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推荐15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 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3
6.理想
2004年9月 日星期 课型:讲读课 设计者:高
学习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课后记:调动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引导探究诗句的含义,否则,学生缺乏认识,难以理解课文。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4
一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二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三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
四 教学难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五 教学方法: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启发法。④讨论法。
六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两种方式)
1.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2.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听录音范读全诗。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 作业:
1.抄写全诗。 2. 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有气势、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二、指名读1-7节,研讨诗歌的内容及形象化的语言。
1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召起什么作用?(比喻、顶真,作用是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逐步推进。,在全诗中起统领作用。)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 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 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 ,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 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三 分组朗读1-7节。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五 作业:
1、朗读背诵全诗。2、下列拟人化的话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6)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7)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8)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9)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第三课时
一、浏览全文,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二 朗读8-12节,研讨与赏析,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1、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2、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3、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
4、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5、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阅读体验 :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作业:《学习指要》。
第四课时
一 齐诵诗歌。
二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模仿第一段写几句话。例如: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三 课堂练习,交流讨论研讨与练习一。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四 拓展延伸,重温经典,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 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 作业:
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牢骚,你怎么看?
提示:决非发牢骚,而是强烈的呼唤。呼唤更多的奉献者为社会造福,为人类造福呼唤人们尊重奉献者的辛劳,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
六、作业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学习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哪些启发?)
附板书设计: 行道树 张晓风
散文特点:形散神不散
散:取材广泛,笔法灵活,形式多样
神:结构紧凑、主题集中,中心明确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5
罗源
[知识与技能]
1练习诗歌的朗诵。
2学习比喻、顶针、拟人修辞在诗歌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朗读,讨论,仿写,体会。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理解作者对理想的解释和对有理想的人的赞美。
2萌发树立远大理想的感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预习,听写。
范读(听录音),齐读,一人一句开火车读,结尾齐读。
分析第一、二小节诗的含义、修辞。
第一小节: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运用了比喻、排比、顶针的修辞。顶针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应该揭示其特点,并且举例:“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第1、 2个比喻是什么意思,起什么作用?(
第4句中的“黎明”比喻什么?
第二小节:理想有时代性。
第12和34句之间为何是句号而不是分号?
[作业]:模仿第一、二小节写8句诗,要运用三种修辞,内容自定。
听写改错。
第二课时:
齐读。
分析第三至第十二小节。
三: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脊梁骨”如何理解?
四:理想的实现要经历多次的挫折和失败。
与《在山的那边》相同的诗句是哪些?
五:理想给人力量。
指出每一句写理想给人何种力量?
与34句含义相同的古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联系书后背诵篇目
六:理想是崇高的。
如何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七:有理想的人常感寂寞。
如何理解“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
八:理想对人生的意义。
“不幸”指哪些?
“大写的人”指什么样的人?
九:理想使人重新做人。
十:对理想要执著。
“玷污”和“被扒窃”如何理解?
十一:理想对人生的重要性。
[作业]:做课程探究。
第三课时:
交流仿写的诗。
十二: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比喻的内涵。
结尾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与本诗结尾含义相同的《在山的那边》的诗句是哪些?
记忆附录中关于理想的名人名言。
讲课程探究。
[作业]:预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6
《理想》教案
一.导语:第一课学的是《在山的那边》,诗中说“在山的那边,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这就是理想,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
二.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三.整体感知:这首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理想使……”,大赞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说“请乘理想之马,挥鞭从此起程”,希望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总而言之,这首诗是说,人生一定要有理想。诗人从多种角度赞美理想,一连串形象的比喻,蕴含丰富的意义。
四.教学步骤:
1. 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不必孤立地体会每个比喻的喻意,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比喻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漫漫黑夜里,理想指示了光明的方向,所以说“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可见,这一节的意思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联系实际,就很好懂。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中国的先进分子树立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这个理想像灯一样,照亮了夜行的路。这个理想像路一样,引中国人民走到光明的新中国,引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前两个比喻,从星星之火,到点燃熄灭的灯,说的是理想传播的过程,例如李大钊等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时,共产主义理想在中国是星星之火;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传播,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就有如一盏明灯了。
2. 第2节诗是说,不同年代有不同的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说得对。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社会是逐步发展的,理想也是逐步提高的。一种需要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理想。反过来说,理想逐步提高,也使社会不断进步。这一节的标点值得注意,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第2节讲,人类的理想步步提高,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为什么它又是历史的脊梁骨呢?因为正是一代一代的理想,使人类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古照今,今照来,先辈照子孙”,这个“照”字,既承接“莹莹光”,又照应第1节诗里“照亮”的“照”,先辈的理想照亮了子孙前进的道路。概括地说,这节诗的意思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与第1节第三句“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都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这里说的是,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先要理解每一句诗。“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是说,理想使人乐观。例如,饥寒年头,有了温饱的理想,相信靠勤劳的双手一定能赢得丰衣足食,满怀希望,情绪就乐观了。“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例如,面对不幸,面对厄运,有了理想,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的心理年龄非常年轻,他壮心不已,奋斗不息,是理想使他充满活力。
一是乐观,二是斗志,三是活力,概括起来,是力量,包括精神力量在内。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第6节怎样理解?这里所说的“牺牲”是不是指黄金梦被敲碎,自私心被洗濯?
不错。显然,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决不是什么黄金梦。一个人想发财,想有几万、几十万、几百万、几千万的资产,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即使通过正当手段发财致富也不是诗人所说的理想,更不必说,用非法手段去攫取钱财了。为崇高的社会理想而奋斗,就顾不得个人发财,也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他所获得的是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理想实现后的喜悦,牺牲的是其他个人利益。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8.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第一大句的第一小句是承接上一节说的,“不幸”就是指“被误解的寂寥”和“酸辛”。上下两句意思是转折的,写成散文,就是“理想固然使忠厚者常遭不幸,但是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可见意思侧重在后一句。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9.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之所以为罪人,是因为丧失了灵魂,为邪恶的念头所驱使,为非作歹。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10.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11.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12.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五.探究此诗脉络:探究脉络,先要明白各节大意,然后把相近的归并在一起,才容易探明白。
2、3两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8、9、10、11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这样合并概括,全诗的脉络就清楚了。
六.课文练习解答:
1.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3.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都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7
教师只要明确“以学生为本”的真正含义,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用心细心精心设计每一节课,课堂亮点就会异彩纷呈,这恰似一道道美景让我们时常追忆。
一、以背诵为依托,层层递进进行教学,给学生一个“提升点”
按照教学进度这周我们进行《理想》教学,这是现代诗人流沙河一首哲理诗,为了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课堂伊始我让学生搜寻记忆展示诗歌的背诵积累,短小精悍的诗歌给小组加2分,稍微冗长的诗歌给小组加三分。当学生争先恐后的展示时,我接着追问什么是诗歌?诗歌有什么特点?学生就会在畅所欲言中明确:诗歌是文学的四大样式之一,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经常吟诵诗歌陶冶情操,笔下生辉。当学生背到曹操《龟虽寿》一诗时我又追问:你能说说这首诗中那一句是表现作者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的吗?学生答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又进一步提问:请同学们说说古诗词的名句中哪些是表现作者崇高理想的诗句?巧妙引入新课教学。这样在教者层层递进的教学中,给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种提升。不仅渲染了课堂浓浓的文学氛围,更让学生潜移默化养成积累记忆阅读的好习惯。“腹有诗书气自华”吗。让学生真正懂得:没有积累没有阅读就没有语文的重要。
二、以朗读为线索,灵活巧妙的教学,找准学生的的“情感点”
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语言艺术,非常适合朗读。朗读可以让我们很好的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我抓住“激情朗读”这一环节,告诉学生我现在代表学校检查各班的诗歌朗读情况,要求小组人人参与,形式新颖,声音洪亮,感情饱满。哪个小组的设计新颖你就是将来的“广告创意大师”“名导演”。“一石激起千乘浪”,你瞧:回音式朗读,男生引领合读。女生引领合读,读演结合,读唱交融,重复朗读真是异彩纷呈,这又激起了我的热情,我又和同学们一起把十一小节诗做了分配,采用了“师生组朗读”,掀起了课堂朗读的高潮,激发了学生的兴奋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体会了诗歌优美的意境,也让学生在情感上进人了美好的氛围,情感有了良好的启动,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教师巧设计,课堂亮点呈。教学美景常思量,亦难忘,长追忆,暖心房。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8
各位老师:
我说课的内容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理想》。
教材分析:
《理想》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1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理想》一课诗人从多角度赞美理想,用种种意象,打种种比方,阐明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富有哲理性。教学中应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领悟哲理,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依据新课标和散文教学的特点,本课教学将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句和掌握修辞方法,引发学生对理想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教学目标:
①朗读、背诵课文,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②研读课文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③树立为远大的理想而奋斗的信念。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训练, 赏析诗歌精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法设计: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的深入思考。
3、启发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学法指导:
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教学流程:
(—)整体感知
阅读课上教学生学课文,首先要有“文”的整体观念。因此,我教学的第一个板块设计为整体感知,反复朗读这首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讨论、理解诗歌的主旨。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有了理想,有了追求,一个人就会不畏劳苦地向着一个目标前进。那么,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今天一起来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
2.简介作者:流沙河,原名余勋坦。四川金堂人。1931年11月11日生在成都。中国作协理事、四川作协副主席。作品出版20种。
二、朗读课文
1. 学生配乐诵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2.自主学习生字词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浪子回头 碌碌终生 绝处逢生 可望不可即
3.学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从哪可以看出来?
4.分析诗歌的结构。
(二)研读赏析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感受深的诗句,如果能简单说出理由。
2.这些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默读后,小组讨论交流。
如第l节,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3.仿照同学提出的句子句式造句。用上比喻等修辞方式。其他学生评论运用是否得当。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揣摩具有表现力的词语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初一学生语言分析能力较弱,应加强引导,积极鼓励。
(三)体验反思
1.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2.畅谈自己的理想。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举出实例,联系古今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谈自身的理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3.背诵全文,选喜欢的诗节,自由组合并设计表演朗诵。
作业设计: 写300字的随笔,谈谈自己如何看待理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0
诗歌教学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这种争议诗歌教学就更加让人无法把握了。有人侧重于对诗歌的分析讲解,有人说诗歌教学要侧重于诵读,无须讲解。实际上两种倾向并不矛盾,至于在这二者之间作何取舍,还是要看自己的学生看自己的教学实际。
在进行本堂课的教学时,最终选择了诵读教学法。以这种别开生面的朗诵会的形式组织课堂。经过实践,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一种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潜力。第一课时结束时给学生布置的任务是,在课下时间里小组进行自主排练,并再次强调了诵读比赛的那五项要求。第二课时的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让我惊讶。他们在朗诵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诵质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课下时间里,我并没有对他们进行丝毫朗诵指导,他们完全凭靠小组的力量达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任何一项课堂活动只要经过精心的筹备,就能够实现自己理想的课堂。不仅是老实需要精心的准备,学生同样也需要准备。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在课堂上体会不到上课的乐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没有为听课做好准备,他们只是盲目被动地在课堂上跟随着老师而已。但是,这次《理想》诗歌朗诵会上,学生的表现可以打满分。一个小组八名左右的成员,男女生人数不一,他们能够结合本小组的特点进行合理的组织。男生独自诵读,女生独自诵读,男生合诵,女生合诵,小组集体朗诵,各种朗诵方式在他们的策划下被运用得很好。
比赛结果出来后,无论哪个名次,大家都很高兴。为了鼓励胜出的小组,每个胜出的小组奖励一瓶墨水。奖品标准没有设太高,一是因为乡村教学条件所限,二是担心学生为了奖品而参与课堂活动,而非为了求知。
这样的课堂虽然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方式单一,学习任务轻松,但是,课堂结束后留下来的一个疑惑就是:这样避重就轻的课堂,通过诗歌的朗诵让学生自主感悟的诗歌教学方式,能否让学生真正走入诗歌,独自走入诗境,获取属于自己的阅读体验呢?他们能够在朗诵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形式美与内涵美吗?
点燃青春的希望之灯,这是我们课堂的主题,希望学生在自信的诵读之声中体会到诗歌的深蕴,为了自己的理想过好每一天。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导入
同学们,*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12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中国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莹莹(yíng)船舶(bó)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质疑释疑,品析语言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人生意义(8、9、10、11)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2
《理想》
1、学习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和理解《理想》的哲理。
《行道树》
1、学习行道树这无私奉献者的精神。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知识讲解:
一、基础知识
1、正确朗读下列词语:
蜕(tuì)变倔(jué)强洗濯(zhuó)玷(diàn)污扒(pá)窃诅(zǔ)咒寂寥(liǎo)夸耀(yào)脊(jǐ)梁贪婪(lán)怨(yuàn)恨鬓(bìn)发
2、辨别下列词语的读音和形体的异同:
蜕变退化倔强坚强洗濯洗涤玷污沾染扒窃盗窃诅咒咒骂寂寥寂寞夸耀夸赞装饰庄稼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倔强:刚强不屈,固执。
(2)玷污:弄脏,污损。多用作比喻。
(3)诅咒:原指迷信的人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现指咒骂。
(4)寂寥:寂静而空阔。
(5)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6)行道树:指种植在道路两旁的树木。
(7)堕落:思想行为变坏或往坏的方向变。指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了。
(8)点缀:加以衬托或装饰,使原有事物更加美好。指对被污染的城市的一点改观。
(9)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弦,指弦乐器。管,指管乐器。
(10)红灯绿酒:即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
二、重点分析
1、阅读新诗《理想》,把握主要内容。
什么是理想?人们说:理想是对未来的美好设想。如:办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祖国独立、民族解放。今天,我们积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人民的理想是什么?强国富民,振兴中华。诗人流沙河极大地赞美理想: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
2、《理想》共有12节,每一节主要写什么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第1节用了四个比喻:由石到火,由火到灯,由灯到路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第2节诗是写:理想有时代性,理想有层次性(如:饥寒、温饱、文明)。社会不断进步,理想也不断提高。
第3节: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如:从温饱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理想是人类不断奋斗的精神动力。)
第4节:理想的实现,并不很切近,往往要经过多次挫折和失败。(理想的实现,具有艰巨性、长期性。)
第5节:理想给人力量:使人乐观、给人斗志、增人活力。(理想使人有满怀希望的情怀、不屈不挠的斗志、壮心不已的活力。)
第6节:为崇高社会理想而奋斗,将获得幸福。(理想不是黄金梦,顾不得种种个人利益。)
第7节: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享受着欢乐、品尝着艰辛。(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不是个人荣誉。所以,社会给你的荣誉,只不过是副产品。寂寥写出了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处境。)
第8节: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第9节:理想使人走上正轨,奋发向上。(罪人、浪子有了理想,就能恢复良知,重新做人。)
第10节:理想要坚定,信心不动摇。(这也是一种考验。)
第11节:失去理想,人生将没有意义。(对应第八节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
第12节:希望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努力奋斗。(今日抽芽、开花,明日浓荫、甜果。)
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两句诗的含义?
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拥有为理想而奋斗是幸福的,是一种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要舍弃小我,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怎样理解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句诗的含义?
因为,理想会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的奋斗的。因而面对不幸和厄运,有了理想,就能相信厄运是可以战胜的,前途是光明的,就会不屈不挠的奋斗。所以,理想可以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4、《理想》的脉络是怎样的?
总说理想的意义(第1节)理想的历史意义(第2、3节)理想的人格意义(第4、5、6、7节)理想的人生意义(第8、9、10、11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5、新诗《在山的那边》和《理想》有共同的主题吗?找出这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共同的主题是:都抒写了理想的意义。
相同的诗句:①关于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每一次的失望是折磨人的有:《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②关于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在山的那边》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的你眼睛《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6、行道树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7、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8、问题探究:
(1)为什么行道树的事业是神圣的?
因为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居民需要新鲜空气,行人需要绿荫,城市需要迎接太阳,行道树甘愿立在城市的飞尘里,从事神圣的事业。
(2)行道树忍受了哪些痛苦?
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跟城市欢度*的人们相比,它们寂寞、孤独、苦熬。它们还时时为城市的污浊而忧愁。
(3)行道树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的深沉的含义是什么?一切神圣的事业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深沉的幸福。
9、的行道树和奉献者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托物言志(或托物寓意)是散文领域里传统的表现手法,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
首先,行道树离开了原始森林,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总是一身烟尘。奉献者舍小我、牺牲个人幸福,为人们的幸福而辛苦忙碌、努力奋斗。
其次,行道树和奉献者一样,他们跟城市欢度*的人们相比,他们都会感到寂寞、孤独、苦熬,往往不被人重视、不被人理解。
第三,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他们同样享受着深沉的幸福。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3
《理想》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3、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中国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质疑释疑,品析语言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③.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④.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⑤.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⑥.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⑦.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⑧.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⑨.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⑩.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及主要句子的含义。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搜集流沙河的有关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青春年少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在上课前,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谈谈自己的理想(你的理想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作者介绍:
1、流沙河,当代诗人。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经常被揪去批斗,挂黑牌、戴高帽、被毒打、关押,这种生活一直持续了XX年。但诗人仍未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一直坚持勤奋写作。“十年浩劫”结束,诗人终于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理想》这首诗歌,写出了诗人报警磨难之后对理想的深刻而真切的感悟。
2、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三、诵读感知: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缀连(zhuì) 莹莹(yíng)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梳理层次:
1、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2、主旨感悟:这首诗反复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要性,号召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坚持不懈地为理想而奋斗。
五、分组交流,质疑释疑,品析语言,找出有价值的作课堂展示:
1、第六节,为什么“理想既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这是矛盾的吗?(不矛盾。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2、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制造某种物品时附带产生的物品叫做副产品。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寂寥,就是寂静、空旷。怀有崇高理想的人却被误解,好像是不可理解的,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而尚未觉悟的人,总认为现状是天经地义的,要改变现状,在他们看来就是大逆不道,是疯子,是狂人,躲避他,反对他,奋斗者的处境就陷于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联系历史背景就不难理解了。十年浩劫,“四人帮”歪曲马克思列宁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妖魔玷污了理想,你能不能识别真假,对真正的理想坚信不移,这是一种考验,也可以说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观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阴,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6、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7、诗人说“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庸人失去理想,陆路终生,/可笑的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你同意这些说法吗?
“忠厚者”这里是指为理想而踏实奋斗的人,“常遭不幸”是指被人误解,甚至十嫉恨。“绝处逢生”主要是指理想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变得正直,变得崇高。
8、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六、体验拓展:
分析本文语言特点:语言凝练,形象,富有音乐美,精妙的比喻令人接应不暇,它们从多角度赞美理想,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此外,顶针、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也使语言更加凝练、形象。
1、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理想是钥匙,打开成功的大门。
理想是生命的阳光,照耀你的一生闪射光芒。
理想是青春的翅膀,带领你向美好的未来飞翔。
理想是生活的双桨,推动你驶向美好的前方。
2、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①.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②.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③.——爱因斯坦
④.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⑤.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⑥.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⑦.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⑧.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⑨.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⑩.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⑪.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⑾.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⑿.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读了这篇文章,你对理想有了怎样的新认识,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怎样才能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写300字左右的随笔。
5.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七、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八、板书设计:
理想的意义(1)
历史意义(2、3)
人格意义(4、5、6、7)
人生意义(8、9、10、11)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七年级语文上册《理想》教案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歌,体会其形象化的语言。
②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
○教学重点
①朗读训练。
②理解诗歌的主旨。
③赏析诗歌的语言。
○课前准备
①搜集有关为理想而奋斗的名人名言及其优秀事迹。
②预习课文,就自己疑难和感兴趣的问题,准备发言材料。
③教师准备录音磁带,有条件的可制作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反复朗读这首诗歌。
②把握诗歌的结构。
③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在第一单元里,我们研讨过现代诗《在山的那边》。诗人在诗歌中写道:“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同学们,这里的“海”指的是什么呢?是指理想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人生为什么要有理想?我们应当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哲理诗《理想》,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板书课题。
整体感知
①范读
最好由教师范读或放录音磁带,学生听读、欣赏。教师不必提任何要求,让学生自行调动情绪,纠正音准,品味语气、语调,把握韵律、节奏。
②正音、正字、释词
③默读
感知课文内容:
a.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b.诗歌是从哪些方面表现主旨的?c.试着分析诗歌的结构
④集体朗读,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上述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⑤课堂发言
小组代表发言,解决上述问题,逐渐明确诗歌主旨及结构。
板书:
历史意义(2、3)
理想的意义(1){人格意义(4、5、6、?) }鼓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奋斗(12)
人生意义(8、9、10、11)
研讨与赏析(上)
①精读
逐段(1—7节)理解研讨,深入思索,反复咀嚼、领悟诗歌深刻的含义和精妙的比喻。
②课堂讨论
研讨诗歌的思想内容及形象化语言:
第l节,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它对于表现思想内容有什么作用?这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有关提示:采用比喻、顶针和修辞方法。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在形式上环环相扣,在内容上步步推进。这一节总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在全诗中起到统领的作用。
第2节,表达了什么意思?能试着举例说明吗?
教师应启发学生举例证明。
第3节,这一节是从什么角度谈理想的?谈谈“珍珠链”和“脊梁骨”的比喻作用。
有关提示: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理想也如同“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
第4节,在内容上是怎样安排层次的?第三、四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第5节,揣摩各句的意思,理解树立远大理想的重大意义。
提示:a.理想使人积极乐观。b.理想使人斗志顽强。c.理想使人永远年青。d.理想使人充满活力。
第6节,怎样理解“获得”与“牺牲”?你对诗歌所说的“理想”是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第7节,“副产品”的本体是什么?有理想的人为什么也会“酸辛”?
有关提示:崇高的理想追求的是社会进步、人类幸福等,决不是个人荣誉。理想的实现可能给会个人带来荣誉,但这正像“副产品”不是主要的。在这里作者告诉我们,应当正确对待荣誉。
解决了以上问题,对所学的内容就基本掌握了。教师可根据需求,对以上问题作出增删取舍,但不可将结论和盘托出,也不能只采用简单的问答形式,要特别注重讨论分析过程。应当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同学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析、解决问题。对独到的发现和见解应予重视。8—12节教学研讨,也应如此。
作业
①抄写并识记字词。
②背诵这首诗歌。
③完成“研讨与练习”二(准备课堂交流)。
④预习剩余部分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检查作业。
②继续研讨与赏析。
③语言运用。
○教学设计
检查作业
①识记字词。 ②朗读、背诵。
研讨与赏析(二)
课堂讨论(8——12节)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语形象化语言。
第8节,你能从现实生活或个人体验中找出实例,说明“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的含义吗?什么是“大写的人”?
教师引导学生举出实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理想的人生意义。
第9节,这一节与上一节有什么关系?第三、四句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作者列举“罪人”和“浪子”的例子有什么典型意义?
提示:并列关系,都是写理想对人生的意义。上一节是从正面写,这一节是从反面写。第三、四句是两个倒装句,分别强调“给罪人新生”和“唤浪子回头”。典型意义是连“罪人”和“浪子”都因为有理想而改变了自己,何况是一般人呢。
第10、11节,这两节诗歌在结构上是什么关系?在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可否将“蜕”字改换成“变”字?为什么?
提示:层进关系。第10节从被动方面写理想被曲解、玷污和糟蹋,应该怎么办。第1l节写有些人因主动放弃理想而产生的后果。不能换,“蜕”是由好向坏转化,而“变”可变好也可变坏。
第12节,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第一、二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体验
组织学生对照课文,联系自己,谈谈应怎样树立远大理想,并为之努力奋斗。
教师应让学生自由论谈,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言运用
①语言运用并交流(仿照第一诗节,写几句话)
教师示例:
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
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
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
爱心是树,为你撑起绿阴。
这个练习难度比较大,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析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鼓励学生大但尝试,并多给予赏识性评价。
②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体会,学习掌握,提高想像思维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方法,可由教师或同学指明一些事物,让大家打比方,进行修辞训练,看谁表达得形象生动。
教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朗读、研讨和赏析了这首诗歌,掌握了诗歌的基本结构,理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了诗歌的形象化语言,并深入地谈了学习体会。理想犹如航标灯,它指引着我们的人生之旅。愿大家从小树立崇高的理想,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我想,一个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一。②将“思想交流”整理成300字的随笔。
点评
本教案突出了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的培养。在人文精神方面,着力将课文表现的思想观念,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情感意识。在语文素养方面,抓住了诗歌教学的主要特点,重在品味和赏析诗歌形象化的语言特点。教学方法方面突出了朗读训练和思维训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符合新课改的精神。阅读过程注重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学生易于接受;问题的设置,有针对性和层次性,前后贯通,相互照应,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特别是在学法指导上,引导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自主、合作、探究,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同时,教师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得到鲜明的体现。本教案注重对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注重提高学生的想像能力与表达能力,且兼顾了知识与能力教学目标的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