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推荐12篇)

2023-04-10 09:05:01教案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推荐12篇)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

我爱这土地

黎雅中学 罗玉红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技能目标: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情感目标: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二、教学重点: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四、教具: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了解预习情况:

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 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 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 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 学生自读

2 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 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 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

“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

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 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内容

1学习朗读。2体味情感。3赏析课文。4拓展知识。5背读课文

二课型与课时

朗读课,赏析课,课时一节

三教学方法

运用穿插手法,扩展学习内容

四教学过程:

穿插之一:背景介绍

艾青,原名蒋海橙,《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活动一:深情地朗读

朗读指导:

1听朗读录音,感受诗的节奏和感情基调

2请同学们各自学读。

3齐读(把握三个方面的要领:感情基调——忧郁;语速——缓慢一点;节奏——停顿恰当)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穿插之二:诗朗诵——《煤的对话》(此诗作于1937年奏,正是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煤的对话

艾青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活动二:细腻地感受

1找出意境,感受语言,体会情感。

过渡:作者开头把自己比成什么?(鸟)一只怎样的鸟?(喉咙嘶哑的鸟)鸟在这里为什么而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

师板书: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

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悲愤的人民

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激怒的人民

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

第二节诗的品读:

你从中感受到了(感受到的内容:可以是情感、精神等等)

2教师小结:

写作特点:a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b强烈的抒情色彩:鸟儿对土地的痴情,就是诗人愿为祖国母亲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穿插之三:诗朗诵——《礁石》

礁石

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活动四:拓展知识(诗意比较)

1《煤的对话》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咏物诗,这首诗写了发生在人与煤之间的对话,诗所咏的实质不是煤,而是人;诗赞扬的是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精神。

2《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末,是诗人亲身体验了北方广大农村灾难现实后的作品。请结合文句分析:这首诗集中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什么样的精神?

(诗作集中体现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甘愿为祖国献身的精神。)

3《礁石》中“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这句诗不仅成为艾青生活中的座右铭,也成了热爱生活的人的座右铭,请从人生态度方面写写你受到的启发。

(笑对人生的磨难,穿越人生的种种险阻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活动五背读课文

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体味诗歌的绘画美、音乐美、结构美等特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方法:

以读为本,通过朗读吟诵,感悟诗歌的意蕴美,通过美读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通过品读回味,欣赏诗歌的语言。

3、态度、情感、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诵读,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喉咙嘶哑的鸟(“我”)

歌唱:土地

河流“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入

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二、资料助读

1、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2、写作背景:

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东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识。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歌。

三、朗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磁带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停顿、重音)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

教师作简要点评。

4、齐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听读,准备点评。

四、研读诗歌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学生合作研讨:

⑴诗中“用嘶哑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⑵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

⑶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⑷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⑸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2、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组合作讨论。

五、背诵课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自由背诵。

3、指名背诵。

自由背诵课文。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片土地》,我们感受着哪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课堂反馈练习

阅读艾青的《向太阳》一诗,写一篇评述性的短文。

八、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预习《乡愁》。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的

1、引起同学对新诗的兴趣

2、增加对新诗的了解

3、体会本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教学目的1、3

2、难点:教学目的1

三、教学设想

由同学分小组自主备课,选出优胜组所推荐出的一名小老师上台授课(说明:在我校课改年段每班都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四、教学过程(以下内容为授课同学的教案)

(一)、导入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在这悠久的历史过程中,蕴育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唐诗、宋词、元曲,这些都是我国古代文明的精华。宋词是唐诗的进化,他们的不同在于宋词的每个句子长短不一,而且不那么讲究押韵。而元曲是宋词的进化,为了适应老百姓的需要,变成了唱的,为普通百姓所接受,那么新诗是怎样诞生的呢?今天我们就要为《我爱这土地》找找妈妈。

(二)、新诗

1、提问:同学们都有备课,你们能说说吗?(由同学各显身手)

总结:关于新诗的产生也即现代诗的产生主要有三点:(1)、“五四运动”的“白话文运动”使规律的古诗变成了文学圣地的LKK,放进了“博物馆”;(2)喝了洋墨水的文人把现代主义移植了过来;(3)“五四运动”时期,胡适的《尝试集》出现了新诗花园的第一只玫瑰。

2、提问:那么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新诗呢?

明确:现代诗有几个特点:(1)自由,不押韵,不必对仗,不论平仄;(2)抒情,“以我手写我口”,着重个人的直觉;(3)新的手法----要颠覆,要新颖,要不俗,不肤浅;(4)要能向人的心灵进军----感动人心。来让我们看看这首诗:

心弦

丢失了阳光海浪的沙滩

残留着的是蚀人的黑暗

就好像是

丢失了的心灵

残留着迷茫的无知

终于

在那一天

发烫的泪水就那样夺眶而出

像落了一地的透明的玻璃珠

碎了

却留下了动人的旋律

它说:“我是不是早该走了”?

无语 沉默 静寂

那旋律终被微风遏止

它是真的走了

同学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她就是我们班的叶燕雪。下面我们再来看一首胡适先生《尝试集》中的一首诗:

蝴蝶

两只黄蝴蝶

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

一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

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

天上怪孤单

同学们我相信我们也能开出更美的诗园牧瑰的

3、讲授新课(以下内容随处可见,恕不烦叙)

背景介绍

作者介绍

重点内容分析

小结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5

【设计】

美读。

【创意说明】

朗读是含英咀华,把经典“化”入个人身心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示范朗读,把自己对作品精华处的理解和感受“读”给学生听,同时指导学生读,这是“美读”,更是“读美”。

【教学步骤】

一、围绕课题“我爱这土地”引导学生提问

从题目中,你会产生什么问题?

二、介绍作者的创作情况以及创作背景

三、教读,学习朗读技巧

1、第一遍朗读,教朗读节奏、重音。

2、第二遍朗读,教连读,即朗读时句断而气流不断,读得流畅起伏。

3、第三遍朗读,确定诗句的感情基调,做到以情带声。

4、第四遍朗读,读出情感的层次。第一层,诗的一、二句,男领:第二层,诗的三、四、五、六句,男女合读;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最高音,男领一遍,全班齐读一遍。

四、品读,体会诗的意蕴

1、探究诗中意象的含义。

2、教师先做提示,联系历史背景。

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无止息地吹刮的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无比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⑴评说诗中“鸟”的形象。

⑵用“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鸟”句式说话。

⑶这是一只歌唱得喉咙嘶哑的鸟。

⑷这是一只在炮火连天的危机时刻仍奋发歌唱的鸟。

⑸这是一只和祖国生死相依、对祖国忠贞不渝的鸟。

小结:“鸟”的形象正是诗人自己的形象,“鸟”的歌唱是诗人也是全民族那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的表白。

五、听读,聆听名家朗诵

六、演读,歌唱爱的赤诚

七、诵读,当堂背诵全诗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6

一、课文简介:

《我爱这土地》一文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13课的内容。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运用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二、设计思路

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引导学生高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使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重点设计一些活动和比赛,促使学生竞争,并通过竞争掌握知识,切实感悟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真正提高感悟、理解、表达、运用等实际能力,完成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位一体的教学目标,达到学一会十的水平和升华感情的目的。

三、内容要点、训练目的及解决方法

内容要点训练目的解决方法

了解作者及其成就1、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2、便于迅速把握主题合作(组合学生课下搜集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知道写作背景把握主题(重点)1、锻炼获取信息的能力

2、提高理解和概括能力实践(课下自史料,了解1938年前后中国的历史状况)

探究(课上学生分析、研讨并得出结论)

理解并学习象征手法(重点、难点)1、提高理解能力

2、锻炼运用能力合作(通过小组,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练习(出示意境,学生练习选取意象去表达)

体会抒情方式的巧妙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质疑(师设计问题引导生去体现)

品味语言并有感情地朗诵全诗1、进行思想教育

2、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活动(进行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四、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第一课时,解决要点1、2、3;第二课时,解决要点4、5。

五、过程设计:

1、课前布置:

A、搜集诗人的有关材料;

B、查阅有关抗日战争的史料;

C、选阅一些爱国诗歌,准备朗读比赛;

2、导入:放映有关抗日战争的镜头和图片,学生谈自己的感想。

3、作者简介。

4、探讨写作背景并通过朗读诗歌提炼主题。

5、反复朗读诗歌,通过讨论理解句子含义,并让学生做巩固练习:选取意象运用象征手法,说两三句话表达对父母或对老师的感情。

6、设置问题:作者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的?学生在讨论中体会本诗抒情方式的巧妙。

7、个别朗诵,通过比较选出优秀的,体会此类诗歌朗诵的语气、语调、感情。然后唱一首慷慨激昂的爱国歌曲《时刻准备着》调动起积极性,创设好浓厚的氛围后开始爱国诗歌朗诵比赛。

8、学生针对不懂之处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9、写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首诗歌。 本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7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授课人:段国春

教学时间:2005年11月20日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在诗中所抒发的爱国主义感情。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蕴。

2.赏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诗句,理解诗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意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共和国之恋》)。

二、进入课文

(一)初读诗歌,领会感情基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完之后结合具体的语句来谈自己初读的感受。

2、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教师介绍相关时代背景。

3、作者简介

4、学生聆听录音,再次感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同时注意诗歌的节奏、语气、语调。

(二)、再读诗歌,品味诗情。

1.在朗诵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潜藏在这首诗文字之下的深沉的情怀。请概括说明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哪些诗句表现了这一情感?(要求学生必须用诗歌中的诗句来说明观点)

2.带着诗作所表达的情感朗读诗歌,解读诗歌的主要内容。请学生把理解诗意过程中存有疑惑或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提出来,互相探讨理解。

(三).三读诗歌,赏析诗句。

请学生再读诗歌,品味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指导学生深入挖掘诗歌所表达的深层意蕴(从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特别要结合时代背景解读)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C.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学生细细品读诗歌,以小组形式分析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抓住重点词句深入挖掘。

三、课堂小结

诗人以鸟的形象自喻,用饱含激情的诗句歌唱祖国,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这种鸟儿对土地的痴情,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衷情。

附: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意象 象征

鸟 诗人自己

土地 受蹂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 愤怒的抗争精神

黎明 (光明的未来)解放区

课后练习

一、基础题

1.选出对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巩固题

3. 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5.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8

《我爱这土地》教案

南京市宁海中学分校 裴娟

一、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① 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② 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③ 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④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诗中暴风雨,土地,河流,黎明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2、技能目标: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流利的朗读。

3、情感目标:

反复朗读中理解诗中所表达对祖国深沉的爱。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节奏正确的朗读。理解几个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所包含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朗读指导、诗歌品味、熟读成诵。

【学法指导】

反复朗读,查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歌表现的意境。

【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了解预习情况: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二、根据学过的诗歌欣赏的四个步骤来共同学习探讨这首诗歌“读、品、诵、谈”

三、进入学习的第一层次“读”:自读,听读、自读

四、学生通过自读讲、归纳朗读要求或注意方面

声音(响亮、激昂);感情(投入;沉稳、雄浑);节奏(鲜明停顿安排重音突出);语速(适当变化有起伏)

1、学生自读。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幻灯片:关注节奏、重音;熟悉全诗。

3、请学生根据自己归纳的几点要求自己试读全诗(放声朗读):

自由地放声朗读,整体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

请某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讲、并请同学点评。

五、进入学习的第二层次“品”: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

解释意象:包含诗人强烈感情的物。

思考讨论: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比喻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并说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暴风雨”:象征比喻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国土的践踏、蹂躏;“汹涌”的河流:象征比喻中国人民满腔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比喻革命斗争声势浩大、从不间断;“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比喻中国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的生活;点出体会意境需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即使是“嘶哑的喉咙”也要歌唱;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沉的爱!最后两句的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怎样朗读能让人体会音乐美?

指导学生反复朗诵,把握内在的感情和外在的节奏。

六、进入学习的第三层次“诵”

指明要求,学生练习:

朗诵指导后,学生上台朗诵并点评。

七、进入学习的第四层次“谈”

学生上台漫谈,可谈感受,品特色或发疑问。

八、布置作业,迁移练习

选择一首你最喜欢诗歌,在收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读、品、诵、谈”的方法进行探究型学习欣赏,写出一篇诗歌欣赏小论文,400字以上。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0

一、设计说明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的好诗,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所学的第一首现代诗,教学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几首诗的学习。因此,教学应根据文体特点,通过诵读法、探究欣赏法、比较阅读法,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探究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在比较中掌握学习诗歌的门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2.通过自主辐射阅读《假使我们不去打仗》、《给战斗者》,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及作品巧妙的抒情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

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激情。(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六)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八)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2、把握诗中的象征手法,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

【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短小而内涵丰富的抒情诗,象征手法是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教学中将引导学生探究诗的意象,品味凝练精美意蕴深长的语言,由此理解其象征意义和思想内涵。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诗歌的特点,拟采用诵读、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诵读感知—揣摩领悟—鉴赏熏陶”这三个层面的教学,引领学生研读诗作,建构意义,并获得审美教育。

本诗教学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链接相关资料

1、导入新课:

运用多媒体播放日军侵略中国的音像资料,由此进入学习情境。(也可以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的歌曲来导入)

2、背景链接: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开始全面入侵中国,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在这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中华儿女纷纷投身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正是在此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于1938年11月创作了《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愤恨。

3、作者链接: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9年赴法国学习绘画,并开始写诗。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因思想激进被捕入狱,在狱中写出了他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建国后曾任《人民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

二、诵读感知

1、诵读全诗:

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可采用齐读、范读、随机(多媒体)跟读的形式。

2、整体感知:

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本诗:

⑴关于本诗的思想内容──这首诗以鸟儿眷恋土地作比,抒发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从而鼓舞人民为民族的解放而斗争。

⑵关于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3、诵读指导:

为了增强诵读效果,进一步体会诗的思想感情,教师作适当的诵读指导:

使用普通话朗读;把握语气、语速,根据诗的思想内容,本诗朗读的语气、语速应是沉郁缓慢的;注意节奏和重音。

4、诵读评价:

要求学生带着对诗作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全诗,并根据诵读指导的要求对诵读情况进行评价(可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形式)。

三、揣摩领悟

1、把握象征手法:

了解什么是象征。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这种表现手法叫象征。象征是诗歌创作中常见的写作方法,本诗就运用了这种方法。

研讨具有象征性的意象。

学生找出诗中具有象征性的意象,联系写作背景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然后交流明确:

土地──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

河流、风──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不屈精神;

黎明──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

学生自主探究,找出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评析、交流;教师与学生互动,并相机指导。

示例一: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句中的“也”和“嘶哑”用得好。“也”表达了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语气坚定,具有感染力;“嘶哑”用来形容鸟儿的歌唱,给人以悲壮淋漓之感,可以将此看作是诗人为抗日救亡而奔波呼号的形象。

示例二: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表达了中华民族在侵略者的铁蹄下正遭受着苦难。

示例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的结尾两句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抒发了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深化了诗的主题。

四、鉴赏熏陶

1、比较阅读,提高诗歌欣赏的能力:

要求学生将本诗与课后的阅读附文《中国的土地》作比较阅读,思考两首诗的异同,并在小组内交流:

⑴两首诗的相同处:

①这两首诗都以“土地”为抒情对象,表达了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②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⑵两首诗的不同处:

①背景不同,艾青的诗写于灾难深重的抗战时期,刘湛秋的诗写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②写法不同,艾青的诗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刘湛秋的诗是直抒胸臆。

2、配乐齐声朗读《我爱这土地》,体验诗歌的艺术之美。

五、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一至二首艾青的诗,并作简要读书笔记。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曾有人掠夺它而百般蹂躏,曾有人捍卫它而披肝沥胆。在它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它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诗人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随感情的表达句子可长可短,字数可多可少,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因此,我们在读现代诗歌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培养自己的语感,理解诗歌所描写的对象、运用的表现手法,更准确地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读会意,以会意促读。词语的重读与否,主要是由诗歌的情感所决定的。一般来说,能鲜明的表达出诗人情感的词语,包括中心语、修饰语,都应该重读。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

第二步: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三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四步:个别学生朗读;

第五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明确:诗最后一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学生思考并讨论,明确:诗中以“一只鸟”的形象来表达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避免空吟无有依。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明确:内容有“土地”、“河流”、“风”、“黎明”。(学生朗读,感悟。)

学生讨论并明确: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这“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充满了对那里的向往。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学生思考并明确:“嘶哑”表达出“鸟儿”歌唱不已,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不会停止对祖国的爱的表达。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这表达出诗人对土地的眷恋,将自身融进大地,隐含了一种敢于牺牲自我之意。

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这种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土地、对祖国的真爱。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6、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可看作是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这种真挚地感情。

7、讨论:本诗出现了许多“的”字,这样会不会拖泥带水,冲谈了诗味,谈谈你的理解。

教师明确: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也正是艾青诗作不同于其他诗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五、比较阅读,拓展学习

请将这首诗与我们学过的《我爱这土地》比较一下,说说它们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一串串杜鹃花姹紫嫣红╱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的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参考答案〗

1、两首诗的背景不同:《我爱这土地》是充满硝烟的抗战时期,《中国的土地》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2、写法不同:《我爱这土地》借用鸟的歌唱作比抒情言绪,《中国的土地》是直抒胸臆。

3、主题相近:《我爱这土地》抒发诗人面对遭受苦难的大地,要为此而献身的强烈愿望,《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的感情。

4、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如果说艾青是借助“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来描绘出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以及解放区的勃勃生机让人们看到抗战胜利的光明曙光。那么刘湛秋则是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如“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既写出了祖国山川的秀美,又自然地暗示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首诗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了这首诗,相信同学们一定感受到了那个苦难的年代,诗人对祖国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七、布置作业

1、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你会唱些什么呢?仿照例子试一试,相信你会比例子仿写得更好。

例: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这高峡出平湖的山峡大坝,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参考答案〗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个养育中华儿女的家园/这个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土地/这个被太阳照亮的前程/和那东方雄鸡崛起的时代……

──然后,我的青春开始褪色

为什么我仍面带微笑,心含希望/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要欢快的歌唱/这被壮丽山河拥簇的土地/这哺育了千百万劳动人民的母亲/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师/和那每天来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怀恋/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艾青在诗中,含着泪水说:“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古往今来,在我们中华史册上记下了多少爱国志士的类似诗篇,犹如繁星高悬夜空。

例:当我们抵御外侵,我们会记得岳母刺给岳飞身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当志士至死不降,保持民族气节,我们不会忘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接着往下写,相信你会写得更精彩)。

【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黎明

我常含泪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