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教学案例(推荐15篇)
《西湖》教学案例 篇1
苏教版三年级第六课《西湖》是运用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手法描写了杭州西湖的美丽景色。用“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描绘出了湖面碧波千顷,湖水平静柔美的姿态;用“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写出了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壮美静态;“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湖水晃动着山峦、宝塔、楼台、树木的倩影,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像两条绿色的绸带,在碧水之中飘逸。这是作者描画的西湖动态。作者以动静结合的勾勒渲染,使西湖美景跃然纸上,让读者感觉到:在盈盈湖水中,远山隐隐约约,孤山朦朦胧胧,若有若无,仿佛仙境一般。这种虚实相生的写法,为西湖景色平添了几分缥缈的神奇之美。
由于我校是一所山区小学,学生的见识少,在通过学习通识课程资源,汲取新课程的理念之后,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6《西湖》时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一、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因为学生没有去过西湖,。对西湖肯定很陌生,所以我设计了精美的课件,让学生先从从视觉上感受西湖的美,让学生得到美的教育,同时也能引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更好去学习课文,这样活动的设计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从而达到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指导朗读。
1、读书方式多样化。
《西湖》这篇课文是一篇写景散文。它的语言清新流畅,如诗如画。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度”、“自由读”,“集体读”等多种读书的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感知语言的优美,领路文章的韵味。让学生于不知不觉中,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感染。
2、品读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在第二段中通过“绿”、“ 青”、 “浓”、“ 淡”等词想象多彩秀美的画面,体会“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的美妙意境。再通过对“银镜”、“掠过”、“一闪一闪”等词语的品读,感受“平静的湖面”那独特迷人的景色。第三段中的“绿色镶边”、“葱绿的孤山”、有如“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水中“晃动”,给人以朦胧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边读边看着课件想象,感受描写画面之美丽,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就如同亲临西湖走一走,看一看,一样会令人心旷神怡。在第四段中配上优雅的音乐进行范读,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最后给学生配上音乐,让学生的声音与画面,音乐融为一体,品味出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景象”的美妙和迷人。
三、在课文中进行文本训练。
1、本课中一个重点就是打比方。这对于刚升上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我先让他们品读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然后让他们找出比喻词、喻体、本体等(方法),弄清用来比的事物和被比的事物有哪些相同之处,在指导他们用“犹如”、“像”、“仿佛”、“宛如”进行口头造句。
2、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
四、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在学生从分理解课文之后,提供相关材料,如:西湖十景、传说故事、有关描写西湖的古诗,丰富学生知识,增加阅读量。
2、我们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欣赏了作者如诗般的语言,这样的好文章我们应该反复地品读,并养成积累优美语段的习惯。
《西湖》的教学反思
教完本节课,我觉得自己过分注重了对课文的朗读,因此不少环节都没能很好地完成,比如让学生思考:“如果你来到西湖边最想干什么?”那也许学生的回答会绚丽缤纷,表现出无限的欣喜和激动。我设计一个说话练习:“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如果你想画画,那么在你的画中会有什么?如果你想当小导游,那么你会介绍西湖的什么?”也许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可能更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能引导学生作广角度探索,多方位思考。看来这些遗憾,我得再用上一节课进行训练了。以后的课文教学也要多吸取这一课的教训,千万不能错失对学生的说话训练。
总之,通过教学《西湖》这一课,让我感受颇多,也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才会有智慧的火花迸发,才会有真挚的感情流露。
《西湖》教学案例 篇2
师:西湖三面环山,层峦叠嶂,你能通过朗读,用你的声音,把群山绵延起伏的景象读出来吗?
生1:我来读(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他读得怎么样呢?谁来当小老师点评一下。
生2:我觉得他“层层叠叠”“连绵起伏”这两个词语读得很好。
师:为什么?
生2:因为他把这两个词语读得很柔和,好象有回音了。让人觉得西湖的山很多很多,数也数不清。非常的美。
生3:我觉得“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这句话,他读得很平,不够美。
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
生3:我认为读的时候声音要高低起伏,因为这样才能读出西湖的山峦颜色很多很美。这个山的颜色就像山水画一样,同一种绿还有很多种,看起来很有层次感。
师:比方说……
生3:比方说有淡绿,有浅绿,有深绿,有碧绿,有草绿等等。所以读的时候应该一高一低。
师:评点得真好,那么你乐意把你的感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生3:我乐意。(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你读得声情并茂,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幅好嗓子。
生4:老师我有个建议,他要是配上音乐会更好。
师:你的建议很棒,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咱们一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好吗?
生:好(齐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
师:西湖的山美,西湖的水更美,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
生5:我来读。(朗读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师:咱们和刚才一样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好吗?
生5:我把“硕大”读了重音,说明西湖很大。
生6:我觉得他读得太响了。因为作者写的湖面师平静的,就像一面银镜,所以要读得轻一点,柔一点,读出“静”的感觉。
生7:还有“白鸥”那里要读出很高兴的样子。因为作者正在欣赏平静的湖面,这时有白鸥飞过,他的心情肯定是很高兴的。
师:同学们各抒己见,评论得很热烈,老师将颁发给你们“朗读评论员”的小花,大家掌声祝贺。
师:让我们用朗读,去细细欣赏西湖的山美,水美。
(生配乐朗读第二自然段)
[评析]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评价的方法也是如此,要像春花一样多姿多彩,才能形成“百花争春”的局面,酿出绿色朗读的“蜜”来。
1 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一般语文教师只重视评价学生读的结果,忽视读的过程,我们知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之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朗读能力和不同的朗读形式,如果忽视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那么就会影响学习活动的开展。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忆读的心理过程,评价读的努力,肯定读的结果,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即要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给予多次的评价机会。
2 将及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及时评价能快速有效的给予学生肯定,具有优越性,适合评价特别好的学生,但理解不好的学生应采用延时评价,因为练后就评,学生缺少内省的时间,缺乏感悟的过程,这时的评价是别人强加给他的,对他来说,是标签,只能识别,不能体会。这时应让他在练读中揣摩、体验。当他有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后,再予以评价。延时评价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开放课堂交流的内容和空间,延伸课堂的内容,也不会因教师的及时评价而阻碍学生理解能力的发展。
3 自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
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把朗读权,尤其是评价权还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自评、互评,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并且扎实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在评价中,多种形式并驾齐驱,迸射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有赞赏性评价、建议性评价、补充性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激活整个课堂教学,同时教师要发挥导评的作用,结合教学实际,教给评价方法。从而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让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播下“绿色”的希望,在“朗读评价”的沃土上辛勤耕耘。
《西湖》教学案例 篇3
本文作者像一位画家,细腻地描绘了西湖的山山水水,为我们营造了一种诗意般的境界,让读者得到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本文的教学自然应以美读作为教学重点,在细细的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感受美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学思路清晰,重点明确,但学生的反应却不是老师所希望看到的,反应平平。反思下来,是老师的教学机制不够灵活,处理不够细致而导致的。现就教学中的细节处理,来简单地谈谈美文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扩大学生的阅读空间:
走进如此美文,我们该如何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感悟呢?一段段地领着学生读下去,显然违背了现在的教学要求。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自主体验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对于刚刚进入三年级不到一个月的学生来说,该怎么放手呢?此时,情境的创设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就尤为重要了。
正如此文,在复习过词语之后,我们可以创设如下情境:今天,老师特地去租了一条大船,和同学们一起泛舟湖上,走近西湖去领略清丽的美景吧!然后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课文第二小节,自读课文后,让学生说一说,哪里的景色最吸引你,拿出其中的语句细细朗读品味,引领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再回归文本,读好句段。
接下来,学习第三小节时,再创设情境:现在我们开始自由活动了,去你喜欢的地方好好读一读,看一看吧!这样,学生在愉快自由的氛围中交流体会,朗读感悟,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
二、板书精炼,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在多媒体称霸天下的现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板书的设计非但不能马虎,更要突显其重要作用,那就是对课文内容的高度提炼。那板书该怎么写呢?
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板书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和线索,如结合本文内容来说,可以写如下内容: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湖,以此来明示本文的写作思路。
而第二课时的板书可以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拓展延伸,重点则在于揭示文本的中心内容,如远眺西湖,山水如画;近赏湖中,仿若仙境;月下游湖,天人合一等。
这样的板书,才更能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更为细致精准而又直接地掌握文本思路和中心内涵,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含义。
三、视频欣赏,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美文源于美景,对于学生未曾去的地方,未曾真切领略到的感受,教师能做的也仅仅在于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如图片、录像等。但这些视频资料的出现必定只有一个目的,即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字词,了解实地的情景,感受语言的优美。它们因文本而存在,为文本而服务,绝不能脱离文本。所以,这些图片、录像的欣赏可以放在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时,放在老师的小结中,放在美读前。这样的欣赏才有切实的意义。
《西湖》教学案例 篇4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89
今天听三年级的语文课《西湖》,还没上课,就听同年级组的几位老师议论:这篇课文不好上!果然,老师上得头上冒汗。我不禁回忆起来,去年,曾经有一位老师想选择这篇课文上接待课,试教之后败下阵来,另换了内容上课。
这篇课文难在何处?仔细琢磨,文章虽然行文优美,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景色,但是却是在用一种成人的语言来描绘成人的观察所得,抒发成人的心理感受。以低中学段儿童的感知世界和理解能力来看,这种美,虽然美,但是美得空洞遥远,孩子不易体会和感悟。如果没有了感悟,只是一味地强调诵读积累,孩子所得的不会太多。
怎么教?我想,应该让孩子对西湖的美有具体细致的感受。比如第二段,描写西湖的群山和湖面。美在哪?“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是一种富于变化的美!“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这是一种动静结合的美。孩子只有体会到了这种具体的美,才会有具体的感悟。
上这种课文,教师的作用很关键,要在学生和文本之间,在成人的感情世界和儿童的认知世界之间,搭起一座相通的桥梁。这座桥梁的支撑点,是对教材的深度研读和准确把握。有时,教参并不能帮你什么,还得靠自己。多想,就会有点子。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西湖》教学案例 篇5
学内容
6、西湖
共几课时
3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西湖的美景。
4.继续培养边读边想、咀嚼品味、圈画批注的读书习惯。
教学
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
资源
1.课本上的五幅插图恬静、秀丽,可供学生直观感受。
2.课文录音。
预习
设计
1.拼读生字,去掉拼音准确朗读生字。
2.认真观察生字,练习正确美观地书写,《习字册》上的生字描一个写一个。
3.划词语、标小节号,并正确、流利地朗读和理解。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5.搜集有关西湖的古诗。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走近课文(4分钟)
1.读课题
2. 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自己看到的美景。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
● 预习作业1
1.展示——去拼音读生字。
2.全班站起来两两过关,过关完毕坐下。
● 预习作业2
1.展示书本上的描红。
2.点评、总结记住字形、生字写美观的方法。
3.在《习字册》上练写。
4.同桌互评。
5.展示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
6.闭眼书空,出差错的字等书空完毕迅速看书巩固。
● 预习作业3
1.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朗读展示。
2.小组内过关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6分钟)
1.在预习的基础上听老师指点再次归纳。
2.铭记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第四板块:学习第1自然段(10分钟)
1.自由读,理解“素”。 “素”: 一直、向来
2.感受词语的意境:人间天堂、镶嵌、明珠。
3.美美地读第一自然段。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
第一板块:谈话引入。
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今天我们就去杭州西湖看一看。(出示课题,齐读。)
2.指导学生依次欣赏课文中的图片,问:能用几句话描写一下自己看到的美景吗?
3.图片这么美,课文也不逊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 预习作业1
1.选择有代表性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小组内两两过关。
● 预习作业2
1.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展示交流。
2.点评。
(1)“绵、淡、犹、格、浮、掩”均为左窄右宽的字,写时要注意把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些,约占字宽的三分之一。。
(2)“般、初”是左右等宽的字。
渗透:汉字富有智慧,通过笔画变化达到整体和谐、美观的效果。
3.小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4.集体闭眼书空。
● 预习作业3
1.抽组号为“2”的学生说词意。
● 预习作业4
1.抽组号为“3”的两名学生展示交流。
2.评价、纠正。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节朗读。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总共有几小节? (引导学生先看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示范归纳:第一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第二自然段介绍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第三自然段生动描绘了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第四自然段描绘月光下的西湖给人留下的美妙意境。
第四板块:学习第1自然段。
1.自由读,学生质疑。理解“素”。
2.认为这个自然段中哪些字词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这些词语都很美,把这些词语放进课文中,美美地读读第1自然段。
4.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呢?我们到下节课进一步走进西湖。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1.完成《习字册》剩余字。
2.完成《补充》一,《一课一练》一。
作业
设计
1.见《补充》、《一课一练》。
《西湖》教学案例 篇6
之一
佚名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西湖》教学案例 篇7
一、教材分析
《西湖》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五册第二单元中介绍祖国美丽风景的第二篇美文。作者以诗一般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西湖的秀丽风光,字里行间饱含了作者对西湖风光的喜爱与赞美。全文四个自然段,首段就点明了西湖是“天堂”杭州的一颗明珠,接着作者按观察顺序,循着“远眺——近赏——月下”的线索,紧紧扣住景物的特点,分别描写了远山、湖面的美丽、各景点的旖旎风光及月下西湖的美妙意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典雅的西湖山水图。课文层次清晰,词汇丰富,比喻运用贴切、生动、自然,文笔通达流畅。因此,本课的学习应将这些优美的句段进行多种方式的朗读、品读和背诵为主,以增加学生的语言及文化积累。可以说,《西湖》是一篇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既是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围绕“明确目标,有效设问,提高效益”这一主题,以“西湖,就是这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为核心,所有景点的教学围之它展开。抓住“远眺、近赏、夜游”这条主线,串起“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月下西湖的美妙意境”这三颗珠,从图片、语言等方面来进行赏析、品读、感悟,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西湖的宜人景色;并在感悟中积累语言,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的感情,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下面我就今天所执教的第一课时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针对本课特点,我预设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口头造句。
3、学习归纳自然段段意。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感悟西湖的秀丽景色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教学的难点在于感悟语言,体会意境,丰富语言及文化积累。在教学中,我借助图片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情景,将音乐、画面和文字融为一体,使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以此来进行教学难点的突破。
五、教法、学法
1、情境创设法:儿童是最富有情感的生命体。真实、鲜活的情境能丰富儿童的表象,激活儿童的思维、情感、联想、想象。因此,我用富有感染力的优美语言,借助色彩鲜明的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生入境的“场”,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理解课文,体悟情感。
2、朗读体验法:《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加深朗读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我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不断激发学生情感,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词语,在读中积累词语和句子,并在读中加深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六、说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湖
1、导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陈老师一起,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出示课题,齐读)
2、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赏,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看,远处就是西湖!(幻灯片播放一组西湖的图片,定格在课文插图:西湖全景图。)
3、眼前的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设计意图: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课一开始,我就用一段优美的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接着出示关于西湖的一组精美图片,使学生对本课所展示的西湖美景有所了解。最后让学生畅谈西湖印象,使学生在欣赏与交流中进入情境,走进西湖。】
(二)感受西湖
1、同学们说的真精彩,其他同学听的也很认真,我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西湖去欣赏一番。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32页,再去回顾一下课文。
2、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借助评价手册做了充分的预习,陈老师就来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效。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每自然段读完,出示本段生字词,指名生读,齐读字词。
【设计意图:我们的学生已经进入三年级了,对字词的读音、词语的基本理解等要求也提高至课前预习的要求里。为了体现中年段预习能力的提高和预习的成效,我将生字词的检查与教学融合在文章的初读中,既检查了文章的朗读,也检查了生字词的掌握。】
(三)品味西湖
1、学习第一自然段
★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1)理解 “素有”、“明珠”
(2)齐读第一段。
【设计意图:“西湖,就是这人间天堂里的一颗明珠”为本课教学的核心,通过重点词语“素有”、“明珠”的理解,使学生了解到杭州西湖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通过朗读,感悟其独特魅力,为后文“远山和湖面的美丽景色”和“西湖主要景点的旖旎风光”的学习埋下伏笔。】
2、学习第二自然段
★ 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飞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好看极了。
(1)你觉得这山怎样?(板书:山峦)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a、通过朗读自己读、指名、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山峦”、“层层叠叠”、“连绵起伏”。
b、看图引说课文,这山绿,那山青,--有浓--有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评价朗读的方式,指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到山的数量多、颜色不同且富有层次之美,引说原文中对山的颜色的描写,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解决了难点。】
(2)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水)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你觉得西湖的水美在哪里?
△平静:怎么看出很平静的?(课文把它比作银镜,说明它很平静)
师:是的,镜子是很平的。把湖面比作镜子,就等于告诉我们,作者当时看到的湖面是风平浪静的。谁愿来读这句话?
师:有人知道“硕大”的意思吗?(让学生说,学生不会则由老师说)
师:说到“硕大的银镜”,你能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师:真是太漂亮了。谁能读出它的大,读出它的美?(生读。关键是让学生读好“硕大的银镜”)
师:这句中的“犹如” 可以换成什么?(好像,仿佛)你能试着用“犹如”来说个句子吗?(说话训练)
出示:西湖岸边随风飘拂的柳丝,犹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
你可以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来填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补充句子。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口头造句。】
(3)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那两层意思?合在一起该怎么说?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归纳自然段段意。我们的学生已经进入中年段了,这就要求他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来概括自然段的意思,有助于他们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和训练概括能力,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4)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第2自然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1)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西湖与我们南京的玄武湖一样有众多的景点。请读一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来。(电脑出示地图)
(2)交流课文写到的景点,让学生在地图上指出来。
【设计意图:本段的教学难点之一是学生缺乏“方位感”,读文章时头绪纷乱。这一环节主要用于解决这一问题,让学生获得整体方位】
(3)把你喜欢的景点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呢?
(4)随机汇报,随机点出,随机朗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读读你最喜欢的景点,交流,并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给每个学生创造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尽情地读书,尽情地说话,从而使思维动起来,体验真起来,语言活起来。阅读的过程是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创建力去填补文本空白的过程,而不是机械地接纳文本。因此,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并说说理由,使他们有了进一步的体验,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设计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感悟语言文字,并受到它的熏陶。】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理解“心旷神怡”。
(6)谁能像第二自然段那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学会另一种归纳的方法,当列举众多景点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两个重要的景点,其他的用一个“等”字来代替。】
(7)请同学们自己来介绍一下搜集到的西湖景点。
(8)说话训练:你欣赏后有怎样的感受呢?
【设计意图: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课上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解开语言表达的密码,当然这样的渗透应是持久的,润物无声的。读和写融为一体,这就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印象西湖
七、板书设计
6、西湖
山峦湖水 (远眺)
湖堤小岛……(近赏)
【板书是微型教案,注重实和趣,帮助学生梳理整篇课文学习的知识点,升华情感。】
《西湖》教学案例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感知运用比喻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会用“犹如”口头造句。
3、学习归纳自然段段意。
4、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西湖的自然美,感悟文章的语言美,体会西湖拥有“人间仙境”、“明珠”称谓的独特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词句或段落,积累语言,提高文字欣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西湖优美的风景,得到美的享受。
2、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运用打比方手法对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作用,尝试用比喻词说句子。
教学准备:
1、课件设计。
2、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与西湖有关的资料、图片,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收集和处理资料。【教师事先要了解,精选学生的图片,可以事先存入电脑,也可以用u盘当堂展示。不管用何种方法,一定要帮助学生精选图片,图片不是越多越好】
教学过程:
一、走进西湖
1、导入: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今天这节课,就请同学们和陈老师一起,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出示课题,齐读)
2、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赏,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西湖风光吧。看,远处就是西湖!(幻灯片播放一组西湖的图片,定格在课文插图:西湖全景图。)
3、眼前的西湖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二、感受西湖
1、同学们说的真精彩,其他同学听的也很认真,我知道大家都迫不及待的想走进西湖去欣赏一番。下面就请同学们把语文书打开到32页,再去回顾一下课文。
2、课前,同学们都已经借助评价手册做了充分的预习,陈老师就来考察一下大家的预习成效。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每自然段读完,出示本段生字词,指名生读,齐读字词。
三、感受西湖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同学们,置身西湖,我们的眼里有山,有水,有景。一切都如诗、如画、如梦,真像到了人间天堂。所以作者在第一段中就写到: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生读。
2、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指名生交流。
△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指导理解 “素有”、体会“天堂”。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指导理解“明珠”。
3、请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朗读,把西湖这颗镶嵌在人间天堂里的明珠的魅力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西湖这颗明珠,三面环山,层峦叠嶂,湖水平静,碧波荡漾,倒映着柳丝飘逸的湖堤,黛绿的小岛,湖光山色美如仙境。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自由地轻声朗读第二自然段,寻找答案。(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生交流。
(1)(板书:山峦)你觉得这山怎样?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a、山多:从哪儿看出多?
△理解“层层叠叠”。指名读。【评价朗读:前面是山,后面也是山,山很多,是层层叠叠的,你读出了那种感觉……】
△理解“连绵起伏”。指名读一读“连绵起伏……”,师做手势帮助理解“连绵起伏”。【评价朗读:山峦通常既不高,也不陡,这连绵起伏的山峦,颜色也很有层次】
b、山的颜色不同: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评价朗读:你读出了不同颜色的美】
△看图引说:这山绿,那山青,一山浓,一山淡,让我们看了感觉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c、请你把这优美的景色读出来。自己读,指名生读,齐读。【评价朗读:通过你的朗读,真的使我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你还看到了什么?(板书:湖水)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你觉得西湖的水美在哪里?
△平静:怎么看出很平静的?(课文把它比作银镜,说明它很平静)
师:是的,镜子是很平的。把湖面比作镜子,就等于告诉我们,作者当时看到的湖面是风平浪静的。谁愿来读这句话?(指读1人)
师:有人知道“硕大”的意思吗?(让学生说,学生不会则由老师说)
师:说到“硕大的银镜”,你能想象出那是什么样的情景吗?(生说。很大、闪闪发光。)
师:真是太漂亮了。谁能读出它的大,读出它的美?(生读。关键是让学生读好“硕大的银镜”
师:这句中的“犹如” 可以换成什么?(好像,仿佛)你能试着用“犹如”来说个句子吗?(说话训练)
出示:西湖岸边随风飘拂的柳丝,犹如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犹如__________。
你可以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来填空,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补充句子。
b、静静的湖面有了这白鸥,显得更有生趣了。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读好这两句。自由试读,指名读,齐读。
(3)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那两层意思?远处的山(或环绕西湖的山)很美;西湖的湖面(或西湖的水)很美。合在一起该怎么说?这一段主要写(环绕西湖的)远山和湖面都很美。
教师小结: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今后学习每一篇课文,我们都要锻炼一项新本领——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来说自然段的意思,掌握了这项本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课文。这一自然段看起来挺长,其实是抓住两点来写的,一是山,一是水。
2、站在湖边眺望,真是远山近水皆有情。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让我们一起把这画面展现出来吧!齐读第二自然段。
3、面对如此美丽的远山和美景,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子湖。人们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宋代诗人苏轼就曾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漂亮的人怎么打扮都是美的。西湖之美,使人赏心悦目。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作为著名的风景名胜,西湖与我们南京的玄武湖一样有众多的景点。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课文中主要向我们介绍了哪几个景点,然后在地图上找出来。(电脑出示地图)
2、交流课文写到的景点,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在地图上指出来。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口头填空):这一自然段首先写了围绕着西湖的一圈绿色镶边,接着写了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又写了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最后写了湖心的三个小岛。
3、把你喜欢的景点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呢?(电脑出示第三自然段,但其形式与课文不一样,它把各个景点都作为一段出示,而且可以去掉最后一句写总体感受的部分。每个景点最好做成“热点”,以便于在随机汇报时随机点出)
4、随机汇报,随机点出,随机朗读。
△围绕着西湖的是一圈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
(出示句子和图片)指名生读,说说喜欢它的理由,指导读好句子。
小结:如果我们把美丽的西湖比作漂亮的裙子,那它就是绿色的裙边;如果我们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一幅画,那它就是活生生的画框,真是够神奇的。
△十里明湖中,葱绿的孤山显得格外秀美典雅。
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葱绿”——孤山上树木繁茂,满眼青翠,颜色很美。)
小结:葱绿的孤山静静地处在碧水之间,它虽不险峻,却格外秀美典雅。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它的美吗?指名读。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这里的白堤和苏堤就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轼两位诗人。(板书:湖堤)
我们都见过随风轻轻飘动的红旗,轻轻柔柔的(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课文说“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那该是多么奇妙的景象啊。请同学们一边想象着画面,一面读一读这句话。
【评价朗读:建议让学生朗读,分层次评价,如第一次提示为“似青绸绿带的长堤漂浮在波动的水面上,有着一种动态的美”,第二次提示“轻柔(教师边说边用手势表示,或用手摸摸学生的小脸),就像妈妈轻轻抚摸你的脸的那样一种感觉,那是很美好的,要读出这种感觉”。这里的关键是“轻柔地漂浮”要读慢些、读轻些。学生读不好,教师要范读,然后让每个学生自读体会,再指名读,最后齐读。“轻柔”的漂浮又是怎样的感觉呢?没有对“轻柔”之义的提示,学生可能读不好。故由教师提示词义。】
△湖心的三个小岛——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掩映在绿树丛中。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板书:小岛)
仙境是什么样的一种情景?朗读体会。
小结:小岛在树木的遮掩下,若隐若现,十分迷人。
5、这连绵起伏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面,秀美典雅的孤山,似青绸绿带的湖堤,树木掩映下的小岛,仿佛仙境一般。看了之后我们感到十分舒畅,真是 “心旷神怡”啊!请你来读一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一边想象西湖的美景,一边用舒畅的心情朗读。
6、谁能像第二自然段那样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西湖的各个景点都很美。
△学生罗列景点“主要讲了湖的四周、孤山、苏堤白堤、湖心小岛很美”时,首先要肯定其正确,然后指导:可以抓住你认为最重要的两个景点,其它的用一个“等”来代替就可以了,如“主要讲了湖的四周、孤山等景点很美”。谁会像老师这样来概括。(学生尝试概括)指名生回答。
7、你还知道哪些景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介绍一下搜集到的西湖景点。指名生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材料,可配图片。老师这里还有班上其他同学收集的许多关于西湖的资料,课后我们再去交流。
7、西湖各个景点的风光如此旖旎,难怪作者说: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出示第三段最后一句话)齐读。
8、这是作者欣赏了西湖美景后的感受,那么你欣赏后又有怎样的感受呢?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出示:看到了这样的美景,我( )
9、让我们再一次齐声朗读第三段,把美丽的西湖深深地映入我们的脑海。
10、白天的西湖美景使中外宾客目不暇接,而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下节课我们一起去游赏月下的西湖!
四、印象西湖: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的画卷,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五、板书设计
6、西湖
山峦湖水 (远眺)
湖堤小岛……(近赏)
《西湖》教学案例 篇9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36
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 房元品
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揭示课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杭”就是杭州,西湖就是杭州的一颗明珠。揭题后让学生思考:从题目看,本文会写什么内容?(描写西湖的美丽景色)让学生简单说一说。
??2?自读课文。提示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懂的词语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学生试读课文,指名学生愿意读哪一节就读哪一节。
??整体感知,让学生说出文中写了西湖哪几处景物。
??3?认读生字、生词。
??二、再读生疑,研读感悟
??1?学生读书,提出问题。如:为什么说西湖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西湖周围的远山景色如何?湖面的景色如何美丽?月光下的西湖又是一番什么景象?对小的问题当时予以解决,归纳出几个主要问题(如上进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
??2?精读思考,解决问题。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并可以互相讨论。检查学习效果时,可让学生不按自然段顺序汇报。
??各自然段精读设计:
??第二自然段:你认为写远山和湖面景色的句子中,哪些词很重要?(绿、青、浓、淡、银镜、飞、一闪一闪等词语)能说说理由吗?你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让学生反复品读。
??找出两个比喻句并口头造句。
??第三自然段:什么叫“心旷神怡”?文中哪些景物让你心旷神怡,感到特别舒畅?学生自由说。
??你能把“心旷神怡”的舒畅心情读出来吗?
??第五自然段:先让学生看图,读出图中意境,再配上舒缓优雅的音乐范读课文,反复体会月光下西湖的美丽景色。
??通过二、三、四自然段学习,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西湖真美啊!”等),自然引出:“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三、学做导游,背诵积累
??同学们对西湖的美景都感受到了吗?现在有一批外国友人来西湖参观,你们可以给他们当导游吗?
??学生对照课前准备好的西湖图片(全景、远山和湖面美丽景色、小洲等主要景点、月光下的西湖风光)当导游讲解,部分学生戴上头饰、面具扮游人。
??试背课文。
??做“词语汇展”游戏,积累词语。老师说意思,学生猜词语;老师说近义词,学生猜词;老师指(或述)图中景物,学生用一个准确的词描绘。
??四、自我评价,调节补救
??评价题: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3?写近义词;
4?学生打比方(如:中秋节晚上,一轮明月宛如一个洁白的挂天空);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具体内容略)
??学生评价后,根据自己薄弱环节作补偿性学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西湖》教学案例 篇10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03
一、 复习(说句练习)
1、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 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 交流刚才的问题:
3、 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 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 (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 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 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 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 学生自由朗读。
五、 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 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西湖湖水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景点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月光明月东升华灯倒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西湖》教学案例 篇11
一、《西湖》一文教学成了我的心病
学《西湖》一文时,方明同学请了病假。三天后,方明捧着书向我走来:“老师,帮我补补课吧。”“噢,这三天我们学习了《西湖》一课。《西湖》中的生词比较多,你先把生字会认会写,课文读熟。明天我再给你说说一些词句。”
“生词我会写了,课文也会背了呢。”方明有些得意。
“你知道什么叫柳丝轻拂吗?”一个学生在一旁插嘴。
“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方明指着小花园的柳树说道。
“是,是”我答应着。方明走了,望着她的背影,心里竟有种说不出的失落感。《西湖》一文词藻华丽,学生难读、难懂。于是,三天的语文课都在不停地解生词,写生字,背课文还是放在课外作业中完成的。可是我用了三天的语文课时间讲解的生词意思,方明一句活生生的现场描摹,干净利落地给解决了,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西湖》一文的教学定位究竟在哪儿?《西湖》教学成了我的心病。
二、寻找《西湖》教学出路
心病不除,人难安。这学期重新面对《西湖》一文,有一种曾经舍弃的冲动。但是直到上课,也没能辟出一条新路。
“老师,你看那柳条随风轻轻摆动是不是柳丝轻拂?”我默默重复着方明的话。
“哈,还真是的。”方明同学的灵气把我的目光牵向小花园,一片葱绿的树木掩映一方小池塘,自自然然,透着一种未琢的秀美。继续看,竟觉得学校的小花园还真有点西湖微缩景观的味道呢。也在那一瞬,我知道下面该干什么了。
三、走进“西湖微缩景观”
我要把学生领进“西湖微缩风景区”。出发前,我说:“我们一起到小池塘边,你们睁大眼睛仔细看,静下心好好感受,看谁能从学校的小花园里找到《西湖》中的词和句。”学生激动不已,立刻把书翻开再读,然后带着书,欣欣然出发。
刚接近小花园,就有学生就叫起来:“瞧,绿树丛中有几座假山。”
“眼睛真亮!你能完全看清假山的样子吗?”我趁势追问,“想想在课文中找一个什么词用进去就妥帖了”。
“掩映,掩映,几座假山掩映在绿树丛中!”学生快活的声音,我听着真惬意。 “老师,我们是远远地看,应该说放眼远眺,几座假山掩映在绿树丛中。”真不可低估学生的能力。接下来,我的耳朵里不时飘进兴奋、激动的声音。
“在这柳丝轻拂的小池塘边走一走,看一看,真是舒服!”
“可以说在这柳丝轻拂的小池塘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围绕池塘的是一圈柳树织成的绿色镶边,好美!”
“一片片柳叶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我真想躺上去呢。”
“明净的池水晃动着绿树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平静的池水犹如一面银镜。”
“这池水怎么可能像银镜,想想应该怎么改?”
“平静的水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硕大这个词多好呀,平时,咱们哪见过这么大的镜子呢,真是超大号的,只有大自然才有权利拥有它呢。”
池水边、清风中如此言来语去,一时分不清谁和谁的声音,很像余光中先生提及的自然有趣的滚雪球式谈话。大家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疑问迭起,妙语如珠,《西湖》中的好词佳句(上面加点的词句)在学校小花园这方天地里找到新“家”。似喋喋不休,有娓娓之感。如此交流只苦课短。“同学们,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清风徐来,池水荡漾,在夜色中你一定会看到另一番美景。今晚和家人到葛仙湖公园(当地公园)散步时,别忘了寻找西湖边的感觉。”我相信学生会找到西湖那“岸边的华灯倒映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泛舟湖上,天上人间,溶溶月色”之景。眼前有景,心中生情,景美情动呼之即出。手舞之,足蹈之,我和学生吟咏《西湖》而归。
四、后补《西湖》教学笔记
一篇词藻华丽的课文,没按正常的程序和课时去教,却全然融入学生心中,这并不是我当初所能预料的。在带学生走进小花园之前,我一直为自己没在课堂上讲点什么而内疚。因为没有实际的教学步骤,备课本上也一直难以着落文字。当今天我上完这节虽没有多少可观性但对学生颇有价值的课时,我的备课本上关于《西湖》这一课,仍没有具体教学步骤和环节,只写出了下面一段提示今后的文字,且作备课补记吧。
《西湖》这篇课文如何教?本课句句是景,字字都美,我想这种语言文字应该是让学生学会的。但现在问题是学生如何学?靠教师讲解?还是用其他方法?我认为不是每篇课文都需要老师讲解,讲解也不是教学惟一方法。我认为教学前首先得判断文本属于哪种语言:是学生能交流的伙伴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能听懂.也能自由运用表达:是借鉴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经过学习、模仿就能学会:是文学作品的精粹式语言,这种语言学生需要老师讲解、启发,然后自己咀嚼、推敲、探讨、交流,才能逐渐体悟其妙处。判断之后,才能确定教学的方法。
我静下心,从言语这个角度看《西湖》,我觉得它属于适合儿童发展的借鉴式语言。虽然有许多生词新句,但并不是那种需要准确定义和“挖地三尺”方可体悟的词句.它只是学生写景的语言范本,最重要的是运用。这么一定位,再回头看.就理解了当初为什么教了三天竞和没教一样。不是所有的课文都堪讲,尤其是这种借鉴式语言的文本,并不是靠教师在课堂上喋喋不休讲解所能奏效的。不如把枝枝丫丫的教学环节缩水,然后提供一定的情景(如:将文本中静态的“西湖”转化为生活中动态的“西湖”),让文本语言寻得“附着点”,并在学生的运用中“复活”,最后在内化中走向“重生”。
当然,如此轻浅的缩水课堂一定登不得大雅之堂,甚至会招来声讨。但我想说:在日常的教学中,这种缩水课应该随文本语言的特殊性而存在。
《西湖》教学案例 篇12
一、 复习(说句练习)
1、 今天,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在我说的一句话里,请你认真听,听清楚,还要讲清楚。说得好,我们就去这个地方游玩,好吗?
老师说句子: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说两遍)
2、 你们知道这个天堂是哪里吗?(杭州)
过渡:天下西湖三十六,其中最美数杭州,杭州也因西湖而闻名天下,赢得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西湖的秀丽,不仅表现在她的一泓碧水,而且表现在环抱她的群山,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远眺、近详,西湖总是那样的秀丽,令人流连忘返。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看西湖的山、湖(板书:山湖)
二、 学习第二自然段
1、 电脑出示西湖青山绿水的画面伴随朗读
思考:你站在西湖边看到的山是什么样?湖是什么的?
2、 交流刚才的问题:
3、 同时板书: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4、 这么美的画面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出来吗?
学生自由练读。
请个别学生读。
集体配音朗读。
5、 (课前教学生一些句子。或读让一两个来赞美西湖。学生不会也可以由老师来说)
过渡:是呀,正因为如此,西湖又有了一个比作美女西施的美名--西子湖。西湖之美,美在外有山,湖中有湖,园中有园,四季景色都能使人赏心悦目。尤其以西湖为中心的“西湖十景”更是闻名遐迩。下面就请同学们随我而来。
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教师指着画面讲述第三自然段。(电脑出示画面)
2、 学生可自由说说自己通过查找资料介绍有送景点的介绍。
学生需准备:孤山白堤苏堤(可以是图片)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听了同学的介绍,我觉得西湖真美。不过,课文也写得也很美,有几词用得特别好,你能读一读把它找出来吗?
3、 我们一起把这部分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好吗?待会儿,我要你们来做小导游介绍西湖。
4、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来介绍西湖的几个景点。
学生自由准备
请个别学生来介绍
过渡:刚才听了小导游的介绍,觉得西湖特别美,真让我看到了人间天堂。西湖的美景使古往今来的中外宾客目不暇接,游兴难尽。置身其间,眼里的一切,有山,有水,有景。都如诗、如画,如梦。每当清秋气爽,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当空,月光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下一节课我就带同学们去观赏西湖秋色。
四、 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听配音朗读。(电脑出示画面)
2、 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3、 学生自由朗读。
五、 总结:
西湖,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不论是多年居住在这里的人还是匆匆而过的旅人,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 背诵你喜欢的一段、
板书:
青山层层叠叠绿青浓淡
西湖湖水静如银镜一闪一闪
景点孤山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月光明月东升华灯倒映
《西湖》教学案例 篇13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背诵全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和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丽。
三、教学教具: 挂图、录音机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激发兴趣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背背。
学生背诵《忆江南》,老师后背诵。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杭州和西湖真挚的感情。杭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称,西湖,就是镶嵌在"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次文中游西湖吧。
二、初读课文
⒈配乐范读课文。
⒉学生自读课文。
⑴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⑶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他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不理解的地方。
3.检查自学效果。
⑴出示词语:
杭州天堂远眺掩映一般犹如典雅轻柔秀美连绵起伏
⑵指名读词,开火车读,齐读。(重点读准后鼻音、翘舌音)
⑶解释疑难词意,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⑷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⒋感知全文
在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中描写了西湖的哪些美景?
板书:山峦湖水
湖堤小岛
华灯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⒌查字典理解"素有"的意思。
⒍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三、指导朗读
⒈教师启发:我们读了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体会了文中的美景。
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⒉学生提问。
⒊教师小结。
四、作业
⒈描红;
⒉抄写词语;
⒊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生字
⒈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西湖》这课,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同学们
提出了一些问题,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
⒉复习生字词。
⑴听写几个生字:雅、般、柔、州
⑵检查反馈,要求:①字形正确;②间架合理。
二、细读课文,理解文意
㈠第1自然段
⒈教师引导: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感受了西湖那如诗如画般的秀丽景色。
师生对背第一自然段,了解杭州有什么样的美称?
⒉西湖是什么?
㈡第2自然段
⒈同学们上节课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
⑴为什么说西湖时一副优美的山水画?
⑵为什么说西湖时人间仙境?
⑶月下的西湖时什么样的景象?
⒉以读代讲,读中作答
⒊启发思考: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⒋西湖的美不仅在湖,也在山,哪些句子写出了山美?
(讨论后出示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
引导理解"远眺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等词语。
⒌教师启发,引导朗读:
谁来读读描写西湖水美的句子?"硕大"是什么意思?
自由试读,边读边想象西湖湖面上点点白鸥飞掠的景色。
⒍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称它为一副优美的山水画?请用朗读来告诉老师。
㈢学习第3自然段
十里西湖中是怎样的景色?为什么说它是人间仙境?
请同学们朗读相关自然段。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你在什么地方见过?
那么你们想看看西湖仙境吗?请读课文。
读了哪一句你彷佛看到了仙境?
结合课文理解"飘逸掩映典雅"词语。指导朗读。
㈣学习第4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⒉(出示2,3,4句)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
⒊指名朗读两个比喻句。
⒋明月东升,湖光灯光交相辉映,此时如果你伴着悠扬的音乐泛舟湖上会有什么感觉?
⒌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⒍朗读:师读第一句,生读二、三、四句。
三、回溯全文,朗读品味
⒈我们循着"远眺西湖--近赏湖中--月下游赏"的线索,细读了课文,我们又领略了西湖人间仙境般的秀丽景色。这样的美文我们应反复读,品。
⒉学生朗读练习。
⑴自由读课文。
⑵教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摘抄好词佳句。
板书:
6 西湖
山峦 湖水 (远眺)
湖堤 小岛 (近赏)
华灯 琴声 (夜游)
《西湖》教学案例 篇14
教学目的:
1. 通过重点词句的朗读感悟,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 会用"犹如"、"像"、"仿佛","宛如"等词语口头造句。
4.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西湖的清奇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及文中的比喻句,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词句感受西湖的美。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
学生:预习课文
搜集描写西湖的有关文章和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1. 昨天我们一起到西湖岸边去欣赏了西湖那迷人的风光,回忆一下,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你看到了什么?板书:远眺)
2.过渡: 站在西湖岸边就能欣赏到西湖三面环山、湖水平静、碧波荡漾、湖光山色美如仙境。而湖中的各个景点就更令人陶醉了,同学们想不想一起就近去浏览一番?(板书:近赏)
二、 学习第三自然段:
1. 自由读第3自然段,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
要求:(1)数一数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2)找一找这段介绍了西湖中的哪些景点?这些景点是怎样的?用笔在文中圈圈画画。
2. 集体分析:
谁来介绍一下西湖的景点?
(1)十里明湖中,孤山怎么样?
a.谁能读出它的美和雅?
指导朗读,齐读。
b.教学生字:秀、雅
(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又是怎样的?
a.看录像"苏堤、白堤"(简介有关苏堤、白堤的知识)
b.再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
这句作者采用什么方法写的?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绸带怎样?(绿、轻柔的飘拂在碧水之上。)
指导朗读,齐读。
(4)作者把湖中那蜿蜒的白堤和修长的苏堤比作两条翠绿的绸带,轻拂在碧水上,真令人赏心悦目,那湖心的三个小岛又是什么样的?(投影两岛)
a. 看图理解"掩映"
b. 指导朗读
(5)我们已经知道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那么这些美景座落在这银镜上,又呈现出怎样神奇的景象呢?
a."仿佛"是什么意思?
"仙境"是什么样的地方?
b.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入仙境。
指导朗读, 试读--男女生读
(6)太美了!如果你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你的心情会怎样呢?(愉快、舒畅)
a.找一找文中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这种心境的?(心旷神怡)
c. 带着这样的心情齐读最后一句。
三、 学习第四自然段:
⒈生自由读第4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围绕那句话来写的。(板书:夜游)
⒉谁把夜游所见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像看到了什么?
(看图)
3.练习:
完成填空,再用括号中任一词造句:
(1) 平静的湖面,( )一面硕大的银镜。
(2) 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 )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3) 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 )仙境一般。
(4) 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 )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欣赏着这样的美景,再听到远处飘来的悠扬琴声,此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放录音看图)
(1)齐读最后一句。
(2)谁能说一句赞美西湖的话
四、总结全文
1.从大家的朗读中,从大家的神情中,我看得出你们已经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了,最后,让我们再由远到近欣赏一次西湖的奇丽风光。(多媒体,师范读)
2.看着这样一个画面,听着优雅的声音,你是否也想来做一次配音演员呢?
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3. 指导背诵
(1)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背诵
自由准备2分钟
(2)指名背诵(媒体)
五、 布置作业:
1.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起伏 明月( ) ( )神怡
( )叠叠 湖水( ) ( )徐来
2. 造句,并写下来
(1) 犹如--
(2) 仿佛--
六、拓展延伸
古今有许多文人都描写了西湖的美景,同学们课前去搜集了,下面我们来欣赏几篇。
1.指名读
2.让我们以苏东坡的诗句来结束今天的游览吧!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生随老师诵读
《西湖》教学案例 篇15
【教学目标】
1.在借助书中注音和字典自主预习的基础上,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感受西湖美景,陶冶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文章言之有序、合理想象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语句背诵。
3.初步体会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能把事物写得更加生动与形象,并借助情境尝试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自主预习卡、学生游览过的景点图片或照片。
【教学过程】
一、课堂预热,博闻广记,形成期待
1.组织学生进行对诗游戏,教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选取学生熟悉的描绘自然风光的古诗。)
2.接下来这两首诗描绘的都是西湖,请同学们听诗意,诵诗句。
(1)师描述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2)师描述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大意,同步出示诗句,学生诵读整首诗。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西湖》,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博闻广记”是我们班每节语文课必备的环节,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选取的内容也会有相应变化,有时是古诗,有时是成语,有时是歇后语,等等。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由课外阅读引入课内阅读,帮助学生建立阅读期待,从身心两个方面都做好上课的准备。】
二、交流预习,主动识写,正确朗读
1.看课文,听教师范读,留意预习时认为难读的字、词、句是否读正确了。
2.组织学生结合自主预习卡交流(预习卡及相关要求如下)。
(1)出示生词(生字加点),组织学生交流容易误读的字音。随机重点指导学生认读本课最易误读的“幅”“堤”。
(2)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中以前认识的熟字,并用一用。
(3)组织学生交流原先不理解,预习后理解其意的词语,教师随机重点指导以下词语:
镶嵌——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宝石戒指、西湖全景、无框画),让学生选择何为“镶嵌”及理由。结合西湖全景图,朗读文中“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并结合图片理解文中第3自然段提及的“镶边”一词。
宛如——学生汇报“犹如”“仿佛”“宛如”其中之一,即引导学生说说其近义词(可以是文中的,也可以是文外的)。
(4)组织学生交流生字书写注意点,当堂完成生字描红。
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加油站”一栏中所选取的难读长句,随机重点指导以下长句:
(1)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重点指导学生注意标点的停顿,并迁移练习,让学生读好文:“夜幕初垂,明月东升,轻风徐来,湖水荡漾。”)
(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重点指导学生注意长句中的适当停顿。)
4.四人小组内练习朗读课文,要求将课文读正确。
【设计意图:预习能力是学生学习力的重要组成,教师布置预习并不代表就能落实预习,唯有课堂上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预习交流,才能实现对预习能力的有效指引,从而促进学生预习能力的发展。】
三、感受西湖,品味《西湖》,会意得言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对“西湖”这一举世闻名的风景点有了哪些了解。(预设以下几种可能性,教师结合学生汇报随机安排教学顺序。)
预设一:学生汇报第1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没有具体介绍西湖如何美丽,像这样总体介绍的文字一般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者结尾,一起读一读吧。
预设二:学生汇报第2、3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引导学生补充,随机板书2、3自然段中提到的景物及其方位。
(2)引导学生结合板书,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起来说一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3)多媒体出示西湖地图及相关景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图边连起来说说文中提到的西湖景色。
(4)小结:阅读写景的文章,我们一定要读懂“在哪儿?有什么?”(随即板书),同样,如果同学们要向别人介绍一处景色也要说清——在哪儿?有什么?
预设三:学生汇报第4自然段中的内容。
(1)结合学生汇报,板书“月光下”。
(2)引导学生发现本文介绍西湖的顺序。
(3)让学生说说除了时间,你还发现什么顺序,随机追问从何处看出。(由远及近、由边缘到中间等。)
(4)正因为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西湖,所以即便没有到过西湖,我们也能对西湖的景色有所了解。
【设计意图:“教材内容”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教师不仅需要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要引领学生去发现课文是“怎么写的”。学生既“会意”又“得言”,才能提升语文素养。】
2.在学生整体感知西湖景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对西湖的印象,并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出带给自己如此感受的语句,读一读。
3.组织学生汇报体现西湖之“美”的语句,顺学而导,随机出示文中四个比喻句(如下),图文对照,指导朗读。
句一: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句二: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漂浮在碧水之上。
句三: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句四: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4.点红四句话中的比喻词,引导学生发现这四个描绘不同景物句子的共同之处。(结合学生发言板书“像什么?”)
5.正是这些生动的想象,才让作者笔下的西湖如诗如画。其实,大自然中美丽的景色随处可见,我们除了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还要善于给自己插上想象的翅膀,看看下面的景色,你都产生了怎样的想象,用上课后练习4中加点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依次出示满山遍野梅花盛开的图片、天空中白云朵朵的图片、蝴蝶漫天飞舞的图片、小河清澈见底的图片。)
6.组织学生借助自己游览过的风景点图片或照片,展开想象,说一句话。(可以不使用文中所给的比喻词)
【设计意图:语文,既要学习语言,又要学习言语,前者的习得重感悟和积累,而后者的习得重操练和实践。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初步了解是这篇教材的言语价值所在,要达成文本言语和学生言语之间的转化,就必须创设实践活动。这里的情境说话,看似随意,其实层阶分明。教师出示的图片均含有教材元素,其涉及《春到梅花山》《云房子》《台湾的蝴蝶谷》《北大荒的秋天》等课文,利于学生借助原有语言储备展开想象,尝试运用。接着学生出示的图片均来源于他们的生活,学生有感而发,创生言语,不会使课堂陷入“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回家后的实践作业,从“说一句话”变为“写一段话”,指向学生读、说、写的能力提升。】
四、总结提升,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1.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随课文走进了西湖,欣赏美景的同时,我们也知道了要写好一处景色,首先要写明——“在哪儿”“有什么”,为了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我们需要边观察边——想象。
2.课后实践作业:
请学生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寻找大自然美丽的景色,一边观察一边想象,将所看所想写成一段话,可以配上图画或照片。
【设计意图:美国教育学家华特·b·科勒斯涅克说:“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节语文课的结束,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是另一种学习的开始。语文,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生活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