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推荐17篇)

2023-04-09 21:03:02教案设计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推荐1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

赤壁之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率领、相持、计策、失信、眺望、波浪滔天、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5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学习本课内容,培养学生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学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直奔重点,创设情境,用作战图和人物画像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有顺序地介绍本文,并根据疑点让学生展开辩论以完成本课教学。

(二)学生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技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三)疑点

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

(四)解决办法

教师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学生自述故事的过程提出疑点,通过讨论来解决难点。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编顺口溜等方式理清“火攻”这一位的顺序。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使学生畅所欲言,阐明观点,求得最佳理解效果。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鼓励学生参与板书

同学们,最近班上哪些同学写字有进步?

请一名代表,把课题写在黑板上。

(板书:17赤壁之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围绕课题的“战”字想一想,课文会写一些什么内容?

(学生可能提出:交战双方是谁?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为什么交战?交战结果怎样?等)

2.激励学生积极读书。

教师导语: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怎么读呢?自由选择,当读到你愿意读的段落时,可站起来读。(读后,了解读的情况并表扬多读的同学。)

(三)了解“认识起点”,据实施教

1.直接了解,开门见山。

教师设问:学这篇课文前,有谁了解“赤壁之战”?你是通过什么知道的?

2.设计情境,展现已知。

教师出示作战图和人物画像。

启发学生:谁能利用老师提供的作战图和人物画像,把“赤壁之战”向同学们作个简要介绍?

(学生可以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介绍;也可按时间、地点、人物、力量对比、经过、结果的方式介绍。)

(四)再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回答。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激励学生深究,深入剖析

1.利用兴趣,直入重点。

教师询问:读课文的时候,你们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根据以往对学生的了解,一般学生对“火攻”一仗的过程有兴趣。引导学生在书中找到这一部分,明确阅读范围。)

2.分组活动,自学探究。

教师启发:“火攻”这一仗是分好几步来实施的。请大家好好阅读这部分,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招?并说出原因。

3.全班交流,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时,将说精彩点和读精彩段相结合,使理解与朗读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4.练习概括,自由创作。

(l)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知道了火攻的每一步都是很精彩的,缺了哪一步都不行,这么好的计策,愿意记住吗?怎么做才容易记呢?(学生可以编顺口溜、编诗歌、概括为词语、编写成短句等。)

(2)让提出办法的学生领头,自由组成创作编写小组进行活动。

(3)交流汇报,互相启发。

(学生口头交流后,教师让学生把自己的创作成果写在黑板上。)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升华认识,深化思想

1.教师启发:周瑜以3万人打败曹操80万人,这叫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以少胜多)

2.提出问题,引发辩论。

教师:你们认为曹操该不该输?为什么?请大家展开辩论。

辩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讨论曹操一方为什么不该输,却输了?周瑜一方不可能赢,却赢了?

(四)积累词语,欣赏佳句

1.积累词语。

这篇课文生动地描述了一次伟大的战役,其中运用了不少成语,咱们办一个“成语栏”好不好?同桌合作,找一找,写一写,看谁写得多。

启发学生:除了课文中现有的成语,也可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的意思概括出成语。(得意忘形、以卵击石、知己知彼、敌众我寡、敌强我弱、以少胜多、以弱胜强、骄兵必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等。)

2.欣赏佳句。

让学生读一个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说说欣赏的内容和原因。

(五)总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受到什么启发?(一失足而成千古恨;胜败就在转眼间,遇事要多动脑,多思考,多分析。)

赤壁之战围绕着周曹双方胜败的原因这一中心,环环相扣,一步步将这场战争的全过程生动地描绘下来,以后我们在阅读和写作中也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这样文章才会条理清楚。

(六)布置作业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1.复述《赤壁之战》给爸爸、妈妈听。

2.课后观看《三国演义》影视片或读《三国演义》的其他故事,并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

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

17 赤壁之战

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

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

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

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

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

①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

②注意字形

眺:右边笔顺 丿 兆

缆:右上部的笔顺

③词语

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

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定睛:集中视线。

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

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

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

事情的起因。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

事情经过。

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

事情结果。

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

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

板书:曹操 80万

周瑜 3万

3、导语

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

(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

(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

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

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

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

(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

1、回忆释疑的方法:

(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

(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

(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

(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

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

3、自学反馈。

(四)课件演示

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

(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

原因1:

(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

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

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

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

(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

原因2: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

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

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

原因3:

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

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

(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

(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

原因4:

(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

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

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

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

(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

(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

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

三、总结

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3

之二

执教:马桥镇中心小学 蒋亚明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4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2、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常用文言词和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

2、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要求学生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纪传体通史,分为本纪、世家、列传、书、表)。

读“自读提示”,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说明:在谈到本文的选材和布局时将对此作比较详细的介绍。)

二、介绍时代背景。

东汉末年,朝政紊乱,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人民痛苦加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争夺地盘,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检查预习作业。

1.先查第二题,由学生叙述,教师可根据下表作适当补充。

以下均2XX年事,只标出月份。

七月曹操南下。

八月刘表卒,刘琮屯襄阳,刘备屯樊城。

九月曹军抵新野、襄阳,刘琮降曹。刘备南走,与鲁肃会于当阳,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曹军大败刘备于当阳长坂。

十至十一月曹军自江陵东下。孙刘联盟形成。周瑜从柴桑出军,与操遇于赤壁。黄盖火攻成功,操败走,经华容道至江陵,引军北还。

2.检查预习第一题:划分第一部分层次。

第一层(1、2段):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鲁肃、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第1段);

②诸葛亮使吴,劝说孙权联刘抗曹(第2段)。

第二层(3、4、5段):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主张,决心抗曹,计划出兵。

①东吴内部“和”“战”两派意见分歧,鲁肃再次说服孙权,坚定抗曹决心(第3段);

②孙权召回周瑜,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促使孙权决策抗曹(第4段);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第5段)。

教师根据上述各段大意及学生回答作一口头小结即可,不必将段意抄在黑板上。

四、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五、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1、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六、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七、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七、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确:①选兵三万,令周瑜、鲁肃、程普为前锋;②孙权亲自带兵续发,作后盾。

三、小结第2-5段。

这五段为第一部分,写孙、刘联盟形成的经过——战前决策。是作者详写部分。“赤壁之战”完成准备阶段,胜负大局,已可预见。

四、讲读第二部分(6-7段)

1、第6段只用七个字概述孙、刘联军向西挺进的过程。

明确:一个“进”字省却了无限文字。因本文重点在于写战前准备(孙刘联盟的形成过程),故进军过程写得十分简略)。

2、指名学生解释重点词语与疑难句子

①可烧而走也。

可以用火攻(的办法)来把他们赶跑呀。“烧”,指用火烧的办法攻击。“走”,使动用法,使……逃跑。“走”后面省略一个“之”字。

②盖以十舰最著前。

黄盖把十只船排在最前头。“著”,居于。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被烧死或被淹死的人马很多。

“人马烧溺死者”即“烧溺死之人马”,定语后置。“烧溺”,或烧或溺,是选择关系。

④操行军多华容道步走。

曹操率领军队从陆路上逃跑。

3、赤壁之战是弱军战胜强军的典范战例。处于优势的曹军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全文作答)

明确:曹军失败的原因是:①劳师远征,士卒疲敝;②北方之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③降卒心怀狐疑,内部不稳;④北方未平,北方不宁;⑤战线过长,粮草不济;⑥军纪不整,骄傲轻敌。第6条是最根本的原因。

孙刘联军胜利的原因是:①能客观分析敌我形势;②团结一致,共同对敌;③部署有方,准备充分;④能抓住有利战机,正确采用战略战术。其中②是最根本的一条。

五、写作特点:

(一)结构——安排井然有序,思路——展示明朗清晰

《赤壁之战》这一长文,所写事件纷繁,人物众多。细细阅读,掩卷沉思,则其结构形式、思路线索,全 部呈现在眼底,了然于心头。

就大事而言,写了这么三件:先是写了孙权、刘备联合,继而写了孙权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最后写了 赤壁会战。每一大的事件中又有诸多小事件,如在第一件大事里写了谋臣鲁肃和诸葛亮为建立孙刘联盟而进行 的外交活动;在第二件大事里写了文臣武将为使孙权确立联刘抗曹方略所进行的公开与隐蔽的较量,其中着重 写了儒将周瑜的所作所为;在第三件大事里写了战略相持——南北对峙、战略反攻——火烧赤壁、乘胜追击— —水陆并进等。

就人物活动而言,主要写了“七说”(“说”音shuì,劝意)。其中,在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孙刘联盟 事上写了“三说”:开头写了鲁肃说吴主孙权,原因是“恐为操所先”,以求得孙权能准允自己去了解形势并 为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奔走;接着写鲁肃说蜀主刘备,以使他能主动同孙权联合抗曹;三写诸葛亮受命出使吴地 ,说孙权联刘抗曹。在促使孙权定下抗曹决心并早作决断之事上,写了“四说”:先是写长史张昭说孙权,企 图让孙权放弃联刘抗曹打算,认为对曹“不如迎之”;紧接着写鲁肃趁“权起更衣”之机,“追于宇下”,“ 扩开大计”,提醒孙权不要被主降派言论所惑,使其联刘抗曹决心不致动摇;最后“两说”是写周瑜日夜连说 孙权,力排“众人之议”,揭穿曹操诈言,从而使得说服孙权重任得以最后完成,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赤壁之战》无论是叙写发生的事件,还是记述人物的活动,都有如链条衔接,一环紧扣一环,且又一气 呵成;又都有如影视上的特写镜头,一幕紧接一幕地显示在阅读者的面前,烙印于欣赏人的脑际。文章以事件 为经,以人物活动为纬来构建框架,并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位置变化来安排,以逻辑顺序来布局。在一系列事 件的发展进程中,或交替、或连续融入人物的活动。一个又一个互相承接的事件,一次又一次彼此相连的人物 活动,除有不可挪动的外在时空关系外,还有其紧密联系的内在因果关系。而这些因果关系正好体现出令人信 服的逻辑力量。若不得到孙权的认可与赞同,岂有后来一系列戏剧性事件的发生?若无鲁肃说服刘备,哪有诸 葛亮前往吴地说服孙权之举?没有鲁肃、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说服孙权,何来孙刘联盟的建立?若无肃、亮、瑜 对孙权的说服,又哪有孙权抗曹的决断?没有孙权的最后决断,何来赤壁之战这一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 战例?那又怎么会出现后来三国鼎立的局面呢?从纵横全方位观之,司马光在《赤壁之战》一文中走笔的轨迹 图象,正好比一“甲”字形貌。此字上半部的“田”,犹如孙刘双方为了共同利益,经过主观努力而暂为一体 的态势;其下“┃”,形似锋利无比的宝剑,势不可挡地直插曹军大本营。我们说这一“甲”字,恰好是《赤 壁之战》的结构内涵和作者思路绝妙无比的图解。

(二)对话——各求理正、据足,言辞——尽透情态、性格

文章开篇写的是鲁肃得知形势有变而向孙权提出应变之计。他切盼得到孙权的准允,马上搞一次必要而有 决定性意义的外交活动。可鲁肃不盲目出言,而是抓住孙权急欲扩大“帝王之资”及其“定天下”和保一方平 安的心理状态说话,其应变之计与要求,边说理边摆出。最后还以“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句结束谈话。这 末一句强调了形势的严峻,反映出鲁肃心情的焦虑急迫,同时也激发了孙权,使其不能轻视怠慢。结果真的如 此,“权即遣肃行”,鲁肃终于如愿以偿。整个一席话说得孙权口服心服,言听计从,充分显示出鲁肃的政治 才能。

接下写的是鲁肃与刘备的一段对话。鲁肃本想与刘备会谈取得最佳效果——“自结于东,以共济事业”, 然而老成持重的鲁肃含而不露,摸清对方意欲如何,再作计较。当得知刘备所想之后,便立即陈述东吴优势, 点出吴巨“岂足托乎”根由。一优一劣,对比鲜明,作何选择,不言而喻。文章用“备甚悦”三字表明刘备透 彻理解鲁肃话意。若鲁肃不这样与刘备会谈,那效果当作别论了。鲁肃主动创造和谐氛围,平等地与刘备商讨 ,体现了鲁肃友善和坦诚性格,同时也反映出他过人的外交智慧。

这之后写的是诸葛亮与孙权的会谈。刘备“新败”,“遁逃至此”,诸葛亮完全明白自己处在什么地位。 为了这次“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的外交活动的成功,他必须不卑不亢,始终占据主动。于是他先发制人,与权 相见后,就总论天下局势,客观分析孙、刘、曹三方面情况,紧接着连续两次反激孙权,使得孙权从根本上断 绝与曹操的关系,这就取得了会谈的初步胜利。但联刘问题还未解决,于是诸葛亮趁回答孙权提问之机,将刘 、曹对比,说明刘备军力仍很雄厚,而曹操存在着兵力(“远来疲散”)、战术(“不习水战”)、军心(“ 非心腹也”)等致命的三大弱点,不仅保住了刘备的尊严,更重要的是彻底消除了孙权在联合问题上的疑虑。 接着推测建立孙刘联盟必然产生一个接一个的美好前景,从而使孙权在主动断曹后又树立了主动联刘的思想, 取得了会谈的彻底胜利。诸葛亮用心良苦,他的话语重理性分析,重事实证实。孙权能发“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的誓愿,最后又有“大悦”的反应,全是诸葛亮言辞所具强大的征 服力作用的结果。

曹操的话语是在“遗权书”中。虽然只有三十个字,却显其杀气腾腾,骄横狂妄,气焰嚣张。即使人物的 言辞很短,作者也不放过写理由写事实。在短短的两句里,写有一“理”(“奉辞伐罪”)“二事”(“刘琮 束手”与“今治水军八十万众”),将曹操的狡诈性格反映出来了。写张昭的言论,也是重视写理由写事实。 张昭先说明曹操的本性与为人,作为提出“拒之,事更不顺”的依据,为后面提出“不如迎之”垫底。接着, 指出孙权优势已失,而曹操优势明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政见。这样写理摆事,使张昭言论更具迷惑力 。这从孙权“独不言”的神情和“起更衣”的举止完全可以看出来。

听了张昭的讲话,孙权很不痛快,借故走出议事厅。鲁肃唯恐孙权改变主意,立即“追于宇下”,对孙权 讲了一段话。在情急之时讲话,他也是理据在前,结论随后。他直言“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点出了要害 ,作为“不足与图大事”的因由,使得孙权的心情稍稍安定。接下又向孙权对比分析“可迎操”与“不可”的 两种人绝然不同的前途,设身处地,推心置腹,进一步劝权“莫用众人之议”,达到坚定孙权抗曹决心的目的 。言辞恳切,充溢着对孙权无限忠贞之情。

最后写的是周瑜对孙权讲的两段话。白天(公开),周瑜讲的也是“不可迎”。不过,所谈与鲁肃不同。 周瑜是在分析了曹操在政治上的不利(“托名汉相,其实汉贼”)和分析了孙权在环境、威望、兵力、人才方 面的优势的基础上得出“不可迎”的结论。这之后,他又分析指出曹操“冒行”“数者用兵之患”,同时向孙 权作出破曹许诺。从而激励了孙权的雄心,使他毅然摈斥了迎降的主张。夜里(私下)“复见孙权”,针对曹 操“遗权书”中所言,分析曹操来犯的实际军力(“不过十五六万”)及其弱点(“疲病之卒”、“狐疑之众 ”),并再次担保破曹,从而消除了孙权在抗曹问题上最大的疑虑。《赤壁之战》中周瑜的话,点点在情合理 ,句句掷地有声。作者在我们面前展示出一个生龙活虎,雄姿英发、气势非凡而又有远见卓识的人物形象。

《赤壁之战》,以写对话取胜。作者用人物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把人物放到内外部矛盾斗争的焦点上来 刻画人物的语言。综观全部对话,可以看出作品中的人物在对方面前,极尽所能,为了各自目的利益,力求所 言理正据足。正因为这样,客观上他们的言辞尽透出自己的情态与性格。从文中的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看,司马 光也是匠心独具,设计精巧的。

六、课堂练习:

1、比较加点词的词性和词义。

当 谁以当曹操者(动词,抵挡)

当横行天下 (动词,应该)

孤当与孟德决之(副词,当即)

将 命猛将统兵数万 (名词,将领)

求救于孙将军 (名词,高级军官)

彼所将中国人 (动词,率领)

将顺江东下 (副词,将要)

治 共治曹操 (动词,对付)

刘表治水军 (动词,管理)

卒 疲病之卒 (名词,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 (动词,死亡)

五万兵难卒合 (形容词,同“猝”,匆猝)

次 引次并北 (动词,临时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 (名词,次序)

方 助画方略 (名词,次序)

地方千里 (名词,方圆)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副词,正在、将要)

方连船舰 (副词,正,或并)

乃 此乃天也 (判断动词,是)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竟,居然)

乃罢会 (副词,于是,就)

骑乃得过 (副词,才)

2、辨析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词性、作用或意义)

为 为孙权长史 (wéi 动词,是)

为操后患 (wéi 动词,成为)

动以朝廷为辞 (wéi 动词,做)

保为将军破之 (wèi 介词,替)

安能复为之下乎 (wéi 介词,在)

恐为操所先 (wéi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wèi 动词,通“谓”)

于 求救于孙将军 (介词,向)

见权于柴桑 (介词,在)

肃追于宇下 (介词,到)

受制于人 (表被动,被)

七、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6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7

借用鲁迅先生的话,作为我本次说课的开始。——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得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同样,课是人上出来得,上的人多了,也便成了焦点。教书5年,听过将近10位老师上这一节,其中的感受林林总总、各有千秋。归结为一句话:上好一堂课,难!上好一堂好课,更难。

一、教材分析

《赤壁之战》,这是一则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同时,本文又是第七单元的首篇课文,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学会简要的复述课文。而要学会复述课文,必须建立在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取其精华,去其无用。因此,在考虑如何设计教学时,必须围绕——(熟悉课文,理清脉络,为复述课文打下基础)这一训练重点展开。

此外,《赤壁之战》一文虽叙事较长,但内容丰富,条理清楚,道理深刻。事情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和接受思想教育的好教材。

二、 本节课设计意图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主要采用“开放式、主体式”教学法,让学生熟悉课文,了解内容,提出问题,争论问题,而教师通过问题,适时点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以创为本。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教学指导思想。

1、 演好“重头戏”

这一课时教学主要围绕“说英雄、论英雄、谈英雄、评英雄、成英雄”展开,是本节教学的重头戏。

(1)、课的开始,以一道普通的数学判断题打开本节课的话茬。以少胜多,点出了这场战争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事实也证明这一点是有效的。

(2)语文教学的生活化。这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一个新动向。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是一部排得非常出色的影片。借用此剧的主题曲,一方面让学生领略三国时期刀光剑影,群雄纷争的壮阔场面。另一方面,引出本文的重点——争论谁是英雄。(在此要说明一下:英雄是一个范围很广的定义。)是周瑜,是黄盖,是曹操。并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结合课文的分析,据事论事。从本文内容所反映出的,称的上英雄的应当是周瑜、黄盖。

(3)对于一篇较长的课文来说,如果没有一条主线,任由学生讨论,所形成的结果往往是散沙一盘,没有主次。因此,切中要害,适时提问。就成为其中的关键之处。围绕着以展开的争论英雄,提出的两个问题。1、黄盖向周瑜说的计策——用火攻,你认为好不好?2、黄盖假投降,曹操为什么不怀疑?让学生积极的从课文中寻找答案,从而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4)分段的指导。当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了较深的认识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引导学生整理课文,进行分段。本节课的分段正是基于此。

(5)朗读的指导。正确的朗读指导,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赤壁之站的关键之处,在于黄盖的两大计谋:一是火攻,二是诈降。特别是这封诈降信,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因此:周瑜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哪有不失败的!(应当是带着藐视的、贬低的语气读。这样才能使曹操深信黄盖的投降是真的。)

(6)重视课外知识的延伸。成英雄成为本课的高潮。本人在备课时,曾经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发现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古诗中,有很多都可以在我们课堂上得以运用。如:《春晓》可运用于第七册的18课《小镇的早晨》,《寻隐者不遇》可应用于11册《三顾茅庐》等。包括本人所引用的《清明》,以作诗的形式,让学生总结课文。这也是比较新鲜的教学设计。(三国时期乱纷纷,曹操率军欲灭吴。黄盖献计用火攻,以少胜多定大局。)

(7)重视对学生的激励,引导。赠送苏东坡的作品,激励学生更认真的学习课文,认真读书。这也是一个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8)、关于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原则。我的设想是:既需要制造明星,同样也需要制造炮弹。

落实了以上的环节,本节课的基本任务也就完成了。

三、 我的一点教学感受

三年前的11月19日,本人曾经第一次上过这节课。那次的经历使我感触颇深。明白了一个道理:语文教学要是不创新,不钻研,不吃透。那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会是:一个一本正经的老师和正襟危坐的学生构成的死气沉沉的课堂,一个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和混昏沉沉的听课的学生的尴尬,一个老师千奇百怪的提问和一群学生挖空心思的回答的可笑。

明白了这些,便也明白了语文教学的本源: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更好的学习。从于永正《草》的教学,从王凇舟《草船借箭》的教学,从支玉恒《第一场雪》的教学。我们可以领略教育专家们在语文教学上的独巨匠心、潇潇洒洒。当然,我们不能够像他们那样上的那样潇洒,那样有水平。但通过钻研,通过学习,我们可以获的许多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教育专家支玉恒说:“语文教学的最高水平就是无法无天。”我只是平平一书生,以上言论,仅是本人一席浅谈。借用孙中山先生的话,总结我本次说课: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愿与各位一道,共同钻研语文教学。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8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本节课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区举行的创造教育汇报会中的一节语文创造教育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动手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北京市崇文区上三条小学

姚健

1999年5月10日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9

[ 作者:并非涩郎转贴自:一两月光点击数:320更新时间:2004-10-18文章录入:并非涩郎 ]

教材分析:

??

??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五十回的有关情节改写的。它记叙了了东汉末年,曹操带领率兵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于赤壁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必须知己知彼,看准敌人的弱点,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克敌制胜。

??

??

??教学目标:

??

??1、 进一步分析东吴军队取胜的原因,知道知己知彼、扬长避短的意义。

??2、 深入理解课文,用“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练习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3、 知道战争的残酷性,教育学生珍惜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

??

??

??教学重点:

??

??在问答中学会简单地复述课文。

??

??

??教学难点:

??

??根据课文主要内容质疑问难、快速地回答问题。

??

??

??教学准备:

??

??课件、奖品两份、学生自制记者证、音响设备。

??

??

??教学过程:

??

??一、 音乐导入,古词激趣。

??

??1、 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背景:苏轼《赤壁赋》)

??

??2、 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不管是奔流不息的大江、气壮山河的歌曲,还是流芳千古的诗篇,都诉不尽《三国》的英雄豪杰。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三国》,走进历史,用心去感受战争的硝烟和智慧的力量。

??

??

??二、 复习旧知,健脑热身。

??

??1、 同学们对三国的历史都很感兴趣,那么你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来了解这段历史的?

??

??2、 课件出示以下“健脑操”,指名回答:

??a.〈〈赤壁之战〉〉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 〉〉改编的。我知道它的作者是( )。

??b.既然是改编的,那么你知道和原著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改动了哪些情节?

??c.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 〉〉、

??〈〈 〉〉、〈〈 〉〉。

??

??3、 讲诉有关〈〈赤壁之战〉〉的笑话一则,引出课文主要内容,并指名回答后齐读:

??〈〈赤壁之战〉〉主要叙述了( ),( )率领8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吴。东吴大将( )在老将( )的帮助下,用( )和( )的方法,以少胜多,大败敌军于( )的历史故事。

??

??

??三、 创设情景,明确任务。

??

??1、创设情景:

??如果〈〈赤壁之战〉〉发生在现代,战争的双方肯定会在战前战后举行各自的新闻发布会。我们今天就让时光交错,给曹操、周瑜和黄盖一个说话的机会。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场惊心动魄的著名战争。

??

??2、 明确任务:

??

??a。全体同学都有权利扮演小说人物或媒体记者。

??b。根据〈〈三国演义〉〉和〈〈赤壁之战〉〉的特点,确定自己记者身份的单位名称,填在空白的“记者证”上并佩带好记者证。

??c。通过“新闻发布会”的形式来练习复述课文内容。

??

??

??四、 大胆质疑,学会复述。

??

??1、重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战前一段、战时和战后一段。)

??

??2、品读课文,大胆质疑,准备好要提的问题。

??3、 指名学生分别扮演曹操、周瑜和黄盖,其他学生扮演记者,先分四人小组模拟“新闻发布会”。

??

??4、 教师主持“战前新闻发布会”。(指名学生扮演小说人物,自由问答,结合课件教师随机小结人物在战争开始前的不同心态。)

??

??5、“战前新闻发布会”结束,课件展示战争过程和结果,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体会曹操兵败的主要原因。

??

??6、让学生先研读课文,准备问题,小组交流,再用同样的形式举行“战后闻发布会”。

(自由问答,结合课件教师随机小结人物在战争结束后的不同心态和感悟。使学生进一步明白东吴军队最终能以少胜多的各种原因。)

??

??7、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图”,体会赤壁之战重要的历史意义。

??

??8、评出“对答如流奖”和“最佳记者奖”各一名,奖给每人〈〈三国演义〉〉一本。鼓励其他同学关心历史,大胆质疑。

??

??

??五、 课外探究,升华情感。

??

?? 1、课件出示记者任务,任选一项完成:

??

??a.分析东吴军队取胜的主要原因。

??b.写出主要人物个性特点的分析报告。

??c.用一段话描绘出当时火烧赤壁的惨烈场面。

??d.将本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短文。

??e.以《赤壁之战》为题,完成一幅连环画。

??f.假设你是曹操,请拿出你的作战方案。

??g.发挥想象,改编四大名著中的任一章节。

??

??2、课件显示教师的“读后感”,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以此结题:

?? “不管战争多么精彩,它始终是血腥的!即使英雄杀敌无数,他们也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可以崇拜英雄,但没有必要模仿他们!我们不可以忘记历史,但更应该珍惜现在,保护和平!

沐浴江南雨季之缠绵感受似水年华之无奈

享受千年古镇之浪漫体会桃李漫天之快感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0

课堂上,学生学得积极投入,思维活跃,表现出一种自主参与学习的良好状态。尤其是当学生在自读自悟时,学生真正在读书,从他们所作的批注中,可以看出他们在思考,有收获。小组合作学习时,同学们能谈出自己的阅读见解,与大家交流讨论,学得比较实在、有效。在班际交流中,学生就三个问题畅谈自己的理解,在理性的分析、思考中获得思想的启迪,感受智慧的魅力,并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较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上下来,我静下心来,重新审视我的课堂,进行归因。我觉得,课上,学生能深入读书、思考,有不少同学见解独特,发言中不乏亮点。但在及时捕捉住、即时灵活处理、利用这些“活”资源,进行重组,及时调整教学,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促进更有效的互动方面做得不够到位。如,学生有自己的见解,但在倾听别人发言,在别人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把不同于他人的见解提出来这一点上做得不是很好,尽管这与平时习惯的培养有关,但如果我在发现学生发言时各谈各的想法,有的出现重复时,我的回应、点拨能更到位,更具及时性、提升性,那课堂将更具创生性。这是其一。其二,我在想,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想说,要说,尽管说的时候有些表达不是很流畅,但这也是学生本身一种内在发展过程,学生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提升自己的,我不忍心打断,这又与课堂教学的推进相矛盾了,怎么办?其三,教学设计只是一个预案,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重建。如当交流到“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时,学生一开始就有自己的思考,有话想说了,我却让他们“找出文中描写东南风的语句读一读,想想东南风与火攻的关系。”这就与学生的实际状态对不上号了。如果我当时就让学生先说说火攻与东南风的关系,再回到文中去读,学得会更好、更实在。

我想,不止“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今后的教学中,我在努力提高自己善于捕捉信息的能力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判断、重组的能力,在新的水平上更好地胜任教学过程的“重组者”、动态生成的“推进者”这一重要角色。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1

之二

何金林

教学目标:

1. 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 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 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 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 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 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 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 目标指向 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学生: 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 明确指向 解决问题 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 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 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 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 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

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 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 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

2、 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

附板书:

19、赤壁之战

曹(骄傲)(80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已知彼 写诈降信

扬长避短 智 东南风

利用天利地利 备引火材料(遮)

小船

大军随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吴(3万)

(嘉兴市教育学会实验分会研究活动开课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2

之三

佚名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生字,理解本课重点词语,积累要求“读读写写”的词语,学会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节的发展给课文分段。学习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合并起来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3.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种策略不仅能用于战争,也能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学重点:运用段意合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一、自学词语,读通课文,标小节序号;

二、完成书面练习:

1.写出“惯”与“率”的笔顺。

2.读准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东汉 末年 率领

3.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无心应战( ) 穿着( )

测量( ) 降级( ) 应该( ) 着火( )

5.解释词语:

调兵遣将:调:调动。谴:派遣。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备:毫:一点儿。一点儿也没有做好准备以应付攻击或避免受害。

不计其数:计:计算。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

三、读熟课文

四、同学之间互相检查朗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东汉末年,曹操率领80万大军南下,周瑜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拉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

2.齐读课题,说说课题告诉了我们什么?

本文的课题告诉我们两点:一是地点(赤壁),二是事情(战)。

二、整体进入

1.我们知道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黄盖

哪一个在这场战争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黄盖)为什么?

因为黄盖想出了火攻的计策。

2.要想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就要——知己知彼:

课文从三个方面写了黄盖“知己知彼”。

板书: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战经验

己 (周瑜) 3万 南 熟水战

彼 (曹操) 80万 北 不善水战

|

战船相连

请同学算一算周瑜的军队一个人要打曹军几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战,所以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读书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补上板书:战船相连

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措施呢?

引读: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样。

“非……不可”这组关联词语应读出什么语气?(强调)

再读这句。

4.出示:

黄盖为避免己方兵力弱这一情况,而针对彼方战船相连这一弱点,制定了速战速决的火攻计划。

用一个成语,板书:扬长避短

5.齐读第1、2段。

三、讲读课文

1.过渡:火攻当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这一个计划,就要巧妙安排,环环相扣。

老师先给你们两个环节:

出示: 火攻

1

2 选择刮东南风的那一天。(6-10)

3

4 定点点火,让火船冲向曹营。(9)

5

其余1 、3 、5 环节开展讨论完成。

2.分组讨论。

3.交流:

1 黄盖写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代替“诈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后。(7、8)

5 乘胜追击,大获全胜。(11)

师:火攻到达第4步已经结束,然而要全部消灭敌人,大获全胜,还要进入第5步,自由朗读第11节,自己体会赤壁之战的妙。

4.出示思考题: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句子,并圈出句中词说明理由。)

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师:第2 题人人自己做,1 、3 、4 题小组讨论做,先在文中划句子再体会。

交流的时候也请你先读句,再谈体会。

5.交流:

A.第1 题:

第5节第1句(东吴兵少……大军。)

△向曹操示弱。

第5节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败的。)

△用了贬低周瑜的词,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痹轻敌

师:第5节第3句(他愿意……投降曹操。)

这里为什么要写带兵和粮草,与下文的哪句话有关系?

(第7节:不错……硫黄。)

师:黄盖做这一步就要为下一步作准备,可见黄盖火攻计策的环环相扣。

师:请你总结一下黄盖的计策中的两个任务。

(一是写诈降信麻痹曹操;二利用东南风火攻。)

由此看来,你认为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头脑简单,麻痹大意的人。)

师: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军事家、文学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么可能会被区区一封诈降信骗倒呢?原来,除了这封信,黄盖、周瑜,以及课文中没有出现的诸葛亮、鲁肃等,他们孙刘联军暗中做了许许多多的准备工作,如黄盖的苦肉计,诸葛亮舌战群儒,孔明借东风,有一句成语——“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就打它那儿来的,等等,这才把曹操给骗倒了。

这么多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国演义》这本书。请大家课外阅读这步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能够进一步理解赤壁之战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征。

*B.第3 题

师:那么黄盖诈降到底带了什么?

火船:

出示句子比较:

1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2 二十条船都用幔子遮着,船里不是兵士,也不是粮食,而是芦苇,上面铺着火硝、硫黄。

师:为什么第二句好?(强调)

所以你感受到这个计策怎么样?(妙)

让我们朗读这句句子,体会计策之妙。

小船:

读句:(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后面)(7)——逃生。(9)

齐读第9节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缆绳。)(9)

读句:(周瑜带着兵船跟在后面)(8)——乘胜追击,打击曹军。(11)

齐读第11节乘胜追击,打击曹军的句子。

*C.第4 题

读“定点点火”的句子:(黄盖的船离曹操……曹操的船队。)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呢?

生:不能离曹操太远,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势不大;

太远:自己的船要烧光,曹操有时间准备。

齐读黄盖点火的句子。

6.余下一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讲,回去后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课文读熟。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步分析了课文,交流了3个思考题,出示上节课题目:

1 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写信是为了骗取信任?

* 2 摘录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思考:东南风在此次战役中起了什么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么用处?

4 为什么要“定点点火”?

这节课我们来交流第2 题。

2.在交流以前,我们先来检查一下回家朗读课文的情况。

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继续讲读火攻

1.要讨论风的作用,首先我们要来观察一下赤壁之战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图:

曹操 北

————————

———————— ↖

周瑜 南 东南

指名划出风向。

你觉得风重要吗?说出理由。

师:这真是——火借风势,风助火威

请你交流你划到的书上描写东南风猛的句子,并找出其中词语说说理由。

生交流:

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会儿)

黄盖的船…… (快,离弦的箭)

让这二十条…… (冲)

曹操的战船…… (一下子)

火又窜上岸去…… (窜)

2.引申

1 过渡:战争惨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虽然曹操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了大火,但周瑜显然不肯就此放过曹军。齐读最后一节。

2 如果穿梭时空,采访曹操,你认为曹操会说些什么?

失败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扬长避短,不能轻敌;召纳贤才……

三、落实单元目标

1.谁能把黄盖的计策连起来说一说?

出示: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

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2.补上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结果)

3.出示单元目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写事文章:采用抓6要素的方法。

连起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东汉末年(时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起因<地点>人物)东吴老将黄盖提出火攻的计策,他先写信假意投曹,在一个刮东南风的日子,让火船趁风冲向北岸,火烧曹营,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经过、结果)

四、总结朗读全文

1.赤壁之战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的胜利来源于周全的计策。

2.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熟读课文,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3

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肃径迎之,与备会于当阳长坂。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群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甚悦。肃又谓诸葛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散,闻追豫州,轻骑一百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

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鲁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瑜至,谓权曰:“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稿草。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因拔刀斫前秦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乃罢会。

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

进,与操遇于赤壁。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指言盖降。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

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进住鄂县之樊篱口。 (住,通“驻”,驻扎)

2、将军禽曹,宜在今日(禽,通“擒”,捉拿)

3、五万兵难卒合(卒,通“猝”,仓猝)

4、卿能办之者诚决(诚,通“请”)

5、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火焰)

6、雷鼓大震,北军大坏(雷,通“擂”,敲击)

二、古今异义

1、鼎足之形成矣(古义:形式确立;今译:逐渐发展成某种事物)

2、刘琮束手(古义:投降;今译:没办法)

3、权起更衣(古义:上厕所;今译:换衣服)

4、初一交战(古义:刚刚开始;今译:农历每月第一天)

5、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古义:中原地区;今译:中华人民共和国)

6、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译:妻子)

7、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古义:老交情;今译:与“新”相对)

8、兼仗父兄之烈(古义:功业;今译:强烈,猛烈)

9、引次江北(古义:驻扎;今译:次序)

10、荆州与国邻接(古义:疆域;今译:国家)

11、致殷勤之意(古义:恳切慰问;今译:热情而周到)

12、割据江东,地方数里(古义:土地方圆,纵横;今译:方位词)

13、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古义:他实际上;今译: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而含转折)

14、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古义:官职名,这里指一般属官;今译:致力于,投身到事业中)

15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古义:一旦,万一;今译:偶然遇见,不期而遇)

三、一词多义

资:多载资粮(物资)

此帝王之资也(凭借,资本)

能:表恶其能(才能)

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能够)

盖:英才盖世(超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大概)

抚:权抚其背曰(抚摸,轻拍)

上下齐同,则以抚安(安抚)

难:五万兵难卒合(不易)

安能抗此难乎(灾难)

次:引次江北(驻扎)

余船以次俱进(次序)

卒: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士兵)

鲁肃闻刘表卒(死)

五万兵难卒合(仓猝)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

当: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抵挡)

当横行天下(应当)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会)

方:助画方略(方法,计谋)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将要)

操军方连船舰(正)

挟天子以征四方(地区)

并:行将为人所并(吞并)

将兵与备并立逆操(合)

事:不足与图大事(事业)

北面而事之(侍奉)

事急矣(事情)

足:不足与图大事(值得)

精兵足用(充足)

走:预备走舸(轻快的)

备南走,肃径迎之(逃跑)

可烧而走也(使••••逃跑)

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乃罢会(于是就)

骑乃得过(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乃至)

四、词类活用

1、比至南郡,而琮已降,备南走(名词作状语,向南)

2、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名词作状语,表面上,实际上)

3、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名词作状语,从水路,从陆路)

4、敬贤礼士(名词用作动词,以礼相待)

5、与苍梧太守吴辰有旧(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

6、为汉家除残去秽(形容词用作名词,都指坏人)

7、瑜等率轻锐继其后(形容词用作名词,轻装的精锐部队)

8、敬贤礼士(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能的人)

9、兵粮精多,足以立事(使动用法,使•••••建立)

10、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动用法,使•••••逃跑)

11、必蹶上将军(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12、操悉浮以沿江(使动用法,使•••••漂浮)

五、特殊句式

1、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

2、曹公,豺虎也(判断句)

3、且此帝王之资也(判断句)

4、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

5、田横,齐之壮士耳(判断句)

6、我,子瑜友也(判断句)

7、刘备天下枭雄(判断句)

8、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

9、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动句)

10、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被动句)

11、嬴兵为人马所践踏(被动句)

12、逼兵事耳(被动句)

13、卿欲何言(宾语前置句)

14、何以知之(宾语前置句)

15、欲安所归乎(宾语前置句)

16、今战士所还者(定语后置句)

17、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句)

18、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定语后置句)

19、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句)

20、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句)

21、裹以帷幕(状语后置句)

22、败于长坂(状语后置句)

23、亮见孙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句)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4

之一

李秀贞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5

篇一

设计理念:

以“火攻”为切入口,以说“计策”为主手段,引领学生关注琢磨课文语言,于语言的体会中感受人物的智慧,故事的魅力,表达的方式,从中激发学生阅读历史类故事的趣味。

教学目标:

1. 通过就词解词、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2. 通过概括文意、概说计策,学会简练复述文本的方法。

3. 通过重点语句的体会,感受三国人物的鲜活形象,从中受到人文熏陶。

4. 通过深层质疑,引导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程预设:

一、揭题导入(包括课前)

1.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

2. 谈三国故事(重在学情的了解,便于学习的调整)

3. 引《赤壁之战》

解赤壁:赤壁,山名。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赤壁山险峻而又雄伟,临江是拔空昂立的崖头,犹如战马扬蹄,踏破万顷烟波,石壁西侧镌刻着的“赤壁”二字,相传为东吴大将周瑜所书,力盖千钧。

说题意:

(要求说得清楚简要)

二、初读感知

1. 放声读文,了解大意。

2. 质疑问难,了解学情。

(重在不懂的字词;不太常见的词句。)

反馈:

1. 字词:顺学字词

划词,读词,有没有不懂的?

调兵遣将(遣的字形?谁?驻) 丢盔弃甲(谁?逃)

自不量力(硬拿鸡蛋去跟石头碰)

不计其数

无心应战

率领 抵挡 计策 缆绳

(在于培养学生灵活理解词语的能力,而不是局限于字典、参考的等现成的答案。)

2. 内容

自由概括;

围绕标题概括;

围绕标题完整概括。

(培养学生概括说话的能力。)

三、深究火攻

1.为什么火攻是个好主意?(以此带动全文的学习)

自由发表

黄盖的话:

读好黄盖的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胸有成竹地

诚心诚意地

恭恭敬敬地

得意洋洋地?

读懂黄盖的话:黄盖的话道理何在?

为什么相持没好处?

只要用火攻,想逃也逃不了?

联系前文

2.赤壁之战火攻打败曹操,还有一步很重要的是什么?

黄盖的假降信

说东吴兵少……说后面为什么没用冒号?

黄盖会怎么说?

3. 黄盖的计策:说了一遍?非常满意——妙计!

黄盖会怎么说?

说清要点。

自由准备:

做上记号:哪些地方必须说清楚的?

自由练说:

同桌互说:一说一听,提出意见。(分角色)

推荐示范

集体评议:清楚,简练

4. 计策妙不妙?析原因,探性格。

读文中语句,验证体会。

为什么3万打败了80万?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

黄盖的足智多谋

曹操的狂妄自大、骄傲心态

5. 为什么不写清妙计?只用了四个字:说了一遍?

写法:不重复、留下悬念,激发兴趣。小说作者罗贯中

(以上各环节重在于文中相应语句的体会,朗读、感受,使学生具体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在说的过程中带动文本重点语段的学习,同时达成单元复述的重点训练。)

四、课外拓展

其实文中有好多问题的?

文中省略了很多情节。

课外阅读

故事交流

说故事

谈人物

背古诗

谚语、歇后语等等。

(重在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阅读兴趣的培养,是课外阅读落实到位,学生读有所得。)

olor=#ff0000> 篇二

教学目标:

1. 学会按照提示语简要地复述课文。

2. 初步学会根据要求缩写课文的有关段落。

3. 学会10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4. 懂得战争的胜利要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5. 引导课外延伸,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

重点难点:

1. 按提示要求简要地复述课文。

2. 领悟战争留给我们的启示,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匠心。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简介时代背景,初读课文,学习1-4自然段,初步掌握单元提示的要求进行简要地复述。

第二课时:再现黄盖计策,并作简要复述,对照读懂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领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第三课时:进行单元重点项目的训练,能简要地复全文,并缩写部分课文。

教学模式:“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 引导创设─→探索讨论─→激励参与─→求异探新

探索问题 目标指向 适时点拨 拓展延伸

学生: 引发思考─→探索讨论─→自主学习─→自我评价

质疑问难 明确指向 解决问题 巩固延伸

教学过程:

一、学习回顾,质疑导入

二、读关键句,目标定位

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可是这一仗怎么打,还得想个计策。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

(读了这段话后你有什么问题?)

三、学习5—11自然段,探究计策内容

1、 自读课文5—11自然段

要求:边读边想,有必要还可以动笔划划,做做记号

形式:个人─→小组

2、 交流“计策的具体内容”(要点略)

3、 再读关键句,体会课文安排材料之巧妙

四、再读5—11自然段,体会计策之“妙”之“周到”

1、 从实战效果的角度,你对黄盖的计策作怎样的评价?

2、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5—11自然段,找找有关语句,说说计策中

的哪一点想得十分巧妙,安排得十分周到?

(自读、小组讨论)

3、 交流,结合朗读(要点略)

五、总结,探究启示

1、 东吴3万人为什么能打败曹军80 万人?

2、 拥有80万大军的曹军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惨败?

六、创设情境,引导研究性学习

篇三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号称”、“计策”、“失信”、“自不量力”、“调兵遣将”、“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原因及骄兵必改的道理。能按问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周瑜的军队用了哪些具体办法打败曹军;按问题阅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

1、一张三国时两军地理位置示意图。

2、小黑板。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提示课题,简介背景,检查预习情况,初读课文,讲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简要复述火攻经过。

第三课时:复述,总结全文,归纳主要内容,做练习题。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第四至十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通过对《赤壁之战》前面三个自然段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东吴的周瑜要火攻曹操的原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本文的后面部分,请同学们打开这篇课文。

二、讲读课文

(一)齐读第四自然段,然后默读、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既然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马上去火攻就行了呗,为什么还要想个计策呢?(火攻是个好主意,但是由于两军隔江相对,曹操人多势众,防范又很严,强攻是不行的。要火攻就必然要在曹军不防的情况下去接近曹军。怎样才能过江去接近曹军,使曹军不防而攻打曹军?所以必须要想个巧妙的计策,用智谋火攻。)

2、“周瑜听了非常满意,叫他就这么办”。这句话说明什么?“就这么办”是指的什么?“怎么办”这里说没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说明周瑜赞同并采纳了黄盖的计策。指按黄盖的计策办。没有写出来的好处:①略写,节省笔墨;②制造悬念,引起兴趣。)

(二)讲读课文5-11自然段。究竟黄盖的计策是什么?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火攻曹军的?(板书:东吴--→火攻--→曹操)请同学们自由小声读一读课文的5-11自然段,看看书中插图,对照课后第3题思考,可用笔在书上划批,也可同桌议论。

1、集体讨论:你认为周瑜火攻曹军是分几步实现的?(从整体入手,指名学生概括回答,并逐一进行五个步骤的板书:黄盖投降、选时北进、兵船在后、点火烧船、周瑜追杀)

2、细读课文,深入讨论周瑜火攻曹军的每一个步骤。

⑴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一步“黄盖假降”。先指名读,然后提问:

①从信中,你们认为黄盖去投降是真的还是假的?曹操认为是真的还是假的?你是从这节的哪句话看出来的?

②曹操“欢喜得了不得”说明了什么?(板书:麻痹轻信)。

③黄盖的这封信为什么会使老谋深算的曹操麻痹轻信呢?(因为黄盖的信是为了促使曹操相信,以便有机会接近曹军,这是经过东吴深思熟虑的,他们精心研究了曹操,抓住了曹操狂妄自大、不可一世、喜欢奉承等弱点。在信中说东吴弱小,不是他的对手,又贬低周瑜而称赞曹操,最后还表示了投降诚意。曹操见黄盖是东吴名将,信内又说得真诚,还说要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这就可增强自己势力,削弱东吴力量,焕散东吴军心。加上他通过探子的情报,盘问送信的人未发现破绽,因此,曹操相信了黄盖的信。)

⑵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二步“选时北进”。

①黄盖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有了接近曹军的机会,那么什么时候北进为好呢?

②为什么要选“东南风很急”这一天呢?说明了什么?(主要是便于从南岸向北岸顺风行船。风大一方面可使船速更快,以免曹操发现问题,便于尽快火攻;一方面可使火燃大,火攻的效果就大,既烧连环船,还能借风吹的力量,烧到岸上兵营,把曹军烧得更惨。说明了东吴是经过周密策划的。)

③曹操有否防备呢?你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有防备。曹操亲自到船头查看,有巡逻的兵士,发现情况向曹操报告。)

④当曹操看到挂着“黄”字旗的船向他开来,既然有防范,为啥不出击,还笑呢?他这一笑,与前面的“欢喜”有啥区别?说明了什么?自读曹操笑着说的话,先理解以下词语意思,接着理解句意,然后再回答这道题。“失信”什么意思?

(说话不算话,失去了别人信任。)

“没有失信”呢?(说话算话,得到别人信任。)

“果然”什么意思?(真的,果真,的确,确实)

你是怎样理解曹操说的这句话的?(黄盖说话算话,没有骗我,写信来投降,现在真的就来了。)

然后回答曹操为什么要笑,这个“笑”表示什么,与前面的“欢喜”在心情上有啥区别。

(让学生联系前文理解,前文说曹操接信后,只是“欢喜”,但黄盖还没行动,所以不放心。他站在船头迎风眺望,一方面说明他有警惕,亲自查巡,一方面也说明他在等黄盖带兵士和粮草来投降,心里不踏实。这一天,看见挂着“黄”字旗的船来,就认为黄盖说话算话,果然来投降了,所以“笑”了,这一“笑”说明他放心,心里悬着的一块石头落地了,同时,还说明他对黄盖失去了戒备,而深信不疑。由于曹操对黄盖的深信不疑,对东吴北进创造了有利条件,这是东吴精心策划的火攻之计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板书:深信不疑)

⑶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三步“兵船在后”。

①默读思考,东吴去火攻一共准备了几种船?这几种在火攻中各派什么用场?(在书上勾画批注)二十条大船干什么用?如何点燃?课文为什么不直接写这些船里装的易燃物品,而用“不是……也不是……而是……”这个句式来写出?你明白了什么?(这是针对假降信上的内容来写的,究竟是不是装的兵士和粮草呢?用了“不是”、“也不是”,用“而是”特别强调是装的火攻用的易燃物品。同时,这个句式也暗示着:曹操,你估计错了,你高兴得太早了。让我们明白了黄盖是假投降,真进攻,字里行间还带有幽默讽刺曹操上当了的味道。)用小船干什么?(点火后上小船撤退。)用兵船干什么?(装兵士,追杀敌人。)

②东吴准备得这样充分、周密,当黄盖的船已快速向曹操冲来的情况下,曹操的态度如何?说明了什么?(板书:高兴不防)

⑷学习、讨论计策的第四步“点火烧船”。一方作了如此充分周密的准备,另一方又无防备,此时正是东吴进攻的时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请默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结合看文中插图,边看边思考,边注上符号,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老师巡回。

集体讨论:东吴是怎么火攻的?结果怎么样?可穿插以下的小问题:

①为什么黄盖要在离曹操的船队不到二里时下令点火?(说明连点火的距离也考虑得很具体。因为离得太远烧不到连环船,离近了易被发现,不利火攻。)

②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写出了火攻的威力?从这些词句中你看出了什么?在书上注上符号。(火攻厉害,东吴的计策很不简单,火攻厉害,风助火势,火助风威。曹操上当惨败)(板书:上当惨败)

⑸学习、讨论计策的第五步“周瑜追杀”

①对逃上岸的曹操,东吴采取的什么办法?(周瑜带兵追杀)。

②不可一世的曹操此时的下场如何?(板书:带兵逃跑)

3、小结提问:凡看过《三国演义》书的同学,都知道曹操在当时是一个不可一世的深通兵法的军事家和足智多谋的政治家,但是,在赤壁这一仗上,他为什么会败在弱小的东吴手下呢?而东吴为什么又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呢?

出示小黑板:

⑴骄兵必败。

⑵东吴必胜原因:观察分析,知己知彼周密策划,麻痹敌人利用时机,攻其弱点紧密配合,攻其不备

4、默读课文,结合板书,简要复述周瑜是怎样按黄盖的计策打败曹军的?(先让自己复述,然后指名复述)

三、启发激励: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究竟三国鼎立是怎么回事?在那时还有哪些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如果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找《三国演义》的书来读。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6

之五

杨晓丽

目的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已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条理,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

教具学具 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导读”内容,提示课题。

1、同学们,今天我们进入了一组新的课文学习,在这组课文中,我们将要学习什么内容,要了解哪些学习方法呢,导读中明确告诉了我们。请一个同学读导读,同学们想导读给我们这组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2、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一篇课文是《赤壁之战》。赤壁是在今天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军队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军队,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你就能够知道。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显示自制幻灯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3、鹏博士显示问题:赤壁之战发生在什么时候?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结果如何?

4、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给课文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之战的经过,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2、讨论分段。

四、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读后同学评议。

2、“调兵遣将”是什么意思?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隔江相对”怎样理解。请同学说一说。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读后同学评议。

2、周瑜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

3、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六、朗读课文一、二段。

七、布置作业:预习课文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为什么说火攻是个好主意?请同学们用自己话说一说。

2、这节课我们要了解周瑜和黄盖是用怎样的计策打好火攻这一仗的?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读后同学评议。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学生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理解:

(1)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火攻?

(2)从哪里看出“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而没有准备”?

(3)黄盖是怎样接近曹军的?

(4)请同学根据这些内容用自己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八、九自然段,着重理解风和火的关系。

4、显示图片,让学生结合画面体会凶猛的火攻场面。

5、火攻这一仗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第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

(1)“锣鼓震天”是什么意思?“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

(2)曹操为什么要逃跑?

四、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请一个同学说说赤壁之战的过程。

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二、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1、启发谈话:要想把事情讲得清楚明白,要按一定的顺序来讲。对于赤壁之战,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呢?

2、赤壁一战的起因是什么?双方是怎样准备的?经过和结果怎样?请同学们拿出笔记本,按这个顺序列出提纲。

三、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这以少胜多的原因什么?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后讨论。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习巩固生字。

六、布置作业:预习《飞夺泸定桥》。

板书设计:

15 赤壁之战

起因 战前准备 经过结果

曹军犯境 妙计歼敌 大获全胜

隔江相对 献计火攻 写信诈降-草船冲寨-火烧战船-乘胜追击

小学五年级语文《赤壁之战》教案 篇17

一、课文特点介绍:

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东汉末年,曹操率兵南下功打东吴,东吴大将周瑜采用诈降和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这是我国历史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二、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看图详细复述课文。

2 能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学习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3 通过学习课文,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教学难点:学生缺少历史知识、地理知识及古代战争的知识。有关知识,老师可结合课文内容做些简单介绍。

四、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思考:1 故事里主要写了战役双方的哪几代人?

2 这次战役结果怎样?周瑜用什么方法取胜了曹操。

(二)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给课文分段。读书、讨论、归纳、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第二段:(3—4)、第三段:(5---10)故事的经过。第四段:(11):故事的结果。

(三)再读课文,概括各段段意

1.学习第一段,默读课文

思考:曹操攻打东吴,做了那些准备,当时参战双方的局势怎样?

板书: 北岸 曹军80万

~~~~~~~~~~~~~~~~~~~~~~~~~~~~~~~~~~~~~~

~~~~~~~~长~~~~~~~~~江~~~~~~~~~~~~~~~~~

~~~~~~~~~~~~~~~~~~~~~~~~~~~~~~~~~~~~~~

南岸 东吴3万

概括段意:曹军南下攻打东吴,因兵士坐不惯船,就用铁索把船连起来,准备渡江。

2.学习第二段,指名读课文。

思考:着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概括段意:黄盖向周瑜提出火攻曹军的主意,并且献出了一个如何打的计策。

3.学习第三段,读课文

思考:东吴采用了正确的进攻策略,采取了几个步骤?

[1]黄盖诈降

[2]准备20条船,都用幔子遮着,里面装着芦苇,上面扑上火硝、硫磺、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说明东吴准备得十分充分)

[3]火攻曹营

概括段意:黄盖写信给曹操,加意投降,趁东南风,让装满了引火材料的船向曹操的船冲去,使曹操的船和军营全烧了起来。

4.学习第4段

概括段意:周瑜乘胜追击,曹操大败而逃。

(四)串连各段段意,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读一读所写的各段段意,(纵观全文,得到整体印象)

2、把各段段意串连起来,删去重复,对全文来说是次要的内容。

3、为了把句子连贯起来,句与句之间可少许加一些必要的词语,有些词句可调换位置,使之成为完整通顺明白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兵干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营,曹操大败而逃。

(五)看图详细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六)课后练习:

1、 用下面的字组词。

遣( )度( )驻( )瑜( )

遗( )渡( )注( )愉( )

策( )( ) ( )( )

窜( )( ) ( )( )

降( )( ) ( )( )

shuāi( ) jiàng( ) xiáng( )

率 将 降

( ) jiāng( ) jiàng( )

2、用下面的词语造句

(1)非……不可……

(2)不是……也不是……而是……

3、写出各段的段落大意。

4、复述“火烧赤壁”的经过

板书设计

北岸 曹操80万(多) 过于自信、轻敌

长江 火 借

攻 东

风 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南岸 东吴3万(少) 准备充分,有智有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