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推荐12篇)

2023-02-02 18:36:01教案设计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推荐12篇)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1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那么白杨语文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文秘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白杨》初中语文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充分、快乐地人人向往在一种美好的境界中去读书,逐步品味语言中的情感、感触阅读中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感情朗读,感悟人物的言行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2、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 ,给每位学生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平台。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段, 揣摩重点词, 了解白杨树的特点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及以后的做法。培养学生良好竞争及积极向进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小白杨》歌曲光盘 磁带 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

播放阎维文演唱的《小白杨》(学生会唱的可一起随唱)然后在渲染的气氛中导入:同学们,歌曲中唱到了什么?你喜欢歌中的白杨吗?自由说一说你在哪些地方见过白杨树?在茫茫的大戈壁上生长的白杨树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着动人歌声,一同与课文中的父子三人“坐上”通往新疆的直达专列,去那里亲自感受一下白杨树的坚强与美丽。

师板书课题 学生书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掌握生字新词

(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教师启发诱导 (小黑板出示)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你读懂了吗?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能说一说你在读书中快速理解记忆的好方法吗?同桌之间然后自由交流。

(3) 处理学生在读中出现的字词问题 介绍中的”介”易读成jiai “,多音字“干” 两种读法及干旱 枝干 ,“强”两种不同读音,让学生分辨清楚。再就是“限”要和恨、根、很、狠、跟等字区别开来。抽几名学生快速找一下课文中词语 如:清晰 高大挺秀 浑黄一体 根据课文上下内容说一下大体意思,为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课堂中可进行你说反、我对正、成语接龙和词语类型扩展,如接龙高大挺秀----秀丽无比-----比比皆是----

是非分明----明知故问-----问寒问暖----暖风习习----习习凉风----风调雨顺----顺心如意----意味深长---长年累月---月明星稀---稀奇古怪 ---怪声怪气----气势磅礴。(此法能使学生养成勤于积累词语的好习惯,大家不妨一试。)此过程要注意对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评价

三、品读课文 理清脉络 读中感悟

出示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再去深入品读课文、读中进行感悟(1)提问,文章中那些地方描写了白杨树,想一想你对白杨树又有了哪些了解。(2)小组交流 从“每隔几秒钟,窗口外就飞快的闪过一个高大挺秀的身影”说明了白杨树外形的特点:板书;高大、直。再启发学生认真读课文,回答白杨树还有什么特点,出示重点段 爸爸对儿子和女儿的一番意味深长的对话,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进行,(两个孩子的对话要指导学生读出天真和稚气来,爸爸的那段话因为是对孩子说的,读时应注意透出严肃中又不失亲切和循循善诱语感)。引导把自己的体验及感受真正读出来,(可通过听录音、范读)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朗读中抓好自然段中的“从来” “哪儿----哪儿---” “粗壮” “不管----不管----总是----”重点词和两组关联词组 ,边读、边交流、边思考,回答白杨树在你的心目中具有了那些可贵之处, 板书:不怕困难、生命力强。

四、拓展延伸 升华情感,

再进一步精读,启发,诱导:同学们,本课表面上是在介绍白杨树的特点,实际上是在赞扬白杨树的品格,赞美具有白杨树不屈不挠、拼搏顽强的人。引领学生找出文章中的中心句,“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他是在表白自己的心,“表白”是告诉、说明的意思。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像白杨树一样坚强而不动摇。这种写作手法是借物喻人,(拓展 七册中我们学过的《落花生》、《古井》、《丑菊》)都是借物来赞扬人的美好品质的。希望大家以后在写作中多尝试这方面的题材,你会体味到独特的无穷的乐趣。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集体朗读,提问,还用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交流。 重点让学生从“沉思”、“微笑”两个词想象一下爸爸当时在想些什么?从而体会到爸爸希望孩子像白杨树那样不怕困难,为边疆做贡献的心愿。

新疆是什么样子?(贫穷、落后、荒凉 )西藏呢?介绍孔繁森献身西藏、万名大学生自愿去西部贡献力量资料,再提问学生,现在你能正确说出爸爸在对自己的孩子表白什么吗?让学生自己回答。如果老师现在再让大家读一读白杨树特点的句子应读出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对建设者的赞美之情)好,大家再一齐来感受白杨树带给我们的那特有的高尚品质吧/齐读。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在歌声中来体验白杨那种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吧。

白杨教学教案的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课文,文章通过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茫茫戈壁滩上的白杨树这件事,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杨教学反思。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寻味。课文以白杨为明线,表面上写白杨,实际上写人,借白杨的特点来比喻边疆建设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为本课教学之重点所在。而如何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体会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这一写法是本课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本课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见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话及最后一节的含义,要求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和联系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本课的难点,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遵循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养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具体教学方法如下: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对白杨的生长环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白杨的特点,归纳出白杨的形体特点(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顽强,再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让学生讨论解决两个问题:⑴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有何作用?⑵写白杨树的特点有何特色?我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和作者交流,与教师商讨,向同伴汇报……并使学生懂得,前者写白杨树的生活环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写白杨树并非直接描写景物,而是通过人物说的话,间接地写出白杨的特点。

紧接着我就抛出新问题:白杨树生活的环境是那么的恶劣,却依然高大挺秀,不软弱,不动摇,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只是单纯说树吗?他还想说明什么?

通过读课文,学生明白了父亲的话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写物,实际上是在喻人,是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来歌颂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建设者,歌颂他们无论在什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像白杨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为了加深这个认识,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读,充分体验感悟,让学生发表个人独特的感受。对于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我没有机械地照书后要求让学生说句子含义,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亲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时此刻父亲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理解“……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通过解词析句,不仅使学生掌握本课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写法,也使学生掌握了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2

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

师:请同学们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读一读,体会一下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师出示展现“茫茫大戈壁”景象的投影片,引导学生观察

生:“没有山,没有水,也没人烟,天与地都是浑黄一体”。

师:自然环境如此恶劣,白杨却顽强地生长着,而且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白杨树不向恶劣的自然环境低头,生命力强。

生:说明白杨树具有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师:“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条”这说明了什么?

生:哪儿是说无论气候是好是坏,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土地肥沃还是贫瘠,白杨树都顽强地生长着。

生:我觉得“哪儿”说明了白杨不向有的植物,只适应于在优越的环境中生长,而是适应于所有需要它的地方,这正是白杨顽强生命力的体现,也是它的品格。

生:这是说无论把白杨树载到那里,它就在那里扎下根来,为人类造福。

师:说的很好。对“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一句怎么理解?

生:这是说白扬不怕风沙,不怕干旱还是洪水,不管遇到怎样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它都能茁壮成长。

生:文章开头说:“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句中的卫士指的就是白杨树。白杨对风暴洪沙“不软弱”、“也不动摇”,表现了它的确是一位抗暴防沙的卫士。

师:谁能用上比喻词,把白杨比作什么事物说一说。

生: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

生:在雨水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

生:在洪水面前,白杨树向中流砥柱一样牢固坚定。师:这就是白杨的——

生:顽强不屈、傲然挺立的可贵品质。

[分析:教师紧紧抓住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逐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句子包含的意思。教师不是停留在对白扬树高、直、大的外型分析上,而是联系上文,并创设情景,启发诱导,从而使学生对白扬高大挺秀、坚强不屈的形象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受到深刻的教育。]

师:爸爸表白的是一颗什么“心”呢?(分小组学习讨论)

(教师出示投影片,展现背景资料:五六十年代,一大批知识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边远的地方参加生产建设,现在很多知识青年已经回到城市,而“爸爸”不但没有从边疆调回城市,而且还把儿女接去读书。)

生:爸爸看到戈壁滩上的卫士——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而触景生情,以白杨树勉励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生:课文中说孩子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爸爸是根据祖国的需要,远离家乡去新疆参加建设工作的,他也像白杨那样,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

生:爸爸是借赞扬白杨,来表达自己一辈子扎根边疆的心愿。

生:爸爸无怨无悔,建设边疆的热情不但没有减退,而且已经深深爱上边疆,决心扎根边疆。

师:你们明白爸爸的心愿吗?

生:爸爸的心愿是不仅自己要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还希望孩子们也能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所以爸爸的三句话既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又是在借白杨勉励自己,教育孩子。(齐答)

师:爸爸不仅赞扬了白杨树,还赞扬了谁?

生:千千万万献身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们。

师:爸爸工作的地方虽然边远、艰苦、落后,但他没有逃避艰苦的环境,而是乐于扎根边疆,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分析: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把爸爸赞扬白杨树的品格和表白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崇高志向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理解了爸爸表白自己建设祖国边疆的心愿,就蕴含在赞颂白杨崇高品格之中,这样从“白杨树的高尚品格”和“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们的崇高品质”的联系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建设者们高大的形象仿佛就屹立在学生面前。]

师:这段话用了那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 哪儿 …… ”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的恰当,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

[分析:造句的练习是一种很好的反馈形式。既能看出学生应用关联词语的能力,又能看出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感情的程度,利用教师抓住矛盾,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3

课题 3、白杨 第 1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学习1—12小节,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白杨的内在品质,当堂背诵爸爸的话。 教学流程(动态修改)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白杨)把课题齐读一遍,再读一遍。 二、质疑预设:白杨长在哪里?白杨是什么样的? (学生提问:作者想借白杨来告诉我们什么?问题比较深入,可见预习较为到位。) 三、带着问题自学(顺便自学生字词) 四、生字词自学反馈 戈壁清晰卫士大伞分辩抚摸干旱软弱介绍新疆表白 陷入沉思 浑黄一体高大挺秀 浮起一丝微笑 二、精读感悟 1、师过渡: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 2、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 (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 (是通往新疆的铁路。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生读第1自然段) 师: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可以结合注解2)(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干燥,到处是灰黄的颜色。风一吹,飞沙走石。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小结: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我们再来把第1小节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是戈壁滩上的白杨。师板书:戈壁) (通过注解和课外积累了解到白杨的生长环境是极其恶劣的。) 3、了解白杨的特点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生齐说:高大挺秀,师板书:高大挺秀) (学生很容易就说出“高大挺秀”,能较快地找到关键信息。) 师:课文非常明白地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高(高度);大,(体积);挺,挺拔;秀,秀丽。 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生齐读词语) 4、“高大挺” 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生读到第5小节——这是写白杨树的?——高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第2个特点是什么?——大。 生继续读。读到第8小节——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 师: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金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让学生颇为兴奋,师生合作很愉快。) 5、“秀”(品味爸爸的话) 师过渡: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第12小节)把它读一读看(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生齐读第12小节) ①第一句话——本性正直 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再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写出了白杨本性—板书:本性正直) 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师:这是它的本性。 (这里的概括有些纠结。学生认为第一句“从来就这么直”写出了白杨不怕苦难,很坚强,与第三句的意思重复了。当教师与他们探讨是否可以认为是“本性”就这么“正直”时,学生不肯苟同。) ②第二句话——生命力强 师:第2句呢,从爸爸的话中读出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从“哪”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还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板书:生命力强) 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读出生命力强的感觉) (学生也先提到适应能力强,经过引导,概括出生命力强,比较顺利。) ③第三句话——坚强不屈 师: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师范读第3句话) 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 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坚韧、坚强。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板书:坚强不屈)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齐读第3句话) (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地注重了概括和理解,忽视了朗读,很可惜。) 师小结: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6、试着背诵爸爸的话。 作业设计 熟练背诵爸爸的话,体会白杨的内在品质。 板书设计 3、杨树 环境 特征 外在内在 戈壁 高大挺秀 本性正直 (浑黄一体) 生命力强 坚强不屈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第一课时对白杨品质的把握较为简单,在设计时参考了特级教师的设计方案。方案中,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对“高大挺秀”这一特点的分解,“高大挺”落实到爸爸、哥哥和妹妹的对话当中,并采用边读边分解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白杨到底是怎样的“高大挺”;“秀”又落实到爸爸的话中,而这“秀”是内秀,是白杨的内在品质。这样的分解十分巧妙。在落实过程中,学生对分角色朗读合理解白杨的内秀都十分有兴趣,效果也较好。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4

总的说明

一、对文章中心的把握《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炼,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杨来赞美在新疆扎根落户的建设者,在朴素平淡的风景画中蕴含着浓郁的诗意。这“诗意”不是别的,是作者热情歌颂的不畏艰苦创业的精神,它不仅表现在那位旅客身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培育下一代边疆建设者的精神上。正是这浓郁的诗意,扣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对那扎根边疆的崇高精神境界产生敬仰之情。

二、对明线和暗线的处理这篇散文有两条线索。明线写白杨,先简笔勾画白杨高大挺秀的外形,再借爸爸之口礼赞白杨坚强不屈、生命力强盛的内在品格,最后写小白杨迎着风沙茁壮成长。暗线写爸爸,先写爸爸看着戈壁滩上的白杨出神,再写爸爸严肃地向孩子介绍白杨树,最后写爸爸由陷入深思到突然露出微笑,这是人物神情变化的一条暗线,这两条线索如何处理呢?怎样才能不顾此失彼呢?我选择了这种较佳方案?前半部分重点抓明线,突出白杨的形象;后半部分重点抓暗线,突出边疆创业者的形象。

三、对物和人的关系的处理教学借物喻人的文章一定要处理好物和人的关系。我认为一般就应先讲好物的特性,然后再讲清人的特点。根据文章的思路,教学时我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白杨高大的形象,让学生感到白杨确实了不起,叫人敬佩。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理解爸爸的心愿,树立起边疆创业者的高大形象。

四、要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是既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又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白杨》一课教学我注意了课堂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艺术。以第二课时为例,在教学结构上,导入正课后,我出示了大幅戈壁挂图,用动情的语言描述大戈壁荒凉的景象,追求“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文似看山不喜平”。课堂教学也忌平淡无奇,在教学白杨内在品格时,我通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描述渲染、感情朗读四个步骤掀起教学高潮。结束时我让学生由边疆的白杨联想到身边的“白杨”,由大白杨联想自己这些“小白杨”,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何处讲解,何处启发,何处朗读,何处讨论,何处留下“教学空白”,都作了精心设计。单调乏味的教学语言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时,我力争做到启发性语言循循善诱,讲解性语言有条不紊,描述性语言绘声绘色,赞扬性语言激qing昂扬,教师用饱满的感情感染学生,使教师、学生、作者三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力争达到“入境”、“悟神”的最佳境界。

具体设计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审题:

1.课文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仅仅就是写白杨吗?

二、老师范读全文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

①查字典或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戈壁、茫茫、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分辩、介绍、抚摸、表白、沉思

②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③大戈壁是什么样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

④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⑤试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2.老师检查自学效果。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课内练习:1.写近义词介绍()抚摸()分辨()

高大挺秀()

2.写反义词清晰()动摇()软弱()

消失()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的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是一位旅客带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她是怎样借白杨表白自己心愿的呢?这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二、理解白杨外形特点

1.现在假想我们也坐上了开往新疆的火车,火车把我们带到了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呢?齐读第一小节。

2.出示大戈壁的挂图,教师描述:茫茫的大戈壁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胡的只是满地的沙石。大风一起飞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浑黄,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戈壁是多么荒凉呀。

3.齐读第3节,读后回答:在戈壁上白杨树长得怎样呢?

(高大挺秀。老师在大戈壁背景图上贴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杨树)

4.看到这白杨树,爸爸的神情是怎样的?兄妹俩又是怎样争论的呢?分角色朗读4-12小节。

三、理解白杨品格特征

1.指名朗读14小节,然后小黑板了示爸爸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然后逐句读讲。

“这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

①“从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讲了白杨的什么特点?(本性正直)

②去掉“从来”,朗读比较。

“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在哪儿生根、发牙、长了粗壮的枝干。”

①这句话廛了白杨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关键词可体会出?(生命力强。“哪儿……哪儿……”“很快)

②小结:内地需要白杨,白杨要内地扎根;边疆需要白杨,白杨就在边疆扎根,真是哪儿需要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

③指导感情朗读。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①这句话赞扬了白杨什么特点?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坚强不屈。“不管……不管……总是……”)

②教师描述:在风沙面前,白杨像城墙一样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杨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前,白杨像骆驼一样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杨像中流磔柱一样牢固坚定。这就是白杨坚强不屈的品格。

③指导感情朗读。

2.教师小结,朗读体味爸爸的一番话不仅回答了儿子的问题,而且热情赞扬了白杨生命力强,坚强不屈的品格,读到这里你对白杨产生了什么感情?(崇敬)请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14小节。

四、领会爸爸的心愿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请同学们默读16小节,并联系14小节思考,然后同桌讨论。

2.引读讨论16小节:

①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到新疆工作,你们知道吗?”

②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把他们接到新疆去,你们知道吗?”

③师读:“他们只知道…”生接读:“新疆是个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师问:“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个偏远艰苦的地方,你们知道爸爸为什么把孩子带到新疆去吗?”

3.通过爸爸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指名读17小节。

4.过渡:爸爸介绍的这一点知识就像一粒种子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这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成长呢?

5.老师朗读18小节,读后讨论:

①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

②他为什么又露出了微笑?

6.老师在大白杨旁贴上两棵小白杨,请学谈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7.指导学生感情朗读18小节。

五、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3.总结启发想象是呀,多少边疆创业者,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边疆建设事业,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新疆有许多的“白杨树”,我们这里也有“白杨树”,谁呀?(老师,辛勤的园丁)

特别是广大农村教师,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像蜡烛一样默默地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除了老师像白杨,我们这里还有谁是“白杨”呢?他们知道是谁呀?(生:我们,我们就是小白杨)

我相信你们这些“小白杨”在“大白杨”的关怀教育下一定会长成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哪儿需要哪儿扎根。

六、布置作业

1、造句:

①哪儿……哪儿……

②不管……不管……总是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疑

1.《青松》这首诗通过写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红梅》、《秋菊》这两首诗歌颂了红梅和秋菊的什么精神?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2.(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的重点内容是不是单纯写白杨?表现手法与《冬夜杂咏》有哪些相似之处?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1.(出示小黑板)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师:爸爸介绍白杨,表达自己的心,知道比较深奥,孩子还不能理解,但他们知道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除开课文中的三个“只知道,”学生还想到很多,也想得合乎情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生:(读第16自然段)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师:一个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是有一定目的的,而孩子们不知道的正是爸爸为什么有这样的行动,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读二年级时学过《葡萄沟》一课,里面讲了那里出产葡萄、沙梨、杏……很多水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同时也希望孩子们像他一样,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成长。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微笑严肃沉思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探幽览胜,渐入佳境——《白杨》课堂教学评析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构思巧妙,文字隽永,感情丰富,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让生活在内地江南水乡的小学生深刻理解,却有较大的难度。不少老师教学本文均按课文层次逐段读讲,效果不佳。刘老师根据教材的特点、重点和难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实际出发,另辟蹊径,成功地运用了“引疑推导法”,即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多读善思,假若思而无路,视觉、知觉接受的信息向中枢神经的传递就会受到障碍,刘老师首先从课题激疑(从课题看,本文应当写些什么)入手,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主要内容之后,便直奔重点、难点,即从过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牵一发而动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义”的思路引导学生在读中生疑,深思、释疑,逐步完成认识由表及里的过渡。在这个过程中,老师通过“抓空白处”(孩子们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办法攻破难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概括)活动,认识到“孩子们”“只知道”的都是具体的“行动”,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经过一连串的引疑读、思活动,学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决心、信心和希望孩子们也像白杨那样在边疆生根、成长的赤诚之心。

其次,刘老师通过朗读训练,录音欣赏等方式动之以情,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受到了白杨形象美、内质美和建设者心灵美的感染;同时,又抓住描写“爸爸”语言、神念的词句引疑,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思想品德的教育达到了辩证的统一。此外,老师还巧妙地把“白杨”与“爸爸”、“小白杨”与“孩子们”、边疆和内地、现实和远景有机地联系起来,带领学生在“疑”的线路上探幽览胜、渐入佳境,逐步升华,因而教得轻松,学得主动,达到了文路、教路、学路的和谐统一。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借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借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2、你们见过白杨吗?请结合文中的图简单介绍一下白杨。

3、我们都预习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二、了解白杨特点,析句悟情

4、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的呢?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找出爸爸介绍白杨的自然段。

5、指名读这一段,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讨论:从这一段里你们知道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6、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适应性强

生命力强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这是本文的重点之一,认识白杨的特点为后文认识建设者们响应党的号召,克服困难建设边疆的精神作铺垫)

8、这棵白杨长在什么地方?(大戈壁)大戈壁是什么样的地方?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大戈壁给你的印象。学生根据有关语句谈。

9、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长得怎样?(高大挺秀)比较"高大挺秀"与"直"哪个好。它为什么会长得"高大挺秀"?(板书:把"直"换成"高大挺秀")

(在认识了白杨的特点之后,回顾前三自然段,让学生了解白杨的生长环境,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使学生对它的特点有更深入地认识,从而对它产生敬佩之情。)

三、理解爸爸的心,析句悟情

10、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他还在干什么?(理解"表白")他的"心"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读十六自然段,四人小组讨论;孩子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方法是读一句停下来想一想,他们不知道什么,把你的理解补出来。

11、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12、学生交流汇报。

(1)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工作;(2)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3)他们不知道新疆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13、出示大戈壁的资料帮助理解第三个问题。

14、出示背景资料帮助理解第一个问题。

15、联系有关内容理解第二个问题。

16、再读爸爸介绍白杨的句子,联系刚才的三个问题说爸爸的"心"是什么?板书:(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献身边疆)

("白杨树象征着建设、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认真与文本对话,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有关资料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

17、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⑴引言:爸爸的心表白了,按说他应该满足了,可他望着窗外的白杨为什么要"沉思"呢?他在想什么?他为什么又"微笑"了?

⑵"他又陷入了沉思",他第一次"沉思"在哪儿?这个时候他在想什么?

(两次"沉思"、"严肃"、"微笑"地理解,让学生反顾前文,体现了"整体--总分--整体"的教学原则。)

四、总结

课文表面上写什么,实际上赞美什么?这种方法叫借物喻人。

板书设计:

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白杨适应性强建设者建设边疆

生命力强献身边疆

-------借物喻人----

[评析]

《白杨》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它饱含着作者对边疆建设者们崇高的敬意,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无限的真情。对初次接触这类课文的同学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紧紧抓住树与人的关系设计教学思路。

1、设计了"变序教学"

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这样对白杨的特点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非常清晰。

2、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1)运用对比。如在了解了爸爸的"心"以后,引导学生讨论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后来他的嘴角为什么又浮起一丝"微笑"?通过对比,学生对爸爸坚信"孩子们一定会在老一辈建设者的影响下,成为新疆的建设者"有了新认识。

(2)运用比较。如在认识了白杨"直"的特点以后,把"高大挺秀"与"直"进行比较,不仅使学生对白杨的特点认识更深,还从用词上体会到了作者对白杨的喜爱之情,懂得了作文中遣词造句的重要性。

(3)进行内容补充。如爸爸表白自己的"心"这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教学中,我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补充孩子们不知道的内容,形成反差,进行讨论,使学生对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奉献精神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同时也为后文中爸爸的"微笑"作了铺垫。

(4)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激发学生对白杨树的情感、对边疆建设者的情感,再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作者单位:431900①湖北省钟祥市新堤小学②湖北省钟祥市教研室)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7

师:同学们,有这样的一种树,它没有松柏那样的傲雪凌寒,也不像垂柳那样的婀娜多姿,但是它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傲然挺立,赢得人们的尊敬和赞美。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讲述的就是这种树,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白杨。

师:这是一种生长在东北和大沙漠里的树,我们南京的孩子可能不太熟悉它。我们一起来看看图吧!这就是白杨树。你能用哪些词语形容一下你看到的白杨树。

生:我看到的白杨树高大挺拔,无论怎样大的风都不能把它吹断。

生:我的感觉从下面往上看,白杨树高耸入云,像一个巨人一样。

生:我觉得白杨树非常的青翠,非常的茂盛。

师:在你们的眼中,它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树。在西去新疆的列车上,有一位爸爸,他是怎样向他的孩子介绍白杨树的,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来读。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读得真好,特别是“粗壮”这个词读得很有感情。同学们,读了这段话,我们发现,我们对白杨树的认识远没有这位父亲来得深刻。那我们就和他们一起坐上西行的列车,一起看一看白杨,把它看清楚,看明白。下面请同学们把课文读通顺,如果遇到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就把它圈划下来,读完了还要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开始读。

(生自读课文,读完后交流,理清文章的脉络)

…………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了一遍课文,我有一个问题要问问你们,这篇课文的题目叫做《白杨》,那作者是不是就真的只想写白杨呢?

生:不是的,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想通过白杨写自己对儿女的感情。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白杨有一种坚强、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让我们知道,我们也应该像白杨一样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生:书上写了,白杨树哪儿需要它,它就很快地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一方面是赞扬白杨树,另一方面是赞扬在新疆工作的人员,他们是多么的辛苦。

师:你想得真多,说明你对这方面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了,课外的知识很丰富。同学们再想想,课文有没有把它直接写出来呢?

生:作者是想通过白杨,表白自己的心。课文里有一段话,(生读文)“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同学们,你们很会抓这些特殊段落,进行学习。在这里,作者好像是在写白杨,但是又像是在写其他的更深的东西,除了写白杨树,还在写什么呢?

生:写的是“爸爸”。

师: 同学们,写白杨也是为了写“爸爸”,谁知道这样的写作手法是什么手法?

生:以物写人。

生:我觉得应该是以物喻人的方法。

师:挺不错的,我们同学基础知识掌握得挺好。作者是以物喻人,这种方法我们也可以说是托物喻人。

课文分析到这里,同学们对整个文章的脉络已经很清晰了,你们能不能根据这三个标题给课文快速地分段。来,试试看。

(生读文,交流)

…………

师:咱们每读一遍书,都要有一遍的收获,都要有一遍的发现。好,刚才大家读书时,自己勾画了许多词,读书时还要学会提出新的疑问,这样才能促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学到更多的知识。下节课,我们再交流大家画下来的词句。好,读书咱们就读到这儿了。

…………

师:课后,大家还要看看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也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大家就能走进“爸爸”的生活背景,走进新疆建设兵团,就能读懂课文的第三部分了,也能知道作者是如何托物喻人的了。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点评】:

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在这节课中得到较好的体现:1、重视研究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程老师的教学比较朴实,没有过多的形式和富于变化的方法,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引领学生、促进学生的场面随处可见。教师引导学生观看白杨树的图画,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南京学生留心观察过白杨树的学生不多,因竞赛的特殊原因,学生课前预习和收集资料的时间有限;二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三是将学生对白杨树的直观感受和作者的评价进行对比,为感悟文章中心做了铺垫。看图说话的过程也是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过程。2、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有机渗透表达方法。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选入课本的文章,应该说在布局谋篇、表达技巧等方面都有突出的特点,且大都具有示范性。教师不是直白地告诉学生借物喻人的写法,而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有机渗透写作方法,引导学生从表露的内容向隐藏的内容分析开掘,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学生一旦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方法,就能在自主阅读和习作中迁移运用。3、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拓展学习。一节课的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学习的开始,教师激发学生课外探究欲望,不仅仅是深化学生的认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程老师下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关注“阅读链接”的任务,实际上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前后的联系,关注课内外的收获,引发学生更多地思考,也为进一步学好课文打下基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只有不断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课堂才能源源不断地注入生命的活水,这“活水”,将引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天地中,向更高层次迈进。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8

《白杨》教学案例

教学要求:

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新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体会白杨的品质和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心的有关句子。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媒体: 课件、投影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本案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课前你们查阅了我国大西北的有关资料,能把你了解到的情况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生:作简单介绍

师:就在这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戈壁滩上却到处可以看到一个个高大挺拔的身影,那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白杨》。

二、放课件欣赏《白杨》这篇课文

同学们边欣赏课文,边思考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三、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生: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隔壁滩上的白杨。

师:一棵棵平凡的白杨树为什么会如此打动父子们的心,请自由1-14自然段,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

(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自己再把爸爸的话读一读。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师:指名汇报。(出示投影:爸爸说的三句话)

生1(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板书:直 高大 ) 追问:还从哪看出白杨树的直、高大这个特点?请读一读有关句子。(体会兄妹俩的对话,指名读兄妹的对话)

(师追问:第二句的“哪儿”可以是哪些地方?请你换成地方说一说。(出示投影:需要它,他就很快地在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沙漠、草原、河边、城市、高山、戈壁……)

第三句学生体会、读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

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投影:风沙四起,白杨;大雪纷飞, ;数月干旱,白杨 ;洪水浸泡,白杨 。你体会出白杨有哪些可贵的品质?(板书:坚强不屈或顽强不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文中的爸爸,你会怎样介绍白杨树呢?再让我们有感情的朗读爸爸介绍白杨这段话。读出白杨的这种精神品质来。指名学生读。同学们试着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这段话。指名学生背诵。

师: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而这孩子们还不理解?爸爸要表白的是什么呢?

师:引读第16,17,自然段。

师:同学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看画面思考。(看课件:反映大戈壁恶劣环境的课件)这就是白杨生长的环境,

师:这仅仅是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吗?(这也是爸爸及千千万万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出示当年建设者垦荒的照片)师:这张照片是当年垦荒时建设者的合影,他们就是凭着一把铁锹和一把锄头在大荒漠中开荒种地,建设边疆。两个孩子还小,他们还没有完全理解爸爸表白自己的心。可是学到这里你们是否理解了了爸爸的心思呢?学生讨论。再展示课件——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师:经过建设者们的建设,如今的新疆已成为一座花园式的城市。此时你想对建设者说些什么?

师:经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知识,我们也多了些知识,教师接着读完这段话(在通向新疆的路上,有许许多多白杨树。这需要它们,它们就在这生根了。而它们不管在哪里,总是那么直,那么高大。)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板书:无私奉献

再让我们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像白杨一样的新疆建设者们,师领读最后一段。师:我们确实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赞美具有白杨品质的人,让我们再齐背爸爸的话

四、1、同学们我们国家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中央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的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地域辽阔需要千千万万颗小白杨在那里扎根成长,建设边疆,再过十几年,你们将成为国家的大白杨,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拿起笔来写一句自己心里的话,或写一句诗,与大家交流一下,一定会很开心的。学生在激动地氛围中写出自己心中的诗。

2、学生朗读自己写的心里话、或诗文。

在小白杨的歌曲声中结束这节课

板书设计: 白杨(建设者)

直、高大

坚强不屈

适应性强

无私奉献

《白杨》教学案例及反思

谢上小学 樊秀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父亲说的话,学习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高尚品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爸爸的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献身祖国建设的崇高理想。

【重点】阅读能有自己的见解,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难点】体会爸爸说的话,体会父亲崇高的品质。

【课时划分】2课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白杨的特点

2、这样高大的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

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指导朗读)

相机板书

外形 内在

高 坚强

大 不软弱

挺 也不动摇

环境 恶劣

评析:通过复习,将白杨与它生长的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品质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新授

1、是啊,在那荒凉的沙漠中,白杨依然长得那样高大挺秀,他就像卫士一样为铁路挡风雨、遮风沙,把自己的根扎在边疆,它在边疆建设者的心中形象更为高大,它是这样形容白杨的:白杨树从来都是这么直……(爸爸的话)

(1)学生齐读父亲说的话;

(2)指导学生读出敬佩之情;

(3)这位父亲的职业是什么?他工作的环境又如何?

学生汇报结果

2、引导学生理解父亲说的话

(1)再次朗读父亲说的话。

(2)从父亲和白杨的比较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父亲的工作环境和白杨的生长环境是一样的,但父亲和白杨一样,没有在恶劣的环境下退缩,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明白其实父亲对白杨的赞美,实际是对边疆工作者的敬佩。

引导学生回答:父亲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吗?不是的,其实是在表白自己的心。相机板书

3、是啊,多么伟大的一位边疆建设者啊!真为他感到骄傲,同学们,他的孩子们能不能感受到父亲对边疆的这种热忱?不,他们还小,引导学生读出(他们只知道……只知道……只知道……)

(1)学生齐读这段话

(2)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呢?

评析:通过学生的思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学生对课文所蕴含的哲理有更深的理解,从学生的角度去感悟父亲的心,孩子们不知道的,这个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

4、是啊,孩子们不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新疆的荒凉、环境的恶劣,也不知道父亲的伟大,同学们想一想,父亲为什么要带他的孩子去边疆呢?引导学生回答:扎根边疆。

评析:这一问题设计,一是帮助学生理解父亲的心愿。二是让学生再次感悟这位父亲的伟大与无私。

5、学生分小组朗读13—16自然段,思考:

这位父亲的心愿,能实现吗?为什么?

在列车前进的方向的右边,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1)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再次朗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父亲在沉思什么

三、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我想同学们心中有不少的感慨,把你想说的话说给大家听

四、根据板书,理解借物喻人

借 物 喻 人

建设边疆

扎根边疆

表白

板书设计

外在 内在

高 坚强

大 不软弱

挺 也不动摇

环 境 恶劣

评析:板书设计简单明了,让学生对白杨的特点一目了然,全文紧紧围绕白杨的特点进行描写,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事实上是在写像白杨一样的边疆建设者,学生对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也就理解了。

【教学反思】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写了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亲到内地接将要上小学的两个孩子。在边疆的火车上,向孩子们讲戈壁滩上的白杨,以树喻人,歌颂了扎根西部的建设者博大的胸怀。文章含蓄携咏,耐人寻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把自己的见解说出来是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结合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鼓励学生自己自主学习,动手让他们自己思考,同时“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对学生的回答,我没有统一答案,只要他们能结合实际讲出自己的见解,我都予以肯定,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读中感悟和思考。例如:孩子们不知道什么,学生又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边疆的环境恶劣,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为什么像白杨一样坚守边疆,有人说孩子们不知道父亲带他们去边疆读书的真正目的……我对他们的答案及时肯定,及时表扬了他们,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这样,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学时,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质疑边读边思。答案要有创新,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要经历积极思维。例如:父亲的愿望能实现吗?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能,因为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右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有人说,能,因为孩子们已经了解了白杨的精神,会向白杨学习。有人说,能,因为他们有一位伟大无私的父亲……学生各抒己见,答案也层出不穷,让我感到特别的欣慰。在井井有条的教学程序,在老师的引导,学生的积极思考下,教学任务圆满完成,通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收获。

1、积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以表扬、鼓励为主,肯定学生独特的见解。课堂气氛活跃。

2、问题设计紧密,一环扣一环,每个问题的设计都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铺垫。

3、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展开教学,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和创新能力。

4、板书设计巧妙合理,让学生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有初步的了解。

5、抓住了核心问题,突出问题,突破难点。

教学是一件不完美的艺术,在这次教学中,我存在以下几个遗憾:

1、整个教学设计较为零散,缺乏整体性。

2、教学时对学生牵得太紧,没有完全放手让学生积极思考。

3、文中有一个句式练说,“不管……不管……总是……”我忽视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4、对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没有脱离文本,根据学生现在的实际展开拓展,例如:可让学生畅谈:“你父母对你的希望是什么?你如何去实现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5、在课堂上,朗读训练的力度不够,没有让学生读出韵味,对学生的朗读缺少评价。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完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9

(出示配有第一段朗读录音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写大戈壁的?怎样描写铁路沿线的白杨树的?边读边画出主要词句,然后,我们通过解词析句来理解、体会。(学生认真默读后纷纷举手交流学习体会。)

生: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茫茫”这个词。“茫茫”就是没有边际,模模糊糊看不清。这里是说大戈壁广阔。

生:我画了这句话一“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里写大戈壁很荒凉。

生:这里写大戈壁用了“清晰”这个词。“清晰”是说清楚,不模糊。

师:作者是说大戈壁清晰还是模糊?

生: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师:所以,你只画“清晰”是不对的,应该画“并不那么清晰”。(生点头)

生:我还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师:课文中写大戈壁用了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

生:一望无垠。

生:空旷单调。

生:风沙漫天。……

师:作者要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写这荒凉的大戈壁?我们通过“解词析句”不仅知道作者写了什么,怎么写的,还要懂得为什么这样写。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烘托白杨树的高大形象。

师:我们平时描写参天树木,常用哪些词语?

生:高大挺立。

生:高大挺直。

生:高大挺拔。

师:请同学们看课文中作者描写戈壁滩上的白杨用了哪个词语?

生:高大挺秀。

师:谁能说说“秀”是什么意思?

生:“秀”就是不俗气,很高雅的意思。

生:“秀”就是美,清秀,秀丽的意思。

生:“秀”就是很秀气,很漂亮的意思。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挺立”“挺直”“挺拔”,而用“挺秀”这个词呢?要表达什么情感?

生:这是作者夸赞白杨树,告诉我们那普通的白杨树不仅高大挺拔,而且清秀美丽。

生:这个“秀”字流露了作者对白杨树的欣喜之情。本来白杨很一般,我们也常常见到,并不美丽,可在作者眼里,它是美丽的。

生:这个“秀”字表达了作者对白杨树,特别是生长在祖国大西北戈壁滩上的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师:作者仅仅是夸赞白杨树吗?(学生读书)

生:我认为作者用这个“秀”字,表面是说白杨树的样子(外表)美,实际是写白杨的品质(内心)高尚。作者透过车窗,看到铁路两旁飞驰而过的白杨树,便情不自禁地想到它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在哪里生长的高尚品质。

生:白杨树象征着扎根边疆的建设者。作者对他们倾注了敬佩之情,所以描写白杨树用“秀”字。

师:很好。作者别具匠心,一个“秀”字,不仅描绘了白杨树的形象美,而且突出了白杨树的品格美,抒发了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敬佩之情,为后面写扎根边疆的人进行了形象的渲染。

(板书:高大挺秀、扎根边疆)

师:(小结)普普通通的白杨树到处可见,在庭院,在公园,在城市的道路旁,在乡间的路边。对此,人们不以为奇。然而,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却令人惊叹不已。那碧绿向上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给茫茫的大戈壁带来了生机和希望,也给过往的旅客增添了快慰和喜悦。这怎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意呢?于是,白杨便成了旅客们议论的话题。课文写了谁在议论呢?他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第二段。

(学生读后,在教师引导下讨论。)

师:“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这里的“一位旅客”指谁?

生:“一位旅客”指的是爸爸。

师:这里的“卫士”指什么?

生:“卫士”指的是白杨树。

师: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位旅客正望着戈壁滩上的白杨树出神”呢?

生:作者将白杨比作卫士,形象地写出了白杨树傲然挺立的样子。

生:这里也暗指那些建设者们像卫士那样守卫着祖国的边疆,丝毫也不动摇。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句中没有出现本体“白杨”的字样,也没有比喻词,而是直接用比喻物来代替被比物,谁能用上“白杨”和比喻词,重新说一句。

生:白杨树好像戈壁滩上的卫士一样。

生:白杨树犹如戈壁滩上的卫士一般。

生:白杨树恰似戈壁滩上的卫士。

生:白杨树宛如戈壁滩上的卫士。

师:请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思考:谁的话是主要的?兄妹俩对白杨有什么看法?(学生朗读课文。)

生:三个人的话中父亲的话是主要的。

生:哥哥说白杨树高,妹妹说白杨树直。

师:孩子们看到的只是树的高大挺直,爸爸是怎样介绍白杨树的?(教师领读父亲的三句话。)请同学们按照前面解词析句的方法谈体会。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直”象征着人的正直,“高大”象征着人的品质高尚。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为人类造福。

生: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这正是白杨的品格。

生:是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我们边疆建设者都具有白杨的品格,他们在沿海城市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远离家乡到大西北工作,照样能为祖国做贡献。祖国需要在哪儿安家,他们就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

生:作者写物,意在喻人。“风沙、雨雪、干旱、洪水”是指建设者所遇到的困难;“坚强、不软弱、不动摇”是写建设者们把一生献给了祖国边疆那种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

生:白杨树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不曾有过分毫的屈曲,仍旧长得那么端庄、凝重,笔直地耸入高空,正象征建设者们在大西北荒漠上克服种种困难、扎根边疆的精神。

师:爸爸的这番话含蓄深沉。请同学们带着对白杨树的热爱,对边疆建设者的敬佩之情,齐读这段话。(生齐读)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关联词语,请画出来。(学生画后交流)

生:这里用了“哪儿……哪儿……”。

生:还有“不管……不管……总是……”

师:这两组关联词语用得恰当,更有力地突出了白杨的品格。请分别用上这两组关联词语,说说边疆的建设者。

生:哪儿最艰苦,哪儿就有建设者的足迹。

生:祖国哪儿需要,建设者们就在哪儿安家。

生:不管困难多大,不管条件多艰苦,边疆建设者总是那么坚强,那么乐观。

生:不管风餐露宿,还是语言不通,不管缺水少菜,还是生活习惯不同,边疆建设者总是不软弱,不动摇,毅然扎根那里,开花结果。

(教师板书:生命力强不畏艰难)

师:(小结)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发芽。城市需要它,它就默默无闻地舒展丰姿供人欣赏;农村需要它,它就心甘情愿地挽起臂膀,筑成防风林墙;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它上擎青天,下踩戈壁,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这就是白杨的品格。◆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自学及重点指导,使学生掌握本课生字词;会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造句.

2.通过阅读教学,使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爸爸"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思想感情,并在理想情操方面受到初步的鼓励.

3.引导学生从感性上领会课文中心思想,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了解白杨的特点体会爸爸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以物喻人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第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到课文讲的十一位旅客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车上,父亲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并借白杨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 他又是怎样借白杨树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探究.

二 再读课文,理解白杨.

1,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读后告诉大家,你了解了白杨什么

2, 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请同学诉说自己的所得.

3, 大家是从爸爸的介绍中了解到的.我们一起来读这几个句子 .(出示爸爸说的话)

4, 学生一起读这几句话.

5, 指名读第一句话."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去掉"从来"这个词行吗 比较朗读.

(2)白杨树这么直,那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 自然段,划出体现白杨树生长环境的词句.

(3)读后同学们交流,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4)(出示戈壁滩图片)在茫茫的戈壁滩上,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有的只是满地的风沙.可就在这大戈壁上,却有一点绿色,那就是高大挺拔的白杨.请同学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

6 (出示句子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1) 这句话写了白杨的什么特点 从哪些关键词句可以体会出

(2) (再次出示句子 )"( )需要它,它就在( )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3) 大家想象一下,白杨树还可能生长在哪儿 请试着填进去,读给大家听听.

(4) 学生填空练习.

(5) 是啊,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不管是戈壁还是山区,那儿需要它,它就到哪儿去,不讲条件,不畏艰苦.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7(出示句子)"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1) 这句话赞扬了白杨树什么特点 从哪些此举可以体会到

(2) 引读:

遮天蔽日的风沙来了,——————————————;

滔滔不绝的洪水来了,——————————————;

飘飘扬扬的大雪来了,——————————————;

持续数月的干旱中,————————————————;

拳头大小的冰雹来了,——————————————;

(3) 白杨树的性格就是这样坚强,生命力就是这样顽强.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句话.

7 读到这里,你对白杨树产生了什么情感 (憧憬)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第14小节.

四 领会爸爸的心愿.

1 爸爸只是想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 请同学们默读14—16小节思考.

2.同桌互相讨论.

3.引读,讨论16小节.

(1) 师读:他们只知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们只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他们只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是他们并不知道什么

4 通过爸爸的介绍,孩子们多了一点什么知识 指名读17小节.

5 现在你们明白了爸爸的心愿到底是什么吗 联系18小节谈一谈.

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话的

6 指导朗读18小节.

五 总结课文,升华中心.

1 课题是《白杨》,全文是不是仅仅写白杨 赞扬了爸爸什么精神

2 赞扬爸爸,实际上就是赞美什么人

六 总结全文.

1 同学们,在茫茫的大戈壁上到处留下了白杨高大挺秀的身影,而在这恶劣的环境中,那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们,为了改变边疆落后的面貌,他们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老师相信,想这样的白杨树会越来越多,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2 听歌曲《小白杨》.

七 作业.

写一段话,赞美像爸爸一样的建设者们.用上"哪儿……哪儿……","管……不管……总是……".

板书:

3 白杨------坚强

爸爸------奉献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11

【教学片断】

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高大挺拔怎样理解?我们先来看看高大,高大什么意思?

(教师挺了挺身体,做“高大”状。)

生:像李老师一样就是高大。

师:谢谢,跟同学们比我算是高大了。什么是挺拔,谁上台站站,站出挺拔的姿势。

(有意识地地叫了班上个子最高的一位学生,他平时走路微驼。)

师:站得多有精神,多挺拔啊。以后走路时也要注意姿态。同学们想一想,高大挺拔在课文中形容什么?

生:高大挺拔在课文中是形容白杨树的。茫茫的戈壁滩,一眼望不到尽头,高大的白杨树笔直地挺立在那里,真了不起。

生:茫茫的大漠中,只有几株白杨树挺立着,直入云端,所以在作者的心目中白杨树显得格外高大挺拔。

师:是啊,让我们带着赞美的口气读一读这句话。

【评析】

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的,往往需要教师在细微处做“大文章”,在不动声色中给人以启发。让学生上台站站“挺拔”的姿势,既让大家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又给了这个孩子“润物细无声”的点拨和教育。

《白杨》初中语文教案 篇12

【教材简析】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大戈壁的列车上,一位父亲与他的孩子们的对话,父亲望着窗外的白杨,借助白杨,热情讴歌了祖国边疆的建设者们,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服从祖国的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这篇文章首先从孩子们对白杨树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树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爸爸借助白杨表明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同时也希望他的孩子们能够成为祖国边疆的建设者。

选编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继续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二是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三是进一步加深对西部的了解。

【设计理念】

整篇文章清新流畅自然,行文之中人物描写非常传神,语言描写及神态的刻画,符合人物的特点,在心理描写上则非常含蓄,没有过多直接的叙述,而是以神传情,意境深远,通过神态的变化来体现感情的波澜。教学中,在把握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同时,体会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的特点。并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意寓含蓄、心境悠远的人物展现方法。

【教学建议】

1、有条件的可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2、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

3、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新疆建设者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可让学生先自读,画出自己认为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语句,并反复研读;然后在小组和全班交流,体会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是如何合二为一的。

4、本文在人物描写上也很有特色。对兄妹二人通过几句简短的对话,就凸显了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对爸爸的描写则抓住了神情的变化,来暗写他心理的变化、志向与心愿。

5、要加强朗读指导和评价,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精神。对重点段落要多读,把体会到的感情读出来。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读时要把人物心理活动揭示出来。

6、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推荐阅读篇目,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陶铸的《松树的风格》等文章,让学生在课下阅读,进一步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新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激趣引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大戈壁吗?(蒙古语意为难生草木的土地,是一种粗沙、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然而,在这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生长着一棵棵高大的身影,你知道他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到这荒凉的戈壁滩看一看。

教师板书:

白杨

(学生带着对戈壁的好奇之心,进入课文,产生激qing,收到引情激趣的效果。)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学生字生词

1、师此时你一定在想,荒凉的戈壁究竟是什么样的?白杨为什么会在那里生长呢?在这里生长的白杨树会有有什么特点呢?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和你的同座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⑴对一些词语的理解:

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⑵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如: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⑶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⑷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 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⑴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①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

(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②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

(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及其恶劣。)

(教师引导,学生头脑中产生飞沙走石的画面。)

③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坚强不软弱从来都那么直。)

④教师出示相关的课件或图片,学生以图片为栽体,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

⑤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⑥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学生感受到白杨树生活环境的恶劣及性格的坚强,为以后的言物喻志打下伏笔。)

⑵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①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

②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③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④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三、提出疑问 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直奔情境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 、陷入。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二、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那么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理解爸爸的心声:

1、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一说:

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生思考:

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同学们讨论一下。

(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⑴生讨论汇报 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⑵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

(学生感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无私的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3、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那么需要的就是向爸爸这样的边疆的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高尚的爸爸,想说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理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在迎风成长起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预设:

⑴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⑵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⑶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2、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3、体会写法:

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的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明确什么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四、感情朗读,收束全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以读启思,读中体验,读中表达情感。)

五、练习设计

1、读拼音写词语:

qǐng xī

( ) yǔ sǎn

( ) fu mo

( ) jiè shào

( ) biān jiāng

( ) xiǎn lòu

( )

2、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不管(),它总是() ,那么(),不软弱,也不()。 突然,他的嘴角又(),那是因为他()的右面,在一棵()身边,()正迎着风沙()。

3、小练笔:

写几句话,夸夸像课文中的爸爸那样的祖国建设者或保卫者,可以用上“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等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中,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请你把它工工整整的抄写下来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料补充】

1、袁鹰1924年生,江苏省淮安人。当代著名诗人、儿童文学家、散文家。原名田复春,参加工作后改名田钟洛。194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毕业于之江大学。历任《世界晨报》《联合晚报》《新民报》记者、编辑。著有中篇小说《年青的时候》,儿童文学作品《丁丁游历北京城》《篝火燃烧的时候》《彩色的幻想》《保卫红领巾》等,散文集《红河南北》《第一个火花等》,诗集《红湖集》等。本文选自《风帆》,有改动。

2、新疆建设兵团新中国成立之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明察新疆的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和经济落后状况,着眼于祖国的安全和统一,新疆各民族的团结进步,高瞻远瞩,于1950年命令新疆人民解放军铸剑为犁,开展大生产运动。17.5万官兵就地转业,组建生产建设兵团,担任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的使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