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中国当代诗四首(推荐12篇)

2023-04-17 01:37:01教案设计

中国当代诗四首(推荐12篇)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1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第 1 2 3 4 页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3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 民

韩东

山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用语质朴平和,但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这首诗表达的内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课堂学习前请学生寻找关于秋的诗歌,从意象入手,比较鉴赏写秋的诗歌。这样,一方面在比较中认识理解了《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表达内容,在具体的学习中了解运用了比较学习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许多人都为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写下了无数咏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这方面的作品,请介绍给同学们。

(2)学生诵读自己寻到的关于秋的诗作。

二、 诵读诗歌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断句及情绪表达。

2. 学生朗读,教师结合具体朗读情况作指导。

三、 分析诗歌

1、请从意象的选择运用上入手,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河流”为中心意象,鲜明集中。

2、请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主题内涵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思想意蕴深厚,它不仅仅歌咏作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达了自己对秋的热爱,更在诗中表达出人类创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间朗读各自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比较它们语言表达之间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语言质朴流畅。语言没有夸饰,如开篇“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深刻地表达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热爱着秋天的风光。语言流畅自然,如“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语言优美抒情地道出面对人类个体生命渺小与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诵读诗歌并小结

五、作业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语言、或分析主题,比较你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2、课外阅读梁小斌的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

六、板书设计: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主题:自然永恒美丽

人类创造永恒美丽

语言:质朴流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2)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2.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争鸣;“四五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派;当今的流派纷呈。)

3.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 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教案点评: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突出了本诗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鉴赏朦胧诗。

探究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海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海子的朋友骆一禾、西川都是现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可以在与他们的诗作比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现代诗坛上璀璨的一点,那么可以把他的诗作与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比较,等等。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这比常规的教学更有效。如果这种学习真正展开,那么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就是丰富无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韩东不仅仅位诗人,也是位颇有建树的作家。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韩东的小说,丰富学生的视野。

(2)《山民》语淡意深,诗歌表现的主题内容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话题。课堂学习已与《宽容序言》作了比较,也通过王家新的诗作延深了对此诗的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比较学习。

《我热爱秋天的时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话题,可做的文章很多。课堂学习的设计已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扩大寻找阅读范围,继续寻找秋。写秋的文,描秋的画,表现秋的音乐都可以再去寻找。或者由秋扩展到寻找描写其它季节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动的难度,已寻到了许多别人写秋的诗作,让学生也试着写写自己认识的秋,写完之后开一个“秋之咏唱”的诗歌朗诵会。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关于祖国的诗文有许多,请学生各自找来一首自己喜爱的爱国诗歌,开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会。

??2.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她的诗歌写得韵味十足,个性鲜明。请学生找来自己喜爱的舒婷的诗,开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鉴赏。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4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 民

韩东

山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用语质朴平和,但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这首诗表达的内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课堂学习前请学生寻找关于秋的诗歌,从意象入手,比较鉴赏写秋的诗歌。这样,一方面在比较中认识理解了《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表达内容,在具体的学习中了解运用了比较学习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许多人都为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写下了无数咏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这方面的作品,请介绍给同学们。

(2)学生诵读自己寻到的关于秋的诗作。

二、 诵读诗歌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断句及情绪表达。

2. 学生朗读,教师结合具体朗读情况作指导。

三、 分析诗歌

1、请从意象的选择运用上入手,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河流”为中心意象,鲜明集中。

2、请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主题内涵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思想意蕴深厚,它不仅仅歌咏作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达了自己对秋的热爱,更在诗中表达出人类创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间朗读各自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比较它们语言表达之间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语言质朴流畅。语言没有夸饰,如开篇“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深刻地表达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热爱着秋天的风光。语言流畅自然,如“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语言优美抒情地道出面对人类个体生命渺小与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诵读诗歌并小结

五、作业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语言、或分析主题,比较你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2、课外阅读梁小斌的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

六、板书设计: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主题:自然永恒美丽

人类创造永恒美丽

语言:质朴流畅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2)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2.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争鸣;“四五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派;当今的流派纷呈。)

3.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 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教案点评: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突出了本诗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鉴赏朦胧诗。

探究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海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海子的朋友骆一禾、西川都是现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可以在与他们的诗作比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现代诗坛上璀璨的一点,那么可以把他的诗作与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比较,等等。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这比常规的教学更有效。如果这种学习真正展开,那么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就是丰富无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韩东不仅仅位诗人,也是位颇有建树的作家。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韩东的小说,丰富学生的视野。

(2)《山民》语淡意深,诗歌表现的主题内容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话题。课堂学习已与《宽容序言》作了比较,也通过王家新的诗作延深了对此诗的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比较学习。

《我热爱秋天的时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话题,可做的文章很多。课堂学习的设计已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扩大寻找阅读范围,继续寻找秋。写秋的文,描秋的画,表现秋的音乐都可以再去寻找。或者由秋扩展到寻找描写其它季节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动的难度,已寻到了许多别人写秋的诗作,让学生也试着写写自己认识的秋,写完之后开一个“秋之咏唱”的诗歌朗诵会。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关于祖国的诗文有许多,请学生各自找来一首自己喜爱的爱国诗歌,开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会。

??2.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她的诗歌写得韵味十足,个性鲜明。请学生找来自己喜爱的舒婷的诗,开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鉴赏。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5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歌中鲜明而又各具特色的意象。

2、 理解诗歌中蕴含的丰富而又深刻的哲理。

3、 感受诗歌语言中表现出的强烈而又跃动的节奏。

学习重点及难点:

1、 诗歌是文学家族的长子,欣赏诗歌,第一步是要掌握作品的语言因素,通过联想和想象,从文字中获得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做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但还不止于此,还要做到:(一)在脑中再现诗人描绘的画面;(二)把画面中诗人没有直接写到的部分补充出来,使之趋于完整;(三)领会画面背后深远的意蕴。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大意与鉴赏要点:

此诗写于1976年,“四五运动”发生后不久。全诗共四节。第一节,诗人以深沉悲痛的心情,委婉曲折的笔触,回溯了祖国数百年来贫困、落后的历史。诗人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密集的意象,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第二节,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和希望。祖国和人民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希望,只是长期以来希望渺茫,像“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未落地面。第三节,连用一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新生的祖国已站在“雪白的起跑线上”。第四节,再次强调“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迷惘”“沉思”过的诗人沸腾了,她以发自肺腑的语言倾吐了献身祖国的热望。学习此诗要注意其意象新颖的特点。

3、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大意与鉴赏要点:

诗歌开头歌唱了大自然的永恒,一句“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将秋天不可说透的意蕴提示出来了。接着诗人写出了秋天的生生不息的变化,在这里“我”和秋天无法互相区分,能得到的只是一种感觉。物我难分的情境,在轻松的语句中蕴含了沉甸甸的内涵。秋天的天空是诗人灵魂的房子。最后三节写诗人面对秋天想到自己的使命,想到耕耘,点出主旨。劳动和热爱自然,永远是健康诗歌的基本主题,也是诗人赖以生存的依据。学习此诗,注意体会本诗深刻的哲理。

4、《山民》大意与鉴赏要点:

全诗共四节二十五行,第一节写“他”向父亲追问。“他”虽然没有走出过大山,但“他”毕竟还知道山那边有海。第二节写“他”已经自觉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最后写出了“他”的遗憾,全诗主旨和寓意得到集中的表现。全诗借一个山民的口吻,表达了长期处于封闭性传统文化中的人们的要求,以及冲破文化滞闷的强烈愿望。学习时,要体会“山民”的象征意义。

5、《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大意与鉴赏要点:

这首诗海子写于死前两个月。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勾勒出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有一所房子等,都是拟想的。第二、三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和每个亲友通信,从“河”“山”一直到“陌生人”“取名字”等,极富诗意和人情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给人一种非常清新、温暖的感觉。

一、 下列词语中红色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淤滩(yū) 流淌(tǎng) 眷属(juàn)

B、勒进肩膀(lé) 纤绳(xiān) 沸腾(fèi)

C、簇新(cù) 绯红(fēi) 喷薄(bó)

D、沐浴(yù) 隽永(juàn) 胚芽(pēi)

二、 下列各句中红色词读音全对的一项是:

A、地质勘察队员 勘:kān

隔着两道铁栅栏 栅:shān

B、在岩层里发现你 岩:yá

把纤绳深深 纤:xiān

C、我是干瘪的稻穗 瘪:biē

勒进你的肩膀 勒:lēi

D、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搐:chù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惘:wǎng

三、 阅读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回答问题:

1、 诗中“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象征了什么?

2、 诗中“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持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这些意象各自又代表了什么?

3、 诗中“我”和“祖国”的关系如何理解?

4、 对这首诗的第三节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成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从压抑中释放出来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B、 诗中的“我”是冲破樊篱挺然而现的真理,是振兴祖国的不可遏止的活力,是可望更可及的理想。

C、 含蓄而深刻的诗句——“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这是女诗人的自况,她把个人所受的压抑如蛛丝一样轻轻地抹去。

D、 “雪白的起跑线”,使我们看到亿万建设者奋力竞先的雄伟场面;“绯红的黎明”,使我们坚信祖国的前程必将辉煌灿烂。

四、 在《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作者赋予“秋天”,以什么意义?“秋天”“河流”“我”之间构成了什么关系?

五、 《山民》一诗中的第一节,为什么“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六、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诗人对幸福的渴求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 B

二、 D(A“栅”zhà;B“岩”yán,“纤”qiàn;“瘪”biě)

三、

1、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从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2、代表了新的希望的产生,代表了摆脱劫难后的无比喜悦,代表了奋发图强的坚定信念。

3、“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我”的生命和血肉,理想和追求,同祖国的兴衰,人民的命运融合到一起了。

4、C

四、秋天是壮美的、秋天意味着创造的收获,秋天的古老意味着创造的永恒。

诗人笔下,“河流”是“秋天”的喻体,而“我”应是创造的主体。

五、当“山民”听其父亲说到山外有山,而大海遥不可及时,产生了惆怅的心理。

六、诗人所渴望的幸福,是生活,是日常的琐屑生活。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7

教学目的:了解一些中国当代诗不同的风格特点。

鉴赏诗中新颖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教学设想:在学生对诗歌已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首先介绍一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诗歌尤其是朦胧诗的特点。然后依次朗读、分析体会四首诗作,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当代诗在字面上没有什么障碍,可让学生多读多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抒发自己的见解,关键环节可加以提示和指导,以便使学生对本课有正确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要点:鉴赏诗中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细腻的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中国当代诗歌创作方法和风格多种多样。它的繁荣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朦胧诗成为一股诗歌潮流,呈现出与传统诗歌不同的审美特征,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它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

二、简介舒婷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本节我们主要鉴赏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女诗人,她初中毕业以后曾去福建插队,后回城当工人,《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一九七九年,成诗却早在一九七六年四五之后的动荡时代,因此这首诗有着沉重的历史感,表达了一种希冀光明的痛苦。

三、诵读指导:

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诵读是读者与作者沟通的最佳方式,作者抒发了何种感情,是通过何种方式抒情的,她的希冀存于何方,都需要我们通过诵读加以体会。

本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音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仿佛是一首从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情绪强化深切。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颠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在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这种节奏变化。

四、分析诗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第一节:提问: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

明确: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竟象。

提问:这些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明确:诗人所写意象都体现了历史上祖国的特点,概括出祖国长期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提问:在本节中,表现了诗人看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在本节中,诗人回溯了祖国数百年贫困落后的历史,心情深沉而悲痛。

第二节:提问:本节诗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提问:找出本节的修辞手法并加以分析。

明确:本节诗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用“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比喻人民心中渺茫的难以落实而双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这种希望并未因长期的贫困而丧失。

提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提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哀一变而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提问:联系时代背影,找出诗人感情变化的原因。

明确:四人帮的覆灭,使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的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不已,感情层层递进,层层加深,提问诗人运用哪些意象表达了这种感情?

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这一切正是祖国母亲的写照一切都刚刚开始,一切都充满了希望。

第四节:提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明确:第四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提问:本节都写了哪些内容?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明确:本节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我是祖国机体的一部分,小我与大我有杨的结合在一起。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自由,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五、内容总结:歌颂祖国,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历代诗人写出了不少佳作。从十年浩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的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尊重的祖国,很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为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本诗就是诗人表达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

艺术特色鉴赏:提问:本诗是朦胧兰代表作之一,朦胧诗大都有一些不易理解的地方,本诗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征?明确:关于“我”的理解是一个难点,在不同的章节中我既指诗人自己,指整个古老的中华民族;我既是祖国肌体的一部分,也是伟大祖国形象的代表。另外象征、隐喻等手法,也是本诗流派特色的体现。丰富新颖的意象创造更是本诗一大突出特色。

六、布置作业:练习感情朗读本诗,作书后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山民》

一、导入:上节课我学习了一首中国当代诗歌,这节课我们学习另两首诗。

二、鉴赏《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1、介绍作者及本诗的特点提出学习要求

梁小斌是我国当代诗坛上优秀的一员,他的代表作是《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更是以轻快、流畅、内涵丰富多样而著称,

2、诵读指导:本诗像一首辉煌而又沉静的咏叹调,用语质朴,节奏流畅,比较讲究音韵。读时应注意读出轻快的节奏和韵律。

3、内容解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阐述内容大意。一般学生可体会出诗人歌颂秋天的迷人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秋天的热爱,或者可以更深一步理解到诗人歌颂秋天是因为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借歌颂秋天可以告诉读者耕耘必有收获,勤劳才能成功的道理,但因有些诗句较朦胧,其中蕴涵的深意学生难以理解,可适当加以点拨,

1)、歌唱自然、歌唱秋天是我国诗歌中常见的咏物题材,但本诗却拥有一些独到的特征,如开关一句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将秋天不可说透的永恒的意韵提示出来了。

2)、诗的第二节用“河流”这一意象写出了秋天生生不息的变化。诗的第三节诗人把自己完全投入到牧业在的怀抱,可谓物我两忘,在这里我和秋天无法相互分,能得到的只能是一种感觉,在轻松的语句中蕴涵了沉甸甸的内涵,诗人对秋天的热爱充分显露,

最后三节,写秋天给诗人的感悟,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同,秋天的存在使我想起在耕耘之后会有收获,秋天引得诗人浮想联翩,并且为我有一颗种子已经被遗忘而深深懊悔。是秋天让诗人了自己的使命,从而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只有创造,人生才会有所收获。是秋天使诗人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从而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只有创造,人生才会有所收获,

艺术鉴赏:首先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本诗艺术特色,然后加以点拨。

明确:本诗在艺术上最主要的特点为内涵的丰富。在平静中蕴涵着平凡的真理。让读者静静领略了秋天的永恒精神。诗人一笔两写,既写了自然之美,又写了自然的永恒。秋天作为人类一种生存的河流,永远昭示着生命与耕耘,创造与收获。

三、鉴赏《山民》,

1、介绍作者:韩东,当代作家,诗人,主要诗集有《白色的石头》等。

2、本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叙述了一个山民追问他的父亲,并感到山的沉闷,萌生了要改变环境的愿望,但是,不知道最后是走出了大山还是最终没有走出去,作品只是这写到了他的遗憾。

3、作品创作的年代、背景:本诗写于一九八二年,改革开放的初期,人们的思想落后保守,是改革的最大障碍。

4、提问:作品中的各种意象都有什么象征意义?

5、提示:山,象征着封闭、愚昧、落后贫困,而且无穷无尽、无休无止。

海,象征着开放、富裕、先进,是理想的乐土。

6、小结:作品中蕴含着对传统生活方式、传统文化封闭特点的批判,对真正的思想解放的呼唤。

7、讨论:怎样看待山民这个艺术形象?

这个人虽然最终不知是走出了大山,还是没有行动,但是,他毕竟觉醒了,所以,他是一位思想解放者,值得称赞。

四,作业:熟读我热爱秋天的风光》,将《山民》改写成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文。

第三课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复习检查:

二、阅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海子,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他以牺牲尘世生活为代价献身诗歌事业。写作这首诗时,面临生命的两难选择:选择尘世则放弃诗歌理想,弃绝尘世则将导致弃绝生命本身。

(二)、这首诗,注意读出其轻柔明丽的特点。

(三)、赏析这首诗:

1、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

提问:诗人在这一小节中,怎样描绘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明确:A、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

B、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C、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析:诗人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在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阔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着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着潇洒、遁世隐情。

2、阅读第二小节:这一小节写了什么?

明确:这一小节,诗人表达了要和每一个亲人分享幸福的愿望。

(阐释:一分幸福和别人分享,一分幸福就变成了两份;将一份忧愁和别人分担,一份忧愁就变成了半份。)

3、第三小节:这一小节中,诗人表达了关心自然,关爱他人的愿望。在这里,没有争斗,只有祝福。

4、小结:在这前几节中,诗人层层深入地表达了自己对于幸福的理解,由个人到亲情,由亲情到友情,到自然社会,诗人的心胸也显得逐渐开阔,但是……

5、阅读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评析:这正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的“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也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是我不能放歌,悄悄是离别的笙箫。”——诗人刚刚对世人敞开了他的心怀,但立刻关上了门,他内心深处仍不愿放弃对自己最纯洁的理想的追求,不甘心做一个庸俗的人。他内心正处于世俗生活和纯洁理想的矛盾之中,这种两难的选择令他痛苦不堪,两个月以后,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像一颗流星划过天际,发出了短暂而异常眩目的光华。

三、布置作业:准备一两首诗练习朗读;写一篇课外诗歌的评论文章。下节课将你所选择的诗歌或所写的评论朗读给大家。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8

教案示例 1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教案示例2

《山民》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会诗歌蕴藏的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批判以及对真正思想解放的呼唤。

(2)品读本诗平淡直白的语言,了解纯客观的叙述性的口语特点。

教学重点:诗歌表达的深刻而丰富的哲理内涵

教学难点:学习领会本诗的语言特点

教学手段:诵读法、比较法

设计思想:

《山民》这首诗的表现形式是富有个性的,这种形式的理解对中学生来讲是有难度的,因为他们很可能会浮于诗歌表面的粗略接受。如此,就不能理解本诗丰富深刻的哲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反复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诗的独特表现形式,通过拓展阅读来加深对本诗深刻内涵的理解领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你喜欢山吗?山对于生活在都市中的孩子们是新鲜的、有魅力的,但对一个长年生活在山中的人本讲,感觉却并非如此,让我们来看看韩东所写的《山民》如何表达对山的感觉。。

二、品读学习《山民》

1.教师诵读诗歌,学生思考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形象的一个山民?

明确:一个向往山外边的生活,但又仅仅是想,从未付诸行动的山民。

2.学生诵读诗歌,思考山民为什么向往山外边的生活?

明确:“他”知道山外边有“海”,“他”朦胧地感觉到山的沉闷,他有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

3.再读诗歌,思考山民最终也没有离开山,而只是遗憾,“他”遗憾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遗憾?

明确:山民遗憾“他的祖先没有像他一样想过/不然,见到大海的该是他了”。而“他”的想法是自己可以带着老婆上路,儿子、儿子的儿子们终会有一天走到大海边。可是“他”空有好的想法,却没有行动。“他”的遗憾让我们为“他”产生遗憾,“他”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孩子们的祖先,“他”只想不做,也为孩子们造成了遗憾,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山民是一个很难突破自己固定思维的人,而这样就限制了“他”的发展,留下了遗憾。

4.这首诗发表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你认为诗人用这首诗重在表达什么?

明确: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有了开放的意识,但传统的思想束缚着人们的行动,他们仍然只停留在“想”上,诗人用这首诗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5.这首诗的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明确:本诗语言平淡直白,通篇叙述是纯客观的,句式单调没有任何描写性的语言,也没有任何直抒胸臆的表达。这样的语言恰恰合于诗歌内容的沉闷,起到了加重这种感觉的作用。

三、拓展学习

1. 以《〈宽容〉序言》中的守旧老人与《山民》中的山民相比较,谈出个人的理解。

2. 品读王家新《在山那边》,比较两首诗塑造的不同的山民形象。

四、小结

五、作业:

结合《山民》一诗,分析自身存在的“山民意识”,完成400字左右的短文。

六、板书设计

山 民

韩东

山海

“想”“遗憾”

批判传统文化的封闭

呼唤真正的思想解放

计思想:

海子是卓越的,这是有目共睹的。学生限于年龄阅历,不能充分理解海子,但教师有责任让他们知道海子,尽管本诗被定为自读课。

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而设计,认识海子、了解海子、研读海子。涉及内容不是很多,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范例,他们会更多地去阅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著名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六、板书设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告诉亲人 每一个人

幸福 关心粮食和蔬菜 给山、河取名

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福陌生人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领略自然之美,认识人类创造的永恒。

(2)朗读诗歌,感受诗歌语言的质朴流畅。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意象把握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本诗深厚凝重的意蕴

教学手段:多媒体

设计思想:《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用语质朴平和,但蕴涵的内容十分丰富,引导学生真正认识这首诗表达的内容,需要借助一些手段。在课堂学习前请学生寻找关于秋的诗歌,从意象入手,比较鉴赏写秋的诗歌。这样,一方面在比较中认识理解了《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表达内容,在具体的学习中了解运用了比较学习法;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丰富了学生的视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多姿多彩的秋景展示)许多人都为这多姿多彩的秋景所陶醉,写下了无数咏秋的佳作。你了解哪些这方面的作品,请介绍给同学们。

(2)学生诵读自己寻到的关于秋的诗作。

二、 诵读诗歌

1.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教师的发音、断句及情绪表达。

2. 学生朗读,教师结合具体朗读情况作指导。

三、 分析诗歌

1、请从意象的选择运用上入手,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以“河流”为中心意象,鲜明集中。

2、请分析比较你寻到的秋之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主题内涵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思想意蕴深厚,它不仅仅歌咏作为自然的秋之永恒,表达了自己对秋的热爱,更在诗中表达出人类创造永恒的信心。

3、同桌之间朗读各自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比较它们语言表达之间的区别。

明确:《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语言质朴流畅。语言没有夸饰,如开篇“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就深刻地表达出秋之永恒,自己深深热爱着秋天的风光。语言流畅自然,如“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语言优美抒情地道出面对人类个体生命渺小与自然永恒矛盾的坦然。

四、诵读诗歌并小结

五、作业

1、或分析意象、或分析语言、或分析主题,比较你寻到的诗作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区别。

2、课外阅读梁小斌的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

六、板书设计: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

梁小斌

主题:自然永恒美丽

人类创造永恒美丽

语言:质朴流畅《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感受并学习诗人热爱祖国的激越情感

(2)分析诗歌以平凡而新颖的意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3)学习分析诗歌的象征手法,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意象运用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经历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教学手段:比较法、启发法

设计思想: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意在突出本诗的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如何解析朦胧诗的朦胧,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分析鉴赏这样的诗歌,也是这节课的重点,即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另外,本堂课的学习重在对学生启发引导,引导他们读更多的诗歌作品。

一、导入:

1.你知道现代诗与当代诗怎样划分吗?

2.明确以49年为界,并顺势讲述当代诗的发展状况。(解放初期——十年浩劫——百花争鸣;“四五天安门诗抄”;朦胧诗派;当今的流派纷呈。)

3.朦胧诗人强调诗人的主观感觉世界,大量采用虚写法,使诗由具体变得抽象,追求诗的内在旋律;选用奇特的意象,打破时空秩序,捕捉瞬间感受,运用跳跃性的结构,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让人读起来不那么明晰易懂。他们的代表有舒婷、顾城、北岛等人。

二、诵读:

1.引导学生以本诗比较《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体会它们内容风格的区别。

2.导读:三者均情感挚烈。但《我爱这土地》低沉而一气呵成,《赞美》意象繁复而情绪复杂,较《我爱这土地》情感高昂。本诗前二节情绪低沉,后文则高昂激越,情感更富有变化。

3.学生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而给予指导。

三、分析诗歌:

1.你读诗歌的第一节有什么感觉?感觉源自意象,“老水车”、“矿灯”分别会出现在哪能里,它们可能会象征着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明确:“老水车”、“矿灯”会出现在乡村与厂矿。“破旧”的修饰加重了“老水车”的不堪状况,但它“数百年”来没有停止地“疲惫”地工作。由此,中国农业的窘迫艰难显现一斑。“矿灯”是用来照明的,但“熏黑”的它能做什么,可在这里,它仍用来照明,“照你在历史的隧道里蜗行摸索”,几个修饰的运用,从多个角度表现了“你”的艰难、沉重,这恰正是中国工业的写照。“稻穗”、“路基”分别强调各自所指,“干瘪”、“失修”的修饰则表明了收获的空洞、贫困的程度。“驳船”是一种船的称呼,也不妨理解为班驳的船。“淤滩”是河滩,“淤”的修饰自然紧紧困住了船,如何挣脱这困境?“——祖国啊!”灾难深重的祖国、贫困的祖国啊!这呼喊是痛苦的呼喊。

2.这首诗的第一节颇像《赞美》的第一节,舒婷会怎样把握下面内容呢?

明确:她会如同穆旦一样写希望,可如何行文呢?仍去寻找一个农夫吗?不,舒婷的表达是独特的:“我是贫困,我是悲哀”对上节诗作了总结。下文“希望”是那么挚烈,但它也是那么强烈的刺激着我们。“——祖国啊!”这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

3.诗歌的第三节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蛛网”、“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这些意象本身就是那么新鲜,那么富有朝气,那么微妙地传达着喜悦的出现。这就是祖国,“簇新”的祖国,“喷薄”而出的祖国!“——祖国啊!”这是为祖国的觉醒振兴的呼喊!

难点:“蛛网”是纤细的,可它存在。“神话”是缥缈的,可它是那么美好。二者组合是为了叙述“簇新的理想”,应该说这是为了从一二节过渡到下文。

4.诗歌的用意表达在这里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但诗人没有停笔,而是继续深入表达。你看看诗人是怎样显示思想的深邃的?请结合诗文具体分析。

明确:诗人进一步表达自己与祖国血肉相连的关系,表达自己为祖国甘于献出生命。诗歌先从“我”的微小谈出自己是祖国母亲身体的一部分,又以“我”的庞大表达自己不会与祖国分离。接着以“乳房”这一意象真诚的把祖国比为母亲,这样二者的关系更牢固。“迷惘”、“深思”、“沸腾”几种状态的“我”,写出了我的成长过程。我既然成长起来了,那么我就要为祖国的“富饶”、“荣光”和“自由”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此时,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顶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诗人用生命呼喊出的热爱。

5.请学生谈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从而了解诗歌意象象征的朦胧,体会朦胧诗的特点。

6.小结,并请学生再诵读诗歌。这之后,请学生比较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在意象的运用上有什么区别。

明确:意象的平凡而新颖、内涵丰富是这首诗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

提供阅读材料:《致橡树》,请学生讲析,并朗读舒婷的其它诗歌。

五、作业:

1. 对《致橡树》的意象进行分析,完成200字左右的文章。

2. 查找其他朦胧派诗人的作品,阅读品味。

六、板书设计: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

意象新颖

象征丰富

教案点评:

本课从相同题材诗歌的比较入手开始分析,突出了本诗情感发展脉络及其意象使用上的特点。同时,从分析本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出发,引导学生认识这类诗歌的特点,学会鉴赏朦胧诗。

探究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理解在于理解海子,海子是中国现代诗坛上带有神话色彩的人物,这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海子的材料,提供给学生可以学习探究的问题。如:海子的朋友骆一禾、西川都是现代诗坛的著名诗人,可以在与他们的诗作比较中理解海子。又如:海子是现代诗坛上璀璨的一点,那么可以把他的诗作与同时期著名诗人的作品比较,等等。学生的学习结果在课堂上交流,这比常规的教学更有效。如果这种学习真正展开,那么延伸到课外的学习就是丰富无比的。

《山民》

(1)《山民》的作者韩东不仅仅位诗人,也是位颇有建树的作家。课堂学习的延伸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韩东的小说,丰富学生的视野。

(2)《山民》语淡意深,诗歌表现的主题内容是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进步的关键,这是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话题。课堂学习已与《宽容序言》作了比较,也通过王家新的诗作延深了对此诗的理解,顺着这个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比较学习。

《我热爱秋天的时光》

??秋是人人熟悉的话题,可做的文章很多。课堂学习的设计已体现了很强的探究性,下面再深入。一方面扩大寻找阅读范围,继续寻找秋。写秋的文,描秋的画,表现秋的音乐都可以再去寻找。或者由秋扩展到寻找描写其它季节的文章。另一方面加大探究活动的难度,已寻到了许多别人写秋的诗作,让学生也试着写写自己认识的秋,写完之后开一个“秋之咏唱”的诗歌朗诵会。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关于祖国的诗文有许多,请学生各自找来一首自己喜爱的爱国诗歌,开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读会。

??2.舒婷是中国朦胧诗派的重要诗人,她的诗歌写得韵味十足,个性鲜明。请学生找来自己喜爱的舒婷的诗,开一个小小诗歌朗诵会,同时可以引导学生鉴赏。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10

教学目的

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和良好的审美趣味。

二、通过反复朗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验诗中的节奏、韵律,从而体会诗中浓郁的思想感情。

三、采用总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的赏析方法,训练学生感知和分析诗歌语言,咀嚼品味诗歌的意境美来读出一定的诗味,达到激发学生兴趣,陶冶性情的目的。

教学设想

本课用两课时教读和自读。这一课中包括四首现代诗,不必每一首诗都讲透讲深。

一、教读《再别康桥》,这首诗语言华丽轻盈,章法整齐,音韵柔美和谐,在形式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准。

二、《死水》这首诗在教学时,教师着重介绍闻一多的“三美”主张,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吟诵来领悟其中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

三、《我爱这土地》和《赞美》两诗则让学生尽可能结合背景资料,动用关于意象概念和象征方法的知识,揣摩诗句度尝试自己进行评价。

(一)背景材料

1、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自己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康桥的美景中。1922年2月,徐志摩离英返国的前,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我难得的知己”、“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8年7月徐志摩重访英伦。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一个人悄悄地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友人,遗憾的是,他要寻找的友人谁也不在,吸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情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同年11月,诗人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2、闻一多创作诗注重“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死水》一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

对《死水》的写作时间和写作缘起有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1922年赴美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曾写过多篇爱国主义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北洋军伐统治下的民不聊生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现实冷却了他的爱和期望,面为本诗的深层根基。

(二)赏析资料

1、《我爱这土地》作于抗战初期。诗以“假如”开头,这个头开得突兀、新奇,不禁令人驻足观望,凝神沉思。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他不像历代诗人所反复吟唱的杜鹃、鹧鸪那样,稍一点染,即可具有一种天然的特殊的情味和意韵,而是全靠诗人在无所依傍的财政部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再则,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也和古典诗词中栖止的黄莺、啼血的杜鹃、冲天的白鹭等大异其趣,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艾青这位“悲哀的诗人”(诗人自称)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2、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战爆发后,随清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千里之外的边城昆明。1942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沙到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状况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起诗人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沉思(如他对战时中国农民非凡的忍耐力的注意)。《赞美》充满了对坚韧的民族生存力的礼赞。

教学时数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和讲析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来体味其中的诗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色轻轻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徐志摩在语言形式上是追求艺术美的,但他不是钻到象牙塔中去艺术而艺术。他有理想,并把对理想的追求看得高于一切,胡适在《追悼志摩》中说:“他的人生观就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简言之,他的理想就是英国式的民主,英国式的政治。

二、教师点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并指导学生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诵读课文。教师做出提示:这首诗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应读出委婉细致的感情。在朗读时,注意读出诗歌轻盈的节奏。

2、播放录音,学生模仿。

3、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知诗歌的内容。

1)提问:根据背景资料,你认为这首诗主要抒发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2)提问:诗人在离别时,写了康桥的哪些风光?你能概括出几幅画面?

明确:有岸边的柳树、康河的水草、榆树下的清潭。

3)提问:诗人告别时,做了哪些事(动作)?

明确:招手、寻梦、放歌、沉默。

三、逐节讲析并评价。(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1、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给全诗定下抒情基调既有难舍难离的真情,又有淡淡的无奈与感伤。

2、第二节,写了岸边的柳树,“金柳”是夕阳下的柳树的生动色彩的描绘,它秀美婀娜,好像“新娘”,既喻出其形态的美好,又传达出诗人的无限欢喜和眷恋之情。谁能够舍得离开美丽的新婚呢?“艳影”“荡漾”在“我的心头”,物我合一,情景交融。

3、第三节,写了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波中招摇,惬意平静。并有向诗人打招呼之意。“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不仅物我合一,而且表达了诗人对康河的永久恋情,愿意永远留在康河,“生于斯,长于斯”。

4、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浮藻间好像沉淀着彩虹做的梦境。融情入景,将人带入梦一般的意境中。

5、第五节,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在流连忘返的观景过程中,诗人似乎已经忘了他即将要离开,撑着长篙去寻找那“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放歌”,快乐的情绪达到了顶点。

6、第六节,物极必反,乐极生悲,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情绪低落下来。于是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吹起离别的伤感的笙萧,诗境恢复寂然。连夏虫好像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保持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充满了无法化解的离愁别绪,将诗人沉思默想的心境推到了极致。

7、第七节,与开头呼应。诗人是那样不舍得离去,却“不带走一片云彩”,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不舍得让康桥与我一同伤感。这一节不是对第一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更加深情,更加眷恋。同时也有一种洒脱的韵味。

四、再次朗读,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格的音乐,同时播放关于康桥的风光片。

五、分组朗读,在组内评出读得最好的组员。

六、布置作业:阅读《语文读本》中《我所知道的康桥》一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来感知《死水》的“三美”。

2、训练学生揣摩《我爱这土地》和《赞美》的诗歌意象,读出诗歌意韵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导入《死水》

《再别康桥》是那么空灵柔美,给我们描绘了一条有着“彩虹般梦境”的康河。而闻一多的《死水》则给我们带来了截然不同的感受。

二、结合背景资料指导学生吟诵《死水》。

1、诵读提示:《死水》是新格律诗的代表作之一。四句一节;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字造句绘声绘色。具有“三美”。

2、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留意诗句中有关色彩的描绘。

3、让学生读出反讽意味和强烈的憎恨之情。

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死水”的象征意义。(讨论)

明确:答案不要求一致,可以有如下几种说法:(1)“死水”象征美国社会。那是一个外表繁华,内里充满罪恶的社会。(2)象征北洋政府。当时腐败的北洋军阀政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激起全国人民的愤慨。(3)象征黑暗的中国。

四、让学生结合赏析资料自读《我热这土地》。提示:注意读出其中缠绵而深沉的感情。诗的第一节使用了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诗意层层深入。第二节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就像一个高明的歌唱家,充分理解乐谱最后一个休止符的意义,他吸够了气,蓄足了势,终于唱出了最高的一个音符。

五、做练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19999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0题)

1、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灯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着的爱。

2、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在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3、“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4、“这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4

六、结合赏析资料自读《赞美》。教师提供几道思考题:

1、哪句诗点出了时代的环境?

明确:“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2、作者呕歌的是什么人?

明确:“人民”、“农夫”。

3、这首诗的“诗眼”是哪句诗?

明确:“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

七、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八、布置作业:从《我爱这土地》和《赞美》这两首诗中任选一首写一篇短评,角度不限,字数在300至600字。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1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中国当代诗四首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诗中多种意象所表达献身祖国的愿望和不同角度所揭示热爱秋天风光的感情。

2.掌握诗行间意象转换和诗意跳跃的朗读节奏,以表达全诗的主旨和各节的要义。

教学重难点: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并占优势的艺术想象对深化思想感情的作用。意象叠加和意象特征强化二者对表达主体感情的作用。

2.《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中的比喻使主体自我能投入客体现实,把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贯穿教学过程的、由浅人深的朗读指导,启发学生在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与诗人建立心理桥梁,取得感情共鸣,进而在理性认识指导下,提高朗读质量。这是一个心理与认识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设计:

关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构想

1.理顺逻辑层次:在预习中初步了解诗歌内容、捕捉感情基调后,认识全诗四小节的逻辑结构——长期的贫困,痛苦的希望,绯红的黎明,无私的奉献。

2.感知意象特征:

意象在本诗中具有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合而为一的特殊意义,所以,要把每一个意象都从这个高度给以解释,从而对这个高度的理解也具体起来。例如第一节的第一个意象“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树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中的“我”既是“你”祖国这个客观实体相对的主观自我,即“我”只是祖国田野河边的破旧的老水车,但是,老水车数百年来一直同一样落后破旧的纺纱机那样纺着疲惫的、喑哑低沉的歌,岂不又是我们贫困落后的祖国的代表?这样,祖国落后的历史便成了诗人自我的组成部分。这种写法是跟那些被歌颂的祖国是一方、作为歌颂者的诗人是另一方的写法有着明显的不同的。

又如第二节在思想内容上稍增亮色,写出“我”是祖国“痛苦的希望”时,便把“我”也是把“祖国”比喻成另一个意象:“是‘飞天’(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抻)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既古老落后依旧,又有花朵落到地面之可能,即“我”也新生,祖国也新生的希望在前。

上面两节的意象,为了突出特征,加了许多定语,限制其外延,深化其内涵。而第三节的意象,虽然从分号来看,有五个之多,但是,何尝不能从博喻的角度来说明“这一个一簇新的理想”,即一改它的抽象为生动的具体:“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就是从因袭的框框中突破,“雪被下古莲的胚芽”就是承受着沉重的、历史重担的压迫的新生力量正在穿透一切障碍,“挂着眼泪的笑涡”就是黑夜迷路中看到前面灯光的喜悦与信心,“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就是为了正前方的理想而开展一场跟时间比速度的赛跑,“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就是漫漫长夜已是尽头、曙光已在涌动、理想的红日就要眺出来了!——在这里,不但多角度地展示了祖国作为理想的化身的威力,而且有层次地从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的合而为一递进到主体自我占优势,从而使感情的抒发更有深度与力度。

在第三节中,胚芽、笑涡、起跑线、黎明都服从于也服务于“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的“簇新的理想”的构思铺排。“簇新的理想”既是“你”的所有,也是“我”的所在:胚芽、笑涡属于“你”,但是,胚芽、笑涡就是“我”,所以,“我”是属于“你”的,这是第一层次;起跑线、黎明就是“我”,“我”就是“你”——祖国啊!这是第二层次。这样,祖国的理想、前途、一切,就是“我”的理想、前途、一切,“我”和祖国就是这样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我”甚至在主客合一中占了更可抒情的优势。

在第四节,这种联系和优势又有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明确,从而为全诗的高潮作了准备。“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堤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这就把“我”和“你”的关系说得更为形象与哲理了:“我”是“你’的一切中的“一”,又是“你”的“一”的一切。就前者而言,“我”只是“整体”中的一个“个别”;就后者而言,“我”又是所有“个别”汇集而成的“整体”。正因为这样,下面又可以通过两个意象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或者简直就是“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地写出了“我”或者说“祖国”怎样从苦难的历史的“迷惘”中走向对前途的“深思”,而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掀起了“沸腾”的思绪和情潮,另一方面,所有“个别”的奉献换取了“整体”的富饶、荣光和自由。

综上所述,我们在感知意象特征的基础上已各有重点地理解了各节诗组的思想重点与艺术特色,从中可以而且应该把握朗读的节奏,处理好语调、音量和重音问题了。

3.理解“意象叠加”的好处,激活想象思维

上文“感知意象特征”是解决诗中的意象特征“是什么”的问题,这里主要解决意象“为什么”叠加的问题,而在学生的想象思维被激活以后,又有一个在诗歌朗读甚至在诗歌创作中“怎么样”强化意象的研究性课题需要我们去深入钻研。

在第一节,老水车和歌所显示的落后与疲惫,矿灯和隧洞所显示的艰辛与缓慢,稻穗和路基所显示的贫瘠与破败,纤绳和臂膊所显示的痛苦与抗争——这一系列相同性质的意象的叠加,加深了我们对祖国落后、贫穷、破败和对劳动人民艰辛、痛苦、抗争的感受,尤其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这个意象把受苦受难但又顽强不屈的祖国母亲的形象浮雕在我们眼前,我们感同身受,我们奋起捍卫,我们怎么会不愿化身为祖国的希望啊!

于是,通过第二节的过渡,在第三节又以叠加的意象表明我们作为祖国的“簇新的理想”的代表,一定会冲破“思想的牢笼”茁壮成长,在不断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上,接好、也传好革命接力棒,去迎接一轮一轮喷薄而出的红日!这样,簇新的理想就同簇新的现实之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这样,在第四节,就由对消极现象的感觉(“迷惘”)向思维的深度(“深思”)和情感的飞跃(“沸腾”)发展了,同时,这种思维和情感的交融,又化为对自己责任的认识,化为为祖国献身的精神。诗人的情感和思维的层次就是如此递进的。

而当我们反复吟咏、朗读之中逐步加深对意象叠加作用的理解并摸索到诗作情感隧洞之轨迹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思维也被大量激活,而且跃跃欲试起来。

关于《我热爱秋天的风光》的教学构想

1.主体自我与客体现实之间的分——合——分

本诗开头两句“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是把“我”和“秋天”二者分开来的,即“我”是“秋天”的歌颂者、欣赏者。但是,自从介入比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以后,“我”便同秋天这条河流交融在一起了。当然,这种交融与上一首舒婷的诗不同,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地合而为一,而是旨在让“我”投入于河流之中,静静地沐浴,直到让河流把“我”洗黑,培育“我”成熟,旨在构成这个想象中的意象,以完成诗意的主题。而这时,“我”和秋天的风光又分开来了,以便与本诗的开头照应。由此可见,这种主客两体的分合关系使结构既活泼又严谨。

2.通过设喻来创造意象的抒情作用

本诗是通过设喻——“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来打开抒情的闸门的。诗人把“秋天”比作“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既与前面的诗句相联系,由秋天的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使人想象到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的历史的长度与厚度,又与后面的诗句相衔接,由自然创造出来的人沐浴其中的意象使人感悟到这条河流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是“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的大自然所特有的风光:既然秋天是一条河,那么,在秋阳高照的时候,它已经被太阳“翻晒”一过,所谓“翻晒”,就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我”既然置身于秋光之中,这时便自然地投入这条河流之中,或者说让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直至把“我”洗黑。——在这里,又萌生出无限的童趣来:“我”被受阳光翻晒、过滤、检验过的河水洗黑的过程,实际上是被涤荡、净化,使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成熟后又被河水巨大的冲击力“抛”到地上,这时“我”又得到了一个仰望秋天的机会——啊!金黄的稻德在鳞次栉比的“屋顶”上泛着光芒。这是“我”躺在地上看到的,自己突然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

所有这一切,都是由创造意象而得以开发的抒情资源。

3.主体与客体的融合使人与自然的哲理形象化

本诗在生动而诙谐的抒情以后,又深入到理性的认识:“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优美的思想。”从意象的创造可知,秋天这条河流是无边无际的,但是,秋天确实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人和自然的哲理,那么,就让这些优美的思想作为河流的两岸吧。“两岸”其实可以理解为秋天的河流中的哲理沉淀所在。

你看,秋天的风光就是大自然中水、土、阳光三者导演出来的生动奇特的活剧。在这里,河流日夜流淌,阳光普照,庄稼在田野上生生不息:古老与新生相互映衬,深沉与稚嫩前后参照,斑斓与纯一互为表里,耕耘与收获循环往复,洗黑的身子与金黄的屋顶各异其趣,种子的遗忘与秋天的存在适成对照。——正因为这样,“我”要长时间地欣赏与咀嚼,欣赏“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咀嚼它与人类同步而进、与时代同步而行的哲理。

在上述三点教学构想中,要随时辅之以朗读指导,使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朗读感情的处理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抒情式的朗读习得思想,把握内容,驾驭主题,熟练朗读技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