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帮教案设计内容页

《想和做》综合能力训练(推荐4篇)

2023-04-13 16:14:01教案设计

《想和做》综合能力训练(推荐4篇)

《想和做》综合能力训练 篇1

综合能力训练

一、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苦学”与“乐学”

“乐”与“学”,自古以来,就似乎不可兼得,大凡有成就者,其成功的另一面,便是超乎常人的茹苦含辛。于是,也就有了“梅花香自苦寒来”、“学海无涯苦作舟”等千古遗训。能否吃苦,便也成了成才的标志。

教师,盼生成才;家长,望子成龙。学生为成才成龙,便在教师、家长安排好的程序上机械地转动,从课文到参考书,从作业到练习题。星期日成了“星期七”,节假日变为“补课日”。不少学生,刚脱身于学校的重负,又被强纳于家庭教师的膝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没有了自己支配的时间。

当然,不付出一定的劳动,吃不了一定的“苦”,是难以取得好成绩的。但凡事都应有“度”,超过这个“度”就会适得其反。学生的学习“负担”是一个相对量,没有一定的“负担”,学生便不会取得学习上的进步。“负担”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就会事与愿违。教育心理学表明:学生以愉悦的心境学习,其效率远在那些被动、被迫的学习之上。对待青少年学生,如果一味地倡导其苦学,而压制他们活泼的天性,势必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在辍学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堪忍受学习的重负而离开学校的。

因此,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中,教师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钻研教材、提高教学效率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由“苦学”变为“乐学”,这才是提高教学质量之本。

1.给加粗字注音。

①茹苦含辛( ) ②机械( )

2.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遗训 ②事与愿违

3.补写下面的对联。

①梅花香自苦寒来,________ ②________,学海无涯苦作舟

4.古人云:“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此言可以作为这篇文章的一个论据,插入何处合适?为什么?________

5.文章第二段所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其特点为________,其大意可以概括为(八字以内)________________;第一段中有一个病句,修改为________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文中语)________

7.写一篇短论。以《谈学习的苦与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简短论文。

参考答案

综合能力训练

1.①r* ②xi8 2.①先人留下的具有教育意义的话 ②事情的发展与主观愿望相反 3.①宝剑锋从磨砺出 ②书山有路勤为径 4.第三节的“对待青少年学生”之前;插在此处,起过渡作用,既顺了上句,又与下句形成对比。 5.记叙 概括性 学生学习负担太重 能否吃苦,便也成了能否成才的标志 6.文章最后一句话 7.(略)

《想和做》综合能力训练 篇2

练习测试

一 基础知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滔滔________ 埋头________ 成年________ ________取巧

2.选词填空:

能够苦干________是好的,________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________并不值得赞美。

(号然、固然、但是、如果、其实,所以)

________ 什么人,________他怎样忙,________抽点功夫来想一想。

(无论,应该,不管,必须)

3.对加粗的字解释有误的一组

[ ]

a.投机取巧(时机) 埋头苦干(低着头)

b.滔滔不绝(断) 成年累月(积累)

c.依葫芦画瓢(依照、按照) 劳而无功(成效)

d.执迷不悟(坚持) 不毛之地(草木)

4.下面标题能表明文章中心论点的是

[ ]

a.《纪念白求恩》

b.《想和做》

c.《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d.《从三到万》

5.细读课文,选出文章分析议论的重点

[ ]

a.重在做 b.重在想

c.重在做和想

6.下列引号中表引用的一句是

[ ]

a.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b.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

c.一事不做,凭空设想,那是“空想”。

d.不动脑筋,埋头苦干,那是“死做”。

7.下面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的是

[ ]

a.这里的山,巍巍的,有如一道屏障。

b.晋祠,真不愧为我国锦绣山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c.菜园里总有几种蔬菜竞绿争肥。

d.一棵新芽简直就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8.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手法。以“桃李春风一杯酒”为上句,与其构成对偶的一句是

[ ]

a.绿柳宜做两家春 b.疾如万骑千里来

c.江湖夜雨十年灯 d.江至浔阳九派分

9.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是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想来指导□想□要*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pgn0025.txt/pgn>

[ ]

a.,,,。,。。 b.,。;。,,。

c.,,,;,。。 d.,。,;,。。

二 阅读理解

(ⅰ)

这里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人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拉磨的牛成年累月地在鞭子下绕着石磨转,永远不会想一想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这样想的只有人。人在劳动中不断地动脑筋,想办法,才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已做这件事为什么目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缺点,才渐渐想出节省劳力,提高效率的方法。人类能够这样劳动,能够一面做,一面想,________文化能够不断地进步。要不,今天的人类就只能像几万年以前的人类一样,过着最原始最简单的生活了。

1.《想和做》一文的作者是________,当代________家,________学家。

2.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而且 b.所以

c.但是 d.然而

3.给下边带粗字注音

4.文中“这样想”指代的是________。

5.文中有一比喻,请用“________”标出,并指出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

a.摆事实

b.讲道理

c.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7.用“ ”线在段中划出中心句。

(ⅱ)

①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②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③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别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④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⑤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pgn0026.txt/pgn>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⑥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⑦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⑧我们固然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但是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⑨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⑩假如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就得不到。(11)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12)例如开会,演说,办壁报,组织班会和学术团体,这些实际的行动,如果光凭一腔热情,埋头苦干,不根据已有的成绩和经验,想想怎样才能把这些事情做得更好,更有效果,那么,结果常常会劳而无功。

1.将这段文字划分为三个层次,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12)

2.“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读课文”中“硬”的正确义项是

[ ]

a.刚强 b.勉强

c.死 d.能力强

4.这段文字除了摆事实讲道理外,还运用了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本语段对中心论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要一面做,一面想。

b.想和做是分不开的。

c.做,要*想来指导。

d.想,要*做来证明。

6.用两个成语概括语段中两种人学习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

7.“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外活动,也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主语是

[ ]

a.课外活动 b.学习功课

c.做种种课外活动 d.学习

8.文中举了学习语文和学习数学的例子,这两个例子论证论点的角</pgn0027.txt/pgn>度是

[ ]

a.都是从正面论证

b.前者从正面论证,后者从反面论证

c.都是从反面论证

d.前者从反面论证,后者从正面论证

(ⅲ)

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

当今家庭,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小孩,所以,孩子们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其教育也越来越科学。“富门寒教”就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富门寒教”古已有之,陆游“从来简俭作家风”,王安石告诫子女“家衰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堪称“寒教”典范。这种家教常为今人所推崇,香港亿万富翁包玉刚、李嘉诚等,深知“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有意让孩子们远离富贵自食其力,所以他们的子女个个事业有成。现在的许多学校,常请革命老前辈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让学生们了解上一代人的艰辛,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人,是没多大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泡一泡苦水,才会拥有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然而,与“富门寒教”形式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应该说现在大多数家庭还称不上“富门”,却有相当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抱着“苦了什么也别苦了孩子”的心态,对孩子大施“富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尚且不说,衣服要穿名牌的,零食要吃进口的,学习用具要买高档的,兜里的零用钱不断,桌上的好菜独享……处处养尊处优,时时唯我独尊。父母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却让孩子的“消费意识”大大超前。然而,遗憾的是,“寒门富教”的结果并没有让孩子的德、智、体方面“富”起来,这样的“富教”实质上是“害教”。

因此,不管是“富门”还是“寒门”,都要让孩子少享点现在的福多吃点苦头。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长大后才能________。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用4个字概括)。文中能揭示“寒教”内涵的一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上下文,用自己的话说出下边词语的含义。

①富门寒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寒门富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陆游、王安石的事例证明了文中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填写文章最后一句的空格,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全文得出一个结论。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________,长大才能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1.不然 苦干 累月 投机

2.固然,但是,其实。无论,不管,应该。

3.b 4.c 5.c 6.b

7.c 8.c 9.d

(二)

(ⅰ)

1.胡绳,哲学家、历史学家。

2.b

3.zhu4n zhu4n sh7ng x!ng

4.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5.“这里埋头做事不动脑筋的简直是——说得不客气一点——跟牛马一样”。作用:突出只做不想的危害。

6.c 7.略

(ⅱ)

1.b

2.代②③④⑤⑥句中的内容。

3.c

4.对比论证

5.b

6.事倍功半 事半功倍

7.c 8.c

(ⅲ)

1.提倡“寒教”(必须扣“寒教”二字) “让孩子少享点现在的福多吃点苦头”。

2.①家富了,仍要子女吃苦(“富贵人家”,“自立”、“节俭”皆可)。②家还穷,却让孩子享福(或“养尊处优”等)。

3.“富门寒教”古已有之。

4.前空应扣位“寒教”的意思表述,后空应与前句构成条件关系,且语意通顺。

《想和做》综合能力训练 篇3

教学目的

1.教育学生,既要培养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又要具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

2.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想”和“做”的关系。了解发议论要有针对性。

3.学习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证明论点的方法。

4.学会在论述多方面的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

重点难点

1.重点:

(1)了解“想”和“做”的辩证关系。

(2)学习有针对性的议论和议论多方面道理时,可以有所侧重的写法。

2.难点:明确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学法引导

以学生朗读-思考-议论-练习为主,教师着重引导。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形容话很多,连续不断。

埋头苦干:专心致志,刻苦工作。

投机取巧:指用不正当的手段谋求个人的私利。也指想不付出艰苦的劳动,而*小聪明来取得成功。

劳而无功:白费力气,却没有功效。

2.阅读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二、导入

这是当代哲学家、历史学家胡绳写的一篇谈思想方法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空想”和“死做”,有感而发,使本文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议论时,又针对主要倾向——“死做”,既全面又有重点地进行论述,使本文富有现实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整体了解课文的议论脉络,及本文运用比喻和摆事实进行论证的方法。

三、正课

1.自学课文,要求:

(1)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简述理由。完成课后练习一。

(2)参考课后练习三的提示,编列课文结构提纲。

2.学生讨论下列思考题:

(1)议论文总得对什么发表意见,本文对什么发表意见?议论什么?

明确:题目已经规定得很清楚,对“想”和“做”发表议论。议论想和做的关系。

(2)要议论想和做的关系,就得有自己的见解,见解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看课文,在书上找出来。)

明确:第5节“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这就是文章的基本观点,也叫中心论点。

(3)一些议论文在开头就提出论点,我们称之为“开门见山”。本文不是这样写的,在第5段里才提出来,在这以前都议论些什么?也就是说论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在这之前议论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明确:开头两段讲两种极端,第3段对两种人加以批评,着重指出后一种人不值得赞美。第4段论述后一种人为什么不值得赞美,从动物与人类的比较中论述为什么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4)“要联结”和“怎样联结”这两句是紧挨在一起的。为什么这样写?

(前一句是论点,后一句是设问,引起后两段的议论。这两句紧*在一起,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关联作用。)

最后两段写了些什么?和论点有什么关系?

——运用观点联系实际,着重练习学校方面学生学习的实际。

板书结构简图:

1要联结→中心论点→2怎样联结→3

明确:□1是1-4段,阐述要联结起来的道理,第5段提出中心论点;□2是第6-7段,阐述怎样联结起来;□3是最后两自然段,联系实际,突出中心论点。

(5)再想一想,三个方框部分是怎样讲述道理的?(读一部分,议论一部分)

读1-4段后议论:先摆“想”和“做”脱节两种事例“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接着分析说理。

读第6段后议论:分三层,先说理“想”要从实际出发,接近实际,行动;再举学游泳事例;最后再说道理。

读第8段后议论:从正反两方面连举几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

(6)这三个部分说道理的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都举例子摆事实来讲明道理。但例子和说道理怎样配合,写法并不一样。明确:举例说理是议论文常用的说理方法。有开头先举例的,有在中间举例的,有边举例边说理的;有正面的,有反面的,有正反结合的。根据需要,写法富有变化。

(7)“想”和“做”都很重要,但是课文议论的分量并不一样,而是有所侧重,有的详,有的略。侧重论哪一方面?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

——侧重写“想”。第3、4段略写“只会空想,不会做事”,详写“只顾做事,不动脑筋”。第8段着重写只知“用功”,不会用思想。

为什么着重写“想”?又为什么最后两段又着重写学校里学生的学习?

——文章主要针对青年特别是学生的思想方法问题。“只读不想”和“只记不想”是一般学生学习的通病,所以着重写学生,着重写“想”的重要。这样的文章有的放矢,有针对性。

四、总结、扩展

本文针对人们生活中常会遇到的现象,评析了“空想”和“死做”的危害性,阐明了“想”和“做”的辩证关系,指出应当从实际出发,把“想”和“做”紧密地联结起来,并特别强调了只有用“想”来指导“做”才会得到进步。

学生可在理解了本文所讲的道理后,联系自己以前的实际,写一点学习本文的心得,以便让学生真正学有所用,获得终身的教益。

五、板书设计

段落提纲

第一部分(1-5段)评述“空想”和“死做”两种倾向,提出中心论点。

第一层(1-2段)概述两种人的不良倾向。

第二层(3-4段)评析两种人。

第三层(5段)归纳上文,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6-7段)分析想和做的辩证关系,阐述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的途径。

第三部分(8段)联系学校实际,论述学生应当注意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第四部分(9段)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要养成思考的习惯,不断总结经验。

六、作业

课后写学习心得,要求联系以往自身实际,写真实感想。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本文说理脉络清晰,论述逐层深入。全文总的思路是:第一步,概括叙述想和做脱节的事例,提出论题,评析这种作风的危害性,提出中心论点。第二步,深入论述怎样把想和做联结起来,以得到进步。第三步,简要总结全文,针对现实生活中的主要倾向强调“想”的重要,深化中心论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逻辑性强,具有很强的说服力。部分段落也是如此。本节课着重结合语段的理解,学习改写,仿写以加深认识。

二、正课

1.重点理解第8段。

(1)朗读第8段,分析各句间的关系。

(2)画出本节结构示意图。

学语文说理

举例小结

学数学说理

学习

(详)举例说理

课外活动举例说理

(略)

明确:通过示意图明确举例和说理如何相互配合。这一段从学习和课外活动两方面阐明想和做要紧密联结。详写学习,略写课外活动;重点强调“想”重要。讲学习举正反两方面事例,反面举学语文、数学两个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正面举有些同学想出有效方法事例,边举例边说道理。讲课外活动,举开会、演说事例,也是边举例边说道理。

(3)此节主要联系课内和课外活动的实例,论述学生应当学会把“想”和“做”联结起来,特别是要学会动脑筋。试联系自己和同学们的实际,为课文另外补充一些事例。

(4)思考第8节在全文中的位置及其同前文的关系。

明确:第8节从全文说理的脉络看,它侧重于从论述避免“死做”的角度来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从与前文的关系看,他论述的内容与第5节中的“学习也好”“死做”“不会得到进步的”的提法紧相扣合。

2.学习改写课文。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在第5自然段自发地推出来的。要是把论点放在开头第一自然段,让它开门见山,怎样写呢?

第一,写出开头第一段;第二,写一个改写的提纲。(可以任意变动文章的材料,也可以加进自己的材料。)

参考:

(一)开头

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

(二)提纲

1.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2.一面想,一面做:

(1)只想不做——空想——空想家

(2)只做不想——死做——牛马

(3)一面想,一面做——人——不断进步

3.“想”指导“做”,“做”验证“想”:

(1)举学游泳例子——光想不下水,永远不会游泳,想学又下水,才会得出经验,学会游泳。

(2)用“想”指导“做”,可以明确“做”的目的意义,找到有效方法,收到良好效果;用“做”验证“想”,可以总结经验,找出道理,指导进一步去做。

4.我们学生要学会动脑筋,不光会“用功”,还要会用思想。

三、总结、扩展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说理脉络清楚。摆事实,讲道理,正反对照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本文是这些特色都值得在同学们的习作中加以采用。

课后以“言和行”为题,拟写一个作文提纲。

提示:

1.明确是议论“言与行”的关系,知道为什么要议论这个关系;

2.弄清楚正确的言行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关系(说出来就是自己的见解,写出来就是文章的论点);

3.弄清楚打算怎样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分几个问题讲?分几层讲?)

4.确定好打算用哪些材料(理论方面的,事例方面的,正面的,反面的)

四、板书设计

列表现

为什么要联结作评析

提论点

↓途径:从实际出发

想和做怎样联结

↓例子:学游泳

课内学习

学生应联结举例

课外活动

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五、作业

完成“言与行”作文提纲。

《想和做》综合能力训练 篇4

执教:胡明道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从生活中提出论题,进而提出论点,并进行证明的。

2.培养从文本中提出问题,联系生活体验创造性阅读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本课学习的重点:理清课文结构,体会作者是如何从生活中提出论点并用事实论证的。

2.本课学习的难点:学习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从生活体验出发,与文本的编、作者对话。

教学方法:

本节课拟采用以“学长式教学”理念为指导的“多维互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一、先学浅得

“学长式教学”主张教师首先是一个学习者,为了获得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组织学习并指导学习的资格和权利,教者首先对文本进行了独立阅读及参考阅读。

1.本文作者能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论点并用事实加以论证,说理脉络清晰,结构较严谨;5、6(第一句)、7、9等段起到了绾结、缝合、引领、收束等作用,并且所举事例有一定说服力。

全文围绕想和做的关系问题展开议论,中心论点是“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说理的脉络是:先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再论述怎样才能把想和做联结起来。

前五段论述为什么一定要把想和做联结起来,说理脉络是:摆事实——作分析——提论点。开头就摆出“只会空想,不会做事”和“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这两种表现。第3段对两种表现作概括评价,着重指出第二种表现不值得赞美。第4段作深入分析:先用牛马拉磨作比,论述了“只顾埋着头,不肯动脑筋来想想自己做的事情”这种表现的可怜、可悲。再作分析:正因为人类能够一面做,一面想,文化才能不断地进步。至此,想和做的关系已经阐述得清清楚楚。第五段自然而然地归纳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标志着议论的深入。这部分的说理脉络是:先着重论述怎样避免“空想”,再着重论述怎样避免“死做”。

怎样避免“空想”呢?那就是“从实际出发”。作者举学游泳的例子。边举例边分析:从正面分析,要观察,还要有行动,跳下水去实践;从反面分析,如果只是先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想出一大堆“道理”也学不会游泳。结论是:“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这就叫“从实际出发”,这样做就避免“空想”了。

“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联结在一起的。”这段话既是对上面论述的归结,又是对下一层论述的开启。

怎样才能避免“死做”呢?作者用对比举例的方法作了论述。有些同学学语文“硬读课文”,学数学“硬记公式”,这种“死做”的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有些同学则“能想出”省力的办法巧学,当然事半功倍了。通过对比举例分析,证明了避免“死做”的方法就是“做,要靠想来指导”。

最后一段是全文的总结。作者不是对上面的内容作简单的归结,而是强调“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怎样忙,应该抽点功夫来想一想”的重要性。

2.本文虽是概念对举性的论证,但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在论证中侧重分析了“只做不想”这一现象的危害性以3、4、8、煅可看出)。作出这种处理的原因是:①“只做不想”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理念中是备受褒奖的。“埋头苦干”往往是模范人物的写照,因此它的隐性危险更大。②较之“空想”,青少年更易犯“只做不想”的毛病,强化“多思”意识更具时代意义。③“只做不想”对科学发明、人类进步的负面作用更大。

3.本文语言基本是准确严密的,有的词语还不乏生动。如:提出问题部分,对“空想者”用“只会……不会……凭空……滔滔不绝……从来没有……一件事”既准确地提出了“空想”的严重程度,又形象地画出了“空想者”的“说态”。再如用“依葫芦画瓢”、“牛马拉磨”等通俗形象的比喻画出了“死干者”的形象。

4.几点值得商榷的地方:

①关于第7段。第7段如果是想对“想”与“做”如何联结作归纳,则应放在文末;如果是想起到既小结上段又开启下段的作用,则应将原文“一面做,一面想。做,要靠想来指导;想,要靠做来证明。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修改为:“一面想,一面做,想和做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想,要靠做来证明;做,要靠想来指导。”因为前段写的是如何“想”,后段写的是如何“做”。

②关于第9段。几乎所有的资料都认为第9段是全文的总结,而且还认为是“深化了中心论点”,教者却认为此段仅为“只做不想”部分的总结,如要总结全文,则需观照“只想不做”的现象。

③历来的资料,都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如何“写”议论文上,如让学生掌握“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口头训练“对举概念”的议论等。教者认为既是阅读课,就应研究如何教会学生会读议论文、活读议论文、喜读议论文。

5.为了教会学生用联想的方法“活读”、“喜读”,“学长”必须“活读”在前,做到“有备”而进课堂。为此,教者在阅读中进行了以下联想:

①由“滔滔不绝说空话”联想到我党历史上王明、李立三例,大跃进例,人民公社提前进入共产主义例,亩产可达万斤例,对电脑说明书能背得滔滔不绝,上机却打不出几个字等。(注意:不能将“空想”理解为“作保证”、“表决心”等,因为这些“保证、决心”不能实现多为无毅力、无恒心等非智力因素影响,不属于本文议论的“理论”与“实践”的范畴。)

②由“只顾做事,不动脑筋”联想到“胜任为本”的教师观(一篇一篇地备、讲,却不知反思、检讨教学行为,缺乏研究意识)与不思变革的人生观(放羊——结婚——生孩子——又放羊)。

③由“一面做,一面想,促使人类进步”联想到:鲁班与锯子;蔡伦与纸;毕昇与印刷术;瓦特与蒸汽机;爱迪生与电;比尔·盖茨与微软等。

④由语文学习“只做不想”想到:一篇一篇学小说,背了大量的人物形象的结论语,最后却不能独立解读一篇小说中的人物;做了大量试卷,仍不能独立读和写等。

二、先期策划

1.创设问题情境

“学长式教学”认为,教与学行为的发生,应该也必须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中,因而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有利于本课学习的环境,要使情境具有和谐性、趣味性、助学性及刺激性,以发挥情境诱发问题意识的功能。教师可用“背景资料引入一问题动因诱导一悬念引而不发”生活体验展示”自我错解反思”等方法创设情境,本课拟采用“生活体验展示”来构建问题情境。

师:有两件趣事想给大家聊聊,一是江夏区有个同学苦恼地对我说,她做了大量的卷子,可不知为什么还是不会做阅读题。另一件是,我是教师,读说明书是毫无问题的,怎么我将电脑说明书背得很熟了,就是上不了机呢?

从这两件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你会采取什么办法来帮助我们?(学生谈“问题”)有一个大哲学家胡绳在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写了一篇文章(自然导入新课)。

2.提出探究问题

(1)自由散读课文后,发动学生提出本节课希望探究的问题,教师耐心、诚心、热心地听取。(时间:5分钟)

(2)探究性课堂要启发学生发问,但并非不要教师发问,教师必须培养“敏感性…‘独特性”“发散性”创新性”等创造性发问的品质;加强“求新求变,引发创意”的问题设计意识。因此,在发动学生发问的同时,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发问准备,本节课拟提如下问题:

①第一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短?

[提示方法:快速找出说道理的句子,可用默默加上“我认为”进行筛选。理解这些说理句在文章中的结构作用,辨析哪一句是中心论点,即“最短的选择”。]

②除去这些句、段,文中其他的部分起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句段起着列举、分析社会现象,为提出论点张本的作用;联系实际生活,阐释论点、证明论点的作用,注意在分析的同时,自然落实字词。]

③既是批评两种社会现象,为何所用笔墨不—样多?

[明确本文的针对性、侧重性。]

④你发现文中哪些语词具有结构的作用?文中还有哪些词语你特别欣赏?

[找出具有结构作用的词、句、段;品味严谨、生动的语言,并作朗读指导。]

⑤第二次合作探究:看看哪个小组能将课文读长?

[提示方法:创造性的阅读应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读到文中哪些句子,使你联想到自身的体验或生活中的见闻?]

⑥第三次合作探究:想与作者、编者对对话吗?你认为本文哪些地方你特别欣赏?哪些地方你还有质疑?如果《胡绳全书》编委会向你征求意见,要让本文展现21世纪精神,你打算如何修改最后一段?

3.进行合作探究

将师生问题整合后反馈给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形式有师生探究、小组探究、二人切磋等。

[教师既要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中去讨论,又要宏观调节全斑讨论情况。]

4.交流解决途径

对三个较大的问题,可在小组切磋的基础上,由教师(或学生)主持进行全班交流,交流内容可以是“成果”,也可仅为思维方向,思考途径;可就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发表一句话看法。

5.评价效能得失

由师生尤其是学生自我对本节课的学习效能进行问题价值及得失评价,诱发学生的效能意识,鼓励学生产生成功心理,促成主体完成新一轮的意义建构。

教师要作补充式、校正式、总结式、抽象式的发言。

教师总结:帮助学生回忆本节课学程,抽象出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抓说理,析事实,理结构,联体验。

6.形成拓展链接

在课堂结尾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联想、类比、对比等思维方式进行变维(改变维度)、变因(改变条件)思维,提出新的研究性问题,或成为拓展性问题链,或开阔视野,进行比较阅读。

本课拟布置以下拓展课题:

①课外阅读《创造宣言·叶圣陶》

②以《中学生学与思结合成效研究》为课题,继续课上的讨论、研究。

三、应对预测

1.实施过程中师生问题的整合应对策略:学生、教师提出同样的问题以学生所提为主;几个学生提的同范畴问题,整合剪接;学生尚未提出的问题教师相机补充、建议提出,或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改造后提出;学生尚未认识到的问题(如第7段问题)可不提,个别偏离本课学习要点的问题课下个别解决。

2.实施过程中的心理调节预测

预计学生会在提出问题、质疑文本、改写文本等环节有焦虑心理;在联想生活实例环节会欲罢不能,教师要把握好“度”,在参与中指导,在指导中激励。

四、实施效果

以上教案曾在武汉初中的两个班实施,如下几个情节颇有创造色彩。

△镜头一,学生提问环节:

生①:文章说想和做要结合,我觉得在科学和艺术领域就是要大胆地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不一定要先做了才能想。

生②:这篇文章的观点是怎样提出来的?

生③:文章强调不要死做,但在实践中我们就在苦做,这如何理解?生④:究竟是想在前,还是做在前?

生⑤:作者认为“苦干固然是好的”,说明他赞成苦干,只是不赞成“埋头”,但我认为应“乐干”,米卢不是“乐踢”吗?

生⑥:熟能生巧,我认为就是要苦干。

生⑦: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⑧: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这篇文章?

△镜头二,“筛选说理句”环节:

生①:(找出了第3段);生②:(找出了第5段);生③:(找出了第7段);生④:(找出了第9段)

全班进行缩文朗读。师:如果没有具体文字限制——学生立刻反应将以上文字进行连读;师:如果有文字限制——学生立即删次留主再进行连读;师:如果只允许一句话浓缩——几乎全班一致读出了“想和做是分不开的,一定要联结起来。”(即为中心论点)

△镜头三,“将课文读长”环节:

生①:“想”可以推动人类文化发展,我想到了莱特兄弟看见蜻蜒飞,想到人也可飞行,终于发明了飞机。

生②:我想到了居里夫人发现了“镭”。

生③:还有“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

生④:经过“想”,人类还发明了青霉素。

生⑤:我爸爸就是空说家,他总空说作文,应该怎么怎么写,但我照他说的还是写不好。

生⑥:我还想到了微软、互联网、机器人……

生⑦:我想讲我自己的,可不可以?(师插话:当然可以!)以前我很用心听老师解释词语,还努力地背,谁知有些词语的意义总在变,我还是不能独立解释,后来我想了个办法,就是将这个词语用我能懂的词语替换,当然要句子说得通,很快地这个词的意思就出来了。(师:很好!你想了个很好的办法来推断词语的语境义了,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置换法”吧!大家的经验、体会一定还很多,是否留到课后完成研究课题呢?)

△镜头四,“与编、作者对话”环节:(节选)

生①:第9段概括不全面,总结的只是一方面,应加一句“当然,光想不做也不可取。”

生②:“从实际出发”这一词语,我总觉得很别扭。

生③:我也有同感,“从实际出发”现在说的是不要不顾实际情况,过高地定一些目标等,我理解作者在这里说的是“到实践中去”或者“亲身实践与体验”。

生④:第9段“想他自己做过的事,想自己做事得到的经验”一句又进入了另一个误区,要将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指导实践。

生⑤:还应该鼓励标新立异,鼓励创新思维。

生⑥:如果要修改可在最后加上一句:“在新世纪,要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创新加实践就是新世纪的想和做。”

生⑦:我觉得第7段句子顺序不对,因为它与上、下文内容刚好反了。(师:你可真够大胆的!向你学习!)

教学资料:

1.胡绳简介。

2.《胡绳同志教我们怎样读书做学问》(中央文献研究室逄先知)(以上下栽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网页)。

网址:.htm

3.《指导阅读<想和做>的两种方法》,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学参考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156。

4.《<想和做>教学随想》,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1966年版,p122。

猜你喜欢