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推荐11篇)

2023-04-20 06:58:01教案设计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推荐11篇)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1

近义词选用

近义词辨析是近年命题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近义词涉及的范围很广、数量较大,首先需要辨别词语的确切含义,把握其使用对象与范围、情感色彩、固定搭配、语法功能等。

辨析词语的语境义更是考查的难点所在。

●难点磁场

[试题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粒钮扣在草丛中被侦察人员 发现,为侦破这个案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②这种航天器进入太空轨道后,便自动开始工作,可以 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③看来,这个经历了八百年风雨 的古塔,究竟还能保存多久,实在难以预料。

④祖冲之经过认真的实际 ,敢于怀疑前人的学说,敢于推翻前人的错误结论。

a.偶然搜集腐蚀考查b.偶然搜集侵蚀考核

c.偶尔收集侵蚀考查d.偶尔收集腐蚀考核

[试题2](★★★★)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这位发言人 指出,美方对这次撞击事件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向中国人民做出交代,并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②尽管这只是一次 ,但民警与保安的迅速出击,表明本市第一个进入校园的电子保安报警系统已经成功地开通了。

③用歪曲事实的历史教科书作为学校的教材,必然 日本年轻一代对本国历史的认识偏离事实。

a.庄重演练引导b.郑重演示引导

c.庄重演示导致d.郑重演练导致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北京高考试题)

依次在横线处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长江流域,无疑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 之一。考古发现 ,旧石器晚期时代处于长江上游今云南境内的元谋人,与黄河流域今陕西境内的蓝田人 。这个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a.发源地表明共存b.发祥地证明并存

c.发源地证明并存d.发祥地表明共存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基本词语知识等。

解析:发源地,河流开始流出的地方;发祥地,原指帝王祖先兴起的地方,现用来指民族、革命、文化等起源的地方。表明,表示清楚;证明,用可靠的材料来表明断定人或事物的真实性。并存,同时存在;共存,共同存在。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c,没有准确理解“发祥地”的含义。

方法技巧:对此类试题而言,首先要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其次辨别词语的语境义。比较分析法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案例2](★★★★★)(XX年春季高考试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话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八股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封建时代用于科举考试。它必须“代圣人立言”,在形式上也必须遵守一些死板的 。19xx年,清朝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制度,八股文随之失去了它的实际效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它作为封建旧文化的象征之一,受到严厉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成了无人肯说的 话题。

a.限定 抨击生僻b.限制 批评生僻

c.限制 批评冷僻d.限定 抨击冷僻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在语境中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基本词语知识,有关文化常识等。

解析:限定,在数量、范围等方面加以规定;限制,规定的范围,或规定范围而不许超出。抨击,用评论来攻击某人或某种言论、行动;批评,指出优点和缺点,或专指对缺点或错误提出意见。生僻,不常见的,或不熟悉的(词语、文字、书籍等);冷僻,不常见的(字、名称、典故、书籍等)。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未能准确把握“生僻”与“冷僻”词义的轻重。

方法技巧:此题可能最易确定的是选“抨击”,这样即可排除选用“批评”的b、c两项。再通过比较分析,即可确定答案。

●锦囊妙计

1.辨析词语的确切含义

有些词语看起来意思比较接近,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常有细微的差别,因此一定要理解词语的确切含义,比较其异同,这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如:我国大型深水港——山东石臼港的建设进展顺利,截至(截止)九月中旬,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至”与“止”是应用于不同的语境中的,“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它与“已完成年施工计划的90%”不符;“截至”是指截止到某个具体时候,与建设尚未最后完工的语境相符。

2.辨析词义的轻重

有些近义词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但在表现程度上却有轻重、深浅的不同。例如“损坏”“毁坏”“破坏”都表示因某一动作行为而造成伤害,但“损坏”的语意要轻、程度要小,而“毁坏”“破坏”则层层升级,程度加重。“他损坏了公物”“他毁坏了公物”“他破坏了公物”在程度上有明显的区别。再如,“他门门功课在班里名列前茅,还发表了几首小诗,可见文学造诣很深”,这句中“造诣”一词使用不当。

3.辨析词语的适用对象和范围

如“爱戴”用于对上(周总理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爱护”用于对下(老师爱护学生)。又如“边疆”和“边境”,前者指靠近国界的领土,范围较大,而后者指靠近边界的地方,所指范围较小。

4.辨析词语的不同搭配

有些词语在使用时一般有比较固定的搭配,不能混用。如“交换”用于具体的、范围小的事物(交换礼物或意见),“交流”用于抽象的、范围较大的事物(交流思想或经验)。再如“充足”“充分”“充沛”都有“足够”的意思,但一般来讲,“充足”多与自然界或物质方面的比较具体的东西搭配(阳光充足,水源充足),“充分”多与比较抽象的事物搭配(条件充分、理由充分),“充沛”多与表示精神方面的抽象概念搭配(精神充沛、体力充沛)。

5.辨析词语的语法功能

有的词虽属近义词,但词性不同,其语法功能自然不同。例如“突然”和“猛然”都有变化快、出人意料的意思,但前者是形容词,除作状语外,还可作定语和谓语(突然事变,情况很突然);后者是副词,只能作状语(她猛然转过头来)。

6.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从感情色彩的角度来说,词语可分为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在使用时,应辨析其感情色彩。如“爱护”,指爱惜并保护,褒义词;“庇护”指袒护,贬义词;“保护”指尽力照顾,使不受损害,中性词。再如,说某人办事“果断”,是褒奖;用“武断”一词,则含有贬斥、否定或憎恨之意;而“决断”一词基本上属中性词。

7.辨析词语的语体风格

如: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说明文体与文学作品用语的区别,新闻语体与一般书面用语的区别等。

8.辨析词语的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比较灵活,它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所产生的特定意义或临时意义。它常常要根据上下文的特定接受对象、人物关系、情感氛围等多种因素来考虑,而不能简单看其字面用语。

①把握具体的环境气氛。如两个人为一件小事吵了半天,旁边一个人叹息说:“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那么,结合当时的氛围,自然能听出这话中的特定含义,即:太无聊了,太乏味了。

②注意特定情景或处境。如:“繁漪(喝一口):苦得很,谁煎的?”(《雷雨》)这儿的“苦”并非仅指“药”苦,而是指“日子过得痛苦,精神痛苦”。如果不了解繁漪在周家的处境,就很难理解到这层意思。

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鲁迅先生在《藤野先生》中写到那些不争气的留学生,“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摘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标致”多形容女子相貌、姿态美丽。鲁迅先生是用辛辣笔法讽刺了那伙男不男、女不女的纨绔子弟。

●歼灭难点训练

1.(★★★★)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25XX年前的孔子,曾对着 的江水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千禧之年的门槛,我们更深切地领悟到了先哲的睿智。

②营房各处 的灯火,欢腾热闹的情景,使他又激动起来,回想起白天参加国庆大典的场面。

③鲁迅的作品,即使是纯属个人生活的回忆,也总能使我们有乐观、清醒的感觉,得到深刻的 。

a.流逝 闪烁启发b.流逝 闪耀启示

c.流泻 闪烁启示d.流泻 闪耀启发

2.(★★★★★)各句中画线处依次应填入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作者多年 的质朴纯美的情和爱,汩汩地从笔端 出来,与崇高宽阔的胸怀相 ,充满了纯朴的人情美。

a.积淀 流淌契合b.积聚 流淌吻合

c.积淀 流露吻合d.积聚 流露契合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

①叶老同尊重许多老者一样尊重我,凡是他认为可取的地方都一一采纳,并且还露出

了 的神情。

②在乌兰木伦河等河谷, 在岸边的一条条煤层呈现在我们眼前。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 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④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古代神话是极为丰富的,可惜由于各种原因, 者多,传世者少,没有大本的专著,只是在先秦和汉魏人的著述中,还保存下来一部分。

a.赞许裸露营造湮灭b.称赞外露修建消灭

c.佩服暴露营建消灭d.赞叹显露兴建消灭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崇尚美,追求美,就是重视生活情趣,讲究生活质量,体现了一种现代的生活 和消费时尚。

②经过世代的筛选, 至今的谷肉果菜,水陆珍奇,不仅营养价值高,而且易于消化吸收。

③每当吟诵起宋代晏殊“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谈风”的诗句,心中的就泛起一种 的感觉。

a.理念流传冷清b.理想流传清冷

c.理想留传冷清d.理念留传清冷

5.(★★★★★)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对于这种行为,我们每个领导都应该大胆 ,不能袖手旁观。

②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同志,不幸于1928年 。

③可持续性发展作为一种理论和战略,是国际社会对工业文明和现代化道路深

刻 的产物。

④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培养出一大批对祖国做出 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a.干预遇难反省特殊b.干涉罹难反省特出

c.干涉遇难反思特殊d.干预罹难反思特出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次“三讲”活动,群众反映李翔为官不 ,反而被提拔,意见很大。

②体检医生说张齐贤 不齐,但不算什么大毛病。

③王猛 退出决赛,却暗地里拼命练习,以图战胜对方。

a.廉政心率扬言b.廉正心律佯言

c.廉正心率佯言d.廉政心律扬言

7.(★★★★)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亚洲危机的爆发深刻暴露了亚洲各国在协调经济政策、共同 危机方面的苍白无力。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各国存在着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差异性、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缺少一种强有力的 力量,才使亚洲各国在金融危机中吃尽苦头,元气大伤。因此,地区合作、 和大量的双边援助是十分必要的。

a.防御整合沟通b.防御整治勾通

c.抵御整治沟通d.抵御整合勾通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那些把德国队在本届欧锦赛中的失利完全归咎于里贝克的观点是有失 的。

②他的演唱技巧,经过长期的 ,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③由于天线出了故障,电视机荧光屏上的 不太清楚了。

a.公允 磨练 图形b.公正 锤炼 图形

c.公正 磨练 图像d.公允 锤炼 图像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b[偶尔:有不经常的意思,用在①句中不当。航天器是高科技产物,“搜集”信息更能体现其价值。腐蚀:一般指通过化学作用使物体逐渐遭到消损、破坏,也比喻人在坏的思想、行为等因素下逐渐变质、堕落;对于“古塔”而言,它主要受到风雨的“侵蚀”。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检查和衡量(行为、能力等),不合④句的意境。]

2.d[庄重:多指态度(言语、举止)不随意、不轻浮;郑重:指严肃认真。从语句的环境来讲,“庄重”不合语意,且修饰“指出”不当。演示:利用图表、实物或实验,把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显示出来,使人有所认识或理解;演练:指训练演习,与句意及情景相符。引导:指带领,多含积极的因素;导致,指引起某一结果,且多指引起不好的结果或错误,含消极因素,与第③句句意相一致。]

歼灭难点训练

1.b[流逝:时间悄悄逝去;流泻:指光线,液体迅速流出,射出。闪烁:光亮晃动不定,忽明忽暗;闪耀,有耀眼之意。启发,有开导其心引起联想之意;启示,有使之有所领悟之意,当用后者。]

2.a[积淀:积累和沉淀;积聚:积累。流露:意思或感情不自觉地表现出来;流淌:液体流动。契合:符合;吻合:完全符合。]

3.a[①句结合人物身份关系,叶老不可能“佩服”我,“赞叹”也过分了,“称赞”也不合人物身份。②句中对于露天煤矿,“裸露”最恰当。③句中“营造”突出了在此园上花费的人力物力,以及跨时间之长。④句“消灭”明显不当。从做题技巧来说,此题可重点分析①或④句,然后用排除法即可。]

4.d[“理念”通常指思想,也指表象或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理想”可指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流传”的意思是“传下来或传播开”,其对象多是故事、消息等,且途径以口头的语言、书面的文字等为主;“留传”的意思是“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所“留传”的对象多是具体的物品。根据语境,句②中应填“留传”。“冷清”的意思是“冷静而凄凉”,强调很不热烈、很不热闹,萧索而凄凉。“清冷”的意思是“凉爽而略带寒意”。根据语境,句③中应填“清冷”。]

5.d[干涉:过问或制止(多指不该管硬管)。罹难:被害。反省:有“悔悟”义。特出:特别出众,格外突出。]

6.b[“廉政”:名词,不能与“不”直接构成偏正关系,且意义不符;“廉正”:廉洁正直,形容品质,形容词。“心率”:心脏搏动的频率,不能说“不齐”;“心律”:心脏搏动的节律,符合语境。“佯言”:假装说,说假话,符合语境。]

7.a[“抵御”着重于抵抗,“防御”着重于防备。此句重点强调的是防备、阻止危机的发生,所以应用“防御”。整合,着重于几种关系的调整、组合;整治,着重于整理、修理。沟通:使两方能通连,如思想、文化、大桥等。勾通:暗中串通、勾结,有贬义。“地区合作”“双边援助”应用“沟通”。]

8.d[公允:公平恰当;公正:公平正直,无偏私。磨练:人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锤炼:比喻经过刻苦钻研使艺术精湛、纯熟。图形:侧重于表示纸上或平面上画出来的物体的形象;图像:侧重于表示经过设置印刷出来的形象。]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2

XX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十二

修辞手法及运用

XX年春季高考试题给近年的语文高考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题型,那就是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对修辞这一考点有一个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修辞的应用性较强,在仿写语句、扩展语句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难点磁场

[试题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什么是路?作者胸中早有定见,只是故意提问,以引起别人对问题的注意,接着给出答案,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

b.以抒情而言,有的春风得意、壮怀激烈,有的情爱幽怨、离愁别绪,有的愤世嫉俗、忧国忧民,有的悲秋伤逝、嗟老叹卑……

——用排比句的方式,将抒情的种种内容列举出来,读起来酣畅淋漓。

c.黑龙江人常说。这里的土,插根筷子都会发芽。

——“插根筷子都会发芽”的说法是在打比方,以写土地的“肥沃”,表现黑龙江人对家乡的热爱,形象鲜明生动。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句中“横眉”与“俯首”,“冷对”与“甘为”,“千夫指”与“孺子牛”都是相对的,整个句子形式匀称,谈起来声音和谐,给人以美感。

[试题2](★★★★★)依照下面句子,用“不是”和“如同”各造一个句子。

①承诺不是蓝天上的一片白云,逍遥、飘逸。

承诺不是

②承诺如同珍珠,它是莹润的蚌痛苦的代价,也是蚌的荣耀。

承诺如同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春季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比喻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

——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

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

——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削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

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

——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常见修辞用法的特征及作用等知识。

参考答案:b[后一个“巴金”是指生活中的巴金,前一个才是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

错解分析:错选a,认为把话语比喻成“棉球”不恰当。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此比喻由医务人员所说,并且其对象是病人,在特写的场合中是合适的。

方法技巧:首先要了解各种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然后结合语句的特定语境进行分析。

[案例2](★★★★)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句子,构成排比句。

人的一生像金,要刚正,人格须挺立; , , ;人的一生像水,要灵活,方法须随和; , , ;人的一生像土,要本色,作风须朴实。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排比等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语法知识等。

参考答案:人的一生像木,要充实(成材),内涵须深刻(立场须坚定)……人的一生像火,要燃烧(要热情),性格须热情(态度须诚恳);……

错解分析:语句在结构上不尽合理,前后内容不够连贯。

方法技巧:此题把仿写与修辞运用结合在一起,因此做题时,首先要把握好已提供语句的基本结构及表现特点,然后以联想的方式选择恰当的内容,并使整体语句符合试题要求的修辞要求。

●锦囊妙计

一、了解常见修辞手法的基本特点及作用等,把握特征才能很好地运用。结合近年命题,要着重掌握下面一些修辞手法:

1.比喻,要掌握明喻、暗喻、借喻的基本特征,然后根据试题要求等选用合适的一种。

2.排比,结构要相近,语气要一致,各分句间的内容要有相关性,并且分句在数量上不能少于三句,等等。

3.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思想和感情,这种修辞的运用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的特点,恰当选用,而不宜随意滥用。

二、把握试题的基本特征,及试题对修辞的基本要求。

1.注意形式要求。如写一个比喻句,语句整体上要构成排比句、对偶句等,

2.注意内容要求。所写内容要与已经提供的语句相关,或直接根据试题要求的话题内容进行做题。

三、结合修辞手法选取恰当角度组织内容做题。

一般来说,仿写语句、完成排比句及对偶句等,都要注意到内容的选择,在选择时,既要注意到与原句的配合,又要发挥自己的想象,以合理的内容来完成语句。

●歼灭难点训练

1.(★★★★)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用具体的可以感知的“骨头”代替实际存在而又不可触摸的抽象的精神,给人形象而深刻的感受。

b.我们总希望一切都是完美的,总希望所有的机缘都能在同时出现,总希望整条路上都是和风丽日、鸟语花香。却没想到,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一种极端的不完美。

——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以及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

c.海与山绸缪在一起,分不出,是海侵入了山间,还是山诱俘了海水,只见海把山围成了一角角的半岛,山呢,把海围成了一汪汪的海湾。

——拟人手法的运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海山浑然一体的优美意境。

d.江上的景色越发奇丽。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面,像莲花,像海棠叶,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说不定你忘记自己在漓江上了呢!

——用多个比喻表现漓江两岸石乳的千姿百态,进而表现了漓江景色的奇丽。

2.(★★★★★)请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山”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长江,好比一位叱咤风云的勇士,一路翻山越岭,呼啸着奔向大海;长江,又好比慈祥的母亲,点点乳汁,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茁壮成长。

3.(★★★★★)参考下面拟人化的句子,以“玫瑰花和玉兰花”为内容,写两个拟人句。(不超过60字)

梨有五月鲜,苹果有老花甜,阳光斑斑点点筛落枝叶间,映照着累累果实,五月鲜已经羞红了脸,老花甜已经笑脸迎人。

4.(★★★★)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5.(★★★★)根据下列画线句子的句式、修辞和境界仿造句子,使上下文构成前后连贯合理的排比句。

也许你无法拥有深邃的蓝天,但是你可以做飘逸的白云; , ;

, 。只要你满怀信心,善于发现,你会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6.(★★★★)请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扩展下面的句子,50字左右。

草地上的雾特浓而且湿。

7.(★★★★)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

要记住: , ;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长成大树,不生长的就会成为空壳;不是每一个生命都能焕发光彩, 。

8.(★★★★★)仿照下列句子,再把“人生”比喻成“大海”“天空”,造两个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1)

(2)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此项是夸张手法,给人以强烈突出的印象。]

2.(参考一)①承诺不是湖面上的小船,自由,飘荡。②承诺如同高山,它是生生不息的地球内心剧烈运动的结果,也是地球的骄傲。

(参考二)①承诺不是田野上的小草,晃荡,摇摆。②承诺如同鲜花,它是浑圆的籽分裂的代价,也是籽的骄傲。

歼灭难点训练

1.b[三个“总希望”领起的排比句强调了“我们”对“完美”的希求,但并没有表达“对完美难以得到的深深的惋惜”。“却没想到”后面表达的应是作者对“我们”希求完美的这种思想的否定。]

2.(参考)昆仑山,好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一生沐雨经风,默默地阅尽春秋;昆仑山,又好像顶天立地的男儿,铮铮铁骨,激励着一批批英雄志士奋勇前行。

3.(参考)春风吹拂,艳阳高照,娇艳的玫瑰花羞红了脸,素雅的玉兰花轻吐着迷人的芬芳。

4.(参考)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5.(参考)也许你无法拥有浩瀚的大海,但是你可以做清幽的小溪;也许你无法拥有辽阔的草原,但是你可以做执著的绿洲。

6.略

7.(参考)不是每一道河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流动的就会变成死湖不燃烧的就会变成庸人

8.(参考)①如果说人生是一望无际的大海,那么挫折则是一个骤然翻起的浪花。②如果说人生是湛蓝的天空,那么失意则是一朵飘浮的淡淡的白云。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3

XX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二十二

筛选并提取文言文信息

此项从文章的整体内容出发,考查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

●难点磁场

[试题1](★★★★)(文见难点18选文一)

全部为王导采取的使吴人前来归附的言行的一组为

①导每劝令之国②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

③二子既至,则无不来也④导每劝帝收其贤人君子

⑤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

a.①③⑤b.②④⑤c.②③d.①②④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尹翁归奉职守法的一组是

①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②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

③独伏不肯起。④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⑤征拜东海太守。⑥不敢见其邑子。

a.①④⑥b.②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⑤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国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①解鞍,令十骑纵马卧②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专以射为戏④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⑥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b.①⑤⑥c.②③⑥d.②④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①句是遇敌后不得已而采取的迷惑敌人的手段,不合题旨,即可排除a、b两项。⑥是李广死后的情形,也不合题旨要求,这样即可再排除c项。②④⑤句符合要求。对于此题型,一般可先选出明显不合题旨要求的一句或两句,排除相关选项,再对剩余选项中的疑点语句进行比较分析。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项,未能从文章整体上了解“解鞍”的意义。

方法技巧:答题前应先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以便在做题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维倾向,这样可对所提供语句中多数很快做出判断;然后再对有关感到有一定难度的地方重点辨析。

[案例2](★★★★)(XX年春季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孙登“待人接物”态度的一组是

①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②远者归复,近者尽力。③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

④拜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⑤登不敢辞,拜受而已。⑥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

a.①⑤⑥b.②④⑥c.②③④d.①③⑤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和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文言文基础知识等。

解析:可采取正面选择与错误排除两种方式。②句是他临去世前上疏中所言治国方略方面的问题,④句写他不接受拜将封侯,⑥句写随从对怀疑为射弹丸之人采取的方式。此三项明显不合题旨要求。①句写孙登对待下属,③⑤句分别是对待徐夫人与步氏,都属于“待人接物”之主题。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a,误把⑥句归于孙登。

方法技巧:此类试题着力考查对文章中某一项内容(往往是主要内容)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涉及到对全文有关信息的筛选和判断。此试题在做题时应着重把握两大方面:一、紧扣试题的主题要求。二、对细节问题要仔细推敲,全面落实。

●锦囊妙计

一、把握文章整体内容及材料,确立全局观念

一般在做此题时,由于已完成了前面几道文言试题,对文章内容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不妨在做题前再浏览一次文章,目的是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这时,阅读浏览的环节是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同事件的各自情况,不同人物的言行、观点,等等。力求从总体上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为筛选有效信息打下一个可靠的基础。

二、明确题旨要求,特别注意把握题旨的隐含信息

题干的要求是解题方向。理清题旨要求当然是解题的首要环节。虽然题目要求在语言表述上一般都简练而准确,但考生却往往忽视了其要求中的重要环节或隐含信息,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无法迅速选出正确语料或错选。如:XX年全国试题:“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项是”——①要了解兵不厌诈的含义,这是题旨。②要求的是“手段”,而非其“结果”(如①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之)。再如1999年全国试题:“能够表现苏琼处事艺术的一组是”——关键在“艺术”二字。其所选语料中①为依法办事,②为工作细致,⑤为按规矩办事,皆不合题旨要求。

三、从全文内容出发,在具体语境中明辨材料

把所选语料放回原文中,看看其前后联系,对语料的细节问题进行再确认。特别是对于有关人物的语言,更应如此。

四、在联系中分析材料

注意分析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对于事物事件要主要从整体环节上去分析把握,可从下面环节进行明辨:

①原因、条件——事件的前提

②过程、发展——事件本身

③结果、影响——事件的侧面反映

通过辨别,选出最切合题旨要求的语料。

五、直接方法:对应,排除,比较

对应:找出语料与文章内容的对应点,与文中相关语句、材料对比,在对比中进行确定。

排除:首先找出明显不符合题旨要求的语料,然后即可排除包括此语料的选项,这样可以缩小范围。

比较:可对有关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不同之处,以此确定有分歧的语料;可对有一定难点的相关语料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选出更加符合题旨要求的一个。如XX年春季试题,6个语料几乎都是对韦仁约的赞扬,当然不会都符合题旨。这就要再次审视题干要求,并对这6个语料进行比较分析,排除虽写其正直,但主要属于为官职责的有关语料。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公孙景茂,河间阜城人也。容貌魁梧,少好学,博涉经史。在魏,察孝廉,射策甲科。稍迁太常博士(掌祭祀礼乐之官),多所损益,时人称为“书库”。历高唐令、大理正,俱有能名。齐灭,周武帝闻而召见,与语,器之。授济北太守,以母忧去职。

开皇(隋文帝年号)初,召拜汝南太守,迁息州刺史,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属平陈之役,征人在路病者,景茂减俸禄为汤药,多方振济之,赖全活者千数。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转道州刺史。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散惠孤弱不自存者。好单骑巡人家,至户人,阅视百姓产业。有修理者,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如有过恶,随即训导,而不彰也。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男子相助耕耘,妇女相从纺绩,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其后请致仕,上优诏听之。仁寿中,上明公杨纪出使河北,见景茂神力不衰,还以状奏,于是就拜临淄刺史,赐以马舆,便道之官。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大业(隋炀帝年号)初,卒官,年八十七,谥日康,身死之日,诸州人吏赴丧者数千人。或不及葬,皆望坟恸哭,野祭而去。

(《北史•循吏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稍迁太常博士。稍:渐渐。

b.属平陈之役。属:正值。

c.上优诏听之。听:聆听。

d.论者称为良牧。牧:指州的长官。

2.下面各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以母忧去职 属平陈之役

赐以马舆 便道之官

周武帝闻而召见 论者称为良牧

野祭而去 景茂减俸禄为汤药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德化:用道德感化的方法改变人心风俗。

b.悉以秩俸买牛犊鸡猪秩俸:官吏的俸禄。

c.有修理者,……乃褒扬称述。修理:整修,使坏的东西恢复原状。

d.于都会时,乃褒扬称述。都会:大会,集会。

4.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景茂德政措施的一组是( )

①察孝廉,射策甲科。②法令清静。

③多方振济之。④散惠孤弱不自存者。

⑤阅视百姓产业。⑥由是人行义让,有无均通。

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⑤⑥d.②③④

5.下面对文意的叙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公孙景茂是北朝著名的好官吏,历任魏、周、隋三朝,前后历职,皆有德政,论者称为良牧。

b.景茂博涉经史,在担任太常博士时,做了很多对统治者有损的事,因为言之有理,被人称为“书库”。

c.景茂担任过济北、汝南二郡太守,息州、道州二州刺史,还当过太常博士、高唐令、大理正等官,中间两次去职,一次是以母忧,一次是致仕,最后卒于任上。

d.景茂救助孤弱,深入百姓,阅视产业,以善化恶,使百姓人行义让,有无相通,互相帮助,几百户的村子,好像一家一样,深得百姓爱戴。

6.翻译下面语句。

①上闻嘉之,诏宣示天下。

②大村或数百户,皆如一家之务。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1)句是劝元帝之语,与题旨要求无关。(2)句是以行动显示元帝的威仪,以促使吴人归附。(3)句是对元帝所提使吴人归附的建议。(4)句是王导针对中原避乱的人们而言,与题旨中所要求的“吴人”无关。(5)句的建议与吴人归附的主题无关。]

2.a[①句写尹翁归作市场上小吏,霍氏家奴再没人敢闹事,从侧面写他治理有方。②句写他不收财物,众商人畏惧他,表现他不谋私利,从严治理。④句写他对每一个案件都能仔细核实,追根究底,直接表现他奉公守法的一面。⑥句写于定国与他交谈一天,始终不敢让两个同乡见尹翁归,从侧面表现他不徇私情,严格守法的一面。此四项与试题的主旨一致。从选项的组合来看,应选a。③句写田延年接见时,他不同众人的做法,此时他非官吏,⑤句写授于他官职,此两句与试题主题无关。

若用排除法,第③句明显不合要求,可首先排除bc两项;再结合要求,排除⑤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歼灭难点训练

1.c[“听”是“允许”]

2.c[“而”连结两个动作,表顺承;a项“以”一作“因”讲,一作“把”讲;b项“之”,一是结构助词,一作动词“往……去”之意;d项“为”一为“是”,一作动词“做”]

3.c[“修理”是“治理得好”的意思]

4.d[①是他科举情况;⑥是他治理的结果。这两句不是德政措施。]

5.d[a历任魏、齐、周、隋四朝;b项“多所损益”是对礼乐祭祀的制度有很多改革,不是“做了很多对统治阶级利益有损的事”;c项还做了临淄刺史]

6.(参考)①皇上听说后嘉奖他,下诏把他的事迹传遍天下。

②有的大村有几百户人家,却都好像一家一样。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4

与现代汉语同形词语的含义

与现代汉语同形词语的含义是近年文言实词的一个考查热点。此类词语中有一部分较显生僻,有一些则需要从语境中去辨析和推测其含义。

●难点磁场

[试题1](★★★★★)(原文见难点18选文一)

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不同的一组

①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②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

③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④存问风俗,虚己倾心

⑤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

a.①③④b.②③c.③⑤d.②④⑤

[试题2](★★★★★)(原文见难点18选文二)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最相近的一项是

a.为狱小吏,晓习文法。b.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c.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d.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春季高考试题)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或共帐而寐。b.拜受而已。

c.出身忧国。d.通达治体。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积累。

参考答案:b项中“而已”与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皆意为“罢了”。从语境来看,孙登心中尊敬徐夫人,徐夫人送来衣服,他一定要沐浴后(极表恭敬)穿上;对步氏所赐衣服,出于礼节,不能不接受,但只是接受罢了。a项中“或”意为“有时”,与今义不同。c项中“出身忧国”意指全身心为国分忧。d项中“通达”意为“通晓”,此句意为:通晓治理国家的方略。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a,未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去分析。

方法技巧:①把握加点字所在语句的大意,②用现代汉语的意思去试作解释,看是否语意通畅。

[案例2](★★★★)(XX年全国高考第12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乃纵反间于燕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d.燕军扰乱奔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对文言实词的积累及有关古汉语知识。

解析:b、c、d中三个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是双音词,分别是表方位的名词“南边”、动词“喧嚷”和动词“搅乱,使混乱或不安”,而在文中都是两个单音节词,意思分别是“面朝南”“擂鼓呐喊”和“惊扰混乱”。a项中“反间”在现代汉语中的常见意思为“用计策使敌人内部不团结”,从原文来看,田单用计谋使得燕王不再信任乐毅并使骑劫代替他,正符合这个意思。

答案:a

错解分析:错选d,未能仔细分析,了解一个大概,只看到一个“乱”字。若与今义相同,则语句应解释为燕军扰乱“别人”,这是明显不合语境的。

方法技巧:首先对于课本上、复习材料中出现的古今同形词语,要注意归纳整理。其次,要在语境中具体分析。

●锦囊妙计

古今同形异义词语精编

词语例句古义

往往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处处,到处

会计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会,聚会;计,商议

何苦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怎怕,怕什么

垄断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山川阻隔

自信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相信自己

结束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整装

实弹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装上弹药

不好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不美(指相貌)

即使即使吏卒共抱大巫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即,就;使,让

留意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考虑

老子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老人

丈人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老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长辈

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祭祀的牛羊等

可以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可,可以;以,凭,

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有志节操守的男子

无论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更不用说

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的地方

扶老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指拐杖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扩大

感激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感动奋激

深入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长距离进入

有意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有某种打算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愿意

有时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按一定时间

鞠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恭敬,谨慎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弯下身子

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中间夹杂着

稍稍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渐渐

无赖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活泼玩皮

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为非作歹

于是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此,在这上

大风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麻疯病

小生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年轻人

虽然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虽然如此,但是……

中心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心里

以为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把……看作

作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写文章

不避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不亚于、不次于

人情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人的通常情况

县官今募天下人入县官,得以拜爵(《论贵粟疏》)朝廷

或者或者曰:……(《封建论》)有的人,有些人

指示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指出来给……看

约束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信约

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前,上前;进,进献

因而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趁机

美人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嫔妃

以往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从这里到那里

宣言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扬言

亲戚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父母兄弟

地方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实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它的果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他实际上

横行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北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面朝北,指臣服

殷勤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关切、问候

中国率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指现在中原地区

不过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不超过

形成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形势形成

从事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官名

妻子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妻子儿女

初一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刚刚开始

更衣权起更衣(《赤壁之战》)上厕所

无日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不久

非常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名词,重大的变故

河北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黄河以北

河南黄河以南

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求学的人

从而吾从而师之(《师说》)从,跟从;而,而且

不必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不一定

是非是非贿得之(《记王忠肃公翱事》)这不是

私人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私党

行为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行,品德;为,做

首领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头颅

所以

入叩所以(《狱中杂记》)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的虚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用来,靠它来……

风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杰出、英俊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繁华景象,流风余韵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学问才华,雍容风度

具体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形体齐备

故事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所以,事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旧例

口舌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代指言辞

无聊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处境困窘,没有依靠

慷慨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山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崤山以东

祖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祖辈与父辈

智力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智慧和力量

至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自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孔雀东南飞》)自作主张

处分处分适兄意,哪得自专由(《孔雀东南飞》)安排,处置

逢迎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孔雀东南飞》)迎接

交通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交接相连

生人生人作死别,恨恨哪可论(《孔雀东南飞》)活着的人

可怜东家有贤女,可怜体无比(《孔雀东南飞》)可爱

可怜身上衣正单(《卖炭翁》)可叹

秋天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日的天空

因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因此写作

突出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骤然冲出

老大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行》)年龄大

颜色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容貌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列传》)脸色

形容形体容貌

反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也(《琵琶行》)恢复,扭转形势

致意抒发心情

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琵琶行》)文采华丽的言辞

特征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特地征召

因此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张衡传》)根据这

活人丽土之毛足以活人(《甘薯疏序》)养活人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裴秀字季彦,河东闻喜人也。祖茂,汉尚书令。父潜,魏尚书令。秀少好学,有风操,八岁能属文。叔父徽有盛名,宾客甚众。秀年十馀岁,有诣徽者,出则过秀。然秀母贱,嫡母宣氏不之礼,尝使进馔于客,见者皆为之起。秀母曰:“微贱如此,当应为小儿故也。”宣氏知之,后遂止。时人为之语曰:“后进领袖有裴秀。”

为廷尉正,历文帝安东将军及卫将军司马,军国之政,多见信纳。迁散骑常侍。帝之讨诸葛诞也,秀与尚书仆射陈泰、黄门侍郎钟会以行台从,豫参谋略。及诞平,转尚书,进封鲁阳乡侯,增邑千户。

初,文帝未定嗣,而属意舞阳侯攸。武帝惧不得立,问秀曰:“人有相否?”因以奇表示之。秀后言于文帝曰:“中抚军人望既茂,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由是世子乃定。武帝既即王位,拜尚书令、右光禄大夫,与御史大夫王沈、卫将军贾充俱开府,加给事中。及帝受禅,加左光禄大夫,封钜鹿郡公,邑三千户。

时安远护军郝诩与故人书云:“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有司奏免秀官,诏曰:“不能使人之不加诸我,此古人所难。交关人事,诩之罪耳,岂尚书令能防乎!其勿有所问。”司隶校尉李憘复上言,骑都尉刘尚为尚书令裴秀占官稻田,求禁止秀。诏又以秀干翼朝政,有勋绩于王室,不可以小疵掩大德,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

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当禅代之际,总纳言之要,其所裁当,礼无违者。又以职在地官,以《禹贡》山川地名从来久远,多有变易,后世说者或强牵引,渐以闇昧。于是甄擿旧文,疑者则阙,古有名而今无者,皆随事注列,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奏之,藏于秘府。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以为故事。

1.选出对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而属意舞阳侯攸属意:留意。

b.中抚军人望既茂人望:名望。

c.与尚书令裴秀相知,望其为益益:帮助。

d.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推正:追究。

2.选出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 )

a.因以奇表示之b.交关人事,诩之罪耳

c.求禁止秀d.秀儒学洽闻,且留心政事

3.比较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一组是( )

①尝使进馔于客②秀后言于文帝曰

③其勿有所问④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a.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也相同。

b.两个“于”不同,两个“其”也不同。

c.两个“于”相同,两个“其”不同。

d.两个“于”不同,两个“其”相同。

4.能表现裴秀被魏主宠信、倚重的一项是

①见者皆为之起②军国之政,多见信纳③由是世子乃定④使推正尚罪而解秀禁止焉⑤秀创制朝仪,广陈刑政,朝廷多遵用之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③⑤

5.下列叙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裴秀在小的时候,就有良好的名声,人们对他非常看重,从而使他出身低贱的母亲也受到尊重。

b.文帝在决定继承人的时候在舞阳侯和武帝的取舍上犹豫不决,最后在裴秀的建议下,选了武帝为继承人。

c.裴秀被人控告有循私情,贪占公田的行为,但由于他受到武帝的宠信,结果没被治罪。

d.裴秀知识渊博,完成了《禹贡地域图》这部重要的地理著作,他创制的礼仪制度,及刑政方面的主张,全都为朝廷采用而成为定例。

6.翻译下面语句

(1)天表如此,固非人臣之相也

(2)其所裁当,礼无违者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2题

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时用法严急,日知独宽平无冤滥。尝免一死囚,少顷胡元礼请断杀之,与日知往返至于数四,元礼怒曰:“元礼不离刑曹,此囚终无生理。”答曰:“日知不离刑曹,此囚终无死法。”因以两状列上,日知果直。

神龙初,为给事中。日知事母至孝,时母老,尝疾病,日知取急调侍,数日而鬓发变白。寻加朝散大夫。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吏人赍告身而至,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乃苏。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使求其状,日知辞让不报。服阕,累迁黄门侍郎。

时乐安公主池馆新成,中宗亲往临幸,从官皆预宴赋诗,日知独存规诫,其末章曰:“所愿暂思居者逸,莫使时称作者劳。”论者多之。

景云元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转御史大夫,知政事如故。明年,进拜侍中。先天元年,转刑部尚书,罢知政事。频乞骸骨,请致仕,许之。初,日知将有陈请,而不与妻谋,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妻惊曰:“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日知曰:“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及归田园,不事产业,但葺构池亭,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开元三年卒。

7.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此囚终无生理b.左右皆哀恸,莫能仰视。

c.明年,进拜侍中。d.及归田园,不事产业。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其母未受命妇邑号而卒,将葬发引发引:车启动

b.服阕,累迁黄门侍郎服阕:服丧完毕

c.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别业:谋求其他的职业

d.书生至此,已过本分本分: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多引后进,与之谈宴引次江北

b.家产屡空,子弟名宦未立,何为遽辞职也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日知于路上即时殒绝,久之及苏顷之,烟火张天

d.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若辈得无苦贫乎

10.下列几句话,全都表现李日知淡泊名利,追求田园生活的一组是

①日知独存规诫②频乞骸骨,请致仕

③归家而使左右饰装,将出居别业④不事产业

⑤但葺构池亭⑥多引后进,与之谈宴

a.①②⑤b.②③⑥c.②④⑤d.②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日知因免一死囚,与少卿胡元礼发生矛盾冲突,表现了他实事求是、秉公执法的品质。

b.李日知为人耿直,不追求显贵,只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

c.李日知在位不谋私,不为子弟谋官职,为官清正廉洁。

d.李日知归田园后,仍关心青年,多引后进,善于为朝廷选拔人才,富有远见卓识。

12.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巡察使、卫州司马路敬潜将闻其孝悌之迹。

②书生至此,已过本分,人情无厌,若恣其心,是无止足之日。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③句中“名胜”在文中意为“名流人士”,⑤句中“风靡”指纷纷前来的样子。此两句中加点词与今义不同。其他各句词义与现代汉语相同。]

2.d[此题着重从古今同形异义的角度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是近年考查的一个热点。a项中“文法”一词,在文中意为“法令条文”,今义为写作的技法;b项中“事情”古义为“事情的实际情况”,与今义不同;c项“中伤”在文中指“受到法律制裁”,与今义大不相同。]

歼灭难点训练

1.a[a项中加点词意为中意、倾向于。]

2.d[a项意为露出来给人看。b项中“人事”指人情方面的事情,与今义不同。c项在文中为“拘禁、关押”之意,前三项用法及意义皆与现代汉语不同。d项古今词义基本相同。]

3.c[两组虚词所处位置相同,可以根据语意进行分析。两个“于”字:句①意思为“曾经让他向客人进奉酒食”,“于”相当于介词“向”;句②意思为“裴秀后来向文帝说”,“于”也相当于介词“向”,两个“于”用法相同。两个“其”字:句③“勿有所问”表示的是期望的语气,“其”是语气副词;句④的意思为“他所裁定的事物,没有违反礼法的”,“其”相当于人称代词“他”,两个“其”用法不同。由此可以断定为c。]

4.b[若用排除法,可先排除句有①句的ac两项,此句是写裴秀母亲的,与裴秀本人无关,与他被信任、倚重更无关系。bd两项的区别在于④⑤两句。④句写魏主不追究他的过失,表明了对他的信任与保护,符合题旨要求。⑤句写一般政务,且是为“朝廷”采纳,非魏主。]

5.d[d项叙述不当。裴秀所作《禹贡地域图》是对前人著作的补充、注释;另外,他创制的礼仪制度等“大多”为朝廷采用,而非“全都”。从此题可看出,对信息的把握要全面,特别要注意有关细节,防止以偏带全及绝对化、夸大化的理解。]

6.(参考)①生得一副非凡的仪表,确实不是做他人之臣的相貌。②他所裁定的问题,没有违礼的。

7.b[哀恸:十分悲哀地大哭。a.生理,活着的理由。c.明年,第二年。d.产业,农业劳动。]

8. c[别业:另外的房屋或居住的地方。]

9.c[助词,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无义。a.引:招致、招来;退却,动词。b.辞:辞掉、推掉;辞谢、辞别、告辞,动词。d.若:如果、假如,连词;你、你们,代词。]

10.c11.d

12.(参考)①巡察使兼卫州司马路敬潜打算上报李日知孝敬父母、顺从兄长的事迹。②读书人到了这样已经越过了自己的职责,人是没有满足的,如果放纵自己的贪心,就没有满足的一天。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5

归纳评价文章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

归纳文章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难度较大;而对其进行“评价”则又进了一个层级,显示出高考对阅读能力的更高要求。

●难点磁场

[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绝版的周庄

王剑冰

你可以说不算太美,你是以自然朴实动人的。粗布的灰色上衣,白色的裙裾,缀以些许红色白色的小花及绿色的柳枝。清凌的流水柔成你的肌肤,双桥的钥匙恰到好处地挂在腰间,最紧要的还在于眼睛的窗子,仲春时节半开半闭,掩不住招人的妩媚。仍是明代的晨阳吧。斜斜地照在你的肩头,将你半晦半明地写意出来。

我真的不知道,你在那里等我,等我好久好久。我今天才来,我来晚了,以致使你这样沧桑。而你依然很美,周身透着迷人的韵致。真的,你还是那样纯秀、古典。只是不再含羞,大方地看着每一位来人。周庄,我呼唤着你的名字,呼唤好久了,却不知你在这里。周庄,叫着你的名字,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动人。我真想揽你入怀。只是扑向你的人太多太多,你有些猝不及防,你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有些厌倦与无奈。周庄,我来晚了。

有人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眼前即刻闪现出古苏州的模样。是的,苏州脱掉了罗衫长褂,苏州现代得多了。尽管手里还拿着丝绣的团扇,已远不是躲在深闺的旧模样。这样,周庄这位江南的古典秀女便名播四海了。然而,霓虹闪烁的舞厅和酒楼正在周庄四周崛起,周庄的操守能持久吗?

参加“富贵茶庄”的奠基仪式。颇负盛名的富贵企业和颇负盛名的周庄联姻。而周庄的代表人物沈万三也是名富,真是巧合。代表富贵茶庄讲话的,是一位长发飘逸的女郎,周庄的首席则是位短发女子,又是巧合。富贵、茶、周庄、女子,几个字词在濛濛春雨中格外亮丽。回头望去,白岘湖正闪着粼粼波光。

想起中国台湾作家三毛,三毛爱浪游,三毛的足迹布遍全世界,三毛的长发沾得什么风都有。三毛一来到周庄就哭了,三毛搂着周庄像搂着久别的祖母。三毛心里其实很孤独。三毛没日没夜地跟周庄唠叨,吃着周庄做的小吃。三毛说,我还会来的,我一定会来的。三毛是哭着离去的,三毛离去时最后亲了亲黄黄的油菜花,那是周庄递给她的黄手帕。周庄的遗憾在于没让三毛久久留下,三毛一离开周庄便陷入了更大的孤独,终于把自己交给了一双袜子。三毛临死时还念叨了一声周庄。周庄知道,周庄总这么说。

入夜,乘一只小船,让桨轻轻划拨。时间刚过九点,周庄就早早睡了,是从没有电的明清时代养成的习惯?没有喧闹的声音,没有电视的声音,没有狗吠的声音。

周庄睡在水上。水便是周庄的床。床很柔软,有时轻微地晃荡两下,那是周庄变换了一下姿势。周庄睡得很沉实。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鞋子多半旧了,沾满了岁月的征尘。我为周庄守夜,守夜的还有桥头一株灿然的樱花。这花原本不是周庄的,如同我。我知道,打着鼾息的周庄,民族味儿很浓。

忽就闻到了一股股沁心润肺的芳香。幽幽长长的经过斜风细雨的过滤,纯净而湿润。这是油菜花。早上来时,一片一片的黄花浓浓地包裹了古老的周庄。远远望去,色彩的反差那般强烈。现在这种香气正氤氲着周庄的梦境,那梦必也是有颜色的。

坐在桥上,我就这么定定地看着周庄,从一块石板、一株小树、一只灯笼,到一幢老屋、一道流水。这么看着的时候,就慢慢沉入进去,感到时间的走动。感到水巷深处,哪家屋门开启,走出一位苍髯老者或纤秀女子,那是沈万三还是迷楼的阿金姑娘?周庄的夜,太容易让人生出幻觉。

1.作者在文中说“一只只船儿,是周庄摆放的鞋子”,请根据文意,分析作者为什么把“船儿”比作“鞋子”?

答:

2.第三段开头说,“周庄是以苏州的毁灭为代价的”,这里“毁灭”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3.这篇散文中,作者在第二段反复说“周庄,我来晚了”,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鉴赏,错误的两项是

a.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在现代文明中已经失去了它的特色,而周庄是目前最能体现这一特色的代表。

b.在作者眼里,苏州是一位完全具有现代特色的长发飘逸的女郎,而周庄则是一位躲在深闺人未识的江南古典秀女。

c.周庄夜静无声,睡得沉实。片片菜地散发出股股油菜的芳香,这与它四周崛起的霓虹闪烁的舞厅酒楼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周庄的古典美和浓郁的民族特色。

d.文中联想三毛到周庄的经历,表现了作者对周庄没有久久留下三毛的遗憾和对三毛的惋惜。

e.这篇散文语言质朴亲切感人,将形象和情感融入一体。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强烈热爱和对现代文明中一些优秀民族文化正面临“毁灭”的忧虑感情。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国高考试题)

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知识与要求,对本文内容的整体理解。

参考答案:①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②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错解分析:抓不住主要内容要点,不得分;语言不通顺,有语病等要扣分。

方法技巧:此题应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第一段中“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此句即说明: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此问题可从两个方面理解,这两个方面即是答案的两个层次。本段最后一句话,即为第一层次内容。下面引出知音的故事,并从《吕氏春秋•本味》《列子•汤问》,以及《乐府解题》的记载中进一步引申和展示,此则从传统的文献典籍记载这一方面来说。

[案例2](★★★★)(XX年北京高考试题)

通观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作者是按怎样的季节顺序描述树叶的?

答:

(2)从一片树叶中作者获得了哪些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述。

答:

命题意图:本题着重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知识依托:有关文章写作思路及结构知识,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知识。

参考答案:(1)从今年仲夏开始—去年初冬—今年春天—初夏—暑天—秋季—明年春天。

(2)①应对个体生命的自然消亡持安宁的态度。

②生命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过程。

错解分析:(1)题答案要点不全面,个别考生的答案要点有顺序上的错误。

方法技巧:解答(1)题主要要抓住文章中与时令有关的语句,并注意层次的完整性。(2)题要求概括作者获得的“感悟”,即作者从一片树叶那里得到的启示,文章最后一段中有“这就我观察……所得的启示”,“这”指前文有关内容,即可找到关键性语句“当你生命渐尽,行将回归大地的时候,你应当感到安宁”。再结合文章开篇有关内容,及树叶的四季转化,抓住倒数第二段最后的“正标志着生命在四季里的不停转化”即可归纳出另一个答案要点。

●锦囊妙计

一、考查要点综述

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思想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一个提炼与综合的过程。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从内容来看,主要考查对某一语段、某些语段、或整篇文章内容的归纳。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有时比较直接、明显、集中;有时则比较分散,需要对有关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而有时则隐含于作品的形象或字里行间,还需仔细分析和抽象概括。

3.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之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分析和理解是基础,评价则是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来进行评论。

二、高考考查要点主要集中在以下一些方面

1.辨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观点态度。多数试题注重从阅读的整体性特征出发,要求考生对全文所涉及的内容思想和情感倾向探幽发微,求同辨异。

2.概括作者对文中某一内容的观点态度。这类试题考查在辨别、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基础上,对文中隐含着的作者观点进行概括,难度较大。

3.比较作者在文中引用、转述的多人的观点。从命题意图来看,往往要求考生对不同人的观点结合具体语境作求同或求异的分析,以明确作者的态度。

4.分析比较选文的信息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异同。

另一方面,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露方式也不同:记叙文中的观点态度常用抒情句、议论句来表达,也有的蕴含在所描写的人物性格及事件所反映的精神上,有的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议论文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语段的中心句也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说明文常通过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表达,对事物特征的理解有时也蕴含着作者的认识。

从题型设计来看,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试题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所以要对选项内容与原文内容、正确项与错误项之间的细微差别进行仔细辨析,还要适当运用逻辑知识排除错误选项。概括作者观点态度则大多用主观的题型,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综合来讲,此类考题考查在理解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其应用性、综合性较强,有一定难度。考生常出现的失误是:抓不住主要东西,或语言概括不简明、不全面。

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此类试题第一次去掉了对答案字数的限制。这些都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的拓展。这也是今后命题的一个方向。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的基本方法

1.善于从寻找语段的中心句入手。文段的中心句常在段首或段尾。文体不同,所揭示的中心也就不同:议论语段为分论点或论点;说明文是说明对象及特点;散文为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即“文眼”;记叙文多为所描写事件、人物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作者感情倾向。

2.从文章的结构层次入手。从文章的结构可以分析作者的行文思路,进而明确作者的写作重点与中心。分析语段时,还要注意从句与句间的关系入手,明确句群所表达的重点。

3.注意答案的表述要求,从文字数量到表述的句式都要符合题干的要求。

注意合理运用分析归纳语段内容的基本方法:摘录法,直接用语段的中心句作为答案;摘要法,选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删繁去冗,使概括的语句简明、准确;归纳法,要求在对原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一定要思路清晰、用语准确、抓住要点。

四、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基本方法

1.统观全文,筛选出直接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的语句。这方面主要是抓“文眼”,找关键句和中心句。记叙描写类文章中,有些抒情性语句往往比较明显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议论文中的中心句、关键句,或论据前后的总括性语句也往往反映了作者的基本思想倾向。

2.分析文章的中心内容,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态度。作者写文章往往围绕一个中心来展开文章内容,或抒发感情。因而阅读时,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是理解作者观点和态度的关键。有时还需要对文中各语段内容进行综合分析,进而把握好作者的观点态度。

3.分析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对事物的评价。作者的观点有时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或对其他不同观点的评价来表现的,这就要在比较中去把握。

4.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并联系作品的社会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这是分析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五、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方法

1.具体分析。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或把自己的一些猜测和没有有力证据的材料无限夸大。

2.客观评价。对于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观点态度,应给予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即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理论基础,用唯物辩证法为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的特有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3.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这还要求考生应该具备比较广泛的社会和历史地理知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进行分析和评价。

4.准确全面地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对作者生平和思想的概括了解。②对作品产生的社会时代背景的了解。③对作者写作此文目的的了解。④对作品思想内容、主题、艺术特色的分析和评价。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4题。

古村的雨

费振钟

这样的村庄,已经不多了。它们的渐消失,几乎必然。无论人们再怎样刻意保护,还是敌不过时间的力量。当然,古老的村庄现在在江、浙、皖还有几座,但是它与周围的一切显然已失去了时代的联系。它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它陈列在那儿,每一块砖瓦,每一块石头,甚至每一棵树,都表达了某种静止和停滞的含义。

沿着兰江南行,不久就可以到达郭洞村。村庄周围有石头垒成的围墙,出入村庄需要通过一道石门,这是村庄设置的关隘,不仅说明村庄在过去为了安全而壁垒森严,而且说明村庄封闭式的生活特性。村庄与外界的关联是隐藏的,采用一种不敞开的保守姿态,过着自足的生活。掩藏村庄的还有围墙外繁茂的树木。这些树木中不乏千年以上的樟、槐、榆、松,它们对村庄长年累月的遮蔽,使村庄更加隐秘在一种古老氛围之中。这是某种具有审美性和理想的乌托邦式的遮蔽,它让我们想起当年的武陵桃花源。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这不是“桃花源”的范式吗?难怪这个村庄又叫做郭洞村,所谓“洞在青溪何处边”,外面的人要想走进村庄,莫非亦要打探哪儿才有幽密的通道?

不过,我们走进村庄毫无困难,而村庄的情形也并不像桃花源。它里面是一群精心修筑的明清风格的民居,大多白墙青瓦。高高笔直的风火墙,连成一片,隔断了村庄上面的天空,下面则是狭窄的巷道,巷道连接了村庄每座门户。由于这些门户总是长久关闭着,巷道便空虚而冷寂,因此在村庄我们能够看到“屋舍俨然”,却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这样一来,村庄无疑增加了更多的私密性质。于是,我们只好将眼流连在村庄的外表形式上。我们的手指着白墙上面各种形状的漏窗,还有镶嵌在一座座门楼上的砖雕,以及无数的镂花木刻,我们完全明白了,所有这些无一不是通过能工巧匠的机杼之心,在乡民们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态度外面装饰了一层“艺术”,从而借了这精致典雅的形式,来蕴藉他们自己紧闭的生活理想。也许,我们就这样不经意地走进了村庄的本质。

实际上,自从这里成为外来者观看之地,村庄的功能就日渐萎缩了,它不再具有生活价值,而成为观赏对象。似乎这一二百年的精雕细作,便为了今天观看和欣赏的需要。甚至连村庄自身也愿意将村庄当作一件古旧的艺术品,连同隐藏在它背后的心情和趣味态度,一起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因此,它不会主动拒绝外来者的进入,这不仅说明它与“桃花源”不好相比,而且也与它那幽闭的本质产生了矛盾。因此,我们最后将看到,人在这样的村庄中,已不像往昔那样被隐藏,而是退出了村庄之外。没有气息,没有生活表情,没有人的日常活动,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这时候,村庄正好以“文化”的名义,命名为“原始生态村”。外来者为了一种“文化”而来。他们长驱直入,到处探头探脑,然后带着餍足的心情,回到现代世界中打几个文化饱嗝。

只有那个春天的早晨,村庄上空,开始飘落微雨,通往村庄的石子路上,一位穿蓑衣戴箬笠的老农民,牵扯了他惟一的那条耕牛走向村外时,身后留下了一串湿漉漉的蹄声,村庄才真实得让我们多一点感动。

(选自XX年第9期《散文》,略有改动)

1.从全文看,为什么说那些古老村庄的存在,“只有一种标本的意味”?

第三段末提到的“村庄的本质”指什么?

2.作者认为郭洞村与“桃花源”比,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相同点:

不同点:

3.联系全文看,本文以“古村的雨”为题,以“古村微雨图”结尾,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下面对本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作者深知古村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又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也对外来的“文化”观赏者表示了强烈的反感。

b.郭洞村周围有繁茂的树木,作者对其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表现出了古村的某种审美韵味,渲染了古老的氛围,又暗示了希望的生机。

c.郭洞村的民居很有艺术特色,但作者却不喜欢那些精致典雅的制作,认为它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装饰了保守的内心。

d.结尾处作者用淡淡的笔墨勾勒了一幅古村微雨图,以雨中石子路上呱嗒呱嗒的蹄声,反衬了古村春晨的宁静。

e.作者写“蓑衣”而不是雨衣、“老农”而不是小伙儿、“惟一的耕牛”而不是一群牛——寥寥几笔,写出了古村悠悠的意韵。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8题。

洞庭一角(节选)

余秋雨

那么,就下洞庭湖看看罢。我登船前去君山岛。

这天奇热。也许洞庭湖的夏天就是这样热。没有风,连波光都是灼人烫眼的。记起了古人名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这个“蒸”字,我只当俗字解。

丹纳认为气候对文化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以前很是不信。但一到盛暑和严冬,又倾向于信。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是九月十五日,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秋空明净,可让他想想天下;秋风萧瑟,又吹起了他心底的几丝悲壮。即使不看文后日期,我也能约略推知,这是秋天的辞章。要是他也像今天的日子来呢?衣冠尽卸,赤膊裸呈,挥汗不迭,气喘吁吁,那篇文章会连影子也没有。范仲淹设想过阴雨霏霏的洞庭湖和春和景明的洞庭湖,但那也只是秋天的设想。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它是一个脾性强悍的活体,仅仅一种裁断哪能框范住它?

推而广之,中国也是这样。一个深不见底的海,顶着变幻莫测的天象。我最不耐烦的,是对中国文化的几句简单概括。哪怕是它最堂皇的一脉,拿来统摄全盘总是霸道,总会把它丰富的生命节律抹煞。那些委屈了的部位也常常以牙还牙,举着自己的旗幡向大一统的霸座进发。其实,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

终于到了君山。这个小岛,树木葱笼,景致不差。尤其是文化遗迹之多,令人咋舌。它显然没有经过后人的精心设计,突出哪一个主体遗迹。只觉得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是历史,是空间,是日夜的洪波,是洞庭的晚风,把它们堆涌到了一起。

挡门是一个封山石刻,那是秦始皇的遗留。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巡游到洞庭,恰遇湖上狂波,甚是恼火。于是摆出第一代封建帝王的雄威,下令封山。他是封建大一统的最早肇始者,气魄宏伟,决心要让洞庭湖也成为一个驯服的臣民。

但是,你管你封,君山还是一派开放襟怀。它的腹地,有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坟墓,飘忽瑰艳的神话,端出远比秦始皇老得多的资格,安坐在这里。两位如此美貌的公主,飞动的裙裾和劳芬的清泪,本该让后代儒生非礼匆视,但她们依凭着乃父的圣名,又不禁使儒生们心旌缭乱,不知定夺。

岛上有古庙废基。据记载,佛教兴盛时,这里曾鳞次栉比,拥挤着寺庙无数。缭绕的香烟和阵阵钟磐声,占领过这个小岛的晨晨暮暮。吕洞宾曾经几次来过,道教的事业也曾非常蓬勃。面对着秦始皇的封山石,这些都显得有点邪乎。但邪乎得那么长久,那么隆重,封山石也只能静默。

岛的一侧有一棵大树,上嵌古钟一只。信史凿凿,这是宋代义军杨么的遗物。杨么为了对抗宋廷,踞守此岛,宋廷即派岳飞征剿。每当岳军的船只隐隐出现,杨么的部队就在这里鸣钟为号,准备战斗。岳飞是一位名垂史册的英雄,他的抗金业绩,发出过民族精神的最强音。但在这里,岳飞扮演的是另一种角色,这口钟,时时鸣响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我曾在杭州的岳坟前徘徊,现在又对着这口钟久久凝望。我想,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

可不,眼前又出现了柳毅井。洞庭湖的底下,应该有一个龙宫了。井有台阶可下,直至水面,似是龙宫入口。一步步走下去,真会相信我们脚底下有一个热闹世界。那个世界里也有霸道,也有指令,但也有恋情,也有欢爱。一口井,只想把两个世界连结起来。人们想了那么多年,信了那么多年,今天,宇航飞船正从另外一些出口去寻找另外一些世界。

……

杂乱无章的君山,静静地展现着中国文化的无限。

君山岛上只住着一些茶农,很少有闲杂人等。夜晚,游人们都坐船回去了,整座岛阒寂无声。洞庭湖的夜潮轻轻拍打着它,它侧身入睡,怀抱着一大堆秘密。

5.第四段中,(1)“中国也是这样”的“这样”指代什么?(2)“那些委曲了的部位”是指哪些“部位”?

答:(1)

(2)

6.第九段中,(1)“这口钟,时时鸣响着民族精神的另一方面”,根据文意,推断“另一方面”指的哪方面?(2)“两者加在一起,也只是民族精神的一小角”中的“两者”指代的是什么?

答:(1)

(2)

7.第五段,作者指出:“它们南辕北辙而平安共居,三教九流而和睦相邻。”(1)这句话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应如何理解其含义?(2)联系后文,哪些典故风物与此紧密关联照应,形成有机的内在联系?

答:(1)

(2)

8.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引述古人名句和丹纳的观点,是为了说明气候对创作者心境和作品内容的影响,以范仲淹为例,证明“存在决定意识”的定律。

b.本文题名为“洞庭一角”,实则借描写君山的文化遗迹来表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元和博大深厚,这是一种以点代面、小中见大的构思方法。

c.“谁都是渺小的。无数渺小的组合,才成伟大的气象”。这番议论,是对“大一统的霸座”的否定,蕴含着平等的思想,富于辩证意味。

d.文中写到的“龙宫”下的“热闹世界”和“宇航飞船”寻找的“另外一些世界”,实质是表明人们对理想和未来的探索、追求和向往。

e.这篇散文,以作者的行踪为经,以眼前景物为纬,将自己的见闻观感与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结构严谨,中心明确,有力地突出了爱国主义的主题。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参考)船儿是周庄岁月征程的象征,周庄的岁月是靠船儿从古走到今,它最能代表周庄的历史,它是周庄过去和现在经济发展的惟一工具,最能代表周庄的江南水乡的特色和民族味儿。

2.对现代文明破坏了苏州的古典美感到遗憾和惋惜;对周庄所面临现状的忧虑。

3.周庄本来已习惯的清静与孤寂被打破了。

4.bd[b项错在周庄已经不是“人未识”了;d项错在对三毛到周庄的联想的理解有误。]

歼灭难点训练

1.它已失去了活力,只是过去村庄的空壳。

“紧闭的生活理想”。(或“封闭幽深的心情和趣味”“幽闭”。)

2.相同:古木环合,泉水夹带着野花流过去,只有一道小小的门与外面世界交通。(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不同:①人们囿居在高墙和重门后面,巷道便空虚而冷寂,不能看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景。②郭洞村自愿做一件古旧的艺术品,博得一种叫做“文化”的评价和青睐;“桃花源”没有。

3.(“村庄就蜕变成空壳和废墟”,微雨中,古村的本色令作者感动,)表达了对古村变化的委婉批评,对古村原本风貌的喜爱。

4.de(a.错在“深为古村的封闭保守而痛惜”,作者痛惜的是村民的开放使古村原本的风貌不存。b.没有“暗示希望的生机”之意。c.“认为它在于破坏了古村朴素的本色”,文中没有此意。)

5.(1)指代“它是一个脾性……哪能框范住它?”(如果答“洞庭湖气候变化的幅度大着呢”,则应扣分)

(2)是指中国文化中那些“几句简单概括”之外,被“最堂皇的一脉所统摄”、被“抹煞”,而具有“丰富的生命节律”的部分。(意思相符即可)

6.(1)指的是中华民族反压迫、反剥削、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

(2)指对外抵抗异族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对内反抗反动统治阶级的斗争精神。

7.(1)主要运用了对偶、互文和借代手法,概括而形象地说明君山岛上的文化遗迹是历史的积淀,鲜明地折射出历史长河中各种文化传统、风格流派互相包容、相安共存的状况。

(2)后文与此相关联照应的有“封山石刻”“娥皇、女英坟墓”“古庙废墓”“杨么古钟”“湖底龙宫”等典故风物,它们以点代面,小中见大,一脉相承,逐层深入地表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特点。

8.bd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6

XX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十八

推断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文言实词的数量较大,而且常常多义,用法较灵活,因此,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的含义就成为阅读文言文的第一个难关。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和掌握正确的方法是推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句中含义的关键。

●难点磁场

选文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亲观禊注,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土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以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俄而洛京倾颠,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朝野倾心,号为“仲父”。过江人士,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周頠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皆相顾流涕。惟导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收泪而谢之。

注:禊,古代风俗,于三月上巳在水边洗濯,祛除不祥。

[试题1](★★★★)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望:名士。

b.帝乃使导躬造循、荣造:拜访。

c.导为政务在清静务:务必。

d.每至暇日,相要出新亭饮宴要:通“邀”,约定。

选文二: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尹翁归字子兄,河东平阳人也,徙杜陵。翁归少孤,与季父居。为狱小吏,晓习文法。喜击剑,人莫能当。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诸霍在平阳,奴客持刀兵入市斗变,吏不能禁,及翁归为市吏,莫敢犯者。公廉不受馈,百贾畏之。后去吏居家。会田延年为河东太守,行县至平阳,悉召故吏五六十人,延年亲临见,令有文者东,有武者西。阅数十人,次到翁归,独伏不肯起,对曰:“翁归文武兼备,唯所施设。”功曹以为此吏倨歼不逊,延年曰:“何伤?”遂召上辞问,甚奇其对,除补卒吏,便从归府。案事发奸,穷竟事情,延年大重之,自以能不及翁归,徒署督邮。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宏孺部汾北,翁归部汾南。所举应法,得其罪辜,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举廉为缑氏尉。征拜东海太守,过辞廷尉于定国。定国家在东海,欲属托邑子两人,令坐后堂待见。定国与翁归语终日,还见其邑子。既去,定国乃谓邑子曰:“此贤将,汝不任事也,又不可干以私。”

[试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后去吏居家所居治理

b.遂召上辞问过辞廷尉于定国

c.悉召故吏五六十人齐悉复得其故城

d.所举应法,得其罪辜举廉为缑氏都尉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国高考第11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视。

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实词词义与用法的掌握。

解析:此项中“乘”为“登上”之意。

答案:c

错解分析:错选d,不了解“北”的含义。

方法技巧:对文言词语意义的推断,一般应结合文章大意及具体语境。①从语法来分析,以上四句中ab两句加点词前皆有副词(不、未),则可初步判断加点词为动词。c句加点词前为名词,其后亦为名词,则加点词应为句子的谓语,为动词。d项中“逐”为动词,则加点词可能为名词。②从有关知识的联系来说,课本中有比较接近的用法:“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超乘者三百乘”(《殽之战》),“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③从具体内容及情理来分析,让老弱女子上城墙,可虚张声势,可呐喊助威,可迷惑敌人……但“巡视”则明显不合适。

[案例2](★★★★★)(XX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专以射为戏,竟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b级。

知识依托:文言实词词义与用法的掌握。

解析:a项中“竟死”指“一直到死”。b项中“将兵”意为“统率军队”。c项中“曲折”指李广行军迷路的实际情况。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b,把“广之将兵”误理解为“李广的将领和士兵”。

方法技巧:a项解释不正确。首先从文章语境来推测:①此词前为“以射为戏”,既为“戏”,死去的可能性即不大;②若死,其后却是“广之将兵……”,没有能与之直接承接的内容。 b项句子的主语是李广,若按句后的解释,则后文的主语为“将领和士兵”。c项“弯曲道路”不符合语句的整体意思。

●锦囊妙计

推断文言实词的一些基本方法

一、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简析]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简析]①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①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②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③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④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二、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简析]①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②句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三、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简析]①句也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②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四、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辨析下列一组“信”字的用法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③信义著于四海④怀信亻宅 傺

[简析]①句“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②句“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③句“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④句“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五、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辨析下面一组加点字的实词义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简析]①的“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②句中的“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简析]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歼灭难点训练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6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及京师大乱,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逖以社稷倾覆,常怀振复之志。时帝(元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逖进说,帝乃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招募。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辞色壮烈,众皆慨叹。屯于江阴,起冶铸兵器,得二千余人而后进,遂克谯城(豫州治所)。数遣军要截石勒,勒镇戍归附者甚多。时赵固、上官已、李矩、敦默等各以诈力相攻击,逖遣使和解之,示以祸福,遂受逖节度。逖爱人下士,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由是黄河以南尽为晋土。河上堡固(小城堡,又称“坞”)先有任子在胡者,皆听两属,时遣游军伪抄之,明其未附。诸坞主感戴,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前后克获,亦由此也。其有微功,赏不逾日,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克己务施,不畜资产,子弟耕耘,负担樵薪。又收葬枯骨,为之祭,百姓感悦。石勒不敢窥河南,使成皋修逖母墓,因与逖书,求通使交市。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晋书•祖逖传》)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帝方拓定江南,未遑北伐遑:闲暇,功夫

b.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遇:碰上

c.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滋:滋长,发展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报:回复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逖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避地:迁地以避祸患

b.仍将本流徙部曲百余家渡江部曲:私家军队

c.遂受逖节度节度:节度使,官名

d.河上堡固先有任子在胡者任子:任官的子弟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虽疏交贱隶,皆恩礼遇之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又收葬枯骨,为之祭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此非恶声也。”因起舞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逖不报书,而听互市,收利十倍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祖逖“收复治理河南”措施的一组是( )

①中流击楫而誓②数遣军要截石勒

③逖遣使和解之④逖爱人下士

⑤躬自俭约,劝督农桑⑥于是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④⑥d.②③⑤

5.下列对祖逖事迹的叙评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祖逖年轻时就有远大志向,晋室南渡后,他立志澄清中原,与刘琨同被共寝,互相勉励,闻鸡起舞。

b.祖逖向元帝建议北伐,元帝对他大力支持,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他大批物资、兵器。祖逖率众渡江,中流击楫而誓,表达了收复失地的决心。

c.祖逖克复谯城,多次遣军要截石勒,收编赵固等人,对任子在胡者进行严厉打击。终于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

d.祖逖爱人下士,躬自俭约,劝督农桑,并要子弟参加劳动,因而深得百姓爱戴。他允许与胡人互市,获利十倍,公私丰赡,士马日滋。

6.翻译下面语句

①胡中有异谋,辄密以闻。

②子弟耕耘,负担樵薪。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2题。

孙谦,字长逊,、东莞莒人也。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父忧去职,客居历阳,躬耕以养弟姊,乡里称其敦睦。出为句容令,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秦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为司徒参军,言之明帝,擢为明威将军、巴东建平二郡太守。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谦曰:“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何烦兵役,以为国费。”固辞不受。至郡,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竞饷金宝,谦慰谕而遣,一无所纳。及掠得生口,皆放还家。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郡境翕然,威信大著。视事三年,征还为抚军中兵参军。

齐初,为宁朔将军、钱塘令,治烦以简,狱无系囚。及去官,百姓以谦在职不受饷遗,追载缣帛以送之,谦却不受。每去官,辄无私宅,常借官空车厩居焉。天监六年,出为辅国将军、零陵太守,已衰老,犹强力为政,吏民安之。先是,郡多虎暴,谦至绝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谦自少及老,历二县五郡,所在廉洁。居身俭素,床施蘧篨屏风,冬则布被莞席。夏日无帱帐,而夜卧未尝有蚊蚋,人多异焉。年逾九十,强壮如五十者,每朝会,辄先众到公门。力于仁义,行己过人甚远。众威服其仁义。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十七为左军行参军,以治干称干:才能。

b.蛮夷不宾,盖待之失节耳宾:宾客。

c.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去官:离任。

d.谦为郡县,常勤劝课农桑劝:勉励,提倡。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b.休仁以为司徒参军

c.郡境翕然,威信大著d.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长借官空车厩居焉人多异焉

b.以治干称躬耕以养弟姊

c.收入常多于邻境力于仁义

d.言之明帝追载缣帛以送之

10.以下全能表现孙谦政治才能的一组是( )

①清慎强记,县人号为神明②郡居三峡,恒以威力镇之

③布恩惠之化,蛮獠怀之④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⑤治烦以简,狱无囚系⑥每去官,辄无私宅

a.①②④⑤b.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⑥

11.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孙谦因为父亲担心自己将来有一天会离开所居官职,就躲避到历阳,从事耕作以养活弟妹。

b.孙谦在做巴东、建平二郡太守时,对于原先抢掠的蛮人,都将他们释放回家。

c.孙谦在做宁朔将军、钱塘县令时,用简便的方法处理繁杂的事务,狱中没有关押的罪犯。

d.孙谦在晚年依然努力实行仁义,自己所做的超过一般人很多,大家都很敬佩他。

12.翻译下列语句

①谦将述职,敕募千人自随。

②俸秩出吏民者,悉原除之。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c[a、b、d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是正确的。c项中“务”从其在句子的位置(谓语)来看,应为动词,选项中理解为副词,自然不当。“务”在本句中意为“务求、力求”。]

2.c[a项中第一句,内容与“家”有关,“居”解释为“居住”合乎事理;第二句内容写尹翁归为官之事,加点词后为“治理”,可推断词义与“居住”无关;从语法来分析,此“居”在代词之后,动词之前,应为名词,则其义与治理的范围有关,可解释为“(他管辖)的地方”。b项中第一句与“问”有关,其义应为“言语、言辞”;第二句写其将去另一个地方为官之前,到于定国家中去,其义与“告辞”密切。d项中第一句内容与“处罚、制裁”有关,其义可解释为“告发、举报”;第二句与为官有关,为其常用义“举荐”。]

歼灭难点训练

1.b[遇,应解释为“对,对待”。《鸿门宴》:“不如因善遇之”。]

2.c[节度应解释为“布署,节制调度”。]

3.c[“因起舞”中的“因”:于是;“因河为池”中的“因”:依靠,凭借。a项中的“虽”都解释为“即使”。b项中的“为”都是介词,“替”。d项中的“而”都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d[注意,这一题的题干中的要求是“措施”。]

5.d

6.(参考)①胡人那边有什么特别的谋划,就秘密地将消息使祖逖知道。

②子弟们都亲自耕田锄草,挑担砍柴。

7.b[这道题可以通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意义。a、c、d项在所处语境中词义的解释都是正确的。b项中,根据语法关系“宾”用在表否定的“不”之后,应为动词;其次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孙谦认为少数民族不服从的原因是以前的长官对他们有失礼仪,应解释为“服从”。]

8.b[b项中的“以为”在古汉语中有两种用法:一是“以……为”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把……当作”或“任用……做”等;二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可以理解为“认为”。而文中王休仁是任用孙谦做司徒参军,由此可以判断b项为正确答案。]

9.d[a项中两个“焉”意义不同,第一个为代词,代指住的地方,可译为就住在那里;第二个为助词,不译。b项中第一个“以”表原因,第二个“以”表凭借、方式。c项中第一个“于”表相比之义,第二个“于”表在某方面。d项中两个“之”都代指孙谦。]

10.c[②句是讲孙谦的前任官员们常采用的管理方式,非孙谦本人事迹;⑥句是写孙谦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写他的清廉。此两句不合题旨要求,可排除。①句是对他初任句容县令政绩的概括,此句中的“神明”,④句中的“威信大著”都以为政的结果从另一面表现了他的政治才能。③与⑤句皆直接描写他为政的措施,是他政治才能的表现。]

11.a[a项叙述不合原文意思,原文中“父忧去职”指因父亲病丧他离职,此项中错误理解为“父亲担心”;另一方面,此项中“躲避”之说不当,原文为“客居”于某地,即所住之地非自己的家乡。]

12.(参考)①孙谦将去上任,官方下公文让他募集一千人跟随他赴任。②自己俸禄中出于本郡官吏百姓的那部分,他都免除不收。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7

词语解释

此题型是经翻新出现在XX年全国高考试题中的。主要考查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其难点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词语的多义容易造成理解错误,②不同词语中相同词的近义造成解释困难。当然,新出现的题型本身就因其新而“难”。

●难点磁场

[试题1](★★★★★)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流刑(流放的刑罚)流星赶月(形容迅速)

流连(留恋不舍离去)流金铄石(比喻天气极热)

b.声望(名声、名气)声泪俱下(形容极其悲恸)

声气(声音中带气)声东击西(表面喊的与实际打的不一致)

c.临终(人将要死)临危授命(危难时期被任命)

临刑(将要受死刑)临深履薄(比喻谨慎戒惧)

d.虚辞(与实词相对的词类)虚怀若谷(形容十分谦虚)

虚造(凭空捏造)虚与委蛇(对人假意敷衍应酬)

[试题2](★★★★)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四个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沽名钓誉一文不名不可名状师出无名

b.栉风沐雨风声鹤唳移风易俗附庸风雅

c.横生枝节起死回生无中生有妙笔生花

d.动人心弦兴师动众动辄得咎惊心动魂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国高考试题)

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过错(过失、错误)过犹不及(过头或不够都不好)

过瘾(满足癖好)闻过则喜(听到以后就感到高兴)

b.道义(道德、正义)道听途说(在道路上听到并传说)

道歉(表示歉意)能说会道(善于言辞、很会说话)

c.工会(职工团体)适逢其会(恰巧碰上那次聚会)

会谈(多人商谈)心领神会(不用明说就已经领悟)

d.张望(向远处看)剑拔弩张(拔出刀剑、把箭射出)

张榜(贴出文告)虚张声势(假装、夸大自己的气势)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准确解释词语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语素与词汇知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知识,等等。

解析:a项中“过犹不及”意为做的过头就像做的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解释中“或”表选择关系,不当;“闻过则喜”意为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很高兴,“过”解释为“……以后”不当。c项中“适逢其会”意为恰巧碰上那次机会,“会”非“聚会”。d项中“弩张”意为拉开了弓,并非“射出”;“张望”意为向四周看,包括远处,而非单指“向远处看”。

答案:b

错解分析:错选d,对“张望”一词的所指范围把握不准。

方法技巧:准确解释词义,首先要有较扎实的知识积累。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养成勤查词典的好习惯。另外对词义的理解不能望文生义,而应对词语中各个词素的义项逐个落实。如上面试题中,“过犹不及”解释为“过头或不够都不好”,其中一个“或”即为错误;再如,“剑拔弩张”解释为“拔出刀剑、把箭射出”有误,“弩张”意为“拉开弓弩”,并未“射出”。

[案例2](★★★★★)对下列成语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乔装打扮乔:假装

b.少不更事更:经历

c.每下愈况况:比较,引申为“通过比较而明显”

d.生灵涂炭涂:涂抹,引申为“沉溺于……之中”。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准确解释成语中语素意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语素与词汇知识,词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知识等。

解析:此项中“涂”,意为烂泥,而非“涂抹”,更不能引申为“沉溺于……之中”。

答案:d

错解分析:错选c,未能对“况”准确理解。“况”也解释为“甚”,此义由“通过比较而明显”转化而来,两者解释是一致的。

方法技巧:此题可采用总体浏览,寻找明显错误的方法。

●锦囊妙计

要提高此类试题的答题正确率,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养成查阅辞书的好习惯。对平时学习中所遇到的有关词语,如果自己拿不准,就一定要翻查词典,准确理解词语以及其中关键语素的含义,日积月累,提高词汇量。

2.要特别注意常见词语的非常用语义,这往往是命题的一个重点。如“不刊之论”这个成语中“刊”的含义是“更改”,而非常见义“刊登”。再如: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此成语形容文章写得极快,不用涂改。

如坐春风:坐,沐浴。

不速之客:速,邀请。

差强人意:差,稍微。

踌躇满志:踌躇,从容自得的样子。

屡试不爽:爽,差错。

3.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词的多义是由单义演变而来的,因此其各种意义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首先要了解一个词的本义,这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意义;其次,掌握由本义推演出来的引申义,以及借本义作比喻而产生并固定下来的比喻义。

●歼灭难点训练

1.(★★★★★)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海晏(平静)河清觥(酒杯)筹交错

怡(安然)然自安素不相能(尊重)

b.怒不可遏(阻止)信(随意)步闲庭

心有余悸(因害怕而心跳)咫(八寸)尺天涯

c.咸与维(革)新胶柱鼓(弹奏)瑟

教猱(一种猴子)升木解甲归(回家)田

d.匡其不逮(达到)款款(从容)而谈

寓群索(寻求)居李代桃僵(干枯)

2.(★★★★★)对下面加点词意义的解释,全恰当的一项是( )

a.应(响应)征日晕(光圈)哀(悲愤)兵必胜出类拔(超过)萃

b.惬(畅快)意熟稔(熟悉)一表(表现)人才秉(拿着)烛夜读

c.沦(陷入)落审(审查)慎见贤思齐(齐国)牛骥同皂(黑色)

d.滥觞(酒杯)叵(不可)测绳(墨绳)趋尺步偃(停止)武修文

3.(★★★★)下面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永垂不朽功败垂成垂死挣扎

b.为非作歹先睹为快羞于为伍

c.过甚其辞属辞坏事以辞害意

d.怨声载道载歌载舞载酒问字

4.(★★★★)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适逢其会(时机)言必信,行必果(有结果)

b.独当(掌管)一面举措失当(适合)

c.革故鼎(更新)新投机倒(转换)把

d.洞(透彻)若观火铤(快走的样子)而走险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词不达意言简意赅称心如意出其不意

b.老当益壮相得益彰精益求精多多益善

c.轻而易举移风易俗改弦易辙平易近人

d.仁至义尽舍生取义义不容辞顾名思义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开诚布公布告天下阴云密布发布消息

b.量入为出出人意料出类拔萃出人头地

c.比翼齐飞朋比为奸鳞次栉比比肩接踵

d.久别重逢天壤之别分门别类别有用心

7.(★★★★)下列各项成语意思相近的一项是( )

a.大吹大擂大言不惭大摇大摆夸大其事

b.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话中有话意在言外

c.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指鹿为马指桑骂槐

d.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挨肩擦背人多势众

8.(★★★★)选出与例句中加点词语词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滥竽充数,这四个字概括得好。好就好在它点出了南郭先生的要害在于一个“充”字。

a.长此下去,实践会将你的军,群众会将你的军,马脚会越露越多,你终将在新的征途上落下伍来。

b.你不该不会装会,弄虚作假,冒充内行。

c.不懂偏要装懂,势必搞瞎指挥,乱弹琴。

d.这话是总结了我党的历史教训而说的,语重心长,值得我们铭刻在心。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a[b项中“声气”指消息,也可指语气、声音。c项中“临危授命”意为在危亡关头献出生命。d项中与实词相对的应是虚“词”而非“辞”。]

2.a[a项中四个“名”意义分别为:名声,占有,说出,名义。b项中前两个“风”意义相同,皆指自然界之风;“移风易俗”中“风”为风气、风习,“附庸风雅”中“风”本指《诗经》中“国风”,此引申为文雅之义。c项中前两个“生”意义分别为:长出,活;后两个相同,义为生发。d项中第一和第四个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相同,皆为感动;第二、三个成语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分别为:使动用法,动不动。]

歼灭难点训练

1.b[a.能:和睦。c.归:回。d.索:单独]

2.a[b项中“表”指“外貌、仪表”。c项中“审”指“详细、周密”,“齐”指“赶上”,“皂”指“马棚”。d项中“绳”引申为“规矩”。]

3.c[a.“永垂不朽”中“垂”意为流传,后两个词语中意义相同,将近。b项意分别为:做,当作,作。d项中意分别为:充满,且、一边,带着。]

4.a[果:果断。]

5.b[a项中意义分别为:意思,意思,心意,意料。c项中意义分别为:容易,改变,改变,平和。d项中意义分别为:仁义,道义,道义,意义。]

6.d[a项中“阴云密布”的“布”意为“散布、分布”,其余三个成语中意均为“宣告、宣布”。b“量入为出”的“出”意为“支出”,其余皆为“超出”之意。c项中“朋比为奸”的“比”意为“依附、勾结”,其余皆为“紧靠、挨着”之意。d项中意义分别为:分别,区别、差别,分,另外。]

7.b[a项中“大吹大擂”“大言不惭”“夸大其事”三个词语意思接近,都有“言语夸大”之意,“大摇大摆”则有“无所顾忌、傲慢”之意。c项中“指桑骂槐”意为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骂另一个人;而其他三个成语皆有“是非不分”之意。d项中“人多势众”意为人多力量大,其他三个成语皆形容人很多。]

8.b[例句中“要害”的含义是比喻最重要的部分,属比喻义。a、c、d三项都用的是词的比喻义,b项是基本义。]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8

XX年高三语文第一轮总复习之二十四

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语言

此项能力层级为e,属高考语文科最高考查能力层级。XX年开始采用了主观题型,其难度又上了一个台阶。

●难点磁场

[试题](★★★★★)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病牛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精疲谁复伤。

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

1.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答: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答: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国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国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古代有关文化常识,如首先要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也叫“折杨柳”,多写伤怀离别之情。

参考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错解分析:有些考生把“折柳”理解为一个动作,由此谈细节描写等,关键是不理解“折柳”是一种乐府曲调,

方法技巧:欣赏古典诗歌,首先要从整体出发把握其基本内容,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然后结合试题要求具体赏析。诗中第一句“玉笛暗飞声”,第三句“曲中闻折柳”等都给读者描绘了一个听笛的景象,稍加分析,即可感悟出“折柳”的含义。

[案例2](★★★★)(XX年上海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1~2题。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溏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雨晴

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甲乙两首诗描写了不同季节的景物,仔细阅读后填写下列表格。

季节景物

甲家家雨、处处蛙

乙春天

2.甲、乙两首诗后两句都提供了让读者自己想象的余地,请分别说明。

命题意图:此题考查对古典诗歌的鉴赏与评价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古典诗歌的基本知识,有关文化常识,如时令等。

参考答案:1.甲——黄梅时节或初夏乙——蜂蝶或叶

2.甲——由对客人的等待想象客人不来的种种情况。乙——由蜂蝶飞过墙想象邻家的春色。

错解分析:1题甲处错填,缺乏生活常识,不知道黄梅时节是何时。

方法技巧:欣赏古典诗歌,要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要通过诗歌所描绘的景象进入诗歌所创造的独特的意境之中。

●锦囊妙计

一、鉴赏古典诗词形象例说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事物。

(一)人物形象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而这些形象往往以片断的形式表现出来,它需要读者以自己的想象去进一步补充。如:

“君家何处住? 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崔颢《长干曲》)——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描写船家男女青年初次见面时情景。刻画了一个热情大方、聪明伶俐的少女形象。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有装扮(铁衣碎)描写,有行动描写,于叙事之中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二)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当然,诗中的景物也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它常常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三)某些事物指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赋予事物以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古典诗词中常描写的形象有:蝉、鹰、雁、松、梅、竹、马,等。如:“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以蝉的形象,表现了自己封建士大夫的清高。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陆游的《咏梅》词等。

(四)比喻性形象描写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隐含了诗词的实际内容,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读者能结合有关背景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难点磁场?中两首描写牛的诗,要透过牛的形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有关音乐曲调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一些,对于欣赏古代诗词有一定的意义,XX年高考试题即就此命题。

下面对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说明。

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

梅花落——曲调名。如:“黄鹤楼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出了冷落的感受。

霓裳羽衣曲——相传是唐玄宗改编的乐舞曲,主要表现歌舞升平的景象。如:“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

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相传是南朝后主所制的乐曲,为绮靡之音。如:“商女不知忘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杨柳曲——乐府曲调“杨柳枝”,有时也作“折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之词,以怀念征人为多。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行路难——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李益《从军北征》)

(六)意境意境是指作品中的主观思想情感与客观景象描写的和谐统一,是从这一统一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味隽永的意象。它以鲜明的艺术形象,采用情景交融的方式,使欣赏者一步步走进诗人所创造的一种特有的氛围和境界之中,在思想感情上产生一种身临其境般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古典诗词中,意境一般表现为一种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或给人以强烈艺术感染的艺术氛围,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

意境美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要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特征。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

二、鉴赏古典诗词语言例析

语言鉴赏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要特别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

一般来说,诗歌语言有如下特点:1.简洁生动。2.准确传神。3.含蓄凝练。4.形象鲜明。5.色彩丰富。6.词藻优美。7.节奏感强。8.富有韵律。9.平字见奇。

此外,还应注意到下面一些方式在语言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如:

名称特征例句作用

典故把作品所要抒发之感情暗寓于所用的典故史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①含蓄凝练,表意丰富,耐人寻味;②造成阅读和理解上的困难。

谐音运用音节相同或相近的词去代替另一个词,取得那一个词的意义效果。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种手法使表情达意更含蓄、机智,耐人寻味。

叠字

重叠使用词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增强情感的表达,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诗歌

语言

特殊

形式语序或词序颠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适合平仄、韵律等要求突出表现某种情景。

跳跃性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茅店”符合音节韵律等的需要,更好地抒发情感,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诗句纯用名词组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构成典型环境,起到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表的效果。

●歼灭难点训练

(★★★★)赏析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题。

自叙

杜荀鹤

酒瓮琴书伴病身,熟谙时事乐于贫。

宁为宇宙闲吟客,怕作乾坤窃禄人。

诗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无言处,白发吾唐一逸人。

1.诗中“闲吟客”,“吟”的内容是 ;“不容真”,“真”指 。

2.此诗描写了一个 形象。

(★★★★)阅读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完成3~5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3.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答:

4.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

5.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

桑柘废来犹纳税①,田园荒后尚征苗②。

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

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注:①纳税:缴纳丝税。②征苗:征收青苗税。

6.①诗人在首联生动地刻画出山中寡妇 的形象。第二联中用 和

两个词表现了人民的不堪重负。

7.诗人在第四联中生发的议论,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8~9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8.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和氛围?

答:

9.“路转溪桥忽见”,“忽见”的是什么?是溪桥吗?并就此简要谈一谈诗歌在用语上的特点。

答: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 (参考)两诗中形象不同。李纲《病牛》:此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在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没有谁来同情它。到了最后病牛只能空怀有“但使众生皆得饱”的良好愿望。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

孔平仲《禾熟》:此诗中的“老牛”在完成自己一年的耕作后,从“禾黍香”“谷登场”的丰收中获得了“粗了耕耘债”的轻松与满足。正悠闲自得地享受看主人给自己的奖赏,它不争不怨,知足而乐,随遇而安。这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

2. (参考)这两首诗所反映的思想境界也大不相同。李纲诗中的病牛正是自己形象的写照,诗中倾诉的是为国为民不惜自身的情怀,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

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从个人思想情感来说,他没有什么抱怨情绪,能够心安理得地接受眼前的一切。

歼灭难点训练

1. (参考)内容:救物济世;真:敢于说真话的正直之士

2.封建社会中失意潦倒而又清高悲愤的知识分子

3. (参考)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或: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4.衬托(或: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5.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6.贫困孤苦“犹”“尚”

7. (参考)揭示出统治者的赋敛剥削无处不到,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对统治者的不满,深化了主题。

8. (参考)这首词记诗人一次夜晚在乡村行路中所见到的景象及所感受到的情趣,创造了一种既热闹欢快又清悠宜人的境界。

9. (参考)“忽见”的是“旧时茅店”。“旧时茅店”在“忽见”之前,更显夜行人的惊喜之情。诗歌用语有一定的跳跃性,为了情感表达、音节韵律等的需要,常运用颠倒词序等方式,以达到独特的效果。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9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

古典诗词中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作品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这是难点一。鉴赏者本人应有较高的思想修养,这是其二。

●难点磁场?

[试题](★★★★★)阅读王维诗,完成1~2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从全诗来看,诗中描写了明月、清泉,也描写了浣纱女归来时的喧哗和渔舟在莲塘中穿梭的情景,为什么首句却要说是“空山”?“空山”是着重写自己的眼前所见,还是着重于内心的感受?

答:

2.诗歌颔联描写自然景象,颈联则侧重于描写人的活动,诗中的景象给人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这首诗寄寓了诗人的人格情操,也表现了他的社会理想。请结合自己的理解,对以上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人格情操)

(社会理想)

●案例探究

[案例](★★★★)(XX年上海高考试题)

阅读下面一首词,解答1~2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①,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②。千金难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①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陈皇后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②蛾眉曾有人妒:屈原遭奸臣妒忌和排挤。被放逐后,屈原在《离骚》中将此事比成“蛾眉”(美貌女性)遭妒。

说明:原高考试题1、2题略。

1.杨玉环、赵飞燕曾以美貌受唐玄宗、汉成帝宠幸,但都死于非命,所以词中“玉环飞燕皆尘土”的寓意是 。

2.这首词的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愁”字上。“愁”指什么?为什么说“闲愁最苦”?

答: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古典作品思想内容的评价。能力层级为e级。

知识依托:词的有关知识、典故,辛弃疾的生平等文学常识。

答案:1.主和派(佞臣小人)没有好下场(意思对即可)

2.“愁”指抗金愿望不能实现的愁闷情绪。“闲愁最苦”表现了他满怀抗金热情却得不到任用,空闲之愁最使他苦闷惆怅。

错解分析:1题答案概括不当,关键是未能体会到诗句的内涵。

方法技巧:一、体会词句的隐含意义。如“玉环飞燕皆尘土”,以杨玉环、赵飞燕的结局喻主和派及奸佞小人的可耻下场。二、联系作者(辛弃疾)的身世遭遇及作者众多词作的思想倾向,进行分析与评价。

●锦囊妙计

评价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每首诗词都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采用独特的表达方式,创造出一种意境,然后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既是作品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阅读分析鉴赏时绝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由于时代所限,有些古典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甚至还有消极反动之处,对这些我们都应该站在一个高度,具体客观地进行评价。

三、对诗、词、曲思想内容的评价,还要从作品的整体上去把握,不能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对有些作品还要从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中把握作品的言外之意。

四、另外,古典诗词的思想内容经常与作品本身的风格流派有关。

名称特点

山水诗主要通过景物的描绘,给读者展现出一种自然美。

田园诗田园诗主要描写田园风光或劳动场景。一般较清新、自然、质朴,富有生活情调。大都反映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朴素的思想感情。

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在写法上最突出的特色是托物言志。

怀古诗一般来说,怀古诗不仅要叙古事,而且要融入诗人自己的感受与评论。有时则是借古讽今,曲折地反映自己对现实的关注。

送别诗送别诗一般表现离情别绪,或留恋、或安慰、或嘱咐、或祝愿,有伤心、有惆怅、有期望,等等。一般来讲,其感情色彩比较悲凉,但也有不同凡响的送别佳句。

行旅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的旅途寂寞、艰辛,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边塞诗这是唐诗中的一朵奇葩。奇特的边塞风光,悲壮的沙场征战,寂寞的军旅生活,凄楚的对月思亲……

●歼灭难点训练

(★★★★)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鉴赏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完成诗后各题。

咏蝉①

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鬓:指蝉。

3.请赏析这首诗的写作技巧。

答:

4.试分析本诗的思想内容。

答: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诗后题目。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5.“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

(★★★★)阅读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完成诗后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6.这是一首送别诗。古人写送别,常表露出一种愁苦、无奈,或凄凉伤感的感情,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从“景”与“情”两方面给予简要赏析。

答: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7.你喜欢诗中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境吗?请简要评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答: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两题。

月上瓜洲

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8.请结合词的上阕,简要分析“几多愁”中词人“愁”的具体原因。

答:

9.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答:

附: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 (参考)一方面,山中树木茂盛,掩蔽了人们的活动,显得“空”;另一方面,“空山”二字点出此处如同世外桃园一般,这是诗人的一种独特的感受。

2. (参考)从自然景象的描写来说,诗人以物芳而明志洁,从侧面反映了自己对官场的厌恶,表现了自己的人格美。从人的活动来说,这是以人和而望政通,在全诗的意境中体现了王维的社会理想。

[这是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全诗在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歼灭难点训练

1. (参考)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2.抒发了王冕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3. (参考)这首诗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采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一、二两句在句法上用对偶句,在作法上则用起兴的手法,以蝉声来逗起客思。三、四两句,一句说蝉,一句说自己,把物、我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身陷囹圄的内心凄恻的感情。五、六两句,纯用比喻,表现了自己政治上不得意,言论上受压制。七、八两句,表明自己品性高洁,被诬陷入狱,但无人来替自己雪冤,这也是对贪赃的辩白。]

4. (参考)这是一首借物抒情诗,诗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5.(参考)为国杀敌的爱国思想和昂扬的战斗精神。[诗句中的“百夫长”为军队中的一种官职,这是一个只管理一百人的小官。诗人以“宁为……胜作……”的句式,比较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从诗句所反映的思想来讲,是爱国思想的表现;从情感的表露来看,是激昂的。]

6.(参考)诗人描绘的是一幅初春雨后的清新景象,一个“新”字给送别带上了爽朗豪迈的氛围。最后点出送别之意,却丝毫没有悲伤、凄凉之情,在惜别中表现了乐观的精神。

7.(参考)结尾两句诗很富于哲理情趣,表达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美好景物总要积极向上,是始终关禁不住的。

8. (参考)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陆沉,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恢复无望。

9. (参考)①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②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10

压缩语段考查了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①对材料的理解,②对材料中相关信息的筛选,③语言概括与表达。同时,此考点的考查方式较多,如概括主要内容,拟写一句话新闻或标题,拟写导语,给概念下定义等,因此还应注意各题型的格式问题。

●难点磁场

[试题1](★★★★)下面是发掘杭州雷锋塔地宫的一段报道。请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不出现具体时间,不超过35个字。

上午9时整,考古队进入现场开始发掘。打开地宫并不容易,直到9时45分,考古人员才将压在地宫洞口的750公斤重的巨石移开,露出93厘米长宽、13厘米厚的大理石盖板。盖板上没有任何文字,但考古人员在紫红色的泥土中发现了10枚唐开元通宝铜钱。10时5分盖板基本清理完毕。10时30分盖板绘图完毕。11时整盖板还没有打开,发掘现场发现越来越多的钱币。11时11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候到了,考古人员开始用撬杠撬开盖板。11时18分,考古人员翻开大理石盖板,地宫口终于打开了!

[试题2](★★★★★)把下面这则消息概括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2个字)

曾经孕育北京城深厚历史文化的什刹海,将重现昔日荷花飘香、“舻舳蔽水”的场面。目前北京市已经投入力量整治这一地区的环境,以期在不久的将来,把什刹海建设成为以湖光山色为基调、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区。

什刹海位于北京古城的核心位置,元大都的兴建,就是在这个天然湖泊的东侧划出一线纵贯南北的建筑轴线并与其相切而进行营造的,其切点就是去年年底修缮如初的后门桥。

北京市还计划逐步实现什刹海东侧景观的恢复和开放;完成古代商业街——烟袋斜街的整治;建成“银锭观山”等一批标志性雕塑;恢复荷花市场,内建一座仿古戏台;使对外开放的恭王府、醇亲王府成为传统艺术博物馆。

答: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北京市高考试题)

下面是5月21日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60字)

5月27日至28日,“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届时,来自世界五大洲和近30个国家及联合国有关方面的160多名代表将出席会议。这次会议是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主办的。

据了解,会议以“新世纪的志愿服务:认知、支持、发展”为主题,旨在借助国际志愿者年形成的社会舆论氛围,提高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理念的认识,促进各国政府和公众进一步认可志愿者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积极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推动全球志愿服务事业的向前发展。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材料中主要信息的概括,属压缩语段的一种形式。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材料是某报刊发的一则“消息”,首先就应了解消息的有关知识,以便准确地把握材料内容。消息是一种新闻写作格式,一般比较简短,主要要素有: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或组织者、发起者等)、结果等。本则消息报道“会议”“即将”召开,则应结合具体材料确定有关要素。

参考答案:5月27日至28日,由团中央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志愿服务国际会议”将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题是“认知、支持、发展”。

错解分析:此题的失分一般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概括不全面,如少了会议的“主题”这一要素。二是语言表达不够流畅。

方法技巧:材料共有两个语段,第一段信息较集中,要把主要信息抓全面;第二段“旨在”之后主要讲目的、意义,可排除,抓住开头“主题”一项即可。做完后,把答案与字数要求进行对照,若未超过且比较接近,一般较合理。

[案例2](★★★★★)(XX年春季高考试题)

为下面的报导拟一条标题。(不超过12个字)

近日,新会市博物馆展出了一件特殊的文物“木美人”。这是画在一幅木质门板上的油画,画的是两个与真人一般大小、身着汉式服饰的西洋美女。研究者初步认为,这幅“木美人”是我国最早的油画作品,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据传,这副“木美人”门板,是明朝一位新会籍人士从福建带回来的。木门所属的屋子因失火而烧毁,画有美人的门板是屋子里惟一没有烧毁的东西,距今至少有5XX年的历史。这幅画究竟是何人所作?为何画中女子身着汉人服装,面部却有明显的西洋人特征?这些问题至今还不清楚。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拟写标题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标题的形式及用语特点等。标题一般为短句,有时为比较对称的两个短句(或对偶句),也可用人或物等的名称为标题;可直接表明主题,有时也可用比喻等方式给人留下思考、回味的余地,以促使人读完全文。

参考答案: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此报导的主要对象是“木美人”;重要内容有:研究者认为其艺术性不逊于意大利著名油画家达•芬奇的杰作《蒙娜丽莎》;这幅画现在还有很多谜需要解开。]

错解分析:此类试题考生都有话可说,入手不难,但由于其灵活性较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在得分上仍有相当难度。建议考生在平时应多读报纸,多接触一些新闻标题、一句话新闻、导语等,这是很有好处的。

方法技巧:首先要抓材料的主要内容,其次要注意标题的特点等。

若将此题要求改为:将这则报导概括为一句话新闻,则答案还应包括“结果”这一要素,答案可拟为:中国的《蒙娜丽莎》(或“木美人”)之谜有待解开。可通过比较分析,把握拟写标题与概括为一句话消息的异同。

●锦囊妙计

这类试题一般与社会生活结合较紧密,反映了学以致用的原则;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量大,对信息准确、全面的提取与概括更显重要。在命题上,综合考查了理解、分析、筛选、概括、语言表达等项能力,也有较好的区分度,是近年高考考查的一项重点。

压缩语段试题的主要考查形式及答题要求:

1.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或信息

此项要求在阅读的基础上,能概括出材料的主要信息。材料的内容不同,其主要信息也不相同。如“会议”“事件”“科技成果”“图书出版”等,各有其需要关注的重点信息。如果命题对概括的内容、范围有所限制,则一定要结合要求去概括。如XX年高考试题要求“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XX年春季高考试题“压缩后的内容包含具体的营业收入状况”,等等。

2.拟写一句话新闻

既然是“新闻”,则应有时间、地点、事件、结果等基本要素;又因是“一句话”,首先要简短、明白,把相关内容要点组织在一句话之中。

3.拟写一句导语

导语是长篇新闻报导的开头,常用一句话概括消息的基本内容,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4.为材料续写一句话,或一个结论

续写一句话往往是结尾,写一个结论也是对前面分析或论述的一个总结。它们的共同点是具有总结性。不同的是,若是对记叙类材料续写一句话,这一句话常常比较含蓄,又要能概括中心或揭示主题;若是对议论性语段下一个结论,则结论一定要鲜明,直接表明观点或点题。

5.结合有关材料,给某个术语下定义

下定义,既是对相关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要符合格式上的要求。在内容上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形式上要注意:要把被定义的概念放在一个大的概念中,再加上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的限制。即:“被定义的概念”+“对其本质特征进行描述”+“大概念”。

试比较下面的两种形式,第一种为下定义格式,第二种则是解释。

自来水笔是一种有着金属笔头,能吸墨水的笔。

自来水笔是一种笔,它有着金属笔头,能吸墨水。

●歼灭难点训练

1.(★★★★)请将下面消息拟为一句话新闻。(不超过20个字)

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进口大象、象牙和大象制品的新规定。根据这一规定,只要不用于出售,旅游者就可以从津巴布韦带回象牙和象皮制成的纪念品,狩猎者也可以从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猎获大象带回。这项必须经欧盟15国政府正式批准的规定,还允许从这三个国家进口活的大象,运往欧盟内的动物园和其他“适宜”的地方。这一规定与6月份在津巴布韦哈拉雷通过的关于濒危物种的国际贸易协议是一致的。最近几年保护工作很成功,这三个国家的大象数量已超过保护区可承受的能力,因此欧盟才同意放宽政策。

答:

2.(★★★★)阅读下面一则消息,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个字)

本报北京3月22日电3月15日至17日、3月20日至22日北京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沙尘暴项目组专家透露,3月15日的沙尘天气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为25克,按北京地区面积约为1040平方公里计算,北京总降尘量为2.6万吨;3月20日的沙尘暴过程每平方米降尘量达到29克,该次沙尘暴北京总降尘量高达3万吨。两次沙尘天气,北京总降尘5.6万吨,相当于每个北京人“分得”10斤尘土。

答:

3.(★★★★)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主要意思,不超过30个字。

细菌虽然小得肉眼看不见,但它们在分解枯枝败叶的过程中确实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它们能将吸收二氧化碳和其他养分而长成的树干与枝叶,再分解成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若没有细菌的存在,那么地球上的二氧化碳只能维持植物利用40年,因为碳素将被锁定在植物体内而不能参与到植物循环中去。由于细菌的这种作用,维持了整片森林甚至整个地球的盎然的绿意。

答:

4.(★★★★★)请概括下面一段文字的信息要点。(不超过35个字)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它创造了人间,还安排了一处胜境。它选中皖南山区。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方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答:

5.(★★★★)根据下面的文字,给“数学语言学”下定义。

把数学和语言学这两门相距甚远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的强有力的纽带,是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前者实现了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后者则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使数学的领域空前地扩展了,语言学的领域也空前地扩展了。它们都扩展到以符号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因而就发现了共同的边界,并且彼此渗透。于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数学语言学应运而生了。

答: (50个字左右)

6.(★★★★★)新闻报道有主标题、引题和副标题。引题放在主标题之前,用简明的文字引出主标题。阅读下面一则报道,请依据其内容为它写一个引题和主标题。

据《组织人事报》9月21日报道,今年,上海市政府将和香港政府互派政府公务员在对方机构任职工作,学习和借鉴国际大都市政府机关运行、管理的模式和方法。

据了解,为了提升上海市公务员的国际化素质,人事部门将以强化科学行政决策能力为重点,继续推进mpa和empa的课程以及法律、wto一般规则和现代行政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公务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

另外,上海市有关部门将积极选派一批外语好、专业素质高的青年人才,通过友好城市交流等渠道到国外的政府机关、大企业和国际组织中去工作。

①引题: (不超过12个字)

②主标题: (不超过12个字)

7.(★★★★★)给下面的小小说拟一个标题,并补写结尾。

(标题) (6个字以内)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请他留字。

“写什么呢?”高局长笑咪咪地提笔,歪着头问。

“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手的字吧。”

“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

人群中发出啧啧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好字,好字!”请再写几个!”

(结尾) (50字以内)

8.(★★★★★)根据有关内容,写出第三个同学的回答。

老师在课堂上讲了玫瑰的有关知识。讲完后,老师问学生:“你们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第一个同学回答:“虽然花儿美,但是刺扎人,我要远离它!”

第二个同学回答:“即使刺扎人,但花却很美,我要欣赏它。”

第三个同学回答:“ ”

多年以后,前两个同学都无所作为,只有第三个同学以其培育出的新品种玫瑰而闻名。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参考答案一)移动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并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参考答案二)先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然后清理盖板并绘图,最后撬开盖板打开地宫。

[这是XX年高考试题。此题对压缩有具体的要求:①将关于地宫开启过程的文字进行压缩,②不出现具体时间,等。对于“开启过程”而言,有四个要点是主要信息:移开地宫口的巨石露出盖板,清理盖板,绘图,撬开盖板打开地宫。注意其顺序不能打乱。]

2. (参考)北京将重现什刹海胜景。

[拟写一句话新闻要在比较中筛选出关键信息。这则消息着重讲的对象是什刹海,内容是将重现昔日美好景象。至于昔日的具体景象、今日的美好规划等,都是次要的信息。]

歼灭难点训练

1.(参考)欧盟放宽大象及其制品的进口限制。[抓主要信息先看其首句和结尾句。首句“欧盟委员会颁布了关于进口大象、象牙和大象制品的新规定”对以下内容起领起的作用,是语段的关键句。其下面“根据这一规定”自然是对新规定内容的展开,是从属内容。结尾句“因此”是一个总结,又点明了“放宽”这一主题。]

2.(参考)北京两次沙尘天气人均“分得”10斤尘土。[主要信息有:此次沙尘天气的地点(区)是北京;沙尘天气的时间较长,可用“两次”来概括;沙尘总量大,可用人均来说明。]

3.(参考)细菌能分解树木,并释放出二氧化碳,维持整个地球的盎然绿意。[此题应从整体上把握其主要意思。此段首句概括细菌的作用,最后一句总结细菌作用对于环境的意义,都是语段中的关键性语句。“它们能将……”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说明;“若没有细菌的存在……”则自然引出了最后一句总结性语句。结合首句和结尾句的有关内容,即可概括出答案。]

4.(参考)黄山位于皖南地区,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由火山喷发形成,多为花岗岩山峰。[原文以文学的笔法描写了黄山的壮美雄奇,从黄山的特点出发,主要应把握如下信息:地理位置,面积大小,形成原因,山体特征等。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圆一百二十公里与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相比,以后者为重要。]

5.(参考)数学语言学是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并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的一门新兴学科。[①注意下定义的格式要求。②必须抓住被定义对象的本质特征,摒弃次要信息,且用语准确、简练,有高度的概括性。从本题来看,内容上有三个方面的要点:①运用语言通讯技术和电子计算机,②实现语言符号的远距离传输和转换,③用数字化的快速运算来处理非数值符号——语言。此三点缺一不可。]

6.(参考)引题:取长补短,提高能力主标题:沪港将互派公务员[解答此题,可先从主标题入手,这是材料的主旨内容,可拟为:沪港将互派公务员。其中,只写一方不能得分。确定主标题以后,再从相关信息中概括出引题。题目中对引题已给了说明,这有助于了解引题的特征,对答题也是一个指导。互派公务员的目的是此材料的第二大信息。材料第一段及第二段中对互派的目的给了说明,如“学习和借鉴”“为了提升”等。]

7.(参考)题目:书法家结尾:高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注意文体是小小说,而且是讽刺性作品,其标题应该含蓄,并蕴含讽刺意味。既然是书法比赛,参会的理当是书法家;而高局长则是一个只会写“同意”的“书法家”。以此为题,既与故事妙合,又揭示了作品的主题。结尾一般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内容上的衔接,二是把握结句在主题体现方面的作用。从内容来讲,是“写”还是“不写”?惟其“不能写”才可以显出高局长这类人的官僚作风,起到讽刺的效果。]

8.(参考)我可以改良它,既不让它扎人,又要让它美丽。[首先从内容的联系上来分析。第三个同学与前两个同学不一样,他(她)是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再从主题的表现来说,最后一句中“以其培育出的新品种玫瑰而闻名”,这是对主题的形象化说明,说明这个同学富有实践性、创造性,而且这一成果也应该是他(她)回答的一个结果。]

2022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教案 篇11

“扩展语句”是近年高考在“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新增加的一个考点,其能力层级为d级。这一考点的增设显明地体现了高考语文科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也是语文科加大对语言应用能力考查的一个新的表现。

●难点磁场

[试题1](★★★★)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三个恰当语句,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合理扩展。

埋头于书卷中, , , ,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试题2](★★★★)运用联想、想象,丰富下面的语句。其中要有一个拟人或比喻,只要保留原词语的“电(闪)”“雷”“雨(水)”即可。

原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电闪,雷鸣,雨水如注。

扩展句:闷热的夜,令人窒息。忽然,

●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春季高考试题)

根据以下规定的情境,以“免疫力”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40字左右。

情境一:身体健康方面

情境二:社会影响方面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按要求扩展语句。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相关生活常识等。

参考答案:情景一(例一)给新生婴儿注射疫苗,是增强婴儿免疫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此种方法早已在全社会得到推广。(例二)免疫力是一个人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如果有较强的免疫力,他就可能抵抗外界多种病菌的侵入。情景二 (例一)在社会的发展中,人们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提高免疫力是在社会这个土壤上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例二)一个人不能总是把自己的过错归结为受到外界的不良作风的影响,你自己应有的免疫力哪里去了?

错解分析:此类试题出现失分的情况主要在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句组织不合理,或语句连贯性不够。

方法技巧:试题对答案在内容上有两大项要求:①是“身体健康方面”,②是“社会影响方面”,答案要结合这一要求,符合规定的情境,体现出二者的差别。

[案例2](★★★★)(XX年全国高考试题)

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情景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

情景二:考试前夕/我/歌声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按要求扩展语句。能力层级为d级。

知识依托:相关生活常识等。

参考答案:情景一:在毕业典礼上,我们班同学的节目是大合唱。大家激情澎湃,把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理想全倾注进了歌声之中。

情景二:马上就要高考了,我心里很乱。我想放一首歌,让歌声驱散我的一切烦恼,歌声却使我更不能平静。

错解分析:1.扩展内容不尽合理。虽然试题一般都对扩展的内容有一定的限定或提示,但有些考生还是感到无从下笔。原因可能在于:①缺乏相关知识,或材料积累不够,对原题干内容难于进行合理的扩展;②缺乏必要的想象能力,③描写、特别是细节的描写能力较差,写出的文字可能不具体、不真实、不感人。2.语言应用能力不够。

方法技巧:此类试题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发挥个人特长。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无疑会显示出自己的优势。解答此类考题既要注意题目对扩展内容的要求,又要以此要求为基础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完成题目要求。此题对“情景”的限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场景(“毕业典礼上”“考试前夕”),二是人物(“同学们”“我”),三是主体内容(歌声)。在此基础上,只要写出的语句内容合理,前后连贯,就可以。

●锦囊妙计

扩展语句主要考查将一句话的内容充实丰富起来或者合理地扩展成几句话的能力。原句常以短句的形式出现,其信息量不足:一般比较简洁、凝练,或单纯、简略。扩展后的语句应含有较大的信息量,表意丰富,有血有肉;同时在句式或修辞等方面符合试题要求。

一、命题特点简析

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此类题目的特点主要有:

1.着力于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语言表达的基础能力。

2.在内容上呈开放性特征,同时紧密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

3.为考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考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展现自己的能力。

4.情景既有一定的限制,又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

5.答案丰富多彩,有较大的弹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大有益处。

二、扩展语句解题思维点拨及技巧

1.对已提供的情景进行具体展现,对提示性情景进行合理扩展。一般来说,语句扩展题都会对扩展的内容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或提示,考生可据此展开描写并扩展。如XX年北京高考试题,给出了两句话,要求续写。两句话分别是:“北京的路平直而宽阔”“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续写时可分别对两个原句中“平直”“宽阔”和“漫长”“多彩”进行扩展。

2.增加描写性内容,强化细节性特征。描写可以使要表达的内容更具体、真切,从形象上丰富原文内容。而细节描写可以使内容得到更为细致的描绘,有助于增强内容的真实性。例如,“他朝前走去”,可扩展为“他慢慢地直起身子,看了她一眼,转过头,一步一拐地朝前走去,走去……”。这样扩展后的语句描绘了一个真切的情景,它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他”走去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3.突出情境的展现。展现具体的环境,描写具体的情景和氛围,可很好地增强内容的表现力。例如,“他给我拿来了一本书”,可扩展为“那天下着雨,他也没敲门,直接走了进来,递给我一本最新版本的《高考总复习优化设计•语文》,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书挺好的,你可以参考参考。’”

●歼灭难点训练

1.(★★★★★)根据提供的语境,扩展语句。

要求:①从颜色、香气、体态三个方面状写“普通”。②语句通顺,语意连贯。③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格。

这是一种普通的花,普通得谁也记不清它的名字,只知道春天开花的日子,田埂和塘堤四处可见它的踪影。花的颜色 ;花的香气 ;花的形状 。

2.(★★★★★)将下列语句扩展成由三个短语组成的复句,且扩展部分要运用一种修辞格。

细雨悄悄地走进了低沉的北国。

3.(★★★★)以“白光”“海水”“海鸥”为主体,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写三个句子,使句子的表意更具体、更形象。

浓黑的夜幕逐渐淡薄起来,天边露出一片白光, , , ,自由地飞到海的远方。

4.(★★★★)扩展下面语句,要求扩展后语句主旨更明确,并尽可能与原句构成有对偶色彩的整句。

原句:在自然界中,万物都在竞争;在人类社会中竞争也不断。

5.(★★★★)将下面短句扩展为不少于30字的长句,扩展后的语句要包括时令、范围、形状、色泽等四个要素,语序安排合理。

葡萄熟了。

6.根据下面两种情景,以“下雨”为中心,分别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40字。

情景一:春天野外下雨

情景二:夏天校园下雨

7.(★★★★★)顺着下面几句话(出自一个中学生的习作)的思路,讲究一点幽默,续写两三句话,组成一个语意完整的语段。

中国有了不起的“吃文化”:吃蛇、吃鳖、吃猫、吃鼠,也吃河豚、吃果子狸,这总还与人体的消化器官有关系。但也有“吃黄牌”“吃官司”……

8.(★★★★★)以“好文章”为主体,分别从来源和作用两方面扩展成一段话,每段不少于30个字。

作用: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参考)驰骋于世事之外与作者心灵相对充实贫瘠的大脑

2.(参考)(例一)一道道闪电划破漆黑的夜幕,一阵阵沉闷的雷声如同战鼓轰鸣,接着便下起了瓢泼大雨。

(例二)一道闪电,一声清脆的雷鸣,天神犹如接到了命令,立刻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

歼灭难点训练

1.(参考)花的颜色是淡白淡白的;花的香气也是淡淡的,如果不是嗅觉灵敏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花的形状小,成盘状,花瓣紧挨在一起,像是羞见人似的躲在绿叶里。

2.(参考)如丝的细雨,带着一身轻盈,驾着浓雾,从南国悄悄地走进了低沉的北国。

3.(参考)那白光慢慢地扩大起来漫无边际的海水在眼前展开无声地掠过绿沉沉的波纹的海鸥展开雪白的翅膀。

4.(参考)自然界中,万物都在竞争:为食物竞争,为生存空间竞争;在人类社会中,竞争也不断:有的为名利而竞争,有的为真理而竞争。

5.(参考)立秋时节,满园的葡萄熟了,一嘟噜一嘟噜挂在架上,像翡翠,像琥珀,像珍珠,真让人馋涎欲滴。

6.(参考)情景一:如丝的细雨飘飘洒洒,如轻纱,如薄雾,远处的绵绵山峦,近处的漠漠田野,都笼罩在这一片茫茫的春雨中。

情景二:天黑得像夜晚,教室里闷得如同蒸笼一般。突然,一阵惊雷响起,随着雷声,豆大的雨点泼洒下来。雨越下越大,越下越急,像是天河突然决口。不一会,整个校园就成了茫茫的一片湖泊了。

7.(参考)(例一)这“吃”是“遭遇”“承受”,由身体而至精神;吃请、吃回扣,则身体精神兼而有之。中国的语言形象,也够厉害,当吃不当吃,还真要想一想。(例二)最古怪的是“吃一堑,长一智”,连“堑”也讲究“吃”,你说中国人思维中有多少是不能吃的?(例三)“吃一刀”“吃不消”,碰上就倒霉;“秀色可餐”,人美、景美,赏心悦目,以“餐”代之,清丽可人,要是译成外语,岂不吓坏了我们的少男少女?

[此题扩展后的语句要在总体上与原文前后呼应,语意连贯、完整。原句前半部分的“吃”与人体消化有关,“但”后则明显转折,写与精神有关的“吃”。注意整个语段意思的完整。]

8.(参考)好文章必须来自生活,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与众不同的见解,要写别人没有写或不能写的东西。

作用:好文章不仅可以使人得到启发,受到教益,而且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激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