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推荐12篇)

2023-03-24 19:52:01教案设计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推荐12篇)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1

烟台 孙健课前放长征组歌音乐。

一、师生问好 导入新课交流资料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 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学生交流

3、出示毛泽东图片,教师简介毛泽东: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七律·长征》。板书课题

4、读课题。

5、师:读课题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生:什么是七律?生:什么是长征?出示诗歌教师讲解七律特点。学生交流对长征得了解。生:有两万五千里……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二、检查预习 合作交流

1、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预习课文,现在检查一下词语。出示词语:磅礴 逶迤…… 生读词语

2、师: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意。学生自读指名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学生自读指读齐读

三、合作探究 披文入情

1、师:同学们读诗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生: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尽开颜生:逶迤生:磅礴 …… 师:谁来帮帮他?生:……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3、师:这是一座座什么样的山?出示乌蒙山与五岭山脉的图片。生:高大…… 师:假如让你去爬过,你有什么想说的?生:太可怕了。生:得克服多少困难?太难了。生:可能一辈子也爬不出来,会迷路。 …… 师:可是在红军看来?生:走泥丸,腾细浪。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 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 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 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 屏幕出示岷山图片 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 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 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四、梳理拓展 积累运用出示地图看红军走过的路线与省份。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 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 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己读。

2、 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 七律·长征 乐观向上 红军 不怕困难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2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

生齐:毛泽东。

师:昨天我们已经初步熟悉了这首诗,对于诗中的一些疑难的地方做了讲解和分析,是吧?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136页,我们继续来讲这首诗。首先我想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诗。

(一生读,师开始板书全诗)

师:读的非常好,我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

(一生读)

师:下面我们全班一起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读)

师:昨天在我们的学习中解决了好多疑难字,我记得下课前咱们还留下了几个字没解决清楚,是不是?还记不记得是哪几个字?

生1:腾

师:还有哪个问题?

生2:走

师:还有呢?

生3:寒

师:这三个字的意思,同学们回家是否把它弄懂了?谁愿意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1:腾的意思是翻腾

师:那么,“腾细浪”三个字连在一起要怎么解释呢?翻腾,然后是细浪

生:翻腾着细细的波浪

师:挺好。“走”?

生1:走过泥丸

师:这个词叫做泥丸,那么按照你的解释,这个“走”就是“走路”的“走”,怎么跟“走泥丸”连在一块呢?

生2:滚的意思

师:走和滚,差距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生3:艰难的步伐

师:那么,“乌蒙磅礴走泥丸”怎么解释比较好呢?

生4:乌蒙山

师:昨天我们说了,“磅礴”什么意思?

生齐:气势宏大

师:那么,如果“走”是步伐艰难,这个怎么解释比较好呢?或者说你同不同意把这个“走”解释成步伐艰难?还有别的想法吗?

生5:我认为这个“走”是脚下的意思。

师:你来说说看这句话怎么解释?

生5:乌蒙山气势宏大,但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的泥球一样。

师:似乎能说的通。不过,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走字今天我们当走路讲,在古代的时候它当作跑,古代的时候没有这个走字,走就是跑,我们说“弃而还走”,那就是赶紧逃跑。所以说这个走在古诗中和跑有关,但是说跑动的泥丸就不恰当了,这个时候就应该解释成滚动。同学们是不是该把这个意思记在你的书上?

师:这句诗就可以解释的通了。怎么解释比较好呢?

生:乌蒙山那样气势宏大,但在红军眼里,不过像滚动的泥丸。

师:说的太好了,中间还加了一句补充的话“在红军眼里”。

师:乌蒙山气势宏大,我画一个试试(师画简笔画)都在云中,但是在红军眼里像——

生:泥丸

师:(画简笔画)泥丸是什么?

生:泥球

师:用手比划一下大概有多大?这样的话,把走译成滚动就比较合适了。什么是走泥丸?

生齐:滚动的泥丸

师:还有一个词是——

生:寒

师:铁索寒,这个寒字你觉得怎么解释比较好?

生1:寒冷

师:铁索寒呢?

生1:铁索很寒冷

师:冬天铁索很寒冷,合不合适呢?好多同学摇头了

生2:铁索很冰凉

师:很冰凉还不如说很寒冷,冰凉都是说冷的意思。这样说合适吗?

生3:铁索横在江上,感觉这个铁索很凉

师:实际情况可能是这样的,可是在这里我们得联系这首诗当时写作的故事,“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这发生过一件事,谁知道?

生:当时日本人

师:不是日本人,是国民党

生:他们阻拦红军,把上面的木头都去掉,只剩下铁链,很危险,人走在铁链上就很容易踩空,所以说特别的危险,有特别寒冷的感觉。

师:写这首诗是在这件事情之后,长征已经结束了,那么当时在大渡河上有一座桥,叫做泸定桥,泸定桥上有13条铁链,当时敌人在河对岸,不想让红军过去,把桥上的木板都给撤掉了,于是就只留下了铁索,这铁索也许接受了水汽,让人感觉到确实很冰凉,但是当时战士们要夺下这座桥的时候,要从这座桥上攀过去,要面临敌人的枪林弹雨,有很多战士牺牲了,当战斗结束、长征结束的时候,毛主席想到了牺牲的战友,他觉得那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这样解释比较合适。

师:老师有一段当时在毛主席写《长征》这首诗的片段,其中有一个片段就是在讲大渡河上面的铁索桥是多么的难以攻克。

(播放影片)

师:我们解决了上堂课遗留下来的字,一个是腾,一个是走,一个是寒,另外一些字我们上堂课都说到了,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全诗都说通了呢?大家试试看,你先自己说说看,一会我找同学来说。

师:找4名同学,一个同学来说两句

生1:红军不怕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困难,万水千山之当成小事。

师:很好。

生2:五岭的山脉弯弯曲曲,就像奔腾的细流,乌蒙山气势磅礴,就像滚动的泥丸。

师:好,继续,最难的两句

生3:金沙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大渡河上的铁索令人心寒。

师:这个暖字你能不能再说说?金沙滩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使人感到——

生:心暖

师:然后大渡河上横跨的铁索至今想来令人——

生:心寒

师:最后两句

生4:走过了岷山的千里冰雪,三军过后都笑口颜开

师:都笑逐颜开,喜笑颜开也可以。

师:诗我们都说通了。这首诗主要讲的是什么事?

生齐:长征

师:读完这首诗后,你觉得如果用诗中的一个字来评价长征的话,选哪一个字?

生1:难

师:什么难?处处有困难,处处有艰难,那么我们来看看诗中到底写到了哪些艰难?到书中找一找,是不是都围绕着长征的难来写啊,有没有艰难?艰难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你找到了,和旁边的同学交流一下

生1:万水千山

师:这四个字怎么能体现出长征的难呢?

生2:很多河很多山

师:跨过很多江河,翻过很多大山,是不是一万条一千座呢?

生:不是

师:古诗中常常用一个手法,叫做——

生:夸张

师:也叫虚指,就是所用的数字并不是实际的,他只是想说很多。这首诗中还有这样的用法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

师:你真聪明,千里雪,说明什么?

生:雪很多

师:漫地都是,但并不仅指一千里。同学们说的很好,第一困难就是要经过万水千山。还有什么困难?

生3:远征

师:有多远?

生齐:两万五千里

师:两万五千里,单位一定要弄清楚,是不是“米”?

生:不是

师:太短了,千米也不是,应该是“里”。还有吗?

生4:不是在路途中的,是有敌人的追杀。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4:他们越过这么多岭,越过这么多省,越过这么多水,是要转移根据地,有敌人来追他。

师:看来你了解这段历史。后边有追兵不停的在追赶,前面有敌人在不住的堵截,战争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发生,比如说——

生齐: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比如说泸定桥的战斗,其实在金沙江这有没有战斗?也有,只不过没有那么激烈。我们的红军在毛主席的指导之下,运用了非常巧妙的办法,不费一兵一卒,就从这金沙江上渡过去了。金沙江是长江的上游,长江水流湍急,落差极大,要想渡河非常不容易,敌人把船全都抢走了,我们就靠仅有的两条,其中一条还是破的船,把大部队全都渡过去了。那个同学说的对,长征的艰难还包括很多的战斗。还有没有?

生5:五岭

师:五岭怎么样?

生5:五岭山很连绵不断

师:你读一读这词,五岭逶迤

生5:读

师:再大点声,可以把声音再拖长一点

生5:读

师:连绵不断的五岭,要翻过一座山岭,再翻过一座山岭。还有什么?

生6:乌蒙

师:乌蒙怎么样?

生6:气势宏大

师:非常的高,翻过去很难。还有吗?

生:岷山

师:岷山这座山又有不同的困难了——

生:雪

师:到处是茫茫的冰雪,要想翻过去又得承受着寒冷。

这些都是他们的困难。同学们看,我找到了一段长征的资料。(播放长征路线及其他资料补充)

师:长征用一个字来说明,是——

生:难。

师:你能不能把其中的艰难朗诵出来?

(指读1人)

师:语调是很低沉的,恰恰符合了要经历千难万险。其他同学,你可以把关键词语再突出一些。

(再指读1人)

师:长征这样的艰难,我们看作者毛泽东怕不怕这样的艰难?

生:不怕

师:这又是从诗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1:五岭就像翻腾的细浪

师:翻腾的细浪什么样?我画一画。水波纹是不是?五岭什么样?连绵不绝啊!这些山在红军眼中就像什么?

生:小波浪

师:怕不怕?

生:不怕

生2:乌蒙山气势宏大,毛泽东把它看成小泥丸。

师:那你能不能读出来,把乌蒙山的气势宏大读出来,然后走泥丸的时候读的轻松点

(生读)

生3:只等闲

师:什么意思?

生3:就是当作小事

师:把什么当作小事?

生3:把万水千山当成平常小事。

师:平常都有什么小事?

生4:穿衣服啊

生5:吃饭睡觉啊

师:上学啊,听我讲课啊,那么在毛主席的眼中,打仗、走过万水千山,就跟这些事是一样的,多了不起啊,伟人的胸怀。再找找,还有没有?

生6:金沙水拍云崖暖,金沙江那么湍急的流水拍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在作者心里都给人欢乐的心情

师:为什么?因为在这里打过——

生:仗

师:什么仗?

生:胜仗

生7:大渡桥横铁索寒,铁索寒说明毛泽东不怕敌人,要过桥

师:虽然至今想来感到心寒,但我们也从这里渡过去了。

曾经在太平天国时期有一名将叫做石达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将军,他转战南北,无往而不利,最后就在这大渡河前以身报国了。历史上的名将都在这打过败仗,而我们就在桥上没有木板的情况下,仍然冲过去了,所以说,怕不怕?

生:不怕

师:还有没有?

生8:更喜岷山千里雪。更欣喜的是岷山有千里的冰雪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那千里雪会把人冻坏的,寒冷啊,而在主席的眼中、心中,却是令人——

生:高兴的

师:我们来看一段他们从雪山走过时的片段(播放录像)

师:看到了当时的景象吗?这用诗中的句子来形容,是哪一句?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师:我们说诗人写诗一定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的志向。因此有三个字,同学们记在书上,叫做——诗言志。也就是说他不仅仅在写事,他不仅仅在写实,他更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心情、志向、情怀。那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胸,什么样的情怀?

生1:阔大的心胸。

师:有多大?我给你四个字,叫做气吞山河。合不合适?你看看诗中有哪些山?

生:五岭、乌蒙、金沙、岷山

师:总的来说,就是——

生:万水千山

师:还可以表达诗人什么样的志向?这么难的长征,这么大的困难。

生2:积极乐观

师:也就是没有什么可怕的,我再用四个字,叫做——无所畏惧

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无所畏惧、气吞山河的壮志豪情。

师:还记得对毛泽东这个人物的介绍吗?齐读

(生齐读:毛泽东,中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

师:是一代伟人,开国元勋,他的胸怀和视野和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所见所想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作为诗人,他一生写过100多首诗,但是你在他的诗中很少能看到“小桥流水”“莺歌燕舞”,也很少能看到愁思哀绪,有的只是金戈铁马、气壮山河,纵横古今,瞬息千里。也只有这样,才能有伟人的胸怀,而且通过这首诗中所写的人、事、物、景,使我们感觉到一个能作出开天辟地般事业的人,他应该关注些什么,他正在书写些什么,而且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他无所畏惧、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那么,请允许老师来朗诵这首诗。(师范读)

谁愿意像老师一样来朗读这首诗?(指1人)

师:还有谁愿意读?举手的几个同学一起读(指几人共读)

师:读出了毛主席诗词中的磅礴之气。而在主席诗词中,不仅仅是这首《长征》,有很多诗词都能表现出这种浩然磅礴之气。你们还会背毛主席其他的诗词吗?

生1:我会背《清平乐·六盘山》。不到长城非好汉……

师:天高云淡……这首诗中有没有给人气势壮大的词语?

生2:不到长城非好汉

师:好汉什么样?敢于越长城而过

生3:天高云淡

生4:屈指

师:弯弯手指头算算,走了多远?

生:两万

师:两万里也不过在我手中而已啊

再看一首《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也就是占领了国民党的首都,“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阔大的胸怀?

生1:百万雄师过大江

生2:天翻地覆

生3:钟山风雨

师:在主席的诗词中,山、河是他最愿意去选择的意向,能够看出他这种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

生4:虎踞龙盘

师:下一首《沁园春·雪》,“北国风光……”这些诗词都能充分地体现出毛主席的诗与其他诗人的不同,这也是我非常喜欢他的一个地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我们今天学的这首《七律·长征》。最后,让我们伴着《长征组歌》这种豪迈的旋律,一起来朗读这首诗,能背下来的同学站起来。(生齐背)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来自文秘帮。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标】

认识两个生字:丸、岷;会写五个生字:礴、丸、崖、索、岷。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等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名人介绍 导入新课

同学们,正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请看大屏幕:

ppt出示毛泽东图片

他是谁?

生:毛泽东

师:那么你对毛泽东了解多少呢?

生1:毛泽东是我国的开国领袖。

生2:他很喜欢读书。

生3:他还是一位诗人。

师:是啊,大家了解的毛泽东多是顶着伟人光环的领袖形象,我们通常都会称他是——(毛主席)当然正如刚才这位同学所说的,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更是一位平凡的父亲。从今天起,我们将走进第六组课文,一起去感受毛泽东同志的伟人风采和凡人情怀。首先我们学习第一课,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七律·长征》。

二、理解课题了解背景

师:“长征”从字面意思看,怎么理解?

生1:很远的路途

生2:路途很漫长

师:嗯,这是从字面意思理解那么关于历史上的长征,你又了解多少呢?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课前查的资料吧?

生:长征中,红军走了二万五千里,经过11个省。

师:嗯,你了解长征的路线和距离

生:长征是1934年10月开始的。

师:什么时间结束呢?

生:1935年10月

师:嗯,你知道了长征的起止时间(1934.10-1935.10)(板书起止时间)还有么?

生:是由于红军反围剿失败,才长征的。

师:多了不起,他还知道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长征)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当年毛泽东率领的红军走过的长征路线。

课件出示路线图并简介: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从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在的青海西藏地区)、甘肃、陕西11个省,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板书:陕北)

回顾长征,毛泽东心潮澎湃,激动地写下了《七律·长征》。

三、朗读诗文读出诗韵

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红军的脚步走进长征。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读诗文。

师:嗯,大家读得很投入,那么谁来读读这首诗?

生:读诗文

师:嗯,真好,生字词他都读对了。我们一起来看:

ppt:逶迤 磅礴 岷山

师:请一位同学带领大家一起读读。

(一生领读。)

好,那么把生字词带到诗句中,谁再读?

(指名读)

师:嗯,读得挺流畅,不过声音再大一点儿就更好了。谁能声音响亮地再读一遍。

(指名读)

师:不错,既清晰又流畅。

同学们,字音读准了,诗句读通顺了,这是学好古诗的基础。注意,这是一首律诗,在读的时候还要注意节奏,读出诗的味道,谁想再来试试?(指名读)

师:嗯,不错,字字铿锵,读得有板有眼,就像他一样谁再来读读?(指名读)

师:真好,那在读的过程中,你们理解诗句的意思了吗?

四、斟词酌句体会长征精神

师:请大家默读诗文,边读边理解,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可以圈出来,一会儿我们一起看。(生默读诗文)

师:谁来说说哪些词语或诗句不理解?

生1:我不知道“五岭”

师:嗯,结合你的课前预习,谁知道?

生2:“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的边境。

师:嗯,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2:我看了课下注释。

师:对了,通过课下注释理解词语,这是我们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好,接着交流。

生3:我不理解“逶迤”。

师:嗯,谁能帮他解决?

生4:弯弯曲曲、绵延不绝。

师:把话说完整,这里是形容什么的?

生4:形容五岭。

师:嗯,形容五岭,形容山势弯弯曲曲、绵延不绝。谁还有?

生5:“腾细浪”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

生6: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师:嗯,解释得很准确,你明白了吗?(生6点头)

还有吗?

生7: “云崖”是什么意思?

师:谁来解答?

生8:形容山崖十分陡峭,直插云霄。

师:嗯,“云崖”就是高耸入云的山崖。

瞧,在大家的合作下,不用老师讲,我们已经了解了这么多词语了。不过,老师还有一个词不明白,就是“等闲”(板书)

同学们,“等闲”是什么意思?(生沉默)

嗯,这个词语确实有难度,我们得把它记下来。同学们 “等闲”在字典中有三种解释,我们来看:

ppt

“等闲” 在字典中有三种意思:

(1)平常。

(2)随随便便;轻易。

(3)无端的,平白的。

结合诗句该选哪一个意思?

生:第一个

师:嗯,异口同声,是“平常”的意思,其实在很多古诗文中等闲都有平常的意思。

ppt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于 谦

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若等闲。

——许光达

师:大家自己读一读。

生:自读两句诗。

同学们,于谦把烈火焚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许光达把粉身碎骨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看,通过举一反三,我们对词语的理解就更深刻了。那么诗中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呢?

生1:万水千山

师:看作是……把话说完整。

生1:红军把万水千山看作是平常的事。

生2:把长征中遇到的困难看作是平常的事。

师:是啊,红军把这远征中的难看成了平平常常的事。(板书“远征难”)

师:诗中从哪儿能具体看出红军把远征难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呢?不着急,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画

出相关诗句,写出自己的体会。

生:默读课文,作批注。

师:谁来说说你找的是哪些诗句?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怎么体现红军不怕困难的?

生1:红军把翻越五岭看作是踏过细小的浪花,把翻过乌蒙山看作是走过小泥丸。

师:嗯,他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谈出了自己的体会,还有吗?

生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你的体会?

生2:红军不怕这万水千山……

师:嗯,老师刚才正是问大家诗文中哪里具体体现了他们不怕这万水千山。

好,谁还找到了?你找的是?

生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山终年积雪,红军不怕翻越雪山。

师:看来你真是用心预习了,了解了岷山山顶终年积雪,真好。还有吗?

(生沉默)

师:正如刚才大家所说的,诗中处处都体现出红军把远征难看作是平常的事。

(1)刚才有同学提到了这句,你来读读。(一生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好,我们一起来看这五岭是怎样的岭?

ppt五岭的远景、近景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五岭?

生:绵延起伏。

师:诗中有一个词语是形容五岭的,哪一个?

生:“逶迤”。

师:对了,这就是“逶迤”。

这是一跨越五省,绵延千里的“五岭”(板书)

那么这乌蒙又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呢?

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谁来说说?

生:乌蒙山海拔很高,在高原上。

师:嗯,我们来看。

ppt乌蒙山图片

乌蒙山地处海拔1-2千米的高原上,长约250千米,平均海拔约2080米,最高峰海拔4千多米。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啊?

生:十分高 ,很陡峭

师:是啊,乌蒙山山势雄伟,悬崖峭壁,气势……。(板书“乌蒙”)

师:试想红军在这崇山峻岭中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生:山势陡峭,可能一不留神就掉下悬崖了。

师:嗯,转瞬间生命就消失了。还可能遇到什么困难?

生:海拔很高,很冷。

师:是啊,经过长途跋涉,那单薄、破烂的衣服怎么抵得住高原上的寒冷?还有吗?

生:在山上可能没有吃的。

师:是啊,忍饥挨饿的他们可能几天几夜没合眼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战士们的伤口还在流血,一场战斗又打响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红一方面军出发时有8.7万人,1年之后仅剩下7千人,平均每300个战士中就有一个倒下,就是这样艰难,可在红军眼中这却是什么样的山,什么样的岭?谁来说?

生: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乌蒙就像小泥丸。

师:明明面对的是长路漫漫可他们却说——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明明面对的是困难重重,可他们却说——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师:这是多么强烈的对比啊,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一生读)

师:怎样读能读出山势的绵延雄伟,读出红军的不怕困难呢?谁再读?

(一生读)

师:此时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

生:不怕困难、坚强勇敢

师:嗯,不畏艰难险阻。能带着你的体会读读吗?(生读)

师:面对这山红军不怕面对这水红军也是毫不畏惧。请你读。

(一生读)

师:诗中这一暖一寒你怎么理解,先说这暖?

生:温暖。

师:怎么温暖,把话说完整。

生:金沙江水让人感到温暖。

我们来看,这金沙江水。

视频:金沙江

师:(随视频简介)看着金沙江水一次次拍打着江岸……仿佛把这江岸都拍……

生:拍暖了。

师:好,现在你再说说这暖,让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金沙江水势很大。

师:嗯,金沙江水流湍急无法逾越,红军是如何渡过金沙江的呢?课前老师给了大家一份资料(《巧渡金沙江》),快速浏览看能否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生读资料)

师:谁来说?

生:红军仅靠着七只小船就从容地过了江。

师:嗯,没有浪费一枪一弹就过江了,真是妙,那了解了这场战斗对这个暖你又有什么理解呢?

生:红军没有浪费一枪一弹就过了江,心情非常喜悦。

师:是啊,这就是“暖”,(板书)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金沙江水流湍急,也让我们体会到了红军的喜悦心情,谁再来读读?

(一生读)

师:那么这“寒”大家又是如何理解的?

生1:大渡河上的铁索桥很凉让人感到寒冷。

师:嗯,还有吗?

生2:这个桥很危险,让人害怕,心寒。

师:“心寒”说的真好。

我们来看看大渡河上这泸定桥。

ppt泸定桥图片

大家知道它有多长,有多高吗?它长103米,相当于我们操场最南头到最北头那么远。高30多米,相当于我们教室高度的5倍,不用说爬上去,此时就是站在这桥头你的心情如何?

生1:很害怕。

生2:心惊肉跳。

师:真叫人胆颤心惊。

面对如此天险,前有蒋介石重兵把守,后方几十万追兵也即将赶到,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22名勇士挺身而出,他们爬上了这铁索桥

视频:《飞夺泸定桥》片段

师:(随视频解说)10米20米30米,有一位战士中弹了,他却依然坚持向前。

40米50米60米,有的战士受了伤,掉进了湍急的河流,而他的战友仍然奋不顾身。

80米、90米近了,此时敌人也更加猖狂,在桥头燃起了熊熊大火,可战士们的目光依然坚定,步伐依然稳健。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

生1:十分激烈。

生2:十分残酷。

师:这就是“寒”。(板书“寒”)就这样,22名勇士仅用了两个小时就飞夺了泸定桥(板书“泸定桥”),此时透过这两场战斗,这一“暖”一“寒”,又让我们看到了一支什么样的军队?

生1:十分勇敢。

生2:不怕牺牲。

师:嗯,英勇无畏。能读出你的体会吗?

从他的朗读中我感受到了面对艰难险阻红军所彰显的英雄气概,让这山河都为之动容。

请大家齐读:五岭逶迤腾细浪……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好一支英勇无畏的队伍,他们翻山越岭、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此时他们又翻越了岷山。(板书:“岷山”)岷山你了解吗?

生:岷山终年积雪。

师:是啊,平均海拔2500多米,主峰海拔5000多米,连鸟都飞不过的高度,可红军却说“更喜”(板书“喜”)喜从何来呢?

生:就快到了。

师:是啊,胜利在望了,所以三军过后——

生齐:尽开颜。

师:(板书“尽开颜”)“尽开颜”,你理解吗?谁来说?

生:笑了。

师:谁笑了,一个人笑了吗?

生:都笑了。

是:嗯,你笑了,他笑了,人人都笑了,这就是尽开颜。

透过这尽开颜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红军都在笑。

生2:看到他们在大声欢呼。

师:人人都在笑,发自肺腑地笑。这是赞叹的笑颜,请你读。(一生读)这是胜利的笑颜,全班齐读。

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播放视频《长征·国际歌》

师:(伴视频解说)听,这是红军的铮铮誓言,看,这是红军的豪迈壮举。25000里长征,300多天的行程,其中有100多天处于激烈的战斗中,翻过13 座险峰,趟过了24条河流,翻越5座终年积雪的大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一种力量,走出了一种精神,更走出了中国革命的未来。让我们怀着无比崇敬之情齐读:《七律·长征》。

五、总结升华,感悟诗人情怀

师:回顾长征,我们感慨万千,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坐在这里学习《长征》不仅仅是在回顾一段历史,长征的精神给予我们的力量与启迪才更值得我们铭记。

同学们,人们都说诗言志,一首诗往往表达了诗人的某种情感或抒发了诗人的某种志向,那么你从中读到了诗人毛泽东什么样的情怀呢?

生1:不怕困难

师: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本人也是这英雄队伍中的一员。

所以他同样是——

生2:英勇无畏

生3:勇敢乐观。

师:指点江山,激昂文字,一代军事领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跃然诗中。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诗人毛泽东的豪迈气概。

生:齐读。

ppt阅读拓展

师:课后大家可以自己查阅有关长征的书籍如《地球的红飘带》

也可以积累毛泽东诗词,如《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感悟他的诗人情怀。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4

一、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文中词、句意思,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

1、感受红军英勇、乐观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自制长征路线图。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播放歌曲《长征》,学生认真欣赏。

师: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

生:《长征》。

师:对,是《长征》。长征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影响中国革命前程的关键环节,是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一段历史。长征途中,发生过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以前,同学们在语文课本中也读过一些,谁能说说?

生1:《飞夺泸定桥》《倔强的小红军》。

生2:《金色的鱼钩》。

生3:《丰碑》。

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长征胜利结束后,毛泽东主席写下了一首七律诗——《长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七律诗,大家有信心学好吗?

生:有!

师:老师也同样有信心!

(二)、资料展示

师:前几天,老师叫同学们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请拿出来,向大家展示,并说说是从哪里收集到的。

生1:我简要地介绍《巧渡金沙江》这个故事,红军……我是从《重点难点》上找到的。师:你能善于利用工具书,真好!

生2:我从五年级的书上查到红军长征的简介,在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生3:我从初中的《历史》书上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并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红军一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5座是终年积雪。渡过24条河流,经过11个省,占领过大小62座城市,突破了十个地方军阀的封锁包围,打败了追击的国民党中央军……

师:你的资料让我们了解到,红军在长征途中爬过了许许多多座山,渡过了许许多多条河,走过了许许多多个省市,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谢谢你!谁能说说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了哪几个省?

生4:我能!我从《社会》书上了解到,中国工农红军用了两年时间,长驱二万五千里,经过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西康、甘肃和陕西十一个省。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能从不同的渠道收集有关资料,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大家拿出自制的长征路线图,互相交流欣赏。

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交流。

师:老师也画了一张路线图,请一位小导游上来,带领我们从福建一直游览到陕西。

小导游上台: 请大家跟着!红军从江西的瑞金一带出发……

师:真不愧是一名出色的导游!谢谢你!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丰富多彩,可惜我们不能锁住时间,其他资料只能课后再交流。

(三)、检查自学

1、师:请一个同学朗读一遍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指名读——学生评读——再指名读

2、师:学贵以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学生边读边思考。

3、师:爱提问题是我们班同学的一大优点!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大胆提出来!

生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我不大明白。

生2:我不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

生3:“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生4: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5:从哪些诗句可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刚才这些同学是围绕什么来提问题的?

生1:他们是围绕“预习要求”和“思考·练习”来提问题的。

生2∶还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提。

师:你们听得很仔细!可见,同学们都能根据“预习要求”、“思考·练习”,抓住重点词句进行预习,真棒!

(四)、探究感悟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并通过四人小组合作,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学生认真读文,并在四人小组里大胆交流,互相帮助。教师仔细巡视,参与交流,热情鼓励。

师:通过合作学习,你一定收获不小,请大胆说出来,让我们与你一同分享。

生1:我读懂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诗,意思是:红军不怕长征途中的种种困难,把历经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万水千山”形容无数的山、无数的水。隐含困难多,艰险多。

师:不错!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诗的吗?

生1:我先理解每个词的意思,再把词意连通顺。

师:这是理解诗句意思的一种好方法。

生2:我理解了“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意思:金沙江水流湍急,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给人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桥上只剩下十几根铁索,让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师:这么难理解的诗句,你都能理解,真了不起!能介绍你的方法吗?

生2:能!我是借助《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这两个故事来理解的。

师:这又是理解诗句意思的一种好方法。可见,理解句子意思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要根据具体内容,善于运用巧妙的方法。

生3:我明白了……

生4:我能回答“思考·练习”的第二题。从二到八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是这样看出来的:课文二到八句的意思是,红军把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连绵不断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就像脚下滚过的小泥丸。金沙江激流拍岸,红军采用巧妙的办法渡过了,心情无比欢快;飞夺泸定桥惊险悲壮,但红军不怕牺牲,英勇奋战,也取得了胜利。更让红军感到欣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取得了长征胜利,红军个个都笑逐颜开。这些内容都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

师:你的回答精彩极了!让老师非常惊喜!其他同学肯定不甘示弱,谁再来说说?

生5:我也认为从二到八句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从二到八句了解到,红军把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激流拍岸的金沙江”,“铁索寒的大渡河”,“千里雪的岷山”,红军都不放在眼里,都一一克服了,最后取得了长征胜利。这不正体现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英雄气概吗?

师:你也让老师刮目相看了!不过,同学们从刚才的发言中发现什么了吗?

生摇头。

师:同学们听清楚了吗?他刚才说道:“‘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红军都不放在眼里。”就这部分内容,同学们没发现什么?

生6:我知道了,“腾细浪的五岭”,“走泥丸的乌蒙”应该改为“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

师:你终于听明白了,老师很高兴!可见,当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我们应该仔细倾听,认真思考,才能从中发现问题。

生7:我体会到了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8:这首诗赞颂了红军坚强不屈的精神。

生9: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畏艰险、顽强战斗的精神。

生10:这首诗赞颂了红军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

师:同学们都能正确体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能说说是怎么体会的吗?

生11:我是通过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体会到的。

师:你能学以致用,真不简单!

生12:我是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到的。

师:那你能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吗?

生12:我能。“11 长征红军不怕……”

师:同学们觉得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学生评议——该生展示朗读——另一名学生评议——该生展示——师生评议

师:老师来读一遍好吗?

生:好!

老师认真朗读,学生仔细倾听。

师:觉得怎样?评一评?

生1:我觉得老师读出了红军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对每句诗的后三个字以及“更喜”读得重些、慢些。

生2:“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句诗读得比较轻快,读出喜悦的语气;“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读得比较低沉,突出了惊险悲壮。

生3:最后两句诗,读出了无比喜悦的语气。

师:同学们听得这么仔细,评得这么认真。相信同学们都能超过老师!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展示一遍!

学生们兴致很高,尽情展示。

(五)、总结迁移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同学们得到什么启示?

生1:我得到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2:我想到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名言。

生3:我以前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时,总是退缩不前。以后,我要跟红军一样,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

……

师:同学们得到的启示很大。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以后同学们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妨想想红军长征,一定会得到一股新的力量,让你勇敢地战胜它。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这一课的最大收获。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评评老师写的生字作业,然后在自己的生字本上写一遍,力求超过老师。

板书设计:

长征

远征难不怕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万水千山金沙云崖暖只等闲

大渡铁索寒

岷山更喜

不怕困难不怕牺牲

点评:

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点拨这一新课标教学模式,既注意知识的整合,又注意学法的引导。教者导语精练到位,激励性语言恰到好处,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点燃学生学习的火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5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3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的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阅读时用心体会,做到入情入境,动心动情的能力。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中间四句的意思,体会长征的艰难,体会诗歌表达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教学流程: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1.同学们,在70年前,曾有一次伟大的壮举,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共和国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胜利结束后,毛主席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的诗篇,那就是这首《七律.长征》 (好,请同学们先看屏幕) 刚才我们跟随主席的笔触走近了长征,我发现了好多孩子和我一样都沉浸在那恢宏磅礴的旋律中,那看过短片你们有什么感受呢?(板书:苦、难)

2.师小结:是啊!长征历尽了千辛万苦、千难万险,而作者仅用短短的8句话,56个字就生动地概括二万五千里的艰难历程,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在语言文字当中去领略长征的惊险悲壮,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1.下面就请同学们快快把书打开136页来读读这首诗吧!

2.好,谁愿意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看读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

3.你们认为他读得怎么样?谁来评一评? 师相机指导朗读,读出七律诗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指生再读,请举手同学一起读。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1.过渡:老师发现孩子们真会读书,这么快就能把诗句读的正确、流利,真了不起!老师告诉你们呀,学习诗词的关键就在于诵读,那怎么样才能把诗读出韵味,读出感情,读出你的个性化理解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同学们的这些方法都很好!那就按照你们说的小组合作再认认真真地把诗读一读,并根据这学期的读书方式来进行批注,看看你们能有哪些收获?

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师巡视指导。

3. 谁来把你们的收获汇报一下,你们都读懂什么了,还有哪些疑问? 学生自由汇报读诗后新的见解,新的体会或新的疑问。

(1)学生自由汇报对词句的理解,学生相机到板前板画逶迤,师相机板画磅礴。

(2)学生提出质疑:第3、4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不矛盾吗? 师相机指导同学们看黑板,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他们究竟矛不矛盾? 学生自由汇报,从而发现比喻和夸张的写作方法,也可能带出七律中对仗的手法,体会作者用词的精炼,(师相机板画“细浪”和“泥丸”。)指导朗读:这是一种反衬的手法,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了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了高大雄伟的乌蒙,走出了一千三百多公里的崇山峻岭,多少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中,都算不了什么!谁能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

(3)学生可能体会出巧渡金沙江我军不费一枪一弹,暖字含有暖洋洋的胜利的喜悦心情,还可能发现寒和暖是一对反义词,这两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师相机指导:你能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诗词的方法,老师也很喜欢这两句,而且每读一遍,都有一次新的感受,你们也来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

老师相机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字你是怎样理解的? 那它准确的意思是什么呢?快查字典,看看他有几个解释?在这句话中应是什么意思?这个“寒”字仅仅是字典上说的意思吗?这样吧!我们来看一段录像,结合画面来体会这个寒字的思想感情,相信你们还会有更深的体会(放录像,师描述:泸定桥的桥头刻有两行诗:“泸定桥边万重山,高峰入云千里长。”大渡河两岸都是悬崖峭壁,泸定桥由13根碗粗的铁索组成,长101米,宽2.6米,高达14.5米,东西横跨,高悬于湍急的大渡河上。1935年5月25日,22位突击勇士就是在这座桥上,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敢地冲进火海,冒着枪林弹雨向东岸发起进攻,为后继部队杀出了一条血路。)

学生用心体会:令人心惊胆寒,作为悼念死难烈士的难过心理;对泸定桥险恶自然环境的烘托;体会出长征的惊险悲壮;体现出红军不怕流血牺牲,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 师指导感情朗读:一个“寒”字蕴含着多少种感情呀!我们不仅要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且要深刻的体会作者蕴含的思想感情,那快把你的体会化作你的朗读,读出来吧!

师:长征途中仅有像巧夺金沙江那样的智取,和飞夺泸定桥这样的恶战吗?(不是)那你还能从哪看出来?

生汇报:从“五岭逶迤”看出来 从“乌蒙磅礴”看出来

师:对了,就像这样来用心体会,看看你还能有哪些新的见解。 从“千里雪”看出来,师:是啊,翻越雪山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相机描述:红军飞夺泸定桥以后北上四川,翻越了五座大雪山。8月间渡过了一望无际的草地,9月17日来到了四川西部,海拔4000米左右的岷山,踏上了长征的最后征程。岷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少红军战士长眠于这大雪山,化作了晶莹的丰碑……生相机补充《丰碑》,

师:是啊,像这样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又何止一个。

师: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到长征的艰难,那红军长征途中仅仅就遇到了诗中所提到的这些困难吗?谁能结合你课前查阅的资料谈谈。 这么多的困难,作者怎么可能一一写下,所以用了一个词来高度概括,找一找,是哪个词?(万水千山)对了,这就是艺术的高度概括。 诗中哪个字更能突出远征的艰难呢?(板:寒)

(4)生提出疑问,长征很难,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喜悦,尤其是“只等闲”,就感觉不出长征有多难了?

师:从哪些诗句能体会出“只等闲”?

生:从“腾细浪”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走泥丸”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更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金沙水拍云崖暖”中的“暖字”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从“尽开颜”可以体会出“只等闲”。

师小结:同学们从这么多词语中都能体会出了“只等闲”,那可以用诗中的哪个字来概括(板:喜)下面就请同学们看看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播放(翻过雪山后,三军将士尽开颜的喜悦情景)录像

师:录像看完了,那快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师:通过我们刚才深入的理解和感情的朗读,此刻你们对长征有没有新的感受呢?(相机板:乐)是呀,长征不仅有苦,还有乐,这正是红军战士乐观 引导:作者这么写就是为了突出2个字(不怕),不怕不仅是总括句的句眼,更是全诗的诗眼,那红军不怕什么?(板:远征难)老师在备课时找到了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图,并制成了课件,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师演示并描述: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途径十一个省,跋涉千山万水,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如: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过草地,激战腊子口等等,连续行程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作者仅用远征两个字就概括了红军1年的行程,可见用词何等的精炼!

三、教学结束:

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1、感情朗读:诗人以“难”字开头,“喜”字结尾,“难”中不怕,“喜”中开颜,首尾呼应,更衬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2、尝试背诵:老师发现有的孩子不仅有读,还有表情,甚至有的孩子都在悄悄地背诵了谁敢接受挑战,给大家背诵一下。 学生试背

3、课外延伸:短短的56个字,就让我们重走了长征路,可见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军事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细心的孩子会发现,本单元以“走进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4篇文章,相信你们在认真学习之后会从不同的侧面,对主席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七律长征只是主席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下的一首诗,还有两首,分别是《念奴桥.昆仑》和《清平乐.六盘山》他们都属于马背上哼成的作品,你们想不想欣赏一下?

4、小结升华:希望同学们课后认真阅读其他两首,进一步感受毛主席诗词的艺术魅力!毛主席的诗词还有很多,网上也有很多相关的资料,有时间我们召开一次毛主席诗词欣赏会。最后老师愿智慧和乐观永远伴随着你们,愿这种长征精神永驻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6

★ 学什么

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及全诗表达的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 怎样学

一 读文悟请

借助工具书,反复吟诵这首诗,初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二 仔细推敲

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和同学交流。

三 拓展交流

查寻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有关长征的故事

★ 测一测

一 语音世界(给下列的字注上正确的读音)

只( )等闲 一只( )苹果 磅( )礴 远征( )难

更( )喜岷( )山千里雪 大渡桥横( )铁索寒( )

飞来横( )祸 尽( )开颜 尽( )管

二 、火眼金睛(比一比,再组词)

闲() 迤() 腾() 渡()

闷() 施() 藤() 度()

三、 课文传真(按课文内容填空或回答问题)

1、《长征》这首诗的作者是 ,他是伟大的 、 、 。这首诗写于 年 月。诗中叙述了中国

工红军在长征途中 的情景,表达了红军战士 的精神和 的英雄气概。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中的“细浪”是指 ;“泥丸”是指 。诗句的

意思是 。

3、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红军不怕 ,万水千山 。

五岭逶迤 ,乌蒙磅礴 。

金沙水拍 ,大渡桥横 。

更喜岷山 , 尽开颜。

四、仔细推敲(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比较恰当的解释,选比较准确的画上"√")

1、只等闲:

(1)只要等到空闲的时候。

(2)只不过是随随便便的事罢了。

(3)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

2、万水千山:

(1)一万条河,一千座山。

(2)无数的山和无数的水,实指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3、三军:

(1)前军、中军、后军。

(2)陆军、海军、空军。

(3)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4、尽开颜:

(1)大家全都笑了。

(2)脸上都有了红润的颜色。

(3)所有的人脸上都现出高兴的样子。

五、难不倒我(下面诗句应该怎样理解?选比较准确的画上"√")

1、五岭逶迤腾细浪

(1)五岭绵延不断,像水中翻腾的细浪一般,反映了去长征路途的遥远和艰辛。

(2)高低起伏、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

2、大渡桥横铁索寒

(1)大渡河上的泸定桥,那裸露的铁索闪着冷冰冰的寒光。

(2)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中岸,铁索高悬在湍急的河上,使人觉得寒气逼人。

3、更喜岷山千里雪

(1)更使红军欣喜的是,越过了皑皑白雪的千里岷山。

(2)更让红军欢喜的是,岷山白雪皑皑,风光十分迷人。

再提高

向你推荐另外一首毛泽东的诗,把它背下来吧。

清平乐 六盘山

1935年10月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两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7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七律 长征》(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 长征》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七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合作交流法,情感体验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品味想象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个环节展开。

(一)交流资料,引出诗歌。

上课伊始,出示毛主席图片,让生交流对毛主席的了解,顺势引出本课课题《七律长征》。我的导语是:同学们,画面上这位伟人是谁?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主席。你能谈一下你对毛主席的了解吗?生交流后,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

接着解题:七律指的是什么?长征二字会让你想到什么?

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出示长征路线图,在长征奏鸣曲中,师介绍长征的时代背景及长征历程。由此引出诗歌。

设计目的: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二)初读诗歌,抓住主旨。

1、引出诗歌后,教师播放诗歌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宏伟气魄。让学生带着这种心灵的震撼走进长征路

听录音后让学生自读诗歌,然后检查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要求读出诗歌的恢弘气势。

此环节目的就是一个读字。录音起一个引领示范的作用,引导学生把诗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意味。

2、在读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诗歌主要写的是什么。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那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引导学生理解句意。通过“不怕、只等闲”感悟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此环节教学是为下面学生自学引路,教会学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句意,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议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抓住“逶迤”“磅礴”“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二是设置情境,把学生的心引导到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体验红军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教学中按照:自读自悟 ——交流提升——情感朗读——升华感情这四步来进行。

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默读剩下的诗句,理解诗句意思,你从哪句诗、那个词感受到红军战士这种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结合收集的资料在书上写出体会。学生自学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一:学生谈“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找学生交流“五岭”“乌蒙”指的是什么,“逶迤”“磅礴”如何理解。透过“逶迤、磅礴”这两个词,你看到一个怎样的五岭,怎样的乌蒙?出示图片,让学生感受山高山险。

然后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路途的艰险。“红军战士是在吃不饱穿不暖,前有敌军后有追兵,上有飞机下有大炮的情况下攀山越岭。那凛冽的寒风,那漫天的飞雪,那陡峭的悬崖,那隆隆的炮声,真是难上加难!可在红军眼里,连绵不断的五岭就像细小的波浪轻松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就像泥丸在脚下滚过。”在此感悟基础上,教师激情朗读这句诗,让学生感悟到“红军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让学生讲解收集到的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播放《长征》歌曲。

同学们,看着这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听着一句句振奋人心的歌曲,你想过没有,红军战士走过这二万五千里征途靠的是什么?

教师引出这就是长征精神。

让我们心怀崇敬再次走进长征。

集体诵读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8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g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二、导入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借助多媒体播放红军长征的录像,教师介绍长征的历史事实,并让学生哲学歌曲《七律 长征》,给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

三、听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诗歌之后,谈谈自己最喜欢的其中的一句诗,并说说理由。

四、学习新课

1、学生结合注释,说说全诗的大意。

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探究。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五、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等。学生交流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六、小结

1、中心意思

这首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七、布置作业

背诵诗歌。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9

一、学习目标

1、学习诗中关键词的音、义,把握诗的内容。

2、欣赏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的特色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教学时数:两课时

学习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徜徉历史,了解背景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壮举,一座不朽的丰碑。就你对长征的了解,与同学作广泛地交流。提示:从历史教科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有关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等。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险阻,他满怀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2、朗读《长征》,感悟诗意

(1)浏览,明确体裁这是一首 。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 、 、 、 。

(2)初读,读准字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3)再读, 解释词义

等闲 :

逶迤:

细浪:

云崖:

磅礴:

开颜:

(4)译读,感悟诗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帅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绵延不绝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这两句紧承首联中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作者选择山势陡峭、峰峦起伏的五岭和乌蒙山为代表,既合乎红军长征的实际行程,又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的无数座崇山峻岭。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泥丸”,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如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两句具体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激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结尾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这是全诗的高潮。

二、分析揣摩

1、品读《长征》,揣摩意境

(1)五幅画面 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 、 、 、 、 五幅红军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2)三种修辞 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 和 的修辞,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些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3)一种情怀 这首诗通过“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着重表现了作者 的豪迈情怀。

2、心灵交会,意境吟哦

(1) 听听录音,想象意境

提示:诗歌是用形象表达思想感情的,再回顾一下: 诗中描写了哪些形象?

诗中的形象构成了一幅幅历史的画卷,这些画卷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

(2) 演读背诵,互相评价

提示:看谁节奏把握得准确

看谁重音处理得恰当

看谁背诵得更有情感

第二课时

上课时间: 总课时:

三、探究质疑

这首诗中,毛泽东同志用“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巍峨雄伟、绵延不绝的山写得微不足道,而在同样写长征的《十六字令》中,他又把山写得十分高大,说“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作者这样写不是自相矛盾吗?

写一篇文:《长征》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画卷,请选择其中的一幅,放飞想象的翅膀,把它描绘出来。或写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

五、基础巩固

1、默写全诗 七律 长征

2.这首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 、 、 、 。

4.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诗。

5.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诗的首联总领下文,把红军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用“腾细浪”和“走泥丸”两个极其生动的比喻,把中国工农红军蔑视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征服困难、压倒敌人的伟大气魄鲜明地烘托出来了。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许多高大的雪山,诗中写“岷山千里雪”,实际是概括所有过雪山的艰苦斗争。

教学后记:

参考答案:

一、1略 2 (1)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每行七个字,一共八句话。每两句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wēiyí pángbó yá mín (3)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4)略

二、1(1)腾跃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2)夸张、比喻(3)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 2略

三、不矛盾。都是运用夸张手法,意在衬托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和藐视困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四、略

五、略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10

一、教材解读:

七言律诗的简称。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足联。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余里。

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万里长征是人类历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诗句中的词语的意思,了解每一句诗描绘的情景。在了解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地基础上,理解诗句地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地情感。

3、能按诗句的停顿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三、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能初步按照诗句的停顿读诗。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长征的历史背景,了解长征的大致情况。

2、初读课文,初步感知七律的一些特点,初步感知全诗所表达的意思。能比较流利有感情的有节奏地朗读课文。

3、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

三、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解题:

还记得吗?去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们还开展许多活动呢?应该说大家对长征还是有一些了解的。谁来介绍一下呢?

(见“关于长征”)

(二)初读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中的生字画出来,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通顺,读流畅。

2、边读边想,你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把问题写在边上,准备交流。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相机进行生字教学,指导学社那工读准字音。

2、师:你知道什么是“七律”吗?(生交流)

师介绍这首诗的体裁:这是一首七律,也就是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听老师范读课文。(或者课文朗读录音)

3、指导朗读:

出示下文,提示学生诗句停顿节奏。

七律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按节奏试读,反复地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

(四)读诗句、学生质疑,解释诗句中一些难懂的词。

1、读每一句诗,先理解句中词语的意思。

(远征:指二万五千里长征。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而是说无数的山、无数的水,实指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等闲:平平常常的意思。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绝的样子。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磅礴:气势雄伟。

泥丸:泥团子,小泥球。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铁索: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红军过桥时桥上只剩下13根铁索。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三军:古时军队曾有分中、上、下或中、左、右三军的,以后泛指整个军队。诗句中指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2、再读诗句,同组的同学相互说说诗句的意思。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抄写词语句子。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读懂全文,体会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读,巩固已知

1、指名朗读课文。

2、说说“七律”代表什么?“长征”是怎么一回事?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1、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思考: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长征图”?

(交流:跨越五岭、翻过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过雪山)

2、在这几幅图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幅图?读读说说自己欣赏的“图画”;还可以结合自己收集的课外资料讲一讲自己欣赏的理由。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一样在脚下滚过去。

我们仿佛看到:……

(生交流感受)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是悬崖峭壁,水流很急,激流拍岸,给人以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上的铁索悬挂在水流湍急的江面上,使人有寒气逼人的感觉。

读着这诗句,我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生练习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3、从这九死一生、背水一战、急流险滩、枪林弹雨、嘹亮号角、奋不顾身的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能把它读出来吗?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翻越大雪山,带给红军的又是什么呢?

(更让红军战士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过了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表现了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的喜悦心情。)

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

4、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遇到的就是这些困难吗?你还知道什么?

(红军国草地更是历尽艰险,九死一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师: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足以让我们体会到在这25000里的长征路上,英勇的红军战士要走过万水千山,要红历过千难万险,更让我们感受到的是――

红军战士不害怕在长征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这些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朗读,把“只等闲”的那种豪迈气概读出来。

三、小结:

1、红军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二万五千里,穿越千山万水,历尽千难万险。然而毛主席只用了七言八句56个字,描绘了战山斗水五幅“征战图”。这五个典型的画面,艺术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有的艰难困苦。

2、谁能用自己的话练习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这首诗的大意可以这样概括:红军不怕长征途中遇到的千难万险,把跨越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事。五岭山脉绵延四省;乌蒙山气势雄伟,然而红军战士却把它们看成是微波细浪和小小的泥丸。红军战士以喜悦的心情和旺盛的战斗热情巧渡了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以大无畏的精神飞夺天险泸定桥。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无数次大小的战斗。当翻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途中艰苦卓绝的斗争,展望无限美好的革命前景,红军战士怎能不喜笑颜开呢?)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这首诗。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课后收集毛泽东主席的诗词,读一读,与同学交流一下,感受其诗词的风格。

板书设计:

万水: 金沙江 大渡河

远征难 只等闲 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 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 五岭 乌蒙 岷山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11

《七律长征》探究性学习案例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181

《七律 长征》探究性学习案例

课例类型:部分探究

学习科目:语文

学段年级:小学五年级(五年制)

学习时间:一个月

《七律 长征》是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重点科研项目“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实验研究”试用教材第九册第四单元朗读训练例文。

一、总体目标

(一)认知目标

1、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感知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

3、默写这首诗。

(二)情意目标

1、体会红军战士无所畏惧的革命精神和豪迈乐观的英雄气慨,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与感染;

2、学习长征精神,继承发扬长征精神,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磨炼自己坚强不屈的意志;

3、激发学生查阅信息,广泛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

(三)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2、训练学生语言感悟和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资源

(一)网络资源

1、http:||202.194.78.1/sxhb/zwz/lingxiyiu/mzd/mzdsc/gl-cx.htm《长征》欣赏

2、http:||/huashan/bbs/shishi/gbcurrent/87248.shtml(《从安顺场到泸定桥》---老舍痞(辽、州、 金、竹)

3、http:||/music/c/chengzh/changzh.htm《长征组歌》

4、http:||/chinese/junshi/44072.htm “回望长征路”之二:长征中最惨烈的一仗---湘江战役

5、http:||/2rred/snowschina/content/07/705/705.htm

6、http:||/archive//5/23-27526.htm.l二万五千里长征

7、http:||/xueke/history/zwszl/china/zhuanti/0002.htm长征中毛泽东高超的指挥艺术

8、http:||/true/changzheng/indox.html“长征纪实文学”专辑

9、http:||202.102.170.208/travel/01/28/files/09.htm长征综合介绍

10、http:||202.99.23.245/item/mzd/sch.html毛泽东诗词写意画

11、http:||/maozd99/

……

(二)音像资料

1、《长征》电视剧

2、《长征组歌》vcd蝶片

3、中国名家诗人精品系列《人间正道是沧桑----配乐朗诵毛泽东作品》vcd蝶片(或磁带)

……

(三)图书资料

哈里森 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有的故事》解放军出版社出版,1986年3月。

李勇、殷子贤:《红军长征编年纪实》。

伍近先:《山水狂飙》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石永言:《命运》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宋振庭:《当代干部小百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

杜世伟:《万里长征亲历记》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北京 1996年9月。

《中国共产党历史讲义》湖北省人民出版社,1984年1月。

《中国共产党70年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中国历史》第四册(初中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XX年8月湖北第7次印刷。

《红军故事选》黄河出版社,1992年11月。

公木:《毛泽东诗词鉴赏》(珍藏版),长春出版社。

《中国历史地图册》地图出版社。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

《杨成武将军自述》,杨成武著。

《从大渡河到夹金山──红军长征的一段艰苦历程》,中共雅安地委党史工作 委员会办公室。

《铁流滚滚──红一方面军长征记》(红军长征全史第一册),刘喜发著。

《红军长征史》,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中国红军长征记》,郑广谨等著。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月表》,璞玉霍等著。

《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中央档案馆。

《围追堵截红军长征亲历记──原国民党将领的回忆》,晏道刚、张伯言、杨 学瑞等文。

《石棉县文史资料》第二、第叁、第五辑,张弗尘等文。

《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二辑,张伯言等文。

《红军长征研究》,王庭科著。

《红军长征回忆与研究》,成都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办公室。

《强渡大渡河》,孙继先文,《星火燎原》第叁册。

……

(四)cai多媒体课件(学习包)

三、实施过程

(一)信息——感知阶段

1、具体目标:通过查阅大量有关长征及毛泽东方面的信息资料,初步了解长征的历程及毛泽东的基本情况,感知长征中红军的形象。

2、主要形式:探究——交流

3、时间安排:二周

4、基本流程:

(1)情境导入任务驱动

①情境导入

边演示课件(音乐:《长征组歌》中的《大会师》乐曲 图片:五岭山脉、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雪山——夹金山、草地)边导入: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英勇的红军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越过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高寒雪山,过生死草地,历经一年,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毛主席当年亲自率领红军

《七律 长征》教学实录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三、文体介绍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始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在平仄、压韵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全首一般为八句,超过八句的成为“排律”。五字的律诗称为“五律”,七字的则称为“七律” )

四、检查预习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逶迤(wēi yí ) 磅礴(pánɡ bó ) 岷山(mín )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五、指导朗读,

1、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 / 不怕 / 远征 / 难,万水 / 千山 / 只 / 等闲。

五岭 / 逶迤 / 腾 / 细浪,乌蒙 / 磅礴 / 走 / 泥丸。

金沙 / 水拍 / 云崖 / 暖,大渡 / 桥横 / 铁索 / 寒。

更喜 / 岷山 / 千里 / 雪,三军 / 过后 / 尽 / 开颜。

2、学生齐读课文。

六、整体感知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后,明确: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七、文本赏析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①为什么用“云崖”而不用“悬崖”?(突出山的高、地势陡 峭)

②“云崖暖”“铁索寒”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暖”字既写出了5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寒”字则烘托出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八、合作探究。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明确: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胧,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明确:“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明确:“难”、 “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明确: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九、总结归纳

1、主题:

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 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十、课堂巩固

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 泽 东

翻越五岭

长 疾跨乌蒙 气势磅礴

巧渡金沙江 语言

征 飞夺泸定桥 含义丰富

喜踏岷山雪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