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推荐13篇)

2023-04-12 07:24:01教案设计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推荐13篇)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1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上一篇:《爱莲说》说课稿

下一篇:《爱莲说》主题之我见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2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 周敦颐 dūn 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 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明确目标

要求学生勾画阅读提示的要点,明确学习《陋室铭》的素质教育目标。

师生讨论,逐条板书或投影显示本节课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要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就要对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家的身世、处境作一些了解。让我们先复习有关刘禹锡的生平,了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铭文”。

刘禹锡,字梦得,唐朝人,自幼好学,21岁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调整仕途得失的一条基本心理原则。刘禹锡是中唐时期政治上的激进派,主张改革,但是遭到保守派的排挤,一再被贬,因而作此铭文,自剖肝胆,表达了自己处陋居穷而不改人格与德操的信念。

2.结合注释学习“铭”,让学生当堂记忆。教师当堂抽查。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指名学生朗读,教师订正读音及节奏,全班学生齐读。

[复习旧课知识点:引入新课的学习,当堂记忆并检查,个别读与集体读相给合都是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字,时间为四分钟,教师巡视,个别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结合课后练习及预习提示的问题向学生提问,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文章中的哪句话能提奖全篇大意?是什么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指的是品德高尚,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2)文章头两句有何作用?

写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是设喻引题,颂扬陋室。

(3)文中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请用文中原话回答,再谈自己的理解。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作者的陋室之景是清幽的,苔薛青草,登阶入室,并无荒芜之感,倒有一股生气。

(4)要求学生背诵并默写这两句。

(5)文中是怎样描写居室主人的生活情景的?先找出文中原话,再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与学生边讨论边明确:“谈笑有鸿儒……无案牍之劳形。”作者的陋室充满文化气氛,来客全是饱学之士,与主人兴致盎然地谈古论今,可以想见其妙语连珠。意趣横生的场面。客人去后,主人焚香弹琴,或翻阅经书,参悟妙理,可以想见其安逸潇洒之风度。居住在陋室,远离尘嚣纷争,心情平静清畅,不受官场羁绊,免于劳体伤神,落个心静体闲。

(6)要求学生在两分钟之内背诵,教师当堂抽查,对背得又快又好的同学给予表扬。

(7)是不是刘禹锡真到了道家所言“清静无为”的境界呢?

不是。

(8)从哪里看出来的?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他用诸葛亮和杨雄的故事,暗示自己不会永远深居陋室,有朝一日定能施展才华,兼济天下。

(9)作者一方面写自己的心静体闲,一面又暗示自己要再展才华,兼济天下,是否矛盾?为什么?

作者一方面是向朝中当权的保守派显示自己并没有遭受打击郁闷寡欢;另一方面,是等待时机,再图报效国家。

(10)为什么结尾说“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这是个文言倒装句式,“之”起连接作用,无实义,意思是“有什么简陋的呢?”篇末以圣贤之语自勉,而且呼应开头。意味无穷,是画龙点睛之笔。

(l)全班齐读(齐诵),再次体会文意。

〔这一部分的教学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激发学生的想像力,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讲析上应深入浅出,在学生主动的学习中完成素质教育目标。〕

(四)总结、扩展

1.教师引导:这篇散文被选入唐宋名篇朗诵经典,读起来清脆作响,落地有声,妙不可言,后人纷纷摹仿它的结构和韵律作“铭文”,是什么缘故呢?

古人作文很讲究韵律美,骈散句结合,讲究押韵,如本文押的就是“ing”韵,而且水火构思精巧,立意鲜明,文句精美而又朗朗上口,成为古代散文中的名篇。

2.什么是骈句呢?看课后练习第三题。通过这道题的练习,让我们了解骈句的知识。

〔让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学会总结,抓住特点,也为课外作业的私利《成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

1.仿照《陋室铭》写《铭》,长短不限,把握《陋室铭》的精髓并有所体现即可。

2.背诵并默写《陋室铭》

3.预习《爱莲说》,要求熟读并完成有关练习。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教师板书或投影显示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l.请同学朗读自己的“铭”文,常见内容如《教室铭》、《作业铭》……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锻炼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丰富教学内容,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2.利用投影学习字词,教师出示内容,请同学判断,集体订正。

3.结合注释了解作者。

4.教师引导,“说”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可以直接说明事物,阐明事物,也可以通过写人、状物来讲道理。《爱莲说》是一篇情致饱满的“托物言志”的散文小品,文章通过传神之笔,精妙细致地描绘了一幅生动、可爱的莲花写生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一株莲花,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描述一下莲花的姿态。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适当加以点评。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加大课时容量,字词教学可扫除词语中的拦路虎,请学生描述,可以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

l.教师引导;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听录音,边听边用笔作勾画。

2.请一名同学朗读,同学作点评,然后全班齐读。

3.请同学找出直接描写莲花外部特征及内在气质的句子,并结合注释分析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莲花的。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而不可亵玩焉。”从生长环境来看,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莲而不妖”的质朴;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4.请同学在2分钟内背诵“予独爱……不可亵玩焉。”并且当堂默写。

5.对照注释自读第二段,请同学翻译第二段。

6.本文以“爱”为意脉,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提示:反衬手法。

7.作者赋予它们怎样的品格?

作者连用三个拟人,把菊花比做“隐逸者”,用它的抗霜表现人的孤傲,呼应文章开头“晋陶渊明独爱菊”,这是正村;作者把牡丹比做“富贵者”,用它的富丽浓艳表现世人的庸俗,这是反衬。

8.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作者描写莲花的文字,是和“君子”的性格特征浑然熔铸在一起的,作者名为写物实则写人的方法就是“托物言志”,其科学的定义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志愿,叫做“托物言志”或“咏物抒情”(投影定义内容)。

9.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慨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10.“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这个感叹句,是作者对那时一些士大夫追名逐利、求取富贵的处世态度的强烈讽刺。

11.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生活态度,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把莲花比做“君子”,用它的清逸,表现人的高洁,作者刻画莲花,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情志和人格操守,表达自己鄙弃追求名利的士大夫的表现,歌颂德行高尚的君子行为。

(四)总结、扩展

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文意。

2.再放“莲花”幻灯片或投影,想象像莲花一样的“君子”是什么形象?可以联系实际来谈。

[由“莲花”入题到以“莲花”结束文章的学习,线索清晰,又注重了学生想像力的培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2.预习下一课。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4

学校:上南中学北校教师:许明灿班级:预(1)班

教材:二期课改语文教材(六年级)课题:《爱莲说》 第1课时

一、学情分析

这是一个特殊的班级,学生基础之差,就我而言,可以说是叹为观止。第一次摸底考,很简单的题目,居然大半学生开了红灯。在以后的考试中,成绩也很不理想。主要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经验告诉我,这类班级要有提高,绝不可能一蹴而就。上课也必须降格以求,以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比如,多用口头语,多用通俗语,少用书面语,少用文言文,尽管所教的是文言文。另外要重视故事的价值,说话要形象具体,以便于学生能够感知,能够领会。

二、教案

《爱莲说》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托物言志”,即借物来说理、抒情的写法;

2.领悟短文的志趣和情操:清廉正直、洁身自好;

学习重点:物——“莲”美丽的形象志——坚贞正直、鄙弃名利。

教学难点:动员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从学生的角度、学生的价值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一课时

步骤:

课前预习:1、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3、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淤泥 濯清涟 亵玩 隐逸等。

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温故而知新,由《陋室铭》导入《爱莲说》。

二、释题

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我为什么爱莲的道理”。“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多用叙事、写人、咏物的形式来阐述见解、说明道理。讲究辞采,与现代杂文或

杂感相近。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历任

州县地方官吏,晚年在庐山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

宋代理学创始人,古代著名哲学思想家。后人将他的著作编为《周元公集》。这

篇“说”,是他在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南康知军)时写的。在此期间,

他曾亲率属下在府署(军衙)一侧挖池种莲,名曰“爱莲池”。

四、朗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

2、学生齐读课文。要求有表情,注意朗读的语调语气。

五、掌握下列词语的音义

蕃fan(多) 淤yu泥(淤积的污泥) 濯zhuo(洗涤) 清涟lian(此处指清水) 亵xie(亲近而不庄重) 噫yi(叹词) 鲜xian(少)

六、赏析课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全文总领,领起下文所爱的三方面。“爱”字扣题。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表明与众不同,含褒义。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甚”,含贬义。刘禹锡《赏牡丹》: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牡丹芳》: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独:强调与众人所爱不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比喻君子既不为社会不良风气所污染,又不愿讨好献媚社会。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内心通达,品格正直;不拉关系,不走歪路。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植:树立。比喻君子品德高尚,声名远扬;卓然挺立,坚守节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比喻君子端正严肃,令人敬重,不能随意玩弄。

以上第一段,主要写莲的可爱和自己独爱莲的缘由。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谓:说,认为。菊花在万花凋谢时开放,独抗寒霜,不与众花同时,故说是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牡丹,色艳香浓,富丽华贵,故说是富贵者。 莲,花之君子者也。 照应前文对莲花形象品质的描绘,点明莲花比喻君子。君子,品德高尚的人。三种花都予以人格化,评花实际上是在评人。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慨叹真正的隐士很少。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叹息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几乎没有。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众”与上文“甚”呼应,与两个“独”构成鲜明对比,暗含讥讽。

以上第二段,点明莲花的比喻意义,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当世没有同道者,而喜爱富贵的凡夫庸子却很多。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表示鄙弃和厌恶。

七、小结本文特点

借助于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或说明事理,这叫托物言志。本文写莲,以“花之君子”一语贯穿全文,都表现了作者追求高尚的道德和情操的愿望。托物言志的好处是,能把抽象的道理或含蓄的感情变得具体化、形象化,含义深刻而不枯燥,语言生动而不呆板,能引起阅读的兴趣并发人深思。

文中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明自己的喜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写出莲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感叹世上没有人与自己的爱好相同。菊花是陪衬,牡丹是反衬。(此部分可不讲)

八、归纳全文中心

提问:文章开头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后面却又说“予独爱莲”,这是为什么?

本文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的美德,鄙弃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了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九、熟读能诵

十、布置作业

1、背诵

2、《感知、体验》

3、在校园找一种植物,予以人格化的描写,来象征人的品格

三、教学过程片断

在导入中,我讲了自己的一个亲身经历,即在星子县参观爱莲池时,因铁将军把门,翻墙上去纵目观赏,由此说明《爱莲说》对后代读书人的影响。

在课文结束时,又讲了苏州拙政园的远香堂、杭州小瀛洲的亭亭亭皆因《爱莲说》得名,呼应了开头所说的《爱莲说》对后人的影响。

另外,使我有深刻印象的是下面这一片断:

课例记载

为了给课堂教学提供一个麻雀让大家解剖,我在10月下旬上了一堂探究性公开课,课文是《爱莲说》。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预习。

《爱莲说》是文言文,免不了要请同学们翻译。在翻译到“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时,朱扬帆和大家一样,举起了手,于是我请他翻译,只见他站起了身,手里拿着书,慢腾腾地说:“这个……这个,我喜欢莲花出……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个回答很出乎意料之外,因为关照大家预习,而且他也举起了手,应该有所准备。当时我两手一摊,无奈地说:“没翻译哎!”,他还在啊啊地僵在那里,我只能说:“没关系,先坐下去”。为了有个台阶可下,我又说:“要么是没预习好,要么是太紧张”。

课继续上下去,上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我顺便问了个问题“什么叫‘隐士’?”朱扬帆又举起了手。一般情况下,为了避免公开课出洋相,我可以不请他回答,不过我还是考虑给他一次表现的机会,让他来回答。这次他倒是很顺利地作了回答,毫不犹豫地说“隐居的人”,我马上予以表扬,说道“他刚才没翻译好,现在是将功补过了”。等到翻译“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一句时,朱扬帆又把手举得高高的,我抱着浓浓的兴趣请他解释,他说“牡丹,象征花中的富贵者”。我一听,很不错,便发出感慨:“翻译很好,看来他预习是不错的。刚才可能是紧张了没说出来。现在立了两大功劳,就把前面小小的过错全给弥补了。”经过这样的表扬,朱扬帆发言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几乎每次提问他都会举手。比如我问“第二段最关键的句子是哪一句?”他作了回答,尽管也很关键,却跑到第一段去了。经过启发,在大家吃不准,都不敢举手发言的情况下,他又举手要求发言,这次一语破的,回答很正确。当同学们对“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还是对应“端正严肃,令人敬重”发生争议时,我让同学们说一下各自的理由,朱扬帆表态“‘香远益清’是对应‘品德高尚,声名远扬’”,这个表态是正确的,我从内心里感到高兴。而当我请同学们从《陋室铭》找一下根据,即把人的品德和香气联系在一起的句子,也是朱扬帆反应最快,他脱口而出“惟吾德馨”。可以看出,朱扬帆是越来越在状态中了,思维活跃,发言积极,回答贴切。

特别是我介绍苏州拙政园水中主体建筑“远香堂”,同时我问“远香堂”得名的由来,朱扬帆竟能毫不费力地指出,是根据《爱莲说》“香远益清”一句来的。从现场表现看,朱扬帆的语感和悟性都是很出色的,在寻找内在联系方面,似乎有胜人一筹之处。可实际上朱扬帆平时学习不用功,成绩也并不理想,。你看他,小小的眼睛总是眯缝着,小小的脸上总是挂着笑纹,可特别顽皮,上课总能找到一两个理由往台子下钻,似乎对大地有深厚的感情,老是看到他躺在地下。上课有这样的行为,可谓绝无仅有,也是史无前例。作为老师,碰到这样的学生,只能哭笑不得。那么,那天公开课,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出众的表现呢?

上完公开课后,有老师在评课会上说,我的点评很有特色,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点评。那么,也许是我的点评起到了好的作用?由此激起了朱扬帆思考发言的欲望!

四、教学反思

总结下来,有这么几点反思,分述如下:

一、我让同学们预习,朱本人也举起了手,我满心期待他有一个很好的回答,谁知他竟然无法翻译,令我尴尬。不过,我没有批评他,还为他找了台阶。这样,就不损伤他的自尊心,反过来,他倒是想着要将功补过。我这种做法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当朱扬帆再次发言,而且发言正确时,我利用点评当即予以表扬;当他又一次踊跃发言并有精彩表现时,我由衷地给予肯定的点评,还大大地表彰了一番。这就极大地鼓励了学生思维表达的愿望,也使朱扬帆以后的表现越来越好。

三、点评恰如其分,多给予正面的评价,就能激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旦被激发,其潜能往往是不可限量的。

这就是我在这堂课的几点思考,用以自省。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1.课型: 语言自读涵咏课

2.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我们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是因为大自然为我们创设了一个美好的生活空间,它用神异之笔为我们渲染了一个清新的绿色世界,还不忘用万紫千红的花来点缀它。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所以,人们都非常爱花,并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比如大家熟悉的描写梅花的诗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描写牡丹的诗句“天下无双艳,人间第一香”,描写杏花的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可以说,描写花的诗句比比皆是。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二:

师:同学们,你们爱花吗?

生:(略)

师:既然爱花,那么请你说出一种你喜爱的花,并说出喜爱的原因。

生答:(略)

师:看来,同学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但是有一位古人,他却百花不爱,偏偏对莲花情有独钟,并为它写下了一篇传世佳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设计三:

师:这节课,咱们先一起欣赏一幅画(打开多媒体课件----国画“莲花”)。多美的莲花啊!清纯,脱俗,她从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爱物。请同学们搜索一下记忆中有关描写莲花的古诗文句,并朗读给全班同学听。

生答:(略)(充分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现场调阅网上有关“莲花”的古诗文句)

师:同学们平时看的书很多,朗读得也不错,这些诗句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莲花,赞美了莲花,令人陶醉,令人难忘。今天,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宋代哲学家的名作----《爱莲说》(板书课题:爱莲说)

[注:三种“导语设计”根据课堂需要任选一种。]

二、整体把握,感知语言

1. 教师范读,同时要求学生给生字注音,并标出难句。

2.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3. 任抽两名学生朗读课文,同时让其余学生注意纠正错误的字音、语气、语调、节奏等。

4. 全班齐读课文,并结合注解,疏通文意(字面意思)。

三、品味语言,领悟语感

师:我们把课文读好了,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明确] 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师: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③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师: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明确:托物喻人)那么,下面我们结合“时代与环境资料”(打开多媒体中的“背景文字”),看完后,想一想,周敦颐身上具有哪些“莲花”的品格?

提示:学生活动,教师小结。

小结:大家说得棒极了。作者之所以能写出“出淤泥而不染”这样的千古名句,是和他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更和他在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保持的自身特性息息相关。周敦颐那笔笔传神、句句融情的文笔是不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要写出有分量、有深度、有新意的文章,就不仅要贴近生活,有真实的经历,还要体现自身价值的鲜明的独特的个性。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把周敦颐为什么要借莲花来抒发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情感的原因阐述清楚了。下面同学们回顾一下,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提出来,请同学帮助解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1) 篇文章的主体写的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

[提示]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2) 为什么作者在第一段连用两个“独”字?

[提示] 第一、说明周敦颐和陶渊明一样,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第二、作者赞同陶渊明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但不赞同陶渊明的隐居、逃避现实。连用两个“独”字,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自己还有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3) 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前半部分均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的,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提示]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四、实践语言,习得语感

1.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学生活动,教师适时点评)

2.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正之风(比如说“央视”2003年4月20日晚播出的《内江城管透视》),我们作为中学生该怎么对待这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老师适时引导点评)

五、背诵积累,积淀语感

1. 延伸积累,师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2.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六、结束语

课上,同学们想到了人、事、物、名言,如果稍加整理,就可成为一篇很有说服力的文章,为了使这篇课文进一步得到深化和运用,今天回家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托物言志的小散文。希望同学们在欣赏莲花的“亭亭净植”同时,别忘了“出淤泥而不染”所带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

附: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

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生长环境

濯清莲而不妖——————————质朴

不慕名利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花之君子

体态香气 洁身自好

香远益清————————————芳香

风 度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亮

托物———————————————————喻人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6

这是我在镇江市教育学会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的教案,课件还在光盘上,暂时不能发。

教学目标:

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课文

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课文

请大家看录像,先欣赏一下这篇文章。

三、解题,揭示学习目标

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爱”表现了作者的感情,“莲”是这篇文章写作的主体,“说”在这里指什么?(同学们可以看课文回答)

作者借描写莲来抒发感情,并说明道理,这就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此类文章,一要理解所托之物的含义,二要理解作者怎样托物,如何言志,这两点正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标,请同学们看屏幕齐声朗读一遍。

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逐句翻译。(前后左右可以讨论,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1、检查自读情况(看屏幕,提问)

看清字形,读准字音,理解字意:

周敦颐()可爱者甚蕃()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花之隐逸者也()陶后鲜有闻()

请同学们齐声把这些词句朗读两遍,注意朗读的一般要求:抬头挺胸,精神饱满,声音哄亮,吐字清晰。

2、问:文字上还有没有不懂的?请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答)

3、请两位学生翻译课文。

五、研读课文

(一)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托物言志文章的一般写法,首先要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所托之物的形象,揭示出内在的精神品格。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莲”

1、请同学们把文中具体描写莲的语句找出来。(齐读)

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3、总结:这些描写,句句写莲,而又句句喻人。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尽善尽美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这也正是作者爱莲的原因。

4、请同学们把这些语句再齐声朗读一遍,注意把握莲花的高洁品格,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二)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过渡: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

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1、分析“菊”正衬的作用。

谁爱菊花?陶渊明是什么人?我们学过他的一首饮酒诗,当中有一句话能表现出陶渊明爱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作者写陶渊明独爱菊,正是赞颂他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也是用菊花来正面衬托莲花,用陶渊明来正面衬托他自己。

2、分析“牡丹”反衬的作用。

然而能洁身自好的封建士大夫,从晋朝以来极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为什么?

因为牡丹色彩艳丽,妩媚动人,象征富贵。也就是说世人都追求富贵,作者愿不愿意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呢?文中哪一个字能体现作者的这种感情?“独”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1、就表达方式来说,第一段侧重于记叙、描写,那么第二段呢?

议论,文中哪一个字能集中体现出来?“谓”

抒情,文中有哪一个字作了提示?“噫”

2、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惋惜”

牡丹,作者把它比作什么?对于世人都贪慕富贵,作者流露出的又是什么情感?“鄙视”

而莲,作者则把它比作君子,流露出的是对莲的什么情感?“赞美”

3、同学们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情感,有感情的齐声朗读第二段。指出:a、文中有一个叹词“噫”,朗读时声音应该延长。

b、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菊之爱,陶后鲜有闻。”是什么句式?(提示:一般句式有陈述、疑问、祈使、感叹四种)陈述句在朗读时应读平调,这一句重音应放在“鲜”字上,应读出“惋惜”的语气。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是什么句式?疑问句朗读时应读升调。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是什么句式?感叹句朗读时应读降调,要读出“鄙视”的语气。

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四句再朗读一遍。

4、小结:这一部分是作者所言之志。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屑于向世人那样贪慕富贵。在当时浑浊的世间,他以莲自喻,志在坚贞不逾的保持正直的操守,做一名君子,实在难能可贵,难怪他能写出这样经世不衰的佳作。

六、再看录像,品味欣赏,学生轻声跟读。

七、指导学生按照板书脉络快速背诵。

同学们读的很投入,老师再给你们几分钟时间,同学们能不能把它背出来。

八、总结课文

1、学生总结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古传诵之作。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品格。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花抒情言志的写法。此外,这篇文章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值得我们借鉴。

2、教师总结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十、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目的】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巩固对中心意思的理解。

【教学重点】 对中心意思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程序与内容】

一、情景导入(cai 课件)

1、同学们,你们见过荷花吗?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哪几位同学能为大家描述一下荷花的形状?

2、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它的区徽主要以什么作图案?你认为这样设计的理由什么?

【答案要点】

①、它的区徽主要以荷花作图案,因为澳门的地形宛如一朵出水芙蓉。

②、澳门长期沦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受外族管制,但澳门人民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根,宛如荷花一般,志趣高洁。

同学们知道,春有桃花、夏有莲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澳门人民之所以用莲花作为区徽的图案,由此看来,荷花在澳门人民心目中有不凡的意义。 对莲的这种认识自古就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人颂莲言志的短文 ——《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配乐朗诵,初领文意(cai 课件)

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认真地听一遍本课的配乐朗诵,听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①、把你对莲的描绘感受最深的语句画上横线;②、思考如何复述课文内容。

三、课文复述,感知文意 (学生发言)

刚才听了一遍课文朗诵,之前,同学们在预习课上已经结合课下的注释,对本课内容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哪几位同学能为我们复述一遍课文内容?(提示:可以按原文内容直述,也可以抓住课文主要内容、主要观点进行变式阐述)

四、录像欣赏,加深文意(cai 课件)

为了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把握、理解课文,请欣赏、感知一段精彩的录像。

五、课文分析,探究文意(cai 课件,展现莲的定格画面)

悠扬的音乐、声声入耳;精美的画面、映入眼帘。一段精彩的录像,确实把我们带入了对莲的一片遐思之中。 下面请同学们看课文,我们一起对课文作进一步的品味和探究性的分析。

首先,请一名学生起来有表情地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带着大屏幕上的三个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出示cai 课件)

1、作者在文中把莲比作什么?——把莲比作君子。

2、你认为我们生活中君子的标准应该是怎样的?

——我们生活中的君子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具有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3、文中是从哪些角度、用了哪些语句来展现莲花的品格?你认为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写莲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写体态、香气方面的句子有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

写风度方面的句子有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样写的用意是:比喻君子志洁行廉,仪态庄重,令人敬重。

以上几位同学对莲的感悟和分析都很全面,对赞美莲的语句找得非常准确。为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莲的美好印象,请同学们一起把描写莲的语句齐诵一遍。

作者邮箱: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8

“一”:

一个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二”:

两个观点:1、环境改变人。例:晋·傅玄《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又如:《荀子·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2、而周敦颐认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说: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

两种手法:1、托物言志;2、衬托(正衬、反衬)。

“三”:

三种花、三种人、三种情、三句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隐逸者(有德者)——鲜——惋惜——(正衬)——陈述句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高尚者)——无——慨叹——托物言志——疑问句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富贵者(趋利者)——众——讽刺——(反衬)——感叹句

三种人生观:消极避世的人生观;贪图富贵的人生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人生观。

莲的形神的三个方面:生活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

三次用菊和牡丹衬托莲:第一次衬托,表现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借以慨叹世上没有别人像自己这样钟情莲花。

三种表达方式:描写、议论(对三种花的评价)、抒情(“噫”)

“四”:

四种修辞手法:(1)反问:同予者何人? (2)排比:菊……花之君子者也.(3)比喻: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4)对比: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七”:

七个短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9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析:《爱莲说》是八年级的一篇文言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很多文言知识是原来学生没有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对字词落实,又要掌握本文的写法及文章的中心,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对于九年级来说则更应该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尤其是知识点的整合。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3、教学重点:

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4、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莲花”来表现作者的理想的。

(二)学生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学习成绩优异的同学对八年级的文言文基础掌握得非常牢固,需要进行拓宽、拓深的练习。而基础薄弱的学生应在加强基础复习的同时努力提高他们的能力。这部分同学往往自尊心较强,教师要注意采用合理的教育方法,做因材施教。对于双差生要根据他们的弱点,选准切入点很啊抓基础,确保他们合格毕业。(三)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活动安排:搜集写作背景给予本课相关的链接。2、教师课前活动安排:准备好幻灯片和上课所用媒体;教学资料。资料如下:写作背景

《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宋代哲学家。《宋史》上说他“博学力行”,并引用宋代著名文学家、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的话,评价他:“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廉于取名而锐于取志,薄于微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茕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虽然他一生担任过州县地方官吏,但他平时更喜欢游览各处名胜,潜心研究学问,是一个事必躬亲、处事公正、颇受时人拥戴的学者。他厌弃封建社会那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以素净、淡泊为足,以“饱暖”、“康宁”为乐。特别喜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在江西南康郡为官期间,亲自率领部下在旧南康府署一侧,挖池种莲,并独出心裁地把莲池叫做“爱莲池”。每当夏日炎炎,他漫步池畔,倾心欣赏,全神思索。经过酝酿、构思、推敲,终于写下了流芳百世的篇章《爱莲说》。

(四)教学流程(1)引入课题。由多媒体配乐展示荷花的图片(引入情景),由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引入课文),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赞美“莲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周敦颐是如何赞美莲花的,为什么要赞美莲花。(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学生在回忆诗句的过程实际是检查学生的积累。在交流中,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笔记的形式积累诗句获得知识。)(2)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教师让学生明白自主学习的内容,师生共同合作加上教师的点拨,共同完成在自主学习阶段不能完成的任务。)

学习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什么是“说”?

②关于作者的情况。

③看课文注释,画出不能理解的句子。

④学生自由的读课文。(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这篇课文已经学过,以上几个问题没必要过多讲解,完全可以放手给学生,这样既避免了学生听的重复性,又可以调动学生思索的积极性。同时又培养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3)探究文章的内容,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的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探究的内容。(多媒体展示)

①文中写了哪些花?重点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其他的花?

②哪些地方是写莲的?从哪些方面写莲的?

③文章仅仅是写花吗?采用了什么写法?

④花与人有什么关系?

⑤作者的感叹说明了什么?(这个教学环节用15分钟,帮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复习已经学过的写法。是成绩不错的学生更注意知识点的整合和积累,成绩略差的同学加深课文的理解并及时消化与及时整理。)

(5)巩固练习:

多媒体展示:

“莲花”与“君子”的联系。(这个教学环节用3分钟,目的是通过探讨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指导背诵: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实现。如男女生分段朗读, 自由朗读,教师提问,学生用书上的原句回答等。(这个教学环节用5分钟,目的是通过提问背诵课文,同时能为理解性默写打基础。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应该掌握。)(7)、课文总结,布置作业。

作业: 作者的思想过时吗?(这个教学环节用2分钟,从课程的设计来看,能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在课堂来看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学习方式上,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从教法上看,能将传统的诵读法与现代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从问题的设计上,从体现梯度。)板书设计 爱 莲 说

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濯清涟而不妖—————————— ————质朴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正直

香远益清————————————---——-芳香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托物———————————————————言志

(莲) (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课下检测(附答案)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二、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三、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四、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六、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上一篇:《爱莲说》复习指导

下一篇:《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

二、课时安排

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

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

四、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 课堂结构(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

1、 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 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

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

1、 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 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 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②语气多变。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③节奏和谐。“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④表达方式多样。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

(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 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 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

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 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4、 教师要求学生用“‘───────’一句比喻君子的──────”句式具体说说借物喻人的用法。参考说法:“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不为世俗所污;“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在优越的环境中不媚于世;“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内心通达,行为正直;“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性格正直,纯正无邪;“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德布于四方,声名远扬;“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卓然挺立,坚守节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一句比喻君子端庄严肃,被人敬仰。

(二)说对比烘托手法。

1、 教师提示: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2、 学生读课文中有关菊花、牡丹的句子后说用意:①开头以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引出“予独爱莲”的主旨。②作者以菊的隐逸,牡丹的富贵衬托莲的高洁。③结尾由三种花写到三种人:爱菊者少,爱莲者更少,而爱牡丹者很多。以此感叹社会上真隐士少,有道德的人更少,而爱富贵的人很多。

3、 教师小结:文章通篇以菊花为旁衬,以牡丹为反衬,突出莲花傲然不俗,超脱卓群的品性,表现了作者守身如玉的生活态度。

第四板块:背读课文,说背诵文言技巧(5分钟)

让二至三名优秀学生当堂背诵,然后结合本篇课文,说说背诵文言文的技巧。学生可能说:根据语气语调背;根据表达方式背;根据音韵节律背;根据邻头字句背等等。只要方法可行,教师就给予充分肯定,以总结背诵文言文的经验方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一、文章内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文学常识

三、语音

甚蕃( ) 淤( )泥 濯( )清涟( )而不妖 亵玩( )

四、通假字

五、古今异义词

六、词类活用

七、一词多义

八、重点词语解释

1、 可爱者甚蕃 蕃:多,“蕃”在中文的近义词是众,反义词是鲜(独)。

2、香远益清 益: 副词,更。

3、亭亭净植 植:树立。

4、陶后鲜有闻 鲜:少。

5、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妖:妖媚。

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却 亵:亲近而不庄重。

7、宜乎众矣 宜:应当

8、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只,仅

九、特殊句式

1、莲,花之君子者也(判断句)

十、朗读节奏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的莲花比喻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写“菊花”和“牡丹”的作用是突出君子的高尚气节。

2、“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一句照应了上文的“世人甚爱牡丹”。结尾这一句感叹表达了作者对追求逐利(追求富贵、贪慕富贵)、趋炎附势 的世风的鄙弃。

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5、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作者将莲与壮丹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洁身自好(或正直、高洁)品行的追求,对追名逐利世风的厌恶。

7、陶渊明独爱菊,表明他追求隐逸的生活态度;世人甚爱牡丹,表明世人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周敦颐独爱莲,表明他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8、.下面这段话蕴含了君子哪些品质?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志洁行廉,仪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意思对即可)

9、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3分)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十四、开放性试题

1、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略(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

2、你喜欢哪种花?请简要说明喜欢的原因。*略

3、作者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你是否同意这种看法?为什么?

】《爱莲说》教案8

北师大版《爱莲说》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案6

】《爱莲说》导法八例

.《爱莲说》专题练习

.《爱莲说》教案5

.《爱莲说》教学设计4

.《爱莲说》语言自读涵咏课教学设计

.《爱莲说》教学反思

上海市二期课改语文《爱莲说》教学案例

.《爱莲说》教案3

.《爱莲说》教案2

.《爱莲说》教案1

.《爱莲说》多媒体点拨教学实录

.《爱莲说》译文

.《陋室铭》《爱莲说》练习测试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同步练习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3

】《爱莲说》教案7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设计1

《爱莲说》rm视频朗读

《爱莲说》ppt课件

《爱莲说》ppt课件(1)

《爱莲说》mp3音频朗读

《爱莲说》flash课件在线欣赏2

《爱莲说》flash在线课文朗读欣赏

上一篇:《陋室铭》教案4

下一篇:《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甚、自、予、焉、者、鲜。

2、疏通文意,理解作者心中中正耿直的君子之道。

3、理解作者通过描写莲花美好形象来表达作者对高洁品格的追求,从而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并体会对比烘托的作用。

重点难点: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学习烘托的写法。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今天我们学习新课《爱莲说》,说说课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解题:爱莲说,阐述喜爱莲花的道理。“说”, 一种文体,或说明事物,或阐述道理。

2、请学生看插图,问:图片上是一朵——(学生说莲花/荷花);了解莲花的多个别名,体现世人对莲花的喜爱。请学生用一句诗形容图片中的荷花: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爱莲的红艳,而理学家眼中的莲又有什么可爱之处?

简介作者,理学鼻祖。重思考,讲道理。

二、初读课文,疏通文意;说说作者为什么“爱”莲?

1、抽读课文,抽查难译的字词句。

正音:明确:蕃(fán)、淤(yū)、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隐逸(yì)

正义:可、者、甚、蕃、独、自、出、濯、中、通、蔓、枝、植、亵、焉、谓、鲜

特殊句型:判断句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2、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课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说说莲花有哪些特点是作者“独爱”的?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作者所喜爱的莲花形象: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齐读)

释义: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耸立的样子。 净:洁净。 植:树立。 亵玩:玩弄。

归纳:

莲花:高洁(不同流合污、不攀附、挺拔、笔直)、亭亭玉立(端庄)、表里如一。

作者对莲的喜爱,不仅仅是把莲当花一样来喜爱,而且把莲比作人中的君子来爱。

三、知识学习,深入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交流讨论,具体说说作者眼中莲花有哪些可爱之处?抓住特点,概括。

主要从外形、香气、气质来阐述。

外形:“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间是空心的,贯通(儒道佛通畅)。外面是笔直的茎秆,一茎一花,专一,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亭亭净植”,植:树立,具有特立独形的外表特征,高挺也告诉我们作者具有独特的、表里如一的性格。

香气:“香远益清”,莲花香淡而不俗,在清风的吹送下发出清幽的香气。暗示着作者的高尚品质。

气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清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端庄,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但是不沾染污秽,在清水中被洗涤过,也不显得妖媚,只可以让人远远地观赏,而不能被人玩弄。从这两句话中我们体会到作者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行,也暗示着作者的性格。

2、托物言志”

归纳概念

古人常用的写作手法,它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在文中,描写莲花的句子和君子有很多相似之处。

拓展延伸:

为学生提供其他“托物言志”类文章。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问松高直,待到雪化时。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中。

四、本文为什么还要写牡丹、菊花?它们分别比喻什么?

明确:对比,烘托出莲花的高洁。牡丹,喻权贵;菊花,喻隐士。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试教班级:常州市第一中学初二(2)班

试教教材:江苏版《语文》(洪宗礼主编)

试教教师:江苏省盐城中学刘红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请大家把书翻到××页。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是宋朝的哲学家周敦颐。(边讲边板书:爱莲说周敦颐dūnyí)注意这个“颐”字的写法,左边中间是个“口”字。“说”这种文体我们还没有接触过,预习的时候我们是否注意到课本哪里介绍了“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呢?(学生纷纷举手)请前热电厂的这位同学。

生(1):课本注释⑩告诉我们: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师:这位同学预习时注意了读注释,很好。我们知道,“说”这种文体可以灵活地运用说明、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偏重于议论。那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2):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谈谈爱莲花的道理”。

师:对,说说爱莲花的道理。周敦颐要告诉我们,他爱莲花有什么道理呢?我们来读课文。先由我来朗读课文,请大家在难读难写的字下面画一下,注意听准字音,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老师朗读课文)

师:听了一遍,大家已画出了难字生词了吧?现在请大家对照一下屏幕上映出的生字词,把没画出的再画出来。(显示字幕)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给屏幕上映出的加点字注音,其他同学在书上注音。上讲台来的同学一位注前面的五个字,另一位注后面的四个字。

(屏幕显示)

(学生注音,注错了一个,“鲜”注为xiān)

师:大家看黑板,有没有注错?(学生纷纷举手)请那位同学说。

生(3):“鲜”应该读xiǎn,不读xiān。

师:为什么这里读xiǎn,你能用这个读音的“鲜”组个词吗?

生(3):“鲜”在这里是少的意思,可以组——(语塞,其他同学举手)

师:这位请说。

生(4):很好。“鲜”意思为“少”的时候,读xiǎn。我们看着屏幕把加点的字读两遍。预备——读!

(学生齐读生字词)

师:我们再仔细看一下加点字的写法及它们的意思。“颐”的左半边不能写成“臣”;“蕃”是形声字,与草有关,意为茂盛,引申为“多”;“濯”“淤”“涟”也都是形声字,与水有关,书上都有注释;“逸”意为逃,你看一只兔子在逃跑,注意“兔”字的一点,“逸”,文中有“避开”的意思。我们再把屏幕上映出的每个句子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师:好,下面我们来齐读课文,这一遍读的要求是: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注意抬头挺胸,声音响亮、精神饱满。“爱莲说……”预备——读!

(学生齐读课文,音准较好,有个别同学仍将“鲜”读作xiān)

师:这一遍读书读得整齐,也很流畅。但还有同学将“鲜”读作第一声,注意是第三声:鲜xiǎn。把“陶后鲜有闻”这句子再齐读两遍。

(学生齐读)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大家注意文言文的读法与现代文有所不同,大家回忆一下电影和电视里看到的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气氛活跃,纷纷举手)

生(5):古人读书拉长了声调,像唱歌一样的。(众笑)

师:对!样子怎样呢?

生(5):摇头晃脑的。(众又小声议论)

师:是的,古人读书很有韵味,自得其乐地读,一般语气都比较舒缓。我们读古文虽然不需要摇头晃脑,但可以吸取一些有益的读书经验,如舒缓一些读。我们不妨来理解一下文中有八个“之”,它们的用法体会一下,我们看屏幕。

(屏幕显示)

师:注意前后两组“之”的用法,哪一组可理解为“的”,哪一组是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呢?请听老师读一遍。(师读八句子,明显读出后一组的“之”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学生举手)请这位同学说——

生(6):是后面一组。

师:对,“予独爱莲之……”的“之”字,既使上下语气贯通,又使全句语气舒缓,富有节奏。一起读后面的四句,认真体会。

(学生读幻灯映出的后一组句子)

师:接下来我们再齐读全文,注意慢一点,舒缓语气。(学生第二遍齐读课文,语气有所舒缓,但显得平。)好!有点儿古人读书的味道了,但语气舒缓之后,稍显得平了些。读文言文,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要有高低起伏。我们来看练习二。编者告诉我们,相接的两句子话,字数相同,意思相对,叫骈句。“骈”读pián(板书:骈,pián)我们画出练习上的这句话,再回到课文里找一下骈句。(学生看书后举手)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7):“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好!再请后边的那位男同学——

生(8):第二段开头有三个排比句。还有第一段中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师:噢,古人的排比句宽一点说,也是骈句。但“中通外直”以下的几句不是骈句。骈句要求上下意思相对。我们注意骈句,读起来,一顿一挫,一抑一扬,非常有节奏和韵味。“出……不染,濯……不妖”,“染”和“妖”一扬一抑,体会一下。再看排比句,语气应逐渐加强,层层推进,富有气势。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的排比句,请这位女同学。

(学生读,体会了朗读指导要求。)

师:读得不错。大家读到这儿读出点味道来了。但要更好地读,还有待于我们充分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感情的基础上业读。下面我们自由小声读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同座位同学可讨论一下疑难问题和读中提示。时间为五分钟。

(学生小声读注释,小声讨论。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大家很认真地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了读中提示。有不懂的地方吗?还有疑难吗?(学生陆续举手。)这位同学先说。

生(9):“中通外直”,我不懂是什么意思。

师:哪位同学知道,回答他。你说——

生(10):应该是指莲花的茎中间是空的,外面看是笔直的。

师:对。还有问题吗?

生(11):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我翻译不通。

师:不一定要一字字翻译,理解大意就行。这句的意思是:水上与陆地上的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这位同学还有问题,站起来说吧——

生(12):(小声地)“陶后鲜有闻”的“闻”是不是“闻到”的意思?

师:“闻”应该是“闻到”还是“听到”?

生:(齐)听到。

师:应为“陶渊明以后很少有听到的了。”没有问题了吧?(生点头)老师再提两个,“香远益清”的“益”是什么意思?你能找到一个成语,里面的“益”和这儿是意思相同的?

(学生踊跃举手)

生(13):“益”是“更加”的意思,“精益求精”的“益”是同样意思,初一时学过。

师:对。还有“不蔓不枝”,这儿的“蔓”和“枝”是作什么词用的?请那位同学说。

生(14):动词。书上解释为“牵牵连连,枝枝节节”。

师:对,也可说成“生藤蔓”、“生枝丫”。好,我们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作者为什么爱莲花了,我们再读课文就要带着爱莲的感情来读。这次请女同学读第一段,男同学读第二段。女同学的声音应是清新悦耳,男同学的声音铿锵有力的。比一比谁读得更好。“水陆草木之花……”预备——读!

(分男女同学齐读,学生兴趣浓厚。齐读课文。)

师:都读得不错。但大家对“爱莲”的感情体会得还不够深,因此,还没有把课文表达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我们还要仔细体会。课文中哪些句子着重写莲花的呢?作者写出莲之美。你认为哪些句子最好?写出了莲花的与众不同之美?

(学生举手)

生(15):我认为主要是“予独爱……”这句长句子写莲,这个句子里的内容都很美。

(学生小声笑)

师:这一长句,突出了莲的哪些特点呢?你体会体会。

生(1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突出它非常——非常干净,没有染上一点儿污泥。

师:对洁净之美,还突出了莲的庄重,是吗?生于水,该是水淋淋的,却很端庄。(边说边板书:莲:不染、不妖)莲还美在哪里?

生(17)还很美的,是因为它有香,我感到它是清香,很清新的香味。

(师板书:香,清)

师:莲花整体的形象是端庄美丽,令人敬重,所以可远远地观赏而不可靠近玩弄它。

(师板书:不可亵玩)

师:我们体会得很好。我们知道了作者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姿态美丽,而且品格高尚。作者爱莲,也在赞颂莲花,我们要注意带着赞美之情来读。一起看黑板上,看板书的关键的词,饱含赞美之情来背诵这一长句,“予独爱……”预备——读!

(学生齐背这一长句)

师:我们已经说了,“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文章第二节他议论些什么呢?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一节,其他同学注意找出议论莲的句子,看看是哪一句?这位同学读一下。

(一位女生朗读第二节)

(学生举手)

师:你说,是哪句议论的莲花?

生(18):是“莲,花之君子者也”这一句。

师: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生(18):是品德高尚的人。注释上有的。

师:对。作者把莲比作花中的君子,原来他是要赞美君子形象,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我们画下来。借赞花来赞人,这种写法就叫作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边板书:托物言志)我们初一时学过托物言志的文章吗?

(学生纷纷举手)

师:一齐回答。

生:(齐)《荔枝蜜》。

师:对了。我们再看课文。作者在第二段开头还写有两个比喻,把菊比作隐逸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第一段也先写菊和牡丹,想想写菊和牡丹为了什么?

生:(齐)陪衬。

师:编者的提示已经告诉了我们。

(板书:菊:隐逸者牡丹:富贵者)

师:隐逸者是隐居的人,菊花开在百花之后,又是隐士陶渊明所喜爱的,所以比得很恰当。而作者为何把牡丹比作富贵者呢?因为它色彩浓艳,花朵硕大,唐朝时,成为富贵人的宠物。我们上学期课本附录里的一首诗中就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句子,哪位同学记得是谁写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思索,有一位同学举手。)

生(19):好像是白居易的《买花》。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丛深色的花,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赋税。

师:很好,你的记忆力真好!怎么知道这花是牡丹花呢?前面还有两句:“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牡丹那样高的价钱,富贵者争相购之,把它比作富贵者很恰当,这是在特定场合、特定环境下的比喻。作者用菊和牡丹来陪衬突出莲,突出莲的君子品格,是寄托了深义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社会,对当时社会上品格高尚的人非常敬慕,自己也愿意成为一个君子。那么,我们联系第一节作者笔下的莲花形象,是否能看出君子有哪些高尚的品行呢?

(学生踊跃举手)

生(20):不跟坏人同流合污。

师:很好,出淤泥而染,洁身自好。还有呢?

生(21):还有他很正直、正派的。

师:对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又很虚心。香气远播,说明名声很好。还有吗?

生(22):很庄重,不许人去玩弄他。(众笑)

师:不许人侮辱他,刚正不阿,不容人侵犯,有独立的人格。封建社会有这样的人,真令人敬佩!我们读到此,明白了作者的写作目的,赞莲为赞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可使文章生动形象,含蓄而给人回味。我们齐背这三个排比句。

(学生齐背)

师:我们再看下文,“噫!”是个叹词,作者赞莲又感慨什么呢?看一下读中提示,加以体会,我们一起说——

生:(齐)感慨、讥讽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

师:当时社会上爱莲者少,爱牡丹者多,君子少,追求富贵的人多啊!作者有感于社会上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对他们表示了强烈的鄙视!结尾的这两句话一问一叹,发人深省,文章的主题多深刻啊!我们齐背这一节。

(学生背诵第二段)

师:这篇课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示。封建时代的君子形象对我们今天如何做人,完善自我品德修养有一定的启示。我们课后深入思考一下,把体会写到练笔本上。好这堂课我们通过朗读,掌握了朗读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托物言志这种写法的特点。最后我们一起把课文背诵一遍。

(学生背出课文)

师:下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