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推荐5篇)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1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ò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暂且 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1]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2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蚤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蚤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共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种树郭橐驼传》
2001/12/01
种树郭橐驼传
作者:柳宗元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作官治民上,可以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而已,作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当官的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很怜爱百姓,结果却给百姓带来灾难。早早晚晚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割,早些缫你们的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好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放下饭碗去招待那些小吏都忙不过来,又怎能使我们人丁兴旺,人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这样困苦,又这样疲劳。如果我说的这些切中事实,它与我的同行种树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蚤缫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邪?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的人说;“真好啊!这不是很好吗?我问种树,却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我把这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问者嘻曰:“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种树郭橐驼传》
2001/12/01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3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òu 橐驼tuó 孳zī 勖xǜ 缫丝sāo 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
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 ②顽固 ③确实 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 ②却,反而 ③照顾 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 ②特意 ③旧交情 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 ②尚且 ③将近 ④暂且 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③第4节,将郭橐驼种树之道“移之官理”,仍借橐驼之口,写出做官的道理,那么如何做官呢?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4
单元学习重点
1、熟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归纳文言文常用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2、弄清“说”“赋”“疏”“传”四种文体的内涵,结合其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3、初步学会区分虚实,辨析积累常见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的讽喻性特点,理解作者的“养人术”。
2、掌握“瘘”等18个文言实词,归纳“虽”、“因”、“且”、“焉”四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方法:学生自读与教师导读相结合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逐层领悟—当堂背诵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写作背景
本文名为“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解题
本文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传记文。文章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论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这种借传立说,因事出论的写法,别开生面。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吏治与种树相映照,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文中描写郭橐驼的体貌特征,寥寥几笔,形象而生动;记述郭橐驼的答话,庄谐杂出,语精而意丰。全文以记言为主,带记言中穿插描写,错落有致,引人入胜。
四、作者介绍
柳宗元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另一位领袖人物。他提出的“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对当时的“古文运动”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许多作品,体现了这个主张,为当时散文的写作树立了榜样,我国散文史上,他的贡献是很大的。创建的作品所达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是超过韩愈的。
柳宗元的诗文具佳,就散文说,形式多样化,论文(《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等论文八书)、传记(《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等)、寓言(《三戒》、《传》、《罴说》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都很出色。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柳宗元的作品,由刘禹锡整理编成《柳河东集》,刘并作了序。
五、具体研习课文(思考讨论问题)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员烦令扰民的?
5、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明确: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
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孽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六、板书设计
① 总括 分述
1、木之性(理论说明)
2、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顺其自然(议论) 对比映衬
4、他植者违返(反面申述)
5、种树之术,并不高深(自谦明理)
② 1、介绍人物身世
2、引出种树行家
3、畅谈种树经验
4、官府繁政扰民
5、问者意外收获
七、总结
以寓言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
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进行理论上的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通过驼介绍养树的经验,再把养树之道“移之官理”,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形象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探究思考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九、课堂练习
见《高中新教材优秀教案》p246第六部分
*文言文阅读指导(七)
阅读方略:如何辨识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有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1、两个语素意义相对的。例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两句中的“公姥”“父兄”只有“姥”“兄”表示意义。
2、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在句子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需要注意的是,两个语素意义相近的偏义复词和同义词的重叠使用要区别开来。例如:在《孔雀东南飞》中“举动自专由”“会有相从许”说“专由”就等于说“自专”或“自由”;说“从许”就等于说“相从”或“相许”。中学课文中出现的偏义复词很多,例如:①“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作息”只有“作”的意义,没有“息”的意义。②“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指南录>后序》)——“利害”只有“害”的意义。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远近”只有“远”的意义。④“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存亡”只有“亡”的意义。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国家”只有“国”的意义。等等。
那么,如何正确识别这种复词偏义的词语呢?辨析性别偏义复词的办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联系它前后的连带成分。
如:“昼夜勤作息”中的“勤作息”,说“勤劳地种地”是通的,说“勤苦地劳作、休息”就不通了,即可认定“息”是只能做陪衬而不表示意义的语素。因此,也就可以认定“作息”是偏义复词了。
(二)从全句的意思上去理解。
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出师表》)全句是说,不管是“宫中”(指皇宫)的人员,还是“府中”(指丞相府)的人员,都是一样的,在提升、惩处、表彰、批评方面,不应该有所不同。即句中体现的“不宜异”,那么“异同”一词中,只取“异”的意义,而“同”就只作陪衬了。
(三)纵观全篇,从文章大局的角度来理解。
如:《孔雀东南飞》中的“我有亲父兄”“逼迫有弟兄”,全诗之中,未言及兰芝有父有弟,固知“父兄”“弟兄”皆为偏义复词,偏在“兄”。有些词只能这样从全文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种树郭橐驼传》 教学设计示例教案 篇5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文意,体会文中所寓含的人文精神。【探究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知道“黔驴技穷”这个成语的意思吗?知道它出自哪里吗?这部作品是什么文体呢?作者又是谁呢? 注重反应社会现实问题,如我们初中学过他的《捕蛇者说》,就反应了“苛税给人民带来重压”这一社会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他的《种树郭橐驼传》,看他又针对什么社会问题,表达什么政治观点。二、写作背景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三、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卒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称柳河东或柳柳州。柳宗元生于长安,九岁时因避战乱,曾随父辗转到夏口(现在湖北武汉)、九江、长沙等地,切实体验到社会动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对他以后投身社会变革运动影响很大。贞元年,和刘禹锡一同参加了太子侍奉王叔文领导的主张革新的政治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被贬为邵州(现在湖南邵阳)刺史,在被贬途中,朝中有人认为贬得太轻,就加贬为永州(现在湖南永州)司马,刘禹锡等七人也被贬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被贬的“八司马”尚存活的几位被召回长安,但仅一个月,他们又被放到远州任刺史,柳宗元到柳州赴任。多年的贬谪生活,使他的身心倍受伤害,四年后病逝于任所。柳宗元的散文,与韩愈齐名,韩柳二人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等并称为“唐家八大家”,堪称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唐中叶,柳宗元和韩愈在文坛上发起和领导了一场古文运动。韩柳的古文运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游记、寓言等方面,“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也已成古代寓言名篇。“黔驴技穷”,已成成语,几乎尽人皆知。文学成就而外,柳宗元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柳宗元的哲学论著有《非国语》、《贞符》、《时令论》、《断刑论》、《天说》、《天对》等。他把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唐时代杰出的思想家。柳宗元所写的一些关于社会政治的论著,是他的政治思想的具体反映,是他参与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封建论》是柳宗元最著名的政治论文。四、检查预习1.扫除字词障碍 完成《学案》积累整合第一题2.朗读,正音,断句五.文本探究(一)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从文中找到相关语段回答:1.“郭橐驼”是他的原名吗?是作者给他起的的名字吗?为什么给他起这个名字呢? 2.郭橐驼这样一位底层的种树者身为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却肯为他写传,他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3他为什么有此过人之处,他的 “种树经”是什么呢? 4大家觉得这段话中最关键的语句是什么?” 5“顺其自然”是否就意味着放任自流,撒手不管?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6..他植者为什么“莫能如”?他植者如何做的?结果如何? 7.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身为士大夫阶层的柳宗元为郭橐驼这样一位底层的种树者写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8.他要告诫治民者什么道理呢? (二)局部研读1、对照课文小注自主疏通1、2自然段,看下面所给译文是否有不妥之处,找出、改正并说明理由。郭橐驼,不知原来他叫什么名字。他由于得了伛偻病,后背高高隆起,爬着行走,有点像骆驼的样子,所以乡里人称他为“橐驼”。他听到这个称呼后,说:“很好,这样称呼我,本来就很恰当。因此舍弃了他的原名,”也自称“橐驼”了。
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的西郊。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大凡长安城里把种树作为观赏游玩的豪绅人家,以及自种自卖水果的商人,都争相迎请抚养他。看橐驼所种的树木,有的人移栽的树木,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结得又早又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偷偷地察看效仿羡慕,却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他。2、自主梳理第三自然段,完成下列(1)—(4)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实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1)能顺木之性以致其性 b1)则又爱之太恩2)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2)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c 1)既然已,勿动勿虑 d 1)不抑耗其实而已2)他植者则不然 2)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2) 下列各句中的“而”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 a非能早而蕃之也 b根拳而土易也 c 旦视而暮抚 d已去而复顾(3)下列句子中的“则”与例句中的“则”用法一样的是( ) 例句: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a他植者则不然 b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 c其莳也若子, 其置也若弃, 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抑耗其实而已 b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c 既然已,勿动勿虑 d非有能硕茂之也(三)自主梳理第四自然段字斟句酌翻译下列句子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3分) 2)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3分) 3)问者曰:“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3分) 六、课堂延伸郭橐驼的故事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大家是否看到或听到过和“他植者”类似的情形呢?请大家结合社会生活、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人与自然关系等问题来谈谈,思维越开阔越好,大家可以相互讨论。 七、拓展应用这亦真亦幻的郭橐驼能将植树之道移之官理,我们同学们能否将所领悟到的写作方法移之写作实践呢?请大家做一个小练习。请根据由事到理要写好相似性的方法,给散文《一棵核桃树》加一个结尾的句子。
一棵核桃树
刘燕敏 房前有片菜地,自从用篱笆圈起来,边上就长了一棵树。由于不妨碍种菜,一直就没动它。后来,菜地荒了,篱笆没了,门前就多出一棵树。 孩子两岁时,去了一次乡下。回来问我:“妈妈,爷爷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我们家的这一棵也是枣树吧?” 大人不在意的事,经孩子一问,就会显得非常复杂。听了儿子的问话,我顿时犹豫起来。我还真不知它是棵什么树。于是每有人来,我便多了一件事,那就是,问他们是否认识那棵树。 一天,农校的一位朋友来了,喝茶叙旧之后,我把他引到院子里。“这棵树你该认识吧!”他审视了一会,说:“这是一棵李子树,一看叶子就知道。” 当天晚上,我告诉儿子:“以后你有李子吃了。我们家的那棵树是李子树。” 寒来暑往,日复一日。李子树一天天长大。就在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的那一年,它开花了。此时,适逢爷爷从乡下来。他看着房前的李子树,说:“今年你们有樱桃吃了,你看你们门前的那棵樱桃树,花开得多茂盛。”“老爷爷,那是一棵李子树。”儿子给爷爷纠正。 “傻孩子,李子树什么样子,我能不知道吗?你们家的这一棵是樱桃树。”爷爷给儿子纠正。 被我们叫了3年的李子树,原来是一棵樱桃树。 爷爷走后,樱桃花开始飘落,几粒青色的果实开始显露出来。 就在儿子等着吃樱桃的时候,不知是因为当年的雨水太大,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树上看得见的几个果子开始脱落,直到一个不剩。那棵树从此再没人关心。 深秋的一天,房前有人丈量土地,听说开发公司要在这儿盖一栋大楼。一位划线员在那儿喊:“这是谁家的核桃树,要移赶快移走,明天挖掘机就来了。” 明明是我们家的樱桃树,怎么又成了核桃树?我从家里出来,说:“那是我们家的樱桃树。” “樱桃树?我没见过樱桃树,还没吃过樱桃吗?你看看那上面,明明挂着一颗核桃。”划线员边说,边顺手指向树梢。 那儿确实挂着一枚小小的核桃。我们家房前的那棵树,不是一棵樱桃树,它是一棵核桃树。 XX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我们家的那棵树,心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感慨。这棵树多次被我们张冠李戴,最后是它用一枚小小的果子,向我们证实了它的真实身份。 有时我想,这棵树是不是上帝派来向我作某种暗示的,它要我知道, 。八、相关链接 【探究性学习】
读寓言,明事理,学创作
(一)学习寓言,要注意从作品记述的故事和描写的形象人手,看看作者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文中点明或包含了什么道理,通过自己的分析、思考来理解寓意。说说以下这些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寓意。
柳宗元寓言:《黔之驴》、《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罴说》、《蝜蝂传》。刘基寓言:《卖柑者言》、《工之侨献琴》等。(二)学习构思寓言故事
认真阅读古代的经典寓言故事,揣摩古人创作寓言的取材方式和写作技巧;根据提供的话题,尝试构思寓言。 韩愈《祭柳子厚文》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絷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辞。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教(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