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推荐4篇)

2023-04-21 10:38:02教案设计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推荐4篇)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篇1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资料窗】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好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信陵君为何厚待侯嬴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史记》人物传记名篇之一。文中写信陵君听说魏国有一个叫侯蠃的穷隐士,立刻去用财物接济他,遭到谢绝后,对侯嬴很是器重,“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其礼遇之高,不仅表现在赴会的宾客地位,“皆魏宗室将相宾客”,更表现在魏公子信陵君对侯嬴态度的谦恭上。侯嬴提出要公子“枉车骑”去拜访在市中当屠夫的朋友朱亥,公子就“引车入市”,在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以及家中客人“待公子举酒”的惰况下,耐心等着侯赢与朱亥谈话。在宴席上,公子将侯嬴向魏国的头面人物一一加以介绍,“酒酣之际”,又特地走到侯嬴面前,举起酒杯为他祝寿。一般认为,这段描写,是公子好客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不以富贵骄士”的品质。诚然,这段描写确能突出信陵君的性格,又为后文的“窃符救赵”张本。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信陵君如此厚待侯嬴的内心深处,还有一层不宜说出的用意,即借厚待侯嬴,制造一些好士的广告效应。

信陵君生活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以逐鹿中原,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养士的数量以及士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一个标准。魏国就是因为信陵君“贤,多客”,诸侯才不敢“加兵于魏十余年”。因此,士的身价大增。如何将优秀的人才延揽到自己门下,已成为统治阶级认真考虑的问题。统治阶级内部,也必然存在着争夺士的激烈斗争。侯嬴为信陵君所知的时候,年七十,

已是“中寿”,到了被秦穆公视为“尔墓拱矣”的年令,而才华又不外露,无一功一业可作引起信陵君重视的资本。信陵君“往请”,“欲厚遗之”,这样的礼遇已足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品德,即使侯嬴谢绝,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帮助他,而至于要“置酒大会宾客”,“待客坐定”,才亲自驾车带人去请侯嬴,让侯嬴坐上座,又在魏宗室将相宾客面前“遍赞”,似乎未免小题大做,过于张扬。当然,侯嬴后来在“窃符救赵”中所起的作用,确实可称得上是奇士,但当时才华并未外现,信陵君内心里并没有特别地看重侯嬴,这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明。信陵君在平原君的多次求救下,为了获得魏王同意出兵救赵,曾请“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宾客辩士”并称,恐怕人数不在少,这其中却没有侯嬴。最后无可奈何,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召集门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么一个重大的决策,事先也未跟侯嬴商量,只是在率车队出发经过夷门时,才顺路去拜访侯嬴,目的不过是告别,希望从侯嬴那里获得“一言半辞”的安慰,并无其他的要求。由此可见,魏公子当初的用意,不过是想借厚待侯嬴,扬自己好士的名声,让天下人知道,侯嬴这样年老无多大名气的“隐士”,都能受到信陵君如此的礼遇,天下有才能之士,谁不跃跃欲投于魏公子门下?这也是燕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之意。郭隗如此受尊重,“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果然,后来士争着“趋燕”。魏公子的用意,司马迁也非常明白。在信陵君去看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而侯嬴仅说了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引起信陵君的不快时,借信陵君之口,说出了厚待侯嬴的良苦用心;“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大莫不闻”。看来,使“天下莫不闻”,正是魏公子要达到的效果,如真正完全是出于对侯嬴个人的尊重,便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这种效果,侯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信陵君手中的广告牌。

侯嬴修身洁行数十年,凭多年的阅历,岂能不明白信陵君的内心?所以魏公子驾车“虚左”以待,他也就“当仁不让”,“直上载公子上坐”,从而也就有了后面要求公子“枉车骑”访问朱亥,和朱亥在集市中大侃,而将信陵君晾在一边的惰节。侯嬴这样做,固然有投其所好,加大公子“仁而下士”炒作效应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微观”公子的目的,看公子待士究竟多大的诚意。魏公子“颜色愈恭”,“色终不变”,经受了侯嬴这一考验。如果说侯嬴在此之前的行为不过是逢场作戏,至此才真正为公子“不以其富贵骄士”所折服,有了为公子驰驱效力的想法。这一点,侯嬴也坦率地对公子表示过,“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以观公子”,是“以之观公子”的省略,侯嬴的行为,“观公子”是其真正目的,“为公子”尚在其次。尽管如此,信陵君终究还是赢得了侯嬴的心。

说信陵君把侯嬴当作广告牌,并不见得有损信陵君的形象。信陵君对侯赢的谦恭,在市民前为侯嬴“执辔”,终究不是一般的“公子”所能做到的。当时养士名气最大的战国四君子中,据司马迁评论,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太史公自序》)究其原因,恐怕还在养士的目的上。司马迁认为,“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信陵君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公子养士、待士的不同之处。“存魏”心切,所考虑者必深,也就很少顾及个人的得失了,唯其如此,难怪司马迁在四公子中最推崇信陵君,特地亲往魏都大梁废墟,叩问其遗事,为之感慨唏嘘不已。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篇2

目的要求

一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

二了解本文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一学习要点首先是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之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侯嬴,必须认识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以侯嬴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下士,以侯生在紧急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形象。

二学习难点是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信陵君窃魏王兵符,然后“矫魏王令”“椎杀晋鄙”夺取兵权,有人认为是“目无君主”,只是为了个人姻亲而不是从赵魏利益出发。对这个问题,要分析战国末期六国的形势,认识救赵既是救魏也是救六国,从而认识信陵君这一行为的正确性。

三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也可能难以理解。侯嬴为什么要自杀?要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认识侯嬴是要以死报知己,并用这种行动激励朱亥小心在意务必成功,并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抗秦救赵的决心。

写作背景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作者简介

《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民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父职,为太史令,能够有机会读尽史官所藏图书,为他后来写《史记》作了充分准备。后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籍《太史公书》,即后称《史记》的写作工作。这部著作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深远影响。其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儒学颇有相异之处。其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描写,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特别擅长从正面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主题思想

课文记述信陵君礼遇隐士侯生,屠者朱亥的事迹,和依靠他们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和“能急人之困”的品德,同时表现出侯生等的智慧、勇敢和为知己献身效命的精神。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写作特点

以情缀文

鲁迅先生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字学史纲要》)。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公子与魏王赌棋的故事。说“赌棋”,却又不讲二人棋艺高低、赌注大小、胜负如何,很明显,这些与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现作者的感情关系不大。太史公紧紧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传举烽”的危急关头,兄弟二人的神情动作。尽管这个故事总共才一百来字,作者还是剥茧抽丝般地写了魏王的“释”、“恐”、“惊”、“畏”,公子的“止王”、“复博”和从实相告。魏王的胆小无能、心胸狭窄,公子的贤能沉着、襟怀坦白,无不跃然于纸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应结束,可是,作者却又横添上两节文字。一节写公子死后,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虏魏王”、“屠大梁”;一节写高祖对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为公子置守冢五家”。这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公子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后代、万世景仰的一颗明星。根据金圣叹的说法,这首尾两处分别运用了“弄引法”和“獭尾法”。所谓“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作者所以运用这两种写法,则完全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开头的一个故事是公子的第一个亮相,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鲜明的褒贬,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两节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余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后一笔。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1选出注音、解释有误的一项()

A釐(xī)俾倪(pìnì)同“睥睨”,斜着眼睛看使辙交驰(zhé)车行之轨

B北乡自刭(xiàng)同“向”馁虎(něi)饿都督诸路军马宋代行政建制名称。

C嚄嚄(huòzè)大笑大呼,指此威势勒兵(lè)整顿、治理矫杀(jiǎo)假托王命

D韊矢(lán)箭筒和弓箭缙绅代指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留军壁邺驻扎

2注释加点的多义词

3下列加黑的“之”、“其”全都用作第三人称代词的一组是()

①公子往,数请之

②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④欲求将军报其父仇,莫能得

⑤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⑥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⑧而复请之,事必危矣

A①②⑤⑥B③⑧④⑦

C①③④⑤D①④⑤⑧

4选出“所”字用法相同的两顶()

A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C于众人广座之中,不宜有所过

D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二、语言运用

1翻译下列各句,并指出句式特点

①何功之有哉?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2解释加黑的词,指出用法特点

①公子怪之

②且公子纵轻胜

③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④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3古文中常用“曰”、“言”、“云”领起所说的话,据此,可在其后点冒号、前引号,再据文意确定后引号的位置。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孟子曰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

注:“攘”,偷。

阅读思考

一、阅读下面短文,回答后面问题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请以(1)之所能,而加之以(2)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箭的末端)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

(《孔子家语》)

1解释加黑的词

以(1):

以(2):

及:

于:

括:

羽:

镞:

砺:

2翻译加红的句子,说明句式特点

①汝何好乐?

②吾非此之问也。

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

④其入之不亦深乎?

3用你自己的话概括子路“受教”的内容

二、翻译下面一段话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史记》)

附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

1D(韊,盛箭的器具,不包括弓箭)

2

①头;方;理由;办法;正

②为……而急;使……急,逼迫;急难之事(形→名);紧急;急忙

③估计,考虑;考虑之事;尺码;同“渡”;量;法度

3D4BD

二、

1

①有什么用处呢?宾语前置

②公子能够解救别人困难(的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谓语前置

③你们认为廉将军与秦王(哪个更厉害)?省略谓语句

2

①以……为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②轻视,形→动

③使……立,动词的使动用法④从袖中拿出,名→动;椎击,名动

3曰:“者,曰:‘道。’曰:‘之,鸡,年,已。’义,矣,年?”

阅读思考

一、

1凭;把;赶得上;到;削出箭尾(名→动);装上羽毛;装上箭头;磨得尖利

2

①你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

②我不是问这个。宾语“此”前置

③由此看来,还要什么学问呢?宾语前置

④那不是会射得更深吗?反问句

3学问、知识会提高人的素质、能力,从而把事情做得更好。

二、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人?”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就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1]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篇3

刘刚

教学重点:⒈进一步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与写法;

⒉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辨清文章的主题思想;

⒊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分析信陵君的人物形象;

⒋学习本文记事写人、布局谋篇的方法。

心理渗透点:⒈遇事能冷静处理,不急不躁的品格;

⒉培养自信,体验成功。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回顾信陵君、候生的性格特点

二、学生分组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⒈认为本文的主题在于突出魏公子待客以诚,和宾客们的以死相报。

⒉认为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政治远见。

⒊认为作者主要是赞扬信陵君的爱国精神。

⒋认为课文主要描述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逊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⒌归纳学生观点:通过信陵君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高贵品格,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反映了他的政治远见和爱国精神。

三、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讨论归纳史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⒈善于选择典型材料。

⒉通过对比互衬,明暗交错的手法刻画人物。

⒊人物的动作和语言富有个性。

⒋情节曲折生动,细节细腻逼真。

⒌结构式上前后照应,详略得当。

四、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⒈侯嬴为什么要“北乡自刭”?信陵君又为何不加劝阻?

学生甲:侯嬴“北乡自刭”有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为了报答信陵君的知遇之恩;第二,中考虑到将来东窗事发,魏王如果怪罪下来,他一定难逃死命,与其将来被开刀问斩,不如现在为节义而死,还能留下一世美名,至于劝阻,那是因为信陵君以前劝过侯嬴但是没有劝住。

学生乙:侯嬴“北乡自刭”是不想与信陵君阴阳相隔,因为信陵君在救赵以前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从后文他让士兵回家的做法可以看出这一点。信陵君看出了侯嬴的良苦用心,因此没有劝阻侯嬴。

学生丙:侯嬴“北乡自刭”是古代士为知己者死的表现,无论“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否成功,他都不会独存于魏。因为如果信陵君救赵成功,肯定不为魏国所容,他肯定会留在赵国,而侯嬴自己一个人留在魏国也没有意思。如果信陵君救赵失败,侯嬴肯定不会一个人留在魏国苟活于世。信陵君很了解侯嬴的为人,知道他一旦决定了的事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故没有劝阻。

教师补充:侯嬴以死相报,信陵君为何不劝阻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风尚、道德观念来分析。在当时,尽管社会处在大变动中,但是守信用,践诺言还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士为知己者死,以死报知遇之恩是他们坚守不渝的信条。如果对以死报知己的行动加以劝阻,就会被认为是不以知己相待的表现,是对人格的蔑视,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信陵君认为侯嬴的以死相报将会激励自己在夺军救赵的斗争中必须成功、不能失败的决心,也只有这样,才对得起侯嬴。显然,这样的处理完全符合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⒉信陵君为了怜“姊”而牺牲魏国的利益,这是否算得上“义勇”?

学生甲: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他是一个叛徒。首先,他身不应该背叛魏王私调魏国大军去做一件无益于本国的事情;其次,为人臣子,不能报效祖国反而做了违背国君之事,事后他就不应该留在赵国苟且偷生,而应该以死来向国君谢罪。

学生乙: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首先,信陵君杀死晋鄙并非出自个人情感、个人道义,而是以大局为重,拔兵救赵实际上是救六国,从另一种意义上是救魏国,这里更能体现出他的政治远见。而杀死晋鄙是不得得已而为之,从文中“于是公子泣”“晋鄙嚯咋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说明信陵君在杀晋鄙之前已经做了激烈的思想斗争,而杀晋鄙是别无选择的做法。

学生丙:信陵君“窃符救赵”不是义勇行为。我们不应将信陵君神化,信陵君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有远见。如果他有远见,那么在出发前他就应当在窃符之前对魏王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其次,信陵君是热血男儿,他的举动在特定的条件下成功了;如果信陵君失败了,我们会说他有远见吗?

学生丁:信陵君“窃符救赵”是义勇行为。他在“说王万端”的情况下,他欲率门客与赵国共存亡,在偶然中得窃符救赵之计,虽说这是违背魏王命令,但这也是救赵的最好方法。他能养门客3000人,并能推贤任士,这也是他的领导才能。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标准来要求古人。

⒊在这篇课文里突出表现了“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对此你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甲:这是司马迁的一种理想道德。他歌颂那些忠于知己、能为知己者奋勇牺牲的人而憎恨那些朝秦暮楚,不念旧交,甚至落井下石,卖友求荣的败类。在此,他所正面歌颂的人物大都具有忠于知己,为知己尽心尽力,甚至在紧要关头能为知己奋勇献身的特点。

学生乙: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这一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信条,是一种建立在封建制度基础上的处世哲学,尽管侯嬴、朱亥与信陵君之间的关系相对平等,但本质上他们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一种主子与奴才、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因为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某些士人得到封建统治者的赏识之后便踌躇满志,把统治者视为知己,表示要为知己者用,甚至为知己者死,无非是要报知遇之恩,尽力而为效忠而已。这与我们所提倡的为中华民族利益而献身,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思想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⒋学习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对我们当前的高考有哪些方面的作用?

学生甲:信陵君从大局着眼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当前我们复习备考应该不拘泥小事中,不要被生活中的一些不快搅乱了自己的心情,而应该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也就是抓住最后的90多天时间,一心一意迎接高考,服务于高考。

学生乙:我们应该学习侯嬴善于用智谋取胜的策略。侯嬴知道不能通过武力夺取兵权,就用智先骗取虎符,而后让朱亥强行夺权,椎杀晋鄙,从而解除了赵国之围。高考备考也是一样,我们不能仅仅凭苦学——这种“勇”,更要动脑思考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也就是巧学——这种学习中的“谋”。

学生丙:我觉得侯嬴遇事冷静也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应该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高考,要做到急而不乱,这样学习效率还会高一些;在平时考试甚至是高考时,保持平常心尤为重要。因为高考不仅是对我们智力因素的检测,而且是对我们非智力因素的检测,谁赢得了非智力因素的胜利,谁就赢得了高考。

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得较为成功,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的思维非常开阔并且能够恰当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同时,在紧张的高三复习备考中,该文的学习起到了缓解备考压力、激励斗志的作用。

2004-03-22

[1]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 篇4

【目的要求】

1、学习文中一些实词、虚词,掌握几种常见的文言句式。

好2、理解课文在材料的选取,剪裁和组织方面的特点。

3、了解信陵君礼贤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急人之困的义勇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

1、字词解析

①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动词用铁椎打)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②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好 (“坐”能“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③词性活用

A、名词作动词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衣袖──袖里藏着)

B、形容词作动词 好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C、动词的使动用法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D、名词作状语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④一词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赢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⑤古今异义

以公子为长者 (古:有德行的人。今:年长的人)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 (古:姻亲今: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句式解析

A、省略句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B、倒装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C、判断句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D、被动句

赢闻如姬你为人所杀

3、难句解析

①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所以……者”是固定句式,“……的原因”。“以”,“因为”的意思。全句译作:(我)赵胜自动地攀附贵国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因为(我认为)公子有高尚的德行,能够急人之难。

②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具”通“俱”,“告”后省略“之”,代侯生。“所以”表示“……的原因”。“秦军”前省略“于(跟,同)”。全句译作:见到侯生,把(自己)打算同秦军拼命的(这种)情况的原因都告诉了(侯生)。

③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所以……者”是“用来……的”意思。全句译作: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够周到的了。

④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恨”字有“遗憾”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句中带了宾语“之(我)”可以解释为“不满意”。“恨之”就是“对我很不满意”。“以是”是“因此”的意思。

⑤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

“求”字的宾语应该是“人”如姬想找到一个能帮她报父仇的人,但一直没能找到。因此可以理解为“欲求极其父仇(之人)。”

⑥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向刭,以送公子。

“行日”,行程日期。“以”后省“公子”。全句译作:让我计算公子的行程日期,在你到达晋鄙军的日子,(我将)面朝北自刎,用(我的行动)报答公子。

【内容主旨】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和“仁而下士”的品德。

第二部分(3~4),详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行动。其一为信陵君与侯赢的交往过程。其二为信陵君与朱亥的交往过程。

第三部分(5~12段),具体叙写“窃符救赵”的故事。

故事发生(5~6段)秦兵围邯郸,魏王畏秦不敢求赵。赵请救于魏,公子欲助而不能。

故事发展(7~8段)信陵君四见侯生

①信陵君私约车骑,欲死秦军,行过夹门,见侯生。

②信陵君见侯见生无一言半辞送他,心中疑惑,退回复见侯生。

③信陵君得虎符后,出发之前再见侯生。

④侯生推荐朱亥随信陵君同行,信陵君再次出发,过谢侯生。

故事高潮(9段)破秦救赵

故事结局(10~11段)信陵君得胜归来,侯生北乡自刭。

故事尾声(12段)信陵君留赵不归。

第一部分对信陵君的概括介绍突出的是他“仁而下士”的品质起到笼罩全篇的作用。第二部分是具体描写他如何“仁而下士”,第三部分是他“仁而下士”所获得的成果。

第二部分,在结构上是后面“窃符救赵”故事的铺垫。正因为信陵君“仁而下士”才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帮助,使他得以却秦救赵,建功立业。

文中三个主要人物性格特点都很鲜明。

信陵君:仁而下士,有义勇精神。

侯赢:穷而志坚,有超人的才智与忠心。

朱亥:有骨气,有义勇精神。

关于侯赢在信陵君到达晋鄙军之日北向自刎一事,可以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去理解。战国时,士人交往的一条重要准则是“士为知已者死”,信陵君能“仁而下士”,且“待侯生者备矣”侯生就会成为“为知己者死”的士。文中朱亥说:“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就是当时这一道德观念的反映。第二,可以看作是侯生为激励信陵君,坚定他的意志而为。因为当初侯生一讲出“夺晋鄙军”的计策,信陵君就哭了。晋鄙是为国领兵在外的大将,下决心杀了他是要有大决心支持的。侯生可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坚定信陵君的夺军信心。第三,侯生为信陵君出此计,客观上救了赵国,也保住了魏国,但毕竟是欺君之举。欺君是不忠的。为了保住声誉,只有一死。

【写作方法】

1、对材料的处理上,精心安排详略。

所有的材料都是为表现人物的主要特征而设的。为突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详细地记叙了他礼遇侯生的种种表现,特别是自迎侯生一节,尤为详细。这里写得越详细,我们就越能理解后面侯生甘冒死罪为信陵君献上“窃符”“矫杀晋鄙”的计策。与朱亥的交往写得略,身为公子的信陵君“数清”一个屠夫,本身就是“能下士”的表现,和“自迎侯生”的表现具有相同的作用,所以作略写处理,仅仅留下一个“公子怪之”的小悬念。

在“窃符救赵”这一主要事件中,侯生献策是详写,因为这不仅是救赵成功的关键,而且能表现人物的特点,又能反映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效果。而领兵进击秦军的军事行动则一笔带过,因为与主题关系不大。

2、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性格。

写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特点时,除了直接写他的言行外,还通过其他的人物作侧面烘托。如“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市人对侯生的傲慢态度难以忍受,就从侧面烘托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真诚和难能可贵。

【资料窗】

关于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即“士”的阶层,这是个知识分子阶层。这些人走公室,跑私门,不狞不猎,不农不商,靠知识糊口于四方。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能文能武,又懂政治,懂经济,懂军事,懂外交,为各国统治者效劳。他们在战国时代起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左右各国的政策,处理各国的外交,指挥各国的军队,如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与张仪两人几乎操纵着战国时代各国的外交关系。

好这些士人投奔到权贵的门下,以谋生活,故称为门客,或食客。各国贵族都大量收养门客。其中收养门客名声最大的是四君,即魏国的信陵君无忌,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他们都收养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手。

信陵君为何厚待侯嬴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史记》人物传记名篇之一。文中写信陵君听说魏国有一个叫侯蠃的穷隐士,立刻去用财物接济他,遭到谢绝后,对侯嬴很是器重,“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其礼遇之高,不仅表现在赴会的宾客地位,“皆魏宗室将相宾客”,更表现在魏公子信陵君对侯嬴态度的谦恭上。侯嬴提出要公子“枉车骑”去拜访在市中当屠夫的朋友朱亥,公子就“引车入市”,在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以及家中客人“待公子举酒”的惰况下,耐心等着侯赢与朱亥谈话。在宴席上,公子将侯嬴向魏国的头面人物一一加以介绍,“酒酣之际”,又特地走到侯嬴面前,举起酒杯为他祝寿。一般认为,这段描写,是公子好客的典型事例,表现了信陵君“仁而下士”、“不以富贵骄士”的品质。诚然,这段描写确能突出信陵君的性格,又为后文的“窃符救赵”张本。但细细分析,不难发现信陵君如此厚待侯嬴的内心深处,还有一层不宜说出的用意,即借厚待侯嬴,制造一些好士的广告效应。

信陵君生活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加强自己的实力,以逐鹿中原,兴起了前所未有的养士之风,养士的数量以及士能力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国实力的一个标准。魏国就是因为信陵君“贤,多客”,诸侯才不敢“加兵于魏十余年”。因此,士的身价大增。如何将优秀的人才延揽到自己门下,已成为统治阶级认真考虑的问题。统治阶级内部,也必然存在着争夺士的激烈斗争。侯嬴为信陵君所知的时候,年七十,

已是“中寿”,到了被秦穆公视为“尔墓拱矣”的年令,而才华又不外露,无一功一业可作引起信陵君重视的资本。信陵君“往请”,“欲厚遗之”,这样的礼遇已足以表现他“仁而下士”的品德,即使侯嬴谢绝,也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帮助他,而至于要“置酒大会宾客”,“待客坐定”,才亲自驾车带人去请侯嬴,让侯嬴坐上座,又在魏宗室将相宾客面前“遍赞”,似乎未免小题大做,过于张扬。当然,侯嬴后来在“窃符救赵”中所起的作用,确实可称得上是奇士,但当时才华并未外现,信陵君内心里并没有特别地看重侯嬴,这可以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明。信陵君在平原君的多次求救下,为了获得魏王同意出兵救赵,曾请“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宾客辩士”并称,恐怕人数不在少,这其中却没有侯嬴。最后无可奈何,信陵君“计不独生,而令赵亡”,召集门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这么一个重大的决策,事先也未跟侯嬴商量,只是在率车队出发经过夷门时,才顺路去拜访侯嬴,目的不过是告别,希望从侯嬴那里获得“一言半辞”的安慰,并无其他的要求。由此可见,魏公子当初的用意,不过是想借厚待侯嬴,扬自己好士的名声,让天下人知道,侯嬴这样年老无多大名气的“隐士”,都能受到信陵君如此的礼遇,天下有才能之士,谁不跃跃欲投于魏公子门下?这也是燕昭王为郭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之意。郭隗如此受尊重,“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果然,后来士争着“趋燕”。魏公子的用意,司马迁也非常明白。在信陵君去看侯嬴,“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而侯嬴仅说了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引起信陵君的不快时,借信陵君之口,说出了厚待侯嬴的良苦用心;“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大莫不闻”。看来,使“天下莫不闻”,正是魏公子要达到的效果,如真正完全是出于对侯嬴个人的尊重,便没有必要刻意去追求这种效果,侯嬴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信陵君手中的广告牌。

侯嬴修身洁行数十年,凭多年的阅历,岂能不明白信陵君的内心?所以魏公子驾车“虚左”以待,他也就“当仁不让”,“直上载公子上坐”,从而也就有了后面要求公子“枉车骑”访问朱亥,和朱亥在集市中大侃,而将信陵君晾在一边的惰节。侯嬴这样做,固然有投其所好,加大公子“仁而下士”炒作效应的用意,另一方面,也有借此“微观”公子的目的,看公子待士究竟多大的诚意。魏公子“颜色愈恭”,“色终不变”,经受了侯嬴这一考验。如果说侯嬴在此之前的行为不过是逢场作戏,至此才真正为公子“不以其富贵骄士”所折服,有了为公子驰驱效力的想法。这一点,侯嬴也坦率地对公子表示过,“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过客,以观公子”,“以观公子”,是“以之观公子”的省略,侯嬴的行为,“观公子”是其真正目的,“为公子”尚在其次。尽管如此,信陵君终究还是赢得了侯嬴的心。

说信陵君把侯嬴当作广告牌,并不见得有损信陵君的形象。信陵君对侯赢的谦恭,在市民前为侯嬴“执辔”,终究不是一般的“公子”所能做到的。当时养士名气最大的战国四君子中,据司马迁评论,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太史公自序》)究其原因,恐怕还在养士的目的上。司马迁认为,“三公之好士也,以自张也;信陵君好士也,以存魏也”。这一段话,道出了信陵君与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公子养士、待士的不同之处。“存魏”心切,所考虑者必深,也就很少顾及个人的得失了,唯其如此,难怪司马迁在四公子中最推崇信陵君,特地亲往魏都大梁废墟,叩问其遗事,为之感慨唏嘘不已。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