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推荐13篇)

2023-03-11 18:15:01教案设计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推荐13篇)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1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学目标: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三个生字。理解生字在古诗中的意思。

3. 理解古诗诗意,抓住重点字词想象古诗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4. 体会诗中比喻的恰当优美,尝试发挥想象描绘瀑布,并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字词品析诗句,体会比喻在诗中的作用。

仿、用语言,展开想象写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往来应答感诗韵。

1. 和老师一起背背诗吧,我背上句,大家背下句。“迟日江山丽,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些都是写景的诗歌名篇。看看学过的课文怎么样。“景色秀丽的庐山, ”

2.

庐山的美不仅在那千姿百态的云雾上,还以壮观或秀美的瀑布闻名于世。今天,我们就通过李白的诗去领略一下庐山瀑布的美吧。

二、自读自悟会诗意。

1.

自由读古诗。比比谁能读得字字准确、清楚响亮、读出节奏。相机出示生字、词语,正音。(片1:紫、尺、疑、瀑布、银河、九天)有谁见过瀑布?关于银河了解什么?辅以图片增进了解。(切)

2. 指名读古诗。正音,通过看手势读出古诗节奏。齐读。

3. 边读边想,古诗写了些什么?带给你什么感受?指名读、说。相机归纳读古诗的方法。

三、品读古诗入诗境。

1.

指读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望瀑布怎么会写到香炉呢?引出《题西林壁》庐山秀峰林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片2:苏轼诗句)香炉峰就是其中之一。由“生”字,你想到什么?指名说。看来,一个“生”就把香炉峰描绘成一个仙境,把云雾写活了。总结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边读边想象可更好的领略诗境。

2.

在云雾缭绕间、在青山之中,挂着一条瀑布。那是种怎样的景象?齐读第二句。同样是远看,刘禹锡眼中的洞庭是怎样的?引背《望洞庭》“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片3:刘禹锡诗句、洞庭湖图)当远远看去,壮观的景象多半变小变可爱了。李白远远看去,看到什么?(切)解:川。指名口述一二句诗意意描述景象。

3.

这么美的风景让人忍不住靠近,诗人走近了瀑布,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片4:瀑布)引读后两句。指说。

4.

瀑布不是银河,诗人为什么会有这种联想?读读诗句,看能不能从中捕捉到诗人灵感的火花。指名说,引导通过重点字词把握瀑布的特点,比喻之贴切。(水势急、落差大、洁白)(片5:瀑布、诗句)多形式练读。

字理解:疑。(片6:字理字形图)师范写。板书字义。

5.

难怪诗人会怀疑那瀑布是从九天倾泻下的银河。若是你站在瀑布前,会联想到什么?出示:那飞流直下的瀑布像

。(片7:句式)简译杨维祯古诗。指说。

6.

庐山的瀑布果然名不虚传。(片8:瀑布图、乐)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景色,和诗人一起感受它的美吧。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背诵古诗。

四、课堂练笔抒诗情。

1.如果走近了,你会听到怎样的声响?再近些,会触摸到怎样的瀑布水?引出短文。(片8:散文片断)

2.出示小练笔要求(片9):a.

用自己的话把诗人李白看到的景象描述出来。b.发挥想象,描绘瀑布美景。提示:可从形、声、色多方面描绘,恰当地运用比喻,选择不同的观察角度。

3.(片10)学生写话、交流。

曾晓芹 发表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望庐山瀑布》古诗诗人李白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尽情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味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

★学会“庐、瀑、炉、疑”4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抓住重点字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展开合理想象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突破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现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里?谁愿意把你见到的美景讲给大家听呢?(指名说)

2.看来大家去过的地方还真不少呢!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到江西的庐山脚下去观赏瀑布。(播放视频)

3.谁来说说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指名说)

4.这一天,大诗人李白也游历到了庐山脚下,他和你们一样也被瀑布的雄伟壮丽深深地吸引住了。他诗兴大发,随即吟诗一首。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诗人眼中的瀑布是怎样的。(播放录音)

二、初读感知

1.大家想不想也来读一读这首诗呀?要想读好这首诗,得先过了生字这一关。课前老师布置大家预习课文,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课件出示生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大声地叫出它们的名字吧!(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认读生字)

2.你认识了哪个字?你是怎么记住它的?(指名说识字方法)去掉拼音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3.看来大家真得和这几个生字宝宝交上朋友了。请同学们再仔细读读这几个字看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庐和炉的读音相同)你怎样区分它们?(指名说)

4.大家齐心合力顺利闯过了生字难关。现在有没有信心把诗句读好呢?请大家打开书大声地读一读这首诗吧。(学生自由朗读古诗)

5.谁愿意试着读一读?(指名读,师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三、学习古诗

1.知诗人:课件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初步了解诗人)

2.解诗题:《望庐山瀑布》的“望”是什么意思?换成“看”行不行?(引导学生理解“望庐山瀑布”就是远看庐山瀑布。)

3.明诗意:

(1)同桌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2)根据大家的提问,理解难点:香炉:指香炉峰;川:河流;九天:极高的天空。

(3)老师这里有几幅图片,大家想不想欣赏?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请你看完图片后,给它配一句诗,行吗?

课件出示图一:

你都看到了什么?(太阳、香炉峰、紫色的云雾)你准备为它配上哪句诗呢?(日照香炉生紫烟)你觉得这个画面美不美?(美)你能不能读出它的美?(指名读,师生评议)

课件出示图二:

你觉得这幅图对应哪句诗呢?(遥看瀑布挂前川)谁来说“遥看”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远远地看去,你觉得瀑布像什么?(像一条大河挂在山前)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吧!(齐读)

课件出示图三:

结合图片说说“飞流”是什么意思?(水流得速度很快)你能不能读出水流得很快?(指名读)“三千尺”说明了什么?(瀑布的水流很长很长)谁能把瀑布长读出来呢?(指名读)

课件出示图四:

你看到了什么?(白茫茫的一片)你觉得它像什么?(银河)诗人李白的感受同你一样,他也觉得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上落下来了。谁来读读最后一行诗,读出瀑布的雄伟气势!(指名读,齐读)

大家读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看着大屏,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好吗?老师已经把诗的节奏画好了,请同学们按着老师画好的节奏来读一读这首诗吧!(齐读)

四、课外延伸

1.我们知道李白一生中写下了很多诗,你还知道李白写得其它诗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李白古诗知多少”)大家知道得还真不少,希望同学们多积累一些诗歌,过几天咱们班开了诗歌朗诵会,好吗?

2.这节课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让我们来轻松一下,听听音乐吧!(课件出示“音乐欣赏”)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首古诗《绝句》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4

一、背景

在《语文课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对1—2年级的“阅读”目标中有一条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这一目标,我们体会到在低年级古诗的教学要尽量避免逐字逐句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诗情画意中开展想象,理解诗意,领悟内蕴。而且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它注重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激发,语言的感悟积累,学习方法的习得,学习习惯及创新意识和精神的培养。在新课程标准还特别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课体图片,声效启迪,背景音乐为学生创设美的情景,引导他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培养语感,领悟古诗中所蕴涵的意味。的确,通过教师一次次的引导及指导,通过学生自己的朗读领悟,学生正一步步地走进“诗”意,使他们达到身临其境的妙感。

二、情境描述

片段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出示李白图像,教师问:你知道他是谁吗?你知道他的哪些情况?(板书:李白)

生1:李白是唐朝著名的诗人。

生2:李白,字太白,被称为“诗仙”。

生3:李白写了许许多多的诗,我知道《静夜思》就是他写的。

2、教师乘机问:他们还知道李白的哪些诗?能背一背吗?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背诵了《静夜思》、《朝发白帝城》、《赠汪伦》、《望天门山》。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伊始,教师便创设了学生喜爱的说话情境,激发学生交流的兴趣,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了学生与李白及李白的诗歌的距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吟诵诗歌,当小诗人的快乐,并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后续学习中。)

片段二、揭题、解题。

承上过渡,今天学习李白的一首诗,出示课题。

问:谁来读课题?想想该怎么读?

生1:望庐山瀑布。(读得很快。)

生2:望/庐山瀑布

问:为什么这样读?

相机讲解“望”的意思,知道“庐山”是地名。

问:什么是瀑布?谁见过瀑布?(举手的学生极少,一脸茫然。)

生1:瀑布就是从高高的山上流下来的水。

生2:我们这里有个“百丈飞瀑”,我看到那里的瀑布是从山上流下来的,水很大,发出很响的“哗哗”声,站在下面很凉爽。

(“瀑布”一词对学生来讲非常陌生,但意想不到的是生2碰巧到过王院乡的“百丈飞瀑”,她把她看到的、听到的及亲身感受讲得非常贴切,于是教师相机出示了庐山风景区的瀑布,让学生欣赏瀑布,使他们在脑海形成了抽象的瀑布形象,让学生与古诗中描写的对象走近一步。)

片段三、第一次指导读古诗。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

2、指名请两位同学试读。

男生1——初读古诗,读得并不熟练,甚至读得有些支离破碎。

女生2——读得较为流畅,但没有明显停顿和重音。

3、放录音,比较读,仔细听有哪些停顿和重音。

4、小黑板出示古诗,指导学生划分如何停顿。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教师一句一句地边范读边划分,第二句划好之后,学生马上就领悟了老师的意图,很顺利地就划分好了三、四两句该停顿的地方,并且根据往常念古诗的经验,学生们马上象模象样的、摇头晃脑地读起来。

(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经过教师的这一点拨,语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片段四、扶放结合,理解诗意。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是有情感地朗读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这一片段中教师对每句诗中的重、难点进行了适当的指导。)

师:这首诗中,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

生1:老师,第一句中香炉在太阳的照射下真的生出了紫色的烟雾了吗?

师:哦,老师告诉你们,这里的香炉并不是指烧香的炉子,而是一座山峰的名字,因为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现在你们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能清楚地讲出第一句诗的意思。)

生2:这条瀑布真的有三千尺长吗?(他的提问使一小部分的同学笑了起来。)

师:我看到有同学在笑,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笑?

生3:因为不是指真正的三千尺,而是指瀑布很长。

师:是的,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瀑布的长。这么长的瀑布从山上流下来,速度怎样?你从哪个词中体会到?

生:速度快,从飞流直下可以看出。

师:听,瀑布从山上流下来了。

(课件出示瀑布图并播放瀑布“飞流直下”时发出的巨响,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声势浩大。)

生:“前川”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学生都摇摇头)

师:大家想哪些东西可以“挂”?

生:图画。

师:这里是指什么挂在山前?(看图)

生:瀑布。

师:是的,那这里的“川”就指河川。

(课件出示庐山瀑布,教师让学生看图一边解释诗句的意思。通过这样图文结合的讲解,使问题变得简单化了。)

生:银河和九天是什么意思?

班长马上举手说:“银河”是天上的一条河,它把牛郎和织女分开了;“九天”是指天有九层,它是最高的一层。

(听完回答,老师对她有丰富的课外知识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师:整句话怎么理解?(没有学生举手)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有谁知道这里把-----------比作了-------------。

生:把瀑布比作银河。(思考了半分钟后,学生举手了。)

师:那“疑”该解释为什么?

生:好象。

(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学生马上理解了诗的意思。并且学会了这首诗中的一句比喻句。)

最后,教师在学生已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指导学生朗读。

(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征是词语概念总是和事物表像紧密结合着,脱离了一定的表像,学生就很难理解词义,也很难入情。如若空洞地读文,便难以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在这一片段教学中,教师通过出示庐山瀑布图,听瀑布的巨响,为学生进行语感培养提出了模拟的体验,在教师这种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水平更上一层楼了。)

片段五、配乐朗读及背诵。

师:理解了整首诗的意思后,让我们再来欣赏庐山的美丽风光。

(课件出示庐山的风景及播放以古筝为主的背景音乐,老师深情讲述古诗的全意:抬头仰望,一轮红日正洒着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炉峰上,点点金光和笼罩在峰顶的云雾交融起来。于是峰顶像升腾起一缕缕紫色的云烟。呀!一阵水声传来,循声走去,只见一道从天而降的大水帘出现在香炉峰前,水流从高高的峰顶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疑心是九天的银河从九天落入人间。”)

讲述完后,教师又在古典的背景音乐中范读了古诗,

师:欣赏了庐山的瀑布,听完了老师的讲述,让我们也在音乐声中,像李白一样站在瀑布前一起来吟诵这首古诗吧!

学生全体起立,在音乐声中“小诗人”们投入地朗诵,他们完全融入到了“诗”境中。

(文章是靠语言文字塑造形象,抒发感情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把书中描绘画面与具体生动实在形象及生活体验挂起钩来,增强语言文字的形象感。通过设计配乐朗读及背诵这一片段,带领学生进入古诗情境,得到了精神的愉悦,让学生在读中生情,悟中激qing,真切,扎实地在诗境中走个来回,并且通过指名吟诵,集体吟诵,让每位学生都有了“小诗人”的成就感。)

片段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师:李白是唐朝的诗人,他用短短的28个字就高度凝练地将瀑布那雄伟的气势描述出来了,真是功力不凡。现在作家叶圣陶先生也与了一首现代小诗《瀑布》,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出示叶圣陶先生的诗《瀑布》,也许同学们还沉浸在刚才的诗境中,他们立即充满激qing地诵读起来,“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好像是一座珍珠的屏”,学生们朗读起来领悟起来都显得轻松多了。

(语文课堂应体现开放性,注意与课外语文资源的适度综合,这样的教学使课内有机地拓展到了课外,有效达到了积淀语言素材的目的。)

三、小结

在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而是充满活力的,不断生成的,开放式的教学,并且它还要求教师一方面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文本和生活。

真正地阅读课堂教学,就是要求老师要巧妙地引导,要善于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会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去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再通过朗读外化表达,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从而使整堂课都充满着激qing。

这些目标及要求,我觉得在这篇《望庐山瀑布》教学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整堂课听下来,不仅没让人感到空洞、枯燥,而是让人觉得学得充实,学得有味,它让人在读中生情,读中想象,在读中得到了美的熏陶和情感的升华。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本课学习的内容和要点。

2、情感目标:

⑴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通过网络参与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借助网络自主学习能力和电脑操作能力。

3、技能目标:

⑴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

⑵能通过网络进行实际操作。

⑶结合网络资源,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积累了较多的唐诗,包括李白的诗。

2、学生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能进行网上查询和阅览。

3、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字输入能力,会用“智能abc”打字。

4、学生具有一定的文件操作能力,能打开、保存、发送文件。

【教学策略】

本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是“音像点播,情境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现各类瀑布的录像、图片、声音、文字,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第二环节是“理解感知,精读悟境”。借助网络阅读课件以理解“字义──词义──句义”的逐步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理解古诗意思。并采用网络“复读”、“示范”模块的录音方式,让学生进行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律的自听自练的朗读训练,体会古诗蕴含的美妙意境。第三环节是 “课外延伸,读写训练”,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进行网上阅读与写作训练,巩固教学内容,增强学生读写能力。第四环节是“网上交流,全课总结”,通过网络实现人工互助、生生互助,进行网上交流本课学习心得,结束本次网络阅读课。

【选择媒体】

本课是多媒体网络教学,整个教与学的过程都在网络情境下进行的。

【教学流程】

一、音像点播,情境导入

1、师引言:我们祖国地大物博,风光秀丽,有的是名山大川、奇松怪石、平湖飞瀑等。而瀑布更是大自然的一大奇景,课前,老师已在网上为同学们收集了各类瀑布的录像、图片、文字等,请同学们进入“音像点播”自由欣赏。

2、学生动手操作进入“音像点播”模式,自由点击“瀑布一”、“瀑布二”、“瀑布欣赏”链接,欣赏各类瀑布的壮美气势。

3、交流: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4、师导入语:是啊,大自然的瀑布真是太神奇了,位于我国江西省的庐山瀑布更是别有一番风味。素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诗人李白看了也不由为它创作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望庐山瀑布》。(师点击庐山瀑布图,展示图、文)

5、学生通过网络欣赏庐山瀑布风光图,听古诗网络录音范读。

二、理解感知,精读悟境

1、网络互助学习,理解诗义

⑴师提出要求:借助网络阅读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以理解“字──词──句”的逐步学习法,掌握诗句意思。

⑵学生动手操作进入“理解感知”模块,小组合作学习,通过网络自学古诗诗义。

⑶检查交流:你对古诗理解了哪些?还有什么疑难之处?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引导学生点击相应的字、词、句的链接,巩固诗义理解。)

2、网络录音操作,精读悟境

⑴师过渡语:这么绝妙的古诗用精彩的朗读加以表现,让我们带上耳麦,进入“语言复读”模块,借助网络录音进行古诗的自听自读的朗读训练。

⑵学生动手操作,进入“语音复读”环节,师引导学生掌握“声音──录音机”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复读”、“示范”模块自听自读自录。

⑶学生自由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录音朗读训练,师巡视指导检查。

⑷师通过网络录音检查学生朗读,评议纠正朗读,表扬表现出色的同学。

⑸再现庐山瀑布壮丽景象图及诗句,有情齐读古诗,用朗读体现诗句表现出来的美好意境。

⑹交流:学了古诗,你有什么体会?

三、课外延伸,读写训练

1、师过渡语:瀑布美,文字妙!让我们进入精彩纷呈的 internet 世界,更深更广更直观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品尝渊源流长的唐诗宋词。

2、学生动手操作进入“网上阅读”模块,自由选择点击四个链接“中国庐山网”、“中华名瀑网”、“唐诗宋词”、“新浪搜索”进行网上阅读与赏读。

3、师提出作业要求:根据网上阅读情况,选择合适的内容,自拟题目,进行网上小练笔。

4、学生进入“作文上传”模块,进行网上作文训练。

四、网上交流,全课总结

1、师过渡语:我们尝试利用网络阅读资源进行了古诗《望庐山瀑布》的学习、网上阅读和网上作文的训练,对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很有心得,让我们一起进入“网上交流”模块,畅所欲言。

2、学生动手操作进入“网络交流”区,在“我想说”中输入文字,通过“我想看”查看别的同学的学习心理,进行生生网上交流。

3、师总结:多媒体网络给我们的学习提供了新的天地和广阔的视野,相信同学们在这样优越的高科技时代,学习生活会更为精彩。

4、按“退出”键退出,结束本次网络阅读课。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6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三

佚名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由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学生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识生字“庐、瀑”,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

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

(1)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识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2)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3)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我会认”,学生自愿认读自己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己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的。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

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

让学生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字,联系自己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

“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长于金字旁的竖提。“窗”字字形复杂,学生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学生一笔一笔地书空。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朋友们,上节课大家学了什么呢?对,那么和诗仙李白一同生活在一个时期的还有一位特别有名的大诗人,人们把他称为诗圣。他就是杜甫,今天我们就来读一首杜甫的诗《绝句》

二、朗读感悟并识字。

程序基本同上节课。(略为改动:先让学生感悟读,不要看图,通过读诗想象图画,然后再看课本上的图进行品评。)

三、指导书写。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7

教材简介:

人教版第四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作者先写了红日照射下的香炉峰紫烟缭绕,衬托出了瀑布背景的雄伟壮观。一个“挂”字化静为动,形象地表现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后两行诗既写出了瀑布的样子,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受。一个“飞”字形象地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直下”既写出山的高峻陡附附险,又突出了瀑布飞奔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一个 “疑”字写出了作者神奇的想象。新奇而又真切,十分贴切自然,令人遐想无限,回味无穷。教学一课时。

设计理念:

1.反复吟读,是本诗教学的重要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吟读,让学生理解诗意,领悟诗情,体会诗境。

2.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心中再现。

3.课后作业收集其他诗篇,使学生由此及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同时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1.通过查找资料积累李白的古诗。

2.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庐、瀑、炉、疑”四个生字,会写生字通过学生反复吟读古诗,理解诗句意思,感悟诗人情感,体会诗中意。

3.极力营造古诗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难点:体会古诗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诵读学过的李白的诗。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如《静夜思》《赠汪伦》)除了学过的,你还知道哪些李白的诗,背一背。(如《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

师:李白看到月光想到了家乡,写下了《静夜思》,送朋友时依依不舍写下了《赠汪伦》,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想想他又为什么写在这首诗呢。

(板书:望庐山瀑布)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而是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趣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事半功倍。)

2.读题

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

师述: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录相,师解说: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的南边。庐山山峰重叠,非常雄伟壮丽。其中有一座山峰叫香炉峰,因为山上常有云雾笼罩,在阳光照耀下有紫色雾气升腾,像正在焚香的香炉一样,故取名香炉峰。看这就是著名的香炉峰。庐山一年四季景色优美……)

提问:庐山的风景让我们如痴如醉,刚才的画面中给你映象最深刻的是什么?(瀑布)

师:瀑布是什么样的呢?(课件出示各种瀑布图片)

描述:瀑布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它是河流由高处往低处降落,形成的浩浩荡荡的水势,风光迷人,正是因为这样,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对它们情有独钟,写下了无数的华章。今天我们就随着大诗人李白的脚步,去看看庐山的瀑布别样的美姿。再读课题。

(板书课题后,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就"瀑"正字正音;明确庐山的地理位置及迷人风光,认读“庐”字。由字及词及地,有序进行,为学习诗歌做好铺垫,激发兴趣。)

二、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诗中生字多读几遍。

2.指名读。

3.学习生字“炉”“疑”,读准字音,四个生字同时出现,识记字形,“炉”和“庐”比较,出示香炉图片,对比庐山的香炉峰,组词。

4.指导写生字“炉”“银”“烟”“流”

5.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还能读吗?指名读,提醒学生其他生字的读音,如“川”字读翘舌音。齐读

6.节奏读。

师: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歌有节奏,诗也有节奏,听听老师有节奏地读一读,你们小声地跟读(出示课件)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名读(师帮其打拍子),男女生打拍子读。

(认字写字是小学低段教学的重点,这里花大量时间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节奏朗读既可以检查字音,又能体会诗的韵味。)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师:你们听过这样一句话吗?“诗中有画”,一句诗就是一幅画,请小朋友们再听听这首诗,边听边想象,你脑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

课件播放范读,生想象画面

师:(出示课文插图)李白站在香炉峰前看到了什么呢?

学生说到什么就读哪句?(如看到了烟雾,读“日照香炉生紫烟”:看到瀑布,读“遥看瀑布挂前川”)

师:李白看到烟云缭绕的香炉峰,又看到了香炉峰前的瀑布,不由得写下了这样两行诗?出示一二行,学生齐读

师:体会“挂”的妙用,学生读,师做挂的动作,把平放的东西垂直放,“川”就是河流,河流是怎么流的呢?师简笔画出,现在把河流垂直挂起来。

师:是谁把河流挂起来的呢?

生:(大自然)

师:大自然是多么伟大、神奇啊!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读这两句?

指名读,齐读

师:你就是李白,看到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你这样读到——

多名学生高兴地读前两行

师:想读的小李白一起读吧!

师:诗人笔下的庐山瀑布有什么奇特之处呢?请读三四句

学生读三四句

师:三千尺在这里指的是瀑布很高,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瀑布飞流而下的样子吧!(播放视频)

引读:瀑布水花四溅,奔涌而下,壮观无比,难怪诗人写到——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这样的瀑布真是气势磅礴——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看到这样高、这样美的瀑布,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生:天上的银河落了下来

师:九天在这里指的也是高,见过天上的银河吗?一起看看吧!出示银河图片,比较飞流而下的瀑布。

师:瀑布从山上奔腾而下,足有三千尺那么高,让人忍不住浮想翩翩——读

生: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此时,你就是大诗人李白,你的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景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你想怎样吟诵呢?

指多名学生读,齐读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自然真是神奇,造就了如此美景,感谢李白给后人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诗篇。各位小诗人,如此美景,让我们尽情抒发吧。

配乐齐读全诗。

师:一首好诗不仅可以反复吟诵,还可以谱曲歌唱,变着花样诵读。请听(课件唱读)

学生站起来,边唱边拍手加动作跟着课件唱读

师:多美的瀑布啊,谁能闭上眼睛,美美地去感受作者给我们创造的美感?

指名背,齐背

(低段古诗教学重在品读中知义,读重于解。因此在这里图文结合帮助学生品味诗句,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不知不觉地带入诗的意境了。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朗读水平。)

四、巩固拓展,引导积累

师:这就是一代诗仙李白的诗,他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多么奇丽!让我们也一起来写写吧!

出示填空:————————,疑是银河落九天。

指名学生上台填空,点评,齐读

师:像李白这样喜欢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诗句还有很多,如即将学到的杜甫的《绝句》也是一首赞美大自然美景的诗篇

课件出示,学生试读。

师:李白的这首诗,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就让我们也带着这种感情,去搜集一些描写大自然的诗,开一次赞美祖国山河的诗歌诵读竞赛会,以此来表达你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读写结合,充分读后进行默写,强化对诗句的认识;同时将学习引向课外,拓宽知识来源,达到课内悟情趣,课外显活力的境界。)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香炉 生紫烟

望瀑布 挂前川壮美的画

飞流 三千尺

感银河 落九天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8

作者:王福林转贴自: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点击数:69

《望庐山瀑布》与《瀑布》对比欣赏

作者:王福林文章出处:中教育星多媒体教育资源库&平台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9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引感悟入诗境悟诗情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理的解感悟表达出来,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潜移化,在读中沉淀积累。

一、解读课题,引发感悟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望庐山瀑布。

师:读课题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干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望”字)。

师: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瀑布”二字)。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

二、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课件出示图片1):请同学们边朗读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生:缺了“日照”与“紫烟”。

师(课件出示图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绕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再轻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反思: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品、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朗读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快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震耳欲聋。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师:流得太慢了,像涓涓溪流在缓缓流淌。

生: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是中流了。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继续读,语速快而响亮。)

师:这次是飞流了!但“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读“飞流直下”语速快而响亮,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畅,语调稍扬。)

师:读得真棒!我好像也看到了这般景象。

(反思:教师先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为下面引导学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奠定了基调。指导朗读时,教师用简洁的话语巧加点拨,点得准,拨得巧,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情趣激昂。)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1

田南池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是一首家喻户晓、雅俗共赏、人人口熟能详却又摹仿不得的神来之作。庐山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风景与文化胜地之一,有“无限风光”的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地,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图画,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也就是安禄山叛乱的第二年六月,李白从安徽的宣城来到了长江边上的庐山,一直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才奉永王李?之召下山,在庐山上度过了夏、秋、冬三季,一共写了二十四首诗。

在庐山的南麓有东西两条著名的瀑布,一条从鹤鸣、龟背两峰中溢出,水势充沛而崖口狭小,强大的水流从崖口夺路而下,形成数十百缕,喷洒而下,形同马尾,故有“马尾水”之称;另一条从双剑峰东麓凌空而下,悬挂数十百丈,一泻千尺,蔚为壮观,古称开先瀑布。《望庐山瀑布》就是写的开先瀑布。

诗的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看上去是对香炉峰的描写,与瀑布的关系不大,但是我们须知,此诗不是单纯地写“瀑布”而是写的“望瀑布”这一动态过程,所以这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轻描淡写,其实并非闲来之笔。它向读者交待了瀑布所在的位置是在庐山上,香炉峰是在庐山西北,峰顶尖圆,终日烟云缭绕聚散,如一个硕大的香炉,故称为“香炉峰”。此句也点出了望瀑布的具体时间。因为在白天时分,“日照香炉”是望不到“生紫烟”的景观的,只有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洒在香炉峰上时,那山间的岚气才会呈现出一种难得的紫色。雄伟的山峰远远望去犹如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在清晨时分,冉冉腾起阵阵白雾,缥渺弥漫于苍天山川之间,在红日的照耀下,化作了一片紫色的云霞,这第一行诗为全诗罩上了一种浪漫的光环,从而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氛围。到第二句时,诗人才把视线集中到山前的瀑布上,“遥看瀑布挂前川”,点明诗人是站在山脚之下,抬头远望。一个“挂”字是静态的动词,如果是近在眼前,那么就会置身于瀑布的声响、水势之中,而完全是另外一番感觉了,不过那样就会与题目中的“望”字脱节了。只有“遥看”,也就是远远地望去,那一刻也不曾停息,永远带着跳跃,伴着水声的瀑布才会静静地“挂”在前面的山上,如千寻白练,悬挂山前,这也是诗人看到瀑布时的第一感觉。诗歌的前两句有一种精心安排的动静对比,放眼望去,香炉峰的山色本无太大的变化,可是李白却非要它动起来,所以选择了一个“生”字,具体入微地反映了香炉峰在清晨日光的照耀下,所展现的迷人色调;而那奔泻不息的瀑布,诗人却非要用一个“挂“字让它安静下来,这种打破常规的写法,使得他笔下的这两句诗绝不雷同于其他任何地点、任何时段的山光水色,而只能属于晴朗的早晨,远望中的“庐山瀑布”。看似寻常的词句,却蕴藏了作者多少精心的构思与巧妙的组织呀。

诗歌的前半段是客观的写实手法,而后半段却一改前态,转用最夸张的比喻和最奇特的想象,这也是李白诗歌浪漫风格的最大特色,不论长篇短制,都是手到擒来,运用自如的。的确,每当人们欣赏高山瀑布之际,都难免会被其深深打动,更不要说是心中永远跳跃着激情的“谪仙”李太白了,他与这种永不停歇,不顾一切地只管向前(向下)冲去的宏伟景观,具有与生俱来的心灵感应和共通之处。所以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才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比任何诗人所能想象的都更加精彩,更为独到,真是想他人所不能想,写他人所不敢写呀。“飞流直下”是实写,包含了瀑布的流速、流量和流向,同时又极力向人们展示了瀑布的无穷动态。一个“飞”字,把高山瀑布奔腾跳跃的态势描绘得恰到好处,“直下”一词,既显山势之高,又见瀑水之急,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目前。而“三千尺”就已经属于一种兴会神到的率意之笔了,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并不是对瀑布长度的真实表述,我们反而会认为“飞流直下三千尺”恰恰是对庐山瀑布的最好描述。它给我们的感觉是一种特有的流动气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勇往直前,义无反顾。这完全可以看成是李白性格与天性的物化写照,难道他自己不就是这样一种人中骄子、天上谪仙吗?最后一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如果没有这一句,《望庐山瀑布》诗可能就不会如此千古流传、尽人皆知了。银河是由横亘天际的无数颗星组成的,本来就是人们的想象浪漫之词,因为每一颗恒星之间相距不啻十万八千里,可是自打出现了这个词,又有谁想到用“银河”这一人类赋予天象的美妙词语再反过头来比喻地球上真实的自然景观呢?不但是那样大胆,而且是这样准确,当没有人用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银河与瀑布之间的共同点,但当李白落笔之际,便成为了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千古绝唱!他把银河来了一个水平大翻转,从横向变成竖挂,又从“九天”落到“庐山”,但其神韵依然,光采照旧,不论在何处,都给人以浪漫的想像和无穷的魅力,这是在用“银河”来比“庐山瀑布”吗?当然,恐怕再也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比喻了,但你能说这不是谪仙在借天上的“银河”和庐山的”瀑布”的无穷之水,来浇自家怀才不遇的块垒吗?此外,由于用了“疑是”一词,愈发为全诗蒙上了一种恍恍惚惚、亦真亦幻的艺术色彩。

从李白这首庐山诗问世以后,众多诗人虽然仍然把庐山当做描写对象,但是却很少再有人专与庐山瀑布了,这就不难预料,如果真的有人再写同一题材的话,是需要大的勇气的,可是真的有一位诗人并不在乎李白的名望,照写不误,这就是中唐的徐凝及其他的《庐山瀑布》诗,徐诗全文如下:“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要说比起李白的诗来确实是差了不少,但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一联,却受到了后人不同的褒贬,张祜就特别欣赏,而宋代大文豪苏轼却对此深恶痛绝,他专门也写了一首诗,“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凭心而论,说徐凝的是“恶诗”,虽说是“戏言”,苏轼也有点太矫枉过正了,但他认为李太白的《望庐山瀑布》是“古来唯有谪仙辞”确是千古论定,无人不赞同的。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认识"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做到有感情地背诵。

能从诗句中体会诗人情感,大致领悟诗意,有主动诵读我国古代优秀诗篇的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能查阅并初步使用有关资料。

教学重点:1.想象《望庐山瀑布》的景象,揣摩诗意。

教学难点:1.想象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理解"含"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卡、图、音乐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回家搜集李白、杜甫的资料。预习课文

第一课时

导入

1.小朋友,谁能把自己喜欢的诗歌背给大家听?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新的古诗。(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两首古诗的作者是(李白、杜甫)。你们对李白、杜甫有哪些了解?

学习《望庐山瀑布》

1.借助拼音自读诗,遇到难读的字可问老师、同学。

2.同桌互读生字、诗歌,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3、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卡,学生自愿上台认读生字,并当小老师教读。

4、开火车读生字。

5、你们发现这四个生字有什么特点?

(庐和炉相似,字音相同,都有户字,偏旁不同。瀑与水有关,是三点水,右边是暴字。)

6.抽生读诗,其他生评议。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7、齐读诗,想想:庐山瀑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句诗体会到的?

8、借助图画和自己的想象,小组内交流读懂的词、诗句的意思。师随机指导。

(第一、二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远望香炉峰,在阳光照耀下,峰顶烟雾袅绕升腾;瀑布飞流而下,像条大河在山前高挂。生紫烟的"生"字,给人以动感,再有一道瀑布的照应,景象奇特非凡。 第三、四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写瀑布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景象。诗人想象它好像是银河从高高的天空飞落下来,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

9、小组代表交流理解了的诗句意思。

10、质疑,提出没理解的词。释疑。

如:生--升腾、升起。

川--河流。 紫烟--紫色的云雾。 疑--可能、好象。

11、理解了诗意后,你有何感受?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齐读。

13、练习背诵。

学习《绝句》

1、自读诗,把生字多读几遍。

2、出示生字卡,小老师教读。 (注意:岭是边音、后鼻韵、三声。) 3、开火车读。

4、同桌检测读。 5、抽生读诗。要求:字音准确,读得流利。 6、齐读。

7、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诗。(可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唱一唱等。)

8、交流自学情况。

(我通过读,知道了第一、二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春光明媚,一对黄鹂欢唱于浓浓翠绿的柳枝上;水光云影,一行白鹭展翅飞翔于蓝蓝的天空。诗中写了两种鸟、两个背景,据说,这种鸟能给家园带来喜庆、祥和的气氛。第三、四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诗人从窗口望去,西山绵亘,白雪皑皑。而在门前不远的江岸边,停靠着等待远航东吴的大船。这两句,一写千年雪之山镶嵌在窗口,一写行万里之航船停泊在门前江中。 )

(我通过画明白了《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丽的田野风光,表达了诗人安适愉快的心情。)

9、抽生读、唱、说、画,评议谁学得最好?

10、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首诗。(配乐)

11、齐朗诵

12、练习背诵。

拓展训练

背两首古诗

回家搜集古诗,背一背。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12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3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分析

——引感悟 入诗境 悟诗情

叶枚举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一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把对文本理的解感悟表达出来,在读中熏陶感悟,在读中潜移化,在读中沉淀积累。

一、 解读课题,引发感悟

师:我们来齐读课题。

生:望庐山瀑布。

师:读课题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有讲究,看谁能够按老师的要求读好。怎么读能够看出李白到庐山干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望”字)。

师:怎么读,能够看出诗人望的是什么?

生:望庐山瀑布(生强调“瀑布”二字)。

(反思:学习语文不用概念说话,语文是感性的,用轻重缓急作答。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悟同一个句子中,重音位置的不同形成的不同意义。)

二、 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师(课件出示图片1):请同学们边朗读第一行诗边观察图片,看看图里缺了什么?

生:缺了“日照”与“紫烟”。

师(课件出示图片2):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缭绕着紫色的烟雾。

师:谁能抓住诗句的关键词来朗读,让大家感受紫烟缭绕的美景?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语气很重。)

师:我怎么感觉香炉峰在冒着滚滚的烟火?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声音轻轻的,柔柔的。)

师:再轻柔些。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生读“生紫烟”时,眯着眼睛,陶醉在紫烟里。)

(反思: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装。通过课件展示香炉峰的两幅图片,通过对比,使学生在“读、看、思、品、诵”中感悟诗句的意境美。朗读时教师巧加点拨,让学生读中感悟,吟中入境,学生自然做到“情动而辞发”。)

师:(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录像):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庐山瀑布飞泻直下的壮观景象吧。

生:我看到了瀑布从山上飞快地起直冲下来,流了很长。

生:我听到瀑布流下来时发出轰轰的声响,真是震耳欲聋。

师:谁能够用朗读的方法告诉大家瀑布流得很快,流得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朗读时能够突出“飞”、“直”两个字,但语速较慢。)

师:流得太慢了,像涓涓溪流在缓缓流淌。

生: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再读,语速较快。)

师:是中流了。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继续读,语速快而响亮。)

师:这次是飞流了!但“三千尺”要怎么读,能让人感觉瀑布很长?

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生读“飞流直下”语速快而响亮,读“三千尺”时语气舒畅,语调稍扬。)

师:读得真棒!我好像也看到了这般景象。

(反思:教师先通过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这为下面引导学生“诵中生情,吟中入境”奠定了基调。指导朗读时,教师用简洁的话语巧加点拨,点得准,拨得巧,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情趣激昂。)

风之语--《望庐山瀑布》教案 篇13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十分注意古诗教学,她教得活,教得巧,例如《望庐山瀑布》,她只花了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让我们来看实录作评析,从中获取教益。

师:我们学过许多首李白的诗,谁能背?注意每人背一首,不要重复别人背过的诗。

(学生争着背诵,积极性很高。背了《静夜思》《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等。)

师:大家背得都很熟,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李白的诗。

(板书:望庐山瀑布)

点评: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效果当然不同。另外学生能一下子背出李白的许多诗,证明霍老师平时多有补充,教得扎实。

师:谁来讲课题的意思?

生:"望"是看的意思,题目是说看庐山的瀑布。

师:什么是瀑布?谁看见过?

生:我在泰山上看见过瀑布,它是从高山上直流下来的水,水流得很急,像倒下来似的,远远地看去像一块白布。

师:是一块铺在桌子上的白布吗?

生:是垂挂着的白布。

师:对,这样说就准确了。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水很急地流下来,可以用"倾泻"这个词。注意"瀑"字怎样写?

生:"瀑"是左右结构的字,左边三点水,右边是暴雨的"暴"字,合起来念"瀑"pù。

生:把"暴"字加上三点水,就念瀑布的"瀑"。

师:说得对。齐读"瀑布"。

(学生齐读。)

师:知道庐山在什么地方吗?

生:庐山在江西省,是个风景很美的地方,很多人都到那里去游览。

点评:教者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收一举数得之效。

师:我们一块来学习这首古诗。

(出示幻灯: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师:谁能读一读?

(学生齐读、个别读、教师范读。)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共同议论一下,看能不能理解诗的意思。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提出来。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议论。)

生:老师,银河是不是神话中说的,把牛郎、织女分开的那条河?

生:我奶奶告诉我,银河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师:银河实际上是许许多多的恒星,民间传说是天上的一条大河。

生:"九天"什么意思?

生:我知道,"九天"是指很高的天空。

师: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

点评:出示幻灯,打出全诗,省时省力,又便于读便于议;组织学生读和议时,突出"银河九天",教者肯定正确的认识,纠正错误的看法,使学生对诗句能有更深的理解,既体现了教学民主,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生:香炉是烧香的炉子吗?

师:不是,这里的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你们懂得"日照香炉生紫烟"这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没有举手的。)

师:这句话的意思是,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气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燃起的紫烟缭绕着香炉峰。多么美丽的景色啊!你们再仔细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意思,想像一下高高的香炉峰是多么漂亮。谁能讲讲这首诗?

生:"日照香炉生紫烟",是太阳照在山峰上,峰顶云雾弥漫,阳光透过蒙蒙的水气,好像燃起了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是远远地看去,瀑布挂在山的前边。"飞流直下三千尺",是水从三千尺高的山峰上很急地流下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为是银河从高天上落下来了。

师:能讲下来很好,谁还有什么意见吗?

生:我给它补充一点,"川"是河的意思,应该说是挂在山前的河面上。

生:我有一点意见,"三千尺"不一定是个准确的数字,主要是突出山势很高。是不是可以说成是水从很高的山峰上急流下来?

师:讲得好,谁能再讲一讲?

(学生逐句讲)

点评:由学生对"香炉"的疑问带出"日照香炉生紫烟"的诗句,理解它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没有举手的情况下,教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扶,扶在难点上;放,放在自解和讨论上,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水平。

师:你们再小声读读,仔细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过这首诗,诗人歌颂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生:诗人赞颂了祖国的美丽河山。

生:诗人赞颂庐山瀑布的美景,实际是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师:说得好!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出来的呢?

生:我是读出来的。诗人不仅把峰写得很美,而且把瀑布写得十分壮观,好像是天河都掉下来了。

生:诗人借景抒情,把景写得这么美,实际上是抒发他的爱国之情。

生:我觉得这首诗写得好,有静静的香炉峰在紫烟的缭绕之中,又有那白色的瀑布从很高的山峰上倾泻下来,发出哗哗的声响。最后诗人赞叹,这好像是天河掉下来了。

师:分析得很好。确实,这首诗中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我们再体会一下,作者写出了红日、青峰、紫烟和白色的瀑布,色泽鲜明,多么美丽啊!你们在头脑里,一定能勾画出一幅绚丽的图画。这首诗,充分表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诗人借此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你们再小声读几遍,看谁能背下来。

(学生纷纷要求背诵,一般都能当堂背下来。)

师:课后把这首诗抄在你们的抄诗本上。

点评:一首古诗,温旧出新,扣诗解题,突破难点,启发想像,巧妙结旨,点明特色,还要读和背,仅仅花了十分钟,无疑成为古诗教学的典范了,值得我们仔细揣摩学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