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推荐15篇)

2023-04-20 08:59:01教案设计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推荐15篇)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

创新教育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学科教育,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的价值追求。创新教育需要一种与之相应的教材,更需要有创新理念的教者,还要辅之以现代教育技术。这条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只有密切配合,才能使创新教学得以实施。为此,我们制作了CAI课件来辅助《胡同文化》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

用课件展示三个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体会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2.知识目标:指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正确理解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学习京派语言。

3.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二、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为自读课文,单元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教师放手引导学生从文章整体和局部的联系上反复思考,要求学生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领会作者对北京传统建筑、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态度。

三、多媒体设计

教者使用一完整的CAI课件,教学过程贯穿其中,融动画、文字、图画、音乐为一体,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构成了如行云流水般美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展示课件片头。课件片头是一幅美丽的动画文件: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衬在繁星满天的背景下,随着眼睛的光芒放射出具有立体效果的“语文多媒体教学”七个字,伴着轻柔的音乐,一尊“思想者”的雕塑在界面上缓缓旋转,开篇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使学生耳目一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教学。

1.导入

课件显示——北京天安门图片,训练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以北京为中心展开联想。

教师:“去北京是很多人的梦想,一提到北京,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想到故宫、长城、颐和园┅┅”

学生:“想到1949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学生:“2008年奥运会可能在北京举行,我们一定要多得金牌。”

学生:“想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看看。”

教师:“也许很多同学想不到北京的胡同、四合院,胡同、四合院是老北京的象征,今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先展示一幅北京胡同的图片,再变为四幅胡同、四合院图片,使学生对此有直观感觉,利于学生把握胡同特点。

教师:“我们研究胡同是为了研究胡同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本课的胡同文化。”

由一北京胡同的图片动态展示由远至近的标题“胡同文化”。

 

           

 

 

 

 

 

 

 

 

 

 

 

 

 

 

 

            (本图取中间一图片离开、四财四幅进入瞬间)

 

2.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布置三道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读课文。

课件展示三个问题:

①理清思想; ②概括要点; ③语言特点

学生思考10分钟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逐一解决,最后用课件展示答案纲要,此答案突出用关键词概括课文这一知识目标,便于学生梳理记忆。

①理清思路

胡同——胡同文化——胡同衰落

②概括要点

③语言特点

朴素   幽默   典雅(京味)

接着提问题及要求:

①如何评价胡同文化的内涵?

②让学生就后三段“胡同的衰落”提出问题。

3.迁移练习

为强化学生用关键词概括文章的能力,引导其课外阅读《长城》一课,课件先展示几幅长城图片,从各个角度来体现长城的壮美景象。

节选鲍昌的《长城》,用课件展示思考题:

①由学生填充十处生动精彩的词语;

②用关键词概括历史的长城的特点;

③用关键词概括现实的长城的特点;

④比较阅读《胡同文化》与《长城》。

4.欣赏歌曲《故乡是北京》

教师:“我们走出了北京胡同,又登上了长城,让我们去感受21世纪的北京”。

利用课件展示影音文件,伴京腔京味的音乐、看着影片中北京城美丽的景色,学生仿佛倘佯在北京城内。

5.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作业

教师:“我们通过学习本课,了解了老北京人的思想意识,这些思想意识随着胡同的衰落也已经衰落了,这种衰落标志着北京的进步,也标志着我们中国在走出封闭、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所以,我们很高兴地说:‘再见吧,胡同’”。  

[1]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2

本文是文秘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胡同文化》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抓住课文要点,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体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练的语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达出了胡同文化的内涵,再后,用真实的感情表达出了对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正是:概括要点,提取精要。因此,在对《胡同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应该着力于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的要点,提取精要。京味的语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学期唯一的一篇,所以应该好好的让学生品读、欣赏,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觉。这也正好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3、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二、讲教法

课文:1、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2、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3、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4、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布置预习:

1、什么是胡同文化?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故乡是北京》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浓浓的北京风味,由现实生活中走进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3、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留恋理解)

5、第四步:小结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我们有没有想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四中也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呢?让我们也学学汪曾祺先生,写一篇《四中文化》?课外延引的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也会引起他们对身边人,身边事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四、附板书设计:(略)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3

(课间:屏幕上出示课题、作者、背景音乐 (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导入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内涵的要点. 

2、学习作者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内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所流露出感情和个性化语言的品味 

教学手段:课件辅助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运用声像,直观渲染 

师:大家喜欢不喜欢旅游啊? 

生:喜欢! 

师:现在我带大家去北京逛逛,请看大屏幕(出示课件1,展示长城、故宫等名胜的图片),下面,我再带大家到北京的小胡同去看一看(出示课件2,循环放映“到胡同去”一组图片,并播放胡同歌曲)。听完刚才播放的歌曲,一股浓厚的北京韵味扑面而来,这种感觉我们同样可以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让我们跟着他(屏幕出现“汪曾祺简介”幻灯片),一起走进北京胡同,就像欣赏美妙歌曲一样去领略古老胡同建筑的风格,了解其独特的文化底蕴。 

二、示标:出示课件3(教学目标) 

三、朗读课文,理清思路,概括要点。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1-4节,概括胡同的特点,并思考胡同的特点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之间的联系。 

幻灯片 

方正 

取名(计数、物御、人物、行业、形状、其它) 

数量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网络(方便、安静) 

四、研读6-12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这些被外化在胡同上的北京人的生活方式、兴趣习惯、思想状况等,就是所谓的“胡同文化”,那么这一文化有怎样的内涵呢? 

听课文6-12节的录音,要求 

划出能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的语句。 

 标出给你印象最深的,你觉得最有味的语句。 

(1)胡同文化是一种怎样的文化? 

  是一种封闭的文化。 

 (2)它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安土重迁、讲究处街坊(平时各人自扫门前雪)、易于满足、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3)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北京市民有忍的精神,怕事,有什么不顺心的,忍一忍也就算了。 

(4)作者用那些事例说明胡同中的人善于“忍”的? 

《八月骄阳》中的对话和“电梯事件”。 

幻灯片 

安土重迁   住四合院(盒子) 封闭  易于满足  忍     不爱管闲事 逆来顺受,安分守己 

(5)胡同文化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世故通达。作为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小市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统治子者要消灭他们,犹如碾死一只蚂蚁般容易,所以他们也就 学会了忍耐。” 

(6)作者在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 

喜爱推崇:知足长乐、随遇而安、安分守己。有所批判:封闭、逆来顺受、冷眼旁观、忍 

(7)对传统文化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吸收,不断创新,不断发展。 

五、研读13-15节,了解胡同文化的前景及作者的感情。 

(幻灯片) 

你认为胡同文化的前景如何,为什么? 

随着旧城的改造,胡同消失了,胡同文化也会消失没落。 

因为胡同文化的封闭性不符合时代开放前进的步伐,而且胡同文化中有一些东西是消极的,必然会随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弃。所以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 

(出示胡同之没幻灯片) 

看着这样的一组照片,在汪曾祺老人的心里,涌起的是怎样一种心情? 

生看投影,听读屏上的文字,感受作者的情绪。 

作者在文中表露出怎样的情绪? 

讨论明确 

心情很复杂。在情感上“怀旧和感伤”,作者熟悉并喜欢胡同文化,所以当他直观地面对衰败的胡同时,不禁有点感伤。但在理智上,他也意识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封闭的胡同文化走向没落是必然的。“再见吧,胡同。”表现的正是这样的一种心情。 

六、品味语言 

胡同文化这种内涵除了表现在北京市民的处世方式上以外,作者还通过北京人的语言生动地来表现。小组讨论,找出最有味的语言分别品味,朗读,推荐代表发言。 

学生逐一找出文中的佳句,并畅所欲言。 

屏幕展示出这样一句:“有窝头,就知足了(还好)。大腌萝卜,就不错(较好)。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更好)。虾米皮敖白菜,嘿(最好)! ” 

老师:我把划线部分换用一般评价性的词语,然后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大家看看效果有何不同? 

听完第二同学读后,有学生笑着插嘴道:“一点味都没有。” 

老师:我看还得加上一句,“这样一换,太不好!”下面我们一起来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学生概括后,屏幕显示: 

幻灯片 

语言平实、朴素、口语化,但有味儿,富于表现力。典雅,富有浓郁的书卷气。 

生自读自品 

四、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 

五、作业 

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请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写写书沭阳的饮食文化。 

(沭阳县修远中学 于建武) 

作者邮箱:

[1]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4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体味本文朴素、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容易培养一个人的个性、灵性、悟性、创造性。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耐劳精神,创造了巍峨的长城、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创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行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清醒。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第二部分(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焦急娱乐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13一1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考。作者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情绪。

4 作者赋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回答。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 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安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接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重,不思反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7 本文的语言有的朴实,有的典雅。两者互相结合,富有表现力。品味下列语句的丰富内涵。

(1) 虾米皮敖白菜,嘿!(几个同学范读,体味“嘿”的表情)

一个“嘿”字,充分表现了北京市民吃了虾米皮敖白菜之后的那种极其满足感,证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的看法。

(2) 睡不着,别烦躁,别着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对别人无可奈何,只能自我安慰,充分表现了北京人的那种忍耐性格,最后“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有局外人的佩服和调侃。

(3)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8 仿(3)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现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比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然,窗明几净,老输参天。

9 拓展

(1)“胡同文化”与“高楼文化”相比,哪一个更封闭?

(2)我们身处在怎样的居住文化中/

10积累词语储存安土重(zhòng)迁 喧闹 挪窝摞置身事外安分守纪逆来顺受烦躁熬(o)白菜 凭吊衰草离披无可奈何席卷 没(mò)落虾(há)蟆陵 低佪(huái)

板书设计

补充材料

①北京人的生活习惯:

北京人的生活习惯接近农民。爱吃硬面饽饽,水饺,荞麦饼,冰糖葫芦,爱喝大碗茶,二锅头,爱过端午节、重阳节、春节,爱玩的是养鱼养鸟养蛐蛐,逮蜻蜓,粘知了,放风筝。这些都与某些城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如吃奶油蛋糕三明治,喝咖啡威士忌,过圣诞节、情人节,玩高尔夫球等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北京人的“礼数”

北京人特别讲“礼数”,这是一种文化教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对外地人的态度。老北京人不歧视外地人。向老北京人问路,得到的几乎都是清楚、详尽、和气而又有人情味的回答。而上海人特别歧视外地人,特别歧视穿衣不体面的外地人。

B、人情方面。北京人顾人情面子,人缘好,如课文所说。

C、生活方式上。北京人生活简朴,但决不会因为穷而失了身份,丢了体面。即便不过是一碗老豆腐,二两烧酒,也会慢喝细品,那情态,那气度,那派头,简直像面对一桌满汉全席。

这体现了北京人悠然自得、清淡典雅的生活作风。

③北京人的安分守己。

北京人的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是由其特殊的历史政治环境造成的。京都之中,帝辇之下,人们看得最多的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看得最透的是仕途险恶,天威难测,官运无常。今儿个,新科状元金榜题名,“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明儿个,菜市场人头落地,大观园底儿朝天。这风云变幻,世事沧桑,使北京人学会了忍耐,也学会了世故通达。做为专制制度下的小民他们太微不足道了,强大的皇权要消灭他们,比碾死只蚂蚁还容易,所以他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明哲保身,学会了得过且过。

④前门情思大碗茶

我爷爷小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伴随着它度过了那灰色的年华。/吃一串冰糖葫芦就算过节。/它一日三餐窝头咸菜就着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它淳厚的香味含着泪花。

如今我海外归来,/又见红墙碧瓦,/高高的前门几回梦里想着它。/岁月风雨无情任吹打,/却见它更显得那英姿挺拔。/叫一声杏仁豆腐滋味真美。/我带着童心带着思念再来一口那大碗茶。/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这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它淳厚的香味,直传到天涯?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5

一、教学目的: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四、课型:新授课

五、教学方法:以讨论为主,教师作适当提示。

六、教学时数:1课时

课前预习:学生朗读课文,作适当的批注。提供有关背景资料给学生阅读。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上网点击“汪曾祺”、“北京胡同”,搜索相关材料。

七、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

听一听北京城里的胡同歌,在歌声里走进悠悠的胡同,去领略胡同深处传唱的北京的民风。

不唱那辉煌的故宫,

也不唱那雄伟的长城,

单唱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

无名的胡同数不清,

横胡同竖胡同,

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盘布在北京啊,

砖塔胡同年代最久,

交民巷它最长可分西东,

七拐八拐是九道弯哪,

钱市胡同两个人相遇,

您哪,要侧身行……

提问:听了这首歌,大家又何感受?

讨论、明确:(1)京腔京韵(2)对胡同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对胡同的热爱。

歌声里唱出的是往昔的岁月,如今的北京沧桑巨变,新城区面积不断扩大,旧城被大面积改造,大多北京市民走出狭小的胡同拥挤的四合院,住进了高楼大厦;现存的胡同都在没落着,甚至那些很有名气的胡同也在走向没落。

在北京胡同里住了40多年的作家汪曾祺先生对于胡同的没落是怎么想的?今天我们来学习汪曾祺先生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言《胡同文化》,概括汪老先生笔下的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他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二、默读课文,思考: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3)、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提示:注意文中起概括作用的语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三、讨论上述问题。参考答案:

(1)北京城的建筑特色: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北正南,正东正西。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封闭、忍耐、自足、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3)作者的感情:留恋、怀旧、伤感,知道它必将衰败、没落,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

四、阅读指导:

本文充溢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语言朴实、雅致,这些内容需要个性化的感悟和体会。课堂完成“练习”第二题。

五、小结

普普通通的胡同,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正因此他的文章被称为“文化散文”。文化的空间是很大的。胡同是一种建筑文化(幻灯片12),一地的建筑,一地的民风民俗。汪曾祺更擅长写吃的文章,如《四方食事》《五味》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写写本地的食文化。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6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内容要点,体会作者由对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内蕴。

2.学习作者用平时朴素的语言叙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培养学生一种全新思维方式,即善于透过现象看到事物隐含的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

1.总体把握文章的内容,用简要的语言从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通过对具体的词语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过对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体会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教具准备

北京胡同的相关照片、图片、投影仪、录音机、胶片、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首先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之后以资料的形式让学生对“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读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理清思路,概括重点,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写作意图。

[教学步骤]一、导语

同学们,说起胡同,我们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视无睹了,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往来于胡同之中的经验是有的。但对于胡同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却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独具特色,一般人习以为常,有一位作家却能以独到的眼光,凭深厚的文化底蕴,审视北京的胡同,发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蕴,认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记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说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文化》序。”这是一篇匠心独运,充分显示作者个性风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这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对胡同文化怀旧伤感的感情。

四、有关“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仪)

1.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

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

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辞海》

五、自读练习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点?(出示图片或照片或投影仪)

明确:(提示学生用找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方法寻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宽窄、网络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识极强;从“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等但都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从“宽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阶层不同;就“网络”来说,也体现了生活方便、安静这一特点。

2.胡同文化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3.让学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众多特点里,他喜欢哪一点,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

4.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明确: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描写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作者对胡同,对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对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怀旧、留意略带伤感的情感。

6.放录音:“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再见吧,胡同。”思考如下问题:

(1)第一段写了北京民居房屋残破,地基柱下沉,拴马栓,上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头棋盘供人凭吊,意在说明什么?“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隐含义是什么?

明确:意在说明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隐含义是北京的胡同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谈到看了照片后人们会产生“怀旧感情”和“伤感”又可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确:胡同文化也将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日趋消失,这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3)从“再见吧,胡同”一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胡同和胡同文化将一起随着商品经济改革的大潮而逐渐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将会兴起。

7.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六、作业

课外阅读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进一步体味其语言特色。参见第一册语文《读本》第194页。

[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来源、宽窄、网络封闭、满足、袖手、忍安

毫无生气衰败没落

日趋消失

[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文化眼光

冯骥才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谓文化眼光:这要先弄清何谓文化。

文化一词多义,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视为一种教育状况或知识程度。比方说某某人“有文化或没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为一种考古用语。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主要指精神财富。

长久以来,对文化的普遍解释多是第一种。而一个阶段,还把文化单一地、生硬地、干瘪地当作意识形态,那时的社会生活变得多么空虚与空洞!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可以说,文化一直在狭义中存在,而对文化广义上的解释不过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识之士为了改变世人对文化偏狭的成见,区别以往的文化定义,便创造出一个词儿来,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狲,从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气,变成千万种文化。从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业文化、农业文化、企业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饰文化、案头文化、药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钱币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剧文化、风筝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电视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梦文化……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

只要用文化眼光来看,文化便无所不在,对事物也会产生新的认识与发现。比如对于酒,用先前那种非文化的眼光来看,不过是一种佐餐助兴的饮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浇愁,一醉方休;倘若换个文化眼光来看,则必然还要关注酒的历史、酒的制造、酒的储藏、饮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诗与画,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气候的关系……那就会发现还有一个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处在历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环境中,必然浸入这些因素,成了一种文化载体,具有认知和享用这些文化的价值,那么,酒对于我们,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酿,还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聪明的酒厂老板,都是一边靠酒一边靠酒文化发财。如果进一步,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来看生活的一切,才会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丰实与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两种状态存在着:

一是活着的状态,一是历史的状态。

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上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认识昔日生活的形态与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在“活着”的时候,它们是实用性的生活物品与生活环境;进入“历史”之后,就变成纯精神的文化物品与人文环境了。同一件事物,它们本身并没有变化,还是原来模样,这变化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其实它是人们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用文化眼光看出来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没有这种眼光。所以,当这些环境与器物由“活着的状态”转变为“历史的状态”时,常常被当做无用的东西丢弃了。昔时器物被当作破盆破罐,旧时房舍被当做危房陋屋。看来这眼光中还有更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面对这一切,人们只是从现实的角度而来看的。

一个相反的例子,能够做最好的说明:

当柏林墙将拆除时,世界上许多博物馆都派人跑到德国,去购那些涂满图画与文字的墙体碎块。出价之高惊骇一时。他们几乎在同一时间觉悟到,这座被时代淘汰的墙恰恰是一种过往不复的珍贵的历史象征。德国政府被惊动了,于是决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墙不拆了,保护起来,永世珍存。

这种眼光说明了什么?它说明——

有些事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必须站在未来才能看到。文化,不仅是站在现在看过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现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现为一种文化素养,一种文化意识,更是一种文化远见和历史远见。

注释:柏林墙:1961年民主德国沿西柏林边界构筑的隔离设施,原称“反法西斯防卫墙”,后一般称“柏林墙”。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国决定开放柏林墙。1992年,柏林墙被拆除,民主德国解体。

1.“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这就需要文化眼光。”这句话中“看”的意思是:()

A使视线接触人或物B观察并加以判断

C访问D照料

2.“这种解释,遗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无。”对句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人类生活视为一种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类所创造的总财富。

B生活与生存的意义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这是对文化的狭义理解

D狭义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变得空虚与空洞

3.“于是,不断听到惊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难道厕所也是文化吗?’差不多,这里又有一个‘厕所文化’的概念出现。”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就是说“厕所文化”,也不是对文化的侮辱,人类生活的一切都应视为文化,厕所也不例外。

B作者认为把文化与厕所联系起来,这是对“大文化”的误解和嘲弄。

4.对“酒文化”这个例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种生活资料都是一种文化载体,与此有关的历史,都具有文化的意义。

B中华文化不能狭窄地理解为儒家学说

C中华文化存在于中华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产者推销商品,也使消费者在物质享受的同时获得精神享受。

5.“活着的状态是一种生活,历史的状态才是一种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A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B活着的状态还谈不上文化,历史的状态才有全部文化意义。

C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发挥着实用价值,历史的状态才是文化。

D活着的状态作为文化载体在生活中发挥着实用价值,而历史的状态则是纯粹的文化。

答案:1.B2.B3.A4.B5.D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7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他长期生活在北京的胡同里,有机会经常接触北京的普通市民,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以及表现出来的文化心态。他多年从事民间文艺工作。在他笔下,那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体感极强的油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怀。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自称是一个中国式的柔情的人道主义者。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先结合课前预习,快速浏览1、2、3、4、5自然段,划出每一自然段的重要语句。

1、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2、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5)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6)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3、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五、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六、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仿写:笔架山。长廊、小路、杨柳。

七、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吴剑)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8

授课时间:二00一年十月二十三日

授课地点:芜湖市第十二中学高一(8)班

授课教师:安徽师大附中朱诵玉

教学理念: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能力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教法:设置情境点拨法

学法:活动式(讨论、观摩、思考、实践)

教 具:自制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故乡是北京》,展示几幅北京的图片。

二、课文学习

1、展示课题及“教学目标”

2、“胡同”的含义——城市里的小街小巷。

“文化”的含义——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胡同文化”——在课文里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

3、 北京的胡同及其特点

展示四合院、胡同照片,结合课文前四段,请学生说说北京胡同的特点。再播放一段胡同录像给学生以感性认识,过渡到下一步。

走向——正

名称——俗

胡同的特点数目——多

环境——静

4、 长期生活在这样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里的居民形成怎样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安土重迁,不愿搬家

独门独院,过往不多

胡同居民 易于满足,要求不高 封闭、忍

爱瞧热闹,不管闲事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5、 生活在胡同里的居民长期以来形成的这种生活习惯和精神状态,作者称之为“胡同文化”。那么作者认为这种胡同文化是一种什么文化(胡同文化的特点)呢?(见上表右)

6、 作者对这种封闭的、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展示几幅衰败的胡同的照片)

批判中带有伤感

7、小结……

8、附:一点说明——胡同文化的这些特点是作者赋予的,也就是作者眼里的胡同文化,它并不代表北京胡同文化的全部(课文第七段也提到胡同居民的其他一些生活习惯)。

三、迁移训练

北京的胡同正在衰败,北京的胡同文化今天又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运用你的知识,发挥你的想象,谈谈你的看法。播放一段胡同录像。 2001.10.23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9

胡同文化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 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教学设想]

实施"发现--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

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

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

文化》。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

化气息吧!

2、 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

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

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

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

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

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昔日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

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 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1>圈点每段要点 (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2>根据要点理总体思路 (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

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

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3>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行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足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 思考:

根据课文倒数第二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

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句话,思考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复杂既喜欢又否定,结合文章第二部分内容分析。作者毕

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

感情,但也认识到了这是历史的必然。

屏示--作者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希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 推荐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

朴素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下列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 (丁俊清 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 散文卷》 (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 (江彬等著 人民大学出版社)

《悠闲的生活艺术》 (汪曾祺等著 贵州人民出版社)

6、 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

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

考,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附板书:

胡 胡同特点:方正 概括要点:

胡同文化特点:封闭 1、化繁为简,抓总起句、

同 总结句、主旨句、关键词等

语言特点:朴素、口语化、 2、对若干事物从高一层次

文 有味儿…… 说明其共同点

感情:无奈中有怀念,

化 汪 批判中有失落。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0

教学构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对象,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陶醉其间,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课前准备

1 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外延方面认识文化,获取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 引导学生重点考察宜都市一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堂实录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我将带给大家一个意外的惊喜。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出示教具:一张八开白纸,上面用墨写着“文化”)。

师:睁开眼,小心看,这是什么?

生:(齐)文化

!师:不错。还有没有不同的看法。

生:有。

师:(点生发言)

生:这是一张白纸。

师:(自言自语)一张白纸,上面写上“文化”,就是文化。有意思。

〔点评:开篇即创设一种文化味很浓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设身体验。〕

师:事实上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很多,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定会有很多收获,课前已经布置大家做了一些搜集工作,不知你们找到哪些?

生:(众)吃文化,酒文化,茶文化,服饰文化……

师:能不能说得具体一点。

生:比如吃文化,我们中国是一个美食王国,饮食讲究色、香、味,烹饪强调刀工火候,吃东西用筷子,轻挑慢夹。那西方人就不同了,牛排鲜奶,刀子,叉子,还有爪子一齐上。(众生笑)这每种吃法就代表了一种文化。

师:说得精彩,那你是否注意过文化的本质特征呢?

生:(面露难色)

师:不要紧,拿出词典看看,词典上是怎样给文化定义的?

生:(查词典)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师:我也对生活中的文化现象进行过一些考察,发现人类的这种物质和精神财富大致有三种类型:(1)精神型的。容易理解,我们平时所接触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精神文化产品就是。(2)物质型的。主要指凝聚着人类文化的物质产品,如(点示)我穿的西服,他穿的中山服,她穿的和服(众生笑)。这每一种服饰就代表着一种文化。(3)心理型的。比如,吃文化、酒文化就较为复杂,主要指人们通过某物某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定式。

〔点评: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深入领会什么是“文化”,为学习课文营造氛围,文化熏陶已见端倪。〕

师:下面我们选择一个更加具体的对象来试试。胡同大家见过吗?

生:(众)见过!

师:胡同能不能称为一种文化?

生:(众)能!

师:那么它应该属于哪一种文化类型?

生:(私语)物质型的。心理型的。

师:请申述理由。

生:(热烈地讨论)

师:静一静,说它是物质型的,一定强调的是胡同的———

生:(众)建筑形式、建筑风格。

师:心理型的呢?(沉默,教师随意点一学生作答)

生:(迟疑地)可能着眼于胡同里人的生活吧。

师:汪曾祺写有一篇《胡同文化》,下面我们看看作者笔下的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好不好?请大家翻开书,读课文1、5两段,思考我提出的问题。

(点评:在学生对文化有了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导入课文的阅读和研究。)

(学生浏览课文,读后教师点生作答。)

生:心理型的。

师:请用书上的原话申述理由。

生: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生: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生: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师: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哪些文化现象?课文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学生朗读课文)

师:我们一起来议一议,我提领,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对应的下句。北京的胡同真多啊!

生: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师:北京的胡同真奇啊!

生: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师: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生: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点评:1、5段作简略处理,重在引导学生对北京胡同获得整体印象。〕

师: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下面我们深入阅读课文,随作者“走进”胡同看看。请大家注意课文6~7段。找一位同学朗读,读后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点生朗读,读后问)

阅读课文应该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大家想想,这两段文字的中心句应该是哪句?可以讨论。

生: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对于我们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最为重要,这个词应该是?

生:(齐)封闭!

师:这“封闭”怎么讲(教室里一阵轻微躁动)。我不希望大家简单地从字面上解释,而是要你们阅读课文。读后想想北京市民的哪些生活内容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点评:调动学生的想象,努力把课文从静态的文本形态还原成生动的生活画面,重在激活文中的“文化分子”。〕

生:(欣喜地)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师:北京人的“窝”是“金窝”,还是“银窝”?他们不忍割舍。

生:(笑)不是!房屋很旧,也不太好,而且还有经常坍塌的。

师:那胡同里的居民为什么不愿意搬家?

生:那是因为他们祖祖辈辈住在那里,住惯了,恋旧,图安逸。

师:喔,也就是说他们愿意过那种封闭守旧的生活。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也就是说北京人深居简出,彼此从不交往。

生:也不是!北京人很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

师:那么,这能说北京人封闭吗?

生:能!北京人平常的日子,过往不多,只是街坊里道,谁家婚丧嫁娶的时候,才随一点“份子”,而且是为了“合礼数”。

师:我明白了,北京人的交往不是主动的而是被迫的(众生笑)。

我们一起总结总结刚才的学习方法:

(师生一齐)读课文;找中心句,抓关键词;透过语言文字“看出”相关联的生活现象。

〔点评: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主动运用。〕

下面大家就用这种方法自读课文第8段。

(学生读书,同座研讨,教师提示)

师:这一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我们请一位同学说说。

生:中心句是“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是满足

!师:有相关的生活现象可以验证吗?(学生响应热烈)且慢,我不愿看到你们平平淡淡说出来,文中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摹,希望你们真情地把它朗诵出来,读出北京人那种满足的味儿。先同位的同学彼此对读练习,读后,我们请一位同学表演。(试读后点生朗读)

生:(深情地)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师:不错,不过京味还不够浓。有没有去过北京或研究过北京人说话风格的同学?

生:有!张为。

师:张为,请你读读。

张: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没的说。(众生笑)

〔点评:通过充满声情地朗读,尽量产生类似现场经历的效果,直接感染学生。〕

师:看来北京人确实易于满足。阅读方法大家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余下的9~12段自己读读吧!看看北京胡同还有什么文化内涵。(学生阅读思考充分后回答)

生:(争先恐后)还有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师:有没有例子。

生:有!有两个:一个是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一个是作者楼道里发生的一件真事。

师:作者小说里的一段人物对话?我们能不能把它表演出来。同位的同学先在下面分角色朗读、练习。然后我们再请人来表演。(学生试读两遍以后点生朗读)

生(甲):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乱了。我这眼前就跟“下黄土”似的,简直的。分不清东西南北了。

生(乙):您多余操这份儿心。粮店还卖不卖棒子面?

生(甲):卖!

生(乙):还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师:(抢过话头)能忍就忍吧!(众生笑)像老师一样,根据当时的情景,在省略号处再补足一句。生:有吃的就行……

师:北京人真能忍耐。还有更精彩的。表现北京人安分守己、逆来顺受有一句很典型的话———

生:(抢着)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

!师:“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精彩在哪里?

生:(调皮地)想起儿时睡午觉。那时贪玩,上床睡不着,妈妈硬逼我把眼睛闭上。只好强忍着,等她一走,小眼睛又睁开了。妈妈恼了,索性守在我跟前,那滋味真不好受(众生笑)。你不说,居然还睡着了。

师:喔,精彩。这北京人的睡法(重读,强调)和你一样,太精彩了!(众生笑)。

生:不!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睡法问题,还有言外之意。

师:言外之意?说说。

生:你看那小姑娘对小伙子无可奈何。怎么办?不活了,跳楼(众生笑)。不行。权当一回儿子打老子吧!(众生笑)充分表现了北京人自我安慰、忍耐的性格。

〔点评:强化课堂上的文化氛围,并把学生的亲身经历、生活体验带进课堂,引导学生体验。学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师:文章确实写得很精彩。然而,从上面这些镜头中,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北京胡同的衰败、没落是不可避免的。北京胡同文化的解构是必然的。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是文中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喜悦,倒是“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满是怀旧、伤感。这是为什么?

生:这才是真实的感情,这才是真正的人。一个在北京生活了多年的老北京,对胡同的依恋是可想而知的,对胡同里的生活是永生难忘的。

师:看来,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还不能作简单的好与不好的评语。

〔点评:淡化课文的次要内容,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学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真实地考察一下咱们一中,写一写“一中文化”。大家来校学习时间也不短了,对一中的老师、一中的学习生活、一中的管理、一中的风格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一周以后我们集体交流。再见了《胡同文化》,再见了同学们!下课。

〔点评:把语文学习引向课外,促使学生自由地去发展。〕

【总评】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试味”太浓,亟需改革,我们宜昌教研中心推出的“双促双发”语文教改实验就是要探讨一套适应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办法。语文教学多年来提倡人文教育,怎样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文化熏陶课就是要通过语文学习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本教例整堂课基本上围绕这一思想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的教育、人文思想的熏陶。因此,课堂上具有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把僵化的教材还原成活生生的生活,在枯燥的课堂上注入浓浓的人文气息。让学生设身于这种氛围中,反反复复地体验,获得语文的营养,唤起为人为文的思考,一步一步感化。通过这种熏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水平。这种尝试无疑给沉闷的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一股新鲜气息。

[1]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1

一、教学目的

1、 培养学生概括要点、理清思路的能力。

2、 让学生体会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3、 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概括要点的方法。

2、 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三、教学设想

实施“探究”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课时安排

本文的教学为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猜一个谜语

谜面:“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

谜底:建筑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各个地方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乡人,蕴育了一种又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每一种文化又和当地的民居息息相关,如上海的石库门文化、苏州的小巷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等。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胡同文化》。今天,我们就来穿越北京的胡同,领略汪曾祺先生笔下独具情味的“胡同文化”吧。

l 选择以谜语导入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人人参与。

2、解题

文化: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知识)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A.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

B.文化是一个错综的风俗习惯的结晶体,具有维持现状的倾向。 ——[美]杜威

总结——胡同与文化的关系:“当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认识到了昔日生活的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便发生了质变。” ——[中]冯骥才《文化眼光》

l 有关文化概念的介绍希望能对学生理解课文有所帮助。

3、速读课文并概括段落要点

①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师生总结概括要点的方法。(见板书)

②根据要点理清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第二单元阅读方法——理清思路)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第5段)过渡段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③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 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 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 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l 文章前后两部分符合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此处采用筛选阅读法,进行初步“探究”,加强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巩固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的单元学习重点,为下文学习打下基础。

4、进一步探究

⑴.文章首段末句:“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①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居住方式: 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饮食条件: 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处世方式: 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 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②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⑵.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①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1][2]下一页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2

江西贵溪一中程小先

【教学目标】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学习作者用朴实雅致、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叙事抒情的手法。

【教学重点】

1、对文章深层思想的理解,概括整体内容要点。

2、理清作者思路,体味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1、通过具体词句的品味,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在初步了解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

【教学设想】

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基础上的理性思考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一篇序文。今天让我们慢慢品读课文,就象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二、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经验,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诉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1)胡同:巷;小街道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2)文化: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②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③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比较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氛围。

三、作者简介: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课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当过教师、编辑等。1940年开始发表小说,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记事》等乡村风俗小说。他那种清秀隽永、生趣盎然的风俗画描写风格得到了文坛的普遍赞誉。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标题“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序”。这是一篇古朴清雅、意味深长的文化随笔,充分显示了作家的创作个性。

四、研读课文

1、探索思路与结构

明确: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先谈北京的胡同,再谈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谈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这篇文章分成三大块,第1~5自然段为一层,第6~12自然段为一层,第13~15段为一层。

2、讲析课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第1自然段在全文结构上起总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问:2、3、4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胡同的特点?

明确:介绍胡同——取名

——宽窄、数量

——环境(位置、声响)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来源,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明确:取名--计数、物件、行业、人物、形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还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义。

(4)胡同的环境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离闹市近,生活方便,环境安静

(5)提问: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来概括呢?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话来概括更为准确呢?

明确: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胡同”过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这一个并列复句来概括段意,兼顾两个方面,显得全面、准确。

(6)提问:作者为什么说“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确:因为胡同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北京市民的心态,成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间和载体,它给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打上了时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蕴育了独特的胡同文化。现在,让我们来听课文录音,随着著名播音员那字正腔圆的京味朗读,进一步探寻胡同文化的精义

(1)在这个部分中,哪四个词语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点?又有哪些词句具体说明这四个特点?

封闭——安土重迁、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各人自扫门前雪”

满足——易于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旁观——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请同学来读这里最具京味的语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来。

A.“北京人易于满足……虾米皮熬白菜,嘿!”

B.“这二位同声说……真有你的!”

(2)提问:“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表现了北京市民怎样的心态?

明确:一个“嘿”字,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香、如尝其味。极其形象地刻画出北京市民享受虾米熬白菜这种美食时那种无限向往、无限满足神态,表现了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的心态。

(3)提问:“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对别人无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体现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对北京人的这一性格进行评论的话,内涵丰富,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对这种态度是赞赏还是否定,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请你见仁见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问:胡同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呈现出怎样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将何去何从呢?

明确: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必将随着胡同的消失而逐渐消亡。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句“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这些描写,渲染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尽情渲染胡同衰败、没落后的凄惨景象,引起人们的伤感怀旧之情。

(3)提问: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存在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的北京胡同,将要离我们而去了。告别之际,作者的情感相当复杂:有对胡同往日辉煌的怀念,有对胡同衰败的无可奈何,有对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伤感,有对冲击胡同文化的商品经济大潮不可抗拒之势的赞叹,有对胡同及胡同文化将归入虾蟆陵、乌衣巷之列的怅惘低徊……

5、小结: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从来源到起名分类和这数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着的独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来,使我们对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态有了了如些生动、深刻的理解。

第二课时

一、亮点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请问:这种方正对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探究学习:

(1)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独门独院”,“安土重迁”。

②饮食条件:窝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处世方式:讲究“处街坊”,“随”一点“份子”。更多时候,则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对思想意识的影响。

①易于满足,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当了一辈子的顺民”。

③方位意识极强,等级观念极强。

2.大白菜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探究学习:

(1)惟我独尊。“哪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权的独尊地位。这种“独尊”的思想意识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为国都就与别处不同,国都就比别处尊贵,就连京城的狗也与众不同,无比尊贵。过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称之为“乡下人”,便是明证。遗撼的是,至今,我们还把全国的大小城市分为各种各样的等级。

(2)保守。这是与“惟我独尊”相关联的。以为什么都比别处优越,自我感觉良好,也就将人家真正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拒之门外,思想上趋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说:“北京人很保守,过去不知道苦瓜为何物,近年有人学会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开放了;北京人过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见,大白菜主义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义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独尊。看来,随着国际化潮流的到来,北京人自己也会从这种保守、独尊的封闭形态中走出来。北京人在口味上的开放,便能说明。

3.为什么要从“吃”的角度来说明北京人的易于满足?

探究学习: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过去温饱问题尚不能解决的情况下。“民以食为天”,我们这个民族对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无与伦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杂,都是任何一个民族无法比拟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个人对于吃食、口味的态度,便可看出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所以,作者选取极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们的内心的思想意识、生活态度。信手拈来,意味无穷。

4.对“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此句写尽了北京市民的心态。之所以穷能忍着,是因为靠忍,才可以虽穷而仍能面对皇权的威严,才可以虽穷而仍可以鄙视皇权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着,是因为看惯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处富中,才能够不显山不露水地不惊不乍。之所以睡不着眯着,是因为睡不着乃是心为外界所动,而眯着,才能养成看惯风云变幻的大气,靠着这种大气,天子脚下的小民、草民才维持了自尊。

5.对“北京人,真有你的”该如何理解?

探究学习:“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应付各种情况、各种局面的办法。对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报》中说:“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这种“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认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别急,别烦,别躁,悠着点。“车到山前必有路”,没什么事过不去。也就是说,心胸放宽些,用郑板桥的话来说,就是“难得糊涂”。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难料,风云难测。所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人们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须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从容应对,从中透露出一种“忍”劲儿。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尽,意无穷。赞许、褒奖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语言

读完这篇文化式散文,我们仿佛喝下了一碗风味独特的北京大碗茶,让人神清气爽,齿颊留香,回味无穷。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提问:课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请举例分析。

明确:“虾米熬白菜,嘿!”

“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语言特点:朴实、雅致,自成风格,富有表现力。

三、仿照“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语言形式,写一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达一种鲜明的情感。

例:院落毗连,炊烟袅袅,引车卖浆,熙来攘往。

小街横贯,深巷悠悠,窗明几净,老树参天。

四、课外延伸:

请任选一种文化形式(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在周记上写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3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要涉及到一种建筑样式,它是老北京的一种象征,也代表了老北京的一种文化。它是什么呢?对,它就是“胡同”。有一首歌里也曾经唱道:“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汪曾祺老先生的《胡同文化》。(板书标题)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是新京味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短篇小说,文艺小品文和京剧样板戏的创作。本文是他为摄影集《胡同之没》做的一篇序文(注意,这里的“没”读作“殁”,意思是消亡消失)。作者久居北京,非常熟悉北京人的生活,因此对在现代文明进步大潮中北京胡同的没落充满了复杂难言的感情。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基本掌握的文章的内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本课的重点字词。

tòng yão lǐn jiàn

胡 同 约 二斤鸡蛋 房 檩 国 子 监

形近字辨析: { 喧 xuãn 喧嚣

{ 暄 xuãn 寒暄

{ 煊 xuân 煊赫

本文的题目是《胡同文化》,那么什么是文化呢?“文化”从广义说,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它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其实就是指住在北京胡同里的居民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文化心态。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看一下这“胡同”(板书)与“文化”(板书)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

我们先来看一下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第一段中说“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这就告诉我们北京城是方正的,其实不止是北京我国古代很多城市都是方方正正的,正是这方正的格局决定了切割这方正的胡同也必然是方正的,这就是北京胡同的第一个特点“方正”(板书)。再来看,第四段中说:剃头的,磨刀的,算命的发出的声响“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更加安静了”。可见,这胡同的第二个特点是“安静”(板书)。接着找,第七段中说“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可见这“独门独院”(板书)便是北京胡同的最后一个特点。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测出这样一种建筑样式给人的感觉了,对,就是“毫无生气”(板书)。那么对于这些的建筑样式,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呢?从文中一句“北京人,真有你的!”可见作者的感情是“赞扬喜爱的”(板书)。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这样的建筑究竟成就了什么样的文化。这种讲究“方正”的城市布局,是一种封闭的布局形式,必然导致居住格局的封闭性,进而导致人们思想意识的封闭、保守、固步自封、明哲保身,也就必然如文章第六段所言,这是一种“封闭”(板书)的文化。而安静的胡同环境则应该预示着邻里之间往来很少,只能“自扫门前雪”,他人“瓦上霜”则爱莫能助了。因此这便是一种“冷漠”(板书)的邻里关系。“独门独院”的封闭使得北京人但求自保而已不愿管他人之闲事,对于处在社会最底层的芸芸众生来说,也只能是“安分守己”(板书),逆来顺受。作者还特别通过引用《茶馆》和《八月骄阳》里的内容说明了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就是“忍”(板书),这是对“安分守己”的进一步概括啊。这些特点不仅是北京人的特点,也是北京文化的特点,更是北京文化的代表——胡同的特点。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这些特点必然会使得这种文化失去吸取外来养料,发展进步的机会,而这没有发展的文化也早就注定了只能在消耗尽自身储备之后走向衰亡。胡同的衰亡也就预示着这种因循守旧,陈腐思想的衰亡;胡同是老北京的标志,而北京这个明清两代的故都也正是旧中国封闭落后的一个缩影。那么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在“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思想的指引下,在“新奥运,新北京”的建设形式下,封闭保守与陈腐落后势必被新观念与新气象所代替,那么作为这些旧观念代表的胡同文化也就必将“衰败没落”(板书)。面对如此情形,作者也就只好在那“西风残照里,衰草披离中”“感伤而留恋”(板书)地说一声“再见吧,胡同”。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告别语或文章的结束语。告别胡同,就是告别等级思想,告别保守,告别心灵的封闭,其中也蕴涵着作者对已逝和即将逝去的文化的无限怅惘。

作业: 对胡同文化,你怎么看? 请课外练笔,写篇文章,阐明你的看法。要求:有标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板书:

胡同文化

汪曾祺 《胡同之没》序文

胡同 方正 安静 独门独院 =>毫无生气﹝赞扬喜爱﹞

文化 封闭 冷漠 安分守己 =>衰败没落﹝感伤留恋﹞

[1]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4

在高一上学期的课文中,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被安排在了第四单元,这让我很是高兴,因为我一直很欣赏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他曲折的个人经历,使得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出对人生深刻的领悟。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市井居民的热爱,因了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的鲜明的生活就像是立体感强的油画战线在我们的面前。语文课,就要上出“味”来,那么如何让这课文有“味”,这也是我探索的方向。

首先是要营造一种“氛围”,“感觉”对于学习语文来说十分重要,就好比电影的背景音乐,让你在了解剧情前就进入了它的话语范围。因此,我在课前搜索了大量的关于“胡同”和北京格局的图片,并制作成课件。在课堂的开始,就让同学们在极具有“京”味的歌声中欣赏老北京的胡同。歌声悠远,京味袅袅,再加上那各种各样的古老的胡同无言的诉说,一种别样的感慨很容易产生,于是上课就有了较好的“氛围”。

再下来就是关于“文化”的理解了。根据我的课前预习要求,同学们都去查了“文化”的概念,发现似乎都和文章的“文化”有出入。于是我就引导他们关注平时大家说的什么“茶文化”、“酒文化”等等。这时候学生恍然大悟:所谓“文化”就是在某一地域或领域由人们创造并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那么“胡同文化”又是一种什么人文现象呢?在思考的过程中,这个问题很容易地被学生提出了,大家都开始好奇。

抓住同学们的好奇心理,我告诉他们,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因为地域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都是有其地方的特色,就好象在厦门这方土地上,人们喜欢泡茶,在“泡茶”这一过程中其实就体现了厦门人生活的悠闲和豁达。一讲到厦门,同学们可来劲了,我乘机把话锋一转,让学生思考:你们能否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中,看出些什么“特色”?这一问题,立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经过分析,一致认为,要从建筑、语言还有待人处世方面去找。最后将答案告诉我,我一看,嘿,还真全面:有的说北京的建筑格局方方正正,胡同像络,这就说明人们的思想比较方正,要不然不会有这么方正的格局;有的说,胡同的名字各异,而且都有故事,说明这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有的说语言特别,比如老两口的对话看出建筑格局对语言的影响,比如“虾米皮熬白菜,嘿!”这句话看出人们容易满足……有的同学甚至还学着文章中的人物说话,颇像回事。

思维放出去了还要收得回来,看问题不能只看表面还要看深意。于是我进一步的引导同学,要他们从自己归纳出来的内容中归纳出“胡同文化”的精髓,开始我还担心,他们找不准,不过后来我才发现自己担心是多余的,他们回答得头头是道,甚至有个同学概括完后说了这么一句话:“其实我觉得汪曾祺写这篇文章的感情蛮复杂的,他写完之后一定郁闷了很久。”我一听觉得有意思,问及原因,他说:“您刚才介绍他的时候,说他把北京当作第二故乡,而且从课文看,他了解胡同名字来源那么全面,在描写人物对话的时候有那么有意思,说明他对胡同还是很喜欢的,可是后面说胡同消亡是不可避免的,说明他还是蛮理性的,但是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让人听了挺伤感的。”他的回答引起了全班同学们的鼓掌,也很让我惊讶和欣慰:创造“氛围”,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并放手让他们思考,果然效果不同凡响。积极主动思考的结果充分体现了他们的情感价值观,体现了他们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理解。

课上完了,他们还兴致不减,于是我又额外布置了一道作业:“我所了解的厦门文化”。题目一出,大家就欢天喜地地去搜索了,交上来的有课件,有文字说明等等,质量都很高,可见他们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这再次让我感到欣慰和欢喜。

欢喜之余,我也冷静下来反思自己,为什么上了这么久,这堂课这么顺利,同学们积极性这么高?以前我们总在抱怨,语文课是“后娘”养的,和数理化比起来,简直毫无地位。为什么?这样看来,是我们错了,我们的“应试语文”和“书本语文”已经将学生的天真和好奇以及个性磨光了:刻板的教师、被“碎尸万段”的教材、恹恹欲睡的学生……难怪有人说:“误尽苍生是语文”,不由得悲从心来。这时候突然想起一个故事:

一只天真的鸽子,被关在一个特别的箱子里。它饿极了。于是就在箱子里左顾右盼,走来走去,想找到一点食物,可是,它很气恼--把它放进箱子里来的人,竟然不同时放进一盘食物。怎么办?小鸽子气得用它的尖嘴到处乱啄。“笃、笃、笃”……“笃、笃、笃、”……它渴望着出去找些吃食。当它的尖嘴吸到一个透着亮光的小圆窗时,奇迹发生了--从那里掉出一个食物球来,小鸽子当然毫不客气地将它吞进肚去。愚蠢的小鸽子吃过食物球后并没有立即明了这个小圆窗的价值,它仍然到处乱吸,直到数次吸到这个小圆窗,数次从这里得到食物的奖赏以后,它才慢慢地明白过来--这才是供应食物的窗口,从此它学会不再到处乱吸,想吃东西只要径直去啄这个透着亮光的小圆窗就行了。

这是美国印第安大学和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所进行的动物学习实验。这一理论揭示了与经典条件反射学习不同的另一学习方式,即动物和人行为的改变(学习结果)不一定非从有刺激物开始不可,也可以由其本身的自发行为活动开始,经过数次强化(鼓励)后,巩固成为学习结果。

传统的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学生学会或记住什么内容时,他会反复强调,不断重复——这是给予刺激,于是学生就跟着教师的要求一次又一次地学和记,最终学会了,这种学习是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这种做法的弊端是,老师和学生都在反复的重复中感到了疲劳,由于它过于机械,容易抹杀学习者的兴趣和创造力、想象力。这在事实上是对于人在精神上的“谋杀”。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并在学习中感到快乐。从斯金纳教授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启发即:动物和人行为的改变(学习结果)不一定非从有刺激物开始不可,也可以由其本身的自发行为活动开始,经过数次强化(鼓励)后,巩固成为学习结果。把课堂还给学生,创设环境或问题,给他们发挥的空间,这样在兴趣的驱使下,为了获得某种知识或技能,就去读书、找资料、试着解决问题,当他获得一点成功时,比如得到教师的鼓励、同学的赞赏或因“我学会了”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即“受到强化”),就会形成良好的循环——他掌握了知识技能并有继续学下去的动力和愿望,这就是操作条件反射式的学习。

通过这堂课的实践证明,操作条件反射式的学习带给了学生很大的动力和兴趣,而且把他们的主动性也调动起来了,让他们知道,语文的魅力。

《胡同文化》多媒体教学 篇1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阅读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养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2)、体会《胡同文化》中浓郁的文化气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点。

(3)、引导学生注意本文语言朴实、雅致的特点。

3、教学重点:

概括胡同文化的内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对胡同文化的感情,训练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学难点:

同教学重点。

二、讲教法

课文:1、文章篇幅比较长,但是比较浅白,可以用来训练学生阅读的速度,同时找关键词、句,概括出要点,提取精要。2、优美的语言要用声音来品读才有味道,让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它的妙处。3、结合有关语句,进行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欣赏京味的语言。4、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进行讨论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课时安排:1课时

布置预习:

1、什么是胡同文化?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点?

3、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4、作者对胡同有着怎么样的感情?

三、教学过程:

1、导入:由歌曲《故乡是北京》引入,让学生感受一下浓浓的北京风味,由现实生活中走进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点,提到精要。默读课文,结合预习(1、2、3),找出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举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开始提问,直接入题,让学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点”,学生很容易找到,教师可能用三句领起句让学生找出相关句子品读,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静啊”

(3)“胡同文化的内涵”指导学生抓中心句,学生很快就可以找出来。

3、第二步:品味语言,体会作者感情。让学生朗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作适当的点评。老师指导欣赏下列句了:

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

有窝头,就好。大腌萝卜,较好。小酱萝卜,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更好。虾米皮熬白菜,最好!

这两个句子相比,你更喜欢哪一个,哪一个更能表现出北京人易于满足?为什么?经过讨论,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煅练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结合课练习,让学生去品味,去欣赏,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细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作者感情:(伤感留恋理解)

5、第四步:小结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我们有没有想到有着悠久历史的四中也有着它独特的文化呢?让我们也学学汪曾祺先生,写一篇《四中文化》?课外延引的写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也会引起他们对身边人,身边事的观察,有利于提高写作水平。

附板书设计:(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