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推荐13篇)

2023-04-12 08:36:01教案设计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推荐13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教学重难点]

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教学时数]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附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脍炙人口(kuàizhì):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招徕:招揽。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í):按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附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研读课文。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部分(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部分(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眠”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部分(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己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惭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己的疑问?

[明确]: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别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己却未能做到感到很惭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明确]: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第二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明确]: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明确]: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乌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及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及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事之徒附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揆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3.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明确]: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退一步讲如果“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二、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第三课时)

一、继续学习课文。

1.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明确]: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眠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眠”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然联系。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2.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明确]: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3.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明确]: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如果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二、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分,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见学校同一发放的省编资料之本课相关内容。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诗。

2.在诗句中体会作者淡淡的旅愁。

3.比比谁收集的古诗多。

二、教学准备:课件、搜集有关乡愁的古诗词。

三、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谈话导入。在王安石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在余光中笔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折头,你在那头。那么,在诗人张继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 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哪些?你已对这首诗做了哪些了解?

师小结,并解释题目《枫桥夜泊》及作者张继。《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3.指导初读古诗。并评价,在书上做好标记。

4.理解诗句。

(1)“月落乌啼霜满天”的意思。生回答师小结: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2)“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意思。

问:为何愁眠?联系这两句的景色想一想。(出示课件)板书:愁眠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教师引读:1、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2、同学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也会触景生情,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3、所有的人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会和诗人有同感,,因此: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3)“姑苏城外寒山寺”的意思。

(4)“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思。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5.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6.诗中的感情。板书:表达了 __愁闷____的思想感情。

7.听音乐《涛声依旧》读古诗。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板书课题:枫桥夜泊

师:看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枫桥在哪儿?

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还有谁要问什么?

生:夜泊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小船停泊在岸边。

师: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板书:张继。

师: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

二、读通诗句,初步感知。

师:请大家翻开书自己读一读。(生读诗)

师:老师有个建议,请大家先看看注释,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这样你读起来一定会更出色。

学生自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读得还不错,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可以按照“平仄规律”来读。一二声称为平声,遇到平声尽量把字的声音延长。。三四声称为仄声,仄声读的时候声音出来后马上收,读得短一点。这样可以把诗读得更有韵味。

学生试读

师:乌啼——,钟声—— (生与师一起读,声音延长)

师:月落,夜半,城外。 (生跟读,声音短促)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些韵味)

三、欣赏品味,想象悟情。

(一)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边听边想,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师范读。

师:孩子们,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月亮就要落下的时候,一群乌鸦飞过来的景象。

师:她看见了月落,还听见了什么?(板书:月落)。

生:乌啼。板书:乌啼。

师:还有谁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寒山寺,听到了钟声。师板书:寒山寺、钟声。

师:什么样的钟声?

生:清脆、明亮、悦耳……

师:谁接着说——

生:我看到了渔火。板书:渔火

师:怎样的渔火呢?

生:点点的渔火。一闪一闪的渔火。

生:我看到了霜和客船。

师:霜给你的感觉怎样?

生:很寒冷。

生:张继的客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江边的枫叶。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片片落下来。

师:你说得真好!诗人的心里会怎样?

生:温暖。

师:也许是温暖的,也许还会是怎样的?

生:忧愁的。

师:好,大家从诗中看到的,听到的,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生:这是一幅宁静、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你从哪儿感受到呢?

生:月儿已经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夜半的钟声敲响,这个声音使夜显得更加宁静。

师: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生:思乡),有点儿(生:忧愁),有一点儿(生:孤独),有一点儿(生:寂寞)。

师:作者通过这几个意象——月落、江枫 霜满天,渔火、客船 、寒山寺,乌啼、钟声,向我们描述了一个怎样的秋夜图呢?

生: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来读这首诗。

生诵读诗句。

(二)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

师:读着读着,哪些字眼触动你的心?

生:愁。(板书:愁)

师:此时此刻的你,脑子里会冒出什么问题来问一问张继?

生:张继,您为什么愁?

生:愁什么呢?

生:这是怎样的一种愁呀?

生:已经愁到了怎样的地步?

师:问得真好呀!孩子们,请你们轻声读一读诗句,想一想问题。

学生轻声自由读诗,思考问题。

师:好,谁来回答刚才的问题?你能答哪个问题就说哪个。

生:我三个一起答,乌鸦啼叫,寒风正在把秋霜布满云天,江边的枫树对着江中的渔家灯火,思乡的忧愁使我难以入眠。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思乡之愁。

师:他读出了乡愁,真了不起!还有谁读出了怎样的愁?

生:孤独之愁。

师:你从哪里知道?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怎么说?

生:半夜一个人坐在船上,没有人陪他。

师:还有怎样的愁啊?

生:寂寞之愁。

师:对,寂寞之愁。在这里,还有一种愁。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谁愿意来读一读?(背音乐《二泉映月》起)

生: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孩子们,还有一种怎样的愁啊?

生:落榜之愁。

师:落榜之愁,人生求索不得而愁。刚才通过同学们的读书、感受,我们知道了漂泊异乡之愁,思乡之愁,孤独寂寞之愁,人生求所不得之愁。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在这万籁寂寥中,(课件播放钟声:“咚——咚——”)从寒山寺传来了夜半钟声,伤痛的心,又被轻轻地碰撞,张继的心随着钟声飞远了,会飞到哪儿?

师:你说会飞到哪儿?

生:家乡。

师:会飞到家乡!

生:故乡。

师:对,故乡。那好,请你想象张继的心飞回到故乡,与故乡的亲人,与故乡的朋友相聚的情景。请拿出笔,笔记本,想一想张继在家乡会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想象写一段话。

学生写头脑中想象的情景。

师:谁来说一说那是怎样的画面?

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张继和他的朋友在火炉旁,把酒颜欢,听着家乡寺庙传出熟悉的钟声。

生: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张继和他的朋友在桃花林里,望着粉红粉红的桃花,和朋友们吟诗喝酒,高兴得流连忘返。(掌声)

生: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张继和家人、孩子在桂花林里赏桂花,孩子们在树下嬉戏,大人们坐在一起看着,谈着。花香扑鼻,好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掌声)

师:真是其乐融融的景象啊!

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张继带着他的家人到花园里赏花,玩累了,大家坐在一起吟诗作对。

师:刚才同学们描述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此时此刻,张继却独自乘坐客船漂泊在枫桥边,他能怎么样呢?心中能不愁吗?能不对愁眠吗?

师:正在这时,(播放钟声:“咚——咚——”),钟声一声声、一下下,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古典音乐《汉宫秋月》起)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句。(“对愁——眠——”读得特别好)

师:伴随着优美的音乐,同学们背诵诗句。

学生背诵。

师:把自己的理解带进去,边背边想想象情景。

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

师:一千二百年过去了,那金榜上的状元是谁?哈哈,管他是谁,今天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张继和他的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请同学们再次背诵这首诗。

学生深情背诵。

师:张继的这千古一愁,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老师请同学们欣赏几幅根据《枫桥夜泊》创作的书法作品。聆听《枫桥夜泊》这首歌曲。

课件播放《枫桥夜泊》歌曲,展示书法作品。

师:边欣赏边展开想象,你可以走得很远。

歌曲: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三幅作品中,这幅是古代的作品(指右边),这两幅是现代作品。同学们欣赏了书法作品,听了音乐,学了诗,说说你心中的感受。

生:心里很宁静。

四、布置作业。

师: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几道作业:1、以《枫桥夜泊》为题材创作硬笔书法作品。2、根据诗意创作一幅图画。3、诗配画,制作一张精美的书签。4、学唱《枫桥夜泊》这首曲子。你们可以从中选两项完成。

点评: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的诗篇。全诗叙述诗人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虽句句写枫桥夜色,但字字含旅人愁思。

邓老师执教的这节课,设计颇具匠心。整堂课,教师主要采用诵读体悟,想象悟情,品评赏析等教学方法,还适时借助资料的补充、多媒体的音乐与画面的渲染,来引领学生读中想象,思中感悟,悟中升情。40分钟的课堂,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营造了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不“越位”,语言少而精,点拨恰到好处。学生在自主感悟和教师的巧妙点拨、适时引领中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出诗歌传达的情趣,从而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最终在诗人、学生、诗歌之间搭建起了一座 “对话”的桥梁。

从整节课的教学流程可以看出,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通过吟诵浅显的诗句,展开想象,进入意境,达到披文入境、披文入情,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的诗人的文化情怀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特别是第三个环节的设计,从“欣赏景物,感受秋夜的寂静凄凉”自然过渡到“品味‘愁’字,感悟诗人内心的愁绪”,整个环节围绕景物,紧紧扣住诗眼“愁”字展开教学。那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更突显了境之静,人之愁。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意境,从而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教师在这个环节精心设计,巧妙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江南秋夜图和一个落寞的、孤独的、思乡的、不得志的旅人形象,再加上意境的渲染和入情入境的反复诵读,于是情由景生,景因情显,读着读着,似乎从生命的最深处,有某种东西在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

不过可惜的是,浅显易懂的古诗一节课就教一首容量似乎小了些,如果能在品味“愁”字这个环节中增加一个拓展环节 ,让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旅人愁思的相关诗句进行对照体会,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愁绪并让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一次整合呢?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4

教学目标: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培养朗读能力、品诗诗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正确对待愁。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激趣

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旅游能让我们纵情山水,浪迹天涯,也最能让人增长见识,也最容易使人放松。你去过哪些地方旅游?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那里有什么最吸引你?

国庆节的时候,老师去苏州旅游了。

老师去了苏州,你猜我为什么要去苏州?

生1:因为听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很美,是人间天堂。

生2:我听说苏州园林建筑特别美。

生3:苏州可能有你的朋友(家人)

师:同学们非常有想象力。其实我去苏州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一首小诗。因为它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不辞千里,只身去了苏州一个小镇——枫桥。

二、 研读古诗,体会意境

你想看看这首小诗吗?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以前读过这首小诗吗?你可以轻轻地读一读。(每人发下带有注释的纸)

老师啊,就因为读了这首小诗,一直期盼着到枫桥去看看,今年的国庆长假我终于如愿以偿了。在那儿,我碰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他们和我相同,都是因为读了这首小诗,而前去游览的。

这首小诗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我与那么多的游客前去,请大家再轻轻地读这首诗,猜一猜,到底它的独特表现在哪呢?

预设:

生1:我猜可能是诗中描绘的景,我觉得这首诗中景写得挺美的。(师随机板书)

生2:我猜可能是诗中所表现的情打动了老师。

师:有人说,诗画同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那么这首诗到底写了哪些景呢?

请同学读读这首诗,在纸上点一点美景

交流:请同学们讲讲你读到的景,每人只能介绍一个。

生1:诗中写到了月亮,它写到月落,说明月亮从升起,现在已经在慢慢落下去了。写了动感。

生2:诗中还写到了乌鸦在啼叫。生: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生1:我来说。我推测可能是夜里有风,风一吹,树枝就会晃动,睡在树上的乌鸦是被惊醒的。 生2:我不同意意见,我认为乌鸦是被钟声吵醒的。生3:不对,没敲钟的时候乌鸦已经在叫了,我想,秋天的夜晚那么冷,乌鸦一定是被冻醒的。。生4:乌鸦还有一种可能是被吓醒的,月亮一落,天地间变黑了,就吓醒了树上的乌鸦。 生5:我不同意。乌鸦睡了,看不见天变黑,所以应该是冻醒的。生6:我还在书上看到过,"乌啼"的另一种说法是指乌啼桥。师:同学们讨论的这么热烈,我也想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去,同学们看,这是月相变化图(课本显示)这是上弦月,弓朝东;这是下弦月,弓朝西,上弦月半夜就落下去了,月亮一落,刚才还很明亮,现在却变黑了,很可能是天地间的明暗变化惊醒了乌鸦,王维在《鸟鸣涧》中有句诗:月出惊山鸟。既然然月出会惊山鸟,我推测月落也可能会惊乌鸦。不过,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

生3:我还从诗中看到当时外面有着厚厚的霜,说明时间已经是深秋了。

师:你觉得冷吗?你能读读霜满天的味来吗?

师:看到月落,乌啼,霜满天,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么样一副图?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一种植物,枫树,它长在江边,在晚风的吹动下,树叶正在摇动呢

生:诗人还写了渔火,渔火就是渔船上打鱼人用来照明的灯。

生:我发现诗中还写到了钟声,这是听到的声音。(点击音乐)

师:同学们分析得真是头头是道啊。你瞧,这首诗28个字写了月亮,乌鸦,秋霜,江枫,渔火,钟声,描绘了一副非常清幽的情景,令人神往。

请同学们自己再读读这首诗,读出它独特的美。(自由读,个别读)

师:刚才有同学说可能是诗中所表达的情吸引了老师,那么这首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

愁,什么叫愁?(烦恼)

谁在愁呢?(诗人张继)

他为何而愁呢?

请同学们发挥你的想象力,猜一猜他为什么要愁?

生1:我猜他可能是忧国居民,我们读过《示儿》,知道很多诗人都非常爱国

生2:我猜是他可能远离家乡,在思念亲人,客船两字说明他在异乡。

生3:我猜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乌鸦在凄惨地啼叫,他无端地有些伤感。

生4:我猜是因为秋天到了秋天本来就是个萧条的季节,他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年纪了。

生5:我猜他可能是因为听到了钟声,突然之间觉得自己的人生很空虚,想去做和尚

师:你猜得挺有道理的,可能听了钟声,张继会有一闪而过想出家的念头,但请大家放心,据我了解,他没出家,后来还成了盐铁判官。

生6:我猜他太寂寞了而发愁,那么冷的夜晚,他一个人在船上,没有人和他说话,没有人陪他聊天,他一个人非常孤独,怎么也睡不着,因此发愁。

师: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视实际情况定,若学生在分析愁的时候已经谈到了景,就不再讲)

你愿意再读读这首诗吗?读出张继的愁(个别读,读给同桌听,读给全班同学听,全班齐读)

同学们猜得都合情合理,在朗诵时也读出了张继这种这种深深的愁。

对于张继为什么会愁,还有一个富有诗意的传说呢!想听吗?

(师随机讲述张继落榜小故事)

同学们,假如真有时空隧道,假如时间真能倒流,你想对这位失意的张继说些什么?

生1:失败是成功之母,别灰心。

师:你平时失败时这么鼓励过自己吗?是啊,如果没有这位考不上的张继,那诗的历史上就又少了一首好诗。我们的某一种心情,就没有人为我们来道破

生2:就凭你这首诗,足以证明你才华过人,再努力一把吧,相信再过三年你一定能考上

生3:张继你的诗写得多棒啊,

师:是啊,张继,你瞧,因为你的诗,使这个曾经荒野之地变成了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到那驻足停留,每年还有日本友人会在除夕夜去寒山寺听钟声。

师:同学们的安慰是多么温暖啊。当然关于张继落榜的故事也只是后人的一种推测罢了。

师:同学们,张继愁的时候就写诗,你平时愁了都干些什么?

你还知道哪些古今中外的名人愁了都做些什么?

李贺为怀才不遇而愁,写下了《马》,

陆游为国家战乱而愁,写下了《示儿》给自己的孩子。

闻一多为祖国不能统一而愁,写下了《七子之歌》。师:你会唱吗?(生唱了,其它同学情不自禁地也唱起来,课堂上飘出歌声)这些是文学作品,还有没有别的呢?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性格古怪,她愁了就爱哭,她愁了还去葬花

康熙愁了就去微服私访。

姜太公愁了就去钓鱼,有个歇后语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钓,他不是真的去钓鱼,而是为了散心消愁。

画家朱耷愁了就画画,他画的画也带着愁意,他画了呆滞的小鸟,萧条的村庄,我还知道凡高愁了画过《向日葵》。

德国有个皇后叫德拉库尔 ,她为看不到自己的样子而愁,叫了很多能工巧匠,想了很多办法,后来发明了镜子。

爱因斯坦愁的时候睡不着觉,他想,如果人以光的速度奔跑,结果会怎么样,后来就发明了狭义相对论。

李白愁了就喝酒作诗。什么借酒消愁愁更愁

师:你还知道哪些带愁的诗句?

? 生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生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生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生4: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5: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生6: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生7: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三、 结题:

因为这首小诗,使原先不起眼的枫桥和寒山寺成了千古名胜,每年除夕夜有许多人都去听钟声,还有许多日本游客不辞千里远涉重洋来寒山寺,那儿还有一个博物馆里面有张继的铜像,传说摸摸他的右手食指,就能提高写作水平呢!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看一看那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能力,想像诗所描绘的画面;

3、体会诗人浓浓的愁绪。

教学重难点想像诗的画面,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噪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本诗包括题目仅32个字,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情境创设,加深理解

这船家可是个热心人,一大早就来叫张继了:张公子,张公子,起床了吗?哟,看你眼睛通红通红的,怎么?昨晚没睡好?你没睡好,那你在做什么?

诗人经历过了无数个夜晚,但是这个夜晚却与众不同,在诗人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

七、自由背诵本诗。

《枫桥夜泊》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 “泊”的意思。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2、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揭题:枫桥夜泊。

3、简介作者:张继,唐朝诗人,湖北安阳人,早年没做过什么官,就南下吴越,写下了许多诗篇,《枫桥夜泊》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请学生自学课文。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字词,想想每句诗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霜、泊、啼、愁、苏、城、寺、钟;指名认读。

(2)出示课文,指名朗读,引导评议。

(3)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泊:停船靠岸;枫桥:姑苏城外的一座拱形桥;……)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4)小结:查阅工具书是学古诗的好方法。不过,仅仅靠查阅工具书还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把字词放在诗里去读懂它。

三、图文对照,理解诗意

1、理解课题。教师:枫桥在哪里?(教师板画“枫桥”)“泊”的是哪只船呀?(教师板画“客船”)为什么说是 “客船”呢?这个“夜”点明了什么?(贴卡片“泊”)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 “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朗读训练。

5、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6、朗读训练

7、学习第三、四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 “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这就是第四句诗——夜半钟声到客船。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8、朗读训练

9、齐读全诗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悟

1、这幅画在你眼里是这样的美丽,但是,它在诗人的眼里却不是这样的,这和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诗中的哪个字写出了这种心情?(贴出“愁”)

2、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3、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4、请学生交流:张继,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孤身在外,你想到了什么?

5、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五、指导写字

1、请学生说说记住这些生字的方法。

2、指导“愁”、“霜”的结构。

3、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填空: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听到的有()和(),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背诵课文。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6

一、 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 初读,质疑问难

(一) 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 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 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 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 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 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 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 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3. 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 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 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 男生齐读一二句。

4) 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 女生齐读三四句。

6)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 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2. 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3.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 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

2) 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 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三、 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四、 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7

1

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3

诗意在对话中生成——《山行》与《枫桥夜泊》教学

慈溪市周巷镇第二小学 许金苗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8

1

作者:佚名转贴自:本站原创点击数:87

一、教材解读:

《枫桥夜泊》是唐朝诗人张继创作的一首耳熟能详、童叟皆知的诗篇。在那个诗人辈出,几乎人人都能附庸风雅地吟唱诗歌的朝代,仅凭一首诗歌而享誉于世的并不多。而张继就是其中一个。在《全唐诗》中,张继名下的诗歌只有两首,而我们熟悉的就只有这首《枫桥夜泊》。因此,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么一首二十八字的诗歌如何流传千年而日久弥新了?当我们抛开张继的创作背景,单单从审美的角度来剖析这首七言绝句时,惊奇地发现其中一个个意象竟成了一种文化的符号,情怀的象征。

“明月寄相思”的“月落”,那几声揪人心扉的乌鸦的“惊啼”,已然成了我们遥思故里、漂泊他乡惊魂的“化音”。那几点被江霜渲染得愈加昏黄的“渔火”,透过弥漫的寒气让人稍稍感到“家”的温馨,抚慰着那颗饱受羁旅之苦的心灵,同时也勾起多少游子“思归”的心怀。冷月、孤舟、渔火,何其落寞、凄清、幽渺!声声啼鸦,阵阵钟声,似乎是从生命的最深处,一下一下撩拨着诗人与读者的心弦。我们透过那涤荡千年的寒山寺的钟声,夜深人静时分在心底吟咏此帧小诗,分明可以从每个字符中捕捉到散发传递着时代久远的生命情感信息。“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明.孙愤);“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明.张文潜);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

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教材分析,综合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拟定以下几点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感受一种涤荡千年的文化情怀,一个游子对故乡、亲情的无限牵挂。

2、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不断触摸古诗的“内核”——情感,从而在对比阅读中,不断丰厚、滋养、催生这种文化情怀。

3、在“诗言”——“诗意”——“诗韵”间走一个螺旋式的来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有效策略。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反复诵读,感悟诗境,积累背诵。在引领学生一次次入诗言中,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体悟,读出自己内心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难点:感受中华民族悠久厚重的古诗文化,品味重点句,借诗句的诵读来触摸文化的脉搏,以文化的厚度去诠释文字的意韵。

四、教学理念:

1、古诗教学的关键与难点都在如何引领学生在吟诵浅显的诗句中,披文入情、披文入境,从而触摸诗句背后所蕴藏的积淀千年文化内蕴。因此,本课教学设计努力引领学生在自读自悟,教师适时点拨中入“诗言”,品“诗意”,悟“诗韵”。

2、重诵读品悟,重内化积淀。诗歌的境界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因此,教学中努力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情境对话、切己体悟,探询诗歌传达出的情趣,在学生脑海植下一个个生动而充满文化内涵的意象。

五、教学过程:

(一)日暮乡关何处是——未眠

1、 复习吟诵王维《鸟鸣涧》。

导语衔接:夜晚,在王维心田留下的是恬静的圆月,清幽的山涧,几声回荡山谷的鸟鸣。

2、 深情诵读李白《静夜思》。

顺情而导:同样的夜晚,同样的月色,涌上李白心头的却是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3、 导入新课: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傍晚,诗人张继乘船路过苏州寒山寺畔,天色已晚便系舟江畔。在张继的笔下,那晚的月色又留下怎样的故事,那晚的景色又勾起诗人多少遐想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继,走进他笔下的《枫桥夜泊》。

(理念阐释:同样的月色,别样的情怀;同样的景致,不同的心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古典诗词能借助一个个简单常见的景物抒发如此丰厚的情感底蕴的原因所在。正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通过《鸟鸣涧》与《静夜思》的复习导读,在上课伊始就营造一种文化的心境,从而为探寻《枫桥夜泊》意象背后的文化意韵做了情感上的铺垫。)

4、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5、自由读读诗歌,努力读正确,读通顺,读得有节奏,有感觉。。

6、指导朗读: 读着读着,你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怎样的情感?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去再读读《枫桥夜泊》。

7、诗歌读到现在我想大家对诗句已经有了朦胧的感受,接下来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诗句,凭借下面的注解,与同桌一起合作,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穿插介绍“寒山寺”的由来)

(理念阐释: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读自悟。因此在梳理诗句意思时,屏弃了传统古诗教学的逐句讲解,而是让学生首先对诗歌的意韵有一个感知层面的整体把握,再通过注解自主探究诗句意思。)

8、再次走进诗歌,读着读着浮现在你脑海里的是一幕幕怎样的景象呢?

(1)交流眼前浮现的景物:月亮、枫树林、乌鸦、渔船……

(2)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这些景物加以描述,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炼意象。

预设:月亮慢慢西沉;几点渔火若隐若现;一艘小船独系江边;惊飞的寒鸦……

(3)出示课件,指导读出这些词组的意韵、情味。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理念阐释:把古诗中的意象通过学生自主的感悟化为一个个可视、可感的景象,从而在孩子幼小的心田播下一棵闪烁着中华文化的种子。然后通过朗诵把学生脑海中形成的模糊的“心象”清晰起来,明朗起来,从而体味这些词组背后的诗人情怀。)

(二)烟波江上使人愁——愁眠

1、看着渐渐西沉的明月,诗人独伫船头,迎着清冷的江风,向着远方,又怎能入眠呢?

引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2、面对这样的夜色,多少漂泊在外的诗人留下了消魂的诗篇,对比参读:

孟浩然《宿建德江》选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崔灏《黄鹤楼》选句:“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3、反反复复地朗读这些诗句,你体会到他们怎样的情怀?你从那个字眼体会到他们这份沉重的情怀的?(随即板书“乡愁”)

预设:他们都出门在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万水千山阻隔着诗人与家人的联系,却阻隔不了诗人对家人的牵挂。

他们都是在一天舟车劳顿之后,夜晚系舟江畔,才格外思念家乡的。

思念让诗人难以入眠,望穿秋水,愁断天涯……

4、音乐声中,情境导读:

就是这样的月色,就是这样的江畔,诗人独倚船头,望着月儿悄然西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就是这样的心情,就是这样的景致,诗人眺望远方,不知何时眼眶已然润湿——“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从日暮乡关到到月亮西沉,诗人在愁绪中,眼帘渐渐低垂,他手握书卷,疲倦的心慢慢安歇下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设计说明:伴着低沉、缓慢、略带忧愁的乐曲,教师运用自己深情的语言,反复导读诗句,不知是诗句中意象打动了学生,还是诗人的情怀感动了孩子,我们期待的就是学生与诗人在心境上达成一种“合契”。)

(三)夜月偏惊游子眠——难眠

1、 追问:昏睡低垂的双眼,真的能全然合上吗?朦胧昏沉的心湖,真的能平静下来

吗?(愁绪中的游子的灵魂始终不能真正的安顿)

2、 朦胧的睡眼迷迷糊糊之间,看到了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诗人在迷糊的睡梦中仿

佛看到了什么?(江畔人家的温馨再次唤醒诗人思家的情怀)

3、江畔的游子苦苦难以真正“入眠”,难道只有漂泊在外的诗人难以入睡吗?还有谁也总在夜深人静时辗转反侧呢?她们又会在编织着怎样的梦呢?

预设:

诗人的妻子也无法入睡,她日夜思念着漂泊在外的丈夫,又怎能安然入梦呢?

诗人的母亲也无法入眠,她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出门在外睡得香吗,吃得饱吗?

还有诗人最知交的好友,他在牵挂着何时能与自己的朋友把酒言欢,对酒谈心……

追问:深夜里思念着远方诗人的家人朋友,又会在低声祈祷着什么,祝福写什么呢?

预设:

妻子:“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你什么时候回家团聚呢?

母亲:孩子,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你一人孤身在外一定要保重身体。

朋友:张继兄,祝福你高榜提名,名满九州!

孩子:爸爸,爸爸,你什么时候再陪我去放风筝啊?

4、睡梦中的诗人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故乡的亲人牵挂着远方的游子,怎奈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诵读“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理念阐述:刚刚“欲眠”却又“难眠”。其实今夜难以入梦的又何止诗人一人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闺妇对远游的丈夫的牵挂。通过跨越空间的阻隔,进行诗人与家人的情境对话,编制一个多维的情感磁场,从而让学生对“故乡”这个现在的城市孩子渐渐淡忘的意象有了感官的认识——原来故乡就是对家人的思念,就是对故乡一草一木的向往……同时也更深入的走进诗人的心理,探询“难眠”的深层原因,他在思念亲人,同时想到亲人也在牵挂自己,这时思家的心更紧缩了,归家的意更急切了。)

(四)钟声搅碎乡思梦——不眠

1、 过渡:夜已深,人欲睡;归心急,苦难眠。

2、 教师范读,学生静心体悟诗人的心怀,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 低沉的萧鸣与一声声钟声,整体诵读《枫桥夜泊》。

4、 那一声声寒山寺传来的钟声划破了夜晚的寂静,更划破了诗人入睡的心,搅碎了

诗人入眠的梦!————再读《枫桥夜泊》。

5、 此时涌上心头的是离愁之恨,是思家之愁,是羁旅之苦,是失意之悲。头顶划过

阵阵惊鸦的悲鸣,诗人迎着凄凄的江风,夜的梦却又被寒山寺飘来的钟声搅碎,搅碎了似乎刚刚平静的心湖,搅碎了刚刚理顺的思绪。此时的他想起了……想起了……

6、 音乐声中,学生写话,抒发郁积胸口的情感。

7、 交流、评议、提升:

预设:他想起了自己出门时,妻子含情相送的眼神,他想起了孩子拉扯着自己的衣脚久久不原松开的小手;

他想起了自己年迈的母亲连夜赶制御冬的衣服,他想起了母亲拉着自己的双手千叮万嘱的话语;————引背孟郊《游子吟》

他看着远处星星点点的渔火,想起自己的孩子可能正趴在自家小院里捉蟋蟀的情景,不禁泪滑眼角。————引背叶绍翁《夜书所见》

他想起家乡稻谷飘香,瓜果满园的景色,想起自己的朋友登高遍插茱萸的情形。————引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理念阐述: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丰厚文本的人文内涵。立足文本,又不拘泥文本,积极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体现的正是新课标提出的“大语文观”的教学思想。其次,通过对比参读,立体化地构筑学生的认知、情感、思维体系,更深化对文本的认识,从而对“月落、乌啼、渔火、钟声”等具象背后所蕴涵的中华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体悟。)

8、 音画渲染,诵读体悟意象背后的文化承载。

播放意境图,音乐响起(古乐《西江月》),诵读:

明月西沉 乌鸦惊啼 飞霜漫天 孤舟独系 钟声传荡 渔火愁眠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9、结语:我想诗歌读到现在,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已经在你们的心灵深处留下

一幅昏黄、朦胧的画面。“何时最是相思处?月落乌啼霜满天”,“北城月落乌啼夜,更是孤舟肠断时” 。在唐以后,这已成为中国诗人飘泊羁旅途中最销魂的风景了。“寒山寺的钟声 ”连同诗人的情怀已经融入了我们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老师相信随着你们年岁逐增,对这份情感也会有更真切的体会。

(设计说明:从日暮乡关系舟江畔,到月上树梢江畔独倚;从夜阑寂静辗转反侧,到魂系故乡烟波愁眠;从夜月啼鸦渔火隐映,到夜半钟声惊碎乡梦。诗人从“未眠”到“欲眠”,从夜月凄冷,偏醒游子睡意的“难眠”,到钟声击碎迷糊朦胧的睡梦的彻底“不眠”。《枫桥夜泊》在向我们展现了古典文化中最消魂的“乡思图”的同时,也用简洁凝练的诗句描述了一个饱受羁旅之苦,乡思之愁的游子孤思难眠的一夜。可以说“未眠”——“欲眠”——“难眠”——“不眠”构成了本诗的线索。因此,教学时围绕“乡愁”这个永恒的主题,以诗人的心怀为线索构筑本课的教学。)

六、练习设计:

1、背诵诗歌,要求默写一次。

2、改变人物角色,把自己当作诗人,写下自己一夜的所见、所闻、所感。

(理念阐述: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建构。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因此,语文学科应格外重视诵读积累。其次,语文又是一种生活的延伸。我们在披文入境中欣赏别人的生活,目的是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丰厚自己的情感体验。因此,第二道课外练习,就是让学生切己体悟、换位思考,并进行语言实践,努力体现的都是“语文即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七、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张继

未眠——难眠——不眠

乡愁

(搜索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文秘帮)地址 www.wenmibang.com)

本文转载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9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驳论据的方式

(二)能力训练点

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

(三)德育渗透点赏析诗歌时,不要牵强附会的理解以至破坏诗的意境。

(四)美育渗透点感受诗歌意境的美。

二、学法引导

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驳论据的方式

2.难点诗歌的赏析

3.疑点 对“新解”中说的现实客观存在的事物应如何看待?

(四)解决方法

1.指导学生查阅资料

2.召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会或开一堂诗歌赏析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查阅资料

2.阅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反驳了哪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2)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3.开一个小型的诗歌赏析交流会,了解诗歌赏析应注意的问题。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复习巩固驳论文的文体知识。

2.能够赏析张继的《枫桥夜泊》。

3.能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看看作者列举了对方的哪些“新解”。

(=)整体感知 .

本文就关于《枫桥夜泊》的几点新解提出质疑,采用驳论据的方式从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等角度有力地反驳了“新解”。

(三)教学过程

1.由欣赏配乐朗诵《枫桥夜泊》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解释词语:

索隐(索引):把书刊中的项目或内容摘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处页码,按一定次序排列,供人查阅的资料,也明引得。

招徕(lai):招揽。

望文生义:文,文字。指字面。义,意义。不了解文字的确切涵义,只是从字面上去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匠心独运:匠心,工巧的心思。独创工巧的艺术构思。亦作“匠心独造”。

揆情度理:(kui)(du6):揆度:估量;揣测。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毫无意味和兴趣。

(2)指名翻译《枫桥夜泊》。

[明确]乌啼: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啼叫,说明天将亮。

江枫:江边的枫树。

姑苏:苏州的别称。

整首诗的意思是:月亮落去乌鸦啼叫寒霜茫茫遍野,面对着江枫和渔船的灯火使人愁闷难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里,半夜的钟声飘入到远来的航船。

(3)赏析《枫桥夜泊》:

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子夜泊船时不能成眠,羁旅乡愁油然而生,于是欣然写下了这首佳作。全诗从远景描写着笔,首句七.爪字描绘了“月落”“乌啼~霜满天”三种景象。接着写在秋月渐落的背景下,描写近景中的枫叶和渔火,同时抒发愁绪。最后两句点明了诗画中景物的具体地域在姑苏城外的客船上,能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个“到”字准确地勾勒出了钟声由远而近的听觉,衬托出诗人“对愁眠”的心境。全诗中景物既具体又夸张,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3.指名学生阅读课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列举的对《枫桥夜泊》的新解。

4.讨论下列问题:

(1)新解:有人认为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即(1)认为“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桥”;(2)“江枫”也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座叫江桥,一座叫枫桥。(3)“愁眠”也不是愁闷难眠的意思,而是指运河西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的两座山之一“愁眠山”,又名“孤山”(另一座叫狮子山)。

(2)作者是如何理解《枫桥夜泊》这首诗的。

[明确]作者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主要在于诗人的匠心独运的杰出

才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你看:凉秋夜半,霜气逼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船中的旅客不禁惹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

5.生再读课文,要求思考:“新解”的根据是什么?即反面论据是什么?作者采用了什么驳斥方式进行批驳的:批驳过程中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6.讨论新解(1):“乌啼”一“乌啼桥”

(1)反面论据:A.“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

B.在寒山寺西三百米处,有一座乌啼桥。“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

(2)作者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例证和类比论证的方法:

驳A:“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

例证:乐府中就有《乌夜啼》的曲名。

事实论证:乌鸦受到惊扰,是会飞起来,叫起来的。

驳B:①无文献史料可证,有可能命名是在诗作成之后。

类比论证:梁祝故事普遍流传之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现过多少个祝英台读书处和梁山伯墓、梁山伯庙。

②桥在河上,位置较低,揆情度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了的印象。

7.讨论新解(2):“江枫”一“江村桥和枫桥”

(1)反面论据:寒山寺前有两座并排的姐妹桥一“江村桥和枫桥”。

(2)作者也采用了驳论据的方式进行驳斥,驳斥过程中采用了反证法:

假设“江枫”指“江村桥和枫桥”,那么诗人不会简称(①不合古人的习惯;②诗要讲究形象和意境),诗题应改为“江村桥枫桥夜泊”,所以假设不成立。

8.讨论新解(3):“愁眠”一“愁眠山” .

(1)反面论据A: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处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叫孤山。

B: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所以只好把“愁眠”解作一座山。

(2)作者还是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一驳斥了两个反面论据,驳斥过程中采用了道理论证和归谬法:

驳A:①道理论证:诗中要有一个“我”在,没有“我”就没有诗,没有文学。就《枫桥夜泊》这首诗而言,确是有个“我”在的。这“我”就在“愁眠”二字上。这个“我”,实为一篇主宰,全诤命脉。有了这“愁眠”的“我”,月落、乌啼、霜天、江枫、渔火、钟声才有了活力,才染上了主观感情的色彩,才生出一种动人的意境。若把“愁眠”解释成两公里外的一座孤山,“月落”等等就全变成死的了,全诗也就变成死的了。

②无文献史料可证那座山在唐朝就叫“愁眠山”,有可能山的命名在诗作成之后。

归谬法:“愁眠山又名孤山”有两种解释:a.原名是“孤山”,那么“愁眠”之名定是后人附会上去的.b.原名是“愁眠山”,那么没有必要再起“孤山”的“又名”。因此,可以推测那座山不会在唐朝就叫“愁眠山”。

驳B:反问,强调掌灯和旅客“愁眠”不矛盾。

9.文章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明确]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否则会使诗的意境

全失,兴味索然。

(四)总结、扩晨

这篇文章在摆出反面观点之后,采用驳论据的方式逐点加以批驳,同时运用摆事实、讲道理、反证法、归谬法等多种论证方法及反问等修辞方法,论证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你读过《枫桥夜泊》,也听过老师讲解这首诗,你认为对这首诗到底应该怎样鉴赏?

(五)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课后背诵《过故人庄》《凉州词》《出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渭城曲》《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春夜喜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渔歌子》《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等诗歌,下一堂课开一个诗歌赏析交流活动。 ·

(六)板书设计

13《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鸟啼——乌啼桥

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江枫——江村桥和枫桥一驳斥(驳论据)

愁眠——愁眠山

结论: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把诗的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背诵复习古诗词

2.探讨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二)整体感知 ,

鉴赏古诗词应能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积淀相关文、史知识;2.准确疏通诗句含义;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4.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5.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三)教学过程 ‘

1.导入: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真挚醇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诗歌鉴赏不但能提高人们的文化审美情趣,而且能培养人们良好的文化涵养。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几首古诗词,探讨鉴赏古诗词的一些方法。

2.出示本节课涉及的诗词,背诵。①《过故人庄》②《凉州词》③《春夜喜雨》④《出塞》⑤《渭城曲》⑥《渔歌子》⑦《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⑧《天净沙·秋思》

3.示练习(一):选出下列诗句品析有误的一项:

A.“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手法,把绿树、

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B.“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

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

怨杨柳”用了拟人手法。 ‘

请同学们回答本题中涉及的诗歌、作者、朝代,并背诵补全诗文。

请同学们选答案,并分析原因:A(化静为动)

得:鉴赏古诗:抓名句、名句抓炼字,炼字抓修辞

4.示练习(二):阅读《出塞》,完成下列各题:

(1)“龙城巨将”中的“龙城”指——,巨将指——,——代人

(2)对“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运用比喻,即像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隘。

B.运用夸张,即秦代明月一直照到现代,汉代关隘一直留至今天。

C.运用互文,即秦汉时的明月照着秦汉时的关隘,可理解为秦汉以来明月就照着边关。

(3)读诗应掌握意境,对本诗前两句意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首句气势不凡,意境高远,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一下子拉开了广阔悠久的历史

时空,展现出一幅苍茫的月临关塞的风景图画。

B.首句从千年之前,万里之外写起,并与历史战争联系起来,这神来之笔,有一种历史凝。 重感。

C.首句虽写千年之前,但一切都是现实的,是唐代战争的写照,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兴奋的复杂感情。

D.首句起兴高起,别出心裁,既然写出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又抒发了历史征人及其亲人的同情。 一

(4)读诗应以全诗着眼,全篇的主题是( )

A.表达诗人对千年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的同情。

B.反映唐代政治腐败,边关无将镇守。

C,赞扬千年来为战争献身的人们,并希望这种悲剧不再重演。

D.歌颂历史上阵亡的将士,激发人们戍边保国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

4.(1)卢龙塞李广汉(2)c(3)c(4)D

5.示练习(三):阅读《天净沙·秋思》,完成下列练习:

(1)诗人在“构图”上成功地运用了映衬手法,一面是秋风萧飒中“枯藤老树昏鸦”。一面是“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这是( )相映,而“流水”与“小桥”是( )相映,写景与写人则是( )相映。.

A.背景与主体 B.明暗 C.动静

[参考答案]

B C A

(2)对这首诗主旨理解不正确的( ) ·

A.表现了诗人对羁旅在外的游子的思念。

B.写游子的客愁、思乡。

C.表达天涯旅人的凄苦之情。

明确(二)(三)答案。

由以上两则练习可简单概括:

(板书鉴赏古诗词:积淀相关文、史知识、准确疏通诗句含义

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文化历史知识、作家、作品风格、流派。

6.示练习(四)(五)(六):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有误的(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五)《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赏析有误的( )

A.这首诗描写了春江水涨,烟雨迷濛,鸟飞鱼肥,悠然垂钓的图景。

B.青山、白鹭、红花、绿水,景物色彩鲜明,再现了桃花汛期南国特有的色彩。

C.“青箬笠,绿蓑衣”,用借代手法勾画出一幅剪影式垂钓图,表现了作者恬然安适的情

趣。

D.“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了诗人敢于搏击风雨,不怕困难决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六)《送元二使安西》诗文赏析有误的( )

A.本诗描绘了翠绿的春晨美景和饯行劝酒的动人画面,突出了“酒深情更深”。

B.三、四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难舍,无比挂念之情。

C.一、二两句中的春雨和柳色是对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的描写,突出了作者当时错综复

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D.“更”字显示出作者劝酒时的殷勤,在频频劝酒中透露出诗人对友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请学生分析后明确答案。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得出:(板书)鉴赏古诗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由(六)《送元二使安西》联想到其他送别名句。

[参考答案](四)c(五)D(六)c

(四)总结、扩晨

总结诗歌赏析的注意点(见板书)

用本节课所学的诗歌鉴赏方面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横线留给学生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 。

2.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写出了春雨 的特点。 ,

3.诗的颔联,作者从 角度,描写了一幅 图。

4.“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句是以 反衬 ,意在表现(

)

A.乌云浓密 B.雨意正浓

C.小径黑暗 . D.船火明亮

5.这首诗中描写作者想像中景象的诗句是 这一句写出了 的景象。

6.从诗中找出点颔全诗的词语,并分析其作用。

答:

7.作者的这首五言律诗传达了什么样的心情:答:[参考答案]1.《春夜喜雨》杜甫2.听觉细雨绵绵(无声无息、轻柔湿润)3.视觉江村夜雨 ’4.“江船渔火”“野径云黑”B5.“晓看红湿外,花重锦官城”春色满城,花城锦绣6.“好雨”“知”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雨之所以好,好在适时降落。7.通过成都春夜降雨,滋润万物的绚丽多彩的景色表达喜悦的心情。

(五)布置作业

能够背诵并赏析本节课所学的诗歌。

(六)板书设计

积淀相关文、史知识

准确疏通诗句含义鉴赏古诗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领悟作者的积极意义

体会作品的独特意境

八、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唐诗三百首》和《千家诗》等。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10

古诗两首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山行》,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背学过的古诗。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

4、解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

过渡: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

二、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这是什么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什么景色?

三、检查自学效果

1、认读生字。2、指名读课文。

3、回答问题:深秋季节,作者在山路上看到了枫林美景。

四、理解诗句

1、读第一行诗。

理解“远上”“石径”“斜”。为什么称“寒山”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出示挂图:诗人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着,往远处看到了什么?这几户人家在什么地方呢?

2、读第二行诗。

理解“白云深处”。说说第二行诗的意思。

指名把一、二两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前二行诗写诗人看到的山林远景。

3、读第三行诗。

理解“坐”、“爱”。为什么诗人要停下来不走呢?

看图,诗人眼前看到的是什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三行诗的意思?

4、读第四行诗。

理解“霜叶”、“红于”。霜叶比什么还红?说说第四行诗的意思。

把第三、四行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小结:这两行是写诗人看到的枫林近景。

5、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五、总结课文

六、指导朗读,背诵这首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

七、指导书写

作业: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意思。2、背诵古诗。3、抄写《山行》。

板书:3、古诗两首

山行

近景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远景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枫桥夜泊》,学会生字,理解生词,理解诗意。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作者抒发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诵《山行》。

2、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

二、学习《枫桥夜泊》

1、揭题,解题。

(1)板书课题。指名读题。

(2)解题,简介作者。

2、自学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2)默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

(3)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同桌可以讨论。

3、检查自学情况。

认读生字,指名读课文,质疑。

4、逐句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二两行诗。

轻声读第一、二两行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这是什么季节?从哪儿看出来的?

出示挂图:诗人看到的是什么景色呢?

在这清冷、幽静的环境里,诗人这时是什么心情呢?

理解“愁”。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行诗的意思?

(2)学习第三、四行诗。

指名读这两行诗。“姑苏”指哪儿?“到”什么意思?说说后两行诗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5、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这首诗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6、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7、指导书写。

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2、背诵课文。3、抄写词语。

八、综合练习

1、 比一比,再组词。

径( ) 泊( ) 渔( ) 鸟( )

经( ) 伯( ) 鱼( ) 乌( )

2、 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并写出诗句的意思。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叶花。

坐: 于: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啼: 愁: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里行走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一幅由寒山、 、

、 、 构成的 图,从清新明朗的诗句中流露出

(2)《枫桥夜泊》这首诗写诗人看到的景物有: ,

听到的声音是 。

板书:3、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所见所闻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11

● 学习目标

1、利用教材注释以及课前预习所收集到的资料,通过自读自学,正确理解诗的意思。

2、通过反复地诵读比读,清晰地感受诗的意象与情境;通过咀嚼和品评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诗人“愁”的意蕴与情怀,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与启迪。

3、在反复诵读比读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愁思与景物交融与契合的写法,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初步领悟做人的哲理。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解字读题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泊”在这里为何意?师随学生回答而板书“停泊”。这里指什么停泊?在哪儿停泊?对,在姑苏城外枫桥这地方的古运河上,唐朝诗人张继途径此地,泊船夜宿。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来读一读题目?指名生读。请感觉一下第三个字带给你的感觉,再读。很好,读出了感觉,读出了“泊”意,大家一起读。学生齐读课题。有感觉,有韵味,很好。

二、通读感知,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读通读顺。

张继的枫桥夜泊,泊出了怎样的情怀呢?请大家拿出课文,自由朗读《枫桥夜泊》。注意注音的生字要认真拼读,先将古诗读正确,读通顺。

(师出示古诗)生自由读。

好,谁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

正确流利,口齿清楚,很好。这“寒山寺”的“寺”我们平时在念的时候有的同学将它念成了翘舌音,请注意,它是平舌音。这位同学念准了,很好。来,我们一起来读,月落乌啼霜满天,预备起——

生齐读全诗。

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

(1)好,字正腔圆,通顺流利。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诗的注解,也可以看看屏幕上插图,想想每一诗句的大概意思,初步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来读读《枫桥夜泊》,看能不能读出诗的节奏与新的感觉来。

(2)学生自学自读。

(3)好,谁愿意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指名生读。请大家认真听,听一听他的朗读停顿是否合理,节奏是否恰当。

听出来了没有?他读的时候,哪两句诗句的节奏是差不多的?你听出他是如何停顿的吗?

对,这样读就叫做有节奏有韵味,我们一起来读前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很好,后两句谁接着读下去。

指名生读。好一个“到——客——船”,这节奏一放慢,声调一降低,就有一种余音袅袅的感觉。来,一起来读后两句。

生齐读后两句。真好。我们读古诗,要读正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这自不必说,我们还要读出它的感觉与韵味。来,就像刚才读题目一样,大家一起将《枫桥夜泊》有情有感地读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三、感“眠”悟“愁”,“对”出愁思

1、抓一“眠”字,进入情景。

(1)好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当半夜时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的时候,诗人张继在干什么?顺着学生回答再问:其实同学们的感觉是敏锐的,都感到诗人张继是彻夜未眠啊。,那么,请同学们默读古诗,哪些字眼哪些词语向我们透露出张继没有睡觉的消息?

(2)学生默读、圈划。

(3)停。谁来说说你从哪些字眼看出张继的不眠?

月落。他看到月亮落下去了。(噢,他目睹月落,所以说明他没有睡。教师板书:月落)

乌啼。他听到了乌鸦的啼叫。(耳闻乌啼,所以未眠啊。教师板书:乌啼)

霜满天。张继他还看到了霜满天的景象。(满天的霜有谁看见过?哦,霜满天其实写的是作者的?对,是诗人感觉到的。诗人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能睡得着呢?教师板书:霜满天。)

诗人看到了枫树和渔火,也看出他并没有睡觉。(张继睹江枫望渔火,当时确实没有睡觉啊。教师板书:江枫、渔火)

张继因为未眠,所以他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响起。(噢,是的。教师板书:半夜钟。)

(4)在这深秋之夜,张继他目睹月落,耳闻乌啼,身感霜气的降临,他怎么睡得着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态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在这深秋之夜,诗人他望江枫,看渔火,谁说他睡觉了呢?带着失眠者的心情读《枫桥夜泊》。

学生齐读全诗。

2、抓一“愁”字,感受愁意。

(1)好一个失眠者张继。张继啊张继,旅途本辛劳,本应该早点歇歇,而你却久久不眠,为什么?为什么?

学生回答。

一个字,愁。(教师板书大大的“愁”字)愁者,秋心、秋思也。谁能说几个带“愁”字的词语。

学生说带“愁”字的词语。

(2)是的。请你看看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张继的愁思、愁绪和愁怀?是什么拨动了诗人的愁心与愁弦呢?

是月落、是乌啼、是江枫……

对,依然是月落乌啼满天霜,仍旧是江枫渔火半夜钟,这些景象使得张继愁绪满怀。请你们再抓住这些词语,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两个或三个,读一读,这些词语带给你怎样的感觉,请试着读出这种感觉来。

(3)学生自由地读、圈、想、读。

(4)交流:月落能带给人一种失落感,一种孤独感。(带着这种感觉,你来读读第一句。)

乌啼,在寂静寒冷的深秋的夜里,突然听到了几声乌鸦的啼叫,给人一种凄凉甚至有些心慌的感觉。(带着这种感觉你再来读读第一句话。)

“霜满天”给人的感觉很寒冷。(身体感到寒冷。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你也感觉到了这寒霜凛冽,这霜气逼人啊?真好,你也有这样的经历是吗?你的感觉很细腻,你有诗人的潜质。带着这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这里除了身体感到冷,还有什么也感到冷?请带着这种心冷的感觉你来读读这句诗。身心俱冷,这种感觉很强烈。来,大家一起再读第一句话。)

渔火若明若暗,微弱闪动,似乎也说明了诗人的心跳动不已。(是的,诗人忧心忡忡,心事重重,来,带着你那颗驿动的心读读第二句。)

这钟声一声声地传来,似乎敲在了诗人的心上,使诗人愁上加愁。(哦,你是这样理解的,那就请你带着你的感觉读后两句。

(5)轮读:研究第一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一句,研究第二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第二句,研究后两句诗的词语的同学读后两句。

深秋之夜,诗人泊舟枫桥,虽眠而未能入睡。目睹冷月沉落,耳闻乌鸦悲啼,身感寒霜降临;看渔火幽幽,望江枫隐隐,怎能不使人感到孤独凄清而愁绪满怀呢?来,就带着这样的感觉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3、抓一“对”字,感悟“愁”思

(1)好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教师板书“对”字)这里的“对”字是什么意思?

对,“对”在这里的意思是“面对、对着、陪伴”的意思,那么请你们纵观全诗,是什么在陪伴着孤独的诗人呢?

哦,是冷月、悲鸦与寒霜在和诗人做伴,是江枫、渔火和钟声在与诗人作陪,这一对,对出了什么?

学生回答。

是呀,这一对啊,对出了千古愁思,对出了不朽的失眠。带着你对“对”字的理解齐读《枫桥夜泊》。

(2)断肠人在天涯。张继啊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请问你为什么如此地孤独,如此地忧愁呢?你到底在愁什么?此时此刻你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来,张继,请问你为何愁容满面呢?

哦,你在想念妻子和儿子,但这里没有妻儿的殷殷关切,这里有的只是——请读前两句。

来,张继,我忍不住要问你,你为何到了子夜还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呢?

哦,你在忧国忧民,但这里没有实现你的理想和抱负,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张继,你忧心忡忡,彻夜不眠,请问这到底是为何呢?

哦,你在为没有考上进士而闷闷不乐,是的,这里没有考场的得意,这里有的只是——请你来读前两句。

……

(3)问了各位张继,我明白了,张继的愁是对故乡的魂牵梦绕,是对亲人的切切思念,是对社稷民生的深深关切啊,来,带着这样的愁味一起读。

学生齐读。

教师范读。但是,这里什么都没有,这里有的只是——

学生齐读《枫桥夜泊》。

四、钟声叩心,释放愁怀

1、钟声响起,述说情怀

(1)这里什么都没有,但是,听……(播放钟声)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请问,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下你的述说。

(2)学生练习写话:在这幽冷清透、万籁俱寂的时刻,在诗人愁上复愁,夜深未眠的时候,寒山寺的钟声突然悠悠地响起,穿过寒霜,紧着水面,飘入船舱,一记,两记,记记撞击着诗人的心坎。这午夜的寒山寺的钟声似乎在向张继述说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评析,释放情怀

(1)学生述说着钟声的述说。

(这钟声使人愁上加愁愁更愁啊;这钟声像是老母亲的慰语啊;这钟声似乎在为他指点迷津呢;这钟声催人奋进、激人拼搏;这钟声又好似警钟,敲醒了一个梦中人……)

(2)听,寒山寺的钟声还在敲呢。(播放钟声)来,就让我们带着这钟声特有的意蕴,一起再读这首诗。

学生在钟声的伴奏下齐读全诗。

五、总结拓展,人文关照

张继,唐朝诗人,自幼家贫,刻苦好学,虽有考场失意,但依然坚持不懈。他久别妻儿老母,远离故园,最终考得进士。他为官正直,忧国忧民。张继的枫桥一愁啊,愁出了深深的情怀,愁出了浓浓的亲情,愁出了无穷的力量,愁出了无限的人格。难怪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凤称张继的那场一千多年前的失眠为《不朽的失眠》,推荐给大家阅读。好,下课。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1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 乌啼 霜满天 江枫 渔火

情:清冷 孤独 寂寞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指导朗读,引发想象,体会领悟诗句的意思并背诵《枫桥夜泊》。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引导学生以乐观的心态走出忧愁困境。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并理解诗句意思。

难点: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感受魅力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

(找2—3名学生吟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1、介绍《枫桥夜泊》的深远影响,导入新课。

师:有一首诗,让一位诗人名垂千古,让一个城市名扬天下,让一座桥梁成为当地三百余名桥之首,让一座寺庙成了中外游人向往的胜地。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叫什么名字吗?

生:《枫桥夜泊》。

师:同学们的预习工作做得真到位。没错,这首诗就是唐代诗人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这《枫桥夜泊》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带大家走进《枫桥夜泊》,一起去感受感受。(板书:枫桥夜泊,唐.张继)

二、初读古诗,感受枫桥夜泊的画面,并介绍此诗的由来。

1、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师:读得还不错。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大家尝试一下。

2、老师划好节拍并示范读。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3、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4、师:现在,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师:我们说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现在,请同学们慢慢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张继来到枫桥边,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有小桥、有流水,渔船上还闪烁着灯火,有人家。

这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很暖、很美。

你在这么美的夜色里,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你会感觉怎样? 生:很幽静。师:好的,现在可以睁开眼睛了。刚才大家一起感受了诗中描写的意境,那作者当初写这首诗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写作背景)那年秋天,诗人张继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乘舟经过姑苏,把船停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

准备天亮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月亮渐渐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开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远处渔船上闪烁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悠远的钟声从寒山寺传出来,格外的寂寞、忧伤。

或许是忧于国事,又或许是触景感怀,于是心有万千,这动人的诗句油然而生,从而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

三、介绍诗人。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四、分析诗歌

师: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

1、题目叫《枫桥夜泊》,那枫桥在哪儿?

生:在江苏省苏州城外的枫桥镇。

师:其实枫桥原名为“封桥”,是因为张继的这首诗才更名为“枫桥”的,并且从此与寒山寺一起驰名天下。枫桥,是苏州一座很有名的桥,每天都会有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来领略枫桥的诗情画意。

2、“泊”有两个读音,在这首诗里读作“ bó ”,那它还有一个读音该怎么读呢?

请大家组词说明:湖泊(pō) 停泊(bó )(板书)

3、夜泊又是什么意思?

生:夜晚,把船停泊在岸边。

4、有谁知道整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吗?

生:意思是作者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师:你说得很准确。

就在那个夜晚,诗人张继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诗篇——《枫桥夜泊》。

5、诗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秋天

6、从哪儿可以看出来?——霜满天

秋霜季节是指每年的九月、十月份,是深秋来临。

唐朝杜牧也写过一首关于秋天的诗《山行》,大家还有印象吗?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7、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板书)

8、看到满天的霜,你是什么感受?——清冷、凄凉

9、“ 江枫渔火对愁眠”,读着读着,哪个字眼触动你的心?——愁

10、这是一种怎样的愁啊?

思乡之愁、孤独之愁、寂寞之愁。

11、作者又听到了什么?——乌啼、钟声(板书)

12、“乌啼”是什么意思?乌鸦的叫声在人们印象中一般是怎样的形象?

乌鸦的叫声。

乌鸦主要是以吃腐肉和其它一些小型动物为生,所以被称做大自然的清道夫,它的叫声是“呱——呱——”的粗劣嘶哑声,因此使人感到又凄凉又厌烦,被认为是一种不祥之鸟。 其实乌鸦还是受国家保护的益鸟。

乌鸦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及时发现地上的动物死尸,还能闻得到从地下散发出的腐尸味而常在有新坟的墓地呱呱乱叫,甚至还能在房前屋后飞过时,捕捉到某个病人临死之前所散发出的特殊异味,然后在不远不近的地方发出异样的叫声。可以说,乌鸦常常在乡间预言并见证了一个人的整个死亡过程,并且以口无遮挡的方式提前发出了各种不祥的讯息。加上乌鸦本来就一身黑羽,自然少不了以神秘阴冷的形象首先进入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据说,人死之前会发出一种气味,乌鸦闻到后,就会停在旁边叫,预示人将死,所以人们就恨乌鸦嘴,认为乌鸦是不祥之物,听到它的叫声家里就会死人,所以用乌鸦嘴来形容对事情发展提出不好的预测的人。

13、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

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我们平时形容教室很安静,常常会怎么说?“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听到”以绣花针的声音来衬托教室的安静。

那晚上一个人在夜半听到钟声,会是什么感觉?——静、寂寞、忧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抒发了一种暗夜中落寞愁苦的幽深之情。

14、在刚才的讲解中,我们看到了月落,看到了充满寒意的满天霜,看到了江边的枫树和点点渔火,还有那远处若隐若现的寒山寺,在我们的耳边还不时传来那一声声躁人的乌啼,以及悠远沉重的寺庙钟声。好,你们能不能用想象把它们连起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境?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江南秋夜图?

张继漂泊在他乡,这时他心里有点儿(引说:思乡), 有点儿(引说:忧愁、孤独、寂寞)

小结:宁静、幽暗、寒冷、凄凉、遥远、美丽的江南秋夜图。

师:带上这种感受,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

五、拓展:拓展一:师:在这里,还有一种愁。

老师想请同学们听一听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写的一篇散文。

《不朽的失眠》片断,谁愿意来读一读?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长那么大,可就是没有他的名字。竟单单容不下他的名字“张继”那两个字。

考中的人,姓名一笔一画写在榜单上,天下皆知。奇怪的是,在他的感觉里,考不上才更是天下皆知,这使他羞惭沮丧。

离开京城吧!议好了价,他踏上小舟。本来预期的情节不是这样的,本来也许有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然而寒窗十年,虽有他的悬梁刺股,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

船行似风。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在这样一个忧伤的夜晚,在异乡的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落魄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江水,可以无限度地收纳古往今来一切不顺遂之人的泪水。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有他,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叫得更暗淡了。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在须角的眉梢,他感觉,似乎也森然生凉。

……

——摘自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师:读了这篇散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月落乌啼,寒霜满天,枫叶火红,渔火点点,面对这样的江南秋夜,诗人含愁难眠。姑苏城外,寺庙钟声又不断地敲打着张继的心坎,诗人灵感顿开,有感而发,提笔写下“枫桥夜泊”四字,然后一气呵成写下这意境深远的诗句。

拓展二:从《枫桥夜泊》到《涛声依旧》 板书:毛宁的《涛声依旧》

接下来我们听一首歌,这首歌有部分歌词是借鉴了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 这首歌是毛宁唱的《涛声依旧》。(给学生发歌词)

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的面前。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久违的你,一定保存着那张笑脸。许多年以后,能不能接受彼此的改变。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今天的你我,怎样重复昨天的故事。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1、听完歌,请同学们找出歌词中借鉴诗歌的部分进行对比。

对比:月落乌啼霜满天(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江枫渔火对愁眠(带走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留连的钟声)

2、歌词中描写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的爱情故事。

青春烂漫的男孩和女孩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在枫桥古镇边相遇、相识、相恋,最后因为不得已的原因,各自怀着一份对对方无尽的思念和真情分手,回到了各自的世界。

二十年后的今天,两个已步入中年的男女,又在枫桥边相遇,面对江枫渔火,古寺钟声,双方蕴积在心的二十多年的思念一下子爆发出来。经过太多的世事沧桑、太多的荣辱沉浮、太多的感情折磨,才知道站在面前的这个人,就是自已一生中要苦苦等待的这个人。

一份真爱,已经错过一次,千万不能再次错过。那种久淤于心的祈盼、渴望、见到对方后的那种欣喜、以及对对方心思的猜度和心灵的感应都蕴涵在歌词所表达的意境中。

3、我们经常说一个人“饱经风霜”,这个“风霜”怎么理解?

(解释:饱:足足的,充分; 经:经历;)

举例:他听见脚步声,抬起头来,饱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周晔《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霜”:形容在岁月中经历得多,经历了各种酸甜苦辣,各种艰难困苦,显得很沧伤。

4、对于现实中受到“风霜”感染、受到“涛声”影响的人,我们该如何对待呢?

对于现实中饱经风霜的人,经历了那么多的挫折,我们是不是应该给予尽可能多的关注、关心和帮助,使他们在关爱中摆脱落寞的阴影,从而更好地体现出和谐社会共建共享的精神。“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这是歌曲中表达的愿望。

拓展三: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1、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4、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5、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小结:是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欢声笑语,也会有忧郁哀愁。而张继,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那你呢?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采取什么方式排解的?(学生自由回答)

倾诉、转移注意力、听歌、睡觉、吃东西、逛街、旅游、淋雨、喝酒、打球发泄……

六、教师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同学们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七、作业

1、积累描写秋天的古诗,收集写“愁”的名句。

2、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八、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 ·张继

看到:月落、枫桥、渔火、霜满天

听到:乌啼、钟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