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推荐17篇)

2023-02-11 22:12:02教案设计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推荐17篇)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

月光曲》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评:这是从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建立了文本与语言积累的联系。可谓精妙。]

师板书课题。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妺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教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教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读一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读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主体的发挥以及得到他人的赏识。学生对某一问题的感受与理解是多元的,多角度的,具有个性化的,教师要在情感上给予支持,精神上给予鼓舞]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阅读是教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小节,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像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小节,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妺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妺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妺妺的心愿。妺妺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教师如何把问题呈现出来,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画龙点睛"式的一问,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探究。]

师:假如你是贝多芬,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会有什么感受?你会为他们做些什么?生:很激动,我会进去为他们弹奏一曲。

[换位思考,注重人文的情怀--生命的弘扬]

师:贝多芬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姑娘善良的品质和她对音乐的热爱,让贝多芬为之激动,正你们所想,他推门进去要为这位盲姑娘弹奏一曲,满足她的心愿。请同学们读课文第四、五、六三个小节。

生读。

师:“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盲姑娘觉得只有贝多芬才能弹得这么好。

生2:从两个叹号可以看出盲姑娘听到贝多芬演奏的音乐太激动了。

师:理解得好!贝多芬是著名的音乐家,他的演奏不只是凭技巧,而是凭感情。盲姑娘深深地感受到了他赋予乐曲的感情。在这么一个小镇上,在一所茅屋里,贝多芬遇到了一个能够凭借音乐与他进行感情交流的人,他此时的心情一定——

生:很激动师:此时对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他只想——

生:为姑娘再弹奏一曲。

师:是的,他想为姑娘再弹奏一曲,以表达自己激动的心情。就在他要再弹一曲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情况呢?请读课文第八小节。

生读。

[此环节,教师牵引的成分多一些,不要完全以自己的理解和体验来设计教学进程,要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哪怕是脱离的文本的内容与价值,教师也不必紧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必要求是程序性的,他们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学导向是先顺其发展,再策略的迂回,这样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借着这清幽的月光,心情激动的贝多芬开始即兴弹奏了,他的琴声带给这对穷兄妹什么感受呢?练习读课文的第九小节。

生读。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练读,指名读,师范读,生再读。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以读为主,是阅读教学遵循的规律。要体会出情感,带着情感读。读要有指导,要读出问题,读出语感。]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

生再读。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请同学们读最后一小节。(生读)

师:联系上下文想一想“陶醉”是什么意思。

生:从“苏醒”一词我觉得“陶醉”是说兄妹俩被月光曲迷住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贝多芬走都没有发觉。

师:真会动脑筋。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表演过程略

表演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学生把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通过情态、动作把内心的感受流淌出来,达到了心智的升华。如果这种体验是学生自发的行为就更好了。]

六:作业:

1、搜集《月光曲》,认真地欣赏欣赏。

2、练习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贝多芬传》

联系课文内容,延伸到课外,注重了语文教学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教学不仅仅让学生学到课本知识,还要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目的是促进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课外的拓展要注意与课文建立密切的联系,不要任意增加阅读内容。]

板书设计:(好奇)听到琴声————走近茅屋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感动)史妹对话————进屋演奏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2

《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体会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思想感情。

2、想象第9自然段所描绘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教学重点:

1、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的意境。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欣赏这首世界著名的钢琴曲。(齐读课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关于月光曲的美丽传说。有哪位同学能用简洁的语言把这个传说讲给大家听呢?可以用上这些词语。(大屏幕出示词语,指名请同学讲传说)

讲的真不错。就在那一天,在柔和的月光下。一首美妙的乐曲就诞生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接下来就由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欣赏月光曲的美!

二、读中感悟第9小节。

1、快速浏览课文,请你找出描写《月光曲》的部分。

2、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的第9小节。要求把字音读准了,语句读通顺了。想一想:这部分内容真的在介绍乐曲吗?直接写出了乐曲的旋律了吗?(生读课文,师巡视。)

①谁愿意美美地读给大家听一听呢?其他同学认真听,待会请你当小评委。(师指名读。)

②哪位小评委愿意来评一评呢?(师指名评。)

③多美的意境呀!一轮明月升起,月光流泻。茅屋里的一切好象披上了一层银纱。四周是那么幽静。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贝多芬手抚琴键,弹起了月光曲。听你读,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波涛汹涌的海边,领略到大海的雄浑壮美。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感受那优美的意境。(生齐读。)

④同学们,这部分内容真的在介绍乐曲吗?直接写出了乐曲的旋律了吗?

师:这其实是皮鞋匠听着钢琴曲所产生的联想,让我们感受到了优美的意境。

【板书:意境(联想)】

3、请找出直接联想的部分,用波浪线画出来。(指名回答)

①同桌朗读讨论: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绘了哪三个画面?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来当一回作曲家,根据这三个画面,猜想一下,月光曲的曲调会是怎样变化的?【板书:曲调】

(大屏幕出示可供参考的词语:高昂激荡、轻柔舒缓、刚健明快、低沉忧伤······)

②指名回答,师引导,相机板书。

【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刚健明快

风卷巨浪波涛汹涌————高昂激荡】

③练习说话:借助皮鞋匠的联想,我仿佛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时而,时而,时而。

三、音乐欣赏

1、月光曲是不是正如同学们所猜测的那样呢?想不想一起来欣赏一下。大家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展开丰富的联想。(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生欣赏)

2、听着这么美的曲子,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是怎样的画面呢?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也可以用书上的语句来描绘描绘。(师指名答。)

3、听着你们的描绘,老师也好象来到了月光照耀下的大海边了!我们回到文中看看皮鞋匠的妹妹,她有没有被美妙的琴声所陶醉呢?

4、齐读“皮鞋匠看看妹妹,······波涛汹涌的大海”,用波浪线画出联想的部分,说说皮鞋匠为什么要这样想象。

5、其实,所有美好的音乐都会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正是这些丰富的联想,加深了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理解和感受,一起来读一读第9小节。老师给大家配上月光曲,同学们可以在音乐声中尽情地朗读,喜欢读几遍都可以。

四、读中感悟第8、10小节

1、听了这么美的音乐,此时的兄妹俩是幸福的,他们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等他们清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他干什么去了呢?

2、生齐读:他飞奔回客店,······

3、从哪个词让你感受到贝多芬那时的心情?(“飞奔”感受到贝多芬急切的心情,他凭着一时的灵感创作了《月光曲》,得赶紧回去记录下来。)

4、那么究竟他的创作激情,创作的灵感从哪儿来的?读第8小节,你能找到答案吗?

(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弹出月光曲。《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寄情于月光。)

[板书:创作:有感于知音寄情于月光]

5、是啊,所以美好的音乐都寄予着作曲家强烈的情感。不管是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还是作曲家创作乐曲等等,都是因为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而正是这些强烈的情感能够更加震撼读者的心灵,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贝多芬创作月光曲就是这样。

五、联想起飞

1、学到这儿,老师相信同学们对音乐肯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另外一段音乐,想听吗?

好的,同学们在听的时候,要用心领会音乐的意境和内容。可以闭上眼睛,展开丰富的联想。这首音乐可是和月光曲的曲调截然不同的哦!(多媒体播放音乐《步步高》,生欣赏。)

2、听着音乐,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画面?赶快拿出你的笔,把你想象到的画面捕捉下来。以“我静静地听着,我好象看到了……”开头写一段话。

3、写小练笔,师巡视,相机指导。

4、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想不想把你描绘的画面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一听呢!

5、小结:听同学们这么一读,老师也深深地感受到同学们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课后,同学们可以对自己的文字做适当的修改,小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

六、总结

今天这堂课,我们领略了月光曲的美,接着又听了一段音乐,并对音乐展开了丰富的联想。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愉悦我们的心灵,还可以培养我们的想象能力。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去搜集一些世界名曲来听一听,像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这些著名的乐曲家的作品,将会是你的首选。

菜园三小郭红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3

第二课时第一部分

师:好了,大家再来看一看,贝多芬和盲姑娘的认识过程,再给两分钟时间,你能说出来,他们是怎么样一步一步来认识的,开始看书。(学生各自读文)

师:下面发言的方法,你站起来先读出你作为根据的这段课文,然后你把这段课文概括一下,贝多芬怎么了?谁来?

生:(读)“一天夜晚……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先是听到有人弹他的乐曲,他就沿着乐曲找到了一所茅屋。

师:你简单地告诉我,在你读的这段课文里,贝多芬怎么了?

生:听到了。

师:听到了琴声对不对?你建议这四个字怎么写?

生:听到琴声。

师:(板书“听到琴声”)对,再后来呢?还是读出相关的课文,然后进行概括,谁来读读?

生:(读)“贝多芬走近茅屋……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从这儿……

师:(打断)你先待一下,你认为这是第二个过程吗?

生:……

师:说了半天还是一个“听”字,刚才听到琴声,现在听到谈话,都是用耳朵,都是听,可见这个过程还不对。

生:应该是(读)“贝多芬听到这里……可是眼睛瞎了。”

师:这儿贝多芬怎么了?

生:贝多芬走进茅屋。

师:看见谁了?

生:看见盲姑娘和她哥哥。

师:盲姑娘和她哥哥,简单点怎么说?

生:兄妹俩。

师:不要“俩”行不行?

生;兄妹。

师:看到兄妹行不行?

生:行。

师:(叫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上前在“听到琴声”下写“看到兄妹”)再接着往下说。

生:下面是(读)“姑娘连忙站起来让座……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师:这叫“激动”地说,够激动吗?(此生重读最后一句盲姑娘说的话)

师:最后这点最激动了怎么读?加快点速度一齐来读,开始。

(学生们一齐有语气地重读这句)

师:这儿我该怎么写?

生:应该写弹奏乐曲。

师:弹奏乐曲?贝多芬弹完了,盲姑娘说了一句话,你从这句话里看出什么来了?

生:我看到了盲姑娘她十分懂音乐。

师:你怎么知道她十分懂音乐?

生:她能从贝多芬弹的乐曲中听出贝多芬弹得很纯熟,感情很深。

师:意思是对的,还能说得更清楚一点吗?

生:我从贝多芬弹一首曲子时,盲姑娘能听出他是贝多芬先生,说明她很懂音乐。

师:是这个意思,你来说说。

生:我觉得盲姑娘她虽然眼睛瞎了,可她的心里是明亮的,她非常懂音乐,她用心去听音乐,她听出来……

师:(打断)这句话说得太好了。哪儿好,你们谁听出来了?

生:用心去听音乐。

师:用心去听音乐,还有,“心是明亮”的,说得多好!接着说。

生:她用心去听音乐,听出来了,既然弹得这么纯熟,感情这么深,他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我问你“弹得多纯熟啊”这是对贝多芬弹琴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弹琴非常熟练,充满激情。

师:是从他的技巧上的评价对吗?

生:对。

师:那么感情多深哪,是对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

师:一个是评价他的弹琴技巧,那么纯熟。“感情多深哪”,这是什么方面的评价?

生:贝多芬在这首音乐里面,倾入了自己的激情,所以盲姑娘才听得出来他感情很深。

师:就是贝多芬把自己的激情,投入到他手下的琴键中了是吧?

生:是。

师:说来说去这都是对什么的评价?

生:对贝多芬……

师:音乐的内涵是不是?

生:是。

师:这种评价就深一点了。那么最后一句呢?“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生:第一个“您”,带有问的意思。

师:她是怀疑?“您是不是贝多芬先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

师:你再读一遍。(生再读)

师:她是以疑问的口气来表达自己的什么?

生:来表达自己的激动。

师:表达自己的判断和肯定。她现在肯定是谁在她面前?

生:是贝多芬。

师:那么反过来从贝多芬来说,他在这个小茅屋里遇见什么人了?

生:遇到了知音。

师:对,遇到知音。(让一学生把这四字写在“看见兄妹”的下面)什么叫知音?

生:知音就是懂得自己心里在想什么的人,叫知音。

师:我是你的知音不是?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因为您不懂我心里在想什么。(众笑)

师:对,说得非常对。现在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故事,我不讲,你们回去查一下成语词典,查一下“高山流水”这个词,记下来。这儿讲了中国古代的两个人的一段佳话,解释了知音这个词。现在我不讲,留给你们课下的作业,回去查成语词典。好啦,现在大家再回到课堂上来,贝多芬在这里意识到遇上了什么?

生:知音。

师:这个知音是普普通通的知音吗?

生:不是。

师:特殊在哪儿?

生:特殊的是这位姑娘是个盲人。

师:盲人有什么特殊的?

生:盲人就是眼睛看不见。

师:那看不见有什么特殊?

生:就是内心沟通的。

师:有点意思,还没说清楚。

生:作为盲人,她知道贝多芬心里在想什么。

师:还不太明确。

生:她不知弹琴的人是谁……

师:咱班有没有练习弹钢琴的?

生:有。

师:举起手来我看看,(几个学生举手,教师指一个学生起立)你正在学钢琴是吧?

生:是。

师:我问你,你弹钢琴的时候,需要不需要看谱?

生:有的时候要看,有的时候不用看。

师:什么时候不用看。

生:弹曲子的时候不需要。

师:你不看谱是因为你心里已经有这个谱子了是吧?

生:是。

师:所以你就不用看谱子,“导—来—米—发”自然就出来了,但给你一个新的谱子,你要不要看?

生:要看。

师:那么我把你眼睛蒙上,你能行吗?

生:不能,但我只要听过一遍,应该能摸索出来。

师:如果这个曲子很复杂,刚才放的《月光曲》,你听过一遍了,回家以后能摸索着弹出来吗?(众笑)

生:不能。

师:不能,你又谦虚起来了!(众笑)如果我把《月光曲》的谱子放在你面前你能弹吗?

生:能弹。

师:你可能弹得很熟练,也可能弹得断断续续了,但是你总算能弹了是不是?

生:是。

师:我再问你,要是我把你的眼睛蒙上,让你弹《月光曲》,你行吗?

生:不行。

师:但是你有眼睛,你好学,盲姑娘好学不好学?

生:不好学。

师:我再问你,打个比方吧,如果你是个孤儿,家里又很穷,你想学弹琴,好学不?

生:不好学。

师:你想听一场音乐会,连票都买不起,能学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通过这些联想一下,盲姑娘学音乐的困难。

生:盲姑娘第一她眼睛看不见,所以弹琴就要靠耳朵听,盲姑娘虽然看不到是谁,但是她能通过听,能听出来给她弹琴的是贝多芬。所以我认为贝多芬遇到了知音。

师:对不对?

生:对。

师:在这个特殊的晚上,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穷乡僻壤间,他遇到了一个特殊的知音,贝多芬心里激动不激动?

生:激动。

师:激动得很厉害是不是?

生:是。

师:我在这儿加四个字。(在板书“遇到知音”后写“万分激动”)那么我们再回到前面去,他正在小树林间散步,忽然听见有人在断断续续弹他的曲子,他当时是一种什么心情呢?

生:他很高兴。

生:我觉得他会很奇怪,在这间小茅屋里会有人弹他的钢琴曲。

生:我觉得他很惊讶。

师:大家都说得有道理。比如你晚上去散步,走到一家人的窗户外面,听到里面有朗读声,在朗读什么?在朗读你发表在作文选上的一篇文章,你心情会怎么样?

生:高兴。

师:很高兴。刚才你们说的,很激动,很惊讶。心里怎么样?动了一下没有?

生:动了。

师:他被这个琴声触动了,是不是?他作为一个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有人弹他的曲子奇怪不奇怪?

生:不奇怪。

师:只不过是心里动了一下对不对?

生:对。

师:我们写心里有一分什么?(在“听到琴声”后写“一分触动”)一分触动,可是后来看到兄妹俩,听到没有钱买什么?

生:入场券。(quàn)。

师:对,这个字读quàn。就是这样,她还在苦苦地学琴,那么清秀的一个姑娘眼睛却瞎了,这样的人在苦苦地学着,热爱他的音乐,贝多芬感动不感动?

生:感动。

师:(在“看到兄妹”后写“十分感动”)而且是什么呀?

生:十分感动。

师:这些是不是贝多芬那天晚上和兄妹俩的认识过程,和他当时的心情的变化,对不对?

生:对。

师:对,说到这儿,大家帮助我把这篇课文研究得比较明白了,但是我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让不让我说?

生:让。

师:我说了能帮我搞明白吗?

生:能。

师:我记得我读过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你们读过没有?

生:读过。

师:“日照香炉……”读。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师:(打断)一点情感都没有,你们读得像看见一挂瀑布挂在山间那么激动吗?重新读。开始。(学生在老师的手势配合下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师:李白到庐山去游览,看见这么一挂高悬百丈的瀑布,心里非常激动,他为祖国有这么壮丽的山河而激动,因此他就提起笔来,以语言和文字为工具,写出了一首诗来,《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就是他由于心有所感,而表达的他对祖国河山赞叹的情感,对不对?

生:对。

第二课时第二部分

师:你们学过《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篇课文没有?

生:没有。

师:没学过。俄罗斯在很早以前,有位画家叫列宾,他坐的船在伏尔加河上走,因为是逆流和顶风,所以船走不动,要用很多的纤夫拉着它走,知道不知道?

生:知道。

师:他看见衣衫褴褛的这些纤夫,那么苦,在拉着船往前走,他画了一幅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用他的色彩和线条作工具,来表达对纤夫的同情和当时的感受。那么现在贝多芬看见什么了,他才创作出这首曲子来?他是被什么感动了?

生:他被盲姑娘虽然眼睛瞎了,而且家里很穷,却还是那样学他的乐曲所感动。

师:你们刚才在最初读了一遍课文以后发言,有的同学说,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首又一首,创作出《月光曲》呢,有不少同学说,他是对穷人的同情,还有人说贝多芬不嫌贫爱富,他同情穷人就写出这样的曲子,你们还这样认为吗?

生:不是。

师:现在怎么认为?他为什么要创作《月光曲》?他的激情从哪来?

生:他的激情是从姑娘身上来的。因为贝多芬觉得盲姑娘爱音乐,也很懂音乐,觉得遇到了知音,就不由自主地又弹了一曲。

师:对不对呀?

生:对。

师:他是为知音而作还是为穷人而作?

生:为知音。

师:那么当然了,这个知音又是那么困苦,又瞎又穷,对不对?

生:对。

师:这点我又明白了,还有,《望庐山瀑布》就写的是庐山的瀑布,“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就画的是河上的十一个纤夫。那么贝多芬这首《月光曲》的旋律我明白了,创作的激情和灵感从哪里来,我也明白了。但是《月光曲》的内容究竟是说什么的?刚才有一位同学发言,说我知道了内容是什么。(指一学生起立)刚才是你说的吧?你说《月光曲》的内容是月光和大海的变化,你现在还这么认为吗?

生:我现在不这么认为了。

师:你现在怎么认为?

生:我认为《月光曲》的内容是写兄妹俩的,特别是写盲姑娘的。写她这么穷困,却依然要学习贝多芬的乐曲……

师:(打断)你的意思简单一点就是《月光曲》写兄妹俩的。那么我问你,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是写兄妹俩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贫穷的。

师:那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是写什么的?

生:是写兄妹俩学习贝多芬的曲子很投入。

师:那月光照耀、波涛汹涌呢?

生:是写他们看到贝多芬心情非常激动。(众笑)

师:不行,这个说法说服不了我。别人有想法吗?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是写贝多芬自己的心情的,开始是写贝多芬的心情很平静,然后第二层写的是贝多芬的心情渐渐不平静了,最后一层就是写贝多芬看到兄妹俩这么热爱音乐,所以他心情不平静。

师:有道理,说得还不太清楚,我给画几个符号大家看一看,(在板书的前后两大部分间画了三个“~”)这样一来,两部分连接起来,你们仔细看一看,内容是写什么的?

生:我觉得《月光曲》写了贝多芬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师:不是,看清楚。

生:我觉得贝多芬的《月光曲》是写盲姑娘眼睛虽然瞎了,但却依然学琴和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师:也不对。你们没有注意我刚画到黑板上的那三个符号。

生:我觉得“月亮升起”这一层是说贝多芬听到琴声有一分触动,后来,“月亮升高”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后十分感动,后来“月光照耀”是说贝多芬遇到知音后,非常激动,这里表达贝多芬的心理变化。

师:你们发现他把前后两部分怎么样了?

生:连起来了。

师:对应起来说的,那么把他这段话概括一下,贝多芬那天晚上所写的《月光曲》的内容就是写他怎么样?

生:心情。

师:那天晚上和兄妹俩接触的过程,以及他的心情是不是?

生:是。

师:可不可以这么说:乐曲的第一乐段,是描述他在小树林里散步,听见了断断续续的琴声,心里产生了一分触动,所以弹出曲子来就是柔和的,徐缓的,这样的曲子听在兄妹俩的耳朵里,使他们产生了“月亮升起,微波粼粼”的想像,是不是呢?(教师一边说,一边指着相应的板书)

生:对。

师:后边都是这样发展下来了,对不对?

生;对。

师:谁能说?

生:然后贝多芬看到兄妹俩如此贫穷,然后自己心情也十分感动,手下的琴声有力,加快了,兄妹俩想象成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最后是贝多芬觉得自己遇到了知音,万分的激动,然后手下的琴声是高昂激情的,使兄妹俩联想成的是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师: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简单一句话,贝多芬的《月光曲》所写的内容就是那天晚上他的遭遇和他的心情。对不对?

生:对。

师: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谁还有什么问题?

生:我还说我上课时提过的问题。就是课文的第七节“贝多芬没有回答”,他为什么没有告诉盲姑娘自己的名字?

师:你们想想,如果贝多芬是一个非常喜欢炫耀自己的人,这个时候就该掏出什么来了?

生:名片。

师:掏出来上面写满了各种头衔的名片,贝多芬是这样的人吗?

生:不是。

师:再说了,如果贝多芬说了名字,后面能有盲姑娘用耳朵听出来贝多芬弹的曲子这样的情节吗?

生:不能。

师:明白了吧?谁还有问题?所以咱们归结一下:《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这首曲子的诞生,是由于遇到知音,是不是仅仅的简单的同情穷人?

生:不是。

师:如果是遇到穷人就作曲的话,那是不是他在街上遇到每一个乞丐都要给他弹一首曲子呢?

生:不是。

师:对了,所以它是怎么样产生的?大家看我写的字,读出来(在“月光曲”前写“有感于知音”生们一起读出来)是有感于知音才创作了《月光曲》,才产生这个灵感,大家打开书,读一下第八自然段。(学生齐读)

师:“清幽”是什么意思?

生:“清幽”的意思是美丽而幽静。

师:你是照字典上念的。你自己怎么理解?比如,太阳在天空照着,风和日丽,大地上显得那么清幽,行吗?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

生:我觉得应该是淡淡的,不是很强烈,所以书上说那晚上的“清幽”就是月光是淡淡的,十分秀美,十分幽静。

师:淡淡的,雾里看花,今天早上升起了大雾,树木房屋都是朦朦胧胧的,淡淡的,啊,真是一个清幽的早上呀!行吗?

生:不行。

师:这不是淡淡的吗?

生:(读)“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我觉得这是解释清幽的。

师:那么你给翻译一下,怎么解释。

生:“清幽”就是一切很……

师:说不来了!(笑声)

生:我觉得是清静幽然的意思。

师:清静幽然,用这两个词来解释一个词。我本来不懂一个词,你现在弄得我有三个词不懂了。(众笑)有些词呀,你硬要说它的解释是说不出来的,只能像他刚才说的一样“盲姑娘用心去听贝多芬的音乐。”有些词语你只能用心去体会了。我给你们说四个字,你们去体会,中国有句话是说:“月光如水”,你们去体会这个“清幽“。

生:因为水是十分平静的。

师:(打断)水还有波涛汹涌的时候呢!

生:有些水是十分平静的,它把月光比作很平静、淡淡的、所以“清幽”也是这样的。

师:那么清亮亮是吧?好,有些词是只能意会,不能……

生:不能言传。

师:他借着清幽的月光弹起了钢琴,就是《月光曲》,他把他的这一份情感寄托给谁了?

生:月光。

师:对了,寄托给月光了。所以《月光曲》的产生,第一有感于知音;第二,大家读,(教师在“月光曲”后写“寄情于月光”,学生们齐读)最后产生了《月光曲》,一首世界名曲。课文讲完没有?

生:讲完了。

师:该不该下课?什么?你说哪里还没讲?

生:我觉得后面的问题难理解。

师:你说说哪不懂。

生:贝多芬是怎样把这首曲子记录下来的?

师:咱们讲了没有?

生:讲了。

师:哪儿还没讲?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我现在让你们背诵,能背下来吗?

生:能背下来。

师:是不是提前都背了?

生:不是。

师:那你起来背一背,我听一听,(指一学生)

(此生流利地背诵倒数第二段)

师:谁能像他这样背诵的举手。(有三个学生举手,教师让他们站起来)你们老老实实地说,你们所以能背下来,就是上课这会功夫背会的吗?

生:对。

师:提前背了吗?

生:没有。

师:真没有?那你们就是极聪明的孩子。我只凭这一堂课就背不下来,我没要求大家当堂背诵,明白了吧?

生:明白了。

师:你们几个能背下来是超乎寻常,非常好,好啦,咱们下课吧。下课。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4

【浙江省奉化市江口中心小学张丽超】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一个良好的朗读环境,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创设音乐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朗读兴趣〗

创设音乐情境,就是指教师在朗读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音乐素材,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之下,在头脑中,自动生成活画面,产生相应的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内蕴,有助于学生更加动情地朗读。

运用音乐创设朗读情境,按选择时间点的不同,笔者将其划分成课前音乐创设情境,朗读前音乐创设情境和朗读中音乐创设情境。

一节课开始前或朗读前,先播放一段有关的乐曲或歌曲,能让学生充分地感受课文的时代背景,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把学生带入这节课所描述的情境中去,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为有感情的朗读做铺垫。而朗读时播放音乐,也就是常说的配乐朗读,是学生在朗读时通过文字与音乐的双重刺激,在一次次中进入朗读的高潮。

当然教师除了考虑播放音乐的时间外,还需考虑选择怎样的音乐。不同的文本,比方说很枯燥的现代诗歌,难懂的文言文,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文本,都可以使用音乐这一媒体,不过在选用时,要注意应该选择怎样的音乐适合。如果一个教师在教学古诗时,播放一段节奏感很强的英文歌曲,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会是怎样?因此,音乐的选择应该考虑文本的特点,就像古诗,应该选择较为缓慢的古筝曲或是其他适合的音乐。在这里,音乐的选择应该与古诗一样具有中国特色。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是一位年轻教师执教的《月光曲》。他对整节课的安排很有意思,他将音乐与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位教师首先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意境。随着《月光奏鸣曲》旋律的响起,学生的思绪在音乐的海洋里畅游、感受。紧接着是让学生边听边画,表现意境。当美妙的旋律再次响起的时候,学生把刚刚听音乐,发自内心的感受用作画表示出来。之后就是朗读品味,融入意境。当然,在朗读中,还是选用了音乐这种形式。

这位执教者这样的安排,正是运用动听的旋律,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篇文本本身的课题就是《月光曲》,写的就是贝多芬创作《月光奏鸣曲》的传说。教师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意境,作曲者的情感变化,从而渲染了课堂气氛。唐·霍杰斯说过:“没有其他东西能够像音乐那样激活人脑的那么多部位。”的确,音乐,能够愉悦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身上的每个细胞。这位教师就是本着这一观点,让学生享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月光沐浴”,使他们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直观、具体地感受。在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多次聆听《月光奏鸣曲》,意在让学生感受。,这位老师在《月光曲》的教学设计中,把学生的动情朗读与教师选用的动听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将课本中原本呆板的字眼,一个个都变成鲜活的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也在这之中激发了。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院桥镇中心小学许丽妹】

〖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课堂评价:是“赏识激励”还是“随意捧杀”〗

新理念呼唤激励性评价语言,然而,很多老师对“激励性”的“正面引导”理解很模糊,以至于滥用表扬,过度褒扬,容易使学生产生自我膨胀,严重时会使学生心态浮燥,以至容不得批评,经不起挫折。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月光曲》时,让学生朗读贝多芬的一句话:“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老师提示道:“这个句子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你能运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达出来吗?”

然后请学生朗读展示,第一位学生声音读得低而缓慢,老师听后说:“这是个忧郁的贝多芬。”请第二位学生读,读得也不怎么样,老师评:“心事重重的贝多芬。”第三位学生读得较快,老师接着说:“非常急切的贝多芬,听你的朗读让人感觉到贝多芬真诚跳动的心。”第四位学生读得很投入,老师说:“我仿佛看到贝多芬眼眶都湿了。”第五位学生读得不紧不慢,老师说:“平静的下面隐藏着一颗不平静的心。”……

这位教师的评价功夫,不可谓不深。学生奇腔怪调、生熟不一的朗读,他竟然都能找出一些词语煞有介事地进行评价,而且看起来又似乎那么地与文本联系紧密,真是令人拍案叫绝!可转念一想,教师如此多变的评价,固然能给学生带来一时的激励和新鲜感。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却可能是,课文不管怎么读,都是可以的,反正老师会表扬我。这样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又会有什么帮助呢?

课堂教学评价是一种即时性评价,属于“即兴口头创作”往往不被教师们重视。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实践证明,有时教师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有角色意识,注意评价语言的激励性、针对性和启发性,尽可能具体地指出学生的表现到底好在哪里,不够的地方在哪里,让他们知道今后又该如何扬长避短。

【浙江省桐乡市洲泉镇中心小学陆海泉】

〖多元智能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课题研究策略·运用各类音乐元素开发音乐旋律智能〗

人类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歌唱,自古就有诗歌不分家之说。文本与各种音乐元素合理结合在一起,可以提升各自的内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穿插各类音乐元素,为我们服务,从而开发学生的音乐旋律智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阅读理解。如诗歌打节拍;指导学生说话、朗读的节奏感;配乐朗读;为标点做音乐助记符等。比如在学习第十一册的《月光曲》一文,我们在讲授皮鞋匠和盲姑娘听到的《月光曲》的内容时,可以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让学生自己来感受这一经典的钢琴奏鸣曲,这样,学生虽然听不懂《月光曲》到底好不好,但至少他们会对学习这篇课文特别是阅读这部分内容充满极大的兴趣,如此,学生也会充满激情地去朗读课文。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中心小学范从喜】

〖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阅读教学浅谈·情景导下,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情景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情景导入的方法很多,如情景导入,悬念引入,设问引入,图画引入,音乐引入,表演引入等。

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和情景导入相结合的方法。先用录音机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沙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赶紧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作者贝多芬先生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景和设问引入,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

【江苏省扬中市实验小学严慧】

〖倡导绿色作文·抓住宣泄的时机,反映个性化的生活〗

星期天布置学生写周记,这是许多老师常用的方法。确实,在平时加强练笔,写一写最近发生的事,也是作文训练一种很不错的方式。然而我们似乎都忽略了一个写作的时机问题。前文已谈过,作文是学生表露自己喜怒哀乐的一种方式,如同画家创作一幅画,音乐家创作一段曲子一样,需要在一种情景刺激下立刻完成,这就是激情。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小学生,让作文成为他们生活中宣泄情感的需要,在他们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的时候,随时提起笔来。传说中贝多芬创作《月光曲》也正是对盲人兄妹饱含激情的状态下,即兴演奏后飞奔回客店记录下来。请注意这个“飞奔”,如果一周后再让贝多芬边回忆边记录的话,《月光曲》也许早就变味了。

【陕西省商络市镇安县镇安县青铜小学何明华】

〖朗读教学,魅力非凡·思考揭发朗读兴趣的具体对策·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

音乐,往往能使人在一定的气氛中得到感情的熏陶和哲理的神悟,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文,选择与之朗读基调相宜的音乐进行配乐朗读,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导朗读《月光曲》时,边读课文,边播放《月光曲》,音乐一起就使人置身与当时的情境中,学生的情感随着课文内容与音乐节奏互动,如同沉浸在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个个读得兴趣盎然,声中融景,景随声出,这样,不但提高了朗读水平,诱发了灵感,而且陶冶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江苏省海安县洋蛮河镇新生小学康健华】

〖语文课堂活力的释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创设体验氛围·老师情感的渲染〗

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师的感染。在教《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在强弱变换的乐曲声中,我深沉的说道:“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些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那《月光曲》是怎么写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样通过乐曲的欣赏,老师的激情表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情绪很高昂。

【浙江省奉化市居敬小学毛亚青】

〖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童心的感受体验情感〗

课标实验教材课文的选用十分重视重视人文色彩。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是:所选文章的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也是情感的载体。只有挖掘课文,把情感点化出来,展示在语文课堂之中,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使整个语文教学过程情趣盎然。小学语文教材中以“露”笔叙事写景,状物写人,以“含”笔抒情写理的范例是很多的,我们教师既要善于体味“露”笔的情感,又要善于挖掘“含”着的情感。

阅读《月光曲》一文,这篇文章叙述了贝多芬同情盲姑娘,被其对音乐的热爱所感动,于是即兴为她弹奏《月光曲》的故事。文中对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盲姑娘的想像来完成的,贝多芬感情的变化也正是寓于其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少,对这一部分内容的感悟和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如果解读时想到要采取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的教学策略带进课堂,一边静思、想像。“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老师,我看到了月亮缓缓升起,钻破了轻纱。”“老师,我看到了月亮钻进了云层,听到了大海上风吼浪涌。”“老师,我看到了小女孩哭了,她也看见了月亮。”“我看出了贝多芬太激动了。”……如果教学中能做到这样,学生就能亲身感受到他对贫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福建省南安市琉塘中心小学戴伟昌】

〖阅读教学中的激情与诱导·驰情其中〗

在学生了解文中大意后,让学生驰情于优美的描写中,使课文中的情感与学生心灵交融,产生强烈共鸣。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进行诱导,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作品展示的情感空间中去感受美,从而产生“启迪效应”,进行自我发现,自我完善。在教学《月光曲》第九节时,我使用了感情朗读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的内容和意境。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月光曲》,理解作者巧妙的用笔,我以《月光曲》作为背景音乐,声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并随着课文内容的变化,及时贴出三幅海上月夜图,为学生提供一个鲜明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接着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去理解每一个画面的特点。如第一个画面,学生提供“微波粼粼”一词,表明这时的大海是平静的,夜是静谧的。从月亮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而知大海又是明朗的,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既然皮鞋匠听着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眼前仿佛出现了这一景象,那么,这时的音乐会是怎样的呢?学生反复读想,驰骋想象,他们纷纷得出:这时的音乐应该是十分优美、舒缓,而又轻微低沉的。学生带着兴奋而又好奇的语气说出自己的发现,他们在等待着老师的评议。然而我并没有立即作结论,而是让他们听乐曲第一章的典型选段,学生听后,立即露出了惊喜的表情,他们为自己的理解力而惊喜!我又鼓励他们:你们能不能在读课文时朗读出这种感觉来呢?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在不断读和评议中,学生朗读越来越与音乐相一致。接下来的两个画面,我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会,感受。由于恰当地运用音乐和图画,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音乐的优雅、轻盈和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他们的朗读与音乐交融在一起,我为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力而惊喜。他们被作者创作出来的情感世界深深地吸引住了!最后,他们听着音乐看着图画,随着音乐创造性地进行复述课文,神情投入,老师也被感染了。因为这样,课文最后一段“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学生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他们还明白,正是贝多芬这样的音乐家,才能创作出这样美妙的音乐,把穷苦人们带到了这样的光明美好的世界!从而激发出学生对崇高理想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让学生驰情其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福建省南安市丰溪小学夏真希】

〖“多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没抓住精华部分读〗

课本上的文章类型各种各样,朗读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老师应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精华部分,而不能从头至尾、漫无目的、一遍又一遍地读。如在《月光曲》一课中描写月光内容的段落是精华部分,老师可在播放《月光曲》的过程中示范朗读,让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大海的景象,使学生较快地融入情景中,再指导学生朗读这种部分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建省南安市琉塘中心小学侯秋云】

〖浅谈开放式作文教学·开放“目标和内容”·开放内容·向其他学科开放〗

艺术是相通的,其他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习作资源,将写作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起事半功倍的功效。结合美术学科,如低年级记绘画日记,中年级可以创作连环画,高年级编辑作文小报;结合音乐学科,可以上一堂音乐作文课,如《月光曲》中的盲姑娘和皮鞋匠能听着贝多芬的《月光曲》产生美妙的幻想,我让学生也听着《月光曲》幻想,并把幻想的内容写下来,而习作中的写一项体育活动就非结合体育活动学科不可了;还有常识学科中的研究实验为学生的科学小论文提供了素材;信息学科更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虚拟天地……

【福建省南安市琉塘中心小学李瑞标】

〖略谈课堂动态生成的“度”·避免虚假、无效的动态生成·淡化语言训练〗

例如,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一位教师让学生抓住“盲姑娘睁着大大的眼睛,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展开想象,盲姑娘还会看到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看到了明亮的月光照在大海上,天空白云朵朵。”有的说:“洁白的月亮在轻纱似的白云里飞快地穿过。”有个学生说:“我认为他们的想象是不对的,盲姑娘应该很小就瞎了,她没有看过这些东西,她怎么进行想象呢?”有几个学生也附和着说有道理。看到这种情况,那位老师就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盲姑娘到底能不能联想到白云?一学生说:“我认为不能,她是瞎子,没有看过白云,自然就不知道白云的样子”一学生说:“我认为可以,她也许小时候没有瞎的,那就看见了白云。”半节课的时间就在学生生活的经验讨论中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收获是什么呢?语文能力提高了吗?感悟深刻了吗?

很显然,在本课例中,教师面对始料不及的变故,缺乏随机应变的处理机智,不加选择地、被动地都视为“生长元”进行随意开发,课堂便由此陷入了不可收拾的散漫的局面。新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之一,能否很好地掌握好这个工具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培养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一旦脱离语言训练,语文能力与语文素质的形成就如无水之鱼无从谈起。

【福建省南安市芦山小学刘亚明】

〖浅谈学生自主感悟能力在阅读中的培养·调动感官,促进感悟〗

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通道,当然也是阅读教学中启迪学生感悟的首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以生动的教学手段,作用于儿童的感官,让儿童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在不断的有指导的训练中变得敏感、完善起来。如在讲授《月光曲》一课之前,播放音乐《月光曲》,让学生聆听着美妙的音乐,这是”感”,通过各种感官获得感性体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抽象的文本,把音乐的起伏与课文所描写的画面对照起来感受,体会贝多芬谱曲时心中所蕴涵的情感。这就是悟,是理性思考的过程了。这样,学生就能比较自如地体会到贝多芬的创作的《月光曲》的思想境界了。利用这种直觉反馈,启迪学生的感悟能力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福建省南安市国专第二中心小学黄杰青】

〖小议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教给质疑方法·抓住重点句进行质疑〗

课堂教学中依据重点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来突出文章的重点,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在教学《月光曲》时: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他问盲姑娘:“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吧。”分析这个句子,可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提问的吗?学生马上提出“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进而思考“没有回答”的原因,让学生设想多种可能,来领悟文中所描绘的意境。这样,不仅使思维从求同达到变通,开拓了新意,更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抓住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质疑、思考,能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深刻含义。

【福建省南安市明新小学黄盼达】

〖阅读教学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深层次理解·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品味语言〗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问:“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接着再问: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学生回答说: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我接着问: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这说明了什么?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福建省南安市兰园中心小学李玉娥】

〖释放课堂活力,促激学习乐趣·投入情感,激活课堂·老师情感的渲染〗

知识本无所谓情感和魅力,但是有情的人能把无情的知识教得有情。老师是学生的模仿对象,学生具有向师性的心理特点,学生的情感最易受老师的感染。在教《月光曲》这篇课文时,一上课,我就播放了钢琴曲《月光曲》,在强弱变换的乐曲当中,我深沉地说道:“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他说过 ‘我的音乐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这一些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书课题《月光曲》)那《月光曲》是怎么写成的呢?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这样通过乐曲的欣赏,老师的激情表达,触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在其后的学习中情绪很高昂。

【江苏省句容市春城中心校秦梅珍】

〖浅谈新课程下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以生为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作用〗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自然如此,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具有浓厚的个性色彩。强调个性化的学习,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每个学生都可以学习语文,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语文,允许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去学习,实践证明,有个性化的学习才能使不同学生学到不同语文,得到不同发展,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让这些具有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就不能用统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生。“一件事可以有一百种做法”作为开拓学生思维的指向。在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放完音乐后,让学生思考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再把想到的内容画下来,便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来体验。总之,开放的解题思路,鼓励个性的方法,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学习的自由,满足个人的学习需求。

【江西省九江市双峰小学虞建华】

〖丰富语文家庭作业·视听作业〗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教育资源都可直接为学生服务。如在教学新课前,让学生反复聆听课文配套录音,学习、借鉴朗读方法和技巧:再如学习课文《月光曲》后,让学生亲耳聆听一下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也许对课文中的描述理解得就更加明白。

【河南省汝州市实验小学陈红侠】

〖阅读教学中的软设计策略之我见·目中有人,随时调控〗

特级教师支玉恒曾多次提到:“教师在课堂上不应总是关注教案,而要关注学生,方能做到见机行事、随时调控。”

《月光曲》一课文质兼美,要通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哥哥想象中的大海无穷的变化。我在上校级公开课时,有一个学生始终不能读好“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这一句。此时,我随机从课件中调出"海天月色"图,请这位学生上台给大家指出水天相接在什么地方。然后我微笑着指图问:“大海辽阔无边,水天相接多么遥远,你能再读远一点吗?”同时,我还送去鼓励的目光。由于该学生倍受鼓舞,加上刚才的真实体验,再次读时,他话音刚落,就得到了全班同学经久不息的掌声。我也高兴地摸着他的小脑袋,称赞道:“太棒了!”

这位学生涨着红红的脸坐到了座位上。这节课也因我关注学生、善于随时调控这一细节而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教育”。我想,只要我们做到课堂“目中有人”。那么,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就不会再遥远,我们就能和孩子“心心相印”。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5

学习目标

1.学习的生字:芬、券、盲、纯、汹。学习的新词:幽静、纯熟、陶醉、断断续续、水天相接、记录、微波粼粼。

2.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学会分辨事物和联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事物引起的联想?主要通过研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反复朗读来解决。

(二)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既是重点,也是难点,主要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来解决。

链接: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1827 ),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祖籍荷兰(亦说波兰),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 1792 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有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曲》、《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 “ 自由、平等 ” 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 “ 乐圣 ” 。

学习过程:

一、初读课文:

1、我要推荐的生词是:

2、我会运用的生词有:

3、说说课文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景中创作的?把文中讲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是那些段落?

二、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思考: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什么?

2、学习第二段。思考:

a.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这样的环境对故事的发展文中有何作用?

b.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

c.从兄妹俩的谈话中,你能看出什么? 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他会怎样想? 怎样做?

三、重点阅读重点段第8、9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回答下面问题:

a.贝多芬看到了什么?

b.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弹的是什么?

他弹的和看到的有什么联系?

我们可以看出贝多芬

c.皮鞋匠听着琴声,好像看到了什么?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d.皮鞋匠看到妹妹脸上的表情想到了什么?

为什么说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

e、贝多芬弹奏的第二首曲子是原来就有的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明了什么?

f、贝多芬弹奏的节奏变化是( )

a、舒缓——激昂——渐弱b、激昂——渐弱——舒缓c、舒缓——渐强——激昂

四、课堂练习:

1、找出八、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看到、听到的实在事物,哪是由实际事物产生的联想。分别用“~~”“——”标在书上。

2、背诵最后三个自然段。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6

下面是文秘帮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月光曲》说课稿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2.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

《月光曲》是本册第六单元第二篇阅读教学教材,是继第五单元安排的“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的训练后,进行“用几个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的阅读训练。这也是本册教材阅练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的阅读训练就是将上一课《两块银元》中学到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时加以尝试、运用,也为下一课《五月端阳》的教学——即“回答问题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第3次训练作了奠基。

3.教材特点,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全文可分为两段,第一段仅仅是个引子,第二段是个完整的故事,而整个故事的内容又分两部分加以叙述,其中分别叙述了贝多芬从了解到盲姑娘的家境及爱好从而走进茅屋为她亲自奏了两曲,从而产生激情,在月光如水的夜晚谱写了《月光曲》的情景。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意境优雅,适宜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训练的好材料。若是进行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学生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思想感情的熏陶。

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关键在于让学生正确回答课后问题,能把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突破难点:想象第九自然段中描绘《月光曲》的内容,感受其意境美;理解贝多芬说的两次话,体会他同情盲姑娘的情感。

4.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教材的内容,依照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运用“问题答案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会生字“券”,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运用“谱写、传说、幽静、纯熟、陶醉”等词,描述画面进行语言训练。

(3)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4)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5.课时安排:3教时

第一教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脉,并学习第一段。

第二教时:按课后练习1的问题细读课文的第二段,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然后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总结课文,句段练习,进一步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

二、学法和教法的选择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中介物,它对教学起着指导作用。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且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上耗费精力少,而收效高,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学法:

1.运用尝试、自学的方法,掌握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2.各种感官的共同参与,调动思维的积极性。

3.沟通“语言——情感——语言”的关系,文道得到结合。

教法:

1.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运用音乐、投影、语言描绘、简笔画等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月光曲》的传说中,使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优化全文的教学情境。

2.讲练巧配,引导知识的迁移。

学习目标的第一条落实,根据三个问题的功能和作用,有机地配合语言文字的讲解,设计层次训练步骤,让学生掌握学法,运用学法。

3.引入各种媒体,进行语感训练。

4.利用想象,进入角色,读写结合。

三、教学程序设计

第一教时

一、音乐导入,揭示课题

新课前,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在听时感受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听后告诉学生这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世界名曲——《月光曲》,尔后,引学生带着问题:如“这是一首怎样的曲子?”,“曲子怎样谱成?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贝多芬什么思想感情?”等进入新课的学习(出示课题)。

(播放《月光曲》录音,让学生得到美的陶冶、美的享受,诱发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初读课文时,让学生带着刚才的问题,听课文配乐朗读。

(课文录音的播放,把学生引入《月光曲》的意境中。)

听录音后,引导学生自学字词:抓字词的音、形、义几个方面加以检测,同时结合近义词辨析练习加以巩固。

(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常规训练,在课堂上安排部分的时间练读,便于教师个别指导,同时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落实字词教学后,让学生讨论刚才的问题以了解大意,于是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回答老师设计的由浅入深的提问。随后简介贝多芬。

(通过训练,懂得《月光曲》是一首怎样的曲子,经老师对贝多芬的生平介绍,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以此初步感受贝多芬对贫苦人民同情的思想感情。)

三、抓住句眼,分清段落

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课文的第一节,学习本节时,重点理解“谱写”一词,及本节的主要意思。

上一环问题的初步理解以帮助课文第一节的学习,而本节的学习为理清文脉作索引。

学习时,生练说,师引导,从“谱写”曲子,以至“谱写”壮丽的诗篇,再扩句,使知识得以延伸,从而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学习课文第一节后,点出最后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以此理出本文以“总的介绍”、“关于《月光曲》的传说”两部分为篇章结构,从而分段也就不难解决了。

(根据教材特点,充分兼顾学生实际,设计教路,帮助学生顺利地理清了文章的脉胳。)

四、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的第1、2题。

2.用“券、恬、音、键”等形近字组词。

第二教时

一、研读课丈,入情悟境

课前,通过教师语言描述,让学生进入情境,于是设计了如下描述:“传说的开头就描写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在一个月色泻满莱茵河的秋夜,贝多芬在一条幽静的山路上散步,路的尽头,有一间小茅屋的窗口里透出微弱的亮光,偶尔还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不由得使贝多芬走近茅屋……

(这样,让师在描述的同时,学生潜意识进入情境。)

1.目标的提出

将学生带入情境后,引学生进入本课时的学习,然后提出学习任务,用投影出示“目标导向”及“课后第1题的三个问题”。

学习目标的明确使学生有章可循。目标的准确、具体,便于操作、检测。

2.目标的落实

(1)结合目标导向,指导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揭示学法。

①首先让学生读问题,用“____”划出疑问词,用“”划出关键词,并确定回答的重点。

②默读课文,找出和这个问题有关的自然段和句子。

③理解所划句子的意思。

要解决第一题,重点理解“一天夜晚……正是他的曲子”及“贝多芬听到……眼睛瞎了”这两句。

如在理解第一句时,我设计训练题,以诱发学生思考,如:“贝多芬听到什么?”“琴声引起他注意的原因是什么”及“贝多芬当时心里想些什么”等。

通过分角色朗读,然后启发学生想象,再组织语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回答问题。

(学生不仅了解贝多芬要以自己的琴声让买不起音乐会入场券的穷人得到艺术的享受,同时也培养了思维的严密性。)

④在理解第二句后,有感情地朗读第2~5自然段。

⑤小结学法,即以上的四个步骤。

(2)分组学习课后习题1中的第二个问题:运用学法。

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对学习和迁移的影响作用,在学法上则采用顺向迁移的方法。

交流分组学习中的疑难所在,及时加以反馈,师作了小结以后,引学生进入最后一个问题的自学。

(3)自学课后习题中的第三个问题:掌握学法。

(学生将已学会的原理予以广泛的应用,提高学法迁移的价值。)

在落实这一环节时,着重理解第九自然段中“写实”和“联想”部分。(结合配套投影片,展示教材中描绘的景象,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感受与理解)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以景物的变化引起曲调的变化,再以曲调的变化体会贝多芬思想感情的变化。

(4)熟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在完成文后的问题后,边读课文,边归纳课后习题的三个问题,即可归纳本文的主要内容。

(这一步的教学是前一步教学的水到渠成,也达成了本教时的教学目标,落实了本文的教学重点。)

二、根据目标,设计作业

1.语文作业本①p40第4题。

2.作业本第6题——归纳主要内容。

第三教时

一、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师以形象的描叙,先将学生从《月光曲》谱成的传说中转入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1)先让学生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然后简要交代朗读课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

(2)重点指导贝多芬为盲姑娘弹曲子这部分。

借助投影(出示贝多芬和兄妹俩的对话),学生练读→讨论→师点拨→生有感情地读,重点领悟两个“您”及叹号、问号的作用。

(通过朗读,训练学生的语感,体会两次的对话所体现的文章的思想感情。)

(3)在引导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中,根据文中描写,借助简笔画,创设情境,便于学生悟境。

a.结合“联写”部分的三个画面:“月亮初升的”,“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的微云”,及“海面上刮起大风,卷起了巨浪”,体会“缓慢舒畅→轻松明快→雄壮激昂”的情感变化。

b.带学生进入课文角色后,再朗读文章的“写实”部分(通过男、女生对“写实”、“联想”部分的朗读,为下一步的背诵理清了思路)。

2.导背诵第9自然段。

背诵前,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两种背诵法,并指出本文宜按“提纲背诵”,然后尝试背诵。

在细读中悟境,于悟境上背诵,既完成了教学目标之一,又突破了难点。

二、感情朗读,小结收获

让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后,进行小结收获,如让学生说说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等,最后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疑惑之处。

(通过谈收获,检测学生对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让学生提出问题,及时补救反馈,以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和能力。)

三、学习创新,设计作业

※创造性描述:

1.贝多芬回到客房记录《月光曲》,当时他可能怎么写?怎样想?

根据以上内容练习写一段话。

2.学生描述。

(通过描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7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弄清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1.探究贝多芬情感变化的原因。2.感受音乐的旋律和魅力。

四、教学策略

1、以读促悟策略:在教学中,实行多向互动,通过多种形式的导读,使学生读中感悟,把文本中《月光曲》的意境内化为学生自己脑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贝多芬乐曲音乐的魅力。

2、情境创设策略:主要通过ppt课件展示文章重点句段,并结合《月光曲》音乐,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领学生进入《月光曲》描述的意境当中。

3、适时引导策略:因为本课容量较大,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一一呈现文本内容,所以采用了以教师叙述相关文本,自然过渡的办法,突出本节课的教学中心。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贝多芬《月光曲》

五、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情,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贝多芬的照片,并通过感情叙述导入新课。这样设计的原因是考虑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短,对第一课时的学习不系统,在学生读熟课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文章主人公拉近师生与文本的距离,给听者一种融合的感觉。

(二)精读探究,体会感情

1、叙述故事,领会“平静”

教师叙述贝多芬演出结束后散步的情节,引导学生体会贝多芬当时轻松平静的心境。之后教师在通过叙述贝多芬听到有人断断续续弹自己的曲子,出于好奇,走近茅屋,听到了对话——课件出示对话。

2、品读对话,领悟“感动”

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对话,体会兄妹俩的互相体贴,并通过想象贝多芬的心理活动,体会兄妹俩的手足之情给贝多芬带来的感动和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初步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表现力。

3、思读语言,领悟“激动”

贝多芬为盲姑娘弹琴,完成了盲姑娘的心愿,但他没有马上离开,又要弹一曲,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这样做呢?教师通过设问,引导学生找到盲姑娘的语言,课件出示语言,学生通过品读,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和对音乐的理解,领悟贝多芬偶遇知音的激动心情及借助月光谱曲表达心情的现实,再次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白:只有咬文嚼字,才能领悟语言的情感,品出语文的味道。

(三)品读揣摩,入画悟情

1、默读课文,想象画面

课件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自己默读本段,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

2、朗读句子,想象旋律

学生朗读皮鞋匠的联想部分,描述三幅画面,引导学生想象乐曲的旋律,并有感情地朗读。教师通过激励评价,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读出自己的体验,努力走进画面描述的意境中去,从而再次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

3、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学生闭眼欣赏,感受音乐震撼人心的力量。

4、机动:在乐曲声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激情叙述,总结下课

附: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平静、悠闲—————→感动、同情—————→激动、激情喷涌

↓ ↓ ↓

舒缓、柔和—————→气势增强—————→高亢激越

↓ ↓ ↓

月亮初升—————→月亮升高—————→风卷巨浪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8

说到“对话”,一些教师更多地只想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口头语言交往,这个理解不能说不对,但不够全面。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不仅仅是一种调动学生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不仅仅是一种激活课堂的教学技巧,更是一种走进心灵的教育境界;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更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的心灵,这种“对话”需要教师的价值引导,这种“对话”更是一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现以《月光曲》教学为例,来铨释这种价值引导下的生成。

【眷注期待:对话在期待中酝酿】

师: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你读了几遍?想知道老师读了几遍吗?我反反复复地读、如痴如醉地读,读了整整20遍。读着读着,心中涌动着别样的情绪,像潮水般喷薄而出。我写下了一首诗,想听吗?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背景音乐《月光曲》)好,“大诗人”朗诵给你们听(深情地)。

月光中的女孩,

你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

遍地的荆棘划破了你的双脚,

重重的迷雾遮盖了你的双眼,

只有音乐淌入了你的心河。

贝多芬是接你回去的天使,

指间流淌的音乐化作月光下圣洁的云彩。

托着你薄薄的身躯慢慢飘升,

你洁白的羽翼轻轻扇动,

回到了温暖花开的天堂……

师:听着,想着……或许你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说、想诉,但难以用言语表达。我知道美丽需要等待,期待你精彩的言说。

生:这诗描绘的图画很美,真的好像在天堂一样。

生:图画里,月光中的女孩在音乐里翩翩起舞,显得楚楚动人。

师:说得也很美。同学们,你们会写诗吗?

生:(摇头)不会。

师:写诗并不难,老师写这首诗,灵感来自于课文,激情也来自于课文。大家多读课文,也能写诗,而且写起来会比我更精彩。因为,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咱们一群“小诗人”,再加上我这个“大诗人”(我不谦虚了),定能营造一个诗意流淌的课堂。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齐)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齐)《月光曲》。

师:学习从“疑”开始,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看着“盲姑娘”,听着《月光曲》,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月光曲》是怎样的?

生: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生:《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赏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其中“阅读期待”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学会拥有宽厚的期待,关注学生的阅读期待,利用阅读期待,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益。《月光曲》课始,教师以潜心会文后从心中喷薄而出的诗──《月光中的女孩》引领激趣,匠心独运激发学生读文作诗的欲望。然而话锋一转,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进而生疑。这一过程,教师创设和利用阅读期待,诱发学生与文本主体对话。这种对话是学生在教师催化下对文本的渴读,是教师点化下的主动建构,更是教师价值引导下的有效生成。

【返回倾听:对话在倾听中生成】

师:这是一首怎样的《月光曲》?

生:优美、悦耳的《月光曲》。

生:舒缓的、令人陶醉的《月光曲》。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中读懂的?

生:我是从这段话中读懂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

生: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

师:哦,这是文字版的月光曲,好好读读,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月光曲》是很优美的?

生:从“微波粼粼、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这些词感受到。

生:还有“水天相接、洒满了银光”。

师: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份美的享受带给大家吗?

师:同学们,皮鞋匠的想象在音乐中飞翔,《月光曲》就化作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我们也来联想,默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个画面?

生:第一个画面:月亮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照亮了海面。

师:(课件出示:海上明月初升图)请看,天高云淡,月亮初升,粼粼银光,洒遍海面,这一切多么幽雅宁静,让我们柔柔地读,缓缓地读。

师:第二个画面呢?

生:月亮升起来了,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师:(课件出示:月亮穿行)月华似水,云如轻纱,这一切多么轻盈飘逸,想一想该怎么读?请女同学读。

师:第三个画面呢?

生: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师:(课件出示:月下海啸图)风起云涌,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切又是那么雄伟壮丽,想一想该怎么读。酝酿一下感情,来,请男同学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走进“音画时尚”,配乐朗读这段话。你们推荐一位朗读水平最高的同学。

(生推荐一女生。)

师:同学们一致推荐你,朗读高手,来,请你读一读。

师:(模仿盲姑娘的语气)听,读得多流利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著名的播音员吧?

(众笑。)

师:让我们大家通过朗读来感受这份美丽。

师:这美妙的音乐如同天籁,我们也身临其境,欣赏到了月光、大海的美景。

师:这么美妙的音乐,贝多芬是献给谁的?

生:盲姑娘。

师:盲姑娘是他的亲人吗?

生:不是。

师:是他的朋友吗?

生:也不是。

师:对他来说,是一位陌生的盲姑娘。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盲姑娘创作了一首旷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这是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走进“盲姑娘”。

【赏析】

合适的对话与交流有“倾听”与“言说”两个侧面。“倾听”既是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又包括“倾听”自已(读者)的言说,作品的意义便产生于两种“言说”的融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倾听”它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中获得自已(读者)理解,这本身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而绝非学生被动地听别人“读”课文。所以,以“对话”为指归的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倾听文本(作者)的言说,没有文本,三个主体之间的对话关系便无从建构,对话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这个观点看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字版《月光曲》的优美,其实是一个“倾听”(阅读)文本与“言说”理解的融合过程。“这是《月光曲》的旋律吗?”“不,这是皮鞋匠听了《月光曲》后的联想。”这是倾听后的领悟,也是倾听后的理解;“默读这段文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哪几个画面?”三个画面的呈现,更是返回倾听(阅读)后的感悟和想象。教学中,学生对《月光曲》的倾听与言说,还始终伴随着教师有价值的引导,使得对话不断地生成并有效在向纵深推进。

【珍视言说:对话在言说中深入】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把写盲姑娘的句子划下来,品品、议议,这是怎样一位盲姑娘?

师:汇报的同学先读划下来的句子,再说说你读懂了这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生: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么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她很想把这首曲子学会,很想听贝多芬怎么弹,从这句话中我看出盲姑娘是个很爱音乐的人。

生:我找的是这句话,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觉得这个盲姑娘很懂事,她让哥哥不要难过。

师:她真是“随便说说”吗?

生:不是。因为,前面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你能联系前面的句子来学习,真行!

出示:

盲姑娘()地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那有多好啊!”

生:羡慕地说。

生:渴望地说。

生:难过地说。

师:盲姑娘把梦寐以求的愿望化作了淡淡的四个字“随便说说”,为的是让哥哥不要难过。多么善良、多么懂事的姑娘。这样的姑娘真让人敬佩啊!

生:我找的是这句话,“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我觉得这个姑娘真可怜,她很漂亮,可惜眼睛瞎了。

师:重重的迷雾遮盖了她的眼睛,只有音乐淌入她的心河。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上帝对谁关上了一扇门,一定会为他打开一扇窗。”。这样的姑娘让人又爱又怜啊!

生:我觉得她很贫穷的,他们家住的是茅屋,点的是蜡烛,钢琴是旧的,还连音乐会的入场券也买不起。

师:她是贫穷的,但她也是富有的,因为她心中有音乐。

生:我找到了这句话:“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盲姑娘眼睛看不到,但她听得出弹琴的人是贝多芬,我觉得她很厉害。

师:可见她不仅仅是普通的音乐爱好者,而且──

生:很懂音乐。

师:音乐让她心明眼亮,一听便知是贝多芬,贝多芬茅屋遇知音,这样的姑娘让人感动。

师:而此时此刻,盲姑娘的心十分──

生:激动!

师:你怎么感受到的?

生:她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用了两个“多”。

生:还用了两个“!”。

师:真细心,你从标点中也读懂了她的感动。

生:还有她说话的时候,用了两个“您”,也说明她很激动,她说话也疙疙瘩瘩了。

师:对盲姑娘来说,能听贝多芬的音乐会已是一种奢望,现在贝多芬竟然在亲自为她演奏,这是她做梦也不敢想的,所以一曲完了她激动地说──

生:(齐)“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赏析】

上述所知,倾听包含阅读文本和从文本中获得自已(读者)理解,这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那么“言说”是什么?阅读行为产生便是言说。这里既有文本作者对读者的言说,又有读者对文本的感受和理解──“言说”,这也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此对话之中,文本既是对话存在的前提条件,又是对话形成的资源和凭借。从这个角度审视课堂,教师让学生用心倾听(阅读)文字版的《月光曲》,品味语言,想象画面,领悟其中的美丽后,通过“一位伟大的音乐家竟然为一位素未谋面的盲姑娘创作了一首旷世名曲,盲姑娘的什么打动了贝多芬?”这个问题承上启下,价值引领,走进盲姑娘。既倾听文本作者对盲姑娘的言解,又融入自已的思维、思想、情感,言说发自肺腑的感受、理解和发现。这一言说(对话)的过程,既是一个真情眷注文本语言的过程,也是一个真情聆听文本(作者)心声的过程,更是一个价值引导下学生主体真情流淌的过程。

【直面心灵:对话在感动中超越】

师:同学们,我们走近盲姑娘,才真正地了解了她。她就是月亮女神遗失在人间的孩子,在淡淡的月光中,闪现着圣洁的光芒。她的善良、贫穷、可怜、爱音乐、懂音乐……深深打动了我们的心,也深深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所以──

生:所以,贝多芬为盲姑娘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师:(播放《月光曲》)让我们再次聆听这来自心灵的音乐。

师:(配乐叙述)《月光曲》为盲姑娘而静静流淌,盲姑娘的心在《月光曲》中轻轻飘升,她仿佛看到了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生:深情地配乐朗读这段话。

师:音乐是奇妙的语言,音乐是心灵的对话,贝多芬仅仅是在告诉她景色很美吗?下节课,我们将走近贝多芬,去感受音乐家的情怀。

师:(配画诗文《月光中的女孩》)在优美的音乐中,让我们轻轻走近《月光中的女孩》。

【赏析】

些时的对话,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倾听和言说,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情激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意味着用心灵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以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在这样的“对话”场景里,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解放的旨趣”得到最佳的凸现和弘扬;在这里,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存在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在这里,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新的分享方式,创生着一种价值引导下的自然和开放。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9

教学目标

1、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感情的变化。

2、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体会贝多芬在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教学方法

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指导法、启发法

教具:电脑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 揭示课题

二. 检查预习

1、 认读生字词

2、 指名分节读课文,师纠正读音

3、 通过预习你对课文有哪些了解?

4、 学生质疑

三、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层次

第 二 课 时

一、 复习,引入新课

1、 板书课题:月光曲

2、 请生简述《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 质疑: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引导生从内容及人物质疑)

二、 体会贝多芬在创作过程中的感情变化

1、 生快速阅读课文,把课文中描写贝多芬言行的句子找出来?

2、 品读句子,再联系上下文,小组讨论问题。

课件出示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这样说?想象他当时的心情怎样?

3、 交流讨论情况,重点体会以下几方面:

(1) 贝多芬进屋是被兄妹的谈话所感动;

(2) 贝多芬弹一曲是看到兄妹穷,但又爱音乐,产生了同情心;

(3) 贝多芬又弹一曲是因为发现盲姑娘是他的知音,很激动;

(4) 贝多芬飞奔回店是因为创作了一首新曲子很兴奋。

根据生回答板书贝多芬言行及心情的关键词

4、 小结

(1)通过刚才的讨论交流,大家又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述:这些感情的变化其实就是贝多芬创作出《月光曲》的原因。

(2)这些结论我们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根据生述板书学法。

分析言行问

体会心情

理解内容

三、 学习体会第三节

1、 文中哪里最让贝多芬感动?(课件出示兄妹对话)

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那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2、 用刚才的学习方法,进行小组讨论,体会兄妹说话时的心情变化。

3、 交流讨论情况

(1)妹妹说第一句话时是(渴望)的心情,因为她知道贝多芬来到小镇,很想

听贝多芬弹琴;

(2)哥哥说话时是带着(难过的、遗憾的)心情,因为家里穷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

(3)妹妹说第二次话时是带着(安慰)哥哥的心情,因为他不想让哥哥为了她而难过。

4、 指导朗读兄妹的对话

(1) 同桌分角色练读。

(2) 指名生分角色朗读。

(3)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5、 听了兄妹谈话,你有什么想法?

6、 小结:贝多芬正是被这对穷兄妹间的真挚的情感所感动了,才进了屋,才有了后来献给兄妹俩的《月光曲》。大家想听这首曲子吗?

四、初步辨别联想与实在事物

1、 请生划出文中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 小组讨论:读句子,根据内容画一画。

3、 请生展示作品,并让大家评议。

4、 课件出示选择题,让生选择《月光曲》曲调,并说理由。

选一选:a、舒缓——明快——激昂

b、明快——激昂——舒缓

c、舒缓——激昂——明快

5、 欣赏《月光曲》

6、 请生通过朗读表现出曲调的变化。

7、 大家是通过什么途径体会到《月光曲》的曲调的?

8、 哥哥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9、 师述:通过学习我们发现联想可使文章的内容更丰富,但联想要以实在

事物为依据。而同样的音乐,让不同的人听,由于各人的经历不同,可能会有不同的联想。

五、扩展,体会文章中心

1、听音乐,想一想:

盲姑娘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我静静地听着,仿佛看到()。

2、你们认为贝多芬想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些什么?

3、穷兄妹俩听了贝多芬的曲子,他们很幸福。从贝多芬那儿他们也获得了自信,今后他们会怎样面对生活呢?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听:谈话(感动)

贝多芬看:贫穷(同情)

弹:一曲又一曲(激动)

记:曲子(兴奋)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幽静、蜡烛、莱茵河、霎时间、波光粼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3、了解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让学生在丰富的、优美的文字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难点是领悟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这一课我们要学习一个传说,那就是《月光曲》的故事。这篇课文很美,也写得比较深,看哪些同学能自己读懂课文,读好以后能回答两个问题:

二、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生字生词。

2、说一说《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

3.《月光曲》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师:(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提问:《月光曲》是首什么曲子?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围绕着《月光曲》,文章写了哪些内容?

三、合作交流

一、分组讨论交流,把本文分3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主要交代了贝多芬曾经谱写过《月光曲》。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贝多芬为盲姑娘弹了一曲。

第三部分(第7--10自然段):《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二、检查分组合作交流情况学习第一部分。

指名读第1自然段。提问:你知道了什么?

指名读第2自然段,弄清楚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1)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了什么?

(2)为什么引起贝多芬的注意?

(3)想象茅屋里的情景。

(4)听到断断续续的琴声,贝多芬怎么想?

检查第三部分交流情况

1、读段落,思考贝多芬看到盲姑娘听到他的曲子是这样兴奋,他心里怎么想?

2、师生对读盲姑娘和贝多芬的话。

3、贝多芬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创造出《月光曲》的?盲姑娘和皮鞋匠是怎样听的?他们有怎样的联想?读第三部分。

第二课时

品读感悟

再读想象,体会联想。

1、想象小屋子里有什么情景?人物的形象是什么样的?

2、交流。

3、指导读第9自然段。

(1)哪些是兄妹俩听琴声的事实?哪些是兄妹俩听琴声产生的联想?

(2)体会情景。

(3)把这些联想去掉,文章会变得怎么样?

六、朗读全文,体会文章的首尾照应

1、读最后一自然段,兄妹俩的神情怎样?这是贝多芬心情怎样?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2、与文章开头怎样照应?

3、品读重点句段,感受文章中的美有哪些?

(人格美、艺术美、文字美)

拓展延伸

1、摘录喜欢的或感受最深的句子。

2、写一段自己欣赏《月光曲》的感受

3、阅读《贝多芬传》

板书设计

26、月光曲

听:弹琴谈话

贝多芬弹:一曲又一曲(实写)

记:《月光曲》

皮鞋匠、盲姑娘陶醉(联想)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1

一、导入

师:关于描写月光的词语你知道几个?

生1:月光融融。

生2:月光皎洁。

生3:月光如水。

生4:《静夜思》这首诗中也写到了月光,“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师:知道的真不少,今天咱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也和月光有关。请同学们读课题。

师板书课题:

月光曲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在欣赏《月光曲》之前,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妺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

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地读课文,读课文之前我有一个要求,这个要求很简单,但也很难。我要求一边读、一边想、一边思考,读完之后就有话想说,想压你也压不住。只要有了这种激情才是最好的阅读。能做到吗?开始!

生:……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来说说你的收获?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师:你也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好孩子。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妺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因为贝多芬被盲姑娘对音乐的热爱打动了,所以要再谈一首。

师:是的。贝多芬的演奏不单凭技巧,更重要的是注入了自己的感情。盲姑娘感情深深地吸引住了。贝多芬在这样一个小镇上,一所茅屋里遇到了一个用音乐和自己进行感情交流的人,心情非常的(生:激动)此时,对于贝多芬来说,告诉对方自己是谁并不重要,只想为她(生:再谈一首)。

师:还有谁愿把自己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生7: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9: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10: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11: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你们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可要提了。我备课的时候读了半天,刚才你们也说了半天,文中写月光曲了吗?月光曲在哪儿?

生:在第九自然段。

四、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师:谁来读一读?其余的同学用波浪线勾出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句子。

生:……

师:听了之后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月亮从平静的海面上慢慢地升起来,越升越高。突然,一阵风吹来,波涛汹涌。

师趁机板书:

海上升明月、月下海啸图

师:请同学们再重点练习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景物的变化。

生:我觉得前面两句要读得轻而慢,后面要读得快而急。

师: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

师:同学们读这几句话,语气由轻而重,由缓而急,你能想像到乐曲的旋律吗?

生:乐曲的旋律也应当由轻而重,由缓而急。

师趁机板书:

轻柔、舒缓;急促、剧烈

师:能由乐曲的旋律想像到贝多芬弹奏时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吗?谁来表演表演。

生表演,开始动作优雅舒展,面带微笑,后来动作迅速而有力,整个身体都晃动起来。

(众笑。)

师:演得好。能由此领会到贝多芬赋予乐曲的情感吗?

生:老师,我明白了,贝多芬表达的正是自己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感情。

师:真聪明!结合贝多芬见到盲姑娘前后的情感变化再来读一读皮鞋匠所联想到的。女同学读前面两句,男同学读后面一句,看谁读得好?

生:……

师范读。

生练习背诵。

五、巧设情境,说写训练

师:月光曲多美啊!兄妹俩都被贝多芬美妙的琴声(生:陶醉了)连贝多芬走了都不知道,等他们醒来之后,兄妹俩会交谈些什么?前后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一会儿给大家表演表演。

(生讨论。)

表演过程略。

六、总结全文

师: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思,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余大家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请欣赏《月光曲》

(媒体播放。)

板书:

月光曲

海上升明月──轻柔、舒展

月下海啸图──急促、剧烈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2

【教学目的】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两百多年前,德国有个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其中有一首著名的钢琴曲叫《月光曲》,传说是这样谱成的。下面就让我们听一听那美丽的传说吧!我找九名同学分自然段配乐读课文。

二、听完这个传说你有什么感觉

三、可能同学们都有很多感受,下面把你感受最深的一段写写批注吧

四、汇报第九自然段

1、默读第九自然段,画出实实在在的事物和事物引起的联想。

2、请看屏幕指名读屏幕上的内容。其它同学思考这几句话描写了几个画面?

(三个。)

3、哪几句话是写第一个画面?出示课件,指名读,谁能说他读得怎么样?(应该柔和些、语气舒缓些)皮鞋匠为什么会有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呢?谁能再读一读这句?

4、哪几句是写第二个画面?指名读,皮鞋匠想到了这样的画面,那贝多芬弹的旋律又是怎样的?读此句时比上两句读得要强。

5、哪几句是写第三个画面?一个一个朝着岸边涌来,谁能用声音描述一下。此时贝多芬谈的乐曲的旋律会是什么样?(高昂激荡)所以读这句比第二句还要强。看来,这三个画面的句子,一个比一个强,女生读第一个画面的句子,男生读第二个画面的句子,全体读第三个画面的句子。

6、你们想不想看看这个画面?想不想听听这个音乐?出示课件。之后交流看后的感受。

7、音乐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还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让我们美美地读这一段吧!齐读之后再背。

8、请同学们看字幕,上面一段和下面一段比较哪一个好?即删掉联想部分和没有删掉的区别?

(加上联想会使内容更充实,更深刻。)

五、谁还能接着汇报

1、妹妹真的是随便说一说吗?为什么要安慰哥哥呢?怎样读?

2、哥哥爱妹妹,妹妹体谅哥哥,兄妹俩相互体贴、相互关心、相依为命,手足之情另人感动。下面请同桌之间分角色深情地读读兄妹俩的对话吧!

六、总结

看来美好乐曲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同学们,《月光曲》这篇课文我们研读完了,我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具有人性美、艺术美、语言美、景色美。让我们把这种美带给人世间吧!好,下课。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理解月光曲。

2.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了解《月光曲》创作的经过,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音乐家。

2. 使学生能抓住重点段,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美好的音乐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月光曲》去感受音乐的魅力。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贝多芬吗?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

生:自由谈。

总结:贝多芬是德国的大音乐家,他的传世作品有许多,其中有一首非常的曲子叫《月光曲》,关于这首曲子的谱成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了解这首曲子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二)推进新课

1、前提测评:

(1)我会读:

贝多芬 入场券 激动 乌云

仿佛 微波粼粼 安详

(2)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品读课文,感受贝多芬的人民性。

学习内容:自由读2----7自然段,然后思考一下问题。

(1)贝多芬在旅行途中经过小镇时听到了什么?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然后出示穷兄妹俩的对话,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感悟盲姑娘对音乐对生活的热爱,引起了贝多芬的同情。

①盲不娘说:“这首曲子真难弹 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得,哪有多好啊!”

②哥哥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等我所作几双皮鞋,多挣点钱,一定给你买一张票。”

③盲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我会谈好这首曲子的。”

(2)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是怎样说的?贝多芬的感受是什么?于是他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为了让学生明白贝多再一次弹曲原因,师出示下面重点句子让学生再次品读。

盲姑娘听得入了神,一曲弹完,她激动的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3、精读感悟。

自学内容:8—10然段。

(1)贝多芬为盲姑娘演奏第二个曲子时,当时的环境怎样?

(2)听着琴声皮鞋匠眼前呈现出怎样的景象?

(3)想一想《月光曲》 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4)贝多芬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么美妙的《月光曲》

出示“月亮出升、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刮起大风”图片及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情境中边读边感受《月光曲》的内容、意境、旋律。

4、齐读结尾段:

这一段让你明白了什么?

(三)课堂小结:

贝多芬悄然而来,悄然而去,给穷兄妹俩带来一片温馨的人间之爱,一次美的艺术享受,给自己的艺术创作带来了一次意外的收获,。本文通过记叙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故事,表现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对穷苦人民的同情,以及他在音乐方面所具有卓越才华。

(四)布置作业

1、按课文内容填空。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 )地方升起来,( )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 )轻纱似的薄云。

2、课文《月光曲》通过记叙( )的故事,表现了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 )和音乐的( )。

3、文中的贝多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4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语文课,我们要来了解一个动人的传说,题目叫做《月光曲》.板书课题.

以"曲"为轴,理文脉

1,师:请同学们先自由读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月光曲》讲了一个怎样的传说.

2,指名复述.

要求学生复述的过程清晰而且全面.(请学生自己评议纠正)

3,围绕"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这句话引出《月光曲》是贝多芬即兴谱成的.

解读"联想",达曲境

1,师:同学们,既然课文是讲《月光曲》谱成的经过,那么就让我们再次默读课文来找一找,课文中有没有对这首《月光曲》的介绍,描写.找到以后,请同学们把这段文字认认真真地读一读,欣赏欣赏这优美绝伦的乐曲.

2,指名读,出示段落: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3,请生一起读,初步感受这美景.

4,师范读,让学生闭上眼想象,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形成板书:

月光照耀 巨浪奔涌

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

此过程比较灵活预设如下:

生:我看到了一幅非常宁静的画面.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月亮.

师:怎样的月亮

生: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的月亮.

师:是呀!海水是如此的平静,天空也是如此的平静,月亮就从那水天之间悄然升起.板书:月亮升起

师:在这宁静的画面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微波粼粼的海面.

师:怎样的海面 能说得具体点吗

生:平静的海面,泛着鱼鳞般的波纹,在月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师:是呀!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宁静的画面.板书:微波粼粼

师:你能把这"宁静"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再指名几个同学读,齐读.

生:我看到了月亮升高了,在天空中的轻纱般的微云中穿行.

师板书:月亮升高 穿过微云

师:多美的景色!你能读好它吗

指名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体会到了你的欣喜,谁再来

指名读.齐读.

生:我看到了巨浪在翻滚.

师:啊!巨浪翻滚!它们翻滚着,一个连一个——引读:朝着岸边涌过来……板书:巨浪奔涌

请生读此句

师:它们就这样一个连一个,一层连一层地朝着——引读:岸边涌过来……有时巨浪与巨浪相遇便,激起了——生:无数的浪花.有时巨浪与礁石撞击在一起,便又激起了——生:无数的浪花.此时在月光的照耀下,浪花显得如此——引说:雪亮.板书:月光照耀

请生读此句.

师:在这个时候,我们不仅看到了这壮美的景象,还听到了崩雷的巨响,再读——

齐读整个语段,读出感情来.

"曲调"为索,悟曲情

1,师:同学们,我们读了这么久,可是我却还是没有听到有什么乐声啊,这曲在哪儿呢 我们都知道,曲应该有曲调,可这里有曲调吗

预设:有.在兄妹俩联想到"月亮升起 微波粼粼"的部分,这乐曲的曲调应该是比较轻柔的,而且也是比较缓慢的.而联想到"月亮升高穿过微云"的部分,应该是比较轻快的,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快乐.在他们联想到"月光照耀巨浪奔涌"的部分,则应该是比较热烈,激昂的,因为只有这激昂的音乐,才能让他们有这样的联想.(基本达到要求即可)

教师或学生按以上解说在黑板上画出曲调线:

2,师:作曲需要灵感,灵感又来自于情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贝多芬创作了这首举世闻名的《月光曲》呢 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在文中标上批注.可以用线条划一划,可以用字词来概括,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在文中标上记号.

3,请生回答.此过程随机性比较强,预设如下:

是由于兄妹俩的谈话深深地感动了贝多芬.

a."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重点体会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读出她的渴望来.

b."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师: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哥哥说他们家太穷,可是他们家却有一架旧钢琴,你猜这钢琴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父母留下来的.

师:是啊!有这个可能,可是他们家穷得连张音乐会入场券也买不起,哥哥有卖掉这架妹妹心爱的旧钢琴吗 为什么

生:因为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所以他不想让妹妹失去音乐.

生:因为哥哥爱自己的妹妹,不让自己的妹妹失去最心爱的东西.

师:还可能是怎么来的

生:可能是哥哥花了许多心血,积累了好多年才攒了钱买来的.

师:是呀!可见哥哥知道妹妹喜欢音乐,会不同意妹妹去听音乐会吗

生:不会.

师:可是现在哥哥却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你读出什么来了

生:我体会到了哥哥内心的内疚,无奈,悲伤及对妹妹的怜惜.

c."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这句话是重点要分析的,体会妹妹的懂事,善良.

师:"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没有考虑,顺便说的话.

师:"随便说说"指的是哪句话

生:指的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师: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的吗

生:不是.因为这首曲子很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师:既然不是随便说的,那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呢 这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她家太穷,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说明她能体谅哥哥的难处.

生:说明她能理解哥哥贫困的处境.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使哥哥难过的话感到不安.

生:说明她为自己刚才说的那句话感到后悔.

生:说明她很懂事,很会体贴人.

师:对."随便说说"说明了这个十六七岁的盲姑娘对哥哥的体谅和理解,对自己说的那句话感到不安和后悔.这说明盲姑娘是多么懂事,多么体贴人啊.

指导读好对话.

是由于盲姑娘的懂音乐,是贝多芬的知音.

围绕"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展开讨论.

师:盲姑娘因何而激动

生:因为他感觉到了弹琴的人就是贝多芬.

师:盲姑娘看到过贝多芬吗 她听过贝多芬弹钢琴吗

生:没有!

师:没有!那她又怎么能认定对方就是贝多芬呢

生:她是从贝多芬的琴声中感觉到的.

师:琴声中感觉到的,从没见过贝多芬,也从没听贝多芬弹过琴,却能从琴声中感觉到弹琴的就是贝多芬,可见盲姑娘是一个——

生:非常懂音乐的人.

生:是一个有音乐天赋的人.

师:她可以称得上是贝多芬的——

生:知音.

师:贝多芬得到了这一个知音,心里能不感到高兴吗 于是灵感突发,决定再为她即兴弹奏一曲.

还因为周围的环境,感染了贝多芬.

主要理解:"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和"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这两句话中"幽静"和"清幽"两个词.

4,请生再齐读第9自然段,读出曲中之意.

以"曲"为媒,识人心

师:同学们,这便是贝多芬的《月光曲》,可是在这乐曲之中真是只包含着这点情感吗 让我们再来看一段文字,或许读后你会有更深的理解.出示课件请生自读:

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一个音乐家的家庭,从小学习钢琴和小提琴,十岁举行首次公开演奏会,十二岁开始作曲.二十二岁起定居维也纳.当时正是奥地利封建统治最黑暗的时代,他十分憎恨专权暴政,极其蔑视封建贵族的偏狭庸俗.他早年受启蒙运动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影响,毕生追求:"自由,平等, 博爱"的理想,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及其理想中的英雄性格.他有一句格言:"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

师:现在你再读这《月光曲》,回忆他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你从中又体会到什么了吗

生:我体会到了他内心对黑暗统治的痛恨.是这黑暗的统治让兄妹俩过上了这样的生活,让盲姑娘热爱音乐却不能拥有音乐.

生:我体会到了他对盲姑娘的关心与同情以及像盲姑娘一样的穷苦人民的关心与同情.

…………

师:是呀!这就是《月光曲》,这就是贝多芬,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来读这段有关于《月光曲》的联想.(配上《月光曲》的剪辑片断)

师:下课!

舒缓

轻快

激昂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陶醉、激动、纯熟、倾听、幽静”等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2、练习标划重点词句,练习品词品句。

3、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人民的伟大音乐家,熟读第九自然段,感受音乐的美妙。

教学重点: 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谱写《月光曲》,以及体会《月光曲》的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和热爱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这篇课文,知道了课文主要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今天,我想先带大家听一段音乐。(课件播放音乐)你们喜欢这首曲子吗?有谁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引入课题,板书)

过渡:这么优美的曲子有什么样的内容呢?让我们走进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知第九自然段

1、兄妹俩在听到贝多芬弹奏的《月光曲》时,他们有何表现?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2、第九自然段中哪些是皮鞋匠联想的景物?哪些又是他看到的景物?请用横线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到的景物,用波浪线画出他看到的景物。

3、这些画面你喜欢哪一个?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理由。(先默读,后学生个别读)

4、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朗读画面中,我发现这样几个画面:月光下平静的海面;越升越高的月亮,波涛汹涌的海面,画面发生明显的变化。那么画面变化了,情感就要发生变化,读出来的语气也就要发生变化,请同学聆听音乐,让老师用文字来重现画面。(师范读)

三、回读课文,探究《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1、贝多芬先生为什么会即兴创作出如此美妙的琴声呢?

2、交流

a、出于对兄妹俩的同情 (引入第3段学习)

a.教师创设情境 (夜晚,幽静的小路,路旁低矮的房屋,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b.同桌间先默读,请几组学生分饰兄妹二人角色,进行朗读

c.评价:这对兄妹俩,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喜欢?

(围绕以下问题:妹妹的话怎么理解?哥哥的态度怎样?妹妹的回话又是什么意思?)

d.小结: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解决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板书:因兄妹情而感动)

b、盲姑娘与贝多芬的谈话(学习6、7段)

a.听完贝多芬本人的演奏,姑娘激动地说(播放图片),我们轻声来读读吧!

b.正因为这句话中包含着盲姑娘激动,惊喜的心情,所以课文中的三句话的标点是能表达情感的感叹号、问号。

c.思维补白:贝多芬没有回答,其实他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d.板书:因遇知音而兴奋。

c环境描写

a你能找出文中描写优美的景色的句子吗?用笔来划一划,请学生读一读

b教师小结:借着清幽的月光,贝多芬胸中的感情犹如大海的波涛,通过琴键播散开来。贝多芬因月光而灵感突发。

(板书:因月色而灵感突发)

c此时此刻的贝多芬是感动的,是兴奋的,同时也是幸福的,他曾经这样说过。(出示:名人名言)

四、课堂小结

贝多芬为兄妹情所感动,为遇到知音所兴奋,在这样一个和谐幽静的环境,茅屋的一切都打动了人!月光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的灵感?让我们带着感动,带着兴奋,伴随着这迷人的月光,用心聆听《月光曲》。朗读一下《月光曲》的内容。

五、布置作业

聆听《月光曲》,写出你想象的画面。

六、板书设计

月光曲

因兄妹情而感动

因遇知音而兴奋

因月光而灵感突发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6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四)美育渗透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与点拨。

(二)学生学法

朗读法、直观感受法、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二)疑点

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和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联系?

(三)解决办法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教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读书与交流,给学生播放《月光曲》录音,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读书、感悟。

2、小组内交流与研讨。

3、班上汇报。

4、听钢琴曲《月光曲》。

第一课时

(-)音乐导入

1、播放钢琴曲《月光曲》。

2、让学生自由畅谈听后感受。

3、简介《月光曲》。

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名叫《月光曲》,是首钢琴曲,它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那么它描绘的到底是怎样的景象呢?它是怎样谱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10月光曲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汇报初读收获。

(1)字、词的掌握情况。

①认读生字、生词。(出示生词卡片)

②说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语。

(2)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3)交流初读感受。

①贝多芬为贫穷的盲姑娘弹曲子,说明他有同情心。

②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的第二首曲子就是《月光曲》,是他即兴创作的。

(4)质疑问难。

贝多芬在给盲姑娘弹奏一曲后,为什么还要弹第二首?第二首曲子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此曲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练习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1、读读课文,说说已懂了什么。

2、明确本节课探究目标。(学生提出的疑点)

(二)探究课文

1、自读,围绕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将感悟结果以批注的形式写在书上。

2、小组内进行交流,教师巡视时加以引导或点拨。

3、班上汇报。

针对“贝多芬走进茅屋,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这一问题进行交流。

(1)贝多芬在各地巡回演出的空闲散步时,无意中听到一所茅屋里传出钢琴声,走近时又听到屋内穷兄妹俩的对话,贝多芬被感动,于是推门进屋,弹奏了刚才姑娘弹的那首曲子。

引导:贝多芬作为大音乐家,到各地演出还到小镇上演出,并且无偿为盲姑娘弹奏,这一切说明什么?

(说明贝多芬没有架子,生活在人民之中,同情、热爱劳动人民,心地善良。)

(2)贝多芬弹完一曲,盲姑娘说:“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这说明盲姑娘爱音乐,懂音乐,很有音乐素养。贝多芬为在这儿遇到了知音而激动,因此用“我再给您弹一首”来回答盲姑娘。

引导:盲姑娘因为什么断定给他弹琴的人是贝多芬。

(①贝多芬正在小镇上演出;②弹得如此纯熟,对乐曲的感情体会得这么深刻,只有曲子的创作者——贝多芬本人才能做到。)

练习朗读,把握好穷兄妹俩对话中的互相体贴及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激动的评价。

关于“第二首曲子(即《月光曲》)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出来的?”这一问题,应引导学生弄清以下内容:

(l)贝多芬心情激动。

(2)当时“风吹灭了蜡烛”,屋里洒满银光,“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这景色很美,这美盖过了茅屋里的贫困和凄凉,这美感染了贝多芬,诱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怀着对穷兄妹俩的同情,决定把美好的音乐奉献给这贫穷而爱好音乐的人。于是贝多芬即景抒情,弹奏出了《月光曲》。

关于“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何联系?”这一问题的交流,让学生领悟出:

(1)皮鞋匠眼前出现的景象正是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所展示的意境。

(2)皮鞋匠眼前景色的变化正是乐曲旋律起伏跌宕的表现。

(3)乐曲与意境的具体联系: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音乐一定是舒缓的,轻柔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接着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逐渐增强,有了曲折,表现微云开始破坏幽静。忽然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表现整个世界充满了风浪。

(4)再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学生感受旋律的进展,并想象乐曲的意境变化。

(5)有感情地朗读8、9自然段,感受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正是他当时激动心情的真实抒发。

(三)总结扩展

1、感情朗读全文。

2、再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3、说说学文后或听乐曲后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

1、认真书写本课生字。

2、摘抄文中像“幽静的小路”“断断续续的钢琴声”这样的词语。

3、课外自主了解贝多芬:查书籍或上网。

4、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曲子,听后把想到的景象写下来。

《月光曲》教学实录解读 篇17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贝多芬,你知道这个人吗?

板书:

贝多芬

生:知道。

师:谁能来介绍一下。

生:他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是从书中读到的。

二、初读课文落实字词整体感知

师:一百多年前他就已经享誉世界,现在他的音乐仍然被人所熟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讲的就是贝多芬的传说,那么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就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借助课题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自读课文。

师:第2个问题,有点难,那就说明读书的遍数还不够多,那怎么办呢?继续读

师:谁来说说我们的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讲了一件有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小镇上听到一位盲姑娘弹他的曲子,于是他走进去弹了刚才的曲子,然后他又弹了另一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了时间、地点、人物,起因,还用上了课题,不错,可大家有没有发现他说得好象有点太(罗嗦)。

师:再请一位。

生2:一年秋天,贝多芬在莱茵河边的一个小镇上为一位盲姑娘弹钢琴曲,后来又创作了《月光曲》。

师:这位同学就说得十分简略,我发现大家说的时候,都用到了这2个词语。

(板书几个词语。)

师:你能用上课题,再用上这4个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吗?

生:贝多芬的月光曲是这样谱成的:传说有一年,贝多芬小莱茵河边的小镇上散步,听见一位姑娘在弹他的曲子,他走进去为他们弹刚才的曲子,后又弹了一首曲子,盲姑娘和他的哥哥都被曲子陶醉了,这首曲子就是月光曲。

师:说的很好,当我们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时候就可以借助课题,借助中心词。

三、再读课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

师:月光曲是著名的钢琴曲,当我们听一个曲子的时候,就该理解它的。

生:旋律。

师:课文中有一段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月光曲,读读这段话,看看它向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生1:2个画面,第一个画面是那时大海很宁静;第二个画面是海面刮起大风,很不平静。

师:既然是月光曲,那就可以从月光入手,谁再来说说看。

生2:月亮从水面上升起,月亮照在海面上微波粼粼,月亮越升越高,海面上刮起大浪,一个边一个涌上岸。

师:如果你用刚才学过的文字给这3幅画配上的话,第一幅该用哪一段文字?

(出示图。)

生: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撒满银光。

(读。)

师:第2幅画呢?

生2:略。

师:第3幅画当然就是……

生3:略。

师:3幅画面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用这一段中的词语来概括这三幅画第一个画面。

生1:可以用“微波粼粼”。

师:是“微波粼粼”吗?……“升起来”好,还是“微波粼粼”好?

生1:升起来。

第二个画面。

生2:越升越高。

第三个画面。

生3:照。

师:就一个词语?

生3:照得雪亮。

师:可以概括了吗?

生4:涌过来。

师:同学们可能被我误导了。……这时,除了月光,还有什么?

生5:卷起了巨浪。

师:刮起了大风。

然后板书:

大风巨浪

师:三幅画已经出现在我们眼前了,再读这一段话。

生1:读得不太通顺。

师:他有没有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希望你继续努力。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大家读得不怎么样,无论是我,还是大家都想把它读好,那怎么办呢?我们来看看图片。

师:你能告诉我水天相接的地方是怎样的,大海的波浪微微地泛起来,而且是那么晶亮,此时的大海是多么平静,多么优美啊!该怎么读呢?自己试试看。

生:自由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试,这位同学。

生1:读得比较轻。

师:我感觉到了这是平静的大海。

师:谁还想试?

生2:读得较有感情。

师:此时贝多芬在琴边,他会轻轻地抚过琴键,速度会比较慢。此时的月光会在什么地方?在波光粼粼的大海上啊!在一望无垠的大海上。

生:齐读。

师:能听我来读读看吗?

(师重点强调读了霎时间洒满了大海。)

生:再次齐读。

师:多美的月光啊!第2幅画面呢?说天空中有飞云,是怎样的?

生:是淡淡的云。

生2:是薄薄的云。

师:是又淡又薄的云,月亮在中间穿梭,所以月光时明时暗……

生:齐读。

师:最后一幅,这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课文中有一个词语。

生1:波涛汹涌”。

生:自读。

师:谁来试试看?

生1:读得较平淡。

师: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吗?这时如果贝多芬坐在钢琴旁,他会飞快地弹奏,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摇晃。谁能读出这样的感受?

生1:读得结结巴巴。

师:他太激动了,连话也说不清楚了。大家自己再试着读一读。

生:齐读。

师:此时的月光在哪里?

生:在雪亮的浪花上。

师:这浪花怎么样?一个连着一个,所有的快乐都迸发出来,所有的激情都涌现出来!

师:该怎样读?

生:自由练读。

生:齐读。

师:这就是贝多芬的月光曲,他既给我们带来柔和的美,也给我们带来壮阔的美,既让我们欣赏了平静的大海,也让我们领略壮阔的大海。带上自己的感受再读一读。

生:再读这段话。

师:这么美的月光曲贝多芬是怎么创作出来的?

师:是什么给了贝多芬创作的冲动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划出理由。

师:如果你觉得一个人有困难,可以和你的同桌,和4人小组轻轻地交流。

师:我发现许多同学划了描写环境的句子,我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读句子。

师: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觉得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音乐。

师:你怎么光听到这样断断续续的音乐声,就知道她对贝多芬十分热爱呢?

生:不做声。

师:如果你在很远的地方听到别人在诵读自己的作品,你会感觉怎么样?

师:很抱歉,时间关系,我们今天就先上到这里,希望有机会的话还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贝多芬创作的动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