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推荐9篇)

2023-04-20 15:02:01教案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推荐9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1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断臂的维纳斯

1820年,在希腊爱琴海米洛岛的山洞里发现了一座大理石雕像,它是这样优美、端庄,简直美得使人无法想象。考古学家们纷纷研究,争论,虽然一致肯定这座雕像雕刻的是爱与美的女神阿芙罗蒂德,但是究竟是谁作的呢?自从公元前4世纪帕拉克西特以来,还从来没有过这么完美的女裸体像,从表情和姿态来看,和帕拉克特相近,但是人体的比例又和业西普斯相似。后来,忽然在雕像的台座上发现了铭文,原来是阿历山德罗斯的作品,从而断定它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世纪。

这座雕像自从被发现以后,一百多年一直被公认为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她像一座纪念碑,给人以崇高的感觉,庄重典雅;但同时又感到亲切,貌美婀娜,体态万方。丰满的胸脯、浑圆的双肩、柔韧的腰肢,都呈现出一种成熟的女性美。她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和温柔,又有人类母亲的纯洁、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雕像的躯体采取螺旋状上升的趋向,略微倾斜,各部分的起伏变化富有音乐的节奏感;下肢用衣裙遮住,从舒卷自然的衣褶中显示出人体的动态结构,给雕像增添了丰富的变化和含蓄的美感。因为雕像在发现时折断了两个手臂,阿芙罗蒂德的罗马名字叫做维纳斯,于是它就被人们称为“断臂的维纳斯”。这个名字流传开以后,“米洛的阿芙罗蒂德”这个原来的称呼倒反而被淹没了。

女神的面部具有希腊妇女的典型特征:直鼻、椭圆脸、窄额和丰满的下巴,这正说明希腊的神,是希腊人按照自己的形体来塑造的。因此创造完美典型的神像,实际上就是古代人对人的力量和美的肯定和歌颂。这座女神像就鲜明地表现了两千多年前希腊人的审美观:力求外在美和精神美的统一。动人的躯体,端庄的容貌,体现着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体现着内在的教养和美德。

作为一座圆雕,这座雕像可供四面欣赏,不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有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美。尽管她双臂残缺,但仍然使人感到完好无损,给人以完整的美感。以至于后世虽有很多为她复原双臂的设计方案,却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

这座雕像高2.04米,用大理石雕刻。作者不追求纤巧细腻,而以浑厚朴实的艺术手法处理。当这座雕像后来被法国获得时,几乎全国都沸腾了,把她看做国宝。现在收藏在卢浮宫里,成为卢浮宫的“镇馆之宝”。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XX年7月2日版)

二、课文析读

《米洛斯的维纳斯》深层解读

陈永祥

清冈卓行在谈到理想美感的不可超越时,运用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无”和“有”的概念,“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作为一个东方学者,清冈卓行深受博大精深的东方古代哲学精义的濡养和影响,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这里所说的东方古代哲学,主要是指老子道家的辩证思想。老子的《道德经》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是我们人类力所能及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也就是指业已存在的物质世界。它虽然包含着天下万物,但它是有限的,“受到限制”和“不充分的”。老子认为,“有”从“无”中产生,那么“无”又是什么呢?《道德经》中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由此可知,老子所说的“无”,就是指天地原创之前,那种混混沌沌、“玄之又玄”、形而上的精神实体。它“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第十五章),不是我们能用普通的眼光和一般的规律认识透彻的,更不是我们可以用普通语言和形象表述清楚的。“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无”带有着一种强烈而浓厚的神秘色彩。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和美学家为之倾倒,多少人以毕生的精力企图探寻和体味其中的奥秘。在哲学家的眼中,“无”是造就天地、化育万物的宇宙本源,也是包容和制约着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众妙之门”。而在美学家看来,“无”又是包蕴着无穷无尽未知的美感事物的源泉,它“包孕着不尽的梦幻”“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正因为未知,所以“无”就显得格外神秘,而恰恰是这种“神秘”,又引发了人们对无数理想美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创造的欲望。清冈卓行认为,维纳斯雕像玉臂的缺失,正是“无”的一种表现形态,她“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这“神秘气氛”,就是指人们出于对理想美感的向往而产生的无穷幻想和创造欲望,它涵容了有关维纳斯双臂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态,而所有现存的一切方案(“有”)都无法超越“无”中所具有的美感高度!

还有,清冈卓行的美学理论中还体现着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思想。《道德经》中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意思是说,最极致的完整,看上去却像是残缺不全的,但它的意义却是最为正确和生气勃勃的;而最极致的充实完满,看上去却像是空虚欠然,然而它的内涵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表面上看,维纳斯雕像痛失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她是残缺而不完整的,但从“有无相生”的辩证角度看,她“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也就是清冈卓行所说的那种“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但请注意,这种“有无”“成缺”“盈冲”之间的转换,并不是消极的、被动的,或是生而就有的,而是要通过人的积极能动的辩证思维才能产生。《道德经》 中又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第十一章)意思是说,人们用三十根车辐支撑一只空心的车轮,正因为它是一只中空的圆,所以才具有了车轮的作用和意义;人们用双手将土和成泥做成空心的陶器,正因为陶器中间是什么也没有的空间,这才使它们具有了器皿的功用和价值;人们在墙壁上凿开窟窿当做门和窗,正因为门窗中间是什么也没有的空间,它们才具有了实际上的用途和意义。换言之,这种由“特殊转向普通”的“飞跃”,由“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追求”,是要经过人们理性思维非凡的幻想和创造才能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哲学家所强调的,依然是人对世界规律认识上的主观能动作用。而从美学意义上说,东西方,从数千年前的华夏古国到20世纪先进的西方世界,在对于美学规律的认识上,是完全一致的。而这尊断臂维纳斯雕像,倒真正成了跨越时空、民族和国度的人类文化认同的美好象征。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XX年第2期)

三、类文荐读

完美的错误

高林瑜

一个男人来到一家婚姻介绍所,进了大门之后,迎面又见两扇小门。一扇门上写着:美丽的;另一扇门上写着:不太美丽的。男人推开“美丽”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年轻的;另一扇写着:不太年轻的。男人推开“年轻”的门。迎面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善良温柔的;一扇写着:不太善良温柔的。那人推开“善良温柔”的门。又是两扇门。一扇写着:有钱的,另一扇写着:不太有钱的。男人推开“有钱的”门。——这样一路走下去,男人推开过美丽、年轻、善良温柔、有钱、忠诚、勤劳、文化程度高、身体健康、有幽默感等九道门。当他推开最后一个门时,门上写着一行字:您追求的过于完美了。这时已没有再美的了,请您到大街上去找吧,原来他已经走到了婚姻介绍所的后门。

这个幽默的故事并不只是讲婚姻的,也是讲人生的追求。在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完美只能是一种憧憬,一个向往;只能是生活的一个过程和体验,其实,广袤的宇宙,浩渺的大海,燃烧的红叶,熊熊的火焰,呼啸的风,寂静的夜,耀眼的闪电,轰响的雷鸣,绚丽的云彩,丰饶的田园,……它们都是大自然的一种完美。还有童贞的孩子,热情的青年,沉稳的中年人,慈祥的老人,他们又都是人类的一种完美。

就一个人吧,上帝不可能让他占尽所有的优点,总要给他一点不称心或不完满。或许你正为爱情彷徨;或许你正为事业劳顿不堪;或许你正手持竹篙,敲打富人的门扉,为一家人的午餐而发愁。不论是沉重的思虑,还是身心的疲惫,也许都使你感到不完满,但这一切正是你对人生的责任和使命,是你心灵的伟大,崇高,执著。如果你一味地说那是不完美,那你只能太多的品味失望和痛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无需去追求完美,只需纯洁,平静,真实。在许多时候,我们追求的所谓完美,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觉。生活里,可以找到美好的花朵,但无法找到完美无缺的美丽。当我们抛开完美的追求,或许就会赢得朴实而永久的幸福;当我们微笑着打开窗户,我们会发现,一切完美,就如墙角那株小草,那么真实,平静,纯洁。

阅读提示:追求完美作为“一种憧憬”,作为“生活的一个过程和体验”是值得肯定的,但这“只是一个美丽的错觉”,因为,世界上十全十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所以,当你为追求不到完美而“品尝失望和痛苦”的时候,如果“抛开完美的追求,或许就会赢得朴实而永久的幸福”。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301期)

四、阅读方略

提要钩玄

提要即提取要点,提取要点应该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从语言材料中提取能揭示作者观点态度的有关词句,进行整理概括,提取要点不同于概括段意,它是指围绕中心论题提取出作者的基本观点,这些观点有时是综括性的,有时是分析性的,阅读过程中把它们精辟地概括出来,就是提要。钩玄就是指深究那些重要语句,探求文字中隐含的精深道理。钩玄在一般的浅显的论述文字中不存在,而在一些学术性的论著中,作者行文时为求思路的顺畅,将本来可以清楚展示其前后、因果关系的观点,构思为一种前后勾连的网络来展现,读者需要对其中隐含的观点加以阐释。

提要钩玄是阅读能力上的上乘境界,它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阅读潜能,文字符号所展现的意义,能否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理解、分析、综合,能否抓住要害,以简驭繁;能否“知人论世”,站在作者的写作动机角度探讨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这显然要比一般的阅读理解要难得多。对一些文字较艰深、隐含信息较复杂的阅读文章,理解起来自然要较难一些,这就需要我们更加仔细地去品味文章的内容,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我们应该知道,提要钩玄不是鉴赏文学作品,不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要钩玄的答案具有唯一性,因此,你的阅读理解只能形成一个确定的结果。那就是作者的真正意图。其次,既然提要钩玄是针对文学较艰深、隐含信息较复杂的阅读文章来说的,它就需要你真正地吃透文章,不能放过任何一个信息点,本身的阅读理解与原文所有观点在基本上必须是相一致的。第三,需要提要钩玄的文章,作者的观点一定是新颖而深刻的,而不是可以一目了然的。如果不需要动脑筋就能够把握的,一定会和原文那隐含的信息发生差异。如果你直接从原文中得来答案,显然你没有准确把握住文章“隐含”的信息。

提要钩玄需要的是一种“思辩推论”的阅读能力。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把训练重点放在“思”和“推”上。阅读文章时,要反复领悟作者的观点,对文字材料展现的意思,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进行思考;在得出作者的基本观点后,要在心里反复捶打这个观点,推前推后,在个人的和集体的、国家的和民族的、现实的和历史的等等不同的砧板上权衡,把作者隐含的、含蓄的东西全部挖出来;在所有的推想告一段落后,再来权衡这些挖掘出来的东西哪些是有价值的,哪些是应当抛弃的,没有思辩推论,提要钩玄的能力是无法培养起来的。

训练时,可以把提要与概括结合起来进行,钩玄也可以和阐释结合起来训练。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一、 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 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 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资料:

1、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2、维纳斯:(参看课本图片)

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

教学设计:

一、你对“维纳斯”的了解有多少?你个人认为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可自由讨论)

一、 通读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对维纳斯雕像发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划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论断。

二、 在初读领会的基础之上,带着以下问题再读文章,并把可以作为问题答案的语句划下来。读后分组展开讨论,对可以作为答案的语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形式,教师指导)

1、 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 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 维纳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饱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缺损―――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象的余地)

(4)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三、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的说法,你还有什么见解发表?(自由发言)

[1]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 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 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 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 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前准备:

1. 幻灯片制作。

2. 学生疑难语句收集、整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二.学生活动:

1. 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2. 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3. 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 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先继续看完第五段,然后再看第一、二段,找到答案。

2.学生默读一、二、五段,思考上述问题。

3. 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 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 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四.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 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 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 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分组方法:六人一组,把全班分成八组;前五组主要讨论三、四段中的语句,后三组讨论六、七段的语句。

讨论要求:讨论必须建立在课文的基础上,尽量用文中的语言来阐述,即以文解文。每组由一人负责记录,总结。

4. 学生分组讨论有关问题,教师巡视。

5. 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6.教师总结: 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本文的中心,在这节可将要结束之际,我们来朗读一下文中的精彩段落。

五.学生朗读:

朗读方法:

合:(第三段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第一组:(第五段部分 )“比如,也许……像柱支托着。”

第二组:“或者是……是玉笏。”

第三组:“不,兴许根本不是……娇姿的雕像。”

第四组:“而且可以……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合(重复三遍):(第七段部分)“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六.布置作业:

这节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即艺术上的残缺都是值得提倡的。这到底又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思考,然后完成下面作业:

1.联系课文,思考:

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

2.续写下面这段材料:一天晚上,法国雕塑家罗丹叫来几个学生,让他们欣赏自己整整花了七年时间雕成的巴尔扎克像。一位学生指着雕像那双叠合在胸前的手说:“这手像极了,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奇妙而完美的手!”这真诚的赞美引起罗丹的沉思……

多媒体辅助

幻灯片一:

巴米扬大佛

(配乐)

幻灯片二:

乐山大佛

幻灯片三:

胜利女神

幻灯片四:

维纳斯

灯片五:

动画维纳斯(配乐播放)

[1]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4

课时:1(一课时进行完需要学生充分的预习与教师最充分的准备。教师参阅《青年审美手册》、《美学散步》)

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授课过程:

一、 导入

米洛斯:出土维纳斯的希腊小岛。

维纳斯:罗马神话中掌管人类爱情、婚姻、生育以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繁殖的女神,在希腊神话中名为“阿弗洛狄忒”。维纳斯雕像,相传为古希腊艺人雕刻。

读P48《断臂的维纳斯》后,欣赏扉页图象。

二、 整体感知

读课文,文章用空行的方法分三个方面谈了自己的观点:

1、“无臂”神秘;

2、“有臂‘的局限;

3、失去的只能是双臂;

三、 重点语句分析

1、 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双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2、 那失去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孕育着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3、 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

四、 哲理引申

1、 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2、 生活——缺憾也是一种美

四大美女各有缺陷;美玉微瑕;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

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五、 作业

你对课文的见解如何评价,在生活中或阅读中有过这方面的感悟吗?写一篇小文章谈自己的认识。

[1]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5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探讨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本文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注意表述特点

2.领悟本文美学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暗示性带来的审美效果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解题

通过对维纳斯的简单介绍引入本文话题对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再通过对维纳斯的美的讨论,引入本文话题重点——断臂。

二、 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

① 找出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归纳主旨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 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失去双臂;二复原双臂;三必失双臂

③ 文章围绕维纳斯的双臂,从哪几个层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明确:用辩证说理的写作方法,从正面、反面、侧面说理

2.各自阅读课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5) 这一方面的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3.课堂讨论

(1) 维纳斯失去双臂使她成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残缺产生美,在其它领域,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2) 残缺就是美吗?维纳斯双臂残缺带来美的关键就在于失去了的双臂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吗?

4.作业: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说明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第四册第二单元,主题为“美的真谛”选用的意图,是想通过对维纳斯雕像的欣赏,让学生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增强审美情趣本文是篇译文,繁琐的长句较多,学生初读时会感觉艰涩难懂,缺少兴趣若是引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作者观点,便能化难为易

另外,学会欣赏维纳斯以及其它美的事物都需要想象力和审美判断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独到的见解

【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生活在一个开放而自由的时代,但是他们对许多美的认识还存在误区因此,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入手教学时,让学生积极讨论,谈对作者观点的认识和评价,教师及时纠偏,引导话题的走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探讨文章主旨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句来把握文意,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文中阐述的缺憾美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探讨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领悟“虚实相生”的审美理念,并且运用这一理念欣赏生活中的“残缺美”

【教法学法】

1、学案导学法、质疑释疑法、举例分析法、赏析阅读法、归纳总结法

2、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讨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美是滋润人的情感的雨露,是照亮人的灵魂的阳光美与我们那么贴近,有那么扑朔迷离前百年来,人类尽情的沐浴着美得雨露阳光,可是,对于审美的奥秘,我们却往往难以清楚地加以解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古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维纳斯,解读当代日本诗人、小说家清岗卓行对维纳斯之美的盛赞

二、基础检测(单读,后齐读)

1、加点字注音:譬(pì)如 玉笏(hù) 回溯(sù) 显露(lù)

背(bēi)负 毋(wú)庸 羞羞答(dā)答

2、积累成语: 出神入化 顺理成章

三、走进作者(单读,教师强调作者国籍、文学成就)

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著有诗集《冰凝的火焰》、《四季写生》,另外有专著《手的变幻》,小说《早晨的悲哀》等

1969年,清冈卓行因文学上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芥川奖

四、爱与美之神——维纳斯

如果说清岗卓行我们还比较陌生的话,那么大家对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应该有所了解吧,说出来,让我们一同来分享好吗?(学生自由回答,后齐读课件)

她是爱的化身,掌管人类爱情、婚姻及一切动植物的生长;她是美的女神,曾挑起了长达十年的特洛伊战争她具有古希腊女性最完美的身段和样貌,象征爱情与女性的美丽,被认为是女性体格美的最高象征

五、整体感知

1、维纳斯作为宙斯和大洋女神的女儿,从浪花中出生,她天生丽质,心地善良,热心助人,但其自身却很不幸,没有幸福的爱情和家庭,人们出于同情、感激和美好的愿望,崇拜她,把她视为“美好、善良、正义”的象征,由此,产生过许多以她为题材的艺术品,其中以1820年在希腊米洛斯岛发现的这尊断臂的维纳斯雕像最为有名,她与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合称为法国罗浮宫的世界“三宝”下面请同学们欣赏课本插图,看到图中的雕像你有什么感受?请用简洁的语言形容一下(学生自己谈,形体、气质)

2、美好的事物总是引发人们无尽的思索,更何况被争论了千百年的断臂维纳斯在要不要复原维纳斯雕像这个问题上,一直被争论至今那么通过你的预习,作者这个看法是什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学生抢答)

明确:作者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第1段: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第2段:这是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3段:虽然失去了两条臂膊,却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第4、5段:反对复原,因为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6、7段: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小结过渡】这个问题考察了同学们分析问题筛选信息的能力,“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透过作者的观点,我们不仅会产生疑问: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六、深入文本

1、作为爱与美的女神,一个表现女性纯洁与健美的维纳斯来说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复原你心目中的维纳斯,设计维纳斯的造型并讨论残缺的维纳斯与复原的维纳斯哪个更美?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

2、刚才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挥了丰富的创造力,那么作者对他进行了怎样的复原?作者认为这些复原是不是令人满意呢?(学生自主思考)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3、那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谈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出示幻灯片)“有”限制思维,束缚想象力;

“无”驰骋想象,包孕不尽梦幻

实际上,高明的艺术家,总让艺术作品给观赏者留下想象的余地,造成一种悬念和遗憾让人们永远为她牵肠挂肚,这也就是艺术上“以少胜多、以无胜有”的原则(学生举例)

教师补充:古画“深山藏古寺”

平:古庙画在山腰间;古庙画在从林深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

奇: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一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

和尚挑水,让人联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挑水,让人想象到庙的破败老旧画上无庙,一定是“藏”在深山这样构思,更合题意,含蓄深邃显然,画中无寺而处处有寺

4、既然“有无相生”,残缺美可以给予欣赏者以无尽的想象空间,那么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是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明确:手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千变万化的作用,表达感情离不开手譬如说,拥抱,爱抚等人际交往离不开手譬如说,握手,打招呼等衣食住行更离不开手手的姿势固定了,它的含义也就固定了,从而限制住了我们的想象力

(齐读最后一段)

艺术上的残缺美可以给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给一件艺术品以生命但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正如维纳斯并不是失去任何一个部位都是美的,,残缺的部分要恰当才行正如自由女神那擎着火炬的手就不能残缺,如果残缺就是美的,那么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就不会一直在我们的心头荡漾,那合家团聚的时刻也不会总让我们感觉那么的短暂缺失是有条件的,残缺美需要我们通过审美比较来辨识

【小结】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变得明确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围由无限转为单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七、才艺比拼

清岗卓行用他的文笔,艺术家用他的雕塑,分别为我们勾勒和诠释了维纳斯的魅力现在请同学们拿起你漂亮的笔杆,以现代诗歌的形式,为我们展现你心中的维纳斯的魅力

(两名学生黑板板演,学生互评) (教师出示下水习作)

明眸中闪烁着自信的光华

一朵微笑在唇间绽放

恰似一抹映水的霞

袅袅身姿

迈出朗朗步伐

独臂荡尽

乾坤氤氲

命运怎奈你有一颗

坚强的心

你曾经告诉我

一滴水就是一个世界

于是我用双手捧了一捧

寻找这个世界

然而 终究

我没有众神的福祉

我的寻觅在这里熄灭

你微笑着 用那溢满

爱与美的眼眸

撷一汪水在我手心

你的笑脸和整个世界

在水中荡漾

啊 请你留步

请允许我细细端详你

就像欣赏

那梦中的新娘

八、总结

(播放《恩雅牧羊人之月》曲子伴奏)

人生是残缺的,总有一些无法弥补的缺憾但正是因为有了痛苦的加入,人生才更加丰富多彩真正经历伤痛的人,才算出真正活过黛玉的美在于她没能实现的刻骨铭心的爱情,三毛的美在于她历尽沧桑后即一刹那的明彻与超脱,贝多芬的美则是在失聪后用黑白键撞击出生命的悲壮文章如果说生活中的残缺让平凡者泄漏出生命的光点,那么这些优秀的灵魄则如银色的礼花,开满了我们头顶的天空,让人雀跃与敬仰人间没有完美,完美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但也许正因为如此,才点燃了人们探索追求的激情所以面对人生中的不如意,我们应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其实当我们学会正确对待残缺时,我们就会发现,月圆是画,月缺是诗

九、布置作业

1、认知作业:在理解本文基础上,与傅雷《蒙娜丽莎的魅力》作比较,看看二者在观念上有什么联系

2、拓展作业:选择一幅艺术作品进行赏析

附板书设计:

米洛斯的维纳斯

清岗卓行

必须失去—— 不能复原——只能失去

以“无”胜“有”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把握全文,研究探讨文章主旨。

2.结合语境,理解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词语来把握文意,分析思路,领会文章主旨的能力。

2.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提高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

德育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执著地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重点

1.结合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2.深刻探讨文中含意深刻的语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1.掌握文章三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2.理解关键语句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提问法(采用追加问的方法,层层激疑,在师生的问答中,掌握各部分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讨论法(给学生留出讨论时间,在自由讨论中,各抒己见后达成共识,理解含意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维纳斯塑像”挂图一张;多媒体投影;课文朗诵带及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出示“维纳斯塑像”挂图。

美,一个古老的话题,它伴随着人类文明,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那到底什么是美呢?怎样才算美呢?“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人,我们说她美;“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的女人,我们亦说是一种美;建筑史上的奇迹,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我们说它美。更有甚者,米洛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在人们的眼里也是一种美的展示,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日本当代作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揭开谜底吧!

二、解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相传是古希腊艺人雕刻的。雕像于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为半裸全身,面容俊美,身材匀称,衣衫滑落至髋部。引人注意的是她双臂的残缺,虽给世人带来无限惋惜,但同时又成了历代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永谈不衰的话题。本文的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以其独到新颖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飞想象,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精湛的艺术创造力。

三、研习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1.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找出作者的基本观点。

明确: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2.具体研习第一部分

(1)指定一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提问: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释这种感受的?

学生思考后,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具体阐释为:“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是向着无比神秘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3)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了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3.具体研习第二部分

(1)教师范读第二部分

(2)提问: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由此看出,作者对恢复双臂方案的极端厌恶。

(3)提问: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复原双臂 受到限制 失去“丧失”美感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部分内容。

明确:作者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4.具体研习第三部分

(1)学生集体朗读第三部分。

(2)提问:假如说维纳斯失掉的不是胳膊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那么她的艺术效果又将会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学生思考后,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3)提问:为什么只有失去“双臂”,才会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呢?

明确:因为“双臂”,确切些说是“手”,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或者是这些千变万化交涉的原则性方式”,“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通俗地讲,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多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

板书:必失双臂 生命光彩 才能有梦幻曲

5.学生讨论:文章三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

明确: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论述失去双臂却能带来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反而不会超越“丧失”的美感。第三部分则用雕塑美学理论来侧面探讨米洛斯的维纳斯必须失去“双臂”才可能存在梦幻曲。除此之外,失去肉体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可能产生此效果,也就是说并不是随意的缺失都会形成“美”。这样更增强了作者观点提出的坚定性。

6.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题。

明确:文章通过多方面(正面、反面、侧面)的论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的观点。这意在说明双臂的失去虽然是一种遗憾,但更能给人带来一种真正的艺术魅力——“缺憾”美或“丧失”美。同时,作者的新颖观点也触动开阔了人们对美认识的新视野。

四、结合语境,探讨和欣赏文中意义深刻的语句

学生质疑,教师激疑,师生共同探讨下列句子含意。(用多媒体投影句子)

1.如何理解“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句话中加点词语及整句话的含意。

明确:结合下文来看,“美术作品命运”是指观赏者留下回味余地和想象空间的艺术表现手法。“某些东西”应指欣赏者对残臂造型的美丽想象,即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如后文所说的“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这句话的含意主要是,由于双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残缺造成了神秘的气氛,种种虚像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这种“丧失”的美感与创作者是毫无关系的。艺术效果决定美术作品的命运,维纳斯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成为不朽的杰作。

2.如何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

明确:这是一句哲理性的阐释,如果手臂完好无损,无论多么美妙,也只是一种特定的形态,是受到它自身造型限制的“特殊”。手臂残缺,则能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玉臂,那是不定型的“普遍”和“完整”。维纳斯丧失双臂,在艺术效果上,是一种质的飞跃。

3.如何理解“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种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一句话。

明确:这句话的含意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具有“丧失”的美感。迷人的神秘气氛,如果一旦复原,就没有这种美感和气氛了,欣赏价值差远了。

4.解读“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一句。

明确:作者认为,真正的原形,有手臂的维纳斯,远没有双臂残缺的维纳斯那样富有无比神妙的整体美。从艺术性上说,应该肯定的应是双臂残缺的维纳斯。

5.解读“而背负着美术作品命运的米洛斯的维纳斯那失去了的双臂,对这些比喻、赞颂来说,却是一种令人难以相信的讽刺。”一句。

明确:从前文看,人们很着重“手”的作用。而维纳斯却是因双臂的残缺才有了非凡的艺术效果。这样看来似乎可以说是对上述观念的嘲讽。

五、探究阅读

问题:作者清冈卓行从出土的米洛斯的维纳斯的断臂谈起,阐发了一番有关“缺憾的美感”的美学道理。其实,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并付诸实践,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试举几例。

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学生甲:如画家在画“深山藏古寺”时,画面上不出现古寺而只见和尚担水沿山道而进的情景;画家在画“踏花归来马蹄香”时,画面上不出现一朵花,而只画马蹄的周围跟了许多蜜蜂;齐白石的一幅画上,画一根枯枝攀出,站立一只鸟,别无所有,却能让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的神境。

学生乙:如雕塑作品中罗丹的《沉思》。这尊雕塑充分表现了一个思考者的深沉睿智,给人以无限遐想的空间。尽管罗丹很吝啬地只将头部刻画出来,相对于完整的人体,无疑是不完整的,是有缺憾的;但它恰恰是“沉思”的核心和艺术主体的灵魂,也正体现了清冈卓行所说的“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艺术之美”。

学生丙:布鲁尔的《绝望的手》更能体现“缺憾”能够使观览者产生无限遐想的观点。艺术家为了表现人物的某种感情,通常是借助于人的面部表情和人的整个身姿动态的,而这部作品仅通过一只手使人感到此人正在你面前痛苦挣扎,而你却无法对他进行帮助。这尊雕塑中“存在着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六、课文总结

清冈卓行以其敏锐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历来为人称颂但又难以从正面述尽其美的维纳斯,阐述了很多新颖的观点。可以说这篇文章真正从艺术的角度诠释了米洛斯的维纳斯何以有“断臂美神”“美的缺憾”“残缺美”等神秘的雅称。同时,文章也启发和激励我们对艺术的热爱,不断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

七、布置作业

假如你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试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科学与艺术,在人类文明的早期,本来是结合在一起的。大约从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同时科学与艺术就隔膜起来。

分道扬镳使两者在各自的领域中取得辉煌的成就,同时也给两者带来困窘。一来,人的左脑专司逻辑思维功能,右脑则司形象思维功能和综合功能,二者通过处于中间位置的结合胼胝而传递信息,相互作用。然而,一些潜入科学深宫或钻入艺术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便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形。英国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就患有神经过敏症,荷兰的伟大画家梵高则患有抑郁症。

也许是这种绝对分离,使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感到孤寂和厌倦,所以近百年来,许多科学家便涉猎于艺术,而不少艺术家也开始垂青于科学。结果,不仅有益于心灵的健康,而且有助于事业的创新。

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给个体的科学家或艺术家带来福音和成就,而且使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呈现新的前景。正因为如此,当今的一些科学大师、艺术大师都力图推翻科学与艺术之间人为的藩篱,实现二者的大融合。

科学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会走到一起?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和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取得完美的成果吗?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对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b.“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形象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重视。

c.“隔膜”“藩篱”贴切比喻事物之间不相通,不了解,存在障碍;“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d.“隔膜”“藩篱”形象说明科学和艺术的分离;“涉猎”“垂青”生动说明科学和艺术开始再度结合。

2.第二段,作者用牛顿患神经过敏症,梵高患抑郁症的事例,主要说明了什么?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和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也带来困窘。

b.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给长期潜入科学深宫和象牙塔而目无旁顾的人造成恶果。

c.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一些科学家、艺术家由于思维长期集中在一边的脑半球内进行,易产生心理失衡,乃至心理畸形。

d.科学与艺术分道扬镳,使科学家与艺术家的脑半球所司的功能长期以来未能发挥综合功能。

3.最后一段,作者引用李政道先生的话,是为了论证

a.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意义

b.科学和艺术重新融合的原因

c.科学和艺术存在诸多的共性

d.科学与艺术具有密切的关系

4.下列论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早期结合在一起——分道扬镳、各行其是——开始重新融合。

b.科学和艺术的结合不仅有益于科学家、艺术家个体,而且有助于科学群体和艺术群体。

c.“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说明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其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关联的。

d.全文侧重论述了在人类发展史中,科学和艺术的分离和融合。并侧重说明科学和艺术分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d(要阐释词语的语境义)

2.c(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这两则材料阐释的观点就是上一句“一些……畸形”)

3.b(可参见最后一段开头的设问句)

4.d(本文的侧重点不是说明科学和艺术“分离”的意义,而是“结合”的意义)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8

一、学习目标

⒈实践研究探讨,解决疑难的方法,深入领会文章。

⒉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雕像独特的魄力,从而学会欣赏艺术的美.

二、设计要点

这是一篇有关于美学欣赏的文章,语言中散发着对艺术美感悟的灵气,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座雕像的美不了解,而且他们的美学知识相对匮乏,对缺陷所形成的美更难理解,造成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困难。再有就是文章是译文,语言习惯与中文不太一样,且语言也比较含蓄,这些都给学生深入领会文章内蕴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要解决本文的阅读难点,学生首先要充分预习,了解与维纳斯像相关的信息,对缺陷美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解决疑难,更深入的理解文章。

另外,文章的语言也很优美,含有丰富的意蕴,可通过朗读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意。

三、预习设计

1、学生仔细欣赏维纳斯像,感受它的美。

2、让学生课外寻找有关资料。

3、阅读全文,思考课后练习一。

四、教具准备

1、维纳斯石膏像。

2、维纳斯原照及复原照,投影机。

3、配乐朗诵录音带,录音机。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1、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惊世之作,她被喻为人世间完美的化身,世人为它激动,为它苦思冥想。她是世界艺术博物馆罗浮宫的镇馆之宝,法国当年得此雕像时,全国上下一片欢腾。很多人都为之激动的流下热泪,法国人视之为国宝。德国大诗人海涅在他病重之时,依旧抱病前往罗浮宫向她诀别,因为她是人世间完美的化身,诗人和生活诀别就意味着同美诀别,她就是世界的雕像艺术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出示雕像模型)

看着这座雕像,你能否感受到她那庄重、崇高的美。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评论她是“真实的生命”、“神奇中的神奇”、“抚摩这座雕像的时候,几乎会觉得是温暖的”。但同时,你也会反县她失去了双臂,这似乎是一个缺憾。100多年来,许多美学家和考古学家煞费苦心,试图恢复20xx多年前古希腊雕刻家给她的那双手臂,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一缺憾并不影响她的美,反而使她更美了。

这一节课,让我们随着日本作家清冈卓行一起品读这座雕像,一起领略她那与众不同的美。(板书标题)

2、出示学习目的

3、从课后思考一引出话题

课前让同学们预习时,提出一个问题,也就是课后练习一,“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其实,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作者为什么这样认为,支持他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样才能回答自己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理由是什么?

4、寻找作者支撑观点的理由

问:为什么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请同学在文章中找出作者讲述理由的语句。

注:要求学生先自己划,然后四人小组讨论。

学生提出作者表述观点的句子。

5、质疑解疑,读解句子

问:这些语句有的读起来似乎很艰深,它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呢?我们一起来读解它。

注:让学生点出有哪些语句最难懂的,然后出示其中两个最关键的难句,让学生运用解疑的方法解疑。可先为学生复习解疑的方法——一联系上下文,二抓关键词,三结合背景。

(1)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指导:a抓关键词——某些东西

b什么是美术作品命运——艺术效果

c雕像上什么同创作者毫无关系——丧失双臂

d理清句子——丧失的双臂所产生的艺术效果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句子,看丧失的双臂产生怎样的艺术效果(学生在第三段能找出答案)

老师明确:维纳斯失去了双臂产生一种神秘美感,给人以无限的想像,正是这种神奇的艺术效果提升了这樽雕像的艺术价值。

(2)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供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指导:a特殊——个别,普遍——一般

b在下文中找具体阐述这两句话的语句(文章第三段、第四段)

明确:维纳斯失去双臂却产生了质的飞跃,达到了完美的艺术效果。

产生神秘美感

(板书:秀丽迷人 失去双臂)

留下想象空间

6、总结观点

读懂了这两句,后面的许多疑难也会迎刃而解了,下面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作者的观点

明确:维纳斯双臂残缺,反倒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填补空缺,这样也就有了无尽的美感和魅力。

7、学生谈看法

了解作者的观点后,我们来谈谈是否同意清冈卓行的观点?为什么?请讲出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加以点拨)

8、小结

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说明我们同学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从这一课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无论表现艺术的美还是欣赏艺术的美,都离不开人的想象。想象能使能使人超越眼前所看到的,给人带来无穷的魅力和无尽的美感。

确实,完美的美是一种美,缺憾的美却是一种虚幻的美,它通过人们的想象,超越了现实,在人的脑海中形成了千千万万个形象,它是不定的,多样的,普遍的,那相对于单一的固定的完整美来说,它的内涵就更丰富了。因此,它会产生超越的美感。但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形成完美的效果。首先,它要求作品的主体部分是精美绝伦,而它的缺憾无损于主体的美,反而使主体部分更突出了。这样,一种缺憾才会产生神气的美感。

对于这些看法,同学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不要紧,保留着自己的看法,再细心观察生活中所遇到的美的事物,或许你又会有所领悟或有所发现。

9、配乐朗诵

让学生随着优美的朗诵,发挥想象力,再仔细欣赏这篇文章和这一完美的雕像。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领悟文中阐述的美学观点

2、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悟美的能力

教学难点

结合关键句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教学过程

一、预习布置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断臂维纳斯”周位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掌握字词,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词句。

二、欣赏导入

1、多媒体显示维纳斯周位像

2、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3、教师概括总结

要点:

庄重、崇高而优美的姿态

曲线的变化和稳定

三、研读课文,探讨观点

1、本单元是属于文化随笔,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价世态人情。

2、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用文中的话概括观点。

明确观点: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四、围绕观点,探讨以下问题

1、为什么必须失去双臂?

2、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3、联系课文中的关键句领悟。

五、具体感悟(小结)

1、残缺美,形体的残缺并不等于艺术的残缺。

2、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3、具体实例:中国画的“留白”手法;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唐代贾岛的诗》寻隐者不遇。

六、运用所学知识欣赏罗丹雕塑《沉思》。

1、多媒体显示罗丹作品《沉思》。

2、教师欣赏示范。

七、感悟美欣赏美

1、多媒体显示罗丹雕像《掷铁饼者》。

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3、归纳概括:

力与美的结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