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推荐13篇)

2023-03-27 10:57:02教案设计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推荐13篇)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1

【课文解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2.、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教学重点】 在语言描述中体会人物精神境界。【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一、朗读语段,导入1、出示语段: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蓝天上,一只只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穹,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2、谁愿意读一读?(提示轻声字:喇叭、风筝)大家再一起读一读。3、谈谈你们的感受。(可能会说春天的美好)3、.小结:春天生机勃发,春天蕴含着希望,春天代表着美好生命。春天来了,作者想起了谁?他是怎样一个人?快读读课文吧。二、学习课文,评价1、边阅读边在课文中作上思考的记号。2、检查生词:喇叭、天穹、屁帘儿、擎着、抻动。谁会做“擎”、“抻动”两个动作。3、评价人物: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加以说明。(残疾、热爱工作、关心学生、教学有方、热爱生活……)4.、提问:为什么要把放风筝这件事写得这样具体呢?5.、过渡:刘老师课上的表现,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6、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和小组同学议论议论。 7、交流体会。三、联系生活,感悟 1、再出示第二自然段,品读。2、作者仅仅是写春天的美好吗?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象征着刘老师对生活充满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对人生积极乐观,顽强不屈。) 3、在你的周围有没有像刘老师这样的人呢?举例说明。4、小结:同学们,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挫折,对待困难和挫折该怎么办?是唉声叹气,还是积极面对,顽强克服?不同的态度就有不同的人生。四、拓展延伸,表达1、为什么用“理想的风筝”作题?2、学了课文你有何收获?(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3、作业:写一个令你敬偑的人板书设计:14.理想的风筝面对挫折 自强不息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2

22.理想的风筝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本设计以建议性学习方案为教学主思路。抓住情感线索使学生在自读中悟情、在启发中激qing、在朗读中诵情、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最终体会到“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完成对课文的整合。教师则充分估计学情,随时调整教学设计、相融学生自拟的学习方案。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课文语言亲切、自然,使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由刘老师想起自己的老师,因而对于课上的刘老师学生很容易由已知感受体会到刘老师的乐观、风趣幽默、待生平等……,但刘老师对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以及课题“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学生则不易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运用 “‘分层教学、自主探究’语文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通过初读定向——自探研讨——共议交流——拓展延伸四个环节设计教与学,体现了教要立足于学。本节课在上节初读定向,整合教材和学生需求拟定学习方案的基础上,先学后教:学生按照建议性学案或自拟的学案自主探究,做到因需合作;教师因学习重点和学习态势引导共议“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通过从课上和课下两方面对刘老师的认识,使学生立体感悟刘老师这个人,为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做好铺垫。

3、技术准备

课前搜集本课原文《我们爱老师》和苏叔阳的其它相关资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刘老师放飞风筝”的视频资料,使文字、视觉与情感达到共鸣。

4、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在预习和第一课时初读的基础上,学生能读懂刘老师是个身有残疾、讲课好、对学生亲切的好老师,而对身残志坚的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那种强烈的爱与追求以及他的言传身教带给学生的深远影响还需教师引导、点拨。

【本课教学目标分析】

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认识到刘老师是一个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到作者对老师的深厚感情。初步懂得一个人对生活要有追求,要热爱生活。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中描写“我”的心情、想法对表现刘老师的精神、品质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的“我”还这样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他呢? 二、展示自拟学案,出示建议性学案, 依据所选择的学习方案自主探究

自拟学案1:课文中写道:刘老师“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默读课文,文中哪些语句与这句话有联系,画下来读一读,结合这些语句及自己的理解说一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自拟学案2:你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刘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也可以写写批注。自拟学案3:已经近三十年了,我为什么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并深深地思念他呢?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写写批注,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教师建议性学案:画出描写刘老师语言、动作及神态的语句,体会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也可以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三、共议交流我们用建议性学习方案为主思路进行交流,用自拟学习方案学习的同学也要注意随时参与进来。你认为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要求:先读出相关语句,再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学生可能先从刘老师放风筝,撒手追线拐的情景谈起;也可能先从刘老师讲历史课的情景谈起;还可能先从刘老师提问学生的情景谈起……依据学生的汇报,再确定共议交流的顺序,并适时相融其他学案)1、笑谈身残——乐观、幽默。(刘老师讲女娲补天造人的传说)估计学生能从“刘老师笑着谈到自己的身残”谈出他的乐观、幽默。但对于学生心中会飘起“酸涩”的感情容易忽视,引导:刘老师是笑着谈到自己残疾的身体,在场的每一名同学听后,他们的情感是怎样的呢? 出示:

教室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 。 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 。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 。

自由读、指名读体会刘老师的乐观精神。2、倾情讲课——讲课极好。(刘老师讲历史课的情景)(1)学生可从刘老师的 “慷慨激昂”、“哽咽”和学生的 “激动得落泪”、“沉重地低下头去”谈出刘老师是个讲课极好的老师。指名读,师生合作读,体会刘老师课讲得极好。 (2)引导:从刘老师的“自豪”、“慷慨激昂”和“哽咽”中,你们还感受到了他的什么?(认识到刘老师的 “爱国”)3、待生平等——关爱学生。(刘老师课上提问学生的情景)(1)估计学生能抓住刘老师提问学生时的语言、动作及神态的描写,体会出他对学生的亲切、赞赏、鼓励和理解。(2)想象刘老师上课时的情景,请你也做一回刘老师,你是怎样面对学生的回答的。自由练读,指名表演读。(3)引导: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为什么作者今天一回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呢?(印象深、影响深……)过渡:课上刘老师用他的言行影响、感染着每一名学生,那课下的他又是怎样的呢?。4、放飞风筝——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刘老师放风筝和追线拐的情景)(1)如果学生先说到刘老师是个喜欢放风筝的人。(读一读相关语句)引导深入:刘老师的腿虽然不便于奔跑,但他是怎样放起风筝的呢?从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继续(2)】(2)如果学生谈到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的人。如果学生先谈到“撒手追线拐”,则引导学生补充他总是“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然后出示下面的内容;如果学生按照课文的顺序,先谈到刘老师“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则出示第一段内容,体会后,补充出示第二段。相机出示(或补充后完整出示):

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绝不肯放弃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①学生容易结合“绝不肯放弃……亲手送入”、“总是”……;“故意撒手”“我自己来”、“气喘咻咻”等语句谈出刘老师是个坚强、乐观的人。(谈到哪儿读到哪儿)②自由读这一部分,你还能体会到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体会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抓住“他仰望……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这时候他最幸福……”“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力量。” 等处体会。(同时将“他最幸福……”“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点击变为红色)出示:

当_____________时,刘老师最幸福,因为他可以_______________。当_____________时,刘老师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可以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刘老师对生活的这种热爱该怎么读呢?自由读、指名读【如果学生不能理解到这一点,课件展示刘老师放风筝时的情景,引导学生:你从刘老师要亲手放飞风筝和享受放飞风筝、追赶线拐的过程中还体会到了什么呢?(再同上处理)】③看到此情此景,作为刘老师的学生,你最想问刘老师什么呢?想一想他会怎样来回答呢?(情景交际)④指名读 评读⑤这情景使“我”深深地感动,出示:(融合学案二)

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刘老师对生活的态度……刘老师对我们的影响……)追问: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应该怎样呢?小结:刘老师是个热爱生活,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的人。他言传身教,在课上教育我们,在生活中影响我们,他用自己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三、整合提升,理解课题的含义(融合学案一)1、出示:

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的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现在,你能说说“理想的风筝”指的是什么了吗?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这句话?(学生感到困难时安排讨论)2、该怎样读呢? 指名读 齐读3、整合对刘老师的认识:刘老师放飞的是自己充满理想与乐观精神的风筝,他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影响着他的学生,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一颗颗理想的种子,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向我们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无比思念,课文学到这,你们对刘老师都有了哪些认识和了解呢?(用下面的句式说)出示:

刘老师啊,刘老师,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全课总结虽然已经近三十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可这样一位优秀的老师又怎能不让人思念、怀念呢。让我们和文中的作者一起带着对刘老师的无比思念读一读文中的最后一段吧!师: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刘老师那样坚强、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人,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资料,看后说说你的感受。五、积累表达,拓展延伸1、从以下两项练习中任选一项完成。(1)从第2、5、6、9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背诵。(2)自由表达。(用几句话表达自己学文后的感受,或以“我们爱老师”为题写一首小诗或小作文)2、推荐读苏叔阳的原文《我们爱老师》。附板书设计:22.理想的风筝 刘老师 放飞 坚强 乐观 学生 埋下 理想种子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3

导入部分:

同学们,首先我们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体验,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说话!

成长需要空间,让孩子在尊重中长大;

成长需要理想,让孩子在希望中长大;

成长需要激励,让孩子在肯定中长大;

成长需要体验,让孩子在自信中长大;

成长需要沟通,让孩子在和谐中长大。

关于以上的句子,能读懂的同学请举手。

好,大致上大家都明白,很好!下面我们再来看一句话,这一次听老师读:

教给学生们惠及一生的东西,是用传统的精华为其奠基,用人文的环境为其培植,用现代的技术为其武装,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其发展.

能听懂的举手!显然有一定的难度。知道这些句子,袁老师是从哪里搜集来的吗?

是的,其实在我们校园里有许多的名言警句,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而我相信,上完这一课之后,你们对刚才的语句一定会有更多一点儿理解,那么这一堂课你的收获就已经很多了。现在我们开始学习新课。

新授部分:

1、质疑。

我们学习的课文是《理想的风筝》(板书课题)。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看到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2、读词。

我们的思维十分广阔,很好!说明大家也已经有了预习的习惯,那么先来认读课文中的词语,谁来读?请跟老师读一遍,注意体会词语的思想感情。

3、初读。

下面我们就要带着问题快速地读课文,同时拿出笔来请用波浪线画出你认为有价值的词句,可以是语言优美的,可以是描写细腻的,可以是含义深刻的,读完之后,想想我读懂了什么?或者又有什么新的疑问吗?

请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交流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作者回忆自己的刘老师(板书),描写了刘老师上课时讲课和下课后放风筝的情景,赞扬刘老师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对生活充满着爱与追求。理想的风筝指的是刘老师对生活充满着希望等内容。)

4、品读。

那么,你们认为刘老师在你的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展开小组合作学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读一读,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小组合作学习)

现在我们就来发展自己的观点,谁来说呢?(学生说出词语,老师进行板书,并且请学生结合课文原文说明理由,中间进行朗读指导,并启发结合生活的例子来谈。)

总结的特点估计如下:(乐观向上、身残志不残、勇敢坚强、慈祥忠厚、热爱生命、有着阳光的心态、关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爱祖国、对学生充满着赏识、懂得尊重学生、不辞劳苦等。)

学生分析的语段估计有如下:

1、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2、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

(这一段话中的动词十分传神,请大家圈出来,然后想像此时你就是他的学生,看着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师这样不辞辛劳地为你讲课,请读一读。)

3、他的课讲得极好。祖国的历史,使他自豪。讲到历代的民族英雄,他慷慨陈词,常常使我们激动得落泪。而讲到祖国近代史上受屈辱的岁月,他自己又常常哽咽,使我们沉重地低下头去。

(这位老师正是用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在为我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从而让我们立志报效祖国呀。)

4、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伫立在教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品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关切地瞧着这个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给学生注入一次启发。

5、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蹿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6、有一次,他故意地撒脱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嘴里还不停地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他终于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这一处有动作描写、有语言描写还有什么神态描写,仿佛这位老师就近在眼前一样清晰,同学们,这就是细节描写。我们前面看到的一些句子也可以称为细节,我们来读这一段语:所谓细节描写,在写人的文章中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立意的需要,有选择、有重点地描写人物的外貌形象、表情神态、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这样才能让人物的形象更生动,人物的特点更突出。)

同学们,作者正是运用细节描写这一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位:指着黑板上的板书读。

5、研读。

这又让我想起《快乐大作文》读本(出示原书)中的一段话,标题是《快乐是一种美德》,我念给大家听吧:

快乐是一种美德,因为它不但表现自己对世界的欣赏与赞美,也给周围的人带来温暖与轻快。

希望不能没有但不要太奢望。不要希望那些自己所够不上去希望的事。本分一点,知足一点,忧愁也就可以少一点了。

名利竟如何?岁月蹉跎,几番风雨几晴和,愁水愁风愁不尽,总是南柯。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欣赏你目前的环境,爱你目前的生活。在无意义之中去找意义,在枯燥之中去找趣味。

你们能结合课文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6、题诗。

同学们,快乐是一种美德,在本文而言作为学生的“我”能感受到老师的快乐,看到一张和蔼可亲又快乐幸福的面孔,而其实背后是老师博大的胸怀、艰苦的付出、坚强的精神和永恒的追求、不灭的希望,此时,再看到课文的这两张插图,你们要说点什么或者写点什么吗?每个人都想一想,然后举手,与大家分享。

结束部分:

同学们,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就是我们的语文。相信大家学了这一课后,对校园里的那几句名言不仅仅停留在就认得那几个字的程度上,一定会去思索它们背后传达的信息和内函。家庭作业是1、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选择一处在原句后注明自己的理由或见解。2、根据课文中的插图,任选一幅写一首现代诗。3、学习课文中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选择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进行小练笔。以上三项,请从中任选两项。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质疑问难的能力。

3、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22 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22.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6

国标本六年级语文《理想的风筝》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意在让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

为能很好地落实上述编者意图,针对阅读课文的特点,确定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如下:

二、说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三、说重点与难点:

了解课文通过哪些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是本课教学之重点,而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则是教学之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整体感知。

<二>学法:合作交流,读写结合。

五、说教学准备:

1、小黑板与录音机。

2、课前让学生熟读课文。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整体感知(相机出示小黑板)

截去 撑地 手持撒脱

支撑急速 擎着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跳跃 仰望追赶

酸涩旋转 漾出抓住

1、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让你想到刘老师的哪一件事情?

2、师生交流

第一组写了刘老师“笑谈丢腿”的事情 第二组写了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

第三组写了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 第四组写了刘老师“追赶风筝”的事情

二、精读文本,感悟特点

1.这节课我们随着作者的回忆,一起走近这位特殊的老师。

指名读第一件事情写刘老师的,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让你读到了怎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这是一个幽默的刘老师。幽默在哪儿?

(2)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刘老师怎样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的?从“笑”这个词语中你们感受到刘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这是一个非常开朗的刘老师;这是一个笑对人生、乐观向上的刘老师。)

(3)谁再来读读这个刘老师“笑谈丢腿'的故事,读出他的幽默与乐观。

2.刘老师的故事自然也感染了同学们,每个人的笑后对泛出了一种酸涩的感情,对老师丢腿感到非常惋惜,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3.下面请同学继续读刘老师旋转板书的事情,边读边想,你又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

(2)师生交流

同学们,我写板书可能是比较轻松的,但是对于身有残疾的刘老师呢?

(刘老师写板书很艰难)

(3)如此艰难,刘老师每转一次都会引起同学一次心跳。相机提问:

这“心跳”源于什么?(对刘老师的担心); 这“心跳”出于什么?(对刘老师的尊敬)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敬业负责、身残志坚、有执着追求的刘老师 )

4.然而最难忘的是刘老师放飞风筝的事情,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跟随刘老师一起放风筝,边听边思考,说说你听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1)师生交流

(从亲手扎的各式各样的风筝可以看出刘老师是个认真细致、心灵手巧的老师);

(2)教师出示:“他总是手持线拐……在风中翱翔盘旋。”

让学生读这一段话,然后思考: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但是他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

(3)同学们,老师脸上甜蜜的笑,作者在写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样的词语?

从“漾” 这个字,大家又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刘老师?

师生交流,教师板书。 (这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刘老师)

5、在学习第四个典型事例时,我运用了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依照刚才的学法去概括出刘老师的特点。(这是一个喜欢挑战自我的刘老师)

过渡:在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后,如何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这一教学难点呢?

我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

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风筝吗?

2、他放飞的是什么?(理想)

3、那他的理想是什么?(理想就在刘老师放飞与追逐的风筝里,对生活的满怀激qing;理想就在刘老师旋转的拐杖里,对工作的执着追求;理想就在刘老师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日子里;对学生的无私关爱;)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热爱生活的标志。刘老师尽管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之间放飞自己心中的理想)。相机画风筝。

4、刘老师放飞的风筝给予我们什么?(刘老师的身传言教,给学生以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幼小的心灵里也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当作者苏步阳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总是会想到刘老师,要像刘老师那样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

七、说作业安排:

以“一个______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法。

八、说板书设计和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板书设计:

22 理 想 的 风 筝

乐观向上 身残志坚 热爱生活挑战自我

↑ ↑ ↑ ↑

笑谈丢腿 旋转板书 放飞风筝追赶风筝

↑ ↑ ↑ ↑

截去 撑地 手持 撒脱

支撑 急速 擎着 拄着

甩掉 转向 拉动 蹦跳

泛起 跳跃 仰望追赶

酸涩 旋转 漾出抓住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之一: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找到了一个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充分利用文中这样几组重点词语,使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课文讲了刘老师哪几件典型事例,由于抓住了教与学的结合点,学生就能深入浅出地阅读文本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鸣。

在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时我用了四个问题。不难发现这是一组分解难点又逐步靠近并解决难点的问题。给了学生台阶,又顺应着整堂课的理解,显得水到渠成,通俗易懂地让学生理解了“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本节课的设计意图之二:

小学六年级的长课文是与初中相衔接,是为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作准备的。如何长文短教、精处细读?我想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容忽视。如何让学生学会取舍;如何让学生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去理清文本的线索,去统领全文,这一教学理念的设计在这节课中我作了一些渗透。相信学生能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能学到一些阅读长文的方法。

以上是我对这篇课文的一些粗浅的认识,旨在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 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 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 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文章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

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

揣摩文章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6课《理想的风筝》,跟着作者走进他的老师。老师板课题的时候请同学们看课题,因为在题目里面有一个生字。(师板课题)

这个筝字是形声字,竹字头是形,写的时候不要写太大。争是音,写得工工整整(师范写“筝”字到田字格)。

2. 读第六单元的导读——校园创想。

读了单元导语,你发现这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什么?

这个单元一共有4篇课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特点。26课是我们这个单元中一篇记人的文章。写人离不开记事。

二、初读文章,理清脉络。

1. 请同学自由快速的浏览课文,自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读通。想想刘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生自由朗读课文)

初读课文之后,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1: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师板书)

生2:坚强

生3:爱学生(师板书)

2. 同学们已经知道了刘老师是这样的人。这篇文章相对比较长,这篇文章中回忆了刘老师几件事呢?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哪几件事?在读之前请大家先读一读上面的要求

出示读前要求

(1)小组讨论课文回忆了刘老师的几件事?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

(2)用小标题概括每件事并写在黑板贴上。

生汇报

生1:讲课幽默

老师讲课幽默这件事情对应的是哪个自然段?同学们想想他找得准不准确。(4段)

刘老师讲课幽默,她讲的是什么内容呢?他仅仅是想讲女娲造人吗?

我们要概括一件事不仅要说清楚,还要语言简练。

生2:鼓励学生

在第六段,你来说说原因吧。

生3:讲历史课

生4:放飞风筝 7、8、 9、 10段讲放风筝。

我们就是这样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里面的事情。但是这四件事情里面作者不是都写那么长的,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放风筝上。

三、体会感情,梳理方法。

1. 引言导入,出示默读提示

默读7-10段,四分钟之内默读课文并思考:这件事例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特点?画出文中的重点词句,并在旁边做出批注。(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

我们一起来分享刚才的读书收获。

生1:“有一次,他故意撒手……”(9段后四句)

他为什么要撒手?这么一件简单的事情对刘老师来说是怎样的一件事?读第四段关于人物外貌的描写,因为他是残疾的。(联系上下文)

看到这样一个人,读到这样的描写,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悲伤、悲痛

2. 抓住典型事例的重点词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方法。

但是我们的刘老师故意撒手,他想做什么?追风筝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但是对于刘老师又是怎样的?这段话里面你还从哪些词语感受到了刘老师的坚强?

抓住动作的描写可以让我们知道刘老师的坚强。抓住语言的描写,表现了这样一个乐观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刘老师。我们写人的时候就要这样。

请同学来读这段话(9段后四句),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情。要读出感情,请你认真的留意老师可见上标出符号的词语。

这段话当中有我们难忘的刘老师,还有很多场景。刚才我们抓住了第九自然段进行品析,还一遍遍的朗读。(板书:品析、朗读)

课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很多作者都会借助课题来抒发情感。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要借助课题。

四、迁移练习,升华情感。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作者回忆起刘老师还会发出这样的呼唤:刘老师,我深深的、深深的想念您……文章的最后一句话中的省略号,作者省略了什么呢?请你们把省略号里的花写出来吧。

交流。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单元导语的提示,梳理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运用抓住事例品词析句、抓住课题、朗读等方式体会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了刘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身残志坚的人。希望同学们以后都能用上这样的阅读方式来学习。下课。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11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二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6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触景生情,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把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解决。

3.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4.学习作者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作者含蓄的叙述中,体会文章表达的中心:热爱生活,顽强地面对生活。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手拿风筝,问,这是什么?(板书课题),说说你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师导入:然而作者对风筝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他的心中风筝就是理想的象征。为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教师出示提纲,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1.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春天景色的句子,认真品读,联系全文,想想这些句子有何象征意义。

3.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围绕刘老师讲了哪些事。

4.标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自己为什么感动?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和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逐题反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检查生字

(二)检查读通课文情况。

(三)结合问题反馈,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思想。

1.品读描绘春天景色的语段。

2.读文,了解刘老师,受他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

3.谈谈你了解到关于刘老师的事后的心里感受。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总结全文,感情朗读课文。

1.谈谈你学文后有何收获。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谈。课文内容思想;文章的表达方法。)

2.教师系统地小结。

3.哪些地方让你感动?为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上课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

14.理想的风筝

放风筝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 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 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 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 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 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 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有关《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篇13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五

作者: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刘煜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64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五

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四小学刘煜

一、教学要求:

知识传授:学习文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能力培养:通过本文教学培养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能力(理想的风筝的含义);感情朗读能力。

价值观渗透: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刘老师是一个乐观、坚强、爱国、平等待人、对工作、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的好老师,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深情厚谊。

二、教学重点

1、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⑴教师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⑵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⑶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⑷这情景使我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身有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泼的少年又该怎么样呢?

⑸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的含义,重点体会“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

三、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第5自然段,介绍老师讲课时的情境是现象,爱国才是本质。也正是这中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2、理解“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3、理解“他用那双写了无数个粉笔字手,放起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滑翔。”的含义,重点体会“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是什么?

四、教学用具

电脑课件

五、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初读、讲授第1~6自然段

第二课时──教授第7~12自然段

六、资料

1、苏书阳:当代著名作家,出版有话剧《丹心谱》《左邻右舍》、电影文学作品《夕照街》《春雨潇潇》长篇小说《故土》。

2、《理想的风筝》原文结尾:

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倘若他还健在,一定退休了。也许,这时候又会糊风筝,教给自己的孙子,把那精致的手工艺品送上天。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长者,年复一年被断腿钉到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希望刘老师不至于此,可以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但是,倘若不幸他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不,他不会的。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了一架又一架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梦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祖国的蓝天上翱翔。

刘老师啊,你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1~6自然段,体会刘老师的乐观、坚强、爱国、爱生的情感。

2、了解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细致描述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及作者感受等表达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学生自己喜爱的段落。

二、教学重点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刻含义:

1、教师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2、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

3、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第5自然段,介绍老师讲课时的情境是现象,爱国才是本质。也正是这中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影响了我们每一位学生。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1-3)

1、范读第1、2自然段,你有怎样的感受?

2、要点:可以想象风筝在蓝天上竞翔的美景。

春天的到来也使生命得以延续。

3、根据提示试读试背。

春天又到了。

柳枝(染上了嫩绿),在春风里(尽情飘摆),(舒展着)自己的腰身。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向着长天(吹奏着春之歌)。蓝天上,一架架风筝在同白云(戏耍),引动无数的人(仰望天空),让自己的心也飞上云端。

4、指名背诵

5、导语:每逢这时候,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我的刘老师,想起他放入天空的风筝。

二、学习第2段第一层:

1、 自读第4自然段,重点读读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

2、填空练习,刘老师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个子不高,(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双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一头(花白)的短发更衬出他的(忠厚)。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却从膝盖以下(全部截去),靠一根圆木拐杖支撑。

要点:忠厚、慈祥、残疾、令人同情

3、导语:这条腿何时,为什么截去,我们不知道。只是有一次,他利用一个玩笑解释了这一切。

4、出示投影,边读边完成练习,并通过朗读把你想说明的表达出来。

“教师里自然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的心头都飘起一股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

5、出示练习:

笑声-―――酸涩-―――更尊敬

( 风 趣 )(理解 同情) (坚强、乐观)

不自卑

要点:

酸涩:酸,悲痛、伤心。涩,心理不好受。

心酸、难受。

由“笑”而“酸涩”充满着理解和同情,而“尊敬”反衬出刘老师的坚强、乐观、风趣,与学生亲密无间。

6、导语:此时我们的心情是复杂的,怎样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呢?

三、学习第二层:

1、导语:他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

2、出示学习思路、解释

3、朗读、再想象刘老师哪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要点(投影)

4、他在讲授历史时,有时喜、有时悲,本质都是对祖国深情的热爱。

5、指名朗读,表现出这种深情。

四、学习第三层:

1、导语:课堂上的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2、自读了解课堂上的情景。

3、导语:刘老师上课时的态度不同。

4、对比朗读,其余同学对比着听刘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a“我记得清楚极了,倘若同学回答得正确、深刻,他便静静地立在教师一侧,微仰着头,眯起眼睛,细细地听,仿佛在回味一首美妙的乐曲。然后,又好像从沉醉中醒来,长舒一口气,满意地在记分册上写下分数,亲切、大声地说:‘好!五分!’”

b“倘若有的同学回答得不好,他就吃惊地瞪大眼睛,关切地瞧着同学,一边细声说:‘别紧张,想想,想想,再好好想想。’一边不住地点头,好像那每一次点头都飞学生一次启发。这时候,他比被考试的学生还要紧张。”

5、要点:对人平等、无限的关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轻视、不歧视、民主。

6、分组朗读,再体会。

五、学习:

1、检测:

这情景,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十年,今天一想起来,依旧那么清晰,那么亲切。

“这情景”指什么?为什么依旧那么清晰、亲切?

2、自读1-6节,小节刘老师有什么特点?

要点:坚强、乐观、爱国、平等待人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