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推荐16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
基础知识题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邹忌( ) 形貌昳丽( ) 朝服衣冠( ) 孰视之( )窥镜自视( ) 谤讥于市朝( ) 期年之后( ) 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于是入朝见威王 ③以其无礼于晋 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 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 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 b表修饰 c表承接 d表转折 e表因果 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 ④暮寝而思之(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 )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 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⑤陈涉者,阳城人也( ) ⑦今者项庄舞剑( ) 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5.下面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 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 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a.孔子过泰山侧 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 ①城中皆不之觉②秦城恐不可得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莫用众人之议也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①③⑤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徐公/何能及/君也 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 )此同时①虽欲言,无可进者 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 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 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参考答案1.zōu yì zhāo guān shú kuī bàng cháo jī cháo2.c3.①a ②c ③b ④b ⑤e ⑥c ⑦f ⑧d4.①的人 ②的原因 ③人的 ④的话、的事情 ⑤的原因 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 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 ⑧的禾苗5.①a ②c ③d ④d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7.d8.a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2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
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3
教学目标
1. 结合工具,读准字音。
2. 结合注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意。
3. 质疑讨论,明确人物形象,体会邹忌讽谏的艺术。
4. 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注释,掌握部分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理解全文内容。
2.背诵全文,培养文言语感。
教学难点
质疑讨论,熟悉人物形象,欣赏邹忌讽谏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离罢春秋激烈的战场,我们走入了战国的风云。今天,我们将跟随邹忌,一同在《战国策》中去感受君臣间的一段轶事。
二.结合工具,明确字音
1.生结合注释、字典,扫清生字障碍。
2.师生交流疑难字词。
3.师出示投影,明确重点字词
(投影)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入朝见威王 时时而间进 期年之后 皆朝于秦
4.齐读课文,读准字音。
5.师纠正误音。
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梳理第一小节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一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邹忌修八尺有余 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何能及君 徐公来,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2.梳理二小节
由自己个人的生活小事悟出其中的道理,这与讽齐王纳谏有什么关系呢?
①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二小节.
②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3.梳理第三小节
① 生结合注释,梳理第三小节.
② 生质疑,师生讨论共同解决疑难字词.
③师明确第一节重点字词﹑语句.
(投影)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4
《邹忌讽齐王纳谏》
唐代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一位贤臣--邹忌。
学习本文,先通读全文,了解大概故事梗概,解决生字生词。
一、掌握如下字词。
1、为下列加红的字注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 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昳丽:光艳美丽
窥:照
旦日:第二天,同下文"明日"
美我:认为我美,"美"字是意动用法
私:偏爱
蔽:爱蒙蔽而不明
面刺:当面指责,面是名词作状语
闻:使……听到,是使动用法
间进:偶然进来
期年:满一年
二、课文内容分析。
1、学习本文,在阅读的时候,要正确断句。如邹忌/修/八尺有余;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王之蔽/甚矣!;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3、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4、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5、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评价:"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归纳整理:
1、词类活用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梅?
(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
(3)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
2、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右,国君旁边的近臣)
(3)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委婉劝说)
3、句式
(1)忌不自信(宾语前置)
(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4)王之蔽甚矣(被动句)
能力检测
1.下列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形貌昳丽(yì)
B.燕、赵、韩、魏闻之(yàn)
C.期年之后(jī)
D.时时而间进(jiàn)
2.下列红色字解释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不求闻达于诸侯
A.有求于我
B.美于徐公
C.皆朝于齐
D.能谤讥于市朝
3.下列红色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幕天席地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吾妻之美我者
C.闻寡人之耳者
D.王之蔽甚矣
4.选出下列红色字解释正确的两项( )
A.窥镜而自视(偷视)
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左边和右边)
C.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5.下列红色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C.皆以美于徐公
吾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D.我孰与徐公美
孰视之
参考答案:
1.B 2.D 3.B 4.CD 5.C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5
1.下列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邹忌(z#u)
纳谏(ji4n)
朝(zh1o)服衣冠(gu4n)
b.窥镜(ku9)
旦日(d4n)
形貌昳丽(y@)
c.期年(q9)
入朝(ch2o)
暮寝(q!n)
d.谤讥(b4ng)
间进(ji1n)
王之蔽(b@)
2.下列加粗词释义有错误的一组是:[ ]
a.邹忌讽齐王(婉言进谏)
形貌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
齐王纳谏(直言劝告)
b.朝服衣冠(穿戴)
孰视之(通熟,仔细)
何能及君(比得上)
私我(偏爱)
c.客之美我者(美丽)
谤讥(诽谤)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
期年(周)
d.王之蔽(受蒙蔽)
皆朝于齐(朝见)
莫不私王(没有谁)
间进(间或)
3.下列加粗词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1)( )和( )
a.朝服衣冠
b.于是入朝见威王
c.皆朝于齐
d.朝济而夕设版焉
(2)( )和( )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c.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d.是可忍,孰不可忍
(3)( )和( )
a.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b.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c.旦日,客从外来
d.通宵达旦
(4)( )和( )
a.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b.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d.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5)( )和( )
a.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c.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d.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4.判断题。
(1)先秦历史散文体例多样,有编年体的,如《左传》,有国别体的,如《战国策》。( )
(2)《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编写而成的,分十二国策,共33篇。( )
(3)《战国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
(4)《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从自己生活中的小事谈起,采用设喻讽谏的方式,使齐威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增强国力。( )
5.按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1)邹忌与徐公比美的基础条件是什么?
(2)邹忌与妻、妾、客人之间的三问三答是什么?
(3)明日,徐公来,邹忌通过比较,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4)邹忌入朝见威王,以自己生活中的小事作论据,用类比推理的方式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阅读下面两段内容,完成练习。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6.解释下列加粗词。
(1)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2)能谤讥于市朝( )
(3)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说明了什么问题?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9.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参考答案
1.b(a.冠gu1n c.期j9 d.间ji1n)2.c.美,认为……美 谤,指责过错3.(1)ad(2)ac(3)ad(4)bc(5)bd4.(1)√(2)√(3)×(4)√5.(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2)(忌)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3)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4)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6.(1)当面指责(2)指责过失(3)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进谏的人多。7.说明在此之前,齐国的朝政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的问题。8.“此”指代“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这种情况。“战胜于朝廷”是指内政修明,不必用兵就能使别的国家畏服。9.(1)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错的,我知道后,授予下等奖赏。(2)满一年以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6
《邹忌讽齐王纳谏》创新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教学过程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建立以探究、理解、亲身实践、分享与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理解知识的意义,培养和发展创造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二、指导思想根据初三的教学安排,本文已教学过,再加上初三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感觉有些单调。因此。针对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刻画简约,形象鲜明,不乏生动,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特别大的特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课本走进生活,在创新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获得新的学习体验。三、学习策略1、带着教材走进生活。学生根据课文的部分内容自编、自导、自演课本剧,组织学生自评。2、,体味诵读,情感感悟。四、辅助教学媒体:电脑五、教学时数:一教时六、教学思路本文的教学思路基本上可分为:阅读期待——编演评价——体味诵读,其中编演评价是主体。教学过程(一) 导入:以聊天形式导入新课。师生问候(用英语问候),点明课题。(今天非常高兴和大家共同学习一堂课,学习的课文是本学期的语文课本第四单元的第二篇《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一位同学将课题写一下。【写课题】《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学过了吧?那么,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你最喜欢的读书方式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我给你们配点音乐。【播放】【配乐】学生诵读。课文回顾,点燃阅读期待。【媒体投影1】:这篇课文故事生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为什么?学生交流;老师评价。从同学们的回答看,大家对课文的理解还是不错的。全文虽然只有三百多字,却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简约,但不乏生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大的想象空间。那么,这节课我们将换一种方式来学习课文。大家有兴趣吗?是什么方式呢?【媒体投影2】编演课本剧在这之前,大家有没有尝试过,自己当编剧、导演、主演呢?(没有,那今天我们就牛刀初试;有过,那今天我们再一展才华。)(三)导编1、讨论:编剧要注意的事项?那编写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老师在课前选择了文中的某一场景予以了编写,现在呈现给大家。【媒体投影3“讽谏”:邹忌、齐王的戏】请大家结合原文看看,老师编写的是哪一个场景?(场景“讽谏”)下面就请同学们对照原文交流讨论改编课本剧时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学生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名学生板书注意要点。(如:设置活动场景,时间、地点、人物、旁白、人物之间的对白、对白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请同学们注意,刚才老师编写的这个场景,只是老师结合课文内容编写的一个例子,同学们可以借鉴,更需要创新,在编写中要结合课文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我们自己的个性风采。同学们说说看,课文中还有哪些场景可以编写成课本剧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点拨、投影。【媒体投影4】(1)问美:邹忌、邹妻、邹妾、客人的戏;(2)比美:邹忌、徐公的戏;(3)思美:邹忌个人戏;(4)讽谏:邹忌、齐王的戏;(5)进谏:齐王、群臣吏民的戏;(6)四国朝齐:齐王、四国使臣的戏;时间关系,本节课只编写其中某一场景。大家说,编哪一个?根据学生选择确定本节课的任务“问美”(重点)下面请前后位的同学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有其中的一位同学执笔,其他同学运用刚才的学习收获,结合课文内容,共同讨论编写好剧本。学生阅读、讨论、编写;教师深入学生巡查编写情况,适时指导。(四)导演刚才大家都能仔细阅读课文,认真编写。我们精心编写了剧本,一定希望将它精心地演好。下面由小组中的一位同学担任导演,小组内自由分配角色,准备演好自己的剧本。 学习小组互助合作,推选导演、演员,进行表演排练。指名一个小组进行表演。或由大家推选导演,再由导演选取演员进行表演。(演员自己要说说对角色的表演感受;观看的同学要做好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的准备。)(五)导评表演得怎么样?如果学生表演比较出彩,获得同学们的掌声。师:看来本次演出很成功。下面请我们演员自己先可以说说表演角色的感受。观众呢,观看了刚才的演出,可以对演员的创新表现进行发问,也可以对演员的表演进行评价,你觉得谁演得好,好在哪里?谁如果这样表演会更恰当些?怎么看就怎么说,允许争论,允许反驳,只要意见合理。这一点评中要巧妙地将本课核心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的落实,万不可将评点纠缠在非语文的东西上面。刚才,同学们无论是演还是评,都很精彩。我们( )的学生就是棒。老师相信大家不仅演得投入,评得具体,而且一定还能读得精彩。请大家推荐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朗读评价。(六)听配乐朗读。【媒体投影5】最后请大家完整地听一遍课文朗读,让我们一起欣赏,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跟读。(七)布置作业。这节课,我们仅编写了其中一个场景,文中还有其它场景可供编写,课后大家还可编写交流。下课。设计思考:本节课的教学要按新课标理念进行,从教学过程和效果看,教学形式要符合新课程改革的“三维设计”理念。主要体现:1、要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课堂教学格局,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全面培养。2、要重视学习方法的传授,从“导读”、“导编”、“导演”到“导评”,都要伴随着学习方法的传授和探究,要注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3、要创设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课文,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自身的情感体验,通过学生参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独自理解和领悟。4、要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培养,学生从自身的理解、他人的表演与评价中分清是非、美丑,建立自己的评判标准和价值观。5、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6、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导”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提供有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可逐段讲解) 
六、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 二 课 时 
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三)一词多义 
1、修 
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 
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2、朝 
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朝 
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拜 
c.于是入朝见威王 《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朝廷 
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 早晨 (zhāo) 
3、孰 
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 代词,谁 
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同“熟”,仔细。 
4、诚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b.帝感其诚 《列子•愚公移山》 诚心、诚意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诸葛亮:《出师表》 确实、的确 
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表假设,如果、果真 
(四)古今异义 
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 
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 
3、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 
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省略句) 
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引导思考: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 
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 《童区寄传》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宋何罪之有 《墨子•公输》 “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唯余马首是瞻 《冯婉贞》 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 
(六)注意一个成语 
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 
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 
三问 :妻、妾、友 三答 
三比:妻私我 →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 → 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 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 各国“皆朝于齐” 
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8
22《邹忌讽齐王纳谏》学案
教师寄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3. 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学习过程:
一、基础知识
1.《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解题参照注释⑴明确:邹忌是齐国人名。讽:是讽谏的意思,即用暗示、比喻之类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是接受、采纳。谏是臣子向国君提建议。全题合起来就是邹忌委婉地规劝齐王采纳臣民的意见。x kb 1.c o m
3、读准字音。
昳丽 朝服 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4. 实词: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修:长,这里指身高)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私:偏爱)③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诚:的确,确实)④ 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⑤ 时时而间进(间:间或,断断续续地)⑥ 王之蔽甚矣(蔽:受蒙蔽)
⑦ 期年之后(期:满一年) ⑧ 能谤讥于市朝(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注:讽:微言劝谏)
3. 虚词:
“于”
① 欲有求于我也(于:介词,对)② 皆以美于徐公(于:介词,比)
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于:介词,在)④ 皆朝于齐(于:到)
“而”
①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词,并且)②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而:表顺接连词,于是)③ 时时而间进(而:连词,表修饰)
4. 词类活用:
① 名动:朝服衣冠(服:穿戴)② 名状:朝服衣冠(朝:早晨) 暮寝而思之(暮:夜晚)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当面)
③ 使动:闻寡人之耳者(闻:使…听到)④ 意动:吾妻之美我者(美:认为…美)
5. 古今异义:
地方: [今] 部分、区域、本地,跟“中央”相对的行政区划。
[古] 两个单音词。地。土地,国土。方,方圆,纵横。
6. 特殊句式:
省略句:
① 与(之)坐谈(省宾语)② 问之(于)客曰(省介词“于”)
判断句: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②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③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状语后置:皆朝于齐(应为“皆于齐朝”)
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宾语前置: 忌不自信(应为“忌不信自”)
固定格式: 孰与…”和“与…孰”疑问句经常用来比较人物的高下或事情的得失,成选择疑问句中的一种,介词“与”的宾语是用来作比较对象,句末的形容词则是比较的标准。
二、整体感知新 课 标第 一 网
1文章开始没有直接写邹忌讽劝齐王,写的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这件事是什么?
2.反复思考,分析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3.讽谏结果如何?
三、合作探究
1.由于感情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所不同,注意揣摩各自的语气所含的感情色彩。
2.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色彩有明显差异。
四、拓展延伸
讨论交流: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提示: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口语交际的频率很高,了解别人、推荐自己、谈判求职、合作共事都需要较高的口语表达能力。所以鉴赏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提高我们适应社会交际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游说别人时要不卑不亢。言语恰到好处——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自己尊严,是邹忌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五、课堂小结
《邹忌讽齐王纳涑》对话精彩,结构精巧,邹忌的睿智,齐威王的英明等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邹忌的讽谏艺术,对于当代人际交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六、达标测试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
a.臣妾(qì) 昳丽(yǐ) 朝服衣冠(zhāo)
b.孰与(shú) 弗如(fú ) 皆朝(cháo)于齐
c.窥镜(kuì) 期年(qī) 数(shuò)月之后
d.旦日(dàn) 暮寝(qīn) 时时而间(jiān)进
2.下列加点词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吾孰与徐公美 b.吾妻之美我者
c. 皆以美于徐公 d.君美甚
3.找出下列与“忌不自信”句式相同的一项 ( )
a.君美甚 b.能谤讥于市朝
c.甚矣,汝之不惠 d. 夫晋,何厌之有?
4.对“今齐地方千里”一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
a.现在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b.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千里
c.今天齐国这个地方有数千里的土地
d.今天齐国土地方圆有千里之多
5.下面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是寡人之过也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徐公来,孰视之
c.能谤讥于市朝 朝服衣冠
d.虽欲言,无可进者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
6.填空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体的历史著作《 》。“讽谏”的意思是 。
②文章中写邹忌从妻、妾、客的回答中受到启发的句子:
。威王采取纳谏措施后收到效果的句子: 。
7、请列举两个出自《战国策》的成语。
能力提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关?”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对邹忌的赞美,语气由轻到重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③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a.②③① b.①②③ c.②①③ d.②③①
2.对下列句子中涉及到的称呼,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②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③臣之妾畏臣 ④臣之妻私臣 ⑤王之蔽甚矣
a.①②/③④/⑤ b.①⑤/②③/④
c.①⑤/②/③④ d.①②/③④/⑤
3.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邹忌修八尺有余:身高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c.朝服衣冠:衣服 d.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4.对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以告,则杀之 ④皆以美于徐公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5.句式与其他各句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忌不自信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又弗如远甚 d.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6.下列语言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也!”——妻子赞美于前,比较于后,发自内心,出自真情。
b.“徐公何能及也!”——小妾急急回答,惟恐不能表白感情,似乎战战兢兢
c.“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客从容言之,貌似深思熟虑,实则阿谀逢迎。
d.邹忌问妻子用生活化的“我”,显得亲切而随和,邹忌问小妾与客,用书面语“吾”,显得生硬,表现了一种倨傲。新 课 标 第 一 网
7.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 )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
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译文:
9.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b.皆以/美于徐公
c.今齐/地方千里 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0.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幼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不超过30个字)(3分0
11.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4分)
23《愚公移山》学案
教师寄语: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已散失,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的有关古代资料编写的,里面保存了不少先秦时代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2、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
(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3)一词多义
(4)词类活用
a.吾与汝毕力平险
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用尽。 险: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活用作状语,用箕畚。
(5)特殊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倒装句(主谓倒置),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即“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
b.告之于帝
倒装句(状语后置),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情。
c.帝感其诚
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
三、问题探究
1.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
2、文章中两个人物的名字,以“愚公”和“智叟”对举,有什么深意?
3、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4、为什么用这个神话结尾?
四、拓展延伸
“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五、课堂小结
《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对寓言的理解要通过故事叙述了解故事所寄寓的深刻含义。而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故事是否与迷信有关,甚至用现代的眼光审视愚公的形象等。这些都与阅读寓言的本义有违背的。
六、中考真题演练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愚公认为两座山可以移走的理由,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不可动摇的决心。 b.有无穷无尽的子孙。
c.这两座山不会再增高。 d.有操蛇之神的帮助。
2.用科学的眼光看,愚公移走两座大山是不必要的,而且结果由天帝派神搬走了两座大山也是不可能的。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其目的是:( )
a.宣扬封建迷信思想,夸大神的作用。
b.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宣传人定胜天,不必用科学,只须用苦力的思想。
d.批判不求进取、知难而退、不识时务的消极思想。
3.对下面句子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
a.曾不若孀妻弱子: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b.虽我之死:虽然我死了。
c.无陇断焉:没有山冈高地阻隔了。d.惧其不已也:害怕他不停地干下去。
4.智叟阻止愚公移山的理由是:(用原文填写。)
5.说明愚公驳倒智叟的一句是:
6.结尾说上帝被愚公的“诚”感动了,这个“诚”指的是什么
4、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精神和行动惊天地、动鬼神,也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中考真题演练】参考答案1.d 2.b 3.b 4.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5.河曲智叟亡以应。 6.指愚公移山的决心和实际行动。
24《诗经》两首学案
设计人: 刘杏林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一、基础知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2、正音、释词。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3、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二、整体感知
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三、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四、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蒹葭》
一、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二、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三、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四、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五、达标测试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 ( ) 窈窕( )( ) 好逑( )( )
寤寐( )( ) 溯洄( )( ) 坻( ) 荇菜( )
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 、 、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 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 ? 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达标测试题参考答案:1、jū jiū yǎo tiáo hǎo qiú wù mèi sù huí chí xìng 2、(1)《诗经》 305 风 雅 颂 (2) 赋 比 兴 (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3、c.4、b
能力提高
1、《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已”,阳光照射,露水快干。三幅不同时间的晚秋晨光图,渲染烘托出主人公久久伫立远望而始终不能见面的惆怅心情, 而主人公这种心情随着晨光画面的重叠,显得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凄婉。这篇诗在艺术上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地。
4、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如《蒹葭》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关雎》中“关关”(叠字)形容鸟叫声,“窈窕”(叠韵)表现淑女向美丽,“参差”(双声)描绘水草的犬态,“辗转”(叠韵)刻画出因相思而不能人眠的情状,既有和谐的声音,又有生动的形象。
《蒹葭》中的“苍苍”、“萋萋”、‘采采”(叠字)形容芦苇茂盛的样子,为下文“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作了辅垫,渲染了气氛。)
5、《关雌》着重于叙事,而《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蒹葭》比《关雌》的情感韵味更浓郁些。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雌》“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境界。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9
一、基础知识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邹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孰视之()
窥镜自视()谤讥于市朝()期年之后()皆朝于齐()
2.对句中“于”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有求于我也②于是入朝见威王③以其无礼于晋④皆以美于徐公⑤且贰于楚也
⑥能诱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⑦燕、赵、魏闻之,皆朝于齐⑧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①③⑤/⑥⑦⑧/②/④b.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c.①③⑤/②⑥⑧/④/⑦d.①③⑤⑦/②⑥⑧/④
3.“而”作连词用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用法:a表并列b表修饰c表承接d表转折e表因果f表假设,请对以下句中“而”的用法加以判断,并将结果依次填入后面的括号中()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②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③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④暮寝而思之()
⑤林木茂而斧斤至焉()⑥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⑦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⑧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
4.“者”可结合文意灵活地翻译,写出下面句子中“者”的意思或用法来: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③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④虽欲言,无可进者()
⑤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⑥陈涉者,阳城人也()
⑦今者项庄舞剑()⑧一丘之禾,则后种者晚实()
5.下面句中加下划线的字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①例: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c.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d.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②例: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公私之积尤可哀痛b.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c.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山d.那些老爷,都有万贯家私
③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a.孔子过泰山侧b.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c.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例:令初下,门庭若市()
a.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b.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曾不若孀妻弱子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6.下面与例句的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例:忌不自信()
①城中皆不之觉②秦城恐不可得③古之人不余欺也
④莫用众人之议也⑤时人莫之许也
a.①②④b.③④⑤c.②③⑤d.①③⑤
7.下面对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齐/地方/千里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徐公/何能及/君也d.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8.下列句子在文中正确的意思是()此同时
①虽欲言,无可进者②此所谓战胜于朝庭
a.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b.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c.虽然有人想进言,也不敢去说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庭上就战胜了对方
d.即使有人想进言,也没什么可说的这就是所说的实战胜过在朝庭上争论
二、课内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巨,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__________。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以”和文中“皆以美于徐公”的“以”意思相同的是:()
a.以勇气闻于诸侯b.秦以城求壁而赵不许,曲在赵
c.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d.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2.解释文中两个“于”的含义:
①臣之客欲有求于臣()②皆以美于徐公()
3.以下三句是从原文横线处选出来的,它们合理的排列顺序是()
①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②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③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
4.“王之蔽甚矣”的正确意思是()
a.大王的毛病实在太多了。b.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c.大王的私心太重了。d.大王您隐蔽得太深了。
三、课外语段阅读测试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帝,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菓,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同\'悟\')。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xiá,兽槛,兽笼),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②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注:①狙公:狙jū,猕猴;狙公,养猴的人。②无道揆:这里是不讲道术,不讲法度。
(1)下面四句中\'其\'的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a、取其积b、其如狙公乎c、惟其昏而未觉也d、其术穷矣
(2)对下面划线的词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或不给③一旦有开之
a、①部分分派②或许③启发
b、①整体里的一些个体②或许③分开
c、①整体里的局部②有的③开除
d、①部署分派②有的③启发
(3)\'赋什一以自奉\'的意思是()
a、(猴)把(养猴人)交来的赋税的一部分留给自己享用。
b、(养猴人)把(猴)交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c、(养猴人)拿(猴)采来的各种果实的十分之一供养自己。
d、(猴)把(养猴人)交来的各种果实都留给自己享用。
(4)\'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的意思是()
a、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并被他役使呢
b、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借给他还替他做事呢?
c、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借用他的名义还替他做事呢?
d、既然这样,那么我们难道借用他的名义还受他役使吗?
(5)\'其如狙公乎?\':的意思是()
a、他们像养猴人啊!b、他们不像养猴人吗?
c、难道像养猴人吗?d、难道不像养猴人吗?
(6)使狙\'敢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的原因是()
①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②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③赋什一以自奉④或不给,则加鞭棰焉⑤群狙皆畏之,弗敢违也⑥小狙谓众狙之言
a、①②③b、②④⑥c、②③④d、③④⑥
(7)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
2.c
3.①a②c③b④b⑤e⑥c⑦f⑧d
4.①的人②的原因③人的④的话、的事情⑤的原因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⑦在时间词后表示停顿⑧的禾苗
5.①a②c③d④d
6.d,例句为“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
7.d
8.a
二、1.c
2.①介词,向②介词,比
3.d
4.b
三、(1)b(2)d(3)b(4)c(5)d(6)含有劝告统治者\'使民\'要\'有道\'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0
【教材分析】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
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目标是:
①重视诵读和背诵;
②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④使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先秦散文的能力有所提高。
根据单元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本课学习目标可定为:
①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②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③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④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⑤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⑥初步培养学生快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组织语言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设想】
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本课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文意;遇有读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期课文学习目标①②的完成。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学习目标③④⑤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予以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引用典故,解题导入。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注:此成语典故于楚庄王也有记载)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弹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很大。
讽——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说明:先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然后请同学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特别是对题目这个“兼语式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二、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1.课文中有一个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就是很多内容都与“三”有关,并还可以用“三”的二字短语概括大意,请同学们试着找找看。
(一)课文中的“三”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式结构”的写法: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邹忌解蔽的三思;
入朝见威王的三比;
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
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其它还有这样的一些“三”:“朝、旦日、明日”;“孰视、自视、寝思”;甚而情节结构上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2.课文除了在“三”字上很有意味,在“比”字上也下足了工夫。请同学们说说文章中的“比”。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三思”正面比)
④明比、暗比(如:“邹忌比美”是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
(设计说明:采用“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串起对课文内容的整体理解。这里,抓住了“三”、“比”两个字,从写法入手,促内容理解:通过“三”字的切入,必能拎起全文的内容理解;通过“比”字的深化,从而引出课文的写法探究。课中“关键字”的使用,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三、分析人物,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邹忌:头脑冷静,善于思考;
实事求是,缘事及理;
忠于职守,足智多谋;
善于辞令,勇于进谏……
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齐王”这个人物形象。
齐王:闻过则改,明智果断;
从谏如流,兴利除蔽……
3.补充相关材料,对比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
(一)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魏策二》)
【译文】
庞恭(魏国臣子)陪同太子到邯郸(赵国国度)去做人质,他对魏王说:“现在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相信吗?”回答说:“不信。”“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回答说:“不信。”“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国王你信吗?”国王说:“寡人相信。”庞恭说:“实际上街市上没有老虎,现在是邯郸离魏国比街市远,议论我的人不止三个人,希望国王您明察。”(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于还是不能被国王召见重用。
(二)螳螂捕蝉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
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译文】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象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只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他的下面。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设计说明: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而拓展延伸,则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四、说古谈今,内化知识。
1.请同学们说说你所知道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2.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怎样给别人提出建议或者怎样对待别人对自己的建议。
3.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铭记古人谏言,感悟现实生活: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魏征
(设计说明:说历史故事,让学生之间实现知识资源共享,有利于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存,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现实生活,主要是想增强学生在“提出意见”和“接受意见”的感受和体会,引起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注意和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引出魏征的名言,让他们铭记。)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知识要点。
2.写好学习心得。(参考题目:①说说《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三”
②谈谈《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比”
③“讽谏”和“纳谏”
④“谏臣”和“明君”
⑤“人言”与“自信”
⑥人贵有“自知之明”
⑦感情亲疏和认识事物的关系……)
(设计说明:小结,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回顾和复习,强调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而写学习心得,则是对课堂知识的完善和深化,更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主题思想的思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十九课,属第五单元(先秦史传散文单元)的一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想,说教学程序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本单元编写了《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秋水》等古典散文的名篇。这些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精僻而富有特色,故事情节所折射出的人生哲理能很好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与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通过自已比美这件日常小事设喻,使齐王广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已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从一个中心出发,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围绕一个范畴,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本单元持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①掌据文中的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②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能力目标
①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方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②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分析力和较高的语言素养。
方法目标
学习叙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的艺术手法,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除敝的历史意义和今天借鉴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特殊名式现象。把握文字详略处理,讽喻说理的特点。
(四)教学难点
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二、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一)、朗读法
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讨论点拨法
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情景激励法、比较法、分析法、诠释法、循序渐进法
针对重、难点,把课文分为三部分,逐个层次分析,使学生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三、说学法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使作用,激发学生质疑、辨疑的意识,学生学法重点应放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上,而整体把握课文时,可采用朗读法,圈点勾画法,讨论法,问答法,分析法,比较、仿写法等。
四、说教学设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并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本课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有不通的地方,提出疑问,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合作探究,或查找资料、请教老师,以完成学习、能力目标。
第二课时:师生交流探讨。在课堂中,将课文的方法目标、能力目标及课文的重难点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引用典故,解题导入”、“理解内容,探究写法”
、“分析人物,拓展延伸”三个步骤展开教学,分别从内容、结构、写法、思想意义等方面给予分析,在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下面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用典故,复习导入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可曾了解“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的故事呢?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故事结果“百官荒废,诸候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幕”。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今天我们将要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是指用含蓄的话暗示或劝告。
(设计意图:引用“一鸣惊人”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破题导入,请同学们解题,老师补充,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概念。对题目的这个“兼语短语”的破解,让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第二步:自主研习,整体感知
(一)学生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文中采用奇特的“三叠式结构”手法来表达文中主要内容的关键语句。(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
在内容上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在句式上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二)课文中的“比”
①类比、喻比(如:以“家事”比“国事”,私,畏,求)
②详比、略比(如:“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三问三答”侧面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设计说明:“一字经纬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对课文理解由点及面,力图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
第三步:分析人物,互助探究,拓展迁移
①结合课文,分析邹忌人物形象,并让学生思考,邹忌是如何向齐王纳谏。
②分析齐王这一人物形象。齐王纳谏效果怎样?臣民怎么进谏?
③总结,补充相关资料对比分析人物形象。
④请同学们谈所了解到的历史上的“进谏”故事。
⑤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应该怎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接受别人的意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分析人物形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并在拓展迁移中达到本课要达到的能力及方法目标。在互动中进往创作探究性学习。)
(三)赠记名言,师生共勉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基础上,引用名言以加以共勉)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知识要点
②背诵课文
③课外阅读《触龙说赵太后》比校触龙与邹忌的讲话艺术
(设计意图:小结,是让学生强化及复习课文内容,强化对重难点的消化,背诵课文是让学生在背诵过程中学习本文写作技巧和提高模仿能力。知识结构环环相接,通过比较,培养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辨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
妻私:偏爱赞扬
三问三答妾畏:卑微畏怯三赏三变
客有求:逢迎敷衍
三比①类比,喻比(以“家事”比“国事”)
②详比、略比(“邹忌进谏”写得详,“臣民进谏”写得略)
③侧比、正比(如“邹忌比美”明比,“四国朝齐”是暗比)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1
广东深圳荔香中学 王芳若
教学设想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一篇以对话为主、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翻译。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理解邹忌的讽谏艺术,在短的时间内熟读成诵。因此,我设计了一条明晰的教学思路:朗读—编写课本剧—表演,以达到以读代讲、以编代译、以演代练的效果。
教学目的
1. 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谏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 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编剧、表演,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步骤
课前准备:
1. 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
2. 搜集资料,了解邹忌及齐王其人。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是不成的。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
1. 思考:文题有几层意思?讲解“讽谏”。
明确: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讽:讽谏,即用暗示、比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封建社会,皇权威威,不可侵犯,有多少谋臣良相因批龙鳞、逆圣听而惨遭杀身之祸。伍子胥赐剑自刎,比干剖腹挖心,屈子放逐,司马迁蒙宫刑之辱,都是千古奇冤!然而,邹忌却敢于劝说齐威王要从谏如流,他凭借的正是一个“讽”字,一种聪明巧妙的劝谏办法。
2. 本文涉及的两个人物你了解多少?
明确: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借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不算艰深,篇幅也不长,要反复朗读,达到熟悉课文内容的目的。
1. 初读课文: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读音、语气、句读。
易读错的字有:昳丽 朝 服衣冠 窥镜 期年 朝于齐 间进
2. 再读课文:教师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
明确:第一段记叙十分生动,读时应注意表现人物的情态。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
3. 三读课文:理清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用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第三段:纳谏的举措及结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问题探究,深入理解课文
1. 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蔽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2. 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 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 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三、把握特点,帮助记忆文本
明确: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友三答
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三时:令初下 中赏 数月之后 下赏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四、学生六人一组分角色朗读
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来分角色朗读,更有利于学生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六人分别朗读:邹忌、妻、妾、客、齐王以及旁白。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的。朗读时应根据每个人物的不同心理读出相应的语调。六人可以轮换角色多读几遍,以至成诵。
五、小结课文,布置作业
结合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编写简单的课本剧。为下节课的分角色表演做准备。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二、分小组讨论、指导修改剧本
明确:1. 场次(同时理清了思路):第一场,问美比美,反思感悟;第二场,邹忌劝谏,齐王纳谏;第三场,门庭若市,战胜朝廷。
2. 人物(人物外貌的语言):邹忌(修长,形貌),妻,妾,客人,徐公,齐王。
3. 语言(学习语言与人物身份的关系):妻、妾、客语言的细微变化。(体会语言)邹忌思考的语言语气;邹忌上奏的语气;齐王下令的语气。
4. 文章中哪些地方在表演时还需要注意,如何理解?
比如:“孰视之”“暮寝而思之”“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虽欲言,无可进者”如何表演?邹忌反思的内容是出声还是不出声,语气如何把握?哪些地方需要增加内容?等等。
三、每个小组推荐一篇优秀剧本,上台表演
四、可组织几个学生评委,当场评出表演最优秀的一个小组
五、作业
1. 背译全文,增加积累。
2. 拓展延伸:借助网络,了解《战国策》里其他有关讽谏的故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给学生提供相关网站: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2
[开场白]
话说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某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邹忌便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邹忌讽齐王纳谏》。
[检查作业]
一.首先,让我们来检查一下预习作业1:大声朗读课文三遍,疏通文章的字,词,句。大家给老师推荐一位嗓门较大的同学,请他为我们读一下课文,(同学推荐,朗读课文)
读得不错,声音洪亮,语句流畅,看来是有备而来,但在某些字的读音上还稍欠准确,其他同学能否帮他更正?(谤,bang读第四声;燕,yan读第一声)
二.很好,更正得既完整又准确。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几组需要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练习,检验一下自己课前预习得怎么样(预习2):
朝服衣冠,窥镜_______________
于是入朝见威王_______________
能谤讥于市朝_______________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________________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___________________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________________
燕王私握臣手曰__________________
已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_______________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_______________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_______________
上述这样同一个字根据不同的情况,其解释不同,通常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一词多义现象。)
翻译以下各句,特别注意黑体的词与划线处的译法。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一词在《廉》中已经学过,温故而知新)
2.忌不自信
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4.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6.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交流体会]
相信通过预习,我们对这篇文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下面给大家几分钟时间4
人一组交流各自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2位同学进行了阐述)
[小结与引导]
刚才我们的同学各抒己见,有理有据,谈出了自己的想法,由于时间关系,还有一些没有机会发言的同学,我们课后还有时间。一篇好的文章,能给人一多方面的启示与感受,那么,老师有一个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商讨:本书的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二单元,而不是高二,高三,同样也没作为课外读物,我想并不是很随意的,你们同意吗?(深思片刻后点头)
好,那么你们想想编者究竟要让我们从这篇文章中学会什么?(互相讨论,在座位上发言,大部分同学都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答案,让我们学会品味语言)
非常正确,把书翻到单元主旨(打幻灯):
“品味语言,除了要理解词语的含义,体会它们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外,还要重
视句子的品味.句子是语言的使用单位,“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理解句子,
才能进而理解篇章的含义。
品味句子,对于看似平常但含义丰富的句子,要作深入的理解和辨析,要细
心体会它们所具有的表现力。
[示范阅读]
史老师先来体会,把我在这方面对这篇文章感触最深的部分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感受一番:有感于邹忌的三问
三问,邹忌问了哪三个人,他们的回答分别是什么?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可千万别小看这三问,先来体会
第一问: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轶丽-------“修”引申为身高;
1,“八尺”请问有多高?
(同学可互相讨论)
“八尺”:1尺=10寸,但古代的尺寸比现代短(古代尺寸小),
1尺=7寸;1寸≈1.33厘米
所以,八尺=1.86米左右
形貌轶丽指容貌与体形光艳照人。由此可知邹忌是个美男子
2,朝服衣冠,窥镜。
试问一位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美男子,早晨起床,对着镜子一照,问他的妻子“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心里应该是对自己的美貌充满信心,并且并不用妻子回答便知道结果。
所以,这第一问的语气应充满自信,沾沾自喜的。(模仿)
第二问: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对自己的美貌略有怀疑,因此问此句的时候,应带有疑虑,并且急于知
道结果,另外,考虑到所问的对象是小妾,
因此,语气是:严肃,疑虑,急切。(模仿)
第三问: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
设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客,外人,看问题可能更客观,但问这样的问题
似乎又不好意思,因此,即使问,也是试探着小声问到。(模仿)
这三问,看似平常,普通,问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我和徐公比谁美”,但由于问的对象不同,问的背景情况不同,因此问的语气与神态都会不同,细细品位这些语言,人物的形象更鲜明,能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文章。
老师就体会到这里,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个人一组,讨论一下,文章中还有那些语言可供我们品味的。(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参与,时间10-15分钟,按情况而定)
分别请同学发言:
学生1:既然刚才说的是三问,那么我来说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妻,就像妈妈一样,有哪个母亲不喜欢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孩子是最丑的,她也会说他是最好
看的。和丈夫待的时间长了,会有一种关爱。(或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妾,回答时自然要有所顾忌,否则的话可能会失宠,所以直接就用反问的语句加强肯定语气。
客,他是有事拜访,有求于邹忌,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所以回答总得让对方满意,其实客人
是能分辨谁更美的,从他的否定句的语气中能体会到这一点。
所以,这三句话的意思也是一样的,但由于身份不同,想法不同,因此他们的回答,语气与神
态也就有差别。(言为心声)
老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很有道理,并且能运用日常生活的点滴体会进行论证,有理有据。为了进一
步体会人物的不同心理,不妨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一下,品味品味这些看似平常的语句所
体现出的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四人一组投入朗读
请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
学生2:文章中除了一些看似平常的语句值得品味外,邹忌进谏的话语同样是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的。2句整句3个对照
邹忌齐王
妻------()------宫妇左右
妾------()------朝廷之臣
客------()-----四境之内
老师:好在什么地方?
学生2:一一对照。都是由于私,畏,有求。
老师:这些原因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学生2:受蒙蔽。
老师:很好。其实像这样由此及彼,由私事推而谏国事,由小及大的设喻令齐王广
开言路,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方法,我们称为
学生齐声回答:讽
老师:书本上对“讽”字的解释是什么?读出声来,
学生:用暗示,比喻等方法委婉地规劝。
老师:很好。其实历史上还有许多进谏的方式,我们对此了解有多少?(请同学交
流)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3
◎孙茜
[教学过程和方法]
师:(板书“三人成虎”)同学们都知道“三人成虎”的成语吗?
生:不知道。
师:战国时代,各国相互攻伐,为了使大家都真正遵守信约,国家与国家之间通常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人来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不信。”
庞葱说:“如果第二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
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说,好象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
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再召见他了。
市是人口集中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老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申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也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多有谋士,像庞葱、百里奚等,他们主要是为君王出谋划策,但君王是否听劝,得看劝术如何以及君王是否是明主。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的,而齐王是否听了他的建议。
师:请阅读注释1,回答《战国策》又称什么?
生:(看后回答)“策”通“册”,意思是《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编订成书。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师:是的。全书共十二策,本文选自《战国策》,《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教学过程]
师: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遍,各个组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过了两分钟)
生:(部分)老师,我们读好了。
师:有不懂的字词吗?
生:没有。
师:我们先来分析题目,“讽”是什么意思?
生:邹忌讽齐王。
师:“纳”呢?
生:齐王纳谏。
师:很好,但是还要请大家注意,“纳”一般是指长辈或上级接纳别人的意见。如果是给别人提意见应该称“进谏”。
师:下面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板书)A、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B、邹忌是怎么样讽齐王的?
C、邹忌讽齐王的结果怎么样?
D、齐王怎么样进谏?
E、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指定学生读,五分钟后)
生:老师,我们组有疑问:为什么邹忌的妻子“私我”,而他的妾却是“畏我”?
师: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助他们解决吗?
生:(讨论后)我们不知道。
师:这就涉及到古代婚姻中的女子地位的问题。妻是明媒正娶的,妻的娘家权势与丈夫相当,因此在家庭中颇有地位;而妾是买来的或别人赠与的,娘家的地位一般比较低,也就影响了在家庭中的地位。一般说来,小妾不但畏惧丈夫,还畏惧妻子。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抢答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生:早晨照镜子,然后想到与徐公谁美?,并询问妻、妾、客。他们都夸邹忌美。由此,邹忌想到齐王身边的人可能都会赞美齐王。
师:太好了,回答的非常好,同学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其实,这样一来,我们也明白了第二个问题。邹忌就是拿妻、妾、客比王身边的人。那么这里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讨论)对比
生:反衬。……
师:运用的是譬喻说理。那么齐王有没有纳谏啊?
生:有。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他定了三种可以受赏的方法。
师:是的,他接受了。
面刺------------上赏--------------门庭若市
书谏------------中赏--------------无可进者
谤讥------------下赏--------------战胜于朝廷
请你们把那几句话读出来好吗?
(生读)
师:齐王纳谏后的效果如何?
生:四海之内皆朝于齐。
师:很好,效果是:门庭若市,无可进者,战胜于朝廷。接下来,请大家看一下综合练习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思考:
厉王纳谏了没有,他的下场如何?
生:他没有纳谏,下场是被流放。
师:是的。尽管召公也进谏了,但却没有纳谏的人。因此君王是否纳谏不仅取决于进谏者是否会劝,还在于纳谏者是否英明。
师:下面的时间就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略)
要想让课堂活起来,要想让学生想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的学生今年的平均年龄是十六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还是孩子。因此我在教学的时候,相当注重调动孩子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的内在动力,兴趣往往是创造的先导。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就注意到调动学生的兴趣的重要性。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首先让它产生吸引力,语文也不例外。因此,第一步的课文导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它关系到学生对这堂课、这篇课文乃至这个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这点已经是共识。在讲本文时,一进班级我就在黑板上写了“三人成虎”几个字,学生都觉得奇怪,甚至有的学生按捺不住性子问我今天讲什么。当我给他们讲故事的时候,教室里安静极了。而等到故事结束导入课文时,学生已经猜测到课文的内容了。对于分角色朗读,学生也非常感兴趣。有的人想表现自己,有的人想看别人出丑。但不管怎么说,学生已经想学了,他们渴望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而且,在兴趣的支撑下,学生的朗读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我适当地穿插课外知识,这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有的知识是学生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因此也有兴趣学习。
另外,这次课上,我还整合了《召公谏厉王弭谤》,让学生当堂对比阅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而且,也起到了调节的作用,避免了让学生产生“古文没有意思”的心理。
这次课的成功之处在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不足之处是没有很好的定位好老师的角色。应该更充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我应该少讲。另外,在这次课堂上,没有让学生形成讨论的氛围。虽然课堂气氛很活、学生听的很认真,但学生没有小组合作,更没有好好的讨论。
(孙茜)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4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原来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曰,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战国策》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于是,邹忌上朝延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的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官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而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延上征服了别国。”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2001/01/23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5
一、填空
1.《战国策》又称《》,是西汉末年
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
的策略和言论。《战国策》在表达方式上长于和,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讽”的意思是“纳”是的意思,这题目从语法上分析是个式,“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是。
3.今齐地千里,百二十城,,,
。由此观之,王之弊甚矣!”
二、字词
1.通假字
①邹忌修八尺有余②徐公来,孰视之
2.古今异议字
①古今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②能谤讥于市朝古义:今义:
3.掌握一词多义
上
①受上赏
②上书谏寡人之过者
下
①乃下令
②受下赏
若
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②门庭若市
朝
①朝服衣冠
②能谤讥于市朝
③皆朝于齐
孰
①孰视之
②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之
①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孰视之
③暮寝而思之
④吾妻之美我者
于
①欲有求于我也
②皆以美于徐公
③能谤讥于市朝
④皆朝于齐
4.词类活用
①朝服衣冠
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③吾妻之美我者
④闻寡人之耳者
5.掌握常见文言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②忌不自信
③皆朝于齐
④皆以美于徐公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⑥王之弊甚矣
6.巩固练习:
①下列句子句式结构不同的一项是(提示:注意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
a.忌不自信b王之弊甚矣c古之人不余欺也d宁信度,无自信也
②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之”的作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d王之弊甚矣
③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a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c渔人甚异之
d春风又绿江南岸
《邹忌讽齐王纳谏》基础知识练习 篇16
班级 姓名
复习内容: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复习目标:
1.领会课文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2.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
复习重点:
1、词类活用:朝,美,面,闻等。
2、古今异义:地方 ,左右,讽,谤讥等。
3、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考点过关:
一、文学文体常识: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历史著作《 》,由西汉 编订。“讽”的意思是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昳丽( ) 朝服衣冠( ) 窥镜( ) 孰与( )
弗如( ) 谤讥( ) 寡人( ) 间进( )
期年( ) 进谏( )
三、解释文中加点的字或划线的词:
邹忌修八尺有余,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
( ) ( )( )( )( ) ( )
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
( ) ( )
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
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
( )
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
( ) ( ) ( ) ( )
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 ( )( )( ) ( )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
( )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 ) ( )( )( ) ( )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
( )
之蔽甚矣!”
( )( )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
( )( ) ( )
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
( )( )( )( )
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 )( )( )( )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
四、重点句子翻译: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3、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五、课文内容理解
1、文中写邹忌相貌美的句子是 : , 。
2、文中写邹忌有自知之明的句子是 : ; ,
。
3、文中侧面写齐王纳谏而达到国内大治的句子是: , 。
4、邹忌劝谏齐王的原因的句子是: 。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 ,
, 。
6、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类比,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的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六、连接中考
(一)湖北襄樊市: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朝服衣冠( ) ⑵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邹忌修八尺有余 乃重修岳阳楼 b.窥镜而自视 下视其辙
c.王之蔽甚矣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d.皆朝于齐 朝而往,暮而归
3、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2分)
本文先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接着写邹忌以 设喻讽谏齐王,最后写 及其结果。
5、邹忌善于进谏,齐王虚心纳谏。请借用《出师表》中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齐王的行为。
6、邹忌成功说服齐王纳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着这样的启示?
(二)天津市:
7、下面对选文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c.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到
d.时时而间进 间:间接
8、下面句子中的“于”字解释为“在”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于徐公 b. 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 能谤讥于市朝 d. 皆朝于齐
9、下面这个句子朗读时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b.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d.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10、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节文字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弊纳谏。
b.第二节文字写齐王纳谏的态度和措施,以及纳谏后取得的巨大成效。
c.“王之蔽甚矣”中的“蔽”指齐王接受“私王”“畏王”“有求于王”者的蒙蔽。
d.邹忌敢于直言进谏,这是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根本原因。
七、课堂检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 选自《 》 。(l 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闻寡人之耳者 ( ) (2)时时而间进( )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 分)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威王一“善”,政局迥异,初时“门庭若市”,后来“无可进者”,请根据“无可进者”写出“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 。“门庭若市”体现了威王的“广开言路”,在我们学过的古文中, 也提到了“广开言路”的问题?
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廷”的意思是什么?
。
6、邹忌劝谏齐王的策略,高明在哪里?
7、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本文中的邹忌的忠言并不逆耳,齐威王痛快地接受了。请问那句俗语是不是错了?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