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推荐12篇)

2023-04-19 15:45:01教案设计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推荐12篇)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

邓浩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

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a.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完成课后练习二。

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b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d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2

安徽繁昌第二中学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精神世界;

2、体会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积极意义;

3、训练质疑——探究——归纳的阅读方法。

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整体把握

1、通读全文,思考

(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中告诉我们,中国的圣贤是既“出世”又“入世”的。庄子为什么拒绝“出世”?

(2)庄子用什么方法来表达与世道的对立的?

(从文中找出答案,进而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思路

(1)阅读《庄子》的感受

(2)解读《秋水》中的故事

(3)用庄子的心灵和历史背景解释《庄子》

二、亮点探究

1、“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穷,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怎么理解?文中哪些话是对此句的诠释?

2、庄子用“乌龟”的比方意在说明什么?

3、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是指什么?

4、怎么理解庄子是“一株孤独的树”?

5、品味“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的诗般的意境和深刻的内涵。

三、归纳庄子的精神境界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矛盾的双方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的黑暗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他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超凡脱俗,拒绝诱惑,以整个生命追求人生境界的自由,不屑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

四、拓展联想

1、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怎样把庄子的精神与现实结合起来才有积极的意义?

2、从孔子周游列国与庄子“持竿不顾”的对比中谈谈你看法。

作者邮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3

胡学文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1、解释加点的字:

先:笥:宁:涂:

2、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3、完成课后练习二。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4、“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教学后记:

一、课文悟读

我对庄子缺乏研究,只知他和盂轲同时代且声望不相上下,二人所著在先秦时期均属显学。庄子地位发生变化,大概是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的主张实行以后。光阴似水,一泻两千多年,庄子走红运、被尊崇(“被利用”?)的日子当然有,但在个人印象中,背黑锅、受批判的时候似乎更多,尤其是近代国门大开之后,革命的先进的外来学术思想更新着国人观念,一顶又一顶的“帽子”争先恐后地飞过来扣到这位“槁项黄馘”的哲人头上,什么虚无主义、遁世主义、悲观主义、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极端自由主义,什么开历史倒车、否定真理的客观标准、宣扬宿命论等等。其中虽有学者战战兢兢、颠来倒去指出庄子哲学中某一点某一面“包含着一定的积极因素”,但“消极因素”既已汇成“大海”,说“大海”里有“针”,其本意显然不是为了让人去“捞”。诚然,对于庄子的文笔,都持“肯定”的观点,没有哪位“大批判专家”站出来说三道四,但内容错误、思想反动的作品,越是艺术性高就越有毒害作用,就越要反对,谁又敢“饮鸠止渴”,放胆去读那些“反映没落奴隶主贵族意识的光怪陆离的散文”呢?中学生也读《庄子》,不过那是“洁本”——《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等,而且要先“打预防针”,将作者的消极面和危害性讲明讲够,千万不能让幼稚的青少年因喜爱作品简洁、生动的语言而对作者产生“盲目崇拜”。想到这些,我不禁自问:为什么把庄子弄成这样?如此对待庄子,是庄子的不幸,还是我们自己的不幸?……

当然,今天的情况不同了,许多不愉快的东西,有的已成过去,有的即将消逝,庄子和庄子哲学的本来面目正在世人面前清晰地显现。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思想史研究专家的辛劳业绩不容低估,但真正为庄子和庄子哲学提供确凿证据、使世人幡然省悟的则是现实的发展、历史的运行。发端于20世纪初的新一轮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高度的物质享受,也给人们造成心灵的空虚,使人在精神上陷入难以摆脱的烦恼与困扰。于是,以领导科技新潮流自居的西方人开始把目光转向东方哲学,解读《庄子》成了他们的热门功课。在我国,建设成就举世瞩目,但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弊端同样让有识之士忧心如焚。我们深知,庄子不是神,庄子哲学并非灵丹妙药,但庄子精神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让我们开始反省生命何以如此陷溺,理想的人生之路到底该怎么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我坚信:只要我们正视现实的教训,不忘对历史所作的承诺,真心实意地想从庄子思想宝库里觅取为我所用的精神资源,而不是把今天的重读庄子当作“与世界接轨”的一种表示,我们就会摆脱目前的窘境,就会沐浴着新世纪的和风丽日,逐渐使自己的生命清新澄澈,把我们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起来。

二、亮点探究

1.课后练习三指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而课题则是《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似乎“文不对题”。这是作者的一时疏失,还是有意留出空白,让读者运用心智进行必要的填充?

探究学习:说是“解读”,的确不假。作者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对庄子著作中彻底的反世俗倾向及其“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做了简明的概括,对庄子鄙弃权势利禄、追求个性自由、坚持生命理想的精神,更是浓墨重彩地进行热烈歌颂。不仅如此,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生动地写出读庄的特殊感受,用实话实情赞美这位哲学大师的卓越天才和永恒魅力。因文而思题,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庄子的“无我”之境,其典型表现之一就是谈话、行文不自以为是,不高人一等。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像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读者面对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是吸收,还要有创造,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得到了全面调动。这不是“歪打正着”,也不是刻意做秀,而是由于作者以庄论庄,深得庄学真谛。

2.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探究学习: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人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3.庄子用“乌龟的选择”设喻,向楚大夫表示“吾将曳尾于涂中”,课文作者称赞这是“清洁的精神”。对此有人说,这里反映了庄子的精神和他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是不是有点“圆滑主义”?到底该怎样理解?

探究学习:作为一代思想大师,庄子的性格的确鲜明奇特:一方面,他清高孤傲,生平穷困却拒绝人仕,甚至不肯做清客吃口现成饭,坚决不与权势者合作,在精神世界里保持着自由独立的准则,固守本心本性而不稍微移易;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凡事不要认真,一切都无所谓,行动上不仅与世无争,而且顺世随俗,不固守一端,以便与世俗和谐相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反差”,即“内不化”而“外化”。必须指出:“反差”绝对不是“二重人格”,“外化”是与污秽、荒唐、罪恶的现实世界“周旋”,目的是实现心灵的坚守,保证“内不化”。如果说庄子以“乌龟的选择”为喻,婉转诱导奉命前来的两位大夫理解自己的心迹,更没有仿许由“洗耳”使对方太过难堪由此激化矛盾,算是“外化”的习惯表现。那么,他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取悦、得利,而是要推掉那个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维护自己那片晶莹宁静的心灵的天空,从而保全生命的自由、独立和孤傲。说“圆滑主义”显然是浮光掠影,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在这里,庄子以超凡的智慧和惊人的内力拒绝了常人无法摆脱的巨大诱惑,否定的不仅是世俗的利欲观念,还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让生命达到了清新明澈的“无我”的境界。惟其如此,作者称赞庄子拒聘是“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4.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探究学习: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5.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

“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探究学习: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祟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三、选题设计

1.有人说,提起庄子就会想到屈原,这不仅因为二人性格颇为相似,都愤世嫉俗,孤傲清高,同时还因为二人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截然相反。试就后一层面对庄子和屈原进行比较研究,看看自己在这一活动中能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

研究方法:

(1)计划——锁定目标,确定要点及所涉材料的大致范围。

(2)实施——按计划收集材料,整理材料,将材料精选后分别归人各要点,以要点为单位制成卡片。

(3)结果——整合卡片为《庄子与屈原人生道路比较研究报告》。

参读书目:

(])司马迁《屈原列传》。

(2)屈原《离骚》。

(3)庄子《逍遥游》《养生主》《应帝王》《肤箧》《至乐》。

(4)《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屈原》。

(5)《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

2.有人说,庄子主张安命顺时、与世无争,追求精神逍遥,实际上是一个不胜现实折磨的痛苦灵魂的自我解脱,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没什么两样。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将庄子精神同阿Q精神做一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资料,阅读作品及有关评析论文、论著,一一作札记。

(2)分解“阿Q精神”内涵,设定比较的“项”。

(3)逐项比较,由表及里,适当引申(指两种精神的社会影响和人生意义)。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俄译本序》《寄周刊编者信》。

(2)《鲁迅作品教学初探·如何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3)《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庄子(庄子)》。

(4)刘笑敏《庄子哲学及其演变》。

(5)庄子《逍遥游》《山木》等。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7月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4

鲍鹏山

学过《秋水》《逍遥游》等文章之后,你对庄子的精神世界有什么认识?本文从《秋水》中的一个故事出发,由点到面地对《庄子》作了解读。阅读本文,要不断质疑,深入思考,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还要学习优美的语言。

积累下列词语: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课文 练习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山阴道上,目不暇接”之时,我们不就能体验到我们渺小的心智与有限的感官无福消受这天赐的过多福祉吗?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在其位,谋其政。”“君子之仕,行其义也。”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实现自己的乌托邦之梦?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对幸福的理解太多样了。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也是一个似曾相识的情景——它使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比姜太公年轻得多的庄子(他死时也大约只有六十来岁),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他的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楚威王要把境内的国事交给他了。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赘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这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庄子持竿不顾。”

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如果他学许由,他该跳进濮水洗洗他干皱的耳朵了。大约怕惊走了在鱼钩边游荡试探的鱼,他没有这么做。从而也没有让这两位风尘仆仆的大夫太难堪。他只问了两位衣着锦绣的大夫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让楚王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用丝绸的巾饰覆盖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此时倒很有一点正常人的心智,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你们走吧!我也是这样选择的。这则记载在《秋水》篇中的故事,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当然,我们不能以此悬的,来要求心智不高内力不坚的芸芸众生,但我仍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

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胡文英这样说庄子: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练习

一 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追求的是什么?

二 研读第2-7段,探究下列问题。

1. 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2. 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3. “当我们大都在黑暗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解读?

三 讨论: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课外了解一点庄子和他的著作,联系读过的《秋水》《逍遥游》,谈谈你的见解。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5

邓浩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

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a.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完成课后练习二。

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b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d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6

教案示例

由于是高三年级的教学,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高考,所以,本课教学以一课时为宜。为了在这一课时里充分提交教学效率,如大教学密度,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在课前熟读课文,深思质疑,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深化讨论,以收到自主学习之功效。

在向学习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只提出一条要求:熟读课文,熟读注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这个最基本要求基础,进一步提出预要求,这些要求越具体,预习时所收到的效果驮酱螅?虼吮究挝牡慕萄?招Ь透?灾??/P>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的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的自私利已在作崇呢?2. 我们应该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 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尾于涂中”,你应该如评价这两伟人呢? 4. 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错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诸如提出一个要求,在预习时,再个人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步思考,以备课上讨论之用。

有了以上要求,首先要熟读,其次要带着问题读,最后是读了之后自己提问题,有了这三箭齐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始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这样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文规定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就可以下方式导入: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史上,有一位学者,他的态度偏激,他表述思想的语言荒唐甚至有荒诞无稽之嫌,而这位学者,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就是庄子。这堂课,让我们尝试着走近庄子,走进庄子的思想。

导入之后,将课文做一大致介绍,然后由学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回答。就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答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各自陈述,甚至可以相互争辩。

教师在小结时不妨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注意,这个看法最好是和同学平等地位的提出,不要试图去纠正学生的什么,去改正学生的什么。那样会打消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小结可谈如下几点:庄子思想和作为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他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操守。但他的思想和作为,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色彩。他的退隐,他的迹近荒唐的嬉笑怒骂,夸张比喻,实际上无补于百姓苍生。最后要点明的是,时代变了,社会上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甚至还很多,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担任青年人所应提任的那一份责任。

探究活动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己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 ⑧为恶无近刑——语序与前句子,指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7

教案示例

由于是高三年级的教学,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高考,所以,本课教学以一课时为宜。为了在这一课时里充分提交教学效率,如大教学密度,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在课前熟读课文,深思质疑,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深化讨论,以收到自主学习之功效。

在向学习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只提出一条要求:熟读课文,熟读注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这个最基本要求基础,进一步提出预要求,这些要求越具体,预习时所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因此本课文的教学收效就更显著。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的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的自私利已在作崇呢?2. 我们应该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 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尾于涂中”,你应该如评价这两伟人呢? 4. 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错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诸如提出一个要求,在预习时,再个人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步思考,以备课上讨论之用。

有了以上要求,首先要熟读,其次要带着问题读,最后是读了之后自己提问题,有了这三箭齐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始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这样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文规定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就可以下方式导入: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史上,有一位学者,他的态度偏激,他表述思想的语言荒唐甚至有荒诞无稽之嫌,而这位学者,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就是庄子。这堂课,让我们尝试着走近庄子,走进庄子的思想。

导入之后,将课文做一大致介绍,然后由学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回答。就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答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各自陈述,甚至可以相互争辩。

教师在小结时不妨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注意,这个看法最好是和同学平等地位的提出,不要试图去纠正学生的什么,去改正学生的什么。那样会打消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小结可谈如下几点:庄子思想和作为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他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操守。但他的思想和作为,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色彩。他的退隐,他的迹近荒唐的嬉笑怒骂,夸张比喻,实际上无补于百姓苍生。最后要点明的是,时代变了,社会上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甚至还很多,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担任青年人所应提任的那一份责任。

探究活动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己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 ⑧为恶无近刑——语序与前句子,指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8

精妙教案

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张广祥

本人主页地址:

教学目的:

1、领会作者对庄子精神世界的解读;

2、把握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3、品位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庄子的《逍遥游》,谁来说说庄子的思想及《庄子》书的特点?

明确:庄子:追求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子》:想象丰富奇特,文势汪洋肆意,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

二、 阅读课文

自由朗读。

1、 体味语言美

2、 思考:(1)练习二;(2)梳理思路;(3)作者是就庄子写庄子,发思古之幽情吗?是不是有别的意图?

三、 研究课文

(一) 课文语言

提问: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优美?

明确:由学生自由讨论。但是要突出课文第7段有关“月亮”的语句,这是诗的语言,意象鲜明,内涵丰富。

(二) 文章中心

思考:作者所揭示的庄子的精神世界是怎样的?完成练习二1-2题。

明确:鄙视功名利禄,追求精神的自由,人格的独立。不论环境多么险恶,命运多么悲苦,庄子都坚持不让内心受到干扰摇动,保持着一种天崩地裂也不能打破的意识上的独立性,坚决不与权势者同流合污。

(三) 写作意图

思考:我说,本文是作者有感而发,你同意我的观点吗?从哪儿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作者特别肯定庄子的“清洁的精神”,歌颂他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看守心灵月亮”的“孤独”,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为什么?标题含蓄地告诉了我们!什么是“无路可走”,“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怎么样?这难道不需要我们去思考吗?

今天的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良知泯灭,人文精神失落,人类的“精神家园”被挤占侵吞,不正是“无路可走”的具体体现吗?我们已经有很多人迷失道路方向而不知所归。那么怎么办?标题提醒我们,要回头看看古人,看看庄子,学习庄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好在我们的精神家园还没有完全丢失,就是因为有庄子这样的几位哲学大师,他们的思想、精神、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越时空在我们的心目中闪耀!

找回失落的精神,使之更完美!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吧!

四、 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读本》上相关的文章《永恒的乡愁》和《庄子使我上瘾的两个理由》。

地址:(225235)江苏省江都市丁沟中学

设计:张广祥

欢迎登录本人主页:

欢迎对本教案提出意见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9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鲍鹏山

教学目的:

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 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

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

2. 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3.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综述感受

意象、意蕴

阅读的感受

庄子的才智

解读庄子垂钓的故事

庄子面临的世界

残忍

黑暗

怜悯

冷酷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 阅读首段:

1. 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 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 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 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 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 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a.解释加点的字:

先: 笥: 宁: 涂:

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 完成课后练习二。

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b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d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 阅读后几段:

1. 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 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 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 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 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七. 教学后记: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0

教案示例

由于是高三年级的教学,有一个更重要更直接的任务在等待着我们——高考,所以,本课教学以一课时为宜。为了在这一课时里充分提交教学效率,如大教学密度,一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要在课前熟读课文,深思质疑,在上课时,主要是在老师的引导之下,由学生深化讨论,以收到自主学习之功效。

在向学习布置预习作业时,不能只提出一条要求:熟读课文,熟读注释。这只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这个最基本要求基础,进一步提出预要求,这些要求越具体,预习时所收到的效果就越大,因此本课文的教学收效就更显著。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思考如下问题:1. 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的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的自私利已在作崇呢?2. 我们应该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 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尾于涂中”,你应该如评价这两伟人呢? 4. 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错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诸如提出一个要求,在预习时,再个人至少要提出1—2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逐步思考,以备课上讨论之用。

有了以上要求,首先要熟读,其次要带着问题读,最后是读了之后自己提问题,有了这三箭齐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保障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始课堂教学时,要精心设计好导入环节。这样便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学生带入课文规定的氛围中,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本文就可以下方式导入:

在我们古代的思想史上,有一位学者,他的态度偏激,他表述思想的语言荒唐甚至有荒诞无稽之嫌,而这位学者,却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学、思想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就是庄子。这堂课,让我们尝试着走近庄子,走进庄子的思想。

导入之后,将课文做一大致介绍,然后由学生回答自己的预习回答。就着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讨论时,不要求必须有一个统一答案。可以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各自陈述,甚至可以相互争辩。

教师在小结时不妨提出自己个人的看法。注意,这个看法最好是和同学平等地位的提出,不要试图去纠正学生的什么,去改正学生的什么。那样会打消学生质疑思辩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学生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教师小结可谈如下几点:庄子思想和作为在那个时代有其积极意义和进步性。他不和统治者同流合污。表现了正直知识分子的反抗和操守。但他的思想和作为,同时又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消极色彩。他的退隐,他的迹近荒唐的嬉笑怒骂,夸张比喻,实际上无补于百姓苍生。最后要点明的是,时代变了,社会上尽管还有不如人意的事情,有时这些事情甚至还很多,但我们应该积极面对,担任青年人所应提任的那一份责任。

探究活动

??下面一段文字是庄子《养生主》①的开头一小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并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

??吾生也有涯②,而知③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④,殆己⑤!已而为知者⑥,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⑦,为恶无近刑⑧,缘督以为经⑨,可以保身⑩,可以余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注释 ①养生主——养生的主要关键。一说,生主为一词,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即养护人的精神。 ②吾生也有涯——吾生,指人的生命。 ③知——知识。 ④以有涯随无涯——有涯,指上句所说生命,无涯,指知识。随,追求。 ⑤殆——危险,疲困。已,语气词。 ⑥已而为知者——已而,既然如此。为知,追求知识。 ⑦为善无近名——即“无为善近名”,养生的人,不可做善事,因为善就接近有名誉。 ⑧为恶无近刑——语序与前句子,指不可为恶,因为为恶就会受刑戮惩罚。 ⑨缘督以为经——缘,顺。 督,中,此处指自然之道。经,常。 ⑩“可以保身”四句——保身者,保护生命,不受刑罚;全身者,保全天性,不戕害思想;养亲者,养护精神,尽年者,享受天然的寿命。

??译文: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的。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1

鲍鹏山教学目的:1. 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2. 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3. 体会优美的语言。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品读法。第一课时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二.复习庄子生平。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三.预习课文: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A.福祉(zhi) 甫定(fu) 黄馘(guo) 清风夜唳(li)B.濮水(pu) 澄澈(che) 聚讼(song) 芸芸众生(yun)C.曳尾(ye) 犀利(xi) 悚然(song) 饥肠辘辘(lu)D.累赘(zhui) 朝暾(tun) 妩媚(fu) 清波粼粼(lin)2. 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目不暇接 似曾相识 芸芸众生 超凡绝俗 幻化无方 意出尘外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3. 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综述感受意象、意蕴阅读的感受庄子的才智解读庄子垂钓的故事庄子面临的世界残忍黑暗怜悯冷酷

五.内容要点概括: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第二课时一. 阅读首段:1. 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2. 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3. 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4. 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二. 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1. 译读文段: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a.解释加点的字:先: 笥: 宁: 涂:b.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2. 完成课后练习二。a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b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c“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d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三. 阅读后几段:1. 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2. 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四. 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五. 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六. 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纩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纩,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纩,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七. 教学后记: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篇12

庄子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这也是阅读理解中的一段材料。下面是文秘帮小编整理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阅读题目,以供大家阅读。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阅读原文

当一种美,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时,我们就会意识到自身的局限。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有时只好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除此,我们还有什么方式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动?这位“天仙才子”他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而等我们惊魂甫定,便会发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我们的视界为之一开,我们的俗情为之一扫。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焦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先秦诸子,谁不想做官?谁不想通过世俗的权力,来杠杆天下?庄子的机会来了,但庄子的心已冷了。这是一个有趣的情景:一边是濮水边心如澄澈秋水、身如不系之舟的庄周先生,一边是身负楚王使命,恭敬不怠、颠沛以之的两大夫。两边谁更能享受生命的真乐趣?这可能是一个永远聚讼不已,不能有统一志趣的话题。我的看法是,庄周们一定能掂出各级官僚们“威福”的分量,而大小官僚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庄周们的“闲福”对真正人生的意义。这有关对“自由”的价值评价。这一情景似曾相识——距庄子约七百多年前渭水边上发生的一幕:八十多岁的姜太公用直钩钓鱼,用意却在钓文王。他成功了。而庄子此时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且可能毫无诗意——他可能真的需要一条鱼来充实他的辘辘饥肠。庄子此时面临着双重诱惑:他的前面是清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相位。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累”?多少人在这种“累”中体味到权力给人的充实感、成就感?

“庄子持竿不顾。”好一个“不顾”!濮水的清波吸引了他,他无暇回头看身后的权势。他那么不经意地推掉了在俗人看来千载难逢的发达机遇。他把这看成了无聊的打扰。他只问了一个似乎毫不相关的问题: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精致的竹箱装着它,珍藏在宗庙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拖着尾巴在泥水里自由自在地活着?二位大夫回答说:“宁愿拖着尾巴在泥水中活着。”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不知会让多少人暗自惭愧汗颜。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我很高兴能看到在中国古代文人中有这样一个拒绝权势媒聘、坚决不合作的例子。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

一部《庄子》,一言以蔽之,就是对人类的怜悯!庄子似因无情而坚强,实则因最多情而最虚弱!庄子是人类最脆弱的心灵,最温柔的心灵,最敏感因而也最易受到伤害的心灵……

这是庄子自己的“哲学困境”。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天下污浊,不能用庄重正派的语言与之对话,只好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来与之周旋。他好像在和这个世界比试谁更无赖,谁更无理,谁更无情,谁更无聊,谁更无所顾忌,谁更无所关爱。谁更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从而谁更能破罐子破摔。谁更无正义无逻辑无方向无心肝——只是,有谁看不出他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呢?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阅读题目

【小题1】试从三个方面概括庄子的精神境界。(6分)

【小题2】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如何理解这段话?(4分)

【小题3】作者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有什么用意?(4分)

【小题4】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原文只有97个字,而这里却用了近800字进行表述,请探究这里化简为繁的用意。(6分)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阅读答案

【小题1】(1)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2)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3)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1)这一段运用了比喻、拟人、设问、双关等修辞手法。“月亮”是比喻纯洁的心灵、独立的文化精神。树在“看守”月亮,是用拟人修辞手法。 “……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是用设问修辞手法。(2)“月亮”比喻一种纯洁的心灵和独立的文化精神,而庄子则因为具有高洁精神而成为守住这种文化精神的“树”。这句话是说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高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每问2分。第一问能说出两种即可得2分,如说出其他修辞手法只要正确亦可;第二问意思对即可)

【小题3】(1)本文避开扣题行文、正面说教的模式,只以警示性标题启发读者发挥联想、想象而自悟自择: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里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2)含蓄地告诉人们:现实社会中,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人文精神失落,当我们在滚滚红尘中,当我们在罪恶与良知的碰撞中,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1)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使全文要表现的庄子的形象更突出;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2)这个故事,既印证了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3)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这些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和谐组合。(4)生动的叙述,能够和文中的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使文章因表达方式的多样而内容丰富,主题深刻。(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