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推荐16篇)
黄山奇松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的5/7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学生字,预习生词,练读课文;
2、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师生共同);
3、制作多媒体课件;
4、提供课前阅读《黄山奇石》(原人教版教材);
5、导游用具(导游旗、太阳帽、喇叭等)。
【点评】:《课程标准》之《课程目标》中在第二学段的综合性学习中要求学生: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决定了其丰富的人文性。而在课前让学生与老师一起收集相关资料,这不仅仅是对课文的预习和培养良好的收集资料的习惯问题,而且是为了实现课堂上合作交流型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处让学生参与备课,能让他们储备交流的资本,以实现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重要目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都到过哪些地方?又想去哪些地方?
不知同学们是否听过这样一句话:“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你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板书:黄山)
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谈你的感受?你最喜欢黄山的什么呢?如果你
没去过黄山,你又最想了解黄山的什么呢?
过渡:看来对黄山感兴趣的人还真不少,为了做好黄山风景区的旅游宣传工作,我作为黄山诚信旅游局的工作人员,今天特地来这里准备招聘几位小导游。想报名的请举手。(哗然)
【点评】:教者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就是要轻松自如地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主题,然后适时地在他们的活动中进行必要性的点拨。以旅游为话题已经让学生很兴奋了,再来一个招聘竞争,学生个个是跃跃欲试,他们此刻的感受是:在这里不是为了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而是来“应聘”的。
现在宣布招聘细则:a:热爱祖国,有奉献精神,乐于为大家做事;
b:普通话发音标准,具有很好的朗诵水平(如:情感丰富、句读正确、抑扬顿挫);
c:热爱旅游事业,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
d:容貌端庄,身体健康。
为了公平起见,对于普通话的测试工作,我们特地提供了一份统一文稿《黄山奇松》。今天就以介绍黄山的松为主题,现在给你们五分钟的准备时间参阅文稿。
二、自读文稿:(提出要求)
1、生字读音要正确,可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生词,读通每句话,尽量做到流利、有感情;
2、用笔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在下面的读书过程中留心向别人学习;
3、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多练习,并尝试着进行感受体会。
【点评】:课文成了教者对学生“应聘”的资料提供,这在学生的心理上有一种受助的感受,特别亲切。所以对所提出的要求会认真对待。
三、分组练习,交流推荐:
集体读第一段,朗读指导,并结合媒体欣赏“四绝”;结合朗读理解词语:“情有独钟”、“潇洒”、“挺秀”。
分组进行朗读训练,并推荐出小组里最优秀的参加应聘,练习内容:
1、说说读完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2、对于黄山是如何评价的?课文又是如何引出黄山松的?
3、选读自己爱读的语句。
过渡:课文中写得最美的是哪一段呢?
四、导读第二段:
1、黄山的松树满山遍野,面对着这看不完、说不尽的松树们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的呢?(相机板书:迎客 陪客 送客)
2、自由读第二段,要求:
①找一找,分一分,看看这段课文可分成几部分;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
②读一读,划一划,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③选自己喜欢的松树,并认真练读描写它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像课文中所描写的松树的形象。
3、交流: ①谈谈结构,说说分层的理由;
②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理解;
总起句:最妙-----绝胜 “当然”的语气指导。
③学习描写迎客松部分:句式“虽然…… 却…… ”为何这样用?
结合投影理解“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写作手法(拟人、比喻)的体悟;
④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通过读书体悟语言的优美;
4、比赛读课文;
5、分别说说你自己喜欢的松树“奇”在何处。(相机板书:优美挺秀 独特)
过渡:黄山的松树就这几种姿态吗?
【点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是以知识的获取为目的的,语文教学更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所以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环节是不容忽视的。可见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者“在阅读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了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这有利于学生今后阅读质量的提高。
五、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由读课文,同桌讨论,自由设计造型:我是一棵松(可用舞蹈动作、绘画、组合等等方式)
2、齐读;
3、根据概括完成板书“千姿百态”;
4、欣赏黄山松树。
【点评】: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与其说是理解课文词语,还不如说是一个课堂中间休息,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集中学习,大脑有些疲倦了,此刻的“活动”不仅将“千姿百态”演活了,更是学生的个性在同学们面前的一种释放。充分体现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导游竞选评选最佳导游
【点评】:这是与课堂开头的一个呼应环节,也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阅读理解、口语交际、组织能力都得到了展示。
七、自己设计作业:
1、去黄山旅游;
2、画出黄山松树的姿态;
3、收集更多的黄山资料;
4、背诵;
……… ………
【点评】: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在教学中我们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外就更应该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利用所学到的各种知识技能来帮助理解某个知识点,亦或让刚刚获取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旧有知识和生活。
课外延伸:完成作业,交流资料。(多媒体提供资料查寻)
资料内容:1、黄山的来历;
2、关于黄山的传说;
3、有关黄山的诗词;
4、有关黄山的名言;
5、黄山风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人文景观;
……… ………
【点评】:这是为学生打开的一扇门,下课铃声的响起并不标志着结束,恰恰相反,它是学生学习的一个真正的起点。
附板书设计:
黄 山 奇 松
优美迎客
千情
姿挺秀陪客深
百意
态独特送客重
………
第二课时
教师利用电脑设计简单的制作程序。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收集的资料(图片、文字、诗词、音乐……),再进行自我配音合成。分组进行制作专题片比赛。(具体内容略)
【整体评价】:《黄山奇松》主要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课文语言优美舒畅,读来朗朗上口,是一篇非常好的阅读课文。黄山本身所具有的魅力早就为文本奠定了人文性的基础。而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在“对话”上做足了文章。教师在具备了现代教育所必需的大语文观的基础上,通过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进入一个融解语文的大化的语文世界,将语文的人文性人文化地如春雨般无痕地浸入学生的心田。就能通过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角色进行人与自然、与文本、与人之间有意义的轻松而坦诚的对话,将语文的工具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黄山奇松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
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2、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目标检测
1.指名简介三大名松的奇特之处?
2.作者具体描写了哪种黄山之松?
二.新课教学: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美,有许多风景名胜,其中黄山更是著名,去过黄山吗?黄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2、想不想去黄山游览一番?
3、好的。现在,老师为你们做导游,你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黄山一饱眼福吧!瞧,我们已经到黄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4、看了黄山风景,你想说点什么吗?
三:自读
1、黄山真美啊!而黄山奇松更是黄山的骄傲。自己读第二节,看看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黄山松。
2、课文第二节主要介绍了哪几种黄山奇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四:学习“迎客松”部分
1、同学们,现在,老师已经把你们带到了黄山最奇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这儿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在这儿,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我们就在这儿观赏黄山奇松吧。(出示三幅挂图)
2、(出示三种松的名称)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黄山松啊!我们先来认识最有名的迎客松,
3、谁来把写迎客松的话读给大家听?
4、自己读一读,想想你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出迎课松奇在什么地方。
5、你从这几句话中体会出迎客松奇在什么地方(图文对照)?能把它读好吗?(注意: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6、迎客松已经在悬崖上屹立了一千多年,可想而知,它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吹打、多少烈日的暴晒。它虽然饱经风霜,但是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让我们一起来赞美它。迎客松姿态优美——
五:学习“陪客松、送客松”部分
1、迎客松真是奇特!陪客松和送客松也有自己的特点,仔细观察图二),读读关于它的文字,小组讨论:它奇在什么地方。
2、谁喜欢陪客松?能把它读好吗?
3、谁喜欢送客松?能把它读好吗?
六、学习第三节
1、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你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现在,老师把你们带到了黄山奇松的世界。同学们仔细观察挂图,看一看它的样子。
2、谁来做小导游介绍你喜欢的黄山松是什么样儿的。
3、小导游当得真不错。(出示\引读第三节)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省略好表示什么?你会着样子说一说吗?再读第三节。
七、拓展
同学们,我们领略了黄山松的风采,也深深地喜欢上了这些千姿百态不畏风险的黄山松。 黄山松不仅外在美而且内在美,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可见,黄山风景的确令人着迷。想了解黄山更多的景致吗?
八、布置作业
同学们,今天的黄山游过瘾吗?黄山松这么奇特,你们回去讲给爸爸妈妈听,好吗?说不定他们听了你的介绍,暑假就带你去游览黄山呢!
板书设计
迎 客 松
陪 客 松
送 客 松
黄山奇松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预习的基本方法。
2、能利用预习的方法预习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黄山的美。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一、 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板书:黄山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句话吗?是什么意思呢?(那么老师来告诉大家,这句话说明了看过黄山以后就什么上都不用看了,在黄山上可以看到各大名山的特点。因此,黄山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今天,我们学习黄山奇松(指课题)(板书:奇松)(一起读一下)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
过渡: 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当我们打开课本的时候,就会拿起笔来,边读书,边圈、勾、画,做读书的笔记,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你平时是怎么预习的?
2、交流预习方法,相应板书:
预习符号(圈勾画符号)
生字生词 下加“ ”,并注音,释义。
重要词语 下加“……”或“▲▲▲”。
重要句子 下面“ ”。
比喻句子 下面“ ”
拟人句 下面“ ”
疑问句子 下加“?”
自然段前标 1 、2、3
自然段中分层标志 “/”
意义段标志 “//”
五步预习法:
第一步: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按全班统一的符号边读边标出各自然段的段号,圈点出字词,找出认识的生字和理解的词语。
第二步:查工具书,理解字词。对文中的疑难字词,用符号标出,查工具书法辨析、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词义。
第三步:试分段落,思考质疑。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大体了解,试着划分段落和层次,思考段意和层意。还要熟读课文,多问几个为什么,标出疑点。
第四步:瞻前顾后,揣摩练习。每篇课文后都设计了练习题,预习时可联系前面的预习提示,思考这些练习。
第五步:重点朗读,反复吟诵。
三、学生预习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出示生字:(略)
(1)这是课文中的生字,你会读了吗?你觉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2)谁愿意把生字组成词语,领着大家读一读?
(3)这些生字你还能组成别的词语吗?
2、检查读书:
课文读的怎么样了?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1)当一个同学读的时候,我想请其他同学和我一起做评委,我们要认真听,并且对他的朗读进行评价,或者勇敢地站起来说:“老师,我能读得比他好。”好吗?
(2)指名学生朗读,即时评价。
3、小结:同学们对生字和课文的预习很到位!(鼓励性)
五,审题,提问:
过渡:我们知道,学习一篇文章,要一边读一边想。我们就从读课题开始边读边想,好吗?
2、提问: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题,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如:黄山在哪里?黄山名称是怎么来的?黄山有哪些奇松?奇在哪里?为什么课文要以黄山奇松做题目?黄山除了有奇松,还有什么奇?。。。。。。
六、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1、 过渡:既然提出了问题,我们就要解决这些问题。老师想请大家通过一边读一边想,也可以借助你收集到的资料,在头脑形成画面,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2、你们想先解决哪一个问题?(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3、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1)仔细阅读课文,想想黄山奇松究竟奇在哪里?边读边想,边在书上做做记号,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2)学生个人自己整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并适当地引读课文呢中的某些段落。
4、讨论解决其他问题。
5、小结:同学们通过一边读一边想,在头脑中展现画面,自己解决不少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用这种方法读书,我们就可以开展课外阅读,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命题高我们的读书本领。
七、作业:下节课,我建议同学们开展一次语文综合性活动,当一回黄山小导游。要当好小导游,你准备做些什么呢?
黄山奇松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词语的意思。查找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板书黄山,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介绍黄山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观看有关图片:你的感受怎样?
导入: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课文,通过对课文的品读,了解黄山松书的特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找出文中具体描写黄山奇松的段落,读一读。
3.画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4.小结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那些词语用的特别好,为什么?(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想想这段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饱经风霜”是指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充分。)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老)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它的古老?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4.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拓展延伸
1.老师引读课文第三段,思考:这段主要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指名回答
3.出示有关图片,导读:黄山松千姿百态:或 ,或 ,或 ,或 ,或 ,或 ;有的壮如 ,有的形如 。
4.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4.总结课文
四、作业。
1.造句:“屹立”、“郁郁苍苍”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迎客
情有独钟 陪客 千姿百态
送客
黄山奇松 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随文理解字词,重点理解“饱经风霜”“屹立”并学会用其中一个来造句。
3抓住“情有独钟”,通过朗读感受黄山奇松的“奇”,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与向往。
教学流程:初读,整体感知,走近黄山奇松——悟读,感受情有独钟,品味奇——总结升华情感
教学流程:
一初读,整体感知,走近黄山奇松
1 师:潍坊被称为风筝之都,让咱们潍坊人感到骄傲的是风筝;而被称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让黄山人感到骄傲的是什么?
生:黄山奇松
师:(板书:黄山奇松),今天就让咱们一同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的奇松。
2自由读一读课文,把字词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想,在作者笔下黄松奇松奇在哪?
3(出示:四绝——)读完了吗?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黄山四绝。在这四绝之中,人们最钟爱什么?哪一个词体现?
生:情有独钟
师:好一个情有独钟!今天咱们就带着这个词走进黄山,去欣赏黄山最有名的三棵松,它们分别是: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写完:同学们,我们一起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三大松的奇,你对那一棵松情有独钟,你可以多读几遍,读时有什么感想,用笔在旁边写一写。好,开始。
二 悟读,感受情有独钟,品味奇
(一)悟迎客松的奇,总结学法
1师:今天咱们也来当一回游客来到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了,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迎客松(出示:迎客松图)
师:来,郭老师了解一下:哪些同学对迎客松情有独钟的,举手。
起来回答的同学,先读,再说说你为什么对迎客松情有独钟?
生读(师相机指正),说说理由,
(生读: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我喜欢它的理由是它虽然经历了很多,却仍然保持活力,生命力很强。好,读一读,读出迎客松那蓬勃的生命力!
谁还对迎客松情有独钟?
(生读:他有一从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一个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得到来。我喜欢它的理由是它伸出的枝干很像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说明他很好客)你是被它的热情感染了,对吗?是啊!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也来当一回迎客松,表现一下你的热情!谁还能配上动作表现?
(生读:再说。我发现你在读遒劲的时候加重了语音,为什么?遒劲什么意思?很苍劲有力!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吗?你读出了一棵刚劲的迎客松!(有气势,雄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这棵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八百多年的,它要经历多少磨难?文中哪一个词能体现?。饱经风霜。是啊!多简单的一个词,可这里面却要包含着迎客松经历的多少艰辛与困苦!
假如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形容迎客松经受的磨难,你会用哪一个词?比如——风吹雨打。
800多年的岁月,虽然它历经(风吹雨打),
虽然它历经( ),
虽然它历经( ),
虽然它历经( ),
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这是一棵多么顽强的迎客松!它姿态优美,枝干遒劲——————————(外形);它又是一棵多么多么热情的迎客松!它有一丛————————(联想);如今,这棵迎客松————————
同学们,对迎客松情有独钟的同学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读出你内心深处的那一棵迎客松的形象吧。(齐读这段话)
我们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时候,
先找: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读一读。
再找:关键词 “遒劲”“饱经风霜”等理解迎客松的奇。
请同学们按这种方法学习陪客松与送客松。
出示:送客松。,同学们请看,这是——陪客松。
谁来读一读?
生读。(我发现你读到一个词:巨人,很有力。从这个词中你看出什么?)
陪客松很大,好,请你用你的声音读出它的大!
9同学们,迎客松热情好客,陪客松彬彬有礼,那么,在你的眼中,送客松呢?
师:对送客松情有独钟的同学请站起来,咱们一起读一读。(生读完,师相机出示送客松的图片:你看,送客松正在陡崖边跟你们挥手告别呢)
10同学们,咱们来说一说,你觉得送客松奇在哪里?
生:(就像依依不舍告别。)依依不舍说明什么?不舍的,什么不说了,你用你的声音表现出来。
生:姿态独特 枝干盘曲 天然盆景 (引导到天然盆景)
师:一般的盆景是由人工修剪的,而天然盆景是谁修剪的?大自然
好,让我们读一读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吧!
11 是啊,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 挺秀的身影,怎么能不让人流连忘返!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黄山松数目众多,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它们有的形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黄山松可真是:——千姿百态。(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大家请看,这里有一个词:屹立,立就是站着的意思,那么屹立是什么意思?(引导偏旁:像山一样站着)这些词能用来形容哪些人?谁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14学了这么多了,你们想不想看看其他黄山奇松的图片呢?
出示:四张图片 最后合四为一
师:来,同学们,请你们认真观察你情有独钟的那一棵松树或想想你心目中想象的那一棵松树的样子,写一写。写的时候,我们学习迎客松的写法:先写它的外形,再根据它的外形特点展开你的想象。
(3——4分钟)
师:好,同学们,俗话说:三分写,七分读。谁来读一读你心目中的那一棵松。(生读,师随机评价)(秀美 挺拔 神奇高大俊秀的一棵松)
老师发现写的好的同学还有很多,课后可以互相读一读。
三 情景升华情感
最后,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山,去欣赏那里奇异的风景,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同学们,黄山欢迎你们。
黄山奇松 篇6
《黄山奇松》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的一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四色之一——奇松,概括了黄山松树姿态独特、潇洒、挺秀,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适合学生朗读。可设计如下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你对黄山了解多少?谁能用搜集来的资料介绍一下。
3、课题中的“奇”是什么意思?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它如此偏爱呢?请同学们到文中找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渐入意境。
1、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2、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3、思考:黄山松到底“奇”在哪里?
三、细读课文,感悟生活。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具体描绘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板书:三大名松)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树的动人姿态。
●学习“迎客松”。
⑴课文是怎样描写迎客松的?从文中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说说迎客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看插图说话) (板书:迎客松)
指名回答、交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说明什么?谁来读一读?
(2)作者为什么说饱经风霜的迎客松是黄山第一奇松?(学生回答后板书:虽然……却…)
“如同”相当于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想象迎客松的样子,做做动作。
再读这句话,想想你还读懂了什么?(因为他的姿态很像……所以人们称它为迎客松)
(3)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名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乃至( )。
边读边想想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4)看图试背诵描写迎客松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和体会。
●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接到黄山上后,接着谁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1)自由读描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这里把陪客松比作了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如果没有如“绿色的巨人”,效果有什么不同?(板书:……如同……)
(3)再读句子,说说陪客松的样子,它与迎客松有什么不同?
指名读,试背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学习“送客松”
过渡: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谁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送客松)
(1)指名读描写送客松的句子。(看插图)
(2)比较描写送客松的第一句和迎客松的第一句,说说这两棵松树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指名读第二句。
想想这里的“好象”可以换成哪些词(板书:……好象……)
说说送客松名字的由来。
指导背诵。
4、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黄山松“奇”在哪里?边看图边朗诵描写黄山松的精彩词句,再次感受黄山松的神奇魅力。
5、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这句话。
6、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诵课文第二部分。
四、引读课文,移步赏景。
1、引读:黄山松不愧是黄山第一绝,它们千姿百态,近看或……或……或……远看或……或……或……从整体上看有的……有的……。省略号说明什么?理解“千姿百态”一词,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师生引读,生生引读,指名引读。
(板书:千姿百态)
2、这里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谁来读一读?
五、总结全文,体验情感。
1、黄山松树以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闻名天下,此时你对黄山奇松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朗读文章的精彩语句、可以写一段话或一首诗,可以画一幅画,也许你还有更好的方式,那就更好了。
2、交流展示。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黄山奇松 篇7
教学目的 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重 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美。
难 点 在读中感悟黄山松的奇美。
教学方法 朗读法 指导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板书设计
16 黄山奇松
名字
神奇 样子
生长情况
所用参考资料 《语文教学参考用书》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许多名山大川,你知道哪些?然而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更是集群山之美于一身,以它独特秀美的风景吸引了无数游客,黄山以四绝闻名,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在这四绝中人们对奇松更是情有独钟,“情有独钟”是什么意思呢?(生答)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呢?(神奇)
对,正是因为它的神奇,让人们对它情有独钟。现在为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去一堵奇松的风采。
二 学习第二段
请同学们认真地高声朗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几棵松树?(迎客 陪客 送客)它们神奇在哪里?
1、你是从哪句话感受到它的神奇的?
2、交流。
“姿态优美,枝叶遒劲”
样子优美、神奇
“饱经风霜,郁郁苍苍”
年代久,经历风风雨雨,依旧茂盛
“迎客、陪客、送客”
名字很奇特
“天然盆景,枝干蟠曲”
天然美
3、在优美的音乐中看图欣赏
4、指导朗读
我们已经知道了黄山松的神奇,那怎么样通过自己的读,让听的人也能感受到神奇呢?
5、指导说话
作者的描写让我们身临其境,现在你就是黄山上的一棵松树,你能向大家介绍介绍自己吗?(生长情况)
三 学习第三段
1、齐读课文第三段
2、谈谈感受
3、指导朗读
4、欣赏黄山松
5、写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
四 总结
黄山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难怪古人会说:“黄山之美始于松”呀,可见黄山松真是魅力无穷令人着迷。
五 作业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情,用诗、画、文章赞美黄山。
黄山奇松 篇8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的词语的意思。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课时:
二课时
四、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解释:情有独钟、屹立、遒劲、蟠曲、郁郁苍苍、饱经风霜。找资料,练习册上有很好的资料,提醒学生读。)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大意,知道黄山松“奇”在哪儿。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理解课题。
你知道松树有哪些品种吗?
从课题看“黄山松”有什么特点?
你还想了解“黄山松”的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渎课文。
思考讨论:
(1)课文中介绍了黄山的那些特点?重点写了哪一点?
(2)文中写了哪些松树?是在哪一节写的?
(3)每小节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节: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节: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节:千字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
2.集体朗读课文。
3.交流自学的字词。
三、学习第一节。
1.这一节有几句话?你从这两句话中知道了什么?
(理解“四绝”“情有独钟”)
2.第一句中是怎样引出黄山的?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联系?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掌握词语。
2.钢笔描红。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过渡谈话: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并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黄山松的姿态——潇洒挺秀,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这黄山松到底奇在哪儿,引得人们对他如此偏爱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一课。
二、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读完想想主要写什么。
2.快速读,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名松的句子来。。
分别指名读有关的句子: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细读课文,体会每棵松的动人姿态并练习背诵。
(1)学习“迎客松”。
(出示图片)大家看,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板书:迎客松)
请同学们自由读写迎客松的第一句话。读完想迎客松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指名交流。
(相机板书:优美、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解释词语:遒劲——雄健有力。郁郁苍苍——形容草木苍翠茂盛。)
“饱经风霜”是指什么意思?(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充分。)这里指谁饱经风霜?这说明了什么?(古老)还有哪些地方看出它的古老?
谁能读出迎客松的古老苍健之美呢?(练读)背诵。
学习第二句。
过渡:迎客松不仅秀美,而且神奇,各自读第二句,读完说说你又读懂了什么。
(这是一个比喻句。找出把什么比着什么。对照图做动作比较,说说这样比喻是否贴切。)
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三句。
引读: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古朴苍健,姿态雄伟,如今这棵
迎客松已经成为——,乃至——。解释“乃至”(意思更进一层)
练习说话:这句话怎样用“不仅……而且……”来表达。
有感情地朗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指导背诵。
(2)学习“陪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当游客被迎客松热情地迎到黄山后,接着陪客松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板书:陪客松)
(出示画面)自由读写陪客松的句子。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体会比喻句的优美、形象)比较句子。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陪客松以及名字的由来。)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3)、学习“送客松”。
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啊!当游客饱览美丽的黄山风光后,接着送客松来向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板书:送客松)
默看有关内容:写了几句话?
自己读,先读写送客松的句子,再读写迎客松的句子,比较这两棵松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中不难发现作者观察非常细致。)
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背诵。
黄山松造型优美,姿态雄伟,蔚为奇观。集体朗读写黄山松的部分。
这么神奇的黄山松,在哪里观看最好呢?
齐读第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小结朗读:现在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登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观赏姿态独特的黄山奇松。配乐朗读第二段。
二、学习第三段。
1.老师引读。
2.省略号说明什么?这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总分)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课文。
1.快速默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黄山松哪几方面的内容,用“先……然后……最后……”说一段话。
2.联系全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3.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获得的有关知识。)
四、作业。
1.造句。(先理解词义,再造句。)
2.背诵课文第二段。
3.完成练习册。
和大家分享我的收获:
我对第二课时这样设计中,作者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用一句话来概括感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说说从哪里可以感受到黄山松的奇?三读课文,请学生思考,同样是写黄山松的奇特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学法学了第2自然段后,再欣赏一些黄山松的图片,让学生选择最喜欢的一张,学习作者的写法,写一段话来介绍一种松树。
这样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朗读再加上写话练习,逐渐由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语句(怎样写)向语言的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三次由浅入深水到渠成的朗读,让学生掌握了语言的规律:对于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可以避免今后在习作中表达的单一呆板,真正达到学习语言、提高语文的目的。
今天听了顾老师的精彩的教材解读之讲座,我想明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也要去这样尝试,不断地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真正地引导学生去读书,而不是表面上的朗读,要带着学生去读去思考去研究,关注语言的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提高语文水平!
《黄山奇松》教学反思
昨天听了顾老师的讲座后,我进行了认真地思考,反思自己的教学一直停留在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虽然也涉及到了写法,让学生揣摩,但是有时候只是浅层次的,有时候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感悟写法之高超。昨晚在网上看了那个教学案例后,引导学生三读课文,从“写什么”到“怎样写”再到“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读书,真正意义上读懂了课文,学习了语言,并学会了写法。
我不仅让学生读懂句子,感受到松树的奇特,反复地朗读和背诵句子,并做了一个简单的投影片课件,让出示三大名松的图片,让学生再读课文,来指出到底分别是哪种松,陪客松是不难找的,但是“迎客松”和“送客松”却有点混淆,我并没有立即给学生指正,而是让学生分别找出依据,两种松树都有一丛枝干伸出来,不容易分辨,但是有个明显特征,我稍微作点提示,学生很快从语句中找到“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找到了理由可以充分证明它的身份。我感到欣喜!学生三读课文,找到了文中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并品味出写法的不同,感悟到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使语句更生动具体,知道作者不仅写出了所看到的,还能发挥想象写出名字的由来,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特!到这里,我的第二课时教学似乎完成了!但是我想,学生积累了这样精美的语言,学会了写法,我应该让学生学会运用!于是,我出示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欣赏千姿百态的黄山松,再学习课文的写法介绍一种松树。呵,我班的小家伙们可真聪明,我夸他们都是小作家,小才子,所介绍的松树可真神奇秀美!以下就是我任意选择的几位学生的作品和大家分享,请多提宝贵意见:
孔雀松秀丽挺拔,树枝向两边舒展,虽然经受千磨万击,但是它还是屹立在斜坡上。孔雀松的树跟就像孔雀的双脚笔直地站立在那儿,茂密而苍翠欲滴的枝叶又像孔雀的大尾巴。这只孔雀在山坡上亭亭玉立,热情地招待客人去参观黄山。(魏薏文)
握手松姿态奇异,树干挺直,虽然它经历风吹雨打,但是看上去仍然容颜不老,生机勃勃。它有一根强壮的枝干斜伸出去,虽然看上去光秃秃的,但是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不难发现这根枝干的顶端有茂密的叶子。如果你在远处看它,就会觉得它是以个伸出手臂,想和你握手的松呢!(苏俊杰)
冰淇淋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虽然经历过风风雨雨,却还是郁郁苍苍,生机勃勃。它从上往下看,好像圆形的冰淇淋。如今,它已经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松树了!(徐思凯)
悬舞松生活在陡崖边,姿态富有特色,枝干弯曲。前后两棵松树像一男一女正在翩翩起舞,每时每刻都给游客观赏着自己独特的舞姿,让游客们心旷神怡!(熊亦俊)
顶天松中间有一条粗壮结实的主干,高得一眼望不到顶,好像顶天立地的盘古,从远处看又像一个还未熟的青苹果。我怀疑爬上它,是否能到达传说中的天堂?它又如同一个三角形,尖尖的“头”伸到了云层中……
…………
(教学时间:11月15日,教学后即刻写下心得,还有许多学生的作品未能打处。)
课前思考:
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用“黄山奇松”作课题?黄山的松树奇在那里?然后让学生自读课文,并且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黄山的四绝,了解黄山的三大名松,了解黄山松的千姿百态。
精读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来品读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描写黄山松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学习第一自然段来整体感知黄山松树的奇,抓住“四绝”、“闻名于世”“情有独钟”,体会黄山松树的名气之大。再扣住“处处”、“潇洒”、“挺秀”等词语,体会黄山松给人们留下的深刻印象。学习全文的重点段——第二自然段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本段的层次。知道本段采用了总分结构后,细细体会三大名松的特点。最后一段的学习,通过三组结构工整的短语来真切的感受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并且仿照这样的句式,在图片的帮助下展开合理的想象。
学习了姚老师的设计,我也考虑尝试让学生来描写松树,不知会有什么结果出现。期待着……
课前思考:
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估计能提出了比较多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学生有可能会问“‘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教学反思:
扣重点,自主探究,感知深入。教学须有详有略。了解黄山松的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其中三个层次,采用一详两略的教学方法。
迎客松,先请学生自读文本体验,了解它的姿态优美,了解这种美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美?通过朗读,学生领悟了“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了解了迎客松在黄山松中独特的地位。
在学生对迎客松有了生动印象的基础上,请学生感情朗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迎客松给我们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呢?学生通过探究,进而知道是描写、拟人、比喻、想象等表现方法,准确鲜明地展现了迎客松的奇特点。此刻,学生再读“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郁郁苍苍”、“整个黄山的象征”时,词的内涵就都能表达在他们的表情、声音、语调之中。
教学反思:
因为前几天听了顾老师的辅导,知道课文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解读,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所以在上这堂课时,心中有了底。一堂课上下来总体觉得不错。课上先介绍了祖国的五岳,(特别要提的是杨立洲,他都能说出名称,并且还知道他们各自的特点。)接着介绍三大名松,让学生了解他们的名字都是按照他们的姿态来命名的,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还有那些松树,当然我们写得没有(2)班学生写得精彩。
书中描写迎客松时有一个词,叫“遒劲”,学生借助词典都知道这个词的意思是“强健有力”,可是我觉得学生可能并不真正了解这个词的意思。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树干,有的说还有书法作品)这时我出示了一张放大了的松树枝干的图片,我问:“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是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的意思,我觉得这样的学习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思路很清晰,篇幅短,语句美,学生很爱读。通过同事向我介绍顾老师的讲座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高年级语文教学与中年级的要求的确存在着差距。我们不光要让学生读好语言,读懂语言,积累语言,更要在推敲作者如何进行语言表达的方面进行探究。《黄山奇松》,曾经作为四年级的教材,我教过好几回了,但从来没有像这一次,这么关注作者的写作特色。仔细辨来,的确有这么几点写作特色供我们品味。一是文章的先总后分的写法,二是作者注意抓住典型进行具体描绘,三是介绍名松的时候注意实与虚的结合,等等。见这篇文章也是一篇习作的好范文,于是我也模仿了姚老师的做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介绍自己命名的松树”,实践下来,效果真的很好。看来,多探讨,多交流,收获还真的很大。
在后来的小练笔中,我发现学生能够继续学以致用,将课堂积累的写作方法加以运用。例如,有的学生在介绍家乡美景时注意了模仿课文第二自然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有的学生尝试课文第三段的排比写法,用整齐划一的句式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在生动地表达内容的同时,也起到了增强语气的作用;有的学生模仿了介绍三大名松的有关写法,注意了突出重点,等等。看来阅读与作文教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
黄山奇松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品读迎客松的部分。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教学谁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知道“天下第一奇山”指哪一座山?(生:黄山)板
书黄山
师:黄山有四绝,以( ),( ),( ),( )闻名天下,于是古人赞美黄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今人也说:“感受黄山,天下无山“然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情有独钟,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同去欣赏黄山的奇松。
2、补板课题:奇松的“奇”用红色粉笔写大。
3、师:这里的“奇”你是怎样理解?(生回答)
4、师:带着你对“奇”的理解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奇”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难读的句子和段落多读遍。
出示生字新词:誉为,陡崖,屹立,玉屏楼,宾客,卧,枝干遒劲,枝干蟠曲,郁郁苍苍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
指名学生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请几名学生说。
三、品读探“奇”
1、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师:黄山是松的世界,松的海洋,而最妙的观松处是玉屏楼。在玉屏楼上,你会看到哪些名松?它们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带问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2、生读文,指名说。
四、品读“迎客松”
1、过渡:看来这三棵名松已经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墨去感受迎客松。板书:迎客松
2、师:请大家自由轻声地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迎客松的语句。多读几遍,把读后的感受写在书中空白处。
3、集体交流:
其一:体会迎客松的姿态优美。
a师:你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在这句话中哪些词最能体现迎客松的特点?
b指导学生理解枝干遒劲,郁郁苍苍,重点理解饱经风霜。
c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自由练读,分男女读。
其二:体会迎客松样子的奇特。
a师:你从哪里看出来?你还读懂了什么?
b师:假如你是这棵迎客松,会怎么介绍自己?(指名说)
c正是因为我姿态优美,样子奇特,人们给我取名迎客松,来,迎客松们伸出你们的手臂,读出你们的热情。
其三:体会迎客松的象征意义。
a师:迎客松近千年如一日,如今……(师引读,生续读)板书象征。
b师介绍在中南海大厅,人民大会堂安徽厅挂迎客松的挂图。
c师:在这种神圣的地方都有迎客松的倩影,这种心情无法语言表达。但我相信大家会读好这句话。(生齐读)
d师:所以人们去黄山就会去看,想起黄山就会想起。
小结,对着板书理清脉络。
五、全文总结
同学们,在你们浏览黄山的途中不仅仅有让你宾至如归的迎客松,还有默默相伴的陪客松,还有恋恋不舍目送你的送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又会给你带来怎么样的感受?下节课,我们继续采用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
六、布置作业
1、学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迎客松的语句。
板书 16 黄山奇松
遒劲
迎客松 (象征)
郁郁苍苍
黄山奇松 篇10
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断。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简介黄山。
初读课文
自学课文。
1, 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 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
3, 理解词语。
陡崖 屹立 遒劲 郁郁苍苍
宾客 盆景 饱经风霜 情有独钟
巡视、适时指导。
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试读课文。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检查复习
听写词语。
指名读课文。
细读课文
指名读第1自然段。
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的四绝的绝是什么意思?
闻名于世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情有独钟?
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潇洒挺秀表现在什么地方?
能说说黄山松的潇洒挺秀吗?
齐读第1自然段。
指名读第2自然段。
第一句说了什么?
这一句中的绝胜和那个词语的意思相同?
第二句说了什么?
迎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地位怎么样?
陪客松的位置在哪儿?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送客松的姿态怎么样?动势怎么样?他给人们怎样的感受?
写三大名松用了两个如同和一个好象,这是为什么?
齐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3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第一句起什么作用?第2句有几个分句?
分别说了什么?
第三课时
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重点写黄山松潇洒挺秀,形象独特,千姿百态,把黄山装点得更加神奇、秀美。
指导背诵。
听录音。
利用板书提示,串联背诵。
各自轻声试背。
全班齐背。
练习
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
默读课文,说说奇在哪里?
板书设计:
处处都有 潇洒 挺秀
优美 遒劲 郁郁苍苍
迎客 枝干斜伸 如同迎接 玉屏楼 陪客 如同巨人 陪同观赏
观 松 独特 蟠曲
送客 深出 好象告别
屹立 斜出 弯曲
千姿百态 仰 俯 卧
状如 形似
黄山奇松 篇11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录像]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多媒体出示迎客松的图片]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多媒体演示:黄山“四绝”的另一个风景片]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奇松 篇12
黄山奇松的资料(一):
它们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的树干挺拔,有参天气势。它们的松针又粗又长,富有活力。它们有不同的形状和生长环境,这样它们就具有各种各样的名字。如:黑虎松、龙爪松、多子多孙松、云海松、连理松、探海松、迎客松、送客松。
迎客松是黄山著名景点之一。它的外形为:顶部和普通的松树一样,下面越来越小,最后一个树杈已经枯萎了。这棵松树和黄山的其它松树有所不同,因为它生长在悬崖上,和探海松有相似的地方。黄山的松树和其它的松树就是不一样,别有韵味。
奇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于是,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
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
可是,迎客松毕竟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黄山人极为重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黄山园林局自1983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一位专职特护,对她实行全天候科学守护。十多年来,迎客松未出现过任何意外。
黄山松,热情而又稳重,好客却不谦卑,亲切略带矜持,迎宾绝无虚意,她不仅描绘了黄山人的性格,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采!
(二)黄山的松树为何能在石缝里生长
在举世闻名的风景旅游区黄山,光秃秃的岩石缝隙中生长着许多松树,有的树有好几十厘米粗,年龄有几百岁。黄山的松树挺拔雄伟,给人以不怕艰难、不屈不挠的感觉。为什么黄山的松树能在石缝里生长呢?
原来,松树的适应能力很强,它的根在很少的一点土壤里就能够生长,还能自己制造养料。另外,随着松树长大,树根会分泌出酸性的汁液,这些汁液遇到花岩石、石灰岩等,能逐渐使它们变成粉末,形成土壤。正是因为松树有着这些独特的本领,所以即使是在光秃秃的石山上,松树也能扎下根,茁壮成长。
黄山奇松 篇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上节课,我们游览了黄山,谁来说说你对黄山的印象?
2、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黄山奇松“奇”在哪?(板书:奇?)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来感悟课文。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要知道黄山奇松“奇”在哪,就必需首先走进奇松,好好的认识一下黄山奇松。同学们看,这是一张黄山游览路线图(出示图片),如果要让我们去寻个最佳观赏点,去看看这千姿百态的奇松。你会选择什么位置?(玉屏楼)你怎么知道玉屏楼是最佳观赏点?指读第二节第一句,解释“黄山绝胜处”。
2、举目四望,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请同学们速读第二小节,用横线、波浪线,虚线分别划出描写几种松的句子。划好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分别读三大名松。(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师评:读得很流利,相信这节课感受了黄山奇松的奇特之后,你们会读得更棒!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瞧,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我们的到来呢!(出示图片)你从哪里感受到它的神奇?
① 迎客松姿态优美……
a、理解“遒劲”、“郁郁苍苍”。
“遒劲”是什么意思?(雄健有力)
(出示图片)观察“遒劲”,这回你会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是“遒劲”了吗?(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
看到“郁郁苍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b、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c、这棵迎客松枝干是如此的遒劲,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并不稀奇啊?你觉得呢?你觉得它“奇”在哪儿呢?(虽然……却……)
那么“饱经风霜”四个字中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结合你们上节课搜集到的资料说一说。(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
d、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他顽强的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e、除此以外,迎客松还“奇”在哪儿呢?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同学们伸出手臂,对照图画想象。师请学生示范动作。
f、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4、在被迎客松热情地迎上山后,接着谁来陪同我们游览黄山风光?
(出示图片)仔细看图,陪客松“奇”在哪里。交流:从这个比喻中我们能感受到陪客松的什么特点?
读出陪客松的特点来。板书(如同……)
5、当饱览了美丽的黄山风光后,谁来与游客依依不舍地道别?送客松奇在哪里?
①出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
a、这里有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盆景”大家都见过吧,谁能把自己对盆景的了解说一说?(人工加工的植物)这里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的盆景”似乎有些矛盾?(送客松没有经过人工的加工,也能像精雕细琢的盆景一样姿态优雅。)奇不奇?
b、谁能把这种奇给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板书:比作……,好像……)
6、师小结: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神奇、秀美。配乐读第二小节。
三、总结
师:谁愿意来读读你所理解的黄山奇松呢? 交流。
①课文学完了,回顾我们上课前的问题,你有答案了吗?
黄山松奇特不奇特?(改板书奇?为奇!)
②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你想去黄山旅游吗?生(激动地):想!让我们一起去欣赏!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奇?(后改为“!”)
送客松
黄山奇松 篇14
一、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5单元的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是一组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文。其中《黄山奇松》是本单元的首篇,在本单元中起着提纲挈领、举一反三的示范作用。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赞叹之情,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条理清晰,重点突出。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写出了它们的“奇”,是全文的重点段。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本课计划安排二课时来完成,其中第一课时着重读准读通,扫除障碍,整体感知。第二课时精读品悟第二自然段,积累内化“精妙”的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特色,发挥充分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会写本课六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屹立”“饱经风霜”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5、了解一般写景散文的写作思路和构思方法,学习和应用从不同角度描写景物和变换角度表现景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想象,用各种方式激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为了促进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造精神,教学活动中可将看图、看书、训练融入质疑、梳疑、解疑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起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景色的优美,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从课文中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教学中,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唤起情感的升华,从而让学生的心灵和文本发生思想的碰撞,进而能认识美、感受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五、教学方法:
放手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特,并借助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的牵引指导、学生的反复朗读和交流讨论,把握课文的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六、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黄山的资料
七、教学时间: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景。
1、同学们我们知道享有“天下第一奇山”美称的黄山以“四绝”闻名于世,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指知道这四绝分别指什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多媒体画面(黄山四绝)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是(情有独钟)。
2、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今天让我们再次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我们继续学习16课黄山奇松。看看黄山奇松到底奇在什么地方?
(二)、导读,感受奇松。
1、过渡: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好吗?要想观松,最好的去处就是(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板书: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2、读第二自然段,分别找出描写这三大奇松的句子,用( )表示出来。这三大奇松有什么特点?“奇”在哪里?
3、小组合作学习。
4、讨论交流。
(1)品味迎客松
三大名松中,作者评价最高的又是哪棵呢?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
出示: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换词析义:乃至——甚至
感受黄迎客松的地位:一提到黄山的松树,就马上会想到——迎客松;一提到黄山,也会马上想到——迎客松,因为——齐读该句“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过渡:作者为何对迎客松评价如此之高呢?迎客松到底何奇之有呢?瞧,(多媒体展示画面)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细细品读,体会迎客松奇在哪儿?
交流:
一奇 在模样
姿态优美遒劲(理解):笔直有力,粗壮雄健,有气势读好这个词。
“郁郁苍苍”:谈谈对这个词的理解
二奇 在饱经风霜却生命力强
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近千年,“饱经风霜”这个词到底包含了迎客松成长过程中的多少艰辛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想象一下:
(要点包括:生长在岩石缝中,忍受风吹日晒,没有泥土,仅靠一丁点空气或腐败花草的营养过活等。下无寸土,只得扎根于山岩裂缝之中;置身于海拔1700多米的悬崖,饱受风吹日晒;从坚硬的岩石中、从雨后的空气中、从腐烂的花草树叶中,汲取一切可以汲取的营养;尺把高的小树就已经生长了几十年;迎客松更是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
师小结:是啊,黄山上但凡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雨,风吹雨打!据说它已有1000多岁了。正如课文所说它饱经风霜,它顽强地活下来了,奇不奇?不仅如此,它还能长得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奇不奇?这本身就很“奇特”,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风撼不动它,雪压不断它,它仍然那么根深叶茂,四季常青,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更难得的是它还那么潇洒、挺秀,真是一棵奇树!再读。
它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以读“饱经风霜”这个词时,稍慢一些,突出它的沧桑感。(指名读,男生齐读)
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枝繁叶茂,长得蓬蓬勃勃,多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年啊!(指名读女生齐读)
连起来把整个句子读一读。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三奇 热情好客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里?”
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同学们,请伸出手臂,再看看图,这一丛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不像主人的手臂?正因为太像了,所以人们把它叫做“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但老师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好客的迎客松正翘首盼望热情地欢迎我们的到来呢?它会说哪些欢迎词?(学生热情交流欢迎词,并加上动作)
喜欢迎客松的同学一起站起来(停顿),伸出你热情的手臂,大声地说:各位宾客欢迎你们!
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同学们,迎客松雍容华贵,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萦,流连忘返。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也陈列着巨幅铁画《迎客松》,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热情好客。伴随着改革开放,它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学到这儿,你觉得这是一棵怎样的迎客松呢?
填空:( )的迎客松(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
对,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生机勃勃、热情好客的象征啊!
补充故事:邓小平逝世,黄山松为他送行。邓小平逝世时,央视精选画面为邓小平送行,迎客松能担此重任,可见其地位高,意义之大。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当之无愧啊!
正因为这样,再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由此,我想到了在作者的笔下,它仅仅是一棵松树吗?它简直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呀!这不仅是黄山松的热情,而且是黄山的热情,是整个黄山人的热情。你能饱满着这种情感,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学到这儿,你再来读课文,就会对迎客松更多一份赞美、敬重、仰慕齐读(或将角色感情带进去,想象不同的身份读,如导游、游客、黄山主人等,或欣赏,或自豪,或惊讶,或陶醉)
(2)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
a、过渡:黄山松真神奇呀!关于“陪客松、送客松”,我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能够自己学好向我们介绍,就按照学“迎客松”的方法。
小结学法,板书:读句子、划词语、读句子、感奇特。
b、学生自读。
c、交流。
陪客松
出示:抓“绿色的巨人”体会陪客松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补充讲陪客松的高度,进一步体会比作“巨人”的妙处。
看,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肩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心生爱意?通过朗读来表现。
如果陪客松会说话,它会对游客说些什么?
送客松
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儿呢?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就像什么呢?
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用意何在?盆景是园丁精雕细琢的刻意造型,为的是追求它优美的姿态,培养这棵天然盆景的园丁又是谁呢?——大自然、黄山
多媒体展示送客松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目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在挥手告别,又仿佛在作揖送客,又俨然在伸手挽留。它对远去的游客说些什么?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能把它的热情读出来吗?练读、指名读。
指点:依依不舍的样子能读出来吗?小手能伸出来演一演吗?
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像人一样的挽留你,愿意读的站起来读。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
4、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四、创意广告词:
宁夏的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七日游”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五、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黄山,领略了黄山奇松的风姿。它们美得奇,奇得艳,真是让人大饱眼福,难怪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写下了这样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六、作业设计。
黄山奇松真是别有情趣,请你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松树动起来、活起来。请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黄山奇松 篇15
苏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课文文质兼美,声情并茂,字里行间闪耀着美的光彩,蕴含着美的情趣。今天我有幸执教的《黄山奇松》一课,就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描写大自然美景的佳作。文章通过对三大名松的具体描写和对黄山松“千姿百态”的概括描述表现了黄山奇松的“奇”。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得黄山更加秀美。就本文而言,由于学生对黄山以及黄山奇松感性认识上的不足,极有可能导致学生体会情感出现障碍,对感悟课文内容,读好课文带来不利影响,那么如何结合本课的实际,准确定位好本课的教学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是教好本节课的立身之本。当初备课时,在制定教学目标上,可谓下了一番功夫。苏教版小语教材明确提出“语文姓语”、“小语姓小”,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学科定性、定位观。“语文姓语”,明确了语文的工具性,认定了教会学生掌握语文工具是语文课的根本任务;“小语姓小”,明确了小语教学的基础性,认准了小学只是语文教学的启蒙阶段,不是要从理论意义上向学生传授语言学的知识,而是要从实践意义上去培养他们最起码的运用水平的语文基本功。从这一思想来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必须以语言训练为中心,小学生需要学习的是课本中原汁原味的东西,而绝不是关于课本的那些零碎枯燥的东西,基于这一定性、定位观,结合新大纲的精神,从本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以及学生存在的认知障碍的实际出发,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在读中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审美的情趣,激发学生对黄山的热爱;
3、注重积累运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学会介绍黄山美景。
教学目标定位好后,如何让学生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理之成为了本节课教学的重难点。
那么,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很好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上我力求体现“以读书为主线,强调读中感悟,提倡活记乐背,注重迁移运用”这一指导思想,下面我想就这四点的教学,谈谈个人的一点看法。
一、以读为本,将读书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注重“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朗读作为学习语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年来,语文教学在实践上的最大误区便是“途径”不明。我们一直未能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儿童语文能力是怎样形成的?语文课上学生语言训练的根本途径和动行机制是什么?以往,我们总是习惯以理解课文内容为主线来组织教学结构,以各种分析和各类知识的灌输来取代学生的语言习得过程,不肯让学生直接充分地接触课文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学生学到手的不是有血有肉有生命的语言材料,而是诸如“艰苦朴素”“英勇顽强”之类概念化、标签式的“被榨干了汁水的语言的标本”。为了改变这种错误的语言学习之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将朗读作为教学的主线。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按照“初读感知——熟读感悟——品读体会——记忆背诵”四个基本环节进行。首先要求学生默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在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说说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在整体感知第二自然段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学习迎客松,通过“循文明象、体情悟道”感悟文中“枝干遒劲”和“饱经风霜”这两个新词的意思,同时引导学生体会迎客松的奇,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细读品味,读出感情,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练习背诵。接着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最后通过观赏其它奇松,齐读最后一节,结束新课的学习。这样,通过全程的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情感。
二、以感知为基础,将读中感悟作为理解课文的手段。
感悟,感知而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小学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从新大纲的表述中我们不难看出,感悟是积累和运用语言的前提,感悟也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必然会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识与体察过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是如何让学生感悟的呢?
1、悟其意。
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侧重于悟其意。如《黄山奇松》:“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这句话,学生难以理解“代表”“象征”的含义。领悟的方法还是先要从整体上去感知:它为什么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为什么象征着黄山?对于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一代而过,充分让学生自悟,自己理解。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对词句内涵的领悟。学生学习的是母语,课文大多数文字一读就懂的,所以要择其需要领悟处领悟之。
2、悟其情。
“情”,就是学生对文章所描写的景或物产生的特定情感。对于这篇课文的教学,学生对奇松的情,主要是从奇上产生的。在引导学生领悟迎客松奇时,我突出重点,防止教学程式化。悟其情的方法,新大纲指出:“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这就是说,鼓励学生议论纷纷,对课文有多元的理解。因此,在学生看完迎客松的图片,读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之后,我就安排让学生自由地说说自己的想法,用个性化的语言发表自己的见解,侧重领悟迎客松的奇。
三、活记乐背,积累言语材料,积淀语感经验。
新大纲要重视在读中感悟,但更强调语言积累。强调语言的积累,那么究竟要积累什么?积累范文的语言,而绝不是积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阅读教学要重视读书和背诵,要让学生学习“语文”本身,而不是“关于语文”的东西。这是我们苏教版一贯倡导的思想。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注重让学生积累范文语言,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写得多好,不仅把迎客松写得美,写得奇,还写出了迎客松的地位,这么好的句子,不让学生背上,不让学生将范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能提高?其次重视积累,还包括积累名家名句,名人名言,好词佳句等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补充了明代着名旅行家徐霞客的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并让学生记住,学生很高兴,很乐意地去背了。记得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爬云龙山观景台,便见到一个少先队员一边向上爬一边对他的小伙伴大声吟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看,这个同学学过的《登鹳雀楼》诗竟在这儿派上了用场。我今天让学生们记住徐霞客的名言,说不准哪一天学生真游玩完黄山后,发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慨,那时真有一鸣惊人之感。若是平日这些同学积累甚少,头脑空空,我想即便面对更加绮丽迷人的景色,恐怕也只能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吧!
四、创设情境,迁移运用,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
由模仿到创造,由完成老师设计的“形成性”作业,到主动运用于说、写实践,并积极向课外语文活动延伸,这是苏教版在注重迁移运用中提出的具体要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利用学生对黄山奇松的了解,让学生学会介绍黄山奇松,这不光是很好的迁移运用,更是一个很好的口语交际训练。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口头言语交际日益频繁。因此重视说话教学,加强言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也是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抓住小学阶段发展儿童口语的最佳期,十分重视说话训练,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安排了相当数量的言语交际和观察表达练习。其中言语交际训练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要学生联系生活经历再造想象,发展言语的交际功能,沉淀言语的交际经验。从这点来看,让学生在家长面前介绍黄山奇松正是为了创设口语表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此外,我在布置课后作业上还安排了仿照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大名松的写法,描写校园中三座典型的建筑物,这也是为了强化学生的写作迁移运用,进行写的训练。
总之,小学语新大纲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所昭示我们的语文教改之路,也正是以有指导的读书活动为主线,融字词句训练于其中,强调朗读感悟,要求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说、写促读,提倡活记乐背,增加积累,注重说、写结合,促进迁移运用。一句话,这就是走“以读为本、内化语言”之路。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这节课的教学,主观上,我力图体现新大纲的精神,展示苏教版教材的教革方向,努力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客观上,由于本人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有限,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及说课中的许多地方还不尽如人意。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黄山奇松 篇16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教学中的安排:首先,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接着,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让学生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这段,落实训练点。最后,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把训练拓展向课外。
重难点:
1、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2、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三、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对于学生“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质疑问题、自读解疑和读议领悟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创新意识。
四、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设境激趣,再现生活,触发情感。
1、回忆课文,体味美感。
昨天老师又从电视中看到了四川九寨沟的风光介绍片,感觉九寨沟的水确实风光旖旎,太令人神往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感受?谁能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下九寨沟的水给你的感受?
2、欣赏黄山“四绝”的风景。
(借助“课件”演示和老师的解说,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形象快捷地让学生对黄山有形象、生动的印象,激起学生想了解黄山的兴趣。)
3、请你也用一个字、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黄山给你的感受?
4、看来,黄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而人们对黄山奇松却特别有感情,文中哪句话最能说明?
过渡:通过欣赏,我们还知道,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5、指读、质疑课题。整理分析,确定研究方向:黄山奇松“奇”在哪?
二、自主研读,创设情境,体会奇特。
㈠、小组研读课文,讨论:黄山奇松“奇”在哪?
㈡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自主学习相应部分。)
1、位置奇
(提醒: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黄山奇松的形态特点,并指导感情朗读最后一节,加强体会黄山松形态奇的特点。)
㈢观看录象,准备介绍黄山奇松的特点。
1、观看“黄山奇松”的录象,谈谈感受。
2、小组准备,以黄山奇松的身份作“自我介绍”。
3、交流汇报:
(在学生的自主交流中,相机引导学生朗读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语句,加深理解这三种松树的特点。)
“迎客松”
⑴、出示句子: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指导朗读)
⑵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
说话想象训练: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每天不知要迎接多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假如你是迎客松,你会说些什么?
(指名说)
⑶小结: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
(引导学生对迎客松有初步总体的印象。)
同法相机学习“陪客松、送客松”这部分语句。
三、抒情表达,发挥想象,丰富情感。
1、发挥想象:黄山只有这几种松树吗?
2、引导学生以松树的身份介绍其它松树的形态。
四、拓展延伸,创造生活,积淀情感。
1、“五一”长假快到了,溧阳的天目湖旅行社准备开辟“竹箦——黄山”的游览线路,请你代写一句广告词。
(学生写广告词,教师巡视指点)
2、交流汇报。
(评:让学生走进文本,又走出文本,并超越文本,使课堂充满浓浓的创新气息和多姿多彩的生活情境。把学习语言文字与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融为一体,使语文学习展现生命活力。)
3、你知道黄山“四绝”还有那些优美的姿态?我们再去欣赏一下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之笔。
四、布置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或其它“三绝”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