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推荐12篇)

2023-04-03 13:48:02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推荐12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

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 ):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 ):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 n):打呼啃的声音。

索嘘(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 u):用手来回擦或搓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

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蹭路(ceng ceng):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导人

作者简介:舒好,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

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

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废俄诗"的身份人主诗坛的地位。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

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课

1.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让

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率,并说说

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并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

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

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睦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

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提问: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

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

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

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

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

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这篇课文有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

讨论并归纳: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

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极了!"'

--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

满和挪偷。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 )"....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

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觑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发布新闻 "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

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

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停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

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窥见 xie2 音 han1 声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积累好词句3-5个,并模仿造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

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 ):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 ):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 n):打呼啃的声音。

索嘘(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 u):用手来回擦或搓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

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蹭路(ceng ceng):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导人

作者简介:舒好,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

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

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废俄诗"的身份人主诗坛的地位。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

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课

1.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让

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率,并说说

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并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

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

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睦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

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提问: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

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

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

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

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

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这篇课文有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

讨论并归纳: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

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极了!"'

--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

满和挪偷。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 )"....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

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觑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发布新闻 "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

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

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停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

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窥见 xie2 音 han1 声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积累好词句3-5个,并模仿造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

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 ):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 ):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 n):打呼啃的声音。

索嘘(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 u):用手来回擦或搓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

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蹭路(ceng ceng):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导人

作者简介:舒好,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

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

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废俄诗"的身份人主诗坛的地位。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

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课

1.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让

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率,并说说

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并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

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

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睦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

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提问: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

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

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

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

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

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这篇课文有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

讨论并归纳: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

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极了!"'

--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

满和挪偷。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 )"....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

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觑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发布新闻 "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

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

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停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

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窥见 xie2 音 han1 声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积累好词句3-5个,并模仿造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4

舒婷,女,原名龚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作家协会一级文学创作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1978年发表处女作《致橡树》。随后创作发表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出版过多部诗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76~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

1985年和1986年,在由《拉萨晚报》和《星星》诗刊分别发起的“全国最受欢迎的十名青年诗人”的读者投票选举中,曾两度入选,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十名青年诗人之一。又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舒婷以后越来越专注于散文创作。

舒婷散文创作有新意义的,可能是1987年发表的《神启》等篇。她走出了回忆,也离开了对固定生活场景和人事的描述,也不再作激动人心的呼唤和控诉。她只收一些零散的、平淡的生活细节、印象,黏结起来,在广阔的人生背景上,实现作者的凝神冥思。这是咀嚼人生之后的凝思,看似平淡却蕴藏深度。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指导: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kui1):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xie2):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an1):打呼噜的声音。

唏嘘(xi1xu1):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4):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ou2):用手来回擦或援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zi1):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u4):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赠蹲(ceng4ceng4):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在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你觉得自己的家庭幸福吗?请二位同学描述一下自己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情况.(自由举手,教师选择)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一个幸福的家庭去坐一坐,

作者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朦胧诗”的身份入主诗坛的地位。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理解课文:

1.朗读:

读: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注意按平时要求的方法去读。让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字,并说说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评及正音:先请几位评价,再抽查几个注音.

2.思考: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思考后提问,(对能说出一二的给予表扬和鼓励)

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第一部分(l-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11—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膝关系。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思考: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思考讨论提问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讨论: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后讨论,教师给予点拨和提示:

参考: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重真。第二,以孩子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感受理解体会这篇课文优美些语

学生先找,并说明理由,教师适时给予肯定:

参考: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一些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满和揶揄。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现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3)“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婷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a类

2.完成下列练习:

(1)据拼音写出汉字。a类

(kui1)__见(xie2)__音(han1)____声(rou2)碎干(se4)喜(zi1zi1)____唏(xu1)____面面相(qu4)___守(zhu1)___待兔磨磨(ceng4ceng4)____

(2)积累好词句3一5个,并模仿造句。b类

3.写一段描写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愉快场面;b类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6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会飞的蒲公英

童年的我,在夏初,常常和妈妈去小木屋后面的山坡,山坡上盛开着一丛丛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我快活地拍着小手,蹦蹦跳跳采摘这些五颜六色的花儿,可妈妈却总是轻轻地挽着我走到山坡的另一侧,那里开满着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花儿怪逗人的: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________(y0ng)地飞了起来,飞呀飞,飞得老高老高的,我费了好大的劲,才抓住一朵飞在空中的小白花。

妈妈说:“这是蒲公英,她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拟人,赋予蒲公英思想、性格)

话,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晚上,我常常梦见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广阔的世界上空飘荡。(妈妈带“我”去看蒲公英,说出蒲公英的性格特点)

不久,我上小学了,妈妈缝了个花书包给我,书包上绣着几朵白色的蒲公英,花旁还歪歪斜斜地绣着几个字——会飞的蒲公英。每天,我就像一朵快乐的蒲公英,在小木屋到学校的山路上飞来飞去。

一个有风的黄昏,我从学校跑回家,高兴地拉着妈妈来到开满蒲公英的山坡。我把老师刚刚教的儿歌《蒲公英的种子》唱给妈妈听,我一边唱一边在蒲公英丛中跳来跳去,一朵朵白色的小花在我的歌声中轻轻飘上了天空。神情有些激动,目光亮亮的,深情地追随着那一朵朵飘飞远去的小白花。

从目光里我仿佛看到了晚上常常做的那个梦:一朵白色的蒲公英,在轻风的吹送下,飞呀飞,飞过一间间古旧的小木屋,飞过一片片茂密的山林,飞进金色的阳光中……

(“我”上小学,妈妈缝了绣着蒲公英的书包给“我”。)

(“我”拉着妈妈到山坡上看蒲公英。)

带着这个白色的梦,我考上了中学。那个绣着蒲公英的花书包旧了破了,有几个深夜,妈妈把花书包放在书桌上,望了好久好久。后来妈妈又守着小油灯,为我做了一件蓝色连衣裙,裙上绣着一朵白色的蒲公英。每天,我穿着蓝色的连衣裙,在学校和山村的大马路上飞来飞去。

(“我”上中学,妈妈给我做绣着蒲公英的连衣裙)

几年以后,一张从遥远的地方飞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使我那关于蒲公英的梦更真切了。临别前的一个黄昏,风很大,妈妈和我不知不觉来到了小木屋后的山坡,山坡上一朵朵蒲公英飞得比以往更高了。我惊讶地睁大了双眼,妈妈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眼睛里含着泪花。暮色渐浓,我和妈妈默默地往回走,快到小木屋时,妈妈拉了拉我的手,轻轻地说:“孩子,你算是一朵会飞的蒲公英了,但你还要飞得更高一些。”

从此,我牢牢记住了话,开始尽情地在大学的林荫小道上飞来飞去。(“我”考上大学,我和妈妈一起来到山坡看蒲公英,妈妈要我飞得更高一些)

一年后,我把从林荫小道上飞进报纸和杂志的诗行寄给了山里的妈妈,并写了一段话:“妈妈,从你身边飞出的那朵娇________(n8n)的蒲公英,不仅学会了飞,而且还懂得怎样才能飞得更高了。”

很快,妈妈回信了,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一片蓝色的天空下,有一座开满了白色蒲公英的小山坡。画上题有一行字:山里的孩子。

从这幅画里,我读出了妈妈心中那片诚挚的向往——

蓝天下,一群群孩子,明亮的双眸,痴痴的凝望着山坡上一朵朵白色的蒲公英,口里欢快地唱着:我是一颗蒲公英的种子……(“我”的诗发表,妈妈回信)

这不正是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吗?(照应开头,深化主题)

(选文有改动)

1.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轻________(y0ng) 娇________(n8n)

2.文章第一段写“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有什么作用?(和文章中主要描写的蒲公英有什么关系?)

3.文章中最能体现蒲公英性格(“性格”是关键词语)特点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和________有关。妈妈这样做的用意是________。(从妈妈做的事情中分析用意)

5.文章中三次运用了“飞来飞去”这个词语,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要联系句段篇的意思)

6.文章以“会飞的蒲公英”为题,有什么含义?(题目的含义和全文内容相关。)

7.文章最后一段中“每一个山里母亲期待的”是什么?(山里母亲和“我”的母亲的期待是一致的。注意“每一个山里”五个字)

(2001年河北省中考试题)

思路分析与详解

1.盈嫩

这道题看起来很容易,但是得分率却不很高。在作文中,因错别字失分也不少。怎样才能少写或不写错别字呢?主要*平时积累这方面的知识。错别字多出现在同音字和形近字上。平时,遇到容易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把它们写在一个本子上,或者做一些卡片,注上音、义,用这些字组一些词。作文时,考试前,翻一翻本子或卡片,大有好处。另外,掌握一些形旁表示的意思,也有助于消灭错别字。如楼、搂、篓、耧、蝼、髅;这些字声旁相同,读音相近,但是形旁不同,意思就大不一样。木字旁的“楼”和木头相关,早先的两层以上的房子都要用木头来搭建;手字旁的“搂”和手相关,是用手的一个动作;竹字头的“篓”和竹子相关,篓子多用竹子编成;耒字旁的“耧”和农具有关,古代称犁上的木把为耒;虫字旁的“蝼”一定和昆虫有关;骨字旁的“髅”和骨头有关。积累一些形旁方面的知识,有利于消灭错别字。

2.衬托蒲公英白色小花的淡雅(或平凡)。

这道题主要考查分析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1.交代故事的背景;2.衬托;3.渲染气氛。衬托,有时用此景物衬托彼景物,有时用景物衬托人物的心情。这里就是用“火红的杜鹃、鹅黄的迎春、淡紫的牵牛”衬托“一朵朵白色的小花”——蒲公英。衬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面衬托,另一种是反面衬托。这里用的是反面衬托,用杜鹃、迎春、牵牛的艳丽的色彩衬托蒲公英的淡雅。

3.它从不满足于呆在偏僻的角落,最喜欢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

这道题考查的是阅读题目和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要注意题目里的“性格”“特点”两个词,尤其要注意“性格”一词。如果只看到“特点”,就可能答错。因为在文章里既写了蒲公英的性格特点,也写了蒲公英外在的特点。“白色的小花”“圆圆的脑袋,白白的茸毛,风一吹,就轻盈地飞了起来”,这些地方就写出了蒲公英淡雅、轻盈的特点;然而这些不是蒲公英的性格特点。“性格”是内在的,一般说“性格”是人物所独具的,因此这个题目已经暗示文章用了拟人的写法。抓住了“性格”这个词,答案就容易找到了。另外要注意的是这题的答案要求:从原文中找。

4.蒲公英;教育“我”像蒲公英那样,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这道题主要考查确定文章线索的能力、对文章中心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

线索,比喻事物发展的脉络或探求问题的途径。文章的题目“会飞的蒲公英”;童年,妈妈带我到山坡看淡雅的蒲公英,说蒲公英的性格特点;上小学,妈妈缝了绣着蒲公英的书包给我;上中学,妈妈为我做了绣着蒲公英的蓝色的连衣裙;考上大学,妈妈要“我”“飞得更高一些”;上大学,信里夹了一幅水彩画,画的是蓝天下开满了蒲公英的山坡。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在我成长的不同时期,妈妈为我做的事都离不开蒲公英。

妈妈这样做的用意也就是这篇文章中心的最重要的方面,希望孩子能像蒲公英那样成长,希望孩子具有蒲公英不满足现状,积极进取,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的性格。这要从妈妈做的事情上分析,还要从妈妈说的话上分析,才能答全,答准。

5.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在教育下求知、成长、努力进取的情景。

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分析能力。分析词语,首先要从内容上理解分析。在理解词语本身的意思之后,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分析其表达作用。“飞来飞去”用了三次,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是做的事情是一致的,求学,求知。从小学到大学,三个时期联系起来看,这是一个成长、不断进取的过程。另外,分析词语要从词语的表达形式上看,“飞来飞去”本来是描写蒲公英的,一般是描写小鸟儿的;这里用来描写“我”的小学、中学、大学的生活。这里用了拟物的写法,活泼生动。

6.既揭示了蒲公英的性格特征,又包含了母亲对我的殷切期望。

题目的含义要联系全文的内容分析。这道题的答案有两个要点,要答全。同学们在答这道题的时候容易顾其一,不顾其二。

7.每一个山里的母亲都期待孩子像蒲公英那样飞出大山,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这道题考查理解文章结尾蕴涵的深意的能力。答这道题,要注意“每一个山里”五个字,而不是“所有的”。“我”的母亲是“山里母亲”之一,“我”的母亲的期望代表着“山里母亲”的期望。体现“我”的母亲期望的话在文章的第二段。第3题的答案是原文,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就应该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生:这一组试题中4、6、7题,答案有些接近。怎么才能答准呢?

师:要注意两点:一是仔细分析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找到问题的不同点;二是避免重复,在一份试卷中答案不可能重复。第4题,问的是妈妈做的事的用意,答题就要紧紧扣住妈妈做的事、妈妈在这几件事中所说的话。答第6题,为不和第7题重复,就不要答出期望的具体内容。当然,母亲的期望也包括希望孩子在取得成绩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是“山里的孩子”,是平凡的、质朴的、不断进取的蒲公英。能答出这一点,应看作有创意。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7

一 反复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你感受到课文中哪些情趣?

这道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精彩之处。

略。

二 从课文的标题看,应以作者为第一人称,而文章实际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讨论一下,是不是作者把标题写错了?如果没有写错,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呢?

略。

三 本文以儿子的口吻叙事,又杂糅一些“成人话语”,使语言活泼、幽默,充满情趣。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的情味,回答问题。

这道练习的目的,在于鼓励学生体会课文语言的情味。

1.那人却是知道我妈的,又是夸奖我又是给我拍照。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爸爸妈妈一听面面相觑……

(明明只是说一件小事,为什么要说“发布新闻”?)

这是大词小用,有一种幽默感。

2.妈妈不服气,说她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诗”。我说妈妈错了,是守株待兔。

(妈妈是不是错了?为什么?)

妈妈不错,是妈妈使用语言上的创新,话说得幽默。孩子不理解,误以为妈妈错了。但也说明孩子知识面广,五岁就知道“守株待兔”。

3.但是,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妈妈摸摸我的脸说,可是我要孙子呀。

(这段文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说明儿子不愿意离开父母,极爱父母,为不离开父母“干脆不讨老婆算了”。但母亲自然不愿儿子一辈子独身,不愿影响儿子幸福,所以说“要孙子”。五岁的孩子说“不讨老婆”,对五岁的孩子说“要孙子”,都显得好笑,充满生活的情趣。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充满孩子的童趣。可以引导学生多多朗读,在朗读中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情意。

二、这篇课文的特点是叙述角度新颖,以一个五岁的孩子的口吻来叙述自己一家:自己、妈妈、爸爸、奶奶,还提到爷爷。可以引导学生列一张人物表,把每个人语言、行动、心理等,概括地写在表上。如练习中所要求的,让学生做改换人称的书面练习,以体会角度新颖的好处。

三、这篇课文的又一特点是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这样的语言所蕴含的情意。课文所描写的是当代中国某个知识分子家庭中和谐、民主、生趣盎然的生活,用这样的语言表现这样的家庭、这样的生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并说出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文的好处。

3.理解本文一些句子的情味,进而领悟作者家庭生活中的民主、

和谐、快乐的氛围和情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感受并学习本文富有情味的语言。

2.难点: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以儿子为第一人称写作此

文的好处。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正确、清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下列词语,并注意加点字的音、形。

窥见( ):暗中看出来或觉察到。

谐音 ):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

鼾声(h n):打呼啃的声音。

索嘘(XT XO):哭泣后不自主地急促呼吸;抽搭。

干涩(Se):又干又涩。指水分很少,不滑润。

揉碎(r u):用手来回擦或搓而使物体破碎。

喜滋滋 ZI):形容内心很欢喜。

面面相觑(q ):你看我,我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

相望着,都不说话。

磨磨蹭路(ceng ceng):缓慢地向前行进,比喻做事动作迟缓。

守株待兔: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

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树桩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免于。比

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二、导人

作者简介:舒好,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福建厦门市人。1969年到

闽西山区插队,后当工人。1981年调福建文联工作。出版的诗集有《双

桅船》、《会唱歌的鸢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中《双桅船》获全国

第一届新诗诗集优秀奖,奠定了她以"废俄诗"的身份人主诗坛的地位。

她的诗有典型的浪漫主义风格,有美丽隽永的意象。近年来,她的散文

也颇受人们关注,今天我们要学的《我儿子一家》就是其佳作之一。

三、正课

1.全文共有18个自然段,我们请9位同学,每人各朗读两段。让

我们再次熟悉一下课文内容,同时请全班同学为他们正音正率,并说说

他们朗读的优缺点。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讨论并归纳:这篇课文的内容很多,材料比较零碎。它不像《散步》

那样集中写一件事,而是随着"我"的思绪,从过去写到现在,从未出生

写到五岁,把其间有趣的、有情的、有意义的事或详或略地写出来。从而

展示了自己一家人的真实、美好、有趣的形象。我们大体上可以对本文

的内容作以下的归纳:

第一部分(1-4):"我"的孕育、出生、命名。

第二部分(5-10):"我"从小成长的家庭"德育"背景。

第三部分( 11- 13):"我"一家四口之间的和睦关系。

第四部分(14-18):妈妈爱"我";"我"也爱妈妈。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请写出中心思想。

讨论并归纳:本文从儿子的视角写了自己一家人的一些生活琐事,

表现了这个家庭生活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和生动、健康的情趣。

4.提问:作者以儿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此文,这样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起码有三点好处。第一,以孩子的视角来观察生活,可

以把生活表现得特别单纯、美好,使作品充满纯洁的童真。第二,以孩子

的口吻来描述生活,使作品的语言洋溢着童稚、童趣,让人耳目一新。第

三,以孩子为叙述者组织材料,结构的自由度更大。因为读者不会苛求

一个孩子的思维要如何地严谨、完美,只要大体合顺叙就可以了。

由此可见,以孩子为第一人称来写作是有许多好处的,许多成熟的

作家都尝试过用儿童为第一人称未构思和写作作品,以使作品具有独

特的视角和风格。我们都是健康纯洁的少年儿童,我们写作文更应该忠

实于自己的心灵,写自己认识的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坚决摒弃假话、

套话。只要我们用自己一颗健康、活泼的童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我

们就一定能写出一篇篇活泼、生动,充满童真童趣的好作文来的。

5.提问:这篇课文有哪些语句值得我们学习和积累?

讨论并归纳:语文学习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基本功,那就是学习语

言。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情趣。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文中的~些

精彩语句。

1)"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

凸凸凸凸凸凸面面

极了!"'

--句中"哪怕养出个蟑螂来……"实属有趣而可爱的夸张,表现

姨姨"气急"的情状,透露她对"我"妈妈的极端同情和对"我"爸爸的不

满和挪偷。句子充满生活情趣。

(2 )".... "奶奶认不得,以一票否决"

--句中"一票否决"是个极富时代特色的政治术语,用在家庭生

活中,显得十分幽默,也表觑出奶奶在家庭中的崇高地位。

(')"奶奶回家喜滋滋地发布新闻 "

--明明只说一件小事,却用"发布新闻"这样郑重其事的词语,

名、实之间的反差造成幽默。同时也表现奶奶为儿孙的聪明、成就而有

点沾沾自喜(当然,奶奶表现出的是人之常情,我们不能苛责于她)。

四、小结

舒婷是个诗人,她的诗美丽隽永,热情浪漫。而她的散文,也如同她

的诗一样地热情浪漫和美丽隽永,让人读了心生美丽,心生热爱。希望

我们每个同学都能如诗人舒停那样热爱生活,领悟平凡的家庭生活中

的种种情趣,对哪怕是很辛苦的生活都心存感激,那么,我们一定会成

为一个幸福的人。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 )窥见 xie2 音 han1 声

(rou2)_碎 干(se4)_喜(zi1 zi1)_ 唏(Xu1)_面面相qu4 _守(Zhu1)_待兔

磨磨(ceng ceng)

(H)积累好词句3-5个,并模仿造句。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9

《我儿子一家》(新编初中语文第一册)从文体上说属于散文,细分之应归入叙事散文一类。以叙事散文的传统和常规特征而言,记事是它的基本性质。这类散文我们一般读过很多:有的侧重于“事”的过程,自然在行文中要注意对象在时间过程上的完整性;有的叙事散文,则是有意突出“事”背后的“意味”,这样就会用“意味”来选择若干“事”从而托出“意味”的完整性。若从叙事散文里“事”的作用上看,一般不外乎专于“事”、或以“事”衬人两类。简言之,叙事散文总是围绕“事”而展开的。

但仅仅以上述这些基本的特点来阅读作品,只能了解一篇作品“写什么”的问题,却难以把握相同文体、相同题材的叙事散文千差万别的根本原因。我们在阅读相同文体作品时,不同作品所给我们的“感受”差异,很多不是“事”的不同带来的,而在于对“事”的写法不同,即“怎么写”的问题。如教材中的《背影》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者给人以“美”的“忧伤”,后者则多是一种思考的启迪。这种“意味”“情韵”的差异,即与作者所苦心选择的叙事口吻、叙事观点和叙事策略大有关系这应当是阅读文学作品最需用力的地方。

《我儿子一家》在上述三方面都体现出作者的追求。即使我们粗读一遍作品,也能觉出其中很浓很鲜的活泼而又不乏幽默、寻常俗景而又有雅然的“情趣”,说白了就是作品作为对象,在我们阅读中自然走进内心,并在感情层次上体味到“意味”。这“意味”,有的可以说得出,有的则难以表达。《我儿子一家》的“情趣”是如何来的呢?我看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体会。

一是“叙述口吻”。这句话初看很陌生,其实内涵并不复杂,无非是说一篇作品(主要是指叙事类作品)的“事”是由“怎样一个人”讲出来的,这个人也可以称作“叙事角色”。“角色”不同的年龄、阅历,与“事”的不同关系及对“事”的不同评价态度等等,都能在“口吻”上表现出来。《我儿子一家》,从题目上看,“事”的讲述者(角色)似乎应当是“父母”,但在实际作品中,说“事”的人却是“儿子”。通常说,题目应当与正文一致,如此,题目应当改为“我的一家”或“我父母一家”。这种题目与正文在“视角”上的错位,正好启示读者,作品的“叙事角色”的背后,还有一个指导“角色”的人,用现代叙事学的概念说,这个“指导者”称为“隐含作者”。本文正文的叙事采用“拟儿化”方式,这里的“拟儿化”指有意采用儿童、幼年者来说“事”,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作者预先就设计好了,它在作品中起一种规范、限制的作用,即必须用“儿童”或“幼年者”的眼光来看待“事”、感受“事”,对“事”的叙述或描写应当从“儿童”或“幼年者”最容易注意的方面入手。叙述“事”免不了带出“体验”,而这种“体验”也必须是“儿童”式的,即有它的“范畴”、“深度”和“时间性”。为此本文紧紧围绕“妈妈”“父母”与“我”的生命诞生、成长的过程,其“视野”丝毫未超出“我”能观察到的范围,“对话”内容也全部是与“我”有关联的,这样就为作品给人以真实感创造了前提。文中又以“我”在叙事中的“成人化”用语,比如“大吐特吐”、“供应妈妈”、“高卧在床”等等,在“错位”中形成“幽默”。

二是“视点”。“视点”就是视角,通俗说就是作品中的叙事角色是站在什么位置上来向读者讲述“事”的。这一点与叙事角色的“能力”有关。本文采用“拟儿化”方式,规定了“视点”。这“视点”,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幼年者目光”,是站在与成人相比较的“儿童”位置;二是“家庭”,这也可以称为“视域”,即视能力可以延展的范围。这个范围,也显然是根据“拟儿化”方式中的叙事角色的能力而定的,再通俗一点说,《我儿子一家》中的“视点”就是家中的“父母身边”。为此我们看到,“我”所看到的一切,尤其是几个“外人”,也是在他们走近“父母”或走进“我”家时,“我”才看到并进入叙述之中的。

三是“选择”。这里讲选择,意思是说叙事角色对“事”,讲什么,不讲什么,这其中含着挑选、取舍、详略等方面。如果按本文叙事的时间段来划分,可分为三个单元一是“出生前”,二是“两岁前”,三是“两岁后”。文中这样划分,显然有这样几个目的:首先是想借此叙述“我”生命诞生到初期成长的“完整性”;其次是为了写出“我”对生活世界感受体验的不同层次由简单到复杂、由父母到家人及客人、由家庭到“儿童社会”(幼儿园)等;第三是为了表达“我”所感受到的生活情趣从相对简浅走向丰富多彩,使作品的“情趣”也同样达到“完整性”。当然,“选择”也包括“语言”,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整篇作品的“拟儿化”口吻、视点与叙述过程中的“成人话语”之间所形成的意味。作者在口吻、视点方面严格按照“拟儿化”方式,而在叙述“事”的过程中却有意杂糅一些“成人话语”进去,不但不别扭,反倒恰恰是作品活泼文风、幽默情趣得以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阅读作品应以整体感受为主,在叙事散文的阅读中,我们对“事”拆开分析,是为了说明“整体性”是如何形成的,切不可以“分析”结论来代替“整体性”感受。

选自《语文世界》2000年第4期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10

知识掌握

1.填空。

《我儿子一家》是________(时代)女诗人________(姓名)写的一篇赞颂父母对孩子的民主开发式教育及朴实无华的亲子之情的散文。文章以________的口吻展开叙述,新颖、别致。

2.选择。

(1)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从作者“我”的角度写自己一家人,从我出生写到我5周岁。

b.“我”出生不到两天,就像念儿歌似的背诵来过我家的作家的名字。

c.爸爸、妈妈希望我当司机,因为司机收入高、生活好。

d.妈妈不服气,说她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诗”,反映了妈妈幽默、诙谐、才华横溢。

(2)下面几组词字形有错误的一组是

[ ]

a.嫌疑 赚钱 谦虚 歉意

b.幻想 幼稚 劝勉 科幻

c.墙壁 碧绿 玉璧 绝壁

d.惋惜 饭碗 婉言 手碗

(3)下列几项中不全是多音字的一项是

[ ]

a.几 弱 横 难

b.弹 重 盛 好

c.恶 颤 调 数

d.传 朝 张 参

能力提高

1.每逢我淘气,爸爸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

爸爸这句话中的潜台词是________

2.下边这句话朗读节奏、重音标识正确的一项是

[ ]

a.爸爸发现后/就摆出/在课堂讲课的架势/教育妈妈。

b.爸爸/发现后就/摆出在课堂讲课的架势/教育妈妈。

c.爸爸/发现后/就摆出/在课堂讲课的架势/教育妈妈。

d.爸爸/发现后就摆出/在课堂讲课的架势/教育妈妈。

延伸拓展

我与儿子相对坐着剥豌豆,当翠绿的豆快将白瓷盆的底铺满时,儿子忽离位新拿一个瓷碗放在自己面前,将瓷盆朝我面前推推。看他碗里粒粒可数的豆,我问:“想比赛?”“对。”儿子边动手剥,边利索地回答。“可这不公平,我盆里已不少了,你才刚开始。”我说着顺手抓一把豆想放在他碗里。“不,”他按住我的手,“就这样,我才能试出自己的速度。”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一时,原本很随意的家务劳动有了节奏,只见手起豆落,母子皆敛声息语。“让儿子赢,使他以后对自己多一些自信。”如是想,手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借拾豆的机会稍停一下。“在外面竞争是*实力。谁会让你?让他知道,失败成功皆是常事。”剥豆的速度分明快了。小儿手不停,眼却时时在两个容器中。见他如此投入,我心生爱怜:学校的考试名次,够他累的了……剥豆的动作不觉中又缓了下来。“不要给孩子虚假的胜利。”节奏自然又紧了许多,一大袋豌豆很快剥光,一盆一碗,一大一小不同的容器难以比较,凭常识,我知道儿子肯定输了,正想淡化结果,他却极认真地重新拿来了碗,先将他的豆倒进去,正好满一碗,然后又用同样地碗来量我的豆,也是一碗,只是涨出了,像隆起的土丘。“你赢了。”他朝我笑笑,很轻松,全没有剥豆的认真和执著。“是平局,我本来有底子。”我纠正他。“我少,我就是输。”没有赌气,没有沮丧,儿子认真和我争,脸上仍是那如山泉般清澈的笑容。细想起来,自己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实在是多余了。

1.文中画线句说“一些喜悦悄悄在我心里散开”,作者“喜”的是________。

2.文中母亲剥豆的速度时快时慢,请用自己的话分别说明母亲剥豆速度快与慢的原因(每条不超过18个字)。

(1)慢下来的原因是________。

(2)快起来的原因是________。

3.对本文刻画人物采用的主要描写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行动描写 神态描写 外貌描写

b.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c.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神态描写

d.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行动描写

4.儿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十分鲜明,其中最突出的两点是________和________。

5.文末加粗的“瞻前顾后”一词能否换成“优柔寡断”?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本文的主旨可从多角度去领悟,请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不超过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掌握

1.当代 舒婷 儿子

2.(1)d(2)d(3)a

(二)能力提高

1.爸爸不喜欢“我”的顽皮,希望</pgn0249b.txt/pgn>“我”能变得像女孩一样的高雅、不淘气。

2.a

(三)延伸拓展

1.欣赏儿子的自信和大气。

2.(1)怜爱孩子,想增强孩子的自信心。(2)让孩子知道竞争*实力,不给他虚假的胜利。

3.b

4.竞争 认真

5.不能。“瞻前顾后”恰好表明母亲做事考虑谨慎,若换用“优柔寡断”则变为母亲做事迟疑、没有决断,与文意不合。

6.可从以下几点考虑:

(1)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应从小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

(3)人生不会一帆风顺,从小得经受锻炼

(4)不必人为的为孩子营造一片虚假的空间

(5)生活是真实的,生命也要经过磨难才真实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法建议

抛砖引玉

1.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散文。说它典型,就是它突出地体现了一个“散”字:材料散,语言散。在选材上,几乎选取了家庭生活中所有生活琐事,五花八门,面面俱到,但来却没有零乱之感。为什么呢?原因就是:它的每一个琐碎的材料都被一根线贯串着,这根线就是“情趣”二字。“情趣”是这篇文章的灵魂,它像串珍珠样,把一个个具体、生动、风趣的材料贯串起来,使全文浑然一体。

除了一条灵魂线索之外,本文还有一条线索,那就是“我的所闻所见”。文中几乎每一件事都是我亲耳所闻(有的是长大后听父母讲述的)或亲眼所见,读来亲切自然,可信感强。

把握了这两点之后,本文就容易理解了。在授课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体会这两条线索,要准确把握,整体把握。为了直观起见,可以通过下面一个图表把两条线索和文中主要材料体现出来,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我儿子一家》的行文线索

我出生时的家庭琐事

妈妈做恶梦

我两岁时的一件小事

妈学习与休息

与作家们交往

教学“学玩”

午休

长大也和妈妈住一起

与客人共坐

2.本文语言口语化。因为本文是出自一个五岁孩子之口,所以朴实、生动、有趣,是它的一大特点。如:“每适我淘气,父亲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别人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时,我立即应声:“诗人舒婷的儿子。”妈妈唏嘘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车的把手。”“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等许多类似的句子,都生动地体现出童心、童趣,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感动。

关于语言的这个特点,要通过多读来体会。多读应是讲授本节课的主线。多读也应是讲授自读课文的原则。

3.本文作者是舒婷,但文章却是让“儿子”作第一人称,这种写法比较特别。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在授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认真思索,如果把“儿子”换成第二人称。“妈妈”(作者)换成第一人称,其效果会如何?可先让学生针对某些段落尝试转换,体味效果与原来的不同之处,再理解让“儿子”作第一人称的好处。

4.作者“剪辑”了十来个家庭生活“镜头”,组合在一起,每个镜头都相对独立而又有机结合,丝毫没有割裂之感,原因是什么?在阅读过程中认真体会。

指点迷津

一、重点:

1.体味理解“散”的材料通过“线”(散文的“神”,即散文的主题)有机组合的方法。

2.认真把握本文的线索。

3.学习本文生动、风趣、口语化的语言。

二、难点:

本文“人称错位”的写法和作用。

三、重点词语:

颓然面面相觑衣冠楚楚衣冠禽兽

警醒守株待兔唉声叹气垂头丧气

唏嘘可怜巴巴居高临下高屋建瓴

二、学海导航

学法指要

1.大声朗读课文(5分钟),概括回答:

本文共写了几件事?(用几个字或一句话概括)

提示:

(1)妈妈坐月子:①妈妈好胃口②“胎”教

③爸爸“嫌”我是男孩儿④起名字。

(2)妈妈是灯泡厂的(3)背作家姓名能得大奖

(4)爸爸的鼾声(5)家中来客

(6)妈“三怕”(7)脑袋与板车把手

(8)熄灯前与熄灯后(9)妈妈“怕”爸爸

(10)一个孩子和五个孩子(11)唐阿姨的猫死了

(12)“学玩”(13)长大不讨老婆了

本文共写了十三件事。

2.哪些是详写?为什么要详写?

提示:(1)妈妈坐月子;(2)熄灯前与熄灯后;(3)“学玩”;(4)爸爸的鼾声是详写。这些之所以详写,是因为最能突出表现主题。

3.速读课文(两分钟)回答:

(1)写的是哪一类的呈?这些事有哪些共同特点?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得起来?举例说明。

提示:本文写的都是家庭生活琐事。这些事的共同特点是:充满情趣。反映了“我”的家庭生活和谐的情趣。

例如:①写“妈妈好胃口”时,作者用了一个传神的词“刮”,说“她把碗底刮得干干净净,还问‘有这么好吃的东西吗?’”这样就把妈妈坐月子的痛苦渲染得乐观、开朗、生动有趣了。

②写爸爸听说妈妈生了个男孩儿时,“颓然”应声“糟了!”姨姨气急,说“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突出了十足的家庭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儿。爸爸的“颓然”是“半真”“半假”,姨姨的“气急”是“半假”“半真”,读后让人忍俊不楚,因为文章是那样的轻松活泼。

③写客人问我“是谁家的孩子”时,我答“诗人舒婷的儿子”,刻画了孩子可爱的“稚气”;写奶奶“喜滋滋发布新闻”,反映了孩子的“自豪”心理,写“爸爸妈妈一听面面相觑”,生动地反映出孩子与父母心理的强大反差。写妈妈说她在“厦门灯泡厂”工作,“我牢牢记住了”,“兴冲冲”向妈妈报告“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的妈妈和妈妈同厂”,更是把妈不爱扬名和孩子的天真刻画得活灵活现。

④写“交通事故”时,说“妈妈唏嘘了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车的把手”,更是生动、幽默得让人流泪,妈细腻的爱,“我”的天真和富于想象,表现得惟妙惟肖。

⑤写妈妈教我“学玩”,为我踢足球做“陪练”,爸爸“忍不住出现在阳台上”,“居高临下”地把妈“脚法”批评得“一无是处”,写出了家庭生活其乐融融,让人感到家庭生活的美好,活着的美好。

⑥写“我下了决心,干脆不讨老婆算了。”逼真地写出了“我”的天真无邪和对妈妈、对家庭深挚的爱。

文章每一件事都充满情趣。

(2)由(1)可以看出,这篇散文的“散”的材料,是通过一个什么线索贯患起来的?

提示:“情趣”是这篇文章的线索。文中处处突现情趣。通过对家庭生活情趣的记述,反映作者对家庭的爱,对生活的爱,对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情趣”二字把“散”的材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了。

(3)想一想,除了“情趣”这条主线之外,还有没有另外一条线索,这篇文章记述的事件是谁观察到的?这是否有助于找到另外一条线索?

提示:这篇文章的所有事件都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发生的,是我的亲闻亲见。所以“所闻所见”应是文章的另一条线索。正是由于我的亲闻亲见,才使事件那样生动,真实可信。

(4)“所闻所见”这条线索对于有机地组织材料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作者“剪辑”了十多个家庭生活“镜头”这些镜头都相对独立,作者在写作时有时也没有着意安排材料与材料之间的过渡。但我们读来并无割裂之感,而是很自然,很顺畅。这除了“情趣”主线的贯串作用外,“所闻所见”这条线索也起了重要作用。

因为每件事都是通过“我”发生的,我是第一“证人”,所以真实可售。无论讲哪一件事,都无需着意过渡。

4.这篇文章语言有什么特点?试举例说明。

提示:因为文章以一个五岁孩子的眼光和身份写的,所以口语化,天真、生动、活泼、新颖是其重要特点。这是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就是清新的,美好的,纯真无邪的,而又天真有趣的。

例如:说“我兴冲冲地向妈妈报告:‘我们班有两个小朋友的妈妈和妈妈同厂’”;说“妈妈唏嘘了好几天”,“常常警醒地摸我的脑袋,似乎试探它能不能硬过板车的把手”;说我爸爸、奶奶和我争着同妈妈说话,“直到我双手将妈脸扳向我为止”,写“妈妈不服气,说她这是休息,她不能‘守桌待诗’。我说妈妈了,是守株待兔”等等。还有许多许多语言都有这个特点。学习本文,要认真领会,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在写作中运用。

5.文章作者是舒婷,儿子却成了第一人称,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如果把人称改一改,让作者(文中的妈妈)做第一人称,儿子做第二人称,效果会如何?试改文章第3段,把改前与改后的表达效果比较一下,看哪一个更好。

提示:这样安排便于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因为孩子的眼光和笔法与成年人存在很大不同,孩子有孩子的特点和优势,作者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特点和优势,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天真、风趣。如果改换一下人称,表达效果会大不相同。

改写第3段:

我(妈妈)的体质不好,怀孕时又吃了那(这)么多苦头,所以儿子(我)出生那天来了不少亲友看望我(她)。我妹(姨姨)从门缝窥见儿子(我)被倒拎着,大喊:“是男孩!”我丈夫(爸爸)颓然应声“糟了!”我妹妹(姨姨)气急:“我姐姐千辛万苦,哪怕养出个蟑螂来,你都该叫好极了!”每逢儿子(我)淘气,我丈夫(父亲)老是摇摇头:“若是女孩就好了。”

人称改过之后,原来的风趣、幽默、天真,活泼味儿荡然无存。一切都成了实实在在的,读来感觉沉重。“我”是那么苦恼,“我丈夫”不通情理,没有人情味儿。“我妹妹”那么蛮横。这样一来,文章原来的特色全没有了。

6.归纳总结。

①文章线索,②文章主题,③文章语言特点,④文章人称的妙换。

提示:让学生归纳,不再赘述

7.辨析词语。

颓然:颓,tuí委靡;形容败兴的样子。

警醒:警戒醒悟。

唏嘘:xīxū哭泣后不自沉地急促呼吸;抽搭。

面面相觑:觑,qù偷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形容大家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到相望着,都不说话。

衣冠楚楚:形容穿戴整齐、漂亮。

衣冠食兽:穿戴着衣帽的禽兽,指行为卑劣,如同禽兽的人。

守株待兔: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唉声叹气:因伤感、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可怜巴巴:形容可怜的样子。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位。

高屋建瓴:瓴,líng盛水的瓶子;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下的形势。

七年级语文上册《我儿子一家》教学设计 篇12

一、写家庭生活的文章不少,但像这样从五岁的儿子的视角写一家人的作品非常罕见。这样的表现角度独特新颖。

这篇文章从五岁儿子的视角写了妈妈。写妈妈怀孕时反应重,爱看惊险小说,爱同小朋友玩,喜欢小孩等等。因为是写五岁儿子眼中的妈妈,就显得情趣横生;遣词造句也可以“童言无忌”,往往使人读了忍俊不禁。如果以作者为第一人称“我”,那么是作者自己写自己,这就显得一般化了。童心没有了,童趣也荡然无存。《伯子论文》说:“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姜白石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舒婷知难而上,选择五岁儿子这个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她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生活的一种艺术创造。

二、在取材上,这篇文章把一些零散的、平淡的生活细节黏合起来,放在广阔的人生背景上,表现作者的凝思,看似平淡却蕴藏深度。例如,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只准孩子说妈妈在厦门灯泡厂工作,不准孩子说是“诗人舒婷的儿子”;只让孩子“学玩”,支持孩子画画、剪纸,不要孩子“成为神童什么的”。又如,一家人之间的关系,写一家三口人午睡,写一家人一起谈话,写一家人为孩子取名,都写出这个家庭的民主、和谐、快乐的氛围。写出了一个典型的当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家庭。

三、语言机敏、俏皮、风趣。例如,第二段中,“姨姨……大喊”,“爸爸颓然应声”,“姨姨气急”,“父亲老是摇头”,都写得十分形象、风趣。又如,第三段中,“奶奶……以一票否决”,“于是皆大欢喜”;第四段中,“奶奶回家喜滋滋发布新闻,爸爸妈妈一听面面相觑”,“我兴冲冲向妈妈报告”,“妈妈眉毛挑得高高:‘同什么厂?’咦,她自己倒忘了”,也都俏皮、风趣,表现出了人物的音容笑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