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推荐9篇)

2023-03-23 15:26:01教案设计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推荐9篇)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总体感知小说的中心意思和作者组织材料的特点。

2、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3、了解小说通过塑造人物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法。

4、初步了解小说的特点和小说分类。

教学重点:

学习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哈尔威船长的优秀品质。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句话,“危难之处见真情”,在危急之时,更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来,在这篇课文中,就塑造了这样一个英雄人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个真正的英雄。

二、简介小说的基础知识: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基本手段,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小说一般根据篇幅的长短分: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三、作者简介:

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和领袖,在诗歌、小说、戏剧、政论创作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笑面人》等,在长达6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为后人留下了79卷文学作品和4000多幅绘画作品,是法国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宝贵遗产。

四、课文解析:

1、提学生朗读课文,分析本文段落层次。

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诺曼底”号雾海夜航。

第二部分(6-10),“诺曼底”号海难发生。

第三部分(11-46),哈尔威船长舍已救人。

第四部分(47-50),赞美英雄的船长。

2、自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小说开头的环境描写起什么作用?

(2)这场海难的发生谁负主要责任?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3)文中是如何刻画哈尔威船长这个人物形象的?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来。

(提示: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重点让学生分析是如何利用侧面描写的。)

(4)提学生分角色朗读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要求读出语调、语气,思考作者为什么具体描写“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

(5)哈尔船长说“必须把60人救出去。”文章指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

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6)哈尔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哈尔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自己吗?

(7)请找出本文的场面描写,分析其特点。

五、总结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描写“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一次猝不及防的海难关头,勇于决断,沉着指挥,忘我救人,在死亡面前,成就了一个伟大的英雄形象。

六、布置作业:

(1)把这个动人的故事有声有色的描述给别人听,看谁讲得吸引人。

(2)做《学习提要与检测》。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雨果。

2.复习人物描写、记叙的要素相关知识。

能力目标

1.语言概括力和表达力。

2.想象力和对文章的整体感受力。

情感目标 品读交流中感受船长的形象并体悟高尚人的品质,进面接受熏陶。

重点难点 环节 个人备课过程 集体备课内容

直接入题

1.了解雨果,同学相互交流。 要明确

2.记叙文的六要素复习。

自由读书

1.给学生五分钟时间,展开比赛。 对学生的复述要及时总结、点评

2.读后,请人简述故事,要明确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 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

对换的题目,教师要及进给予点评,并予以概括,明确文章的主题

换标题

1.师生交流文章的标题在一篇文章中的作用:眼睛!

2.文章的题目,一般会从哪些角度起。

3.请学生就自己的理解,给文章起一个题目,并能说说理由。

概括文章

1.用四字短语概括文章中心人物的性格品质。 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及明确文章的中心

2.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结合刚才复述文章的故事梗概)

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中心(从内容和中心人物两方面)

走近人物

1.复习:描写人物时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老师要注意朗读的点评

2.那么本文主要用什么方法?

3.两人一组,分别找几组学生展开朗读比赛,从16节开始。

4.男女生再分别扮演船长进行集体朗读比赛。

讨论交流

1.船长真的是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那你是如何看待船之死的 师要做好引导与点评呢?谈谈你的看法。

2.师谈一谈泰坦尼克号遇难时的设计师与船共存亡的故事。

归纳小结

1.同学们的学习表现。 师生共同完成

2.这一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作业

1.把你今天学习的故事,回家讲给家人听,听一听他们的评价。

2.如果你是船长,你会怎么做?文中还有其它写人的方法吗?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的精神。 2学习小说运用外貌、语言和动作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重点: 体会哈尔威船长作为一个英雄的特有本质。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用外貌、语言、动作和点评议论来塑造人物的方法。教学准备: 1做自读笔记,了解故事大概内容及疏通字词,查阅一些相关的作家作品资料。 说明: 课文讲述“诺曼底”号轮船被撞遇难,全船的人一片恐慌,船长哈尔威镇静地指挥船员运送争先恐后逃生的人,使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最终所有的人都脱险了,只有船长哈尔威沉入了大海。哈尔威船长坚定、果敢的性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临危不乱、舍己救人的精神令人钦佩。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说明一、导入课文,唤起认知,揭示课题。1上课之前,想问一下大家:你认为什么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是英雄?2从大家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所谓英雄都是具有这样或那样美好的品质,下面我们来学习19课,看看里面的主人公是否也是英雄?3雨果简介。1举手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看法。2交流查找的资料首先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自然而过渡到本文的内容。二、课前预习检查,概述故事内容。1检查预习情况:(1)小说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2)读完文章后,你觉得谁是这次事件中的英雄?2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现哈尔威船长形象的句子。板书:哈尔威船长:勇敢镇定,忠于职守,勇于献身。1自由回答2默读课文,思考并圈划重点句子。3学生交流使学生直奔重点,不为小细节浪费时间。三、反复品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1哈尔威船长这一英雄形象是通过什么来刻画的?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外貌。2 分别用不同的记号标出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的语句,想一想、读一读,要求读出与形象相应的语气。3组织学生交流朗读。1自由回答。2先自由体会、朗读,然后交流朗读及理由。(读哈尔威船长的话,要求声音响亮,语气坚决。)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等重要语句,使学生深入地了解哈尔威船长特有的英雄气度。四、讨论辨析加深理解。1“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船长真的把自己忘了吗?

2哈尔威船长,他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哈尔威船长在沉没之前,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吗?3齐读题记,思考: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真正的强者还有哪些?1小组讨论交流2自由回答通过辩析,使学生加深对哈尔威船长的高尚品质的认识。五、补充作者资料,引发阅读兴趣。1关于雨果,你知道些什么?2雨果的名著有哪些?你看过吗?交流使学生了解世界名人,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六、布置作业阅读雨果的名著。让学生读名著,引他们走进名著的世界。教后感:感悟“英雄” 本文是新教材中的老课文,既然是新教材,就必须在教学中摒弃老教材的套路,而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的把握来感悟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形象,并通过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他们的生活积累来阐述对“英雄”一词的理解,来丰富“英雄”的涵义。结合同学们都已看过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英雄》,让同学们谈谈到底何谓“英雄”?也请精通历史的同学说说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再看看现实生活,使学生一步步地感悟到时代造就英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英雄人物,但无论什么时代,能履行做人之道,坚守职责,始终是做人之本,英雄本色!一个人不能永远做英雄,但一个人能永远做一个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4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水库小学 张艳莉

昨天讲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文章记叙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在从南安普敦到格恩西岛的航线上,“诺曼底”号与“玛丽”号相撞,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船长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船员,使船长所有的人都得救,但自己却随船一起沉入了大海的故事。我细细总结了我的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文章,是展示作者的思想,展示作者的存在的舞台。因为有了阅读,才可以让我们走进作者的心灵。透过阅读,进而来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对于类似于《“诺曼底”号遇难记》这种文字美、精神更美的“文学精品”,我想,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是一种体验。所以,我确定了研读这篇课文的重点是:感受哈尔威船长这个形象,我猜想,编者的意图也不过如此。 “要让学生充 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读的重要性 毋庸多说,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而不至于像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为什么读的那么大声?读的那么快?再试试,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但由于时间短没能很到位的让学生放开去读。

我们都知道,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容易产生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热血男儿,而现在的和平年代同样有生与死的考验,同样可以产生光照日月的英雄。但是,说容易,做却真的很难。试想,当我们面临生死抉择时,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像哈尔威船长一样镇定自若地指挥他人脱险而置自己生死于度外呢?我不敢肯定自己能,所以,我也没理由通过四十分钟的这一堂语文课,就硬逼着孩子们全部将思想化为行动。我定位的教学目标中“情感渗透点和德育渗透点是:感受船长人性的美,为他的人性美而感动。本来,拓展环节,我还想把学生的视角引到“和平年代”的抢险救灾(如非典时期的白衣战士;汶川5.12地震中的舍己救人的战士,等)还有勇斗邪恶等。让孩子们在感受英雄群像的同时,震撼心灵,引起自己的思想二因子:“高尚”与“渺小”在震撼后进行对话……但时间没来得及。我不知道我定位的目标对不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提问题。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着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 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善待每个孩子的问题,课堂中让每个孩子都有感受、体验的机会掌握质疑的艺术非常重要:它有助于师生之间信息和情感的交流,形成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让不同质疑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曾记得张艳春老师说过一句话:有文化才有底蕴,有底蕴才有底气,有底气才有灵气。作为语文教师,我感受更深。目前灵气不足的我是因为缺乏一种底气,底气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还须大力增加底蕴,用什么来充实?只有靠平时的不断学习不断充电了。庆幸的是,在学习气氛浓厚的水库小学,我不会让自己倦怠。高年级的小语教学,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字描绘画面的想象能力。所以,尽管我花了几天的时间,从《铁达尼号》上剪辑了适合课文内容的画面影片,但学校多媒体无法用,怎么办?面对困难还是决定透过文字想像让学生去感受,我想:这是用心灵的感受,不是仅凭借视觉的感受。视觉是人类重要的感觉器官,但视觉刺激太多,将使我们其他的感官能力降低。但是语文文字的魅力将更加打动人的心灵。我是一个爱读小说不爱看电视的人,所以,在独断地认为:能通过想象体验的场面决不直接用画面刺激,这是扼杀孩子想象的行为,也剥夺了孩子用心感受的时空。在让学生用心灵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再引出直观画面,我想效果会更佳!)还记得,几年前与朋友一起看《泰坦尼克号》(略谈情节),当影片结束时,我已经热泪盈眶了,我至今也忘不了,女主人公深埋在皱纹里的那双含泪的眼睛和她那段饱含哀怨的诉说:铁达尼号沉没时,有1500人落海,附近有20艘救生艇,只有一艘回头,6人获救,1500人才活了6个,后来,救生艇上的700个人只有等待,等死,等着活命,等着宽恕,可是永远也等不到…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诺曼底号遇难记》经过我的精心备课,认真准备,终于结束了,对这一课的教学,我进行了课后的反思。下面我就这节课的一点体会谈一谈:

这一课通过描写哈尔威船长在轮船遇到海难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指挥抢险,将船上60人安全救出的故事,赞扬了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在这节课中,我用激qing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灾难现场,让学生也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场面,从而受到哈尔威船长尽忠职守,舍己救人的精神的感染,树立对哈尔威船长的崇敬之情。课堂教师连接语的设计,我动了一番脑筋,每一个环节都设计了精彩的连接语,例如: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哈尔威船长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为一船之长,他的职责就是保证船上所有人的安全,船长在危难之时,想到要把船上所有人救出去,这是一位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船长;为了救船上的人,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这是具有忘我精神的船长等等。这些连接语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理解哈尔威船长的精神很有帮助。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就有一个困惑,如果设计成两部分:教师从灾难入手,先让学生了解海难的可怕,渲染气氛后再学习描写哈尔威船长的三个画面,学习海难的部分会不会冲淡课堂效果,会不会挤占课文重点部分学习的时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还是想尝试这样教学,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情况让我对这样设计教学感到课前的顾虑在课堂上表现出来了。学习灾难不仅挤占了学习重点的时间,而且纵观课堂整体效果,感到主线不够鲜明。另外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还有待于提高。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5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细细反思,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相结合。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可见,语文教学中,读与思应齐头并进,二者不可偏废。本节课,我的存疑“大副会真开枪吗”“船长为什么不留下,而选择”激起千层浪。我想: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孩子的提问,才能使不同提问水平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了学生语言的完整性,没有强调学生说完整的话;

2、激励性的语言过于单调,虽说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老师表现不够幽默。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反思

上完《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后,我觉得自己又有了些许的进步,这样的感受是在以前的课堂上从未有过的。因为在这节课上我经历了我教学生涯中最让自己感动的40分钟。也许是独到的教学设计吸引了孩子,也许是我的情感感染了孩子,也许是文章的内容打动了孩子,我落泪了,学生落泪了,听课老师落泪了,这真挚的情感体验完全来自于一个伟大的人物形象——哈尔威船长。

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学会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这节课后我细细反思,有几处自己觉得做得比较好、比较实、比较细。

一、以读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新课标给基础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同时也给我们这些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老师们在语文教学中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充分地读书是一个培养语言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才能读出情,读出趣,读出乐,读出思,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读的情境,如:“船长大声吼道”(自由读),“一个人的声音能盖过嘈杂的声音吗?”(齐读)学生读时兴趣盎然。与此同时,还注意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助读、闭着眼睛想像读等等。此外,还注意读的层次,如学“大声吼……”一句时,学生开始读得不到位,我采用了导读的方式,问学生:“怎样吼”学生读得稍好一些了,又提示:再大声些。学生读得又好一点。

二、读与思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在“读”字上苦下功夫,语文教学出现了勃勃的生机,与此同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语文课仅仅靠读行吗?我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教学中我常常告诉学生:聪明的孩子也会提问题。教师只有善待每个学生的提问,学生才愿意提问。本节课,有个孩子在我意料之外提了一个问题“船长有没有逃生的机会,他为什么要随着轮船一起沉入大海?”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即时关注,还是置之不理呢? “疑问”会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想到这,我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孩子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发言竟成了这节课最大的闪光点。如果当时我把那个孩子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也许就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失误。

这节课的教学主线非常清晰,围绕有几次喊话,每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喊的展开学习,人物的品质在一次次喊话中走入人心。写话练习让孩子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他们的情感已完全融入了课文中。结尾处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一个亮点,那声声呼唤催人泪下,那句句真言震憾人心。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课堂驾驭能力还需提高,课堂上现场生成的东西把握不是很好。有个学生说哈尔威船长做为一船之长本应该与轮船共存亡,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面对孩子的另类想法我的大脑刹时间出现了空白,回答的意思不明确,这说明自己的随机应变能力、教学机智、课堂经验都不足。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往往只想着用自己事先定好的那几个拿来用一用,可是回过头来看一看真是没有任何实效性,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对于学生和老师都没有提高。

3、对环境描写在这篇课文中的作用讲得太少,其实课文的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环境描写,旨在衬托船长的果断,凸现船长的高大形象。而我却忽视了这一点,说明备课时还需深入些、细致些。

4、讲课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对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设计的依赖,总是拽着学生跟着我的思路走。当学生的回答偏离我的教学设想时,我总是把他们拉回到我的身边,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总是以老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上完课,我思考了很多、很久,觉得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有些东西还没能写下来。课堂中一些看似很小的问题可能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绊脚石,所以课后要经常反思,并把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才会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诺曼底号遇难记》第一课时(教学思考)

一、直接导入,学生齐读课题,点出“难”字,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灾难、海难”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题目。

我的思考:课文学生已经预习了,对题目没有疑问,抓住“难“字,目的是准确理解词义,教师应继续揭示:诺曼底号的遇难是这条航线上的一次大海难。在带着感受读课题,目的是加深这种感受。

不足:教师在板书时没有加上双引号,学生及时指出。双引号在这里的作用是教师没有在这里备课。

二、速读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速读慢,不知道速读的要领)

我的思考:这里有一个检查预习效果的目的。

学生:第一个学生概括得不错。我及时把“时间、人物、经过,结果“板书并给予肯定。引导学生进行补充。第二个学生把起因作了补充。第三个把“人们惊恐万状”填上了。第四名完整的概括了。我马上让学生把这些写在了书上。(但没有安排检查)

我的思考:概括能力一直是我班的薄弱环节。我的目的是重点训练,以优生带动一般水平的学生。但这样课堂的节奏有些紧。

三、听写词语(文中能够表现文章发展的关键词语,共四组,每组三个)

一名学生板书,其他在书上写。再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课文共分为四部分。

我的思考:以词语理清文章的顺序,有利于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小标题、句子来理清层次。

四、教学第一大段

思路: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学生的思路很广,教师牵强的拉到第一大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环境描写的好处。

我的思考:教学效果不好,家常课的确可以这样教,但太平常了。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

我们知道了本文是法国大作家雨果的同名小说,雨果曾经这样评价哈尔威船长: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1.、看到这样的评价,你有什么感觉?(学生谈感受)

我的思考:文章情节感人,船长的形象令学生震撼,借助作家的评价,拉近了与文本人物的距离,但是这样是否有领着学生一步步走进教师“圈套”的嫌疑,学生独立质疑、发现的机会被剥夺了。

2、总结学生的发言:在大灾难面前,船长临危不惧、忠于职守,这样的评价对于哈尔威船长是恰如其分的。

我的思考: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肯定,给学生以正确的引领。

3、哪里表现了船长是最伟大的?(引导学生概括说,不要读课文)

教学反思:这个环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回答问题太散,没有一个想到了哈尔威船长的两次命令,原因问题不明确,或者直接采用教师直接总结两次命令的形式。

两点:(灾难发生时下的第一次命令;人们乱成一团时下的第二次命令)(两次命令中都离不开灾难)

二、走进灾难,品读语句

1、同学们读一读,看看哪里描写出灾难的可怕。

2、学生交流。教师倾听:抓“剖”字

(1)对比字形“利刀旁”(2)联系生活我们吃水果时,就会用这个字“一刀下去”----一分为二,此时玛丽号怎样剖开(像刀子一样,猛冲过去,一下子剖开了大口子,)

教师一定倾听学生的发言,及时点拨引导,不要强加给学生答案,注意课堂的节奏,不要太紧)

(3)抓“顷刻间”中的“灌”,对比“流”。

第一点:玛丽号的速度快、大货船很重,撞得十分厉害,所以水流很急。

第二点:在茫茫的大海上,水流湍急,用“灌”字最合适。

教学反思:这一部分教学效果很好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6

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在课堂小结时,再突出地让学生回想与正确的人生观有关的名句联系起来,会更好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

可以让学生学学《实话实说》栏目的结尾,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并进行引导。

生1、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生2、与其浑浑噩噩的活着,还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去。

生3、有的人虽死犹生,有的人虽生犹死。

生4、哈尔威船长,你力挽狂澜,挽大厦于将倾。在危急时刻,你体现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你维护了首先保护弱小的社会应有的运作秩序,你是一个尽责的英雄。想起你与船共亡的一幕,心中就有一种说不出的痛。我只想说,船长,走好——

师:我们敬爱的哈尔威船长用自己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伟大人格魅力为我们树起了一座雄伟的丰碑。老师真心地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哈尔威船长那样用自己的正直与善良,用自己的无私与真诚,在人生的历程中,也筑起一座高高耸立的丰碑,真正成为太阳底下大写的人!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7

课前交流:同学们好,很高兴和大家一起学习。上课之前,我先请你们欣赏一段电影。(课件:课前电影片断)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刚才观看影片的时候有不少同学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得圆圆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小结,齐读课题

这就是海难,这艘船叫泰坦尼克号,1912年4月15日,它在纽芬兰海域撞上了冰山,船上当时有2000多人,除了几百人逃生,其余1513人全都葬身在了冰冷的海水里。这样的事故历史上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近距离的接触另一次海难:诺曼底号遇难记。

这是一次损失惨重,令人沉痛的海上事故,请齐读课题。

这是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请再读。

二、检查预习

1、读词语

(1)这是一篇外国小说,你在读的时候,觉得哪一类词语最难读?

具体到这篇文章里还有两艘船的名字。我把它们找了出来,相信大家能读好。

(2)出示词语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清清楚楚的一齐读一遍。

2、抓主要内容

词语读得不错,文章的主要内容谁能概括?

3、谈场景

这篇文章老师也读了好几遍,它的内容真实感人,情节扣人心弦,读起来就象看电影似的,读完后好多场景留在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那么,哪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充分谈,不要简单化。注意朝深处引导。)

两船相撞:给了你什么印象?能不能具体说说?

灾难发生后:混乱、恐慌

船长下命令:一片混乱中,船长的镇定与人们的混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

对话:简短而有力,听了让人不能忘,而且在当时意义重大救克莱芒:他连一个这样的见习水手都安排的这样周到

沉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小结板书:

是的,就像你们说的,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危险(板书: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大家逃生救援(板书:救援),最后时刻的沉船(板书:沉船)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连成一个悲壮凄美的故事,把我们带回到1870年,带回到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

三、品读感悟

(一)、感受撞船

1、师引导:

诺曼底号轮船在自己的航线上正常的行驶着。谁也没有想到,一场灾难在悄悄的逼近。黑暗中,全速行驶的“玛丽号”像一个幽灵,朝着“诺曼底”号笔直地撞了过来,在它的船身上一下子剖开了一个大窟窿。

人们从睡梦中惊醒过来,还没来得及一一看清,就要死到临头、葬身鱼腹了。

2、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

(二)、感受混乱、惊慌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默读描写灾难刚发生时情景的段落,静下心去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同学们读得很用心,都看到画面了吗?你面前浮现了哪些场景?

3、交流

(1)谈自己看到的画面

(2)这一幕幕场景,带给你什么感受?

(3)就请你把这感受融入到课文中,反复读一读自己感受深的句子,一会,看谁能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这场灾难的可怕?

(4)交流读

“一刹那间————”(课件出示:11自然段)

(多么可怕呀,你带给我们身临其境的感觉。)

(1)引导深入体会:谁对这一句还有体会?哪些词语最让你感到害怕?“惊恐万状”的人们什么样?

(2)“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谈谈自己的理解)

(3)引领读句子

汹涌湍急的海水浸没了脚踝,淹过了小腿,人们被巨大的水流冲击的站立不住,怪不得呀,一刹那间(一学生接读,到奔到甲板上)(一生接读到一片混乱)

(4)是啊,一片混乱!震荡可怕极了!一齐读

“大家一窝蜂拥了上去————”

(1)还有哪些句子?

(2)谈一谈。那是怎样的一种乱?

(3)是的,大难临头,逃生的欲望让人失去了理智。谁再通过朗读把我们带到那个场景中?

(三)感悟船长的行为及品质

1、引出船长

灾难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发生了,在人们惊慌失措的时候,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副板书:哈尔威船长)

2、他是怎么指挥这场救援的?(灾难面前,他怎么做的呢?)

3、不着急,请同学们浏览课文13—44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

4、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先整体汇报,或直接引入命令。)

场景一:下达命令

我们来看,灾难刚一发生,船长是怎么指挥的?

(1)船长下达了一道命令,出示课件

(2)都来读一读,从这段话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船长?(学生交流,追问: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结合学生回答,完成副板书

(3)真了不起,几句话让你们品出了这么深刻的内涵,谁来下达这个命令?

(4)非常清楚,只是这样的声音足以盖住现场的嘈杂和混乱吗?课件出示:嘈杂的声音(几秒钟)

(5)谁再来?课件展示:嘈杂的声音。(镇定自若的船长;临危不惧的船长)

(6)把六十人全都救出去,哈尔威船长始终记着我是一位船长,灾难面前,救人就是船长的职责呀!这是一位多么尽职的船长。

场景二:对话。(船长又怎么指挥的?)

(1)他抓住了一句话,这是一组对话中的一句,(课件出示:对话)请大家沉下心来,细细品读,从这段对话中你能了解到哪些内容?

(2)交流:

a 、情况危急

炉子、火、机器、时间

你体会到了什么?

b、船长下达了两个命令(安排救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他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这个命令?炉子?火?这预示着?多么果断的船长!)

c、体会“够了”

体会时间很短:茫茫的大海,混乱的人群,已经停止工作马上就要沉没的轮船。这么巨大的灾难面前,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你感受?

体会船长的“够了”:但船长却说?(还不够)船长却自信地说?船长却威严地说?

体会乘客心情:这两个字传到乘客的耳朵里,他想?他在想?

(3)分角色朗读

我们读读这段对话,谁当船长?

船长都站起来,其他人就当洛克机械师和大副。

混乱和嘈杂中,你们的声音自信而威严的传递,开始吧!

恐慌中的人们听到你们的对话,慢慢变得理智,渐渐平静下来!

场景三:救克莱芒

1、他还做了什么?

2、谈体会。

3、大难临头,船长没有忘记船上的任何一个人,想得那么细致周到,神情那么镇定自若,始终坚守在他的船长岗位上!谁来读一读课文38自然段。

(四)沉船

1、师引导

救援工作终于变得井然有序起来。二十分钟的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轮船就要沉没了。哈尔威船长,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用他那种镇定,威严,神圣的方式走向了死亡。像一座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却把一座精神的丰碑高高竖立在了人们心中。

2、课件展示:沉船视频。

3、一生读字幕

4、妇女、孩子、乘客、船员,每一个因他而生还的人都眼含热泪,注视着英伦海峡上这最悲壮的一幕,他们看见——齐读这一段

四、课堂总结

1、小结:

刚才我们沉浸在那一个个感人的场景里,跟灾难接触,和船长对话。危急时刻,哈尔威船长用他的(副板书中品质)挽救了一船人的生命,自己却悲壮地与船同沉,(板书:省略号)

2、补充资料,升华对船长的认识

(1)100多年前,作家雨果这样评价他,(课件展示: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读

(2)100多年来,每一个读了这个故事的人忍不住这样评价他:再读。

3、布置课下写心得笔记(课件:音乐)

同学们,看了这样的故事,面对这样的船长,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可是我们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课下同学们把想法整理出来,就是一篇心得笔记,老师期待着和你们继续交流。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8

【写在前面】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先生曾在《呼唤本色语文》中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的教学现状作了准确、精辟的分析,概括出“虚、闹、杂、偏”四个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的本色语文教学观。一直以来,总是非常敬佩杨先生,因此,杨先生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也总会铭刻在心灵深处,时时刻刻影响、指导着我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这是刘长卿在《别严士元》里的诗句,我想,用此句来形容本色语文,是再恰当不过了。《诺曼底号遇难记》两课时教学尝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实践杨先生的本色语文教学观。

【文本简析】

《诺曼底号遇难记》被收录在《现代小学语文》第9册,在苏教版教材中也有,只是故事的情节描述稍有删改和变动,课题也改为了“船长”。文章记叙了这样一个故事:1870年3月17日夜晚,诺曼底号遭遇玛丽号的强烈撞击,船身被剖开一个大口子,海水汹涌而入,船体逐渐下沉。乘客和船员惊恐万状,你推我搡,局面乱得不可开交。紧急关头,船长哈尔威沉着指挥大家有序撤离。在船员和乘客顺利脱险后,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船长岗位,如一尊黑色的雕像,与心爱的诺曼底号一起沉入深渊。

第一次读《诺曼底号遇难记》,就被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镇定自若、坚守岗位”的精神所感动,被哈尔威船长“与船同沉”的悲壮举动所震撼。于是,二读,三读,再读,反复读,眼泪在反复的诵读中尽情流淌,灵魂在反复的诵读中得到洗礼。

【镜头回放及意图阐述】

镜头一:设置“冲突”,牵住孩子的心灵

屏幕出示“诺曼底”号图片及介绍:“诺曼底”号邮轮,建造于1863年,到1870年,才7岁,它设施先进,是英伦海峡上最漂亮的邮船之一、

师:同学们,这就是“诺曼底”号,这是一艘怎样的邮轮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段介绍。

生:这是漂亮的邮轮。

生:这是豪华、设施先进的邮轮。

生:这是安全的邮轮。

师:是啊,这是一艘安全、可靠、先进的邮轮,但是1870年3月17日,却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

【意图阐述】

老师们都很注重语文教学的揭题,因此,不同的课,揭题的时机和方式都有所不同。为什么要揭题?除了告诉孩子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外,最重要的当属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激起孩子阅读的期待。一个成功的揭题,应该能够触动孩子的心灵,牵住孩子的心。笔者认为,要达成这一目的,“设置认知冲突”应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试想,孩子在教师的引领下,顺着常规的思路思考,表达,且不知,原来事情发展的结局与他们想的、说的截然不同,大相径庭,此时,他们该有多诧异!此时的震撼还有多强烈!

镜头二:念准不等于懂得──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生齐读课题:诺曼底号遇难nàn记

师:读得很准,尤其是倒数第二个字,你们为什么读“遇难nàn”而不念“遇难nán”?

生:“遇难nàn”是指遇到灾难,“遇难nán”是指遇到困难,诺曼底号遇到的是灾难而不是困难,所以应该读“遇难nàn”。

师:真好!正因为诺曼底号遇到的是灾难,请将课题读得沉重一些。

【意图阐述】

在识字教学中,遇到一些多音字,一些难读的词,常见教师一遍遍不厌其烦地范读,孩子则一遍遍卖力地跟读。虽然,这种“鹦鹉学舌”般的机械朗读,也能使孩子掌握难点字词的认读,但是,我以为这样的学习不能刻到孩子的骨子里,不能铭在孩子的心坎上。众所周知,在字词教学中,如果能将“音”与“义”有机的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则效果更佳。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积极地感悟与识记。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们不妨多问问这样的问题:这个字,你为什么这么读?

镜头三:多管齐下,追求朗读增量

师:第四自然段中有一句话,虽然不长,但是太可怕了,是哪一句?

生:是“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

师:这句话中,最让你感到可怕的是哪一个字?

生:是“灌”字。

师:“灌”和“流”有什么区别?

生:“灌”的力量更大。

生:“灌”的流速更急。

生:“灌”破坏力更强。

师:是啊,因此,为了体现灾难的可怕,读的时候,一定要把“灌”强调出来,谁来试试?(生读)

师:听老师来读读这句话。(师范读)(生齐读)

【意图阐述】

朗读教学一直是本色语文不可或缺的主题。因此,语文课中,不难见到“书声琅琅”的场面,这是可喜的现象。但透过“琅琅书声”,还是会发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过多地运用范读,引领孩子,致使孩子一味地“鹦鹉学舌”而缺失了自主的感悟;二是教师过于强调孩子的自主感悟朗读,对于孩子的朗读,教师缺乏引领和指导,很难达成增量。读,是内心世界的外显,如果将“读”与“悟”割裂开来,读,必定会因为莫名而苍白,悟,也会因为孤立而无味。要追求理想的朗读教学效果,走“以读促悟,以悟激读”“读悟结合”之路,没错。在朗读训练中,融合关键字词的比照和辨析,营造朗读的情境、落实练读准备、再合理运用教师范读,一定会使朗读训练增量明显,效果甚优。

镜头四:再设“冲突”,找准“支点”

师:如此可怕的灾难往往会导致什么后果?(船毁人亡)结果真的是这样吗?究竟是谁改变了这一切?(哈尔威船长)

师: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课文的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一个极高的评价,找到了吗?大声地读出来。

生: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生:为什么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是什么地方不能和他相提并论?

师:让我们再回到课文中,读读描写哈尔威船长的段落,来解决这个问题。

【意图阐述】

每篇文章,都有文眼。文眼,是文章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是否能够找准文眼,则需要教师的慧眼。找准了文眼,则寻到了教学设计的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如果找准了支点、立足点和突破口,教学设计才会重点突出,开合自如,浑然一体。在《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结尾处雨果对船长的评价,就是该文的文眼。引导学生关注文眼,自主质疑,辐射全文,尝试解决,应该是自主有效学习的有力体现。

镜头五:搭建阶梯,感悟品质

课件出示第五自然段: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

师:从这一段中,你感受到船长的什么品质?(临危不乱;绅士风度) 还有吗?(举手学生甚少)

师:不急。请同学们看看第三自然段。(课件呈现:“诺曼底”号上有29名船员,1名女服务员,31名乘客,其中12名是妇女。)

师:这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生:例举了很多的数字。

师:作者把这些数据详实地呈现给我们,想告诉我们什么?请同学读读课文的第三和第六段,比较一下,你发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船长的什么精神?

生:第三自然段告诉我们,船长一共有61人,可第五自然段中,船长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我体会到了船长舍己为人的品质。

【意图阐述】

很多人都把教师比作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没什么不妥,但我更愿意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搭建台阶的建筑师。当然,这样的建筑师一定善于搭建两方面的台阶:一是当孩子的学习遭遇尴尬和错误时,搭建台阶,让孩子顺阶而下,保护孩子对学习的热情;二是当孩子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搭建台阶,让孩子拾阶而上,去享受成功的乐趣。此片段中的台阶,当属第二种。面对文本,孩子都会有初步的感悟,然而,孩子毕竟是孩子,当需要他们更深层次考量的时候,往往会面露难色,不知所措。这就是课堂教学中的“冷场”。面对孩子的冷场,有的教师焦躁不安,反复催问;有的教师,不急不躁,搭建台阶,有效引领,最终令孩子柳暗花明,恍然大悟。孩子们期待“恍然大悟”的快感,只有智者才会带给他们这样的快感。谁都知道,后者才是智者。

镜头六:情境对话,叩问心灵

课件出示第八自然段:“洛克机械师在哪儿?”“船长叫我吗?”“机器怎样?”“停了。”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大副回答:“到!”船长问道:“还有多少分钟?”“20分钟。”“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你的手*·枪在吗?”“在,船长。”“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这是一段很重要的对话,这段对话里有3个角色,请同学们自由练读这段简短而有力的对话,重现当时的情景。(生自由练读)

师:你们想读谁的话?(生:船长)(师生合作分角色对读)(课件呈现嘈杂声,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对话。)

师:读得真好!船长,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你是指什么还有多少分钟?

生:离船完全沉没还有多长时间。

师:当你知道还有20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船长,你是说什么够了?

生:我指的是救出60个人的时间够了。

师:20分钟救出60个人,够了,但前提必须是什么?

生:前提必须是撤离的时候要井然有序,不能你推我搡,乱作一团。

师:对呀,因此,你下了一个死命令,你下了一个看似无情却有情的死命令,一起读──(生接读)哪个男人胆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师:此时,你又感受到了一位怎样的船长? (舍己为人,有绅士风度)

【意图阐述】

从某种角度来说,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一个“生与生”、“师与生”、“生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中的对话,贵在入情入境。很难想象,游离于情境之外的对话会直指人物的灵魂,会触动孩子心灵深处最原始本真的情感。在这段对话中,由于教师有效的情境创设,孩子俨然将自己当作了那个英雄船长,仿佛置身于那艘缓缓下沉的诺曼底号,这是有效对话的基础。随着教师的引领,船长简短有力的话语背后蕴含的情感世界渐渐浮出水面,船长那种震撼人心的品格也很自然地得到开掘。正所谓大雪无痕,水到渠成。

镜头七:换一种方式默读和质疑

师:由于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由于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乱得不可开交得场面变得井然有序,船员和乘客都顺利脱险。于是,这场灾难中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课件呈现,师配乐深情朗读):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这是悲壮的与船同沉,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与船同沉。让我们凝视每一个字,让我们将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心中。(全体默视一分钟)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问船长吗?

生: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啊?

生:船长,你为什么一个手势也不做,一句话也不说,你难道真的不留恋这个世界吗?

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作者雨果吗?

生:雨果,你为什么要把船长比作一尊雕像啊?

生:雨果,为什么此时此刻连薄雾都是阴惨惨的啊?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凝视,静静地体会。

【意图阐述】

默读,是中高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学习方式。默读能力的培养同样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为孩子创设锤炼的机会。默读,是一种无声的阅读,正因为无声,会显得理性。为了延续肃穆悲壮的课堂氛围,换一种方式落实默读训练,将理性的默读演绎成“深情地凝望”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庄严凄婉的音乐在流淌,时空却仿佛凝固了,在此种情境之中的“深情凝望”一定是刻骨铭心的。此时,让孩子们从船长和作者这两个角度去发问,孩子们才会问得真切,问得荡气回肠,感人肺腑。而这样的自主质疑和问题解决,应当会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融合。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案 篇9

武进剑湖初级中学 周云 常州市北环中学祝畅红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想像的作用,并试着在阅读和写作中运用想像

2、让学生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的想像力,感悟 “爱” 的博大。

具体课型:自主,协作,探究学习

课前准备:

1、把你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找来,再读童话,感悟童话的特点

2、开展一次以收集“爱心故事”为目的的阅读活动,每人至少收集一则

故事

推荐资料:图书资源:《爱的教育》《安徒生童话故事集》《格林童话》

《王尔德童话》

影视资源:《哈里波特》《妈妈再爱我一次》

网络资源:

教学过程:

1、导语:同学们仔细看,专注听,然后谈谈你的感受。(用课件“七颗钻石插入”《爱的奉献》音乐)

2、朗读课文,并试着读出感情

说说你喜欢这样的故事吗?为什么?

结合以前读过的童话故事,能否说说童话有什么特点?

(接着,就从童话富有想像并能阐述一定道理入手进行深入研究)

3、想像创作:

童话中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倒在地上睡着”如果小姑娘这时候做了一个梦,她会做什么梦呢?发挥你的想像说说梦中的情景。

4、 探究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圣诞节前夕。天气真冷,还下着雪,刮着北风。有位失去母亲的小女孩,为了养活生病的爸爸,冒着风雪去卖火柴。

“火柴,谁要火柴。”

她没有棉衣,穿着一条旧裙子,头上围着一条破头巾,脚上穿着一双拖鞋。她沿街叫卖,可是没有一个人理她。人们都在准备圣诞礼物,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小姑娘多可怜啊!她有许多火柴,全部都包在一个旧围裙里,手里拿着几根。

已经中午了,她一根火柴也没卖掉。她又饿又冻地向前走,雪花落在金黄的长发上。她走到一幢楼房的窗前,朝里张望。啊!屋里那棵圣诞树多漂亮啊,一位母亲正和两个孩子在玩耍,那孩子该多幸福啊,桌子上还点着许多彩色的蜡烛,有红的、黄的、绿的、白的,她最喜欢那些红色的蜡烛,在桌上格外显眼。

看到这里,小女孩想起了她的祖母和妈妈,她们最疼爱她,可是,她们都去世了,想着想着,小女孩哭了。

哭着哭着,她又走上了大街,突然,“轰隆”一声,一辆马车经过,差一点将她撞倒。马车飞一样跑过去了,小女孩的身上沾满了泥水,而且拖鞋也丢了,她只好赤着脚,在雪地里喊着:

“火柴,谁要火柴。”

夜幕已经降临,小女孩的脚已冻得发红发青。大街上到处都是烤鹅肉的香味。

“啊,有钱的人家准备过节了。”

她实在走不动了,疲乏地缩在一个墙角里。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有卖掉一根火柴。家里而且也很冷,风可以从许多地方刮进屋子里来。她冻得发抖,她需要温暖,哪怕有一根火柴的光和热也好。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太冷了。她决定划着一根火柴,让它燃烧。

“哧!”

火柴燃烧了,象一杂温暖、光明的火焰,小女孩觉得象坐在火炉旁一样。火烧得那么欢,那么暖,那么美!这是怎么回事呢?当小女孩刚刚伸出她一双脚,打算暖和一下时,火焰忽然熄灭了。火炉也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中只有烧过的火柴。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发出了光。墙上有亮光照着的那块地方突然变得透明,象一片薄纱,她可以看到房间里的东西,有馅饼,有烤鹅,更有趣是的,这只烤鹅从盘子里跳出来了,它的背上插着刀叉,正在地上走着呢,一直向小女孩走过来。她伸出手去,火柴又熄灭了,她摸到的是冰冷的墙壁。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火柴燃烧起来,变成一朵粉红色的光焰。她发现自己坐在一棵美丽的圣诞树下,比中午见到的那棵圣诞树还要大,还要美丽。它的树枝上有几千只蜡烛。小女孩把双手伸过去,火柴又熄灭了。几千只蜡烛都变成了明亮的星星。这些星星中有一颗落下来,在天空中划出一条长长的亮光。

她又划了一根火柴。啊,火光中出现了她日日夜夜思念的老祖母,她扑进老祖母的怀抱。

“祖母!”小女孩叫起来。“请把我带走吧!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我知道,这根火柴一熄灭,你就会不见了。就象那温暖的火炉,那美丽的烤鹅,那幸福的圣诞树一样,我什么也看不见了。\"

于是,小女孩把剩下的火柴全划着了,因为她非常想把祖母留住。

火柴发出更加强烈的光芒,照得周围比白天还要明亮,祖母是那样慈祥,她把小女孩抱起来了,她们在光明和幸福中飞走了。越飞越高,真的到了没有寒冷,没有饥饿的地方。

新年的早晨,人们看到小女孩仍坐在墙角里,她双颊通红,脸上带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她已经死了,冻死在圣诞节的夜晚,她手里仍握着一把烧过的火柴梗。

探究:两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启示,如果安徒生生活在今天,他还会这么写吗?

5、语文活动,主题:《让世界充满爱》

下列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写出你的设计方案,小组交流后推选出代表作全班交流。

一、关爱每个伙伴

假设在你的伙伴中,有人或者因学习方法不当而考试分数偏低,或者因家庭环境不好而内心痛苦,或者因外形不佳而自惭形秽……请你与同学们讨论一下,怎样针对这些伙伴的具体情况,给予切实的帮助?怎样使每个人都感到集体的温暖,与大家一起快乐地成长?

二、同在一片蓝天下

报刊上,不时有关于伟人、英雄、成功者业绩的报道;荧屏上,经常闪现各种明星的身影。你能否把目光从报刊、荧屏转向街头墙角,看看那些摆小摊的、扫大街的、捡破烂的……他们的外表怎样?说什么话?做什么事?建议与他们交谈,甚至有一些交往,让彼此心灵沟通。然后全班或分组交流,每人说说自己的观察所得与感受。

三、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请关心最近媒体的报道:某地有个孩子因天灾人祸而失学,某人因意外事故而落下终身残疾,某人突然患上重病却缺少医疗费用……全班分组讨论一下,我们应该采取哪些行动?应该怎样帮助他们?然后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6、小结:让同学在纸片上写一句话(和爱有关的),表达自己上完这节课的感悟和体会。

7、拓展作业:

(1)让学生以“爱”为主题,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和联想,创作一则童话。

(2)阅读童话,把你最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加工,讲给你的弟弟和妹妹听。

指导思想:

《七颗钻石》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童话,是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如何渗透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倡导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上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应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和感受。本文的内容较为简单,一读就懂,所以就鼓励学生在阅读时作出有个性的反应,甚至是“突发奇想”,于是设计了想像创作题

2、语文又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并受到熏陶和感染,这样学生对所描写的景物、人物、情节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设计了《让世界充满爱》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3、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改的核心,课上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充分发展。

根据信息时代的特点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其设计思路是:

(1)以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大语文观为基本理念;

(2)以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法;

(3)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为目标;

(4)以引导学生感悟 “爱”这种博大的感情,陶冶自己的情操为契机。

本课教学特点:

(1)以读为本,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培养新一代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想像创作旨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能力。

(4)探究阅读试图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领悟“爱”的内涵。

(5)语文活动设计体现语文学习的活动性、开放性、体验性、创造性,并渗透了人文因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