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远航》导学案(推荐14篇)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理清脉络,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预学
一.围绕课题质疑。
我的问题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
二.带着问题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画出生字词,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
四.认读生字、理解词语。
码遣器拳赠撕范桅魁炫瓷珊夷鬓
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共学
一、朗读课文,比比谁读得流利,有感情。回答质疑时提出的问题。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课文写了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提示,理清层次。
第一段(-):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一层(-):扬帆起航。
第二层(-):友好交往。
第三层(-):战胜凶险。
第二段(-):郑和七次远航的意义。
交流:你学会了什么?展示给大家。你还有哪些疑问?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mǎtóupàiqiǎnbàoquánsīlièfànwéizèngpǐn
()()()()()()
二、补充词语,解释加点的字。
扶老携():______惊()不已:______
严阵以():______化()为夷:______
三、选字填空。四、多音字组词。
1、遣遗:()忘派()zǎi()xiāng()
2、拳券:()头证()载相
3、赠增:()送()加zài()xiàng()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二、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共学
一、精读课文1~5自然段:
1、默读课文,想象当时郑和率队出行的盛况,谈谈自己的感受。
2、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3、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4、郑和在远航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5、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6、试着说说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二、略读6、7自然段:
1、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2、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交流:你学会了什么?展示给大家。你还有哪些疑问?
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疑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检测
一、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亲切——()凶险——()
魁梧——()镇定自若——()
二、词语搭配。
精神招展规模长久
彩旗魁梧时间广泛
身材顽强范围宏大
三、照样子写成语:
1、浩浩荡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惊叹不已:____不已、____不已、____不已、____不已
3、化险为夷:(互为反义)______、_______、______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本文按______、______、______的顺序详细叙述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郑和的七次远航,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也开阔了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2
一、目标点击:
1、会写“码、遣”等几个生字;会认“诡、魁”等7个生字。理解“魁梧、派遣”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郑和下西洋这一史实。(重点)
3、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难点)
二、文本解析
1、解题:
“郑和”,人名,中国明初航海家。“远航”,是远程航行的意思,这里指郑和七次受命出使西洋。文章的标题点明了主要人物和事件。
2、简介郑和:
郑和(1371-1435),明代官宦、著名航海家。他本姓马,回族,云南昆阳人,“郑”是赐姓。因郑和小字三宝(一作三宝),所以世称三宝太监。他七次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是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比亚和达。伽马的航行早半个世纪。
3、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具体生动介绍了郑和第一次西洋远航的情况,同时简要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要意义,有力的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出色的航海技术和可贵的探索精神。
4、课文结构:
全文7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大段。
第一段(1-5):详细介绍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1-3)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
第二层(4)写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各国君臣百姓的反应及所进行的友好交往,送行人群欢呼、祝福。
第三层(5)叙写郑和远航中所遇到的“凶险”和他们战胜“凶险”的情形。
第二段(6-7):交代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三、重点筛选:
1、形近字:码——蚂 遣——遗 器——嚣 拳——劵 赠——增
撕——嘶 范——犯
2、近义词:率领——带领 配备——装备 魁梧——伟岸
威胁——威吓
人山人海——万人空巷 化险为夷——转危为安
3、反义词:先进——落后 魁梧——瘦弱 炫耀——谦逊
凶险——平安
4、重点字词解释:
迎风招展:随着风舞动。配备:本课指成套的设备,装备等。魁梧:身体强壮高大。威胁:用威力逼迫同贺使人屈服。镇定自若:遇到紧急情况不慌不乱,不变常态。袭击:比喻突然打击。俘虏:打仗时抓住的敌人。化险为夷:化解危险为平安。扶老携幼:携,携带。搀着老人,扶着孩子。惊叹不已:已,停止。不住地惊讶赞叹。严阵以待:待,等待。摆好严整的阵势,等待来犯的敌人。
5、重点词句理解:
a、“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句中的“当时”不可或缺,道理何在?所谓“最先进”具有时间限制,因为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今日先进,明日就算不上了,“当时”限制规定了时间,表意十分准确。
b、“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前进,一次次化险为夷。”这一句用了两个成语,以“镇定自若”表现郑和的遇险不惊,临危不惧,以“化险为夷”表现郑和指挥有方,转危为安,不经航海技术高明,而且有着不同寻常的胆识和气魄,体现了人物精神。
c、“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令旗,大声喊道:‘起航’。”这一句充分展现了航海家、三宝太监郑和的风采,显眼的动作、响亮的命令把郑和作为全队指挥的形象表现得更加威武雄健,充满了自豪、信心和力量。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顶峰。”
这一句是对郑和远航的评价之一:规模组成一个庞大的船队,人员众多,物品丰富;时间,七次远航前后二十八年;范围,涉及亚非三十多个国家。这么大的规模、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广的范围,在当时是没有先例的,所以“顶峰”之誉不为过。
四、拓展延伸
1、收集有关郑和的其它资料。
2、根据“扬帆远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为标题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如果你有机会来到郑和塑像前瞻仰,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4、找一找辛巴达的航海故事读一读。
5、了解古代中国和国外友好交往的故事之一——丝绸之路。
五、课堂流程:
第一课时
名言诵读:国家欲富强,不能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 ——郑和
一、明确目标,教师引领
在1492年,一位航海家哥伦布发现了美洲大陆,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去过那儿了,而且比哥伦布早80多年,这位航海家就是——郑和。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去学习有关郑和的一篇文章。(齐读课题)
二、自主学习,多元选择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辨析字形、解字义,组词描红。
2、初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精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读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三、合作探究,帮扶训练
1、小对子之间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对子把课文读正确。
2、对子之间交流不懂的词语、课文主要内容及分段。
3、小对子一起记忆生字字形。
四、分享提升,穿插巩固
1、读出自己喜欢的、印象最深的断落。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分段情况。
3、说说哪些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重点指导书写“遣、拳、赠、范”)
五、反馈矫正,达标测评。
1、完成《达标测评》中的字词部分。
2、小对子互查,组长反馈课堂学习情况。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3
本周训练目标:学会倾听,尊重他人
课时:两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借助小标题的提示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会认会写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并了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历,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与重大意义。
预习板块
1、卡片交流:对郑和下西洋的了解。
2、自测一下,这些词语会读会写吗?给拼音加上调号。
码头 派遣 瓷器 抱拳 赠送 撕裂 范围 启航 惊叹不已
俘虏 桅(wei)杆 魁(kui)梧(wu) 炫(xuan)耀 珊(shan)瑚 鬓(bin)发
扶老携幼 奔腾咆哮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3、写出加点字的意思,说说词语的意思: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化险为夷:
4、接龙读书(小组接龙读书,纠正、点评、重点句反复读)
赏析板块(先自读课文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重点句子朗读)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2、为什么称这些大船为“宝船”?(分别从大小、配备、装载方面回答)
3、他们在途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
4、郑和的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如何克服的?郑和如何面对?
拓展运用
1、世界航海家:麦哲伦(1519年环球航行)、哥伦布(1492年发现新大陆)。
2、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3、小组活动:郑和率领的船队与很多国家进行了友好交往,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项,分角色,加动作、对话来表演,或者进行具体的描述。
4、郑和经历了重重困难,完成了第一次远航的任务,那么郑和远航有何重大意义呢?
5、质疑、讨论
巩固训练
1、看拼音写词语(先自测,然后小组检查,小老师点评)
mǎ tóu pài qiǎn yí qì bào quán zèng sòng sī liè
( ) ( ) ( ) ( ) ( ) ( )
fàn wéi hū xiào páo xiào jiàn bù wēi xié fǔ lǔ
( ) ( ) ( ) ( ) ( ) ( )
2、课文( —— )自然段是写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可以按照 、 、 的顺序记叙课文。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从1405年到1433年的 年间,郑和率领船队出洋 次,前后到过 多个国家。
3、 按要求写词语。
(1)形容人物神态的词语。
(2)形容风浪大的词语。
(3)形容气势大的词语。
4、判断,是比喻句的打“√ ”。
(1)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
(2)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
(3)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 ( )
课外作业
1、将成语与相关人物用线连起来。
两袖清风 卧薪尝胆 三顾茅庐 鞠躬尽瘁 梦笔生花 指鹿为马 映雪读书
李白 刘备 于谦 孙康 勾践 诸葛亮 赵高
2、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与郑和相遇海上》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4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课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郑和远航,距离今天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学生对此事知之甚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宜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氛围,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32年前——也就是1371年,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中,一声响亮的儿啼——一位少年出生了!他的妈妈为他取名马和(字,三宝)。“三宝”十一岁那年进宫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所带的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如: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 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例如,导读第二节时(叙述“宝船”的部分),老师可通过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激发(熟读课文:你就站在“宝船”旁边,请你向你的朋友介绍宝船)儿童(不由自主地)将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对象(“宝船”)上。读中感悟、体验,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脑屏勾勒出 “具体可感” 的“宝船”——脑中有“宝船”(的形象),眼中有“宝船”(看到宝船的神情),口中有“宝船”(向朋友介绍——读出自己感悟的宝船)。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张庆语)。再如,导读“战胜凶险”部分时,老师可诱导学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长郑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对着:“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长郑和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全员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要让孩子的心里的诗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须激发他,鼓动他去阅读,去想象,激活他灵感的源泉。教师要应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儿童的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温久违的纯真、善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接纳儿童对的宝船倾诉,与浪花的交流……无论是壮观的宝船、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是呼啸的狂风、咆哮的巨浪——在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诗章……
教师伴着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宝船、海上历险等),儿童“人随船游,心系船安”。随着情景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缘文会友”,实现阅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教师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具体可感” 的“宝船”)和情境(如: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关心作品中的人物(35岁的郑和以及随行的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两万七千多人)的命运和情感,激发和维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宝船,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议一议“海上历险”的深切体验……
教师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qing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这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伴着孩子去远航”,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伴随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5
佚名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6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99
《郑和远航》教案设计
南京琅琊路小学分校 王恒
一、 “扬帆远航”。
1、导入。
六百年前的一个夏日,在苏州府刘家河码头,郑和的船队“扬帆起航”,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远航,这是古代航海史上最壮观的一幕。
2、要求学生小声读一读书上1-3小节,说一说从哪句话给自己留下了深刻印象。
3、指名回答,老师注意指导学生说清自己的感受,并读出自己的体会。
重点指导以下要点:
“宝船”的宏伟壮观——“场面”的壮观——“郑和”的自信威武
二、“友好交往”。
1、导入。
当时的明朝是世界上的强国,郑和率领的船队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而他们访问的大多是亚洲、非洲的一些小国,但书上这种交往是“友好的交往”。请你默读这一部分,画出那些地方能体现出这种“友好交往”。
2、学生读文后教师指名回答,并进行口头表达训练。
a 郑和对君主说的话(注意语气和态度要友好亲切,以及外交礼节)
b “当地人们参观宝船时惊叹不已”,会些说什么?
c 出示图片:当地人看到名扬海外的中国丝绸和瓷器时很想交换,会说些什么?
三、“战胜风浪”。
1、导入
“然而,这次航行也充满了风险” 。
2、要求学生大声读这一部分,说说有哪些风险——风浪与海盗
3、老师指导重点句子的学习:
出示句子:“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僵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
要求学生大声读,说说体会到什么,读出感受。 教师指导:此句形、声兼备,使用了拟人和比喻修辞手法,突出了风浪的“险恶”。
学生朗读体会。
4、战胜海盗部分引入历史资料:当时的南海上,海盗十分猖獗,郑和首次出海就遇上其中最大的一股,人数有5000人,郑和把他们全部消灭了。
5、郑和在这两次严峻考验面前,表现如何?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镇定自若、有勇有谋等
四、“概述七次远航及意义”
1、出示郑和航海图,老师领读第六小节“概述七次远航”,并介绍相关国家、地理、航程等。
2、引入历史资料:
在郑和远航87年后,哥伦布才开始为期十年的到美洲的四次探险;在郑和远航的1XX年之后,麦哲伦才率开始那次环球的航行。他们率领的船只只有两三艘,随从不过2、3百人,所以,郑和远航是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3、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能说读到这句话时自己的感受吗?读出感受。
指导学生去掉“之”比较朗读,学生说感受,教师提炼:汉语的魅力,声调的抑扬顿挫,具有音乐般的节奏美。
4、引读课文完毕。
六、拓展
1、人们无法忘记郑和,因为人们无法忘记那七次神话般的、接近于完美的远航,也无法忘记那个自信威武、有勇有谋的郑和。作为南京人,我们更不应该忘记郑和,他与南京的关系十分密切,出示图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希望学生走一走,看一看。
(写碑文:用几句话不仅要写出他的功绩,还要写出你对他的看法。(1371-1433))
3、网上由21500条关于郑和的文章,读网上搜集的文章:
郑和远航,表明中国曾经拥有绝对的海上优 势,令人可惜的是,明朝皇帝突然停止了出使西洋,代之以闭关锁国的政策:不再允许臣民向海外进行贸易,关闭了通商口岸。中国这条巨龙从此陷入沉睡之中,失去了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最佳时机。
历史证明,谁控制了海洋,谁就能称霸世界;失去海洋的民族,最终也将失去国家的主权。这番道理,中国人直到近代,被迫签署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之后才懂得。如果当年的中国皇帝不禁海限船,中国仍能打造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称雄亚洲,也不至于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被迫割地赔款。如果当年的中国能继续发展国家的海军力量,开拓海外贸易与殖民,中国就不会以大刀长矛面对英国海军的炮火,输掉鸦片战争,签署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可惜的是,历史不能重新开始。
提出问题: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停止下西洋,要闭关锁国呢?是什么原因造成后来中国的落后呢?鼓励学生读读相关的书籍,开阔视野,也许能找到答案。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自信威武 镇定自若 有勇有谋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7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984
《郑和远航》教学设计
南通市跃龙桥小学李春宝
设计理念
课上以疑导学,激发兴趣,再以趣激情;课后以情促趣,引导学生课外学习,拓展深化。通过“读”与“说”的结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于阅读解读过程,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为学生的自主参与创造有利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激趣质疑
过渡,出示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一段描述。(有关说明郑和远航意义的文字)
1、读了这段简洁的描述,关于郑和远航,你最想具体了解些什么呢?(教师相机帮助总结)
2、你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这个问题好好读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
三、汇报交流第一个问题
(一)规模之大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学习“宝船”这部分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宝船“特别雄伟壮观”并读好)
3、引读总结
在郑和的船队中,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艘,再加上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整个船队共有船只200多艘,随行人员有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等,共两万七千多人,船队规模真是宏大呀!
(二)时间之长,范围之广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师生适当地补充介绍一些资料。
2、出示“航海图”,帮助理解“范围之大”,并为后文理解“战胜更多凶险”作铺垫。
3、齐读第6小节
四、汇报交流第二问题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启发帮助
(1)“风浪险恶”
体验、感悟、诵读
(2)郑和的船队是怎样战胜了海盗的袭击?
(3)想象远航中的其它凶险和困难
追问“这些凶险,郑和事先考虑到了吗?
五、汇报交流第三个问题
过渡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
2、齐读第4小节
六、总结课文
1、总结
2、齐读第7小节
3、面对郑和雕像,你想要跟他说了什么呢?
七、布置作业
1、以郑和身份写一篇 《航海日志》
2、推荐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与郑和相遇海上》
板书:
达到顶峰
26、郑和远航顽强探索民族的骄傲
促进交流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8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学习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教学准备:录音机、投影仪。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都知道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可你们知道吗?我国早在明代就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八十多年!它的名字叫郑和。
2.揭示课题,质疑。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以这位航海英雄为主人公的。
补充板书:26 郑和远航
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郑和是什么样的人?郑和远航到底有多“远”?远航途中发生了哪些事情?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反馈交流,了解课文内容。
3.逐段指名朗读
(同学之间相互评议)
4 自学生字,认读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学生自由组合,展开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习。
(2)反馈学习体会。
5.练读词语。(出示投影片)
指名读,小组读,抽读。
6.这篇课文运用了许多生动形象的词语,你读书时读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7.反馈理解词语的情况。
8.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课文也读得通顺、流利了,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郑和一起经历一次远航。
三、作业
1.抄写生字。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自读课文
思考:如果把全文分成两段,可以怎么分?
1.反馈: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第一段(1—5):写郑和第一次远航。
第二段(6—7)写郑和共有七次远航。
这样分段,可以看出全文的内容重点和写作特点。
2.默读第1—5自然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3.组织反馈。
二、精读课文
1.自学第1-3自然段,思考: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保船”?
①反馈,交流。
②指导朗读。
出示投影片: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a.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b.角色表演。
2.自学第4、5自然段。
(1)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指导朗读。
①练读第4自然段,在读中体会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之情。
②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③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④组织讨论,反馈。
三、略读第6、7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思考体会:
读了这两个自然段,你对郑和的形象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远航?
3.郑和远航有什么重要意义?
4.组织学生反馈、交流。
四、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主要内容
2.你能试着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吗?
3.分小组反馈,交流。
4.总结:我们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五、作业
1.完成习字册上的练习。
2.写一则200—500字的读后感,互相交流。
板书
扬帆起航
第一次远航 友好交流
26 郑和远航 (详写) 战胜凶险
其余六次远航
(略写)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9
教完了《郑和远航》,我觉得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师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提了许多问题。如“郑和远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郑和几次远航?到过哪些地方、国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取得成功?”“郑和远航的意义何在?”等等。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刚才提出来的问题基本在学生的预习中得到了解决。
在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字词理解方面也很好地体现了这堂研究课的目的。学生通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课前认真的阅读是办不到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说明课前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0
教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认读6个字
能力目标
能够结合课文内容和收集到的材料,理解重点段落的意思。
思品目标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难点:
了解郑和首次远航的壮观景象,产生民族自豪感。
查阅资料:
收集整理郑和航海资料,了解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揭题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专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的名字叫郑和。出示
郑和,明朝宦官。本姓马,小字三保。回族,云南昆阳洲人。祖与父都到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幼时就对外洋情况有所了解。明初入宫做宦官,从燕王起兵,赐姓郑,任内官监太监。1405年率舰队通使“西洋”(当时称加里曼丹至非洲之间的海洋为西洋。)两年而返。
今天我们就去看看600多年前郑和远航的一幕。板书:郑和远航
二、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监 炫 载 (读四声)缰(与“疆 僵”区别)
2.出示词语:派遣 宏大 炫耀 威胁 呼啸 咆哮 袭击
名扬海外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严阵以待
自读,指名读;借助工具书理解意思;任选一个或几个造句;齐读词语。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讨论分段。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学习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思考:郑和下西洋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的首次壮举,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我们进行介绍的?边读边作简要的批注,记下自己的心得和不懂的问题。
生读画后自主交流,师巡视点拨,首次:第一次 壮举:“壮”在哪里?
2.谁能概括的说一说?从哪几方面看出是“壮举”?指名回答。
学生结合1—6自然段的内容谈理解。
(郑和首航比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如:随行的有水手、翻译、医生、护船的兵士等,共27000多人;200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其中宝船60多艘;
每艘宝船长150米,宽60米,有10多层楼房那么高。每条船上有9根桅杆和12面风帆,可以乘坐1000多人,需有二三百人驾驶。
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
3.为什么要有这个“壮举”?(即为什么要远航?)郑和远航有什么意义?
自由读课文,想一想,画一画。指名回答。
你对郑和远航怎样认识?
引导学生这样回答:我认为郑和远航开阔了中国人民的眼界,这可以从6自然段看出“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
再如:郑和首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这可以从课文的2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还可以从课文的4自然段看出,课文是这样说的……
师在学生回答时,随机出示补充文字资料。(西方学者称:只有举世无双的特混舰队才能远航非洲;郑和舰队——集先进科技之大成;郑和舰队军事建制 整军行动优于商船;舰队规模庞大 帅舰甲板有足球场大;当代10大航海科技郑和舰队拥有2项;《郑和航海图》代表当时最先进技术;哥伦布、麦哲伦只有几条船、百十名水手 百年后海上列强打破郑和神话等等。)
四、回顾全文
1.郑和率领船队出洋7次,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为什么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3.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读到这几百年前激动人心的一幕幕,由衷地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感情朗读课文;查阅郑和远航相关资料;了解祖国航海事业的发展情况。
教学反思1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教学反思2
《郑和远航》是一篇经典的文章,这篇文章板块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指导学生阅读写作的范文,因此我的教学收获颇丰。
一、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是学习本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走进文本,感受远航的辉煌
(1)规模宏大的远航
让学生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在文字里感受远航的规模。联系生活想象148米长,60米宽,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该是怎样巨大的轮船。在学生借助语言文字想象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郑和第一次远航像这样的宝船就有60多只,还有随行的战船,粮船,水船。再想像一下呀,这两百多艘船只航行在海洋上,绵延该有十多里呀,上千面风帆鼓风张起那是怎样壮观的景像呀?!可以用课件展示船只编队出航壮观场面的图片。感受规模宏大。
师引导学生对郑和远航和西方的几次大规模的远航进行比较后让学生交流感受:6百年前我国的建船技术,远航技术,船队的规模就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像,他们的何止是一百年呀!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适时的补充资料,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在学生的脑海中使 “宝船”的形象鲜活起来,感受远航规模的宏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文字入心,诵读 动情。
(2)充满凶险的远航
学生细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感受这是一次充满规模宏大的远航还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引导学生重点从两个方面感受理解
一是大自然的“凶险”。从“像脱疆的野马”“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等描写,感受海浪的巨大与可怕。
二是海盗的袭击。适当补充这是当时横行在海洋上的一支悍的海盗,他们势力雄厚,足有五千多人,十分猖獗!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感受远航的凶险与可怕,则与凶险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郑和机智、英勇和智慧的形象在不知不觉中突显出来了。同时引导学生融入想象,朗读这段惊心动魄的文字郑和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将深深刻入学生心里。
(3)友好和平的远航
生自读课文第四自然段,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这还是一次友好和平的远航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三、走向历史,品味远航的辛酸
教师引导同学们讨论: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却对郑和远航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1、郑和远航,虽然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但从历看它更像是强盛的明朝帝国向他周边的邻居摆阔显富而已,也是劳民伤财的。
——一些研究“郑和远航”的学者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大多明朝官员
“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于海。一旦他国之君夺得海洋,华夏危矣。”
——郑和
教学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假如你是一个普通的明朝百姓,假如你是位权高位重的明朝官员,你会继续支持郑和远航事业进行下去吗?教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各自的立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谈对郑和远航的认识并写一写。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1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3. 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通过读文,感受郑和等人的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板书: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友好交往
战胜凶险
学习过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1、听写词语,小组长批阅。
2、学生默读课文,练习分层。质疑: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称为宝船?自学1、2、3自然段。
3、指名朗读第一层,体会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讨论学习第二层和第三层: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又遇到了那些凶险?他是如何克服的?
5、交流描写友好交往的句子,想象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什么?从而理解“惊叹不已”。
6、说说文中的“凶险”指的是什么?(险恶的风浪、海盗的袭击)
7、出示:狂风呼啸者,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句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面对如此险境,郑和总是镇定自若,指挥船队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学习提示:从哪几句话中可以感受到环境的险恶?作者这样描写的目的是什么?“化险为夷”一词在文中指什么?(参考《补充习题》)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8、小组内练说: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质疑:郑和远航共有七次,课文为什么只详细写了第一次?
10、齐读最后一小节,了解郑和远航的意义,体会郑和顽强探索的可贵精神和满腔热情的赤子之心。
11、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见《补充习题》第五题。) 1、了解学生字词掌握的情况
2、默读课文第一段,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为三层。
3指导朗读:1405年7月11日,郑和第一次远航。体会船的雄伟壮观和郑和的威武雄健。
4、小组学习,教师巡视。
5、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当地的百姓看到规模宏大的船队,会说些什么?指导朗读。
6、过渡:这次航行不仅有“彩旗”和“欢呼”,欢迎和赞叹,也充满了凶险。
7、点拨:再读第三层,想象当时的场景,你想说写什么?
8、指导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9、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要略写其余六次远航?体会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10、课堂小结:课文详细的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11、布置作业:课外阅读《小郑和造船》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2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233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郑和远航》教后谈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远航”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一解“远航”——由表及里。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生读第七小节的第一句话,教师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到课文中去找找看,然后我们交流。
生1:规模之大可以从课文的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中可以感悟到。随行的人多,有两万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随行的人多,而且来送行的人也很多。课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规模大。
生3:还有船多,有两百多艘船只,其中还有六十多艘大船。
师:课文中说这些船是“宝船”,你能说明理由吗?
生1:船大。
生2:船上货物多。
生3:船上的设备先进。
师:刚才我们从两个方面知道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
生1:我仿佛看到郑和撑着腰,遥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显得意气风发。
生2:我看到郑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挥手告别,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郑和正凝望着海面,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生4:郑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心里充满了激动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重,非常重。
师:是呀,梦想即将实现,郑和肯定会感慨不已,思绪万千的。刚才我们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长,范围广,你又可以从哪里知道呢?
生1:课文的第六小节告诉我们了。“时间之长”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到郑和六十多岁的还远航。
生2:“范围之广”就是郑和船队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生3:我还可以体会出郑和远航的“次数多”,前后共七次呢!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
26、《郑和远航》教后谈之二
二解“远航”——层层楔入。
[过渡]师:是呀,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深入学习课文,想想郑和远航是是怎么样的远航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学生自由读,思考。]
生:我认为郑和远航是友好外交的远航。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远航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词语来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从“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中看出,郑和先递文书,然后赠送礼品,并且每次都是这样做,这样就打消了其它国家的顾虑了。
生2:当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扶老携幼”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信任我们,“争相”观看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船队非常友好,非常宏伟、浩大。
生3:课文中还讲到交换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们向他们赠送礼品,他们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
师:这次远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远航,还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
师: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凶险呢?
生: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浪之险,一个是海盗之险。
师:海浪之险,你从课文中哪里感悟到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海浪上的凶险。]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明。
生:镇定自若。
生:化险为夷。
生:奋勇前进。
生:严阵以待。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郑和的胸有成竹。
生:郑和的临危不惧。
生:郑和的机智果断。
师:好,我们来一起默默地读读课文再次来感悟一下吧!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
26、《郑和远航》教后谈之三
三解“远航”——穿云揽月。
[过渡]师:我们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来,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你想来说说吗?[教师板书: 的远航]
生1: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因为课文最后说:“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收获的远航,他收获了友好,和平,我还从课外知识中知道,郑和还根据远航画下了许多航海图,而且非常准确。所以他还收获许多的宝贵的航海知识。
生3:我认为郑和远航时一次生命的远航,因为郑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
师: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海上的航轨。
生4:它还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是扬国威,树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强大才能自信。
师:是啊!强大了才能自信,来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一下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吧!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1:600百年郑和就有这样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
生2:国家强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为。
生3:我也想成为新时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奥秘。
生4:我听说在郑和的航线上,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宝贝沉没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考古学家,把我们自己的宝贝重新找回来,让它重放光芒。
生5:我觉得郑和远航,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异国他乡发了芽,扎了根,开花然后结果了!
…………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3
佚名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 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
2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作业:抄写词语,扩展练习1组词,根据本课写一则读后感。
板书: 郑和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远航 二——六次 开拓 探索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揭题导入
2、检查自学效果。
3、理清课文条理。
一、揭题导入
在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航海参家,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板书课题)
你对郑和知道多少,来说说看。
二、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
派遣太监魁梧抱拳扶老携幼
瓷器脱缰野马撕裂威胁
2、指名读。
字音:“瓷”、“撕”是平舌音。
“梧”声调是第二声,不是第三声。
字形:“拳”上半部分两横,不是三横。
“魁”的“鬼”的“竖弯勾”要写得大一些,是一个半包围结构的字。
3、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4、指导分段。
(1)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第1~5自然段)
(2)课文的第6~7自然段又写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次数和意义)
(3)学生划分段落,归纳大意。
5、同座位互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撕:左中右结构的字,结构要紧凑。
2、魁:半包围结构的字,“斗”要被“魁”包住,“厶”写得小一些。
3、监:上大下小。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的描红和临写。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月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过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一、复习旧知
听写词语。
派遣魁梧扶老携幼脱缰野马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1段(第1~5节)。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自读第一段,边读边想。
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最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训练学生朗读。
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4)生自学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①抓住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的词语。
②训练学生在读中表现文字中流露出来的友好感情。
③出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边谈边读。
④还有什么困难?这种惊心动魂的场面你能表现出来吗?
训练朗读。
⑤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
生各抒己见。
2、讲读第6、7自然段。
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
这时你对郑和又有什么新了解?
三、回顾全文
1、你能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吗?
(具体的内容可以从第4自然段中挖掘)
2、讨论: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四、课堂总结
郑和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
写一则读后感受
《郑和远航》导学案 篇14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 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 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 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 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 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 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 ②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a、 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 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前几天,老师请季钰姗测量了一下我们教师的长与宽。请季钰姗来告诉大家这所教室的长与宽。(宽7米,长9米)150米就是相当于9个教室这么宽。
3、“穿上有9根 ————23百人驾驶“
4、“60多艘——
同学们,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透过这些宝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依然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的来 介绍一下这支船队。(齐读第二小节)
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规模的船队。真让人叹服呀!让我们再次骄傲的说:(出于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