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推荐12篇)

2023-04-14 23:47:01教案设计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推荐12篇)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1

【学习目标】1、 疏通课文,鉴赏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2、 了解《诗经》的艺术特点,深入理解诗歌中反映的社会生活和作品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3、 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4、反复诵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重点难点】1.《诗经》六义及重章叠唱的手法是学习要点,赋、比、兴手法的理解鉴别又是学习的难点。2.诗歌所反映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以及《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是学习的要点。3.有些词句理解起来也可能有困难。《诗经》因距今时代久远(近三千年),加之某些词句的理解历来有分歧,今天阅读理解起来在语言方面困难较大。我们在学习中首先要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预习课文,把握大意;然后再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反复熟读课文直至背诵,透彻理解。学习的重点不必放在字词句的逐一解释上(但某些古汉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至今仍在沿用的词语、成语一定要掌握);重点应是学习掌握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刻划的人物形象,所运用的赋、比、兴手法以及章法结构和停顿节奏等的艺术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学习方法】颂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和西方文学的源头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二、了解《诗经》《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两种说法:①行人采诗说。②孔子删诗说。近代学者一般认为删诗说不可信。 但根据《论语》中孔子所说:“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可知孔子确曾为《诗》正过乐。只不过至春秋后期新声兴起,古乐失传,《诗三百》便只有歌诗流传下来,成为今之所见的诗歌总集。《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全面地展示了中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有些诗,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赋、比、兴手法的成功运用,是构成《诗经》民歌浓厚风土气息的重要原因。《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由于其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国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三、理解思想内容1. 学生诵读、翻译。鼓励学生进行诵读竞赛,并由学生去比较和评点,促进提高。学生翻译,尽量由学生补充、订正,教师适时加以启发、指点。鼓励学生课前翻译全诗。译文: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捷报一箩箩。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2. 整体把握。思考: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答:“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3.理清思路,把握内容。第一章,写士兵为抗击外族的侵犯,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首四句,以薇菜渐次生长和时间的推移来起兴,来表达士兵久役于外不得归家的怨敌、思家与盼归的心情。“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第二、三章,写军旅生活之劳苦。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言戍人念归期之远,而忧劳之甚,然戍事未已,则无人可使归而问其室家之安否也。”诗仍以薇菜逐渐长得柔嫩、粗硬起兴,暗示时间流逝,易年更岁,可是役期却无止境,军旅生活又异常痛苦,转战不止,饥渴劳顿。而“靡使归聘”和“我行不来”,则表达了边关和故乡相隔万里,关山阻断,音讯全无,由此而引发的强烈的思归之情。第四、五章,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通过对马、车、象弭、鱼服、将帅和士兵生动而形象的刻划,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第六章,写戍卒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铺垫,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没有写士卒胜利后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4、 探讨乡思情结的内涵让学生找出诗歌中乡愁出现的场景,体验这一美好的感情。最后再联系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揣摩乡思情结的内涵。(先分组讨论:前后座四人为一小组,展开讨论。再全班交流:由每一个讨论小组推出代表发言,再由学生自已汇总补充修正。)乡愁出现的场景:《采薇》写的是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生活场景中的乡愁。其它与乡愁相关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乡思情结的内涵: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更多的是精神上、情感上的意义。故乡常常被赋予的意义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在比喻意义上,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5、 确艺术特点,熟读成诵。再读《采薇》,围绕问题讨论:(先让学生畅所欲言,允许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读去看。答错了不批评。然后再分小组讨论发言,进行交流汇总。)① 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② 前三章,据你看,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前三章,章与章往往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③从4-5章来看,你又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章是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师评: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6、交流延伸1)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2)将你的诗先在小组交流、修订后,再在全班交流。3)课后搜集更多的表现乡情的诗歌散文作品,将你最感动的一篇拿到班上与同学分享感受。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了解《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2、诵读课文,理清课文叙事线索,体会感情。

3、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是个重点。

3、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学会比较分析,理解“赋”“比”“兴”写作手法。

教具方法:多媒体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点拨、改写创新。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卫风•氓》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诗经》中的两首爱情诗。

二、《诗经》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自汉以后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六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2、按体制《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

(1)“风”有十五国风,大都是民间歌谣,是当时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喜怒哀乐,是《诗经》中的精华。

(2)“雅”分大雅与小雅,是宫廷乐曲歌词。

(3)“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3、《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1)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铺陈

(2)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3)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联想

4、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四、具体研习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从第一、二章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女子:纯真、热烈、专一、痴情、温顺迁就。

男子:表面忠厚、殷勤主动、性情暴躁。

2、“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不断形成和父系社会的进一步确立,男女不平等现象产生。《氓》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3、“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似乎和全文无关,能否删去?若分别改为“女之妙龄,其美也甚。”“女之老矣,其色也陨”,好不好?

明确:不好,这是运用比、兴的艺术手法。

重点聚焦:

第三章“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这种两个相关事物或相似事物之间比方就是“比”。

第四章“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既引起联想,增强意蕴,引发下文女主人公年长色衰,惨遭遗弃内容的叙述,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为“兴”。

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化抽象为具体,化无情为有情,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结合课后练习第2题)

4、诗三、四、五章刻画了女主人公是什么样的形象?

明确:勤劳、忠贞,同时表现了女主人公对负心丈夫的怨恨情绪。

5、结合文章最后一章,全诗表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勤劳、温顺、忠贞、坚强、刚烈

6、结合课后练习二,从全文看,本诗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全文直陈其事,运用了“赋”的写作手法。也运用了“比”“兴”的写作手法。

五、艺术鉴赏:

板书一:对比的写法

《氓》是在女主人公的回忆中叙事抒情的,回忆中运用了对比写法。

婚前:生活幸福,性格热情、温柔、纯真。

女主人公

婚后:受尽屈辱,性格刚烈,认识清醒。

婚前:“氓之蚩蚩”、“信誓旦旦”

婚后:“二三其德”、“至于暴矣”

板书二:结构图

情节 感情基调

第一章: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赋) 恋爱——热情、幸福

第二章: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赋)

第三章: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比、兴)

第四章: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婚变——沉痛、怨恨

(比、兴)

第五章: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赋)

第六章: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决绝——清醒、刚强

(赋、比、兴)

六、思考下列问题

1、应如何看待诗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

2、试分析“氓”的性格特点?

3、《梁祝》和《氓》都是以爱情为题材的,但反映的是两类“士”的形象,对此,你有什么思考?怎样认识这一现象?

七、作业:翻译诗歌第六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邶风•静女》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巩固上节课内容

1、默写《氓》的前两章。

2、描述《氓》中女主人公形象。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正音、句读和节奏。(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试翻译课文,标明疑问。

4、学生质疑,教师解答。

5、梳理课文叙事线索。

三、探究创新:练习改写《静女》,可以改写成诗歌,戏剧,小说,散文四大文学体裁中的任意一种!

四、熟读课文,当堂背诵。

五、课后作业: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了解《诗经》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

通过学习《蒹葭》、《关雎》、《硕鼠》、《相鼠》体会《诗经》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难点:知道《诗经》的基本常识;

四首诗中情感的体会与艺术手法的运用;

把握诵读要领,掌握背诵技巧。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它是选自《史记》的。我们知道《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那有没有同学知道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经,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了解《诗经》概况:

1、 请同学们自读文化常识,然后同桌讨论,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来向大家介绍诗经。

明确:(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成书于春秋。本名为《诗》,又因其篇目为305篇,故又称《诗三百》,汉朝被奉为儒家经典《诗经》

(3)六艺:风、雅、颂、赋、比、兴

(4)句式上:四言为主,重章叠句

(5)反映内容

(6)《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

三、关于《蒹葭》和《关雎》的理解

1、 在早读的时候,我发现同学们朗读《蒹葭》时最为整齐,那今天我们就学习《蒹葭》,先请同学们齐读一下,注意一下它的结构

2、 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这三章的结构是否一样?

明确:重章;

诗中句子是不是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只有几个词不同?

明确:叠句;

这首诗是几言?

明确:四言。

小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3、 学生自己默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4、 听《在水一方》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来描绘一下这首诗。

另请一位同学边听边在黑板上画。

5、全班齐读,说说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明确:每章首句是描写了一个秋日的早晨,渲染了一种冷寂、落寞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凄婉的感情,由眼前的景物起兴。

“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表达了追求所爱的坚强意志;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爱情路上的困难重重;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址”,“宛在水中坻”,那伊人可望而不可及。

表达了一种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惆怅心情。

5、 学生齐读,默读,根据其句式特点,背诵此诗。

6、 教师补充《关雎》

注意字词:

1)关关:指鸟叫声。 2)雎鸠:情意专一的鸟

3)好逑(hǎo qíu)好的配偶 4)寤寐:醒 睡

5)芼 (mào) 拔取 6)友:亲近

7)乐:快乐

7、 朗读此诗,说说这首诗的内容

明确:是一位“君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与相思

8、 默读此诗思考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1、2、4、5兴起,借眼前景来兴起。

9、 学生齐读,默读体会情感,背诵。

四、关于《硕鼠》和《相鼠》的理解

1、 学生齐读,翻译第一段;

明确:1)“无”通“毋”,不要,不 2)“女”通“汝”,你

3)莫我肯顾 应为 莫肯顾我(宾语前置)

2、 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明确: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3、 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4、 学生齐读、默读,齐背。

5、 教师补充《相鼠》,学生齐读,并与《硕鼠》比较

明确:也是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但是艺术手法是兴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诗经》的基本概况,《诗经》有305篇,我们今天学的只是其中的四首,但是我们已经能够感受到其内容的丰富,表现手法的多样,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够去找其他的诗篇来进行自读。

板书设计: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现实主义)

诗 《诗三百》 《诗经》

主要内容:风、雅、颂

诗经 六义

艺术手法:赋、比、兴

四言为主 重章叠句

《蒹葭》 《关雎》 《硕鼠》 《相鼠》

内容: 对于爱人的思念与追求 讽刺统治阶级

表现手法 : 兴 兴 比 兴

语言:四言为主 结构:重章叠句 词语:叠字,叠韵(窈窕),双声(参差)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4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睢蒹 葭

蒹葭

白露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5

2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1、朗读

2、点拨、讨论

3、欣赏

教具准备

ppt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 jū jiū

窈窕淑女 yaǒ tiaǒ

君子好逑 hăo qiú

参差荇菜 cēn cī

左右芼之 mào

寤寐求之 wù mèi

琴瑟友之 sè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当然,章内节奏、语气语调以及篇内的节奏、情调要由诗的具体内容来确定。

第一章以舒缓的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由雎鸠鸟立在水中沙洲上鸣叫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配偶”的联想。

第二章朗读时可以读的平缓些。诗歌以眼前景物、时左时右采摘荇菜的动作,引出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第三章要读出单相思的难耐,注意延长字音,如:“求之──不得──,悠哉──悠哉”。

这一章描写君子求之不得的情态,表现他的痴情、执着。“求”这个字是全篇的中心,写君子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第四、第五章写梦中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这两章描写君子在想象中与淑女相会的情景。以采摘荇菜的眼前情景起兴,设想这位女子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就兴奋地弹琴奏瑟、敲钟击鼓来亲近她,使她快乐。

3.教师范读课文,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注意下面词语的含义:

雎鸠:雎鸠在传说中是一种情意十分专一的水鸟,雌雄长伴,从一而终。其一或死,另一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

在河之洲:河:黄河 (现指一般的河流,词义扩大)

窈窕淑女:窈窕:形容体态苗条,性格柔顺,文静美好的样子。淑女:品性善良的少女。

好逑: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流、采、芼:流:捞取 ;采:择取;芼:挑选

寤寐求之:寤:醒时;寐:睡时。时时刻刻都在追求。

思服:思念

琴瑟友之:琴瑟和鸣象征夫妻幸福生活。弹琴鼓瑟表示亲近。友:名词作动词,亲近。

钟鼓乐之:敲击钟鼓使她快乐,乐:使动用法,使…快乐

5、自主学习 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试译读全诗。

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雎鸠鸟关关和唱,在河心小小洲上。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正是君子的好对象。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

文静美丽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

夜长长相思不断,我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

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6、诗歌的大意:

写诗人看到沙洲上一对雎鸠鸟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鸣叫,而引起他无限遐思,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就是自己理想的佳偶;采荇菜姑娘优美的劳动身姿,让诗人日思夜想;诗人追求失败后长夜难眠、思绪万千;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这是一首青年男子的恋歌,描绘他对一位姑娘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对美满婚姻的渴望。

7、学生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和主人公的思想情感。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一)分析讨论,把握诗意

1、这首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2、主人公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注释边读边理解。

3、文中含有采摘之意的字有几个?能做几个采摘的动作吗?这些动作用现代汉语怎么说?

4、作为爱情诗,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请找出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二)把握形象 体会语言

1、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画面的中心人物是谁?有哪些具体的形象或事物呢?(细读诗歌,想象画面。)

2、这位君子的心情怎么样?想想看,这位女孩,值得他这样吗?

3、君子最终如愿以偿了吗?说出理由。

4、大家喜欢这首诗吗?请说出理由。

喜欢。

语言精练。

重复的句子读起来有韵律感。

很押韵。如“洲”和“逑”后面一连用了四个“之”。

《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重章叠句:诵读时能发现,许多句子是重复出现的,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这种手法有利于反复吟唱,以充分表达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例“窈窕淑女”“参差荇菜”等。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四、结合诗句,探究手法

本诗写君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诗歌的开头为何要写“雎鸠”?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提示:

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叫作“比兴”。比,以此物比彼物,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兴”字的本义是“起”。起兴,就是触景生情,因事寄兴。

例如开篇先言他物:“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一唱一和的雎鸠鸟鸣叫,引起所咏之词:“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雎鸠鸟鸣叫,既象征男女之间的喜爱之情,又给诗歌染上了一层浓浓的欢乐气氛。

“他物”与“所咏之词”不是毫无关联,而是有共通点的。如上例,雎鸠鸟的相互鸣叫与君子对淑女的爱慕是一致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引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请从文中再找一例,并分析其共通点。(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时左时右采荇菜的动作和千方百计接近淑女是共通的。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五、试背全诗。

六、课堂小结:

《关雎》这首诗描写一位君子爱上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把“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这首诗很短又很完整,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作为一首爱情诗,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确有一定见地。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关雎》,并写一段赏析文字。

2、课下思考: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对异性的喜爱之情?

板书:

所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6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诗经》的基本知识。

2、反复朗诵诗歌,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揣摩体会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诵诗歌,并能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学会鉴赏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师:掌握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阅读其中的诗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三到四名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诗经》。

2、教师补充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汇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大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产生的。《周颂》的时代最早,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描写农业生产的诗歌。《大雅》祭祀和宴会的乐歌居多,也有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内容一部分与《大雅》相同,一部分跟《国风》相同,其中有不少好诗。《国风》是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篇)”。

二、整体感知

1、《关雎》、《蒹葭》在《诗经》中的地位。

《关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诗,也是,《诗经》的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诗歌所表达的感情质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蒹葭》属于秦风,是三百篇中抒情的名篇,它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绝不相类,是一篇玲珑剔透缠绵悱恻之作。

2、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诗歌,用以感染学生。范读之后,再一句一句地领读,使学生能读得比较顺畅,从而贯通诗意。

3、学生齐读诗歌,深入领会诗意。

三、研读赏析

精读《关雎》,思考下列问题:

1、诗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歌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写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

2、全诗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几章?

明确:可分为三章。首章见物起兴,直写自己的爱情和愿望。次章写自己的寤寐不忘。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3、诗歌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明确: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四、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2、预习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分小组背诵诗歌,教师抽查。

二、研读赏析

精读《蒹葭》,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三章,每一章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每一章都是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2、诗歌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寞的情调。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友人的心境。

3、诗歌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在感情的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歌三章只换了几个词,内容基本相同,也极为单纯,写古今中外“永恒”的题材,男女恋爱。而且仅选取一个特定的场景:在那么一个深秋的清晨,有位恋者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恋的恋人,如此而已。但作品给予人的美感却非常丰富,使表达的感情愈来愈强烈。也体现了诗歌咏唱的音乐特点,增强了韵律的悠扬和谐美。

三、拓展延伸

1、《关雎》和《蒹葭》在风格和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苦苦追寻,伊人却若即若离。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感情状态。与《关雎》相比,《蒹葭》的感情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开头写秋天水边芦苇丛生的景象,这正是“托象以明义”,具有“起情”的作用,因为芦苇丛生,又在天光水色的映照之下,必然会呈现出一种迷茫的境界,这就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诗的主人公心中的那个“朦胧的爱”的境界。主人公跟“伊人”并无交往,甚至还不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只要能够远望,便心满意足。“朦胧”和“距离”正是这首诗的动人之处。

2、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关雎》和《蒹葭》: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渴望

《木瓜》:情人之间互赠礼品,作为永结恩爱的信物

学生可根据理解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合乎情理即可。

四、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一

2、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

课后记:

1、学生这是第一次学习《诗经》中的诗歌,这些诗歌与以往学生学习过的古诗有较大的不同。一方面,诗歌的年代比较久远,缺乏对当时时代背景的了解,所以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也要求教师做适当的背景知识介绍。另一方面,由于某些字音的变化,这些诗歌押韵不像近体诗那样有规律可循,读起来有些拗口,因此,在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中都必须加强朗读的练习,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直至成诵。

2、诗歌是意象完整而优美的一个整体,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可以给以必要的提示和点拨,但不能逐字逐句翻译,使诗歌意象支离破碎。应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学生在鉴赏诗歌的基础上得到美的享受。

3、这两首诗歌所涉及的“爱情”主题是学生既好奇又有所回避的话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健康爱情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7

24 《诗经》两首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讨论法

3,品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读课文,把握文意;品读课文,探究艺术手法。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史记·外戚世家》曾经记述说:“《易》基乾坤,《诗》始《关雎》。《书》美厘降……夫妇之际,人道之大伦也。’,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其声、情、文、义俱佳,足以为《风》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笔(mào):挑选。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教师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3.教师范读,为感悟理解课文创设氛围。

4.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多媒体显示:

关 雎

关雎鸟关关和唱, 夜长长相思不断,

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

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 好姑娘苗苗条条,

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

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

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条条,

睁眼想闭眼也想。 娶她来钟鼓喧喧。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想象、联想,对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实,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

5.学生齐读,放录音,再听一次,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

教师小结:这苜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看来,冠于《诗经》之首的《关雎》的确名不虚传。

2.教师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它是爱情诗,那么它是如何抒发相思之情的?请具体分析。

教师把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每两组负责一节的分析鉴赏任务。围绕“如何写这位男子的爱恋、相思、梦幻”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组为主,另一组补充或评价。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写一个青年小伙子,见到河洲上一对水鸟的相亲相爱,听到它们一唱一和的呜叫,自然引起自己的无限情思,何况他心目中正有着一位所爱的人儿呢!他向往着那位美丽贤淑的好姑娘,能够成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书:听听:关关雎鸠

所见:在河之洲 极有层次,语约义丰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写他日夜相思,须臾不能忘怀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难耐的相思之苦已达到了长夜不眠的程度。

板书: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现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欢快、热闹的场面。这不啻是个戏剧性的转变。幻由情生,无疑这正是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

板书:琴瑟友之——亲密相爱

钟鼓乐之——欢快热闹

教师小结: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曾进行封建礼教的涂饰,或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说它是“刺康王晏起”,名义上是“以史证诗”,实际上是一种歪曲。今天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篇爱情诗篇,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细微,又止所当止。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确有一定见地,对我们仍有启发。

3.学生再读《关雎》,同时在头脑中再现主人公鲜明生动的形象。

五、品读全诗,探究艺术手法

1.提问:本文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生1:题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话都是四字。

生3:语言几乎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

生4:这首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字。

……

教师小结:《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同时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样与音乐曲调中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知道,当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冲动的时候,“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往往喜欢从流行曲调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词唱唱。而《诗经》的时代,流行于民间的曲凋一般都比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兴犹未尽,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许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众人和,直到唱痛快为止。每重唱一遍,只变动少数词语,最简单。最容易传唱,最便于记忆。当然也就最乐于为人们所采用了。

重章叠咏形式的运用,对深化意境,渲染气氛,强化感情,突出主题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它还有效地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带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

2.教师提问:本诗写男子的一片情思,却以“关关雎鸠”开头,这种表现手法叫什么?

多媒体显示: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展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学生讨论、交流。

生1:我认为它是“兴”,因为先说雎鸠,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认为是“比”,因为雎鸠形影不离,诗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挚鸟。

生3:我认为两者兼而有之。

……

教师小结,前人对此有究属赋比兴何种手法的争论。实际上就诗中这两句看来,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实见之景,但对全诗来说,确也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不必如此拘泥。

六、试背全诗

七、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读,背诵全诗。

2.预习《蒹葭》,结合注释,串解大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全诗,整体感知;美读全诗,重在鉴赏;比读全诗,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开阔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人会唱《在水一方》这首歌吗?它是早些年一首电视连续剧的插曲,根据《蒹葭》改编而成,可见诗经对后世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蒹葭》。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多媒体显示画面,让学生感受画面之美。有未读文章先有情之效。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日。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入境,体味感情。

3.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把握感情分寸,读出凄迷之景,惆帐之情。

4.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教师可同时出示投影,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 伊人 溯洄 唏 湄 跻 坻 浚

选两个同学注音。

明确:jiān jiā yī rén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5.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多媒体显示:

蒹 葭

芦花一片白苍苍, 逆着曲水去找她,

清早露水变成霜。 越走越高道儿难。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人儿正在水那方。 像在小小洲上水中间。

逆着直水去找她,

绕来绕去道儿长。 一片芦花照眼明,

逆着直水去找她, 太阳不出露水新。

像在四面不着水中央。心上人儿她在哪,

隔河对岸看得清。

芦花一片白翻翻, 逆着曲水去找她,

露水珠儿不曾干。 曲曲弯弯道儿拧。

心上人儿她在哪, 逆着直水去找她,

那人正在隔水滩。 好像藏身小岛水中心。

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

1.教师请同学们谈初读诗歌的感受。

学生畅所欲言。

生1:本文写的朦胧缥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生2:这首诗意境优美,我特别喜欢秋天凄清悲凉的况味,和诗人惆怅失意的心情正好吻合。

生3:我最佩服主人公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因为诗中几次提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嘛!

生4:我觉得“伊人”应该是漂亮的、高洁的,又是时隐时现、闪烁不定的。

……

教师总结:看来本诗的确“言尽而意无穷”,给了我们无限丰富的想象、开拓、创造的空间。正是这种多重意境交相叠合的开放式结构,使这首言情之作成为极富张力,意蕴宏深,多姿多彩的诗的极品。

2.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

明确: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

3.具体赏析诗歌的美。

教师把全班分为六个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方面的鉴赏任务。围绕“含蓄美、意境美,朦胧“美”展开讨论交流。其中以一个组为主。另一个组补充、评价。

成果展示:

1.含蓄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字简约。以表面极经济的文字建构一个十分广阔的想象和咀嚼的空间,这是该诗的一大长处。作品没有直接抒情,没有叙述这位恋人对心上人如何思念,而只写了他左右求索,寻找恋人的行动,然而主人公那痴心的迷恋、刻骨的相思和失望的痛苦都通过动作形象而含蓄地表现出来。

形象可感。作品虽未刻意刻画恋爱双方的形象。但主人公的执著、“伊人”的高洁我们可以清晰感知。

余音绕梁。诗只写寻求之难,伊人“宛在”,便戛然而止,结果如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这就是所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2.意境美体现在多重叠合的架构。

(1)烟水迷离的景和主人公如醉如痴的情幻化而生,难分难解。

(2)深秋一派萧瑟的景象和主人公惆怅失意的心情浑然一体。

(3)诗人的执著追求和伊人宛在,觅之无踪的境界浑然为一。

(4)“伊人”高洁而富有魅力的精神气质,被蒹苍露白、秋水澄明的景致烘托出来。

3.朦胧美体现在写法和模糊的意象。

作品没有直叙心情,而是采用曲笔。作写意式的远距离的勾勒。距离产生美感。主人公和伊人的身份、面目、空间位置都是模糊的,给人以雾里看花、若隐若现、朦胧缥缈之感。

教师小结:《蒹葭》诗的丰富美感,我们可以作多重解渎。正如《人间词话》所说:“《诗·蒹》一篇,最得风人深致。”

四、比读全诗,问题探究

教师提问:《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但风格和表现手法相同吗?

明确:《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第二、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五、课堂小结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让我们于于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六、布置作业

1.《蒹葭》这首诗对后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上网搜集相关信息,看哪些诗篇化用了《蒹葭》的诗句。

2.背诵这两首诗,并为一篇写一段赏析文字。

板书设计

关睢

蒹葭

白露

伊人

苍苍

萋萋

采采

水中央

水中坻

水中矣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8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一、关于《诗经》

1、读注释①,补充:质朴、深厚的思想感情和现实主义精神给后人以极大影响。

2、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 铺陈

3、比者, 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4、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联想

5、风、雅、颂和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6、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7、春秋赋诗言志,战国著述引诗。

8、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诗无邪。”

9、孔子:“诗可以兴(联想政教),可以观(观察得失),可以怨(讽刺政治),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二、出自《诗经》的成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人言可畏 风雨如晦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秋水伊人 同仇敌忾 它山之石 战战兢兢

明哲保身 夙兴夜寐 信誓旦旦 白头偕老 投桃报李

三、课文导入:

爱情、战争是人类生存与生活中两个重要的话题。我们的先民为之奋斗而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篇。

四、卫风·氓

《氓》是一首叙事诗。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的手法,按照“恋爱----婚变----决绝”的线索,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古代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第一、二章感情基调是热情、幸福;

第三、四、五章的基调是怨恨、沉痛;

第六章的基调是清醒、刚烈;

五、秦风·无衣 稍停 快连 稍停

∨ ∧ ∨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 ↘ ↘

反问语气 肯定语气 感叹语气

这是一首赋体诗,用赋的表现手法,在铺陈复唱中直接表现战士们共同对敌、奔赴战场的高昂情绪,一层更进一层地揭示战士们崇高的内心世界。

六、邶风·静女

这是一首赋体诗。整个叙事过程,采用三章连唱的形式,感情回环往复,内容富于变化,充分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青年之急

静 女 青年之恋 借物写景 细节描写

青年之诚

七、作业:

1、找出诗歌中的通假字

2、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贸、乘、载、迁、耽、贰、靡、俟、贻、洵、归

作者邮箱: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A、理解三首诗歌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及思想情感。

B、了解《诗经》概况、代表作及其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C、了解四言诗的节奏和押韵。

D、背诵课文,默写名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分析《氓》中的人物形象及领会比、兴的艺术表达手法的妙处。

2、把握《无衣》、《静女》中的重章复唱的特点。

[教学难点]

1、 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感情。

2、 背诵课文。

[教学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预习指导]

一、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释正音

《卫风•氓》

氓:méng蚩:chí愆:qiān将:qiāng垝:guǐ垣:yuán筮:shì咎:jiù 于:xū 说:tuō陨:yǔn徂:cú汤:shāng渐:jiān罔:wáng靡:mǐ夙:sù 咥:xì 隰:xí泮:pàn

二、诵读全诗

要注意诵读节奏:本文三首诗歌基本上都是四言诗歌,每句两个节拍,节奏整齐

[教学指导]

导语:

由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本单元学习重点:在熟读课文、背诵课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体诗歌的思想感情,同时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节奏。

一、 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诗经》,305首,又称“诗三百”,反映公元前11世纪西周初年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中期近500年间的古代社会生活。《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因它的内容以反映劳动人们生活的“国风”为主,所以文学史上把这类诗歌称为“风体诗”。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十五“国风”占160篇,多是各个诸侯国家的抒情性的民间歌谣。

《诗经》主要有三种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事。

“比”:即比喻,借物托情。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二、老师范读

三、 全班齐读课文

诵读时要注意,《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它的节奏韵律非常明显,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四、 全班用指读法诵读一遍。 对照课文注解默看一次,争取理解文意。

五、 老师补充部分注释:

蚩蚩:课文翻译为“老实”,另有版本翻译为“嘻皮笑脸”。

愆期:耽误、拖延日期。

复关:地点。本文借指“在复关的那个人”。

咎:灾祸。

无与士耽:沉溺而不能自拔。

其黄而陨:飘落。

二三其德:他的品行变化无常。

女也不爽:差错(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早上。

不思其反:没想到你会变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步骤

巧译《卫风.氓》

老师示范用现代诗翻译第一自然段。 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范例: 当初笑意来换丝, 心思实为商婚嫁.

送子渡淇至顿丘, 红颜面薄非推托.

他日来得巧红娘, 待到枫红结白头。

那人老实又忠厚,拿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而是与我论婚事。

送他渡过淇水河,一直送他到顿丘。

非我有意拖时间,只因没有好媒人。

请你不要发脾气,就把秋天作婚期。

范例:第二章

心念郎君登高墙,遥望远方复关郎。

极目难见如意君,心伤难过泪涟涟。

终于又见君身影,满心欢喜笑开颜。

你用占卜算姻缘,无有不祥之预言。

郎君驱车伴我回,我携财物随君迁。

范例:第三章:

桑树未曾落叶时,叶子润泽且新鲜。

斑鸠莫贪吃桑葚,女子可别迷情恋。

男子沉溺情爱里,还可脱为自由身。

女子若为情所困,身陷情网无法转。

范例:第四章:桑之叶, 黄而落。自嫁你, 忍贫苦。淇水流, 湿布幔。女心一, 男情变。汝子意, 实难断。(断:判断)范例:第五章 我做汝妻已多年,尝尽劳苦与辛酸。 日日早起又晚睡,天天如此不改变 。对你言听计又从, 你却对我使凶蛮 兄弟不知其间情,各个对我有怨言。夜深静坐忆往事,有泪只能心里咽。范例:第六章盼偕老,怨难断.水有岸,地有边.少时情,尽笑颜.誓言在,心已变.莫思量,情斩剑.

作业:

试着背诵全文。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10

周道宝

示标:

1、了解《诗经》

2、赏析《氓》

一、导入:

请一生背诵《沁园春·雪》

北月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风,望长城内外,唯条茫茫,大江上下,顿头滔滔,心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往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思考:“稍逊风骚”何意?

“风骚”何意?为什么特别点“风骚”?

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风的源头

二、了解《诗经》

学习《诗经》三首,是305篇的零头,但通过三首,了解《诗经》的大概

1、理解并背诵注释①

2、补充《诗经》六义,一般以首句的第一个词为标题,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

三、赏析《卫风·氓》的思想感情

1、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从表达方式上看,是一首什么词?采用第几人称叙事抒情的?

明确:爱情诗,叙事词,第一人称

2、我们现在是21世纪的中学生,能理解距今2600年前的爱情?挑战。背诵诗歌,思考:

(1)词歌中有没有不懂的字词句?

(2)歌写“氓和我”如何恋爱?如何结婚?

(3)概括婚恋双方的举动,反映什么情感或性格。

明确:恋爱:自由恋爱,私定婚期;

结婚:举行仪式,嫁给情郎

氓:骗—怒—娶 “我”:送—劝—望—泪

占有对方 痴情幸福

喜怒无常 纯真热情

3、3-5章没有一字提及婚后的幸福生活,而是写婚后“氓”的变心,我的痛苦。

思考:①“氓”变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印证第一章哪些词句?

“桑之落奚,其黄而陨”,年老我衰,没有当初美貌,导致第三、四、五者插足。

②“我”有没有过错?

真情不改,坚守妇道,辛勤劳作,操持家务

③“氓”有没有责任心?

不能富足,遮风挡雨

④“我”痛苦是不是仅仅来自变心的丈夫?

笑贫,亲人娘家人都笑话我!

⑤“我”的痛苦生活得出什么教训?擦亮双眼,决不能让“氓”这样的男子“骗、花”到手。

4、阅读最后一章

思考:①我对这个薄情的丈夫是不是乞求?何处可以看出?反映她性格另一面?

散伙:决绝,清醒、刚烈

②“我”与丈夫离异后会不会有幸福生活?

悲剧一生,“女子耽矣,不可说矣”

小结:该诗叙写了爱情悲剧,也是“我”的人生悲剧,可以看作是“我的”追忆,也可以看作是散伙前哭诉和痛诉,诗中主人公“我”是值得同情。

思考:“我”的形象相当感人,靠那些艺术手法?比兴、对比、描述。

秦风·无衣

示标:1、思想感情

2、重章叠句

一、导入:欣赏《志愿军军队》

雄纠纠,气昂昂,

跨过鸭绿江!

保祖国,为和平,

就是保家乡,

中华好儿女,

奋勇向前进,

打倒美国帝国主义狗强盗!

思考:战歌的特点?

短小精悍,鼓舞斗志

如此义勇军进行曲

今天欣赏2500年前的秦国人民抗击西戎入侵的战歌。词句答疑

二、欣赏内容

1、齐背秦风·天衣:概括该词的思想内容。

明确:三章内容大致相同,概括出一章内容也便概括出全词内容。前两句:同甘共苦;后两句:同仇敌忾。(不畏艰苦,厉兵徕马)

2、“凯曰天衣”是反问对方提出问题,还是泛泛反问,提出生活艰苦?

3、诗歌语意是并列的,还是层层深入的?

同仇——偕作——偕行

保家卫国,团结对敌,英勇献身的思想感情,慷慨雄壮

4、用什么语调表达思想感情?

5、背诵体会

三、抒情特点:

重章叠句,又叫五章复唱,“赋”的手法,铺陈

抒情

板书: 秦风·无衣

团结互助

同仇敌忾 慷慨雄壮 赋(铺陈)

北风·静女

示标:1、思想感情

2、描写

一、背诵该诗,字词释疑

二、内容上看什么诗,第几人称?

三、1、整首诗反映出什么内容?

热恋,美好的爱情和恋爱中“我”的甜蜜

2、具体写了什么内容?

一会:一次约会不见

两馈赠:两次赠我信物

3、一次约会,静女为什么“爱而不见”?答案不是唯一的,“谈”我“我”的举动怎样?反映什么心情,背后隐含什么情感?

“搔首踟蹰”,焦急;钟情是一种忧愁,是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4、到底“见”没“见”,诗歌没说,…

5、没有写静女的语言,为什么单一甜蜜,沉醉

6、静女的形象

7、与“氓”两位恋人作比较

四、如何表达

多种描写,几个细节

音乐美,细徽曲折的思想

“赋”

“氓”一言蔽之,哀怨

天衣:振奋

静女:甜蜜

作者邮箱: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11

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结合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字。

教学难点 对诗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别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学长河中,我们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诗歌财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李清照等等这些伟大诗人的名字,几乎已是家喻户晓,他们的许多优秀诗句在今天已是脍炙人口。饮水思源,当我们顺河而上追其源头时,便会看到那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起点,这起点就是作为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诗经》。今天,就让我们一道来探究一下这源头里的无穷奥秘吧!

二 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注释①,可设计问题帮助学生尽快掌握重点知识:

1.《诗经》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历史时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诗,为何后来又被改称为《诗经》呢?

3.《诗经》是按照怎样的体例编辑的?

教师明确:

1.(略)

2.此乃主要是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为儒家创始人孔子所编辑,故将此视为儒家经典,因此,称其为《诗经》。

3.(略)

(二)教师补充介绍:

《诗经》中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教材第30页练习中对此有解释)。下面重点解释“比”和“兴”。高中旧教材中曾选用了一首《硕鼠》便是运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诗。其诗作者将奴隶主喻为大老鼠。诗人发出了”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的愤怒控诉;《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涟漪”,可将它当作“兴”的使用,即作者言黄河之水是“假”,控诉剥削者的行径是“真”;另外,《关雎》一诗的开头两句诗,更是典型的“兴”。作者言“鸟情”为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单元第七课《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开篇那两句诗:“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据对上述解释的理解,同学们在学习完《氓》这首诗后,做一做课后练习第二题。

三 引导学生阅读预习提示,了解三首诗的基本内容

(以便于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问题:

1.三首诗写的各是什么内容?

2.从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对那首诗更感兴趣?为什么?

四 导读全诗,疏通文字

(一)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课件)

1.学生给生字注音

2.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二)学生自读,并结合课下注解掌握诗中词义。

(三)学生分别将三首诗口头译成现代汉语(可分组进行,每两至三组负责一首诗的翻译)。

五 布置作业

1.熟读三首诗,掌握诗的内容。

2.预习课后练习一、二两题。

板书设计

《诗经》三首

一 题解:1.《诗经》简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风、雅、颂;

赋、比、兴。

2 .各诗内容:《氓》 家庭生活;

《无衣》 军旅生活;

《静女》 爱情生活。

二 分析作品: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本诗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 检查作业(由解答《氓》所运用“兴”的手法一题而导入)

二 组织学生讨论

如果删去《氓》的三、四章,即“兴”的内容,是否会影响本诗的艺术效果和思想性的表达?《无衣》和《静女》在上述两方面可以为我们提供怎样的帮助?

三 教师点拨归纳

1.艺术性:《氓》在第三四章所使用的起兴诗句是在用自然现象对照女主人公的恋爱生活变化,而从“其叶沃若”到“其黄而陨”,是否恰恰象征着恋爱生活有幸福到痛苦的巨大转变呢?由此还可生发出诸多联想。《无衣》运用反复吟唱的手法,意在强化那种军人责任感的目的。《静女》在细节描写上既做到了丝丝入扣,又为读者提供了自由想象的天地。

2.思想性:《氓》中夫妻情感上的危机;《无衣》中军人特有气质的显现;《静女》中青年男女恋情上的真诚,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思考。

四 布置作业

背诵《无衣》《静女》全诗和《氓》的前两章。(根据课时情况,亦可当堂布置背诵并加以抽查)

板书设计

艺术性 :“兴” 反复吟唱 细节描写

思想性:《氓》痛斥了负心丈夫的薄情寡意

《无衣》歌颂了军人的伟大精神

《静女》歌颂了美好的爱情世界

教案点评:

我们所接触的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形式和所知道的当时的某些概况,因此,整个教学过程应紧紧扣住两个字——“了解”:了解那时的语言,了解那时的文学,了解那时的风土人情。为此,本课教学设计以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品读诗歌的艺术特色及思想内容为重点,以介绍,诵读品味,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

《诗经》两首 《采薇》教案 篇12

池军华

[教学目的]

1.了解古代劳动人民向往追之美好爱情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重章叠句的形式1《诗经》的表现手法。

3.掌握下列字、词的音和义:臣鸠、窈窕、逑、荇莱、寤寐、蒹葭、无、恬、涣、埘、址、桀。

[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诵读的要领,掌握诵读·勺技巧。

2.《诗经》的内容理解。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鉴赏、背诵、讨论、比较。

媒体设计

图片、音乐、录音。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郎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朱,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今天我们学习的三首诗均出自于《诗经》。

二、解题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是我国第一郎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论语》说:“不学诗,无以言。”占人认为经过诗教,可以导致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学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范读课文,结合注释,扫除文字障碍,可采用投影。

雎鸠(jiū):一种水鸟。

窈窕(yáotiá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xìng)菜: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ǔmèi〕这里指时时。寤,醒着。寐,睡着。

蒹葭(jiānjiā):芦苇。

唏(xī):干。

坻(chí):水中的小洲或高地。

佸(sì〕:水边。

埘(shí):在墙壁上做成的鸡窝。

涘(hu6):相聚、相会。

桀:通“橛”,为栖鸡做的木架。

(2)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乙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使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3)概括每首诗的主要内容。

《关雎》写的是诗人对河边摘荇菜的美丽姑娘的爱恋。

《蒹葭》是一篇美丽的情歌,相望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饱含无限情意。

《君子于役》写妻子怀念行役无期不能归家的丈夫。

四、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口译全文。

摘自《中学语文通讯》2002年12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