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推荐15篇)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词
师:同学们,这个学期,我们学过一首词,叫——
生:(齐答)《忆江南》。
师:请大家一起背诵《忆江南》,预备起。
生:(齐背)忆江南,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词《渔歌子》,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板书:渔歌子 张志和)
[评析:这是学生第二次学词,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此时,教师不必再讲长短句、词牌名等词的基本知识了。]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师:“渔歌子”是词牌名,看到这个题目,你能猜一猜这首词写了些什么吗?
生1:可能写渔夫唱歌吧?(生笑)
生2:不对,应该讲渔夫的生活。
生3:写钓鱼的情景。
师:词的词牌名与内容一般没有关联,但有些却有联系,如张志和的《渔歌子》就是描写渔翁的生活,表现了悠然自得的生活情趣。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这首词。注意,仔子细细读上四遍,前两遍要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把词念得字正腔圆;后两遍要注意把词读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了吗?
生:(齐答)明白。
[评析:词牌名与词的内容的关系比较复杂,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楚。这里让学生根据“渔歌子”词牌名猜测词的内容,很有新意,设计比较巧妙。]
师:自由练习朗读,开始。
(生自由读《渔歌子》。)
师:(课件出示《渔歌子》。)好,谁来读一读《渔歌子》?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
生: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读的字正腔圆,真不错!“西塞山”的“塞”是多音字,念sài,“白鹭、鳜鱼、箬笠、蓑衣”四个词语中都有生字,但她读准了。谁再来读一读?
(接着请三位学生读词,学生互相帮助正音。)
师:想读的同学这么多,那好,我们一起读,开始!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谁再来读一读《渔歌子》?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生:(朗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很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他在“西塞山前”的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你还注意到没有,他在读“桃花流水鳜鱼肥”和“斜风细雨不须归”时,哪儿停顿了?
生:“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后面都停顿了。
师:你们都听出来了吗?
生:(齐答)听出来了。
师:对,这就叫有板有眼。古诗词特别讲究音律和节奏,读的时候要有板有眼,像词人一样读。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有些孩子还随着节奏摇头晃脑的,有意思。来,我们模仿这些同学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引领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按照朗读规律,一般要经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这三个阶段。因此,朗读指导也得体现这样的层次,要体现学生从不会到会的认识过程,每次读要有明确的目的。上面的读是前两个层次——读正确,把词读得字正腔圆;读流利,读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指导的技巧在于先读后导,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体悟。如“其他同学注意听,看字音读准了没有”,“你来读,其他同学仔细听,他在读词时,句子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西塞山前白鹭飞’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等等。在自然的引导下,学生不仅习得了朗读的基本技巧,而且对词意有了初步的感知,为接下来想象画面、理解词意作好了铺垫。]
三、想象画面,深入感悟
师:有那么一点词人的感觉了!这首词很优美,用古人的话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渔歌子》描绘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老师读词,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师配乐朗诵《渔歌子》,学生静听想象。)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谁来说一说?
生1:我看到了一座山,叫西塞山,山前一行白鹭在飞翔。桃花开了,小河的流水里鳜鱼长得肥美。一个人戴着箬笠,披着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不需要回家。
师:这人在斜风细雨中做什么?请说完整。
生1:哦,他在斜风细雨中钓鱼,不想回家。
师: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从什么地方看出来?
生2:是春天,我从“桃花流水”看出来的。
生3:桃花开的时候,一般是阳春三月。
[评析:边读文章,边想画面,这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景美情深的课文,更适合于采用这样的方法。《渔歌子》语言洗练,词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勾勒出了动人的江南水乡图。
从语言形式上看十分简单,但内涵却十分丰富,简洁的语言反而给了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这样边听边想象画面的做法至少有三点好处:一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把文字转换成画面是需要语感的;二是有助于理解词的意思;三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师:对。是的,是春天,春天充满了诗情画意。想不想用简笔画画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画。
(师生一起画画,教师画在黑板上。)
师:画面配有文字才好呢!跟着老师一起书写。
(师生一起书写“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教师随机作写字指导。)
师:好,请大家指着各自画的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词的意思。
(生各自说词意。)
[评析:将画画、写字和口语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设计比较高明。这不是为了体现学科整合,而是实实在在的语文实践活动。要画好画,必须对词有准确的理解;而画画的过程,也是感悟词意的过程;在相应景物旁写词语,对照画面说话,这样的训练不仅新颖,而且有实效。]
师:这么美的画面,这么美的词,最适合用美读了。像老师刚才一样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能给人美的感觉,但还不够。为什么呢?没有请词人来呀!面对此情此景,词人会说些什么?他心情如何?
生1:他会说,“大自然真美,我被陶醉了。”
师: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生1读。)
生2:他可能会说,“这儿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简直是世外桃源啊!”(掌声)
师: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生2读。)
生3:我想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就是赏心悦目。
师:好,你赏心悦目地读。(生3读)
师:除了“赏心悦目”,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词人的心情?
生4:心旷神怡。
生5:悠闲自在。
生6:自由自在。
生7:悠然自得。
师:(指刚才答问的四个学生)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生4、5、6、7读。)
师:来,我们不看书,一起来吟诵。你就是词人,面对青青西塞山,看那白鹭展翅飞翔,身旁桃花烂漫、流水潺潺、斜风细雨,把身心放到词中间,读!
生:(齐读)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评析:在读中想象,设身处地,感悟词情,读出词情,是这一板块的重点。词情如何读出来?先由教师范读,闭眼遐想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象,并把这样的景象用简笔画画出来,看到这样的美景,读到这样的美词,学生心中的美感油然而生。然后,把词人请进来,体会词人会说什么,心情怎样,引导学生交流真实的感受。 “好,你就是词人,陶醉地读”,“你词汇丰富,知识丰富,还知道‘世外桃源’哩。好,你尝试读出这种感觉吧!”“请你赏心悦目地读”,“请你们悠然自得地读一读”等等。学生的感悟发自内心,独具个性,读出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这是真正个性化的阅读,完全以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为前提。]
四、质疑问难,提升情感
师:《渔歌子》读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生默读,思考。)
生:我不懂“青箬笠,绿蓑衣”。
师:你可以借助书上的注释理解。
生;我看了,但还是不明白。
师:我知道了,像这样的避雨工具早已被淘汰了,所以你根本没有看见过。但没关系,这应该不影响你对整个词的理解。
[评析:学生的第一个提问很有意思,粗略一看似乎不是问题,因为书上有“青箬笠,绿蓑衣”的注释。可学生为什么还要问呢?真的仅仅是因为没看见过这两样东西吗?其实,一实习老师上这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箬笠、蓑衣一般是棕色的,可是在这儿,为什么是青色、绿色的呢?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有些牵强,所以没采用。但是,我还是可惜没有追问下去,因此失去了一次很好的教学契机。]
生:为什么渔夫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呢?
师:问得好!读一读词,想一想为什么。
生:因为他戴了箬笠,穿了蓑衣,不怕风雨。
生:因为他想多钓一些鳜鱼。(生笑。)
师:词人张志和年少得志,曾经是朝廷命官,后来因得罪权贵被贬官,他干脆辞官不做,隐身于大自然,寄情于山水,以游赏为乐,以钓鱼为趣,过起了天大地大四处是我家的游历生活,以至常年不回家。他的大哥张松龄担心弟弟在外面受苦,特地写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劝弟弟回家。(课件出示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师:下面,我来当哥哥,你们当张志和,我们一起来对读两首词。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齐读)不须归。
师:(指生)志和啊,你为何不归?
生1:西塞山的风景太美了,我完全沉浸在风景里,不想回家。
生2:我爱大自然,大自然就是我的家。
生3:春光这么好,我想多玩会儿。
师:是啊,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来,知音们,让我们读出张志和的心声。
(分小组诵读。)
[评析:这一片段借用了实习老师的做法,觉得设计得好,能打动人,便采用了。事实上,简介词人的生平、性格,对于进一步体会情感很有裨益。和学生对读一节很有感觉,我和学生一方面被亲情感染,一方面又被亲近大自然的洒脱包围,读得投入、动情,读出了词的韵味。至此,读出感情的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五、作业
师:谁能用优美的词语形容江南水乡春雨中的景物?(课件出示习题)
( )的西塞山 ( )的白鹭 ( )的桃花
( )的流水 ( )的鳜鱼 ( )的微风
( )的细雨 ( )的斗笠 ( )的蓑衣
( )的渔夫 ( )的江南 ( )的景色
[评析:刚出示此题,就下课了,没时间进行交流,只好作为家庭作业完成。其实,这题原本放在第三环节,要学生画了景物后,先填写这些词语,再说词的意思,尽量把这些优美的词组用进去。但后来考虑到时间可能不够,就撤下来放在了最后。]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2
教学目标:
1、能认识 “塞、鳜、箬、笠、蓑”等字,读准字音,会写“塞、鹭、笠”。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学法渗透: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可唱。结合课文拼音、注释,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课前谈话: 复习学生学过的词——《忆江南》。了解学生对词的掌握情况,因学定教。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初读古词,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让学生先把整首词读通读顺,划出不理解或难理解的词句。
2、检查六个词的读音。第一步读准字音(西塞山、白鹭飞、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不须归)
3、让学生对词语进行质疑,理解词义——“箬笠、蓑衣、不须归”等。再读词语,第二步读出词语的含义来。
1、教学本课生字,着重指导“塞”字书写。
2、学生字正腔圆地读读整首词。师范读,学生试着再把词读得有板有眼。
3、让学生畅所欲言,读了这首词有什么感觉。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伴随着音乐,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板画。适时引入有关春天的其他诗词,丰富画面,感受意境;并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1、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
2、配乐感情朗读全词。
四、揣摩语言,指导背诵。
1、第一次背诵,看着板画,试着背诵整首词。
2、第二次背诵,闭眼,边想象边背诵。
3、第三次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词美在哪?
4、交流这首词的美:色彩丰富、动静结合。
五、对比拓展,升华情感。
1、学生交流为什么张志和要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a、这里如诗如画,令人如痴如醉,女生读前两句词。
b、作者怡然自得,怎不流连忘返,男生读后两句词。
2、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他的“不须归”的原因。
3、拓展延伸:出示另一首《渔歌子》,学生自学感悟。
4、交流读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从哪些语句读出来的。
5、全班身临其境地朗读《渔歌子》。
六、吟唱歌曲,布置作业。
1、教师哼唱歌曲——《渔歌子》。
2、学生伴着乐曲,轻声吟唱。
3、布置作业:继续去了解张志和,找找其他几首《渔歌子》读读。
七:板书设计。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画。
附执教者简介
曾惠娟,女,1980年11月出生,本科学历,福建省农村骨干教师。从教十年来,一直默默耕耘的农村教学第一线,多次在区级教学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读书征文比赛等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现为厦门市海沧区锦里小学语文教师,海沧中心语文教研组长。
教材分析及设计说明:
《渔歌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词。这个单元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这一专题编排,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读文,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向往之情;同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能抓住景物的特点,体味优美语言,学习表达方法,积累精彩句段。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志和。他既是诗人,又是画家。所以他笔下是一片诗情画意:远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垂钓的渔翁……这画面是那么清新,这色彩是那么明丽,整个天地浸润在朦朦烟雨中,宁静而美好。整首词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词学习方法。本学期,他们在第一单元学习《忆江南》时已经接触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对词的常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张志和“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表现特点,尤其是感悟“不须归”的境界就成了教学的重难点。
基于此,我在这节课也便有意识地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一、营造丰厚的古典文化氛围
古诗词的学习应充满一种诗情画意的美,让学生尽情地徜徉在古诗词中,诗意地栖于课堂,别具一番情趣。所以整堂课教师应通过富有古典文化魅力的语言,营造一种学习诗词的美好氛围,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我对课上的导语、过渡语上都做了精心推敲,并且课中也自然无痕地渗透了许多已学的古诗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中国古诗词的语言魅力,也使得整堂课语文味很足,上出了古诗词的味道。
二、夯实字词,注重学法指导
作为一节比赛课,我活用教材,将《渔歌子》作为第一课时来上,字词教学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字词的教学上,我也是煞费苦心。第一次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读出词语的含义;第三遍读,记住难点的笔画,正确书写生字。三次的教学,三点要求,层次分明,解决了音、形、义的问题。在教学字词的同时,渗透了读词的方法:读词要读出语气的变换,读出词语的含义,让词语“站起来,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联系注释,结合插图,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反复吟诵等等,都是学习古诗词的好方法。
三、引导想象,感悟意境
虽然只有27个字,但这首词语言朴素生动,意境优美,就是一幅画。虽然大家常说“意境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是如果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教师也是可以让这种诗情画意变成学生生动的语言流淌出来的。我这课的教学重点定为: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首先如何上出这首词的意境美,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山野田园的如诗如画又是这课的重中之重。于是让学生充分想象、丰盈画面以及教师辅以板画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意境空远的笛声中,教师配以古典吟诵,将学生带入画中,尽情想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还想到了什么,于是学生思绪翩飞。继于引导学生同桌互说,全班交流,让学生具体描述心中的美景,让他们心中的画面有色彩,有声音,有味道。在这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渗透已学的有关春天的古诗词,以词解词,把诗词的教学推到了一个较高的境界,也是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景色的美,诗词意境的美。
四、拓展延伸,走进诗人内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首词借景抒情,是首抒情诗。既然是抒情诗,就要关注诗人内心的情感。所以,走进诗人的内心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白鹭飞、鳜鱼肥、不须归”三个关键词教学,通过朗读,通过想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和那种悠闲自得、淡泊不争的生活情趣。同时,适时引入诗一堂课光教学一首诗词,容量是很小的,也是非常单薄的。我除了教学这首《渔歌子》,还引入了其他有关春天的诗词,并且后面还补充拓展了他的另一首《渔歌子》,这首《渔歌子》也是描写乡村田园生活的一首词,与本单元的专题很符合,同时它里面表达的“醉宿渔舟不觉寒”和前首中的“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能够引领学生能够走入诗人的内心世界,对于“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泊名利的张志和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首词的方法学习这首词的同时,也解决了课文的第二个重点: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人张志和的生平,让学生对词中的难点“不须归”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五、注重多种形式朗读,引导读中感悟
朗读在诗词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我在这课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力求做到读得有层次有提升。从自读时的读通读顺,到再读时的字正腔圆,再到教师范读后的有板有眼。从“白鹭飞”中的带着自己的理解的读,到“桃花流水鳜鱼肥”中美美地读,再到“斜风细雨不须归”中的想象读,从教师引读,到男女生读,再到全体师生的深情配乐朗读,多种朗读的形式把学生的读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情感高潮。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4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鳜、箬、蓑”。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渔歌子》。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资料、看注释的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2、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词所展现的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内容、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感受词的音乐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词的意思,背诵《渔歌子》。
教学难点:体会词中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平时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如:《春晓》、《咏柳》、《早春》、《晚春》等。大家有没有发现今天所学的这首古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是不一样的?这是一首——词。什么是词呢?【课件出示】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板书题目)
3、解题:渔歌子,词牌名,也是题目,其意思是渔夫捕鱼时哼唱的歌曲。
4、了解诗人及背景: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教师补充,最后【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二、读中明意,读中悟情。
(一)、【课件出示古诗并范读】
(二)、学生自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把词读准、读通、读顺。(注意:“塞、鳜、箬、笠”的读音)
2、重点掌握多音字“塞”在词中的读音。(塞:sai sai se )
(三)、检查指导朗诵
1、指名读生字,并组词。
2、指名都词,师生正音。
3、指导朗诵,读准节奏,读出韵味。
4、全班齐读。
(四)、读中想象,理解词意。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词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物?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板书)
2、指名反馈学习情况。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闭目想象画面。交流:学生结合插图口述自己想象到得画面。
4、结合注释,理解词意。
(1)、学生交流自己理解的诗句及不懂得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指名说说词意。
(3)、教师归纳,【课件出示】词意。
(五)、探究质疑,领悟情感。
1、这首词中的渔翁为什么在这样的雨天还不想回家呢?词中的渔翁到底指的是谁?(学生发言,教师点拨小结)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师引导,【课件出示】诗人的思想感情)
3、我们曾学过一首古诗《江雪》【课件出示古诗】,这首诗中的渔翁与这首词中的渔翁有什么异同?两位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不愿;不舍)
三、读中感悟,升华情感。
1、诗是作者的心声,我们可以从诗的字里行间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现在,请大家带着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对江南春色的赞美之情,在美妙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诵——《渔歌子》。
2、(配乐)学生朗诵,当堂背诵。
3、欣赏歌曲《渔歌子》。【课件出示】
4、师:同学们,让我们从美妙的音乐中回到现实。再美的诗、再美的音乐都无法与大自然中的春天相媲美,我们赶快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用我们的笔去描写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5
设计意图:
在学习《渔歌子》(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23课)以前,通过《忆江南》(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第八册1课)的教学,学生已对词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拓展性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而丰实的语文实践,还原张志和这位诗词书画的大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意境。丰满对此人张志和的认识,体会作者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词,有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背诵《渔歌子》。
2、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词的意思。
3、根据词中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烟雨江南,碧水蓝天,诗情画意,春意盎然(出示江南美景图片)唐代大诗人张志和就是在这里写下了千古流传的《渔歌子》(板书,齐读课题)
2、教师简介词的内容
师:从这个题目中,你能联想到什么?
师:是的,“渔歌子” 又叫“渔父”, 最早出自民间的渔歌是一种词牌名。 “我们先前还学到过哪些词牌?”不同的词牌每句话的字数不一样,节奏和情境不同,所以又称长短句。
二、读中渲染,理解词意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同学们,学古诗词,首先得把古诗词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来。自己读两三遍,开始吧!
师:读得非常好,请坐。同学们,古诗词光读通顺还不够,它是有节奏的,句子和句子之间也有停顿,同学们看(大屏幕呈现整首词),你能够把这首词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停顿读出来吗?哪位同学试一试?
(一生读整首词)
读通句子(生朗读整首词)指生读
师:有点味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后三字,你们读词,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师生交换)
2、师:同学们,学古诗词,读通了,读出节奏感了,那是远远不够的,咱们还得读懂它的意思。
师:请同学轻轻地再读读这首词,借助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大概意思。开始——
(学生借助注释,自由说)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教师轻轻提示:可以借助注释)来,你说说看——
师:同学们,这古诗词,懂得了它的意思,我们再来读,就会越读越有味。不相信我们就来试试看。
3、师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张志和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什么,用笔圈出来。
师:请你说,他的词中画了什么?(9种景物)
师:9种景物按顺序数一数,西塞山……
4、画景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框,谁能把这9种景物工整地写到框里,使人看上去像一幅画。比如说:鳜鱼是游在水里的,所以我把它写在画面的最下方,如果在这个位置画蓑衣、箬笠该怎么画?(师指图的右下方)
师:“笠”是生字,该怎么写?(请生上台写)
请两位同学合作把它补充完整,其他同学把它写在自己的本子上。
师:但是这个“鹭”字,也是一个生字?“鹭”字怎么写,才能写得漂亮?这个字有个诀窍,上面的“路”字要写得小一些,宽一些,下面的“鸟”字要写得窄一些,长一些。
师:同学们,一起看黑板的这幅图,看着看着,就成了一幅画,就成了一首词——《渔歌子》,我们一起看着板书朗诵一下。
把你看到的这幅画读出来。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他的朗读只让老师看到一副黑白画,是这样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能诗擅画的张志和,你用什么色彩来描绘这幅画? 到诗中寻找答案吧!
诗人仅用了27个字,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有声有色的画面,请同学们看着自己的画,静静地看,此时,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播放音乐,给学生半分钟思考——指名交流)
读出词中画,学生谈感受
我们仿佛听到了——(你说)
多么动人的画面啊,你们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指名朗读)
2、师范读
听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跃跃欲试,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想象,会有一个怎样美妙的世界展现在你的眼前呢?
(音乐起,教师深情范读,音乐渐止……)
师:同学们感觉到了吗?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把你看到的通过读表达出来,让白鹭飞得更高,让鳜鱼跳得更欢腾。
生自由有感情地朗读。
3、师:好一个不须归的老人哪!你再来读读。
重点指导“斜风细雨不——须——归”。(声音小声点,突出细雨)
4、介绍作者背景,加深理解
诗人张志和仅仅是贪恋美景而乐而忘返吗?读出词中画还要读出词中人。
张志和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课件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谁来读一读?
5、师生作诗和诗,让学生理解作者“不须归”的理由。
那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看看能不能用词来回答我的问题?
师:贤弟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齐答: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师:且须还? 生:不须归。
“弟弟呀,你为什么不归?” 我喜欢……
颜真卿说他是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能钓到鱼吗?(生)鳜鱼会上钩吗?(生:)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了很多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学生写写,张志和钓到了什么,他就拥有了一种______生活。
师小结: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潇潇春雨洒江天,渔人垂钓好悠闲!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很多文人墨客争先填写传唱《渔歌子》或《渔父词》,出示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前白鹭飞,扬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学生试读,找不同。
是啊,苏轼太喜欢这首词了,于是直接把它引入到自己的词中。
2、齐读《渔歌子》,回归主题,升华诗情。
百年千载,这不须归的美景在苏轼笔下悠悠回荡,读
百年千载,这不须归的美景在我们耳畔悠悠回荡,读
假如你来到浙江湖州你一定会看哪座山?(西塞山)
来到西塞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张志和)
想到张志和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想吟诵一首词(渔歌子)
来,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渔歌子,就让它在我们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一起来——“渔歌子”生读。
〖板书设计〗
渔歌子张志和(唐)
渔翁不归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能达到背诵。
3.指导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会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难点]体会诗词语言的丰富意蕴。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了解词牌及词。
1.我们说,唐诗宋词,它们代表的是我国古代语言文字艺术的巅峰。我们在这学期曾经学过一篇词,还记得吗?“江南好,……”
2.多么美的江南春景啊,以至于白居易直到晚年都对这样的景色念念不忘。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新词。
板书:渔歌子。读一读。这是个词牌名,词的格式有一千多种,词牌名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一般,它与词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但《渔歌子》这首词却和《忆江南》一样,词牌刚好是词的内容的体现。再读读这个词牌。
3.从这个词牌,你读出了什么?(引导体会“歌”)“歌”的是什么?再读。
二、读会。
1.来,孩子们,咱们一起去看看,张志和为我们展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老师相信你们的自学能力,咱们先自己读一读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吧。读诗吟词得讲究字正腔圆。开始吧!
2.指读。点评。(板书:塞、鳜、蓑)
3.知道吗,词最初是用来配乐的,是用来唱的,咱们现在边打拍子边歌一曲。(上阙)点评,鼓励学生的创造力。
4.古人将脚打节拍称为“踏歌”。不是有“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的诗句吗?来,今天,我们也来踏歌。读(下阙)。点评。
5.所谓“手舞足蹈”,这是情到深处、兴致高昂的一种表达。起立,手舞足蹈,读。
三、读懂。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张志和,唐肃宗时有名的才子,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画家。他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渔歌子》,你都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这是什么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板书:春天)
是啊,这一定是春天。读(春的喜悦)。还从哪里可以看出呢?
斜风细雨,这是春天特有的柔和的景色啊。读(柔和)。
草长莺飞,百鸟争鸣,这是春天了。读(两行)。
是啊,只有新鲜的竹叶和草,才是青绿的,才可能有“青箬笠,绿蓑衣”。读(两行)。
春天来了,青山、绿水、白鹭、红花、青箬笠,绿蓑衣,单看这颜色,张志和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热闹的春天美景。
3.渔翁想回去吗?哪里说了他不想回去?是啊,不须归。不须归就是不想归,不愿归!(板书:不须归)为什么不须归呢?
4.美!说得好!(板书:美)现在,你就是渔夫,你来吟一吟这首词,看看,你觉得什么最美?
第一行:读。你看到了怎样的“白鹭”?(课件)从“白鹭”联想到了什么?不是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说法吗?试读,看看,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指读。指导读。(心胸开阔、意境高远)
青山为背景,映衬着高翔的白鹭,真美!难怪渔翁“不须归”!
第二行:读。
看、怎样的桃花?(追问)(艳若朝霞)闻、怎样的桃花?听,怎样的流水?(缓缓的,淙淙的,粼粼微波)(课件)是这样吗?桃花夹两岸,流水绕青山。这一静一动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
再看看,水中有什么?怎样的鳜鱼?由“肥”你仅仅想到的仅仅是大吗?还想到了什么?(味道鲜美)汉字真巧妙,一个字,就使人增添了无穷的想象。水中还有什么?试读,指读,指导读。
这一行中的景物真多!想要读好,可真不容易,谁再来读读?
读。景美,物美,真是“不须归”!
后两行:读。
看看,“箬笠,蓑衣”指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穿戴?箬笠是渔翁的箬笠,蓑衣是渔翁的蓑衣,此时,渔翁已融于山水,融于画面,也成了画的一部分。读。
杜甫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微风徐来,细雨濛濛,真美!试读。再读。
能在这样的美景中垂钓,真是人生一大幸事啊!若你是渔翁,你会怎么想?读。
(课件)青山、绿水、白鹭、红花、斜风细雨,以及和景物已融为一体的渔翁,这样的美景,这样无拘无束的心境,真是“不须归”啊!
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他向往的不就是这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吗?你是张志和,你是张志和,我也是张志和,咱们都来当当张志和吧!指读,指导,范读(课件),试读,齐读。
四、内涵升华
1.张志和所处的唐肃宗时期,唐朝已经在走向衰败,张志和看不惯当时官场的黑暗,于是辞官而去,隐于江湖。词中的渔翁其实就是——(……)
2.张志和有个哥哥,觉得弟弟才华横溢,不施展很可惜,于是也给弟弟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也是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课件)所谓“一唱一和”,这“和答”是对张志和《渔歌子》的回应。
读。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
你怎么知道的?一个字(还)。
我就是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也来催催你们,看你们能不能用词中的语句来回答。
师生对吟。
为何不归?(重复)
3.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了朝廷的争斗,据他的好友书法家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能钓到鳜鱼吗?
但他却说自己钓到了很多。他钓到了什么?
志和志和,心志平和(板书)。隐于山水,才足以淡泊明志;隐于山水,才能够宁静致远。
4.同是垂钓,我们曾学过的柳宗元的诗《江雪》(课件)和张志和的词《渔歌子》又有何不同呢?咱们一起来品味一下吧。自己读这首诗。
有什么不同?(体裁、季节、心境)读《江雪》感受到了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5.看来,张志和比柳宗元更豁达乐观啊!据记载,张志和,终身没再做官,他祭三江,泛五湖,移情山水。他的这首词还流传到日本,对日本的诗词文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6.让我们再读《渔歌子》,(课件)体会一下春暖花开的江南美景,体会一下张志和超然化外,自由自在的心境吧!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7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 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唐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8
教学目标:
1. 熟读并背诵这首词。
2.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3.感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体会到诗中画面的美丽,并从这美丽景色中体悟到作者自由、闲适的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播放渔歌子的歌曲录像,让学生反复看和听。
一、由歌曲入手,走入《渔歌子》
1.同学们刚才听了一首很优美的歌曲,和歌曲同时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很多画面,交流交流:在画面中你都看到了什么?
如果让你用词语或者是句子来形容这些画面,你怎么说呢?
2.刚才的歌好听么?我听到有的同学还跟着音乐唱呢。这可不是一首普通的歌,歌词中含蕴着一首千古流传的经典诗词,你知道是哪几句么?找学生念。
3.还有谁知道?也来念念。
4.真好,你们刚才念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词《渔歌子》(板书
二、读,读出词的味道
(一)读出节奏
1.(出示整首词)谁来读给大家听?
2.指导。诗词的读法和文章不一样,诗词在古代都是用来唱的,所以,词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再来试试。
3.指名读。
(二)读出味道
1.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词中读出了什么?
一幅美丽如画的景:
(读出了美丽)作者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呢?(景色很美)我们来看看画中都有什么?
2.填空: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这山、这水、这白鹭、这桃花,你想填上什么呢?
( )西塞山 ( )桃花 ( )箬笠和蓑衣
流水( ) 鳜鱼( ) 白鹭( )
( )斜风 ( )细雨
3.把这首词中省略的词句补充出来,连起来说一说。
4. 好一幅江南的景色!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这里的景色?(美丽)
5. 很恰当,但是少了点特色。北国的大雪纷飞是美丽,中原一望无际的麦田是美丽,南国的满目的翠绿也是美丽。春天有春天的美丽、夏天有夏天的美丽。所以,美丽这个词有点空洞。我们抓住这里景色的特点来说:
6. 填空:——————的江南
7.所以我们说,这真是美丽的江南!这青的山,白的鸟,粉红的桃花,青绿的流水,吹面不寒的微风,细如牛毛的细雨,真是让人感觉“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5.谁再来读?让我们感受到着美丽的景色。
6.还读出了什么?
一份愉快的心情:
7.感受到作者心情很愉快。
8.心情愉快的时候一般用什么来形容呢?
9.词中没有一个写心情的词语啊,你怎么就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呢?
10.在一个人的眼睛中景色的美丽一定和心情有关。你听,作者一边垂钓一边还吟唱着歌呢——(吟唱渔歌子)
11.这是在唱歌么?这是在朗诵么?
这是一种怎样的读法呢?(吟诵)
12.古人写好诗词以后就喜欢吟诵。吟诵很好玩,也很简单,他有一定的规则,每一个字的长短都有讲究,一般是12声的字读长一点,3、4声的读短一点。至于每一个词语的高低自己做主。
13.学生练习。
15.真是一个悠闲自在的人啊!这份悠闲从词中的一句话可以直接看出来。
一个悠闲自在的人:
16.能在这样美丽的景色中垂钓,真是一件美事,所以作者才高唱: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里的“归”是什么意思呢?
17.在这如画的世界里,一个人在斜风细雨中的垂钓,没有人打扰,可真是悠闲自在啊!
同学们,读到这里,你的心中还有什么疑问么?
三、探作者,体会词中的别样深情
1.我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张志和喜欢垂钓,但是,他钓鱼却与众不同——鱼钩上从来不设诱饵!
2.说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么?
这个作者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呢?
3.猜一猜,张志和是个怎样的人。4.出示张志和的介绍。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和诗人,十六岁时“游大学”,以“明经”耀第,向唐肃宗献策,深受赏识和重用,又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贬官。但他并没有去上任,而是托词亲丧回到了老家,并且从此以后不再作官,长期过着隐逸的生活,悠然徜佯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因常以扁舟垂钓,超然不在尘世中,唐肃宗曾派人寻找与他,但是都没有找到。
5.了解了这些情况以后,再来看这首诗,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个“归”字还仅仅是回家么?
6.也正是有这样宁静的心态,闲适的心境,眼睛中才有美丽的景色,所以,整首词明丽俊美,深得人们的喜爱。齐读。
7.甚至,这首词流传到日本,当时日本天皇、皇亲国戚、学者名流争相仿效渔歌子,从此日本一些喜爱中国诗歌的人开始学着填词。可以说,这首诗宛如架在中日之间的一座桥梁——齐诵:渔歌子
四、深思,探究词作的别样美妙
1.这首词之所以经典,除了描述景色的美丽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首词语言非常漂亮,有的句子的成为千古绝唱。猜猜是哪个句子?小组交流,说出理由。
其实,那一句是千古绝句已经不重要了,到今天为止,这首词已经整整流传了壹千多年,整首诗都已经是千古绝唱了。让我们背一遍吧。
下课!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理解课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而且有一定的含义,能告诉老师你的名字是谁给你取得?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大诗人,他的名字叫张志和。你们猜猜他的名字是谁取的? 我告诉大家,这个名字是皇帝给他取的,因为他16岁的时候,中了举人,给皇帝写了一份折子,他列了许多治国的良方,于是皇帝封他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他的原名叫做张龟龄,猜猜他爸爸为什么给他取张龟龄?是希望他能象乌龟一样长生不老。多好的一个名字。
2、通过预习,你能说说张志和是哪个朝代的人吗 ?(唐代著名的词人)今天,我们要学的他的一首词——(教师板书课题:渔歌子)
3、什么叫词?以前我们学过哪首词?(《忆江南》)一起来背诵。
其实古代的词和我们现在的歌词差不多,是古代懂音律的人写的曲子,文人填入词,是最早的词的形成。为了记住每一首词,给这些固定的曲子起了固定的名字,叫词牌。当我读渔歌子的时候不能读轻声,因为它是词牌,其读文题。
二、理解词意,感悟意境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请大家自由大声朗读《渔歌子》,一直读到你认为字正腔圆为止。
2、读到现在,你发现诗和现在学的词有什么不同了吗?诗每句都是比较工整,字数基本是相同的,而词呢,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也叫叫长短句
3、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张志和这个词人非常了不起,他不仅词写得好,还是一位大画家,画画的技巧融入到写词中,大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朋友,颜真卿说张志和写的词是画中有词,词中有画,那么我们看一看,张志和的词中,给我们画的是什么,打上圆圈,他画的什么景物啊,用笔圈出来。
一共有九种,你们都找到了吗?把9种景物,按照顺序来数一数,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
4、老师在黑板上画了框,如果这是一幅画时,请你把这九种景物工整地写在这个框里,尽量使它看上去想一幅画。师画出版画。
5、看着你们读景物,你能猜得到写的是什么季节?
6、张志和的渔歌子描绘的是春天的景物,他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我甚至于闻到春的气息,你们能闻到吗?到词中去闻一闻,你都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闻到了什么?自己读一读。
7、这么美的景色,你们想回去吗?(不想)
你们真是张志和的知音,张志和自封为烟波钓徒,他最喜欢这样垂钓的生活。于是他非常有盛情地写下了渔歌子。可是,他的哥哥叫张松龄,很担心他在外留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写了一首《和答弟志和于赋歌》(课件出示),这首词也是采用渔歌子的词牌写的。哥哥在叫弟弟干什么?你怎么知道?
8、好一个留连忘返,张志和厌倦朝廷的争斗,留连于山水之间,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这就是张志和毕生的追求(出示:心志平和)
三、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渔歌子》教学反思
《渔歌子》这首词,意境很美,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桃花,青笠绿蓑,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为了带领学生走进词的意境,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在教学中,我注重了让学生多读,引导学生抓住此中所描写的九种景物,去体会、感悟,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词意,让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去感受词中的意趣,体会词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乐趣。
1、关注和挖掘词中蕴涵的美好感情。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厌倦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喜爱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他张志和,是画家,是诗人,是词人是哲学家,他的作品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我从张志和的“心志平和”这个名字的来历引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让学生品味出诗人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2、运用版画,发挥想象
通过此中所描述的九种景物,我把它们以简笔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说说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孩子们各个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提取自己的生活经验,津津有味地描述,让我感受到了他们学习的快乐。
3、以读为主,读有层次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在诵读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悟情悟境,在诵读中欣赏抒情。诵读是诗词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标。教学中,我能引导学生在多种朗读中品赏佳句,体味情感,进入情境。初读时让学生字正腔圆地读;找出词中蕴涵的景物后,让学生想象画面朗读;出示《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师生对读。学生入情入境,熟读成诵。
4、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自己的评价语言还不够丰富,今后我将注重积累,以使自己能将评价语言运用得恰到好处。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0
千古垂钓情《渔歌子》课堂实录
千古垂钓情
——《渔歌子》课堂实录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子吃黄莲——有苦自己知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师:咱们先来读读“渔歌子”。渔歌子是这首词的词牌,古人用汉字表示音乐的节拍、旋律,这就是词牌。比如:念奴娇、清平乐、忆江南,还有渔歌子。有些词牌还能表示词的内容,比如,渔歌子,你会想到什么?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师:这样说着,我似乎觉得这画面中还有一些声音、还能让人闻到一些气息。来,静静地,让我们走进这画面中,听——再闻闻——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师:啊,青箬笠,绿蓑衣里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桥上,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诵——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读出词中画,还读出词中人,诗词就有这样无限的想象空间。读诗歌,想象还不够,如果我们了解词人的生平,会有更多的发现。了解张志和吗?
师:张志和不仅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从此再也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哥哥这首词写什么?你怎么知道的?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 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 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 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 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 唐 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1
古诗词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召唤和诱导着学生去开拓,古诗言简意赅,值得反复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上,我认为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古诗词,如何诵读古诗词,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今天与学生共同学习的是一首意味隽永,风格恬淡的唐词《渔歌子》。词的作者是唐代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词内容浅显,生字不多,重在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我校开展的基于魔灯学习平台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从今年刚刚起步。魔灯平台是一个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网络学习平台,利用魔灯学习平台,我们组织丰富多彩有网络教学,实现前移后继的网络教学。
基于以上几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定位为:
1 、通过朗读想象,感受江南如画风景,丰富理解对词人的认识。
2 、通过网络平台前移后续,查找学习资料,拓展学习内容。
3 、培养对词的兴趣和对词的热爱之情,学会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更多词,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在设计学习环节及上课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并力图体现“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营造融洽、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教师参与引导,与学生平等对话;让学生从自我需要出发去品位词作,感悟词人的性情”的教学理念。
一、想像促进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这节课的重点,“ 能根据这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因此,让学生在想象中理解诗词句,通过想像,读出词中所描绘的景色的自然之美、和谐之美、柔和之美。同样通过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也进一步品味了诗意,走进了诗人的意境。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因为诗歌的语言是高度凝炼的,它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就无法深入作品内部,就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教学中,我安排对词的前二句进行画面的想像,通过景物、颜色、声音的补白想像,延伸画面,丰富对词的理解。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把自己看到的画面重新展示出来。
二、知人论世,丰富对词人的认识
孟子曾提出“知人论世”,他认为要理解作品,一定要对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这才能与古人为友,才能体会出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这节课第二个重点环节是通过网络了解词人生平事迹,拓展了张志和的兄弟张松龄写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做到不是为拓展而拓展,是为更好地让学生诵读词而设计了此环节。在具体教学中先通过理解词的意思,把学生分别带入两首词的意境中,再通过对歌的形式来激发学生诵读词的兴趣,活跃课堂诵读诗词的氛围。
三、利用魔灯平台前移后续,丰富课堂
教学前移是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智能基础与学习特点存在差异性的实际,创建互动性预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预习和探究,为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这种有目的、建立在自主管理基础上的学习,也称之为自我导向式学习,简称自导式学习。课前,我二次组织学生来到我们的魔灯工作室,围绕学习主题,收集资料,查看为学生提供的资料,同时自主参与课前小测验,为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后续是知识的巩固,是合作互动的延伸,使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后能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量力而行的拓展。克服了传统教学作业一刀切、学习一本书的弊端,为各个层次的学生拓展创造了平台与空间。在学习作业上,我安排三个活动,供学生自由先选择进行拓展学习。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2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准备诗词内容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回忆学过的描写春天的诗《咏柳》《忆江南》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渔歌子》
2.指名读,读准、读通、读顺。
3.联系你的预习收获,试着有节奏的读。 ?
三、熟读,理解词意
1.交流预习收获。解决了哪些词?还有那些不能解决?小组交流,还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2、读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3.老师请你再好好读读这首词,仔细品味一下,哪一句给你的感受最好?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提示: “西塞山前白鹭飞”, 在青翠葱茏的西塞山前,一群洁白如玉的鹭鸶在碧空中飞翔。(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如果诗人是一个摄影师,那他所摄取的这个画面应该是——远景)把那份幽远、宁静给读出来。
“桃花流水鳜鱼肥”:在桃花夹岸的苕溪里,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游动,或在水面嬉戏追逐着缤纷的落英。(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这一远一近的对比,这明丽与绚烂的对比,你能通过朗读出现出来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他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迎着斜风,冒着霏霏细雨,遨游在大自然的画幅里,显得多么逍遥自在!
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读出那份无忧无虑,逍遥自在!
4、此时此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整体感知)
交流自己体会到的词所描绘的美丽春景。 (自然景物 人 颜色 动静)
5、有感情朗读(背诵)诗句。
四、精读,品词味
1.师;短短27个字,为什么能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幅隽永清新、丰富秀丽的水乡风景图。古人的语言的究竟有着怎样的凝炼与绝妙呢?老师请同学们再细细品读这首词时,你能发现其中看似简单普通,却是作者别具匠心、反复斟酌推敲的词语吗?
2.品析“青、绿”
“青、绿”是同一种意思吗?都表示绿色,为什么要用不同的字?你还知道哪些表示绿色的词(一个字的),“翠”——遥望洞庭山水翠(那是一种活泼的、充满生命力的绿);“碧”——碧玉妆成一树高(富有光泽的绿);“苍”——日暮苍山远(深沉的绿);“葱”——(浓厚鲜活的绿)
为什么这么多表示绿色的词,作者偏偏用了“青”和“绿”呢?能不能用其他的字来代替,或者,能不能把“青、绿”的位置换一下?你自己试着替换读读看,再与诗的原句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生品读,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a, 词义不符;(举例说明)
b, 音律不和谐。(举例说明)
看似简单直白的两个字,却是作者反复推敲、斟酌的结果,那简单就是惟一的。瞧,我们学着诗人,用心去读、去观、去品、去悟,总会有深妙的体悟和发现。
五、了解诗人,品味诗情
1.那么这个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的人到底是谁呢?请同学们再次用心地读读全词,连题目、作者都读。
学生自主探究。
(1)有可能是渔人:a、趁着春水涨、鳜鱼肥,多打鱼,好养家,连斜风细雨都不顾。
b.从诗题《渔歌子》,这首好像应是渔歌,所以那人应是打鱼的渔人。
是一个勤劳的渔人,读这两句诗。
(2)有可能是诗人。诗人为这美丽的山水所陶醉,他觉得这斜风细雨也是一种美,所以留恋不归。
(3)(只要说得有道理,都应肯定)
2.了解作者:
(出示灯片: 张志和:初名龟龄,字子同,唐肃宗时弃官归隐,没有回故乡浙江金华,而到湖州居住,常常在船上漂泊,自称“烟波钓徒”。他归隐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国家处于动荡不安的纷乱之中。在这种情势下,他因为无力佐治,只得避居江南水乡,以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看了这段介绍,你有了什么新的想法?
从以上介绍可以看出,此诗,作者明写渔父,暗写他本人,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正反映向往自由,热爱自然的情怀。
3.再诵古诗,读出韵味
师引:
作者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劳动人民以自己的勤劳,获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作者多么希望人们能远离战乱,永远过着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读
(层层递进)
六.课外拓展,升华诗情:
1.师:张志和的《渔歌子》表现了潇潇春雨洒江天之时,渔人既在劳作,又观美景的无限情趣,寄托了作者向往自由和谐生活的美好意愿。这首词流传至今一千多年,不仅历代传唱,而且诗家骚人多仿其体式、意境或词句翻出新作。其中就有宋朝诗词大家苏轼。他甚至把张志和的诗句直接嵌入其中:
浣溪沙
宋 苏轼
西塞山边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学生读通诗句。
师:此诗与张志和的词,在格式上有什么不同?(比张词多了几句)
既然模仿张的诗,有的甚至是直接引入,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呢?我们来看苏轼这诗题下的自注:
题注:“玄真子《渔父》云云,此语妙绝,恨莫能歌者,故增数语,令以《浣溪沙》歌之。”
生读,说说你是怎么是理解这段话的?
(师在学生自悟的基础上,简单解释,尤其“恨莫能歌者”—— 这只有超然于世外的“烟波钓叟”才有这样的心境、这样的话语,他人难能仿此,“恨莫能歌者”表现东坡对张词的推重心意。)
3.学生自读苏轼的《浣溪沙》
简单理解诗意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
苏轼推重张志和的词,仅仅是因为张词的语言“妙绝”吗?
( 张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怀,正是苏轼想要释放的心情,简介苏轼——他一生仕途坎坷,为官期间,他关心人民疾苦,当时,国家动荡不安,他自己也被一次又一次的贬职……所以,他也怀有和张志和同样的心愿。张俨然成了苏轼的知音。张和苏隔朝隔代,几百年的时空((1037~1101)——(730~约810))竟然因一首《渔歌子》而联通,孤傲与清高的心灵相通了,智慧与才情相融了。我们何其有幸通过这些美妙和文字来体悟春雨中的另一番情趣意致。)
(再出现《渔歌子》)让我们再一次来读读《渔歌子》。
七.总结,升华。
有一位诗人说:再美的诗,也美不过春天的一棵树。所以,再好的文字营造的风景,也比不上身边这触手可及和活生生的大好春光。同学们,让我们回到现实,回到我们身边的春天,在校园里寻找春天,去大自然感受春天,也用我们的心我们的笔表达春天吧。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识词中的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词。
3.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诗,走进词的美
我们随着诗人那优美而凝练的诗句一路从“接天连夜无穷碧”的夏,“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走进了银装素裹的冬,细雨霏霏的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流连于江南美丽的春景,在张志和的《渔歌子》中观景、悟情。
二、读词,读出词的韵
1、板书:张志和。张志和是唐代的词人,16岁就因才华出众而深得皇帝的赏识,赐名张志和,希望他“心志平和”。
2、今天我们就将学习他写的一首词。板书:渔歌子。指名读。渔歌子和如梦令一样,都是词牌名,是古人用来表示音乐的节拍和旋律,有一定的节奏和韵脚。所以这里的“子”不能读轻声。再读“渔歌子”。
3、同学们,请你拿好的书本,认认真真地读读这首词。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最少读三遍,第一遍,要读得一字不错,第二遍,要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第三遍,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韵味来,那你很了不起。
4、检查初读效果。 (指名读词,齐读。)
A“鳜”注意读法和写法。
B箬笠、蓑衣见过吗?你知道箬笠是用什么编的?(竹子)所以,是(竹字头)。“蓑衣”是用草编的,所以是(草字头),这些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常用的避雨工具。(图片)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1、张志和不仅词写的美,画也画得好。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这样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请你闭上眼睛,用心感受这词中画。
2、交流画面。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词中还藏了一幅美丽的画呢。你在这画里看到了什么?
(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
白鹭飞:快读,带劲地飞,慢读,悠闲地飞,快活地飞。快活的白鹭成群地起飞了,咱们一起读……青山、白鹭,一动一静,这是一幅多么明丽、和谐的画面。
鳜鱼肥:一个“肥”字道出了正是垂钓好时光。桃花红、溪水蓝,鳜鱼跳,这是一幅多么艳丽、生动的画面!
斜风细雨:江南的春色,必定少不了“斜风细雨”,它带给你怎样的感觉?一个“斜”字,写出了春风的柔,春雨的细,如此美景,怎么不令人陶醉,怎么不令景中之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这就是张志和笔下的那一幅画卷,我们应该怎样把这些景物添在这幅画卷中呢?
3、描绘画面。
这山、这水、还有这雨中桃花,箬笠蓑衣,构成了一幅蒙蒙烟雨中的山水画。同学们,当我们挥舞画笔,你准备给这些画面图上怎样的色彩?
绿: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青箬笠,绿蓑衣:我们生活中所见的箬笠、蓑衣都是棕色的,为什么在张志和的笔下却是青色的、绿色的?难道是他错了吗?
这青山、绿水,这一篇绿意盎然,让我们想起了王安石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4、想象写话。
张志和的《渔歌子》给我们呈现出来的这幅画面中,不仅有景物,还有声音,你听——(流水、鸟鸣)
甚至我们还能闻到春天的气息,你能闻到吗?(春天泥土的气息,雨丝拂过脸颊的气息。)
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渔歌子》里的春天,到词中去闻一闻,用心去读一读吧——配乐
5、拓展积累。
(1)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师生、男女对读)
(2)这斜风,不就是 “吹面不寒杨柳风吗”?出示句子,学生齐读。这不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嘛!
(3)这细雨,也正是——出示句子,学生齐读。
(4)此景此情,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吟起——一曲《渔歌子》,学生读词。
6、走进独钓者。
这情、这景,让我们沉醉其中。我们似乎还忘了什么呢?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此时,你一定看到了他的神情了,是怎样的?(悠闲、从容、自在、快乐)
是啊,青箬笠,绿蓑衣,藏着是一份悠闲和自在。来,让我们静静地站在岸边,任清风抚面,任细雨飘洒,任空气的芬芳扑鼻而来,吟起这一首《渔歌子》——
四、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走进词人。
就是这样一首《渔歌子》,词中有画,词中含情。张志和自称是“烟波钓徒”。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所以,他才能深情地写下《渔歌子》,读——
可是张志和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流连忘返,隐居不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其中有两句是这样的,你知道哥哥在劝弟弟什么?(这是在劝弟弟早日回家啊)
2、和词悟情。
现在,老师来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我用哥哥的词来劝,你们就用弟弟的词来答。
一和: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二和:狂风浪起且须还。
三和:且须还哪。
一问:贤弟啊,你为何不归?
二问:据说张志和在垂钓时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美丽的风景,自在的生活。)
你真是一个富有诗意的人啊!这就是张志和一生的追求。(板书:心志平和)
一读: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远离世俗的争斗,在这样和谐秀丽的大自然中自由生活——读
二读:他是多么希望人们都能以自己的勤劳,换得这样一份安宁的生活——读
三读: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的垂钓,钓来清闲,出世。也只有这样清闲出世的心,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
五、延伸,研究“钓”之蕴。
垂钓,正因为具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历代古诗就有很多是写垂钓、渔翁的生活。
出示几首古诗,学生齐读。
让我们记住这位千古词人——张志和。记住这首千古绝句——《渔歌子》。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4
《渔歌子》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词中所描绘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2、解题。渔歌子,词牌名。
二、自主探究,理解词意。
1、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2、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3、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1)读生字:塞 箬 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③小结: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怡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五、总结升华
1、以各种形式诵读全词,感悟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大自然)
2、和同桌说说各自读了词后想象所描绘的景象。
六、作业:
从两首词中任选一首,想象它所描绘的景象,写下来。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渔歌子》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5
《如梦令》和《渔歌子》这两首词含蓄、凝练。教学时,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想象画面、品悟诗情,使学生不知不觉进入词的意境,产生持久不断的美感享受。
片断一
师:欣赏着这样的美景,此时此刻,想想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会干些什么?
生1:站在溪边的凉亭里,一边喝着酒,一边欣赏落日的美景。
生2:欣赏着满池的荷花,李清照和朋友们吟诗作乐、作画。
师:诗人就是有这样的雅趣。
生3: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微闭着双眼,静静地享受着。
师:多么惬意的享受啊!眼里看到的是无限美景,嘴里品到的是醇香美酒,鼻子里还闻到阵阵荷花的清香,那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让我们把感受到的送进这两句词的朗读中去。
片断二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看到李清照在用力地划桨,划到东,划到西,就是找不到回去的路,她心里可着急了:“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划去呢?”
师:请你读出词人心中的着急。
生1读
生2:我仿佛看到在河滩边栖息着的一群鸥鹭鸣叫着,拍打着翅膀,冲破夜幕,飞上天空。
师:多么壮观的场面啊!你能读出来来吗?
生读
师:还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1:我似乎听到了一群水鸟扑棱棱拍打翅膀的声音。
生2:还有翅膀与荷叶摩擦的沙沙声。
生3:我听到浆划过水面的声音。
生4:划桨声,溪水声,还惊动了水中的鱼虾,从荷叶间不时跃出水面,发出“ 扑咚、扑咚”的声音。
师:你真有想象力,那你也试试写一句词?
生4: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
师:才女阿,都可以和李清照pk啦!
片断三
师:据张志和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有鱼饵,鱼才会上钩,没有鱼饵,会钓到鱼吗?可是张志和却说他钓到很多很多,他钓着了什么?
生1:钓到了好心情。
生2:钓到了写词的灵感,所以才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渔歌子》。
师:他一共留下了5首《渔歌子》。
生3:钓到了自由的生活。
生4:钓到了大自然中的乐趣。
生4:我认为他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愉快”的“愉”。
师:好一个不是“鱼”而是“愉”!是的,词人志不在鱼,钓的是志趣。
反思:“李清照玩累了,躺卧在小船里,沐浴在金色的余晖之中,静静地享受着。”“争渡,争渡,惊起一池鱼虾。”“钓到的不是‘鱼’”而是‘愉’!”……学生那一句句闪动智慧灵光的语言,在课堂上汩汩地流淌,令我欣喜,让我激动,更使我感到无比的幸福。我喜欢这样充溢激情与灵动的课堂,喜欢倾听学生灵动的声音。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无限潜能被激发,灵动思想被点燃,他们就像小溪中的一条条鱼儿,活蹦乱跳,荡起一朵朵美丽的涟漪,而我只愿做鱼儿的引路者、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