“老师”背。(背)不如男“老师”背得好,但也有特色:声音清脆动听。
师本课有哪些知识要点?请你帮我归纳归纳。这对应考可是很必要哟。(过程、答案略)老师的指导是(幻灯片):
1.字:生的,易错的
2.词:古今不同的
3.句:佳句,难译的句
4.写作方法:可仿效的
自主归纳,不*老师,互相合作,互通有无。
5
师以上是“学生”请教“老师”浅层次的问题——有疑之疑;下面是深层次的问题——无疑之疑。“无疑之疑”比“有疑之疑”具有更大的价值。有一回,一个人躺在苹果树下,一个苹果掉下来……
生(抢)是牛顿。
师那么你对我说说,他提出了什么“无疑之疑”?
生他想,为什么苹果往地上掉而不往天上掉呢?后来他经过研究解决了这个难题,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师还有一个人从壶盖的“啪啪”作响提出“无疑之疑”……
生(齐)瓦特。
师如果你也能发现这样的“无疑之疑”并解决它,你也会为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课,你有“无疑之疑”吗?
生没有。(面面相觑)
师我可有。想不想听听?
生想。
师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生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师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
生有……没有……(有争执)
师说“有”或“没有”都没根据。怎么办?
生问。
师问谁?……(小声地)据我所知,下面听课的老师有从四川来的。谁问?
生我。老师们,请问四川有没有荔枝?(没有什么反映)
师我知道我们课题组的苏永奎老师是从四川来的。苏老师,请告诉我们,四川有没有荔枝?
苏四川没有荔枝,但重庆有没有我不知道。
师还有哪位老师能告诉我们重庆有没有荔枝?
金(金传富老师)我在重庆呆过8年,重庆肯定没有荔枝。
师谢谢你!可以肯定了:四川、重庆没有荔枝。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生古代有,现在没了。
师是。白居易有一首诗《种荔枝》,请大家读一遍(幻灯片):
生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师根据这首诗,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白居易还亲自种过。但为什么现在没了?
生气候变化了……环境变化了……被人类破坏了……我对地理特感兴趣,据我所知,长江上游砍伐树木很厉害,可能是把荔枝都砍了……
师都是猜测吧,有证据没有?
生没有。
师那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过河,总得解决过河的方法问题:是修桥呢,还是坐船?大家想想,有哪些方法?像刚才那样查字典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查什么?
生查书。
师还能查什么?
生查电脑——在互联网上查。
师你告诉我怎么查。
生打上。
师用“搜狐”搜索啊。好!你很有办法。电脑可是个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把它玩精了,你就拿到了一张“21世纪的通行证“。还有什么办法?
生请教老师、专家。
我认为最简单的办法是敲一下那个空格键,下面就有答案。(大笑)
师是,你真聪明!现在我就敲一下。(幻灯片)我归纳了这么几种办法:1.合理推理;2.查阅资料;3.请教老师、家长、专家;4.在“bbs”上求助……其中哪种方法最方便?
生“bbs”。
师可惜这里不能上网,没法用。但是,(悄悄地)下面坐着许多专家呀……可以去向他们请教啊。——请教要注意什么?
生礼貌。
师对,我刚才请教你,鞠了一躬……好,限三分钟时间,下去请教。
生(下台请教。有一个同学来到张老师旁边)张老师,我想请教你。
师现在我是“学生”啊?
生可是你比我年龄大,懂得多。
师觉得我阅历丰富是吧?哎呀,这……这样吧,我指给你一个思考的方向:你得从气候变化方面去考虑,荔枝是热带亚热带植物,温带能不能生长……
生哦,我知道了。
(同学们陆续回来了,互相交流情况,老师也询问交流……气氛活跃)
师现在听听竺可桢的研究结论。知道竺可桢是什么人物吗?
生著名气象学家。
师所以他的结论是最权威的。竺可桢认为:(幻灯片)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竺可桢的研究思路是——从古代典籍中寻觅科学研究的资料和线索。
他的研究让世界气象学界大为惊叹啊——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气象记录也只有100多年,怎能研究五千年气候变迁?可是竺可桢就取得了让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独辟蹊径啊!
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我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是一座科学研究的宝库,为许多领域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在:地震学、气象学、天文学、医药学、军事学、哲学、历史、文学……例如我国中医著作中有治疗癌症的方法;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世界最早的“ufo”的记载……
问题是:人人都能进这个“宝库”吗?生能。
师人人都能取其中“宝物”吗?
生不能。
师“取宝”必须有一个条件。什么条件?
生有聪明才智……勤奋……有学问……
师有学问太笼统,哪种学问?只懂数理化行不行?
生不行,得能看懂古代的史书。
师对了,要学好文言文,能看懂文言文。你学好了文言文,就掌握了一把打开这个宝库的钥匙。
生哇!(惊叹)
师那么,我预祝同学们在将来的研究中利用这个思路和这个宝库,取得辉煌成果。
6
师以上还只是老师问,此外,还要自己问,为此我们还要搞一个“主人论坛”,你有什么问题和见解,可以在这个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和文采。“主人”是谁?
生我们。
师这一课的内容如果哪个同学觉得没听懂,或没记住,回去后可以在你们教室的电脑上查到这一课课件,重看一遍。那个课件比你刚才看到的要详细和具体得多,更利于你自学。
好了,这一课就上到这里,下课。同学们再见。(掌声)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运用打比方来介绍荔枝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杨贵妃喂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到长安来,苏东坡也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从古至今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出示荔枝图片)
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但荔枝不易保鲜,在唐朝时期,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帷 枇杷 绡 瓤 醴酪
2. 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字音和停顿。
3. 跟读课文,熟悉文章朗读方式。
4.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程度。
三、结合预习,理解内容
译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上,借助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二、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投影展示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根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体会清晰的条理,学习说明的方法。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2.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运用了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4.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
(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总结写作特点:
1. 巧用比喻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 层次分明作者开篇以“荔枝”二了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 详略得当 作者坚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绍较为说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及作画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四、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树形(帷盖)叶 桂
华(花)橘
实 丹
朵 葡萄
核 枇杷
壳 红缯
膜 紫绡
肉 冰雪
浆液 醴酪
课后反思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
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 ——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荔枝图序》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目标: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花之君子”,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观察并描写植物的顺序及方法,学会抓住事物 的生活习性、形态用途特征,尝试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二)本课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并学习《芙蕖》与《荔枝图序》两篇古代说明文中有关文章的直观可感性、层 ;次井然的写法(重点之一)
2、品评积累古代精美文章,完成背诵(重点之二);
3、理解说明性文章的“知趣”特点,了解其运用比喻、拟人、类别、数字等各种说明武器的情 。况;引导学生对家乡土特产(植物)进行尝试性写作训练(拓展目标)
二、说教法
教程: 《荔枝图序》通过分类、定义、比喻、互文等手法,工笔细描,将荔枝介绍得栩栩如生,层
一) 次井然,色彩丰富,直观可感,非常适合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点当堂完成“背诵”—这一主 要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二)导入: ,讲明山野水果—荔枝因
1、首先使用杜甫《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皇家标记、贵族身份而声名鹊起、备受世人青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
2、用一代文豪苏轼绍圣二年在惠州第一次吃了荔枝,终生念念不忘: “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极言喜枝为先驱…”极尽赞美, 、 欢,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荔枝和文章产生神往之情;
3、荔枝以其可目、可口而魅力无限。那么,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又当如何呢?(显示课题, 简介作者)
三)导读:
1、放课件范读全文,学生正音断句(开启字幕、朗读全文); )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大意,思考问题(开启字幕“思考①②”;
3、师生探讨(说明内容,说明顺序)
4、师生研读(解释全文): ; 团团:圆圆;帷盖:围幔和车盖;青:绿;华:通“花” 荣:生长,开花;实:果实;朵:一朵,一挂,一串; 彼:那,那些;尽:全,都;去:离开,消失; 图:画画;书之:题写序文
5、学生尝试背诵(课件播放)
1)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图文联系;
2)学生看图自由背诵;
3)师生共同齐声背诵;
6、结构分析(课件演示):学生快速整理笔记,依据结构提纲尝试背诵;
7、写作启迪(课件演示):略讲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准确、科学)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条 理);
8、课外练笔:强调科学性、条理性、生动性;
9、探究学习(可以省略):吹毛求疵—荔枝产地
三、说学生
学情: 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八年级比较差的 2 班作为组内训练课的教学班级。原因有三:
1、二班是差班, 选择二班可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文章直观可感,描写生动形象,便于当堂背诵;而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3、二班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通过一班的教学可以调整 改进教学环节。 实践证明:我的选择和策略是正确的。二班同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发,93%的同学当 “哀兵必胜”的兵法还得深入钻研运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中堂完成了背诵。看来, 差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一大遗憾是“探究学习”环节很被动,平时对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文言文阅读作为高考语文测试重点、难点部分,因其内容陌生、题型固定、设题灵活,对于考生来说具有很大的难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言文《荔枝图序》阅读答案,旨在让同学们更好的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荔枝图序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②;实如丹,夏熟;朵③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④;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 :①华:花。 ②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③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④缯(z ng):泛指丝织品。
导读:这是一篇说明文,短短不到一百三十个字,不仅写出荔枝的出处、外形、味道,而且还写出了摘下后短期内的变化情况。读此文,可以进一步理解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进一步理解杨贵妃何以爱吃荔枝,每日令人快马加鞭运来满足她的欲望了。
精练
一、解释加点的词
1.荔枝生巴峡间( ) 2.树形团团如帷盖( )3.春荣;实如丹( ) 4.壳如红缯( )5.浆液甘酸如醴酪( ) 6.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 )
二、翻译
1.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这是一篇题画的文章,属说明文。主要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它写了荔枝的___、___、___,又写了摘下后短期内的___情况。在当时,的确是一般远离产区的人所不了解的。
四、作者白居易,____大诗人,字____,号____,著有《白氏长庆集》。
文言文《荔枝图序》阅读答案,仅供参考:
一、1.四川湖北一带
2.车上的帷幕和篷盖
3.丹砂一般地红
4.泛指丝织品
5.酒浆
6.那样 它的实际情况
二、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三、打比方 列数字 出处 外形 味道 变化
四、唐朝 乐天 香山居士
文言文《荔枝图序》译文,仅供参考:
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青色;花像橘,春天开花;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织品;膜如紫色的薄丝;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如醴酪。大致像那样,它的实际情况超过它。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这篇“文言文《荔枝图序》阅读答案”是由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4
望江县古炉中学 吴学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积累词语。
帷(wéi)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枇杷(pí)( pá) 醴酪(lǐ)(lào)
②搜集有关白居易的材料,包括其诗歌中的名句。
③学习文章中精美的语言描写。
2、能力目标
①学习说明静物的写作方法
②培养独立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③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按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2、准确理解一些文言词语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播放杨朔的散文《荔枝蜜》片断,导入课文。
二、作者、作品简介
多媒体投影有关文字材料及图像。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听清字音,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投影仪显示)
2、默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投影仪显示)【以上学法指导意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课堂效率】
四、探究学习,研讨内容
1、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荔枝?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第二段: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找出文中相应的句子)
以上问题用投影打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问题分析依次用投影打出。
五、师生互动
看图片,品语言,用文中最恰当的句子来概括图片内容。用投影打出图片。
① 树形团团如帷盖
② 朵如葡萄
③ 实如丹,壳如红缯
④核如枇杷
⑤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
⑥浆液甘酸如醴酪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荔枝图序》,这篇文章说明了荔枝的知识,着重描述了荔枝的形态,用了很多比喻,说明语言简洁而又形象生动,使人如睹其物。
七、作业
1、明代徐渤《咏荔枝膜》诗中写道: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你能说说这两句诗是写什么场景的吗?
2、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300。
[1]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5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张国生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128个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拟这样安排:
一,制造气氛,培养兴趣。北方学生多未吃过荔枝,更没见过荔枝树。于是编一个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接着提供荔枝的图片:荔枝,荔枝的果、肉、核、膜,荔枝的“朵”,荔枝树。
作者几乎不用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但提供几幅图片:白居易塑像,白居易画像。
二,用“师生倒置法”预习所谓“师生倒置”,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
先启发: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权——别的权没有,有作业权。你能摊上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今天就请每个同学来当一当老师,看谁当得好。当得好的,这一课的作业就免做了。(说明:我经常用“作业免检”奖励表现好的学生)
当老师首先要备课……下面请你“备课”(预习)。
三,用“师生倒置法”学习研讨课“备”的差不多时,以“学生”的身份请教“老师”:
xx老师,请问句该怎样读?
xx老师,请您为我翻译。xx老师,请您为我解答一下问题。
大致是下列问题:
(1)字词方面:荔枝、帷盖、华、荣、丹、朵、枇杷、缯、绡、醴酪、如彼、守、图、盖。
(2)句子方面:
树形团团如帷盖。
华如橘,春荣。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内容方面:
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
这几个句子是比喻句吗:叶如桂,华如橘,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本文介绍了荔枝哪些情况?运用了什么顺序?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起什么作用?
哪几句说明荔枝不易保鲜?等等。
四,扩展、激疑、探究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答案: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
据你所知,荔枝产于何处?答案:两广福建(岭南、热带)。
现在的“巴、峡”产荔枝吗?答案:不产。
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他是不是搞错了?借此引同学们争论。争论时,提醒大家:提出一种观点,必须言之有据,不能主观臆断。
为激发争论,造成愤悱状态,教师可以故意提供“搞错了”的根据:唐代,荔枝在北方是皇帝和贵妃才能享用的极罕见的珍贵果品,白居易可能根本就没吃过荔枝,甚至没见过。
提供“没搞错”的根据——白居易在四川任忠州太守时的诗《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进一步激疑:根据《荔枝图序》和《种荔枝》,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但为什么现在没了?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
告诉学生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合理推理(必须再找资料求证),(2)查阅资料,(3)请教家长、老师,(4)在BBS上求助……
鼓励争论。
五,揭示答案,介绍一种科研思路第二天或过几天提供答案: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证实,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也就没有荔枝了。他持此论,主要根据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还有《种荔枝》《荔枝叹》等诗。此外,他还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到大量的关于当时气候的资料,来证明这一论断。采用这种方法,竺可桢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曾引起震动。为什么?因为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这怎能研究几千年的气候变迁?可是,中国的古代典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其中有大量的关于气候的或直接或间接资料,竺可桢独辟蹊径,利用这些资料开辟了外国气象学界连想都想不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古代典籍也为其他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记录,特别是在地震、日食、月食、彗星、中医药,甚至是UFO方面(《梦溪笔谈》中就有UFO的记载)。将来同学们搞研究,也不妨利用这一方法和思路。当然,必须学好文言文。
[1]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文条理清晰地说明事物
体会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有条理地说明事物。
教学设想:
本课时教案设计力求探索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如何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发展学生的个性开启学生的思维。本堂课带给大家两个观念,一是方法点拨比知识教育更重要,二是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大家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开启学生思维。
教学过程:
一、创设课堂教学环境:
由杜牧《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激趣导入。荔枝是这样鲜美,很遗憾,今天我们不能品尝,可我们可以通过白居易为我们留下的《荔枝图序》来感受这人间美味。
二、出示板书:
三、荔枝外壳有瘤状突起,果肉色白多汁,味甜美。(摘自《学生辞海》)
四、板书课题:《荔枝图序》白居易
看见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导学生研究:
(1)序;
(2)白居易;
(3)教师讲述:顾况与白居易的故事。
(4)老师为什么知道得这么多呢?其实并不是老师记忆力强,老师只不过善于查资料。
资料的来源:
利用身边的资料:课本、字典、课外书等;
向同学借资料;
查图书馆资料;
五、指导读课文: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的要求是:读通、读懂、读好。
六、学生读课文,抽学生点评。教师指导读课文的要求:咬准字音。
七、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1)结合课文下注释读,不懂的字问同学,还不懂的划下来师生共同讨论。
(2)弄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师生共同讨论: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赶快提出来,我们一起研究。
(4)大家都读懂了课文,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5)学生点评。
八、讨论为什么他给大家介绍得这样清楚呢?为什么他介绍得这样形象呢?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按顺序;讲方法.
九、设疑:大家反复读读,动动脑筋,有问题吗?
十、同学们都喜欢吃水果,你给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水果吧。
十一、总结:今天大家品尝了鲜美的荔枝,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学会了怎样读书,还懂得向别人介绍事物要按顺序:讲方法,别人才能很清楚,印象才会深刻。但愿这对你今后的学习和交往有所帮助。谢谢大家!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唐白居易)
资料来源:身边的、朋友的、图书馆的
读书步骤:读通、读懂、读好
一日
二日
三日
形叶花实朵核壳膜瓤汁
整体局部外内按顺序
打比方讲方法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7
课后反思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
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 ——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荔枝图序》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荔枝图序》课堂教学实录 篇8
《荔枝图序》是一篇说明文,是作者为画工所绘的荔枝图序写的一篇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及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运用打比方来介绍荔枝特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按照一定顺序说明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杜牧《过华清宫》中的诗句,杨贵妃喂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到长安来,苏东坡也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从古至今就是人们所喜爱的一种水果。
(出示荔枝图片)
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但荔枝不易保鲜,在唐朝时期,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20xx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帷 枇杷 绡 瓤 醴酪
2. 范读课文,同学们注意字音和停顿。
3. 跟读课文,熟悉文章朗读方式。
4. 自由朗读,指名读,齐读,达到熟练程度。
三、结合预习,理解内容
译文:荔枝生于四川湖北一带,树的形状团团像车上的帷幕和篷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青色的;花像菊花,春天开放;果实像丹砂一般地红,夏天成熟;众多果实聚在一起像葡萄;核像枇杷核;壳如红色丝绸;膜如紫色的绸缎;瓤肉莹白像冰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大致就是那样,它的实际情况比它还要详细。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变颜色,两天香变了,三天味变了,四五天外,色香味全部离去了。
公元820xx年的夏天,南宾(四川省忠县)太守白乐天让工吏作画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那是给那些不了解荔枝以及了解荔枝的样子、味道但不知道摘下后过了一天、两天、三天后的变化的人看的。
指导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借助工具上,借助相关资料。
第二课时
一、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的是什么。
二、思考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投影展示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根据说明的顺序是怎样的?(体会清晰的条理,学习说明的方法。明确:由外到内,如在介绍果实的具体情况时,先说朵,再依次说到壳、膜、瓤肉、浆液等;从整体到局部,如开头从树的形状依次说到树的叶、花、果实等
2. 本文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明确: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突出重点,且可以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3.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举例说说。
(明确:作比较,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运用了打比方,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4.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
(唐代交通不发达,很多人只听说过而没有见过或品尝过荔枝,作者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十种物体设喻。用帷盖、桂、橘、丹、葡萄、枇杷、红缯、紫绡、冰雪、醴酪这十种可感知的美好的东西使人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每个比喻与荔枝本身的特点贴近,使人如见其形,如品其味。语言简洁,但极富表现力,给我们留有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总结写作特点:
1. 巧用比喻作者用人们较为熟知的事物来打比方,使读者能对荔枝获得具体而形象的感受。比喻贴切形象,对比鲜明生动,使人如睹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可触可感。
2. 层次分明作者开篇以“荔枝”二了总领点题,统领全文。紧扣“荔枝”二字,从其形、色、香、味诸方面由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层次分明,详略得当地介绍说明了荔枝的特点。
3. 详略得当 作者坚荔枝的形、色、香、味介绍较为说尽,而对其产地,其色、香、味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发生变化的特点,作画的时间及作画者,还有作序的目的等介绍则一笔带过,显得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四、拓展训练
1. 全班齐读课文打比方的句子,并展现其它常见水果,利用课文句式“叶如桂,冬青……浆液甘酸如醴酪”写一种水果,尽量形象逼真。
2.交流作品。
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树形(帷盖)叶 桂
华(花)橘
实 丹
朵 葡萄
核 枇杷
壳 红缯
膜 紫绡
肉 冰雪
浆液 醴酪
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教学反思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1、了解“序”,认识荔枝。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
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 ——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荔枝图序》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小学五年级语文《荔枝图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目标: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花之君子”,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观察并描写植物的顺序及方法,学会抓住事物 的生活习性、形态用途特征,尝试托物言志的写法(难点);
二)本课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并学习《芙蕖》与《荔枝图序》两篇古代说明文中有关文章的直观可感性、层 ;次井然的写法(重点之一)
2、品评积累古代精美文章,完成背诵(重点之二);
3、理解说明性文章的“知趣”特点,了解其运用比喻、拟人、类别、数字等各种说明武器的情 。况;引导学生对家乡土特产(植物)进行尝试性写作训练(拓展目标)
二、说教法
教程: 《荔枝图序》通过分类、定义、比喻、互文等手法,工笔细描,将荔枝介绍得栩栩如生,层
一) 次井然,色彩丰富,直观可感,非常适合于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的优点当堂完成“背诵”—这一主 要的教学目标和重点。
二)导入: ,讲明山野水果—荔枝因
1、首先使用杜甫《过华清宫》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其皇家标记、贵族身份而声名鹊起、备受世人青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
2、用一代文豪苏轼绍圣二年在惠州第一次吃了荔枝,终生念念不忘: “愿同荔枝社,长作鸡黍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极言喜枝为先驱…”极尽赞美, 、 欢,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荔枝和文章产生神往之情;
3、荔枝以其可目、可口而魅力无限。那么,在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又当如何呢?(显示课题, 简介作者)
三)导读:
1、放课件范读全文,学生正音断句(开启字幕、朗读全文); )
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了解大意,思考问题(开启字幕“思考①②”;
3、师生探讨(说明内容,说明顺序)
4、师生研读(解释全文): ; 团团:圆圆;帷盖:围幔和车盖;青:绿;华:通“花” 荣:生长,开花;实:果实;朵:一朵,一挂,一串; 彼:那,那些;尽:全,都;去:离开,消失; 图:画画;书之:题写序文
5、学生尝试背诵(课件播放)
1)教师引导,学生建立图文联系;
2)学生看图自由背诵;
3)师生共同齐声背诵;
6、结构分析(课件演示):学生快速整理笔记,依据结构提纲尝试背诵;
7、写作启迪(课件演示):略讲说明文语言的一般特点(准确、科学)和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条 理);
8、课外练笔:强调科学性、条理性、生动性;
9、探究学习(可以省略):吹毛求疵—荔枝产地
三、说学生
学情: 我有意识地选择了八年级比较差的 2 班作为组内训练课的教学班级。原因有三:
1、二班是差班, 选择二班可以激发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文章直观可感,描写生动形象,便于当堂背诵;而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3、二班是第二课时的教学,通过一班的教学可以调整 改进教学环节。 实践证明:我的选择和策略是正确的。二班同学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发,93%的同学当 “哀兵必胜”的兵法还得深入钻研运用,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提升中堂完成了背诵。看来, 差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是一个重大的课题。一大遗憾是“探究学习”环节很被动,平时对学生的思维拓展训练还有待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